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02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1

关键词:义乌;金融业;金融保险人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其金融保险专业的设置必须要立足义乌实际情况,为地方经济服务。义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该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义乌金融业发展概况

(一)金融市场规模大,发展迅速

目前,义乌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近50家,其中银行有18家,金融网点数百个;证券营业部5家;保险分支机构28家。还有一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包括外资机构有意进入义乌。截止2008年底,义乌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7.76亿元和707.42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分别占金华9个县(市)区同类市场份额的40.66%和36.9%,已分别超过浙江省内地级市衢州市、丽水市和舟山市同期的存贷款规模,与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规模日益接近。2008年义乌市人均存贷额14.95万元和10.1万元,位居浙江省限时第一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同时,国际业务顺利开展,与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业务往来。保险方面,2008年义乌市实现保费收入15.36亿元,比2006年增长44.3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6.4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8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2.97%、45.44%。从1997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县级市榜首。此外,两年来义乌保险业共计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0.13亿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惊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收汇、规避外贸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二)区域性金融中心初步形成

自义乌市作为“强县扩权”试点以来,该市就大力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到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资本和金融的融合。仅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的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邮政银行、湘财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开业,金融在调节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招商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近年来义乌金融市场结售汇顺差持续扩大,国库收支情况良好,金融市场表现活跃,现金投放增势平稳。2008年,义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32.82亿元,同比增长36.25%,经济效益十分喜人,资产质量与赢利能力显著提高,不良贷款率只有1.76%,大大低于中国人民银行所规定的3.5%的警戒线。近年来,义乌市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来义乌设立分支机构,拓展金融市场,开办金融业务,也促使各进驻义乌的股份制银行纷纷得以“升格”。2006年,浙商银行义乌分行的成立,是义乌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2007年,进驻义乌才几年之久的兴业银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义乌分行,又是对义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一次强力助推。

二、义乌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积极方面

1.金融创新不断涌现。2007年下半年以来,义乌市各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应对宏观调控,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出卖贷款资产、银票、商票、国际国内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业务、短期融资券、信托理财等表外业务,放大、创造信用量达90亿元以上;工行、中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与商城集团相互合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向义乌市场首次推出市场商位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成功开辟出了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商贸型小企业信贷市场。这一业务的开办,有利于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商贸型小企业发展,对以市场为根本的义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金融机构还向义乌市场全面推开非现金结算业务,以科技手段为特质载体,开辟无障碍结算区,推动信用卡、联名卡等金融产品在市场商位的使用。

2.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一是积极开展“深化金融服务”活动。在2007年上半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企业行”金融服务活动。特别是注重对“转型企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直观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二是积极开展“扶持重点优势企业”、“培育重点小企业”活动。通过调查走访确定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银行卡推广力度。各金融机构与浙江银联、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联手在国际商贸城二期箱包市场精品区设立刷卡无障碍区,充分显现集中效益。目前,国际商贸城刷卡无障碍区的poS机构布机量达到2172台,布机率达54%,为市场创造了良好用卡环境。国际商贸城刷卡无障碍区也获得了由中国银联、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颁发的2007年度全国级“刷卡无障碍优秀街区”称号。

(二)不足之处

1.高端客户私人理财需求正旺,但理财产品缺乏。在义乌,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级人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速快,这些处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有钱人,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仅仅提供一份资产配置远远不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理财知识,理财方式相对单一,银行存款的比率仍占据收入的1/3。同时,义乌的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缺乏。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或服务时,尽管名字千差万别,实质上经常是把个人业务产品、国际业务产品或同业银行业务产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再以一系列新颖名称展示给客户,而且不少理财品种对客户条件有较多限制,因而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因此,理财服务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相比而言,国外的银行一般每隔一、两个月左右就会推出一个新理财产品。

2.严重缺乏具有理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理财服务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还要掌握广泛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经验,并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是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其中能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务规划的理财专家凤毛麟角,与目标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使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受到不小的制约。高素质的复合型理财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更抑制了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供给。

三、适应地方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依托地方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进行调整,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尽快适应第一线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进一步深造。作为一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从事金融类工作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在一线从事金融工作的基层复合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不应该是精英型的,而应该是大众型的;在培养类型上,不应该是研究型的而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的主体规格为基础实、知识宽、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基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能因人设课,也不能因传统设课。联系义乌金融市场实际,在学生已拥有金融保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商业银行及投资理财方向。毕业后学生必须具备投资理财综合能力,这一模块开设的课程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现资理财、财务管理、投资银行学、公司理财、商业银行实务模拟等。考虑到义乌市对理财专业人才的需求,应该增加理财知识的理论讲授和实战实践机会。

第二个模块是保险方向。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该模块开设课程包括保险概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障概论、保险营销实务、团队建设。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包括:(1)案例教学。教师可以找到金融保险活动中的经典案例,进行修改后与相关教学内容结合,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自主发言,积极思考,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进行引导、揭示和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作出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模拟教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的金融保险类实验室有保险教学软件、证券交易模拟教学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教学来了解金融业务交易的实际运作,及时掌握各种资讯,了解全球金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学科不同,金融业务模拟交易的数据都是实时的和真实的,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对市场的洞察力,使培养的金融保险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这是一般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难以做到的。如可根据业务运作程序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模拟操作,由学生写出业务操作报告,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设置模拟股市交易,举行“股王争霸赛”,在保险教学过程中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模拟实务活动。(3)业内人士专题讲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邀请富有经验的金融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讲座。业内人士可就本地区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对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市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专业前景的把握,也将压缩课堂讲课时间,留给学生较大的独立学习和讨论空间,从中获益。

(四)注重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

针对目前义乌市理财需求旺盛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财知识的人才。专业理财人员需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税务、理财等相关的知识和规章,能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对个人理财、企业理财和理财业务发展等制定规划或方案,可以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能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针对能力目标将课程细化,对每一能力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具体到每一章节的进程表。学生在校内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专业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的同时,可以有专门的活动地点开展各类有校外兼职指导老师参加的投资与理财活动,如金融知识大讲堂(包括证券、外汇、期货交易模拟训练)、理财方案设计大赛等,应特别强调交流和沟通环节,互相分享经验,学生将获得更大的进步。

(五)注重课外实践性教学

要紧密联系义乌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课外实践教学。目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已与义乌市内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合作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并聘请了各机构资深人士担任实习指导老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安排到不同的基地进行实习。今后还要切实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我们同时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单位,到金融机构参加社会实践,协同金融机构人员解决实际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郑亚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30-32.

[2]崔寅.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9,(2):31-32.

[3]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13-14.

[4]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5]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1-53.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2

关键词:集合理财产品信托金融

当前,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推出各类集合理财产品。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推出人民币理财计划;2005年,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面世;200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入快车道,集合理财竞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都是体现一定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合约,明确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是金融活动有序展开的基础。对同一类产品应该统一立法,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目的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防范风险。把当前众多金融机构开展集合理财产品统一到信托轨道上来,可以满足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率的双重需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

信托的扩展运用

上世纪初,我国模仿英美法系国家导入信托业,信托投资公司即脱胎于银行业,其功能定位的争论从未停息。改革开放以来,信托业继续被引入金融投资领域,之后信托投资公司虽然历经五次整顿,甚至《信托法》颁布实施多年,我国信托业的定位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兼实践问题。

事实上,信托与公司、委托-等一样,属于一种制度性“公共物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理财市场的竞争加剧,出现了对信托制度进行拓展运用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从而信托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有所张扬。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确立是信托制度拓展运用的典型。此后,企业年金等引进信托制度,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都有运用信托制度的要求。银行集合委托贷款以及券商集合理财计划限于委托制度框架内,不过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制结果。

信托制度拓展运用可以看作金融混业的一种因素或征兆。同时,表明信托业已经朝着打破“制度垄断”和“行业垄断”的方向迈进,信托公司面临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同机构之间、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还面临如何运用信托制度的竞争。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10月21日《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对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操作及监管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定。2005年3月,经证监会批准的光大证券“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广发证券“广发理财2号集合理财计划”相继成立。

《通知》内容在多方面出现了与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内容相似,甚至接近的地方,为防范道德风险和变相融资,设置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则。该产品实际上是基金产品与信托产品的共生物,形式上偏重于基金,实质上则是信托关系,而名义上却是委托关系。从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来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具有信托特征。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不管是以证券公司的名义设立,还是以集合资产管理组合的名义设立,标的所有权都发生了转移,从而超越民法对于委托理财的规定,符合信托法的规定。因此,如果对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按信托法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有利于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如果将信托定位于信托投资公司从事的信托业务,而否认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以委托面目出现的信托样态,容易人为制造制度性风险。在我国当前金融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下,不能以主体身份判定营业特征,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的信托业务也应该划定为信托范畴,防止剥夺他们存在的合法基础,尤其是信托机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脱法功效,管制之间的空白和冲突反而为其所用,这就可能酿造普遍的脱法行为,令大量交易行为处于非法与合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应当允许信托的多元化,否则这种“地下”信托容易引发新的交易安全问题。

立足信托关系的集合理财产品

我国金融机构选择信托模式竞争理财市场的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原因,即信托模式本身就是“好用”的金融工具。“好用”主要是说信托产品具有灵活性和规避管制的“自由基”,具有高度弹性空间,在打通不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与实业领域的间隙方面具有特别深刻的穿透力,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集资效应,可以迅速覆盖社会的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吸引众多停留在存款认知水准的百姓大众的注意力。

