动态规划投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32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1

【关键词】数学模型动态规划多阶段投资决策

一.引言

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投资者在连续的几个投资阶段中每个阶段里都进行投资,其目的是使得到最后一个投资阶段结束时,投资者进行多次投资的收益总和尽可能大,这些投资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面对众多的投资项目,如何合理的安排资金成为决策部门关心的焦点,而动态规划方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写出基本递推关系式,首先将问题的过程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恰当的选取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及定义最优值函数,从而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族同类型的子问题,然后逐个求解,即从边界条件开始,逐阶段递推求优,在每个子问题求解过程中均利用了它前面的子问题的最优结果,依次进行,最后一个子问题所得到的最优解就是整个问题的最优解.

二.动态规划在多阶段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1.案列介绍

假设某公司决定将60万元投资4个工厂,该公司希望通过合理分配资金确定最优组合,使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最大,经调查各个工厂所获得收益和投资额如图所示.

投资额与收益额(单位:万元)

2.建立动态规划模型

由于动态规划问题的特殊性,我们将它看作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分阶段来解决,为此,我引入以下各参数:

(1)s――投资总额

(2)n――投资组合中的项目数

(3)uk――决策变量,分配给第K个项目的资金

(4)sk――状态变量,分配给前k个工厂的资金

(5)sk-1=sk-uk――分配给前k-1个工厂的资金

(6)gk(uk)――阶段目标函数,对第个项目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7)fk(s)――目标函数,以数量为的资金分配给前个工厂所得到的最大利润值

当k=1时,

当1

3.利用动态规划模型求解

第一阶段:求f1(s),则

第二阶段:求,

最优策略为(40,20),此时最大利润值f2(60)=120万元.

同理可得其他f2(u2)及最优策略

第三阶段:求f3(u3),

同理可求得其他f3(u3)的值

第四阶段:求f4(60),即问题最优策略

所以最优策略为(20,0,30,10),最大利润为160万元.

4.模型的意义分析

本文针对多阶段资产投资问题,以最终的总收益尽可能大为决策目标的资产投资组合问题的一个多阶段动态规划决策模型,利用动态规划的顺序法求得多阶段投资的整休最优投资组合.

参考文献:

[1]胡元木,白峰.动态规划模型在股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山东社会科学,2009;09(39).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2

关键词:动态规划;决策准则;光伏发电;最优时机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75-03

一、引言

2015年12月1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作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第一份全球气候协定,不仅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开发环保清洁新能源的步伐。但由于当前应用广泛的核能发电存在巨大的潜在核辐射、核废料生态威胁等现实;水力发电受具体水资源地理环境限制,也对当地生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备受争议。于是,各纷纷将目光转向潜力近乎无限的光伏发电项目上来。相比于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水力发电等方式,光伏发电方式几乎不受具体地理环境(特殊地区除外)限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低,所以我国对光伏发电相关扶持政策导向较多。由此可见,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如何规避光伏发电投资的风险是投资商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随机性理论和动态规划的方法,研究随机性动态规划条件下光伏发电最优投资时机的决策分析。

二、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是地球天然的能量来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我国未来的既定发展战略,近期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更为人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因此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改变我国目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的行动迫在眉睫。而太阳能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问题,实现清洁环保型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人类对于太阳能利用主要有以下七大领域:光热利用、光热发电利用、热电直接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利用、光生物利用和光热光电综合利用等。

我国历来关注太阳能应用产业的发展,并在2009年将太阳能开发利用纳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而当前我国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热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大方面。一方面,通过小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化的示范工程,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另一方面,太阳能热能的利用在普通家庭里面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代表产业便是我国庞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领域。

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迅速的现状相比,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在国家能源发电应用领域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差距较为明显。如下表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

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部分数据整理。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国内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但仍在一些主要问题:

在光伏发电的应用技术上,我国的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中,国外的主要厂商采用的是闭式改良西门子方法,而这在中国还是空白。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者间接引进的俄罗斯的多晶硅的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量,重复性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政策上国家政策导向效应明显,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光伏发电产业的补贴扶持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民资企业和国企的投资热情。随着国家科技项目的成果普及,未来国家还将进一步推进光伏产业技术上的升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产品出口上,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欧盟债务危机等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容易遭到出口国家地区的贸易壁垒、反倾销。在环境方面,自然灾害是投资项目运营以及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潜在威胁。如占地面积广大,沿海地区易受到台风、盐雾影响,高寒地区易受到极端天气损坏设备等等。

三、建立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时机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

(一)引进先进模型

针对于解决复杂、多阶段问题的决策方法称为动态规划法。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的解。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时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记录所有已解的子问题的答案。不管该子问题以后是否被用到,只要它被计算过,就将其结果填入表中。简而言之,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小问题,通过不断的推断递进,寻找解决整个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针对性的建立模型

