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十篇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十篇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13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1

一、充分认识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开展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通知》强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十二五”期间,要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开展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是当前切实保障和改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迫切需要。由于大米、蔬菜、猪肉等食品副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加之我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大面积旱灾,给城乡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根据我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规定,当上年度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3%时,应及时调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物价上涨及旱灾给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带来的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开展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是低保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低保标准是界定低保范围、核定低保对象、确定补助水平的首要依据,是低保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建设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制度,必然要求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提高低保标准,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各镇(街)要从“保民生、促和谐、助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开展好2012年城乡低保提标工作。

二、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

从2012年1月起,全区农村低保标准从1416元/年提高到1608元/年,月人均保障标准从目前的118元提高到134元;城市低保标准从3900元/年提高到4368元/年,月人均保障标准从目前的325元提高到365元。

三、工作步骤

2012年城乡低保提标工作要做到入户了解全面、评议广泛参与、操作阳光透明、结果公平公正,做到程序规范、对象准确、补差合理、档案规范、群众满意。全区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必须在4月底前全面完成,共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入户核查阶段。

调查摸底是提标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各镇(街)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抽调精干力量对所有低保对象开展入户调查,重新确定保障资格和补差金额,并认真填写《区城乡低保入户调查表》和《城乡低保金额调整表》。对不配合调查和提供虚假信息的,暂时取消其保障资格,待查明情况后处理。入户调查表填写时要做到填写信息资料准确、填写内容真实、情况记录全面。调查结束后,要对调查户的住房、消费等整体情况进行综述,符合保障条件的提出相应的补差金额,不符合条件的注明理由。

(二)村(居)民主评议、公示阶段。

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根据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的统一组织和安排,在镇(街)干部的参与和监督下,村(社区)召开低保民主评议小组会,对拟上报的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家庭及其实际收入水平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要求在村(社区)政务公开栏、村(居)聚居地对本村(社区)低保申请人员及家庭“民主评议”结果进行公示,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应注明理由,公示期不少于5天。群众有异议的,应及时核实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公示期满后及时将《区城乡低保入户调查表》和《城乡低保金额调整表》整理上报镇(街)社会事务办。

(三)镇(街)审核阶段。

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要组织人员对村(社区)上报材料进行抽查,且抽查面不少于辖区总户数的70%,认真核实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情况、就业状况等。抽查工作结束后,要召开低保评审会,提出拟保障家庭、基本保障金额、特殊困难人员及增发补助金额。并将镇(街)评审通过的保障对象名单返回村、社区进行第二榜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对于群众有异议的,镇(街)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公示期满后,及时将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评审结果和《区城乡低保入户调查表》、《城乡低保金额调整表》等相关材料整理汇总上报区民政局。经审核不符合保障条件的,相关材料退回村(社区),委托村(社区)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区民政局审批阶段。

区民政局汇总各镇(街)情况,对操作程序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组织重点复查及抽查,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做出审批决定。在评审会后将评审通过的保障对象名单返回村(社区)进行第三榜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对于公示期间群众有异议的,区民政局将会同镇(街)及村(社区)相关人员进行再次入户核查,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核准保障待遇,批准享受低保。

(五)完善城乡低保台帐和补发差额阶段。

各镇(街)要对城乡低保台帐中变化和新增户进行补充完善,汇总报区民政局,按新标准兑现低保金,并补发1-3月新补助水平与原补助水平的差额,低保提标完成后的新低保数据全部录入财务统计台帐。

四、工作要求

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调、基层落实”的低保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握关键环节,强化督查力度,确保提标政策全面落实。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2

一、普查目的

开展晋城镇城乡住房状况普查工作是为了摸清全镇现有城镇、农村居民住房,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众的住房状况,全面掌握住房问题、结构、居住条件等信息,收集基础数据,为确定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普查内容

在全镇范围内,以幢(所)为对象,全面调查各类住房总量、分布、建造年代、建筑面积、房屋结构、楼层等情况;以户为单位,查清我镇城乡常住人口状况和居住状况。

三、普查范围

全镇26个村(居)委会及驻镇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所有的住房。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全镇城乡住房普查工作由镇政府组织领导,镇城建办牵头,26个村(居)委会、镇属各单位、驻镇各企事业单位具体负责。

成立晋城镇城乡住房状况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略)

(二)职责分工

镇城建办:制定调查表格样式,培训普查工作人员,汇总全镇普查数据,搭建晋城镇住房普查数据信息工作平台,形成晋城镇住房普查综合报告上报县普查办。对26个村(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的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并开展督促检查等工作。

镇财政所:负责审核镇房屋普查经费预算,并督促各村(居)委会落实相关工作经费。

镇农经站:审核房屋普查表格,提供城镇统计代码等信息,配合各村(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做好家庭年收入的统计工作及人员培训工作。

晋城派出所:负责提供常住人口和户数。

镇民政办:负责提供晋城镇行政区划图、各村(居)委会的名称、最低收入家庭户数情况等,配合进行低收入、最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等。

