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十篇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十篇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8:33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口腔黏膜炎;儿童;口腔唾液pH值;变化;口腔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急性口腔黏膜炎儿童80例,年龄1~10岁,男39例,女41例,均无全身系统性遗传疾病;且无RaU家族史。口腔黏膜炎的诊断标准参照李秉琦《口腔黏膜病》的有关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描述[1]。

12方法①检测方法:用pH试纸在患者口腔唾液中浸泡10s,分别记录各自的pH值范围;向家长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并记录下口腔黏膜炎发生以前的全身病史如是否感冒、发热等。②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pC+χ2检验处理所有数据。③护理方法:护理过程中,按每个患者口腔唾液中pH值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如偏酸(如3%的硼酸)或偏碱(如2%的苏打水)漱口水清洁口腔,帮助改变口腔菌群环境,促进口腔黏膜破损的愈合。

2结果

21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儿童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在所有患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中,以1~3岁居多,与3~10岁儿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1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儿童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岁)例数比例(%)p值

1~3678375<001

3~10131625

22口腔黏膜炎发生前全身病史情况见表2。在所有发生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中,伴有发生感冒、发热等全身症状的患儿为78人,占比例的975%。与其他的全身性疾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表2口腔黏膜炎发生前全身病史情况

全身病史情况例数比例(%)p值

高热435375>005

感冒354375

其他225<0001

23唾液pH值的变化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关系见表3。在所有发生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中,唾液pH值几乎都存在异常。其中pH值<65为39人,占比例的4875%,pH值>70为38人,占比例的475%。

表3唾液pH值的变化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关系

pH值例数比例(%)p值

<65394875

>005>7038475

65~703375<0001

3讨论

小儿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较高,常常伴随着某些全身疾病的发生而发展,特别是一些诸如病毒、细菌的感染[2],儿科医生往往只注重患儿的全身病情变化,从而忽略了口腔黏膜的炎症。为此,本文探讨了儿童口腔黏膜炎的相关病因及唾液中的pH值变化情况,以期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从而达到合理的口腔护理促进口腔及全身病情早日康复的目的。

表1显示在所有患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中,以1~3岁居多。这可能是因为1~3岁儿童自身抗抵力较差有关。比如6个月~2岁的儿童特别易感染疱疹性龈口炎,就是因为此年龄的儿童缺少对抗疱疹病毒的抗体,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抗体效价;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此年龄段(婴幼儿期)的喂养方式,口腔生理特性如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慢且黏稠[3]等有关。

从表2可以看到,发生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伴发在感冒、发热等全身症状之后的可能性比其他的全身性疾病高得多。这可能和感冒、发热本身就是儿童的常见、多发病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感冒、发热的致病因子如病毒、致病菌等均可导致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尤其对于自身抗抵力较差、口腔黏膜较薄的儿童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儿童口腔自洁能力差、唾液循环与分泌慢,所有致病因子的代谢产物不能快速转化与分解,这样使得口腔黏膜的充血、水肿进一步加剧,从而引起儿童口腔黏膜的急性炎症,甚至溃烂。这提醒护理人员在护理此类儿童患者时,更应密切注意口腔疾病的预防性护理与治疗。

从表3看出,在所有发生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中,唾液pH值几乎都存在异常,要么稍偏酸,要么稍偏碱,但这两种pH值异常病例的例数所占的比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pH值在65~70范围(中性)内的患者非常少,仅占总例数的25%。这提示儿童口腔唾液的pH值在65~70范围内可能可以被视为“正常范围”,这和樊明文[2]、皮昕[4]等所描述的口腔唾液正常pH值范围56~76有出入,但和其均值68相近;这个结果提示偏离这个pH值范围的患者有可能发生口腔黏膜炎。

从对以上80例患儿的口腔护理结果看出,凡是根据各自患儿口腔唾液的pH值来选用不同的漱口水如2%苏打水、3%硼酸、1%双氧水等清洁口腔黏膜后,绝大多数患儿局部(口腔)与全身病情均有明显好转,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儿病情比一般成人变化快些,所以一定要每天测量患儿口腔唾液的pH值1~2次,以确保口腔护理与治疗措施适应患儿病情的变化。另外由于儿童口腔黏膜的一些固有特性,在护理时即清洗口腔要特别小心,切忌动作粗暴。对于较大的、能够配合的患儿在做口腔护理之前应先观察口腔内情况,包括有无感染、溃疡、出血等现象,以便于进行局部的处理。对于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口腔疼痛,多伴有烦躁、哭闹等症状,且拒绝进行擦拭,护士应首先进行心理护理,使其尽量保持安静,配合护理操作。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动作要快、准、稳,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注意口腔护理不宜在饭后及进奶后进行,以防止呕吐。

研究表明通过选用与各自口腔唾液pH值相适应的漱口水(偏酸或偏碱)及时清洁口腔,口腔黏膜的炎症好转明显。故可能可以据此为该类患儿的口腔护理提供可行的防治措施努力使其口腔唾液的pH值维持在65~70范围内,这在临床上对该类儿童口腔护理的意义重大。总之,适当的口腔护理措施对患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儿童口腔乃至全身病情的好转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有关该类患儿的相关病因与合理护理措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秉绮.口腔黏膜病.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张举之,樊明文.口腔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2

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湛江524038

[摘要]目的探讨金因肽喷雾剂(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并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将72例患儿分两组,对照组36例,予口腔常规处理后,局部使用碘甘油;治疗组36例,予口腔常规处理后,溃疡面喷金因肽药液:观察两组患儿进食改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治疗组(91.7%)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p<0.05),治疗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为(3.69±1.009)d,进食改善的时间为(2.83±1.000)d,较对照组的[(5.58±1.204)d和(3.94±1.013)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用药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金因肽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在改善进食时间及口腔溃疡的愈合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7(b)-0118-02

