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14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

一、交流的内容要真实――充分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所谓交流,就是把参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和他人进行交流,目的是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因此,交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

(1)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体验,以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暴露出来。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正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是他们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2)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交流的方式,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活动中应避免教师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更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学生不太会交流,教师可以从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引导,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成为生生、师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交流的方式要多样――符合活动主题类型和实际情况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对不同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具体做法是:

(1)根据内容选择交流的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在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研究报告、实验演示、答辩为主;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实物模型、作品展示、过程展示、效能讲解、说明书为主;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为主;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板报等。

(2)根据实际选择交流的方式。首先,交流的方式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表达时保持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层面,把自己所做的事简明扼要地描述出来。其次,交流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条件。如《校园――绿色家园》主题活动在交流中出现了“学校水电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如果学校不具备电子投影设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让学生把制作的班报印刷出来,或在校、班的宣传栏内展示,效果也会很好。

三、交流的途径多渠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交流途径的多渠道。从范围上分,交流可以分为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从时间上来分,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流和随机流。

(1)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对内交流的指向是本组本班。交流的形式有:班级讨论会、辩论会、制作展、墙报展、调查报告展、文艺节目、小论文答辩会等。对外交流的指向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家长,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分享快乐和体验;还可以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交流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教师认为向全校交流能更好实现主题活动的目的,就可以组织学生向全校师生进行交流。

(2)阶段流与随机流。阶段流是指一个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交流: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是前段活动的总结,又是后续活动的延展。随机流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偶尔出现闪光点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及时提供交流机会,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要伴随着激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

四、注重交流过程中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过程中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如,在主题为“夏天我们喝什么”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研究怎么购买饮料,他们找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识别真假饮料的资料,在课堂上津津有昧地说给同学们听。当教师拿出了一些饮料让他们分辩,他们却无法准确辨识真假。老师说“你们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说得很有道理,想想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还是无法分辨饮料的真假呢?”教师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学生意识到在活动中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2)采用问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针对不同活动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给出几个反思点,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完成问卷的同时也经历了反思的过程。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①你认为你们组谁的策划最有创意?②你最乐意与谁合作?为什么?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务?③你最不想与谁合作?为什么?④在行动中,你帮助过谁?得到过组内其他伙伴的帮助吗?⑤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吗?⑥在小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⑦其他各组有哪些经验值得你们组学习?

在交流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汇报,并进行相关活动的反思指导,为下一阶段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经验。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与学科课程以及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亲身操作和感受;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体验学习方法、体会做人道理、养成科学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活动过程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瑞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2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家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家访,就是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法教育的延伸,所以,笔者利用寒暑假家访的契机,结合以往走访工作经验,力求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将寒假家访落在实处,促成高校与家庭在大学生教育上的良性互动。

一、家访形式:四维一体,点面结合

利用假期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和检验工作效果的重要内容。在家访形式上,如何做到既有点,又有普遍的面,最大限度地做到点面结合,最终笔者在工作选择集体家访、个人家访、视频家访、电话家访四种家访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四位一体,点面结合。

1.集体家访。如何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学校、学院对学生关心关怀?如何把家长对孩子培养的意见最真实反馈给学院领导?如何激发贫寒学生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为此,我邀请学院领导走进学生家庭里,与学生家长交流。比如:2011年1月15日,我邀请学院领导以及部分辅导员同事共同走访家境贫寒的2009级某班学生李某。李某平时学习刻苦,生活节俭,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在接受着部级助学金的资助。李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离家出走,在家发病时打人骂人,李母是企业下岗职工,依靠做钟点工维持全家。我们到学校来到在狭小的屋内,向李母介绍了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李母也谈起了家庭的艰辛,对学校在李涛学业上的帮助多次表示感谢。学院鼓励李某顺利完成学业,努力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事后,李某发来短信说:“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今天这件事。感谢您,感谢学院所有老师。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2.个人家访。除了邀请学院领导、同事集体家访外,针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笔者还自己专门登门家访,和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对学生帮扶问题。比如:对我的学生翟某,平时在班级内学习成绩一般,部分学科出现挂科的现象,在宿舍时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出现轻度的交际困难,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交际困难生。为此,笔者于2012年寒假对翟某家访。初见翟父,我不没有把翟某挂科、不太交往的事合盘托出,而是与其父母谈起翟辉在家生活状况,谈起翟辉的高中时的事。当发现翟辉以前是一个不错的学生,只是高中没有考好的情况时,我不失时机地侧面表扬了翟辉。说班干部反映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近期学习有所进步。坐在一旁的翟某眼睛显得更加明亮,父母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学后,翟某开始学习努力学习,成为班级中进步最快的学生。

