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08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1

关键词党建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坚定党建工作的核心纲领,明确工作目标

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建立源于院所中的科研人员,并孕育于具体的科研工作实践之中,诞生于这样工作环境之中的基层党组织,其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必须要紧紧把握好如下的基点:既要有利于科研业务工作的开展,又要有利于加强对科研、教学队伍的管理,也就是说要在科研院所的具体工作实践环境之中,实现党建工作的管理目标。

2科研院所党建工作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2.1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征

无论是开展什么工作,都要立足于当今时代特征来制定工作开展的实施计划,策略方法。党建工作的开展也不能例外,当今社会发展所处的时期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沟通交往信息化的新时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它不仅仅为我们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任务,同时也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党建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要做到与时代契合,与实际贴近,从而才能实现与时俱进。

2.2明确党建工作开展的先导思想理论

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理应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之下来推进。

古往今来,成功的实践,从不缺少理论的指导,伟大的理论无一例外也都是来源于实践之中的。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建设、奋斗、改革的历史,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理论先导的。

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开展同样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先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建,从而保证党建工作开展的正确方向。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党建工作的开展。科学发展观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对于科研院所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唯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立足于科研发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寻求党建工作中理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突破口,去优化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方式与模式。

2.3准确定位党建工作对象,了解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

科研院所本身是高级知识分子、科研精英人才的聚集地与诞生地,这也正是科研院所中党建创新工作开展的一个积极有利条件,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为我们能够拿出高质量的党建理论工作成果,奠定了有利条件,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学历高、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同样也应当是能力强大的思想理论建设者队伍。

科研院所是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单位,科研人员、教师、学生,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群,他们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理论思想诉求,在进行党建工作的时候,如果仅仅以空洞说教、理论灌输等传统方式来开展工作,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效果。新时期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引入更多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式方法,使党建、思政工作由抽象到具体,化空洞为生动,在坚持党性教育这条工作主干线的前提下,活化党组织活动中的民主氛围,围绕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来设计党组织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以增强党建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提升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氛围,又能提高党建工作、党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果,从而增进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群众的吸引力。

3开展党建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创新性原则

3.1坚持分类指导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例,分类指导这一原则对于我们的党建工作来说,尤其重要。科研院所中的研究生院除科研任务之外,还具有着研究生教学管理职能,在研究生院党总支中,除了职工党支部、离退休支部之外,还有一支最重要的年轻力量――学生支部。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群体,党建工作方式也应不相同。

在职工支部当中,教师、科研管理人员居多数,平日繁忙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占据了这些党员同志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于科研、教学业务素质的提升,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学习,作为科研院所的基层党组织,对于这一部分党员群体,党组织要不断完善职工党员队伍的组织创新。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建学习方式,坚定职工党员的政治理论信仰,例如通过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在红色宣传教育展板上张贴创先争优个人承诺,到爱国主义教育以“缅怀先烈继承遗志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岗位职责”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等来强化党组织内科研人员、教师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目前,在研究生院党总支当中,学生党员的数量占据67%的大比重。

在学生支部中,都是年轻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学生支部的党建工作,更应当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与培养,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参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党建工作经验来进行管理。

在研究生院,党总支历来非常注重学生支部、党小组的建设,并有意识地把对学生支部的党建管理工作中心下移,去充分激发学生支部、党小组成员的自我工作、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来组织党小组生活,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便民服务活动,发挥他们作为中医药专业储备人才的优势潜能,放手让青年学生党员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社会。

3.2抓好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合格党员的日常工作

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合格党员入党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发展对象的培养时,党组织应当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对于新吸收的预备党员做好严肃认真而热情真诚的谈话,在入党宣誓,纳新大会,领导谈话等等环节,都要做到广泛征求发展对象、党员、群众的意见,做到民主、公正、公开。

3.3找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教学管理等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工作实效,如果仅仅是就党建工作谈党建,党建工作与本身的业务工作、中心工作相脱节,是不可能取得有效的工作成绩的。所以一定要围绕科研、教学管理等中心工作来抓党建,以党建促科研、促教学管理,为科研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样的党建工作才能够有针对性、生命力。

3.4开展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注重“人”的因素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激发党组织内个人的潜能潜力,为组织服务,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契合。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有意义的党组织活动,凝聚个人力量,发挥党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来,用先进的党建理论来凝聚人心,进而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引导党组织内部成员用和谐思想、态度来对待工作中的问题、矛盾,从而强化团队意识,建设和谐团队文化,构建科研院所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学术氛围。

4党建工作的创新主题是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不断使党建工作的主题,同时也是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研究的主旨所在,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来加强自身建设,并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从共产党学说的创立,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提出,再到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党的建设的实践,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过程,也应当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想求新出新,首先就要直面我们现阶段党建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围绕着问题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才能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具体到我们研究生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中来说,首先,如何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举办好“鲜活”的学生党组织活动,这是我们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解决好的第二个工作重点,就是搞好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在研究生院学生支部中我们有团组织工作负责人,党总支中有青工委员,并且还配备了团委工作负责人,这些团组织工作都是由青年党员同志来担任的,目的就在于要加强党组织和团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党建带团建。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并落到实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科研任务都是比较重的,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党组织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就会淡化政治学习,而党员发展程序中的思想汇报制度也有可能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党员发展的推优机制就会变得很不完善。这也是我们在党建创新工作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是旨在于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求他们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质,又要有坚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说教、灌输是不适用于他们的。这也正是促使我们更快地寻找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中具有创新性的金点子、好方法,为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提供载体、平台。

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党总支,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仍然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也觉得任重而道远,但始终相信唯有坚持在扎实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为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任爱荣,栗金池.对做好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思考.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4).

