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25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1

关键词:工艺制作;材料的区分;装饰艺术品;局限性;综合运用;教学突破

一.材料的运用对于工艺美术作品效果的影响

1.工艺美术的特殊性,其成品大多作为产品出现

杨坚平老师在《全国高级工艺师培训》的讲义中对工艺美术品提出这样的定义:工艺美术品有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可以用六字归纳工艺美术品必须含有“适用,经济,美观”的创作原则。

由此看出,装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可销售、可批量这些特殊要求,是对艺术品的新要求。作为一类修饰室内空间的艺术品,美观是最首要的要求。艺术品的结构符合室内空间重新分配的功用,适用性是第二。而经济性,关乎到装饰艺术作品的生存周期,覆盖面,甚至艺术家的生计,这方面也必须考虑。因此,装饰艺术产品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过去材料的综合运用在装饰艺术作品中普遍使用及其局限性

装饰艺术作品中,材料的综合运用可谓不计其数。但其中存在着主体不变客体改动;同类材料交叉使用、非同类材料抗拒混合使用等局限性。

我所说作品的主体含义、用金漆木雕作为例子。作为创作中的主要材料,木是主体;而木的制作效果也是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力存在于作品之中。而传统的广东工艺美术里面,金是的大量运用使作品金碧辉煌,得到更好的效果。贴金,镀金,金线的使用,虽然可以改变作品的视觉效果,但它作为客体存在于作品之中,并没有实质改变作品的造型及本质效果。从这点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确存在着材料的主体不变,客体可变的局限性。

另一个种类中,以“岩彩”为例子。“岩彩”有其特殊的表现力,尤其是它可以在光线辅助的情况下发出各种不同的折射效果。也因为“岩彩”需要光线的辅助增加其表现力,所以此种材料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只能使用在画面的最表层。由于材料性质的特殊性,使此画种的表现效果趋向单一。正因此,岩彩画只能在底层使用其他诸如色粉、聚丙稀等材料,大大削弱了这种材料的可发展新效果的可能性。

3.控制材料的性质对于装饰艺术作品效果的重要性

各种材料有其固定的性质,这个问题是不可逆转的。如木头,是硬质材料,作为金木雕的作品中,表现具体的物象造像固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遇到《荷塘夜月》等相似主题,水的表现力就明显不足。

又如色彩瑰丽的粤绣、潮绣。色彩的表现力是主要表现取向。通过“垫”这个工艺制作手段,可以增加“绣”的作品的立体效果。

一定程度上,我们现阶段可以做到材料的运用,只能充分发挥材料主体的个性。能充分将一种材料的优点发挥出,将其完善是现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对工艺制作的最主导思想。控制好材料的个性,对于作品的效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是侧重某一方面的特性,反方面的问题也会突现出来。

4.材料的不可变性及可控制性,带动材料的综合使用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可得到的特殊效果

各种材料有其独特的个性,此性质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我们创作一个装饰艺术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将此作品的形式做了定性,此作品在材料的使用便趋向单一。打比方说:如果我们需要制作一块木雕屏风,它需要起到软隔断的功效,但又必须透光,且不失屏风作为阻挡视线的功效。如果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会选择多层雕花的手法完成。木质材料并不能胜任透光却又保持私密这个要求。采用此工艺只能说发挥材料本身的优势,取得相对合理的效果。这种在前期由于作品的用途而使作品的效果趋向单一化的例子多不胜数。

现今的装饰艺术作品中,同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琉璃作为镶嵌部件,放置在屏风的中间。透光、保持私密的效果都可兼顾。而且由于琉璃的使用,可以减少雕刻的密度,成本也大为降低。不过由此带来的对此作品的定义问题是十分大的。到底此作品属于木雕还是玻璃工艺呢?此问题又回到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上面了。不过,作为装饰艺术作品的“适用,经济,美观”原则上,这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谈论的话题还是集中在如果提高作品的效果上。

二.装饰艺术品中材料的综合运用与材料性质控制的具体例子

材料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到不同的特殊效果。如果可以合理地使用材料的特殊性质,给予观众的特殊效果。比如镶嵌、焊接、粘贴等工艺,就可以在同样的装饰性造型上制作出更为丰富的效果。然后配合光线等环境的配合,便可制造出观众更容易参与入内的现代装饰效果。

1.玻璃

例如低温玻璃的使用,彩色玻璃的精妙使用当数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制造作坊。其工艺粗略分为:玻璃料制作,玻璃造型,镶嵌等三部分。其中,作品主要分为水晶玻璃与金属两部分。水晶玻璃通过吹、流、拉、冷却等手段,恰倒好处地使玻璃的流动性造型充分体现;而金属部分,通过打造、制作出的成品诸如项链,戒指,手镯等小型装饰品。控制材料的的流动性成为这些产品的最有价值的艺术修饰部分。由此可见,装饰艺术中的工艺和材料间的交融过程中,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质,合理利用材料的各种性质,最终可以提高工艺品等产品的艺术价值,将个体的品位提高。

2.石雕

石雕,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它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风格。狮子、麒麟等作品也是经常涉足到的题材。一般在制作此类作品中,材料的运用也趋向单一化的。原因是石质材料的性质并不适合制作多种材料混合装拼。这种安装上的技术问题也导致材料运用变得单一化。

但是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过入笋、上下拼合等手段,有些作品,如狮子的眼睛、嘴中的珠、脚下的小狮子等部分,作者会改用其他材料进行制作。这样变能达到不同质地的效果。不过这种混合材料的使用,大多都只停留在石质材料的互用上。比如说狮子主体使用花岗岩,小狮子使用大理石这种程度上。