[作者简介]王秀蓉(1960-),女,山东寿光人,中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护理研究工作。

手足口病近年在儿童中流行,该病常见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并形成溃疡。溃疡常使患儿口腔疼痛而出现烦燥不安、哭闹、流涎、拒食,因而进食减少,营养状况欠佳,引起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延长疾病的疗程。故使患儿口腔溃疡迅速愈合和尽快进食,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身体抵抗力和缩短病程显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FG)是一种多肽类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表明,rheFG可刺激细胞增殖,促进黏膜溃疡创面的修复和愈合[1]。为探讨金因肽喷雾剂(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并口腔溃疡的效果。2012年3月—2012年8月观察临床36例应用金因肽(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同时给予护理及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临床确诊手足口病患儿72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17±0.71)岁;金因肽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14±0.72)岁。患儿均有口腔溃疡以及口部疼痛、进食困难。两组患儿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均予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常规口腔处理后,使用碘甘油(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L/瓶,批号不详),用消毒棉签涂局部,3次/d。治疗组:常规口腔处理后,在溃疡面上均匀喷金因肽(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生产,2000iU/mL,15mL/支,批号不详),2~3喷/次,3次/d。金因肽用药前要先消毒溃疡面,使其在溃疡面而形成一层保护膜,特别强调用药后30min内不能进食,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观察两组患儿进食改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1.2.2每天对患儿予口腔清洁护理,注意观察患儿口腔黏膜的颜色、性质,注意有无新溃疡、溃疡的大小、颜色、有无出血等护理上要有耐心,要消除患儿对口腔护理及用药的应激恐惧,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以利于患儿配合治疗;重视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鼓励患儿吃东西,加强营养,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忌酸辣、过热、粗糙、骨刺类、坚硬类等刺激和损伤口腔黏膜的食物;指导家长注意患儿进食后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1.3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1~2d,口腔溃疡明显好转;有效:用药2~3d,口腔溃疡好转;无效:用药3d以上,口腔溃疡无好转。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91.7%。见表1。

2.2两组进食改善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进食改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治疗组无明显用药不适,对照组出现5例用药后轻度刺激性。见表2。

3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除针对疾病全身用药外,采用局部用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有效方法。临床常用治疗药物喉风散、锡类散等对口腔溃疡有一定疗效,但对口腔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及易引起呛咳,令患儿不易接受。该研究治疗组予金因肽局部喷涂口腔溃疡面,对照组予碘甘油治疗。由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91.7%,与梁翠云等[7]的报道有效率94%效果基本一致;治疗组患儿进食改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金因肽对患儿进食改善、口腔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进而缩短病程。金因肽主要成分外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多肽类细胞生长因子,与天然表皮生长因子(eGF)作用相似,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具有促进皮肤与粘膜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脯氨酸的合成,能够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溃疡面细胞增殖,缩短溃疡面愈合时间。在目前研究中,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口腔黏膜溃疡治疗[2-4]及创伤治疗[5-6]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该研究观察发现,采用碘甘油局部用药的患儿有5例出现刺激痛,而采用金因肽治疗的患儿无出现刺激痛,提示金因肽治疗儿童口腔溃疡无明显刺激性,易为患儿接受。金因肽为喷雾剂,其操作简便,相比对照组用药,具有给药均匀、给药方便的优点。当然,为保证患儿良好的用药治疗依从性和用药效果,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金因肽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能够显著缩短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缓解患儿痛苦,改善患儿进食,促进患儿疾病早日恢复。金因肽喷剂使用方便,易为患儿接受、无明显刺激性及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俊,王鹏华,田应芳,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纳米微球修复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2):2308-2312.

[2]刘志荣.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口腔黏膜损伤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6):586-587.

[3]吴爱华.五倍子液联合金因肽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1(6下旬):73-74.

[4]张丽媛.康复新液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C):79-80.

[5]莫潘艳.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用于宫颈锥切术后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16-217.

[6]冯文玲.金因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3,10(6下):120-121.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氟化泡沫;儿童;口腔保健

