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十篇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十篇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21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2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法规学”、“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美术学教学能力现状关键问题对策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专门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十多年来,各地方新建院校对该专业的增设与扩招,高密度培养的美术师资涌入市场就业行列,教师行业就业压力剧增。同时,国家基础教育新美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美术教师完备的专业素养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师资培养滞后性情况日趋严重。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原因,导致美术师资培养方向不明,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教学能力低,缺乏社会就业竞争力。

一、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1.学科知识面窄,知识运用单一

作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特色不鲜明,生源品质不高。面对需要广泛涉猎艺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限。长期地避重就轻和重技轻理,形成了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把握不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对其他学科知识疏于学习的现状。由于存着知识缺陷,教学中对知识的综合概括、拓展运用能力较低,知识讲授单薄,缺乏说服力。

2.教学技能水平低,方法技巧老套

四年美术教师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仍然较差,主要还是缺乏学习训练。学生对新美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不够,对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以至于教学实践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导致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方法技巧的运用趋于简单化和粗糙应对。学生上课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缺乏新意、激情和感染力。

3.教学研究意识差,解决问题不佳

按规定,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应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而在四年培养中,学生开始正视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是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来的事。对学校美术教学识见太少,分析思考相应问题不多,对教学实践问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不可能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实施解决。再者,平时对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钻研学习就不够,很难给教学注入新思路新方法,也缺少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育意识弱,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美术学生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新美术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课程教学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模式,并且相当时间内是在复制别人的教学范式,难求个人创新意识。以至于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教学组织意图不明,教学掌控处理不当,统筹管理课堂的信心不足。所以,课堂授课环节松散,目标不明确,师生互动内涵肤浅,课堂活力缺乏。

二、影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问题。然而,四年的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尚未全面获得提高,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所在。

1.美术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简单划一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在探讨究竟是以学术性的专业还是以师范性的教育为主要目标,亦或兼取二者。近些年来各地新建院校陆续开办美术教育专业,更使这种探索中的师资培养呈现多样化倾向。新办专业对美术师资培养的专业底蕴本来就不深,师资培养目标与措施的实施存在着试验性的一面。大部分院系遵循先用三年左右时间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学习教育类课程的培养模式,结果往往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无法作较大突破,教学能力素养又不能良好形成。师资培养目标不明,课程重心移位,配套培养措施又间断性实施乃至不到位,所培养的师资难以胜任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缺乏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

2.重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实践,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究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虽然已从过去那种精英教育的美术家模式演变为现在全能型美术教师模式,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掌握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美术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心地位。前三年左右时间先进行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深受美术知识技能学习观念的影响,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熏陶培养则势微。地方新建院校艺术专业生源品质较差,无耐选学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就对专业学习前途茫然,对过于严谨和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又缺乏良苦用心,使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不会有太高的建树,反而形成重技能实践轻理论知识学习的习惯。后一年左右时间学习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生只是马虎应对,不会主动去把握学习教育方法技巧规律,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能力差的现实。

3.缺乏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滞后

四年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被公共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选修课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并且是大学三年级才逐步介入。有限的教育类课程只能从教育理论方法上给学生一些理性知识启发,而教师教育专业面向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仅靠高年级阶段一两次见习、实习是谈不上有效培养的,这就说明教师职业技能全程化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新建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在没有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支撑的前提下,确立四年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使教师职业素养从进校浇定根水那天就开始,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前三年教师职业思想素质培养不见经转,后一年速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被动局面。而当前则是按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开展进行完毕就了事,这种不考虑能力体系职业素养的长期培养机制,对本来就无耐从事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成效不会太大。

4.专业教师缺乏新美术课程观,教学指导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法教师办学院系一般1~2人,而且大多是由一些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毕竟教师术业有专攻,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理论与技能实践,必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把握不透,对新美术课程观念与标准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美术教学法教师在不解新课程目标、讲授方法技巧的情况下,教学大多会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而成为多理论空谈少教学方法技巧指导的教法课。以至于学生对教法课学习没兴趣,更不会深入思考一些前沿的教学能力技巧的知识,也没有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的动力。而对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虽然有一年一度的教育实习指导阅历,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标准体系的不明,指导方式方法与态度及责任心的差异,只会使这种问题更显严重。

