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03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1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概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2-02

近几年国家颁布和修订了各种工程技术规范,实行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制度,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高素质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也给高等学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直接服务于“工程勘察”就业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对目前工程实践的日新月异、工程技术规范不断修订等新形势,如何有效组织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成为该课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工程地质勘察”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材的选择、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的,如教学课程内容要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相关联[1],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2-4],探讨实践教学、野外原位测试试验教学等[5-7],而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工程概念的研究则很少。

一、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偏轻。该课程在前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设置课程为64学时,注重讲解勘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造成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明显偏弱,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明显不足。

2.所用教材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目前关于该课程的教材较少,多十几年前编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明显与专业规范内容脱节。

3.野外勘察试验主要以观摩为主。该课程涉及到的实验主要以野外的原位测试为主,前期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是在室内进行观摩,而没有进行现场的测试,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设置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就是按照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为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岩土体治理加固、开挖支护和降水等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对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论证、评价[8]。显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概念,结合工程实际介绍勘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有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内容方面,因该课程涉及到的相关专业规范多达几十种,而规范内容又在不断的修订中,相关规范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条目清晰,是课堂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中又不能逐一进行讲解,可选择规范各自的适用范围、规范的普遍性问题、关键数据指标、条文规定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特点是:(1)课程内容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托进行设置,按照规范内容逐层进行展开,先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应用到实际场地,内容由浅入深、范围有宽到窄,连续性较强;(2)教学内容有明显的知识模块体系,不同的知识模块既有不同又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3)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加以运用。

三、教学体系建设

1.教学环节安排。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分为以下3个教学环节:(1)进行1学期64个学时的课堂理论教学,介绍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穿插部分工程实例,该环节在大三第一学期进行;(2)室内工程设计,该环节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利用2周的时间完成,主要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完成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设计;(3)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认识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因新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无法进行野外试验,该环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期末,利用2周的时间进行该课程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包括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3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工程概念始终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2.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分为以下3种:课堂教学考核主要是布置大作业和期末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程度,部分考试内容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相关内容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室内设计考核方式为布置一具体工程实例,将该工程概况和拟建场地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及相关的地质环境内容给出,依据相关规范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勘察方法的设置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重点考察学生对相关规范的熟悉程度、常用的勘察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习基地现场实习考核方式为具体原位测试试验仪器的操作使用和试验数据的整理。

3.教学序列。整个教学序列可概括为由整体向局部再到整体。以勘察方法介绍为例,先统一初步介绍各个勘察方法的特点,然后分章节详细介绍每个勘察方法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勘察实例总结各个勘察方法的适用性。

4.教学内容。以具体工程实例为导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一直都是从事工科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工程分析能力、培养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的建设需要体现出该课程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特色。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从具有特色的工程实践中取经,获得最新的工程实践资料,将特色工程如工民建工程、矿建工程、滑坡勘察工程、泥石流勘察工程、公路勘察工程等介绍到讲堂,教学过程中融合较为突出的实例,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足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近几年各类工程规程也在不断修订,教学课件也要不断进行调整。

5.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很多知识点涉及到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和岩体力学等基础课程,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回顾、总结、设问和对比等教学手段的综合采用,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介绍第八章斜坡场地勘察时,就可以首先以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滑坡的基本要素及野外判别标志、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等相关内容,进而提炼出斜坡场地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中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对比分析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工程概念思想,如针对滑坡勘察可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反思和对比,向学生积极灌输工程思想,包括工程地质测绘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各种勘察方法综合利用和互补的必要性、强调按照勘察阶段开展工作的重要性等,以具体实例为依托进行授课,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岩土工程勘察”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讲解,设置课堂理论授课、室内工程设计和实习基地现场原位测试试验3个教学环节,将工程思想始终贯穿在讲课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兴趣,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唐亦川,唐胜利,等.“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75-76.

[2]王俊杰,赖勇,赵明阶.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82-87.

