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篇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篇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44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1

我针对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比较脆弱”等问题,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提供“表现机会”,改进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

要教育好每一个留守儿童,要让每个留守儿童享受到民主管理,首先必须研究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留守儿童的所想所要。一个不了解留守儿童的教师是绝不可能亲近留守儿童,也绝不能做好班主任这份工作的。

为班主任应该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采取更能让留守儿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有时候用温和的方式处理问题往往比用强制的手段更有效果。用泰戈尔的话来说就是:“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错误不再重演,让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不再留下阴影。下面这个例子是我去年由中心小学交流到村小的一个真实事例。

刚到村小,留守儿童给我的印象是:活泼中夹杂着些许野气,胆大中夹杂着些许羞涩。没想到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我这个班主任就来麻烦了。一大早,就有孩子跑来告诉我:瞿××、张××今天没来。离到校时间还早呢,孩子没到不是很正常嘛?有什么大惊小怪。但从孩子们神秘又略带吞吐的言辞中,我隐约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果然没多久,孩子的家长、学校小商店的售货员、校领导陆续找来。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瞿××、张××本是同村的两个留守儿童,平时很要好,也很调皮。周末两人从学校南围墙的出水道爬进了校园,又从小商店窗户破碎的翻窗溜进了小商店,在行事的过程中巧遇周末到校进货的售货员,被逮了个正着。意想不到的是双方遭遇后两家伙竟破门而入,让售货员和随后赶到的门卫措手不及。犹如惊弓之鸟的孩子一夜未归。听到这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面,我是怔住了。短暂的惊讶过后,我敏感地意识到孩子可能会出逃,这感觉来源于我的阅读,我曾读过相类似的案例。于是我赶紧将想法跟家长作了交流,家长迅速组织亲戚寻找,果然不出所料,两个孩子在车站被堵住了。压制住所有的愤怒,我跟孩子进行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谈话。孩子的想法让人惊讶:自知犯了大错的孩子由于受电视上警察抓小偷的影响,自己给自己定位了小偷的角色,由于害怕警察找上门所以一夜未归,整夜蜷缩在废弃的学校内不敢吱声。听到这近乎荒唐又有些幼稚的想法,正是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孩子的想法是这样的天真,可以想象到孩子当时的无助。此时我觉得耐心的教育都是苍白的,我只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是一道选择题: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关于3个候选人的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

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请问你会在这些候选人中选择谁?

孩子们都选择了C,最后我告诉他们:候选人a是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候选人B是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候选人C是二战期间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法西斯头头希特勒。

孩子们选择C的理由是:候选人a和B都有很多的缺点,而候选人C几乎没有缺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当然有资格当选。孩子们能认识这一点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优秀的品质对自己的未来很重要。我因势利导,告诉孩子们:缺点多并不证明他的未来根本没有希望,恰恰相反,有缺点的人同样可以成就辉煌的人生。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觉得这一案例产生的教育效果胜过所有的规劝和鼓励。

二、发掘留守儿童的潜力

小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儿童,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留守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可能有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而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留守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发掘留守儿童的潜力。

如我班留守学生徐真真,开始转到我们班时,语文经常考不及格,但足球踢得非常好。学校举行足球比赛,我就鼓励她参加。开始她还自卑,怕影响班级成绩,不愿参加,在我再三说服教育后,他报名了,并且获得了好成绩,他不仅得到了学校的奖励,我在班里还给了他奖励,并且课下及时和他交流,引导他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肯定会有收获,希望他在学习上也有不怕苦的精神。慢慢的,他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能考到七八十分了,成绩提高了,他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又找回来了。

三、保护留守儿童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我在对留守儿童评价方面做了如下变动:

1.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如果留守儿童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时不打分,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等他达到我的要求后再打分。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残痰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两性世界里,尽管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体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有正常的性的發展,残疾的明显程度并不与性的發展成正比,性的發展同样贯穿其一生,并且影响其全部生活的目的及态度的选择。如2009年笔者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13~18岁儿童进行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残疾学生的青春期發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的性心理發育要晚于健全儿童,但几乎同样有着健全儿童性心理不同阶段的内在表现需求,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儿童發展并保持性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残疾儿童在知识接受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很多关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局限在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上,忽略了残疾儿童的性个人需求、性价值选择、性情感体验、性个人素质等人格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残疾儿童性心理的健康發展。为此,本文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来探索残疾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的發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發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了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该理念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也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3消极心理学取向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误解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主要研究残疾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限制、语言表达沟通的限制等消极心理因素而引發的成熟的性生理与尚未完全成熟的性心理之间、性的生物需求与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局限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上,将个体具有较强的性社会适应性(性道德、往常识与规则)、如何免受性问题的困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忽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受自己的身体,在与两性的交往中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终极目标,这也导致了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者与实践者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误解。