三、加强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1.确立四年培养长效机制,解决全程化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问题

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及当地教育实际,制定一个教师职业技能四年培养实施方案,把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全程化。对于这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应有计划重点按学年学期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以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如三笔字、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等,穿插职业思想、教学观摩等辅助内容。训练内容属专业课程的纳入相应考核,属日常有组织强化训练的由专门指导教师考核。二年级以教学观摩和评教为主,可深入中小学校一线教学进行观摩,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评教活动,每学期1~2次。中间穿插了解学习中小学教材、观看名优教学录像等形式。可在教学法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考核。三年级以见习、试讲和熟悉中小学教材为主,可以每学期2次左右不同学校的见习,试讲则根据教学法专题而定。中间穿插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微格教学使用、美术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内容。可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考核。四年级以实习为主,穿插见习、专业调查、职前教育、求职面试技巧等内容。可以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按规定考核。通过这样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着力培养,美术学生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可望得到规范解决。

2.提高教学技能实践训练的质量,解决学生教学技能差的问题

学生教学技能差,主要是缺乏训练,尤其从见习、试讲到实习的实践训练。“师范生通过美术教育实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考察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对教育以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习开展美术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的方法,提高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实际能力。”

一是见习工作日常抓。可以采取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各学期都有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见习、观摩与评课研习。一年级见习、观摩,是为了职业熏陶。二年级见习、观摩与研习,是为了深入体验,提高认识。三年级进行见习、研习与教学试讲,是为了加强中小学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师观的形成。结合教学法课程,组织每个学生进行教学试讲,为四年级教育实习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教育实习工作重点抓。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对师资培养中的教学技能训练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全面训练机会。因此,应重点抓好实习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主体工作。实习前,主体是学生撰写教案和试讲,这是为实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应根据实习小组在责任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从备课、设计美术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手段等进行悉心指导,并精心组织教学试讲。实习中的主体工作,是按实习任务全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应该在两校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每一位实习生从备课撰写教案、教学试讲、课堂授课和课后总结评价层层把关。教案不合格不准试讲,试讲通过才可以上讲台,讲课以后有评课。实习后的主体工作,是各方面的实结。应组织学生深入地分析总结成效和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美术教育专业素养,解决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美术教学法教师和教学实践教师的遴选。要求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和把握美术教学实践内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经历。这些教师可以是本专业的,也可以聘请中小学校美术教师和地方教科所教研教师。也只有从根本上确保美术教育与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教师的最优化,才能改变学生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实践训练方法技巧教给学生。

二是要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观摩研讨等多种方法,提高指导教师美术教育的专业素养。同时,应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对四年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应有专人负责指导管理,确保实践训练工作质量。对工作成效应奖优罚劣,鼓励创新和实绩,表彰优秀。

4.整合校内外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解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利人和问题

一是办学院系要积极创造基础条件,为学生开展教学技能实践训练提供方便。培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美术教学的能力,除了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针对性极强的教学实践训练。办学院系应根据教学实践训练基础设施设备的需求,专设一些演练场所,比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录播教室、中小学教学资料室、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制作室,使教师指导示范和学生强化训练有“现身说法”的专门场所,并为资源共享、资料下载、技术应用提供方便。

二是与中小学校建立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对教育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在大学课堂内闭门造车,一蹴而就。必须要“走出去”深入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去观摩、感受、体验、实践,在真实课堂中历练自己和反思不足。同时,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和对流。办学院系也应为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深入中小学学习交流打通环节,使教师学生深入学校及课堂有“通行证”。

我国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已有一些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于各级文化教育战线的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加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使专业师资培养跟上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是各办学院系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相信新时期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美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会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7-02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向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着可忧的一面。

