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13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本质特征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怎样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概念的引入要直观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3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3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3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3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3堆合并起来,变成1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以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来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四、用“变式”的方法理解概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五、通过归纳巩固学过的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2

1.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1要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1.2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2.如何有效巩固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2.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3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二、有效巩固概念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思维

一、引入数学概念的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然界和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一时期,是培养w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的关键。小学数学课程较为基础,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大多来源于这一时期,因此引入数学概念就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概念引入非常关键,良好的概念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概念引入不仅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成功的概念引入能够帮助教师展开新的课程,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串连在一起。概念引入的方法恰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更加容易,且教师也能够节省讲解的时间,一举多得。

二、概念的引入方法

1.数学活动,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呈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实验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注重数学活动与数学知识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预设在活动中,为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奠定基础;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概念的相关历史和故事,以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概念。

如在“体积和容积”概念引入中,采用了生动有趣的魔术、实验活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从生动有趣的魔术、实验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抽象的概念属性。活动一中通过有趣的魔术,体会第二个杯子中的小长方体占了杯子的一定空间,所以第二个杯子装的水少。通过有趣直观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关键词“占空间”。活动二中通过生动的实验,体会不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来感受容器“容纳”的动态过程,同时帮助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应该说,体积和容积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是教学重、难点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概念关键属性“占空间”和“容纳”的含义来促进理解概念是关键。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严谨的实验等数学活动引入,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一种有效引入策略。

2.简单概念,直接引入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定义比较简单明了,也比较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在概念引入时可直接讲授,无需设计太多的形式。过度地强调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忽略了概念的实质或者与其他概念产生混淆。

“有限小数”在小学数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就叫做有限小数。”很显然这个概念的学习是在学生对小数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的,概念的定义也相当明了,学生看到后直接就可以明白其意义。教师在概念的教学时,大可不必做太多的解释,反而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时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此概念进行自己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悟出概念的意义。

3.直观概念,观察引入

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从其直接定义上来讲是抽象的,但其实知识点都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不妨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实物、实例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如图形和角度。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环境对此类概念作以讲解,不仅为教师课堂教具的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教室内的物体都是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物,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此类概念的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精髓。

例如对“角”的概念的引入时,教室里有的实物就可以充分作为概念引入的工具,如黑板角、桌子角、墙角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直观图形的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角”的特点。这样的观察设计突出了“角”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便于学生初步观察角的形状。

4.复杂概念,剖析引入

在众多的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较复杂,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并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实质和内涵的。这类概念的引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概念作剖析,深入分析,抓住概念的核心要素和性质特征,从而让学生理清思路。“四则运算”这个概念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属于相对复杂的概念,教师在教授时,要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的分析,抓住“一级运算”“二级运算”“括号”这三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概念切实的掌握。

5.易混淆概念,类比引入

数学知识体系中,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概念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诸多的概念中,有些概念不仅名称相近,而且内涵也相近,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往往因为抓不住核心和本质而容易混淆。大数学家欧拉曾借助类比的方法求出了一切自然数平方的倒数和,从有限次的代数方程过渡到无限次的函数方程,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由此可知,类比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刚开始接触“比”的概念时,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利用类比迁移其相对熟悉的“分数”概念,让学生对照“分数”的性质,看“比”有什么性质,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比的前项或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知识点,而且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使得新知识更容易被同化,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结语:

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科学正确地加以引导。教法是灵活的,但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变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7-01

一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1.能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总结。在初中的物理知识中,往往是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表象认识。在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需要更多地摆脱表象认识,试着从原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能丰富和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有力学、电学等核心知识点。在传统的学习中,不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往往造成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割裂的,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学生能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验来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后来的学习。

