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十篇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49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创新性高端人才;概念创造力;创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5-06

用创造性测量得分的方式来界定和筛选高创造力人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创造力测验上显示的高得分与实际的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因素,二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目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积累的资料而言,还缺乏充分证据来证明创造力测量上高得分是未来实际创造才能的有效预测源。为此,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中,启动了一种反向的研究路线,不是通过创造性测量预测未来创造力,而是选择具有被社会公认的创造性成就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回顾性地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实际创造成就及思维、个性与个人成长历程,揭示具有实际高端创造成就和才能人群的特点,从而找到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效实施创造力培养的可靠切入点。

一、高端创造群体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高端创造对象

高端创造群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4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部分是38位具有突出创造性成就的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1.创造性院士科学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界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与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性贡献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5个学科,先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每个学科各100人,共500人作为候选人,再匿名列出其代表性成果,通过专业评定其成果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事物的能力、预言发展的能力),选出107位候选者,并最终确定可以参与研究的34位被试。34位被访科学家的具体情况见图1。

2.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被试选择

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学术性与社会性之分,前者主要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了独创性成果的人员;后者主要指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为人所瞩目的原创性作品和成就的人员,比如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书法家、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等。对学术性创造性人才,主要以他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独创性来判断他们创造性所达到的水平;而对于社会性创造性人才,则是以其作品的创新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和领域知名度为标准。经过同样的专业人士对有关候选人代表性作品的创造性和领域创造水平及影响力的评定程序,最终有38位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进入本研究,与科学创造性人才数量基本对应。38位被访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深度访谈及资料分析

对于科学创造者的访谈主体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让被访者讲述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过程,反思哪些特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让被访者谈对他们的成长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创造活动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被试进行的访谈,主导结构与对科学创造者进行的深度访谈法相近,但在过程中也使用了针对该群体特征的不同程序,同时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艺术创造的个体特性,对个体的创造过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访谈1~2小时。为保证访谈的质量和访谈过程本身的一致性,访谈工作全部由负责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研究的张景焕博士和负责社会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的王静博士完成。

访谈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提纲的设计。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和小组成员多次商讨之后,拟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并通过4次预访谈进一步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访谈的录音资料全部逐字转录成了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逐行的微观分析,以产生初步的类别。微观分析实质是开放编码的过程,以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具体做法是,在访谈资料中划出被辨别为某一特定心理特征的句子或(一系列)陈述,将它们编为一个独立的码号。阅读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特征就进行一次登录,重复出现的特征也进行登录,并在编码器上记录下这些特征的内容及出现频次。

归纳微观分析结果,可进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axialcoding)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因为编码围绕某一类别进行,并在概念层面上连接各个类别,因此称为“主轴”。具体做法是,列出上述分析得到的所有码号及每一码号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每一个心理特征的含义,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每个心理特征实际的、具体的内容,从而发现各个心理特征的关联及重复的成分,将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理论含义相同的码号合并到出现频次较多的码号上来。根据微观分析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的编码索引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编码工具,形成对编码主题的描述,在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之后,再建立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词典,并据此进行编码,最后找到科学及人文创造者的思维与关联心理特征。

二、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

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是根据前述详细的编码过程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的。对有关结果进行了编码信度和评分稳定性检验,证明结果可靠。按照某一特征的出现频次不少于总人数的25%,即不少于9次(34×25%=8.5≈9),共有26项心理特征符合这一标准(见表1)。

对获得的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x2=495.626,df=496,p<0.0001)。在比较了各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5个主成分。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1.647%。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5个主成分可以命名为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以及强基础智力,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7.32%、12.15%、8.32%、7.62%和6.24%。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创造者综合性动机包括内在兴趣(内部动机)、理想抱负和积极情绪体验三种成分。艾曼贝尔(t.m.amabile)认为,内部

动机的作用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机制。艾森伯格(R.eisenberger)认为,奖赏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对新异表现的奖赏提高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对常规表现的奖赏降低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艾曼贝尔认为,外部奖赏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控制和信息。奖赏提供的信息是鼓励求新的信息,它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奖赏所激发出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及创造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在激发因素使个体感觉受到控制,这种类型的外部影响与内部动机是不相容的,因而不利于创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8.24%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仅有内在动机对于长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部动机共同发挥作用,以明确的社会经济的形式奖赏、鼓励创造力能够强化创造动机,不能一概否认外部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取得高创造成就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的知识组合以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科学家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理解、体会正在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与观点,有时则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直接移植或借用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多学科的学术基础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能够融不同思维模式于一体并互相启发,当面对具体课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造。

在性格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就科学创造而言,自主牵引的性格特征包括勤奋努力、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冒险、自信以及乐于交流与合作。这一特征与兰克(J.Rank)和弗里斯(mFrese)等人提出的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研究认为,个体主动性包括自我发动(self-starting)、积极行为(proactive)和坚持(persistentbe-havoir)三部分,其具体特征包括,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超过工作的一般标准,在工作中花更多的精力,积极战胜困难和障碍等。有研究表明,积极行动的人格预示着未来的创造。