[2]徐敏杰.解放思想与党建创新的哲学思考.求实,2009(5).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活动CDio教育改革

1.引言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于2000年共同提出,是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工程教育模式[1]。CDio由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l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的首字母组成,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具体表现在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以主动、实践与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2][3]。

近年,我院实施的“本科学员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增强学员的创新意识,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灵感,锻炼他们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笔者担任学院水声设备与信号处理小组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CDio管理模式:以课题的研究过程为向导,以培养学员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调控能力及军人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科学的专题辅导促进能力培养,鼓励学员进行探索性研究,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2.CDio教育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的“做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教育模式,他强调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营造严谨的科学氛围。它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和表达交流中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体系,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2]。

CDio模式自200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获得了产业界的高度评价。目前,许多国家将CDio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包括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国在内的20多所大学都加入CDio合作计划中,共同继续开发和完善CDio教学模式。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其航空航天系进行了CDio教育改革,南非将CDio作为整个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我国的汕头大学[4]、清华大学[5]、大连理工大学[6]、大连东软信息学院[7][8]、成都工程信息学院[9]、装甲兵工程学院[10]等高校都进行了CDio试点改革与再创新。可以说,CDio是一个多国的、开放的、广泛的和全面的方法。

3.水声创新小组CDio教改实践

3.1教改思路

在CDio教学模式下,通过本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学员自我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水声科技创新小组在活动中以课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以提高能力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专业知识,让学员有一个完整的课题经历。

水声科技创新小组活动组织流程图如下图所示,在创新小组成立初期,召开任务布置会,根据教研室现承担的“973”、“国防预研”、“军内科研”等项目布置难度适中、适合学员研究的子课题,学员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子课题,明确研究方向,教员根据学员的选择确定分组成员和任务分工,确定小组负责人,给学员发放课题相关学习资料,告诉学员应重点研究那些内容;学员根据课题研究方向重点研读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处理;根据发现的问题,鉴别需要学习和补充的知识,适时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相关科技论文和学术报告。

图水声创新小组活动组织流程图

3.2活动方式方法

在学院本科科技创新小组活动中,根据水声创新小组培养计划,拟定“声纳设备发展状况研究”、“典型声纳信号的设计与分析”、“水声信道均衡技术研究”、“水声信号时频分析技术研究”等多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参加学员数量为两三名。结合CDio教改思路,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3.2.1针对研究内容,适时进行专题辅导,巩固专业基础知识。

针对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员进行多次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国外声纳设备的发展状况、声纳信号处理中的热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带领学员重点学习《国外声纳系统》、《声纳原理》、《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中与小组研究课题紧密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

3.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对小组学员开放水声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学员可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室查阅资料,研究相关课题,应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进行相关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检验。

组织小组学员参观“某某技术应用演示系统”等教研室相关国防预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并邀请教研室主任为小组学员介绍该系统的研制背景、基本组成及性能指标等;组织小组学员参观教研室的主要声纳设备,并对一些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学员更直观地了解实际声纳装备;鼓励学员参与水下姿态仪的制作,学员基本掌握姿态仪芯片焊接、水密胶装罐,以及软件操作等技术,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3.2.3与大四毕业学员、在读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学员思维。

分别邀请多名大四毕业学员为小组学员作学术报告,主要讲述他们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本科学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注意事项和今后应重点学好的课程等。使小组学员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有较好的规划,并对在小组中从事的课题研究也有较清晰的了解。

组织小组学员参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和学位论文答辩会,会后组织学员与研究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使小组学员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

3.2.4实行论文公开展览制,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员科技论文的写作动力,将小组学员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学员队公开展览两周,让全队人员帮助找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修改完善。此次展览活动得到了学员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专门制作了相关板报。该制度推出后,大大激发了学员撰写科技论文的动力,提高了学员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2.5实行走出去方针,赴地方进行参观见学和学术交流,拓宽学员视野。

组织创新小组学员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进行参观见学,在东软大学生创业中心与该校嵌入式社团大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展示了我院学员良好的军人素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小组学员感受到地方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3.3取得的成果

通过水声创新小组的CDio教改实践活动,为学员今后成为专业精通、勇于创新、素质全面的新型海军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员对外军典型声纳系统的基本组成、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典型主动声纳信号的基本特征及频谱分布规律,基本掌握了一些声纳信号处理的典型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科技小论文的撰写。

近三年来,结合研究成果,小组学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声学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现代计算机》等正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6篇,撰写研究报告7篇,并参与1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4.结语

CDio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只有几年时间,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力与生命力。在本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推广CDio模式,有助于提高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我军院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借鉴或推行CDio对于培养具有工程素质的创新型初级指挥人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牛换霞.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0(6):40-43.

[2]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3]顾佩华,陆小华.CDio工作坊手册[Z].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19.

[5]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6]张威.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教学改革专题.http:///CDio/.2010-01-12.

[8]王凯.基于CDio模式的Linux系统编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83):7-8.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3

关键词兴海学术团队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3

abstracttheoutstandingacademicteamandgraduatestudentssupportedbymajor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sarethemostdynamicinnovationforc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strategichornofthepartyCentralCommitteebuildinginnovativecountr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control"intelligentUnderwaterUnmannedUnderwaterVehicles-teamproposesanewtrainingmodeofinnovativetalents,whichisbytheprofessor,andgraduatestudents,youngassociateprofessorofoutstandingundergraduateorganizedscientificresearchteam,theteamreliesonUUVmajorresearchprojectsto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andcuriosityfortheresearchproject,thedivergentthinkingofstudents.thisnewmodeloftraininginnovativetalenthighlightstheXinghaiacademicteamin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therole,ourcountrywill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toadapttotheneedsof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Xinghaiacademicteam;innovativetalents;talenttrainingmode

0引言

面Σ业经济转型经济升级的巨大挑战,党中央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号角。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氛围和培养条件就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以“三海一核”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工科院校,“水下无人航行器(UnmannedUnderwaterVehicle,UUV)”一直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研究优势,持续得到了中型航行器、大型航行器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立项支持。因此,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哈工程大学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成立了“水下无人潜航器智能控制”兴海学术团队,既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又承担船舶与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任务。在这种综合需求牵引下,该兴海学术团队探索了一种“依托兴海学术团队与UUV重大科研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升素养”,这一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对以解决工程科学和问题见长的工科院校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单一导师为主。[1]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是指通常由一名导师指导一名或几名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学习,即学生仅师承一名老师。这种培养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1)受单个导师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往往不够宽广,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2)受单个导师指导精力的限制,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所能接受的导师的指导时间和次数往往也很有限,且指导多是宏观性的、方向性的,较少涉及到具体的技术点;(3)受单个导师研究资源的限制,学生所需的研究资源往往不能充分满足,或者不能快速配置和展开,容易耽误学生宝贵且有限的求学时间;(4)不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多是交叉型的,需要各方资源的支持,单一导师指导下,学术资源有限,不利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培育和产出。[2]

