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十篇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十篇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36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1

(一)应收账款的概念及其内部控制

1.应收账款的概念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存在,其范围主要是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营业周期内,企业应该回收的款项。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赊销形成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却没有即时收取购货单位或者接受服务单位的款项,即为应收账款。虽然,赊销的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扩大销售量、提高利润等方面的好处,但是,也为企业带来无法回收款项的风险,无法回收的资金即为坏账,会为企业带来损失,是企业应收账款的直观体现。

2.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属于资产管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的内部控制范围,在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会计操作流程,使企业应收账款能够如实地在会计中反映出来,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其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事项发生、财务处理、冲销三个环节,其内部控制就是要对应收账款处理流程进行有效把控。

(二)应付账款的概念及其内部控制

1.应付账款的概念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相反,是指企业在接受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之后,应该付给商品或劳务提供商的款项,以及因为发包工程产生的应该付给其他单位的工程价款。其本质是延迟支付的营销方式。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作为负债类账户存在,对于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可以将这类款项即为应付账款的借方,在期末根据账款实际进行合计数填列。应付账款的成因是基于卖方促销产生的,其本质也是赊销方式,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行为,建立在信用机制基础上。与应收账款相同,应付账款也有着对应的付款期限、折扣期限以及折扣比例,这几项的处理对于企业信誉十分重要,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生延期,将会产生信用成本,表现形式为利息、赔偿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应付账款进行处理时,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将付款时间延长,成本会降低。

2.应付账款的内部控制应付账款的控制是企业的支出业务,是企业流动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义务的履行会直接减少企业利益,不履行将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减少企业无形资产。因此,强化企业应付账款的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极大的,在应付账款的内部控制中,关注重点是企业资金链结构,处理重点是金额、时期以及支付方式。应付账款同应收账款一样,其管理都隶属企业资金管理,需要科学的决策支持,才能够实现有效控制。

二、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处理问题

(一)会计核算问题

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负债表填写问题、科目使用问题以及估价入账问题三类。首先,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很多现代企业对于负债表中应收应付账款余额的填写没有有效控制,致使负债表余额填写不正确,其成因主要是没有将应收应付账款进行明细分类,直接将账款总额填入资产负债表中,查收工作也存在缺失,使得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问题出现。其次,企业对于应收应付账款的会计科目使用也存在着使用不当的现象,有的企业在进行采购时,没有将汇款采购通过货币资金的方式进行核算,而是直接将应付账款作为会计科目列示,使得企业资产业务以及会计科目出现扭曲,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影响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的成效。最后,企业在进行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时,经常出现估价入账现象,使得库存物资价值的判定存在很大主观性,会计账目的核实存在问题,影响了企业资产反映,降低了资产管理效率。

(二)应收应付账款手续不完备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很多企业依然受着传统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的影响,认为业务才是企业工作的主要方面,对于财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缺失,片面注重购销忽视了财务清收,使得企业在处理应付应收账款时,业务手续办理不完全,财务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造成坏账的出现。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因为长期的财务工作落实不实,企业的坏账会不断堆积,在清收以及管理不足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责任很容易混乱,在应对应付账款以及应收账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手续的不齐全,企业难以获得相应的详实资料,无法正确记载内部资产的流向,资产状况难以明晰,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回收的风险极大。

三、关于提高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往来账款记录工作

完备的账款管理手续对于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应收应付账款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做好资产流动记录,实现良好的资产流动管理,可以使用计算机管理平台强化往来账款信息的记录,从而促进企业资产业务的发展,为企业和客户核实提供保障。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记载工作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其实,企业的特殊业务的记载是存在很大难度的,一旦发生错误将会难以纠正。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对往来账款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建立往来账款记录规范,明确记录流程,强化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往来账款记录,为企业和客户的账目核实提供良好基础。

(二)建立催账机制

催账制度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有着很大帮助,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清算制度,将应收账款的期限以及金额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划分,以增加企业资产。在应收账款的处理中,如果不能及时收回账款金额,随着时间的流失这部分账款很可能转变为坏账,将会直接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催账机制的建设十分重要。首先,企业应该做好应收账款相关手续资料的管理,为账款催收提供必要依据。其次,企业应该面对拖欠账款企业的性质,制定相应的催收办法,当账款期限到了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催收,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三)建立健全管理方法

科学合理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方法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运用科学手段强化对往来账款的监控,提高账款的可控性。在企业中,可以运用应收账款明细表复核加总、账龄分析、审计单位协助、债务人函证的审计流程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运用应付账款明细表复核加总、函证、账款检查、验明披露结果等审计流程强化应付账款的管理。此外,管理办法的建立还可以结合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主要可以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

(四)加强信息沟通

应收应付账款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企业应该实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快速交流,共同配合,实现良好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工作。首先,业务部门应该及时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将资金应用以及应收应付账款的变动情况及时记录下来;第二,财务部门应该按照业务性质,及时建立应收应付账款的清结方案,实现及时清算;第三,采购部门应该及时将采购状况以及货款交易以及预付金额的实际状况记录,保存相关资料,应对应付账款;最后,财务部门应该及时与销售、供应方建立客户档案,使业务的发生处于控制范围之内。

四、结语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2

关键词:药品企业;销售;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在药品企业中,决定其收益与否的一个根本环节是销售,销售环节是很多企业实现经营利润的前提。这些靠销售支撑的企业的产品只有经过销售环节,才能使产品体现出本身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药品企业逐渐向大型连锁企业转变。越来越多的药品企业开始向资本市场扩张,有价证券的发行及上市,使药品行业的财务日趋复杂化,药品企业销售中的内部控制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对关于药品企业销售中的内部控制措施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销售环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销售环节内部控制重要性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除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济经验,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不仅是提供信息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调整产品数量的主要力量,由此后政府宏观调控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开始退居幕后。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今天,企业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它的存在受到市场方方面面的约束,对一些以销定产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企业如何发展,往往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与引导。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机制,内部控制可以根据企业拥有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比例对自己产品的销售数量和发展方向进行调节,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机制。

众所周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销售是其重要环节之一。销售业务在开展中除了对产品销售、对销售渠道开拓、对自己产品销售进行寻找外,会计账本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销售的调节。比如,由于外在应收账款太多,企业可能会出现现金流短缺的情况,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流程产生影响,如果市场处于饱和状态,这个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许微不足道,但当企业销售处于巅峰时则会很大地阻碍企业赚取利润。因此,除了企业单方面的问题外,企业的内部问题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可以说关系到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必须搞好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销售业务中的各种帐款、票据、货币资金等业务,都需要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下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因此,药品企业必须关注销售中的内部控制,强化企业销售中的内部控制措施。

二、关于药品企业销售中内部控制措施的建议

1.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信用机制

药品企业应收款管理的好坏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有直接关联,且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益及资金风险防范和投资者利益问题。药品企业若管理不好应收款项,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正常生产经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药品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诸多原因中,双方合同签订时的失误是主要原因。如产品出售后,客户可能会提高验收合格才能付款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客户可能并不及时履行合同内容,推迟验收时间,导致应收款无法执行的情况发生。因此,药品企业在销售中应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信用机制。药品企业可以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争取使用自己的合同版本,在合同条款的制定上除了财务人员、法务人员参与外,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应共同参与。若客户始终坚持在合同版本上采用自己公司的,签订合同的人员必须对客户合同版本中的各项条款认真检查,对可能对自身公司产生不利的合同事项及时指出和纠正,只有衡量清楚其中风险才能签订合同。其次,药品企业应建立和完备客户信息,实时记录客户的信用情况并将客户的信用划分为不同等级。根据客户历史信用记录和不同信用等级,与客户签订不同的赊销期。在这一过程中,需对信息的完备性及准确性加强注意,且应有专门的人审核信用等级,避免等级划分因个人人情等因素有一定偏差。对新客户,则可以根据其背景等确定和评估其信用等级,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评估和调整客户信用情况。