在思维风格方面,本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的思维富于开放性,思维独特新颖、灵活变通,并且善于洞察和进行系统研究。与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洞察力属于思维风格,斯腾伯格等人将洞察力视为智力特征的重要部分。对洞察力的科学心理学解释见于斯腾伯格等人的论述,他们认为洞察力是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组合、选择性编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洞察力不是一般的心理历程,而是选择性的智力过程。既然是选择性的过程,个人特色以及知识积累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心理过程,在这里被称为思维风格。

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理解正确、思路清晰、学习新知识快。此外,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

根据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深度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的分析,主轴编码上形成的概念词有21个。有关概念词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该被试就在此概念词上得分“1”,重复出现都计为“1”。表2(见第8页)所示是38位被试在21个概念词上的频次结果。

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中,有28位自愿在访谈之后参加与领域新手的对比研究。领域新手来自于某大学大一到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相对应,研究者只选择了社科和艺术两学科的学生。

创造者和新手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3(见第8页)。

本研究选取的比较指标来自于词汇联想测验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四个方面。相关特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思维敏捷性,指被试在特定时间内联想到的词汇的个数;思维灵活性,指被试所有联想到的词汇依照思维灵活性编码方法获得的类别;思维深刻性,本研究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被试自由联想到的词汇体现的深度;思维独创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特的和新颖的智力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都由同行的稳定性评定获得。

对比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

创造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维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批判性、对比性、类比迁移能力等为被试尤其强调的特点,对于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使得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综合性是所有思维特点中被提及率最高的,28位参加这一部分研究的创造者中,高达24位被试(约为86%)提及思维综合性这个思维特征。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和创造力相关,往往精通两种专业的人较为富有创造力。本研究中也发现,思维的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被试强调,“理科思维”“多学科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很好帮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在这里,思维的综合性除了指学科间的综合外,还包含其他多重综合形式,包括与前人研究的综合、个人积累等。正如被试所强调的“学术积累延伸”“继承基础上的推进”“看读中的发现”“你越做你越有经验,这也是你的积累”。

超过82%(23人)的创造者被试提及创造过程中思维连续性也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在这里,创造性思考是一个不间断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在一个问题没有达到一种心理预期之前,思维总是处于激活或者待激活状态,随时可能被激发。创造者认为,没有绝对创造性的作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前面作品的延续。

分领域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思维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对比性、目标性、求新求变、激发性、精确性、多向思维、敏锐性、聚合思维等特点,这是由其创造工作需要的系统思维特性决定的;而艺术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系统性、类比迁移、连续性、想象、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具体思维等特性,使得有关的思维过程需要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创造过程不同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因此,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在思维独特性上也显著优于新手群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我们在创造者被试群体选择时对创造者所作的界定,因为创造者群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出独特、新颖创造性产品的能力并实际完成了产品的创造过程。

分析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高成就的创造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得思维的速度减慢(创造者

的平均年龄比领域新手的平均年龄大43岁),而对于领域新手,其思维灵活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单一。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即便是新手,其思维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其之所以成为高创造者的原因,并为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造力的基本结构――敢想敢为

根据上述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关联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科学创造者认为,创造者既有知识广博、内在兴趣、发现问题、洞察力、思维新颖和灵活等特点带来的概念创造力,又有独立、坚持、勤奋和愿意尝试的创造执行力,并且有抱负,有进取心,从而使复杂和艰难的创造过程终于成功转化为物化产品。概括而言,顺利完成具有独创性的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即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概念创造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创造执行力)。创造执行力又与为创造的实现持续投入心理能量的使命感和坚持性紧密关联。用日常语言简单表述创造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敢想(概念创造力)敢为(创造执行力)。

长期以来,创造力结构研究方面始终存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二分研究,一直不能很好地统一,二者对创造性实际成就的影响和贡献也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解释。笔者通过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深入研究所建立的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或“敢想敢为”模型,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创造力概念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创造者对创造人格特质评定的同样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创新性高端人才人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

任何创造力成分,如果脱离了实际创造作品的生产,都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模型,正好对应了创造产品生产过程的创意产生能力和将创意物化为产品的能力。概念创造力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产品就是创意,是创造性产品的开端。而创造执行力是创造性个性的功能,它提供了创造者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动力和执行机制,并使创造者最终完成创造产品,使之成为事实。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创造者都既是创意的提出者,同时又是创意的践行者。

(二)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启示

上述以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创造力“敢想敢为”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国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实质提升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偏向于平衡发展的适应性人才,如希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而对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虽有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人才需求,但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条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更缺少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通过对72位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其关联特征的纵深研究,在两个层面可以直接被用于教育实践,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促进创造性人才产生的教育环境,引领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为”的空间。根据本研究结果,要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必须培育适宜于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推动青少年“敢想敢为”,提升其概念创造力,并同时在性格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提升其创造执行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鼓励依从的倾向。金盛华曾明确提出:“中国儿童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充满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和压力。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压力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使自己的理智得到发展的机会,性格的软弱和思维的贫乏,是这种发展历程的自然结果。”显然,我国教育需要学会把青少年的“敢想敢为”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才是真正创造力培养的开端和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2