二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探讨

1.核心概念的简介与梳理

“运动”是力学的重要概念。在这一节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位移这一概念和初中时学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点。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加速度概念的引入。“机械能守恒”主要在于介绍动能、势能及其之间的转化。通过机械能守恒,我们可以引入到“动量守恒”。这也就是文中提到过的,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电学的一系列概念中,有四个是比较核心的概念,分别是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波、磁场,因为这四个概念是贯穿在其他概念中的,如果能深入理解这四个核心概念,才能为其他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热力学定律”还是物体的三大形态之间的转化,都与“分子动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把“分子动理论”作为这一章节的核心概念来学习,通过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物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等神奇的自然现象。在光学的学习中,我们把“几何光学初步”和“物理光学初步”作为两个核心概念来学习。因为不管是光的折射,还是光的偏振和光的色散都和这两个概念有关。

其他的核心概念还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几个概念。这些核心在它们所属的章节中,都是核心概念,此处不再赘述。

2.核心概述的学习方法探讨

在总结的11个核心概念中,在五大领域的分布如下:力学2个、电学2个、热学2个、光学2个、近代物理3个。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问题。

第一,以“能量守恒”的学习为例。在“能量守恒”这一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我们知道,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对“能量”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小学生对能量的理解是肤浅的,如电能发光、热能传递,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能量”的主要理解。在初中阶段,我们对“能量”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入“分子动能”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也不能真正理解能量。

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能量的理解,要更多的和能量的定量、守恒这些性质联系起来,自觉地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进行前后衔接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介绍原子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核能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转化,电势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定量掌握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和机械能守恒等能量守恒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深入理解。

第二,教师对学生概念性的引导。通过上文我们以“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发现,在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概念性的引导方面,体现在知识扩展的引入方面。老师们不用担心过多概念的引入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知识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单一概念的学习反而会引起学习效果不佳,而旁及概念的引入,多概念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

第三,学生自觉地衔接前后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具体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发现,学生自觉地衔接小学和初中对某一概念的理解,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现阶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这些核心概念贯彻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在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老师要做到概念性的引导和拓展,同时,学生更要在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b)-0151-01

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种新理念的先导前提下,作为一名数学课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数学知识中概念这部分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1教师应确立新理念,适应新教材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广泛的渗透于数学内容的各个章节,有着极其强大的辐射面,起到了掌握数学综合知识的奠基作用。以往我们在给学生传授概念知识时多采用注入式的教法,课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探究、体验、理解概念生成的过程,由此而来导致学生对概念知识运用缺乏灵活性。平时不论大考、小考,试卷分析后总发现概念失分比重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缓冲这种压力?我认为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

2教学流程应突出有效性

概念知识是数学中相对技能、技巧知识的教学显得抽象、枯燥的一部分知识。如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呢?

2.1在教学中要定位准确,明确目标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如:在教真假分数时,“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是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在这两个概念中加强关键词“小于、大于或等于”的理解记忆,以便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理解。

2.2在概念的引入上要讲究策略

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因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认识理解的过程,可采用动手试验、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观察、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引入会让学生一下子激起探究的欲望。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2.3结合课题实际确定灵活的教法

要善于诱导学生在对概念信息接受过程中,养成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在大脑形成某一概念,自行储存。如在认识长方体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探究,教师只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观察、触摸、测量、对比中向目标靠拢,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定点,每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每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过程获得了大量有关长方体的概念信息。

2.4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概念知识过关,为做好其它题做了坚实的铺垫,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首先卷面上的概念失分多,没有好的概念知识做基础,其它知识的掌握显得苍白无力。通过对学生卷面失分的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5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概念的信心

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学好概念知识的信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概念在学好数学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信心是学习的加油站,学生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概念的学习中,为掌握其它数学知识开好局。

2.6重视概念的复习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知识之间存在承上启下的链接。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一定要重视经常性的复习巩固,这样才会避免回生现象。

2.7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认知规律;优化

小学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反映现实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主要是不断地建立各类数学概念体系的过程”。因此,对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根据课改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下面谈谈我几点做法。

一、认真钻研小学数学教材,了解概念引入的特点,是优化概念教学的前提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引入,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性知识,他们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能一次完成。因此,教材在引入数学概念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知到已知的原则,并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所以,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引入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1、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例如,数的概念的按:100以内万以内多位数小数分数正数、负数逐渐引入的。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2、逐步渗透。例如: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在二年级上册中出现:"使学生理解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接着规定了“任何数乘以1都等于原数”;三年级上册又补充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到四年级下册进一步给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由于数的扩展,乘法的意义在小数、分数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3、不精确定义。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关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图形认识,明确它们的特征。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从而具体形象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概念教学

