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十篇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十篇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47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发展趋势发展现状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7-0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近200年来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工业化极大地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目的,以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环境设计也发生了极大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森林、生物物种、清洁的淡水和空气、可耕种的土地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急剧减少,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等负面的环境效应的快速产生,环境设计一改过去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但在这些新趋势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等着我们努力去改变。

1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为了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重大改变,环境设计逐渐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1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被动接受自然,与自然为敌有限度地利用自然,满足活动需求盲目地征服和侵略自然,获取经济利益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这类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古老而宏伟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十三陵。它的设计是一个借助自然回归自然的很好实例。它借助外部环境形成了独特而有感染力的空间形态。此外,现代社区的环境建筑中,也十分注重对原生态的建筑,它往往用核心绿地、庭院绿地、小尺度的步行广场同核心景观带、步行道一起构成环境中的绿色景观走廊,将整体的、组团的、邻里交往的空间与自然流动的建筑、景观空间相融合。

1.2向历史回归,注重民族性和多元化

由纪念性活动所催生的人类精神与文化,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同时,也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本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进而忽略并抹杀了地区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元性,使全球环境产生了趋同现象。这与整个世界发展多元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多元性,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气质,特别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定位和重新认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环境设计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精神、设计思想的继承;二是历史文化及设计元素在设计中的回归;三是在设计中对历史环境正确的保护及修缮。

1.3向现代科技结合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发展

从微观角度而言,每一个环境的构成都离不开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提供的物质保证,不但建筑的构造需要经济技术条件的保证,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转变,也会促进了新型材料、结构技术、施工工艺等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2当前环境设计的现状

2.1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2.1.1纵向城市监管机制制约了环境设计艺术的品质

目前,环境设计的城市监管机制主要采用纵向的管理模式,如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绿化设计由园林部门负责,交通设计由市政部门负责等。这就使得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无法反映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从长远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建立统一协调城市环境设计的咨询机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1.2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力度不够

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但我国的环境设计大多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的,在施工过程中并无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这导致城市的环境设计在征求人民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甚至成为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

2.1.3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时代风格

前面我们提到,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对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重视不够,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除此之外,各大城市一拥而上的玻璃幕墙、“帽子工程”、广场中简单的大面积草坪设计也使得整个城市环境设计呈现出盲目的东施效颦之嫌,进而丧失了每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

2.1.4现代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

虽然我国古代园林中一贯崇尚自然,现代环境设计也要求向自然回归,但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对自然因素的关照还是不够,许多设计只能满足功能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它在整体环境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2.2当前环境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解决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以便于从整体上协调城市的环境设计,打造带有地方性质的独特环境景观。其次,通过各方协调,充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满足公众对公共环境的使用功能要求。再次,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文化设计,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环境设计,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最后,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使环境设计满足人们的功能性要求和精神性要求。

3结语

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而逐渐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环境设计的新趋势逐渐获得重视并发展起来,在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着环境设计的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也将逐渐找的解决之路,未来的环境设计将更多的重视绿色材料的运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蔚青.环境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58-02

一、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多博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博对环境艺术的定义,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一)发展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张绮曼教授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自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室内设计专业内容扩展至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指以建筑及其内外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其中,建筑室外环境设计以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绿化、水体、铺装、环境小品与设施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景观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则以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照明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室内设计。这两者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分支。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但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类,诸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三十年的发展现状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现已进入“而立之年”。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艺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处于“正在上路”的阶段。并且“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既不局限在建筑界的环境设计,又有别于国外的‘环境艺术’,它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室内设计等的系统整合艺术,它蕴涵着生活的丰富意义。”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内涵丰富、范围如此之广的学科,还远远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与此同时,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又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本专业,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内容。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已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在我国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艺术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尚未成熟的状态。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间,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材料、结构骨架、立意等。所以,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作用认识不够,致使这些项目完成得不够好,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专业人才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发展情况就是有机遇、有挑战,虽有不足,但潜力无限。目前,尚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问题,主要是围绕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及注重历史的传承等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方面,从城市监管机制上看,它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发展。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城市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市政部管理,环境场所的日常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环境的艺术品质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缺乏人文关怀。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设计等,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是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还有就是,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尽管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贯崇尚自然,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似的中国的设计缺乏历史的传承。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