在各类金融产品推出之际,监管机构应预先以法规形式明确禁止不当行为,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例如,防止假债券回购、假委托存款委托贷款、假信托业务等。否则,一旦问题暴露了时寻求解决办法,往往代价沉重。尤其是利用信托机制集合投资或集合理财类的产品,因其规模大且善于规避管制,如果不强制安排交易结构和规范标准的法律结构,否认其信托性质和潜在的巨大风险,等待证券业、银行业的将是信托投资公司已经走过的重重困难。

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本来应当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但前提是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已尽法定和约定的善良管理和诚信义务。如果金融机构未尽义务,则应承担信托责任或者最低也是违约责任、过错赔偿责任,由表外强制转化为表内。金融企业的表外业务并不一定是无风险的业务,事实证明,大量的表外业务可能是风险过大或者在一定触发因素、诱导因素出现时容易转化为现实风险。我国普通投资者对投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同时,他们并不能有效区分表外和表内金融产品的风险度,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往往是依据金融从业人员的解释和广告,甚至仅仅凭借金融机构的看板和条幅来购买。而事实上,很多银行集合理财产品从一开始就已经走样,例如规定收益率;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亦未脱此窠臼,例如在文件中规定“客户在封闭期内可优先获得3%的净值增长率,低于部分管理人用投入资金补足”,在措辞上使用“优先获得”,也就是对投资者在封闭期内的收益作出保证,实为隐性保底条款。

信任制度下的集合理财产品满足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率的需要

集合理财产品按照信托法所规定和塑造的信托关系进行规范,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已经颁布了《信托法》,引入了信托制度,而是因为信托制度所固有和特有的功能以及制度张力可以满足集合投资所必需的投资安全和效率的要求。相反,基于委托关系的制度,则不如信托制度提供的安排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率性。

信托制度对投资安全性的保障

信托财产独立性是信托制度的最重要法律原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使得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其他的信托财产之间的风险隔离开来,大大减少了信托财产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一种有效的破产隔离财产保护方式。

在信托制度确立的权利架构中,受托人虽然是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投资运作,但是受托人所拥有的权限并不是无限度的。委托人可以在信托合同中明确规定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的方法,或者对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提出明确的风险保障标准,对受托人的管理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委托人对信托财产运用标准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投资的安全性。

在信托制度确立的义务架构中,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法定义务比委托关系中的受托人法定义务严厉,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信托法要求受托人将其个人财产与信托财产分离,使信托财产形成一个独立的财产实体,免受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债权人追索,保持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是委托制度所不能具备的。

信托制度对投资效率的保障

信托法规范为信托当事人进行交易提供了订立信托契约的标准,并为建立信托关系提供了“一套强制性的标准化约款,可以大大降低缔约的交易成本。”通过提供受托人义务,包括忠实义务和善良管理义务等信托法的默示规则,为交易主体提供了效率。信托法中,许多任意性条款为当事人确定权利义务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投基资金领域信托契约的标准合同形式,大大减少了基金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成本。

信托法以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为核心,整体安排与信托财产有关的诸多法律关系,以便实现设立信托的目的。信托法不但使信托当事人通过信托合同的方式,建立信托结构妥善处理,相互间权利义务变得相当方便,并且对当事人与信托财产、各当事人自己的债权人与信托财产,及信托财产与交易第三人之间复杂的责任体系作出了整体妥当安排。尤其是信托通过受益权的分割、分层等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巧妙运用,促进了金融资产的交易效率。

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并不是以所有权人身份运用的信托财产,因而在交易时往往需要提交授权文件等,并履行必要的确认手续,这样做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往往是一事一委托,受托人的自在委托法律关系中十分脆弱,受托人常常缺乏对受托财产中长期投资盈利的战略考虑,因而交易效率不高。在信托制度中,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时,是以所有权人名义进行交易,而且受托人往往是基于受托财产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进行管理、运用、处分,故交易效率显然高于制度。

受托人的管理运用权和财产托管权能分化,产生了投资基金的法律架构。此外,账户管理的职能也可以由专门银行负责,出现了年金分权制衡模式。这种法定化和定型化结构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也是法律强制拟制的产物。将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集合投资或理财计划规范为信托,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托法原理调整和规范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保护当事人权益,并促使监管部门统一监管信托业务。

随着我国普通民众财富的累积,人们日益要求金融机构丰富和发挥代客理财的金融功能。信托与证券、公司、等最普遍的交易手段日益结合,融入现代金融市场,成为规范和引领投资、融资和理财行为的基础性制度单元。因此,运用信托完善我国集合投资制度是一种优质的选择。目前,券商理财、银行人民币理财尚游离在信托之外,反映了在分业经营格局下不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关系协调性尚嫌不足,各监管部门应摒弃过去作为行业代言人的角色,将监管目标始终定位于保护投资人利益之上,从界定集合理财的信托关系入手,抛弃分业监管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统一对集合投资行为定章立制,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盛学军.中国信托立法缺陷及其对信托功能的消解[J].现代法学,2003(11)

2.王文宇.新金融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m].中信出版社,2004

4.夏斌.发展我国统一信托市场的两大问题[n].金融时报,2004-11-16

作者简介: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3

一、关于资产、负债

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第48号意见稿,金融资产指的是:(1)现金;(2)从其他企业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契约性权利;(3)在可能有利的情形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契约性权利;(4)另一企业的权益性工具。金融负债指任何契约性义务,即:(1)向另一企业转移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2)在可能不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义务。而现行会计理论中对资产、负债的定义,指其未来经济利益从企业流入和流出都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无法形成资产或负债。这样,创新金融工具虽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但契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发生,而是将在未来发生,因此创新金融工具不符合现行会计要素的定义。如果将金融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那么现行意义上的“资产”概念必须改变,这将引发现行会计报表的其他要素以及一系列会计基本概念的改变。

二、关于权责发生制

现行财务会计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将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它们的发生对主体具有现金后果)的财务结果在其发生的期间记录,而不是在主体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期间记录。具体地说,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立的会计确认基础。在实际应用中,权责发生制不是一条独立的、可用于指导会计操作的原则,它常与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等原则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与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以确认,而创新金融工具虽在签订契约时确立了双方的权利或义务,但并未实际发生。显然,权责发生制和收入实现及费用配比原则,对传统的资产、负债等的处理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但对金融资产的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按照权责发生制,对于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和损失不确认,则所提供的信息必然不能合理地反映经济现实,从而不能及时揭示创新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确认为当期损益,又背离了权责发生制和收入实现及费用配比原则。

三、关于历史成本原则

现行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并维护这种属性,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而金融工具则不然。许多创新金融工具在订立时只产生契约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未发生实际交易或事项,故无历史成本可循。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无能为力。而且在契约签订到最后平仓或交割时期内,创新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不断变化,如果按照入帐后价值一律不变的要求,不对随时变动的市场价格作及时的反映,就难以反映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撇开创新金融工具不谈,像现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此类的项目也很难说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熟悉现代会计理论的人都知道,对于不同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这种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模式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金融工具广泛应用的今天,这种矛盾会显得更加突出。对此,可以采用金融市场提供的最理想的计量属性-现行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的计量基础为:(1)对于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责,如果企业打算将其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历史成本即在合约开始生效时所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2)如果企业是为了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保值而持有金融工具,则按合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者现行市价计量,其他金融工具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者现行市价计量,并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由于公允价值或者现行市场的变动所形成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四、关于现行财务报表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4

关键词:金融话语;中小企业;财务人员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和各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都在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金融和投资界一直非常重视财经报答,试图推断金融官员对金融政策的态度。财经评论语言一向被认为是中立的、可信的和不失真的,但它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小企业虽然是经济建设的活力源泉之一,但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了解经济或金融政策变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将尝试运用批评话语理论,分析财务评论文本的语言特征及言语者的意识形态,希望本研究能为关注金融领域的中小企业财务人员风险知识建构提供一些启示,也有助于中小企业在运营中防控风险,提升经济效益。

二、风险的概念

“风险”概念在金融公共和学术文献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影响资产对企业和政府平衡的财务可行性,影响信用的价值和财务估价资产(如股票和债券),这种风险通常被称为“转换风险”,围绕它的突出例子包括对物质资产过度投资风险的研究,市场主体希望将其与市场失灵联系起来,解决与广泛市场基础设施和经济行为相关的活动。金融市场是否有发展变化的风险对信息和效率至关重要,如果价格准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新的投资资本将发挥最高价值的用途。对效用最大化模型最有力的理论批评之一是Simon创造了“有限理性”一词,以此来说明一些人无法优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尾部风险的处理方法,经济人可以摆脱经验法则,尤其重要的是转换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市场主体想把其与市场失灵联系起来,解决与广泛市场基础设施及经济行为相关的活动价格总是“反映可用信息的市场”的概念被称为效用最大化,这也适用于金融市场模式和经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近年来,在主要媒体财经报道中使用“风险”一词也在增加,“一带一路(中国推进的新丝绸之路战略)、金融合作”、“亚投行筹建”、“中国跨境金融体系构建”、“金融风险控制”等媒体话语频繁的出现在金融报道中。金融文本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变化风险,暗示可能存在政策干预,以解决市场问题失败和错误定价相关的潜在风险,风险有很多可能导致错误定价的特征。金融话语通过社会中介和大众媒体传播,文本的编纂和言语的选择有特定的目的和意图,总是为一些意识形态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政治分析家,不是所有想明确传达和说服自己世界观的接受者,而是根据金融话语本身的特点,在新闻媒体中分析、理解事实本身,因为语篇不是用明确的话语传达,而是通过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隐含意义等语言机制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的意识形态会传播,最终会改变真正的价值,金融文本的话语分析表明,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评估这些风险,分析与过渡风险相关的风险特征(如物理风险、诉讼风险)和资本不匹配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三、话语分析的意义