在当前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的新形势下,国内外高校均在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科研与育人之路,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展的新需求,谋求“弯道超车”。以科研项目研发任务为牵引,依托学术团队、将研发任务需求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不仅促进了重大项目的研究,而且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在培养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样,毕业学生既能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得到将来用人单位的认可。以下有三种较成功的培养模式:

1.1“Dp”项目牵引下挪威科技大学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

挪威科技大学与挪威Kongberg公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的成功典范。以“Dp”项目为牵引,挪威科技大学与挪威Kongberg公司深层次展开合作,挪威科技大学助力解决Dp中的科学问题,Kongberg公司则将工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反馈回Kongberg公司。这种融合的结果是:Kongberg公司多年一直是Dp行业的霸主,挪威科技大学则成为船舶控制领域的引领者。近十年,二者的深度合作又推广至水下无人航行器领域。

1.2“国家大飞机”项目牵引下北航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

以中国大型飞机项目为牵引,北航是依托国内外不同分工的多个优势科研团队,通过选派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与这些国内外优秀团队定期交流、联合培养;甚至派出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小组进驻这些团队进行联合攻关、联合试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既解Q了团队专任研发人员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吸收借鉴了各优秀团队的研发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学生经过了大飞机项目的历练,在多种学术和科研氛围中成长,对今后的成长之路很有帮助。

1.3“ipV6网络协议”项目牵引下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

重庆邮电大学瞄准网络化、信息化、云计算等就业热点,针对学生主要在信息领域就业的情况,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分解出网络拓扑结构、ipV6网络传输协议、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压缩、网间冲突的消解等不同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拿出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学生作为中坚力量研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软件6LowSn,获得了ipv6国际认证。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指导老师、研究团队等的良好配合和通力合作是分不开的,学生也从中受益颇多,获得了锻炼和成长。[3]

基于国内外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以系列化水下无人航行器研制任务为牵引,兴海学术团队的导师集体指导,学生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并从项目中获益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新模式。

2具体培养方案

在“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承担了中型航行器研制、大型航行器预研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尝试着发挥学生团队的力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较理想的效果。以系列化水下无人航行器研制任务为牵引,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将重大科研任务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研究兴趣将导师和学生组成不同的学术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方案确定-研究实施-总结提升”等各研究环节,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主动思索“问题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问题需要组织什么资源、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对就业后的工作有何启迪”等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拟采用的研究途径如图1所示。鉴于UUV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总体性项目,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无人潜航器智能控制”兴海团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从全校学生中选拨出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科研团队,由原导师和兴海学术团队导师联合指导,原导师负责指导学术大方向和学位论文,兴海学术团队导师负责项目牵引和项目技术攻关指导和研究条件配置。每年学生毕业前,选拨新团队成员,完成新老交接,“扶上马,送一程”,避免团队培养过程中出现断层。从而构建出有创新潜质的、可持续的创新实践团队。

针对大型航行器的研制过程,在总结中型航行器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挪威科技大学与挪威Kongberg公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成功典范,不仅对团队成员中的学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而且也要对兴海学术导师团队进行严格的要求,例如:(1)团队指导导师必须是工作在科研一线、有经验、有热情的老师,且有进入和退出机制;(2)杜绝科研“一支笔”现象,各导师对团队学生的科研任务分派、科研酬劳发放、进入团队和退出、团队学生研究成果联合署名等有独立的权限;(3)团队导师的奖惩由团队学员的科研成果产出和团队学员的匿名评分构成,作为导师后续承担重大任务子任务的考评依据;(4)建立关键核心问题的联合攻关制度。目的是让学生迅速掌握背景知识,早日进入科研状态,让兴海学术团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创新实践团队培训模式。对团队学生培训与考核流程分前沿讲座、专项技术培训、认识学习、模拟设计训练、专项技术研究五个阶段。[4]在对学生培训与考核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责任心、事业心、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关于大型航行器的前沿讲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在专项技术培训与认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得更加扎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模拟设计训练中,注重让学生独立为工程问题提供准确、经济、便捷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工科院校毕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解决方案既包括了对问题实质的准确和敏锐判断、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素养、技术文案的撰写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因此在培训考核中以报告“工程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的形式进行考核,既包括书面报告,也包括口头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在“海洋运载器智能控制技术”兴海学术团队中,各导师的发展方向虽然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等方面各有侧重,但在团队坚持“发展核心共性技术、研制一流无人装备”的战略发展总目标和系列化UUV项目研制总任务需求牵引下,注重各环节的链式交叉发展和学生培养方向上的侧重,从各个环节上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培养。依据学生在培训与相应的考核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技能与潜质,以小组的形式实现与指导老师的对接。指导老师在所负责的领域为学生小组找到对接点,指明研究课题的具体方向。学生小组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独特天赋,开拓思维,集思广益,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得老师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有力的学生支持。从而实现了学生与科研对接,进一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出。

在学生与兴海团队老师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时,可以将优秀学生送出去,以广泛的交流拓展研究视野,紧盯学术前沿动态。在学生助力科研的过程中,以国际会议、学术报告、、专利跟踪等形式将学生送出去,推到前台。通过上述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的优势,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对学术前沿的追踪能力。学生的新思维反馈到兴海学术团队,促进兴海学术团队修订团队中远期发展目标、衍生新的发展方向、提早策划新的重大科研任务。

3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的以大型航行器研制项目为依托,“海洋运载器智能控制技术”兴海学术团队导师为保障的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新模式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的,是顺应当今时展潮流的。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大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科研兴趣,兴海学术团队导师来指导与培训学生,在学生助力科研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兴海学术团队导师的信息反馈也会提升兴海学术团队的科研能力。该培养模式将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实施,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锐兰,王鲁捷.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2]莫坷,赵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3-136.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4

【摘要】回顾50年中西医结合研究历程,温振英以“全面继承、整理提高、创新中医”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随时展和社会需要而变换其内涵。当今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应发扬中医“人身一体、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发挥中医特色整体医疗优势,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宏观分析,结合相关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的微观分析论证,探讨儿科保健、预防和疾病治疗。

【关键词】温振英;辨证论治;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

温振英(1928-)早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先后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任教和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及教学50多年,进行了多种研究思路方法的探索,经历了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历程。