1创意信息立体模型

借助可拓学对客观世界中事、物和关系的最小逻辑细胞知识的表征方式,融会贯通地理解“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征多物”等基元发散过程,结合设计学科属性,提出“异特征”、“异量值”、“异规则”、“关系同构”4个构思方法层面,从而构建适用于设计领域的概念阶段的构思方法学。可拓学的逻辑细胞为:描述万物的物元,描述万事的事元,描述关系的关系元。物元、事元和关系元构成了描述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统称为基元。设基元为a,则a=(nn,cn,vn),其中,nn为研究对象,cn为关于nn的特征,vn为关于cn的量值。由此,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多元特征,基于多维特征的多维基元所构成的阵列表示为an,an称为研究对象nn的n维基元,构成创意信息多维数据集。可以基于上述基元模型构建任何客观事物,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的形式化表征,奠定了形象思维有序展开的基础,可以简洁地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并便于计算机处理。

2发散到收敛思维模型

基于可拓学理论,创意过程是一种先发散后收敛的过程,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化,最终使得计算机模拟人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可能。设物元为R,发散到收敛的思维模型见图1。

2.1思维发散概念

设计初期,设计问题求解形式弱构,设计问题具备不确定的“模糊前端”的特性,得不到明确的初始状态和最终要求达到的目标,形式松散,设计者长期依赖专家知识和经验来完成造型问题的求解。

2.1.1一物多征

物的性质、功能、行为状态以及物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物的特征。描述一个事物可以用多个不同的特征,相应就会有多个不同的量值。

2.1.2一征多值

根据可拓学定义,量值指一物关于某一特征的数量程度或范围。它分为数量值和非数量值2种,数量值是用实数及某一量纲来表示的量值,如100cm,37°;非数量值是通过数量化变为数量值,以便进行定量计算,如甲级、优等。具体到标志设计领域,有标志意象量值,如庄重、精密、动感、简约、大气、科技等风格量值。

2.1.3一征多物

依据可拓学定义,大千世界中任何物、事、人、信息、知识等与其他的物、事、人、信息、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关系元为描述这类现象的形式化工具。同理,基于可拓学理论除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征多物之外,还有一物多值、一值多物、一值多征等角度出发的发散思维。

2.1.4发散模型应用实例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重组眼前和记忆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出新的信息,其着眼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输出。发散性思维具备多开端、灵活、新颖、多解和求异等特点,从而导致了模拟上的困难。可拓学为发散性思维模拟提供了一套形式化处理方法,{R1,R2,…,Rn}为进行发散性思维得到的物元集。根据问题的需要和条件,可以利用发散树、分合链、相关网、共轭对,或综合其中若干方法进行发散。以某军工企业标志设计为例,基于可拓学基元理论,完成标志设计推理过程如下:(1)一物多征。一个企业有很多特征,该军工企业有诸如为航空地勤服务、装备修理功能等特征,从企业多个属性拓展,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企业特征,构成标志设计策略的思想原点。(2)一征多值。具体到企业,从色彩属性量值变化出发,可打破常规传统的天蓝色,增加互补色系的设计策略,从而加强标志设计的视觉冲击力。(3)一征多物。从抽象符号构关系出发,图符组合方式及位置关系的布局可产生“托举”、“服务”、“团结”、“支撑”等抽象意念符号的关系同构,借以暗喻该军工企业的文化理念。借助可拓学对客观世界中事、物和关系的最小逻辑细胞的知识表征方式,融会贯通理解“一值多征”、“一值多物”、“一物多值”的物元发散过程,结合标志设计属性,促进艺术设计过程中概念设计阶段的构思方法。军工标志设计系列方案见图2。该军工标志设计的发散事物集有:n={飞机机翼、市花梅花、翅膀、锤子、扳手、金属材料、旭日、地球、跑道、空军、盾牌、折纸飞机、战斗机……}c={修理特性、军工性质、地勤特性、飞跃、辅助、支撑、团结、蒸蒸日上、永争第一、精密、高科技……}v={飞机类别、企业色彩特征值……}综上所述,相应生成该军工企业标志设计的策略为:S1=飞机、锤子、扳手、梅花、科技蓝S2=飞机、飞机类别(分别代表军品、民品)、飞跃、互补色蓝橙S3=飞机机翼、字母n、辅助支撑、互补色蓝橙S4=飞机、翅膀、托举、飞跃、科技蓝S5=飞机、旭日、蓝天、蒸蒸日上、互补色蓝橙S6=飞机、跑道、地球、锤子、科技蓝

2.2思维收敛

创意思维收敛方法较多,如优度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这里以应用广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例展开收敛过程。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将其具体到该军工企业的标志设计案例中,表征如下:(1)评语集e。e={e1,e2,e3,…,en},表示对概念设计方案评价的等级分类集合。(2)评价指标集t。t={t1,t2,t3,…,tn},表示对概念方案评价的各种指标的集合。(3)权重向量集w。w={w1,w2,w3,…,wn},其中0

结论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

一、数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本质上是辩证的。从其本身来说,数学对象并非独立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具有主观性。但就其内容而论,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即数学对象就是抽象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正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的一个侧面,因而数学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数学的特征

(1)抽象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抽象。因而数学的抽象性不仅表现在广度上,还表现在不同层次的深度上,故恩格斯称数学是一种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这是对数学抽象性深刻概括。

(2)精确性

数学的精确性,指的是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明确性。数学的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一般不能像物理等学科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主要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一丝不苟的计算,使得每一数学理论都不可动摇。当然逻辑的严密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任何理论的逻辑严密性都是逐渐加强的。