生源方面的质量问题使人担忧。我们知道,一般要求跨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对于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禀赋或特长;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可现在,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偏低使生源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上有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认识,由于艺术专业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偏低,就使一部分学生把考美术当做上大学的一条捷径,不想学美术的,甚至没有学过美术的也都想走这一捷径。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让这样一大批原本就不热爱美术也无此禀赋和特长,并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美术专业学习,其结果不仅对学生本人无益,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除了上述情况外,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是沿袭传统的学院式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也效仿艺术院校,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特点不突出。美术专业课程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主要表现为:课程脱离学生本体、以绘画学科作为课程设置主线、“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狭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电脑、手工制作等专业门类太少,根本不能适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院缺乏强有力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把就业眼光仅仅停留在城市公办小学上,对区县小学、村小、私立学校、校外办学等就业途径一律不屑一顾,特别是美术方面的校外办学,我们的学生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培养结果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

以上分析的种种现象表明,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固然有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措施上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初衷,客观上造成了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现状可忧的一面。因此,对此问题的解决还必须靠进一步的改革。笔者认为:

一、进一步明确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1.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除了在大一年级加强素描、色彩、设计、国画等基础课教学外,笔者建议还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带领学生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小学(校内办学)和民办艺术学校(校外办学)去参观学习,拓宽眼界,了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自己制定大学几年应主攻的方向,自发地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把“他人要我学”转变为“自己要学”。

2.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美术教育在理念、目的、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当今时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与能力脱节,过分“专业化”,重视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强调美术的显现功能,忽略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潜在价值。这些都偏离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方向,不仅给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也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示范生而非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树立以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未来社会人类共同教育理念为先导,走“通才教育”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

3.改革以往既定的单一化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融。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还应体现在对其他学科的横向渗透和融合上,注重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注重互补互动的联系;完善基础教学方法,提供现代教学观念,以顺应学科整合的时代潮流。学校要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拓宽专业范围。拓宽的基点应放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上,在保持专业基本素质扎实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拓宽专业周边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说,建议增加开设儿童版画制作课程,儿童线描课程,儿童手工制作课程,儿童彩墨画课程,儿童手绘卡通画课程,Flash软件课程,儿童心理学课程等学科,建议增加《小学美术教法与研究》课程的课时,并且把这门课程和学生的实习联系起来,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之下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和民办学校进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反思

作为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我院美术专业教育,应紧紧把握住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育学功效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从美术界内部看,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教育,因此地位也高于师范教育;而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就造成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竭力效仿专业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形成了师生艺术家心态,只有成为艺术家才能提高地位。于是学生毕业后去小学当美术教师只能是无路可走情况下的选择。由此可见,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受到了严重阻碍和影响,背离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在美术圈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术家,而不是教育家,除非教育家身兼艺术大师的身份。无论是晋升职称,还是打造知名度靠的是创作的作品,而不是靠所教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量化;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看见。在通常人眼里,认为美术家就是当然的美术教师。其实教育和创作是两码事,教学搞得好的教师创作未必得心应手,创作有成就的艺术家未必擅长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活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是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将会把美术教育引向歧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初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指导小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教师,是以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教师工作基本功为主要目标。部分师范生偏科现象严重,重视实际技能的学习,忽视基础理论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及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师范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美术文化,而美术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决不是单一技能和高超技能可以替代的,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是美术技能的掌握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很难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就很难顺利实现。

三、抓教材建设、编写全新的美术教材

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应根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适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事业发展与实际需要。我院的前身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生源是初中毕业生,所选用的教材是中师教材。而目前既有从中师“三二”分段升上来的美术专业学生,也有高考进来的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这一特殊性,暂时没有完善的教材可供选用,因此,新教材的出炉势在必行。新教材要强调有中国特色,使美术教育教学能立足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精华,把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注入中华民族美术教育意识,思考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树立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以及为传承文化精华,保障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提高美术理论素养,为以后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5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科学教育相比,美术教育具有其特殊性。美术教育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塑造健全、自由、善良的人格品质,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下,小学美术教育未能充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无法有效发挥改善人、塑造人、提升人的功能。 