2.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加强药品应收帐对账工作

加强药品企业销售中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只有在制度的支撑下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中,应在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将合同签订与审批权独立分开,且将应收款的催收工作与监督工作独立开来,可以让销售部门对应收款的催收负责,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催收进行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很多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分工不够明确,由销售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则成为一纸空谈,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差错与舞弊风险。企业账务如果太混乱,应收账款管理将很难进行,最终会导致企业出现各种不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保证账务的规范、准确、清晰。药品企业的财务部门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和账务的管理,确保应收账款总账、明细账与销售中的实际账务及客户自己的账务一致。按合同收款的药品企业,应对每个合同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算统账的情况。药品企业还应该加强管理发票,每月按时检查各种发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解决。药品销售部门应对销售台账进行登记,财务部门则应负责核对销售部应收账款,确保双方账款对账一致。财务部可以每季或者不定期地与客户函证对账,尽可能地避免应收款管理中出现任何纰漏,确保对账工作的准确性。

3.加强药品赊销收账工作,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

对药品企业来说,其资金状况会受到药品赊销回款工作状况的直接影响。赊销工作会促使企业资金产生大量外流的情况,会给一些本身资金周转速度就不快的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从而导致企业很多应该进行的工作无法及时正常地完成。所以,药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销售资金回收状况的分析,定期开展清欠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债款追回。药品企业在发放药品时应立足客户信用等级,对信用等级过低的客户应尽量避免与其合作,以尽量减少企业呆账和坏账风险。与此同时,药品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详细账龄分析,提前做好坏账准备金工作,以免资金不周时企业运行出现不畅。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且长期拖欠应收款的客户,药品企业应首先停止对其供货,并将其交予法务部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收款工作。在加强应收款的收账工作中,药品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的内部激励措施。药品企业可以对应收款回笼制定激励考核措施,销售人员是其主要对象,应收款回笼率指标为其考核指标,对回笼率较好的销售人员,药品企业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对较低的人员则应给予一定处罚,以促进应收账款的加速回笼。

4.加强药品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业务培训,提高药品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的高低及素质的好坏与企业的内部管控效果有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应注意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员工素质的培训。药品企业可以通过岗前、岗中的培训,树立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对药品企业来说,还应加强对企业员工审计业务培训的培训,对“双复合型”审计人才进行培养,这些不仅是加强我国药品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药品企业销售中内部控制的需要。随着药品企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品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企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药品企业审计人员除了要对药品企业审计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外,还需要在立足药品经销数据计算的基础上将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出来。药品企业可以构建专门的审计知识培训机构,对员工定期组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其能够集审计知识、环境知识、药品技术知识等为一体,向“双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及健全的企业制度,企业销售中内部控制才能较好完成,减少各种风险的出现,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致辉,葛正军.企业销售环节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6(06):33-35.

[2]赵绍光,李海.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1,4(08):11-12.

[3]张毅.论医药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及其完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2,3(06):144-146.

[4]雷雯.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J].企业管理出版,2010,11(11):98-99.

[5]张金星,颜炳芹,张保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途径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1,12(24):129-130.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3

一、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概述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债权,也是企业流动性、变现性较强的,风险较大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

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既可促进产品的销售,同时又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促进销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企业销售产品,开拓并占有市场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减少存货数量,降低存货成本。二是加大经营风险,增加收账成本。采取赊销方式就会产生货款拖欠甚至无法收回的经营风险,在追收货款的同时又会产生费用,增加收账成本;二可能造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应收账款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就要计提坏账准备。

内部控制是指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是指在销售商品或产品已经挂账时,企业需要做好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各项控制工作。比如应收账款核对、往来签认、账龄分析、坏账准备等。对应收账款进行内部控制就是要做到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正确,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二、西安清源科技公司概况

西安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涉及有办公一体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营销呼叫系统,进存销业务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及互联网应用服务等基于weB应用软件开发、销售、实施等全方面发展的专业技术型公司。团队以技术为核心、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支撑,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以独到的设计理念和精工细作的专业精神、协助各个层次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其不同的商业发展目标与需求,定制最佳的信息化项目解决方案。并能够根据客户的服务需求,提供长期的服务方案、推广方案以及经营方案。

三、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管理者对应收账款风险评估水平不高

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出现肆意浪费人、财、物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一味的追求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忽略了大量应收账款是否能收回的风险;不重视应收账款的时间价值,致使许多客户把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一种“无息贷款”,长期占用,久拖不还;大量无法回收的应收账款计入税收收入,成为了当前利润的主要来源,使企业超前缴纳税金,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加重了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二)应收账款拖欠现象严重

管理者只重视账面高利润,忽视大量的被客户拖欠而不能及时收回甚至变成坏账的风险,“信用危机”和“赖账经济”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应收账款拖欠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分工控制薄弱

销售部门、发货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数据、单据传递的不及时,导致业务联系脱节,部门间的开票等信息无法构成勾稽关系,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应收账款回收率。公司的未来是由市场的导向而决定的,没有及时的收集并提供市场信息,是不能及时合理的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的,所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简而言之,公司的未来是由市场信息决定的,只有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由于业务员只看重销售量和销售的金额,公司并没有向业务员提出要收集市场信息的要求,也没有建立一套业务报告反馈和分析系统,对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贫乏,最终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公司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管理素质和约束机制

西安清源科技公司的管理层由于缺乏应有的管理素质和约束机制,没有根据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发生的几率,制定风险评估方案,风险控制计划。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不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评价,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赊销制度,对形成的逾期应收账款能否收回、收回多少没有底数。所以,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应加强和改善应收账款管理,首先要解决目标问题。利润最大化不是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可能会导致对风险的忽视和企业长远利益的牺牲。应收账款管理的总目标应该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不能忽视资金的良好周转。

(二)公司管理者信用意识淡薄

疯狂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机制构成了现代经济社会体质中一道独具风格的菜肴,西安清源科技公司的领导为了能争取品尝的机会,难免会出现许多短期行为。为了扩大市场占有额,为了稳固市场地位,增加销售收入,仅仅采取成本战,价格战时远远不够的。此时,运用适量的商业信用信息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最佳选择。在面对竞争时,为了扩大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在事先未对付款人的信用额度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的采用赊销策略争夺市场。归结于还是公司管理者信用意识太过淡薄。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债”归结于体制,使企业迫不得已的话,那么,今天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占用客户的货款、银行的贷款、假破产真逃债,就是企业故意而为之了。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预期的应收账款应占贸易额的比重这一指标,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仅仅是0.25%到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到20倍。除了恶意欠款欠债日益蔓延外,恶意逃债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企业通过假破产恶意逃债的规模已经由过去的几百万上升到亿元甚至10亿元的水平。另外在商品交易领域,不履行承诺,合同欺诈行为较为普遍。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民事案件和纠纷案件近

300万件,约占法庭全部受理案件的51%。

(三)信息化内部监督控制岗位设置不合理

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过程离不开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西安清源科技公司没有合理的设置信息化内部监督控制岗位,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许多控制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理。有许多不应产生的应收账款产生了,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来负责,没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带来损失,却最终无法追究责任。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就无法评价了。

五、加强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和控制

账龄是指客户赊欠企业账款的时间长短。通常客户拖欠货款的时间越长,收回货款的难度越大。因此,公司必须建立经常性的账龄动态分析,随时掌握账款回收情况,实施严密的监督。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账龄分析表了解以下情况:

1.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间内,这些欠款由于尚未到偿付期,欠款是正常的,但到后期能否收回还需待时再定,所以应该及时监督。