龋齿又称蛀牙、虫牙,常见于儿童,已被wHo列为全球重点预防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龋齿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趋势也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是临床上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2]。据报道,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66.0%[3]。若龋齿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牙齿的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龋齿的发生严重改变其饮食习惯,不仅会造成儿童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其伴随的疼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进行必要的龋齿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龋齿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预防龋齿已经成为儿童口腔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4]。目前。临床上应用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是一种较为有效措施。本研究主要针对儿童选择不同方式进行相应口腔保健,以期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儿童龋齿提供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本辖区内6所幼儿园儿童进行龋齿的流行病学检查,均由2名口腔医生。其中龋齿的评判标准符合wHo2007年标准[5]。所有儿童家长均签订知情同意书。120名儿童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男童64名,女童56名。研究对象年龄3~6岁,平均年龄(3.6±0.4)岁。经SpSS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龋齿情况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本辖区幼儿园就读;生活方式尤其是口腔卫生习惯相似;智力正常;无氟化泡沫禁忌症。排除标准:排除重大疾病;口腔病史。1.3分组方式对照组儿童施行常规口腔保健措施,例如日常刷牙等。研究组儿童采用氟化泡沫(北京鑫源恒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龋齿进行预防,具体操作为:(1)清洁牙齿:儿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牙齿进行正确的清洁,确保牙齿与氟化泡沫的充分接触。(2)选择托盘:在遵照充分覆盖儿童牙齿,保证足够深度的原则下,根据每个儿童口腔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托盘。(3)轻咬氟化泡沫:将氟化泡沫灌注于托盘内,保证足够的深度,以达到充分覆盖儿童牙齿的效果,但又不可过多,以免使儿童感到不适。将托盘放入儿童口腔内,使儿童轻咬2~3min。在对儿童进行氟化泡沫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提醒儿童应咬住牙托,不要进行咀嚼、吞咽等动作。在咬托结束后30min内不要饮水和进食,以免影响效果。每半年使用一次。两组儿童均进行如下相关护理工作:(1)全面的检查:对参选儿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口腔的全面检查,及时对儿童出现的突况实施相应的措施。(2)良好的沟通:护理人员应与儿童及儿童家长进行良好全面的沟通,向其详细介绍氟化泡沫与常规口腔保健措施预防龋齿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及效果和不良反应。(3)密切的关注:密切关注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反应,采用及时准确的措施应对儿童的各种不适。(4)温馨的提醒:应告知儿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儿童进行相关的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识。日常减少对糖果等零食的摄入,同时记得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培养自身良好的口腔保洁习惯。(5)由衷的建议:建议家长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6]。1.4评价标准对比两组儿童的配合度以及2年内龋齿的发生率。配合度评价标准:(1)配合:自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2)基本配合:表现出勉强配合的态度。(3)不配合:反对拒绝,甚至哭闹,由相应家长对其进行劝说、帮助,才最终完成相应操作。2年后儿童龋齿发生率的调研:对所有儿童均进行2年的随访,对其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并记录相应龋齿的发生情况。1.5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两组儿童配合度比较两组儿童在接受相应操作过程的总配合度为82.50%,其中研究组儿童为83.33%,对照组为8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2两组儿童2年内龋齿发生情况比较对两组儿童进行2年随访,相应口腔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儿童龋齿的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为28.3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龋齿;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R7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31-02

在现阶段,龋齿已经被wHo视为除心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之外的一种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第三大疾病。曾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在70%左右。乳牙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负责咀嚼、发音、美观而且还具有维持恒牙萌出空间的功能。由于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乳牙会被恒牙逐渐替代。所以有不少分家长认为乳牙为一种临时性器官,在发生龋齿后,不痛便可以不用进行治疗,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目的,对我市两所幼儿园展开了关于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的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所幼儿园条件相似,分别包含有198名和200名儿童。其中一所接受常规口腔保健,另外一所接受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这两所幼儿园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接受口腔检查,并展开效果对比。

1.2方法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①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龋病以及口腔卫生状况等,并且针对每个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手册》,同时调查分析家长以及老师的口腔保健知识以及行为。②依照反馈的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③针对家长以及老师展开关于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④在幼儿园对氟保护液防龋项目、非创伤性修复技术(aRt)等予以开展[2]。⑤同时展开儿童牙病集体治疗的相关项目。在活动期间应贯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譬如说采用“鼓漱法”在饭后漱口,并对早晚刷牙予以提倡,应将晚上刷牙更重要予以传授,对5岁以上儿童自行有效刷牙进行科学指导,而对于6岁以下儿童则需要每天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1-2次的刷牙,同时开展合理的饮食指导,譬如说嘱咐儿童少食甜食,尽量多食耐咀嚼且富含纤维的食物等。两所幼儿园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时采用方法,每个检查医师均不知晓检查对象的分组情况[3]。

1.3数据处理

研究中口腔检查结果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所幼儿园的龋齿发生率比较

统计得知,观察组龋齿发生率为48.5%,平均每人2.7颗;对照组龋齿发生率为62.0%,平均每人5.2颗。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

2.2实验前后两所幼儿园院口腔卫生行为比较

统计发现,观察组在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后,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以及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的比率发生显著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于儿童而言乳牙龋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有:①龋齿容易发生松动脱落,对幼儿的咀嚼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还可能会对幼儿颜面颌骨的发育产生严重影响;②乳牙患有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恒牙牙胚发育发生中断,从而对恒牙的正常萌出产生影响;③龋齿还会成为原发病灶,若是机体的抵抗力发生显著下降,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譬如说肾炎、关节炎、心肌炎等。所以,父母以及老师必须对幼儿乳牙的生长情形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4]。

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也就是由老师、家长、牙医以及儿童一起参与的、各负其责、防与治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幼儿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该保健的主要特点为在口腔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对托幼机构的儿童监护人展开有效的口腔保健知识教育,从而使“知、信、行”的改变得到有效的促进,进而对托幼机构口腔保健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提升,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效果[5]。

本次研究证实,科学实施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率,且研究中我们体会到经合理的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5岁以上儿童展开的有效刷牙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家长帮孩子刷牙比率,同时也会使含氟牙膏使用率得以显著增加,提高了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英.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29):415-416.

[2]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8,14(03):728-729.