各村(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制定本村、本单位住房普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规定时限完成住房普查任务和上报工作总结。

明细职责如下:

1.镇普查办统一制定表格样式,提供到各村(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所需表格由各村、各单位印制;

2.各村(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按照统一的调查表格样式入户调查,采集全部“幢(所)表”或“户表”信息并填制表格上报;

3.已有房屋产权证的房屋建筑面积以产权证登载为准,没有办理房屋产权证的房屋建筑面积,以实际丈量或测量数据为准;

4.各村(居)委会组织村民小组逐级填报调查表格、汇总上报(加盖公章);

5.镇城建办、农经站、党政办负责全镇数据的汇总、审核、分析等工作,建立晋城镇房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六、普查工作完成时间和具体工作步骤

房屋普查的时间为**年l月9日至2月15日。

按村(居)委会和村民小组入户调查进行逐级汇总后上报县普查办,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入户调查和住房普查资料阶段(**年l月9日至1月31日)。

由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组织村属小组、住户完成成如下工作任务:

宣传、动员、人员培训、印制调查表等工作。组织入户调查、采集信息、填报表格、数据和汇总上报镇普查办。

第二阶段:住房普查资料汇总阶段(**年2月1日至2月15日)。

镇普查办对村(居)委会、单位完成的基础数据进行审核,并将住房普查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汇总,将汇总数据上报县普查办。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这次房屋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村(居)委会、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中精力、抽调专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完成好全镇住房普查工作任务。镇属各部门、驻镇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镇普查办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好本单位、本部门的普查工作,并及时将普查情况上报镇普查办。对不重视该项工作,导致影响全镇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这次城乡住房普查工作实行村(居)委会、单位负责制。各村(居)委会、单位辖区内的住房情况按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进行普查。

(三)加强监督、搞好指导

镇普查办要及时检查普查工作进度,及时指导和协调各村(居)委会和单位开展工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四)落实经费、保障到位

按照上级普查办的要求,此次普查工作涉及经费按照市、县、乡(镇)三级分级负责的原则安排,因此,我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村(居)委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具体见附表,其它企事业单位经费自行解决。各村(居)委会、各单位要落实、用好工作经费,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五)严格把关、严肃纪律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3

第一章保障对象管理与服务

第二条对申请低保家庭入户调查全面,掌握情况准确,入户调查表填写规范,家庭收入数据无涂改。保障对象按照家庭人平收入与保障线标准之差足额享受补助。

第三条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公示公开制度。新增(调整)对象三榜公示,续保对象长期公示。

第四条新增(调整)保障对象在入户调查基础上,必须进行民主评议、评审,评议评审小组成员原则上全部同意后才能公示(宜采用无记名投票)。评议、评审情况记录准确、完整。

第五条建立保障对象分类管理、定期入户核查制度。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期保障对象,主要掌握减员情况,可一年核查一次;第二类是收入来源比较明确且变化不大的保障对象,半年入户核查一次;第三类是家庭收入波动幅度大或家庭成员就业结构易变动的保障对象,至少每季度核查一次。

第六条建立低保对象续保登记制度。第二、第三类保障对象

每个月在规定时间到社区进行登记,提出续保申请,连续二次或一年内累计三次不进行续保申请登记的,取消低保待遇。

第七条建立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每个社区要组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次。连续三次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取消低保待遇。

第八条做好来信来访举报投诉工作。做到来信来访举报投诉有记录,对举报投诉人有答复,举报投诉问题处理有结果。

第二章资金管理与发放

第九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科学合理,原则上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55%。

第十条本级财政安排低保资金预算不低于上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8%,且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并直接拨付到单位。

第十一条按月发放低保金,保障对象在每月25日以后能够足额领取低保金,街道、乡镇均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二条低保管理服务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并按规定悬挂低保管理机构名称标牌。低保基本政策规定、职责和申办程序、管理工作人员守则等相关制度按统一规定上墙公开。

第十三条县(市、区)、街道(镇)低保管理机构设立公开的低保咨询投诉专用电话、举报箱。社区居委会(不设社区的乡镇、有条件的居民小组)按统一规范设置固定的城市低保公示通报栏。

第十四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中心城区社区配备计算机,实现低保信息微机管理,通过宽带(电话)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传输。低保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专用档案柜。

第四章档案建立

第十五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含乡镇)建立低保文字档案,县(市、区)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县级低保管理机构档案包括:

保障对象个人档案:包括户主申请、家庭成员户口复印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入户调查表、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其它相关资料,按一户一档装订,专用档案盒保管。

综合档案:包括上级来文,本地制定的城市低保政策和法规,城市低保工作的请示、报告、批文,城市低保工作的有关统计表、汇总表,享受、调整、停发保障金的通知,来信来访记录,等等。

