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57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步骤;内容;分类

中图分类号p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045-01

雷击风险评估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是以工程所在地的雷电活动情况,以及雷电灾害特征为评估主体,综合分析雷电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风险内容,以为项目工程的建设、提高建筑物防雷安全系数提供参考。

1雷击风险评估的步骤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单位接受委托后,应立即成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专家组;专家组根据评估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委托方应根据评估需要,向评估单位提供以下资料,即工程总平面图、地形图、地勘报告或工程初步设计图、初步设计说明等,并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1]。

评估专家组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工程分析和现场的勘测和调研,并制定评估方案;评估单位实施评估时,应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结合当地雷电灾害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现场勘测报告以及雷暴天气卫星云图、闪电定位等相关资料和数据及评估对象所在地的地理信息系统资料,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对评估对象的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计算、评估,并编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报主管部门审查。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作为防雷设计和施工的依据,不得任意更改;施工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评估时所提交的资料不符,应补充必要的资料,重新评估。

2雷击风险评估的内容

2.1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通常损害源有雷击服务设施及其附件、雷击建筑物及其附近。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特性,雷击可能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类型、服务设施、用途、内存物受损,建筑物中损失类型包括[2-3]:①L1:人员生命损失;②L2:公众服务损失;③L3:文化遗产损失;④L4:经济损失(建筑物及其内存物的损失)。具体的雷击基本损害类型包括[2-3]:①D1:生物伤害;②D2:物理损害;③D3:电气和电子系统失效。邻近雷击引起的建筑物风险分量服务设施中的损失类型包括[2-3]:①L2:公众服务的损失;②L4:经济损失(服务设施以及活动中断的损失)。

2.2雷电灾害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物质燃烧条件和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确定燃烧危害范围。并参照相关的计算方法,选择合理参数,对雷击爆炸危害范围的界定对象——工厂外部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设防标准,作出推理,得到安全距离。

2.3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

某区域雷灾易损度与雷灾造成的损失量密切相关,损失量越高,易损度越大。首先,在某一类型的雷灾易损度指标下,先统一换算为占该类型指标总值的百分比(相对值),再根据其所占总值的百分比大小进行二次划分,划分出该类型指标从极高到极低5个等级间的界定值,然后估算出该地区此种类型指标的雷灾易损性等级,并用其所在等级的等级值取代类型指标值,通过累加各个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指标等级值取其平均值得到评价区域的综合易损度[2-3]。

2.4大气雷电环境评价

2.4.1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项目所在地相关的历史气象资料,确定其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电主导方向、次主导方向等[2-3]。

2.4.2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土壤状况和气候背景等分析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2-3]。

2.4.3年预计雷击次数。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及建筑物本身的情况,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2-3]。

3雷击风险评估的分类

3.1项目预评估

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面规划等提供科学防雷依据[4]。

3.2方案评估

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3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对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4参考文献

[1]李洪峰,刘敏.已有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气象,2010(3):38-40,45.

[2]朱峰,迟良勤,林明志,等.浅谈雷灾害风险评估[J].吉林气象,2007(1):38-41.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雷电防护、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估、探索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a

引言: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逐渐的变暖,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次衍生灾害不断地频繁发生,而尤以雷电灾害为甚。我国的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三大气象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有上千人因雷击伤亡,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雷击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雷电防护工作愈发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国家的重视。

一、雷电防护概况

1、我国雷电防护发展历程

新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中高层建筑行业起步阶段就已经引入了雷电防护体系,如预防直击雷的接闪带、引下线、接地等防雷装置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安设在建构筑物上,但由于当时建筑物前期设计、规划的不到位或防雷管理工作的缺失,雷电防护并没有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上,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对各项防雷设施进行防雷专项检测工作,雷电防护开始正规化,而本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后,社会各界逐步关注和重视防雷工作,开始探索面向全社会的防雷减灾管理模式;防雷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现代雷电业务体系逐步完善,防雷减灾工作逐步进入依法、科学发展的阶段。

2、雷电防护现状

现阶段,随着相关防雷理论体系和法律规范的不断建立健全,建筑物雷电防护工作愈发体系化和标准化,而防雷各要素: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防电泳侵入、防电磁感应等均有对应的设计检测规范,同时在相关防雷设计出图之后,也需经过严格的图审后方可进行施工。各种监管策略,以及到位的规范化作业,使的现阶段雷电防护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雷电袭击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但由于项目前期规划中对雷电防护认识不够,导致项目布局和可研初期,雷电防护工作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期防雷措施往往出现不到位和不合理等情况。

3、雷电防护中环评理论的运用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其具有很强的前期介入性,项目立项时期,就已经开始环评,同时其所涉及的评估因子包含项目所处地域大气环境、土壤状况、水文特质、噪声及固体废弃物情况等,使得其评价结果全面和准确,而与之对应的,在雷电防护中,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项目雷电防护状况的“环评”,其利用勘察中取得数据和资料通过存在各风险因子的估算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评估结论,是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而评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与气象条件、地理地貌、防雷设计、综合布线、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1]。这二者拥有着许多共同点和共融性,这样就导致了环评许多理论可以在雷电灾害评估中得以运用和借鉴。

二、雷电防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重要性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后期建设与雷电防护中评估工作对项目的后续开发的重要性大体一致:

(1)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及后续相关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项目合理布局提供有效保障;

(3)为制定环境保护(雷电防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雷电防护工作)提供指导建议;

2、目的作用性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均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相关涉及影响因素,使得项目最终达到更具环境(雷电防护)相容性的最优状态,同时相关结论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要求和建议,可为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3、流程分析

雷电防护中评估与环评工作流程基本一致:项目资料收集(相关建筑设计、规划资料、大气环境相关项目信息等),现场数据采集,项目影响因素识别及相关评价因子确定,相关风险类别分析及评估评价,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及建议,措施经济损益分析,提出相关可行性结论。

4、基本条件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其基本条件也可以作为雷电防护中风险评估等管理评价措施的前置条件进行相关借鉴及参考:

(1)、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

(2)、对各种相应整改意见、防控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得出相关敏感度及效益最佳的方案,利于整体可操作性;

(3)、影响评价存在广泛的公众参与,有良好的普及基础知识的作用,同时有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使得相关评价工作必须准确合理;

(4)、得出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5、分类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而借鉴到雷电防护评估中则分为:项目预评估、项目方案评估、项目现状评估[3],与之对应。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分为: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与导向功能,其对雷电防护工作一样有着功能导向型指导作用。使得相关风险评估工作预期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雷电防护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探索

由于雷电防护工作中关于风险评估工作的起步远晚于环境工作中的影响评价,同时在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先期介入的政策环境及公众认可度也远高于雷电防护评估工作,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就存在着许多值得防雷工作借鉴的地方,也有许多交叉领域值得应用探索。