再次,教育师资缺乏及专业设置混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同步协调和密切合作。现在国内大多数院校是把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专业内容更本没有改变。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和一批更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这恰恰是许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8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围绕以人们需要怎样的“现代设计”和以怎样的方式去理解“设计”而展开。而进入21世纪,关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认知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进程中不是对“西方设计风格的模仿”,也不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在进行“实体操作”,而是大众基于全民族“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历史情结考虑,去选择怎样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道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以整个人居环境为设计的中心,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其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显著,人设计创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指导人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原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如何让人的设计与创造、环境的影响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我们不但要尊重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发展,同时更要尊重与人有关的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内涵,这一内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枷锁,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环境设计理念,充分整合资源,使新时期的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高效的集约型。生态和谐是永和不变的主题,人类的生活无法离开自然环境,所以保护自然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停止、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注重生态化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必然的。

(三)更强调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趋势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各种新的设计形式和风格也随之产生。科技的发展使智能化渐入设计理念之中,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高的设计质量。作为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是自然的,新的科学技术会让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领域,为其带来多变的设计形式、设计方向与设计方法。

(四)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和国际接轨、发展世界性,却往往会忽视民族性。我国的设计者们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对国外的优秀设计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学习,对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吸收,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发展了现代化设计,但是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汇总失去了传统。所以我们在发展本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时,走出一条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之路。在坚持属于我们自己特色的同时,我们的设计水平也会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民族化。相信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将是民族化设计的天下。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我们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下,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进行融合,汲取各家之所长,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努力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傅娜,张洁.试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美术界,2011(12).

[2]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13).

[3]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

[4]赵宇.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研究[J].华章,2011(30).

[5]赵晓霞.浅谈现代设计与艺术、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4.2.

[6]仲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广角,2009.6.

[7]左小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况探析[J].大众文艺,2013.7.

[8]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5.

[9]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3.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从人类工程建筑史来看,在与自然界不断的斗争中,土木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建筑逐渐演变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技术不断朝着规模化、自动化、复杂化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新的设备、新的技术以及施工工艺不断涌现,包括生态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以及节能技术,目前建筑物正在成为多种新技术的复合载体。当前许多超高层和超大型建筑、桥梁以及结构复杂的现代结构技术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土木工程中技术与创新的应用逐渐加深,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土木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2.1土木工程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成就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高层建筑上的数量逐渐增长,并且高度也得到很大的突破,而且公路、铁路等也得到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材料、结构、工艺以及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我国上海的浦东金茂大厦和金融中心的高度已经排列世界前茅,我国的高层建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领域。

在桥梁工程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各种桥梁类型得到不断翻新,并且一再突破主跨跨度,桥梁工程出现了另一个辉煌,斜拉桥的复兴,如南京长江二桥、南浦大桥都是我国大跨结构迈向一个新的水平的标志,晋身世界先进行列。

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随着高标号的水泥大量生产,各种高强度、快硬、复合以及节能轻质的混凝土不断的进行开发研制,钢化玻璃、涂层玻璃等都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碳纤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目前已经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加固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2.3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预应力技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跨度大、柱网大以及开间大的多层和高层建筑中,预应力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会议展览中心等结构中都需要预应力技术,对于各种新的建筑工程来说,预应力技术有其特有的优势。对于解决路面混凝土开裂、缩缝减少等方面,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海洋工程建造的重要材料,预应力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裂性以及较好的耐久性,在各项海洋工程中可以发挥其重要的效能。对于旧建筑的加固改造、拆除以及加层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4地下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有了20几个正在规划与建设地铁系统的城市,我国的地下空间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当前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包括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沉管法等,这些技术都属于国际先进技术,在地下空间的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5结构设计更加完善

当前土木工程设计中风荷载以及地震荷载正在成为主要的控制因素,更高、更长和更柔韧成为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许多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风抗震设计理念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对于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设计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话题。

3.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3.1空间上全方位开花

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地紧张、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急剧恶化,城市病越演越烈,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对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严重制约。因此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逐渐向高空与地下发展,生存与生活的空间亟需拓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建筑在数量上与高度上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地下空间近年来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相比高层空间发展,对于地下基坑的开挖深度越来越大,而其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无需支付土地费用,并且作为资源非常丰富的空间,地下空间如果能够合理的进行开发,将会对土地资源起到非常显著的节约作用。根据实践证明,地下空间开发在沿海城市的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视地下空间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开始向海洋拓展土木工程建造,如在黄埔江外滩的拓岸工程,人工岛建造、围垦以及拓岸工程都是有共通之处的,未来将会有许多像上海这样的近海城市人工岛出现。

