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04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探究式

作为启蒙和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步入美学乃至艺术的圣殿,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育中要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从而开始创造和学习。美术被学生进行创造、欣赏、认知和感知的过程即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并实现促进和骑法出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美术的教育宗旨和途径

美术作为美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有着创造生活、设计生活和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将美好理想赋予物质创造过程的结果,是带有创造性的劳动,美术活动既是精神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所谓的艺术家即是将自己的思想、想象、知识和兴趣赋予在自己的物质产品里,可以让别人应用、学习、感动和欣赏。美术中的纯美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创造出一片更加理想和纯净的精神世界。有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劳动过程和生产方式,是以日常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为基础,建立起学生对美的意识和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健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技巧、技能课,更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掌握美术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最终通过这种手段建立健全学生的思想人格。美术教育在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是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将基础性的造型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基础知识技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是学生接触初级美术、打下良好美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初步培养,并授予学生较为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和知识,小学美术教育担负的责任重大。

1.艺术灵感的挖掘,艺术嗅觉的培养

艺术灵感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性,特别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自我认知、思维尚且缺乏,行为和作品里所流露和宣泄出的多为人类最本真的个性情感,在儿童画范围内,逻辑和理性的成份少之又少,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直觉。这既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儿童画受到的限制是技术能力层面的,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为简朴、天真和稚拙。所以,小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方针应为直觉理论,将学生的想象创造和个性情感的直觉力加强,使其认知艺术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会学生用心倾听

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小学生而言,这种“用心去倾听”的感受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教师鼓励学生们彼此互相倾听交流各自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在接受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于获取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面对如今独生子女个性过强,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更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往往对知识的理解显得自以为是,不能通过与人交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声音——包括对同一件作品的不同理解;各自对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感受美学魅力的途径和手段,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来说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获取途径

美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累积性、重复性和操作性,失去了扎实技能和知识的支撑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创意的。所以,如何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较早的学前教育以及入学后各类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课程,出现了很多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面,然后这样的学生的作品,即使有很不错的想法却依然无法形成相应的作品,究其原因,便是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基础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扎实牢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对于创新和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对于价值观和态度、情感、方法以及过程的关系要拿捏适度,保证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进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知识基础之上。针对美术学科体系较为完整,本学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的特点,学生在应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也是完善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素质提高的基础有赖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法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期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教育目的。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得到加强,这也是组成美术课程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是提高人文知识。向学生多教授文化遗产、人文地理和历史故事方面的内容,包括制作、欣赏和绘画等,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第三是着力提高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对于每名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积极地培养和累计,从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从基层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案例来看,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扩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多渠道获取,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扩散性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散思维,以已知信息为基础,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上的思考,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由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对世界的探究机会提供给学生,使课堂构建起的美术情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大胆的假设和飞跃式的想象都源自于思想的自由。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出心情舒畅、没有负担和压力、精神状态饱满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和感受力等心理活动状态较为积极,更容易对美术作品产生更为直接、直观和热情的理解与感受,要求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要富有创新精神、有趣、愉快而且轻松,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一定高度,对于理解他人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作品也充满了热情和灵感,最大限度上激发出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能动性,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前所未有地积极和主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创新性的扩散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美术、认识美学、感受艺术的初级阶段,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入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感受和表达,才能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学生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创造力和审美层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2

一、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向学生演示传授绘画技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美术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将美术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都在作品中直观地显示出来,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较为迅速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如何从美术作品中看出它的门道,也就是美术鉴赏的水平。通过美术课堂中基础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件作品的鉴赏方式,能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布局等了解到作品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真正看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2]。美术课堂基础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能够让学生在美术的艺术海洋里得到美的享受。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美术作品在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挖掘出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得到加强,然后通过这些精神力量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所帮助。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积累及美术作品熏陶,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够振奋人的精神,能够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正能量[3]。在以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这些正能量都能够提高你的精神承受能力,让你能够积极面对,让你拥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扫清所有的障碍,特别是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日益加重,精神上的负担也日益增多,他们很需要这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来适应当前社会残酷的竞争力。