语言是多主体、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系统,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不仅是事件、物质等,也是思想、信仰、感情等人的内心世界。VanDijk指出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在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如何通过文本和谈话来反映社会权力、地位和方式,话语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作为语言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观,这种文本的态度通常是隐藏的,而不是公开的陈述,Fairclough提出了话语分析的隐藏意义,话语分析的批判方法有助于揭示其惯常性。话语分析可用于识别媒体特色的共同话语,话语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语言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人类世界事件有意义的叙述为前提。过去人们关心的话总是与政治新闻、国际大事、例如战争和灾难、政治演讲、商业广告等有关。但是,金融评论、中央银行监督管理的评论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通过话语分析,从综合社会和语言角度批判地分析金融话语的方法,不仅是在选定文本的语言特征中寻找问题,还要找出话语与隐藏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将语言视为资产,话语分析可以提供研究财务语篇价值的方法。语篇体裁是为了特定的交际或调查目的,使受众能理解和识别的社会行为。经济描写的话话集中在新闻内容上,有些反映了事实的直接结果,有些否认事实本身,有些以中立的方式传达内容,词汇选择或社会主体为具体传达语义特征而做的他/她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同时隐藏了他不感兴趣的语义特征,这是词汇建模的固有特征,语篇包括书面语、口语或视觉语言,语言受到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的制约,具有象征意义,并应用于语言的具体语境。因此,单词可以定义为情境行为,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传播具有特定功能的文本,包括与特定机构、社会群体或文化的联系。因此,分析媒体金融新闻话语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家的判断力,防止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发言权,参与金融规则的构建。

四、金融话语的知识建构

金融话语的自治性使管理者风险政策时的言外意图受到隔离保护,财经新闻语篇在说明和解释金融市场风险模型的设计时特别强调话语的可变性处理、风险假设的分布和听话人能捕捉到多少复杂性,特别是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的复杂性。话语的可变性指如果把增量归入中性理解,指经济增长时的积极需求,但当它表示债务增加时是负值,同时,需求、基金和经济如果归入积极分类,说明对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预测),但是研究表明,后者倾向于更积极(更少消极)的表达,概率高的表达式如“似乎”和“出现”意味着事件所指的可能性在句子中发生的可能性很高,但不是100%,低概率表达的一个例子是“may”。不真实的表达包括“should”(显示什么是正确的,适当的等等)和“it”等。语言是社会的建构,是适应社会的,要了解国内外财经新闻语篇的上下文和复杂性,必须依靠已知的语言构建新的文本意向。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要有相关知识积累,熟悉金融话语的句法特征,通过有意识的经验,在话语交际使用中联系相关财经知识,理解新的语言表征。另外,风险的假设性表现为企业投资者不能理性处理风险的是其前景的根源,前景理论由Kahnemanntsver-sky提出:投资者倾向于低风险的投资,因为更大的会导致更高的损失风险。企业财务人员如果能及时抓取金融个体和机构在财经文本时向受众传达的关键事件和突出的内容,也能提前预测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分散他们的市场投资行为。其次,语言的使用是由社会决定的,金融个体和机构使用的语言通常反映了他们的语言政治意图。事实上,金融文本背后有很多意识形态信息,金融文本的语言使用旨在建构权威机构管理者的意识形态,金融个体及机关的演说中常出现权威、反语、先发制人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反映在媒体报道和评论中,企业财务人员熟悉文本和话语的隐喻意义也有助于发掘这种意识形态。另外,话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金融个体和机构不能提出不真实的问责,但可以进行战略沟通,也可以选择公开的信息类型,比起否定的表达,他们其更倾向于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这种趋势在经济衰退中更加明显。金融话语中的正负极性可以由每月海外财经报告的表达分类(表达式是积极的、消极的、中立的)和形式(表达是明确的、模糊的、主观的)看出正负语言数量的差异。报告中经常包含有负音调的表达(如下跌)和表示可能性的模态表达式(例如,似乎和应该)来隐射风险。有时,文本中每个句子的单词数更多,或每个单词的音节往往含有更长的单词(有更多的音节)和更长的句子,这种故意混淆的指向被用来构建一种事件的不确定性,例如,在月度报告中会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模态,在提到当前经济状况时,与模糊相关的表达倾向于经济未来前景恶化,未来的前景经济恶化,句子变得更长,而当较长的句子可能包含对经济的详细公开时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情态表达和副词。通常句子的意思不太明确或难以理解,策略性隐藏正确的信息被认为是模糊话语隐含式表现,企业财务人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读金融话语信息的复杂性,也将影响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理财;现状;对策

1.农村金融理财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充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发展,并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地措施,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新农村”建设。当然,就目前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态度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金融理财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人资金增值,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以及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很多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是,我们必须重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金融理财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就现在来说,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拥有一张或多张银行卡,用来储存闲置的资金,并利用各种理财方式,促进资金的“增值“。但在不少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有了闲置资金之后,总是用各种”包装袋“将其全面包裹起来,放置于家中。这种现象也透露出,当前我国农村理财业务发展十分缓慢。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投资数量较少、投资范围比较狭窄,农村地区的金融理财也逐渐被忽视。

针对此现象,笔者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理财发展不受重视、增速较缓的原因:第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都较低。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偏低,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等。加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各项日常生活开支、住房、教育及养老等方面,手中的剩余资金本身就不多,甚至没有进行理财的“资格”。也正因为如此,农村居民对金融理财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也不高。

第二,当前金融理财的服务门槛过高。所谓门槛过高,是指很多金融机构将理财服务的限额订制的过高,导致人们无法进行理财。例如,一般来说,金融理财的门槛在20万元左右。这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样一来,农村也自然而然成为金融理财的盲区。各个商业银行在“创造“新的理财产品时,也仅仅针对城市人口,导致农村金融理财行业发展陷入“泥潭”。

第三,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金融理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全面的、系统性的金融知识,熟悉各种金融工具或投资工具的使用规则,并能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及潜在风险的人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实现”金融理财“的根本目标。而就我国农村居民来说,大部分人员不了解农村金融的具体政策,同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于金融理财下各种投资方式的收益计算等均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民口袋里有余钱,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财”。

第四,农民投资的渠道较为狭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各种理财产品并不适合农村居民的需要。这样一来,农民无法挑选理财产品。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周期相对较长,且都带有一定的时间。但就农民的实际情况来说,农民的收入是受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的,与理财产品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农村理财行业发展非常缓慢的重要原因。

第五,农民对于金融理财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心理素质普遍较低。与普通的定期存款获得利息的方式不同,金融理财的风险则相对较大。稍有不慎,就会让客户赔得血本无归。而大部分农民在理财的过程中,由于不熟悉各种操作规范,盲目跟风,“赔本”现象较多。而一次“失利”之后,很多人就会否定金融理财这一投资方式。

第六,我国农村金融理财行业的服务较差。金融服务的缺位,是限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政策方面过分倾向于发达国家及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发展资金缺乏,资金流通过于缓慢。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并不顺利。作为我国金融理财行业的潜在市场,农村金融理财的发展理应受到重视,国家以及相关的部门也应该采取更多的支持性策略。

2.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理财行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其收入方式的多元化,相关部门必须十分重视农村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笔者将针对上文中的问题及原因,对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理财行业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首先,要加强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村金融理财的环境。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多个渠道积极促进农民的增收,使广大人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能有余钱进行各项投资。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的理财环境,做好软件与硬件的开发,,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理财的环境。在各个农村地区,各个金融机构应该大力普及网上银行以及理财软件等,不断探索各种符合农民需要的理财产品,在农村开设各种网点,方便农民进行各种理财活动。

其次,各个金融机构必须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的开辟。要在重视城市客户的同时,深入了解农村客户的理财需求,制定“平价“的理财产品,方便农民的理财过程。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多种新的理财产品,以供广大农村客户选择。另外,各个金融机构要降低理财门槛,吸收更多的农村用户进入金融理财体系,促进理财产品的普及,进而促进金融理财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再次,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金融理财知识及技能。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融资意识缺乏,对金融理财行业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及各个金融机构要采取各种途径,做好金融理财的宣传工作。例如,政府或者金融机构要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进入乡村或者农民家里,或者通过媒体,向农民朋友讲授金融理财的内涵、意义及相应的技术手段等,使农民能够真正参与到金融理财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理财需求。在宣传金融理财积极意义的同时,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向农民讲清楚各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提醒所有人员“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了提高宣传的效率,工作人员要尽量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够有清楚的认识。