3.2高性能材料的广泛应用

高强性能、良好的塑性都是钢材发展的方向,目前许多先进国家都已经提高其屈服点,并且将其作为钢材的规范,对于高强度钢材的合理利用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各种材料的特性如何充分发挥,都需要采用复合技术以及多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地方材料的充分利用、天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大量使用工业废渣作为土木工程材料都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保护措施。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中来,各种对于人体有害的材料与颜料的使用率逐渐降低,产品可以不断的进行循环与利用,减轻污染。

3.3建筑工业化

当前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而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也逐渐融为一体。城市综合征、海水污染、水平线上升、沙漠化等都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话题,并且都与土木工程有着重要联系。当前开发资源、民用建筑等人为作用的影响都会产生大量的耕地被破坏,人均占有土地的减少,许多工程建成以后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有效的控制土木工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干扰,建筑也机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步伐,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标准化与多样化是当前建筑产品的一个重要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采用更加专业、联合的施工组织形式,推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新工艺的实施。

结语: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的物质环境,作为人类文明不可分离的重要成分,在当前形势下,土木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技术、材料、施工工艺不断涌现,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一扇不可预知的大门。文章对土木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希望对土木工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展望[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韩雪琴,万铜岭.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前景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3]方从严,梁有峰,吴庆.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生态环境

1我国现阶段生态建筑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既使是从业人员,对生态建筑的理念也缺乏正确理解,甚至认为只要将建筑物上面养些花,种些草,绿化一下就是生态建筑了,或者只要采用了环保材料、节省能源的就算成是生态建筑。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及成本的考虑,生态建筑理念并没有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全面的实施和执行。“生态建筑”在建筑行业的现实情况是,宣传做的多,真正做的少。许多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或者交流,也是只停留在一些理论、概念、设计思想探讨方面或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介绍上,还不能全面总结出形之有效的能够真正在实际建筑施工中运用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对应施工方法。在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中,更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某些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上,对建筑与节能、环境、人文等的结合以及环保等方面做的少之又少。目前国外的生态建筑在各国发展虽然也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具体实践上,已经从概念阶段发展的实际应用阶段,已经建造了一批样板性建筑,如西欧和北欧是生态建筑发展得较好的地区,现已建成的生态建筑主要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而在日本和新加坡,也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虽然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节能环保的需要,生态建筑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广阔。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尽快的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突破,使生态建筑尽快走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2生态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已经逐步体现出的一些趋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开始重视节约能耗、环保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开始注重提高室内健康舒适性,以及重视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设计等方面。

2.1节能、环保的设计方面

谈到生态建筑,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节能、环保,而节能又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城市和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对恶劣,我国又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对能量的消耗,能源的浪费都比较大。有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上的能耗是欧洲建筑能耗的三倍,因此我国未来的建筑从设计上一定要走生态建筑之路。建筑设计时,首要方面就是从注重节能入手,以节能为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需要达到各建筑专业的整合。现在大多数的建筑设计是由建筑师完成的,建筑师负责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式等决定建筑形态主要方面的设计,而相应的节能、保温、专用空调设计、电子监测、自动调温等方面的设计则是由各独立的专业、设备厂商负责开发设计。这就导致各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往往对外宣称是节能建筑,实际只是某一方面有了改进而已,无法作为一个建筑整体对温度、日照等方面的变化做出智能化反应,无法达到建筑自身生态节能的最大优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整合建筑设计各专业,就需要新型设计人员,作为建筑师不仅仅会做建筑设计,还要对节能、生态方面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建筑师应兼具环境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最新信息。即使建筑师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应以建筑师、生态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组合成一个全方位的设计团队,从而实现设计出真正意义的节能建筑。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些企业已尝试了在实际建造中运用节能设计手法设计节能建筑。如五合国际在深圳、北京推出的写字楼,南京、济南等地建造的生态低能耗建筑等。节能与环保往往相辅相成,在注重节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建筑施工过程及建成后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资源、材料,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并尽可能少产生和排放有害物质,对一些资源如水、材料等做到循环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周围环境及施工人员的影响,改变以往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施工场所环境差、污染大,条件恶劣等状况。总之,生态建筑的理念就是要在建筑的过程和使用中,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与保护环境、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以最少的消耗,最小的污染,完成生态建筑的建筑过程和使用周期。