[3]黄华,韦惠萍,谭敏红,等.广西5岁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抽样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5(03):182-183.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行为管理防治

儿童牙科畏惧症(D)是指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忧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本文通过对68名儿童口腔科患者D的调查研究旨在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对其防治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1年6~1月收治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68例年龄~1岁其中男9例女1例。疾患均为下颌乳磨牙中龋无自发痛。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智力发育障碍者。

研究方法:治疗前采取问卷式调查对患儿情况进行填表登记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有牙科不良治疗经历、口腔卫生状况、儿童本身气质类型和父母对治疗的态度。口腔卫生状况由经治医生根据简化口腔卫生指数评定儿童气质类型和父母态度由同一医护人员通过观察主观判定。治疗后由诊治医生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Venham六级分类法进行评价。评分1级以上视为D患者。

应用p1.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检验进行比较p

结果

68例就诊患儿中D患儿558例发生率8.6。不同性别患儿之间D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5)学龄前组(~6岁)和学龄组(7~1岁)D发生率分别为8657和776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口腔卫生状况良好者D发生率79较差865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指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忧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高居不下而就诊率却不及1其中就诊合作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调查中我院儿童牙科患者D发生率86与其他调查基本一致。其中大多数1~级的可合作型(65)需强制措施完成治疗的~5级166。性格因素与精神状态也是D发生率不同的因素之一。过于敏感的人对痛刺激能产生强烈的反应而意志坚强情绪乐观的人更能忍受疼痛就很少发生D。正如本调查显示开朗活泼的儿童比内向胆怯者更容易接受口腔治疗。

本调查还显示患儿口腔卫生状况、有无不良牙科经历、患儿父母对待治疗的态度均可影响D的发生实际上这三方面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口腔卫生情况较好的患儿家长多数有很强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且具有良好的家教不溺爱使儿童有一定的自制力更容易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相反家长若不重视口腔保健对乳牙的治疗不认可孩子易患口腔疾病甚至不积极治疗就诊时病情往往较严重这样易引起治疗时疼痛造成不良牙科经历也就容易发生D恶性循环最终损害儿童口腔健康。所以口腔卫生情况好、没有不良牙科经历而且家长治疗态度积极主动的患儿D发生率较低。

患儿的心理干预及行为管理是有效预防D的手段。很多人认为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耐心其实不然儿童口腔科的接诊技巧才是获得治疗成功的关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笔者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医生缺乏接诊技巧不能取得患儿信任合作是导致大量患儿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口腔科医生应主动研究心理学并根据儿童心理、情感和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其恐惧心理并获得儿童治疗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友农.概述牙科畏惧症[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7,7():199-1.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CarisolvR;焦虑;早发性儿童龋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acceptanceofatraumaticremovalofdentalcarieswithCarisolvRbychildren,sufferingfromearlychildhoodcariesanddentalanxiety,aswellasthepediatricdentists.method:20casesofearlychildhoodcarieschildrenrefusingdentaltreatmentbecauseofdentalanxietywereincludedinthestudy.themainreasonsofdentalfearandacceptanceofCarisolvRasanalternativeofcariesremovalwereassessed.atthesametime5pediatricdentistshavingexperienceinusingCarisolvRweresurveyedabouttheirinsightsofthetechniqueandtherelatedaffectingfactors.Result:allthe20childrenagreedtotrythetechnique,and95%ofthe20casespreferredthistechniquetoconventionalonesforfurthertreatment,with5%ofthemrefusingalltheavailabletechniquesfortheremovalofcaries.40%ofpediatricdentistsagreedthechemomechanicalcariesremovalcouldeffectivelyincreasethethresholdofdentalfearandhencepreventchildrenfromdevelopingdentalanxietyafterprocedure.Conclusion:itwasconcludedfromtheinvestigationthatCarisolvRcouldbepromisingasanalternativetechniqueofcariesremovalwithoutinducingdentalanxietyorotherbehavioralproblemsamongearlychildhoodcariespatients,yetmostcliniciansforthemomentarenotlikelytoacceptthischoice.

【Keywords】Carisolv;anxiety;earlychildhoodcaries

1前言

儿童口腔医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从源头开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患者能够终生享有良好的口腔健康提供保障,这就意味着临床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努力促进患者的口腔环境健康,还要确保其能够并愿意接受口腔保健的各项服务。

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1200万人极其惧怕口腔治疗,3500万人对口腔治疗的反应表现为过于焦虑,其中多数与儿童时期不当的治疗经历密切相关。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现,儿童对口腔疾病治疗的合作程度可大致划分为四类:完全不合作型、潜在不合作型、潜在合作型、完全合作型,如果临床医务人员不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就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儿童对治疗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从长远意义上看反而影响其整体的健康水平。

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口腔疾病治疗对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较长时间内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为我国近3亿的儿童提供口腔服务的同时积极预防和减少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值得全体儿童口腔医师关注的领域。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治疗龋病的新型材料、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为患者和口腔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有焦虑倾向的患儿和儿童口腔医师对微创去腐法CarisolvR治疗早发性儿童龋的接受程度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口腔治疗过程中采用积极措施、预防患儿形成畏惧和焦虑心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2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且在临床环境中表现出畏惧治疗龋坏牙齿的2~6岁有焦虑倾向的儿童20例,以询问调查的形式了解患儿畏惧治疗的原因、是否愿意尝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患牙,在取得患儿及其陪护人员的同意后,经治医师采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受累深度达牙釉质深层到牙本质近髓处的乳磨牙面、颊面、舌面及邻面龋,完成治疗后询问了解患儿能否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所用药物的味道、是否愿意再次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

选择5名使用过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的儿童口腔医师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使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有焦虑倾向的患儿早发性儿童龋的看法及影响其做出选择的有关因素,包括治疗时间、儿童的不适感、畏惧与配合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分析评价得到的数据。

3结果

20例儿童平均年龄为4.35±0.88岁,男性患儿11例,女性9例。患儿畏惧口腔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速手机转动发出的声音、在牙面钻磨时的震动感和疼痛感、各种尖锐的器械、陌生的环境和穿白色工作服的口腔医护人员。所有的焦虑患儿都同意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其中仅有1例患儿在试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深龋后尽管没有感到疼痛不适,但仍然畏惧口腔治疗,表示不愿接受包括CarisolvR微创去腐法在内的龋病修复治疗方法,其余儿童均乐意再次接受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龋病,没有患儿诉不能接受治疗药物的味道或抱怨治疗时间太长,所有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哭闹、拒绝治疗的现象。