财务档案:包括每月低保金发放汇总表、低保金收支台帐、划拨低保金批文。

街道(镇)低保管理办公室(含乡)档案包括:发放花名册、来信来访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评审记录、综合统计资料。

社区低保管理服务站档案包括:低保对象家庭台帐(包括基本情况、核查记录、低保金调整变更情况)、发放花名册、社区居民申请来访登记表、定期核查情况登记表、公益劳动登记表、每月续保登记表、评议小组评议记录表。

第十六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中心城区社区建立低保信息电子档案,保障对象个人信息由社区按照全国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按月汇总,逐级上传。

第五章机构、人员配备

第十七条县(市、区)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专门机构,机构批复、人员编制到位;保障人数超过1万人的,工作人员配备不低于3人。

第十八条街道办事处(镇)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简称低保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低保人员,成立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按《工作规范》配备。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4

一、强化责任,统一思想,确保低保政策落实到位

根据《____市民政局关于做好2014年城乡低保对象年审复核工作的通知》和全市2月19日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2月26日我区召开了本年度城乡低保年审复核工作专题布署会议,2月28日在区委党校召开了由56个社区分管低保工作的主任、书记以及低保专干参加的城市低保年审业务培训会,3月5日、7日、12日分别召开了各镇农村低保年审工作推进会,明确了今年年审工作的方法和要求,并重点安排做好在册城乡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救助工作。

二、逐户走访,入户调查,保证低保对象界定准确

城乡低保年审复核就是对在册城乡享保对象进行全面的条件核查,入户调查无疑是确保年审复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低保对象进行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审核之初,各社区村组依照区低保中心统一打印盖章的在册人员花名册会同年审文件,举报监督电话一并在社区、村委会予以全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针对日常新申请城乡低保对象和变更调整对象,我们严格入户程序,主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镇(街办)100%入户的原则。我们要求各镇(街办)受理低保申请后,必须安排专人100%入户调查,全面掌握申请对象家庭收入。二是逢户必查原则。镇(街办)上报一户,区低保中心就查一户,从不随意放过一户。三是查后签字原则。对每一户的人员构成、收入、住房、装饰、摆设等信息逐一记录,并由户主和调查人签字确认,作为考证依据,以示真实。四是见户见人原则。不但要入户,而且要见到家庭的每位成员,最起码要见到家庭的主要成员。对于新增对象无法入户或未见到人的一律不予批准。对于两次入户未见到人的予以退回待批。五是注重多方取证的原则。在听取户主介绍家庭状况的同时,特别注重调查了解街坊邻居、周围群众对该户情况的评价反映,避免拣轻避重、偏听偏信的弊端。在具体入户核查中,我们坚持“六看、四问、二访”的办法,力求对所查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判断。一看家庭成员衣着打扮。收入微薄的人绝不会穿戴得华丽时尚;二看住房情况。条件好的人家绝不会住得昏暗窄小;三看家俱摆设。有无购置非生活用高档消费品,如柜式空调、摩托车等;四看实际生活状况。小到床上用品、锅碗瓢盆,大到桌椅灯具、装修装饰等,都纳入调查的视线;五看户籍构成。是非农户口,农业户口还是混合户家庭,是否全属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六看有关证件。如残疾证、入伍证、退伍证、离婚证、学生证、失业证、工龄买断证明等。在此基础上,一问目前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是多少;二问申请低保的原因;三问目前生活中的最大困难;四问目前主要成员能干什么、在干什么。入户结束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走访工作,求证户主所言的真实性。一访街坊邻居。应该说,街坊邻居对所查户的情况最了解、最清楚、最掌握。由此可判知情况是否吻合,事实是否相投。二访周围群众。此访可进一步印证户主与邻居所言的真实性。

三、健全资料,完善信息,力求分类救助落实到户

对城乡低保对象中八类特困人员实施分类施保政策,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关爱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广泛宣传分类施保政策。利用年审工作会议安排和村、居年审推进会,使镇街、村居每位工作人员都熟识分类施保政策。通过年审公示,将分类施保政策与在册低保对象名册一并公示在村居委会公示栏内,使每一位低保对象明晰分类对象和救助标准。

(二)严格分类施保操作依据。本次分类施保按照保障标准的%比在原保障基础上大幅增加一定的保障金,为了稳妥的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各类救助对象的佐证材料为分类保障的主要依据。如,非义务阶段学生需提供就学学校近期就读证明并应提供本学期入学的缴费票据;70周岁以上老人、儿童应附有身份证明或者户口证明;残疾对象需提供相应等级残疾证明等;各分类救助对象均以符合相应类别的佐证材料为操作依据,勿信口传言传。