1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点

1.120世纪5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萌芽时代当时由于中医学受旧社会政府的排挤,到了解放后全国没有一所中医高等院校,没有一所中医医院,只有少数私人开业和药店坐堂行医带徒,多数想学中医却“入学无门”,学成了中医,没有中医院可施展才华,当年流行病和急性病虽多,中医却无用武之地。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政府组织了西医离职系统学习中医班,成立了5~6年制的中医高等院校和中医医院,并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任务是“全面继承、系统学习、整理提高”,“把中西医药之长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1.220世纪60年代是全面继承和验证中医药、中药加西药和与西医药的疗效对比的探索阶段总结名老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经验,观察中医病证与西医疾病分型的关系,儿科对急性病、多发病(包括传染病)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麻疹、乙脑、流脑、肠炎、肺炎、肾炎的治疗都取得很大成绩,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同时病证的研究也促进了中医教材规范化的制定。

1.320世纪7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的成熟阶段全面开展中药方剂改革研究,单味药、古方、验方、内外治结合的新疗法,新针疗法,针灸麻醉等都是研究的课题,剂型除原有丸、散、浸膏、煎剂外,醇提纯、蒸溜、喷雾加热等制成口服液、肌肉注射剂,在全国范围普遍开展。

1.420世纪8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的丰收阶段对已取得成绩的疗法和药剂进一步深入研究,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研究中医理论较多的是气、血、阴、阳、肺、脾、肾实质的研究及中医法则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和扶正驱邪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中西医临床宏观辨证辨病分析,结合有关的实验微观分析论证。由于多单位、多学科的参与协作,这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最多。

1.520世纪9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的深入阶段虽然课题和方法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更为深入,更多吸取了新的科技手段,以提高研究水平。

2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点

温振英认为21世纪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历史的转折时期[1]。医学科技的迅速进步,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研究将医学研究的重点由治疗转到预防和保健,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的世界医学模式时代,免疫接种预防医学的进展,抗生素、抗癌制剂的更新换代等,使儿科疾病发生了巨大变化,烈性传染病减少甚至绝迹。疳积、营养不良在大城市不复存在,接踵而来的是免疫失调、消化功能失调、营养代谢紊乱和尚无疫苗预防的病毒性疾病。这些新的病种都不是用古方、传统方药能迎刃而解的,需要用中医整体调控,治未病或扶正驱邪、防治结合为指导思想,要把重点转移到既有的中医、西医都没有解决的课题上。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要强调重视中医特色,强调临床研究,强调实用性。

中医学对疾病辨证和治疗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正(体质强弱和分型)、邪(各种病因引起的证侯表现),即本质和疾病消长特征(证型)的研究。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要审机求因,标本兼顾整体治疗,既治疾病兼调体质[2]。因为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症状与病因比较病因是本,正邪矛盾的主次证是本,故应把调整机体的“扶正以祛邪”作为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的重点。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相应地使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但是仍有病因不明,西药治疗无效的疾病,则依靠中医对机体本质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调节。

运用中医“扶正祛邪”理论法则,扶正并非就是用补法。其实质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协调五脏、平衡气血、阴阳,预防和治疗外感性疾病及内伤疾病,即“扶正固本”[3]。温振英强调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要重视中医儿科特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从中医“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切入,但是要注意在研究中切忌单纯以证为主题,用客观指标来验证,象“脾虚证”的客观指标的研究,虽然作为中医辨证表现特点,脾虚证在多种疾病中的表现是一致的,而验证脾虚的客观实验指标在不同疾病中是不同的,例如同属脾虚证的厌食、疳积、泄泻其木糖、胃泌素、免疫功能指标却不相同,所以单纯按照中医证型分组不考虑疾病病种对证型分组的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是缺乏科学可比性的。因此传统研究要和现代方法结合,不能单纯借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作为诊疗指标。要以中医学理论为本,衷中参西。温振英“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课题,是本着中医学“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运用健脾益气法改善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提高饮食中造血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故此项科研课题获奖后,又根据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发现健脾益气合剂有增强实验动物的食欲、活动能力和耐寒(吹冷吹、淋凉水试验)的作用,而后派生出“培土生金”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3中西医结合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温振英认为通过数十年的医学实践经验证明,还是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中西医并进为好。中西医的共同点为同一研究对象和内容,如对人体肾功能的理解,同为水液代谢分清泌浊的排泄器官,不同点是中医学中对肾的认识还有“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先天疾患属肾不足,骨疾患要补骨,生殖系统疾病从肾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法则之一。因此温振英认为要将中西医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医学科学,是一个长时期的目标,目前中西医结合应该从相互影响和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入手。就如同理解“天人合一”应从“天人相应”人和自然相互影响、制约和促进来认识一样,决不是合二为一,天人能结合一体的。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加速发展和提高,发挥中医特色整体医疗优势,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宏观分析,结合相关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的微观分析论证,探讨儿科保健、预防和疾病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这样中西医结合才有用武之地。不能仍在原有病证的疗效、机制的研究上踏步,中西医结合研究是要提高中医学的研究,不能提高、不能发展中医学,那么中医学也将“不进则退”,丧失其活力与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温振英,郑军,李敏,等.中医学是传统而现代的实用科学[C].《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北京,2005:67.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5

关键词农科院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326-03

abstractthecurrentsituationinuniversitiestopromotetheapplicationofinnovativemethodsweredescribed,mainproblemswereanalyzedsuchastheteachingandresearchofinnovationmethodscan'tbetakenseriouslyenough,thetheoriesresearchofinnovationmethodsaren'tenoughinagriculturalfield,thelackofinvestmenttoinnovativemethodsandagriculturaluniversitiesinthemarginalizedareasofapplicationofinnovativemethods,som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wereproposedcombinedwiththeapplicationexperiencesofinnovativemethodsin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itcanprovideareferenceforotheruniversitiestopromoteinnovativemethods.