转贴于 40%的口腔医师认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能明显减轻患儿的焦虑程度,增强其对治疗的配合能力,尽管治疗时间及术者手部的工作强度相对常规治疗方法而言有所增加,作为积极调整焦虑儿童接受口腔治疗心理问题的行为教导方法,CarisolvR微创去腐法在儿童口腔临床治疗中是切实可行的。而60%的儿童口腔医师认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时间比常规钻磨法长,操作中术者的手腕、手臂的工作强度比常规钻磨法大,虽然经治儿童没有显著的焦虑和恐惧,通过现有的行为管理也获得焦虑儿童对治疗的配合,但仍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早发性儿童龋。

4讨论

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35%的5岁儿童和21%的12岁儿童看牙医前非常害怕,而32%的5岁儿童和30%的12岁儿童的父母也同样惧怕牙医,提示口腔治疗焦虑症可累及儿童与成人[1],并可能因不当的处理方法而导致焦虑症在家庭成员中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早发性儿童龋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学龄前儿童的龋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呈增高趋势,在为大量患儿提供口腔治疗服务的同时,因儿童期治疗龋病导致成年后畏惧口腔治疗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我国口腔医务工作者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传统钻磨法去除龋坏组织并通过预防性扩展减少继发龋的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仍占有主导地位,而随着口腔材料的急速发展,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牙体组织的观念和相应的临床实践在北欧一些国家的口腔学界逐步得到认同,国外的研究者已开发出选择性去除软化牙本质、减少由于磨除正常牙本质而导致疼痛的微创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和材料,CarisolvR是其中的代表。国内外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4]显示,CarisolvR微创去腐法以naoCl和携带不同电荷的三种氨基酸为活性成分,有效去除脱矿暴露的软化牙本质,对健康的牙体组织、牙髓、牙龈和粘膜等软组织均无损害,以该方法制备的窝洞壁和洞底表面粗糙,增加了粘结性材料的粘结面积,使修复体脱落率明显降低。

本次调查纳入的患儿为有焦虑倾向、拒绝口腔治疗的低龄儿童,结果证实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所用的器械和去除软化牙本质的化学药物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畏惧感,而且对正常牙体组织的损伤、对牙髓的刺激都较小,能为绝大多数有焦虑倾向的患儿接受,不仅可以作为早发性儿童龋治疗的备选方法之一,还有望成为部分潜在不合作型儿童行为管理的替代措施。

然而,在接受调查的口腔临床工作者中愿意采用CarisolvR微创去腐法治疗焦虑儿童的比例却低于50%,这固然与口腔医师原有的治疗理念关系密切,而临床治疗任务的繁重也是导致口腔医师不愿接受这种微创治疗技术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以人为本”、关注医疗环节人性化的现代社会,儿童口腔医师对专业医疗服务与患儿心理健康间的相互影响方面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要改变这种现象,真正做到从患儿的身心健康出发、兼顾双向的成本效果,需要在口腔教育环节中大力倡导学生以开放式的心胸认识和接受新的治疗技术、方法和材料,同时还应为已经在临床工作的医师提供接受相关继续教育的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ChadwickBL,Hoseymt.Childtaming:Howtomanagechildrenindentalpractice.Quintessence

[2]ericsonD,Zimmermanm,RaberdH,etal.Clinicalevaluationofefficacyandsafetyofanewmethodforchemo-mechanicalremovalofcaries:amulti-centrestudy.Cariesres,1999,33(3)171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生活园区内1例血友病患儿,男性,出生日期2004年8月23日,入院日期2005年8月23日,目前第一诊断为血友病a型。入院至2015年6月共发生口腔出血(牙龈渗血、牙齿脱落出血)14次,均送病房或上级医院进行救治。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经过1年的努力,该患儿仅在2015年12月发生一次口腔出血情况,送上级医院救治后已痊愈。

1.2方法

1.2.1治疗措施

1.2.1.1补充凝血因子补充凝血因子是血友病a型患儿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FⅧ剂量按如下公式计算:FⅧ剂量(iU)=[输注后需要达到的FⅧ:C水平(%)-输注前FⅧ:C水平(%)]J×体质量(kg)×8%×(1-血比容)×1000[7]。

1.2.1.2使用纤维结合蛋白制剂Fn(fibronectin)用棉棒将Fn涂于出血处或将Fn滴液直接滴于拔脱牙牙窝上,即可达到止血效果,并加快伤口的愈合。

1.2.1.3血友病a型患儿拔牙的处理首先患儿在就诊时要向医生表明其患有血友病,而医生则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在对患儿进行拔牙处理时要进行局部的麻醉处理,并且在进行拔牙之前医生会指导其补充FⅧ制剂,之后再进行拔牙。在进行拔牙处理时,在患儿牙窝内部放置明胶海绵,然后覆盖消毒处理的纱布,待其流血停止后则可将明胶海绵以及纱布轻轻取下,避免造成二次出血。