[3]赵建军,王运生,巨能攀.“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4):35-38.

[4]牟春梅,朱寿增,刘之葵.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75-77.

[5]殷亚军.《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土体原位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3):109-111.

[6]牟春梅,朱寿增,莫红艳,等.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本科《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4):217-218.

[7]蔡国军,巨能攀,付小敏,等.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6):164-167.

[8]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2.

teachingSystemConstructionandengineeringConceptCultivating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inXinjiangUniversity

ZHanGZi-zhao,CHenKai,CHUChun-mei,CHenGwen-yu

(Schoolofgeologicalandminingengineering,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数字化;勘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1.1、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1.2、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场地岩土的岩性或土层性质、空间分布和工程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存贮、排泄特征和水位、水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场地周围地区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情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2、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对于数据库系统来说,在卫星定位系统基础上的勘察,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是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基础性的地理数据,即自然区画图和地形地貌图,其中,前者反映的是研究区域内主要道路、居民区等公共设施的自然地理信息,后者反映的是研究区域内的原有地貌情况。研究区域内的勘探资料,经过合理筛选和处理后,勘探点处包含有环境、地理等大部分信息以及地层信息,如:液化等级和指数、特征周期等。构建岩土勘察工程的数字化数据库的主要步骤为: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数据库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数据密集度,处理起来也十分复杂,为了得到全面准确的概念性模型,需要对数据对象及其属性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数据库表结构。下一步是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将数据划分为三类:原始数据,这类数据是通过用户侧输入的,主要是由测点数据组成;中间数据,这类数据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包括地层层面的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等,它们可以各种图件,供用户使用,也可以实现信息的查询操作;最终数据,这类数据的种类较多,从用户需要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图形以及文档资料。

3、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结合岩土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地质勘查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了解清楚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情况。那么,岩土工程应该如何合理应用地质勘查技术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3.1、合理规划,完善地质勘查水平

岩土工程施工,需要秉着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地质勘查的水平。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查的时候,应该进行合理规划,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详细规划地质勘查方案,按照国家地质勘查找矿的具体要求部署工作。

3.2、合理布局,按照地质勘查规律,以提高勘查的有序性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多种多样,地质勘查在布局方面应该兼顾岩土工程相关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勘查工作,引导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科学水平。

3.3、合理创新,结合地质勘查需求,以促进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

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创新,将决定了工程的施工水平。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以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如今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与科技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如出一辙,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岩土工程地质勘查需求,合理配置资源,灵活应用和不断创新各种地质勘查技术。

4、数字化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的勘察内容比较复杂,通过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完善岩土工程的实际勘察,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4.1、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建模应用

数字化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建模应用,主要是将岩土数据转化成数字化的方式,进而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度分析岩土数据。建模应用必须以岩土工程的实际环境为主,以此来获取深层次的岩土信息冈。建模能够为岩土工程提供数字化的地图,整合多项岩土资料,科学匹配建模中的技术与软件,例如:传统勘察技术无法实现地图与软件的匹配,特别是CaD,很大程度上降低岩土勘察的效率,所以某工程利用数字化勘察技术连接地图与CaD软件,CaD得出的数字可以直接在地图上应用,不需进行数据转换,提升岩土工程的勘察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建模应用,促使岩土工程勘察跟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保障工程数据的勘察水平,同时确保数字化的勘察信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效益。

4.2、实现岩土工程场地虚拟

场地虚拟是数字化勘察技术的核心,以数据库的方式反映工程现场。场地虚拟具有针对性,并不是岩土工程的所有勘察都可实现虚拟,只能实现于特定环境中,如:地理信息环节、地形信息环节等。以某岩土工程为例,分析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场地虚拟。该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山川较为丰富,成为该岩土工程勘察的制约条件,该工程勘察人员首先收集山川资料,重点以地层、地质为主,然后虚拟勘察系统,得出各项勘察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化数字技术的勘察特性,最后勘察人员在虚拟场地中输入收集的资料,场地虚拟会自动生成勘察人员所需的信息资料。基于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场地虚拟,有利于获取交点信息,降低岩土叠加的勘察难度,实现多层次勘察。近几年,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场地虚拟,成为岩土工程中主流的勘察方式,发挥数字化的勘察优势,解决传统岩土勘察的弊端,而且勘察结构准确度非常高,有利于岩土工程的安全施工。