(3)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研究的量及其关系不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运动形态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中。因而它必然能应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研究,成为各门科学发展的共同工具。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其《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曾精彩的论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的应用,生动地说明了一切科学技术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

(1)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有意识的去创新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主动建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是指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敢于创造的勇气、善于创造的敏感性、不怕失败的毅力、创造成功的信心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进创造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2.创新教育的特征

(1)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较好的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创新教育不仅注重继承,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对未来的创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即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提升。

(3)应试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压制个性,束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创造教育是侧重于操作的教育。而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内容的增减,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的重大革新与价值追求,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三、数学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1.思考的充分自由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更是如此,但数学比其他学科或科学更注重思考、强调思考,主要体现在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上。“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是著名数学家康托尔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精辟概括。正是“思考的充分自由”这个思想使康托尔有可能在超越了有限的世界中,以数学的严密性建立起了集合论,使几何学家有可能建立起超越了我们想象的高维空间,使公理学家才有可能建立起抽象的纯数学和种种特异数学来。这个思想是数学产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思想。显然,数学上的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正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研究事物本质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2.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创新的品质

数学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利用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这无疑要求一批批的科学家来研究数学。而科学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强烈的精神。现实告诉我们:非凡的天才只有少数几个人才有,而奉献精神则是人人都可拥有的而且也应当拥有的,没有这样的精神人的生命便失去了价值。

3.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以知的知识经验在创造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过程。人类从事的创造活动就其本质的内容来讲,就是创造性思维、人民所取得地创造成果,也无一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成功物化的结果。而思维作为一种技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的过程可能是艰苦的,当你真正能掌握这种技巧并能运用自如,立杆见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了。

事实上,整个数学几乎全都是创新精神的产物,从初等代数、几何到高等数学、基础数学的整个数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于是这就为启发、锻炼、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无数很好的合适的材料。

参考文献:

[1]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4

“激发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是主席在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新课程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必将肩负这一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创造性思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主要成分进行研究,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促使学生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一、思维的创造性与再发现

“创造”通常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广义下的创造性思维中的“创造”是指对人类而言首次产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严格意义下的创造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再发现”式创造性思维的积累和发展。就其“再发展”本身来说,它是指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而且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只有当这种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方可能产生从量谈到质变的飞跃,达到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高度。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于正常人来说都可能产生,对于数学教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其实质就是对同一知识来源进行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重组、加工和再发现,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形象及直觉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成果或效果。由于创造性思维富于联想,思维宽广,因而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灵活变通等特征。

三、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样化答案或结果的思维。它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强调对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进而形成新的信息。其质量的高低,可从短时间内发散量的多少、灵活应变能力的强弱、思维成果新颖独特程度的高低等方面加以衡量。

如:在一节练习课上,我出示了如右敞口饭盒,求其面积,由于学生已具备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很快得到下述二解:

解1:(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

解2:(长×高+宽×高)×2+长×宽

上述两种解法,学生都是以饭盒的面为基础,以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为依据的常规解法。通常情况下,教师就会搁止,而我倒是用一句:“你能换个角度思维,或者你是一个解剖师”,启动学生思维的巅峰再次出现,唤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经过讨论,思路各异、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方法接踵而来。

解3:(图2)即阴影+空白

(高×2+长)×宽+长×高×2

解4:(图3)

(高×2+宽)×长+宽×高×2

解5:(图4)两个大长方形面积减一次重叠部分

(高×2+长)×宽+(高×2+宽)-长×宽

解6:(图5)用大长方形面积-4×小正方形面积

(高×2+长)×(高×2+宽)-高×高×4

学生在这次创新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也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聚合思维是依据自己占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其特点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已有信息的理解的运用,寻找唯一正确结果。其目标是将问题进行科学的简化和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分数的小数混合运算,常常将小数转化成分数,或分数转化成小数,或部分转化,或进行简算、巧算。显然,学生要从如此多的解题策略中确定正确、合理、迅速计算的设想,针对这些策略进行可能性比较、逻辑推理,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聚合思维过程。

然而,当思维者知识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又会出现非逻辑思维,直接凭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某种判断,如此,直觉思维开始产生。每当这时,思维的“常式”被打破,思维地过程压缩、简化且变迁迅速,往往透过事物表现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产生出乎意料、新颖独到的结果。

四、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问题,而且与一个人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人格因素密切相关。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启发创造旅因,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和培养。

1、夯实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准备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思想方法。只有夯实基础,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这系统、条理化,才有条件去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问题情境,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

创造性思维始于困难和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玻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所以,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必常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诱因,促使学生有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3、注重引导,使学生学会“再创造”。

所谓“再创造”,费赖登塔尔是这样说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他强调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出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组织和布题,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工作。一句话,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4、注重独创,为学生创设“好平台”。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5

一、设计性素描的内容

为了便于理解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体结构,我们可以把物体的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骨架型和积量型。

骨架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由主体部分和支体部分连接而成,并且主体与支体通过关节组织的连接又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其体积、空间量感的表达也需要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积量型结构没有明显的骨架特征,表现为由体积构成,通常是静止的、稳定的,具有“块状”或“粗重饱满”性质。