1.2.2护理措施

1.2.2.1保持口腔卫生挑选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2次/d,向护理人员说明血友病患者需要进行口腔清洁,在选择的牙刷上则要以软毛为主,避免出现出血情况。在口腔护理阶段要保持多次清洁口腔,除了用牙刷刷牙之外,还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也可用棉签粘生理盐水擦洗。其使用的牙刷、口杯做到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1.2.2.2由于福利机构儿童为集体养育模式,儿童间互相嬉闹会对血友病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在患儿口腔护理阶段尽量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1.2.2.3局部冷敷疗法因口腔内部恢复较为困难,口腔内随时存在唾液,故患儿的愈合面就难以愈合。在患儿的侧颌面可采取冷敷的方式,使其口腔内部的血管呈收缩状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1.2.2.4拔牙或脱牙后护理在进行牙齿处理后患儿口腔内部会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所以在进行牙齿处理后24h则避免漱口或者进食过热的食物,防止对口腔内部血凝块造成破坏。除此之外,因医生进行牙齿处理后都会在患儿牙窝上中放置纱卷,但是为防止感染在2h左右就要拿掉,避免出现异味或出血的情况。

2讨论

血友病a型是由于凝血因子异常或者缺乏所导致的血液性的疾病,所以在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前应采取必要的检查和手段,如为患儿补充FⅧ,以此在口腔护理过程中因出血过多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对血友病患儿日常护理时可提前预防,对其预防病症发作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血友病的了解发现,在深冬以及初春季节患儿血友病复发频率较高,并且在季节转换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发情况,大多由季节的变化导致。究其原因,血友病患儿一般免疫力较低,在换季时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所以对患儿进行提前预防则变得尤为重要。

患儿出现口腔疾病必然是与其牙龈有关,牙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对其治疗时要先对牙龈炎症进行处理[8]。与此同时,对于患儿自身也要加强引导,自觉保持口腔卫生,确保牙龈健康,避免出现口腔问题。通过对该患儿1年口腔护理的实施与观察证实,口腔护理对血友病儿童降低因牙龈疾病导致出血的症状是有明显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缓解疼痛,并在心理上给予鼓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护,减少出血并发症。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8

   1临床资料

   在23例,男15例,女8例八月至13岁的年龄。婴儿5例,占21.74%,学龄前12例,占52.17%,6例学龄期,占26.09%.在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口腔感染,1例肛周感染。感染率为56.52%.通过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感染的治愈率为100%.

   2护理对策

   2.1呼吸道感染护理小儿白血病的呼吸道感染易发生。应该是呼吸道感染的最大可能的剪裁方式,实施保护性隔离,应该住在儿童房等疾病,以免交叉感染。粒细胞计数很低,免疫功能下降应该住在一个房间或空气层流病房。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房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每次2-3次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病房每天用小嘉靖消毒液拖地及擦拭床头柜表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操作规则。小于1×10/L,白细胞计数,对儿童的保护性隔离。带着孩子认真洗手,而不是洗手或手消毒液前联系,戴着口罩。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防止外源性感染。限制对访问次数的数量和限制:化疗期间参观,谢绝参观,参观感染禁止的。

   2.2无痛穿刺技术,通过腰椎穿刺的应用是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法。无痛穿刺技术的方法:利多卡因凝胶均匀地涂到穿刺部位,3分钟利多卡因浸润到局部皮肤神经末梢,达到麻醉效果,以减轻疼痛,医学教育网|整理在儿童治疗依从性提高,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在静脉滴注,使用无痛穿刺法年龄较大的儿童,减轻了恐惧的穿刺,让孩子能有更积极的治疗。因此,在无痛穿刺利多卡因凝胶效应显着,值得推广。

   2.3儿童口腔护理说明口腔清洁的目的和重要性。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化疗开始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前。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干燥的嘴唇,口腔粘膜充血,水肿,疼痛无侵蚀,干燥的嘴唇口红和石蜡油,孩子的日常监督漱口。在化疗期间,每次厄尔尼诺检查患儿口腔黏膜,督促孩子正确使用漱口水,必须认真漱口,饭前,饭后,早上,睡前,适龄儿童使用软毛牙刷和非磨料的牙膏,防止粘膜进一步的损害。听从医生的建议,四个氢叶酸钙溶液和漱口可以减少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炎,从而达到预防口腔感染。

   2.4洗净皮肤,肛周护理正确教导家长和年龄较大的儿童,防止感染扩散。短指甲,头发,化疗期间刮胡子。每天洗澡,勤换干净内裤,利于汗液的排泄,以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对肛周皮肤护理,然后用消毒软纸擦拭肛门周围或温水清洗肛门后。当肛周皮肤红肿和发炎,到1/5000高锰酸钾液坐盆护理,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5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如发热,咽痛,咳嗽迹象,口腔溃疡,皮肤感染,肛周感染,应按照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体内菌群失调。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时间测量温度,当温度>38.5℃至冰或医生给予药物降温。

   2.6饮食护理鼓励孩子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如鱼,肉,蛋,牛奶和其他高品质的蛋白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鼓励多吃水果,蔬菜等。注意饮食卫生,食具要干净,卫生,医学教育网|整理消毒,预防肠道感染。

   2.7心理护理心理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护士应热情帮助,关心孩子,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才能正确引导。告诉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感染预防的重要性,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关爱的环境,创造新的和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成功的护理经验和教训,相互交流的机会,给孩子和家长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焦虑,减轻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愈的信心。

   3健康宣教

   为患儿及家长讲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化疗药的作用和毒副作用。对化疗可能出现的症状、反应和治疗效果多做说明,解除患儿与家属的顾虑。让家长及患儿认识本病及了解国内外治疗的进展,以减轻或消除其恐惧的心理。教会家长如何做好预防感染和观察感染的征象,做好患儿的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到人多之地,外出时戴口罩,预防感染,鼓励患儿多参与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白血病合并感染是导致化疗失败、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教育网|整理我科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减少和控制感染的发生率,使得白血病患儿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提高了白血病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牙,乳;龋齿;危险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9-0823-02

