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危害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14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1

化学品的主要危害有对人体的危害、火灾与爆炸及环境污染等。一般炼油企业,如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在30种左右,由于每一种化学品有其独特的属性,由此在化学品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和销售中,必须慎之又慎。

化学品的危害是可防可控的,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学品的过程中应该怎样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与职业病的发生呢,这些都是抓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生产操作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作为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性质决定了化学品潜在的危害,要把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始终贯穿于整个生产操作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场所的化学品危害。

1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

2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危险场所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控制系统取代人的手动操作,尽量减少员工直接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和时间,来达到减少化学品危害的目的。

3在许多存在潜在化学品危害的场所,可根据化学品的性质增设隔离、通风设施,将化学品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4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为从事化学品作业的员工配备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和适合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空气呼吸器等。

5根据各个生产装置的实际情况,在装置的危险区域设置灵敏的检测报警设施,如可燃气体报警仪、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等。

6在加工和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时,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应当有计划地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加强管理,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管理控制是指按照国家法律和标准建立起来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网络,并配备专人全面负责化学品的管理工作。企业的化学品管理工作主要应该从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两方面入手。

1对物的管理: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生产所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和进出口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有效动态管理。

2对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危害识别:企业应该查明生产所涉及到的所有化学品,并对这些化学品有比较详细的危害性分析,主要是弄清楚它们是怎样引起伤害事故和职业病的,怎样引起火灾、爆炸的,泄漏或者溢出是怎样危害环境的等。

3化学品的安全贮存:安全贮存是化学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事故。不同性质的化学品有不同的贮存要求和方法,企业必须了解并严格按照化学品贮存要求进行,应该特别注意不兼容的物质、贮存物料的适当位置、适当的堆放排列和气候条件等。

4化学品的安全运输:企业内部的化学品一般是以管道、铲车、汽车等形式传送。用管道输送化学品时必须保证阀门与法兰的完好,整个管道系统无跑、冒、滴、漏现象;用汽车或铲车运送化学品时应该尽量减少碰撞和溢出,运送危险化学品特别是剧毒化学品的司机和押运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配备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5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使用化学品过程中必须根据作业环境的具体情况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用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作业场所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控制污染和危害源,对一些易燃、易爆的化学品要严格控制火源、热源,防止并杜绝发生火灾或爆炸。

6废弃化学品的安全处理:由于废弃化学品的处理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但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很容易被忽视,这样就极易造成严重的化学品危害事故。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必须严格按照规程到指定地点进行销毁处理。

7按国家规定完成化学品的登记注册工作:根据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到国家指定的机构完成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工作,实现化学品管理信息共享,将企业的危化品管理纳入整个社会的危化品管理系统中。登记注册的主要工作内容要如实填写《危险化学品登记表》;编写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委托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服务电话,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8对人的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既是造成化学品危害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化学品危害事故直接或者间接伤害的主体,因此,对人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的一项重要内容。

9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护:健康监护是指监护机构依据一定的方法手段、程序内容和标准,对劳动者健康受职业危害因素(含某些化学品)影响程度而进行的经常性或定期性的动态观察。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员工在接触有害因素的早期的健康改变和职业危害,有助于企业在职业危害初期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各种职业危害(含化学品危害)。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2

关键词:化学品 危险 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是一类有害、有毒、易燃、易爆以及高腐蚀性的特殊化学品,这类化学品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发展、环境改变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的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极易造成相关人员的伤亡、环境的污染以及公共物质财产的损失等一系列的事故,并且事故一旦发生,其导致的后果往往都是很严重的,甚至是造成群伤群死等重特大事故。因此,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自然而然地就显得尤其重要。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其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直至废弃等每个环节,皆存在不容我们忽视的隐患。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使我们在管理危险化学品的时候,不仅需要我们进行纵向的各环节的监管,而且也需要进行横向的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广泛的协作,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监管,同时也需要相关企业增强责任心,担起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强化技术支持、制定完善行业政策等都是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其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危险化学品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强腐蚀性等特性,从源头生产直至经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无论哪个环节控制不适当,都极易引发事故。伴随着化学工业迅速的发展,化学品种类与数量也逐渐增加,许多化学品的易燃性、易爆性与有毒性决定了其事故易发性和多发性。当今的化学工业生产越来越具有设备的复杂化、多样化和连接的管道化等特点。假如管道线发生破裂或者是设备有所损坏,就会使易燃易爆的气体和液体大量瞬间释放出来,蒸发成为云团,和空气进行混合到达爆炸的极限。若再随风飘动到居民区,遇到明火导致爆炸,就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不仅如此,因为危险化学品大多数都对我们的人体有危害,而其挥发性又强,如果设备或管道密封的不严,具体操作人员处理不得当或是操作失误,就极易使化学品产生泄露或挥发等现象,直接造成相关人员慢性或急性中毒,甚至是死亡。所以,必须要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尽最大努力避免其对我们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态的伤害和破坏。

其次,是要适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使化学品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最后,是要与国际同步。我国成功加入wto,给我国化学品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完善管理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