优化概念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了解概念引入特点的基础上,必须使概念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便于他们理解掌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切实抓好以下教学环节:

1、操作观察――感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首先是通过感知来认识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以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基础。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利用“米”做单位,分别去度量黑板和课桌的长,如学生量出黑板的长是3米,是整米数。课桌长1米多一点,课桌高不足1米,这时教师指出不改变用“米”做单位的情况下,怎样用一个恰当的数来表示课桌的长度和高度呢?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新数--小数,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的意义。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

2.借助表象一一理解。

“表象”是大脑对曾经感觉和知觉的对象的回忆和再现,是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借助学生头脑中概念的表象,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让他们想一想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高,并且用手“空书”出来,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三角形某一边上的高是过这条边所对的角的顶点,向这条边所引的垂线段的本质特征: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这条边上的高的“一一对应关系”。又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后,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抽象概括――形成。

建立了概念的表象,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而概念的形成,必须在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后,才可以给概念下定义。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首先写出“1--12”十二个自然数,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因数,然后比较每个数的因数个数(有1个的、有2个的、有2个以上的),并根据它的个数进行分类,同时把分类结果写成三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除自然数“1”以外,每行里的数有大有小,但因数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从而抽象概括出:4、6、8、9、10、12这些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2、3、5、6、11这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形成合数与质数的概念,接着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又如:教学“互质数”时,首先通过练习:要求学生找出5和7、7和9、8和9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分析,比较几组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特点,抽象概括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只有1,从而形成“互质数”的概念。

4,分析比较――区分。

学生学习新概念后,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应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加以区分,以防止相似、相近或相关概念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学生学习了“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后,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让他们明白“整除”是“除尽”的特殊情况。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就一定能被另一个数除尽;但反之却不成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整除概念的理解。又如教学“比化简”和“求比值”时,儿童容易混淆,可以从它们的“实质、方法、结果”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把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2可用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比较:6:8=,(1)等号右边,如果读成“三比四”,这是干什么?(2)如果读成“四分之三”,这又是干什么?如果都说对了,概念也就分清了。

5.实际运用――巩固。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

一、概念的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是人脑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

1、概念具有抽象性。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反映而得,是排除了一类事物的具体物质内容(如颜色、质地、密度等)以后,反映这类事物在数和形方面的内在的、固有的性质;二是经过多级抽象所获得的。无论是哪种来源,数学概念都避开了某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因此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概念具有概括性。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名词或符号来表示,特别是符号表达法,它比文字表达更加简洁、更加凝练,让数学有比别的学科更加简明、清晰、准确的表达形式,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出数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因此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概念具有过程性。数学概念既表现为思维的对象(结果),也蕴涵着思维的过程。如:分数的意义其结果就是:像和叫做分数。其思维过程有两个:一是分数的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表这样的的一份就是它的,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二是怎样用分数表示的思维过程:先看把单位“1”一共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分母就是多少,再看要表示的是几份,分子就是几。

4、概念具有系统性。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纵向关系的概念:前一个概念往往是后一个概念基础,先学的概念可以解释新学的概念;横向关系概念:它们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学概念的网络系统。如: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内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外部的面积与体积之间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二、概念的学习途径

数学概念的习得有两种途径: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形成:就从大量的实例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归纳、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某类“本质”属性,并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它是一种数学认知结构的顺应过程,即将已有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原有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一般适用于低年级数学概念或原始数学概念学习,因为低年级学生头脑里储备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经验,数学概念非常匮乏,没有现成的数学概念与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相联系,必须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才能完成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概念的同化:从已有的概念出发,以其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揭示所学习概念的某类“本质”特征,以获得数学概念(或二级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数学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即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境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的过程。随着小学生不断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对于那些与已知概念有着紧密联系的新概念的学习,完全不必经过概念形成的过程,只需把所要学习的新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的概念相结合,即可获得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同化应当逐渐成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