2.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欠款会因拖欠时间太久而可能成为坏账。对不同的拖欠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

通过账龄分析的结果中,企业可以及时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查明原因,追究责任。根据管理权限,经董事长、经理办公会或者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信用部门对有问题的应收账款应该编制问题账款报告书,作为客户的信用管理档案保存。

在西安清源科技公司中还发现,其应收账款按照组合风险较大、单项金额重大、其他不重大,将应收账款不仅按账龄分别列示,还按照风险水平分别列示,其中用个别认定将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的部分单独列示,这样可以清晰的看出客户赊销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风险水平。

(二)建立应收账款催收制度,进行收账控制

在建立合理的收账政策后,企业应该履行收账程序,运用合理的收账方法,建立应收账款的催收制度。

通过有效合法的催讨手段加速应收应收账款的回收,首先要了解顾客拖欠货款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及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根据不同种类,公司应采取有效合法的催讨手段:

1.无力偿付是指顾客因经营不善,财务出现困难,没有资金偿付到期债务。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客户的确遇到暂时性的困难,企业应当帮助顾客度过难关,以便收回较多的账款;如果客户遇到严重的困难,甚至到达破产的边缘,应当及时向法院,在破产清算时得到一部分的债权赔偿。

2.故意拖欠是指顾客虽有能力付款,但为了自身利益,想方设法不付款。当公司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确定合理的催讨方法,常见的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术发、激将法和软硬术法。

销售部门或者专门的债务追讨部门应当按照以上所述的催收方法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催收记录要妥善的报讯,财会部门应当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对于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如果西安清源科技公司专门设立了类似“清欠办”的追讨债务部门,由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追讨和催收的工作,并把收不回来的账项用个别认定单独列示,保证基本没有五年以上账龄的账款。建立了弥补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可以防止由大额账项无法及时回收而带来的资金短缺现象。

(三)明确销售人员职责,建立信息控制系统和部门分工控制

1.明确销售人员职责。为防止销售部门片面追求销售业绩而忽视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收率的现象的发生,企业要明确销售部门的员工职责,将每个责任人员的收入和销售业绩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和回收率相结合,让每个销售人员对每笔赊销业务负责到底,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

2.建立信息控制系统。为保证信息在公司各部门中及时有效的传递,建立良好的应收账款内控信息系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提供有效信息给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有效沟通,使各部门和员工能够知悉其责任,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用管理部门、会计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3.进行职责分工控制。公司应收款项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制单等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并针对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利益、等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其各负其责。

(1)销售部门与财会部门的相互控制制度。业务部门开具销售凭证,财会部门据此反映收入和债权的增加,两者就有关入账金额和时间进行控制。

(2)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牵制制度。包括财会负责人对会计主管、应收款项有关账户的记账人员及出纳人员的控制,以及相关人员之间的监督控制。

六、结论

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运转资金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与完善企业销售及应收账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好应收账款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在效益性和流动性之间求得平衡,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应收账款资产的安全完整,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这样,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与机遇同在。西安清源科技公司只有在利用赊销扩大销售,

增加利润的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才能更好地减少不必要的应收账款,

强化应收账款的回笼,加快资金周转,并在企业努力开拓渠道利用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的时候,

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010.

[2]卢霞.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0,(2).

[3]吴少平、叶新年.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2009,(2).

[4]杜凤玲.内部控制体系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发展,2010,(3).

[5]王岚.浅谈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7,(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4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除非因为提供的信息不相关、成本大于效益或者无法计量,主体应确认所有的资产和负债。与此相适应,当一项资产或者负债不再符合确认标准时应予终止确认。但是,当主体仍然留置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一部分时,理事会则应在具体准则中明确描述因这些交易而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变动的最好处理方法。

【关键词】确认 终止确认 概念框架

“确认”标准攸关一个项目能否进入财务报表,“终止确认”标准则攸关一个已确认的项目是否应该移出财务报表。因此,确认和终止确认的含义及标准,直接关系到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否相关与可靠,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确认

(一)确认的含义

关于确认的含义,现行概念框架第4.37段明确:“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现行概念框架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中。”实务中,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与资产和负债有关。因此,与确认相关的问题主要影响财务状况表(即资产负债表,下同),但也可能影响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时间。

关于确认标准,现行概念框架第4.38段规定:“如果符合下列标准,就应当确认一个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1)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2)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另外,确认也受到成本约束的限制。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将在具体准则中明确,如果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效益不能大于成本,则不要求确认。

(二)主体是否应确认全部资产和负债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应该是有助于他们作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信息,包括主体拥有的资源、承担的义务以及主体管理层解除其运用主体资源责任的效率和效果。理事会认为,要提供主体资源和义务全面、综合的信息,最可理解、最为简洁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全部确认在财务状况表中,除非理事会认为有合理的理由不予确认。有资格予以确认但未被确认的项目,既不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的披露来校正,也不可能通过附注和解释材料来弥补。

问题是,现行概念框架包括了确认标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又是基于概念框架,因此,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不要求确认全部的资产和负债。

(三)确认标准需要考量的四个问题

1.确认标准是否应考虑经济资源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在现行概念框架下,如果与一个项目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不太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则该项目不予确认。而根据本讨论稿关于资产、负债定义的分析与建议,理事会认为,应将“预期”一词从资产、负债的定义中删除,相应地将“可能性”一词从确认标准中删除。

2.确认标准是否应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成本约束”。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是那些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差别化决策的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资源和义务的确认,能够向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提供的信息可能不相关或者考虑提供信息的成本后相关性并不够充分。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如果理事会认为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提供的信息不相关,或者考虑提供信息的成本后并不足够相关,则该资产或负债不要求确认。但要注意的是,概念框架不是会计准则,也不能取代会计准则。因此,如果一项会计准则要求确认一项资产或者一项负债,则企业不能运用概念框架中的确认标准来取代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要求。

3.确认标准是否应考虑“忠实陈报”。现行概念框架明确,一项资产或负债仅在其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方可确认。但是,在2010年理事会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文中,尽管许多地方涉及“可靠性”的内涵或者要求,但“可靠性”这一概念已被删除。因此,概念框架修订后,确认标准中将不再保留“可靠性”这一术语。但是,确认标准中是否应该包括与“可靠性”或者“忠实陈报”有关的类似要求呢?

理事会的初步结论是,如果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提供的信息并不相关,则不应确认。有人认为,如果确认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则不太会出现不能忠实陈报上述资产、负债及其变动的情形。所以,理事会认为,确认标准不必单独虑及“忠实陈报”。因此,如果没有任何计量方法能忠实地陈报一项资源或义务及其变动情况,即使披露了所有必需的描述和解释,主体也不得确认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

4.确认标准是否应考虑“强化的质量特征”?2010年修订后的概念框架明确,可比性、可核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它们属于有用财务信息的强化质量特征。理事会认为:

第一,除非有合理的理由,确认主体的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一般会使主体的财务报表更加可比、更可理解,并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

第二,如果估计的不确定性过大,相互独立的人士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则上述估计缺乏可核性,不太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因此,确认标准中不宜单独体现可核性。

第三,有人认为,在极个别情况下,如果与一项资产或负债密切相关的另一项资产或负债未予确认,则确认该资产或负债的可理解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以披露。

基于上述理由,理事会认为,确认标准中没有必要涉及可比性、可核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这四个强化质量特征。

(四)关于确认标准的初步结论

理事会认为,主体应确认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否则对主体资源和义务的反映就不完整,陈报主体财务状况的忠实度不够。但是,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非概念框架中要求主体不必或不应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

1.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提供的信息不相关,或者考虑提供信息的成本后相关性不够充分。

2.没有任何计量方法能够忠实地陈报一项资产(或负债)。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应提供进一步指南,帮助理事会来判断在何种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此类指南应明确一些判断标志。

