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十篇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十篇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23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1

1.1编制目的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是按照上级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制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而产生的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时科学地处理因污染、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社会安全等方面造成突发性农村饮水困难事件,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3.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鼓励群众报告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可能导致的事故隐患。

1.3.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建立镇(街道)、村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及其对策,落实应急责任机制。

1.3.3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市政府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部门应急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和分工合作,处理好日常业务和应急工作的关系。

1.3.4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应急指挥小组应根据应急要求快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启动相应预案,有效控制事态蔓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事件包括:

1.4.1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1.4.2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致使水质不达标;

1.4.3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

1.4.4爆破、采矿等生产活动或地质变迁等导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

1.4.5因人为破坏导致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2基本情况

2.1水资源概况

市有大小河流50余条,属潍河水系,共流经全市36.5公里。市内南有渠河,北有汶河,两河源于市西南端沂山山脉,皆为潍河重要支流。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8亿立方米。我市的水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地域分布不均匀;二是降水以及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三是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

2.2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年底,我市共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0处,包括联村供水工程11处,单村供水工程379处,自来水普及率98.7%。联村供水工程包括大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50万人集中供水工程;中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东部15万人集中供水工程;1万-5万人的小型联村供水工程9处,为官庄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管公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石埠子镇区联村供水工程、庵上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辉渠联村集中供水工程、雹泉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临浯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大盛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红沙沟集中供水工程。

3指挥体系及职责

成立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组织指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专家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道)、供水管理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本单位的饮水安全应急工作。

3.1供水安全应急机构的职责

3.1.1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

(2)及时了解掌握镇、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情况,指挥、协调和组织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向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应急措施;

(3)审定全市农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4)在应急响应时,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防疫、医疗救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负责指导、督促、检查下级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3.1.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1)起草全市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2)负责镇(街道)、村供水突发性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3)协调指导事发地应急领导机构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开展抢险排险、应急加固、恢复重建工作;

(4)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组织救援工作;

(5)协助专家组的有关工作;

(6)负责对潜在隐患工程安全检查,及时传达和执行市政府的各项决策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

(7)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期间新闻工作。

3.1.3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当供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市应急领导小组可采取向受灾各村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单位、社会力量实行对口帮扶,集中为群众拉水送水,确保农村人畜饮水供应。

出现应急事件后,市应急领导小组应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市水利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提供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故信息、预案、工作方案以及提出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负责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经费的申报和计划编制。

市发改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

市财政局:安排下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经费,监督和管理经费使用情况。

市民政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及时准确提供水质监测资料,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

市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做好境内水源地保护工作,及时提供水环境质量情况资料和水环境保护方案,并抓好方案的实施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维持水事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水源工程、污染水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负责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

市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应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供电公司: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抢险期间的紧急供电和临时供电。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应急期间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落实工作,为全市抢险车辆提供方便。

市教育局:负责应急期间有关学校的饮水安全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与各自职能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

3.1.4专家组职责领导小组专家组由农村供水规划、设计、施工、水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电力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领导小组的技术支持工作。其职责是:参加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受领导小组的指派,对事故处理给予技术支持。

3.2镇、街道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及职责

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内供水安全突发性事故的处置。主要职责包括:拟定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信息,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事故情况;指挥协调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3供水单位应急机构及职责

根据全市抢险应急预案,供水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供水应急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应急工作方案,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及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4预防和预警

4.1预防

4.1.1监控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全事件信息的监测、收集、检查、预警工作,设立供水安全事故报警电话(4398891),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市政府及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各成员单位和镇、街道要通力协作,多渠道获取本地区相关供水安全信息。

4.1.2信息监测及收集

(1)旱情信息。对辖区内旱情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旱灾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2)水污染信息。对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事件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水污染事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3)供水工程信息。对辖区内地震、洪灾、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等事故进行全面监测,发现供水工程取水建筑物、水厂构筑物、输配水管网等发生垮塌或人为破坏事件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

4.1.3信息报告。各级应急领导机构是农村饮水安全日常监测信息、突发性事件信息受理和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报告突发性事件。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险情。

4.1.4预防工作。增强群众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护和节水意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单位要配备专管人员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保证机泵、机房、管网等正常运行,保护好水源工程,防止污染、损毁等事件的发生,预防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

各级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机构要建立健全重大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措施,为处理好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4.2预警

4.2.1预警。根据信息监测和收集,认真组织讨论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供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1)Ⅰ级(特别严重):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的。

(2)Ⅱ级(严重):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3)Ⅲ级(较重):突发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Ⅳ级(一般):突发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2.2预警。预警信息应标明突发农村饮水安全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4.2.3预警控制

(1)在预警状态下,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启动饮水安全事件应急准备工作,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落实各项预警控制措施。

(2)当供水连续不足,供水单位缺乏更进一步的有效控制手段,并有可能危及安全供水时,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研究决定实施特殊时期限水方案。