(三)严格分类施保操作流程。本次分类施保工作按照“村居登记,镇街汇总,完善系统,区局复审,金融发放”的程序全面落实到位。在年审过程中,社区对在册低保对象进行逐一入户走访时,再次向低保对象进行分类施保政策告知。由户主按期向社区提供家庭收入、支出以及分类施保等一式三份佐证材料。社区以户为单位,进行审核和备案登记。在审核结束后,将分类施保备案登记表及佐证材料一式两份上交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根据各社区提交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并进行会议审定后,在动态临控系统中分类施保模块下进行录入。后将分类施保佐证原始材料上报区低保中心,区低保中心依据每户佐证材料逐户复审核查,以确保镇街分类施保对象、标准的准确和完善。在各低保对象保障资金、人员调整复核结束后,每月20号倒出城乡低保发放数据,分别送交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进行拨款和社会化发放,确保保障资金当月发放到位。

四、几点体会

通过多年的低保工作实践,我们认为:

(一)入户调查是准确认定低保对象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依据申请对象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条件来界定低保对象。只有把入户调查想到位、做到位、查到位、看到位、走到位,才能全面准确了解申请对象,为审核审批提供有力的佐证资料。

(二)健全信息是落实分类施保政策的依据。健全信息就是把低保对象中符合分类施保条件的人员全部分离出来,归档整理,对照要求逐人核对信息,确保详实可靠,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分类施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急需救助的人身上。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5

第一条  为保障城乡居(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  建立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保障城乡居(村)民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并实行公平、平等、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村)委会在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财政、劳动、统计、物价、工会等部门和有关组织应配合、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五条  省、市、县民政部门职责:

(一)组织调查研究、制定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提出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

(二)指导、督促、检查下一级民政部门开展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三)负责管理本级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下称保障资金);

(四)负责制定本级年度保障资金预算和决算报告;

(五)负责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汇总、档案管理;

(六)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困工作;

(七)负责有关部门工作的协调;

(八)市、县民政部门负责保障对象的审批和保障金数额的确定。

第六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职责:

(一)配合民政部门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定具体的保障标准及实施办法;

(二)负责落实和检查本级保障资金的预算和筹集情况,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三)对本级民政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的保障资金的预算进行审核,按用款计划保证拨付;

(四)审查本级民政部门编制的每期报表及年终决算,按规定汇总上报;

(五)检查、监督保障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保障资金财务制度,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并定期上报。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按照县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对申请者的收入情况、生活困难程度进行审核;

(三)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四)提供咨询服务;

(五)发放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

(六)依法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违法行为;

(七)负责本乡镇、街道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八)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

第八条  居(村)民委员会职责:

(一)接受居(村)民的申请,组织对申请者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对;

(二)张榜公布保障对象的名单;

(三)提供咨询服务;

(四)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复核。

第九条  部门和单位职责:

(一)负责对本部门、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待)岗人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出具有关证明;

(二)准确提供本部门、单位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者的工资收入、各种生活补助收入和各种救济收入(含临时援助、资助)的数额和领取的时间,及申请者下(待)岗、失业的日期。

第三章  保障对象

第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有本辖区内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主要有以下四类人员:

(一)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以下简称“三无”人员)的居民;

(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在职和下(待)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四)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不包括农村五保对象)。

第十一条  申请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

(二)家庭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有超出家庭人员居住面积需要并用于牟利的房产或其他不动产的;

(三)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或参加劳动的;

(四)违反《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第四章  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家庭全体成员收入的总和,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各类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以及利息、红利、有价证券等收入;

(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养老金、赡养费、抚养费等;

(四)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  家庭收入不稳定时,按申请时前6个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家庭收入属一次性收入时,将其分摊到6个月计算。

第十五条  凡年满18周岁至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按月领取工资或劳动报酬的城乡居(村)民按实际月收入计算收入。城乡居(村)民的其他非固定收入计算方法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抚养)费;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当地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先支出赡养(抚养)费,如果被赡养(抚养)人不在同一家庭,则将应付的赡养(抚养)费除以被赡养(抚养)人数,得出付给每个被赡养(抚养)人的赡养(抚养)费。

第十七条  本办法第十条中第一类保障对象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原救济标准发放。

第十八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的抚恤金等;

(二)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保健费;

(四)丧葬费。

第五章  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  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以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结合当地下列因素:

(一)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物价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五)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第二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第六章  保障资金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共同负担。

第二十三条  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应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应由乡镇和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负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第二十四条  建立保障资金预决算编制和报表制度:

(一)每年年底前由各级民政部门依据保障对象的人数及应补差金额数,提出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列入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同级人大批准,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年度支出预算计划;

(二)民政部门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的年度预算计划,按照实际保障对象人数编制每月(季)实际发放保障金支出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根据月(季)支出计划定期拨款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程序负责发放;

(三)县民政部门于每月5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县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月支出月(季)报表;地级市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每年7月10日前和下一年1月10日前向省财政部门、省民政部门报送本市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上、下半年支出半年度报表;

(四)保障金的结余,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结转下年度使用,统一列入下年度保障资金支出预算计划。

第二十五条  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

(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必须按照预算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必须建立保障对象分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册(含家庭人员、收入来源、领取保障金时间等),并根据家庭人员和家庭收入增减变化进行调整,县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设置保障资金明细帐;