二、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问题反思

(一)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美术一般不作为我们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艺术生除外),因此无论是美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学生在对美术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都显得不够重视。美术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只是像应付任务一样,只是机械性地按照相关教学任务去教授,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出高一点的学习要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学,这就造成老师无论是在课前备课还是教学积极性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而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时候更多地是将美术课程当做放松的时间,当做他们玩乐的时间,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考美术,所以他们学起来就没有压力,也没有目标,只当做是繁重的课业之余的放松时间,就更别提他们在课余时间会花时间去钻研美术课程了[4]。在这种情况下,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十分匮乏的,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山区或者农村当中,学校在配置教师的时候根本不会投入太多的师资力量在美术的教学上。很多学校的美术老师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的,而画室和绘画工具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一来是因为重要的升学考试不会考,所以学校也就不重视;二来是因为美术的学习花费的金钱和时间确实不少,画笔、画板、画纸乃至一些其他的绘画工具给学校和家长都带来了资金压力,所以投入得很少。另外,学校的美术课时也是十分的少,一般一周就一个课时,顶多两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有效率,简直是痴人说梦[5]。因此,师资力量匮乏是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当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美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在很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很多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就在课堂上简单画一幅画,然后让同学们依样画葫芦。更有甚者就是老师画一步,学生跟着画一步,丝毫没有艺术创作的空间。然后一节课就等着学生画画,下课收画走人,很少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6]。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就更别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丰富其精神世界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付学校,学生应付老师,大家都只是在应付,对美术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四)教学系统性不强

美术课堂的基础教学无论是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还是实践基础知识教学,系统性都不强,基本上都是教到哪里算哪里。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受老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学生接受的教学系统性不强,学习的知识零零散散,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同时在很多课堂上,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过于重视作品的临摹技巧和水平,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重视程度不高[7],这也造成学生在理解层次上容易出现断层,理论和实践没办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三、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想要做好美术课堂的基础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学校要增加对美术老师的招收名额并提高老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美术老师走进课堂;其次,学校要加大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完善教学设施,例如画室、画板等,而且要增加与美术有关的辅助资金,例如组织学生去写生、去看画展等[8];最后,加强学校文化艺术建设,增加学校的艺术气息,例如设置绘画展示墙。师资力量的支持是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给予老师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让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对美术课堂进行系统性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善

美术基础教学并不只是仅仅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就算结束了,也不是让学生去照葫芦画瓢,而是应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来传授学生绘画的技艺以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培养起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画作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画作具体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效率。

(四)改变考核机制

由于在当前重要的升学考试中都不需要考查美术,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态度都有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变考核机制,来刺激教学和学习上的积极性[9]。首先,我们可以在升学考试中适当增加美术的考核;其次,我们可以在学校平时的评奖评优当中将美术的成绩算进去。最后,美术的成绩不能仅仅靠一张理论考试试卷或者一幅画来决定,而是应该参考该学生的绘画技艺以及鉴赏水平,综合考察学生的水平。通过考核来刺激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效率。

(五)开放式教学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并不仅仅是限制在教室里,也不仅仅只是在老师一个人的身上。艺术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我们可以将学生带离传统的教室,让学生去观看一些画展,去美术馆观看一些大师的画作,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接受到其他老师的教学。这些开放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迅速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美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8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活力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专业美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对美术史料以及理论本身有知识系统框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认识、理解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当中,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的限制,总是处于比较“夹生”的地位。要想美术职业教学专业课程达到既满足教学计划又能够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必须要对美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及发展做出具体研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研究分析。

1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美术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美术职业教育在面向大众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要进行课程的改革,要认清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经过调差总结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论知识的修养较低。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美术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欠缺文化功底,对美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不高。这样的状况首先是和入学动机有关系的,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之前,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的美术专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失利或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的美术专业,这样一来一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之前的知识储备是不完善的,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是有差距的。其次就是由于受招生体制的影响,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不惜降低“入学门槛”,导致部分文化基础较低、文化素养偏低的学生进入学校。(2)形象思维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对认真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健全,认知方法还不够成熟。然而艺术类的专业具有特定的隐形规则,要求学生要有发散性的思维,学生往往在此感到逻辑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足。美术专业要求学生在设计创作中要有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也会造成影响。(3)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激情。美术创作中要求学生尽量表现出自身的创作理念、创作主张以及创作手法。创作者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敏感的观察力以及浪漫主义的幻想才能在创作中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意愿。学生正处于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激情的年龄阶段,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这种特征有时也会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思想比较偏激、不愿意服从别人的管理等许多负面效应。