3.视频家访。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家庭距离非常远的同学,笔者借助于互联网视频技术,就打破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放假前,通过调查我整理出一些具有视频连线的条件的学生名单。假期,利用家长空闲时间,春节拜年时间等,与7位家长进行视频家访。在视频家访过程中,就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交流:(1)学生在校表现;(2)学生寒假期间在家表现;(3)了解学生家庭情况;(4)介绍学院情况和学生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对于视频家访,许多家长表示这种形式非常好,直观、快捷,希望能经常交流。笔者也向家长承诺将这种家访坚持下去,不仅要寒假家访,而且平时也可以进行交流,共同把学生培养好。

4.电话家访。如果说集体走访、个人家访、视频家访有一定局限性,受到时间、空间、经济条件的限制,那么电话家访则是以上三种家访的最有效的补充。为了更好地把家访铺开,假期我更多地进行了电话家访。打一百多个电话,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有两点启示:第一、电话家访,不是电话告状,要多多表扬学生的长处,多多肯定学生,同时策略性地告之学生努力方向。第二、电话家访,工作非常大,不应局限于假期,应当在平时也可以进行交流。

通过集体走访、个人家访对重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视频家访、电话家访涵盖更多学生,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形成“四维一体”的与家长沟通交流方式。

二、家访内容:结合五困,积极引导

在工作中,我主要针对“四困生”进行家访。所谓“四困生”,即贫困生、学困生、交际困难生。在家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要结合四困,积极引导。

1.贫困生的家访。贫困生的主要困难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往往此类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所以,在针对贫困生的家访,要侧重于关心慰问。请学生、家长感觉到一直在帮助、鼓励学生,给他们生活的希望。所以,此类学生最好要请学院领导、同事等集体家访,如前文提到的李涛同学。

2.学困生的家访。学困生的家访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习成绩不好上,做此类学生家访时千万别把家访变成告状。笔者的做法是一定要从学困生身长找到闪光点,要和家长多报喜,让家长多多鼓励学生。至于学习成绩的事,应该策略性告家长即可。如何解决学困生学习成绩,功夫主要做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而不应带到学生家里。

3.交际困难生的家访。交际困难生主要问题集中在人际交往上,做此类学生家访时,笔者个人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老师与两、三名学生干部一起去家访,让学生干部指出学生在校的优点,多多夸讲交际困难生,这样做可以达到很多问题自行消退的良好效果。

4.心理困难生的家访。心理困难生的主要困难集中在心理问题,做此类学生家访时,最好不要让学在当场。和学生家长交流,主要探讨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初原因,如何进行疏导。问题严重的,最好推荐其去心理诊所等专门机构进行治疗。此类问题,千万别拖,越早解决越有利于学生,反之,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杀。

三、家访反思:学生为本,注重反馈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3

开展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资源优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将经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共享。当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成为各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就结合我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定位“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理念

“校本教研”这个词提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的好多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念却还是很模糊。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校本教研就要突出以“校”为本,学校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学校有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培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为校本教研做好重要的理论支撑

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学科教学新理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等都需要学习。

首先,改变原来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学习为辅的理论学习形式,逐步转化成教师个人学习为“主”,集中学习为“引”的理论学习形式。

其次,强化理论学习的质量监控,要求教师带着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理论学习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

再次,拓展理论学习的渠道,提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理论学习和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这几种形式的学习后,教师在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理论和产生的想法利用集体学习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思路。他们一开始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后,他们就变得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交流给老师们,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写下随笔拿来与其它老师交流。

三、发挥好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

1.发挥自我反思的作用,做一个有心人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就会流于形式,专业支持也失去了对象。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就会滋生教师思维的依赖性,从而变成理论学习的听众。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第一,充分利用反思的时机,及时地进行反思。比如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的反思。第二,从多种途径进行反思。例如:以研究的心态投入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在回顾中反思;以学生为镜子,在批改作业、欣赏学生周记、与学生交流时反思;在自学中,通过与学者、与大师的精神对话进行反思;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在与同行、专家的对话中进行反思;开展专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的反思。另外,还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对自己的一些课堂录音、录像,进行更为精细的自我研究和反思。

2.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实现教师间优势互补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信息交换、经验共享、课改沙龙等。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没有了同伴互助,学校内的研究就成了师本研究,这种研究容易成为个体式的劳动。同伴互助的方式表现为:

(1)校本教研中的交流和研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该提倡进行以下几种交流和研讨形式。一是专题交流和专题研讨。每一期确立一个研讨主题,有利于教师的目标定位,也有利于教师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校本研究沙龙活动。教师把个体教育教学教研实践中的困惑带到集体来解决、讨论。教师们在讨论中分析教学现象,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从而进行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三是“网上”交流研讨活动。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和学科组的限制,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和专家也可予以点评。在网上交流,教师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压力,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比较轻松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2)校本教研中的协作。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协作:第一,充分发挥每个协作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第二,协作成员必须建立这样的信念:研究任务的完成取决于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密切协作。第三,协作成员之间应该具有理解、信任、宽容的态度。

3.发挥专业支持的作用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4

1“草根”引领

立项课题一般经历“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而适用于小群体范围的则可以是“草根”课题,它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校本研究方式。一般情况下,在相关立项课题下开展“草根”研究,既有理论延伸又有实践意义,能迅速提高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

1.1实效性。由于“草根”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生活,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洞察、解决问题的需要性让教师参与性高,更能有效地促使教师认识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技巧、增强教科研能力。

1.2整合性。“草根”课题研究除“单兵作战”外,更多的是以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来开展活动,由于本组小课题的目标集中,可以整合本组教师的资源优势,为共同目标而群策群力,形成一个个整合性群体。

1.3交互性。在校本研究探讨中,既有普遍的群体共识,也有精彩的个人观点。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博采众长;对群体而言,交流分享真知灼见,有利于形成共性正确认识、形成学术探讨氛围。

2课例自砺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教学主张是否完善,教学策略是否完美,也要用实践丰富。一是要按照教学构想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二是要按照教学构想来完善教学实践活动。在操作中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反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单人跑课、同课竞赛、同课异构、互动观课、诊断反思等。在这样的校本研究中,可以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行为。

如《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研究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设计教学案并实施,教研组再集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其他两位教师则及时修改预案;再由第二位教师根据建议调整预案后实施、评议;第三位教师再在前两位教师的优势基础上拔高提优。这样,上课者与评课者轮番交错,教学素养与能力就成几何倍数增长,事半功倍。

3反思自励

优秀的教师能把准教育改革发展的脉搏,始终是教改的弄潮儿,也会及时反思、分析、验证、得解,在周而复始的实践中得以提升。在校本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更有助于指导常态教学。

首先,要及时记录整理教学点滴收获、感悟,寻找区别。一是找二轮、三轮教学的前后区别,为什么能取得比上次好的效果?哪种教法更适合于本班学生?看现有水平是否比原有水平有所提高,自己的“质”提升了多少。二是找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之处。其他老师在教法采用、板块设计、细节处理上有哪些可取之处?同样的课大师们是如何处理的?我这样处理是否合理?自己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还要多少发展空间?

其次,是勤于将校本研究中迸发出的若干教学反思进行归纳并类,从偶然性的无序反思转向归类性的有序反思。先要举三得一,从众多类似现象中归纳出某点结论,引发出相应的思考;再举一反三,有意识地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情节中加以验证,从而进行系统地研究实践,保证校本研究以及个人钻研的后续目标。

第三,要善于将自我反思与校本研究中的群体反思结合起来。既可以就共同问题集体反思,以求罗列周全;也可以就群体现象分类别反思,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认识;还可以就某种现象进行持续性反思,不断产生新的系列反思。

4研讨互惠

除了教后研讨,校本研究中还可以开设各种话题的专业沙龙,让大家各抒己见,从而纠偏模糊认识,也利于迸发出属于个人的先锋认识。

首先,校本研究负责人(教研组长、学科组长)或者研讨发起人要及时搜集整理大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各种疑惑困解,梳理出具有共性或有代表性的话题来作为讨论会的专题。可以就研讨课“模糊”处谈理念的落实,可以就家常课的“疑惑”议处理措施,可以就同课异构中的“焦点”谈个人看法,还可以就名家名师的课堂论长道短;其次,要留给组员一定的时间准备和资料筹集,比如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专业书籍,网络学师以及名家的教学视频、教学实录、点评建议;再者,交流时要广开言路,开放性展开讨论,寻求对某一问题的更多策略,进而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模式、新方法;最后,还可以多途径实施交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用时间和空间办好沙龙。既可以是现场交流,也可以是QQ群话题,还可以是博客跟帖。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如何将‘生本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可以有哪些可行措施?”开展了沙龙研讨。通过交流,本组教师就“前置性学习”、“先学后导”、“课上交流”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处理达成共识,而收集交流的有关“生本课堂”、“学导课堂”的信息资料为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5成长规划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多样性也确定了教师特色的多样性、专业成长的多样性,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才能互相促进。百花齐放才是最理想的。