4.3、岩土工程的勘察模拟

数字化勘察技术促使岩土工程呈现模拟变化,严格处理多样的岩土数据,便于获取整个工程的实际信息。部分岩土工程内的数据较难通过实际勘察测量,数字化勘察技术能够模拟岩土工程环境,构建概念性的勘察系统,充分研究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实行数字化管控,利用勘察模型模拟岩土工程,快速抽取模拟勘察量。因为数字化勘察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实际与模拟岩土工程之间的属性关系,所以岩土工程单位利用模拟勘察,获取复杂岩土工程的基本信息。

5、数字化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效益价值

数字化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具有明显的效益价值,着实提升岩土勘察的水平和能力叫。具体效益价值体现在:

(l)规范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提高数字化勘察数据的转化率,强化数据利用,数字化的勘察结果与岩土实际高度吻合,规划岩土工程的特殊因素,适应于岩土工程勘察中;

(2)连通数字化的勘察设计,确保岩土勘察各项软件的准确匹配,推动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发展;

(3)提高岩土勘察的数字化水平,避免岩土信息过多影响勘察效果,降低岩土勘察信息的理解难度,减轻勘察人员的工作负担。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出现,其改变了过去的手工方式,改用CaD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数字化的勘察信息处理。同时,在硬件系统上可以进行联网操作,方便自动化的处理图形和文字,所以加强对其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永宁.岩土工程中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21:123.

[2]宗文涛.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38.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3

一、岩土工程勘察对象的基本特征

虽然岩土工程构造的起因、规模、形态、结构差别很大,但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都可以抽象为点、线、面、体四种元素的集合。点状构造如测点等、线状构造如地质剖面线等、面状构造如人工填土层等厚度面等、体构造如地下岩体等。任何地质对象在空间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性质特征,并与其它地质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联系:因此地质对象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三个方面。空间特征表示地质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特征,也称作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地质对象一般是通过地质体来反映的,地质体的形态通常是不规则的,而且具有不同的产状。属性特征表示地质对象的各种性质特征,如地质对象的年代、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水性、力学强度参数等。不同的地质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同一地质对象的属性特征在空间上往往是不均一的。如岩体的抗压强度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地质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为拓扑关系,包括邻接、包含、相离等关系。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三维地质模型应该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种地质对象的几何属性和拓扑信息的表达。岩土工程建模就是要建立岩土工程空间特征与岩土工程属性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数字化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建模方法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地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

2.岩土勘察工程数字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处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或数据及其作用在信息或数据之上的处理是系统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即要弄清需要有哪些数据,数据之间有何联系,数据本身有何性质,数据的结构和应对数据进行哪些处理,每个处理有什么逻辑功能。因此,为了把用户的数据要求明确地表达出来,首先在较高的抽象层面上,使用一种面向问题的数据模型(概念性数据模型),按照用户的观点来针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最常用的方法是实体一联系方法。实体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且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它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而联系则反映了信息世界中实体内部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管理的实体主要有:钻孔、地层、图形资料、文档资料等,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实体一联系方法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用e.R图表级的概念模型独立于具体的R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3.数据库建立及实现过程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地层厚度、地层顶面标高、含水率、孔隙度、抗压强度等参数)。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按照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如单孔柱状图、连线剖面图等)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关系,对于岩土工程的数据库管理必须严格遵循时间序列,即遵循原始数据一中间数据一最终数据的关系。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4

[关键字]基础地质岩土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p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2-129-2