1.2当前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经过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的调查得知,85%的学生认为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是相当必要的,对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有利,能够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15%左右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必要开设,主要是不知道具体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学生认为技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与就业看起来关联不大的就不感兴趣。经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美术专业课程需要改革,教学课程应该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适当的选择授课内容。学生希望美术教学课程能够在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拥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将自身所学作为专业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认识还是存在偏差的,因为还是有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程是没有必要的,这表现出了学生对于基础教学认识的片面性。毕竟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立竿见影的得到技能方面的提高,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时可以理解的。目前,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这种单方进行知识灌溉的模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讲解,忽略学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兴趣爱好。教师一般知识注重对教材知识理论的讲解,忽略个案的具体解构。虽然说理论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部分,但是这样就使得讲课内容枯燥乏味,对作品风格以及内涵达不到预期的掌握效果,因此,为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新型人才,应该适当地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

目前,美术职业学校中教师队伍综合实力还有所欠缺,师资调节不够合理。不同学历下的教师具备不同的专业水准及教学能力。从当前的教学来看,美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分为:(1)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这类教师虽然是专业出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经验有所不足。(2)具有专业技法的教师。这类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以实践应用为目的进行教学,但是在理论基础方面稍有欠缺。(3)校外专聘的非专业相关的教师,由于是外聘教师,所以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教授时间断、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师资力量方面的设置及人才引进机制问题,会造成教师队伍整体能力难以提高的窘状,对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

2.1美术类专业应注重挖掘基础课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课程都没有太过重视,忽略了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基础课程能够带领学生展开对美术史和美学的学习,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具有自我主观意识的对美术的审美和评价能力。基础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从起初接触美术作品时只是带来感官刺激的层面上过渡到一种对自身性情的陶冶,让学生的意识和理想能够达到共鸣。东西方美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学生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欣赏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借鉴前人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破除形式格法的绘画体系,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

2.2美术专业要注重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

近年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处境,然而素质教育又是受教育者进行实现其他方面素质的前提保障。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能力发展、思想道德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审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注重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目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是人的观念以及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受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的。在美术基础课程中通过对美的形态以及范畴的认知,学生可以了解到审美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其实没得范围是没有明确界定的,审视的角度不同从事物本身发现的美也就不同,有人眼中的没可能是那种豪迈粗犷的,有的人眼中的美可能就是悲壮、英武之美,还有可能是自然天成之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养成对自然、对社会独特的审美,以积极地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美术作品通常是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但是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的不同,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差距。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发散思维,依据自身感受进行作品的想象和创作,根据自身素养,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作品。

3美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3.1探索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定任务区探索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根据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在非美术专业的学习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显著的成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展示一些具有各个朝代明显特点的纹样,让学生进行图片的观摩和欣赏。当学生仔细欣赏研究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追问学生这些不同时期的纹样具有怎样的异同之处?学生将会根据教师之前导入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研究,或是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一个学习目标,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深入,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图像以及文本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美术教学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以抽象的语言或是文字对作品进行描述的,学生很难对这类作品进行理解,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类抽象描述涉及到美术作品,画家以及时代背景以课件的形式或者视频材料的播放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有着强大的信息储备,能够弥补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将教材中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信息补充完整,依靠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后台,可以搜集大量的教学信息,能够节省出大量查找翻阅书籍的时间,给学生和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掌握好应用的程度,不能盲目依赖,在教学中还是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

3.3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其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成绩。教师在拥有良好的师德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教师的讲课方式以及人格魅力等因素都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行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关注美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对本知识领域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对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及时进行更新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知识汲取不断的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4教材的选择和开发

职业教育学校在选择美术专业教材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教材在选择方面要有针对性。在保留原有美术教材特征体系以及分片布局的基础上,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选择出具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校学生群体的教材,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4结语

目前,正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因此,美术职业教育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进行积累和尝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新,以任务驱动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提高良好的机会,取得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职业教育美术课程的变革[J].新校园:理论版,2012(1):34-35.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人文性、技术性、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9-0243-02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统一到它的人文性为主的性质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应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使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与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从造型艺术角度,丰富对生活的认识,并具有初步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在这个基本性质的影响之下,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实验教材的逐步实施,对人文性的突出逐渐在教学中明显凸显,已成为教学理念中的的主导倾向。但问题的另一面页随之逐渐暴露,就是:美术的技术性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至于蕴含于其中某些科目的准确性要求,更是无从谈起了。这样就似乎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美术是一个可以随意放任的东西,不像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戏曲、舞蹈等那样严格,似乎可以随意为之。这种印象发生于教育由知识技能性转向人文性转轨过程中。它的存在使得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一类属于美术本体的东西,逐渐失却了它在造型表现中的制约作用,由原来对作品人文性的表达形成支撑的基础地位,转到了可有可无,甚至于感觉对形象表现有障碍作用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暴露了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矛盾,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应该个矛盾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是业内人士所共知的。