(3)在水源污染或有人为投毒行为发生时,供水单位值班调度人员应立即停止供水,同时告知所有用户停止使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将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对水源水质、管网跟踪检测、消毒,防止污染面积扩大,并利用消防、洒水车等向所涉及的群众送水。

(4)在供水设施恢复正常运行、污染已解除、管网已消毒、能达到正常供水标准时,经市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宣布解除预警状态。

4.2.4指挥体系

(1)全市应急预案。水利局负责编制完成全市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2)镇、街道应急预案。各镇政府、街办负责编制完成本地区内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供水单位应急预案。供水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单位要制定本单位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应急办公室备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出现供水安全事件,供水单位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级饮水安全应急办公室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先期进行处理。对应全市饮水预防预警等级,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市级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重大供水事件的指挥调度。镇、街道饮水安全应急指挥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事故应急、抢险、排险、抢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供水单位负责本单位供水突发事件的处置。凡上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下一级预案应随之自行启动。

5.2Ⅰ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特别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Ⅰ级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5.2.1工作会商。Ⅰ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5.2.2工作部署。市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1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市人民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5.2.3部门联动。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并按照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开展工作。

5.2.4方案启动

(1)抢险救灾。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当地政府可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2)医疗救护。卫生、环保部门及事发地应急机构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事发地应急机构配合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2.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5.3Ⅱ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Ⅱ级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

Ⅱ级响应工作会商、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4Ⅲ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较重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Ⅲ级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Ⅲ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5Ⅳ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一般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Ⅳ级预警,启动Ⅳ级应急响应预案。

Ⅳ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6响应结束

5.6.1应急响应结束的条件。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灾区居民饮水恢复正常后,该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结束。

5.6.2应急响应结束的程序。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后,由组长结束命令并在市电视台公布;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审议后,由副组长结束命令并在新闻媒体上。

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和各供水管理单位要成立饮水安全应急机构,明确人员及职责,根据饮水安全事件等级,迅速做出反应,组织会商,从组织上保障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要设立专门的报警电话,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快速传递。

6.3资金保障

市级财政应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由应急领导机构报市政府申请动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

6.4物资保障

各级领导机构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发生事故时,由当地政府统一对物资进行调配,确保物资及时供应。供水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应当建设适度规模的应急备用水源。

6.5医疗卫生保障

当发生人员伤亡或饮水中毒事件后,应急领导机构要在当地政府协调下立即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根据需要调配医疗卫生专家,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6.6交通运输保障

紧急情况下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承担应急期间为农村居民解决临时性吃水困难送水及供水设备维修等任务,保证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

6.7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6.8技术保障

建立镇村供水安全应急专家库,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加强对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和应急处置培训,并加强对分散供水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

6.9应急抢修队伍保障

各供水单位分别成立抢险队伍,单位领导担任抢险队长。当农村饮水安全事件发生后,各抢险队伍在接到抢修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待命。由村自主管理的工程,由镇、街道应急机构组织应急抢修队伍。

7后期处置

7.1调查与评估

供水安全应急终止后一周内,供水单位和镇级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应向上级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效果,主要经验教训等。应急领导机构要对事故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

7.2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负责。需要市政府援助的,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提出请求,逐级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指导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恢复供水。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政府对参加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8附则

8.1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本预案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并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评审论证,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新。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2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22-0208-01

1基本情况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海拔1720米~2942米,国土总面积985km2,共辖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总人口18.61万人,其中农业人16.71万人。

隆德县截止目前饮水安全人口按计划达到15.11万人,饮水安全率达90.4%,自来水受益人口13.7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2.5%。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和标准为重点,坚持“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总体要求,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改善隆德县群众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治富的步伐一项举措。

2工程运行管理建议

2.1水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建立中心化验室,担负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的监测检验任务。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对水质进行定期取样化验,水质的检验方法应按照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执行,集中供水工程每月采样检验应不少于两次,主要检查细菌、大肠杆菌、色度、浊度、酸碱值、等指标,其他指标委托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区水科所检验。

对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要进行检验,对水窖水、井水、土园井水的卫生指标也要定期检验。水质化验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2.2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在全县供水工程的主要部位安装100处数据采集点,在五大供水区域设五处控制室,在县总站设立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建设全县农村供水工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对全县所有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对采集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分析储存、处理,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水压、水量、水位自动进行调整,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工程的良性运行。

2.3专业管理所建设

按照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情况,在成立县农村供水管理总站的基础上,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区域设立观庄、大水沟、渝河南部、温堡、奠安五个区域性专业管理所,由县总站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管理所按照管辖的范围和工程数量的多少确定管理人员,并对管理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并建立健全档案,实行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能。

2.4农村供水材料供应部建设

由于本县农村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工程材料供应要到县城购买,既不方便,费用又大。在县城设人畜饮水工程管材、管件及配件总供应站,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区域设立五个材料供应分部。向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材料,方便群众。在材料经营上以维持成本经营为主,不赚取更多的利润,让利与民。