乳牙是儿童在10岁以前主要的咀嚼器官,完整的乳牙列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正常恒牙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乳牙龋(deciduousteethcaries)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旨在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福州市幼儿乳牙龋的危险因素,为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福州市所属的5个区、8个县(市)中,随机抽取5岁的福州籍儿童1848名,在自然光线下对其进行口腔检查。使用上海手术器械九厂生产的Cpi探针和平面口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从上述样本的全口无龋组(全口乳牙完整,且无龋)351名儿童中随机抽取100名儿童(男、女各50名),再从全口乳牙龋坏牙数大于等于6颗的793名多龋组儿童中随机抽取100名儿童(男、女各50名)。对抽取的200名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

1.2问卷问卷为自行设计,经反复讨论并在非调查幼儿园进行预调查后确定。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婴幼儿期患病和服药情况、喂养情况、口腔卫生情况、就医行为及母亲的口腔健康知识情况共七大类、60项变量。

1.3质量控制统一发放问卷,由接送儿童上下学的母亲填写。第2天统一收回并对问卷进行质量检查。随机抽取参加问卷调查对象的5%,在结束问卷调查后1个月重新回答相同的问卷,结果一致率为84%。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见表1,2。

由表1,2可见,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别分析60个变量,结果显示,26个变量与严重乳牙龋有相关关系(p值均<0.05),

2.2乳牙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是多龋儿童”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统计分析中p<0.10的变量引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方法(Forward:LR),检验水准为默认值(entry:0.05;Removal:0.10),结果见表3。家庭月收入、是否足月生产儿、母亲分娩方式、母亲分娩年龄、每天吃零食的次数、第1次看牙医的原因、母亲对“乳牙龋是否需要治疗”的认识等与严重乳牙龋的发生有统计学关系。

3讨论

乳龋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引起乳牙疼痛、过早脱落、功能丧失、后继恒牙排列不齐等后果,甚至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听说困难及心理障碍[2]。有研究表明,儿童乳牙龋坏程度可以作为临床和预防工作中预测以后第一恒磨牙龋坏的重要参考因素[3],乳牙列龋坏越严重,第一恒磨牙患龋的概率越大[4]。

在国内外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母乳喂养比人工喂养儿童患龋率低[5-6]。但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并不一定是减少乳牙龋的保护性因素。多龋组儿童每天吃母乳的次数、靠吃母乳重新入睡的人数均高于无龋组,无龋组儿童开始使用奶瓶喂养的时间也早于多龋组儿童;但无龋组儿童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少于多龋组儿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有些母亲母乳喂养时间过长、过频有关[7]。长期和过于频繁地接触母乳是重要的菌斑产酸途径[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12个月~3岁由母亲带大的儿童易于患乳牙龋。国外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植存在着一个明确的易感期,称为“感染力窗口期”,该期在第19~26个月[9]。在“感染力窗口期”内主要由母亲照顾的儿童,和母亲接触时间长而且频繁,其口腔中定植与母亲相同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的机会增加[10-11]。

专业性的检查和治疗是预防儿童乳龋的重要而必须的手段,尤其是已经出现龋洞以后,没有口腔专业医务人员的治疗,则龋坏无法彻底去除,只会越来越严重。但从本次分析结果看,无龋的儿童从未看过牙医的比例明显高于多龋儿童,这是由多龋儿童的牙病治疗需求所造成的,不能解释为不看牙医是乳龋的保护性因素。

本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儿童乳牙患龋较少,较重的出生体重、足月生产儿、自然分娩和母亲分娩年龄稍大的儿童乳牙患龋较低。母亲复杂妊娠、创伤性分娩、低出生体重等均易引起先天发育不足,易造成釉质浑浊和发育不良,而发育不良的釉质粉末的溶解度明显高于正常釉质,容易患龋[12]。本研究中母亲妊娠期间患全身性疾病和出生时患病的儿童较少,可能是未得出统计学差异的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乳牙龋除与细菌学因素有关以外,还和儿童的一般情况、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婴幼儿期患病和服药情况、喂养情况、口腔卫生情况、就医行为及母亲的口腔健康知识情况等多种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有关。

4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oralhealthsurveys:Basicmethods.4thed.Geneva:wHo,1997:39-47.

[2]BRiCeDm,BLUmJR,SteinBeRGBJ.theetiology,treatment,andpreventionofnursingcaries.CompendContineducDent,1996,17(1):92,94,96-98.

[3]陈旭,刘红波,刘淑杰.100例6岁儿童乳牙患龋与第一恒磨牙患龋关系的研究.上海口腔医学,2003,12(1):14-15.

[4]张耀国,葛立宏,张笋.乳牙列龋病对早期第一恒磨牙龋病的预测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4):197-199.

[5]oULiSCJ,BeRDoUSeSeD,VaDiaKaSG,etal.FeedingpracticesofGreekchildrenwithandwithoutnursingcaries.pediatrDent,1999,21(7):409.

[6]CamLinGe,GaHnBeRGL,KRaSSeB.therelationshipbetweenigaantibodiestoStreptococcusmutansantigensinhumansalivaandbreastmilkandthenumbersofindigenousoralStreptococcusmutans.archoralBiol,1987,32(1):21-25.

[7]LiY,wanGw,CaUFieLDpw.thefidelityofmutansstreptococcitransmissionandcariesstatuscorrelatewithbreast-feedingexperienceamongChinesefamilies.CariesRes,2000,34(2):123-132.