3.2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

由于当前学校将残疾儿童l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把残疾儿童当做“问题来源”,常常以残疾儿童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如,自信心、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宽容等个人特质对性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

3.3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积极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由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冲突的解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系统,因此,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4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照,孟万金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1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

身体的生长發育是心理發展的物质基础。生长發育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直接影响是指性生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个体心理的某些变化。例如,对男性来说,青春期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对女性来说,月经周期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等感受。但由于个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心理与行为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较少是由青春期生理变化直接引發的,而大多是生理变化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春期生理变化对个体心理發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间接發生作用的。也即是性生理变化对个体性心理發展的影响并不在于性生理变化的本身,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个体对他人反映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或解释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与评价、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个体对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的反映,以及个体在评价时产生的自尊、自信、焦虑、抑郁等情感体验、性意志能力及个性特征等等。也即,性心理的發展是性生理变化、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人的个性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身体残疾以及个性特征的缘故,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相比对个体性生理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时,更重视他人对残疾儿童性生理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评价,更容易陷入负面认知与评价、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关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到性的幸福感等;而且还要关注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首先,要提高残疾儿童自我意识發展水平,以便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外貌、能力、价值和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其次,要根据残疾儿童心理發育特点培养残疾儿童爱的能力、宽容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性审美能力,以便使他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尤其要关注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建立起有尊严、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注重整体性。

4.2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如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發育受损,对性道德规则理解困难,很难将性道德规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容易出现性安全问题;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發展上的滞后性影响了其思维的發展,使得他们的智力往往比残疾儿童低2~3个年龄阶段,使得其性心理的發展落后于其性生理的成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孤僻、敏感、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消沉、抑郁、焦虑、爱钻牛角尖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残疾儿童进行青春期性知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性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下的及性安全教育、残疾儿童自我保护和性常见问题的指导等诊断性、补救性方面,重在消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心理学要从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發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發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以發展性、预防性为主导,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發展来化解问题(孟万金)。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应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因为实践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帮助个体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较好地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發展、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帮助个体维持正常的心态,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时能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到:“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丰富友谊。”这是非常深刻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它意味着性心理的發展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示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客观评价自己并能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4.3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与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扩大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重视消解性心理问题和性心理疾病的诊断性、补救性基础上,重视预防性和發展性。这就使得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体师生家长和全面的心理素质。也即人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这种转化不仅要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还要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残疾儿童、家庭、社区为载体的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便發挥其教育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9,(12):119.

2、4孟万金.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s].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讨会.北京:2009—10一18.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3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部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4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本组40例肥胖儿童均为2008年参加我院举办的夏令营活动的儿童,其中男30人,女10人,来自我省各地的亚健康人群。根据最新亚太地区肥胖标准以体重指数(Bmi=kg/m2)[2]对肥胖儿童进行诊断:其中超重1人,轻度肥胖3人,中度肥胖18人,重度肥胖18人,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7岁,平均年龄10.89±2.16岁,平均体重61.125kg。Bmi平均值27.42。

1.2方法

肥胖儿童夏令营为期10天,营地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优秀营地之一-长沙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雨花营地,工作人员为我院儿童保健所健康专家2名、主管护师2名、营养师1名及雨花营地全体教职员工。本次活动严格按照儿童健康专家开出的健康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进行训练,以营养和运动处方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指导,行为矫正为关键;由家长、儿童、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综合干预措施。

医院专业人员在开营前一天和结营时分别对40名肥胖儿童进行了身高、体重的测量。使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体重计和身长(高)计。身高精确到0.1,体重精确到0.1。

2综合干预措施

2.1营养处方

2.1.1制订营养处方

由营养师制订肥胖儿童饮食治疗原则、饮食治疗注意事项悬挂在醒目的位置,同时按照重度肥胖热能摄入比正常同龄儿童-500~600kcal/日、中度肥胖一300~400kcal/日、轻度肥胖一200~300kcal/日为每位肥胖儿童制订食谱。