1、从环评政策上探索提高对雷电防护重视度的提升

环境影响评价其得以在项目前期介入及在众多建设项目工程中受到重视,与其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它适用于在中国领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含小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从而法律层面确立了环保工作的地位,同时该规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而相对而言,雷电防护工作并未有自己的专门立法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做笼统表述,较为宏观的表述在实际各项工作中较难具有针对约束力,而相当细化的雷电防护相关政策法规,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又缺乏一定的法律定位,强制性也较弱,因此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使得雷电防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将大大提高其重视度,从而使得雷电防护工作可以更好服务于公众生产生活。

2、从环评形式上探索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类型的适用性转变

环境影响评价其在形式上也有雷电防护评估工作可以借鉴的地方,如项目对环境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而编制的报告书法律效用都一样,只是篇幅格式,内容的详细程度不一样。而现阶段,雷电防护工作无论申报评估项目大小,均出具相应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书,其一方面无论项目雷电风险大小,项目重要性,均做全面详细分析,导致了人力物力的损耗,另一方面,也因没有区分度,导致部分具有重大雷电风险的场所,其评估往往因报告篇幅格式限制,而并未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价,因此针对雷电防护工作,笔者认为,可适当与环评同步,对相关项目进行区分评估,分级评价,使得风险防控可以更加到位,措施建议可以更加详细,而相关人力物力也可以得到合理利用。

3、从环评对象上探索雷电防护评估工作的拓展延伸

环评对象也可以给相关雷电防护评估工作提供新的发展启迪,首先宏观上:环评可针对建设项目、规划环境、战略环境进行评价分析,而目前评估仅仅针对建设项目,对城市规划及战略较少涉及,如可以进行全面城市雷电风险分析,较为未来城市发展布局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其次微观上,环评主要针对水、气、声、渣等环境要素,和设备等生产要素,涉猎广泛,而评估现在主要针对建构体,对其他要素重视度不够,如可对各个要素分别分析,将大大提高评估工作的实用性,而环评中的大气环境,在雷电灾害中现阶段已拓展为大气雷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原有各种大气内容物分析情况下,加上相应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使得评估资料有了较大延伸。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有效开展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二者存在着许多交叉领域,而评估工作是防雷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准确的雷击风险评估数据对于防雷装置设计、施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借鉴环评工作则是对提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雷电安全防范措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冯鹤.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算例与启示[a],科技创新导报,2013,no.24.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3

【关键词】日喀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a

一、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以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雷击的概率及雷击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达到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损失的目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研究系统性防雷和区域性防雷的技术支持,是准确定位防雷建(构)筑物类别及合理设计防雷工程技术方案的必然要求。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

二、日喀则地区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雷击事故逐年增多,雷电灾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日喀则是雷电灾害多发区,年雷暴日数高达65天,最多时达到80天,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严重。根据1984年到2013年30年的雷暴数据显示,日喀则地区的雷雷暴高发区集中在6、7、8、9四个月,而1、2、3、进而10、11、12月则基本上没有雷暴日数。2013年日喀则市的雷暴天气比2012年多20天,6、7、8和9月的雷暴天数分别为14天、20天、13天和11天,日喀则地区是雷暴的高发区。而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雷击风险处理和灾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切实落实防雷减灾职责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日喀则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一)日喀则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原则

(1)认清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这要求在做风险评估时应该根据评估对象而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

(2)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要及时更新。由于各种技术和产品的更新与发展更加日新月异,滞后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特别是Lemp危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时,通信、电子和网络等行业的发展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抓住风险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评估结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评估参数)。

(4)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要以风险(损失)为中心,而不是以风险的来源为中心。这是因为雷电灾害的来源与损失相比而言是很难准确确定的。同时要尽量避免重复性计算或遗漏性计算。

(5)风险是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者)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评估应该考虑评估主体的风险偏好。

(二)日喀则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流程

一般而言,评估工作应该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来执行。第一,确定评估对象;第二,明确评估范围;第三,选择评估标准,包括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及其基准值;第四,确定评价方法包括评估公式;第五,收集信息,进行评估;第六,提供评估结论包括评估等级,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与相应的措施。

在开展一项评估工作时,需要对所做的评估在宏观上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目的是为了在评估过程中紧紧抓住中心问题而不致于迷失方向。作为评估主体的评估者(防雷工程师和防雷用户),以评估对象(建筑物或服务设施)为中心,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确定有效的评估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评估因子的分析与计算上,目的是得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结论,同时按照一定的评估级别来提出适当的防护措施。

(三)评估标准

1.QX3-2000风险评估

QX3-2000是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其中风险评估的适用范围是由雷击电磁脉冲(Lemp)对气象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风险的评估。该标准中风险评估的中心是确定年平均直击雷次数n和年平均允许雷击次数nc。建筑物的年平均直击雷次数n,n=k*ng*ae,ng=0.024*td1.3。

2.itU-tK.39

itU-tK.39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的,其名称为通信局站雷电损坏危险的评估。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适用范围、危险程度的决定因素、损失、评估原则、有效面积的计算、概率因子、损失因子和可承受风险(允许风险)等。

3.ieC61662和ieC62305

ieC61662和ieC62305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两个防雷技术标准,其中ieC61662(雷电灾荒风险评估)是专门针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ieC61662的适用范围是地闪雷电对建筑物(包括其服务设施)造成的风险的评估。

在ieC61662中,风险是指雷电对建筑物和服务设施造成的年度可能损失。与雷灾损失正好对应,雷灾风险分为R1、R2、R3和R4等4类。R1是人身伤亡风险,R2是公共服务风险,R3是文化遗产风险,R4是财产经济风险。每一类风险分别由公式R=n*p*D来计算,其中R是雷灾风险,n是年危险性雷击次数,p是每次雷击造成损失的概率,D是平均相对损失。雷灾允许风险Ra是指雷电灾害评估标准或评估主体能够允许的风险水平。雷电防护的目的就是降低雷灾风险到雷灾允许风险,即R≤Ra。当雷灾损失有多种类型时,要求每种类型都满足R≤Ra这个条件。在建筑物风险评估时,要求实现两个目的,即确定建筑物雷电防护的必要性(针对于人身伤亡风险R1、是公共服务风险R2和是文化遗产风险R3)和确定建筑物雷电防护的经济效益(针对于财产经济风险R4)。