2.5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

为了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工程建成后要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对农户自用的水池、水窖、井等小型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对于群众自筹及社会资金投资建成的供水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出资方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对于以国家补助资金为主的跨乡、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推行“县供水总站+区域管理站+用水户”三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供水总站和乡镇供水站实行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工程建成后,对小型供水工程,由用水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实行自主管理;对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2.6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在工程运行中按照市场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服务理念,保证水质水量达到供水标准要求,把水价、供水水质和供水量向用户公开,推行服务承诺制度,积极推行供水合同制度。根据工程的特点和类型,实行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村级管理人员和用水户。制定农村供水的行业管理规范和具体措施,对工程的水源、水处理工艺、水质标准、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完善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工程管理单位定期检查工程运行情况,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利运行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供水质量。

2.7水源保护体系建设

划定保护区,设立标志牌,清除水源内的点污染,如垃圾、厕所、水上养殖,排污口等。在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水源保护林,避免农药、化肥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加强《水法》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节水意识,为有效防止水质污染和避免人为破坏人饮工程奠定基础。加强水利行政执法,及时查处破坏人饮工程和造成水质污染的案件,严惩违法人员,为保护、利用好人畜饮水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8重大事故应急处理

根据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分布的状况、群众受益及工程影响范围,制定农村人畜饮水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大事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和后期处置机制,防止和减少农村人畜饮水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

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理能力,应对和处理农村供水工程供水生产事故、供水设施外力破坏、严重自然灾害等引起对社会稳定和人饮工程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供水事故,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维护和稳定农村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2.9管理和节水技术培训

为使广大群众了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熟悉工程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掌握节水用水的技术,对全县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的用水户按照工程建设的先后顺序进行培训。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更加符合农民的要求,使广大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权利和义务更加了解,确保工程运行的长效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2.10水费的管理与使用

征收的水费本着以水养水的原则,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岁修、养护、绿化以及水源工程的保护、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修等,按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水费结余资金可连年结转,继续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和挪用水费。管理单位应按时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反映资金的收支结存

情况。

工程管理、维修确需使用水费时,1000元以下管理单位根据实际需要使用,1000元以上管理单位应编制工程预算,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使用计划申请,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动用。各管理单位按年水费收缴总额20%的比例向水务局交纳水费专用基金,专帐储存。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3

为了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县水利、建设部门牵头,会同县发改、环保、国土、卫生等部门在20*年底以前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各项专项规划。由县建设局牵头编制完善城乡给排水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由县环保局牵头编制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县卫生局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1、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对水源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进入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环评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县环保局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整治或拆除;对违法违规经营的项目如码头、饭店等,要责令立即停止经营并限期纠正。

2、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县环保局要全面推进富春江、分水江以及主要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县农业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做好禁养区的畜禽禁养工作,20*年前完成猪存栏数300头、牛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对养殖大户实施规范管理,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施肥养鱼和投饲养鱼、养鸭。县水利局要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治理。

4、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县建设局要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县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

三、城乡统筹,加快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

1、继续提高集中式供水水厂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镇供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集中式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集中供水水厂,应当提出强制性技术措施,制订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

2、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县建设局要制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督促指导乡镇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水厂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水半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

3、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不能覆盖的山区乡镇和山区村,县建设局要会同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街道),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加快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单个或多个山区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做到互联互通。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负责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对本辖区内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并积极做好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工作。

2、切实加强水源水质的监测。县水利局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的要求,对全县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县环保局要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对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水质公告制度。

3、严格实施制水的全过程规范管理。县建设局要加强对取得供水许可的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水厂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

4、加强供水水质的卫生监督。县卫生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检。对城乡饮用水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自备取水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要严格按规范对自备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五、健全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1、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到高于供水价格。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运行。

六、完善制度,加强储备体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

1、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由县水利局负责,建立全县水资源和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选择部分水库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网调度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

2、进一步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要根据县城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好应急措施。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贮存的企业要严格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制订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不足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1、建立组织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建设、发改、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卫生、国土、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我县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4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对策研究

abstract:throughtoanalyzestheJiangsuprovinceGanyuCountydrinkingwaterenvironmentpresentsituation,typesandcharacteristics,explainunderstandsGanyuCountydrinkingwaterproblems.andproposed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GanyuCountydrinkingwatersourcepollution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tostrengthenthedrinkingwatersource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

Keywords:drinkingwatersources;situation;countermeasur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D922.68

引言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全面开展了以保护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标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普查工作,基本摸清全县城镇和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通过全面分析当前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类型及特点,提出加强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为保障赣榆县饮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39″-119°18′7″,北纬34°41′30″-35°7′39″。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沂接壤,北与日照、莒南县相邻,南隔新沭河与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为邻,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427.27km2,总人口108.18万人。因为地处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易旱易涝,易遭台风大潮袭击,防汛抗旱形势一直十分严峻。