2.1.2根据每日总热能摄入量合理选择各类食物及量,保证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25%,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45~50%。蛋白质食物来源上尽量选择含蛋白质高而脂肪低的高生物价蛋白,如牛奶、鸡蛋清、鱼及其它水产品、瘦牛肉、禽类,以及适量的瘦猪肉、豆制品。多选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及具有减肥作用的瓜果,如韭菜、芹菜、冬瓜、黄瓜等;限制脂肪的摄入,采取用油少的烹调方法,每日烹调用油25克;限制零食及糖果。

2.1.3三餐合理分配

注重早中餐质量,减少晚餐摄入量,考虑晚餐太早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所以每天晚上八点喝一杯酸奶或吃一个水果。禁止肥胖儿童自行购买零食。进食时强调细嚼慢咽,规定进餐时间20~30分钟,不得提前或推后。为了防止饮食量骤然减少肥胖儿童难以接受,我们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减少的原则,3~4天左右减到食谱中的量维持,同时热量低、用油少的蔬菜一般不加限制。

2.2运动处方

2.2.1制定运动处方

根据肥胖儿童不同的个体特征,如儿童的兴趣爱好、肥胖程度、个体的承受能力,健康专家为每位肥胖儿童制定了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运动计划包括运动时间、次数、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强度和目标。

2.2.2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包括动员脂肪消耗的有氧运动--爬山、跳绳、健美操、中快速步行、游泳;亲身体验的实战演习--无线电电子猎狐、夜行军、高空飞索等;培养团队意识的野外生存训练--野炊、拓展训练、露营;拓展思维、培养实战运用能力的模拟野战;体验创造与成功的陶艺和细木工;培养急救技能的紧急救护。

2.2.3实施运动处方的步骤

运动处方的实施由雨花营地军事教官全程指导及监督执行,首先着重培养肥胖儿童对运动的兴趣,从动手运动开始,如陶艺,细木工,让肥胖儿童从创造和成功中提高对运动的兴趣。之后开始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氧运动,如跳绳、跑步、健美操、游泳、爬山以及野外生存训练,每次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最少不能低于30分钟,以后再根据儿童的适应能力增加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每日累计运动训练时间为3小时,而且在运动过程中穿插一些游戏和比赛,让肥胖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锻炼,使肥胖儿童不至于对运动产生厌恶和害怕的心理而终止运动。

2.2.4评估

夏令营期间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由随队护士对肥胖儿童测量体重,并绘制体重曲线,健康专家根据曲线图对运动计划进行修改,帮助肥胖儿童完成运动计划,达到预期目标。

2.3健康行为处方

2.3.1生动活泼的健康讲座

每周3次的专题健康讲座,采用的是互动式教学,讲解儿童肥胖的危害,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保健,如何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以及男童的单纯肥胖性发育不良等。并将肥胖儿童的疾病知识、饮食治疗、控制体重的方法,编写成童趣盎然的小册子与健康教育处方分发给肥胖儿童,让其更进一步的掌握和巩固健康讲座的知识。

2.3.2行为矫正

导致儿童肥胖的不良行为包括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吃零食、睡懒觉、贪食等。行为矫正是帮助每个肥胖儿童找出自己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并加以调整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3.3培养正常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夏令营期间采用的是全封闭式的军事化训练,早晨六点半起床,午休两小时,晚上九点半就寝,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肥胖儿童建立了健康的生活作息制度。

2.3.4自理能力的训练

培养肥胖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小胖子夏令营的必修课程。夏令营期间,肥胖儿童一改以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方式,必须自己动手打扫并保持营房的整洁,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好自己的被褥、刷洗餐具、洗衣服以及个人卫生,把日常劳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内容,这不仅是肥胖儿童运动减肥的方法之一,也培养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2.3.5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指导

肥胖对儿童心理造成的损害,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表现为肥胖儿童的妥协性、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感觉差[3]。在小胖子夏令营期间,首先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在夏令营的篝火及生日晚会中,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肯定自身的价值,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肥胖儿童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有目的、针对性的健康心理指导。2.3.6家长学校

小胖子夏令营在结营时主办家长健康教育学校,由儿童健康专家与营养专家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给每个儿童开出一周家庭食谱,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儿童肥胖症的危害和健康饮食模式,掌握帮助孩子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从心理上重视并积极参与到肥胖儿童的健康计划中来。