3.壁画

我国传统的神像画(如敦煌的莫高窟内壁画)、外国教堂天顶画(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到今天各大商场酒店使用的壁画材料不难看出,由于壁画的独特制作地点,为了制作上的方便及涂料的流动性不强,工艺里使用的材料一般采用粉剂颜色混合媒介剂(如早期的湿粉画、蛋彩画,到现在的油画,水粉画,丙稀等材料)。由于必须控制材料的流动性和凝固性,所以壁画材料都倾向浓度比较高的种类。

4.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必须采取新的工艺或者从新考虑材料组合

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传统工艺制作中装饰艺术作品效果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必须采取新的工艺或者从新考虑材料组合。工艺制作的突破除了可以使用大量现代的电动工具、甚至是精确的电脑切割等技术进行制作,还可以依靠新一代的手工艺人,用新的眼光使用传统工具进行操作,效果也会更上一层。但是单靠工艺上的突破,作品最终效果突破不会太明显,如果想更进一步进行研究,就必须在材料的搭配上细心重新编排。这样一来,或者会得到更新鲜的视觉效果。

三.材料的综合及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装饰艺术品中遇到的问题、对策及发展前景

1.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当然,在创作装饰艺术作品的时候,若要采用新的材料或者制作工艺的时候,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作品完成后还具有同类作品的神韵,就是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必须让人一眼就看出作品就是“金木雕”。如果这样的话在最后效果上就不会得到突破,但如果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效果后,立刻就出现了作品的定位问题了。到底是传统的“金木雕”,还是新的一个木雕品类呢?这个名称的问题必定会引发一定的争论,但是单纯研究的角度考虑这问题的话根本不必在乎,这才可以真正的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得到突破。

2.重新整合各种材料再次组织在装饰作品中的意义

重新整合各种现有材料,再次组织排序,这是我的最终观点。我认为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中,各种作品归类十分明确。形成这种现状,是因为我们开始就提到的:工艺美术品有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这思维作为创作我们民间艺术作品的指导思想后,作品的功能性就十分明确了。

每个门类的作品有其最大的功能,如何把这些功能最大化地集成于一件作品里面呢?在实验中,我尝试使用小型的金木雕工艺品作为外框,中间镶嵌陕西的皮影作为膜,内层使用潮州的抽纱作为背景,而在作品的背面放置HiD灯组。完成后便组成了一个别有风味的小壁灯了。这种作品采用了多种的传统工艺成品,也在工艺上采用了多样化的材料重新组合,通过光线的照射,得到新的视觉效果。我认为这种综合性的作品也许会使传统的工艺品效果得到突破。

开拓思路,大胆尝试,不拘泥于材料,一切以作品效果为最终目的,这是今天装饰艺术教学的最佳出路。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2

关键词:现代陶艺;陶瓷材料;综合材料

0引言

综合材料就是从20世纪开始,综合性、实验性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向。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是指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将各种不同于陶瓷自身材质的材料结合运用到陶艺作品中,并通过材料之间不同的属性与质地所形成的对比、协调、包容等关系来表现出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内涵。综合材料对现代陶艺的加盟,打破了陶艺多少年来只局限于泥和釉等单一材料的格局,为现代陶艺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同时也为陶艺家情感的表达开辟了一番新的材料天地。

1现代陶艺中材料的重要性

先秦古籍《考工记》所讲的“天时、地利、材美、工巧”就点出了材料的重要性,所谓的“材美工巧”,是指各种材料在表现上各有各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审美性。没有“材美”哪来的“工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材料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表现不能离开材料而独立存在。材料先于表现,就和烧饭必须有米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没有材料就无法表现。“表现”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材料”认识的条件上。材料在陶艺家的眼中,是可以充满感情的。古朴、神秘的陶土可以让我们想到尘封的历史;温婉、细腻的瓷泥可以让我们想到光滑的肌肤;质感、坚硬金属可以让我们想到科技的速度;柔和、含蓄的纤维可以让我们想到温馨的家庭;朴实、坚韧的木材可以让我们想到宁静的乡村;剔透、晶莹的玻璃可以让我们想到纯洁的心灵。各种综合材料的特有属性开拓了陶艺家的眼界,天然的、人造的、硬性的、软性的、化学的、物理的、纷繁复杂,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可塑性优势,石与木质感不同,陶瓷与金属光泽各异。在材料的质表上那细微差别的瞬间,在稍光、稍涩、略明、略暗之中,正是捕捉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时机。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光与涩、明与暗、粗与细、杂与纯、灰与艳、纹质隐约依稀与肌理昭然无华的对比与均衡之中亦可相互弥补、相互衬托。陶瓷材料与综合材料相结合运用的作品以惊人的包容性吸纳了各种材料元素并由此衍生出个性化的材料语言,都蕴含有陶艺家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和开发形式美的新天地。

现代陶艺材料的种类与选择。现代陶艺中的材料除了我们常见的瓷泥、陶泥、紫砂泥、匣钵土等泥材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材料都可以运用到陶艺的创作中,比如金属、木材、纺织物、塑料、石膏、皮毛制品、石材、玻璃等等,任何只要你能想到和见到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去。