二、终止确认

现行概念框架既未明确终止确认的含义,也未描述应在何时终止确认。由于缺乏终止确认的概念支撑,不同准则采用了不同的终止确认方法和标准,导致会计处理存在一致性风险,会计准则采用了规则导向观而非原则导向观。其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将终止确认定义为“把原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主体财务状况表内予以转销”。

(一)终止确认的影响

终止确认的结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不再确认原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二是一项导致终止确认的交易,可能导致主体重新确认其他资产和负债;三是终止确认原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确认新的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损益。

当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集团内部转移时,该资产或负债仍然属于集团整体的一项资产或负债。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集团应继续确认该资产或负债。

(二)终止确认的目标

从会计处理的目标来看,对于一项导致终止确认的交易,应同时忠实地列报两项内容:一是交易后剩余的资源和义务;二是因交易所导致的资源和义务所发生的变动。

如果主体一次性把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全部处置,则实现上述双目标就简单直观。在这种情况下,终止确认忠实地列报了两个事实:一是主体不再拥有与该项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一项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发生,消除了先前存在的所有权利或者义务。类似地,如果主体按比例处置了一项资产的一部分(例如30%),那么终止确认30%的资产,则忠实列报了主体仍然保留70%的资产,而处置的部分仅为30%。

但是,如果主体所保留的资产或负债与所保留的风险或报酬不成比例,要实现上述双目标就格外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终止确认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1.控制观。按照控制观,终止确认就是确认的简单镜像,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再满足确认标准时(或者不复存在时,或者不再是主体的资产或负债时)即应终止确认。这种观点意味着,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主要关注主体是否对资产存在着控制(而非法定所有权,也非风险和报酬),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主要关注主体是否仍然承担义务。

控制观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按相同的方式来处理相同的权利或义务,而不管它们原来是否曾被确认过,从而可以使主体的财务报表更加中立、更为忠实地反映主体的经济资源和义务。同时,为了终止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风险报酬观需要确定主体是否已经转移了足够的风险和报酬,而控制观却避免了此类判断。

2.风险报酬观。按照风险报酬观,在主体处置资产(或负债)其他组成部分时,即使保留的资产(或负债)不再满足交易发生日单独购买一项资产(或发生一项负债)的确认标准,只要主体承担了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主体就不应终止确认该资产或负债。按照这种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主体是否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主要取决于主体先前是否确认了一项资产或负债。正是因为如此,也有人把风险报酬观贴上“历史事件法”或“粘性法”的标签。

风险报酬观的支持者重点关注下列情形,认为终止确认无法忠实陈报变化了的情况。

第一种情形:确认的资产或负债大幅减少,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并未大幅度下降。例如,主体转移了一项应收账款,但就该资产导致的所有或绝大部分未来贷款损失而向购买方提供了担保。

【案例1】a主体在把所控制的一项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为1000CU的应收账款,以1050CU出售给B银行。对于B银行遭受的超过140CU的任何损失,a主体提供担保。该担保的公允价值为50CU。

(1)按控制观进行会计处理。根据控制观,a主体应首先评估B银行是否是代表a主体持有应收账款的人。如果B银行是该应收账款的持有人,a主体应继续确认该应收账款,并按1000CU进行计量。同时,a主体还应确认1050CU现金和1050CU存款性负债。

如果a主体认为B银行是作为当事人持有该应收账款,a主体则应终止确认应收账款,同时确认1050CU现金和50CU担保负债。

(2)按风险报酬观进行会计处理。根据风险报酬观,假定a主体保留了足够的风险和报酬,则不应终止确认。a主体应继续确认该应收账款并按1000CU进行计量。同时,a主体还应确认1050CU现金和1050CU存款性负债。

继续以1000CU计量该应收账款,反映了a主体依然承受因该应收账款产生的信用风险这一事实。但是,该交易发生后,a主体不再承担小于140CU的损失,因而消除了此类风险。所以,继续以1000CU计量该应收账款,并没有反映风险降低这一事实。

(3)辨析。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主体承担的风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终止确认后财务状况表所保留的金额却很小。本例中,终止确认意味着,尽管a主体仍然承担应收账款产生的大部分信用风险,但a主体已不再确认原账面价值为1000CU的应收账款。在这种情况下,a主体必须通过恰当的列报和披露传递这样的信息:尽管担保以50CU计量,但a主体仍然承担着该应收账款产生的大部分信用风险。

担保属于衍生工具,相较于贷款这种现金工具,杠杆要高得多,主体承受的集中风险更大。一个解决方法是改革所有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所存在的额外杠杆。例如,本例中,对于此类担保的发行方,可以列报1000CU的应收账款和1050CU的存款性负债,而不仅仅列报50CU的担保负债。如果把上述处理方法应用至所有担保人而非仅仅应用至转移方,就会消除本例继续确认存在的压力。但是,不清楚按上述方法报告的应收账款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

第二种情形:因交付一项资产而产生的收入或利得,可能或必须通过远期合同、卖出看跌期权、买入看涨期权或租赁而返还对方。

【案例2】C主体控制的一项零息债券,账面价值为800CU(系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为5%),公允价值为1000CU(反映4%的市场利率)。C主体将该债券售予D银行,取得现金1000CU,合同同时规定,12个月后再以1045CU购回该债券(45CU的差额,反映当日以该类债券作担保的贷款市场利率)。假定C主体回购债券承诺的公允价值为零。

(1)按控制观进行会计处理。根据控制观,C主体应首先评估D银行是否为债券的持有人。如果C主体经评估后认为D银行系人,则C主体保留了对债券的控制,不应终止确认。会计处理是:继续确认该债券并在购回之前和之后均以800CU进行计量(并按5%计提债券的应计利息);确认1000CU现金;确认1000CU存款性负债(12个月后支付,利率为4.5%)。

如果C主体评估后认为,D银行不属于人,则C主体应终止确认债券,同时确认1000CU现金、0CU回购负债和200CU利得。回购债券时,C主体应确认回购的债券并以1045CU计量,同时终止确认回购负债。

在D银行不属于人的情况下,按控制观进行会计处理所报告的资产和负债,与假定C主体存在的一项12个月独立远期合同所报告的资产和负债类似。

(2)按风险报酬观进行会计处理。根据风险报酬观,假定C主体保留了足够的风险和报酬,则不应终止确认该债券。C主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与D银行作为债券持有人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

颇具说服力的是,当C主体认为D银行不属于债券的持有人时,与控制观相比,按风险报酬观进行会计处理更为清晰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除了收到1000CU现金且一年后连本加利予以偿付外,该交易对C主体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实质上都没有任何影响了。

(3)辨析。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把收到的现金作为融资交易处理,则终止确认时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就不会出现。在本例中,C主体在终止确认债券时确认了利得,且以高于初始成本的金额对重新购回的这一债券进行后续计量。

针对本例,人们的疑虑在于:如果主体持续持有一项资产(或负债)不会产生损益,但发生了售后回购时却要确认利得(或损失)。当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于向其他主体转移的价格时,就会发生上述情况。

一种解决方法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均按公允价值(或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计量。但是,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无论何种情况均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并不能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三)全部终止确认还是部分终止确认

上面的讨论主要考虑的是:如果一项交易发生后,仅消除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部分而非全部的权利和义务时,是否要终止确认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问题。如果的确需要终止确认,一个相关的问题又随即产生,对保留的那部分权利和义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可供考虑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全部终止确认法:将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整体终止确认,同时把保留的组成部分重新确认为一项新资产(或新负债)。如果所保留部分的账面价值不等于其原账面价值,则该部分就会产生利得或损失。