赣榆县水系属淮河流域滨海诸小河水系。境内河流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直接入海。现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主要河流有绣针河、龙王河、兴庄河、青口河、朱稽河、范河、通榆运河、新沭河等。境内有大小水库103座,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总库容5.85亿立方米;小塔山水库总库容2.82亿立方米,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

赣榆县多年平均降水径流深275.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955亿立方米,实际可用的径流量3.59亿立方米,过境客水总量2.58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2.9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8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允许开采量1.30亿立方米,东线调水工程每年引用江淮水1.0亿立方米。

赣榆县青口镇、宋庄镇、塔山镇、赣马镇、金山镇、海头镇饮用水源取自小塔山水库,柘汪镇饮用水源取自姜斗沟水库,墩尚镇、罗阳镇饮用水源取自新沭河,其他镇级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除罗阳镇东关村饮用水源地为新沭河外,其余各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

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

2.1环境禀赋评估

目前,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其中赣榆县城区供水主要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我县饮用水源小塔山水库水质较好,供水水质良好。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湖库型水源地,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9]2号)批复,划分一、二级保护区,有饮用水水源地标志,水源地周围环境较好,每年开展常规水质监测,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乡镇(含农村)饮用水源地未划分保护区,受监测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乡镇(含农村)还未全面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工作;环境管理情况薄弱,没有设置规范的饮用水水源地标志设施,通过调查监测,镇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和地下水Ⅲ类标准。

2.2污染状况评估

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小塔山水库水源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境外上游山东省莒南县、临沭县客水污染、补给水水质和汇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

小塔山水库周边工业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距离水库较远,多在二级保护区之外;二是工业源多在水库取水口下游,对水库基本不构成污染;三是工业行业多为柳编、工艺、服装加工等不用水或极少用水行业,生产过程基本无废水排放。四是不存在居民及生活污染,无排污口,无网箱养殖,水源地主要问题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干旱季节易出现供水量不足。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赣榆县小塔山水库水质尚好,指标均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全年水源地没有发生污染事故。

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受县内工业污染影响较小。

2.3环境监管评估

赣榆县对县级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力度较大,划分了一、二级保护区,设立了取水口规范表识,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措施整治活动,确保水质安全。小塔山水库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赣榆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了饮用水源水污染应急预案,且经过专家评审,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成立了环境污染事故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组,配置了现场监测处理有毒有害物质器材装备。近三年来饮用水源地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县城区备用水源为朱稽河。

农村水源地环境管理薄弱,对水源地的监管不到位,调查前乡镇、农村均未划分饮用水保护区,未开展水质常规监测,但总体来看,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不存在工业污染源排污,水源地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因此下一步监管中要尤其注意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上污染源,并要强化环境监管,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2.4环境风险评估

赣榆县对各饮用水源地加强监管,进行定期监测,坚决查处违法排污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行为。现存的环境风险主要为农业面源和上游客水污染,小塔山水库水厂取水口建成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变化。

赣榆县乡镇(含农村)大多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未划分,无标志标牌或标志标牌不规范。赣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的水生态修复能力和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要加强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5综合评估

综合环境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各指标的评估结论,目前赣榆县环境禀赋、环境风险是制约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部分地区饮用水源地内的居民生活源污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3强化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在群众中营造一个学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知识、宣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贯彻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3]。

3.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特别是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3.3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

以镇、村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对镇、村的饮用水源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并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对水源地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管,保护区内禁止新增污染源,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3.4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控预警

制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监测项目和频次,充分考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的基本要求,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统一和规范化,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着重开展好每年一次或多次的例行监测,特殊情况下要增加监测频次,在监测过程中要严格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为饮用水水源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5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解决管理盲区问题。根据目前水源保护管理现状,由县政府牵头,从各个部门单位组织人员组成水源保护管理小组,开展经常性巡查,着力解决一些单个职能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积极规避多头管理却最终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二是要建立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格局。三是完善应急处理处置方案,形成应对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处置能力。主要包括: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保障系统有效运行;增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能力;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等。

3.6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政策

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饮用水水源保护信贷政策和“以奖促治”政策等方面,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力度。围绕饮用水水源地规划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现实需求,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针对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批科技支持项目研究,为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5

关键词:农村给水工程运行管理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起码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管理好、运行好,才能使供水工程真正发挥工程效益。

一、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近几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发展较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主要有以下三类管理模式:

(一)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管。

(二)以国家投资为主、集体和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辅建设的小型供水工程,通过受益群众代表会议推选管理人、承包人或成立用水协会,制定具体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专人管理。

(三)由国家补助、群众、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按各方投资比例确定股份,按股份制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供水站,由供水站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

二、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

供水工程分散,单个供水工程规模小,有些工程只供几百人,造成管理困难;不少工程只有一两个人管理,收缴的水费少,连电费也没有办法支付,工程正常运行费用更无法保证,造成工程停用。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及设备

