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20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1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摇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通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代表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任务是:高精度、高效率、最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通讯技术的任务是: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计算机的任务是:通过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数值和逻辑运算,给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

2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农业信息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科教结合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2.2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目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普遍认识,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进程的加快,青海省农业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到目前全省农业行业部门都成立了信息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农业信息工作开始走上正常渠道。但也存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的需要;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信息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4几点思考

4.1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抓住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时机,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起符合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科技规律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的基石。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主体。

4.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制度创新。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农业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创新扩大农业新科技的供给。二要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用农业新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刺激农户对信息新技术的需求。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4.3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创新,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4.4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目前青海省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对青海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指导、气象信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确化运行以及科学化设计,增加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下文从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管理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一、从硬件建设方面强化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从分布情况上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点多、面广,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且管理效率也不高。通过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在建设农业数据库系统方面,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我国的各种农业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通过网络通信进行汇总、分析、分类以及相关处理之后成为建设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农业数据库系统是我国进行农业管理的重要信息依据,因此要求其信息要具有丰富性、实时性和准确性。“丰富性”主要是指农业信息应该涵盖我国的所有农业区域,而不应该出现疏漏;“实时性”主要是指农业信息应该与农业变化情况保持同步更新,如果用两三年之前的数据来作为今年农业管理的数据依据,则很难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主要是农业信息在采集、传输、汇总、分析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失真,否则必然会误导农业政策的制定。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系统的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以及社会化,以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

2.建设我国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网上专家系统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有必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与网上专家系统,以便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经济预警和政策模拟,制定调控决策方案等[1]。

系统设计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技能按照作物、地域和农时季节进行分类和排序,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电脑提供的多媒体图象与声音,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2]。第二,建立网上专家咨询体系,把专家的宝贵知识、技术、经验按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进行科学集成,使不同区域的农民按照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产过程随时向电脑进行技术咨询,利用电脑的虚拟环境获得具体的技术操作指导。第三,利用在线通信功能,让农民在网上向专家提问,专家在网上解答问题,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使网络成为专家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3]。第四,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地膜等生产资料的性能等信息,为农民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支持,提高农民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4]。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

1.培养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

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在进行管理。除了大量培养具有各种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之外,还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竞争力。具体措施主要有:对目前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操作各种信息设备的能力;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信息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地划分;提高服务于农业的意识;增强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节能培训,保证信息获取的准确性;重视对信息服务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除此之外,必须从现在起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备方面需要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5]。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同时注意选派科技骨干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学习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以及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6]。

2.培养广阔的农业信息市场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非常的不均衡,进而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市场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市场广阔、活跃而且应用程度高;但是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则表现得比较弱势。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积极行动,将国家农业信息市场作为引导全国农业信息市场发展的火车头,重点建设区域性的农业信息市场,并为基层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进而实现我国农业信息市场的全面、均衡发展。农业信息市场能够为农业生产者、购买者提供交流和互换信息的平台,让农业产品更快地实现其市场价值,或者让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因此,培养广阔的农业信息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信息市场不仅仅为农业生产者、购买者提供交流和互换信息的平台,更能够促进农业信息价值的达成和实现。有鉴于信息市场的重要性,为了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市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依照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合理的信息市场组织构架,例如,可以根据生产季节、农作物品种、经济作物与非经济作物等来农业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来编制市场信息交易模式。其次,构建完善的信息市场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坚持加快农业产品交易、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方式,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符合农民的操作习惯。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价格体系。一定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在信息市场的信息应该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并对信息者的有效身份进行核实,避免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出现。在价格方面,需要参照全国的统一标准,并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进行价格指导,防止出现价格过低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或者价格虚高欺诈农民的情况。

由于信息市场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因此,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蓝图,促进信息市场发展的多元化,例如,除了必要的信息沟通交流服务之外,还应该提供农业技术转让服务、信息中介服务、新产品和新成果的引进与开发服务以及各种农业项目的拍卖服务等等。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市场存在秩序混乱、垃圾信息过多、缺乏管理的法制依据和理论依据等问题,因此,想要促进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农业信息市场科学化发展、法制化发展以及标准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艳芹,李为超.徐州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09,(28):188-189.

[2]郑红剑,薛飞.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例[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01):109-111.