2.部分终止确认法:继续确认所保留的组成部分,同时终止确认不予保留的组成部分。所保留的部分不会产生利得,也不会产生损失(除非发生减值)。

【案例3】e主体控制的一项设备尚有10年的寿命,账面价值为800CU。e主体将该设备以1000CU的公允价值销售给F出租人,F出租人同时又将该设备回租给e主体,租期6年,租赁费按现行市价计算,租赁费现值为600CU。

(1)按全部终止确认法进行处理。如果e主体将该设备整体终止确认,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重新确认一项新资产,即使用该设备第1至第6年的权利,金额为600CU;确认租赁负债,金额为600CU;确认1000CU现金;确认处置设备利得200CU。根据上述分析,终止确认整体设备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1000

贷:设备800

利得200

重新确认租赁资产的权利和义务,会计分录如下:

借:租赁资产600

贷:租赁负债600

(2)按部分终止确认法进行处理。如果e主体仅部分终止确认该设备,相关会计处理如下:继续确认所保留的那部分资产,即该设备第1至第6年的使用权,金额为480CU=800×(6÷10);终止确认该设备第7~10年的使用权,同时确认一项利得,金额为80CU=(1000–800)×(4÷10);确认存款性负债600CU;确认1000CU现金。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1000

贷:设备320

利得80

存款性负债600

(3)辨析。在本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所保留的部分产生了不同的计量结果。在全部终止确认法下,重新确认所保留的部分还可能产生利得或损失。相反,在部分终止确认法下,所保留的部分不会产生任何利得或损失(当然,主体通常需要对所保留部分进行减值测试)。理事会认为,在制定或修订具体准则时,很可能需要明确到底是采用全部终止确认法还是部分终止确认法,因为这取决于计量单元。

(四)终止确认的基本结论

终止确认的标准必须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变动得到最好的反映和描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再满足确认标准时(或者不再存在,或者不再是主体的一项资产或负债),终止确认即可实现上述目标。但是,当主体保留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一部分时,在制定或者修订具体准则时,理事会就必须确定怎样才能最好地描述因交易而导致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方法包括:一是强化披露;二是把保留的权利或义务与原始的权利或义务列报为不同的单行项目,以突出累积的重大风险;三是继续确认原资产或负债,而把收到的对价作为收到的贷款,把支付的对价作为授予的贷款。

如果主体保留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一部分时,在制定或修订的具体准则时还可能要根据计量单元的不同,明确规定在终止确认时到底是使用全部终止确认法还是部分终止确认法。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控制

1财务风险的相关概述

1.1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内外坏境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种种问题,使企业的日常经营存在困难而使企业效益下降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财务风险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1.2财务风险的种类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各个企业都无法否认财务风险的存在。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2.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或者货币市场上进行融资而面临的风险。企业筹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筹集资本的方式也不相同,如通过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或者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间接融资方式。不管企业的融资方式如何,都客观面临着筹资风险的存在。

1.2.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对外、对内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企业投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对内投资包括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而进行新建厂房、增购机器设备等。对外投资主要包括投资虚拟经济,如购买股票、债券等实体经济。由于经济环境存在种种的不确定性,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企业都客观面临投资风险的存在。

1.2.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不足,如固定资产比重过高、流动资产比重低或者存货积压严重、持有现金较少等,而造成的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风险。负债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而造成企业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如企业短期负债过多,到期无法偿还而使企业面临债权债务纠纷等。

2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外部坏境,二是内部因素影响。

2.1外部环境

2.1.1经济环境

每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的存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或多或少的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就相对较好,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就相对较小。相反,在经济趋势下滑的背景下,如出现了经济危机,企业置身恶劣的经济形势中,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就大大地增加。

2.1.2利率、汇率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对于那些需要靠借款来筹集资金的企业来说,借款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利息上。如果利率上升,意味着企业的成本上升,财务风险也就增大。同样,对于那些需要外币借款的企业,如果汇率上升,则企业在还款时需要更多的本币来购买外币进行偿债,企业的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

2.2内部因素

企业的财务风险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内部因素。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2.2.1投资决策失误。

企业投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其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如果投资决策失误,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产生财务风险。例如,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对项目的市场潜力与可行性缺乏调研,将资金投放到不应该投入的地方,不仅降低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2.2.2资产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如果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比重过高,而流动资产比重低,在企业进行生产购买原材料无力进行支付时,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在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时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2.2.3负债的结构、期限不合理。

企业的负债比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如果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企业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可能会陷入债权债务纠纷,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同时,企业的债务期限合理与否也会影响财务安全。合理的债务期限会减小企业还款的压力。如果企业的债务全部为短期债务,那么到期还款巨大压力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2.2.4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

应收账款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收账款的管理如果不合理,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赊销比重过大,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降低了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时间越长,应收账款转化为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就越大。

3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以及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本人认为,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做好事前控制

按照风险控制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虽然这3种风险控制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但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而言,我们希望做好事前控制,不希望在出现风险和风险过后才采取控制措施。从风险控制的效果而言,事前控制的效果最好,即使不能规避掉存在风险,也能将风险损失减小到最小。

3.2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的发生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反映出来。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指标。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针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和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来反映。设置一套财务预警指标,根据相应的经验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赋予一个本企业能够接受的指标值。在某个指标值接近临界值时,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一套这样的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3.3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针对企业在投资时可能出现决策的失误,所以在风险控制时应努力做到:在进行重大项目的对内、对外投资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不可独断专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未必能规避掉风险,但在风险发生时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潮欣.企业风险控制的原理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5).

[2]陈桂菊.论企业财务风险成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6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对策;风险控制  

  

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表现  

1.1 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我国企业并没有随着市场对企业的要求的提高而提高,他们在财务管理观念上任然受着过去旧的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对时间价值、边际成本、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根本没有。由于某些中小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血缘、亲缘或沾亲带故的关系存在。往往使得财务管理制度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其制度的约束力自然不够强,在执行起来也很困难。最后导致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财务工具只是嘴上功夫,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缺乏日常现金的管理手段,并在投资上不具有科学性  

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多数是采用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统一的集权管理方式,其投资决策主要由所有者做出。对财务管理部门也是可有可无这么一个概念。所以在资金管理方面就存在资金随意挪用,投资行为上存在短期化,没有战略眼光,原因:一是他们自身规模较小,投资面临的风险大,他们总是想投资了就能尽快见效,能立即收回投资是更好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二是他们看中多元化经营能够分散他们风险的作用和将自身企业规模扩大了的一种表现,并且有种做大的成就感,其实他们已经违背了经济规律行事,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矛盾对立情况。  

1.3 财务控制能力差  

财务控制能力的概念是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使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纵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一种行为能力,可有通常这样的指标来体现。如财务计划的完善性、控制过程的完备性、控制方法的先进性、企业的分权程度、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方式方法。  

但是我国财务控制上表现出的问题,一是某些企业有一些闲置的资金,在管理上不到位,导致企业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未拿来做企业生产的周转用。二是在存货控制上处于薄弱环节,某些企业在货物的存放上,往往把货物的存放大国企业的营业额好几倍,造成资金成呆滞状态。三是某些企业在收账款的周转上表现得十分缓慢。这些企业在做生意的时候,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和催收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往往不能兑现,以至于最后形成呆账。   

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对策   

2.1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体系   

目前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而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又是进企业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并使财会管理工作更科学性、合理,从而消除盲目性。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等步骤环节。那么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理念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财务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二是业务理念,该理念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三是基础理念,该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具体包括风险理念、税务规划理念、资本运营理念、理念、资金时间价值理念等等。这些理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为企业在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体系从而限定了财务活动的有效领域、运作的基本方式、权责利关系的准则以及必须达到的财务质量标准与财务数量标准,最终为企业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与使用做到秩序化、高效率性。 