很多地方由村干部兼管,缺乏专业供水管理人员。而许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少专业知识,对供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重建设轻管理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特别是管理体制一直没有脱离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模式,一些地区往往存在“建设一头热、管理一头冷”的现象。重建、轻管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包建包管工程,不但会使农村饮水工作陷入困境。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农民群众长期享受福利,养成了管水没责任、浪费水不心疼的坏习惯。

(四)运行管理经费缺乏

每年国家只负责解决工程建设资金,而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进而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而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水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加之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没有进行供水成本核算,水价不合理,水费计收率低,账目管理较为混乱,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维护、维修费用不到位,不少工程甚至连正常的运行费用也无法保证,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五)水质监测工作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水质得不到适时检测,部分工程只在建设之初对水源水质进行了分析,工程建成之后再也没有进行水质化验,并且没有消毒设施。

三、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管理

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绝不为节省投资而降低标准。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负责建后管理的人员提前参与到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与设计、监理、施工人员密切协作,加快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

(二)供水工程运行设备管理

1.设立专项资金

农村供水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基本内容,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策扶持,争取设立农村饮用水管理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管理、维护、改造,包括农村饮用水监督管理的日常支出、各村供水管理经费补助、农村老旧供水设施的完善改造及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监测和维修养护等费用开支。

2.严格执行设备保养维修制度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要定期保养、检修、大修和更新,供水构筑物和管网要经常检查、维护,备有应急措施,确保工程正常供水。

(三)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

1.建立合理的水价,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方面,完全免费的用水制度不利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久运行、也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在地多数较为贫穷,过高的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2.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加强水费征收、管理力度,为工程良性运行和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市场运作意识,把供水看作一项产业,讲究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和按市场规律办事。健全水费征收、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折旧费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工程的正常运行或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

各供水工程责任单位要建立以水法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照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并完善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规模较大的乡村自来水厂,要建立自己的化验室,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定期对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测。监测过程中,一但发现有异常情况或发生水污染突发事件,责任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妥善处理,并加密检测次数。在水源管理上,应按照国家颁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止管理规定》的要求,根据水源类型,合理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防护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制定保护措施,并经常巡视,落实保护责任,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问题。

(五)严格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或其他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农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应对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应急机构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及后期处置等具体要求。做到一旦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四、结束语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要坚持走以水养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完善和创新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现工程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总之,加强农村饮水要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晓静:《浅谈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体制》,《海峡科学》,2007年第5期。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6

第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市、县(市)区水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的管理;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建设、卫生、国土、水务、交通、林业、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要加强对辖区内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供水站和人员的资质管理,组织业务和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从业资格注册制度,实行行业准入控制和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务、规划、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等提出保护区范围划定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五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绘制辖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参照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单井保护,界桩每30~50米设置1个,宣传牌、警示牌原则上每个水源地设置一块;水源井必须建设泵房、管理房,院内路面进行硬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地方政府责成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六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已建成的小作坊、养殖户等建设项目及厕所、畜禽圈等,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逐步进行搬迁。

第七条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八条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九条各供水管理站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条各供水管理站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情况等)。

第十一条供水管理站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十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监察、监测相关规定,依法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情况进行环境管理。

第十三条供水管理站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可通过拨打当地水务或者“12345”、“12369”举报电话等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各县(市)区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制定农村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7

近年来,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逐步实施,我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年提高,农民的饮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切实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供水行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辖区农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卫生厅、局有关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区乡镇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3个月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整治范围

卧龙区辖区内全部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具体包括各乡镇辖区内各类单位自建的自备饮用井水、农村学校集中式供水和近几年已投入使用的分布在各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重点整治内容

1、是否取得有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

2、制、管水从业人员是否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

3、是否具有饮用水消毒设施,是否能正常使用,饮用水出厂前是否经过消毒;

4、水质是否定期检验,是否持有当年度的有效水质检验报告;

5、是否制定有饮用水卫生管理组织、卫生管理制度、饮用水消毒制度和消毒程序;

6、蓄水设施和泵房是否落实专人管理并加盖加锁;

三、职责分工

局监督科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定期督导考评工作。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对乡镇卫生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各乡镇卫生院具体负责各自辖区的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培训准备阶段(4月20日—4月30日)。区卫生监督所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全区乡镇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等的培训,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要求制定本辖区的具体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并及时召开辖区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及时启动专项整治工作。

(二)监督检查阶段(5月1日-5月31日)。按照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文件和本工作方案,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认真填写监督检查表和汇总表。摸清辖区内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底数,建立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分户档案。档案应详细记载供水单位的基本信息、各项卫生状况、监督检查记录、监督检查表、整改情况、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等内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并督促整改落实。

(三)审核发证阶段(6月1日-6月30日)。针对监督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验收。对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按照程序发放卫生许可证,对经整改仍达不到发证条件的单位要依法立案处罚,直至其达到条件。