目前,8%的收益率是光伏行业的普遍标准。就一般情况下而言,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太阳能发电站一般在建成运营后第十五、六年才能实现自主净盈利。世界各国政府对于本国的光伏发电产业是进行高额的前期财政补贴扶持,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我国政府的补贴规模比例在50%~70%之间。所以,在整体上而言,我们可以将政府补贴与企业前期的亏损进行抵消整合,抽象出一个基本的数学量化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假设光伏发电投资项目是按运营年为单位。在各个运营单位阶段内,投资者都有立即投资和等待投资两种策略。投资商可以自由地决定投资时间,投资后的实际收益要高于预期收益,那么理性投资者将会选择在收益期望最高的时候进行投资。假如当前投资项目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那么当前投资时期并不是最好的投资时机,投资商不会进行项目投资,会选择等待投资策略;假如现在投资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投资收益,那么投资商会获利,所以会选择立即投资策略。“在投资决策中,虽然预期收益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实际收益以某种概率分布出现,所以,投资收益有属于一种不确定性变量”。

四、依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计算

(一)际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一般性,现在假设年均光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我国某地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光伏发电项目,规格为100mw,其中投资决策模型中的参数设置如下:

假设现在启动该项目,前期预计投入成本包括各种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光伏发电设备、设备安装维护费用等等,总成本为w。第一年预期收益为1.1w或0.9w。由于气候变化、战争、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投资收益会出现波动。每年年运营期预期收益为10%,或者预期亏损为10%,即预期收益为1.1w或0.9w。在未来三年内,假设政府扶持政策、货币利率等外部环境保持不变,使用动态规划方法来确定最佳的投资时期,扣除成本之后的预期净投资收益情况决策树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在选择投资时,预期净收益存在随机性,是一个随机变量,可能出现预期收益低于或者高于实际收益的情况,所以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需要谨慎对待。把未来3年投资项目与否的决策过程分为3个阶段,将各个阶段的预期净收益作为这个投资阶段的预期收益来考虑,明确投资风险和实际收益高于预期的分布概率,综合进行考虑。

(二)决策树的结果分析

1.当n=0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初始阶段,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2.当n=1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一年,无论是出现盈利还是亏损,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一旦出现亏损,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3.当n=2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二年,除了持续两年都亏损的情况外,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除了连续两年都增长的情况外,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4.当n=3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三年,除了连续三年都亏损的情况外,其余7种情况下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除了连续三年的收益增长外,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四、结论

通过抽象建立投资模型进行分析论证,在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的过程中,采用动态规划方法进行分阶段、分条件下进行推算最优的投资时机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乐观型的投资商与悲观型的投资商在决策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电力市场需求对于光伏发电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政府扶持政策对于投资者信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进行科学化分析论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外部环境的随机性,投资商心理的影响因素等等,才能合理地推测最优化的投资时机。

参考文献:

[1]杨素娟.动态规划法投资时机决策中的应用[J].苏州科技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5.

[2]曾声奎,李华府,任羿,冯强.考虑随机性的可靠性与性能多属性决策方法[J].2009,(10).

[3]《我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调查》[R].2011-10-30.

[4]张明善,郭耀煌.有限随机性决策中展望的特征性质[J].1999,(03).

[5]孙妍.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D].2011-06-07.

作者简介: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全国实施了不少土地整理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存在规划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等方面不够理想,特别是规划项目安排上存在着时期安排不当及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土地整理项目的选址及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1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二是土地整理强调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三是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四是土地整理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2]。

2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关政府领导和部门或群众在土地整理上认识不完全一致;二是有关土地整理项目申报、选址、立项等相关人员对土地整理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三是有关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扎实。

3土地整理项目选址应注意的问题

3.1土地整理的要求和原则

土地整理选址立项所选项目区应满足的要求:一是项目区土壤和地形适宜于作物生长发育,适宜于田间机械作业,适宜于灌排工程布设,适宜于防风固沙;二是项目区及周边地区能逐步将25°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0°以下的坡耕地应因地制宜实现梯田化或退耕;三是能充分应用生物、工程与农艺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四是能与农业经营机制完善联系起来,逐步做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村庄整理要考虑适应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2-3]。

土地整理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必须遵守各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农地整理为主原则;二是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三是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原则;四是能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五是公众参与积极性高,可与相关部门相协调的原则;六是示范项目要具有典型性、特色性、代表性,可与建设“小康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示范村相结合的原则。

3.2土地整理的其他相关问题

目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相关问题主要有:一是土地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生态保护问题;二是土地整理与农村城镇化问题(农村村民向中心村、镇集中);三是土地整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发展的问题;四是土地整理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五是土地整理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完善问题;六是土地整理与土地权属管理问题。

3.3土地整理项目区范围界限的划定

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时应认真考察和调查研究以下具体问题:一是具有较好的水利资源,能否解决项目区灌溉排水问题;二是项目区的干部群众是否积极性高,公众参与、出工投劳、共同投资的意愿是否强;三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能否与村镇规划及有关部门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四是按照整理潜力大小、综合效益好坏、实施难易程度等因素,全盘考虑选定项目地址,成熟一个上一个。应首先根据土地整理的要求、原则和相关问题及选址时要考虑的具体问题,初步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地址,然后根据该项目所在地址及周边有关具体情况等,最后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范围界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不同的划定方法:一是以村、乡(镇)等行政(土地)界线为界;二是以流域界线(分水岭)为界;三是以现有基础设施工程(路、沟、渠等骨干工程)的中心线或边线为界;四是以人工建筑(房屋、围墙、堤坝、桥涵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边缘为界;五是以天然障碍(河流、塘库、林带等障碍物)的边沿为界;六是以地形特征(山脚线、山谷线、山脊线、陡坎线等地貌线)为界;七是以满足特殊(地块)要求的界线为界;八是以若干种方法(含上述方法或其他方法)划定的界线为界[4]。