(四)评估体系构建

在前面分别对QX3-2000、itU-tk.39和ieC61662与ieC62305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三大系列标准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在评估建筑物及其服务设施的雷灾风险是,使用ieC61662与ieC62305标准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ieC61662标准的评估体系是常用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评估系统,也可以用评估框架来表达。要正确的运用ieC61662标准的评估体系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就应该准确和完整的理解它。在此,分别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做具体说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出发,反向推出需要提供的条件和参数。为了得到风险R,需要计算年雷击次数n、雷灾概率p和雷灾损失D等3个基本量。要计算n,就要知道有效雷击面积a和落雷密度nG,而nG可以由当地的雷暴日数td利用一定的公式求得。同理,p可以由ph、pf和po来计算,D可以由各类雷灾损害δ来求得。

四、结论

以ieC61662标准为基础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一套完整的评估系统,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说明。风险是不可逃避的,风险评估是认识和评价风险的有效手段。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5个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同时需要熟悉评估的概念模型。对相关的评估标准做了分析和比较,以ieC61662的评估标准为中心,使用综合分析法对建筑物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总结,得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雷电;评估区域;确定

abstract:evaluationoflightningdisasterriskofaprojectisthebasicworkoncontrollingtheriskandmakingscientificmeasuresoflightningprotection.Usually,wemustthinkabouttheinteractionbetweentheevaluated-objectandsurroundingsintheprocessofevaluating.then,howtodeterminetherange,whichisdefinedbyauthorin“Related-zoneforevaluationofLightningDisasterRisk”,istheproblemthispapertodiscuss.

Keywords:Lightning,Related-zoneforevaluation;determine

1引言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雷评”)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雷电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雷电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被评估对象自身的特点考虑其对周围建筑物、环境、设施可能带来的雷电风险影响因素,还要考虑周围地形、地物对被评估对象可能可能带来的雷电风险影响因素。这里的“周围”究竟该如何选定才科学严谨,也即“周围”的尺寸问题,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为了描述方便,提出以下几个术语:关注点、关注点类型、雷评关联区域。

定义1:雷评关联区域,指的是被评估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设施之间因雷电能相互影响的区域,该区域有以下特点:一是被评估对象遭受雷击可能引起周围环境内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危险情形,二是周围环境内的地物或设施遭受雷击可能引发被评估对象内部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危险情形。

定义2:关注点,指的是被评估对象项目范围内或其周围一定区域内容易诱发雷电闪击的、或需要重点采取雷电防御措施的地形、地物、区域等因素。

定义3:关注点类型,指的是站在雷电防护侧重点的角度确定的关注点种类,主要分为建筑物(群)(类型i)、易燃易爆场所(类型Ⅱ)、地形地质因素(类型iii)三类。

2各关注点类型的雷评关联区域确定办法

2.1类型i的雷评关联区域

分析:建筑物(群)的雷评关联区域,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外部环境对评估对象的影响,也即需要考虑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内发生雷电闪击现象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所评估的对象(即关注的建筑物(群))的防雷安全环境,而且除了这一区域外的其它区域发生雷电闪击则不会对评估对象产生影响了。这一区域在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中规定了:即雷击建筑物附近的截收面积am和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物(群)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雷电庇护和诱发因素,前者即建筑物屋面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后者即建筑物的等效截收面积ad。很容易得出“保护范围”包含在“等效截收截收面积”之内的结论。

根据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雷击建筑物附近的截收面积am对应的区域为距离建筑物周边250m范围的区域(图1);

图1雷击建筑物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m对应区域

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的区域为长度Lc和横向Dt所决定的长方形区域(图2)(其中,Lc指从建筑物到第一个节点之间的服务设施线路段长度,最大取值为1000m;Dt定义是在此距离内对大地的雷击将在线路中产生不小于15kV的感应过电压)。

图2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区域

建筑物截收面积ad对应的区域为距离建筑物周边3H(H为建筑物上部各点的高度)范围的区域(图3)。

图3孤立建筑物截收面积ad对应区域

综上分析,单个建筑物的雷评关联区域可这样确定:距离建筑物周边D范围内所包围的区域(D=max{250;3H})与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的区域的并集。

对于建筑物群而言,其雷评关联区域可以看作位于被评估项目的各建筑物的雷评关联区域的并集。

2.2类型Ⅱ的雷评关联区域

当被评估对象的生产、使用或贮存环节含有易燃易爆等重大危险源的时,在对该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就必须考虑这些危险源可能由雷电因素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形,其影响的范围大小可以参照相应项目的安全评价报告确定雷评关联区域。如果在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申请单位不能提交安全评价报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则可以将按照下面介绍的方法计算出的爆炸伤害半径以确定雷评关联区域。

在此,我们采用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计算爆炸伤害半径。该评价法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它是在对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计算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评价方法。它针对不同的危险物提出了两种伤害模型,即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和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2.2.1不同的危险物对应不同的伤害模型

不同的危险物因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是的其具有不同的事故形态,且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一种事故形态还有可能转化成另外一种形态,例如燃烧可能引起爆炸,爆炸也能引起燃烧。在对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程度进行预判有如下原则(见表1):

2.2.1.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2.1.2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太悬殊,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总的事故后果S。

表1危险物类型与伤害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危险物分级*1)对应模型

1.1-1.5、7.1、7.2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

2.1(1)气态储存为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2)液态储存按S=aS1+(1-a)S2计算事故后果,其中S1、S2分别为蒸气云、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的爆炸伤害模型计算的后果;a为蒸气云爆炸的概率,取0.9

3.1-3.3池火伤害模型*2)

4.1、4.2、6.1、6.2固体和粉尘火灾伤害模型*2)

注:*1)危险物的分类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得到。

*2)对于池火伤害模型、固体和粉尘火灾伤害模型不做进一步阐述,有需要的话可以参照《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计算相应参数。

2.2.2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

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能产生多种破坏效应,如热辐射、一次破片作用、有毒气体产物的致命效应等,但最危险、破坏力最强、破坏区域最大的是冲击波的破坏效应,包括冲击波传播到很远距离后引起的二次碎片(如震碎的玻璃)的破坏效应。

2.2.2.1爆炸的人员伤害分区: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死亡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安全区。在估计死亡半径时,使用超压-冲量准则;在估计重伤和轻伤半径时,使用超压准则。

死亡区:死亡区内的人员如果缺少防护,则被认为将无例外地蒙受严重伤害或死亡,其内径为零,外径记为R0.5,表示外圆周围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导致肺出血而死亡的概率为0.5,它与爆炸量间的关系由下式确定:

…………(式1)

式中,wtnt为爆源的tnt当量(kg),按下式计算:

…………(式2)

式中,e爆源总能量,单位是kJ;Qtnt为tnt爆热,可取Qtnt=4520kJ/kg。

重伤区:重伤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严重伤害,极少数人可能死亡或者受轻伤。其内径就是死亡半径R0.5,外径记为Rd0.5,代表该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裂的概率为0.5,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44000pa。冲击波超压p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3)