对基础美术教育人文性的强调。这是目前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界的主流,由技能性教育向人文性教育在理念上的转轨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它必先考虑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接受能力问题。但是如果面片面的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了技术性一面,又会损害美术语言作为本体的东西,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解的偏差,这个矛盾潜含在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不设法解决,势必要影响学生对美术的正确认识。如何协调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关系,协调到什么程度,必然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际上,任何一种艺术理念的表达,在它的人文性的背后,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技能性的强力支撑,否则,造型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便失去了基本的表现手段而无从呈现。这是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己虽不能亲手去做,但却需要理解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画家为什么能在画面上将一个形象表现得这么好,他是怎样表现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如忽略了技术教育,我们便无法在学生与画家作品之间架设一道鉴赏的桥梁。学生对美术方面的人文性的理解也就只能留于浅表面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以获得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协调这个矛盾,不能使之偏彼一方。

为了协调和解决矛盾,我们首先需要看一下这个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拟从两个方面去看。

1美术教育阶段性的存在导致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在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内表现的特殊性

美术技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而且每一个阶段对人文性的强化程度与知识性和技术性的要求皆不相同,这是美术作为一个艺术学科不同于其它艺术学科的地方。别的艺术学科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也有阶段性,但从学习情况看,其教学中对技术性要求的严格程度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它对其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强调也前后一致的,无论学生多大年龄,教学要求并不而改。如戏曲,在声腔上绝无放任的可能,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排除这个艺术形式的传统因素,对教学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实际上每个艺术门类也都有它的传统,也有艺术流派,这一点与其他艺术形式是一致的。但美术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美术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教学传统的制约。它承认美术技能发展的阶段性存在,如学前阶段,基础美术教育阶段,高中和师范学校的有由得重点的普及阶段以及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阶段,从教学情况看,这几个阶段的要求差别很大,只有后两个阶段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注意了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统一。而在基础美术教育阶段,则只注意学生人文性感受的表达。而忽视了与之相应的造型技术的严谨与提高。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观点:如强调技术性会扼杀一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何不利用美术学科自身的其他功能。降低对技术的要求,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美术产生兴趣,加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因此索性承认各种学法,作为教师,也不必要像戏曲教学一样,严格唱腔的准确性,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情况鼓动学生按自己的感觉唱下去。这就是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技术知识愈加不重视。

从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基本上是学生以美术作为语言表达形式,用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新颖的思维创意和画面表现。到了初中阶段,则以知识丰富多彩的美术现象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绘画练习,对技术性的要求也不高,只是遵守基本的绘画步骤即可,从小学到初中,对人文性的重视和技术性的淡化是同时倾向,而带来的不良情况是:学生不会用美术的眼光,从美术的角度看生活,看艺术作品,并对之作出美术角度的评价,原因则是,学生缺乏进行美术思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大多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这样一个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我们所接触成人画家的作品中,造型因素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存在,是艺术家综合运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鉴赏它的一个方面,不去研究它与其它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无法感知它在美术作品形成中得作用,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我们承认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强化在教学上的作用,同时我们又要看向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关系。即以单一的,散乱的,薄弱的知识接受与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需要得整体联系所形成的人文性之间的矛盾。而对这种整体性联系的认识,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这样学生所掌握的单一的美术知识,也就无法达成我们对其内涵的人文性的认识理解,所以必须正视这个矛盾,努力在教学中使一些单一的知识训练能发挥整体作用,我以为这是我们基础美术教育中应该强化的地方。

2关于怎样协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基础美术教育教材的结构特点中找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即从技术性知识的整体联结入手。

关于教材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知识技能中心点所形成的单元结构,但单元结构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属于并列式结构。或可这样说,整套教材中潜含着一个知识的整体联系,充分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和知识技能与接受者的年龄学段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教材的结构特点,这种关系必须依靠授课教师的梳理和组合才能显示。而且随着学习知识的多少,这种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阶段性,不可能一下全部完成。但如果教师不做这项工作,那么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散的,如不织成网就永远起不到整体作用。如小学段的色彩知识,从三年级起步,散见于四五年级的教学单元中。有如造型语言的知识。这些知识充其量是作为一些造型元素而存在的,对这些元素能不进行综合运用,能否进行综合运用,是这些知识能否在绘画和鉴赏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而能否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关键有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组合部分知识,关键是从人文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去完成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单纯的单向的练习。像游泳训练,进行单项练习而不整合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别从人文性和技术性两个角度概括一下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协调统一在形成美术素养的意义。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5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也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众所周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且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础薄弱