[3]郑怀国,谭翠萍,孙素芬,张峻峰,赵静娟.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J].安徽农业科学,2008,(13):105-106.

[4]吕晓燕.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4):158-159.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断发现商业运转中的各种发展机会,才能够抢占先机,进行不断投资和销售,使效益达到更好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一些专家分析推测,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用户,也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将保持现状,产业模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经济的大范围环境将会发生明显的突出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需,也为了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体系,对农业产业的研究和一些农业经济策略的提出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所以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创新农业和土地经营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业结构是以小规模的农户为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理位置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制定农业管理政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地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相关法律,可以证实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管理中仍将以土地经营为主。创新我国的农业制度,关键在政府的决策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对农业和土地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农”政策的提出。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内需,同时满足对外应求,这是我国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一定的政策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这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三农”政策的提出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以解决有关农业产业的困难,最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三、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L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12:11.

[2]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李道亮,丁娟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14-18.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

数字农业是关于农业产业的信息化体系,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是领域信息化的重点,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数字农业的核心是构建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支持体系。

一、农业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技术(即数字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领域中各种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方面的技术,其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传播,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技术特性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和智能化。

二、河北省数字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构建该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包括农业信息贮存技术、农业信息应用技术和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1.农业信息贮存技术

(1)农业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我国已建立多个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和土地土壤信息系统等,同时引进了世界4大数据库,为信息的便捷利用打下了基础。至2006年底,河北省已形成文字、图片等网络信息资源2800G以上,涵盖科技、市场、政策等各个方面。省农业信息中心建成12个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信息容量达100多万条,研发出菜篮子产品报价等7个大型应用系统,为搞好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2)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Library)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2006年5月在河北保定召开了农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学术研讨会,就数字图书馆发展新动态、农业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2.农业信息应用技术

农业信息应用技术包括农业自动控制、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3S、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

(1)农业自动控制技术(autoControl)

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对农业的增产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河北乐亭县自动灌溉试验站根据水稻需水形成了适合河北省及类似地区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并在河北省内8个地市进行了应用。

(2)农业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

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一定领域内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涉及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养殖、市场管理、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河北省农业厅连续数年来开展了“863”农业智能信息技术示范工程,已经开发了“小麦”、“玉米”、“大豆”、“黄瓜”、“辣椒”、“葡萄”、“稻田养蟹”等一批农业专家系统,并在省内多个市县完善及推广。

(3)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多媒体是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技术。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河北省廊坊农科院“植物保护咨询系统”为农业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4)3S技术(RS,GiS,GpS)

“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于一身,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性、实时性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可定量化方面。2000年,中国科学院开始着手对这一新兴农业形式进行研究,首批选取了新疆、上海和河北栾城三个试点。其中栾城代表了典型的黄淮海平原农业高产区,它能够对整个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起到示范作用。

(5)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河北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数据分析整理手段落后问题,引用“GiS”、“GpS”技术,对耕地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制作了各种养分的电子版图层,应用mo地图控件及VB语言,研制了具备信息查询和推荐施肥等功能的土壤养分信息与管理系统,数据量达1.5GB,是国内第一个应用这项技术做出系列图件和实用系统的省份。

(6)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

DSS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农业生产中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后可以感受到更高的决策质量、沟通的改进、成本削减、生产率的提高及节约时间等方面的改善。河北省目前已建立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SSnwwH),主要对小麦越冬死亡率、物候期出现时间、群体动态变化、同化物分配状况以及最终产量等几方面进行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某一冬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及某一区域适宜种植的品种,同时提出相应的栽培管理建议,从而达到对“冬麦北移”进行辅决策的目的。

3.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

(1)农业信息互联网络技术

国际互联网是构建农业信息网络最主要的部分。截至2006年,河北省先后建成河北农业信息网、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河北民营经济网、燕赵粮网、农村信息户联网、农村经济信息村村通网等六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农业网站850多个,总数占全国农业网站1/10强。

(2)卫星数据传输系统

在河北网通、移动、联通等电信公司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全省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目前,电话语音服务发展到35个县,手机短信服务“三农”用户约20多万户。利用电视提供信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收视率不断提高,“电波入户”省级示范县达117个。全省75%以上的行政村接通了宽带,基本实现了村村能上网,有效扩大了信息覆盖范围。