4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分析

4.1规划方案的拟订与可行性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拟订好项目的规划方案及作好可行性分析是一项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整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科学合理、操作是否可行,并对后续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规划方案的拟订与可行性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1]:一是一定要与项目(区)概况及特点紧密联系;二是一定要与项目(区)的资源和潜力调查分析紧密结合;三是一定要与项目区及周边地带的主干工程和主要基础设施及项目所在行政区有关部门对其计划安排互相协调;四是一定要与公众参与的意见互相统一;五是一定要注重合理布置田间沟、渠、路、林和村主干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六是一定要注重科学划分整个项目区和确定田块大小及土地平整单元;七是一定要做出2种(以上)方案的比较;八是一定要进行投资规模和综合效益的比较。

4.2项目投资规模和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规模(项目区总面积)是投资规模的依据,但不能以项目规模大小来定投资规模的大小,投资规模的大小应以项目区的农用地(耕地)整理和村庄整理的面积的大小作为主要依据,投资规模估算应以骨干工程(含土地平整)数量和农民住房拆迁为主要内容,投资规模估算的文件依据和采用的定额应综合考虑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及水利厅等部门的有关文件和标准,主要材料的估算和人工费用的计算应以通用价和当地市场调查价格相结合的方法,效益分析要注意综合效益的分析,各项目对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作用,应根据项目特征,突出主次不一样,社会效益应突出是否体现满足农民愿望和当地的需要以及示范和带动等作用;生态效益应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上进行分析;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新增农用地(耕地)面积、改造(改良)原有土地和其他方面调整的新增收入。效益计算应按当地市场预测实事求是地进行概算,可采用静态或动态的分析方法估算投资回收期[4]。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4

关键词:大中原经济区;地方政府投资;区域投资规划

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提出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原城市群在经济密度、可达性、辐射带动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他城市群,2008年中原城市群经济密度为1,799.3万元/平方公里,在全国七大城市群中仅次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此外,中原经济区本身是内外需的一个交汇点,有内外需兼顾的增长模式特点。因此,在我国下一步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上,中原经济区应该有重要的位置。(图1)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投资

(一)地方政府投资界定。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内财政收入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行为以及通过预算外收入和对外借债进行的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在整个社会总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广义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所有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不仅包括上述地方政府从各个渠道筹资资金进行的基础建设等投资,还包括地方政府为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本文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地方政府涵义。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投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在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过程。“十一五”以来,河南在基础设施、城市发展以及能源化工和房地产业等资本性商品生产行业,都对投资形成巨大需求,进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投资拉动型”仍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文选择地方政府投资作为投资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乔治·斯蒂格勒《地方政府功能的有效范围》一文指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其隐含的思想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与需求。目前理论界宏观和微观上对投资的研究颇多,而中观投资(地方)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次,目前对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把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地方政府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具体地研究还很少见。这也是笔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国的政府投资理论现状,大致有两种研究模式:一类是从微观上入手,主要研究具体投资项目的评估与决策、筹资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投资领域的重大问题,如投资规模膨胀、投资结构失调、投资效益低下以及投资规划探讨,等等。本文从总体上说属于第二种模式,站在宏观视角对政府投资规划进行研究。

三、地方政府区域投资规划探讨

规划是一种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安排。区域规划在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作为地方权威机构的地方政府,应该也只能由它担负起制定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责任。

(一)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规划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着眼于长远,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制定城镇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高水平、高档次,也不能只顾眼前,看不到未来,放弃长远规划,失去发展的动力;第二,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中原各地经济状况、资源分布、文化特征千差万别,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规划时,要从本地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区域建设的规划。

当前,中原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城镇人员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都是与大中原经济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化建设中投资作用的发挥急需我们认真地研究。

(二)区域投资规划构想

1、构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大农业”投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也有战略意义。应该说,中原经济区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保护农业、发展农业的新型道路,对全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将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例如,在农业地区的城镇化中,对怎样防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给出借鉴。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围绕大农业来做文章,在发展大农业的过程中,自然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所谓大农业,应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切实落实“三农”的含义。地方政府投资应包括种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也涉及农化产品、农机具制造与销售、加工机械制造与销售等,还要有现代农业、立体种植、观光农业、特色种植与养殖,围绕农耕文化开发旅游业;同时要做好新农村建设投资,全面提升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原有的工业可以做适当调整,使之更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建的工业企业最好是围绕大农业来设计;城镇化也必须围绕大农业提供配套服务。河南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三化”进程,按照这样一个发展道路来建设中原经济区,形成一个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全国发展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超大城市群”建设投资。21世纪区域竞争的真正焦点是城市群的竞争力。有报告显示,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参与世界竞争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要在未来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就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

城市的规模越大,其聚集效应越大,带动能力越强。地方政府投资要着力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中心城市带动。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培育经济增长极;此前,河南规划的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加上开封,形成河南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而许昌、焦作、新乡作为第二梯队存在。目前围绕郑州,上述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二是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三是培育特色中心镇,把一些重点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当中原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突破河南省边界,也就达到了研讨中的中原经济区的范围。而这将是一个拥有超过40个城市、人口超过1.5亿规模的超大城市群。