其中

…………(式4)

其中,R―目标到爆源的水平距离,m;

p0―环境压力,pa,通常取标准大气压为101325pa;

p―=,这里的p取44000pa

轻伤区:轻伤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人员将遭受轻微伤害,少数将受重伤或平安无事,死亡的可能性极小。轻伤区内径为重伤区的外径Rd0.5,外径为Rd0.01,代表外边界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裂的概率为0.01,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17000pa。应用超压准则计算(式3)相关半径,。

安全区:安全区内人员即使无防护,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受伤,死亡的概率为零。安全区内径为Rd0.01,外径为无穷大。

2.2.2.2建筑物的破坏分区:爆炸能不同程度地破坏周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根据爆炸破坏模型,可以估计建筑物的不同破坏程度,据此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按照英国分类标准(见表2):

注: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危险性评估中,可以将破坏等级2作为财产损失半径计算,并假定此半径内没有损失的财产与此版境外损失的财产相互抵消。或者说,可假定此半径内财产完全损失,此半径外的财产完全无损失。

各区外径由下式确定:

…………(式5)

式中,Ri―i区半径,m;

Ki―常量,如2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一点,以上各种计算均为考虑地形、土质、储存罐体材质以及现场防爆墙、掩体等的影响因素,可认为其为危险最大化计算结果。

2.2.3蒸气云爆炸的伤害模型

蒸气云爆炸(VaporCloudexplosion,简称VCe)是一类经常发生、且后果十分严重的爆炸事故。采用tnt当量法估计蒸气云爆炸的严重度,其原理是:假定一定百分比的蒸气云参与了爆炸,对形成冲击波有实际贡献,并以tnt当量来表示蒸气云爆炸的威力。用下列式子来估计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wtnt。

…………(式6)

式中,a―蒸气云的tnt当量系数,取值范围为0.02%-14.9%,这个范围的中值是3%-4%,一般情况取4%;对于地面爆炸,由于地面反射作用会使爆炸威力几乎加倍,所以,一般取该系数的1.8倍作为地面爆炸式的系数。

wtnt――蒸气云的tnt当量,kg;

wf――蒸气云中燃料的总质量,kg;

Qf――燃料的燃烧热,mJ/kg;

Qtnt――tnt的爆热,取值范围为4.12-4.69mJ/kg,一般取4.52mJ/kg。

已知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可用前面的方法来估计其严重度。

2.2.4易燃易爆场所雷评关联区域的确定步骤

第一步,计算主要危险源(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的最大贮存质量wf,其中有危险物质的体积、密度;

第二步,计算主要危险源的tnt当量值wtnt,其中需要获得的参数有危险物质的燃烧热;

第三步,计算人员伤害各分区的半径,绘制人员伤害分区图(安全区除外);

第四步,计算建筑物破坏各分区的半径,绘制建筑物破坏分区图(可只做到财产损失分区,即破坏等级i=2的半径);

第五步,在一张图内拟合人员伤害分区图和建筑物破坏分区图,其并集即为该易燃易爆场所的雷评关联区域。

2.3类型iii的雷评关联区域

特殊的地形地质环境主要指高山、大面积水域、地面含有丰富金属矿藏、簸箕型地形、土壤电阻率突变区域等。对地处这些环境中的评估对象,应定性地描述地形地质因素对其雷评关联区域的影响,目前还无有效的定量计算模型可以利用。

3结语

评估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需要对按照以上介绍的计算过程而确定的雷评关联区域范围内的人员活动情况、地物、地形、地质、环境现状等信息作详尽的采集、测量、记录,并拍照存入评估报告,以确保评估报告科学性、唯一性、指导性。

参考文献:

[1]许颖,刘继,马宏达编著.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君编著.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李良福编著.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抗静电安全检测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吴宗之编著.安全生产技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5]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5

阻燃剂就是根据以上原理而产生作用的。确切地讲,阻燃剂是难燃剂,它是一种化工制品,被添加在某些材料中。阻燃剂遇火后发生分解,产生各种特殊的物理化学效果使这些材料或是降低了温度、或是被隔绝了氧气、或是迅速被催化成炭等等,导致材料减缓了火焰传播速度或者使材料离火自熄,达到阻燃效果,也使现场人员获得更多的逃生时间,便于消防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抢救。

阻燃剂在易燃材料中的使用不是万能的,不同的材料要选择不同的阻燃剂,但总体的原则是一样的:①既能阻止有焰燃烧,又能抑制无焰燃烧;②用量少,效率高;③本身无毒,其热解燃烧产物少烟、无刺激性和腐蚀性;④阻燃剂本身对热和光的稳定性好,不易挥发或渗出,不易水解,阻燃性能持久;⑤添加后材料l的机械强度基本不受影响;⑥使用简便,成本低廉。

阻燃剂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建筑、家具、交通(包括汽车、造船和航天)、纺织品等诸多领域,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种类繁多,若是按照其成分来区分,主要包括三大类:卤素类阻燃剂(包括溴系阻燃剂和氯系阻燃剂)、无卤阻燃剂(包括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和无机阻燃剂等)以及复合磷一卤系阻燃剂。其中,演系阻燃剂被应用得最广、用量最大、品种最多、效果也最好,至今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阻燃领域的主力军。

阻燃剂在高防火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火灾一旦发生,其后果不堪设想。有关数据显示,起火后,室内温度可在3分钟内迅速达到600℃。600℃下室内一切可燃物质都会燃烧,人员死亡不可避免。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室内装修和大量可燃消费品的引入,火灾逃离时间(从房间开始着火到失控状态或“轰燃”的时间)已从1975年的17分钟降到2004年的约3分钟。可见防火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阻燃剂在避免或遏制火灾发生、提高防火安全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使用阻燃剂,火灾死亡人数下降了20%;在美国,由于使用阻燃剂,2000年全年大概有280人幸免遇难:在英国,政府的研究人员估计,1998年~2000年期间,由于使用阻燃剂,特别是溴系阻燃剂,3000多人逃过一劫。阻燃剂中较为常用的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醚可将发生火灾后的逃生时间延长15倍。瑞典国家试验研究院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风险评估学院合作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在欧洲,由于十溴二苯醚的使用,每i00万台电视机中可避免11起重大家庭火灾,从而每年避免160例死亡和2000多人受伤。

在现代世界火灾死亡人员中,烟气中毒导致的死亡人数比直接烧伤致死者要多出许多倍。在高层建筑火灾中,有80%的死亡者由烟气中毒致死。可见,毒气是导致火灾中死亡的“第一杀手”。美国国家标准局对一系列含有以及不含有阻燃剂的产品进行的测试显示,使用了含阻燃剂材料的产品所释放的毒气总量比没有使用含阻燃剂材料的产品少1/3,并且前者的一氧化碳排放量要比后者少一半左右。