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特别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专业化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 

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过于陈旧。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考核制度不够创新让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可以讲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如果教材不变化,甚至可以讲述几年,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的重复性、单一性让他们对这个过程产生厌倦感,所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更是没有更新,对于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提高的意识。

2、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美术教师作为一个长期管理行政、招生人员的情况更为突出,一些美术老师长期没有从事课程教育。在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老师几乎是由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老师带,还有些学校甚至无一专职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基本功下降,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上也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美术教师知识面狭窄 

意识因为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因为长期时间轻“理论”重“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三是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更广泛地运用文化情景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把课程内容陈述,而一些美术更高形式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等审美教育更是无法教学,教师对于课本上范画的讲解同样是一句带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提高无法提供系统的教学和文化情景。美术专业理论的范围宽广,只有掌握基本美术理论,美术教师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

4、美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在课程中一些美术老师将书本上的手工课、实践课、写生课等一些本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堂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学生无法接受此类课程的训练,对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无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审美水平,有的老师尽管学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他们不会教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和应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一些老师工作了几十年,但教学没有一点进展,因而缺乏自身意识和科研意识,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提升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教法运用等方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寻求各方的帮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处理方法能给你一些启示,令人豁然开朗,教师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研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指导。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消化在美术学习情境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再次通过参加定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处理问题的办法,从培养者的培训内容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但能够提供给美术老师一些新的思路和认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教师通过阅读有关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看一些与美术欣赏或教育理论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组建美术老师学科发展小组,进行专题学习交流,网上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以提高教学指导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美术理论、美术杂谈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积极思考、加强与其他老师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2、提升教学能力 

小学生美术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选取更有效的教法,提高教学本领。一些美术老师有较高的成就,但不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各种资源与技术确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体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和教学智慧,课堂中教师要用美术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促使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和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教学。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6

素质教育实际就是教师的素质。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立校之本,是人才培养之基,教师的天责就是育人。由于每个人经历和认识的不同,教育方法、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本学科领域里做到样样精通,面面俱到,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错误,甚至是善意的误导,也会直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基础。我认为一个素质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工作严谨、爱岗敬业、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知识渊博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素质。

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个知识匮乏、技能低劣、修养不高的教师,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同时要熟练掌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教学规律,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

二、应试制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以来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规则里还未被打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加之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历来对学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放在文理学科上,教学经费的投入以满足于文理教学的需求为主,当人们提起某某学校的某某名师,一般指的是文理科教师,艺术学科领域的名师几乎为零。这种不正常的教学重心和人才观,使学校美术专业教师所承担的工作量逐年减少,教学地位逐渐削弱,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闲置,业务搁浅,教学水平逐步下降,美术课一直未改变副科的角色。学生从小得不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环境的陶冶,观念中美术就是副科,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分数高低无足挂齿,这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怎么能引起学生对美术的重视,至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则更无从谈起了。

三、生源素质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特殊潜质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等,均是构成人才所必需的标准,其中,特殊的潜质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选拔,来自于高中阶段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的美术基础,又来自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类美术培训班。中小学校对美术课的态度和社会不正规办学方式,使学生得不到规范的美术教育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到了高中阶段教师就很难挖掘出学生美术专业方面的特殊潜质,进而形成后期美术教育人才选拔的狭小瓶颈。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美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各理工类院校、美术学院系相继的增设了美术教育专业。尤其各院校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招生,加剧了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且愈演愈烈,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也难逃一劫,被扩招的浪潮席卷进来,参与竞争。在扩招现象高烧不退的情况下,美术专业、尤其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文化课录取线开始逐年下降。于是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理科不行考文科,文科不行考艺术。一些文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纷纷开始想办法钻高考制度的空子。他们不顾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和天赋,强迫孩子半路改行,学习美术。加之美术考试对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仅凭一张画很难给考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发展潜能、学识水平、艺术修养一个准确的判断标准。同时,受美术院校专业优势的吸引,大多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喜欢报考师范教育专业,纷纷选择到牌子亮、环境优越的纯专业美术院校学习。因此,师范院校难免将一些文化课基础差,专业技能不熟练、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的学生录取到大学中来。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轻松管理方式的影响,使他们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压力,学习习惯逐步退化,成绩明显下滑,给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来吸引更多的高分数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或许能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学生入学成绩低、人才培养难的现状。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说不受到学生入学成绩的影响。