3、破解河南之难,强化土地管理投资。依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粮田已经不可逆的成为城镇和工业区。目前,河南成为演绎这一困扰中国发展的“中国命题”的最典型样本。河南的粮食生产需要土地,河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保证粮食生产也就演化成了保证土地,这一切共同铸成了“河南之难”。

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区建设时要努力在土地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健全土地的一级、二级市场,利用土地的价格机制促进土地的合理配置。解决土地供求矛盾,要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新上项目首先要利用存量土地;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能动地利用土地流转和转让,土地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并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为城镇化建设开发提供大量资金。为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各地政府要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新路子,缓解在经济区城市化建设中土地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

4、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保投资。工业化就是农民脱离土地的过程,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通过这样两个过程使我们的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是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将人口转移出去,如果中部地区发展起来,承载更多的就业人口,整个中国发展将更加平衡,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会更快完成。因此,要实现城市化,要工业化,关键是怎么解决好农民市民化问题,而市民化过程中又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问题。农民变成城市户籍人口,这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各级地方政府要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甚至政治地位上给予他们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进城农村人口得不到城镇社会保障使他们不能真正在城镇定居下来,所以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把进城农村人口纳入到城镇保障范围中来,让他们在城镇定居下来。

5、构筑全国生态屏障——生态投资。河南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而且正好处在气候变化区的地带。因此,它为全国提供了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和安全屏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其实是一个相互协调齐头并进的问题。一是有利于构筑全国生态屏障。中原经济区涵盖暖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生态投资有利于统筹和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维护全国生态稳定和平衡提供重要支撑;二是有利于改善全国环境质量。中原经济区区域是淮河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关系着下游省份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饮水安全,并将对全国水、气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要达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300亿斤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必须有一个完整、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地方政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义务对生态环境进行控制性保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生态城镇,真正发挥区域化建设和谐有序进行的控制作用。

6、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软实力”投资。文化资源丰富是河南很明显、很独特的优势,也是河南最根本、最重要的优势。进入21世纪,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为此,文化支撑体系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十大支撑体系之一。

河南有很好的文化资源: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近年来还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符号,古老的禅宗文化被一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搬上舞台,不仅向海内外传播着中原文化,也为河南赢得了“真金白银”;以“宋文化”为核心的开封等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也进入实质性进展;此外,中原地区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未来,地方政府投资要着力扭住“根文化”这根主干,夯实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支撑体系,必须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和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重点培育以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为主体的中原大古都群,以少林和太极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以及以新郑黄帝故里和淮阳羲皇故都为代表的拜祖寻根旅游目的地等。中原文化必然成为中原经济区无可比拟又不可复制的优势所在。如果规划到位、政策到位,经过努力,中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主要参考文献:

[1]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车波.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林场尤为重要。现在我国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2.3森林分类经营是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3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林场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4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4.1林场划类经营

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4.2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

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综上所述,在林区以林场为单位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保护好森林,使林区能真正的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6

关键词:俄罗斯;环境保护;法律;中国;投资

中图分类号:DF15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5-0019-03

一、俄罗斯环境保护立法概况

俄罗斯政府极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因而俄罗斯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2001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曾经组织联邦自然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渔业委员会、联邦测绘制图局、联邦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制定了《2002-2010年全国生态和自然资源目标计划》,提出“均衡开发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对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水生物资源等方面的需要,让公民享有良好环境的宪法权利”的目标。现行的俄罗斯环境保护法开宗明义:“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每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爱护自然和环境,珍惜自然财富。自然财富是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国土上的各族人民持续发展、生存和活动的基础。”

俄罗斯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于2002年1月10日颁布,全文共分16章82条。《俄联邦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确立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政策的法律基础,以保证平衡地解决各项社会经济任务,保持良好的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世代代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秩序和保障生态安全。该法调整的关系是在俄罗斯联邦领土范围内,以及在俄罗斯联邦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影响自然环境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领域的关系。

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下设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领域监督局,对生态、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大气保护以及生物世界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国家监测系统。这强化了执法监督工作,便于法律的实施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二、在俄投资人应注意的问题

(一)俄环保立法不止一部《环境保护法》

中国投资者首先应注意的是:俄环境保护立法,不仅仅是一部单项立法,它是一个立法体系,围绕俄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形成了自己的法律链。其中包括宪法中确立的环保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渗透在联邦法、联邦主体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中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文件。在实施投资之前,我国投资人最好全面了解俄环境保护立法的要则,掌握相关条款,对与投资相关的所有的俄环保问题进行评估,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鉴定

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鉴定问题。中国投资人必须对俄《环境保护法》第3l条、第32条和第33条给予足够重视。根据第31条“生态认证”的规定,进行生态认证,是为了从生态上保障在俄国土上安全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生态认证可以是强制性的或自愿的;强制性生态认证要按照俄政府规定的办法进行。

第32条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下述规定:首先,对计划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论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主体的所有制是何种法律组织形式。其次,环境影响评价在对论证计划中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前期设计(包括前期投资设计)的设计文件制定各种选择方案时进行,并要吸收社会团体参加。再次,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料要求由实施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规定。