现代陶艺的创作已经突破传统陶艺材质选择的种种局限性,有了更广阔的发挥天地,创作者可以尽情地将自己内心的各种真实感受用陶瓷材料和综合材料一起来诠释出来。有了这片广阔的材料天地,陶艺家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感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结合表达。如粗陶与冰冷的钢铁的结合;匣钵土、瓷泥和敦厚的木头的并列运作;柔软的毛皮与细腻的瓷泥相呼应,形成的对比、呼应、包容等相互的艺术关系,堪称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这种不同材质与陶瓷制品穿插结合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陶瓷艺术的艺术感染力,为陶艺创作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

2综合材料的魅力

综合材料的魅力可以从材料的自然美和材料的真实美两方面来得以体现。材质情感的个性就像颜料的色彩一样。运用材质进行创作与作画很相似,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塑造一定的角色形象。材料的相互配合也会产生对比、和谐、运动、统一等意义。现代陶艺的材料可以是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不同物质构成的世界,因此材料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本论文从天然材质和人工材质两大类来阐述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魅力。

2.1天然材质在现代陶艺中的魅力

天然材料是指在自然的力量下,经过自然界长时间的选择及其自身的进化而形成的物质。主要包括有:石材、木材、软材质(棉、麻、毛皮、丝)等。天然材质有自然形成的特点,如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及风沙、走石的侵蚀而形成的天然岩石,不仅本身有着刚硬的内部结构,而且还有着粗犷的外形,那凹凸不平的表面或清晰,或模糊的肌理质感是风沙对它形成的天然效果,有着天然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语言;又如木质材料的沉稳祥和,竹藤的清新质朴、毛皮的华贵典雅、丝绵柔软朴素等。它们都是经过自然界长时间的选择及其自身的进化,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脸庞及适应自然的特征。也正是他们独有的特性,使其越来越成为陶艺家的青睐对象,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充当起重要的角色,为陶艺语言的延伸与扩展发挥其一种新的审美价值。

2.2人工材质在现代陶艺中的魅力

人工材料是指在天然材料的基础通过人为加工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物质。这些材料主要包括有:金属、玻璃、塑料、石膏、聚合物等。人工材料是从自然原料中提炼的物质,又经过了特定的物理、化学加工处理,这样所形成的复合材料,既有天然物质的自然美,又有人为加工的痕迹。也正是由于这种双重属性赋予了人们多种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人们既能从中感悟到自然的语言又能从中体味到现代科技的气息。如金属的刚硬、现代与陶瓷的自然、朴实组合,更凸显了现代陶艺的个性。而且金属与陶瓷在视觉感受上有着很多相似感,冰冷、坚硬、体量感等就是它们的一些共性。这也是一些陶艺家乐此不疲地把金属运用到陶艺创作中一个重要原因。再如,玻璃因其高雅清新、晶莹剔透、明净温婉的特点。因此,玻璃材料从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开始到现在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努力开发与利用,现在,玻璃已由过去单纯作为采光和控光的材料,朝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等纵深方向发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于一体。

3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作用

3.1改变传统材质的单一性

传统陶艺制作中,由于陶瓷材料比较单一,陶艺家在创作时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法受到很大的局限,作品的审美感难免会有些乏味。就此可以通过几个陶瓷艺术鼎盛时期的陶瓷来加以说明。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制瓷业都发达兴盛,瓷器品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丰富,然而不管是瓶、罐、壶还是碗、盘、杯等的审美情趣,都限制在传统陶瓷材料许可的范围之内,观赏者只能局限于光洁、莹润、精致等一些保守的审美享受。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对各种材料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多变的,特殊的,异化的,时间的,物质的……凡是能够来充分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材料或现成物都可以成为现代艺术的媒介。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传统材质的单一性,打破思维定式,强调矛盾、对比性,使其从相似中求创意,反其向思之,反其道行之,从反面进行突破。现代陶艺在材质的选择上丰富了很多,为陶艺创作争取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也为现代陶艺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空间。

3.2弥补陶瓷材质制作的难度

弥补陶瓷上的制作难度、同时拓宽作品的表现空间是现代陶瓷艺术在综合材质的运用方面有意识的追求。陶瓷材质由于其工艺上的特殊性,在某些创意表达上会受很多材料工艺方面的限制,因为陶瓷在烧成时需要经过高温煅烧方能成瓷,一些造型在烧成过程中很出现容易变形、坍塌、开裂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就可以利用各种综合材质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使自己的创意初衷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与完善。

4结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世界性的东西方交流多元化趋势的时代。综合材料与现代陶艺的结合运用使现代陶艺在材料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又一个新的尝试,正是顺应了现代艺术开放的,自由的,多元的,综合的,互融而且交叉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艺术的洪流之中,各种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所取得的效果也各有千秋。本论文通过对材料的种类与属性的分析,由此彰显出综合材料的魅力,以及综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相结合所产生新的审美意义和表现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相应我们的艺术和文化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艺术用单一的材料形式去表现我们的内心情感。综合材料运用到现代陶艺中正是随着人们多元审美的心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柳宗悦.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国桢.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C].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论文集.