溴系阻燃剂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由于它杰出的性能,溴系阻燃剂的优点在于:它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根据阻燃机理,它能显著降低燃气中溴化氢的含量;而且该类阻燃剂与基体树脂相容性好,即使在苛刻的条件下也不会出现析出现象。它们的分解温度大多在200℃~300℃左右,与各种高聚物的分解温度相匹配,因此这类阻燃剂能在最佳时刻,在气相及凝聚相中同时起到阻燃作用,并且添加量小,效果好。溴系阻燃剂中,使用量最多的两种是十溴二苯醚和四溴双酚a。

科学评价澳系阻燃剂

由于溴系阻燃剂中含有“卤素”,所以很多环保机构和人士对其存有怀疑,溴系阻燃剂也被冠以诸多不好的头衔。但评价一种阻燃剂是否环保应该从科学出发,采取科学的评判标准理性对待,而不应该根据其是否含有某种元素,或依据单一的实验结果,得出不全面的结论。

欧盟委员会曾就多种阻燃剂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以其评估结果作为官方判定在欧盟国家范围内生产、使用和销售产品的安全性之依据,它也是迄今为止关于澳系阻燃剂所展开的最为权威、系统和复杂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就组织其成员国对一些用量较大的卤系阻燃剂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包括两部分,其一是针对生态环境,其二是针对人体健康。该风险评估考查了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使用至废弃后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十澳二苯醚为主要成分的阻燃剂的风险评估历经10年,迄今为止已完成了1000多项实验,而结论是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构成风险,可以使用,且不需要就其采取任何降低风险的措施。该结论于2008年5月被刊载在欧盟的官方期刊上。四溴双酚a的风险评估也于2007年完成,欧盟官方于2008年6月公布了结果,其结论是没有明显的风险,可以继续使用。

目前很多人有一种观点,将“无卤”等同于“环保”,认为所有的溴阻燃剂都会对环境或人体造成危害,建议取消在电子电气产品中溴阻燃剂的应用并向电子电器生产厂商施压。但目前又还没有任何其他阻燃剂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并被证实比十溴二苯醚和四溴双酚a更安全可靠。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溴阻燃剂的几十年里,没有任何报告显示由于其使用导致的病例或者死亡案例。国际电工委员会(ipC)在其白皮书ipC-wp/tR-584中明确指出,“无卤”仅仅是某些厂商的“营销术语”,除非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证明“有卤”阻燃剂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并且“无卤”产品对环境和人体无害,否则,他们不会支持从安全的已知产品转向未知。

而另一方面,未经过阻燃处理的电子电气产品引发火灾、造成伤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国际电工组织(ieC)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电视机引发火灾数是每年每i00万台有325起,而美国每年只有5起,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执行了比欧洲更严格的电视机防火标准。目前,一些新的法规较以往更强调科学的评估依据,如欧洲2007年生效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ReaCH法规”),该法规是欧盟国家化学

品管理的“最高大法”,强调了欧盟风险评估的权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各国对阻燃剂的监管现状

2005年10月15日,欧盟在其《关于限制在电气、电子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即RoHS指令)中,豁免了十溴二苯醚的应用。欧盟委员会这一决定的根据是欧盟进行的长达10年的针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行业咨询和十溴二苯醚生产和使用行业提出的排放控制自愿行动计划(VeCap)。但遗憾的是,2008年4月1日,欧洲法院宣布欧委会的该项豁免不符合程序,因而宣布其无效。然而,业界用户仍可以根据该指令第五条规定,申请临时豁免十溴二苯醚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欧洲法院并未否认欧盟风险评估的科学成果,而是出于程序的原因,做出了该项判决。

在美国,目前没有任何一项联邦法规限制十溴二苯醚的使用。只有缅因州和华盛顿州通过了两项影响力非常有限的州法案。其中,缅因州从2008年开始限制十溴二苯醚在家用床垫和家用家具的纺织物中的使用,而事实上,十溴二苯醚并不用于这些用途。2010年开始,该法案将限制十溴二苯醚在电视机和计算机外壳中的使用,而十溴二苯醚从未在计算机中广泛使用。华盛顿州仅限制了十溴二苯醚在家用床垫中的使用,而十溴二苯醚本来就不用于家用床垫。2008年12月,华盛顿州认为磷系阻燃剂RDp可以作为十溴二苯醚的安全替代物,从而立法规定,从2011年1月1日开始禁止十溴二苯醚在电视、计算机和家用软垫家具中的使用。

而在加拿大,目前十溴二苯醚的使用不受到任何法规的限制。

在亚洲,十溴二苯醚的使用同样不受任何法规限制。我国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配套标准中直接将十溴二苯醚从禁用物质中剔除了出来。而韩国类似RoHS指令的法规也将十溴二苯醚从电子电气产品限用物质清单中豁免了出来。日本相关法规仅规定,使用十溴二苯醚需要按年上报,并不加以限制。

目前,四溴双酚a的使用没有受到任何国家的司法限制。

但溴系阻燃剂中的五溴二苯醚和八溴二苯醚已被欧盟明令禁止在欧盟国家范围内生产或销售。绝大多数阻燃剂厂商也早已停止生产这两种产品。在我国,这两种阻燃剂20年前就不生产或使用。

防火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提高标准以应对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国际消防技术委员会和日内瓦国际保险经济研究学会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火灾,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1%左右。

英国有着全球最为严格的家具防火标准,研究表明英国在1988年实施这一标准后,家具火灾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每年至少挽救230人生命,避免2000起火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975年出台了家具的防火标准,目前该地区每年由家具引发的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美国其他地区低得多。而欧盟目前也正在商议将英国家具防火标准推广到其他欧盟国家。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也在倡导将加州的家具防火标准推广到美国其他州。此外,欧美产业界一些主要生产商也在积极采取行动,如:欧洲的一些电视机的生产商就在主动提高所制造产品的阻燃标准。

在我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多,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的广泛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所带来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2.5亿元;80年代,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7.6万起,死亡18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2.2亿元:90年代,我国共发生火灾约62.9万起,死亡23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96.6亿元;而在2000年~2004年仅4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发生火灾约90.9万起,死亡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0.3亿元。防火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以加强对公共场所防火安全的监管和规范力度。该标准为国家标准,目前仍在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过程中,以进一步完善其执行力度,确保公共场所满足防火安全标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6

1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理论

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工作,是当前国际减灾防灾管理中较为先进的模式,已经成为灾害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限范围内,对风险区遭受到雷击灾害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2个层面:一是对发生雷击灾害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进行雷击风险的评价;二是对评估区域内发生的雷击灾害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种防控风险的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就可有效管控雷击灾害带来的损害并且妥善处理损失,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及作用