3结果

夏令营40例肥胖儿童,通过10天综合干预后,平均体重下降至58.825kg,体重指数平均值下降至26.39,人均减重2.3kg,最多的减去5kg,多为重度肥胖者,体重无变化1人,增加0.5-1.5kg2人。不同程度肥胖儿童综合干预后体重变化情况见下表:

所有肥胖儿童在饮食控制和训练期间未发现头晕、疲乏无力等任何不适和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肥胖儿童在夏令营中,增强了自信心,建立了健康向上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讨论

肥胖儿童夏令营是通过科学的饮食控制、增强运动量,辅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指导及行为纠正对肥胖儿童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短期的综合干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肥胖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了解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掌握正确的饮食观念和科学的减肥方法,建立健康向上的信念。虽然本次夏令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减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增加运动、控制饮食都要求孩子有较强的毅力和控制力,家长若对此不予支持或经常给予不必要的食物诱惑,则孩子极易退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使减肥方案难以进行[4]。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肥胖儿童在家控制体重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本次40例肥胖儿童中,通过综合干预,37例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例减重无效,1例增加0.5kg,1例增加1.5kg,其原因可能与病理性肥胖有关。

由于儿童热能摄入除需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外,还需用于生长发育,故增加运动,适当控制饮食和调整饮食结构被视为是儿童控制肥胖的首要措施。因此,我们希望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和帮助孩子,不要过于娇纵,也不要横加指责,使孩子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主动配合饮食控制,以健康、乐观的态度战胜肥胖。

参考文献

[1]蒋建华、刘金萍、郭金兰、张金霞.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危险因素,疾病控制杂志2002,12(4):313-315.

[2]方立珍总主编.让儿童远离肥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

[3]蒋竞雄,惠京红,夏秀兰.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心理损害[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3):186.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绘画活动儿童情感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77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在绘画中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儿童的天赋,收获快乐、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在众人的呵护与关爱下成长,孩子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小朋友相处的不融洽,唯我独尊,缺乏自信等。这些缺点的暴露,也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情感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

一、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儿童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情感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儿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认知上的发展,也表现在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在成长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小学教育阶段,往往会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环节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在如何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如何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以及技术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足之处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儿童不愿意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不能更快更好的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后来尽管有人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在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儿童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的工作中,还依旧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儿童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不顾及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儿童在绘画中,可以适当的增强自信,培养儿童独特的情感,还可以发展对美的感受;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能使孩子学会欣赏和感知美,创造美,在画中感受到自然美。

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兴奋、快乐的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忧虑、紧张则为消极的情绪情感,绘画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假如教师处理的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绘画有助于调节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作用,可以疗伤儿童受损的心灵,绘画能表达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绘画是沟通儿童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纽带,可以把压抑的情绪描画出来,我们知道绘画能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世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美感,还可以消除儿童不良情绪,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保证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情感教育,步入21世纪的中国儿童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儿童实现认识、情感、能力、个性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每个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合群、认生、自私、缺乏自信心等。儿童时期是孩子是健康情绪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该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的培养好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是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样的载体,积极鼓励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孩子自身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出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体验成功的创作中享受过程和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自己自身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

教师与家长过于关注儿童知识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许多儿童出现自闭、思想偏激的主要原因是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重智商,轻情商的陈旧教育误区造成的,严重的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自身情感素质欠缺

教师言传身教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情感素质较高,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与提高儿童情感素质,同时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儿童消极情绪情感的变化,能够科学合理的帮助儿童消除消极情绪,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进行情感调控,获得情感认知,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原因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偏重认知、偏情感教育的思考,甚至根本就没考虑情感的问题,造成儿童情感欠缺,严重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绘画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策略

绘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个别差异,缺乏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技巧,教师不但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还要帮助与引导情绪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策略和技巧,对儿童采用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实施绘画时,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都是千人一面,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个性儿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一)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状态

儿童的情感变化较敏感,在绘画中儿童的情感体验时好时坏,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自信,有时胆怯,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搞分裂,有时团结友爱,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情感状态,处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采取正确方式及时耐心的给予引导,恰当的掌握情感教育时机,为儿童日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绘画环境

儿童情感学习常常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它不同于认知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情感对儿童健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一心一意、积极地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主动去带动和感染儿童,才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绘画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增强儿童自信。为儿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绘画环境,让儿童确实感到绘画是享受,而不是负担,才能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在绘画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孩子的缺点,努力为儿童营造和谐的良好环境,在绘画中有意识的分析每个儿童的情感态度,用教师的爱心去理解儿童,使儿童学会合理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渐渐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