(四)总结验收阶段(7月1日-7月20日)。对本辖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总结,于7月10日前将工作总结和附表以纸质和电子版两种形式,报区卫生局监督科和区卫生监督所。局监督科于7月20日前对各乡镇卫生院农村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通报,并纳入年底卫生监督目标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农村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是我区今年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卫生院要高度重视,建立辖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分析当地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实行卫生监督工作责任制,工作成绩与年底个人评优挂钩,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有效落实。

(二)加强监管,强化对供水单位的技术指导。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掌握单位底数,加强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加大对经营者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切实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强化供水单位经营者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责任感,促进供水单位加大对消毒设施和供水设施的投入,改善供水卫生条件。

(三)推行“六有一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六有”即:供水单位有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有专职或兼职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负责人,有水质净化消毒设施,有水质日常检验报告和卫生部门抽样检测报告(或委托检验单位日常水质检测报告);有有效的供管水人员健康查体和培训合格证明;有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置预案。“一规范”即:规范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监管档案的管理。建立“标准档案盒”,其中存有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供管水人员健康培训证明复印件,卫生管理组织、制度复印件,近年水质检测资料,卫生行政执法文书,使用消毒产品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置预案等资料。

附件1: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检查记录表

附件2: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调查表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8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措施;立法

1现状

农村饮水安全立法,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1-4]。我国已经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第二,从部门层面看,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联合或单独下发了一系列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近年主要出台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的意见》《水利部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第三,从地方层面来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政策和管理办法。以上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顺利开展。

2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急需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中,许多地方的水利部门与发展改革委之间因为协调问题而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开展。目前,农村供水站资质管理不统一:在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地区,由水务部门颁发;未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地区由城建部门颁发;也有很多地方供水站未申请资质。由此产生了资质管理中的部门职责分工问题。在水质监测上,按照《水文条例》第20条的规定,水文机构可以对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实际工作中,工程的水质监测次数较少,且主要由工程管理单位出钱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在许多地方水质监测甚至尚未开展。

(2)农村饮用水工程产权急待明晰。国家在农村饮水安全中的投入所形成的资产,除了小型及单村供水工程产权一般归村集体所有没有争议之外,大型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一般由水利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但这面临着缺乏法律政策依据的难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难以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的规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出资人代表,而由水利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又于法无据[5-6]。产权不确定,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就难以真正解决。

(3)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一些地方采取“先建成再说”的工作思路,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探索出一套良好的、适用的运行管理办法来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行非常重要。此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急待加强。水源变化和水体污染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远未能满足农村饮用水安全要求,现有制度对水量保护关注不够;农村大多采用的是分散式水源,具有分散、点多、面广的特点,难以按照《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对策

(1)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首先,明确规定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由地方政府负总责,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其次,明确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其职能重点除了行业监管之外,还包括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大型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的国家投入所形成的资产进行监管,以及对农村供水企业进行资质管理。再次,明确财政、卫生、建设、国土资源、环保等其他有关部门职责,努力构建分工明确、沟通顺畅的管理体制。

(2)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准公益性。立法中应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有公益性,也有一定的经营性,属于准公益性工程。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公益性。首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使农民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避免因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而患各种水质性疾病,属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存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并进而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重要体现[7]。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工程管理单位可以实现自收自支,实现良性经营;在无法完全实现自收自支的地区,工程管理单位也应当参照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运营,在核算成本并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通过扩大供水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增加收入。

(3)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结合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实际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产权政策。明确政府投入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大的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其资产归国家或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相关主管部门、受益乡村、用水户代表组成的工程管理委员会或者按规定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饮水安全工程,其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可由工程受益范围内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单户或联户饮水安全工程,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归受益农户所有并由其负责管理;企业、私人等社会投资者修建的饮水安全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并由其负责管理。

(4)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认真核定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成本,并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水价;通过水费返还、水费补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适当减免等方式,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工程进行补贴;实行优惠的土地征用、用电、税收等政策;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拍卖、承包、租赁该做必要的调整和规范,尤其是应当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使拍卖、发包、出租后的钱切实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并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

4参考文献

[1]王林,张锋.凤翔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对策探讨[j].陕西水利,2010(3):149-150.

[2]刘理政.郸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调,2010(4):23-24.

[3]李伯华,曾菊新.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环境保护,2010(7):53-55.

[4]朱春霞.菏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0(1):80-81,91.

[5]张文杰.沧州市农村区域饮水安全对策分析[j].2010,32(3):115-116.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9

abstract:thedifficultyandinsecurityofdrinkingwaterof15.5millionpeopleofLongdeCountyissolved,andthesafetyofdrinkingwaterinruralareashasreached92.8%.However,insecurityofdrinkingwaterofpartsofthemasseshastobecompletelyresolved.