首先,广泛取长补短。教师可以在校内与同事相互学习,可以一徒多师,也可以一师多徒;还可以通过异校交流来扩大学习范围,既吸纳别人优势,也将自身优势与他人分享。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向不同导师请教,汲取不同营养,实现自身全面、快速发展。

其次,形成个人特色。在专业成长中,切忌迷失自我。要在具体的校本研究过程中尽量实践个人的教学思想,才能促进个人成长,形成自我特色。一是在建构适合的教学内容过程中探究自我特色,根据教师自身优势、学生学习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二是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建构教学内容,培养教师自身驾驭教学的能力。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5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造就一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建立起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培训模式,而校本研训就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模式。校本研训就是利用学校这个教师工作、成长的职场,把校本研究与校本研训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优化发展的培训模式。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激活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第一,同专家和优秀教师“对话”,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经常组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论研讨、定期请专家讲学,专家不仅会带来他们多年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前沿的教学理念,更带来研究的感悟和具体案例;优秀教师来自一线,他们的所思所为更容易引起教师共鸣,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甚至会“一语点醒梦中人”。在专家和优秀教师讲学的过程中,引导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专家或优秀教师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对话和深入探讨。专家或优秀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内容,以当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作联系实际的诠释,或对新课程的具体问题作策略性指导。这些讲座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实际上是利用“理论引领”的先导性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以教学反思为途径,培养“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检验,反思是动力,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与反思是共生的关系,实践反思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是提升专业发展的过程。常规教学实践活动分为备课阶段、教学阶段、课后阶段,相应的分为备课阶段反思、教课阶段反思、课后阶段反思。在每个阶段都要有其反思的重点:备课阶段,应将反思重点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教课阶段,应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进行反思;课后阶段,主要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回顾和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征求学生意见的反思。总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既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增强校本研训的实效。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校本研修、促进学科教师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首先,应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意识。教研组长要转变自身角色,实现角色正确定位,教研组长除了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沟通者,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在教研活动中要恰到好处地促进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的培育;教研组长也是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教研组长不仅要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而且要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完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教研组长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每个教研组成员的解读上,即解读每个成员的个性、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空间。教研组长要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中、生活上关心每个成员,帮助缓解教学压力,促进其专业发展。其次,从“行政”回归“专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组织,不是行政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不是行政事务,带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教研组必然会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应该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基层组织。对于教师而言,教研组是教师们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自由言论并且从中可以得到发展的地方。再次从教学经验回归教学研究。教学工作的水平,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其教学法经验。教师在教研组活动过程中交流的内容应属于教学法研究,而不是根据某一课堂的教学实践随意的总结教学经验,随意总结的经验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借助教研组这个平台,应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研究的机会,教学研究的基础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及适应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不是人们平常认为的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的核心意义是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最后,从“传统”教研回归“合作”教研。传统的教研方式是全组教师一起备课、观课,并且可以做到定时、定地点及定人数的形式。这样的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较远,有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却没有进行有效交流,使教研活动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意义。教研组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但是教师之间缺少了积极的交流热情和平等交流的气氛。要促进教师积极的和平等的交流方式,首先要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组织教师进行合作交流,拓展教研组教师的学科视野,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和多层次的思考方式,教研组长积极发挥学科协调者的角色和教学研究领头羊的角色,促进教师间平等交流和合作。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校本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6

一、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引领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教师发展之根本,我们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的理念,让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我校一直致力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探索,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力,形成新小这一团队的学习力。我们引领教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起,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一本教改理论专著,与教科研同生,与新课程共进。学校自2015年起每学期拨出千元专款用于组内自购学习资料。学校还组织教师成立读书班,将集中与分散学习,自由与组织学习相接合,教师学习成为了习惯。通过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吸引教师们主动学习,使大家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刻领悟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使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外显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思维的发展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研究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展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