2.2建筑的舒适度及健康环境方面设计

大部分现代人一生中有2/3的时间是在建筑内度过的,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建筑的品质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别是对建筑的舒适度及健康环境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舒适、健康可以说是生态型建筑的基础,如果一个建筑不舒适、健康,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在里面工作、生活。所以,设计时如何提高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同时设计中还要合理的运用好各种生态技术手段,使生态建筑内温度、灯光、声音、气味等方面的舒适、健康程度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和提升。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日臻成熟,商品房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一生中最大的消费投资,因此同所有产品一样,建筑必须不断提升品质,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生态建筑在设计时,要做到成本费用与舒适度的和谐统一,尽量减少能耗及维护成本,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并能够逐步得到推广实施,这也是以后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现在一些开发商,往往利用“生态建筑”概念进行炒作,却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研究、提升建筑本身的生态品质。因此提高建筑的生态品质,促进生态建筑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开发商、建筑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2.3建筑整体生态环境、人文、绿化方面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建筑离不开人,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生态建筑设计的同时,还须重视建筑整体生态环境方面的设计。而这种整体设计,并不是只对建筑本身而言,而是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与建筑有关的使用范围包括都包括进来。如从建筑所处位置的当地环境条件、周围地形地势、气候状况、适宜的植物种类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设计。同时兼顾当地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等能得以沿袭。这样整体设计后的建筑,很好的体现了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又不失历史人文的继承,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提到生态建筑同时,就不能不提到绿化,绿化在起到美化环境、改善环境的同时又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和档次。有绿色覆盖的地面,可以涵养水份,同时可创造出凉爽、舒适的环境。较大的树木可以带来树阴,降低温度,清新空气,增加空气含氧量。所以,设计时,必须注意绿化设计,现在设计中已经有相关绿化标准。绿化方面设计主要包括环境绿化和立体绿化两个方面,前者比较好理解,如刚才文中提到的绿地,树木等都属于此。立体绿化主要是指对建筑进行空间上的立体绿化,如对墙壁、屋顶、阳台等等尽可能绿化的一切建筑上的空间进行的绿化。绿色藤状植物可以对外墙进行绿化,阻挡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温度,使室内温度不会增高。屋顶的绿化可以种一些植物或采用蓄水池等方式隔势,阳台则可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经过以上整体设计的建筑充分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重视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居住,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相信这种理念必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总结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同时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它势必成为二十一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建筑师在设计时要紧紧把握这种趋势,以设计出节能、环保,即舒适又优美的作品为已任,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业的高带发展必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的生态建筑将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王洪书.生态建筑与科技[J].科技信息.2008(6).

[2]谢珂.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7(6).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p-S-R,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1相关研究

“安全”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最早提出生态安全概念内涵的是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它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1]。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2~3]。城市是人类活动体现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生态安全对于保障人类居住、生活、发展有重要意义。开展城市生态安全研究,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无论是对于生态安全理论研究还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贾良清等认为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4]。施晓清等认为生态安全指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正常的状态以及自然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满意支持程度;而城市生态安全是指维护城市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能满足城市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一种城市发展状况[5]。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是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城市生态安全概念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同,加之评价者评价目的、评价方法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因此在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上也有差异。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念框架模型方面,以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并出现了p-S-R模型的诸多变形和发展。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中,“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因子,如公路网密度、废物排放等;“状态”指环境当前的状态或发展,比如物种多样性,污染物浓度等;“响应”指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中的各项可量化措施。这一框架模型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环境状态发生改变,而人类社会应当对这种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还有许多p-S-R模型的变形和衍生模型,如欧洲环境署(eea)在p-S-R框架中添加了“驱动力”和“影响”两类指标构成了D-p-S-i-R评价体系;以及杨俊等[6]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控制(D-p-S-R-C)模型等;以上发展模型区别在于对生态安全因果链上分级不同。

在具体指标内容选择方面,国内研究对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选择多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种侧重于从影响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和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出发;指标选择以城市资源及城市环境质量指标为主;另一种则更重于将城市生态系统看作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市生态安全包含了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与社会生态安全几个方面,城市生态安全包含了诸多反映城市本身结构与功能的指标。