2.2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高素质财务理人员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和质量的优劣,那么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风土人情、新闻等知识,还需要掌握现代管理方法,接受新事物,如矩阵分析、系统分析等等。同时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那么就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熟悉财务信息化。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并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做到爱岗敬业,务实求是、脚踏实地的良好职业道德,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用。  

2.3 加强财务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最终归宿都是盈利为目的。那么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就需要做到如何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企业财务必须进行事前认真的预测,拟编出各项预算方案,并加以选择、评价、比较,做出慎重决策,达到降低企业可控制风险,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还有,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成本管理,因为成本是一个企业盈利的大小衡量的标准,企业盈利的大小又决定了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小。企业应制定竞争战略,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的企业竞争,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避免资金周转困难。  

2.4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间“债务链”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很多企业资金不足,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从而使资金周转的严重不足。那么企业应该加强对对应收账款回收的前期评估,对于回收账款不畅和无望的企业,就不应该与之发生合约。并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额度,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限额。还有企业应该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做到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并对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实行的信用,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三方面的信用。从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分别对不同时间的欠款,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对有成坏账可能的,应提前做好坏账准备,并做到有效估计该因素对企业的损益影响情况。  

2.5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自身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对各类风险采取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做到以最低成本来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事先应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多考虑潜在风险的大小、多考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多考虑利得与损失之间的关系。如事先在企业内部制定信用政策,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等等,并加强对赊销活动进行特定限制,以减小对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程度。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7

【关键词】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融资政策营运资本控制

一、营运资本概述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提出了营业资本这一概念,但是营运资本的概念在西方很早就有。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营运资本的定义不完全相同,行业主流观点里,主要有营运资本、净营运资本两种不同的定义范畴。前者指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投入在流动资产上的价值,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或者一个经营周期(超过一年的)之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具体有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短期投资及现金等形式。净营运资本则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指一年或者一个经营周期(超过一年的)之内需要给付的债务。具体有预收债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短期借款等形式,流动负债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净营运资本实质是用以支持日常营运的净投入,其变化会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及盈利能力。营运资本的特征包括:变现方便、占有时间短、形式多样、数量变化快及来源广泛等。

从管理角度看,分为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前者主要是涉及流动资产数量的确定,后者解决的是如何合理配置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我们将流动资产先区分为永久性流动资产(保证公司政策稳定经营最低需求的流动资产数量)以及临时性流动资产(受季节性或周期性以及一些临时性因素影响而变动的流动资产),在此基础上探讨选择何种融资方式(包括长期资本或者短期资本)为企业的永久性流动资产及临时性流动资产进行融资。

关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根据反映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分为3类:稳健型、激进型和匹配型。稳健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是指相对总资产,流动资产数量占比较大,该政策的特点为收益低、风险小;激进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则与稳健性恰恰相反,指公司根据产出水平或者销售规模安排尽量小规模的流动资产,以降低流动资产对资本的占用,相对匹配、稳健型而言,激进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的特点是收益高、风险大;匹配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则介于两者,指公司持有流动资产适中,维持正常销售活动,收益与风险适中,使得流动资产保持最佳数量。

关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根据公司负债结构与公司资产的寿命之间的配置情况,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一样分为3类:稳健型、激进型和匹配型。稳健型是指公司不仅使用长期资本支持永久性流动资产,而且用长期资本支持一些或者全部临时性流动资产,稳健型政策特点是偿债能力大,风险小,但是加大了公司的资本成本,降低了收益。激进型政策与之相反,指短期融资不仅支持临时性流动资产,而且支持部分甚至全部永久性的流动资产,激进型政策资本成本低,收益率较高,但是面临较高财务风险。匹配型是一种资产的期限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完全吻合的状态,使得短期负债的借入与偿还与扣除自然负债后的流动资产的波动一致,减少了资产与负债之间不协调的风险,并能够较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

最后是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配比问题。不同的组合,可以给公司带来不同的风险敞口,在既定的风险偏好下,也必须使两者在期限、金额上配合,才能找到收益、风险的最佳组合。

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衡量

30多年前,对营运资本管理的评价局限于对存货等单个科目的管理效率上,注重管理单个项目的周转期,并衍生出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等指标,用于衡量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虽然对流程资产的变动具有跟踪、评价作用,但是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HamptonC.Hager发表了《现金管理和现金周期》,文中提出了“现金周期”的这一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指企业从支付生产原料款项到生产、售出产品、回收款项整个时间周期。他认为具有“现金周期”短的企业往往意味着具有不错的运营管理效率,并认为通过加速资金周转,可以提高营运资本的运用效率,提出一系列的具体管理手段。

波士顿咨询公司首次了营运资本生产率(销售净额/年度平均营运资本额)指标,它表示每一元营运资本所带来的销售净额,这一指标给同行业竞争对手提供了相互比较的平台,若一家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有着同样的销售收人但却投入了更少的营运资本,则意味着该公司节约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三、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外学者Schifih和Lieber于1974年,Smith于1980年,Kim和Chung于1990年先后对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等三项营运资本重要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都认为对上述三项进行整体管理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证方面,2009年,我国张宁宁、张新民、吕娟发表了《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该文以2004—2006年深、沪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对营运管理效率与企业额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样本表现出,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相关,随着经营资产利润率的增大,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及现金周期都呈下降的趋势。

因此从理论以及实证上,均证实了加强营运资产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营运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四、加强营运资本管理的措施

(一)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切实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十分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公司风险的整体管理,有利于规范业务运作流程,防止业务错误、舞弊,确保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有效预防相应的风险,确保企业安全运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营业资本管理效率的前提与基础。

(二)加强存货管理,加快存货向现金转换的速度

首先应当加强采购管理,正确编制采购预算,严格控制采购成本,降低资金占用率。其次,加强存货日常管理,防止存货灭失,控制发货,杜绝浪费。另外,需要建立对存货量的全程监控,对已滞销的存货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处理,对今后可能导致大量滞销的存货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流程。最后的问题即销售为王,加快销售,最大限度压缩存货的资金占用。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首先,应当建立合理评估交易对手信用的专门机制,合理决策是否赊销以及赊销的数量。其次,针对应收账款应当制定规范的账务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催收,并由公司后台管理部门监控回收情况,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使管理层及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情况。再次,在衡量真实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优惠政策,加大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最后,企业可以考虑适时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提前释放风险,在损失一定利率的情况下,加快应收账款回收期,从而降低企业营运资本。

(四)合理延长支付应付款,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增加无息负债比例

企业可以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延长款项支付期,降低支出。延长应付款时,应当考虑商业信用的成本问题,即以放弃优惠条件的情况下,延长应付款项。实际上,商业信用融资成本不必然低于银行短期贷款成本,应当必须在比较两者影响后,做出理性决定。特别注意,放弃优惠条件,往往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有损公司信誉。因此应在当衡量实际成本,保证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增强负债经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金枫.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演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8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

一、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1、应收账款的概念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是企业的债权,企业拥有的在未来期间向对方收取相应货币资金或其他等价物的权利。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售,向客户提供商品与劳务的赊销等信用业务。首先,赊销对于那些资金暂时有困难的买方,具有强大的诱惑力,通过赊销能够刺激其购买力,同时,对信誉好、实力强的客户提供赊销作为优惠条件,起到了稳定客户的作用,为保持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提供了保障。对于买家来说,买家的购买力提高了,卖家的库存减少了,销售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卖方的竞争力。赊销作为企业促销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越来越被广大企业所采用,这也成为了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已成为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2、应收账款管理的概念

应收账款管理就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管理好、利用好应收账款,以加强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逾期尚未付款的客户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收取应收账款。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安全,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安全,因此应收账款管理被列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应收账款管理目标有所偏重