二、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优化、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标志是使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自身相比,与优秀课的标准相比,不断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应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必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以此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认真落实和做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是通过教师参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经验积累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目的研究和培训才能获得的。对于我校教师教师来说,要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高,尤其重要。因此,我们主要是结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地开展,我们加强学科组、集备组的建设,坚持每周一研制和每日一备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坚持选用优秀教师承担教研组、集备组组长之职。各教研组、集备组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管理者都深入教研组、集备组参与活动。各研究组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要求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此,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搭建多层交流的平台在校本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师的自觉参与,以此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校本教研为我们开创了新的教研培训方式---教师论坛,这种形式的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们每学期都要有这样的活动,如:《走进新课程》课改教师论坛,参加的教师全部为课改年级教师,他们从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学习的乐趣;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等方面畅谈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体会遇收获,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如何对六年级学生实施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六年级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提出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的课改大家谈栏目,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研讨,大家收益非浅,对如何更好的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我说我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交流方式,大家讲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将自己的成功体验或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困惑等等也一起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一起沟通,研讨,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共同商讨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动有实效,受到教研室的肯定,并参加了我区校本教研研讨展示活动。以上这些研究活动,同时也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资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方式,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的结合,运用情感体验、互动式研讨、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式,吸引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为了营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抓实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理论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在职进修,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引路课,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追求不断的提高,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艺术,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时,通过其以身示范、典型引路,引导教师先模仿,后创新,鼓励教师人人成为新小的惟一,积极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因此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每学期内每位教师都要在组内上一节以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题的研究课。课后各组进行认真说课与评课,大家通过交流与沟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弥补不足,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付诸于实践。在每位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还要推荐教师代表本组参加校内研究课交流。各组所推荐校内研究课都是在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反复试讲,不断更新,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体现学习方式改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示范课。我们还曾组织了这样的个案研究,请课改年级的教师作展示课,有意识把这几节典型的有代表性课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师们听后然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研讨,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教师参与面广、所讨论问题比较广泛、深入,这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课改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形成学生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我们不仅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还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协作片的研讨活动及区内的各学科的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只有在不断引进、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中来吸取营养,反思不足,才能真正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选出来参加片、区的研讨课多节,这些课都是在教研组教师反复研讨试讲过程中产生的。在设计课案时,教师们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呈现有机结合;如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创设恰如其分情景,引发学生求知欲;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主探究,广泛交流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求知欲望。因此所上的课分别得到片与区里好评,其中李靖老师、沈丽梅、万年华老师的课被评为区第十届青年教师创优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4.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营造了教师与教研员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去年末我校进行了课改实施阶段总结展示,借此机会我们邀请教研员王长义参加校本研究活动,加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通过听数学教师试讲及评课,征求他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建议,使教研员了解执教者的已有基础和教学困惑,协助教师做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教师学会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参加听课与评课,并领略教研员在评课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大家受益匪浅。因此更多的教师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努力将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尝试,再创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沈丽梅老师在区里上的一节小班英语研讨课,得到区教研员多次指点,同组教师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再来上一次同类型的课,学生实践听、说的机会更多、面更大、效果更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引领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管理这与教师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话、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在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摸索中找到问题的途径。创设利于专业引领的平台。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固定时间,教师可以上网阅览,参加各类网站的教研,学习各地的教学经验,加以借鉴,提高自身。

5.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我们要求教师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形式是写教学反思。为了督促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此进行理论升华,写成教学论文,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案例分析等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三、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年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提高质量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管理网络,学校与任课教师签订了教学质量承诺书.实行年级组质量把关,年级组内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保证每节课的质量,教导处将加大平时质量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情况作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效益的意识,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期初制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时,开展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状调查,引领任课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对学生的课上学习需求的调查,班级学生学情的掌握等,从而了解分析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差距,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提出了个人服务承诺,并制定了详实的措施,保证落实.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本着从严、从细、抓实、抓小的原则,我们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与落实.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实行推门听课制、跟踪听课制,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有两次行政参加的随堂听课,实行听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坚持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在课改进程中,科研带动教研,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能力,也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了实行全体动员,全员参与,骨干带动,重点突破的策略。如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是我校伴随着课改一同实践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最终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我们注重于小组学习的研究、分层教学研究、学法开放性研究、学科综合教学研究和考试改革的尝试。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7

关键词:联校培训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性有效性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已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兰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培训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了三个转变:一是培训内容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变到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培训上来;二是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转变到联校片区、学校、教师个人作为相结合上来;三是培训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变到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来,创造一切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确立了以联校培训为抓手的区域继续教育模式。

联校培训是兰州市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将市区60多所学校划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区指定一所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校培训。同时,各县区也划分了联校片区,制定了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联校片区是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的学校联合体,通过片区内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方式,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联校培训是贴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的一种有效培训,这种培训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贯彻“学研结合、分层培训、共同发展”的培训方针,以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主线,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各校优势学科为主体,全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操作平台,力争使师资培训工作求实、求精、求细,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联校培训中,各联校片区和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多种培训系列:

一、聚焦课堂,培训与教学相结合

联校培训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贴近教学一线,针对教学实际开展培训。各片区学校在组织培训时,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教育科研为纽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第一片区的六所学校开展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片区内各校分别承担了2门以上科目的学科教师集中研修与培训活动,片内学科教师互相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区的七所学校将培训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总结出课堂教学“实、广、深、活、谐、真”6个维度的评价要诀,激发了教师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八片区组织了多次联校观课、评课活动,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运用“观课(听讲座)——评课(互动)——反思”三维一体的交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在培训中,很多学校还采用了“案例培训”、“课型研讨”、“教法指导”等形式。504中学提出“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具体为:严格执行“说课+练课+小结”三段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兰州2中组织编制“大成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部分学校针对学生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探讨作业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作业有效量、作业批改量、作业反馈量的有效设置方案。部分市属学校还开展了集体大备课活动,以新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教研和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到县区。

联校培训还带动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市属各民办学校也加入到联校片区培训活动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理论提升,专家指导与自学反思相结合

在联校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教学理论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山东教育社陶继新、上海闸北8中刘京海、北师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华南师大郭思乐、全国小语会崔栾教授等众多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很多片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名师来兰讲学。专家的指导引领,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各校还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全国各省市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外地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加强了全市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除了与外地的教学交流之外,各联校片区和学校还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兰州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以及各校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都积极参加、指导各片区联校培训工作,为全市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家引领、名师指导的同时,各联校片区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自学中进行反思。第八片区片内各校组织广大教师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进行自学研修,撰写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详细收集纪录每个教师的成果、业绩、学习体会、论文、反思笔录等;兰州民族中学开展了“走进经典、提升自我”的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教育家理论专篇,全市大部分片区要求每位教师阅读8本以上教育教学书籍;部分学校为教师发放了购书卡,为教师自学创造条件。全市各片区、各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多读书、常反思、多动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在教师自学活动中,各片区利用培训简报的形式在片区内交流教师学习体会、培训心得、观课反思等;很多学校利用校刊、校讯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三、培育新人,岗位练兵与岗位竞赛相结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岗位竞赛与岗位练兵是联校培训的又一大亮点。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结对子。兰炼、兰化各中小学实施“青蓝工程”、“新秀工程”,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他们提出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学校新秀,发展为名师、首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领(领上讲台、领进青蓝工程);三导(老教师、教研员、名师指导);四研(研究培养方向、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五培(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机);六听(听课);七查(查教学、班级管理、业务学习);八评(评课、评奖)的八步培训法,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联校培训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各校广泛开展了岗位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兰炼总校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竞赛项目有板书、即时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竞赛,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兰化总校各校通过竞赛和长期教学业绩考核设立首席教师制度。这种以练促训、以赛促训的活动在其他片区也蓬勃开展,各校围绕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技能的掌握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引领、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题为中心,以研带训是联校培训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区在培训中挖掘、发现、收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联校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课题,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推动了联校培训、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突出课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在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中把对高中教师的课改培训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中采取小班额教学,采取理论讲座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特别重视对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的培训,在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讲师团成员准备充分,讲座内容贴近教师需求,培训设计合理、科学,注重教师共同参与,注重课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学科聘请国家实验区的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训的同时,联校培训活动在全市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市教科所和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参与联校培训的指导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指导、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兰州市教育局为指导联校培工作,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中小学联校培训、校本培训评价方案》,并对全市联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片区和先进基层学校,有力地推进了联校培训的顺利实施。

联校培训已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教师研究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备课模式有所革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已经形成,教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学习--实践--反思的方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三是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联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学校单兵作战或全市集中作战的方法,形成了以区域或各类型学校划分组成的培训集团,联校片区的学校强弱搭配、类型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特别是为学科教学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片区内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片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汪文华.对有效教师培训实现策略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17-18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8

(一)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竹韵

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学校现校址为“同升社学”。它当初为抗英民众的聚会所,后成为竹料地区的私塾。1924年1月,私塾转办为“竹料小学”。竹料原名竹寮,指南宋时先民用竹子搭成房子居住,后取名“寮”的谐音“料”。竹子是家乡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它虚心、亮节的风韵早已深深印在家乡人的心里。立人先立品,人品如竹。

(二)提炼学校办学理念――“为人品须当竹”

学校围绕“竹韵文化”和“为人品须当竹”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完善了一训三风。

校训:谦雅善朴;

校风:品尚学谦言雅行正;

教风:襟怀若谷润物无声;