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中职院校招生时并未切实的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

2.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

我们都知道,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的存在美术课课时过少、专业性过强、师资职业化不足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再加上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较少,这便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职责岗位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的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忽视,具体体现于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基础素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养;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学重在造型能力和工艺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一年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的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的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自己耐心的归纳总结过程,并且不断的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美术基础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中职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便开始美术基础方面的学习,但往往是纯粹绘画技巧方面的学习。学生刚入校时对专业的认识是白纸一张,他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此时他们所学的就是今后要用的。但中职教育特点决定学生如果不继续升学则很少能成为职业画家,我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和动漫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最近教二三年级室内设计课时,我发现了问题,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后,很难在后面的设计课上很好地应用,如我们要求学生对一个电视墙进行设计,即便是在一再提示之后,他们也很少有人能把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要对卧室进行颜色搭配,他们对色彩的运用也往往差强人意。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一些学生一年级时对画画有极高的兴趣,到了二年级开始电脑软件还有后面设计类专业课的学习时,他们无法接受,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不学画画了吗?”他们在专业课课堂上无精打彩,更有甚者对学习产生怀疑和逆反,自暴自弃。我们要花上更大精力才能把他们重新引导到专业学习的道路上。针对以上种种现象,结合自身并不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就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美术基础课(绘画类)和专业课(设计类)如何更好地结合、融合,帮助学生一入学就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把专业特色融入美术基础课,帮助学生及早认识专业

一年级绘画类基础课都是为后面的专业课打基础的,此时不应该只是教授单纯的绘画技巧,而应在刚开始时就进行专业学习。但这不是说简单地把专业课调到绘画类基础课之前上,如果学生没有美术功底,缺少素描、色彩等课程知识,最终反映在作品上就会缺乏美感、缺少创意。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运用色彩、空间体现作品的设计理念。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合理地把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对具体课务有细致安排。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我校一直进行积极探索,如通过刚入学时的专业介绍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专业概念,还需要对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做大胆改革,让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融合。比如,一年级的色彩课在进行了基础教学后,就可以针对动漫、平面和装潢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方向教学。对他们进行卡通画色彩、卡片色彩设计、室内色彩搭配等实用性色彩训练,学生可以在实际训练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因为是一年级基础课,我们不能对课程方向的划分过于明确以至于成为毫无联系的不同课种,而是分而不离,目的只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找到兴趣点,也为以后的专业课教学做好准备。让整个中职学习变成一个整体,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无需过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制定清晰目标,集中全力进行专业学习。

二、改变从教师做起

很多教授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的老师都是纯艺出身,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决定了进行美术基础课教学时往往从纯粹的绘画技巧出发。他们对设计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引导无从谈起,甚至有的老师尽心尽力地把学生引导上了职业绘画的道路。要改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就要从改变教师的知识架构开始。教师的专业不能有清晰的分类,而要求教师全能全通,绘画出身的老师要补充设计方面的知识,设计出身的教师要加强美术基础。如教素描的老师应该清楚掌握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要求的不同,装潢设计需要理性介入,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的理解更重要。而动漫设计则注重在素描训练时对人物表情和动态的刻画,侧重稍瞬即逝的灵动的情绪的捕捉。又如教速写的老师要根据将来的专业方向分阶段分类教学,既要学习理性的建筑速写,又要让他们为动漫打基础,练习远比建筑速写复杂得多的人物速写,其中人体的内部构造,肌肉和骨骼,身体四肢的比例都是学习动漫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放在整个中职教学安排中进行考虑,要对中职的所有课程都有所了解,做到精一方面,懂全大局。

三、穿插任务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寻找体现各专业特点的实际任务,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我们在上平面构成和图案课时就可以穿插欣赏一些优秀的标志设计,让他们利用现有的平面构成和图案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的班徽,从而接触标志设计。让他们利用三大构成知识布置教室,从而接触室内空间设计。让他们在速写课上先画模特画像,再试着把模特卡通化,还可以试着画一些学校里大家熟知的某人的卡通形象,看谁画得最像。通过初期的简单任务训练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让他们及早树立起专业概念。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实际任务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际任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及早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做出清晰的职业规划。

四、编写专门教材,使教学规范化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美术基础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有选用高中课本的,也有从其他教材或网络上收集的,只要教师认为能够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就可以。如我们学校的素描色彩就是选用的高考应试类书本,但这些教材根本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要使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为专业教育服务,就必须编写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使教学规范化。广大一线教师要把中职美术教学好的经验整理起来,编写校本教材、专门教材,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非常明显,尤其在平面设计、广告装潢创意、产品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及影视制作等方面有着传统美术手段不能比拟的长处,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专业知识融合于美术基础教育中是我们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美术基础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现代思想教学拓展