[4]朱开佩.试论综合材质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纺织品手绘图案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方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

(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4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

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

(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5

关键词:photoshop;美术设计;分析;阐述

当前,我国美术设计相关产业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光明。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对于美术设计的艺术性、时代性有了更高的需求。而photoshop技术在美术设计环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美术设计的时代性与超流性,全面展示设计的根本体现与艺术构思。

1photoshop在美术设计中的原则

行使用中的photoshop全称是“adobephotoshop”,简称是“pS”,是由adobeSystems公司进行开发和对外发行,而版本photoshopCS6是adobephotoshopCS系列的最后一个版本,它具有卓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解除了之前其他版本对平面设计限制和束缚,为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多、更方便、更全面的技术服务。使用photoshop软件在进行美术设计时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明确和清楚原则。设计工作者在使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文字、图形和图片时,要在众多设计要素和作图技巧中做出适当、合理的选择,保证使用素材和最终制作效果明确并且清楚。二是全局与部分的统一协调原则。使用photoshop软件时,应当始终以整体设计最终将呈现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传达给人们的有效信息为重心,设计过程充分为设计目标服务,既注重设计全局的整体把握,也关注部分的细节要求和处理工作,将全局和部分的设计紧密联系并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全局的设计结构,一方面也留意色彩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作用,使平面设计作品具有全局的协调统一。三是设计理念为视觉效果服务原则。设计工作者在应用photoshop软件时,明确的是对作品的整体设计构思,并将设计构思建立于更好地去表达和宣传设计目标的基础上。

2photoshop的功能

具体职能是通过对图片资料进行扩倍、缩放处理、对具体内容进行移动调整,对背景进行柔滑处理或环境等,在应用于人物图片素材的过程中其优越性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示,如将图像中的人物进行加工美化,对人物面部管线进行调整等方面。

2.2图像合成功能

合成功能,即选取一幅图像素材作为基础部分,将不同类别的其他图像材料进行局部选取后加入基础像素图片中,实现各类图片局部地区的集成,合成后的像素图片具有以上图片的特点。这一合成功能在应用于建筑、园林等前期概念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实现各类图像资料的无缝对接。

2.3校色调色功能

美术设计环节中,对取色、配色、背景色调整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图片颜色配比、校正功能,根据背景色中不合理的颜色区域进行合理调配,调整画面的冷暖色调以满足艺术需求。

2.4特效制作功能

由于当前美术设计的风格日渐多样化,传统的艺术字或美化图片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时尚潮流需求,而photoshop可以根据实际美术设计中不同风格种类的需求制作带有特效视觉的图片或字体及影像等,在充分符合设计风格的同时,最大限度展现设计师的艺术构思。

3photoshop在美术设计环节的重要作用

3.1完善美术设计的内容与种类

我国传统的美术设计环节,由于技术较为落后所展现的艺术内容与种类存在单一性与重复性,难以吸引公众的审美眼球,其具体内容多为艺术字体或风格较为艳丽的图像,无法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而photoshop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此类现象。对传统艺术设计中采用静态字体或单一图片的表达内容与风格进行改良,在设计中加入特效动态艺术字体、影像资料、视频GiF图等,丰富整体艺术设计的审美风格,在保障设计构思超流性、时尚型的同时,提升客户群体的审美体验与视听感受。

3.2丰富美术设计使用工具

在photoshop尚未问世前,美术设计环节所采用的艺术美化工具过于单一,常用的绘画、作图、修图工具多是绘图颜料、画笔、美工纸等,并且大多由人力完成绘图、修图工作,而由于工作强度较高、修图难度较大等原因时常出现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艺术设计图像违背设计理念等现象发生。随着photoshop应用于艺术设计工作中,上述难题一一迎刃而解,通过计算机作为艺术设计的媒介,取代了人工操作,极大减少了设计误差的出现,节约了人力、物力的同时,保障了艺术设计成果的质量。对于设计操作中有误的部分,能够进行重新调整修改而不会留有痕迹,增强了美术作品的整体观赏性。

3.3丰富美术设计理念

传统的美术设计工作中,由于相关技术手段落后,缺乏新型的创意构思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美术设计师的创意概念无法得到有效的展示,各美术设计师相互模仿创作,难以形成自身独有的美术设计风格。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photoshop正式应用于美术设计工作中,使美术设计师的概念模型能够通过此项技术进行展示,打破了传统美术设计中固有思维的束缚,将概念思维模型转化为显示图像,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设计理念与特点,不断完善美术设计行业的整体交汇创新功能。

4photoshop在美术设计环节中的应用领域

时下建筑领域在进行美术设计环节,photoshop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展现建筑设计师的建筑概念模拟图像时,通过photoshop进行实际展示,即降低了概念设计的人力、物力消耗,又提高了整体概念模拟构思展示的效率,最大限度保障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图像效果间的误差。以photoshop技术中配色与图像编辑功能为例,在充分展现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同时,逐步优化概念构思中存在的缺陷。传统建筑设计师采用平面绘图的方式展现立体空间,工作难度较大且无法充分展示立体空间的建筑结构,影响概念展示效果。而采用photoshop技术,可将建筑美术设计的概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展示,建筑整体效果图得以有效展示,可通过不同角度与方位对建筑结构的艺术特点进行完善,在降低设计师绘图难度的同时,充分展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而当前photoshop处于新兴发展阶段,距离美术设计行业整体普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时下科学技术日益完善,各类创新型模拟技术不断应用于photoshop的加工改良中,不久的将来,将实现photoshop在美术设计领域的普及应用,以推动行业上升发展。

4.1动画美术设计

动画美术环节中的艺术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难题技术出现后得以有效改善,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推动了动画美术工作的进步,在动画美术设计中运用技术photoshop技术,使动画美术设计由传统的单一、平面、概念的形态逐步转化为三维立体、全面、真实的艺术形态。通过对动画中的人物、背景、风景等进行立体化展示,提升动画整体的审美功能。