三、数学概念的教学

从概念的学习心理看,属于演绎学习的概念,应用基础概念进行推理就能得新的数学概念,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化类的数学概念;而概念的形成则是“百手起家”,属于概念的创造性学习,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对某个概念的建构,所以概念的形成要比概念的同化难度大得多,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㈠引入恰当。

教师出示的研究数学概念的例子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要便于学生研究。所以材提供了带有十进制单位的小数大小比较的实例,如: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这样学生很容易应用所学知识化成毫米比较出大小:0.1米=1分米=100毫米、0.10米=10厘米=100毫米、0.100米=100毫米,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㈡感知深刻。

概念的习得需要先对概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具体实例的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从概念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导学生研究,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1、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先从左向右看,从形式上初步感知到:在小数0.1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从右向左看,感知:在小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化感知。接着研究其他的一组小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让学生举出其他的小数加以研究,如:比较2.6元、2.60元的大小,通过改写发现都等于260分,它们的大小相等。再举例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一个反例,规律仍然成立。

㈢抽象适时

数学概念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进行感性认识和积累,但止步于感性认识是不够的,唯有将感性认识通过理性思考上升至对概念的本质的内化,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一个个实例都是具体的、直观的,研究得出的都是某个事物的特征,而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反映的是对某一类事物本质属性,所以对具体事例的研究不要始终停留于对某个事物的研究层面,当学生深刻感知了小数大小不变的本质之后,就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小数有什么规律?促进学生把具体的事实经验抽象成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58-02

一、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辅的是探究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带领学生们走向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概念教学纠正、补充、完善了学生的前概念,以构建正确的认知为任务,对学生平常的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均有影响。因此概念教学主要就是基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以一系列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新概念。

二、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初中科学这门课程属于一门综合课,教课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专业课转教这门课的。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下,而且以前对这门课程也只有模糊印象,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好这门课程,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有些概念甚至理解不透彻,不明白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环境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课本,并且与学生们充分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前概念。否则对课本了解的不透彻,只能导致科学概念教学事倍功半。

2.以“我”为主,无视学生已存在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有教课的经验,但方式不对,把自己脑海中的,课本中的概念强加给学生,也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其实教师当初接受一个概念,也是经过不断认知,以及生活中的不断实践而来的,想要彻底理解一个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例如分子的概念为“由原子构成的微粒”,在化学中分子的定义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最小的粒子不应该是原子吗?问题就在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上,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所以教师要重点让学生分清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本身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其中包括了已经认知的前概念和生活中丰富的认知经验。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一无所知,对他们进行填充式教育,殊不知有些概念会与脑海中的前概念起冲突,处理不好,反而会在脑海中加深错误的概念。举个例子,我曾经对本校的中学科学老师做了个调查,随即抽取了10名中学科学教师,让他们谈谈对小学科学课本的了解,有7名教师对小学科学一无所知,2名教师表示看过小学科学课本,只有1名教师认真阅读了小学科学的教案,并能结合初中科学进行授课。其实中学的科学课程是对小学课程的加深和延伸,想要教好中学科学,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小学科学,做到心里有数,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思想考虑,这样做会使概念教学事半功倍。

三、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1.概念的情境教学。(1)巧设情境,引出概念。在建构主义理念下,要根据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活动中学到经验和知识。如“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几个字或者画图,完了后喷点稀释碱溶液就会显现出来”、“彩色温度计的制作”等等。就初中生心理状态而言,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而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又可成为学习的动力。做好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好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讲《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一节课时,我们可以从外星人入手,“某报纸上曾刊登过,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外星人是1934年在美国发现的”;在讲《健康与环境》时,教师可以就身边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如结合2003年的非典,2006年爆发的禽流感等案例进行教学,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2)结合生活,建立概念。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做到眼、口、手、脑并用,使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加形象化,最后在脑海中建构一个正确的概念体系。欲速则不达,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通过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在生活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例如燃烧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的脑子里的理解都应该是在有氧气的条件下才能燃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来说明,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镁条,使之在二氧化碳其中燃烧,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实验,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所知道无氧能燃烧的东西,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正确的概念。(3)使用模型,构建概念。有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主观定义,从文字上不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把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东西,让学生们能看到,感受到,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概念很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型来让学生们区分,更容易辨别。