图1oeCD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

2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与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居于主要地位,人工物质及其发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交换密切,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不仅包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还包括反映对城市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有潜在影响的重要的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人文社会对这些变化的能动性反映。城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中,资源、环境、人文社会因素并不是简单排列,而是相互之间交织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因此,本文选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这一模型,它从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观点出发,表明了人与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清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运用生态学、生态安全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了24个指标体系组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级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研究区概况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位于云南省中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境内主要有滇池、阳宗海、清水海等三大湖泊,水系分属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境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气候属于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多年平均降雨量1011.2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是著名的“春城”。

昆明市下辖六区、四县、三自治县、代管一市。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昆明市人口726万;其中常住人口643万,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4%。经过多年的发展,昆明市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烟草加工等为主的体系,是云南省的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昆明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依赖于传统产业支撑,高消耗的产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压力较大。

2010年,昆明市的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煤/万元,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昆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272.96立方米,属缺水地区,并且昆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滇池富营养化严重,入湖河道水质基本为劣Ⅴ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也较为薄弱。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良好,但部分县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超标。多数县区的生活垃圾缺乏规范处置;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尚不规范。主城区声环境质量较好,社会生活噪声为主要噪声源;个别县(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突出。2010年昆明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1平方米/人,区域景观破碎度增大,部分生态功能呈退化趋势。

3.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3.1数据的标准化

建立指标体系后,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X={xij}m×n,由于各个指标之间单位不统一,没有可比性,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态安全指标分为效益型指标,即越大越安全的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成本型指标,即越小越安全指标,如农药化肥施用量。对于两类指标,标准化方式如下:

效益型指标:;

成本型指标:

其中,为标准化后的值,为指标实测值,和分别为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生态安全评价的最终结果。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熵权法、均方差等等,每一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一般可根据指标权重数据来源不同而将其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大类。主观赋权即根据经验赋权,如德尔菲法,缺点在于人的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客观赋权法指标数据提供的信息获得权重,如熵权法等,有可能导致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采用主观和客观组合赋权的方法,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以期取得最优结果。主观赋权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客观赋权则采用熵权法,最后两者加权平均获得最终权重。

3.2.1层次分析法(aHp)赋权重

层次分析法具体思路如下:构建模型――生成判断矩阵――计算结果。本研究采用1~9标度类型,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使用层次分析法软件mCeV1.0获得最终结果,见表3。

3.2.2熵权法确定权重

依据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可以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w,计算过程如下:

①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指标值比重pij:

;该式中,yij为标准化后数据值。

②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

其中,

③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wj:

依照上述公式计算,熵权法得出最终权重结果见表3。

3.2.3组合权重计算

由于了两种方法在得出权重结果上不分好坏,因此,加权平均计算最终权重w,即w=0.5*w1+0.5*w2,其中,w1,w2分别为为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获得的权重。最终结果见表3。

表3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3.3生态安全综合指标的确定

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Si表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wi和yij分别表示指标的最终权重和数据标准化值。以此方法最终得到昆明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见图2。

图22000~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变化趋势

3.4生态安全动态度

借用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构建生态安全动态度计算模型[7~8],生态安全动态度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变化幅度。计算公式为:

在上式中,表示生态安全动态度,、分别表示初期和末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表示生态安全变化时间间隔。它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反映生态安全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程度。最终计算结果如图3。

图32000~2010生态安全动态度变化趋势

4、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调控建议

4.1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由于目前城市生态安全的许多指标并没有也难以计算出其科学的标准值,人为设定标准值可能反而使结果有失偏颇。因此,本文从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及动态度变化对昆明城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加以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2000~2010年昆明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依次为0.4972、0.5141、0.5636、0.5039、0.5285、0.4669、0.4096、0.4494、0.4684、0.4795、0.5512。从2000年至2006年生态安全指数并不稳定,但基本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以后呈平稳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人文响应指数的快速提升。结合生态安全动态度分析,2002年、2004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高,但是2002年与2004年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处于一个下降的状态,且下降幅度较大;而2006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达到最低点,其变化趋势为上升,上升幅度较大,至2007年变化幅度为9.71%。

压力、状态、响应指数分析如下:

1)压力指标呈平稳下降趋势,而在2004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尤其2004~2005年相对变化趋势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增加,2004~2010人口密度增加了29%;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增多,三废排放剧增。