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基础理论和基本认知都是支撑该学科的根本。对于《音乐美学》课程来讲,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对音乐本质现象的基本认识,而且需要对其规律性特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而实现这种理解和把握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当然不同的学科课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课程目标或核心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艺术哲学、美学、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实践、音乐功能和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具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流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美学》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范畴等相关要素。这些看似只是知识构成,然而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其本质特征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认识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都是从音乐对象的知识层面进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科有一个最初的、基本的也是完整的呈现,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从理解开始,经过不断深化,最终真正掌握。例如正确把握音乐美学教学的任务与目的,使得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学术观点,以及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问题和音乐特殊性问题,音乐美的价值和音乐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学科的难度和高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来承担和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能有深入的把握,对教学方式能有深入的研究。

另外,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有其他相关的知识储备加以辅助和推动。学习和研究对象是音乐本身,但是认知却已上升到哲学高度。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也要有相应的认识能力作为前提和保障。理论的积累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其他领域的理论素养,如哲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等等。要达到《音乐美学》的学科高度和思想深度,还要求学生具备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果断评判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需要认真辨析、融汇的。

在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并将音乐美学的理论特色通过恰当而合理的艺术实践来体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举办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鉴赏讲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音乐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结合音乐本体分析,对一些基本的音乐美学问题以及历史上和当代音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科,一是强调本科层次教育,二是要体现出教师教育特色。所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具体、更细致,找到基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意义,即把对音乐的美学认知贯穿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音乐课教学若能面对音乐现象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以艺术思想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能从总体上提高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艺术实践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现代美学思想为补充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新观点、新认识总是具有特殊意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音乐美学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音乐的角度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本质规律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音乐美学》教学中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如何将它们与基础理论对应起来并加以连接和贯通,使之既有高度,又便于理解,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之一。

将艺术新思潮、美学新观点与基础理论对应与关联,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如果说,艺术与美学在古典时期所倡导的是理性,那么,现代美学则张扬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意志力和潜意识,强调感性、否定理性。现代生命哲学把传统意义上由既定的神性、上帝、自然、自我和社会等决定的“存在—行动”的标准,赋予了生命和感性本身,生命的概念被提高到了中心地位,并与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联系了起来。如果说,在艺术和美学的现代主义时期,对非理性主体的过分张扬恰恰包含着对理性主体的否定的话,那么,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这种否定更是走向了极端:否定了非理性主体的主体,而只留下了非理性。因此,音乐美学从倡导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对称、均匀、平衡发展到多调性、无调性音乐的产生与应用以及现代派音乐对于音乐元素的任意发挥等,都是对音乐美学认知的不同阐释和时代重构。

正确的认识,首先在于了解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和它对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用时代的眼光、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和评价。努力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才可以真正认识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要让音乐美学现代思想与基础理论得以连接,最重要的是找到现代思想在基础理论中的相应点、相关处,也就是艺术思潮、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中引发的新热点和新话题。我们应该看到,话题和热点的产生可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学科中,人们讨论的兴趣点、兴奋点。而音乐美学教学的关注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结合当代音乐生活,是否利于学生认知音乐的提高。若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则看其是否能加固基础、推进本学科的发展。所以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然后加以连接与贯穿。

当然,现代新思潮、新观念作为音乐美学学科的扩充,在教学中不可能生硬地切入,而应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进行。首先需要找到它们认识的相通之处,可能是内涵所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做进一步阐明,结合音乐现象,就能达到合理连接。这种连接实际上也是对教学的延展、扩充,通过交错呼应、启发延伸来实现连接,如接受主义美学对音乐美学的影响等等。在《音乐美学》的作品欣赏部分,我把接受主义这个最初是文学领域的美学思想放在其中讲解,从而大大扩展和深化了学生对欣赏环节的美学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理性认知。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是教学乃至于学科的中心点,有这个中心点存在,学科便可以稳固扎实地发展。以美学思想拓展为目标,就是要找准方向、联系中外、贯通古今、层层展开。