2.加强概念的“内外”理解。教师应加强概念的训练,是学生们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科学概念是反应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应的事物联系就越广泛。注意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单单是要注意一般的知识,而是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上,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延伸的知识网络。这种紧密相连的知识网,为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们能顺利的理解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

3.重视前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上课时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脑海中的概念,从而加以引导,转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学生大脑中往往都存在大量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前概念,这些都是他们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到的,属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如燃烧现象,学生们会认为没有氧气就不能发生燃烧;再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等等。如何处理这类不完全甚至错误的概念,就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不可否认,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如水往低处流,地球是圆形的等概念,这些都是正确的生活概念,我们可以加以利用,让其变得更丰富。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仔细备课,能很大的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概念教学教学方法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组成任何一个学科的基本单位,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科的形成就是以各种物理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初中物理教师不但要重视物理概念教学,还要一改往日的传统教育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概念教学质量提升了,自然有利于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从生活实践中引出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众多的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就是由于这种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无法借助于概念产生直观具体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对于物理概念的掌握。为此,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引出物理概念,学生面对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理解起来自然会轻松很多,这样,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再进行概念讲解,自然可以有效降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这样一个生活现象:体育课上进行跳远运动时,体型较胖的学生和体型较瘦的学生留在沙坑里的脚印哪一个比较深,哪一个比较浅?根据生活经验,很多学生自然知道是体型较胖的学生留下的脚印深。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提出问题:如果是一个穿高跟鞋和一个穿平底鞋的人同时站在沙坑里,那么谁留下的脚印会更深?学生依然可以根据日常的经验知道穿高跟鞋的人留下的脚印更深。这样,通过这种生活实践的引导,学生对于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就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给接下来给学生介绍压强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利用演示实验讲解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但是形成物理知识的基础,而且是我们开展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相比较于其他学习手段,通过物理实验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其过程往往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而这对于初中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自然更加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实验这种高效的学习手段。例如,为了给学生讲解“电阻”的概念,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首先拿出一段由若干小灯泡、铜丝、镍铬合金丝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在闭合电路以后让学生观察电路中不同位置的小灯泡的亮度。经过观察,学生发现,由于所处位置不同,灯泡的亮度也不相同,而这些灯泡本身是一样的,之所以会出现亮度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导体对于电流所产生的阻碍大小不同,而这个大小就是导体的电阻。通过这种实验手段,学生直观地看到了电阻产生的影响,从而对电阻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深化“电阻”的概念,我利用横截面积、长度、温度等不同的导体进行以上的实验,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样,在直观的实验手段下,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电阻概念,这样比起死记硬背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三、利用对比深化概念

在物理学科中,很多新概念往往是以之前学习过的旧概念作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借助于旧的概念复习引出新的概念往往有利于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除此以外,在新旧概念的对比中还可以有效避免概念的混淆,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他们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重力的大小”。因此,我在给学生介绍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多个角度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作力的示意图给学生进行演示说明,还通过一些错误例题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抓住概念的本质。

四、利用错误经验加深概念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经验往往是不正确的,而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也容易受到这些错误经验的干扰。为了避免干扰,我们可以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利用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冲突来对比讲解概念,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形成一些错误的经验,如物体受力才会产生运动,重的物体往往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要快,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只会产生阻碍作用,等等,这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它们引入到教学中来,利用理论讲授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用打破学生错误经验的方式来引入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自然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借助于这些深刻的印象来加深和巩固对于正确概念的印象。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物理学科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为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好的开端。而物理概念本身就是物理学科中的基础核心内容,学好物理概念对于打好物理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打破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概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这样学生在掌握概念以后才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从而为物理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亚东.浅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