加强儿童的情感教育,应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因为教师教学的经验,知识含金量、心理承受力,处事态度是直接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情感不稳定而且比较脆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积极健康的情感实施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情感教育观。在绘画中与儿童交流时,要用平常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儿童,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区别对待,绝对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儿童;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在绘画中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建议,让儿童自主、自愿的绘画,绘画要满足儿童的意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才能更好地加强儿童情感教育,作为个合格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教师情感教育的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绘画中儿童情感教育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真确引导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另外教师利用非语言动作传达情感,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时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儿童时期没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日后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绘画是学前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教育对学前进行情感教育主要任务。通过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分析得知,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情感教育认识不足,有待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也应不断的提高,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情感教育的良机,使幼儿充分体验和理解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达到教师与儿童心灵共鸣。总之,为了培养儿童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儿童情感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绘画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情感教育健康快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绘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家雄.学前绘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钱初里.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高蕾.情感・艺术・生态式艺术教育――试论情感教育的审美模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6

一.开展保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有关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引发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走访了河南某乡镇的六所幼儿园,在对其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近些年来,农村幼保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很多细节上尚存在较大的不足。

(一)保教分离

1、保育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中国大部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也将保育问题和日常的照顾儿童寝食等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教育。例如:某儿童正在搬凳子,旁边的玩伴走过来说:“我们一起搬吧!”正当儿童要答应的时候,旁边的保育工作者走过来说:“小心砸到脚,我来搬!”

此外,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儿童的承受能力,让孩子背负了过多的学习压力,认为孩子应当把读书写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注重保育工作。因此,幼儿教育的各相关负责人都未能将保教有效的结合起来,忽视了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中各自具有的重要作用,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保育员与幼儿教师及幼儿间的沟通不足。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保育员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清理卫生,而剩下的时间基本在旁休息。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者数量不足,而儿童的数量较多,这对保育员来说工作强度偏大,这就造成剩余的时间少,于是保育员与教师的沟通就相对很少,就算是与教师有了交流,也大多是拉家常,而不是关于儿童成长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保育员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一般都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例如:衣服没穿好,鞋带掉了,或是儿童哭闹时,保育员进行安慰或进行训斥。保育人员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简单的沟通势必造成保教分离现象,以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二)保育员文化素质不高

1、老龄化发展,配置不合理。笔者经过走访,仅发现只有镇中心处的一所幼儿园内的保育员是正式编制,其他保育员均非正式编制,且大多数呈老龄化,年龄均在45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已60岁。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表示,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一名保育员,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私立的,由于条件限制,有的幼儿园仅有一名保育员,甚至还有的幼儿园因为未聘到保育员,暂时由幼师兼任此项职务。这种不合理的配置,让我们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文化水平偏低。在我国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三点和第四点明确规定了“保健员的文化水平应当在高中以上,而保育员也应当有初中以上学历,并且接受过专业的保育培训。”可在实际情况中,农村的大多数幼儿园根本就未曾配备保健员,保健员的工作全由保育员担当。在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常由学历偏低甚至没有学历的农村妇女承担,她们虽然有带孩子的经验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儿童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缺乏专业知识,接受培训机会少。笔者向一些农村幼儿园保育员了解当儿童出现意外事故或如何运用科学手段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大多数保育员要么采取的是一些农村土方法,要么就直接回答不知道。而当问及平时是否有接受专业机构的培训或听专业讲座时,得到的答复基本上都是“没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好,偶尔会有一些保健专家或专业的保育管理工作者来讲讲保育工作方法。因为大多数保育员文化水平低下,所以很少有保育员会通过网络或阅览书籍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保育知识。

(三)保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1、没有职业资格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保育工作者基本都是临时聘请或签短期合同,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保育资格证书,更别提有专业的保育知识了。因此,保育员的聘用门槛太低,准入制度不健全。

2、工作内容不具体。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员工作内容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尤其在培养儿童心理素质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这方面表现不足,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这也是保教分离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3、奖惩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个好的幼儿园应当要有一个完善的奖惩机制,而在我国的农村幼儿园,奖惩机制还十分不健全。长期以来,无论工作多还是工作少,薪资待遇均一样,这就造成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上不去,更别提主动干活,只会消极的接受一些分内的事务,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二.做好保育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1.保教结合,注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幼儿园的有关教育主体应当深刻理解保育工作的真正含义所在,并充分认识到保育工作在儿童的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全,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等。正如上文所述,保育员看到儿童在搬凳子,为了所谓的“安全”而忽视了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协助合作体验,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极其不利。