Keywordsagriculturalcollege;innovationmethod;promotionandappli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1-3]。根据“创新有规律、创新有方法”这一重要观点,我国高校应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持申报的“创新方法在农业科技计划中的应用”获科技部立项,开启了创新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农业高校的推广试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3所涉农院校是本项目试点推广的主要单位,其试点工作已初显成效。本文在总结梳理全国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创新方法试点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全国其他高校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提供借鉴。

1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科研方法创新。2007年,总理先后2次对创新方法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科技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设立了创新方法专项。2008年,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肯定了“创新有规律、创新有方法”这一重要观点[1]。黑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成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目前,全国已有创新方法试点省28个,培育创新方法试点企业719家,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工程师和培训师认证工作。国家创新方法工作开展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其中重点任务之首为“开展科学思维层面的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4-5],而高校既是教育系统,又是科研单位,是国家创新方法工作推广主体中的三大群体之二,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对高校而言责无旁贷,因此国家推进创新方法工作为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年来,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已经逐步得到诸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学者的重视。其中部分高校也在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

2现状

在前苏联,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在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6-7]。在我国,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部分高校积极投身创新方法推广普及试点建设工作,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创新方法推广普及积累了经验[1]。目前,以tRiZ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方法在我国高校中应用主要有3种形式。

2.1高校科研人员应用tRiZ理论进行科研辅助创新研究活动

如河北工业大学以檀润华教授领衔形成了一支研究创新问题团队,围绕tRiZ理论、tRiZ理论的实际应用技术,以及约束理论(toC)、aFD理论、大规模定制、破坏性创新(Di)等前沿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并承担了“多技术创新方法集成理论与应用研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将tRiZ应用到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评估研究当中,成功地解决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评估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将tRiZ应用到“提高山区丘陵果园高枝剪切断能力”“拓宽悬浮式管道喷施作业方式的作业幅宽”“研发集成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技术”等共6个课题的研究中,个别科研人员学习创新方法后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专利申请呈“井喷式”发展,2年内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5项获得授权,15项已获公开号。浙江大学也将tRiZ理论引入到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了一些全新的研究思路。东北农业大学基于tRiZ理论,改进设计了振动式深松中耕作业机深松部件中的过载保护装置结构,改善了深松铲的入土角度,提高了作业性能,减少了能耗。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加编著出版了《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方法战略研究》,并共同参与了2011年和2013年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创新方法专项)项目,进一步探讨创新方法在农业院校应用推广的模式与机制。

5.5加快创新方法学科体系建设

创新战略,教育先行,构建以农科院校为主体的农业创新方法学科建设体系是确保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举措。农科院校作为国家农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基地,在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面理应率先垂范,在创新方法的学科体系建设中使命重大。包括根据涉农学科特点,广泛开展农业领域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建立创新方法理论研究体系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开设创新方法相关课程,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培训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改善教学条件,为创新方法教育提供各种技术设备(如购买Cai软件等)也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必备条件。

6参考文献

[1]张斌,陈广胜,范德林.高校创新方法推广普及试点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3.

[2]易剑,金能,聂秋根.tRiZ理论培训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7):286-287.

[3]李晓,刘钺,杜风光.创新方法在流程型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创新科技,2013(1):22-23.

[4]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7.

[5]偏利英,席爱华.我国农业领域创新方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286-287.

[6]张海燕.创造学与我国高校创造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4):21-23.

[7]汪瑞林.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看创新教育理论(tRiZ)在高校的应用[n].中国教育报,2008-04-11(003).

[8]梁雪梅,支庆庆,谷斌.基于创新方法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广东科技,2010(6):25-27.

[9]李瑞广.tRiZ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湘潮(下半月),2012(5):116-117.

[10]王文红.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4):42-45.

[11]冯高阳,郭金明.试析高校在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3-6.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6

【关键词】创新技法;原始性创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

0.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每年要流失大量外汇去引进相应的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均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单纯依靠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希冀通过理论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如果把创新实践活动比作过河的话,那么创新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创新不是一种随机探索,而是具有规律的,这些规律被揭示出来形成一定的方法,指导人们循规律按步骤地进行创新,其结果具有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比内容和事实更重要。它的应用既可直接产生创新成果,同时也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成果的实现率。

1.理论基础

在国际上,创新技法的说法各有不同,创新技法在美国被称为创造工程,在日本叫做创造工法,在前苏联则被称为发明技法[1]。创新技法最初是对创造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创造学家运用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成功的创造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一些技术,原理和方法[2]。有学者指出创新技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也有学者对创新技法的内涵进行解释,认为创新技法是创造方法、创造经验、创造技巧的总和,它是完成创造活动的必要手段,它来源于创造实践并指导创造实践。创新技法由于其实用性、指导性较强,是创新研究的重点[3]。

国外学者对创新技法的研究有头脑风暴法、6-3-5法、KJ法、函询智力激励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组合法以及人工创造力系统的方法研究[4]。学者们还提出了其他用以甄别参数或取得创新突破的技术方法,如以原创技法的内容、创造发明过程为依据的扩散发现技法、综合集中法、创造意识培养方法、思维变革法等;这些技法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实践中参数问题的解决。同时,原创技法的研究对象也由具体的求异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类比思维法等大脑思维方法逐步转向以tRiZ为主的技术创新方法论[5][6]。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理论及研究模型逐步发展成形。如奥斯本在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以及随后学者们提出的综摄法、程控法、i-tRiZ方法论、woiS理论、pi理论、miS理论,Sit拓展思维方法、USit法[5][6]等集体决策和个体思考的模式方法,以及概念设计集成模型[7]、QFD五步模型[8]等研究模型。Sit拓展思维方法[9]-[11]、全方位创造性思维模式[12]等,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原始性创新技术方法的研究。

2.创新技法与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关系

2.1研究假设

外国学者通过对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主要运用本学科的技术方法(如现代电子技术、加速器技术等)进行发明创造[13]。在对诺贝尔生理学、医学、物理学领域的探索中,学者们提出直接类比法、联想和想象、数学及计算机理论方法等原始性创新路径方法[14]。国内学者从实践论、历史观,从某个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创新系统方法论[15]、科学思维创新方法论[16],国内学者通过对诺贝尔物理讲获得者的研究发现,他们进行发明创造需要借助于哲学理论方法(如逻辑推理等)、数学理论方法(如数学模型、统计等)[17]、唯象理论方法[18]等,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成为创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方法[19]。随着计算机的方法应用,舒成利等提出了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模型在应用基础研究阶段使用隐喻-类推-模型的方法。