2)状态指数从2000年至2010年出现波动,2006年降至最低点,原因在于2006年人均水资源量、水源水质达标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均有所降低;而2009年、2010年虽然为干旱年份,但是人文响应指数有快速提升,城市在绿化、空气质量、水源水质达标等方面状况较好,总体城市生态安全状态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

3)响应指数呈平稳上身趋势,但在2007年有所下降,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下降了15%和11%。2008~2010环保投资相对增加较大。

4.3生态安全建设调控对策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昆明市生态安全目前虽然处于稳定的趋势,但是仍需加强措施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安全状态。具体对策如下:

1)从降低生态安全压力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及城市生态产业。调整能源结构,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力和地热替代煤炭。另外,应继续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采用清洁能源。

2)从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入手,要继续加大环保投入,环保投入及环保措施的实行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要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防治水体及水源污染。对重点污染水源行业和企业保证其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强污水厂建设,着重提高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并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产品种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滇池污染治理力度。三是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场的处理质量。四是建设城市生态生态屏障,提高城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3)从法律措施和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入手。加强立法,完善环境执法程序和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强各市、区县政府和各单位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宣传低碳生活及环保理念,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节水节能意识,并普及相关知识。

5讨论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存在指标定量化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以pSR、DSR、DpSiR等模型研究城市生态安全简单直接,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但是模型本身也有限制,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有时难以区分,仍然需要加以调整完善;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上,一方面可不断探索各种数理方法,使评价结果更为精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获取数据,并对生态安全进行检测与评估,以空间的形式来表达结果。

参考文献:

[1]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2]郭中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3]陈东景,徐中民.西北内陆河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2,25(3):219-224.

[4]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等.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2004,13(4):592-596.

[5]施晓清,赵景柱,欧阳志云.城市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12):3239~3245.

[6]杨俊等.基于因果网络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以大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6):2774~2783.

[7]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6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高,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们享受自然、放松心情,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结合

我国部分城市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城市发展的第一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体现很明显,通过科学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将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二)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逐步完善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些城市将管理和创新结合的较好,通过仔细分析本地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自然风景等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促使环境规划更好的实现。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忽视园林景观建设的地域性

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盲目的拿来主义,很多园林景观大同小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考虑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气候等因素,不仅增大园林景观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难度,还不能满足当地城市的实际需求,失去园林景观应有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缺乏个性

部门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更快的建造速度、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园林景观批量化生产,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园林建设像工厂的定型开发,如此标准化批量生产是导致很多景观“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的一种体现,硬性将其标准化,会严重损害其应有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特征。

(三)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合理

一些城市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对植物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考虑不周,或者在园林里种植上百的树木,价值昂贵,虽然增加了数量,但是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土壤情况,忽视植物生长的实际条件,使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四)对园林景观重建设、轻管理

一些城市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忽视了完工后对园林景观的日常维护工作,因日常管理不到位,园林景观很快就会失去活力,许多植被会在短期内枯萎,甚至死亡,使园林景观成为“一次性”工程。

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园林景观生态与城市本身生态的完美结合

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可以实现,与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结合城市自身生态发展的需求,使园林景观生态和城市本身的生态系统完美结合,这样,园林景观设计能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形象,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应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绿地,使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而且还能在忙碌的现代化生活中放松心情。

(二)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长远规划保持一致

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节能型城市的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手段、高科技材料,来降低城市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几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确保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得城市将来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保持一致。

(三)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慮周围居民的实际需求,设计者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使园林景观和环境较好的融合,更要使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景观的别致、美好,使他们心情愉悦,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的科学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促进现代化城市的综合发展。

(四)向着多学科、高综合性方向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会应用到建筑学、规划学、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更要调动感性的一面,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者要加强和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沟通,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设计思路,综合各领域知识,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未来园林景观设计必定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基准,集合众多学科领域的先进知识理论,并体现生态与艺术的特点,实现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五)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本地物种为主,在选择多样化物种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相互搭配的科学性、艺术性,让乔、灌、草三者有效的结合,促进植物之间的和谐生长,在满足设计者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蕾.试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江西建材,2016,10:40+43.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7

>>开放实验室建设趋势及实现策略分析国际电信新业务发展趋势及策略建议电信运营企业专利申请策略及实践探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imS业务能力开放模式及应用探讨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北方电信县城综合业务接入光缆网建设策略及建设模型分析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电信行业营销策略研究分析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试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电信计费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tD-SCDma产业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 命题趋势及策略分析高校馆藏建设的趋势及策略分析丁酮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之探讨中国电信3G手机终端发展困局及破解策略探讨电信诈骗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杨勇,贾霞,董振江.电信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J].中兴通讯技术,2009,15(2):52-59.