因此,保育员应当要深刻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在保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契机,在实际工作中时刻牢记做到保教结合,并理解其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鼓励保育人员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并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内涵,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同事信任理解关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让保教结合得更紧密,提高儿童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2.提高保育员素质。

保育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保育工作的质量。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保育员的素质都处于偏低水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首先,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度,严格以《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学历要求来进行招聘,学历较高者优先选择。其次,建立工作激励制度,根据保育员的工作情况适当的对其进行奖励,提高其待遇,稳定保育员队伍。再次,加强社会宣传,让家长们都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园保育工作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升保育员社会地位的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幼儿园管理者应加强对保育员的培训,保育员也应该要深刻感受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事实上,我国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员们普遍都表现出缺乏对儿童心理健康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他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如常见的幼儿脱臼如何处理,中毒、异物入体如何处理等诸如此类的急救与护理问题。再如,平时遇到一些儿童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令他们难以理解,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予以理会或采取了主观臆断的方法。根据这些情况,农村幼儿园应逐步建立起相应健全的保育员培训制度,并时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培训和演讲,从而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水平。这样,保育员就可以更多的接触到新型的教育理念,并能够逐步掌握如何分析儿童心理和如何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实现保育中心由生理向心理的过渡。

3.优化保育管理,制定保育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7

徐莉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儿童对音乐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面的。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因为多变的兴趣爱好

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童年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时期德、智、体、

美的培养与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

的大部分家长,过分的看重所谓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体

育、美术等课程的重要性。笔者现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

展的特点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儿童学习新鲜事物的最主要原

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会激发

儿童的探索欲望。但是儿童的心智成长不够成熟,其对事物的兴

趣爱好和好奇心会随着比较枯燥的音乐学习的进行而慢慢消失,

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积极主动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理性的判

断,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驱使儿童学习音乐的内

在动力也会慢慢消失。

(二)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次的认识

起初,儿童对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他们

只是感性的喜欢其所接触的音乐,对于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精神

层面的感知知之甚少,可能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旋律所以就

对某支曲目甚是喜好,也或许不喜欢某个旋律而一直学不会某个

曲目,通常情况下,儿童都是凭借记忆反复模仿,而不能像成人

那样,对音乐作品的实质含义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多变的兴趣爱好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

由于儿童易变的兴趣爱好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导致学

习兴趣的多变,加以现今多媒体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对儿童

选择音乐学习的形式造成了困惑,比如许多成年人的不适合儿童

学习的流行音乐,如果家长不加辨别的让儿童学习,则会对儿童

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

(一)音乐理论教学应当激发儿童的兴趣。由于儿童心理发

展不成熟,对事物的喜好易变。有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一句表扬或

赞美就能引发儿童对某种音乐的喜好,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

正确引导的话,儿童的爱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兴趣。作为

学习音乐的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如果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

的话,那么对于儿童学习音乐课程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

儿童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加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制作小模型以及

儿童相互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作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不断激

发引导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由于

小学儿童还缺乏成年人对事物优劣、好坏的辨别能力,所以儿童

容易受到不良音乐的误导,儿童的心理如果优秀的事物不去占领

就会被糟粕填充,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

健康、向上的思想,学习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曲目儿歌等。我

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对儿童的音乐

教学中应将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民族

音乐能够使学生热爱和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儿童民族意识

和爱国情操。学习反映热爱集体、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音乐能

够引导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儿童由于心理智力发

育的不成熟,使得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不丰富联想能力较差,在针

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拓宽儿童的想象空间,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强化,从而使儿

童逐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

能够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引导儿童学会在实

践中、在游戏中提出新想法,提高儿童的创作能力。要儿童多参

加关于音乐方面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儿童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力

相结合,使儿童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在成长过

程中比较注重自我,对于团队协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在集体

中往往喜欢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忽视。注重对儿童团

队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当前儿童教育必须完

成的一门课程,而要想培养儿童协作精神,需要有意识地表演与

音乐有关的情景剧、开展团体演出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强团

结合作意识。为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要借助器乐训练这一教

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团体器乐演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

合作互相配合的意识。但是如何在器乐合奏练习的同时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呢?团体演奏的训练、演出,课堂上的合唱、多种器乐

配合演奏指导,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手段之一。要始终让儿童

认识到: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团结一致才能

演奏出好的曲调。

总之,少年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人生时期,其独特的心理

特征要求针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要有独特性。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

爱好不能持久、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缺乏自控力,导

致学习内容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心

理特点和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创造性的开发不同的教学课程、

方法、模式,注重不断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心

理状态,注重对儿童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开发,使得音乐教育

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红等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

育,2004-2,143:20.