0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有关于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然而人的思想不同,能力上也有所区别,就对这些规章制度产生了分歧,引发不必要的损失。与实际中,此类情况不胜枚举,是工程建设在规范性上达不到标准。下面就对此展开讨论。

1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为其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的工程参数,其勘察报告的质量对工程的安全和造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成本的问题都与初期工程勘察的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施工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涉及到了基础地质中岩石的实际情况。对岩土工程进行考察包含了很多步骤,这些包括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进行原位测试等方面,这些都是要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够进行,经验丰富能为施工带来很多好处,少走很多弯路。一份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要做到真实可靠,这样才能如实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才能找出存在问题,就可以进行探讨改正,给出适当的建议,有利于工程的发展。

2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2.1对基础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

工程基础地质室内测试的主要问题是地质岩土样送达试验室后未及时进行开样测试,或不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操作。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吧:对于时间上比较随意,没有很好的把握;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但很多固结测试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这样就会是得出的结果真实度不高,不易令人信服,常常自相矛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就要求地质室内的试验要有时效性,并遵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岩土的室内试验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但这是建立在原状的土、岩样和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没有其中一个,都会大大降低真实性。这些情况就表现在: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

不同的岩石和土要有不同的取样器,要根据岩石和土的性质,分别采取适应自身的取样器,这样才会对试验有所帮助。样品要及时进行试验,否则就要储存好;要根据土质的特性进行一定的划分。要充分了解土质的方面的特性,这样才能对土质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而且在50及100kpa压力固结试验时会出现百分表测出的变形量小于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的情况(因我国膨胀土的膨胀力一般在50~100kpa之间)。此外,对粉土定名时不能只重视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注意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的指标,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另外,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和液化判别时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因此,地质中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工作;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试验剪切破坏面与实际土石体剪切破坏面不一致,剪切时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规定,快剪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2.2基础地质的野外踏勘和资料搜集

进行野外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收集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就可以得出最新的成果,所以工作人员要在思想意识树立起这样的一个概念。进行野外勘察,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很多知识,而且由于是实际考察得出的,所以真实性不容置疑,这样勘察工作也为后期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在野外进行勘察的时候,就要对岩土进行勘探,要想使工作进展顺利,就要做好前期工作,明确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勘察的内容以及在这过程中会用的知识方法。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期才会更加通畅,有计划的进行下去,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

原始基础地质资料的获取,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获取准确、全面的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基本的工作,任何误判和假象均会直接影响工程勘察的质量。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工程野外勘察地层的划分要十分仔细,要根据工程野外勘察地层的划分,而这就需要在勘察时做出必要的收集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1~2个钻孔,统一勘察编录形式,避免野外勘察资料的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勘察资料整理带来困难;勘察工作的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尤其是在施工区域的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季节,工程勘察的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按照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不仅可以保证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还为及时发现极软弱地层标贯自陷、自沉现象,从而确保标工程贯入数据的真实性。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由于碎石类土采样难、岩心采取率低(因钻进多采用泥浆循环,细颗粒易冲失),对碎石类土的相对软弱夹层较难发现,而且碎石土的承载力一般较好,但其均匀性对基础地基变形的影响很大,现实中不乏因碎石土的局部夹层导致建筑不均匀变形过大的实例,连续贯入是发现碎石土有无相对软弱夹层、判定碎石土均匀性和密实程度的必然要求。但也有人认为,连续贯入效率较低且起杆困难,在勘探时不能做到连续贯入;区域地下水位的观测,不仅要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因素,还应在观测的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小时后进行,其次,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水位换算地下水的正确流向允许±2cm的误差,水位量测直接参照孔口是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的。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复杂地形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74-1

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勘察人员都要先进行当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这是为了给岩土工程的设计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提供关于当地地质环境的数据信息,供这些人员参考。岩土工程勘察,对于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岩土勘察这项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后续的工程施工工作质量也无法保证。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应当遵守特定的勘查程序,按照国家规定来进行各项勘查工作。