骨架型结构和积量型结构彼此间并非毫无联系。如人体结构是骨架类型的,但它的各个部分均有其自身积量的性质。这说明骨架物体是具有自身的体量和空间的。

骨架结构分析侧重于我们对物象的动态、比例、方向、透视、运动等的审视。而积量结构分析将使我们在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个部分结构的几何造型特征,通过物象构造的起伏关系来表现形体的积量。形体结构包括形和体两个部分:“形”即外形特征,是平面的;“体”即是体积,是立体的。这两种分析法,前者决定线、面造型,后者确立体积感觉。在结构分析时先利用骨架结构分析法确立骨架,再用积量结构分析建立其体积感并确定其具体构造,由表及里,先整体后局部地全面审视。

当然,明暗造型训练和抽象造型训练也是设计性素描必不可少的训练阶段,而由此引发出的构想能力训练阶段则迈开了走向设计的第一步。

二、造型基础的地位不可动摇

设计性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除了作为基础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是以设计造型为目的的,是设计理念形成的重要过程。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作为基本功,设计性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设计源于思维理念并诞生于创作结果,同样,设计性素描是记录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设计性素描是整个过程的一个环节,它记录了人们最初的思维理念和对图形发展、深入、完善,并使之不断成熟的过程。设计性素描的表现过程是创作过程,也是对思维重新审视的过程,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通过素描艺术的造型活动可以增加和提高作者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转换的地位

马蒂斯说:创造意味着表现你所具有的东西。任何真正创造性的努力都是人类灵魂深处完成的。设计性素描是思维表现的手段,是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为出发点,在调整思维理念的同时要注意挖掘创造者的潜在能力,专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表现能力。

设计性素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是以目的性的表现技能为前提,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设计性素描水平的高低影响艺术设计的品位。设计性素描思维的训练,设计意识的培养,要遵循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考前,同学们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模拟。进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大学里的知识是全新的,是以启发性、创作性的设计思维为主,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理念和独特艺术设计风格。把个人的艺术修养,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判断融入到设计性素描的创作中,更深刻地体现设计性素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作用,这一训练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创意的造型是从专业设计角度来规范设计性素描的,它源于立体思维和科学思维,在大脑的灵感作用下转变成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图形特征。设计性素描的表现特征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表现,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设计性素描。

思维具象性向意向性的转换是一种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化过程。首先,通过变换、转移和融合,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形态;其次,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多种不同时空的形象进行组接与转换,使其离开原有的时空秩序,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时空秩序。在这一思维转换的过程中画面呈现出简洁化、平面化、符号化等装饰性特点。不能因为画面是通过平面装饰的形来表达心灵的情感就被我们称之为胡编,试问,在绘画史的长河中诸如抽象表现的画派与儿童的涂鸦有无本质的区别呢?

四、设计性素描是为艺术设计服务的

在设计作品中,感彩如何调配,如何涂抹,都应该从设计性素描开始。设计性素描与艺术设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们是艺术设计与创造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性素描是延续设计思维的手段,展示设计意识的形成,使思维完善的一种方法,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并且是通向设计的桥梁。设计性素描画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出设计理念,为进一步的设计创作奠定了基础,丰富了素描艺术的表现语言。

设计性素描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如果一味强调它的重要性就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明确地说,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设计服务的。

参考文献:

[1]《从设计走向素描》王中一许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6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求异思维;特征;方法

一、求异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或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探求多种答案,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这种思维是没有一定方向和范围由己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求异思维并非主观思想、标新立异、荒诞之说,而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和

己有知识的局限性。对惯见的现象和己有的权威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

求异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因其创新与求异的特点使其成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主要心理成分。根据不同学者对求异思维特征的不同认识,我将求异思维的特征总结为:

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假设性和反问性。

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求异思维的体现

1.生物实验中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是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做出反应,也就是快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生物实验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从实验的原理、选材、设计、过程到结果都需要敏捷的思维方式来建构整个实验操作。

2.生物实验中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求异思维一个明显的特征也就是思维的深度。由于求异思维常常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具有独特性,所以其往往是深刻的。生物实验不管是验证性的实验还是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了解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了解实验原理以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实验,才能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深入到生物知识的本质上来,才能将生物知识真正应用到解决问题上来。生物实验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思想的理解。

3.生物实验中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求异思维最大的特征,正因为其创造性和独特性,求异思维才成为了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要全面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甚至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生物实验是一个寻求创造性的过程,其实验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不论是演示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不同的实验仅仅提供一种实验研究的方法或是给出了一个示范,实验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根据已知的模型或是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

可以说是生物实验为创造性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

4.生物实验中思维的假设性

求异思维的假设性就是通过假设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它是以假设来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方法作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运用假设作为思维的先导,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超乎寻常的推测和想象,从而获得对某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在这种以假设为前提的推测和想象中,往往能够发现他人所未发现过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这一点在生物实验中也有体现。生物实验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然后通过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正确,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在探究性实验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探究性实验就需要对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假设作为先导,然后对其一步步探究,最终找到答案或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过程中假设性也是必要的。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

1.营造气氛,集思广益,设问诱发求异思维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松弛甚至娱乐的环境,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实验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已经提完,教师设问,帮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修改并产生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建议。

2.选择典型的实验

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教师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并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

4.多元化的反馈和评价

求异思维下,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应当根据不同学生所创造的不同方法给予及时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光评价结果,主要的应当评价过程,评价学生不断实验以及修改的过程。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童秀英,张艳莲,姜雅东,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7(1).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意象标志创意设计形式