[3]朱智贤,林崇德编.儿童心理学史[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8.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8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温岭某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其他地区的虐童事件也接二连三被爆出,一时间,虐童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引爆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虐童事件的发生究竟是谁之过?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基地,本应充满纯真与美好,但是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如何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应承担着师者责任的幼儿教师,为何将罪恶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1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极端行为,对于幼儿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躯体方面.虐待儿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损伤,包括肢体上的损伤和脏器损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的心理伤害.躯体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幼儿肉体的疼痛,但是心灵上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打骂、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会形成孤僻、自卑、胆小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变相体罚不会在幼儿身体表面留下直接的伤痕,但是却对幼儿的内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幼儿心灵的扭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虐童问题的发生,除了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幼儿教育管理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应当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认为幼儿不懂事,必须要通过体罚、责打才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产生打骂孩子的现象;另外,也有个别幼儿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对幼儿缺乏爱心,通过打骂幼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从中获取,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加之学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国家在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能够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几乎很少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间集资或者地方企业赞助;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幼儿教师的薪资等方面的投入都较为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2.3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克制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打闹、不听话等现象,这也成为很多幼儿教师责罚孩子的理由,动辄打骂,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幼儿教师打骂时忍气吞声,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威胁而不敢将事件的发生告诉家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无法在第一事件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会因此而导致虐童问题的恶化.

2.4幼儿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过对虐童事件的总结与观察发现,虐童问题大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而这与政府在幼儿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够的投入与管理,但是民办幼儿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也可以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幼儿教育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预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寻衅滋事罪”将当事女教师处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无罪释放,面对判罚结果,社会公众存在巨大疑问,为何如此恶劣的行为却不用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当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或者涉及到幼儿园虐童应该如何判罚,所以只能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法规进行判处,但是有没有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没有严重侵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进行判罚.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针对虐童问题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创造安全、可靠的幼儿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而享受学前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当前来看,虐童事件的发生集中在民办幼儿机构,如果不能对民办和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不仅会导致虐童现象的恶化,更会偏离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首先,在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并且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限制条件,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尤其是注重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

3.2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无法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为人师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儿的一切语言和行为,在人格上坚持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幼儿进行知识、礼仪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而且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胸怀,才能以和蔼的态度去应付幼儿的哭笑和打闹;最后,幼儿教师要会欣赏,学会欣赏幼儿的纯真,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到幼儿的心灵世界中,这种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发生.

3.3着重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引发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需要着重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懂得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的哭笑和打闹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为幼儿教师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消除他们的顾虑,可以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3.4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更折射出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忽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发生,却无法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罚.对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在儿童保护方面立法相对较为完善的国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虐儿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防止儿童虐待的处理办法以及针对虐待儿童做出的判罚标准等等,对虐童的幼儿教师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认知虐待儿童的边界,从而在思想上杜绝伤害儿童念头的产生.

3.5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从根本上杜绝虐童案件的发生,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香港地区有80%的儿童保护工作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而且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并且赋予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可以促进幼儿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求助的方法,可以减轻伤害,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有利的时间.

总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虐童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孩子的躯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虐童问题,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慧琴.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张起志,张淑满.透过虐童悲剧反思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山东教育,2013(05).

〔3〕于涛.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南大学,2013.

〔4〕崔婧.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

〔5〕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虐童”事件频出折射当前教育制度严重弊端[H].21世纪,2012-11-15.