刘仲林,赵晓春[20]认为科学家拥有跨学科的背景,擅长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融合到自己研究的领域,对产生科学原创性成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伟[19]总结出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分别存在六种途径,而在理论创新领域则存在五种途径等等。研究成果多是从实践论、历史观,从具体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层面上来对创新方法进行研究,缺乏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原始性创新研究路径、方法的影响因素、创新方法的生成与运作机制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H1:借鉴本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2:借鉴本学科的理论原理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3:借鉴成熟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4: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原理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5: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6:借鉴数学理论和方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7:借鉴计算机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2.2创新技法与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构建

综上所述,借鉴本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借鉴本学科的理论原理、借鉴成熟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原理、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数学理论和方法和借鉴计算机原理和方法认为对原始性创新绩效有影响,可以得到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结论

3.1借鉴本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

借鉴本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在所有创新技法中属于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创新人员较多采用本学科中寻求适合创新研究对象的技术、方法以及仪器装置,并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和应用到原创研究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表明,获奖者所运用的方法大部分设计本学科物理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譬如借助X射线、泡室、微波等技术。

3.2借鉴本学科的理论原理

科学的发展可以抽象为符号系统的发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符号系统、自己内在的逻辑,从而要求科学家应掌握该学科各个子系统之间基本理论及原理的移植或重组的基本技巧。大部分原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及其相近学科如天文学等理论原理的借鉴,譬如借助对相对论、量子力学、BCS理论、光电子理论、辐射理论、热力学原理的理解,或者引入“电子”的概念等等。因此,借助物理学科理论原理这种创新技法成为典型的创新方法。

3.3借鉴成熟学科技术、方法和试验手段

从大量检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信息来看,原始性创新者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他们研究领域的冲突,这些冲突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审视的话将更为明显。在物理学领域原创中,物理学科作为一个原始性创新纯度较高的学科,大部分成果都是借助本领域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的发展,但是在实现原始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中,有些实验技术和方法不是单纯由一个学科决定的,在研究过程中,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部分成果由于化学为主的成熟学科技术、方法、实验手段的移植和应用造成的。譬如,凯?西格班发现电子结合能依赖于原子的化学环境,对化学键做了系统研究影响,因而对高分辨率电子能谱学做出贡献。

3.4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原理

伴随着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特别是化学学科的知识融合,还有有一部分成果由于化学为主理论原理的移植和应用造成的。甚至也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用远距离成熟学科的原理获取灵感,如盖尔曼在原创过程中移植和应用宗教理论原理的思想,用八重态方法把所有新的粒子和新的量子数都综合起来,而八重态是根据佛教的教义产生的,由此可见盖尔曼对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所作的贡献和发现也源自于宗教理念的影响。

3.5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

哲学中的“辩证”概念倡导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有助于激发原创人才在原创过程中针对事物是辩证统一的本质展开辩证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的矛盾运动,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不少获得诺贝尔获得者具有哲学思维,能够运用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分析和获取原始性创新的灵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薛定谔同时致力于物理学基础和哲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出“色原说”,汤川秀树将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融入到物理学理论的研究,把较大范围内的事物理解成一个整体,从而预言新粒子即介子的存在。

3.6借鉴数学理论和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可以通过数学描述、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有效的算法、采用系统的符号语言和数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与逻辑证明等方式,有助于提高原创者的思维效率,使得研究对象更为简化和精确,因而常被应用于原创实践中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与其他创新技法相比,借鉴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使用频率很高,譬如海森堡利用“矩阵力学”揭示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性质,威尔孙利用统计力模型的变换矩阵方法对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做出理论解释,费因曼运用路径积分方法、施温格运用积分方法进一步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等等。

3.7借鉴计算机原理和方法

计算机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不仅具有数学手段的简化、精确,而且还有快速的特点。在物理学领域的原创实践中,计算机的理论及方法常常与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譬如,阿尔瓦雷茨设计半自动测量仪,联上计算机并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发现了许多共振态,并由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计算机背景,赫尔斯、小约瑟夫?泰勒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为等离子创建模型从而发现一种新型的脉冲星,霍夫特、韦尔特曼通过改进计算机程序进行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重正化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汪雄.论创新技法在创新过程的运用.现代装饰(理论),2011(9).

[3]徐巧,梅顺齐,张智明.创新与创新技法tRlZ理论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

[4]prob.S.,JohnS.G.Howtostudyartificialcreativity[C].proceedingsofthe4thconferenceonCreativity&cognition,Loughborough,UK,2002.

[5]高常青,黄克正.tRiZ理论中问题解决工具的比较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6(1):13-19.

[6]noelL.,ingH.a.anewmodelofConceptualDesignprocessUsingQFD/Fa/tRiZ[J].tRiZJourna,1998(7):154-161.

[7]赵武,张颖,石贵龙.质量机能展开(QFD)研究综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3):39-45.

[8]moSHeB..FosteringSystematicinnovative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LessonseducationCanLearnFrom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ndDesigneducation,2002,12:227-247.

[9]Dick,w,&Carey,L.theSystematicDesignofinstruction(4thed.)[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cationspress,1996.

[10]Rowland,G.instructionalDesignandCreativity:aResponsetotheCriticized[m].educationaltechnology,1995,35(5),17-22.

[11]willis,J.a.,ReflectiveinstructionalDesignmodelBasedonConstructivistinterpretivisttheory[m].educationaltechnology,1995,35(6),5-23.

[12]R.K.Gupta.p.m.,Bala.m.,Vijayan.D.&prasad.t.S.towardsanewparadigmforinnovativetrainingmethodsforcapacitybuildinginremotesensing[J].advancesinSpaceResearch,2006,(38):2290-2298.

[13]Larisa,V.S.explaininghighabilitiesofnobellaureates[J].HighabilityStudies,2004,15(2):243-254.

[14]陶国富.论健全人格与创造型人格[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2):59-64.

[15]陈雅兰,曾晓思,苏国文.原始性创新的研究路径、方法探析―以生理学及医学领域为例.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南京:2008.

[16]金吾仑.创新方法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3(2):35-41.

[17]崔自铎.科学思维创新方法论八则[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2):112-115.