4.2平面美术设计

21世纪随着新型技术产业的逐步革新,创新性科学技术得以普遍应用,photoshop技术逐步应用于平面美术设计工作中。一改以往平面设计中工作难度大、人工设计强度高、创意构思单一、概念构思与实际展示图像出入较大的现象,实现了平面设计领域的革新。如在家居装饰品的艺术设计环节可通过将概念图像以计算机进行构思展示,并针对不同的艺术图像进行选取,对其中适用的图像进行整合与原有图像进行加工融合处理;将不同种类的图像中适合的素材进行扩倍或缩放后应用于概念图相中,进行背景色彩的调整。既丰富了原有概念图像的艺术性,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重复性图像而引发的审美疲劳。也可将具有艺术特点的图片进行分类处理,选用不同特点的图像局部位置进行无缝拼接、覆盖等创意性调整,在丰富艺术图像风格内容的同时,增强概念图像的整体审美性;在图片整合工作完成后对其进行人工痕迹清除。由此可见使用photoshop能够大大减轻设计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与完成度。

5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在美术设计当中运用photoshop能够有效强化美术设计质量,提升美术设计效果,设计师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不断丰富美术设计的表达方式。在我国社会不断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美术设计必将加大对photoshop的使用力度,并且积极寻找和开拓photoshop中的其他功能,从而全面提升美术设计效果,推动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冬娥.photoshop技术在中职美术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一节创意广告设计教学课为例[J].职业,2015(14):99-100.

[2]马驰,陆全龙.photoshopCS艺术设计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于红梅.photoshop软件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新思考与实践[J].科技广场,2011(2):50-52.

[4]王晓姝.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83-84.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6

一、考点梳理

在传记中,信息主要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筛选信息”即根据特定的要求从文章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整合信息”即根据特定要求,对筛选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

二、答题方法

(一)遵循原则

1.尊重文本意识。即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原生态的。

2.整体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避免被局部问题所牵引,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误导。

3.结构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效筛选重点语段、关键信息。

4.目标意识。能够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二)解题指津

新课标卷对传记中“筛选整合信息”这一考点的常考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和简答题(哪些方面、活动或经历、观点、评价、态度、贡献、性格、表现、品质等)。

1.多项选择题(五选二)

多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问题: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解题思路及方法:

(1)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2)思辨: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3)判定: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2.简答题

简答题的设题方式:(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2)……体现在哪些地方?(3)……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理由、根据是什么?)(4)……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及方法:

(1)提取信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并提取重要词句。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2)转化信息: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也不可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3)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4)答题原则:①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一般是三点或六点。②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并合理运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印度“圣雄”甘地

林达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在回印度之前,他就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包括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等,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此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选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

D.圣雄甘地的“食盐进军”引发了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热潮。殖民当局被迫签订协议,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e.圣雄甘地笃信忍让的虔诚信仰,有顽强不屈的斗志和极富牺牲的崇高精神,为印度及世界人民敬仰,也获得了敌对者的赞誉。

2.为什么说甘地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3.请结合材料,具体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

4.甘地被称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选自《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e.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3.为什么清代王夫之说杜甫是“工”,而王维是“妙”?请简要分析。

答:

4.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7

关键词:中职政治课;多媒体;运用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7-01

一、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

多媒体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即将改变与正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与交际方式。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本身就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一不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联。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拿起现代文明的钥匙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化文件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在政治课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中职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中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即使是枯燥的政治课,也能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变得形象而生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局限性。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中职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还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观点,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唯有在通过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等多元素,才能打破时空限制,将虚拟的世界形象化、具体化,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高低,具体体现在课件的艺术性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有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外部表现形式包括屏幕的背景、外在的布局、文字效果以及动画、影像等各方面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内在的具体内容要求课件的内容必须一切围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拓展上。除此之外,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的内容的科学美,以及在中职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

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教师在遵循政治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职政治课的内容,结合本校授课对象进行独特的艺术性创造。这种艺术性要求中职政治课教师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借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潜移默化与“润物细无声”的陶冶教育功能。

中职政治课课件的制作,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审美观点等因素出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在政治课课堂上享受多媒体课件的艺术和谐之美,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维,有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翻开了中职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崭新一页。它打破了中职政治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一改呆板僵化的政治课教学模式,使政治课的教学更为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它也对中职政治课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多媒体课件在中职政治课教学工作的运用中,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艺术性而忽视内在的具体教学内容的艺术性,那么就失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

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变革了中职政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将成为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这就要求广大中职政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仅谈不上课件的艺术性,而且连起码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融入教师个人独有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做到使每一堂课都让学生耳目一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需要广大中职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更新,大胆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与处理。唯有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吸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长处,才能有效提高中职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实现中职政治课教学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8

关键词:蓝印花布;纹样;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创新应用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000-00

theaestheticFeaturesandCreativeapplicationanalysisoftraditionalindigoCalico’spatterns

tanXiao-jing(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handicraftindigocalicohasauniqueartformandculturalconnotation.thiskindoftreasureoffolkartisdisappearinginmodernsocietyduetopoortechnologyandsingleexpressions.However,traditionalculturalvalueconnotationandartisticconceptisthesourceofmoderncivilization.thisarticleintroducesindigoCalico’saestheticfeatures,culturalconnotationsandcreativedesignapplicationswithabrandnewlookinmoderndesign,soastoshowthecharm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Keywords:indigoCalico;patterns;aestheticfeatures;culturalconnotation;creativeapplication

internet:.cn

传统民间工艺承载着的历史文明,凝聚着民族精神和特质,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技艺手法。传承民艺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经济文化有促进作用。蓝印花布是传统印染手工艺制品,是极具继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让它散发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特有的古朴和纯美,折射出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美学观念,高度概括的传统图案、构图形式和色彩等丰富的视觉元素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全面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