四、学校办学条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是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育的最高阶段。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的专门机构,承担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基本职能,美术人才的培养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由于受学校办学层次、定位、特色、办学水平、科研、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同一层次上的两所院校,一样的专业,因为地区贫穷,环境艰苦、资源匮乏,就出现了大量人才向环境优雅、地区富裕、待遇高的地区院校流动。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不愿守穷,纷纷调出,新的人才又很难引进来,使得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再者,学校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科研水平低下、师资力量不雄厚,投资不足,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范类美术专业扩招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看学生扩招的数量,要看它的教学质量,数量不能代表质量,但质量一定是可以反映数量。要想改变这种格局,提高师范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就要不断地权衡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重视科研,重视学科建设,把好人才关,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提高教育效率,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要使美术课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讲求教学的实效。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在教学改革中,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主要的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何正确看待高等范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是高等师范美术院系和专业教师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7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8

摘要:随着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在美术教学中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美术专业技能的淡化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专业内容;专业素质;专业技能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课堂中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自主。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美术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近两年,在各类美术学科赛教活动中,美术教学的专业性越来越淡化,参赛的学段多选低年级,高段内容几乎无人问津,并且非美术专业的教师也屡屡出现在美术学科的赛场上……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低中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不突出

随着新课改革的实施,美术教材(人美版)的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内容的编排灵活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多以开发学生想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低学段教材由于内容简单,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少,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相对较低。学生似乎在玩玩、闹闹、笑笑、动动中就可以完成美术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既能保证教学效果,也不易出现知识或技能性的错误。因此,在各类赛教活动中,低段教材不约而同成了教师的首选。甚至其他学科教师在“耕作”之余也不忘来美术学科这块专业的自留地“播种、收割”一番。

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缺陷

教材的变化,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对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然而有利便有弊,内容的拓展、知识的整合、现代技术的应用等都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远远不能满足教材内容的需要。例如,国画内容、版画内容、电脑绘画等内容的增加令很多美术老师手足无措。因为这些专业知识是许多美术老师上学期间不曾接触到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所欠缺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内容就出现了讲解不清、错误讲解或略去不讲等现象。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很难在这种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如遇赛教,教师就会尽量避免那些自己不熟悉且难度较大的知识,而纷纷选择专业难度较小的低学段内容来讲。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取代了教师的示范教学,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退化

新课改以来,多媒体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青睐,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以生动、快捷、方便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令教师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便可以在学生面前呈现影像、视频、图片等大量的美术信息资源。多媒体的声画效果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器官来接受课堂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些方面,无疑对提高美术课堂实效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凡事有利便有弊。课堂上,教师用娴熟的画笔为学生作技法示范的情景少见了;课下,教师动笔画画的时间被制作电脑课件剥夺了。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似乎忘记了本专业学科教学的特点,丢掉了美术教师立足的根本――专业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动笔的胆量也越来越小,缺少了技能的展示,美术课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魅力。逐渐就会成为一门人人都可拿来展示的大众学科。这种矫枉过正、顾此失彼的现象,应该说是目前美术教学改革中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9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美术课由专职美术教师上更好,更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我工作20于年来的经验之谈。小学美术需要专职美术教师,学生需要专职美术教师,这是国家教委的意图,也是孩子们的心声,只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才能真正驾驭美术课。比如画一个最简单的长方体,连老师都画得不像,他不懂透视原理,不知近大远小;他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总是说,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后面的长是相等的,前面的高和后面的高一样长,画出的长方体,看上去总是不像长方体,倒是有点像梯形体。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呢?不用说其它更为复杂的了,这样下去不误人子弟才怪。