二、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现状

就目前来讲,我国在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形式比较严峻,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与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却明显落后,并因此导致了一些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例如,最近几年烟花爆竹的爆炸伤人事件,因化学品泄漏造成的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以及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态灾难。随着我国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化学品管理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规范,危险化学品可能导致的事故将越来越少。

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措施

1.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是指在我国境内生产、存储此类化学品的企业或单位和使用此类化学品数量较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个人或单位需要到相关指定部门对其生产、存储或使用的化学品申报,明确责任与义务,按照国内和国际的相关标准对化学品进行危险性的鉴别和分类。

对于危险化学品,应该编制出相关安全技术方面的说明书以及安全标签,而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认真审核申报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条件,并在其预防与控制方面进行措施指导,颁发注册证书。

2.安全技术的措施

合理采用适当技术措施,降低或消除作业场所可能产生的危害,以防相关作业人员在作业时可能受到的化学品的伤害。可以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有代替、改变工艺、通风等。

2.1代替

对危险化学品的预防和控制较好的方法是在原材料的选用上,通过代替的方法,就是:将有毒或剧毒的化学品换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品,将易燃的改换成可燃的等等,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化学品对我们可能带来的伤害和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可能。

2.2改变工艺

因为单纯采用代替的措施并不能全都符合生产工艺方面的要求,所以要进行技术的革新换代,采用可以把可能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的工艺,来减少或消除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2.3通风

采用通风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品作业场所里有害的气体、粉尘、蒸汽的浓度,始终保持在安全浓度之下。通过自然和机械通风能够使空气的置换更加顺畅。

3.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

建立健全化学品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也是预防和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一个有效途径。除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一些措施外,还应包含以下方面。

3.1危害的识别

防止化学品发生事故,首先就要对化学品进行有效地危害识别。通过危害识别,可以分析判断化学品有没有有毒、有害、腐蚀,或是火灾爆炸等危险性,会不会形成较大的危险源,对可能会形成危险源的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和登记。

3.2安全的存储和运输

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存储是其流通过程里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得当,就极易引发事故。对于化学品的存储,一定要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操作,严格执行。

3.3化学品废弃物的处理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3

关键字:食品安全添加剂危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197-02

1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加工品种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食品行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食品中添加添加剂。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目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在食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目前,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

2.1防腐剂

目前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防腐剂主要分为:有机防腐剂、无机防腐剂以及生物防腐剂等。其中有机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以及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及其脱氢乙酸和山梨酸记忆盐类等。无机防腐剂主要包括亚硫酸及其盐类、亚硝酸盐类以及各种来源的二氧化碳等。

在这些防腐剂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如果其摄入的过多,会对人身的肝脏、血压、心脏等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山梨酸,它具有较低的毒性,是公认的防腐剂之一,但是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报道,说明过多的摄入山梨酸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2抗氧化剂

食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主要有:二叔丁基甲酚,主要用于食用的油脂以及干鱼制品当中,还有叔丁基茴香醚,它主要是用于油炸食品以及方便面和罐头等;另外,还有Ve、VC和异VC等,分别用于婴儿食品和奶粉,以及鱼肉制品和冷冻食品等。

2.3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添加于食品后可以显著的降低油水分层的张力,使得互不相容的油物质和水物质能够形成稳定乳液的状态。目前,食品工业中对乳化剂食用较为广泛的是脂肪酸单甘油,还有蔗糖脂、山梨糖醇脂等等。

2.4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主要可以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种,其中天然色素的优点就是相对的安全性较高,它具有天然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天然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逐年增加,其中销量较好的主要有:红曲红色素、姜黄色素、高粱红色素以及叶绿素铜纳和玫瑰加色素等。

3食品添加剂管理中的危险性分析

3.1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危险性分析是由危险性评估和危险性管理以及危险性信息交流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过程。这三个部分彼此独立,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的描述以及危险性的描述等。危险性分析最初出现在环境科学的危害控制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应用到了食品的安全领域,目前危险性分析在国际食品安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其次,它也是食品国际贸易卫生措施的依据。

3.2危险性分析的评估方法

危险性评估方法主要有:

危害识别,即对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对人体健康引起不良结果的生物和化学等物理因素的识别。

危害描述,即对与人体健康危害有关的不良结果所产生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暴露评估,及对人体通过食物摄入的以及其他相关来源暴露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等因素所进行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其中,暴露评估首先计算的是食物的消费量,然后通过经营调查,以此来测定食品中危害物质的含量,再计算出不同人群对危害物质的暴露水平。

危险性描述,即用来进行危害识别、危害描述以及暴露评估的基础,通过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估算,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伴随性的不确定性进行检测的过程。

3.3危险性管理

所谓危险性管理,是指通过危险性评估的结果,以此来权衡并制定政策的一个过程。先危害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有效的控制这些危害,做到尽可能的保障公众的健康。从危害性管理的四个要素分析来看,它主要具备危险性的评估、管理决策的执行,检测和评估等四个要素。