一、文化内涵的解读

(一)信仰内涵

吉祥纹样最初源于人们对未知自然的古老信仰。最初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受风电雷雨和山洪猛兽的威慑而产生趋吉避凶、追求生命的观念。并通过祭天祈福、沟通神灵、敬神消灾等宗教仪式来慰藉心灵、寻求精神寄托。人们用石雕虎兽、门神守卫等形式来祈祷平安、驱邪纳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演变成祈求和顺、渴望丰收等祭祀风俗,人们的婚丧寿宴、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务成为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将象征祥瑞寓意的图形纹样运用在门神年画、窗花剪纸、花版木雕、纺织印染等生活器具上,成为一种承载着人们情感寄托的精神食粮,表达他们对幸福未来的期冀和憧憬。蓝印花布纹样寓意丰富、题材广泛、形式美观,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广为流传,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传统纹样历经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富含多彩的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内容当中的哲学思想、宗教文化、人伦道德都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提出:“立天地之道,曰阴,曰阳”①,“一物一太极,一物一阴阳”②。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济、有无相生的,蓝印花布的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形成方圆之间、蓝白相衬、虚实并存的和谐之美。并与中国画的知黑守白、篆刻的阴阳虚实有同工之妙。

“天人之际,方圆之间”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是人们固有的空间观念。圆形物体有旋转易动的特性,方形物体则具有稳定性,这二者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几何图形,而是体现了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和空间概念。蓝印花布中经典的框式构图在方圆相扣、动静之间透露出儒家文化的气息。

(三)民俗审美观念

蓝印花布是艺人们通过自然和生活的题材对百姓们作息生活的载录和写照,采用比喻、谐音、象征等手法表现艺术造型,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希冀和美好愿望的寄托,体现了百姓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在民俗庆典和婚丧嫁娶当中都有广泛运用、备受追捧。如蓝印花布凤戏牡丹,中心纹样是白底蓝花的凤羽飞舞环绕、牡丹穿插其中,辅以简洁的植物蓝底白花边饰,造型优美饱满,蓝白相衬、层次分明。在传统观念中凤是天地灵物、吉利祥瑞,牡丹意为国色天香、繁荣富贵,吉祥鸟穿行富贵花的纹样组合表达人们对昌盛兴旺、美满幸福的追求。符合民众崇尚完整与圆满,讲究对称和偶数的审美习惯,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和耐人寻味的神秘传说。(图1)

二、基于形式、色彩、工艺等审美特征的鉴赏

(一)蓝印花布的纹样形式

蓝印花布的图案形式丰富、包罗万象,是当地民众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地域约定俗成形成的独特艺术图案造型,体现了民俗生活习惯和地方艺术特色。蓝印花布的纹样都是印染在家居织物或服饰表面的装饰图案,因此具有抽象概括和图形化装饰的特点。由于花版是通过镂刻制作图案,因此多用“断刀”制点形成虚线或虚面来塑造图形纹样。艺人们将原始形象高度概括、提炼形成规律化造型,粗细、曲直变化丰富、节奏韵律感强、极具表现力,形态简化,特征突出,表现出抽象化的艺术趣味和追求圆满对称偶数的审美观点。

蓝印花布根据图案布局有匹料和件料之分。匹料是用连续纹样来表现,符合任意裁剪的需求,在制作时图案的整体性不受造型的限制;件料是指在产品造型限制范围内制作的框式结构边饰环绕衬托中心纹样的独幅图案,边饰多用几何图形以点成线的副边和简单植物纹样连续排列的主边组成,形成繁简对比、层次分明、突出中心,“众星捧月”的向心感,这种方圆相宜、动静结合、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与道教的八卦图颇有联系。蓝白之间虚实并存、动静结合,形成富有节奏变化的美感。

(二)色彩

传统民间蓝印花布是由植物靛蓝通过发酵上色再氧化由黄变绿再变蓝染制而成,呈现的蓝白色彩清新明快、纯朴素净,有着江南水乡倒影里的青瓦白墙那般清丽秀美、温婉绵长。靛蓝也是我国传统五行色彩观念中的青色,青色主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以春天回大地、万物生长、生命繁衍的象征意义。蓝色具有朴素平凡、平民化的特质,在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当中青色就代表着平民的阶层,因此在民间盛行久远、广泛应用。蓝印花布简朴的色彩积累了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蓝白之间汇聚了艺人们的创作的灵性和热情。

从色彩学分析靛蓝有着鲜明的情感特征和心理学感受。蔚蓝的天空和辽阔的大海让人们对蓝色产生平静祥和、自由广阔的联想。蓝色具有沉稳深邃、智慧理性的意象,也具有含蓄、忧郁等情感色彩。人们对蓝色产生特有的情感意涵和心理感受源于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积淀。

(三)工艺

蓝印花布工艺是一种源于古老民间的手工漏浆防染印花技术,是以豆粉、石灰调水制作防染剂,用雕花版作拓印形状来控制防染形状达到所需花纹,用植物靛蓝作染料制作的传统印染工艺。因花版的镂刻手法不同于绘制,笔画之间不能闭合,用间隔的点形成虚线或虚面描绘的图案具有笔断意连,大小、聚散对比丰富,方向、动态感强烈的独特艺术性。蓝印花布是染制材料和工艺手法都取自于民间再用于民众自己的民间染织品,“土生土长”“土法土用”的一种地道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艺人们通过长期积累、熟能生巧形成的经验,承载了由环境和人们思想性情影响的地域特征,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表达“地方性知识”和乡土文化,并富含了手艺人宝贵的手工精神。(图2)