[5]胡尼亚,张鹏,刘晓靖,等.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综述[J].信息通信技术,2011(4):23-31.

[6]中兴通讯.imS助运营商构建新的业务价值链[n].通信世界周刊,2010-06-21.

[7]廖继勇.移动互联网业务环境下业务网络能力开放分析及策略[J].通讯世界,2013(23).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8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1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理念发展的分析与探究。

1.1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了对人类生活中自然环境,人造景物,生存环境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以及对这些环境的改造与开发,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这些环境进行整合与设计,使自然环境达到人类宜居适居的标准。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对颜色,景物景观,环境的个性化设计,面对不同人群,提供专属特别的环境设计服务,使用户享受到个性的服务,在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同时,保证了设计的艺术性与个性,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2.关于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理念分析。

从艺术类型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形象造型艺术,是将艺术设计中不同的元素组织好,在环境中进行实体化,在设计过程中将生活的期望实现出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颜色,形状,景观,需要进行整体的考虑,以达到环境艺术设计完美的程度。近年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利用个性化因素设计的趋势愈加明显,使环境艺术设计在高度宜居的同时,实现了个性化的同步。

2.2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型与种类。

环境艺术设计的种类繁多,对于人类生活的各种方面都有涉及,现如今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类型主要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计,园林环境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设计等等,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优质生活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2.3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面对大众,为大众提供环境设计的服务,力求在环境设计美观性的同时,达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整体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持续化发展是当今发展的主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生态的艺术,保证人类与生态共存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因此植物生态学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需要设计师对植物生态特性的充分了解,利用植物的健康性进行设计,同时将不同的设计因素进行过滤与整合,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的平衡与协调主要表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上,能够最大程度做到以人为本,让环境艺术设计真正为人民服务。

3.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设计。

3.1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方面的个性化。

风格是个性化最好的体现,现如今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自我风格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需要用户本身参与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选择适合自身的环境风格。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因人而异,最常见的风格有古典型,商务型,以及生态型,各种各样的风格适合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功能,按照自身特点选择环境设计风格已经成为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3.2环境艺术设计中科学技术方面的个性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科学技术已经是个性化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理论,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科技元素的融合,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现代化的气息。热感应与红外感应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科学技术,在使用方面,常常将门窗与红外感应技术相结合,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感更强,更能方便人类的居住,从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

3.3环境艺术设计中在颜色方面实行个性化。

颜色是体现个性化的最优媒介,但是也是最难以控制的媒介,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注意的就是颜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使环境设计中的颜色基调与视觉感官的联系紧密起来,让眼睛感受到舒适的感觉,如果颜色的反差较大,让用户感觉突兀,就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理念。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定下整体环境的主色调与主题,其次要决定与主色调相辅助的各类颜色,而且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色彩的分布,使整个设计的颜色平缓而舒适。使用个别艳丽光亮的装饰色也会成为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亮点,会成为体现个性的最佳手段,但是要注意主色调中突出的亮点颜色的规模不要过大,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宜居性。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9

【关键词】长距离;大管径;管状带式输送机

前言

管状带式输送机具有可密闭输送物料、可多角度多方位转弯、可双向输送物料的特点。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环保已成为当今时代日趋重要的问题,散状物料输送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国际散状物料的产能的不断扩大,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将广泛应用。所以长距离、大管径环保型管状带式输送机将是未来输送机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开发长距离、大管径环保型管状带式输送机将会成为散料输送的主导方向。

1、国内相关产品与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80年代初太原科技大学首次在国内进行科研发展后,国内的许多大的企业都相继从国外科研院所及单位进行技术合作与引进,从而为我国的管状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管状带式输送机广泛应用于港口、冶金、建材、电力、造纸及化工等行业,用来输送煤、焦炭、烧结矿、矿粉、石灰石、沙石料、电石渣、加湿灰、化肥、盐、废纸、铁矿渣等各种散体物料。其应用的线路包括水平转弯、垂直转弯、S形转弯、空间转弯,等各种复杂的线路布置形式,大体上运行工况良好,基本达到了国内国际的行业标准。