4食品添加剂危险性分析的应用

4.1食品添加剂危险性分析步骤

危险性分析应用到食品的安全领域中,首先要把握食品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即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以及危险性的信息交流。本文前面已经对前两个步骤做了介绍,下面就对危险性的信息交流做一个分析。

危险性信息的交流是指在危险性评估人员和危险性管理人员以及消费者等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危险性信息交流的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消费者和消费者组织以及一些学术界等。

4.2食品添加剂威胁性分析的应用

首先是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定性方法是以非数字化的分类为基础做出的水平评分,目前,定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大部分微生物危险性特征,或者化学安全通过权衡各因素来进行危险性的管理。这种分析方法常用与食品的管理计划的设计、HaCCp中期的定性化分析;除此之外,它还用于标准的制定比如wto等协议的判定等。

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与建立定量化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例如JeCaF就是应用动物模型来评估食品的化学性危险;除此之外,定量分析的方法还通常被用于一些国家的贸易纠纷的解决当中,因此,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也是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

从我国目前的食品添加剂威胁性应用分析来看,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几乎没有应用危险性分析的原则来制定,尽管在视屏添加剂的危险性分析中,很多分析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威胁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有待展开和应用。

5结束语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因为添加剂的过分使用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伴随而来。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准则。随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等事件的产生,我国更应该加快规范食品行业的步伐,重视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关注,规范我国的食品行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食品添加剂卷(上中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凌关庭.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4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日内瓦会议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5

一、危险化学品的种类

包括压缩气体、爆炸品和易燃的液体和固体、液化气体、自燃物品、遇湿也易燃的物品、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有及腐蚀品等。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

(一)从事储存、保管和使用的物质部门和处置废弃化学品的单位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主要负责人要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符合有关法规、法律、规章中的规定和国家标准,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负责。对安全知识、法律和法规、专业技术、职业防护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进行培训。

(二)危险化学品储存、保管和使用

1、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保管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统一实行规划和审批,并形成制度,区市级人民政府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按照确保安全的原则进行规划用于危险化学品的保管和储存,物质部门在储存和保管危害化学品时,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区市级人民政府的规划,要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许可,要建立健全的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制度,保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和管理。

剧毒化学品储存的物质部门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储存和保管。

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保管要有专用场地,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要符合国家标准,并有专人管理。

2、危险化学品的领取要经过有关部门核准后方可进入市场

物质部门在领取化学品前,要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获得许可文件后方可进行储存和保管,并时刻接受监督和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经营活动。

物质部门在危险化学品没有出库之前,要看生产企业有没有生产许可证,看危险化学品有没有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包装物。

因公安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经公安部门监督检查后,可获得剧毒化学品的购买凭证、准购证和公路运输通行证,有了这些证件以后,物质部门才能经营、保管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在运输时,无论采取铁路、公路、水路或是民航方式,其相应的部门都要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其公路和水路运输单位、驾驶人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都要有资质认定,并负责运输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如采取邮寄方式运输危险化学品时,邮政部门要负责监督检查。

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据其种类、特性,作业场所设置监测的设施和设备,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在使用场所设置通讯、报警装置,保证处于正常适用状态;剧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对其产量、流向、储存量和用途如实记录,采取保安措施。

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在使用前,应检查并记录,记录至少保存2年。

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在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留有事故隐患。处置方案应报在地有关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并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公众上交的危险化学品,由公安部门接收,再交由环保部门进行认定。

三、发生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事故发生前,应向环境保护、公安、质检、卫生等有关部门查问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了解危害化学品的特性,建立相应的营救、撤离预案。

事故发生后,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营救、撤离,采取措施对人员进行保护;迅速地控制危害源,检验、监测危险化学品所造成的危害,测定危害区域、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程度;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监测危险化学品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并进行处置,直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为止。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6

逸盛大化建厂以来,严格落实各项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未发生职业病事故,保证了公司的安全稳定运行。

严把源头控制关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作为原料,并在氧化、纯化过程中释放出化学、物理和放射性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以,根据职业危害分类,逸盛大化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石化企业。为此,逸盛大化设置了专门负责职业卫生健康的管理机构――安环部,负责公司的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工作,另设一名厂医,负责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员工的职业卫生健康监护以及事故初期紧急医疗处置。

为保证公司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和生产稳定,公司在装置工艺设计阶段,就对选用设备、材料以及工艺设计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设备、材料的选型中,选用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密封性能好的设备,杜绝化学性职业危害的产生。针对大型机泵、高压气体阀门等容易产生噪声的设备,经过充分考察和对比,选用进口机泵,并安装消声器、消声板、防护音屏等设施。

从现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从源头控制住职业危害毒物的产生。在日常管理中,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相应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根据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对职业病危害用品的防护要求进行选型,并对采购的防护用品进行验收,审查特殊要求的防护用品认证材料等。逸盛大化还要监督检查员工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产生。

除此之外,员工的体检也丝毫不能马虎。每年七八月,逸盛大化对全部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新入职员工和离岗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员工的职业健康档案由厂医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并对公司紧急医疗救护用品统一建档,制作日常检查表和急救药品使用记录,做到专物专用。