手工精神是以人为主,工具为客,手艺人通过工具发挥他的技艺,表现他的思想和个性,制作出贴近生活富有情感温度的作品。手工制作不同于批量化机械生产,可以有选择地保留艺术品的自然性、增添制作实践性,体现作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化,包含了很多文化创意的元素,如刺绣、雕刻、编织等。用独具匠心的技艺刻画栩栩如生、饱含人情味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仅凭双手对材料的改变形成的结构、美感,秩序、灵动,形式同样多样丰富,各具差异和特色,避免了机械生产的冰冷和了无生趣。

三、蓝印花布图形纹样的试验性探析

蓝印花布色彩古朴沉着、清新悦目,纹样形式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富有内涵、工艺巧妙。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崇尚吉祥圆满的民间审美观念以及富于吉祥寓意的装饰意蕴,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蓝印花布用品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仅有的用途狭隘而局限,并且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与现代生活的调性格格不入。

因此我们在欣赏蓝印花布的工艺特色和美学特征的同时,应该去思考将旧有的传统图形元素进行改良和创新,摆脱功能的局限和装饰上的繁冗。根据时代的需要探究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思路,力求更加宽泛、多元地表现题材和内容,运用民族传统工艺制作出符合时尚审美风格、传递现代运用功能的工艺产品。并且可以在现代图形设计或艺术创作中借鉴使用传统造型元素,提升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这对研究发展形成具有特有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尤为重要。

本作品以蓝印花布纹样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内容、题材和布局的艺术特点,用纸材料结合手工雕刻、折叠的手法将其艺术特征创新再现,再拍摄成二维图片,用图像处理软件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排版设计成海报,展示其在家居、服饰、手工艺品中的图形创新运用。海报是以《纸间蓝白之情、调、韵、味》为题的系列作品,四幅海报作品表现的图形分别是西湖留情的油纸伞,深庭高院的吊灯和灯笼,袅娜韵味的旗袍和饮食品味的桌旗、盘子,镂刻、折叠交汇出半立体的纹样在纸间绽放,传统的图案简化成现代简约的几何图形,依据点线面的构成设计,体现了丰富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展现了传统蓝印花布蓝白相衬、阴阳相济、高洁素雅的古典美,并且蕴含了广为流传的民间美谈佳话和悠久的民俗文化。

在作品探析初期,本人尝试用基本的几何形序列组成圆满的图形纹样,用蓝印花布的经典框式构图进行多种图案设计的探析。再将图案匹配运用在对应的产品造型限制的画面范围内。并查阅资料文献,了解民间传统图案的丰富寓意和应用习惯,比如将莲花和鱼的造型运用在表达物资富足的饮食或与囤积相关的物件上,将梅兰竹菊等表达气节坚贞、高洁傲岸纹样运用在文人雅士常用的扇面上,将植物花鸟纹样运用在服饰、被巾等日常织物上等。(图3)

四、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趣,现代图形设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借鉴使用中国传统蓝印花布图形纹样的素材,结合现代视觉语言和设计形式表达传统艺术的精髓,创作出既符合时代审美的需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对蓝印花布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探索试验,可以给现代设计寻求题材和创作源泉。只有把握时代潮流、融入现代观念,与时俱进,扬民艺特色之长、避时代差异之短,才能为民间艺术寻求更多的发展和再生的方向。

项目来源: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4yks038

注释:

①《说卦》西汉时期,与《周易》并行而用的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筮法书篇

②③陶雄.民间蓝印花布之传统元素解读[J]上海艺术家,2007(5)

参考文献:

[1]吴元新,吴灵姝蓝印花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陶雄.民间蓝印花布之传统元素解读[J]上海艺术家,2007(5)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改革能力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当及时创新理念,充分优化与改进教学模式,使之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加切合课程改革内容要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强化教学改革研究,针对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灌输模式、单向讲解、局限课内和手段匮乏等方面状况重点突破,提升教学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改革与优化进行简要论述。

一、变“灌输教学”为“引导感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直接进行灌输,如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主题思想、寓意,直接将这些内容告诉学生,学生没有感悟和思考的过程,制约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经验的美术教师将引导感悟作为重要抓手,以此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观察、分析、感悟美术作品,授人以渔,深厚学生的艺术底蕴,提高鉴赏能力。笔者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大家美术作品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技法、色彩搭配、表现主题等方面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并综合分析和感悟作品所表达的寓意。笔者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大家的作品,还对现代美术设计成果进行感悟,如居家艺术、建筑艺术等,在这样的感悟引导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饶有兴致,正是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接触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可以学到鉴赏技巧,充分领悟艺术殿堂的魅力。

二、变“单向讲解”为“师生互动”,强化课堂教学生动效果

一些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高和教学活动中自己参与机会较少有关,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渴望在教学活动中参与,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一些教师在这一方面并没有有效兼顾,还是以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无论是美术知识点讲解还是美术技能的操作训练,都是以自己的理解训练作为模板进行讲解,没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改进,将原本教师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模式。首先,在美术相关知识的讲解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进行解答,如学生关注一些艺术流派的创作方法,以及部分美术大师的个人作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依据时间情况,解答学生的这些问题,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比如,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美术技能训练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无论是手工、剪纸,还是水粉画、水彩画、国画等,教师在进行示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模仿与创作,要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点评,对学生的技巧技法进行纠正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训练成效。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有效激发,而且对美术作品了解程度会得到提高,为打造生动课堂提供有力支撑。