1城市复杂地形中岩土工程勘察具体问题分析

1.1资料缺乏

为了确保工程设计人员科学选择设计方案,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在具体勘测之前,需要收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充分的资料和信息是正确开展勘测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勘察人员为设计人员提供有效参考的保障。然而,从目前部分城市复杂地形的建设现状来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布局还不尽合理,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勘测结果的精确性,使得建筑工程缺乏可以参照的数据资料。

1.2报告不准

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在完成实地勘测工作之后,需要拟定一种合理的施工计划方案,并交给工程设计单位来分析研究。然而,部分勘测人员在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的篇章结构分析,也没有做到用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设计观点,导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缺乏严密的条理性,逻辑线索不清晰,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合。这样的勘测报告,不仅很难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还会误导城市复杂地形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给具体的施工活动带来很多不便。另外,部分勘察单位编写的勘察报告缺少重要的数据信息,有的编写人员将勘测结果全部堆砌到报告当中,使报告看起来杂乱无章,这些现象都影响到了勘察报告的准确性。

1.3质量低下

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在勘测工作中,需要对从室内和室外采集来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归类,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复杂地形设计的需要。然而,部分勘测单位存在勘测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部分勘察人员不能准确把握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因而滥用概念,错误分析岩土工程勘测中得到的一系列数值,没有看出这些数据信息中存在的异常,进而采用传统的统计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导致分析结果误差偏大,分析报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有的岩土工程勘察人员没能准确掌握勘测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参数,这将严重影响到施工过程中对于相关参数的赋值。如果参数标准没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这个标准就会与工程要求之间形成差距,影响到信息质量,干扰城市复杂地形的正常施工程序。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措施

2.1加强管理监督

要想避免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于勘查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督促勘察人员改进勘查技术,提高勘查质量。工程的监督人员要根据复杂地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监督机制,并将勘查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具体而言,勘查工作的管理人员要改变不适应工程现状的管理体制,严格审查相关的合同文本和勘测计划,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交质量合格的勘察报告,注意避免报告中经常出现的数据和信息不实、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在对勘察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具体责任的分配和落实;只有将工程责任落实到人,才能有效督促勘察人员改进技术。

另外,管理和监督人员还要多进行现场调查,认真了解工程建设现场的地质情况,选择地质条件较好、岩土埋藏层次较深的地区进行勘测,这样可以有效拉大岩土工程测量的间距。管理和监督人员还应当关注施工场所附近的地理层次划分,综合考察当地岩土的颜色、土层形状和土层含水量,在充分掌握土质情况的基础上,决定科学的钻探方法。

2.2合理选择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每一种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勘测人员要根据施工场所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勘测设施、勘测方法和样本选取方式。切忌只顾节约勘测活动的成本,就在没有经过慎重考量的时候随便选取勘察所用的设施,这样会导致所选设备与施工场所的设施不相匹配,从而给勘测工作带来麻烦。

2.3认真整理资料

在完成具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活动之后,勘察人员通常要整理编写勘查材料。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勘查数据的归类整理,可以为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重要依据。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勘察人员应当认真对比原始的数据和实验结果与工程现场的测量结果,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恰当的技术处理措施。技术人员要严格依照勘测标准,认真整理勘测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在整理完之后,应当将资料交给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并通过两次以上的检查。技术人员应当认真仔细地对待资料整理工作,确保勘察记录和信息的精确性。

3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城市复杂地形中的一项前置性工作,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工程勘察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勘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具体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当着重加强对于勘察工作的管理监督,选择正确的勘察方式,并认真整理勘察得到的数据信息。勘察人员只有透彻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规定,掌握规范的勘察程序,并在勘察实践中与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切磋交流,才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为城市复杂地形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吕金奇.复杂地形中岩土工程勘察的控制措施探讨[J].门窗,2012(06).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6