HSe体系助力职业卫生管理

为保证职业卫生管理落到实处,逸盛大化建立了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HSe管理体系。

公司级HSe管理委员会,由安环部负责开展工作和监督落实日常HSe管理,负责制定和修订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重大职业卫生管理决策及公司级HSe培训等工作。部门级HSe管理机构,由部门主管和部门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组成,负责落实部门间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统筹开展各生产单元级职业病危害防控工作的落实。班组级HSe管理主要由班组长以及班组兼职职业卫生管理员组成,负责指导和监督员工严格按公司职业病危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另外,逸盛大化每月编制HSe学习材料,用于指导公司各部门开展HSe学习活动。HSe学习材料是公司安环部培训工程师每月收集国家新的法律法规变化、新的标准规范、总结同行业企业发生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安全生产方面知识、oHSaS体系管理方面材料以及环保方面学习材料等,指导员工开展HSe学习活动。

落实职业危害检测工作

在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方面,逸盛大化根据使用和产生的化学物质区域分布,在生产和储存区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可燃及有毒物质检测报警器,并将报警器显示结果实时连接至中央控制室,对现场运行及发生异常情况实时监测。

各区域部门负责对部门管辖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巡回检查、定期测试和维护保养,确保运行正常。公司安环部定期对作业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职业病防护设施故障、损坏,未及时得到修复的,将对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处理,确保运行正常。

逸盛大化每年定期委托专业检测单位对生产、储存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在公司各区域重点位置设置明显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卡,明确职业病防护用品佩戴要点和要求,并将结果变化情况向属地安监局进行变更申报。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1―7月上海市猪肉及其制品全部抽检样品的检测报告。所有样品抽样后送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统一进行检验和评价。检测危害物指标为――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

1.2方法

根据查阅的文献〔1〕及本研究实际情况,设定参数中的各指标大小并对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R=ap+b/F+S

式中p――该种危害物的超标率(对病原微生物和

禁用物质是阳性检出率);F――危害物的施检频率;

S――危害物的敏感因子;a、b分别为相应的权重系数。p和F均为指定时间段内的计算值,敏感因子S是根据当前该危害物在国内外食品安全上受关注程度而调整。的大小与p和S成正比,与F成反比。p、F、S随考察时间区段而动态变化。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长期风险系数(1年、2年)、中期风险系数(半年、3个月)、短期风险系数(1个月、1周)。

2结果

2.1相关参数的取值

权重系数a在实际应用中取值一般在100左右,而b在0.1左右比较合适,本例按照上述大小取值。敏感因子S对于新开检的或是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危害物,S=2。猪肉中的危害物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均是国内关注的热点,故本例S取值为2;对于正常施检、可能存在的危害物,S=1;对国内外关注度日益下降的危害物,S=0.5。当S取值一定时,R将随p、F的变化而变化。R<1.5,该危害物为低度风险;1.5≤R≤2.5,危害物为中度风险;R>2.5,危害物为高度风险。

2.2危害物风险系数

猪肉及其制品中危害物不同月份、来源的动态风险系数比较见表1。

根据计算得出:①猪肉及其制品中危害物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系数值在2007年1―7月期间的多数月份较高,总体上处于高度风险区域。相比较之下,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的风险系数值在多数月份均处于中度风险区域,总体上处于中度风险危害物。②样品来源不同,其危害物风险系数差别不大。③3个危害物风险系数的比较,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系数高,危害程度大,可确认为高度风险之危害物。提示:抽样产品种类的选择、检测项目的确认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应该重点放在猪肉及其制品方面,而猪肉及其制品的检测指标应该重点放在盐酸克伦特罗这一危害物上。猪肉及其制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系数在大多数月份计算值都在3.33以上,4月、5月、6月更是达到8.1~10.3,风险系数远远高出其它2种危害物,处于高度风险区域,是为高度风险危害物(图1)。

2.3猪肉及其制品中危害物总风险系数

在2007年1―7月期间抽检的猪肉及其制品中,危害物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系数高达5.99,属于高度风险危害物确认无疑;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均为中度风险危害物。样品来源的不同与危害物风险程度没有太大关系。回顾历史资料,猪肉及其制品中的盐酸克伦特罗曾在2006年引起上海300多人食物中毒,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巨大。2006年全市抽检的猪肉及其制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系数高达20.62,而在2007年1―7月,这一风险系数已经下降至5.99,说明经过1年的重点监管和专项整治,猪肉中危害物盐酸克伦特罗的风险程度已经大为降低(表2)。

3讨论

R是衡量一个危害物风险程度大小的最直观的参数。风险系数在猪肉及其制品中存在的危害物风险系数的应用实例研究表明:①危害物风险系数能够简洁、直观、全面的表明抽检食品中的各种危害物危害程度的大小;②甄别和锁定具有高度风险程度之危害物;③明确抽样品种、检测项目重点以及安全监管的重心所在;④科学评价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因此,危害物风险系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具推广使用价值。