(三)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发放保障金时,必须使用省统一印制的《××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并以此作为财务记(入)帐的原始凭证;

(四)保障金的支出,列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用于反映城乡居(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

第二十六条  保障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检查、审查和监督。

第七章  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二十七条  保障对象申请保障金,由申请者户主向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报《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三份),并出具单位及家庭收入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  居(村)委会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者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将申请者有关材料和调查情况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第二十九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0日内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报送所在地县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县民政部门应在10日内对申请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确定救济数额,将《申请表》一份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一份留存归档,一份发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作为发放保障金的依据,并同时下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居(村)委会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保障金发放程序

第三十二条  对经批准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其领取日期应当自作出批准之日的当月计算,领取期限除城市“三无”人员为一年,其它人员为半年,领取期限届满后,应在届满前30日内重新申请,如不重新申请,则取消其保障资格,收回《领取证》。

第三十三条  县民政部门每月将本级负担的保障资金足额下拨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第三十四条  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每月按规定发放。保障对象持《领取证》、身份证和户口簿,每月按规定日期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领取保障金。

第三十五条  每月保障金发放结束2日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年××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登记表》(附本或复印件)报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九章  保障金变更转移

第三十六条  县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必须定期对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收入变动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复核。

领取保障金的家庭应当如实反映其收入情况,接受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居(村)委会的检查。

第三十七条  领取保障金的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当月向居(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办理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和停止发放保障金的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  停发保障金的对象必须将《领取证》交回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回县民政部门核销;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的对象应重新填写《申请表》,进行再次审批。

第三十九条  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户籍所在地因迁移发生变动的,应办理保障金领取转移手续。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擅自改变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保障金或收取贿赂的;

(三)玩忽职守,影响最低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四十一条  对在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或多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

第四十二条  对采用虚报或者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申请保障金未得到答复,或者申请者认为自己符合条件而未被批准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6

今年来,xx县民政局深入开展以清理核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阳光行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低保、五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公开、公平、诚信的阳光救助,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县城乡低保对象14176户、24520人,其中城镇4111户、8514人;农村10065户、16006人;农村五保对象2573人。

一、程序规范化、把实入口关

坚持勤入户,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一是强化核查力量。成立了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核拨15万元的经费专门用于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由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具体抓,抽调力量组成3个城乡低保、五保清理核查小组对乡镇、村(社区)初审初核过关人员进行入户核查。各乡镇、村(社区)均分别成立3-5人的初审初核领导小组,对申请户进行初步审查核实,对不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耐心解释,并退回申请和有关材料;对符合规定的申请户予以公示。二是细化核查程序。今年,县民政局在坚持低保对象个人申请、村(社区)初审、乡镇初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等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对复核审批环节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完善了入户调查制度和评议听证制度。对没有入户调查的申请不审批,对不参加评议听证的申请不受理,做到“核查必入户、逢进必评议、要保必听证“,形成县、乡镇、村(社区)、群众四级监管模式,城乡低保、五保规范化建设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是量化核查内容。统一印发发《xx县城乡低保申报对象入户调查书》和《关于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的通知》。核查小组根据村(社区)报送的名单逐户核查,把核查内容量化为“四看四查四访“,即:看申请户房产、生活用品、消费水平、身体状况等情况;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隐性收入、就业状况、子女等情况;访乡镇、村干部和对象周边的群众、亲朋好友。

二、作业阳光化,严格审批关

坚持低保五保政策、低保五保程序、低保五保审批“三公开“,实行全社会监督,保证阳光操作。一是政策透明。通过报纸、电视、网站、村(社区)低保五保固定公示栏等形式刊登城乡低保五保政策,向城乡村(居)民公布低保五保申报条件、申报流程、拟定人选和补助档次,将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布于众,让群众了解审批管理机关是如何审批的,以及审批的结果如何,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今年,先后在电视、报纸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印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专项清理核查通知500份、低保政策宣传手册200份、入户调查表2.5万份。二是过程透明。所有低保、五保申请对象必须经过三榜公示,审批结果必公示。各乡镇和县民政局均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咨询和举报,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通过三榜公示,县、乡镇共受理投诉举报221起,重点核查新申请和已享受低保的对象221户410人,共核减城乡低保对象185人。三是审批透明。严格执行政策,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对不按程序申报的不批、条件不符的不批、手续缺项不全的不批、群众有异议的暂时不批,在全县全面推行“一户一评“的民主评议听证制度。按照村民代表不少于15人、村干部人数不超过5人的原则,在所有乡镇、村(社区)建立了“低保五保民主评议小组“,让最有发言权的群众参与低保对象的资格认定,杜绝“优亲厚友“、“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和“以权定保“等现象发生。如:今年4月28日,在城关镇晋屏社区组织召开的城镇低保对象民主评议会上,经过调查人员逐一通报入户核查情况及建议、被评议对象陈述理由、评议人员质询等环节后,采取“无记名票决制“,当场表决、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当场定补差档次,该社区31户59人被评议对象中,评出不符合享受城镇低保待遇条件的27人。