为了提高农民应对理财风险的心理素质与能力,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各种行为,并做好各种理财风险的防范工作。例如,在投资股市的过程中,农民要十分注意投资风险,实时关注大盘动向,做好建仓或减仓工作。

第四,金融机构要充分结合农民的理财需要,设计各种理财产品,拓宽投资渠道。要从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产品。例如,对部分中年人来说,可以针对其子女教育问题,设计一些教育储蓄产品。针对老年人,可以设计一些养老保险等产品。为了方便农民进行理财或投资,相关的金融机构可以在某些乡镇设立金融理财中心或者金融理财产品的超市及便利店等,设立专门的服务专员,其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还要推广各种贷款品种,包括建房、助学、各种观光旅游等,充分满足农民的各项发展需求。

总之,政府和金融机构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发农村金融理财市场,调动农民理财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总结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理财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理财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政府和各个金融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要坚持“一切为了农民”的原则,加快创新,设计出符合农民需求、贴近农民生活的理财产品,号召广大农民参与到理财行业中来。同时,要做好各种风险防范工作,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帮助他们避开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农民也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理财理念及技术手段,积极参与到金融理财活动中来。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村的金融理财行业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政.基于消费理论对拓展农村金融理财影响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界,2013(08)

[2]郭琛,孙陟佳,陈浩.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理财工具供给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

[3]马富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文化建设初探[J].浙江金融,2013(06)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6

众所周知,血液是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根本,如果人的血液有了血栓就会发生病变,严重的会导致人的瘫痪甚至死亡。同理,金融企业和人是一样的,资金就是一个金融企业的血液,如果出现资金流断档,也会瘫痪甚至死亡。由此可见,金融企业的发展与财务危机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危机管理失效将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监测与预防等手段,实现对财务危机的控制与防范。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金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

目前各金融企业普遍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经营风险造成的,其二,由财务管理失误造成的。

(一)在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方面

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企业经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出现,进而也极易造成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同时,金融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存在问题,其中金融产品的质量,组织管理的计划,新技术的开发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有效与安全管理,一旦组织管理风险出现,则会诱发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市场营销的盲目性。当前,金融企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其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营销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由于金融企业通过营销,增加了市场的份额,同时市场营销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以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但部分金融企业未能重视财务管理,过于关注市场营销,导致市场营销的效果欠佳,财务管理的状况较差,进而造成了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第三,多元化的经营。目前,金融企业的发展逐渐迈向了成熟期,为了实现对经营风险的规避,纷纷实现了经营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未能正确理解理解实物资产投资,同时也忽视了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在此情况下,金融企业的投资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进而极易引发财务危机。第四,核心业务的萎缩。在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经营,但众多金融企未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而是利用兼并手段积极拓展市场,此形势下,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增多。

(二)在财务管理失误方面

首先,贷款管理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金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获得发展,增加市场的份额,采取了发放贷款的措施,虽然降低了其资金周转的速度,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的不合理,出现了众多的坏账,死账,呆账等,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其财务危机极易出现。其次,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财务危机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债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即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造成财务危机,主要是由于当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的负面影响则会出现,金融企业的盈利力将有所降低。最后,财务预警系统的欠缺。该系统的基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对金融企业发展中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的控制、分析与决策等。它是金融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但是部分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此时财务预警机制则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不能预防财务危机的产生。

三、控制与防范金融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财务危机对金融企业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为了实现金融企业的正常、有序经营,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危机,需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管,同时,要结合金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危机监理机制。下面提出了几点防范财务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一)树立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内部,展开危机教育管理活动,其中企的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危机,在金融企业内部逐渐形成良好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氛围,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严肃的对待,使危机意识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之中。

(二)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它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金融企业理财活动的质量与效益,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保证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合理性,可以运用定量分析,决策模型等,也可以对各种决策进行可行性方案的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各种财务决策的技术与方法,使财务方案保持在最优状态,进而才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决策决策的质量。

(三)增强对外信息的反应力。金融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的外部情况,要不断加大对外部情况的监控力度,进而为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及时与有效的调整。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7

 

仅据笔者所见,马寅初在民国时期公开发表的深入阐述财政、金融关系的言论就有20余次之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段:

 

尝考纷乱之财政,足以致金融之破坏……由于财政与金融混合之所致也。吾国今日之财政与金融所以难于收拾者,职是之故。夫财政者,所以维持政府者也;金融者,所以发展农、工、商各业者也。两者宜分离,不宜混合。分离则财政可理,金融活泼;混合则财政混乱,金融破坏。英国素主分离,故此次欧战,始终保守其平日之政策,军政各费皆取之于赋税与公债(财政),未尝强迫中央银行发行纸币(金融),以应军事上之急需。其结果金融界虽不免稍有变动,然未闻有破坏之事。若夫俄、德、法各国,则财政与金融时相混合,故此次战争,于募债、增税之外,复强迫中央银行滥发纸币,以充其购买之能力,于是纸币愈发愈滥,其价值愈多愈跌……吾国财政,与法国如出一辙,财政当局倘能取英国之长,而舍法国之短,则财政与金融之前途,庶有豸乎。②

 

中央银行应与财政部脱离关系。盖银行为金融事业,目的在使国内商品流通圆滑,信用父易,周转灵便,信用工具之伸缩,一视市面需要之紧缓而定,不但可以稳定币价,且得收经济繁荣之实效……故凡因工商业需要而发出之钞票,皆有其代表之物,钞票之价值与信用,悉基于此。财政则不然,其所支用,悉属消费,支发薪饷无论矣,即寻常所谓事业费,多半亦归消费。故其收入应采用租赋方式,取国民之所余,以济国用,国民苟富,国用亦可增加,如是则财政与金融,两不相妨。非然者财政不足,每借中央银行之钞票为挹注,货已消费,而钞依然存在,能发而不能收,钞票之信用,如何可以维持,诚极危险之现象也。美国尝采金库独立保管制度,每因政府征税之时,市面通货,必大量集中于金库,金融骤见紧张,及其支用时,市面通货骤形松缓,金融骤见膨胀,识者尚以其病民,力加改革。而我反使中央银行之管理权,无限制地听命于财政部,以财政部长兼为中央银行总裁,使财政不至扰乱金融者寡矣。②

 

中国对所借外资,愿意将其放入汇兑平衡基金乎?抑放入于信用准备金乎……以现实之需要言,必乐其加入于信用准备金中,决不愿其放入于汇兑平衡基金中也。因放入于汇兑平衡基金中,纵有1千万镑,仅能得1千万镑之用。若放入信用准备金中,则可得3千万镑之用。但吾人倘一想及通货膨胀之恶影响,未必不为之踌躇者……中国将来借用外资之机会正多。若一经借入,均放入信用准备金之中,则通货膨胀,危险万分。故汇兑本位之将来,危机四伏。无疑汇兑平衡基金仍须设立,使借入之外资,均应放入此基金中。政府借款建设,有属于财政之范围,而信用准备金则属于金融范围之内。善于理财者必使财政与金融之限界划分清楚,否则纵能将汇兑平衡基金与信用准备金分别设立,徒具虚名,无补实际。英国金融之所以脍炙人口者,即在英兰银行之业务完全独立,其职掌在维持金融,与财政无涉焉。故在平时不受财政当局之干涉。

 

上述言论先后发表于1922年冬、1925年7月、1934年10月和1944年2月。综观其意可知,马寅初无论是在民国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初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坚决要求政府当局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明确划分两者的职能界限,坚决反对因为政府当局自身的财政需要而干涉和破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肆意利用本归金融机构或中央银行所有的纸币发行职能来应付军政开支和财政赤字。易言之,就是他在民国时期始终反对任何一个执掌中央或地方政权的政治集团利用滥发纸币政策来满足自身的财政需要。从理论上说,就是马寅初在分析财政、金融的关系时,始终反对“纸币的财政发行”这种故意混淆财政和金融的职能界限,必然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错误政策和行为,而坚决捍卫由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央银行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自主发行纸币的正确政策和行为。马寅初之所以如此分析财政、金融的关系,又是和他早年留学美国时所掌握的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健全财政理论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上述言论还表明,马寅初对于长期奉行自由市场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英、美两国特别是英国政府慎重对待财政、金融的关系,在和平与战争时期都竭力维护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历史经验和成例十分推崇。这种历史经验和成例的直接理论基础则是由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鼻祖亚当斯密创立的,直到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止都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各国财政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健全财政理论。健全财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政府的职能是狭小的,只限于向私人提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供给的国防、司法、教育、道路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不应干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稳定和调节的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赋税是保证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财政收入,但不宜征课过多,因为那样会损害私人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大都是非生产性支出,所以要尽量节省,并严格控制其用途;每年的财政预算都要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为原则,不能出现财政赤字,因为财政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万一出现财政赤字,也要尽量靠赋税而不是公债来弥补,因为公债要比赋税更多地侵占私人经济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还会加重子孙后代的负担。西方古典经济学派之所以鼓吹健全财政理论,归根结底是由他们信奉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念决定的。

 