4参考文献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8

关键字检验科工作人员危害因素职业安全防护

正文

如今现代医院的诊疗数据主要从医院检验科获得,但是检验科的工作具有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检验科本身的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为了确保检验科日常工作的进行,我们应提前做好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一.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一)检验科本身的因素

现在的人们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的几率也逐步增加,进而医院检验科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又因检验科工作人员人数的不足,导致他们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尤其在值班时候。长时间的工作,不仅会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压力,还会磨灭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些急于完成工作的人,超额的工作量会导致他们缺乏对相关职业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无菌观念等等(比如不进行消毒就开始操作,不戴帽、手套或者口罩,操作完后不及时处理污染物而是到处乱碰、乱走等等一系列不规范的动作),与此同时,可能会有着急、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致使工作中出现失误。

(二)化学性危害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从头到尾都会接触到很多的化学药品,比如常用消毒灭菌剂、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等等化学药品清洁工作台;含有浓硫酸和强氧化剂重铬酸钾的清洗液清洗玻璃器皿等等。生化或免疫工作时,常会用到强腐蚀性或者挥发性的化学试剂。同时由于一些挥发性的试剂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所形成的气溶胶将会对人体的皮肤、视觉系统、神经系统等等造成危害。

(三)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尤其是检验科实验室是一个存在很多传染源的工作场所。若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检验科工作人员受到感染的几率很大甚至会成为医源性感染扩散的源头。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等都是生物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病原微生物的液体不慎溅入口中或者被划伤处处理不当都会造成获得性感染。生物性危害因素中包含实验室获得性感染。

(四)物理性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因素包括机械性伤害、实验室工作噪声和电磁辐射(电磁波或者射线)等等。机械性伤害指的是工作人员不小心被处于污染区的硬件物品刺伤,硬件物品包括针头、玻璃器皿、医疗仪器设备或者是医疗废弃物。这些物品含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等等污染物。这样的话,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就会面临很大危险。如今,噪声已经被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害之一,检验科实验室的噪声主要由一些大型设备操作中产生,比如振荡器、高速离心机或者自动生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纯水机供水时,高压泵工作将会产生大于70dB的噪声,已经超过了我国所制定医院环境噪声标准值,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就会导致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失常。

二.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因检验科的工作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比如: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等,同时应指定专业人员布置、检查和落实生物安全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考核等一系列的检查。还要重视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定期的检查并将健康情况写入档案中,便于随时检查。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应该对检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分很多格局,比如: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等等。这些格局应合理分配。洗手实施中,需配备一些生活用品和设备,手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手巾、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紧急喷淋设备等等。检验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戴上专用手套才能进行采血或者做检查,并且要求规范洗手;第二,工作区含有很多污染物甚至在空气中,所以严格禁止进食、饮水和吸烟等等。第三,进入微生物、艾滋病初筛的工作室时,应先穿隔离衣,戴好帽子、防护眼镜和口罩,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第四,各个科室应该有固定的清扫工具,不能随意交换使用。第五,对于医用废弃物,应该由专门指定的人回收、登记、并进行无害化统一处理。

(三)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检验科应设置一个专门放置化学药品和消毒液的房间,并有专门人员进行保管,工作人员使用前都应该进行登记。使用前后都应检查瓶盖是否盖好,目的是避免有害气体的挥发,同时使用者应了解药品和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

(四)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检验科应该制定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管理和保养设备。对于一些比较旧的设备,我们应该及时更换,以便消除噪声的干扰。实验室应含有通风换气设施,以便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

(五)避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目前,检验科的工作量比较大,会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烦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医院检验科应进行合理的排班并且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使得工作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疲劳现象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是一个高污染源的工作区,面对职业危害因素(检验科本身的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医院检验科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比如:加强管理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化学性危害的防护;物理性危害的防护和避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和预防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陈亮,张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

[3]丁新梅.检验科医用垃圾的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87.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9

鲟鱼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的珍贵鱼类,随着人们对水产食品安全、健康价值的逐步认识,使得我国鲟鱼生态型健康养殖得到高度重视,养殖方式已由传统的池塘养殖、高密度的网箱养殖逐步转向生态型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的高密度和丰富的饵料投入会产生大量代谢污染物,造成养殖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养殖鲟鱼的品质和产量。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推行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它是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和控制,保障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近年来我国鲟鱼养殖业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养殖安全和食用安全是当前制约该产业稳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开展鲟鱼工厂化养殖HaCCp管理体系的生产应用研究,就是要对鱼苗、成鱼养殖到加工销售整个过程包括养殖车间的水域水源、苗种、饲料、药物等进行全面监控,针对各个养殖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工厂化养殖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CL),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确保养殖鲟鱼产品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1鲟鱼工厂化养殖车间厂区概述