就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而言,通常有3种方式:一是加强雷灾天气的预警工作,提醒人们在雷电灾害到来之前做好相关预控措施,例如关闭各种用电设备等;二是防雷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三是强化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的能力。我们国家虽然对雷暴的临近预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一些特殊的公共行业来说(电力、医疗等),要求在雷暴来临之际关闭所有的电力设备有些不切实际。而目前的技术对雷电灾害救援工作来说也还不够成熟,所以进行防雷建设的就成为最重要工作,防雷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防雷击能力。雷电风险评估是根据评估目标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评估、计算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达到优化项目选址、合理功能分区布局、确定防雷类别(等级)和最佳防雷措施,并能实时应急处理雷电灾害事故的目的。雷电风险评估是雷电防护目标实现综合雷电防护的首要程序,为科学设计、经济投资、应急处置雷害提供准确的数据,是实现预防为主,科学防雷理念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雷暴灾害的预警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对雷灾风险的研究,确定雷电灾害高发区域的范围,以此来有效地提高防雷资金的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防雷工程的建设,根据雷电灾害风险程度依次确定最佳的防雷计划,对不同目标采用差异化的防护,使防护措施有最高的性价比,防止防雷工程的盲目性建设。

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雷电灾害带来的风险与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本质相同,都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往往受到某个区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区域内,因雷电造成灾害的风险机制大致相同,孕灾环境也别无二致,因此可以采用相同的风险评估办法,来表示该区域内雷电灾害风险的大小以及对比关系。以历史气象灾害统计的相关数据为依托,采用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法等数学方法,对当前的雷灾风险作出预测。当前公认评价较好的自然风险形成机制,主要包含的内容为:在某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由自然灾害危险性(H)、暴露(e)、承灾体的易损性(V)、防灾减灾能力(C)4个风险因素相互交织而成,表达式为:R=H•e•V•C。但是这些因素比较抽象笼统,因此需要与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相互结合,再采用多元分析法或者分层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得出该区域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计算公式才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对雷电风险进行预测,而且可操作性更强。

4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表达式

由于文中涉及雷电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以及建筑物,因此建筑物遭受雷击风险的通用表达式为:此外,若该建筑物使用类似避雷针等预防雷击的装置,那么建筑物遭到雷电打击的风险大小可以依据该装置的避雷效果呈现降低趋势。

5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把建筑物所受到雷击评估的流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成雷电评估数据库,进而建立雷灾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建筑物受到的雷击风电度做出快速的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的结果,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效防治雷击的措施,进而减小损失。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界面,同时要求设计数据处理窗体,存储输入、修改评估参数。2.建立数据库,主要用于保存雷电闪击次数及损害几率等常量,在该系统运行时,能够有效、快速地对建筑物所受到的雷灾风险值进行估算,进而采取适当的防雷保护措施。3.评估系统由很多功能不同的窗体组合在一起,每一个窗体都表示一定的功能块,所以用户可以在相关窗体下执行相应功能模块的操作。评估系统模块组成图如图1所示。

6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和未来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肺栓塞;内科治疗;诊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12-01

肺部急性栓塞的发病机制和内源性、外源性栓子堵塞肺部动脉及附近分支血管有关,此疾病属肺部循环出现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病征[1]。呼吸内科对该病实施治疗时,存在较大的漏诊、错诊风险,为提升诊断及其后续治疗的整体成效,本文以回顾评估法对进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展开探讨,在评析各项临床数据与资料的前提下,分析所得结果,现作以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运用回顾评估法对其展开临床评析。所选病例由医师遵照呼吸内科的相应诊疗规范展开病症鉴别及治疗。当中有4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介于51-87岁间,平均(58±6.91)岁。经Ct检测、系统化检查后得知,14例患有高血压、19例患有冠心病、11例近期内接受过外科手术、9例患有肺部感染、8例患有Ⅱ型糖尿病、7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有肺部肿瘤。上述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并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同期评估。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选用福田公司所制FX-4010心电图12导同步检测设备、eCG-92C型光电心电图3导同步检查设备对病人实施系统检查,同时检测po2(血氧分压值)、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值)、pCo2(二氧化碳分压值)等评估指标。

1.2.2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向所有病人施行抗凝性治疗,取尿激酶2万iU混合于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当中,在病人静脉处注入。溶栓治疗完毕以后,测定凝血酶时间指标,若指标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予以3000iU肝素。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探查病人的心理反应、呼吸状态及血循环情况,同时监测po2、pao2、pCo2等指标值。

1.3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完后,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归转到正常范围,疾病症状彻底消除,呼吸功能较好,视作治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接近正常范围,疾病症状部分消除,呼吸功能有所提升,视作有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疾病症状没有改变,呼吸功能较差,视作无效。

1.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

2.结果

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经跟踪随访得到相关治疗信息,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各项气血指标值都优越于治疗前,对比差异较大(p

3.讨论

进入呼吸内科实施治疗的肺部栓塞病人,其肺部常出现血气循环差、血氧量过低等现象,这种病症若不及时得到救治,可能诱发病死情况[2]。呼吸科临床中一般选用血气指标分析、心电图检测等方式展开直观化的心肺功能监测评估,这对栓塞疾病的预判工作提供了指标信息,有助于尽快证实疾病情况[3]。凭借心电图检测设备对心肺血管异常病人施行检测的过程中,各项操作较简便,且诊疗费用不高,能较快捷地展开诊断操作[4]。此外,探查心电图指标还能为溶栓治疗工作提供较多的针对性诊疗信息,并辅助了解血管的实际阻隔力,促使心肌代谢和组织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增加冠脉血流总量和附近血管的血流循环量,以实现减少心脏活动负荷的诊疗目的[5]。

此研究中,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跟踪随访得知,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溶栓治疗后病人的po2值、pao2值、mRC评估分、pCo2值分别是(39.15±4.02)mmHg、(83.29±8.03)mmHg、(1.2±0.43)分、(29.02±3.71)mmHg,各项血气指标值和治疗前比对,差异显著((p

综合以上阐述,对呼吸内科接收的肺部栓塞病人施行相应诊治时,可将心电图检测作为主要的辅手段,这样既可提升病症鉴定的总体效率,又可增强溶栓治疗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杰霞.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体外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61-164.

[2]唐京京,王玲玲,蒋光仲等.肺炎疫苗联合流感疫苗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19-121.