在山区小学中,美术课由语文课教师或数学课教师兼任,这是普天下的是,就我们乡镇而言,七所小学都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其中两所小学处于集镇地方,勉强开设了美术课,另外五所小学就处在较边远的山区,他们的美术课名其有实则无,均是挪着他用了。同行们,同学们都知道,最终学生能学到多少美术知识?据我们一起参加国培的教师说,在他们的那里也存在这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危害多少小学生,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吗?难道,这还不算违反教育法吗?

其实,美术课由专职美术教师上,是得心应手的事,他们经过专业训练,富有专业知识,能轻松地上好美术课,教好学生,其乐而不为?美术课由非专业美术教师上,费力不讨好。在我们学校有一教师,事业心、责任心都很要强,她为了上好一堂美术课,总是在课前加强学习训练,反复练习,做到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但是,毕竟是半路出家,终觉不如意,画出来的东西始终不像;有时不得不请别人帮她事先画好。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办好,在学生面前既没有面子,也没有地位。一次,这位教师想教学生画一只梅花鹿,她先是不知从哪里起笔,后来,勉强好出来了。刚放下粉笔,一位学生说,“老师,今天,你教我们画大水牛吗?”老师哭笑不得,难看极了。

小学生学好美术这门学科,是小学生的一个美好愿望,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画人、画花、画树、画房子、画飞机、画轮船……,正是这种求知欲,让他们学会追求美并展现美。转贴于

在小学这一段时间,正是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黄金时间,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小学生学好美术,是国家的一个大政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应该感到高兴!这次国培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正是解决边远山区缺美术教师的问题;同时,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让小学生真正学好美术知识,建立空间观念,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美术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对于学好数学更为有利。我是小学的数学教师,也上两个班的美术课,深有感触,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同学,在学几何形体这部分知识,特别轻松,容易听懂易学会。

比如:在六年级的数学中,计算一段水管的体积,有的同学,头脑里马上呈现管道的形象,就联想到生活中的竹筒,很具体,很逼真,中间是空心的,截面是环形,还能自己画出示意图来,它的体积就用环形的面积乘以水管的长。但是,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却觉得很难,无从下手。用3.14乘大圆的直径再乘小圆的直径,我问她3.14乘大圆的直径得什么?她回答不上来。我反过来去看他们的美术,每周的美术课,我都是认真的教的,都希望他们能学好美术知识,掌握作画技巧,都给同学们讲清楚学好美术的重要性,既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创造美和审美能力,(这是大纲的重要精神)。对于学好数学等其它学科知识更有帮助。

对今后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大的作用。经过比较,会画示意图的同学,美术学得不错,发展了学生的空间现象能力。所以,小学生学好美术,就为学好其它学科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想学,却没有人认真的教,正确的引导,且不是因小误而大误吗?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国;美国;瑞士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6-02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竞争,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借鉴国外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经验,从而合理改善现阶段课程设置的弊端,以实现专业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将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及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为例,通过对三所学校本科阶段师范教育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和启示。

一、中美瑞三国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比较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给予,任何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培养目标来展开的。三国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其在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对三国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介绍。

(一)中国

我国在试点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之初,提出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面向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新型高素质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之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有科研能力;不仅要抓学术还要会管理。

(二)美国

由于美国师范学院的更替和改革,加上各个州的规定标准各不一,而且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与课程专业硕士生方案的培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批判性的探究能力,即能够在许多方面进行探究,如对专业文献、专业研究加以评论,并做出学术性的回应。第二,成为有素养的优秀教师。第三,有合作性的专业发展能力,能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并能在某一领域做出贡献[2]。