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总共生产并投入使用的管状带式输送机约有260台,总长度达280km左右。其中最小管径φ150mm,最大管径为φ600mm,最长运距为7.04Km,最高带速5m/s。

现代散料连续输送领域里,带式输送机的发展方向为高效率、环保、低运营成本、对地理条件极好适应,所以长距离、大管径的环保型管状带式输送机开发研制,对进一步占领国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主要研究关键点和创新点

设计管径φ600mm,带宽B=2200mm,带速5m/S,长距离、大管径环保型管状带式输送机,以上设计指标是管径国内最大、带速国内最高。

研究关键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

・研发管状带式输送机专用钢绳芯输送带选型

・管状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

・管状带式输送机转弯半径动态分析计算

・管状带式输送机钢结构优化设计

・管状带式输送机可靠的变频驱动方式及电气控制系统

・管状带式输送机环保、美观的外形设计

・管状带式输送机密封、环保设计的头尾加、卸料部分

・管状带式输送机标准化的结构设计,以便减少线路布置(跨度或高度)变化时增加的设计工作量。

可以预见,以上关键技术开发研制成功后,将会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将会为管状带式输送机走向世界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具体解决管状带式输送机设计关键点有效方案

㈠.和设计院合作对现场路径进行实际勘测,获得最准确的路由资料。

㈡.在整机的动态分析方面,联合在该项技术上有成功案例、资深的大学,进行联合设计。

㈢.对管状带式输送机专业钢绳芯输送带联合有成功案例和设计能力的厂家联合设计。

㈣.采用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㈤.集中安排专业设计人员对整机及其部件进行专业设计。

4、关键技术开发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管状带式输送机的研制中,很好的解决了钢绳芯输送带具有合理的横向刚度值,保证运行未出现塌管现象产生。

由于存在来料不均或前后两胶带机停车时间差可能导致导料槽内料量剧增现象,开发了管状带式输送机的防爆管装置,防止了物料带给胶带的损坏和拉伤。

在钢结构设计计算计过程中,利用有限元动态分析技术,确保了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5、推广应用及市场前景分析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0

【关键词】智慧环保;生态城市建设;作用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智慧环保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助于环境数据的研发使用,能强化对环境的管理。智慧环保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有助于不断的完善环保相关管理制度,有助于节省能源、资源,促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2智慧环保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环保监管的需求,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的创新环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政府部门也逐渐的将其运用到环境管理当中,构建城市智慧环保系统[1]。

2.1有助于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智慧环保通过科学的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深入的挖掘各类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的价值,通过利用虚拟化等技术进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对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变化趋势、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和潜在威胁等有更加全面的、准确地了解,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使采用的环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还可以在环境危机发生之前,对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趋势,对有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环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环境危机发生后,智慧环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危机的现状、发展趋势,方便及时的、快速的处理好环境危机事件。

2.2对城市生态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门利用智慧环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统化地、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关数据和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准确地数据依据。通过利用智慧环保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过程受到的限制条件和主观因素等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能确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准确,能有效的减少调查结果偏差。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的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各种模型分析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能更加科学的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2.3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有助于确保民众的健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民众通过利用智慧环保云平台、官方网站、环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环保方面的信息和资讯,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情况。民众也可以反馈身边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表达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等,共同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节能减排的意识等[2]。

2.4更好地为生态产业发展服务

智慧环保可以为生态园区的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科学合理的构建生态建设的模型,并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真实的、直观的模拟现实情景,对生态产业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学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过不断的调整,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各项数据资源的共享,促使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产业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协调,进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增加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更好的发挥智慧环保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环保的建设要有高定位

智慧环保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有的数字环保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促使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长效性的事情开展。智慧环保建设、相关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据库的构建需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一致,要严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标准进行。要强化智慧环保与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块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确保交流和沟通更加的顺畅,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要努力的构建更加开放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环保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态建设当中的促进作用。

3.2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管理

智慧环保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等信息技术分析和挖掘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信息资源,准确的反应城市生态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促使所制定的生态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更加的科学,辅助城市生态建设,不断的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环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将信息化的建设和传统的人管理有效的结合,要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规范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环保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促使各项资源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的目标。

3.3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智慧环保在城市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生态建设当中,要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手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技术,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智慧环保相关的技术,不断地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大批能融会贯通环保与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的管理活动当中,要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要强化信息的维护,要减少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