以亚当斯密为鼻祖的西方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坚决维护者,他们几乎完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而极力主张实行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配经济运行和经济资源的自由主义政策,以充分满足资本家私人的求利欲望和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从马寅初在民国时期反复强调要划分财政、金融的职能界限的具体理由则可看出,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恰恰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派所鼓吹的健全财政理论。至于他对于金融的职能就是要为市场流通和经济发展提供货币信用工具(纸币)的正确界定以及他对于英国政府竭力维护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特别推崇,则清晰地反映了他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影响下信奉和维护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制度的思想倾向,因为金融职能的正常运转和政府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维护不但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市场经济制度在近代西方国家日益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动因和标志。

 

当然,马寅初在民国时期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明确划分两者的职能界限,还和他看到并猛烈抨击的民国财经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政策恶例有关。这一政策恶例就是从民国早期的北洋政府和地方军阀到民国后期的国民政府都肆意干涉和利用金融本该为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提供货币信用工具(纸币)的职能来为解决它们自身的财政困难服务。而马寅初运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健全财政理论反复告诫民国政府要注意划分财政、金融的职能界限,不能为了财政需要滥发纸币的实际目的也正是为了根除这一政策恶例。但遗憾的是,这_政策恶例非但没有因为他的反复告诫而从民国的财经生活中逐渐消失,反倒因为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力主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英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流行而被民国后期的国民政府盲目推向了所谓“积极的干涉主义”财政政策的极端,由此又引发了曰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于是,马寅初便在1948年7月完成的财政学名著《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中再次运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健全财政理论对所谓“积极的干涉主义”财政政策作了系统深入的批判。而他批判后者的事实依据则是强调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国情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英美两国,所以简单袭用由英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衍生出来的赤字预算的“财政新哲学”,实行所谓“积极的干涉主义”财政政策,当然会导致无比严重的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他写道,在英、美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陷入经济危机时,“人人视投资为畏途,人力物力皆无出路”,不得不由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来弥补私人支出之不足,以免除消费不足或生产所剩的现象,兼以救济失业。因此原以收支平衡为原则的财政,至此不得不以赤字预算为准绳。于是在财政学上有所谓‘财政新哲学,出现了,虽凯恩斯没有讨论赤字财政,但循他的思路而推展,非至赤字财政不可。”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繁荣之时,“公共工程必须延缓,以待工商业渐趋萎缩时再行举办。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合逻辑的,不过在中国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在中国百废待举,没有一粧大规模的工程,可以随举随停……可以在商业繁荣时保留下来,以待补充工商业衰落时之不足……要举办公共工程,在财政上就要破坏收支平衡的原则,势必走上赤字预算的道路……在英美赤字预算或可产生有自偿力之生产事业,于国民有益。在中国赤字预算之运用,则会造成人力物力之浪费”,害多而利少。

 

近十余年来,中国实行的是“积极的干涉主义”的财政政策,就是“用财政力量,推动金融发展;再用金融力量,扶助经济建设;再基于经济建设之推进,充裕财政”。所谓“用财政力量,推动金融发展”,就是“委托银行国库,俾银行自由运用”所谓“用金融力量,扶助经济建设”,就是依靠银行存款、放款与汇款“来充分供给生产事业以资金。”向生产事业“供给资金”,应当是通过发行公债等有价证券“吸收社会游资”,而不是通过转动印刷机来发行钞票。然而,由于中国老百姓穷苦,买不起政府发行的公债,导致“生产事业放款”,“只能仰仗于印刷机的转动”,于是“造成赤字财政”,“徒使金融益加紊乱,通货益加膨胀”,进而“使经济转形萎缩”。这—切归根结底又是中国的“新派”的理财者不顾“本国经济实况”,原封不动地把“凯恩斯学派的学识移植”过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①

 

又说:现代国家在平时,多以量入为出,为理财之原则,事实上不能尽依支出之需要而谋取收入,故行政计划之能否推行,须视岁入充足与否而决定……换言之,计划之能否施行,要看财政政策之是否健全……在此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原是一个富庶的国家,所以英国财政学家于著述财政学时,往往先论岁出,次论岁入……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目中,着重于量出为入的原则……但余总以为凡国民收入微薄,国家财富式微的国家,只能向量入为出的路途上进行,战时的财政当然是另一问题。美国在1933年为克服经济恐慌与不景气,采用了罗斯福的复预算制度……将通常支出和非常支出分开……以举债的方式,使非常计划的收支,趋于平衡。罗斯福……明知一旦计划实施,经济情形即可恢复,国民所得增加,社会欣欣向荣,于内债未引起通货膨胀危害政府信用以前,就可以增加税收来收回债券。所以在美国采用量出为入的政策,不致发生恶结果。但在中国则情形特殊。除战时预算外,如平时预算亦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而以举债的方式来填补经常收入之不足,则结果未必_定能如吾人之所期待……吾意在政治未上轨道之前,不如走向量入为出的路途为佳。②

 

综上所述,民国后期国民政府推行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质就是起源于英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量出为入的赤字预算思想。而马寅初则是紧紧针对这_财政政策所导致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立足于当时中国远远落后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国情,以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量入为出、预算平衡的健全财政理论为理论武器,来从根本上批判了当时国民政府内部“新派”的理财者盲目袭用外国先进经济思潮的错误学风和做法。应当说,这样的批判既准确地击中了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质和弊病,又和他在1947年7月修订再版自己的《经济学概论》一书时明确重申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中国并没有过时”,“且还没有真正开始”③的理论主张一样,都反映了他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所宣扬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理念的坚持和信守。其中所包含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应当如何看待和采用放任主义或干涉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思想意蕴,不但可以从人类经济史上找到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和经验教训,而且值得当前奉行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中国大陆政府和港澳台地区政府思考和借鉴。

 

尽管马寅初在民国时期经常呼吁政府当局要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内外战争频仍,天灾人祸不断,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或军阀)的军政开支都极为浩繁,常年处于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赤字财政状态,所以他的这_理论主张和立场似乎仅在抗曰战争初年对于国民政府战时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产生过重要但短暂的历史影响。

 

1939年3月20曰,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在论述抗战时期中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时指出:尚有一要义,不得不特别郑重指明者,即财政与金融之关系,既如此密切,而财政之健全,尤有赖于金融之健全,而后方可实现,故为健全金融计,必先严格划分财政、金融,不因财政而滥用金融,则金融方可有助于财政。抗战以来,虽军费支出浩繁,而以多方运用,法币发行数额,较之战前增加,仅为四五万万元,故虽在此非常时期,对于金融尽力维护,仍不以财政而危及金融,此次地方金融会议续提出此原则,与会诸人,一致赞同,足证此原则之重要。”④孔祥熙的论述揭示了国民政府抗战初期财政金融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国民政府在当时曾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力求避免因为抗战军费的巨额需要而无节制地增加纸币的财政发行数量。

 

这一环节不但在孔祥熙呈报给蒋介石的1份秘密文件中有详细记载,而且笔者也曾撰文对其原因作过具体分析。①不过,笔者在分析其原因时,虽曾间接提及马寅初的战时财政政策建言对于国民政府制定抗战初期财政金融政策所产生的理论影响,但因研究视角所限并未对此展开更为深入的理论追踪与查考。现在看来,国民政府之所以能够在抗战初期较为节制地管控法币的财政发行数量,还和民国经济学界的领袖人物马寅初经常要求政府当局审慎处理财政、金融关系的理论主张和立场有一定关联。这不仅是因为国民政府财政金融工作的主管者孔祥熙也在抗战初期提出了和马寅初所论基本相近的理论原则“不因财政需要而滥用金融”,而且有多方面证据表明,马寅初要求政府当局审慎处理财政、金融关系的理论主张和立场对国民政府制定抗战初期的财政金融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1936年4月初,马寅初曾借助国民政府的舆论喉舌《中央日报》发表自己对于中国“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_项建言:非常时期之国家财政,应以开办所得税为主要收入,必要时再作有限制之通货膨胀,并发少数公债以补助之。”②该建言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经济学者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他们都对其中“有限制之通货膨胀”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马氏鉴于德国战时纸币政策之惨痛教训,不主张我国亦采行纸币政策,确为复员时期保存国家经济基础之要图,否则,国内资金悉数消减,几十百年不易恢复也”。③

 

再次,马寅初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领袖人物,曾连续10余年担任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社团“中国经济学社”的社长职务(只间或担任副会长),就是在他担任此职期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成为中国经济学社社员,并在中国经济学社1938年年会上就“维持法币汇价”这_牵涉战时财政、金融演变方向的政策性问题和马寅初等多数经济学者达成了一致意见。⑤而在孔祥熙自1933年担任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之后,马寅初也多次以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和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参与筹划过国民政府的重大财经决策和立法工作,并曾在1934年5月以著名经济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财政部长孔祥熙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由此可知,身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马寅初和国民政府财政金融工作的主管者孔祥熙之间并不缺乏当面接触和交流思想的机会,所以他要求政府当局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即便在抗战时期也不能因为军费开支的巨额需要而无限制增发纸币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言自然能够影响到国民政府战时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施行。

 