一、意象对于创意设计的影响

意象的创意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创造的核心,是对人生和自然进行整体深刻的感悟。具有了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的良好重构能力之后,设计师才能主动形成独特的艺术意象思维,创意出具有神韵和内涵的设计艺术作品。设计艺术的创意核心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构思意象思维,所以,意象的创造无疑是设计艺术师自我表达及与外界交流的表达方式,不仅在设计艺术学中,在美学中也常常遵循此道。在传统的艺术思想中,先人总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自然万物的形态加以主观概括和提炼、整理,将意象的视觉元素进行意境表现和宇宙的虚的理念融为一体。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情感的反应;把实景转为虚景,把具象迁移意象元素,创意形象寓为象征内涵,使人类最高的心灵活动具象化、表象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标志创意设计从这种意象思维中得到了有意义的启示。如韩美林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创意设计的标志,正是运用了这种创意设计的表现方式,以小见大,设计出一只吉祥、祈福的火凤凰形象。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相传这种鸟出现在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吉祥和欢乐,可谓形美而意佳。标志采用了白底色和红字形,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喜庆、热烈气氛,它象征着一种社会诚信,以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将企业的理念、文化特征、服务内容等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元素,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象征纹样和纹饰加以改良和发展,使传统元素拥有了崭新的生命力,并赋予其现代审美价值的意义。

二、意象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设计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也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日趋科学化和美感化。标志创意设计同样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在迈向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保留民族的视觉元素显得非常重要。探索标志创意设计民族化的回归进程,不仅要学习传统的美学观点、视觉元素,更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标志内涵的再次升华。

中国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理论基础和设计能力,而且还要深刻理解民族艺术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对当今社会的文化趋向能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文字诞生前,先民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都记载了祖先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但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直观描摹的物象,先民就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方法对其进行抽象化,创意出形式多样的纹样和图符。传统纹样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源泉,给了当代设计师无限的想象空间,设计师在自己的成长和提升中,既有脉络传承,又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貌,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民族格调,显示出设计创意的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纹样和民族精神象征。意象形态由此而完善,具有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形态的双重性的意象设计不断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这一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存在。

三、标志的形象感和象征性

1.标志的形象感

标志设计的形象词义,是指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态度和情感变化的有关的商品信息、品牌符号等企业机构的表征信息,以及承载和传达这些表征信息具体的视觉形状、姿态等可感知的方式。商标符号的表意特征是,作为表意的符号系统和标志形象信息传达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以指称商标名称的词或者词组是表意符号存在的基本形式,并能够与所指共同构成商标语词符号。

标志设计的形象概念问题。形象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大脑对于形象特征或者客观对象包括了符号指涉的商品品牌本质属性、消费的社会文化属性,还有人类思维活动本身。在对标志形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师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平面造型方法,抽象出标志形象特有的、本质的形态属性,形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概念,图形符号从而决定了视觉元素的组合形式及观者看事物的方式。图形符号有多种视觉形式,如写实的、完整的图画形式、概括性的具象图形、象征性的意象图形、完全几何化的抽象形态等。不同形式的图形符号在形态特征模仿上程度各不相同。可以这样说,全部的图形符号都是模仿对象的真实形态的集合。也可以说,标志中的意象思维也是标志感知形态的一种。具象性的意象形态又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视觉形态,具有具象的部分痕迹,又完全摆脱了写实再现造型;既有抽象的概念表达,又不会失去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实用性。

象征性的意象形态保留了部分与客体对象的“本质”联系,给人在视觉的阐释提供了推理线索,但是,不像写实的图画和具象的图形那样在直观感知方面能一目了然地理解形态所传达的含义;象征性抽象形态需要进一步阐释推理,才能找到理解符号意义的内在关联,实现图形意义的转换。

2.标志的象征性

象征性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作为信息传播的基本表现形式自古有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概念最通常的解释是用具体的感性形象表征某种抽象的精神意蕴。与再现的形象符号不同,象征符号排除了所有的、最直接的视觉再现关系,使商标形象符号的视觉元素与客观现实所指的对象没有任何联系。

象征符号是标志形象最常见、最基本的展示形式,每一个标志的形象符号至少是客体事物某个方面特征的诠释,因而有着某种程度的概念性。将抽象的概念加以视觉图形化的符号形式,人们常常把它们看成是象征性的符号。交通指示牌就是引导行人的象征性图形,代表了人的普遍行为,所以也就代表“行人”这个概念。

另一个例子是,以手为元素的图形,正是因为把手从所处的时空抽象出来,才成为合作这一概念的视觉表现。象征物变成了客观的、看不见的实体内在趋势所运用的可见符号和标记。就是用特定的感性形象作为代表的象征物,表现与之相关和约定俗成的内容和含义。象征物可以是自然界的物体,图形符号就属于人造物的象征范围,它是一种简洁的符号,起到了象征的目的和作用。象征物的含义还不止一种,使用情境不同,含义往往也不相同,通过约定俗成,使之具有意义的关联性。例如,雄鹰是勇猛、迅捷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等。在这里,事实上包含了两层基本的含义,就是作为象征物必须是诉诸感官的感知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同时,象征物具有表征功能,成为某种精神意蕴的外在表现,如,花是女人的象征,竹是正直人格的象征等。标志形象的象征符号可以用视觉形态的象征性来表现,或寻找其他替代形象来表现,如果代表的形象本身不是普遍熟悉的形态特征,就需要做出必要的解释。