三、变“局限课内”为“内外联动”,提高教育资源整合水平

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阵地,忽略了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不仅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课外兴趣组织进行教学拓展,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如组织手工兴趣小组、剪纸兴趣小组、国画兴趣小组,对感兴趣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指点,帮助他们制订计划、开展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培养了一批特长学生。其次,笔者在教学之余将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资源整合起来,组织他们到少年宫和其他艺术场所参观学习,与优秀的美术作品面对面进行接触,亲身感悟艺术气息,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另外,笔者在班级布置中还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将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色彩搭配、结构布局、艺术处理等方式运用到班级的板报设计、教室布置之中,还动员学生将优秀的手工作品作为班级布置的装饰品,让他们的美术学习成果展示在班级管理活动上,提升学生的美术情感。

四、变“静态手段”为“动态演示”,增加美术课堂信息容量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概率较低,这与教学条件限制有关。目前,随着教育部门投入的持续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普及,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手段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展示,无论是国内的名作还是国外的名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教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让学生与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各种美术趣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将一些美术技能技巧的操作要点通过实况转播、慢镜头展示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提高技巧掌握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多媒体手段的促进与辅助功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并在操作训练中提升技巧掌握水平,在课内外融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和现代技术手段辅助下,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10

关键词:意境;审美;自然美;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39-01

一、中国写意画的主观意象特征

意象即意境的思想。是指导“(各种)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创造,表现出来的具有感染力的境界和情调”。中国写意画的意象构建,是画家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精心观照以及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文明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积淀而形成的。它是生命体(人脑)的独特运动思维方式和艺术情感的孕育过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人类社会生活美的感悟。这种对人类生活美的感悟来自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诸多劳动实践的体验和学习的综合。是画家按其绘画艺术的空间思维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动的意象思维过程。这就是艺术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的高尚理念和绘画主题意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绘画艺术的人本性的体现。第二,对自然环境美的感悟。自然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艺术家用自己锐利的眼睛和执着善良的心灵,在无限的自然之中为人类寻求着情感的高层寄托(这里指人类高尚、神圣的艺术享受)――在自然美的感召下创作丰富的艺术品,奉献给人类,奉献给社会。第三,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人本性加工提练。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才有了社会的一切内涵和对自然界的对象性观照,当画家对自然万象和社会万象进行长期的观察、思考和审美体验时,必然依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对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不断的感情积累和较为理性的加工提炼,把自然的美融入到社会美之中,把社会的的美融入到人性美之中,最后用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完成画面意象的最初构建。

二、中国写意画的客观写形规律

中国画“写形”,在塑造形象上强调“写”,而不是“描形”、“画形”,正是中国画的独到之处。在写形过程中“写”中含理、含意、含情,融绘画的结构、布局、运笔的力度和线条的变化,笔墨的浓淡韵律及画面的情趣和作者心中的文化底蕴为一炉。“写形”,也就是画家把头脑中预先构建好的人物或事物的意象,用动性的笔墨表现在纸(或它物)上的过程,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是相互融合和依托的。但就其艺术品的形成规律和过程而言,艺术家在创造艺术载体时,首先是思想感情的注入,其次是审美立美基础上的形式展现――用艺术语言构建适应时代韵律的艺术品。因此,中国画写形的动情之笔应由两个层面内涵来构成。其一,合理的“动”。这里所说的“合理的动”是指已具备基本写意画技能、技巧的人或艺术家,用适合绘画主题意象成型(这里指感性的画面成型)规律艺术运动之笔。在这里“合理”代表了一切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创造出的绘画技巧理念,是“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就不能构成中国画写形的动情之笔。其二,合意的“情”。“情”是情感、情绪的综合,这里的合意的“情”,既有合理之情的意思――适合国画写形技巧和理念的情,也有适合绘画主观意象的情,更有适合绘画主题的主观意象与客观运笔成型的辩证统一之情,是艺术家用智力和情感等(经验、知识、情感、审美等)心理手段来铸就的。

形神兼备“意”为先。中国传统写意画主张“以意写形,形神兼备”,是地道的东方人本性养生文化在书画艺术中的审美体现。就人本身而言,形,指由各种脏器构成的人的躯体(或形体),它是人体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神,指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思维在内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意识,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精神表现和统帅。人的生命运动过程就是以生理(形)为基础,以心理(神)为主宰的辩证统一过程。正常人的生命,不会有无“形”的神,也不会有无“神”的形,于国画写形而言,形,指绘画者用笔墨纸砚(传统称文房四宝)所创造的二维画面或视觉情感符号,它是画面构成的客观物质基础。神,指画“形”或画面所具有的神韵或传神感,它是画意表达的主旨和统帅。以上是中国画人理之形的集中概括,它突出表现了中国写意画在所用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及成型规律上,与西画的不同之处。

三、结语

以上通过对中国写意画人本属性的思考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其创意和成型的基本过程即:由主观的他意,到客观的写形,再到画形表意。这种以人的“形、神、意”来塑造绘画艺术品“形、神、意”的过程,突出了人类绘画艺术的一般属性和规律以及之相适应的艺术规范和审美价值。然而,中国写意画以其简洁的画面与色调,为人类创造了无限情感寄予和审美空间,在世界上的确是独树一帜的。因而,它具有浓重的人本属性,成为东方文化的忠实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