学风:惜时乐学节节攀升。

(三)打造学校特色课程――“竹韵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竹韵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已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竹料三烈士墓作为德育教育基地;誉川鞋厂作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流溪河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图书室、电脑室作为探索性、信息化学习基地。2012年12月21日,综合实践市级课题《拓展学科资源,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顺利结题。目前,学校综合实践科的省级课题《主题活动促进小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实践研究》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竹韵悠扬》,分低、中、高三个部分,低年级段课程内容: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歌等共17课。中年级段课程内容:家长的变化、流溪河畔、岭南画家冯曼硕等17课;高年级段课程内容:同升社学、革命烈士冯尚益等17课。

2.信息技术课程

学校设想把竹韵文化与综合实践及各科教学结合,挖掘出他们的生长点。以电子报刊制作特色项目建设为例,信息科主抓两条线,第一是电脑制作活动的电子报刊项目;第二是基于金山文字处理的广州市现场小报比赛项目。前者是以探究实践活动为主题下的作品创作,后者是基于软件限制下指定主题小报创作。2010年萧晓晴、张国韵两位小作者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创作《小巷深处》电子报刊,在历经部级的技术测试、现场答辩后喜获国家二等奖,成为学校电子报刊走向全国的标志。我们汇编了竹料一小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生作品制作》。

3.“竹韵课程”体系

竹谦篇:法制教育、健康卫生、安全教育、体育活动;竹雅篇:诚信教育、廉洁、环境、书法艺术;竹善篇:远离、团结教育、队活动、国际交流;竹朴篇:生命教育、科技活动、品德生活教育。

二、“237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教学承载“竹韵文化”

学校以识竹子之才、知竹子之用、沐竹子之德、诵竹子之诗、绘竹子之画、跳竹竿舞、闻丝竹之乐、制竹子之艺,建竹园落实竹韵文化校本特色课程,践行“237生态课堂”,“237生态课堂”是对“自主探究”课堂的研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二)融合“生态”理念的课堂

1.“生态课堂”的原则

“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

“生态课堂”中,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2.“生态课堂”的要求

“生态课堂”要求民主与平等、自然与和谐、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质疑释疑与迁移应用、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

(三)“237生态课堂”的“237”

1.“237”即“两段三环七步”

“两段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是从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入手,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分成两部分,即两段;课堂教学部分在时间分配上,5分钟导入课程和学习目标,25分钟小组交流展示,全班点拨归纳,10分钟达标检测和总结反思,实现“导入学习―交流展示―检测反思”三环节有效衔接,也体现了学生的“我准备我自信―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会我自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与喜悦,把课堂教学规范分为:导入课程―公布目标―合作交流―分组展示―点拨归纳―达标检测―总结反思七个步骤;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2.“237生态课堂”的基本思路

(1)课前预习

首先老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好导学案,明确预习目标、内容、题目、时间(导学案完成时间和检查时间)等,学生做导学案要求做到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标出或写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2)课堂教学

将课堂40分钟分成三个环节:导入学习、交流展示、检测反思。

导入学习:课前5分钟作为教师导入课程,公布目标,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预热。学生做好准备,有目标,有信心地投入到本节的学习。

交流展示:课中25分钟作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疑,展示点评、点拨归纳。这是课堂的关键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长组织成员围绕预习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和解决,也就是说,实施优等生辅助学困生共同促进发展的策略,同时在讨论时要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规律等,并进行展示,然后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讲解。其间,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点评质疑。最后老师在进行点拨,老师点拨时要从下面几点入手:1.点评学生展示情况,指出好与不足,评价激励。2.明确答复学生含糊的问题。3.精简点拨重难点,归纳方法、规律等。学生由于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本节的学习是感到无比的快乐。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9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管理、师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教学管理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视为重要指标和具体要求。同时,实践表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由此可见,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在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偏差、机制体制不健全、理念观念滞后等主客观因素限制,致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视角,对如何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尝试性思考。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合作、对话、互动、建构、反思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一)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等,都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正是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等方式,实现互动、合作、对话、建构、反思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

2.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具有情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真正的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知识是被建构的。因而,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简单“授—受”和“刺激—反应”的单向过程,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以及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共同体正是强调在共同体的情境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与作用,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3.社会学基础。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群体动力学指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当个体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学习的时候,靠的是互动的力量。学习共同体中,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同时,协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成员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二)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机制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共同目标与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在建立了共同目标与愿景之后,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与信息的方式,开展学习、合作、研究等活动,以此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同时,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随时对共同体的活动和自我进行反思,不断在反思中修正、完善集体和自我。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由此,共同目标与愿景的建立,学习与合作的开展,研究与建构的完成,反思的进行以及认同与归属的形成,整个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机制。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思考

笔者认为,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建立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建立,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分享、建构、反思、认同与归属,发展提高自我的同时,提升共同体。