标志形象符号的象征功能表现了图形的最本质特征,即标志本身是一种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正如美国法官勒恩德・汉德说的那样,标志是商人权威性的印记,商人将标志附在商品或包装或广告上,以此来象征保证商品的质量内涵。

任何一个标志形象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约定俗成的意念。客观事物的含义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互契合的,标志形象能够引发人们对品牌的象征意象,在认知过程中读解出其中隐含的意义。任何标志形象的象征意义,都会给人们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认同带来影响。

四、标志创意设计和意象思维的联系

标志是经过设计的、特殊的造型或文字构成视觉传达形态,以具有充分象征性的视觉语言和特定的形态构成来传达标志的内在信息,以表达某种特指的含义和事物的视觉语言。标志是通过概括的视觉图形来传达标志信息的象征符号,它起着指示、识别、警告的传播作用。标志以深刻的理念、优美的形态和缜密的构图,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特殊的审美功能。

在标志设计中,意象思维表现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通常的创意设计中,一般为了使标志的形象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能建立起相对准确的内在关联,标志设计中常使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其意象性。标志创意设计通过文字与图形的象征形式相结合,准确表达了标志设计的内涵。意象思维的观点在标志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表现,所以说,一个优秀的标志设计往往代表了一个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运用符号图形传达的观点,它们所代表的事物通常能加速人们对这个标志的认识,进而认识企业的精神内涵。标志在使用和传播的时候,意义如果得到肯定和尊重,标志的功能和实际作用就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标志创意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视觉元素组合表达不同的图形内涵时,就一定要将意和形巧妙和谐地统一。不但要象征深刻还要图形完整,做到两者皆得。另外,如果标志的形象不完整,那么意象的阐述就只是空谈,因为受众的审美各有不相同,只有抓住最直观、明了的基本观点,才可以让意象无限延伸。

五、标志创意设计中意象思维的展示

标志创意设计的意象思维不是一种对“象”的单纯描绘,而是一种意象思维深刻的造型力量表现。对于标志来讲,设计师之所以多年来能不厌其烦地勾画图形,不仅是因为标志创意设计的意象思维具有审美意义的象征,也在图形符号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象,所以要带着意象审美的直觉去表达标志的境界。

1.比喻象征。这是标志创意设计的意象思维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采用一个或一组的视觉元素符号,来进行重新组合,传达和表现含义相平行或者更深层的象征意蕴。比喻象征是建立在两个物象所拥有的共性基础上,也是性质和关系的共性展示。

2.含蓄象征。它是在标志创意设计的虚实结合表现中,虚中有实,借助有限的象内之形来传达无限的象外之神,就是以形传神。以标志创意设计的意境转化为表达设计理念,这是对设计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位;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标志创意设计的意境就是不准确的信息,不能活灵活现;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才会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突破了固定的视觉指向,将多维意象整合在同一图形之中,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是国际信息和民族理念相链接的意韵图形。

3.整合形态。它是标志意象设计的又一种思维模式。整合的概念就是说,对于标志的内涵及外在形态进行意象设计完善,对轮廓特征和细节个性化进行夸张表现,但要做到形似神意,夸张而有细节,意象而具有形态。要合情合理地对标志创意设计进行艺术化的造型处理,就要表现出标志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及个性。

4.动静融合。创意设计中应当充分注意标志的运动性,这也是最早的意象直觉。中国传统纹样中就特别注重纹样的象征与意境的直觉和灵动的气韵,如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要展示标志创意设计的空间性,表现出有与无、动与静的韵律,意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标志创意设计中的意象性的展示,就是使标志更趋于简洁化、个性化和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标志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感,已逐渐成为当今标志创意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最高的艺术是要把观念纳入形象中。所以,一个图形形态包含着无数的思想,也包含着无穷的意境并概括着艺术的哲理。

参考文献:

[1]李道国.商标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美术出版社,2006.

[2]吴风.艺术符号美学: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朱春华.标志图形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作者伊延波系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平面设计系教授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9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1-01

电视编辑思维在心理学角度上是指在电视加工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视音频资源素材进行采集或搜集,并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剪辑、组接、后期加工等处理的过程中,人的大脑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高级意识活动。电视编辑思维从学科概念角度来看,思维的客体是音频和视频资源素材,经过剪辑、组合、加工等手段对素材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融入了人的心智思维。从信息论角度看,电视编辑思维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者对前期拍摄的电视素材或已有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这些角度都体现出电视编辑思维是经过各种加工、处理手段后在不同环节中融入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

电视编辑的思维特征具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电视编辑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的烙印,它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时代的产物,和社会类型紧密相连;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社会实践需求的反映,它可以在实践中形成社会意识或认识事物和加工信息的新方法,从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三是运动性。把众多连续、静态的画面组接为一个连续的视觉运动整体,并表达一个清晰的视觉流程是电视编辑的任务,它具有运动性的特征;四是概括性。视觉思维需要人们在接受视觉信息过程中,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这是由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它也是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要根据人们关心电视中的主要情节来对电视镜头的进行组合、拼接;五是创造性。这一点最为重要,电视编辑要在思维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通过电视这一思维客体,发挥个体思维和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将美学理念融合到电视作品的编辑之中,对剧本进行再创作次创作;六是延伸性。延伸性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群体意识作用下,画面延伸出比其自身更丰富的含义。