第33条针对“生态鉴定”做出如下规定:进行生态鉴定的目的是确定计划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进行生态鉴定的程序由联邦生态鉴定法规定。

这些规定总体上具有法律强制性。

我国对俄投资人必须在项目准备阶段对相关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环境安全分析,研判项目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认清俄国家与国民普遍关心环境问题的国情。

(三)在俄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过程中的环保意识

俄《环境保护法》针对各种经济活动项目如建筑、农业、矿产开发、军事与国防等的布局、设计、建设、投产、运营、停工和清算的整个过程都提出了环保要求。从该法第34-56条可以看出,它对进行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各个领域、行业的经济活动、投资经营的各个阶段中,具有全方位性和全程性特征。因此,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环保问题的风险存在于整个经营过程之中,绝不是投资初期项目生态审查所需的一份环评报告的问题,环保风险的警戒应当成为我国投资人进入俄罗斯后保护项目安全的常态化风险意识,从而保障项目的合法运行。

(四)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法》第56条

使外来投资项目可能遭遇毙命风险的主要是俄《环境保护法》第56条“对违反自然保护要求的应对措施”的规定。根据该条,如果违反本章规定的自然保护要求,对违反要求的活动将依照俄立法规定的程序予以限制或终止。因此,该条法律必须引起我国对俄投资者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可以成为俄对外来投资项目的杀手锏。对东道国来说可能正常使用这一条款,也可能非正常使用该条款,包括俄罗斯本土的私权主体和公法主体都可能运用这一条款作为他们手中中止外来在俄投资活动的利器。私权主体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而公权主体可能出于保护本土企业利益或地方民情的需要,以转化利益冲突为法律上的托词,从而决定一个外来投资项目的命运。第56条还可以用来作为铲除外来投资项目的法律借口,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投资主体存在违反自然保护要求的行为或由于管理不慎给人以借口。

(五)国家公权的行使——环境监督

俄环境状况一直处于国家监督之中。俄强大的国家公权在保护自然环境上得到充分展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要归功于俄富有远见和科学精神的相关立法,赋予国家在环保方面全方位的公权权力,并清晰设定了运行规则。

具体看,俄《环境保护法》第63条“国家环境监测(国家生态监测)的组织”做出规定,国家环境监测(国家生态监测)根据俄联邦立法和俄联邦各主体立法进行,其目的是对环境状况进行监督,包括对分布有人类活动影响源的地区环境状况的监督和对这些影响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并保证国家、法人和自然人为防止及减轻环境状况变化的不良影响对必要的可靠信息的需要。该法确认,组织和进行国家环境监测(国家生态监测)的办法,由俄政府规定。通过国家环境监测(国家生态监测)取得的关于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的信息资料,供俄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俄联邦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地方自治机关用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和做出有关决策、编制俄生态发展联邦规划和俄联邦各主体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及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实施环境保护监督,以“保证俄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俄联邦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法人和自然人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环境保护要求,包括标准和标准性文件,保障生态安全”。

我国投资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方对俄投资项目及项目经营活动是一直处于俄国家生态监测视野内的。中方投资人有必要入乡随俗,认清俄国情,改变在国内形成的忽视环境保护问题的恶习,不把习惯性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作风带到投资东道国。由此,中方投资人的环境保护风险意识必须得到相应的加强,这对我国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六)环保领域的生产生态监督一对俄投资主体的一项重要责任

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层面是经济活动的实体企业生产活动。生产企业等经济主体面对自然环境,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必然触及环境保护问题。因此,俄《环境保护法》第67条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生产监督(生产生态监督)”做出规定,以强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监督(生产生态监督)责任。该条规定,为了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执行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和恢复自然资源的措施,遵守环保立法规定的环保要求,在环保领域实施生产监督(生产生态监督)。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主体,必须依照立法规定的程序,向实施国家监督和市政监督执行权力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提供有关组织生产生态监督情况。

(七)全民性的环境监督

在俄环保领域,环境监督具有全民性,具体体现在实施国家监督、生产监督、市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国家与市政监督形成不同级别行政权力主体,而由社会团体和其他非商业性团体根据其章程进行的以及由公民根据立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则使俄环境安全预警具有了天罗地网的特点。比如,根据俄《环境保护法》第68条的规定,环境保护领域的市政监督(市政生态监督),由地方自治机关或其授权的机关在市政建制地区实施;环境保护领域的市政监督(市政生态监督),根据俄立法,依照地方自治机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程序在市政建制地区实施;实施环保社会监督(社会生态监督),是为了实现每个人都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和预防环保领域违法行为的发生;环保社会监督(社会生态监督),由公民根据立法进行,或由社会团体和其他非商业性团体根据其章程进行。对于提交到俄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俄联邦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社会生态监督)的结果,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处理。

俄罗斯的这种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的设定,科学完整,使环境违法者毫无藏身之地。