三、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但是仍存在着农业信息资源种类不全与采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严重脱节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除加强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创建功能齐全的农业信息资源系统之外,还要有健全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保护、扶持各种信息主体的成长,协调各部门、各机构间信息有序合理的运作。

参考文献:

[1]郭书普张立平沈基长董伟:构建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5,7(9):89~94

[2]应文杰: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7,(8):45~47

[3]杨术明寇雪芹师帅兵丁慧梅: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J].农机化研究,2003,(1):126~128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6

1信息技术的概念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正迅猛发展开来。但是,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所谓信息技术,指的是有关信息搜集、加工、储备、传输、利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加强了我国农业领域技术力量,提高了我国农业领域科研水平,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高产高效和整个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方式

2.1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内部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越来越智能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农业机械的内部,每一个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系统内部都安置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与计算机实现有效连接,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水平和效率,并且具备了远距离处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2.2应用于人机信息的沟通交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操作,即使现代农业机械日趋智能化,也依然需要依靠人的力量。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注重人及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农业机械的驾驶室内安置了智能化电子显示器,操作者能够通过这项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了解作业情况和系统运行的情况,及时实现远距离操控,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和质量。

2.3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通过室内计算机系统和室外农作机械间的设置,形成无线连接,建立无限信息的瞬时转换,形成有效的人机管理和操作。室内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监控田间作业情况,并通过调动相关存储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农业作业效率。例如,通过数据的储存和有效分析,进行田间作业的具体规划和决策,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故障,即使出现意外事故也能通过远程监控及时解决。

3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作用

3.1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现代农机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机械,提高了农机应用的水平和效果,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的教育工作,强化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机应用更为现代化,方便了农机手的操作,使农机手更易上手,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把控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3.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强化科研开发

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强化了科研开发的力度和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强化了农业机械的革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科技力量带动农业机械的研发,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田间作业的高效和优质,带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有效渗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使现代农业开始依靠高科技的力量,促进科技研发,变革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3.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与三农问题的有效对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必须与三农问题有效对接,从农业的根本出发,切入到农业机械的开发、销售和使用,提高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对农业机械的革新,并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管理水平,使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都能够有效地惠及农村和农民,强化农民的信息技术使用和高科技农业机械的操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村的日新月异。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一定不能忽视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只有将高科技的农业机械应用到农村和农民,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4结语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运用形式;提升策略

农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在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与有效耕地面积日益缩减的局势下,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被提出来[1]。以电子技术为首领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动着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那么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如何使电子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加快农业机械转型升级的目标,文章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具体运用与提升应用效率的途径进行研究。

1概述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技术,其将信息技术、现代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信息收集、互换以及储存等系列性环节中均有所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相关应用程序,达到有效应用的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大幅度的优化了农业信息资源被处理与应用的效率与程序,为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与营销环节的高效运行注入活力[2]。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在推动国内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论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2.1电子装备技术

该种类型的电子技术通常运用于机械内部,比如将监控与自动控制系统添加进去。这里以拖拉机这一大型农业机械为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所以此时需要分布式控制技术与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对于体积庞大的现代农业机械来说,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之时,计算机控制终端(eCU)的辅佐是极为必要的,这样就可以借助智能化的形式达到对机械系统自动化管控的目标,具体是借助安设网络通信协议与规划标准接口的途径去达到优化农业接卸设施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的目标。

2.2人机接口技术

对于任何类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而言,其在运转的进程中均要有人的参与与管控。在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仪表盘逐渐被电子监视仪取而代之,继而凭借智能化显示终端去达到呈现数据信息的目标,此时人机交互界面性能的整体优化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也就是说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人机有效互动基础上的,否则电子信息技术的实用性难以充分的彰显出来,那么优化并应用人机接口技术是极为必要的。目前人机接口技术主要是对智能化显示终端设施进行应用,其可以参照操控者的实际需求,将不同子系统的终端信息在液晶显示器中呈现出来,继而在数据库技术的协助下,有关形状、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效显示也成为可能;此外,智能化显示终端可以应用自体的智能储存功能,达到对田间信息及时性、动态化管理的目标,这样相关人员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对田间数据信息进行整体化分析,为提高农田管理效率以及创新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提高参照资料。