鲟鱼工厂化养殖车间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红花镇绿色食品产业园,养殖车间位于中华鲟保护区江段中游,距沪溶西高速4km,距三峡机场15km,交通十分便利,厂区周边都是高档食品生产企业,无工农业废水、废渣、废气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厂地环境检测结果送宜昌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符合《GB/t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取水处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是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养殖水源为地下深井水,经过多级沉淀、曝气水处理后流入养殖池循环使用,其水质指标为:溶氧≥6mg/L以上,pH值7.0~8.5、氨氮≤0.5mg/L、亚硝酸氮≤0.1mg/L、硫化物≤1mg/L、悬浮物人为增加量不超过10mg/L,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

2危害分析

根据HaCCp原理,鲟鱼工厂化养殖中的危害主要分为生物危害和化学危害。

2.1生物危害

鲟鱼工厂养殖生物危害主要包括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是利用水处理系统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有益菌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将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量大,鱼类排泄物、残饵、粪便极易污染其生活环境,引起养殖池内水质变坏,水体中孳生积累大量的病毒、细菌、浮游生物等微生物,很容易造成养殖系统中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害频发。无论是哪一种鱼病一旦爆发都能造成严重的死亡,影响其养殖效益。

2.2化学危害

鲟鱼工厂化养殖化学危害主要包括消毒剂对养殖水体及鲟鱼的影响和渔药残留对鱼体的危害。循环水养殖是利用生物处理池的微生物、有益菌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将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在鱼病治疗或预防过程中化学性的药物包括消毒剂、杀虫剂等渔药,一旦应用到养殖水体中,对水处理系中的微生物具有极强杀灭作用,水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鱼病关键在于预防,防重于治,在进行鱼病预防添加药物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符合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农业部公告193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施用渔药时严格遵守药物剂量,严格遵守休药期,避免药物残留,消费者食用后造成健康危害。

3HaCCp体系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3.1鲟鱼工厂化养殖流程

鲟鱼工厂化养殖的流程包括:工厂化车间的选择、鱼种来源、鱼种放养、成鱼养殖、商品鱼销售(或鱼子酱加工),其中,养殖工人或物料进出监控,水质监控、饲料供应、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贯穿其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规范化养殖流程的制订是对养殖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及确定关键控制点的基础。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鲟鱼工厂化养殖的规范流程,对每个步骤的技术要求进行研究分析,和对可能影响鲟鱼安全生产的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和控制,避免整个生产过程中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确定关键限制标准,为关键控制点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确定预防、监控及纠正措施。

3.2养殖车间厂区的选择

养殖车间厂区建设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厂区周边无工农业废水、废渣、废气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带来的生物和化学污染,影响水体质量,此环节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首先检测水源水质理化指标,是否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水源是否充足、清新,不带致病菌和有毒物质。其次厂区环境相对安静,周边无居民住区,经常检查周围是否有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定期检测水质是否符合GB/t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养殖用水标准。

3.3鱼种来源

进工厂化车间养殖的鲟鱼苗种来源于公司自繁自育,无有害物质污染、检验合格的优良品种,或采购有生产资质、国家认可的良种生产场,外购鱼种进车间前必须进行严格检验,详细了解养殖环境状况和养殖过程中饲料、鱼药的使用情况。鱼种来源不正规或鱼种本身有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会直接影响鲟鱼品质,危及食品质量安全,影响人类健康,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从正规养殖场引进鱼种,首先要检测鱼种质量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普通淡水鱼》(nY5053-2005)种质标准,并查阅生产厂家在鱼苗培育过程中饲料、药物、疾病控制和纠偏措施等记录,详细了解育苗场及周边疫情情况。鱼种进车间前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由专人养殖管理,建立鱼苗养殖信息档案,便于今后追溯。

3.4人流、物流通道监控

工人进出车间或物料转运过程中监管不得力,很容易将致病菌带进养殖车间,传播到养殖水体中造成病菌交叉感染,导致鱼体产生病害,而带来严重损失,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进工厂化车间的工作人员和物料走指定的专用通道,工作人员进车间前穿工作服,佩戴头帽口罩,穿胶鞋,手、脚浸泡消毒后方可进车间,运送物料车辆、工器具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喷洒消毒处理,避免致病菌带进养殖车间。

3.5水质监控

鲟鱼工厂化养殖,高密度、高饲料投入,在长期大量的饵料投入情况下,养殖水体中会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的积累,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水质恶化,影响鲟鱼生长。养殖过程中水质受其它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会对鲟鱼养殖带来不可预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这也是显著危害,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每天上、下午检测一次养殖水体中的水温、溶解氧。每3d检测一次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通过水质分析,作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根据不同的水温、溶氧等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做到科学投喂,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饵料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3.6饲料供应

饲料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饲料原料或添加若被有毒有害物质、农药等污染,或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会在养殖生产中残留鱼体中,导致鲟鱼生长缓慢或生病,甚至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影响消费者的安全。此危害一旦发生将是显著危害,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饲料采购应选择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从饲料生产厂家资质水平、饲料品质(主要营养指标、粘合度、质量安全)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采购时检查饲料厂家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无公害饲料产品认定证书、生产资质、生产日期、配方标准,饲料和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标准。鲟鱼车间工厂化养殖应投喂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的专用鲟鱼配合饲料,严格按要求进行科学地投喂,避免饲料对水质造成污染。饲料储存有单独仓库,周边无有毒有害污染源,仓库温度适宜、通风条件要好,一次性采购量不宜过多,避免储存时间长,饲料变质或霉变造成污染。