(八)违反环保法的责任

在俄罗斯违反环境保护法将承担财产责任、纪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环境保护法》规定,因违反《环境保护法》而发生纠纷须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包括外国投资者在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因污染环境,耗竭、损坏、毁灭、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综合体和自然景观遭受退化和破坏及其他违反环保法规行为给环境造成损害的,必须依法全部赔偿损害。由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主体造成的环境损害,包括其活动方案取得了国家生态鉴定肯定结论和取用自然环境要素的活动,由定货人和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主体赔偿。由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主体造成的环境损害,依照按规定程序批准的环境损害数额计算表和方法予以赔偿,在没有这种计算表和方法时,根据用于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状况的实际费用并考虑受到的损失(包括失去的应得利益)予以赔偿。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7

一是低规范、等级低次开拓,形成资本的破坏。因为旅行业刚起步,投资风险较大,投资吸引力不足,规划、设计、建立不敢投入,良多景区规划只进行了总体设计或概念性规划,没有作建立性详规和景象规划,有的甚至基本没有作规划。还有的由于资金问题,即便作了规划也没有按规划执行,发生的直接结果为产物的粗拙、文明档次的缺掉、效劳功用不完全、游程设计不合理,也就是说,不符合一日千里的旅客需求。如茶马旧道景区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游道设计不科学,没有构成轮回线路,游程漫长、单调、庸俗;二是首要景点关山口峡谷设计的游道粗拙而险峻,基本不合适群众群体;三是招待点、泊车场等效劳设备规划小、规范低,当前的规划设计客容量只能到达400人/天左右,离4a景区年客流量到达50万人次的规范相距甚远。另一重点景区桃花江竹海在景区内建立大型高层建筑宾馆,与其生态情况极不相当。花乡农家的提质建立从实质上来讲并未提质,依然是规划小、项目单调、功用不全的情况。

二是县政府的主导效果未能有用发扬,旅行投资的良性轮回远未构成。当前在某些区县(市),县政府指导或多或少地存在重一、二财产轻三财产的思想。有良多指导甚至以为发展旅行是当地经济发展后再投入的财产,对旅行、对当地经济的拉举措用看法不足。特殊是旅行景区的建立周期普通需求两到三年或更长工夫,所以在急于求成的思想驱动下,旅行景区建立不足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看法反映在详细工作中的显示是:财务投入的不足性、引资开拓的消极性、工作推进的被动性,有的当地固然成立了旅行财产发展指导小组和景区建立指导小组,但工作的实效性不大,对建立中呈现的问题不是积极地去处理,而是自怨自艾,过多地强调客观缘由;有的项目合同签署4年之久,还未见动态;有的当地一味地依托和盼望市县政府和市直单元赐与支撑,县级财务不想投入;有的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而县政府反映较为冷淡,呈现了农民自觉开拓景区的既喜又忧的情况,招致一些生态情况被毁坏。由于上述缘由,景区产物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不足,招致投资收受接管周期长、难度大,难以构成良性轮回。

三是投资商的实力不强,招致景区开拓乏力。由于旅行市场的长期寂静,有的当地县政府开拓旅行景区的心境急迫,对投资商“不论萝卜白菜,捡到篮子里的就是佳肴”。疏忽了对投资商的资金实力和专业性水平的调查,加上景区开拓合同签署时两边权益任务商定的不切实,招致合同实行进程中形成进退维谷的场面。一些投资商自身就是冲着房地产来的,基本没有作长期运营景区的计划,只是将旅行项目作为本钱运作的一种伎俩,故而呈现资金不足、项目建立不克不及按方案执行、发展速度缓慢以及规划规范低、产物质量差等问题。当前在建的8个景区,有6个是引进的民营本钱开拓,真正拥有旅行开拓天资和较好业绩的只要1家,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且资金链没有发作问题的有3家,严厉按合同要求履约或遵照规划建立的简直没有,所以投资商实力不足也成为障碍景区开拓的主要缘由。

四是无尽头的民企胶葛,滞碍了景区建立历程。当前,我市的旅行景区建立因为投资资金不足自身就踯躅不前,而建立情况的问题成为招致建立进度怠慢的又一缘由。一切项目无一破例分歧水平地悉数遭遇本地群众的阻工肇事的状况,有的项目从开端到目前,各类民企胶葛层出不穷。梓山湖项目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拆迁难;会龙山释教公园处理征地手续工夫长达2年工夫;花乡农家乐、梓山湖公园、竹海等项目都存在群众强行参工参运的问题;茶马旧道景区投资商反映与本地群众的关系难以协调,农民动不动就狮子大启齿;桃花江竹海景区县县政府承诺本年3月以前完成的拆迁至今未完成,在景区建立进程中,还发作两次施工方与本地群众的斗殴事情,个中一次致人重伤,上升为刑事案件。这些各种状况,招致投资商决心不足,还也给其他项目标招商引资带来负面影响。

旅行财产是旭日财产,旅行景点开拓是旅行业做大做强的基本。若何处理建立开拓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县政府面前的紧迫课题。为此,我们建立:

1、科学规划,高起点打造旅行精品

近几年随着旅客出游局限的增大和眼界的坦荡,对景区的旅行产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设备低质、项目单一、档次较低的老景区逐渐落空了吸引力,面对着更新换代的问题,而新建景区应充分应用“白纸上画蓝图“的优势,高起点、高规范规划,建立精品景区,塑造特征品牌。首先,应充分注重规划的龙头效果,延聘有天资、有经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旅行规划设计公司设计产物;其次,要注重对景区特有文明进行深度发掘,并使之产物化,能让旅客看得见、摸得着、参加得进去;再次,要充分思索景区六要素的整合,要在若何丰厚景区产物的供应和供应知足分歧客户群体需求效劳上精心设计,完美旅行功用和盈利形式。