三、双重因素对教学的积极拓展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把本质规律和发展的观点等要素贯穿起来,成为有机整体,显现着音乐美学存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任何学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论体系。音乐美学不仅体现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具有自身的、完整的系统。而对其体系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这门学科基础认知上的。这种基础认知集中体现在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明确课程体系的构成,具体的授课内容也依照课程体系相应地来展开,并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学生从学的角度清楚了解课程体系的脉络。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存在方式再到音乐创作心理、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等等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其次,音乐美学教学还可以跳出教材,触类旁通,既要把握音乐美的特质,也要明了美学原则;既要注重音乐本身,又要广泛联系社会学科;既要贯穿古今音乐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又要联系中外各个美学流派及体系。对比和参照不一定很深入详细,但建立了一种立体的教学体系,会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需要将其变为生动有活力的、有伸展空间的一种网络体系,这需要依据音乐美学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完成。因为有些学科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有些则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前者如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它们经常能具有宏观的指导和启发性。例如,笔者在《音乐美学》教学中的主要思路,就相当大程度上承接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即紧紧把握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还有一些学科,会给音乐美学一些具体的补充和丰富。例如,与音乐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思潮促进音乐审美的现代化转向等等。这样的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的同时,又能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科体系的建立扎实而稳固。这种拓展应该围绕两个意识来进行:大学科意识和新学术意识。建立大学科意识,将教学思路加以调整和整合,调整和整合不是单方面、直线条的,而是呈现更加积极开放的势态,它除了让《音乐美学》教学更完整地呈现学科性,也能体现出其艺术的理性内涵、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们在对学科自身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需借助现代意识和眼光来把握学科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音乐美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在音乐领域中本学科的存在意义,即需要找出音乐美学对音乐而言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其次,是在艺术领域中本学科应有的地位,即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极为独特和极具魅力的,如何真正有理性深度和历史高度地认识、阐释和呈现,是靠音乐美学来承担、来完成的。最后是在文化领域中本学科发挥的作用,即在目前文化大发展的事业中,音乐呈现着勃勃生机、空前繁盛的景象,无论是专业表演还是大众参与,如何能体现高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水准和审美取向,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引领,无疑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作用。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8

一、美术分类教学作用

所谓分类教学就是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大,对于美术基础不同的学生施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较好地解决对美术产生畏惧心理以及对自己的画画水平有自卑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二、美术分类教学实施

(一)学生层次分类

在中学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各自取题交一份作业,可以通过这份作业来了解学生大致的绘画水平。然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绘画的热爱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a类学生,视为优等类;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的,但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作为B类学生,视为重点培养类;美术基础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作为C类学生,主要用美术来陶冶情操,鼓励他们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美术基础差、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为D类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层次分类

按照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并且以不同类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中等层次,对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较高层次。具体来说,对于D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对于B、C类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美术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美术技能;而对于a类的学生来说,要充分发挥出他们潜在的美术天赋,还要对其思维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三)教学层次分类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倾斜度,开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根据不同的分类层次可以把学生的课桌按区域划分,让学生自己布置课桌的排列。对于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识记性的知识只要让学生听懂即可。这样的时间占整个教学过程五分之一左右。要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差异分类教学,通常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讲解占所有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即可。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完成作业,通常只是教师选择一个主题,由学生进行自由地发挥。

(四)作业层次分类

作业布置只有层次分类,才能满足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类学生。对D类学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础性,娱乐性为主,完成课堂作业即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C类学生要求在老师设定主题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上多完成一份与本课主题相关联的作业,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可以布置稍有难度和深度的课外作业,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在释放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中等生和学困生做较高层次的作业,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色彩观念;美术基础;教育价值;教育方法

基础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运用理念,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向他们传授相应的色彩知识和应用技巧,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敏锐的色彩感知和捕捉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从而达到基础美术知识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但是忽视了美术色彩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色彩的运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美术色彩观念,拓展他们的美术视野,满足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创作需求。

一、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色彩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一,它同样能够承载大量的语言和情感信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做好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情感,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可以说色彩是绘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强的情感特征和艺术语言,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让欣赏者体会到创作者的强烈创作意图和创作情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从而达到美术创作的目标。比如,一般情况下,明快的色彩一般都用来表达愉悦的情感,深沉的颜色则用来渲染沉重压抑的情感。通过色彩来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描绘,可以更好地抒发出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烘托出相应的气氛,让欣赏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美术创作的最终目标。

2.色彩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学生在美术学习之处需要科学把握色彩运用技巧,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色彩运用观念,从而能够满足他们今后的美术创作需求。正确的色彩观念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造型能力的学习,能够增强他们的色彩感知力和敏锐观察力,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从而扎实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比如,美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美术色彩知识时,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欣赏名家作品,然后再让他们从色彩角度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觉,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作品,让他们认识到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色彩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引导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创作中重视色彩情感的表达,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将作品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让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共鸣。