三、管理动态化,疏通出口关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7

一、任务目标

对各责任单位在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行为清理整治工作中履行职责及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根本上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以严肃的组织纪律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确保各类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工作任务的完成,维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正常秩序。

二、效能监察对象

区、区、区、区、高区、县、工业园区及其行政正职和主管副职;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等有关单位及其行政正职、分管副职,各乡(镇)、办事处行政正职和主管副职,任务所涉及单位负有专项职能的科级以上干部。

三、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

(二)责任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目标任务是否分解,责任制是否建立等。

(三)组织实施和协作配合情况:监督检查责任单位组织实施及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情况。

(四)整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思想认识是否提高、整改措施是否到位、整改任务是否落实、整改成效是否突出。

(五)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情况:检查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有效遏制和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制止、纠正和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及时完成市委、市政府各项违法建设行为清理整治任务,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任务落实到位、长效机制到位。

四、组织机构

成立效能监察组。组长由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张桂香担任,副组长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傅江山,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王学智,市规划局局长田子超担任;成员有市纪委监察局效能监察室主任元小林、市规划局副局长汪晓、市委组织部县区干部科科长李国庆、市纪委监察局效能监察室副主任马春保、朱莉萍。

五、监督检查

(一)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市效能监察组对我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行为清理整治情况进行不定期明查暗访,并将监督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二)对市领导批示、有关部门转交、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等问题,效能监察组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三)各责任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日常巡查、监督管理、查处等工作,每季度末将清理整治违法建设行为中履行职责情况的书面汇报材料以及《市违法建设行为清理整治工作季度报表》报市效能监察组。

(四)对违法建设行为,各责任单位要于年6月25日前集中进行一次自查自纠工作。年6月30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书面汇报材料及《市违法建设行为清理整治工作自查表》报市效能监察组。

六、效能监察结果的处置原则

依据效能监察监督检查情况进行以下处置:

(一)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行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的通知》(政〔〕16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行政首长问责制暂行办法〉的通知》(政〔〕53号)之规定,对存在工作不力、效率低下、推诿扯皮、任务落实不到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政过错行为的单位及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对单位的追究方式为:行政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黄牌警告、扣减年度政府目标考核分值,记过错一次、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降低年度考核等次等。

对个人的追究方式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离岗培训、停职检查或者调离工作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涉及违政纪的,依程序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政纪处分。

(二)对任务完成好、成效显著的单位及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表扬等表彰。

(三)效能监察组对效能监察对象履行职责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并将奖惩材料交组织人事部门存档,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8

1、对符合低保条件且持有二级(含二级)以上《残疾人证》的重度残疾人,其本人单独施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简称低保金)。

2、对上年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0—150%(不含100%)以内且持有二级(含二级)以上《残疾人证》的重度残疾人,其本人参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低保补助金(以下简称补助金),并享受医疗救助及其他社会救助政策。

二、实施对象

本市户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残疾类别为(视力‘盲’、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残疾)、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上年度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的重度残疾人。

三、审批程序

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批程序,参照《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进行。残疾人家庭人均上年度收入的计算核定,参照《浙江省民政厅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浙民低〔20*〕126号)的规定执行。具体事项:

1、申请应由残疾人本人或法定监护人提出,若本人确实不能表达意愿且又无法定监护人的,可由户籍地村(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并填写《浙江省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同时提供《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残疾人证》原件和复印件。

2、申请人在申请基本生活保障时,乡镇、街道残联应对其所持的《残疾人证》进行资格审查,审查中,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并收回申请表;若申请人残疾程度与《残疾人证》上的残疾类别、等级不相一致,需重新鉴定和核发证的,按照申领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的规定办理,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3、申请人在申请基本生活保障时,乡镇、街道民政办应对其家庭人口和上年度人均年收入情况进行审查,审查中,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并收回申请表。同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在民政、残联初审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并提出报批意见。

4、市残联对乡镇、街道报送的《申请表》等材料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民政局参照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进行审批。其低保金(补助金)从批准的当月起计发,不满1个月的按1个月计算;对已经领取低保金的重度残疾人,从20*年1月起,分段给予差额部分补足。

5、对上年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不含100%)以内的重度残疾人,经批准发放低保补助金的,由市民政局发放《重度残疾人救助证》,凭证享受重度残疾人的补助金等救助政策。

6、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民政、残联等部门应根据人员变动、收入和残疾程度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四、资金渠道

重度残疾人的低保金和补助金,按照《浙江省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省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纳入市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重度残疾人所需低保金和补助金的申报,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残联分别统计上报。

五、工作分工

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残联共同组织实施,市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

1、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批,《低保证》、《重度残疾人救助证》的发放管理,低保金和补助金的发放和汇总统计上报工作。