[3]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05-1706.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155-02

1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评估的背景

按照当前对地质灾害研究的通常做法来看,所谓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质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貌的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余种类的与地质因素相关的灾害类型比如说地震、普通的地面沉降等,都不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因为前几类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动力地质波动而产生的,而地震等灾害则主要是受地下水、岩溶等地质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的。之前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地质灾害发生以后的救灾抢险工作,而现在逐渐发展到了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加大实地调研的力度,注意总结平时灾害发生的规律,紧紧围绕地质灾害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加强气象、国土、地质勘探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科学有效的进行提前预防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对多发易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地质灾害比较易于发生的天气、地质条件和发生的原因探讨,二是多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和次数,三是地质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和容易导致的危险方面。在对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同时,要重点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衡量,尤其是要特别注意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潜在危险,因为当地质灾害发生后,许多地质灾害的产生过程还很不稳定,一旦有其他外力因素的介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进一步质变的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抗震救灾的规定办法,并且严格要求各地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掌握地质构造,为深入的开展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扎实的条件。而且,在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预测的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有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估工作,为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2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注意的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时要树立正确的思路

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地质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貌的地面塌陷这几种情况,而且这几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很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较严重,而且非常不容易预测,一旦发生,危害非常大。因此,我们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就要结合这几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改变之前固定的思维方式,创新工作的思路,有的放矢,科学预测。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要把评估工作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大中城市、人员聚居的乡镇、农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开发的企业所在地等重要区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比例规定,重点对主要交通线路,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国道、省道以及乡村道路等能够影响交通运输正常进行的范围内,做到重点突出,特别需要着重关注的水电站、核电站、大坝等重点设施的预测和评估。有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作引导,才能在以后的预测和评估工作中目标明确,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工作。

2.2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要准确把握评估的内容

要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需要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类条件和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诸多因素着手,全面平衡和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天气状况、工程建设等,甚至于在之前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和造成的损失都要综合考虑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推算好某一地区地质灾害潜在的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和了解,就能够比较准确的得出某一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机率,作出科学的评估。一是要做好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勘察和研究。从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诸多因素来看,地质构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提高评估地质灾害的准确度,就要深入到当地实地查看,对某一地区内的地理环境构造、水文环境对当地的影响、岩石的厚度、分布的范围、矿产资源的分布、采矿的进度和深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当地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为科学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准确的资料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注意把握当地的气象和降水的规律。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和当地的地质条件密不可分,但这种灾害的发生也是有一定的诱因的,而气象变化、水文条件就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的条件。当某一地区的降水量到达一定的程度,有可能会导致地上水位的急剧变化,山洪暴发、水坝溃堤等情况就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当出现连续的强降雨等天气的时候,这种地质灾害受雨水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容易发生大的地质灾害。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时,就要充分的收集、整理这些具体的资料,从而为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提供坚强的保障。三是要高度重视工农建设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这些地质灾害来分析,很多起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城市建设、矿产开发、农田建设等的影响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时,要对当地的地质条件作充分的了解,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生产生活建设有可能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出发,做好科学的规划,趋利避害,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四是充分尊重历史。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对某一地区内之前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原因、次数、危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综合的分析,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吸收和借鉴,能够有效的避免将来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前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人口迁移、工程改造等等手段,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也为地质灾害的正确评估提高可靠的科学依据。五是要对地质灾害本身做出正确的评估。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要从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数量、造成的损失等当面去综合衡量,因为每一次发生的地质灾害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进行统计汇总和综合分析时,要区别对待每一次的地质灾害,对上述各个方面做出精确的统计,积极的查找共性,区分个性,力求能够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为正确的评估提供准确的资料。六是要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做出评估。说到底,地质灾害发生以后,主要就是抢险救灾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对地质灾害的评估,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能够提前预防,降低损失。通过对降水量、气象条件、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分析,对某一个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和预测,通常的情况是某一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越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反之情况也是一样。同时,通过对风险大小的评估,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有了计算之后,就能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预防、提高抗灾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3在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时,我们要改变以往被动的评估办法,与时俱进,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评估的准确性。在评估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要符合某一地区的客观实际,不能闭门造车,不切合实际的胡编乱造;二是要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正确做出评估。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作为辅助来操作。要针对当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简单实用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要重点注意做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和高损性的评估。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个地质灾害都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特别要注意的是,定性和定量分析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各种影响因素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所以我们在具体进行评估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地质灾害评估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影响,即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发生的历史规律和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等几方面的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的不同,结合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就可以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估模式,对每个具体的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每个地区的具体条件都是千差万别的,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会不尽相同,不可偏而概之,一视同仁。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时,要对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特点、损失大小、发生规律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详细的评估,特别是要对当地的人们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评估,一事一研究,一事一评估,不怕麻烦,耐心细致的进行风险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在牵扯到水利枢纽、发电站等工程时,要注意评估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以及水电工程建设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历史规律、潜在威胁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的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建设安全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提前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评估工作,做到以防为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发生的规律以及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并根据得出的结论做好具体的预防方案和制定详实的措施,趋利避害,提前预防,为正确评估地质灾害,建设幸福安全的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树仁,石菊松,王涛.突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概论[J].地质通报,2008,(11).

[2]张茂省,唐亚民.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方法与实践[J].地质通报,2008,(8).

[3]吴树仁.突发地质灾害研究某些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6,(2).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40―03

引言

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措施。良好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佳场所。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培训环节,是以后从事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评估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并且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教学评估,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的价值体现在其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评估分三类: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终结性评估是总结性的,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估。以上三种评估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在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活动必须全面。对于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层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估对于监控实验教学质量,随之调整教学过程更为重要。

一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观察、衡量和规定事物特征,反映事物内涵,标识某一事物的尺度。在教育评估问题内,指标是将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的工具。评估目的和任务确定后,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广泛、全面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发散、收敛和实验修订三个阶段。

(1)发散阶段。发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因为教育目标一般都比较抽象笼统,所以在拟订评估指标时需要对其进一步分解、细化,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具体操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备。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估,初拟指标时应该征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正在学习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意见。

(2)收敛阶段。收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拟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归并和筛选时应注意三点:指标应具有重要性,体现评估的导向功能;指标应具有独立性,指标不重叠,避免冗余;指标应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应删除那些不能反映或者偏离目标本质属性的指标,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3)实验修订。在初步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后,应该选择对象进行小范围试验,可以对一门实验课,或者一个实验班进行评估。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为了全面评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按照以上过程,通过实验中心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领导的集思广益,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三部分:“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针对每次实验对实验内容、教师、设备和管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实验管理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进行情况。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独立性,尽量减低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表1是“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

评估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教学内容。主要对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2)实验教师。从讲解情况、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3)实验设备。主要评价实验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情况;(4)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估在学生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并且返回实验报告后进行。