2、选好打破口,抓好重点项目标带动

山川生态美好,天然资本和人文资本丰厚,急需开拓。然则因为经济前提有限和市场刚起步,旅行产物的开拓不成能一足就而就,必需有所选择,重点打破。笔者以为,中间城区应充分应用区位优势,加速城市公共休闲设备的建立,提拔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的发展程度,重点抓好梓山湖生态公园、黄家湖旅行休闲度假区、“山乡剧变第一村”、会龙山释教公园的打造,与固有的景区梓山湖高尔夫、奥林匹克公园相连接,打造生态休闲、健身度假特征,塑造宜居山川生态文明旅行城市形象,吸引长沙及周边城市的周末休闲旅客。然则打造旅行目标地,必需要有特征光鲜的品牌景区做支撑,当前我市正在建立的“山乡剧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茶马旧道三点一线景区,集纳了村庄体验、生态旅行、寻幽探古等分歧特征,可以以此为开辟近程和长途市场的引爆点,堆积人气、激活城市,带动全市旅行市场的开拓,打造优异旅行目标地,推进旅行经济的跨更加展。

3、执行县政府主导计谋,强力推进项目建立

执行县政府主导计谋被视为我国旅行业发展的一条经历,关于欠兴旺地域尤为主要。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娄底市县政府鼎力主导、促进景区开拓建立的经历。他们采纳集中财力开拓一个景区,品牌打响后让渡运营权,回收投资再开拓其他景区的方法,经过这种滚动开拓方法,当前娄底市接踵开拓了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曾国藩新居等优异景区,而且敏捷在全省打响品牌,旅行经济获得疾速增进。固然我市旅行财产的发展近年来获得了较猛进步,然则景区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县政府要在规划编制、基本设备建立、全体形象宣传和市场情况优化以及旅行投资、产物开拓、市场价钱和效劳质量等方面,充分运用和发扬县政府的主导效果。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8

镇雄县国有林区总经营面积178691亩,其中:马厂林场经营121164亩,局属国有林区经营57527亩,分布在全县范围内40多个林区(点)进行经营。由于点多、面广、战线长,经营管理不能采用单一模式,为此,必须将国有林区进行分类经营,才能符合科学管理体系,取得更大的效益。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国有林区在我国南方占有重要地位。我县的国有林区遍布全县,大小40多个点,在全县的林业生产中起着骨干作用。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县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区尤为重要。现在国有林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国有林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有林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三、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国有林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区又是不合理的。

第三,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林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上述问题在实施分类经营过程中都应加解决。

四、国有林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1.国有林区划类经营

国有林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国有林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区的经济活力。我县的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区经营管理。

2.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区的补偿额。

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五、后叙

前面笔者已从国有林区森林分类经营方面浅谈了镇雄县国有林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最后,笔者希望此文观点能为发展林业建设战略提供一点建议。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努力,充分发挥镇雄林业的优势,大幅度地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经济效益是完全可能的,全县林业的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牙璋.国有林场森林应实行分类经营[J].中国林业.2006(18).

[2]马郭平,陈继国.郴州市林业分类经营的设想[J].湖南林业科技,1998,(04).

[3]黄永辉.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森林分类经营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1998,(04).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9

企业的营销活动大部分都涉及资金和盈利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投资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首先营销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产品、销售渠道、促销策略和定价等,它们相互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往往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只有通过资金的综合平衡和效益分析,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调整、平衡,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营销策略。其次,企业市场营销因素组合可以形成各种经营方案。合理方案的优选,应从多方面衡量、评价。但其中最重要是看其占用资金和实现盈利的多少,这就与投资问题有关。另外,产品作业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对象,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已提供市场的产品,按产品市场寿命周期制定相应措施,作出发展、维持现状、收缩或淘汰、退出市场的不同决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指标。同时要对新产品开发和投放市场的时机作出决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同样需要资金的保证。

西方企业把投资问题与经营决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重大的经营活动都要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其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分配资金、决定投资。这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是西方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具体反映。它是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营方向,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在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可行的经营方案。可行方案应该有多个不同的组合,以便比较和进行全面评价,并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在对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需要运用投资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一旦决策既定,即应付诸实施。为此,要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制订实施的规划和期限要求,形成指导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

以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为例,西方企业广泛运用产品寿命周期法和盈亏分析法来确定产品的投资组合计划。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产品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并相应地做好财务计划,保证资金及时、合理的投入。

在投入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少,产量低,成本高。为了使用户了解产品,需要花费较多的广告推销费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扩充流动资金,增添设备。这一阶段的产品是投入多、产出少,企业获利少,甚至可能亏本,需要筹措一定资金给予支持和保证。

在成长期,随着市场扩大,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成本、价格会下降,企业能开始获利。但为了适应市场成长、扩大批量,企业还要继续投入设备和流动资金。因此,仍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有的企业不得不以贷款来维持成长。