2、市残联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调查、《残疾人证》的资格审查、残疾等级的鉴定和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发放管理,以及重度残疾人低保金和补助金综合情况的汇总统计和定时上报工作。

3、市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所需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并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六、实施要求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9

第一条为保障城乡居(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乡居(村)民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实行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市民政局负责我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组织实施;各镇政府(街道办、农场,下同)和居(村)委会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负责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具体实施。

市财政、劳动、社保、统计、物价、工会等部门和有关组织应配合、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一)市民政局

1.组织调查研究,拟定我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并定期向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汇报;

2.指导、督促、检查各镇政府、居(村)委会开展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3.负责我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及保障对象的审批;

4.负责制定我市每年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支出预算;

5.负责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汇总,档案管理;

6.负责有关部门工作的协调;

7.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扶工作。

(二)市财政局

1.配合市民政局拟定我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实施办法;

2.按照市民政局每月提交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出金额及时核拨给指定的银行;

3.对市民政局提出下一年的保障资金的预算进行审核,并按用款计划拨付资金;

4.检查、监督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

(三)各镇政府

1.按照上级制订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要求,组织、落实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2.对申请者的收入情况、生活困难程度及其他相关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3.负责对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核查;

4.为居(村)民提供咨询服务;

5.依法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违法行为;

6.负责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报表统计和档案管理;

7.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工作。

(四)居(村)委会

1.接受居(村)民的申请,组织对申请者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加具意见后上报;

2.负责对保障对象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在保障对象申请低保救济时,必须将对象基本情况在居(村)委会公示栏内公示;

3.为居(村)民提供咨询服务;

4.对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行定期复核。

(五)其他部门和单位

1.负责对本部门、单位在职人员(含离退休人员)、下(待)岗人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出具有关证明;

2.准确提供本部门、单位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者的工资收入、各种生活补助收入和各种救济收入(含临时援助、资助)的数额和领取的时间,及申请者下(待)岗、失业的日期。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主要有以下两类人员:

(一)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没有赡养、抚养能力的居(村)民;

(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乡居(村)民,其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六条申请对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

(二)家庭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有超出家庭人员居住面积需要并用于牟利的房产或其他不动产的;

(三)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或参加劳动的;

(四)违反《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五)不如实申报情况,有隐瞒、虚报、造假等行为的。

第七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村)民家庭,在个体经营、求职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法律诉讼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扶持。

第三章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八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的计算具体按《台山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计算办法》执行。

第四章保障标准

第九条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以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结合本市下列综合因素:

(一)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物价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五)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280元,农村村民人均月收入160元。

第十二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本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适时调整。

第五章保障金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

第十三条保障对象申请保障金,由申请者户主向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或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如实填报《台山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二份),申请救济原因要详尽,理由要充足,并要提供户口簿、身份证和家庭收入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居(村)委会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者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将有关材料和调查情况上报镇政府进行审核。申请者属在职、失业(指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下(待)岗、离退休的,则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然后送市总工会审核。

第十五条各镇政府、市总工会应在10日内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送市民政局审批。

第十六条市民政局应在10日内对报批的申请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确定救济数额,将《申请表》一份留存归档,另一份发回报送单位作为发放保障金的依据,并同时下发《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居(村)委会或单位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八条经批准领取保障金的家庭,领取期限原则为一年,期满后要重新申请,如不在领取期限届满前30日内重新提出申请,则取消其保障资格,收回《领取证》。

第十九条最低生活保障金委托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进行发放。市民政局负责发放企业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10日前编制《台山市企业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表》,交由市农村信用社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划入保障对象个人账户;各镇政府负责发放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10日前编制《台山市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表》,将市财政负担60%连同本级所负担40%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交由当地指定银行划入保障对象个人账户。

第六章保障金变更转移

第二十条市民政局、各镇民政府和居(村)委会要对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定期进行检查审核,实行动态管理,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的,及时办理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和停止发放保障金的变更手续,对新出现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办理申请手续。

第二十一条停发保障金对象必须将《领取证》交回镇政府或有关单位,由回收单位交回市民政局核销;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的对象应重新填写《申请表》,进行再次审批。

第二十二条领取保障金家庭的户籍所在地因迁移发生变动的,经迁出、迁入地双方镇政府同意,可办理保障金领取转移手续。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改变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保障金或收取贿赂的;

(三),影响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二十四条对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或多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对其进行教育并追回已经领取的保障金。

第二十五条对采用虚报或者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申请保障金未得到答复,或者申请者认为自己符合条件而未被批准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八章附则

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篇10

第二条持有本市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按本办法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四条市民政局是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基职责是:

(一)组织调查研究,制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提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规划,组织、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建议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组织、协调、指导社会各界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四)指导、督促、检查县(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五)负责与有关部门工作的协调;

(六)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领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对象和出具伪证的单位;

(七)协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行政复议;

(八)编制并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报告本级年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预、决算方案;

(九)负责全市的社会救助计算机网络管理;

(十)负责各县(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

第五条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其职责是:

(一)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具体政策和工作要求,编制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编制并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报告本级年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预、决算方案;

(三)负责对保障资格的审批和注销;

(四)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五)研究解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会同有关部门处理辖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领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对象和出具伪证的单位;

(七)负责本辖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行政复议;

(八)负责本辖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管理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调研、统计;

(九)组织、协调、指导辖区社会各界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十)负责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十一)负责定期向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部门汇报本辖区最低生活保障情

况。

第六条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县(市)区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其职责是:

|(一)按照县(市)区政府制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工作要求,编制工作计划,搞好宣传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负责保障金的发放和管理;

(三)负责对保障资格认定或注销的调查摸底和审核上报;

(四)会同有关部门处理辖区内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的违纪违法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冒领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违纪违法行为;

(五)负责保障工作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统计工作;

(六)组织、协调、指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帮困活动;

(七)为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提供就业或技能培训的机会;

(八)负责定期向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管理部门汇报本辖区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第七条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一)负责接受辖时民机活保障金的申请,并对申请者的家庭成员、收入、生活困难程度进行调查、核实,准确核算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上报街道办事处;

(二)按要求张榜公布保障对象,公开保障金额,接受群众监督;

(三)负责按时发放保障款物;

(四)负责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定期审查;

(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保障对象变化情况;

第八条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一)财政部门按照规定及时拨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及必要的办公经费;

(二)统计、物价部门提供当地消费水平变化情况,提出保障标准建议;

(三)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及人事部门负责提供下岗人员、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收入变化情况;

(五)工商、税务、教育、卫生、房管、供电等部门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应当积极配合民政等部门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工作。

第九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专项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十条中央、省、市级财政拨付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用于中央属、省属、市属单位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补助。

第十一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二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县(市)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人民

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三条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由下列部分构成:

(一)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及其它劳动收入;

(二)继承和赠与、利息、红利、有价证券、特许权收入;

(三)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离退休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遗属补助金;

(四)瞻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等收入;

优抚对象按照规定应享受的抚恤金、优待金收入不计入个人和家庭收入范围。

第十四条家庭收入应当按其应得收入计算:

(一)在岗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费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的,按实际收入计算,低于该标准的,按应得收入计算;

(二)职工遗属以及其他应当按国家规定享受各种补助的人员,其收入按有关规定的标准计算;

(三)同一家庭成员有两类户籍的〈既有城镇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由户籍所在地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四)在就业年龄内,因病、因残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必须出具市卫生部门指定医院证明),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核准其实际收入,确定保障数额;

(五)有瞻养、扶(抚)养能力的,以法律判决的法律文书或有关部门调解确定的应付标准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瞻养费按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瞻养人数计算;扶养费、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抚养人、扶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法定瞻养、扶〈抚)养义务人属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不计算其应付瞻养、扶(抚)养费;

(六)法定被赡养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法定瞻养人是独生子女的,可与被瞻养人合并计算保障标准。

第十五条城镇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一)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职业介绍机构或有关部门提供工作的;

(二)违反《*省计划生育条例》未被处理的;

(三)拥有自己出资购买的非生活必需高档消费品,如拥有移动电话、摩托车、饲养高级宠物、自行购买商品房等,且日常实际生活消费明显高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不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其他情况。

第十六条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由户主通过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没有设立居民委员会的,可直接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不在同一地点的,只能由一方提出申请,其他成员应提供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有关证明。

第十七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委托居民委员会,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并由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符合保障条件的,应填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经过复核后,填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花名册》,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并发给统一印制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县(市)区民政部门经审查,对不符合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对批准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家庭,区分不同情况,给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城镇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金额享受;

(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批准其按照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第二十条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公开、公开、公平的原则,对申请和审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任何人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都有权向管理审批机关提出意见;管理审批机关经核查,对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十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或者居委会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也可给付实物。

第二十二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居委会告知县(市)区民政部门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第二十三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镇居民的户籍因迁移或行政区域变更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到迁出和迁入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变更手续。在本县(市)区范围的,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办理转移手续,并报县(市)区民政局备案;跨区(市)县的由县(市)区民政局办理转移手续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同时,保障对象还要凭迁出地的证明到迁入地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尚未建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机构的新建小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暂由当地乡镇政府民政办公室代管。符合保障条件的人户分离居民,由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村委会予以审查办理,居住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五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应当参加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的,停发或减发本人当月保障金。

第二十六条从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审查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或者对不符合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故意签署同意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

(二)、、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

第二十七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追回冒领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并视情节,给予一定处罚。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二十八条城镇居民对县〈市〉区民政部门做出的不批准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

(一)对城镇困难居民的摸底调查;

(二)在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对生活必需品的种类、物价水平等抽样调查;

(三)对保障对象的登记、审查、核实,保障金发放、管理等;

(四)表、册、证、卡的印制、档案管理及宣传费用;

(五)工作机构建设(包括电脑网络管理)及人员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