[18]倪永华.和光打交道的人-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多尔-亨施[m].成功之路,2006(1).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7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从而获得客观事实的创新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培养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认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一般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参与式,即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主要是导师主持的项目,导师通常是课题的负责人,研究生实际上是课题组成员;另一种是独立完成式,即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这种形式一般是研究生自我确定研究课题或申报有关项目,通过相对独立的研究完成项目,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导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因此,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使研究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2.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通过大量科研活动的参加,研究生在消化吸收本学科领域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能够激发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思维潜能,运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考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新的理论假设、理论模型,或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3.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化。通过大量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生不但能够有效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而且还能够以此突破传统的专业壁垒,拓宽知识面,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和灵感的激活。

4.有利于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些都将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主要有研究生自身、指导教师以及科研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研究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①对科研能力缺乏足够自信。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然而,现实中部分研究生在遇到问题或挑战时常常不知所措,在进行研究时缺乏自信,缺少批判精神,习惯于跟从导师或盲从权威,不具备独立研究的勇气与信心。

②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当前,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多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考虑学术发展或自身的科研兴趣来攻读研究生的仅占少数。攻读研究生的功利性较强,是一些研究生学习意识与科研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③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目前,国家对研究生的补助大约是一个月200元左右,难以激励研究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研究生在上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必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④学术态度不端正。为了应付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部分研究生希望走捷径,不愿真正走进科学研究的世界,有的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敷衍心态写作,学术腐败、伪造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术论文抄袭、剽窃事件屡禁不止,有的甚至全部内容直接窃为己有,此类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与科学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⑤科研方法训练不足。参与课题研究,进行科研与学术训练,是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中,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合理构建,而对科研方法课程的设置不够重视,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学都是靠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指点或研究生自己的领悟,这使得研究生没有得到系统的、科学的科研方法学习和训练,科研基本功不扎实,势必影响到研究生从事更高、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2.导师方面的因素

在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在指导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及启发科研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经管类研究生扩招迅速,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导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给予及时、足够的指导。另外,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校采取了兼职导师的办法,这些兼职导师大多是身兼数职,根本无暇管理指导学生,学生大多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学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导师的指导,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就难以更好地实现。因此,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量。

3.科研环境方面的因素

①科研经费供给不足。当前,国家下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大约是每人每年1000元左右,按照三年学制来计算,每个研究生下拨培养经费合计3000元左右。显然,经管类研究生仅仅依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来从事科学研究是不够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抑制了研究生的动机,影响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②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研究生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然而,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国际性学术交流及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的机会,对本学科前沿信息掌握不够。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培养研究生积极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提升研究生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创新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使创新成为本能。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乐趣。古今中外,真正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除了勤奋与自身具备的天赋外,他们对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执著投入,都离不开兴趣。只是为了拿学位而从事“研究”是不能持久的。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引导研究生不迷信书本,敢于挑战权威,习惯于以批判的思维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对一些假设和结论提出异议。③科研信心的培养。鼓励研究生要具有勇于实践和必胜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敢于挑战自己,不断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

2.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论的教育

能否正确地运用科研方法论,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对经管类研究生来说,除了具备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外,系统理论、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筹学、博弈论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上有所深入。

需要强调的是,在掌握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大胆质疑、科学假设、细致求证”的研究原则。

3.加强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成果只有经过公开发表才能得到同行认可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必须重视研究生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学术论文撰写中除了要求对所从事的专业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科学问题和总结科学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对于研究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应积极倡导研究生树立“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的优良学风。

4.提高导师素质,加强导师指导

导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对于研究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确世界观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导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等影响研究生,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同时,要激发导师的培养热情,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指导。首先,导师要帮助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导师在征求学生本人意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要结合导师自身的研究专长,保证所选的论文题目在自己研究领域之内,这样才能保证导师能对学生科研课题有切实的指导。其次,导师应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顺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查阅方法、定量分析方法、论文写作范式等。最后,建立学术梯队,重视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创造能力的培养,带领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不断增加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接受指导,提高创新能力。

5.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成长、激发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只有通过长期而广泛的学术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出创新思维。因此,学校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各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性问题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以此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强化信息意识,形成敏锐的信息触觉和感知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同时,导师尽可能地为研究生创造到校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往往是研究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极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张诚.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

[3]张红,谭燕妮.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

[4]佟光霁,范德林.如何提升经济管理类博士生的研究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6).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8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理工科院校;创新能力;优势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3-01

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研究生,身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与视角交相碰撞的学术环境,学校在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能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文理科的优势互补,则必将大幅度提升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特点

创新是指探究事物运动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传播和运用知识以提取新的经济、社会收益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水平的过程。[1]在创新一词的基础涵义上,文科研究生具有和理工科研究生相近之处,二者都是个体在自身的知识基础之上去创造新的理论和方法。然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和自然科学有所区别,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也就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通过试验得出具体的新成果,而是在阅读、调查或社会实践中,在已有知识和理论基础上,形成新观点、新思维或新视角。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经典理论是文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也是文科研究生“批判地继承”的对象,抓住某一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把握最具开创的学科前沿,追本溯源、深入思考,探寻其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新的思索、提出新的创见。

第二,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还应包括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创新。方法创新主要集中在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两方面。研究视角即学术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视域,[2]研究视角影响研究进程,选择新的视角,经常可以探寻到新事物,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征,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结果;思维方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用新理论来阐释旧问题,得出新结论。文科研究生应充分发挥自身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强的特点,摆脱思维定势。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第一,有助于文科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形成。理工科独有的学科特点使理工科院校普遍学风严谨,理工科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使文科研究生能够受到良好风气的感染,从而促进其科研创新意识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拓宽文科研究生的视野、广泛获取知识。理工科院校自然科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底蕴深厚,在当代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为文科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可以增加文科研究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便于借鉴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方法。理工科研究生具有较为严密和规范的研究模式,如果文科研究生能够结合科研实际进行借鉴,必将在文理互动中产生新的思维灵感。[3]

三、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提高措施

第一,借助理工科院校的求实精神,引导文科研究生形成踏实学风。由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和理工科专业内容的高难度,使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理工科院校普遍学风严谨、作风踏实;而文科研究生却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导致学风浮躁,华而不实。因此,理工科院校可以用严谨求实的学风感染文科研究生,[4]为其科研创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条件。学校应该用理工科研究认真求证、反复试验的科学精神教育文科研究生,让文科研究生观摩理工科项目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引导文科研究生重视科学实践。