由于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财政都处于破产状态,而金融又具有发行货币、筹集和融通资金的神奇功能,所以就使得很多官员和学者都或直白或含蓄地要求政府利用金融力量去解决财政困难,换言之,就是要求金融为财政服务。如清末的魏源、依克唐阿、汪文炳、郑观应、陈炽、钱恂、陈虬、汤寿潜等人就是这么要求的,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周学熙、熊希龄、梁士诒等也持有类似见解。③中国国民党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年提出著名的“钱币革命论”,主张以不兑现纸币取代金银类货币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动机,也是为了解决民初政府的财政困难,他的这一理论主张后来还成了中国国民党掌控的国民政府利用金融力量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决策依据。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财政文件和财政官员的施政纲领、工作报告以及不少学者的财政著述中,都将整理货币、设立银行等金融举措纳入到财政范畴内加以论述。而从近代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推行的各种整理货币举措都含有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和功用。近代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和第—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此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设立和改组多家国家银行,并不断向国内银行界发行巨额公债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财政困难。因此,无论从理论根源还是从政策层面上看,审慎处理财政、金融的关系,不因财政需要而滥用金融的理论原则在近代中国基本上成了_句空话,即便有经济学界领袖(如马寅初)反复呼吁和财政官员(如孔祥熙)尽力贯彻,这一理论原则在政策层面上也会因为长期的财政困难而无法持久稳定有效地转化为政府施政的_贯立场和举措。

 

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之前因为财政需要而建立的国家垄断型金融体制,经常呼吁政府当局要审慎处理财政、金融关系的马寅初不仅将其视为国民政府推行“积极的干涉主义”财政政策、“将财政与金融打成_片”的必要步骤,还对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后期借此滥发纸币以筹集战费的原因和后果作了_分为二的分析。他写道:我国在抗战之初,租税与公债交互运用。在租税方面,有转口税之增征,统税施行区域之扩大……我们用租税去筹集战费,事实上有_个最大的困难问题,便是沿

 

海各省和产业稍具萌芽的区域,已经被曰军占领,主要税源的关税、盐税和统税都受了影响……若以加征的旧税与加辟的新税……来弥补,终抵不过关税、统税、盐税三税短收的损失。故以公债来筹措一部分战费,为不可避免之措置。我们在抗战初期,不希望实现战时财政应以加税为主,公债为辅之最高原则,只希望以公债为主,加税为辅中次要原则,能切实遵守,不料战事的演变,竟使这两个原则,都不能实现,转动的印刷机,遂取而代之,以致造成的今日的局面。”②又说:“中国财政与金融之不能纳入正轨,正因两者之界限分划不清,财政之需要,或以金融为挹注。现值抗战方酣,情有可原。在战后之建设时期,如一仍旧贯,不予彻底改革,前途真不堪设想。③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8

关键词: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债务风险金融创新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超级货币宽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一次主动加杠杆的盛宴,杠杆周期向上带来了债务活动的活跃和经济体债务率的迅速提升。在杠杆上升的过程之中,中国的金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孕育出新的金融产品。

推出背景及基本情况

利率市场化压制银行净息差,而表内资产扩张又受资本充足率限制,银行资产扩张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到201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骤降至13.5%,较2012年年末17.7%的增速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影子银行”体系迅速扩张。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所从事的类银行贷款和债券业务,以委托贷款、商业承兑票据等金融工具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再加上小额贷款、民间融资工具等形式构成了外延广泛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

银行理财的发展尤为迅速,新发产品规模从2004年的0.04万亿元,到2012年的30.36万亿元,十年间银行理财市场以年均近100%的规模增速迅速崛起。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达到9.8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缓解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提升了居民投资收益,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在近两年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刚性兑付问题、自营和客户资金未有效隔离、资金池业务的庞氏特征、逃避监管等问题不容忽视,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理财定位和法律地位目前仍较模糊。

为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明确银行理财法律地位,银监会在继3月份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之后,开始进行银行理财业务方面的创新探索,并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10月15日,备受关注的首款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试点产品由工行正式发行,募集资金75亿元,募集日期是10月15日—20日,认购起点虽然是10万元,对象必须是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个人超高净值客户,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净值型)产品;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在此之后,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纷纷启动募集,上限金额合计约为200亿元。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对应的具体投资品之一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定义为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单一企业的债权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的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统一托管,由合格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和转让,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2013年10月23日,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试点发行的103亿元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正式报价转让,首批直接融资工具的期限在一年至三年不等。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设立将采取注册登记制度,各家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认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该份额在经过登记之后,能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上进行双边报价及转让。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必须与单个企业的债权融资相对应,单家银行管理的所有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任一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份额比例不得超过该工具总份额的80%。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及其他操作后,相关信息将通过此前上线的中国理财网完成信息披露。创新试点阶段,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若投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必须在中央结算公司单独发起设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托管账户,并在该机构完成登记,一个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只能开立一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账户,同时,管理人还要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开设独立的资金清算账户,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的投资转让,必须通过资金清算账户完成资金划转。

该创新的核心要素比较

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处于资产端,解决基础资产如何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变成标准化产品的问题;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处于资金端,实现银行理财风险隔离。

而银行在资金端资产端,分别承担不同角色,在资金端担任理财管理计划管理人,为理财客户管理风险和收益,收取管理费,有些银行根据合同还可以参与超额业绩分成;在资产端担任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起管理人的银行募集资金后投资于某一融资企业,通过管理融资项目风险和收益,以及连续报价和信息披露服务等,获得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管理费用。

(一)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的比较

一般来讲,银行通过设立理财产品向客户销售,从理财客户获得资金,按照比例配置交易市场中的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交易债券等。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银行理财存在明显区别。

1.期限

存续期方面,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为30天、60天、90天、180天左右,其中以1个月至3个月的产品为主,而投资直接融资工具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则设置成开放式结构,存续期限长,定期可赎回,只要投资者在赎回当天不操作,即可自动滚入下一个期限。

2.客户群和收益率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一般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采用净值收益,收益率相对高于一般的同期限理财产品。某银行的此款产品认购起点为5万元,首个封闭期的年化收益率为5.18%和5.32%。

3.投向

资金投向中,债权类资产部分只投资于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比例范围为0%—70%,取代了以往投资者在产品说明书中常见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基础资产。

4.估值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更像证券市场中的债券型基金,每个交易日都有估值,而原有理财是以预期收益率来做报价,没有公开的估值,类似于短期存款产品。

5.信息披露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需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披露期限、净值、成立报告、管理报告、到期清算报告等信息。而传统银行理财信息披露不及银行理财管理计划。

6.刚性兑付

按照监管的政策思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要尽量摈弃原有理财的隐形担保,力图解决刚性兑付问题,但无隐性担保等特性可能也会限制其完全取代其他类型产品。

(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各债券品种的比较

1.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品种

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类融资的标准化,所以它在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债券品种。(1)目前来看它的投资主体仅限于此次试点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它的交易不能脱离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独立进行。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至少涉及发起管理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作为投资者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融资企业、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主体。(2)其融资主体和融资投向上可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目前具体的信息披露还不够,但预计监管机构对通过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的资金投向会进行明确的规范;(3)期限,一般来讲,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主要是替代原有的通道业务,所以预计工具的期限会以中短期为主。利率上可能因非标转标准,使得高于一般债券,低于一般非标融资利率。(4)债权融资工具具有私募性质,类似于没有交易平台的保险债权计划,但由于中央结算公司为其提供一个交易转让平台之后,则类似于为保险债权计划提供一定流动性。

2.不能简单将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解为资产证券化

之前有分析认为,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个SpV,且有很强流动性,是不是变成了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把未来的现金流打包分级再证券化,主要是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产生变化;目前来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主体是企业,具体并不对应企业进行打包分割后的某一资产或现金流,是一种企业原始债权性融资,主要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端;虽然中央结算公司为工具提供了交易平台,但这种交易平台是为了发现工具的价格、提高工具信息透明度、促进理财投资的工具流动性而设的,只是提高了某项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水平,并未经过再证券化过程。

推出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和债权融资工具的意义

(一)降低“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崛起但刚性兑付无法打破,造成金融体系“庞氏化”。影子银行体系是国内金融体制、金融管制和债务周期波动共振而形成的,作为银行的补充,最近2—3年内迅速成长,初步估算目前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超过20万亿元。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一些特征。

1.金融工具非标准

如信托计划等均不是标准金融工具,流动性较差,缺乏统一的估值规则,市场透明度不够。

2.收益率偏高

由于缺乏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较高,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成本一般高于正规融资工具,一般来讲,信托收益权收益率较同评级债券高3—4个百分点。

3.运行机制不透明

如资金池类信托其内部运行机制往往不规范,特别是由于规则制度的缺乏,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整体监管和风险把控不够。

4.刚性兑付不破造成影子银行体系呈现庞氏特征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工具如信托计划一般都是在到期前通过续发来完成前一期兑付,这种运行机制造成对信用风险的隐形担保,加剧了风险的累计,使得金融运行庞氏化。

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可以使理财风险显性化、透明化,从而有助于监管层对系统风险的把控,并限制金融套利行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迫使银行提高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能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利率水平、流动性、估值等多个方面较非标工具有明显优势,推动企业将非标融资向标准债权融资转移,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利息支付压力,提升盈利水平;也有利于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推动原有理财“非标”业务透明化、标准化,促进金融风险的缓释和化解。