2.3总线通信技术

为了使众多农业机械设施具有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特色,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之时,可以借助将智能显示终端设备安设在机械驾驶操作平台上去实现上述目标,而终端设备的型号是由机械的类型而决定的,在光线电缆的协助下去到使相关通信有效衔接的目标。具体是在Can总线技术的协助下实现上述目标,借助串联的形式与相对应标准接口关联在一起。在总线通信技术的协助下,农业机械系统内部安设的eCU与总控制器达到信息互换的目标,并以动态化监测的形式去强化自动化操作水平精准性。在农业通用化规划实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上的运用体现出兼容性的特征,就应该以总线通信技术标准为基点,为上述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若通用性标准要达到实现的目标,对与农业机械生产制造而言,只要在处理接口配套问题的进程中把握住重点即可,这些重点可能是eCU用户侧,也可能是相关设施的规划问题,还可能是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在农业机械通用性标准的编制方面,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国际上相关研究人员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现阶段,对于拖来机这一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而言,国际上对其编制的各项标准大体上是以Din9684为基准的。

3解析强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运用的对策

3.1提升农民信息意识水平与农业机械应用能力

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践行者,借助教育与培训活动,强化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同时政府机关可以推行相关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将死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农民群体中推行的难度。强化农民对现代信息化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力,解决农民思想与技术等方面的各种疑虑,实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目标。

3.2加大机械信息化研发力度

尽管现阶段各类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运用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效,但是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现代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与电子化水平与还是存在较大的距离。所以加大对高校、科研院等机构的投入力度是极为可行的,从而使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内农业机械科研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3.3与“三农”问题有效关联

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与发展,应该紧紧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机械研制、营销、应用、维修保养等程序的信息化质量,大幅度的提升农业机械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水准,从而使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科研成效更加贴近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实况,为各类科研成效的推行与应用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由全文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上应用效率是极高的,并且其运用范畴不断的拓宽,其在解放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而为了拉近国内农业机械与国际信息化水平之间的距离,积极的对限制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各类因素采取完善措施,同时有效的将理论成果进行转化,最终实现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刘学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举例[J].农业与技术,2013,05:8.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8

摘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倾向

1.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项目的社会效果主要是来自于项目区生产效果、技术接受效果、劳动条件改进效果、生活水平提高效果、分配效果、就业效果等,而各相关主体参与行为选择与参与程度或参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项目的社会效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拟开展的农业技术项目持有不同的观点与诉求,对其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行为准则、行为方式进行研究,剖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理,有助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与透明度。

2.利益相关者构成

所谓利益相关者,即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众多相对独立且功能各异的主体参与。其中,政府(地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项目区社会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企业等)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参与行为决定农业技术项目实施的进程与项目评价的效果。

各主体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在农业技术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2.1政府

政府主要行使项目管理决策和提供有力的资金、物资支持。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参与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行为动机带有较强的宏观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在农业技术项目实施导向上扮演项目管理者与项目参与主体双重角色,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本质上还是制度供给者,担负着清晰界定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为项目各利益相关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制度规则以及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等。

政府在面对农业技术项目时要考虑:(1)政府财政分配是否约束着农业技术项目投资;(2)政府对新技术的选择行为,考察政府更倾向于对何种技术进行投资;(3)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估计及对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的估计,这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推行者与项目的实施者之间的认识差异程度,此差异越大,项目推进的阻力越大,二者之间认识越一致,项目推进的动力越强。

2.2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宣传、传授并组织生产者应用农业新技术。其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政府调控农业、农村的纽带,同时也是开展农业技术项目的主要信息传递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运转效率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的转化速度与推广规模。而且,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动机也有较大差别。公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目的在于实现政府目标;二是利用技术推广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此类主体既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又具有相应的盈利性。与之对应的是民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技术推广服务获取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盈利目的。

2.3项目区社会组织

项目区社会组织主要是配合与协调政府与农技推广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向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之一,它是由农业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自主经营的农村合作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合作属性。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在于:其与农户关系相对稳定,实行农民的自我管理,其成员分享服务环节的增值利润。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4农业生产者

农业生产者是接受新技术项目或实际应用农业新技术的主体。根据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创新理论,资源禀赋程度对农民的技术选择行为具有影响。考察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的选择与接纳程度,应首先考察耕地、劳力与资金三大资源禀赋,及提高农民采纳新技术成本的诸多因素。