(一)建立共同的目标与愿景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里的任何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服务教学、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亦不例外。因此,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共同目标与愿景尤为重要。一方面,转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行政化和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建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术权力的管理理念,秉持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实践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和服务学生的意识与行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的中心。高校教学管理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个性、价值和人格,践行“尊重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服务于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二)开展学习、研究与合作

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建立之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紧紧围绕共同的目标与愿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等方式,开展学习、研究和合作等活动。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学习者”。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内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知识更新周期的急剧缩短,“一劳永逸”的“一次性”教育时代终结了,任何人都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持续充电,与时俱进。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研究者”。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深化,教师即研究者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即研究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自身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同样应该成为研究者。因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领域存在很多实际的、真实的实践问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管理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并检验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的相生相长。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合作者”。“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是人的重要能力与品质。合作更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与关键。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需要通过合作来商讨教学管理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教学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管理资源、信息的获取、建设与分享,教学管理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管理效果的评价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通过合作,成员之间可以实现充分的交流与对话,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进行建构与反思

建构与反思同样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与过程。建构是在共同目标与愿景确立以及学习、研究与合作开展之后的深化与升华。反思则是对之前各环节与过程的分析、评价与批判。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建构者”。知识与意义的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和交流对话基础上,对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共同体成员之间也要在学习、研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和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知识与意义的建构,以全面深刻了解高校教学管理的性质、规律、过程以及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质量和效益。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反思者”。反思是人的重要品质,是专业工作者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专门化、专业化工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专业人员。因此,反思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提高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在建立共同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学习、研究、合作、建构的过程中和过程后进行深刻反思,以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批判自我,改进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清晰地认识、理解自我和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和共同体的更新与重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与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共同体的发展。

(四)形成认同与归属

成员的认同与归属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尤为关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共同目标与愿景的确立是认同与归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开展是关键,建构与反思的进行是核心。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共同目标与愿景的确立,学习、研究、交流、合作等活动的开展,以及建构与反思的进行。只有经历、体验、感受这些活动、环节与过程,个体成员才会建立起对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亦是如此。而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实践者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峰梅.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冯方盛.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付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

[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篇10

[关键词]数字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7-0003-04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提供了动力。目前,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更适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其管理的便捷性和资源的广泛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教师从教的技能及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在完善教育现代化硬件配置的基础上,突出数字技术在教师成长及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走出了一条彰显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完善教师网络教研系统、教师专业成长系统、教师教学反思系统、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家校联系系统、教育资源系统等应用模块。现代化的设施、网络化的教育、数字化的管理满足了学校现代化发展需要。学校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绩效量化考核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数字化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效率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能否有效或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数字教研就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的教师教研平台,把网络备课与网络研讨融合在一起。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开展主题网络教研,参与在线备课、在线评课等网络教研活动,甚至直接与教育名家、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论坛的互动交流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数字教研拓展了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网络备课:学科教案在线研

传统模式上的备课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体现不出团队的协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备课变革提供了方便。大庆路小学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率先采用网络教研模式,引导教师采用“独立主备、分色复备、专家点评、择优应用”的网络备课模式,即个人主备上传于网络,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选用不同颜色在原来的备课上进行批注,把自己的教学思想融入原来的备课当中,实现二次、三次备课。同教研组共同完成好本章节的备课任务。学校邀请校内外名师登录网络,对教师前期的备课用红色批注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选择使用备课的内容,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电子备课的单一性和投机性。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网络教研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发挥了团队的整体优势。加上专家的指点,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科教研组的成长和发展。

2.网络听课:“微格教学”在线评

微格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员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大庆路小学借助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通过对课堂的音频、视频处理,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过程进行打磨。目前我校的教师利用微格系统进行录课、辩课、磨课、演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回放研讨进行改进。教师把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微格教室中呈现,其他教师或学生在不同地点进行听课、评课,学生也可以实行异地授课。大庆路小学曾与“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的结对学校浙江临海小学、上海的平凉路小学进行课堂视频传输,与帮扶的朱麻小学实施过微格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微格教学还可以实现同步实录,不同地方的教师提出问题,其他在线教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这和传统教研有相似之处。但交流的范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交流: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育交流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交流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便捷,其中教育博客与教育论坛便是重要的形式。教育博客就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技术。以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教学中的工作日记、生活感悟、学习心得、优秀学习资源上传,保存在自己的教育博客当中,记录教师自我成长的轨迹。这种做法超越传统时空局限,教师可以随时来经营这个“家”,别人也可以在博主的同意下访问这个“家”。以教育博客为载体进行数字化交流与反思更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1.教育博客:教师沟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