(二)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

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就对理财业务定义做出规定,其中第9条是“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但银行理财的法律地位仍未明确,银行理财到底是委托、信托关系还是债权债务关系莫衷一是。法律地位模糊导致银行理财的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一般均不负有向投资者承诺兑付本金的义务,但银行理财业务往往需要银行为其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承担最后兑付责任。此次推出的银行理财计划,银行的独立管理人地位与信托公司的法律地位类似,有助于解除银行在理财业务运作中的刚性兑付义务,逐步确立在银行理财业务运营中的“卖方有责,买方自负”的理财观念,真正实现风险隔离。

(三)有利于明确银行理财的业务发展方向

目前银行理财的规模逼近10万亿元,规模很大但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规范监督,特别是2012年以来,政策出台得非常密集,银行理财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业务方向的转型。与此同时,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产管理法规,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松绑,给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一定竞争压力。银行理财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运作中给银行理财部门更多自,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向真主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利于银行理财的长期发展。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试点阶段只有200亿元的规模,眼下还不会对动辄以万亿计的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预计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以下影响。

(一)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无论是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还是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都使原有理财非标资产业务透明化、标准化,无须再通过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绕过监管,因此将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造成冲击。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9

一、衍生金融工具内涵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从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看,关于其定义尚未给出统一的界定。以金融学研究角度出发,可将这一定义简单的总结为:是以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基础,在金融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衍生而来,价格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合约范畴。对于此层次的定义,其过于范范,对这一内涵的阐述并不具体。其次,以会计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所给出的定义为:其会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包括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化等,对于初始净投资并未进行限制,采取未来结算方式。而在我国,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财政部是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给出了适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需求的定义内容,其所给出的定义为: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其价值随特定利率、商品价格、金融工具价格、汇率等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的金融工具。

2.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这一金融工具的主要功能为:通过投资套利来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实现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等。具体来讲,实现对其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负债等的有效预防,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保护伞”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比如:套利投资这一作用的实现,当前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套利机会,但是,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大,而企业则需要通过风险相对较小的工具等来实现利润空间的最大化。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会借助信息不对称来实现自身利润的获得,而这就在无形之中侵害了所有者的权益,为了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便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来实现,以逐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与风险

1.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首先,合约性。从上文定义的分析中可知,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合约性特征,也就是说交易双方需要通过合约条款的束缚,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要落实双方自身的责任,充分的行使自身的权利;其次,杠杆性。这一特征主要是基于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对于初始净投资并没有限制,所以能够通过杠杆性来实现对相应融资风险的有效规避,但是,这一特征的存在也使得其对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风险性。这一工具的使用是以未来结算来实现操作的,因此,相应的不确定因随着增加,加上杠杆性这一特征的作用,使得预期收益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最后,复杂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作用下新兴衍生工具的不断诞生也使得其具备了复杂性的特征,与开始之初的衍生金融工具相比,尚无法实现有效的市场监管,因此,以其为媒介的交易风险也就随之加大。

2.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在实际应用这一新金融工具的过程中,虽然其能够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一工具的使用同样会带来新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1)违约风险

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性特征,如果合同双方中有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自身的责任,进而导致违约问题的出现,就会产生相应的信用风险。在认定其是否属于违约风险时,需要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否是因为财务危机而出现的违约,其次是相应违约一方的合约价值为负。一般情况下,这一风险的大小直接受到合同期限的影响,如果期限长,那么相应的风险就大,同时,还受到交易地点的影响,通常来讲场外交易的风险要相对较大。面对当前形式多样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还存在着复杂性等特征,所以选择的金融工具不同,那么相应的信用风险也就存在一定差别。

(2)市场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通过如下三种风险形式来呈现:货币、利率以及价格风险,被合称为基础金融风险。在以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交易的过程中,基础金融产品的价值是其预期价格的基础,但是,如果最终实际结果与预期不符,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一风险是无法实现量化定位的,如果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选择与应用这一金融工具,那么相应的市场风险就会加大,也正是基于这一风险的不可量化性特征,在杠杆性特征的作用下,企业会试图通过短期投资套利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市场风险特征的存在就无形之中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相应的风险承担者可能会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3)营运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一方面,如果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在决策上的失误会导致营运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技术应用上的偏差也会导致营运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实际运用这一金融工具的过程中,如果企业相应的管理者无法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认识与深刻剖析,就会导致企业营运风险的发生,同时,除了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外,个人的经验与素质也同样会影响到营运风险的产生与否。

(4)流动性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包括了业务流量风险以及资金流动风险。其中,业务流量风险的产生是基于合约的不完善,由于合约是约束双方履行自身权利义务的媒介,而合约的不完善会导致最终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产生;资金流动风险的产生是基于其中一方因为自身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进而无法按照合同的规定来实现支付,这就会因被迫平仓的出现而遭受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这一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交易中,同时新兴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也同样会造成这一风险。而当合同越标准,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同时,如果相应的市场交易原则较为完善,那么相应的流动性风险也就随之变小。

(5)法律风险

这一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现有法律的完善程度,如果现有法律无法实现对合约条款的有效保护,那么相应的合同双方可能就会遇到这一风险。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不断增多,而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无法实现与其相适应的完善,那么就无法形成对合同条款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正是因为法律制度存在空缺,致使合同双方中的受益者会钻法律空子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1.国际金融市场背景下这一应用的现状

与国内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相比,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这一市场的发展相对较为完善,相应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多,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大,在此背景下,其市场与政策等宏观环境要相对能够更好的适应与满足这一工具的应用,因此,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在应用这一工具上的范围较广,可参考的经验较多。从当前发达国家应用这一工具的现状看,近百分之七十的企业都使用了该金融工具,而使用汇率与利润类金融工具产品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按照使用的行业来分析,在农业以及矿业等企业中使用这一金融工具的企业达到了近百分之七十五,而制造业与服装业使用率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近百分之四十以上。而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企业已经加大了对这一金融工具的重视程度,纷纷尝试将其应用到财务管理中,试图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以拓展自身的利润空间。从国外的现有研究看,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基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性,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能够确保实现企业业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的利润点,同时,通过这一工具的使用能够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企业资金的利用价值,通过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并实现对相应风险的有效控制。

2.国内应用现状

在衍生金融产品的运用上,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直到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加大,为了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衍生金融工具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了企业的投资、融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为了实现对相应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并降低财务成本支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逐渐将这一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然而,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金融工具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由于在境外期货交易资格上的审批过严,进而使得相应的衍生金融产品使用途径绝大部分是依赖商业银行来获得,相应监管较严,所以这一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的基础较为扎实,只有不断的实现模式的创新,迎合金融市场发展需求,才能为企业实现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有效应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以拓展使用空间

当前,我国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理念过于保守,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存在的风险认识存在偏差,片面的认为这一金融工作的使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事实上,将其应用与财务管理中能够在规避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从目前国内企业应用这一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看,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存在着投机与违规操作,因此,人为原因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面对这一金融工具的发展形势,将其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在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一金融工具的作用与价值。

2.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

要想确保将其有效的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就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来实现对应用行为的规范,确保企业能够合理选择这一产品的种类,实现对其进入市场后的有效跟踪,以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并要将审批与操作的权利予以分开下放,以实现高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要以相应调整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对产品进入市场后流通情况的有效跟踪与监管,以确保及时且准确的做出决策。此外,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结算与审核制度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提高企业风险意识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

首先,在风险意识的提升上,要求企业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的剖析,要在充分掌握其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辨别,通过对风险的计量与分散来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以确保这一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这一金融产品所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面对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企业必须要全面的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以实现应用这一金融工具的价值。其次,基于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上起步相对较晚,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保守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相应的风险经营理念过于淡薄,在企业财务出现风险的过程中,其依旧被拘束在原有的管理理念之中,排斥将这一金融工具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除了现有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偏低外,还面临着综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致使其在应用这一金融工具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因此,这就要求要加大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其专业能力素质,并要通过对相应人才的引进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力量。

4.打造完善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理财的意义篇10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因高收益、低门槛、便捷性等优势广受欢迎。截至2013年9月30日,余额宝资产余额达到556.53亿元,余额宝的大热,带动互联网金融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蓬勃发展,苏宁、京东等电商大佬进军互联网金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获得第三方支付运营牌照,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加入了互联网金融队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火如荼,让互联网金融成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背后,也暗藏着风险隐患。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界定和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各类风险,并给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关于互联网金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Frankallen,elat(2002)将电子金融定义为利用电子通信和电子计算来提供金融服务创造金融市场的方式,是互联网金融一种初期模式[1]。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理论的无金融中介的状态[2]。谢清河(2013)将互联网金融分为狭义互联网金融和广义互联网金融[3]。前者指基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通过internet或通信网络,借助具备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用户终端为操作平面的金融模式,后者还包括与前者相关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监管等外部环境。张晶(2014)把互联网金融描述为一种信息时代的金融模式,该模式借助互联网对金融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该模式包括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的延伸和互联网与金融融合产生的新状态[4]。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概念的理解,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互联网是渠道,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指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融合生成的一种新型资金融通模式,包括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等)为提高效率借助互联网提供线上服务,也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新生金融模式,即互联网服务平台直接或间接提供金融服务,例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等。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新生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现状

本文研究的互联网金融为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不包括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线上延伸。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外,主要包括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这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支付模式