根据市场需求诱导技术创新理论,人均收入水平对农产品质量需求有影响。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与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机制都完善。因此,农业生产者对技术的选择与接受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产品市场的优质优价机制以及项目区农业政策支持力度。

3.利益相关者参与机理

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的分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各个单独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决策个体有其自身的资源约束与参与行为选择;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与参与效果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及其决策依据,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不可能是孤立的。

3.1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倾向与行为选择

政府作为农业技术项目的主要决策者,对项目的规划与设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进行项目选择时,较易结合自身拥有的资源状况、政绩期望,以及政府主管领导的个人意志等。政府参与行为的主动性较强,决定着项目的设立、存废、实施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等。

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在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要加进一些体现自身利益的标准;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准则。项目的实施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协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仍需面对农业系统的阻碍:(1)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技商品化的需求和农技商品化的滞后之间的矛盾;(2)农业技术推广的协调一致要求与推广组织多元化的矛盾;(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参与机理进行评价,必须准确把握各技术推广部门的需求、期望以及自身工作能力与面临的现实障碍。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民与政府的天然桥梁,由于其对农村社会具有较强的群众根基并对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有较好的了解与把握,故其作用于农民的技术选择与项目决策,以及项目的接受程度。农户群体的决策优化,直接受此类社会组织的参与倾向与参与能力的影响,对农业技术项目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农业生产者是农业技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对项目的评估也相对谨慎。农业技术项目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从宏观上看,要评价农民是否具有参与项目的能力,即是要评价农民的资源禀赋、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项目所需的相关配套设施以及项目与农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相适应;从微观上看,要评估项目是否影响农民的公平,自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时也应兼顾到农民“短期不损、长期受益”的需要。

同时,也要评估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参与积极性的持续与长久。仅依靠行政强制而令各主体参与,则当在行政减弱或退出时,其参与便无从保障。

3.2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流通与协调参与

以上分析仅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说明了影响各主体参与行为选择与参与动机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因此有必要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加以衡量,其关键在于各利益相关者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与获取、信息的流通以及各主体通过信息流通而建立的协调机制。

要评估农业技术项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性机理,首先应对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表达倾向、信息获取能力及信息作用强度三方面入手。

(1)信息表达倾向:各参与方是否积极主动披露自身有关参与项目行为选择的各项信息。(2)信息获取能力:各参与方是否能获取项目其他参与方的行为选择等相关信息。(3)信息作用强度:各参与方的相关信息对其他参与方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以上前两点也就是信息经济学所讲的完全信息,即信息的表达与获取,也就是信息的传递是顺畅的。后一点则强调信息的影响,即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4.实践意义

政府是农业技术项目的投资者,在信息表达、信息获取方面自然具有绝对的优势与动力。但政府在推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经济人”的利己主义限制,更倾向于披露项目的有利信息或有意夸大项目的积极效果,从而掩盖项目的潜在风险以及农民可能面临的各项损失。而且,由于信息的表达与获取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农民在信息表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就造成了政府在获取农民私人信息方面必然存在障碍。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具有一定特殊性,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职能延伸系统,因此其在信息流方面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当政府的目标与农民的目标一致时,信息的流通就相应顺畅;反之,由于受到农民的抵触,可能直接影响农技推广部门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作用强度。作为信息的者,推广人员的知识、态度、交往技巧和社会地位将影响农民对项目的接受程度;而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农民的知识、态度和社会背景等也影响其对技术项目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必然面临着以上两方面困难而制约着其信息的流出、流入以及作用强度。

农民群体的决策优化,依赖于对农产品需求市场和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及时、准确、全面、适用的信息支持,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处理。因此,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信息与信息获取平台以及指导农民理性运用和分析信息)是农业市场信息有效流动和处理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信息服务则依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农民自身素质差异等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这点在对比发达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农村地区后将得到显著体现。

同时,农村社会组织在信息流通过程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项目的态度不得不考虑农村社区的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兼容程度,这些都影响着信息在社区内的流通效果,并直接体现在农民的参与行为选择与参与强度。

由此可见,社会评价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理,重在强调信息流通机制,势必要确保各参与主体在信息互动与行为互动方面的连接。因此,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表达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其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则是参与机理的核心。[科]

【参考文献】

[1][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简小鹰.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的整体性特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农业与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应用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