关键词:地质勘探项目成本管理

地质勘查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要想生存发展,就有必要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对于降低勘查成本,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其中存在的管理和控制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概念及其控制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和施工成本的概念及关系

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指的是勘查企业以勘查项目为核算对象,以货币形式将具体施工当中的一切生产耗费、要素价值形态转化的总和核算出来。项目成本一般主要是包含直接和间接成本。地质勘查施工成本是将勘查项目开工到完工产生的所有直接耗费,以货币形式计算得到的总和。通过勘探项目的成本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项目勘探成本可分为项目管理费用和成本以及其他费用。地质调查项目的建设成本是由地质勘探工程成本和相关管理费用构成的,其中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注意施工成本。

(二)成本控制内容及原则

传统的成本管理,单纯的注重成本本身的管理,通过完成成本指标来实现成本管理。这样管理忽略了成本形成的原因,不重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因此,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也应该注意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成本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应该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地质勘探项目特点,可以结合特定的工作环境检查对象,合理的施工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完善,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其次,探索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应具备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等时效性保证各种计划及时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加强全面的处理能力,减少施工误差,降低成本。真实性严格控制成本控制计划当中的各数据具有很高精确度和准确度,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勘查项目数据量大、涉及内容多,有必要引进国际先进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采取现代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方法手段,结合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全面改善施工管理质量,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首先,项目施工成本涉及施工当中的各个环节,牵涉到项目的各个部门,要实现项目成本控制必须充分调动每个职工和每个部门关心成本和控制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全员参与,单纯的依靠个别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将很难达成管理目标。其次,勘探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的成本等等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成本形成于这些具体的阶段当中。因此,探索工程建设成本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最后,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明确职责,按岗位分解项目施工成本指标,同时明确每个岗位利益和权利,实现风险分担,以确保成本有效控制。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节约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强调节约成本的同时,应该拓宽源头,注重开源。增加企业成本节约力度并深化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建议

(一)提高成本管理的重视度

1、转变勘察管理思想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历经多年的发展,但是在地质勘探的成本管理的思想上,想法过于老旧,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地质勘查产业领域也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营机制,努力转变思维,重视并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实事求是的处理成本管理中的不同问题,在处理问题时,要不断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最终促进我国勘查行业的发展。在地质勘察项目中,勘察材料成本控制中,要想提高材料成本控制意识,就有必要首先节约材料成本。解决此类问题,可以采用限额发料和分级收料的方式,更加合理的利用材料,从而有效的节约材料成本,对于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2、增强勘察工作责任感

在进行勘察工作时,要时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因为陈本管理工作所波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各不同的管理部门单纯的协调各自成本,这对于成本管理工作是没有效率的。因此,要积极配合多方部门,每个人在成本管理方面都要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企业责任感。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二)确立成本管理目标

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利益的实现,需要在进行勘察时降低成本,在进行管理时,加强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勘察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明确的勘查目标,合理的制定勘察项目成本的管理方法,明确不同负责人的不同目标,奖惩有度,调动全体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成本管理的目标。

(三)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地质勘察单位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的培训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明确各分配机制的目的,努力适应与当前人们生活相匹配的现代管理机制。此外,在后勤保障上,要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他们在工作的同时有一种家族的归属感,产生团体凝聚力,最终锁住人才,防止流失。

(四)建立监督审核机制

首先,在勘查工作中,对各勘察环节的成本做出详细具体的分析理解,并落实到各相关勘察部门和个人中,在落实过程中,要严格监察制度,规范勘查工作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在企业内部中,应把勘察成本管理的考核和奖惩制度落到实处,确保系统实现。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地质勘察行业也在实行企业化的运营管理,因此,进行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就是一种必然性。本文在进行勘察行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中,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应改进的地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勘察行业的成本管理作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花.浅谈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5(03):297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7