二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讨论

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估实践。对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学生数量为85人,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以列表的形式给出所有结果。下面对此85份“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SpSS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图4每组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多数在0.3左右,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不冗余的。相对例外的情况是“实验教师”评估指标组中的“实验讲解(X7)”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X9)”的相关系数为0.64,这两项指标密切相关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要精简指标,可以考虑去掉其中的一个。

表2给出了评估的信度分析结果,信度为0.8823,说明使用此指标体系评估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对所谓的“研究性”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实验设计的研究性”的概念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去掉此项指标后,评估的信度稍有上升,从0.8823上升到0.8959,并不明显。图5是“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指标评估结果的正态Q-Q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项指标的打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所以,评估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表1的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基本独立的,评估结果的信度比较高。对某个实验项目的评估结果平均分数为82.15,基本反映了该项目的实际水平。

三结论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效监控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对具体的一门或一类课程的评估与监控则更不被重视,特别是实践教育之类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本文根据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初步探讨了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学生评估实践,分析了评估结果,评估指标是合理的,能够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JenHarvey.eVaLUationCooKBooK.theLearningtechnologyDisseminationinitiative,Heriot-wattUniversity

[4]CHinG-YanGCHoU,CHia-LUnGCHinanDKUen-DeRLain.theStudyoftheevaluationinstrumentDevelopmentfortheScienceLaboratoryteachingCompetenciesofJuniorHighSchoolphysicsteachers.proc.natl.Sci.Counc.RoC(D),2001,11(1):11-19.

theStudyandapplicationoftheevaluationSystemforelectricalandelectronicpracticeeducation

DUanYu-shengLiUYanXinGGuang-junLiUwen-wuRenYong

(theexperimentalCenter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teach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电气类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数据库重机械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U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6-01

1我国起重机械的现状

总量大、覆盖广。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特种设备总量已经超过450万台,其中起重机械约100万台,涉及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电力、热能、石油、等各行业的几十万个企事业单位。

年限长、危险高。在这些起重设备中,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大约占20%,而且每年呈5%到10%增长!它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在安全方面也有一定隐患,一旦使用或者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根据最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统计的事故数字来看,起重机械的事故发生率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绝对数字一直高居类特种设备榜首,且特大生产事故也常有发生,如2007年辽宁铁岭“四·一八”钢包坠落事故。

增长快,检测弱。伴随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型工程的高速增长,我国起重机械每年约以15%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特种设检测力量薄弱。以温州为例,该市现有机电类检验员42人,其中在编人员22人,却承担着检测4万来台的机电类检验任务,其中起重机械约有2万台。

2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基于“科技质检”的需要。副总理在计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科技质检、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机制,既是运用现有科技质检的成果——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数据库,也是完善“科技质检”,履行质检责任、打好质量监管翻身仗的突破口之一——用新的管理思维,提高检测效率,确保安全运行。

基于成本效率方面的考虑。(1)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风险评估就是对设备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设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寻求最小的事故率、最小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根据国外的应用经验,采用风险评估后,一般可减少设备检修和维护费用15%~40%;(2)经过多年的采集,数据库已经收集设备的基本资料,包括:制造单位、安装单位、工作环境、基本参数、操作人员持证情况、及设备的定期检验情况和服役时间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库的效用。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需要。发达国家对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高度重视,系统地开展了几十年的工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大量的基础数据库。相比之下,我国在此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应用工作,显得相当薄弱。我国仅在压力容器和工业管道开展过“超标缺陷”的安全评定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其他领域,特别是机电类特种设备几乎处于空白,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

3影响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根据特种设备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存在风险的不同程度(包括设备安全性和危害严重性),影响评价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技术指标。大型起重机械有大量结构复杂、形状不一、运动各异,速度多变的可动零部件,形成起重机械的危险点多且分散的特点,给安全防护增加难度。另外,设备参数越大,其发生事故的严重性越高;反之,如电动葫芦等小型设备,设备参数越小,其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也越低。技术指标或者设备参数,是设备的内因,居于风险评估的首要地位。

使用年限。起重机械的使用年限大概是15年,超过这个时限就很难保证安全运行。起重机“超龄”后,其金属结构、制动系统损耗加剧;电气控制系统老化,稳定性下降;焊缝达到或超过疲劳极限,很容易引起瞬间断裂,一旦达到该极限事故无法避免,所以设备使用年限应该要纳入风险评估范围。

土制设备。此类设备,没有设计装配图纸,没有力学计算,没有生产资质,甚至连原材料也没有办法保障,先天不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近几年土制简易升降机安全事故频发,事实证明要将土制设备纳入评估要素。

环境状况。环境状况同样影响起重机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例如,在高压受输电线附近作业的起重机(比如塔机),很容易发生电击事故;腐蚀或高温环境则容易使发生设备腐蚀和老化等破坏,并且降低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露天设备则容易发生被台风吹翻等倾翻事故。可见,环境因素理应纳入风险评估。

使用单位。俗话说:“三分修,七分养”,这说明使用单位的日常维保和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使用单位的维保和管理不善,出事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有些企业主认为起重机械操作简单,维保无关紧要,也无需专人操作。可见使用单位的评价级别是重要的评估要素。

4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途径

4.1合理确定权重,科学测定风险等级

(1)参数直接影响安全因素,该类因素要给予重点考虑;(2)土制设备,无法追溯质量源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加重赋值;(3)超年限设备,虽具高危险性,但通过降低使用频率、加强维保,可以降低使用风险;(4)使用环境和管理情况,对事故的发生有潜在影响,应该占据一定的分值。最后,综合各因素得分,按得分高低,分别给予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档次,并给予不同监管力度。

4.2挖掘特种设备数据库作用

准确的数据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因此要必须要充分挖掘数据库的作用。一是准确数据采集。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检验人员要科学记录每一个数据,录入人员要做到认真细致,不错录,不漏录,确保数据正确。二是设计分析流程。由电脑分析系统根据设备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自动生成评估等级。之后,由电脑按辖区管辖原则分配给检验员、监管部门,并将相应结果告知设备使用者。三是确保该评价过程由电脑自动生成,无任何人干预。

4.3动态评价使用单位

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防范风险的能力和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程度,将使用单位分为a(安全管理状况良好)、B(安全管理状况一般)、C(安全管理状况较差)三级。当使用单位符合评级上升条件时,或低于原定监管类别时应当及时予以调整。建立使用单位评价机制,是完善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

4.4完善退出机制

一是低风险及a级单位,主要由使用单位自律、自主管理为主,质检部门年度检验、监管为辅。二是中风险及B级单位,应当加大检测监管频率,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督促使用单位限期整改,直至消除隐患。三是高风险设备及C级单位,应当列为安全监察的重中之重,当地质监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实施挂牌督办,如果不能改造或者不在适合使用,应该告知社会公众,并采取措施强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