关键词:隆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Keywords:LongdeCounty;ruraldrinkingwater;safety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06-02

1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基本情况

隆德县地处宁夏最南部、六盘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全县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不完整,有很多的沟壑纵横,在全区范围内的各个县中海拔非常高、气温非常低、人口密度非常大、地形非常复杂和水资源不足的县。全县总面积985km2,辖3镇10乡1个街道办事处,118个行政村,人口18.6万人,农业人口17.1万人。多年平均降水量502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2000年底,有16.71万群众的饮水存在不安全问题,占农村人口的97.7%。

隆德县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9处,其中“解困”项目19处,饮水安全工程14处,自来水入户改造6处,累计完成投资87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277万元,群众自筹2486万元),设计日供水总量8581m3,解决了全县15.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13个乡镇118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通上了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92.8%。

2示范县建设成果

2.1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通过示范县建设,隆德县累计解决了1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全县人口的92.8%(其中,集中供水工程解决15.02万人,分散式饮水解决0.48万人),全县成立专业化管理所3个,代管站9个,建设水质化验室1座,农村供水配件销售部13个,安装自动化管理系统12套(台),聘请村级管理员86人。初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农村饮水水源和管网互补互通的统一调度体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供水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卫生安全的农村供水水质监测检验体系、较为完善的农村供水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快捷高效的农村饮水安全重大事故应急保障体系等5大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2.2工程建设标准得到较大提升充分利用示范县建设的有利时机,高标准建设新工程,大规模改造旧工程,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在新工程建设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化系统、联户水表井、锁闭阀等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渝河南部等3处“千吨万人”工程全部实现了网上水压、水量、水质的自动检测和调控,对旧工程实施“百村千户”改造,姚套等15处旧工程焕发新颜。优化、并网、联通了流域、区域、工程的供水管网,使供水保证率加上了“双保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建设了大水沟、温堡等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大厅,实行集中收费,这些基础设施的大完善成就了隆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方式的“新革命”,工程建设标准得到较大提升。

2.3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对已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新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修理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工程、资金、人员的管理作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规定。从专管、代管、自管到“县管理总站+水管单位+村级服务体”的立体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符合隆德县实际。采取县外观摩、县内交流、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一线从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各管理单位结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验收要求,收集整理完善资料,加强水费征管,及时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3主要做法和措施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工程类型、规模和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时遵守“东水西用,南水北调,天上水就地利用”的思路,在用水方面采取“高水高用,低水低用,自流为主,扬水为辅”的方法,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东部紧邻六盘山,水资源非常丰富,水质也不差,但是却缺少健全的饮水工程设施,主要是通过兴建饮水工程的方法解决工程型缺水;中部黄土丘陵区,水资源不足,主要通过引水工程解决资源型缺水;渝河河谷川道区,水污染严重,苦咸水、高氟水多,主要通过远距离调水解决水质型缺水。而且在我们综合分析了全县水资源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特点等因素之后认为,在工程布局上以大水沟、渝河南部、黄家峡等三座“千吨万人”饮水安全工程为骨架,结合其他饮水工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供水网络体系,使水资源及工程能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调度。

3.2严把关口,确保质量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示范性强”的“三高一强”工程建设目标,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一是严格建设程序。每项工程都要严格执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同时,还按照批复要求,对工程建设实行了项目公示制、规划建卡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办公室,每个相关的负责人都要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真正的将各个管理责任落实;二是严格质量标准。制定了《隆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从工程建设的内容、形式以及标准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定换和要求,人人都念一本经;三是严把“五道关口”,具体是指采购原材料及主要设备、选择施工队伍、质量监督、验收和资金拨付这五个关口;四是推行“三个参与”,具体是指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参与工程规划、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的制定。这些措施的执行,有力的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3.3科学管理,健全体制根据饮水安全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范围比较广,战线比较长,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这样,我要想使工程更长时间的创造效益,保证工程永续利就要十分重视工程运行管理,具体要做到以下五点:

①是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施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完善、制定并出台了《隆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定期检查养护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制度中都明确的规定了工程管理、改扩建、水源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管理单位在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各种特点的情况下,建立了工程管理日志、工程管理卡和运行管理台帐,细分到每村每户详细的线路布置图,所有这些都采用电子文档管理的方式,实现了每个村组入户图、效益表、水费收缴管理卡、台账、供水合同的统一,做到了建管并举,保证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的长效发挥。②是从水费征管入手,确保经费投入。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后期管理是保证,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坚持“多用多交,少用少交”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群众接受的用水收费办法。采取“抄表到户,按方计费”的方式。关于用户水费的计算方式,采取的是定量和计量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即每个用户一个月最少要收两方水的基础水价,多余两方的情况,根据实际用水量来计算,核定自流工程水价是1方水1.51元,扬水工程水价是1方水2.66元。建立水费台账,设立专门的水费存储银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其中1/5用作大修理基金由水务局管理,专户存储,全县统筹使用,13/20是用作工程管理和维护,3/20给村级管理员发薪水。收费情况要按时的公告于群众,让群众都能够对其进行监督。③是从水质检验入手,确保安全饮水。水务局专门建立了农村饮水中心化验室,根据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查水的浊度、色度、嗅和味、pH值、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等,并委托县疾控中心在枯水和丰水期对个工程水质进行专门检测,确保水质安全。同时,水务局联合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设立了保护性标志加强水源保护,定期巡视检查,保障水源安全。④是从完善管理体制入手,确保工程长效运行。根据隆德县群众居住分散,线路长,管理困难的特点,我们认为实行群管和专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供水工程涉及的人群是比较集中的,跨乡村的,可以设置专门的供水管理所,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如果供水工程所涉及的区域不大,可以将管理的任务交给附近的水管所按行政区划分片承包管理;如果饮水工程仅涉及某个村或者是某个村民小组,可以选择一事一议,由村集体管理,也可以交给某个有能力、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人来管理。在每个用水村根据区域大小、供水规模,用水状况,通过群众选举的方式确定村级管理员协助管理单位管理本区域或本村用水,县水务局成立了农村供水管理总站,对各管理所(站)的管理状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形成了“县管理站、水管所和村管理员”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并向用水户公布维修及监督电话,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限时服务。⑤是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入手,确保饮水安全。制定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应急预案,并分解到每个运行的单项工程中,对因干旱、自然因素等造成的缺水、停水、水质污染和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确保饮水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4困难和问题

①隆德县属全国贫困县,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加之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地方配套和群众筹资投劳难以全部落实。②全县39处饮水安全工程除黄家峡建有净化水厂外,其余工程无净化水厂,或水质处理设施简单,存在水质安全隐患。③由于点多、面广、线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难度大,管理费用高,自动化程度低,还不能实现“以水养水”。

5建议

①请上级部门在饮水解困项目改造、水质处理、自动化管理等方面继续支持隆德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彻底解决剩余人口的不安全问题,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工程的长效运行打好基础。②支持隆德县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与城市供水的同源、同网、同质。③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和推广,应及时考虑农村自来水排水工程的建设。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造福后代,泽被子孙的的德政工程,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建设是我们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和体现,是我们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初步探索和尝试。但我们深知,受资金和经济条件限制隆德县的工程建设标准还较低,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还有一部分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改善民生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还有更多工作去做,我们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真抓实干、努力拼搏,为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能力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牛起虎.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J].山西水利,2010,26(4):6-8.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方案篇10

总体目标

在巩固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使我乡食品安全各环节特别是学校食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基本建立,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确保如期实现县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

整顿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责任部门:乡农技站,乡畜牧站)。

1、工作目标

配合县农业局,县畜牧局进行农产品质量的抽查检验,蔬菜农药残留、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进一步推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2、主要任务

(1)加强蔬菜、畜禽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检测,确保不发生因此而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加强饲料质量安全检测,饲料及畜禽产品养殖环节违法添加使用瘦肉精等案件的查处率达到100%。

(3)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

3、主要措施

(1)开展种植业、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生猪“瘦肉精”和饲料非法添加剂等突出问题。

(2)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

(二)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责任部门:乡食品安全办公室)

1、工作目标

配合县工商局进一步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溯源制度,食品零售户98%以上要保留可追溯的进货票据,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食品市场秩序。

2、主要任务及措施

(1)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规范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

(2)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食品经营违法行为,维护食品经营正常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索票等制度,履行进货查验和记录义务。

(三)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责任部门:各村委会、教育辅导站)

1、工作目标

继续加大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强化许可与日常监管,食堂许可证持证率达100%。重点强化对学校食堂等重点餐饮单位的监督,加大高风险食品和餐饮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监督力度,严格督促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原料进货索证索票率达100%,餐饮具消毒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100%。

2、主要任务

(1)贯彻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开展专项整治和检查,落实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等制度。

(2)加强农村家庭自办群众性宴席的申报、登记、备案的督促、检查工作。

(3)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确保餐饮服务环节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率达到100%。

3、主要措施

(1)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从严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等违法行为。

(2)开展学校食堂等集体食堂专项检查,督促集体食堂完善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加大餐饮具消毒专项整治。

(3)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牧区集体群宴安全监管运行机制,引导举办农牧区家庭群宴的户主和承办农牧区家庭群宴烹饪的流动厨师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符合餐饮安全要求的自律标准;建立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牧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通过督促、检查,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备案率达95%以上。

(4)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完善食物中毒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和事故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责任单位:乡食品安全办公室)

1、工作目标

在全乡树立一批食品安全示范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正面引导。

2、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抓整治、严管理、促规范、建示范”的原则,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村、示范单位、示范店等创建活动。

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责任。各村、各单位要把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整顿方案,明确具体任务、措施、目标、时限和责任,确保年底前完成各项整顿任务。

(二)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防范化解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各村、各单位要认真研究整顿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监管空白和死角。

(三)及时准确进行信息收集上报。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将整顿期间的重要工作进展、成效等随时以文字形式上报乡食品安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