3.7鱼病防治

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的显著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养殖过程中侵入的微生物和有害病原菌。二是药物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残留。养殖生产中消毒不严格,监控不到位很容易将致病菌带入养殖水体中。渔药采购由技术员申报技术总监批准,采购部选择有国家资质、三证齐全的正规生产厂家统一购买,杜绝员工擅自购买渔药。工厂化养殖鱼病重点在于防治,一旦某一养殖池发病,所有的养殖系统都会带病原菌诱发鱼病,病害发生时,由技术员开处方,详细写明鱼病症状、治疗药物名称、剂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报技术总监审批备案后由专人施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不得滥用鱼药或使用违禁鱼药、超大剂量用药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要时间,严格执行常用渔药休药期。建立全面、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确保工厂化鲟鱼养殖的无公害化、规范化。

4鲟鱼工厂化养殖HaCCp体系的应用效果

自2009年3月公司组建HaCCp体系小组,制订鲟鱼工厂化养殖计划,同年4月养殖车间调进50g达氏鳇鱼种1.2万尾,6龄达氏鳇()×史氏鲟()杂交种鱼8500尾,至2011年10月完成两个养殖周期,通过对工厂化车间鲟鱼养殖过程应用HaCCp体系原理进行危害分析和HaCCp体系试验过程进行检验,提出了厂区选择、苗种来源、物料进出、水质监控、饲料供应、鱼病防治7个关键控制点,通过对这7个关键控制点的监控,使鲟鱼工厂化养殖更加规范化,养殖期间鱼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养殖成活率、养殖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养殖成活率由原来的96.3%,上升到98.8%。饲料系数从1.45降低到1.12,养殖期间个体体重为50g的达氏鳇鱼种已长到7.5kg的成鱼,两年期间共生产鱼子酱2批次,产鱼子酱6.87t,通过对鱼肉、鱼子酱的检测,无药残超标,完全符合出口食品卫生标准。

化学品的危害性篇10

【关键词】消防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侦检

在未知的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的处置过程中,最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地判别出危险化学品的名称和性质,这是消防部队和其他救援力量开展灭火、救生、堵漏、洗消、输转等后续行动的前提,是事故处置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如果无法确定危险物质的种类,就无法确定灾情处置方案,就无法对参加救援的官兵做好针对性的个人防护,就无法选择合适的洗消剂,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也就无法选择恰当的灭火剂。在此,作者将就未知危险化学品的侦检方法,从侦检目标、途中和现场询情、现场观察、仪器检测等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1对未知危险化学品进行侦检应实现的目标

对未知危险化学品进行侦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未知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定性(或半定性)、半定量、定量的判定。

(1)对未知危险化学品进行定性(或半定性)。即查清该危险源是什么物质,它的分子式是什么。大多数的消防特勤中队通过询情、观察、侦检等手段,都能对危险源作出定性判断,或对其属于哪类化合物作出定性判断。

(2)对未知危险化学品进行半定量的检测。即通过侦检仪器的测定,粗略地检测出危险化学品在一定范围内的浓度。装备较为精良的特勤队伍,一般都能实现这一目的。消防部队配备的绝大多数的侦检器材和装备,受装备工作原理、装备操作误差、事故现场地理气象等因素影响,所检测出的危险化学品的浓度,都是一个近似值,所以仅能做出半定量的检测。

(3)对未知危险化学品进行定量的检测。即通过侦检仪器的测定,准确地检测出危险化学品在一定范围内的浓度。装备精良的特勤队伍,可对部分物质作出准确的定量测定。如北京、上海、广东等总队核生化侦检车上配备的荧光定量pCR仪,就可对生物物质做出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判定。这台耗资二百多万元的移动设备,相当于一个国家二级的生物实验室,用它进行检测做出的结论,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定量判定的依据。

2未知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现场的询情和观察

2.1途中询情

消防部队接到报警后,119指挥中心、辖区中队参战的指挥员应保持与报警人的联系。在出警途中,要通过报警人对事故现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是询问可疑物质的名称、本身特征以及其周边异常特征,如可疑物质的颜色、气味、外观包装、形状、大小、数量以及周边人员伤亡情况。二是询问事发现场的客观环境,包括周边建构筑物类型与多少、道路交通、地形、河流和风向等。

2.2现场询情

消防力量到场后,可以向在事故现场的报警人、知情人、围观人员、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先期到场的救援人员等询问现场情况,深入了解现场情况。通过询情,能够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名称、对灾情的危害和可能发生的后续影响作出初步判断。