支付模式,即第三方支付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定义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中资金转移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①。徐显峰(2011)则给出了具体的说明,认为第三方支付的核心在于交易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是在实力和信誉方面具有优势的独立机构且与银行签约,当用户进行商品交易时,这些机构协助用户完成资金的转移[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第三方支付是指非传统金融机构借助通信、互联网和信息安全技术,协助商品买卖双方,实现资金转移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王维东(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模式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模式[6]。其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指用户使用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等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货币资金的转移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指借助无线电通信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转移支付。

据enfodesk易观智库统计显示,2013年全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比上年增长4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突破59666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与2011―2012年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第三方移动支付增长却是爆发式的,2013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高达1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800.3%,是2012年增速的8.45倍(见图1)。

相比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高速增长,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依然位居前三,交易份额占比依次为42.51%,20.37%和6.69%,占据约70%的市场份额。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中,支付宝占比46.57%,财付通占比19.29%,银联在线占比13.75%,相比2012年,三者占有率均小幅下降,但市场占有率依然高度集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变化很大,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到69.9%,拉卡拉挤进三强,占比17.8%,财付通位居第三,占比3.3%,银联位于第五位,仅占1.5%(见图2)。总体上,2013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张速度趋缓,进入了稳定增长期,未来的增长关键是与金融深度合作下的业务拓展。

(二)融资模式

王曙光、张春霞(2014)对于互联网融资模式的界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中充当中介,来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7]。邱冬阳、肖瑶(2014)认为互联网融资模式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该融资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资金供求者之间的匹配,实现资金融通[8]。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互联网融资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互联网融资模式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有阿里小贷、p2p网贷和众筹融资。

阿里小贷通过将阿里巴巴B2B、B2C和C2C平台上累积的客户信息,转化为客户的信用评级,来实现了量化放贷,具有金额小,放贷便捷等特点。目前阿里小贷的业务涉及B2B会员的阿里贷款,B2C、C2C的淘宝贷款和航旅商家的保理业务三个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年报显示,从2010年第一家阿里小贷公司成立到2013年末,阿里小贷累计放贷65万户,累计发放贷款额已达150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12%。阿里小贷的成功,弥补了当前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方面的漏洞,也吸引了其他电商平台加入互联网小额贷款行业。

p2p网贷(peertopeerlending,人人贷)最具典型性,是个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完成资金融通的互联网融资模式。融资过程中p2p公司充当服务中介,考察借款人资信状况,撮合交易,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根据贷款规模不同,我国目前的p2p网贷模式分为无担保线上模式、有担保线上模式、线下认证模式和非典型p2p网贷模式四类。在无担保线上模式,p2p公司是单纯的中介,提供资金借贷信息,不进行担保,代表公司有拍拍贷。在有担保的线上模式中,p2p公司要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贷款催收,借款人违约情况下还要先行垫付贷款人本金和利息,国内大多数p2p公司都采取此类模式。线下认证模式,主要是为了应对我国目前不完善的征信体系,降低违约风险,典型代表为合力贷,要求贷款金额高于限额的借款人进行现场审核;非典型p2p网贷模式是我国特有的p2p网贷模式,主要也是线下进行,资金借贷双方不具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款人与p2p公司之间存在借贷关系,p2p公司将债权转化为各种理财产品供贷款人选择,宜信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2013年末p2p公司数增至523家,比上年增长253.4%,p2p贷款规模为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4%(见图3)。预计未来几年,p2p公司数和贷款规模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0%以上,网贷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网贷行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残酷。

众筹模式(Crowdfunding),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没有股权的转让,是小微企业或个人借助互联网和SnS展示所运营项目或所从事活动的投资价值,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众筹融资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2011年,我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线,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报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约21家众筹融资平台,多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文化项目不足10个,2013年末文化项目已接近150个,增长率为1400%;2011年文化项目融资额为6.2万元,2013年融资额已达到1278.9万元,增长约205倍,众筹融资模式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期。

(三)理财模式

袁博(2013)等认为互联网理财模式是一种投资理财的新模式,即借助互联网进行投资理财活动[9]。王曙光、张春霞(2014)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界定,认为理财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包括基金、保险、国债等理财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本文综合以上观点,认为互联网理财模式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销售理财产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理财产品的线上销售,另一种是与互联网特点融合生成的新型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一种互联网理财模式中,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理财产品信息并进行相应代销业务;第二种互联网理财模式中,理财产品与互联网平台有实质结合,余额宝就是此类理财产品的典型代表。余额宝是天弘基金公司的理财产品增利宝与支付宝支付平台融合的产物,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末,余额宝期末净资产为1853.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率233.03%。余额宝的火爆,催生了更多的理财产品问世。2014年,苏宁云商、腾讯和华夏基金依次推出“零钱宝”、“微信理财通”,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方兴未艾。

(四)信息服务模式

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刘英、罗明雄(2013)给出的解释是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销售提供信息服务[10]。王曙光、张春霞(2014)则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的搜索和比价服务,协助投资者完成最佳理财。本文认为,在该模式中,互联网平台作为中介,提供信息服务,来促使互联网理财产品交易的完成。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融360,搜索服务涉及贷款、信用卡和理财三方面,核心业务为贷款业务。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显示,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活动已经超出现有监管界限,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甚至已涉及非法集资和非法经营。在央行指出目前互联网金融业蕴藏着巨大风险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况也证实了风险的存在。近年来,p2p网贷公司跑路事件频发,北京“网金宝”、深圳科讯网先后销声匿迹。预计北京网金宝涉案资金约1000万,深圳科讯网约2000万,且涉案资金在不断增长。互联网金融究竟暗藏什么风险?本文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监管缺失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和其他风险。

(一)监管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风险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缺失;二是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的缺失。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处在野蛮疯长的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进。近几年,我国虽然依次出台《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但此类法律法规多为宣示性条款,一部完整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仍旧没有出台。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互联网金融法律定位,业务经营边界模糊,客户隐私保护缺失,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不明晰,这又进一步成为互联网金融乱象滋生的温床。除了监管法律法规的缺失,我国也未成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不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运作提出监管意见;银监会发出《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对p2p网贷平台的监管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而小贷公司,却归属当地政府监管。监管主体不清的同时,我国也缺少相应的监管措施。我国现存的监管措施是针对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产物,结合互联网和金融双重特征的监管措施十分稀少。

(二)技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平台因非法入侵而瘫痪、进而用户信息遭窃,导致损失巨大的风险。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技术安全漏洞,导致用户交易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泄漏,国内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于2013年3月就曾发生过用户支付宝交易信息、个人账户、手机号等信息意外泄漏的技术安全事件;二是p2p网贷平台受到恶意攻击,出现瘫痪,仅2014年1月,我国先后出现了3次p2p网贷平台遭受恶意攻击的事件,涉及人人贷、好贷网和拍拍贷等多个p2p网贷平台;三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数据聚集增大了数据泄漏的危害性,一旦数据遭恶意泄漏和篡改,将会对个人隐私、权益甚至是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三)其他风险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与传统金融业类似的风险归于其他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内部系统缺陷、人员疏忽或外部事件(黑客恶意攻击)造成损失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容易受到黑客攻击造成资金损失,也容易因内部人员出现资金盗骗现象;二是p2p网贷平台自身建设存在漏洞,造成信息泄漏,导致损失,以及网贷多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相比较商业银行的借贷者其资信状况较差,审核过程简便更暗藏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获取足够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不用缴付客户备付金,在赎回时需要垫付资金,如果短时间大规模赎回,支付平台将面临流动性风险;二是p2p网贷平台和小额贷款公司因为资产负债不匹配,产生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比,缺少存款准备金、风险资产拨备覆盖,又缺少应对流动性不足的经验,流动性风险对其危害更大。

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在交易中因对方违约,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目前多投资于货币基金,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取得高收益,如果流动性状况逆转则面临信用风险;二是部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资金也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一旦进入低迷,也会引发信用风险;三是有些理财产品存在暗中运用后进投资者的投入支付前面投资者的收益的操作,提高了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市场风险是指因基础变量(如利率、汇率)变动引起的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体现两方面:一是投资者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因为市场基础变量的变动,产生损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因为价格变动产生损失。

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之下,暗藏着各种风险,怎样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推动行业自律和保护参与者四个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立法的进程。本文认为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包括对不同种类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形式、资格条件、业务范围和进入退出机制进行详细说明;二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风控体系进行立法,确定监管原则与界限;三是相应技术规章和国家标准的出台,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技术环节,需要启动技术规章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对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相应的检测,责令不符合规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整改;四是制定相关法律,保护互联网金融用户个人隐私,明确个人信息被恶意窃取后相关责任方的责任与义务。

(二)加强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由于监管主体不明晰等原因,游离在监管的边缘,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者,可以联合证监会、保监会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及与平台融合的理财产品的销售进行监管,p2p网贷平台具有跨地域的特性,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监管,而众筹融资属于股权融资,应由证监会监管。二是要建立以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为监管主体。金融、信息、商务等部门进行辅助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三是监管措施要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四是与国际上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借鉴其先进的监管策略。

(三)推动行业自律

由于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出台的滞后性,加之我国已经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能最及时对互联网金融形成一定约束力的就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本文认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我国已经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与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合作,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秩序和共同利益,避免恶性竞争损害公共利益。二是加快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规范的出台,为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一个大致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三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信息与技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四是任用金融与互联网复合型人才,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五,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便于资金供求者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四)保护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