电视编辑思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选择信息是以电视文字脚本为条件,选择与之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加工信息是指以制作脚本的需求为对象,通过电视手段加工收集到的素材;存储信息则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了加工信息阶段;输出信息是将存储的信息传送至受众的过程。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中,电视编辑思维过程都蕴含着创新。选择、加工和储存信息的阶段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点,以加工和存储阶段为主,选择信息阶段创新相对于这两个阶段来说创新点比较少。由此可见,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区间可以分为择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三个阶段。

(1)选择信息阶段。这个阶段创新的范围比较有限,它主要是根据电视编辑的自身素养,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知来初步选择和收集能够体现创新或容易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的素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电视镜头。在这个阶段电视编辑通过以自己的视角解读电视镜头,把握镜头长度选择要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2)加工信息阶段。这个阶段是电视编辑思维创新的活跃区间,电视编辑要掌握电视镜

头中时空思维的表达,了解电视镜头声音的编辑和电视段落的构成等一些编辑手段的特点和内涵。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来创造新信息。这个过程需要电视编辑具有熟练的电视编辑手段。作为电视的最基本单位电视镜头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独立性。它只能表达局部的运动形象,要表达一个意义完整的内容就需要电视编辑对电视镜头进行组合和重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太奇”。

(3)存储信息阶段

组合、拼接、切换电视镜头可以使电视画面产生大小、快慢、强弱、虚实、写实和写意等对比强烈的视觉变化,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加工过程,领略到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选择,引发受众对电视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受众严密的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思维方法。

4、电视编辑创新思维与电视教材的编辑

电视教材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并嵌入了教学者和制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创新思维,具备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特点。电视教材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因此,要把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电视编辑手段和电视编辑思维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脉络,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电视教材的编辑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策略的嵌入和电视编辑创新思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电视编辑手段将问题解决过程与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关联,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前电化教育和现在的网络视频课件中的电视教材基本没有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视频内容几乎都只是简单的教师“大头像”,这种呈现方式脱离了情境脉络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只停留在被动接收的状态。这些电视教材没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电视编辑思维的有效结合,这种简单化地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和步骤,忽视了电视编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作用,给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让学习者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者“解决问题”。

5、结束语

电视编辑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规律和结构语法,电视教材制作与电视编辑思维紧密相关,电视编辑的思维创新是制作出好的电视教材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今网络课程中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公开课、视频教学等手段是全新的电视手段,因此,在对教材的制作中,电视编辑创新思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电视编辑创新思维,才能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峰.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1-14

[2]郑金洲.“创新”四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0(7):4-8

[3]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学刊,1999(2):23

[4]彭俊.今敏动画的镜头语言分析(上)[J].影视制作,2010(3):26-29

[5]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4-320

[6]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4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26-02

1 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1.1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1.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也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地理理论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中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参考消息》1998年8月18日头版头条刊载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在选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育而喻。

1.3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创造”是将一种或多种心智运用到内在与外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某种独特的而且具有人生或人文价值的产品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过程,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和规律。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具有创造能力,这也是地理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现代地理教学,主要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地理学的内容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分析,即运用数理方法研究地理学。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数量分析,研究方法的转变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研究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规律;并运用到地理教学实际中,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并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2 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2.1体现地理综合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一定地理系统内的地理事物,有各种地理要素构成,如自然人文等要素。而且各要素又相互影响、制约,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要分析系统内的地理要素的关系,必然要用到思维的综合性,这也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然具有综合性。

但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主要形成了聚合思维的模式,而聚合思维主要是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比如,长期以来,教师只是注重分析气温降水诸要素与其后形成的地理现象的关系。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关注这两要素有关系。而事实上,植物在反映气候类型上更具综合信的特点,它能同时体现气温降水二者的组合特点。可见,地理教学应该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开思维,将学习过程由“吸引――储存――在线”转向“探索――研讨――创新”,这种创新性思维活动正是紧密联系了地理科学综合性的特点。

2.2体现地理区域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因此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要结合区域性特点。比如罗马、雅典两地都属于冬季温润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特征,气温与降水基本一致,但是两地降水的绝对数量及时间分配是不尽相同的。当我们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特点时,就要具体地点具体分析。否则生搬硬套,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要体现区域性的特点。

2.3体现广阔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能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众多的答案,同时这些答案还可能发生变化和转移。因此提出问题后,要旨在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因此,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体现广阔性的特点,让学生对问题有多方悬念的意识。比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及暖温带分界线,也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及湿润地区及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教师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产生横向联想,得出的正确答案就不会是唯一的。可见创造性思维要体现广阔性的特点。

3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理教法探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地理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我们在教法上要继承前人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创造运用到教学中。

3.1利用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有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就大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志,志向,毅力等创造性人格因素”。事实上。一个

人,若对任何事物都元信心,他也就很难有什么发明创造。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只重视地理认知教学,而忽略情感教学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生创造思维,缺乏情感教育是很难达到的。教师要使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结合,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创设愉悦的情景,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出创造意识。

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进行有关环境问题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调查,针对实际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治理报告。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

3.2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3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