2.3现场观察

在事故现场危险化学品危害范围较大的情况下,侦检人员不应盲目进入事故的核心区(重度危险区),因为在毒害物质尚不确定的情况下,消防部队侦检人员所佩戴的个人防护装备是否有效、毒害物质是否有爆炸危险等信息,指挥员均无法得知。应先观察事故现场和周边环境的情况,然后再进入核心区(着火区域、泄漏区域)对发生事故的本体进行侦检。灾情现场的观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事故现场及周边的情况,二是观察事故发生对象的特征和外在表象。

2.3.1观察现场及周边情况

通过观察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来对先前通过询情掌握的情况进行佐证和验证。主要观察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中毒人员的症状。不同的危险化学品、不同的毒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机理各不相同,中毒人员的中毒症状也各不相同;根据中毒人员的症状,来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判定。但有些有毒物质对人员造成伤害后,会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事发现场不易发现人员伤亡情况,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观察人的中毒症状,一定要心细眼尖,因为有些危险化学品的中毒症状和急性疾病的症状十分相似;如沙林中毒后人员的生理反应,就与心肌梗塞的发病症状及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心肌梗塞会出现瞳孔放大,而沙林却会出现瞳孔缩小。②建构筑物的情况。查看受危险源影响后,建构筑物是否有毁损现象、表面是否沾染有危险化学品的粉末或液滴、表层是否有变色反应等。③现场周边的生物的反应。查看事故现场的树木、花草是否有打蔫现象,枝叶、花朵、果实是否有不正常的变色反应,如变黄、变黑等;周边动物(如狗、鸡、鸭等)是否有呕吐、走路摇摆、卧地不起、知觉麻痹、狂吠等反应,其他小动物(如老鼠、昆虫、小鸟等)是否有死亡、逃离事故现场等反应。④水源、土壤和空气。事故现场和周边的水源是否有变色、鱼类死亡的现象;土壤受危险品(主要是液态和固态危险品)污染后的颜色是否有变化;在地面、下水道和低洼处是否有气体沉积,或是在事故核心区上方是否有毒气初生云生成,藉此判断危险品的密度。⑤气味。闻灾害事故现场的气味,可由消防部队的指挥员在安全区来完成。如闻到水果香味,一般可判断为芳香烃类物质,或是沙林等神经性毒剂;如闻到臭鸡蛋味,则可初步判断为硫化氢;闻到苦杏仁味,则可初步判断为氢氰酸。⑥事故现场的其他异常情况。观察现场周边动植物来初步判断事故类型,如现场出现大量动物尸体,且周边植物明显枯萎时,可初步判断为化学灾害事故;再如当现场大量出现同一种或几种生物,且明显多于常规数量时,应加大生物危害的检测。

2.3.2观察事故对象

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3个方面:①燃烧(或泄漏、流淌)物质的相态、颜色、气味、包装式样与标识、泄漏在空气或水体中的表征、波及范围等。②盛装该物质的容器的完好程度、是否正在或可能受到威胁(如烘烤、爆炸、撞击、软化变形等)。③灾情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否会扩大、或是在无外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现有状况,是否会对人员、环境和财产造成重大影响)。通过观察事故对象的特征,同时结合前期的询情和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就能更好地判断危险物质的种类。比如,现场出现小袋装液体,周围人员反应有特殊气味,且有人员伤亡时,则应先从剧毒危险化学品造成伤害的角度来开展检测。若现场出现泄漏并且产生大量白色烟雾,则可以判断该物质挥发性很强,且挥发产物极易溶入水。

3对未知危险化学品的仪器检测

(1)仪器检测的原则。利用侦检器材开展检测工作应遵循准确、快速、灵敏和便捷的要求。即,采用灵敏、简洁、快速的检测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危险源种类,检测现场危险物质浓度,及时反映危险物质浓度变化情况和扩散蔓延情况,为高效处置事故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仪器检测的顺序。利用侦检食品进行检测时应遵循先气体(包含气体、蒸气、挥发性液体、气溶胶)、再液体、最后固体的检测顺序。在检测未知气体时,应按先氧气、再可燃气体、再检测毒气的顺序进行检测,这一顺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测氧测爆测毒气”。

(3)仪器检测的路径和方法。通常选择从上风方向进入到事故中心区域,在同一个检测点应分别测量地面和离地面1.5米处气体浓度,在封闭空间或室内还应测量门窗上沿气体浓度。对未知液体检测时,可先利用pH试纸检测其酸碱性。对容器盛装的液体,应在其开口的下风方向或开口处进行检测。对泄漏液体应在其泄漏口下风或泄漏形成的液面上进行检测其挥发性及挥发产物。对于泄漏产物在空气中明显形成烟雾的,则可直接对其烟雾实施检测。

4结语

随着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层出不穷,面对数万种类的危险化学品,消防部队的指挥员在处置此类事故中,不可能牢记每一种、每一类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处置措施,只有通过快速、科学、有效地开展侦检工作,准确地对危险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定,才能为消防部队的后续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牢牢把握抢险救援的主动权,最终控制并消除险情。

参考文献:

[1]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6月21日,2010年5月1日实施.

[2]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9月25日,2008年3月1日实施.

[3]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2011年7月1日印发(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

[4]《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部消防局2007年5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