在成熟期,市场成长速度放慢到有所下降,生产量的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已不再需要新的投资、产出大于投入。这是该产品获利的黄金时代。

在衰退期,市场需求、销售额和利润速度下降。市场上已有新的替代产品出现,逐步取代原有产品。这时虽不需要新的投入,但产出有限,已不是企业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投入资金的对策,取得好的产品资金效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任务。

多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正确地决定资金投入对策,还必须研究产品结构,研究企业各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创利与市场占有率、市场成长率的关系,然后才能决定对众多产品如何分配资金。这是企业产品投资组合计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组成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总的要求应是各具特色,经济合理。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服务方向;②竞争对手;③市场需求;④企业优势;⑤资源条件;⑥收益目标。

在如何评价和确定企业的产品合理结构,并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问题上,西方各国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不少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从企业实用性考虑,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人员提出的四象限评价法较为直观和实用。有关四象限法的分析和做法,在本书已有介绍,这里从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对有众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根据各个产品的地位和趋势决定取舍,区别急缓,分配资金,制定合理的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得以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的战略决策。企业业务(产品)投资组合计划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于所选择的项目。

如何正确评价、决定企业是否进入某项新业务,以及正确地决定对各个事业部的资金分配额,就需要测定新业务活动的投资利润率。只有明确了投资利润率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企业才能对经营战略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投资组合计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收益的分析评价方法很多,按其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前者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静态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有投资报酬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

1.投资报酬率法

它是通过计算平均每年净收益与平均投资额的比率,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净收益/平均投资额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选择投资报酬率高或满意方案。

2.投资回收期法

它是一种根据收回原始投资额所需的时间长短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年)=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现金净流入量包括由于投资使企业增加的盈利额和收回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收回速度越快,在未来期内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可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

静态分析法计算比较简单,但不精确。对短期投资方案作粗略评价时,此法简易实用。但国外常用的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版权所有

时间价值是资金的一个重要特性。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增殖。用于投资,可以获得利润报酬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延,资金的增殖越大。因此,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特性。西方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多数来自于资本市场或银行。企业只有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投资或收益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西方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多采用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很多,应用也很灵活,最基本的方法有:

1.净现值法(netpresentValue简称npV)

它是目前国外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未来的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同它的原投资额的差额,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i——贴现率;

KF——原投资额;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当净现值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时,分别表示投资收益之现值大于、等于、小于投资额。凡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所用贴现率,表示方案可取;反之,则为不可取。净现值越大,说明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值方案。

2.内部收益法(internalRateofReturn简称iRR)

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获利最大可能性的指标,它是指投资方案在使用期内净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原投资额的利率。可通过下式求出:

式中: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KF——原投资额;

r——利率,也即内部收益率。

只要计算出来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投资贷款利率,则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显然,内部收益率越大,说明获利能力越强。

投资效益分析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作专门介绍。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如何确定合理生产规模问题,不仅关系着投资的规模,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

企业合理的生产规模的确定,是在产品选型和市场需求已经确定和弄清的基础上,运用盈亏分析法,分析经济规模界限,然后再择佳确定的。无论是原有产品的调整或新产品的投放,都与投资效果有关。

企业经济规模界限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视。它研究销售量与成本之间的演变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界,找出经济规模临界点和经济规模区间。企业在营销策略中,产品的售价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变化的,而其成本也因产量的增减而随之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它的演变关系中,找出较为理想的生产规模区间,即经济规模区间,从而可以防止产品生产的盲目性,避免投资无效益的严重后果。

经济规模区可以由下列公式求出:

p(X)·X—CV(X)·X—F=0

式中:

X——产品产销量;

p(X)——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数函;

CV(X)——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函数;

F——产品固定成本。

上式一般为一元二次方程,其解必两个实根X1和X2。即盈亏临界点,两点之间即是经济规模区。

动态规划投资问题篇10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大多采用按户分配的原则,将土地化整为零分包给家庭种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庭式的土地管理显然无法满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造成农耕地的分散化、农业生产的滞后,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对于土地集约经营的认同不足和不积极,主要是由于农民利益无法由制度进行保障,在拆迁安置等过程中,农民成为了受害群体而非收益群体。

2.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配置的方略

2.1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目标长期规划目标是一项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能够对未来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配置起到指引作用。通过长期规划目标实现对土地资源整合配置的全局性规划,整合国土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全方位、立体式的规划,集约资源和建设力量,按照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解决“空心村”等农村突出问题,将土地的开发复垦工作作为长期的资源整合配置人物,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指导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配置。

2.2拓展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应积极大力拓展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配置所需资金的筹集渠道,发挥市场经济的配置调控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个人投资有效的结合起来,带动社会资源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徒弟资源整合配置折抵指标有偿使用机制,最大程度的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构建土地信贷和土地证券化机制,让机制发挥作用,市场调配资源,通过证券融资的方式汲取建设资金。此外,可以根据地区情况,成立土地开发银行,为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配置提供金融服务,专项资金专项利用。

2.3构建动态评价体系所谓的动态评价体系是指根据土地资源整合配置的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对投资方的综合效益和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配置的生态建设收益、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效果进行实时动态评价,将土地资源整合配置作为一项惠及各方的价值工程进行考核,通过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规避土地资源整合配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等,确保土地资源整合配置的综合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