一、强化实地深入勘察,拓展初步设计深度

在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前掌握详实准确并且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基本资料室增强初步设计概算深度的前提,也是提升概算编制质量的基础,因此在编制概算前必须深入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和勘察工作,一方面避免因投资估算粗糙和可行性研究不实降低概算编制所需资料的质量,另一方面避免因“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工程概算数据与实际建设情况不符,进而严重影响初步设计概算编制的准确性。特别是在老区有序调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老区油田工程项目不仅相对于新建项目来说对初步设计概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细致性要求更高且更为严格,而且老区油田较为复杂的地质状况必须具备较高的配套专业作为保障,这就要求编制概算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地质勘察和配套专业调查,确认工程项目地质状况是否能够满足初步设计要求,经勘察考证确实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要及时进行基础变更,同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地质状况,需要采取诸如基坑排水、地下障碍物拆除等措施,而这些情况通常在初步设计阶段不仅难以预见,同时也是极易引发工程项目超概算的重要因素,因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概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降低工程项目建设超概算的风险,就必须做好概算编制前的实地勘察工作,尽可能地做好特殊地质情况的预期,防止因前期勘察不够造成施工时实际地质状况与设计不符而增加额外的处理费用。为了保证概算编制前的实地勘察和专业调查效果,尽管许多于立项当年下达投资计划的工程项目设计周期较为紧张,也不能随意大幅压缩概算勘察的时间,不仅如此,随着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在编制概算时必须充分进行深入现场勘察,对工程项目规模、占地布置、辅助设施和安全环保措施等现场实际情况做到清楚了解,尤其是对油气处理场站建设料场位置,材料和机具运输到油田基建工程建设所需的条件及运输距离等客观因素只有切身实地做好勘察,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工程项目选用的工艺流程、专业技术和主要机具设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最终确认,防止实际施工时出现工艺技术、材料机具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而额外采取措施导致工程项目“超概算”。同时,进行现场勘察时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临时流程、隐蔽工程和无用设备材料的拆除工程,尽可能准确地对需用量进行预期概算,以免缺项、漏项,从而确保概算编制内容全面,具备足够的设计深度,以防为工程造价超概算埋下风险隐患。