(三)瑞士

瑞士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现在由26个完全州和不完全州组成,各州均有自己的行政组织和体系。在教育方面,各州也具有很高的自。但26个州的教师教育具有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民主、自由、忍让、责任、包容、个体能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和谐[3]。

从上述对三国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来看,我国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教师这个职业特点来设定的,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教学技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方面,规定了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美国在培养教师上,更注重其专业化的培养,把教师看作是“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一样同等对待。再看瑞士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公民而言的,首先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独立个体进行培养。教师不单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育人首先要育己,因此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就成为作为教师的首要条件。我国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注意到了时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走出了“教师就是教书匠”的传统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时代要求没有反映出来,如合作能力、反思批判意识等。

二、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比较

(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系,小学教育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是目前国内小学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等教育学院之一。该院采取的是“分项综合培养”,学生一入学即分专业方向了。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课程三类。

通识课程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外语、信息技术和体育四个模块,共计17门课程,42学分;通识课程选修课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艺术与修养和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展开的,共计63门课程,要求选修2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及其他基本技能课程,共计30门,其中必修课9门,选修课21门,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小学生心理辅导等等。教学学科课程的设置,依学科方向,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七个方向。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有所不同,学时、学分也有所差异,整体维持在必修课15门,780学时,45学分左右,选修课25门,430学时,25学分左右。

(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

美国大学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威斯康星大学(以下简称威大)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为的一些大学,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威大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从结构上来说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教育科学课程,并且三类课程就其比例来讲,均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通识教育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所必修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养成,因此要求教育学院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不低于4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其终极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一般来说,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三部分:一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二是教学法;三是教学实践与实习。详见下表:

(三)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课程的设置

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教育为期三年,学生高中毕业并通过a-level即可申请。总体来说,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五个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习、普通研究和职业竞争力、学位计划、选择方向。详见下表:

以上课程在本科阶段3年中都要学习,只是每学期的学分总数不等。学分采取eCtS-Credits系统,每学期的考核标准包括两种途径:考试和论文。

三、课程设置比较及思考

(一)我国课程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通识教育和教育专业课程远少于学科课程

我国师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比较低,仅占总学分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就占了一学年的课程,何况还有必须通过的英语四级考试,仅大学英语一门课程就要学习两学年,总共8个学分。除此之外,在我国高考生选择志愿时,师范生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这些专业,也就导致理科生对地理、历史不懂,文科生对算术、物理摸不着头脑。而在瑞士一个小学老师通常负责多个学科的教学,文学、历史、数学、音乐等等;在美国通识知识的学习被视为教师培养的必要基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从业,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知识修养,奠定为人师的博而精的知识基础。不得不承认我国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少花时间去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广博性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在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加大通识课程的教育。

(二)我国教学实践与实习效率低

由于重视教育实践,美国的师范教育多是采取“3+l”或“4+l”的学制模式,其中的“1”主要是指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参与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以美国威大为例,教学实践十分重要,包括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实习。实习的年级、时间等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实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课、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而在我国通过对师范生的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对以一般大学课程为基础的师范教育课程并不满意,认为这类课程无益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我国的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存在时间短、效率低、体制不完善等特点,学生大多把其当作“任务”完成,很多院校并不规定、指定实习地点,出现了一些学生找人托关系开实习证明的现象,可见我国师范生实习体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漏洞。

除了以上两点,我国师范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缺少对教师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决定了内容的比重,那么结构、体系、内容上是否达到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均衡与统一,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多加思考的问题。总之,中美瑞三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国情特色,很难说某一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能找出一丝端倪,引起更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师教改项目课题组.关于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47.

[2]刘德华,仇冰洁.密歇根州立大学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方案评析[J].2010(3).

[3]弋文武.瑞士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0).

[4]洪明.教师专业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借鉴[J].大学教育科学,2007(1).

[5]刘海燕,王海涛.简析美国师范教育课程特征[J].北京高等教育,2001(6)

[6]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