很多企业为了达到完成经营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在商品销售尚未发生,劳务尚未提供就开具销售发票,确认收入实现,这种现象在年末最常见。例如,某企业在当年12月底开具销售发票,虚列应收账款500万元,而直到次年1月底才发出商品或者冲销上年所列的应收账款。同时,很多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或保住残存的市场份额,以及绩效考核的需要,不考虑赊购方的信用状况,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样就使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给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多麻烦。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偏离了应收账款设置的初衷,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如权责不明确、管理条款不完善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问题。

(1)销售考核制度不合理

对于生产企业来讲,产品销售是企业能够存活的根本,因此企业竭尽一切努力开拓市场,抢占市场占有率。但是基于产品的周期理论,当某个产品已经发展到成熟期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开始从高峰向低谷运行,这时也是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期。随后,产品逐渐被新的产品或其他产品替代,这个时候企业如果还是坚持此种产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会形成产品滞销。为了促进销售,销售人员往往会选择增加应收账款的方式将产品卖出去,造成应收账款不断上升。而当前企业对销售部门和管理层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不当,考核偏重销量和销售收入,忽视应收账款收回,使本应作为应收账款收回首选责任人的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不必为应收账款的收回担负责任。销售部门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然偏向销量、销售收入,轻视应收账款回收,销售与货款回笼脱钩。如果产品销售出去而资金不能收回,就犹如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企业就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轻则是企业遭受坏账呆账的损失,重则会危及企业安全。

(2)信用政策存在缺失

赊销是以交易双方的商业信用为前提,应收账款的管理的有效性要求企业具备完备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审查和收账政策。信用标准是企业认可客户信用要求的最低标准和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的基本判别标准,也是企业评价客户信用等级,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的依据;信用条件是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信用期限、折扣期限等条件;收账政策是企业在遭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货款甚至拒付货款时应采取的政策与措施;信用审查,是企业在达成交易前,为保护交易安全,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适时、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但事实是,不少企业采取的却是充分授权的管理方式,销售人员在进行赊销时,对来往客户所进行的信用状况评估薄弱,信用政策缺失,行事随意、无据,尤其在客户赊销额度和信用期限问题上,多凭个人所好;未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盲目与之成交,轻易增加应收款风险。这种充分授权的管理方式,不仅导致销售人员的权力过大,不考虑货款的回笼,引发企业更多的呆账、坏账,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引发销售人员串通客户侵害企业利益,或侵占挪用企业应收账款获取一己私利。

(3)售后管理制度不力

售后管理也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售后管理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及时核对清理、催收货款以及对客户信息的掌控。由于在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回收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以及票据传递和记录之间存在着误差,因此在交易完成以后要及时、定期进行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账和账务清理,以便于做到债权债务关系明晰。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做到定期与客户核对账目,对于在外的应收账款没有及时进行清理分析,也未及时确认坏账呆账,造成很多名存实亡的往来账款长期虚挂在账上,已作销账处理的往来款也未管理,账目混乱不清。有的虽然对了账,但出于对长期的合作关系考虑,仅停留于口头承诺,未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给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留下后患。售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收款责任不明确,货款催收不力,既给企业催促对方还款埋下了隐患,一旦遭遇客户变更危机,企业往往拿不出有力的方案和证据应对,同时也给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解决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产品是企业的灵魂,只要产品质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满意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单靠宽松的信用政策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适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竞争力,从根本上控制应收账款的产生。

2、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改善首先要求企业改变以销售业绩为单一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以产品销售与资金回笼率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制。绩效评估指标是指引员工努力的方向,也是销售人员责无旁贷的责任。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得企业销售人员的业绩评价不仅仅是看他创造的销售额,还要结合和他所负责的销售业务挂钩的应收账款回收率、坏账确认率及账款回收速度等指标来综合评价。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应收账款的管理与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实现产品与资金回笼的双赢局面。

(2)引入客户信用管理机制

确立合理的客户信用管理机制首先要求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以减少应收账款回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对于一些规模很小、业务量不大的企业,我们没有必要设立专门部门,但应设立专门岗位。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客户的经营规模、资产、信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以及监督各部门信用政策执行情况。其次,建立客户信用评价制度。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信誉、偿债能力、财务状况、资信状况、担保等分别进行记录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并划分信用等级或评分,确定赊销额度。在实际操作中,信用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查阅客户历史记录,检查其是否及时足额偿付账款,是否具有良好的偿债习惯,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了解客户与其他企业的债务关系等确定其偿债信誉;通过检查客户的速动资产及其质量,了解其变现能力,进而确定其信用状况,偿债能力越强,应收账款回笼的机会就越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

(3)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

销售人员按照公司制定的信用政策的不同标准来进行相应的赊销,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为盲目扩大销售数额而产生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发生。赋予不同级别的员工不同金额与价格的审批权限,明确限定权限人员的每次最高赊销额、年度赊销总额和货款回笼期限。所有赊销业务,均须经过有审批资格的经办人员审核批准方可进行,并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审批,不得超越权限。

(4)加强售后管理

第一,针对不同客户实施追踪分析。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每个信用客户建立主要情况档案表,定期跟踪记录收款情况,随时进行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记录不能按时收款的数额和次数,并提交预警报告,为今后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和额度提供依据。

第二,制定清收政策,严格催收。一般而言,不及时还款的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账、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对于不及时还款的客户,确定其不能还款的原因,制定清收政策和奖励措施。对于故意拖欠账款的客户企业应通过提请仲裁或向法院申请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赊销,也就必然产生应收账款,因此,总会产生一定的资金回笼困难的风险。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管理到位等,就可以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韩冬梅: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J].科技信息,2008(21).

[2]赵玉成:浅谈加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有色矿冶,2009(8).

[3]王凤英: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1).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9

在货运企业(cargoforwarding)日常经营管理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财务概念和观点被混淆,可能会对业务经营、财务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现尝试做以下举列和澄清:

一、毛利率VS主营业务利润率

“毛利率”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较少使用,而更多地被业务部门或营销人员采用。两者比较的基础都是主营业务收入,区别在于“毛利”和“主营业务利润”的概念不同。

一般所说的毛利,是指向客户收取的款项与相应支付供应商的款项之间的差额;而主营业务利润是在毛利基础上进一步扣除由此发生的操作费用和相应负担的营业税金后的所得。

以某一货代企业为例,水运货代业务平均毛利率为5%左右,而水运货代业务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左右。

二、利润率VS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耳闻这样的言论:“水运货代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为3%,已经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了”。乍一听,耸人听闻。其实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直接比较的。

举个例子。某企业投入货币资金100万元从事货代业务,假设收款期是60天、付款期是30天,且每个营业周期这100万元资金都能用足,那么该笔资金在一年当中将周转12次,产生至少1200万元的营业收入。按照3%的利润率推算,这100万元资金在一年中将至少创造36万元的主营业务利润。这样,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资金利润率就有36%。而同一笔资金如果委托银行贷出只能获得一年5%左右的收益。

因此,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可以直接比较的指标是资金利润率,而绝不是毛利率或主营业务利润率。依上例,货代业务的资金利润率可能达到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7倍之多。这也是目前货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货代企业依然趋之若鹜的经济动因。

三、坏账准备VS风险控制

坏账准备的计提在本质上属于会计计量的方法,而不是控制风险的手段。

由于“赊销”而形成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存在无法收回的可能,由于存在无法收回的可能损失而可能高估当期的利润。所以为了谨慎确认当期的收益,会计人员就“想出”了一个计提坏账准备的办法来。既然是准备,就是个估计;既然是估计,就要有估计的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是账龄法。货代业务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如果超过一定期限不能收回就存在坏账的可能了,于是“要”对“一定期限以上”的应收账款按照“一定比例”分段计提准备。“一定期限以上”、“一定比例”、“分段计提”,这些都是基于历史分析的主观估计。就实际经营来看,很多坏账在赊销期内就已经形成了;而一些超龄的应收账款,由于客户提供的货源稳定、长期支付能力不差,恰恰不会形成坏账。