〔7〕张建欣.“虐童事件”发生原因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篇10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幼儿园在体育方面的改革发展方面形式较多,方法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轰轰烈烈。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玩乐体育。这类在国内幼儿园中最普遍,玩乐体育把体育定位为户外活动,其理念是“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强调体育活动要“自主、自选、自由”。

第二种,民间游戏体育。这类幼儿园体育是把往昔成人童年时玩过的身体游戏,杂耍活动都在幼儿园里恢复起来,并作为园本特色体育。其理念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种,野趣冒险体育。这种形式的体育把“拓展训练”、儿童公园里的一些游乐项目引入幼儿园,作为幼儿体育的创新。其理念是:“玩出个性、玩出乐趣”。

第四种,竞技挑战体育。把篮球、足球、轮滑、体操等成人竞技运动引入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运动技能训练、进行比赛、联赛。其理念是:“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二、幼儿园体育应有的核心理念

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中国的未来需要具有优秀身心素质的一代国民,这应当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什么样的幼儿园体育才能真正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值得我们中国幼教人深思。

2015年,曾对儿童体育工作提出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要求。我认为这才是幼儿园体育应该追求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目前幼儿园把“快乐童年”“传承民间文化”玩出个性、乐趣”“培养小运动员”作为体育理念与价值追求,是否抓住的幼儿园体育的责任、是否抓住了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值得大家思考。

当前我国新生一代男、女儿童,在身高和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如何改变幼儿健康水平欠佳的现状?靠“玩乐体育”“民间游戏体育”“野趣冒险体育”“竞技挑战体育”可以上述解决这些问题吗?我认为这需要进行逐一分析,以明确幼儿园体育的真谛。

三、各类幼儿园体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玩得开心、自由,还孩子“快乐童年”的幼儿园体育,其思考点是“以儿童为中心”,立意是建立在“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受约束多,孩子不自由、不快乐”的假设之上,要以“自主、自选、自由”的户外活动作为一种补救,其实这类户外活动形式上看是户外活动、而不是体育,它与体育本应具有的“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核心理念相去甚远。

其次,把往昔成人童年记忆里的乡土身体活动游戏、杂耍表演等活动重新复演在现在当今幼儿园孩子的生活中,是把幼儿带到了穿越时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年代的过去。这类休闲娱乐的玩耍、杂耍传统游戏与强调增强体质为目标的幼儿园体育相悖。这些民间体育游戏都只传承不发展、不创新,与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幼儿园体育要求科学、现代、创新的要求严重的脱节。

其三,把儿童公园里、野外拓展训练的一些器材、设施安装到幼儿园,把上树、爬绳、划船、秋千、走铁索、钻地洞、打野仗……等野趣冒险这类身体活动作为幼儿园体育,本质上还是属于休闲、娱乐、玩耍活动。这种幼儿园体育,一方面,安全隐患多,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另外一方面,内容形式固定,缺乏科学性、其教育价值并不高。

其四,将篮球、足球、轮滑、网球、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引入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训练,目的是展示、表演,比赛得金牌、奖杯。这种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对象是幼儿园中挑选出来的少部分孩子,普遍要向家长或幼儿园收取费用,其功利性很强,且训练方法多简单、机械,运动强度、密度大,对抗性很强,对幼儿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

客观地说,目前幼儿园的这些的体育活动,都与“野蛮其体魄、文明精神”的体育核心理念相去甚远,体育的教育功能与健身效果不佳,这类体育没有改变我国幼儿健康水平,没有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是缺少了体育灵魂和真谛的“低效体育”、“假体育”。

四、如何落实体育的核心理念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核心理念落实,需要“真体育”。“真体育”应该是理念正确的、方向明确的、方法科学的体育。什么是“真体育”,如何通过真体育落实“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核心理念?我认为,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握幼儿体育的正确方向

幼儿园体育不应该是玩乐游戏、竞技比赛,而应是“通过大肌肉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幼儿园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完成如下的目标:

(1)促进身体的充分生长发育;

(2)养成健康的体态;

(3)发展基本动作;

(4)提高对冷热环境的适应力;

(5)养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2.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素质

幼儿是儿童的早期,也是人生的初期,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阶段,理应肩负儿童未来成长、成人、成才的奠基重任。我认为,体育在幼儿阶段应该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做这样三方面的奠基:

(1)加强体能锻炼,提升力量、速度、敏捷、柔韧、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

(2)指导幼儿掌握基本的运动方法和技术。运动是一门科学,不同的器材与运动都具有特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幼儿掌握了这些关键知识与技能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3)形成优良的品质。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人的一种精神。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培养孩子不怕苦累的精神、活泼开朗的性格、善斗不屈的意志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3.要注重幼儿体育的科学性

幼儿处于儿童的早期,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他们在运动系统,心、肺机能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不适合成人化、竞技化、大强度、高密度、对抗性的训练和比赛。我认为,幼儿园体育要坚守如下三个原则:

(1)不可损伤、损害幼儿的身心;

(2)避免形式化、模式化、单一化;

(3)去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