第二,在探索文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异同的基础上,针对文科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法。一方面要总结文理科研究生科研上通用的方法、理念、模式等,合理应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手段,引导文科研究生重视科研创新;另一方面,从培养方式上来讲,理工科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科学试验和课题进行研究,而文科研究生则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对既有理论加以学术思考,因此应加强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依托于理工科专业资源,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实现文理互动互进。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相互渗透、彼此结合的趋势。理工科院校在推进学科交叉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在文科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学校应当组织本校自然科学的专家和硕博士生导师进行科普专题讲座,以强化文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学校还可以通过举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术研讨会,促进文理科研究生的科研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婧一.视野与视角——谈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9

关键词:创新;本科教学;科研思维;创新思维;教学方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

近10余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设立各类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提供各种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比赛。这些实践表明,高校的创新机制确实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过,文献也指出,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等。文献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的创新机制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大学生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和技术发展史表明,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于合理而充分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中,科研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科研思维将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创新过程的合理性和创新的有效性;而创新思维将能在方向上较好地引导科研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都尚未经过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现今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很少开设专门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接受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和训练,是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本科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无一不是经过前人的深入研究并经系统整理而得到的,也就是说知识被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因此,若能有意识地在授课时还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提出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1、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为了方便学习,各类教科书都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和条理化。传统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结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应用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体系,却没能让其接受到知识本身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而影响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授课教师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所对应的问题找出来,经提炼后将此问题还原成一个科学问题。然后,梳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地还原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最终引导到书本的知识点上。

为了应对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在还原知识被发现/创造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步步为营”的探索引导方式,第二种是讲故事的形式。对第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已还原的“待解决”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某些知识或日常现象关联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然后再逐个方向去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去掉不能恰当解决问题的方向,留下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及解决方法,并籍此引导归纳得出书本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时间充裕的教学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长期坚持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对于第二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授课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主要是采用介绍性的方式还原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当年的科研故事来说明相关研究人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怎么走弯路的,最后又是怎么正确解决问题的。通过讲述研究故事,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探索研究过程的波折、思维、方法和经验。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科研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科研思维的训练。

2、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的实质是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好的结果。从不同方向发现或提炼新问题开始,进而用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因此,通过在教学中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以及介绍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还原出知识点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后,无论采用“步步为营”探索还是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在解决问题之初是如何朝不同方向思考而打开思路的,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及归纳总结,学生将能逐步认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之初可以朝哪些方向进行尝试和探索。因此,在需要创新或解决问题的实践场合,学生将能较好地朝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尝试。这就是在创新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此外,针对同一个科学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还原科学问题并介绍不同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解决思路。在一定数量的训练后,学生将能发现各种出发点和解决思路。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学生将能熟悉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若教学时间受限,则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了解的创新方式设想不同的解决方向,然后用其中若干个与需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的方向在课堂上引导,而把其余方向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若后续的时间允许,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上适当选一些学生介绍他们对其余方向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另外,也可以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某个方向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查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该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在这些过程中,将有可能激发学生找到新的问题,并产生新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都是从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开始的,也都有比较相似的教学过程,甚至还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过,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于如何打开思路,从而用不同的方向来形成不同角度的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而科研思维的训练则侧重于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已经提出的科学问题。

3、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实例

对于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涉及重叠执行和先行控制。该知识点先依次介绍顺序执行、一次重叠和二次重叠,然后再介绍先行控制原理。为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以便提升CpU的性能?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考查传统的指令执行存在什么问题(如传统的顺序执行过程中,存在指令部件利用率低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提高利用率来解决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思考分析(如可以考虑一次重叠执行、二次重叠执行等;可以考虑增加指令执行部件资源;可以考虑提高CpU主频等)。

备课时梳理好上述思路后,授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从创新思维训练的角度,侧重于让学生领悟到为回答该问题应如何打开思路,如先考查传统指令执行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改进,进而想到一次甚至二次重叠执行的方法;或者另辟蹊径,考虑提升CpU的主频等。针对引导过程中提出的不同思路,可以逐一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一次和二次重叠执行要怎么进行,在进行重叠的时候会引入什么问题以及又该如何解决等。这实质上就是训练科研思维,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述过程,围绕同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兼顾科研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合适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最后得出书本上甚至超越书本上的结论。

4、结语

科研创新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分析

abstract: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industrywanttosustainedandstabledevelopment,wemustcontinuetobeinnovativearchitecturaldesign.throughthisinnovativeapproachtoarchitecturaldesignthinkingtype,professionaltype,crosstypeelaboratetheseaspectsandthepresentationwillhelppeopletorecognizeinnovativearchitecturaldesignphasefromperceptualtorationalunderstanding,awarenessofarchitecturaldesigninnovation,toavoidfallingintomistakes,innovativereasonablecontrolmeansarebeneficial.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innovativeapproachestoresearchandanalysis

撤消修改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建筑行业中,创新是建筑行业中不断发展的源泉,建筑设计的创新必须坚持建筑设计绿色思维;推广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从而达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和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1)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是建筑学专业本身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专业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研究科技类、环境类以及意象类等一些基础方面的建筑设计研究方法。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式创新方法和建筑环境式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建筑科技而达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结构式创新方法、设备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技术方法等。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结构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材料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材料技术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设备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对设备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2)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3)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可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创新方法,这两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类创新方法是与建筑设计和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可以从社会学式、策划学或者心理学进行研究。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是建筑设计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

主要有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仿生学式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

2.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创新客体进行考察。在准备阶段涉及到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可能性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主要是有食物的本身所确定的,并且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这种可能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的创造性可能是由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客体本身这些方面的集中,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而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所以在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研究讨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客体能不能满足在创新的条件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者要求,说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够成立,并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条件和要求也会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2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在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在偶然的情况下或者无意识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这也体现选择的有效性,在选择阶段,有效性目标主要是涉及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建筑设计的选择阶段为最后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明确了主体方向。选择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创新方法。

2.3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功的成果。实施阶段就是为了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沿着创新方法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成功,在实施阶段采取有效而主动的控制方法,是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率达到更高。目前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有很多的方面,并且需要这方面共同作用:首先,创新方法的过程控制一定是在满足创新方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建

筑设计发展的多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出发方面。

并且根据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从而使建筑设计刨新方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专业型、思维型、交叉性等。并且,随着创新过程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引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取舍,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将为我国建筑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将会设计出更多的崭新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斯理、姜则吴.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分析[S].城市建设,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