有两种情况导致坏账准备难以提足:一是我们账面上的超龄应收账款,有一部分早已是事实上的坏账,但是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而迟迟不做处理,任其存留在账面上;二是业务完成日-具有开票收款的权力、发票开票日-实际开票的时间、会计入账日-记入账簿系统的时间,这三个时点往往不一致,而应收账款的账龄统计是以会计入账日作为起始时点的,内部单据的流转速度影响账龄的真实性。

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不是体现在坏账准备上,而是反映在企业的赊销政策上。“事前”和“事中”的控制是根本。应收账款如果出现坏账,以水运货代业务为例,其损失(一般为某票业务的全额运费)将耗蚀至少30票类似业务的利润(一般利润率为3%);应收账款即便滞期收回了,考虑到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因素,其实际产生的利润也大大低于按期收回的应收账款。但是严格的赊销政策又会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所以合理的、风险可以承受的赊销政策的制定是每个企业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四、经营活动现金流VS同期净利润

为便于说明,这里引入一个财务概念――“经营应得现金”。“经营应得现金”是将净利润中非经营因素(如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性收益)剔除,再还原现在以及将来都不需要现金支付的成本费用(如折旧),最终得出的一个理想数字。所以,经营应得现金来源于利润而不等于利润。对于小规模的基层企业而言,由于非经营因素较小,其经营应得现金是超过净利润的。

假设一个企业今年与去年相比,业务模式不变、经营规模相当、收付款政策稳定,那么:去年没有收回的钱在今年收回,今年没有收回的钱延续到明年再收;去年没有支付的钱在今年付出,今年没有支付的钱延续到明年再付。或者说,去年未收回的垫付资金(应收与应付的差额)在今年收回(增加今年的现金流)、今年未收回的垫付资金延续到明年(减少今年的现金流)。由于业务规模相当,这样增减相抵后,该企业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就与经营应得现金相当。当然,这是一种模型化的现金流理想状况。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会出现两种影响现金流实际状况的重要因素(以下提及的“现金流减少”,都是针对当年经营应得现金而言的)。

(一)经营规模的变化

任何一个企业,即使业务模式不变,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经营规模也会发生变化。就货代业务而言,业务结算的顺序一般是先付款、后收款,使资金垫付成为必然。当业务规模较去年扩大的时候,今年未收回的垫付资金将大于今年收回的去年的垫付资金,其中的缺口就是对今年经营应得现金的抵减。也就是说,企业除了原有的“本钱”(营运资金)外,还要动用利润形成的经营应得现金去维持业务规模的扩大。

因此,在资金垫付成为必然的情况下,如果业务规模扩大而收付款政策不变,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必然小于经营应得现金;如果企业将经营应得现金全部投入循环以扩大业务规模,那么经营活动现金流为零;如果经营应得现金全部投入后还不足以支撑业务的增长,那么经营活动现金流就会出现负数。

在负数现金流下,企业除了正常的营运资金外,如果还有以往积累的资金储备,那么耗用这些储备依然能够维持;如果没有这些储备(以利润分配等形式被抽走),也没有其它融资来源的话,企业在第二年必须减少规模才能盘活现金流,否则没有资金保障的持续扩张就会出现支付危机。

(二)收付款速度的变化

如果企业的业务规模较去年不变,但是收付款速度发生了变化,也同样影响当期的现金流。在上述模型中,如果今年的收款速度放慢、付款速度加快,那么今年的资金垫付金额即使业务规模不变也将加大,使得今年收回的去年的垫付资金小于今年未收回的垫付资金,从而减少现金流。当这种收付款速度不利变化的程度足够大时,将使当期现金流减少为零甚至负数。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如果收付款速度朝有利方向变化,将缓解规模扩大导致的现金流减少。但是有利的收付款速度变化(收款加快、付款减慢)与规模扩张是相悖的。货代企业如果要持续扩大规模,在对客户的收款政策上必然是放长赊销期,但相对货代企业处于强势的主要供应商船公司是不会给货代企业延长付款期的,从2004年起国外一些大的船公司比较一致的“行动”就是将航运市场执行了若干年的“行规”――45天付款期纷纷压缩至30天以内。从某一货代企业2005年的数据来看,因业务规模扩大导致的现金流减少占现金流下降总额的比重不足20%,而收付款速度变化导致的现金流减少占到了80%,其中付款速度的加快对现金流的影响更加显著。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概念篇10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管理

一、应收账款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定义: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收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具体说来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收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债权,在应收账款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签订还款协议。

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赊销是目前公司普遍使用的信用促销手段,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大、帐龄老化、坏账比率大。由于我国企业信用观念较差,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还是基本上是简单的“收账”管理,根本不存在制定详细的信用政策;应收账款日常发生额的监督和控制;采取严格的逾期账款收回措施这一系列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严格收回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办法。

三、应收账款的成因分

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实现销售固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机制,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应收账款状况恶化,以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公司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的经营观念尚未转变。一些企业治理者侧重于日常的成本支出控制,对现金流出有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对应收账款及赊销治理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企业赊销审批程序不规范,在对赊销对象资信情况缺乏充分了解的条件下,贸然发货。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盲目赊账,使其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最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一些企业对营销部门工作重点的界定,一方面是怎样去调查、了解、开拓、占有市场,另一方面采取销售额作为考核营销部门的指标,使营销部门只抓市场和销售,对销售回款不重视,销售与收款的不同步性使得企业营销人员侧重于销售而较少考虑清收欠款,加之清收欠款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再加上财务部门对各客户的欠款信息不及时反馈,使销售回款指标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由此造成各部门责任不明确,周而复始,应收账款数额也就居高不下。

3.应收账款日常治理措施不力。开具发票不及时,没有及早与客户沟通,致使收款时间延长;另外,开具发票要严谨,根据发货实际情况及客户要求,如购货方信息、货物规格型号、单位及发票专用章盖讫范围等等,都应严格细心,以避免退票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有的企业财务部门与销售、仓储部门沟通不够,造成工作脱节;对客户所欠的应收账款数额、帐龄及增减情况不明,风险意思薄弱;没有根据客户欠款情况进行分类建档,对逾期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清收,导致企业出现呆账、坏账。

(二)公司外部原因分析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压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业已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间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不适当地采取赊销方式,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下。

2.缺乏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未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专门负责全面统计各企业的资信情况,来建立一个企业资信库。这样企业就难以准确、全面获取客户的资信信息,而且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的信用低劣情况也得不到全面反映和记录而使其发生信用危机。

四、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信用体系

1.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在制定信用标准的过程中,应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最优平衡点。

2.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信用期限过长也会造成应收账款占用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加大坏账损失风险。为促使客户早日付款,企业在规定信用期限的同时可以附加现金折扣条件。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实际上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当的最大风险额。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防止由于过度赊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应对信用额度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二)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

1.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实行过错追究制度。企业销售负责人应对企业销售负责,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对企业销售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对于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警示,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这一措施将清理应收账款的压力层层传递,促使尽快回收应收账款。

2.采取灵活多样的应收账款回收办法。应收账款的分析工作是对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序进行分析,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借用存货管理中的aBC分类管理法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分析。对逾期较短的客户,不便过多的打扰,以电话或信函通知即可,以免失去这一客户;对尚未到期的客户,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逾期较长的客户,应频繁地进行催收;对故意不还或上述方法无效的客户则应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

总之,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扩大产品销售,就必然会出现赊销,而赊销是扩大销售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总是并存的,我们要认真研究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的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使应收账款风险降低、收益更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