[8]tHomSonme,tHomSonCw,CHanDLeRnp.invitroandintra-oralinvestigationsintothecariogenicpotentialofhumanmilk.CariesRes,1996,30(6):434-438.

[9]CaUFieLDpw,CUtteRGR,DaSanaVaKeap.initialacquisitionofmutansstreptococcibyinfants:evidenceforadiscretewindowofinfectivity.JDentRes,1993,72(1):37-45.

[10]张晓芳,刘淑杰,许学斌.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20(4):268-270.

[11]LiY,CaUFieLDpw.thefidelityofinitialacquisitionofmutansstreptococcusbyinfantsfromtheirmothers.JDentRes,1995,74(2):681-685.

儿童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篇10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的相关性,探讨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7月间于该院体检的3~6岁学龄儿童340例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家长发放口腔卫生问卷调查,统计儿童基本资料、甜食食用习惯、口腔卫生保健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行体检的340例儿童中,有140患有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41.2%。通过问卷及统计学分析显示,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睡前不食用零食的儿童,其口腔龋齿发生率较低。结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性因素有显著联系。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餐后漱口、经常刷牙、降低甜食食用频率是防治龋齿发生的重要措施。

[

关键词]口腔卫生;儿童龋齿;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b)-0077-02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与生活质量[1]。其致病因素多样化,不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家长教育指导有关,亦与儿童口腔卫生直接相关[2]。有学者指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明显缩减牙面受牙菌斑或食物污染时间,进而预防儿童龋齿[3]。为了更好地揭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的关系,该研究特选取该院于2014年1—7月间来该院体检的3~6岁140例儿童龋齿和200例健康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相关性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7月间于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340例学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男226例,女114例;其中3、4、5、6岁儿童分别有79、93、81、87例。纳入标准:3~6岁;无系统性疾病;乳牙列;患儿与家长均知情同意。

1.2龋齿诊断方法

主要采用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相结合方法,借助平面口镜、镊子等空腔工具对儿童牙齿进行检查,记录儿童口腔情况。龋齿诊断标准参考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具体为:①牙齿窝沟点隙或光滑面可见龋洞;②牙釉质下破坏明显,存在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

1.3口腔卫生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患儿及家属一般临床信息,包括日常甜食摄入情况、日常口腔保养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所选儿童按龋齿诊断情况划分为龋齿组和健康组,将统计数据输入至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计算,行χ2检验。

2结果

2.1总体状况

纳入340例体检儿童,检测龋齿患儿140例,占41.2%。其中3岁儿童中龋齿患儿21例,占26.6%;4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0例,占32.3%;5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2例,占39.5%;余57例均为6岁,占6岁儿童总体65.5%。其大体趋势为儿童年龄越大,龋齿发生率越高。

2.2每日甜食摄入情况对比

日常甜食摄入频率较低、摄入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更不易发生龋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日常口腔卫生保健情况对比

健康组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比率明显更高;龋齿组睡前食用零食比率明显更高,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医学研究显示,龋齿直接病因为口腔牙菌斑,其内细菌酵解后产生有机酸,将导致口腔内pH值降低,进而导致儿童牙釉质受到侵蚀[4]。儿童正处于牙齿生长的黄金时段,一旦患龋,即可能对牙齿形态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对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威胁显著。

既往研究证实牙菌斑的形成与儿童生活环境及个人习惯有一定相关性。如陈志斌的研究指出,城镇儿童患龋率低于农村儿童[4];卫淑平的研究同时将儿童饮食卫生、家长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纳入重要影响因素之一[5]。上述多项研究亦认为,口腔卫生习惯是儿童龋齿的直接影响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该研究同样认为甜食食用习惯、日常口腔卫生保健习惯在预防龋齿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甜食食用习惯直接影响龋齿发生率。这可能是因为食用过多糖分,同时又未能及时清洁口腔,大量葡萄糖可能于口腔中氧化,其顶端多羟基与氧结合,最终形成葡萄糖酸,可导致口腔及牙菌斑pH值下降,达到一定酸度后,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6]。甜食食用频率越高,牙齿在危险酸度暴露率越高;食用甜食后不清洁口腔,葡萄糖口腔内氧化量越多。因此,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其患龋率越低。

其次,有效维护口腔卫生,可显著降低儿童患龋率。这是因为牙面上粘附细菌及食物残渣,形成牙菌斑,是导致龋齿的直接因素之一[7],同时食物发酵则为牙齿的腐蚀提供了能量基础及环境基础[8]。因此,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细菌水平,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措施。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尽早开始刷牙、睡前少食用零食,均为较为便捷而确切的措施。口腔检查则可使儿童及家长全面掌握儿童口腔情况,及时针对性制定口腔卫生保健方案,从而降低患龋率。

该研究同时还显示,儿童年龄越大,其患龋率越高,这提示患龋率可能具备一定累积性,进一步说明需要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儿童家长要高度注意培养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行为,防止龋齿病的发生。此外,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测能及早发现并及早得到控制,确保儿童口腔健康。

[

参考文献]

[1]刘敏,高萍,孙鹏,等.2013年河北廊坊幼儿园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8):2201-2203.

[2]代其铭,郑美玲.博山区39个托幼机构儿童龋齿调查及干预措施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38-139.

[3]陈国娟,阮香莲.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3):1829-1830.

[4]陈志斌.3~6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2-1053.

[5]卫淑平.2~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13-814.

[6]高薇,刘洪,严俊,等.替牙期儿童龋齿与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关系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786-1788.

[7]夏源,李伯灵,赵新华,等.广东省汕头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后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3):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