3.色彩观念是绘画基础的重要指导

色彩教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各种颜色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保持科学的色彩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够达到色彩教学目标,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在长期的美术创作和发展历史中,不同颜色被逐渐赋予不同的含义,创作者只有把握住颜色之间的差异性,处理好颜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表达出更加细腻的情感,提升作品的创作质量,给欣赏者更多的情感体验空间。如果将不同的颜色放在同一个物象当中,颜色之间的差异性就会显现出来,将不同颜色之间做好相应的处理,可以使作品的画面更加和谐融洽。同时在这样的色彩处理下,色彩也不单单具有色彩的意义,而是更多的被赋予人的情感,成为作品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术基础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策略

1.立足艺术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从艺术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更加系统的色彩运用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色彩观念,然后通过名画作品分析,让他们对色彩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在美术色彩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降低他们学习色彩应用技巧的难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制定出科学的调整方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色彩感悟,培养他们的色彩创造性思维,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色彩中。

2.保持艺术关系,提高教学层次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处理好色彩之间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色彩观念,导致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水平质量较差,情感表达不够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保持美术色彩的艺术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目标层次,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的情感表达技巧,并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创作中去,增强他们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个人色彩风格,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提升他们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让欣赏者能够与其产生共鸣,实现情感与美术作品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主动意识,培养他们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将身边美好的事物用色彩表现出来,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活力,使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色彩在基础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美术色彩感悟水平,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定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力,这样才能够达到美术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通过色彩之间的变化和对比,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不仅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汤敏敏.试论传统写实油画方法论对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美术的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中职美术设计教学思考教学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得一些独立发展的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日新月异的软件提供了绚丽多变的特技效果,给设计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手段和观念。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既是艺术家,又是计算机创作专家,他的任务是把艺术设计创意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职《美术设计基础》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为学好相关软件做好准备。课程包括内容较多,涉及美术知识范围较广,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该门课程应侧重以下几点:

一、分析课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计算机专业《美术设计基础》课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即“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每一部分内容中又有诸多的小分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仅结构素描一项内容就要花大量时间才能掌握,而在本课中才安排十几课时,对于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能掌握一点皮毛就已经不错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准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必须力求打破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重视具象绘画技巧”的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点,重视能力的训练。例如在“造型基础”这一章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解透视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研究结构,对各种典型形体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再画复杂形体结构时就可通过简单形体的拼接轻而易举地做到。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学会突破难点,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学会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方法,力争在短时间里掌握设计基础知识。

二、学会感悟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要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对艺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就越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多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加大欣赏的“量”,另一方面又注意欣赏的“质”,教会学生如何感悟作品。我总是先让学生谈感受,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然后再透过学生的理解加以点评,这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动脑子,用心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审美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增加欣赏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美术设计的学习不能单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而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设计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每一部分我都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欣赏内容。如在“结构素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一些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的范画,光影素描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也要让学生了解,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构素描。在“构成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欧洲近现代绘画作品,了解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众多艺术流派。从这些作品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构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于理解构成、了解具象到抽象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单了解历史是不够的,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真正走进设计,为此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现代构成和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思维,点燃了灵感的火花,将学生逐渐领入设计的大门。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能力培训。美术设计是最离不开创新的,设计的精髓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设计。某些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设计就是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满足于一些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特殊效果,忽视了计算机设计创意的重要性。从计算机设计与创意的关系来看,人始终是第一性的。创作意念才是真正的主角,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启发学生对身边一些熟悉的产品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画出草图,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从某一自然物象出发,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各种表现方法,这样做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喜欢人云亦云的毛病。通过欣赏作品和案例分析,他们养成了勤思考的好习惯。做练习时要求同一主题多种方案,启发学生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了某些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设计出的东西才会有新意。经过这些强制性的训练,创新的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五、丰富表现手法,加强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似乎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地做一名设计师,其实不然,美术设计的基本功才是做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只不过当今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使用鼠标作画笔,显示器作画纸,而一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集成了某些高难度的绘画技巧,使设计看起来更容易表现一些手绘难以达到的效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中,如网页制作、photoshop、3D等都要有美术基础才能学好,而美术设计也离不开这些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将计算机软件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用于设计实践,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美术设计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总是结合相关软件的特点来讲解设计知识,练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兼顾多种手法,手绘草图和计算机设计相结合。

总之,《美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用好相关软件的基础,是走进设计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