二、透彻理解设计图纸,提升概算编制准度

提升概算编制准确度是防止油气田工程项目超概算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工作人员必须透彻理解设计图纸,真正掌握工程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核心思路,然而由于油气田工程项目建设环境较为复杂,对配套专业要求高,而概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大都为经济相关专业人员并非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不能全面掌握所有配套专业知识,即便概算编制人员在编制前已经到工程现场进行深入考察,但自身专业的局限性显然会对概算编制人员难以透过现场状况完全“吃透”设计图,因而保障概算编制的准确性,首先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概算编制人员紧密配合,一方面要转变以往概算编制人员不参与实地调查,仅依靠由设计人员和配套专业人员现场调查获得的间接资料作为概算依据的工作方式,防止因概算人员缺乏直接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设计人员、配套专业人员和概算编制人员在工程项目各阶段的现场考察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共同深入工程项目现场进行勘察,结合现场和设计图加强沟通和交流,防止设计人员和专业配套人员在实地状况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反馈至概算编制人员的情况发生,确保概算编制人员能够吃透设计图纸,掌握设计理念,从大局出发分析和编制概算。不仅如此,提升概算编制的准确性,除了通过深入勘察获得工程地质勘测资料,掌握材料供应、交通运输、台班计量、施工条件等工程建设项目现场情况和透彻理解经批准的设计图纸之外,还必须严格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价格管理部门核准的价格文件及标准化概算指标和概算定额作为依据编制和分析油气田工程项目概算,重点把握好如下两方面内容的准确性:一是工程建设项目设备材料价格不能盲目套用报价,尤其是随着大量新材料、新机具和新设备的快速应用,许多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更新换代产品尚无价格标准可查,给概算编制人员核定价格带来极大难度,因而某些工程建设项目所需材料、机具设备的供应商便借“新”虚高报价,而概算人员通常出于防止核减过多造成投资结算超概算的目的,在编制概算时大都采取直接应用报价,造成概算造价过高的现象层出不穷,如在以往概算审查中核减的机具设备报价核减率甚至高达66%,从而导致工程建设项目虚占投资资金,造成投资浪费。因此,若要进一步提升概算编制的准确性,概算人员必须更加细致、严格地对供应商报价进行核查,价格主管部门有同质化产品的价格可供参考的应当以价格主管部门标准价格为依据对报价合理性作出客观分析,对明显高于定额中心标准化价格较多的报价,如果当年存在应用该产品的产能概算,首先参考产能概算的价格,对产能概算没有应用的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标准价格合理下调报价。同时,对价格主管部门没有指导价格的,可以根据产品当地价格和同用途产品加权平均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不合理报价作出适当下调。二是在认真计算工程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量计算结果的检查和校对,防止概算编制遗漏、多计工程量,降低工程量计算的错误率,尤其是对油气田工程建设项目中占比较大且错误率较高的工艺管线安装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一定要反复核查,确保各项参数计算准确。为了提升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在日常工作中,概算编制人员可以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的各种运算功能和编程功能,编辑含有准确运算公式的“宏”来快速简便地计算各工程项目中具有通用运算公式的参数,既能在时效上提升概算编制的工作效率,又能在质量上提升概算编制的准确性。三是及时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完成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补充定额编制,防范工程建设项目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时尚未有适用定额而降低概算编制准确性,延缓概算编制进度。为此,在概算编制准备资料阶段就应当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相关资料提供给价格主管部门以便其尽快完成补充定额以供编制时使用,并且遇到概算缺乏适用定额时编制人员要加强与预算人员的沟通,确认是否具有相应的预算定额可以套用。四是编制人员在套用工程取费代码时必须严格按照最新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选取科学恰当的代码,特别要注意补充定额和改造与维修定额需要按定额总说明的特殊规定实施三类取费,同时复查概算时要对概算选取的取费代码进行重点复查,确保代码正确无误,否则即便套用定额、工程量、材料设备价格正确,也会因取费率、取费定额错误导致整个工程项目投资失真。此外,对于诸如土方定额之类不取费定额也应当按正确的取费代码规范取费。

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概算审核效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数字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149-02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也逐渐走进了数字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在岩土勘察工程中灵活地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勘察的工作效率,是目前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共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事实上,在勘察工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体系建设,并需要在实际的工程运用中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文章主要就勘察资料的收集、数字化建模方法、勘察数据库的设计,这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1事先收集好勘察所需的资料

1.1确定勘探深度及间距

在勘察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勘察的间距和深度,由于岩土的结构形式和基础形式并不相同,因此相应的勘探深度也不一样。举例来说,假如砖混结构住宅是5~6层,那么勘探孔深15m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五层的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相对比较大、基础面积足够大,那么勘探施工人员就可以使用桩基,如果勘探孔的深度只有15m,就达不到标准不能使用桩基。

那么,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钻孔的勘察深度要能控制主要受力层,那么就要在5m以上;如果是高层建筑,就要确保勘察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当然,还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达到控制性钻孔深度,也就是要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以便能够达到勘察需要。

1.2科学划分野外的地层

科学勘探实践表明,在影响室内资料整理是否准确的众多因素当中,野外地层的正确划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普通的大型工程施工都采用钻机平行作业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各勘探班组各行其事的局面,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料汇总难度大,就会给室内整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勘探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共同勘探一到两个的钻孔,然后确定统一的编录形式。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地组织专门的人员到现场去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的分层连线,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上报,并且采取合理、科学、及时的措施进行应对。

1.3对地下水位的观测方法

勘察人员在地下水位勘察量测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首先,勘察人员在勘察的过程当中,要保证观测地下水位的工作可以同步地进行,然后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的二十四小时以后,再开始进行量测工作。

其次,勘察人员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时,要详尽分析和了解地下水开采情况,如果量测的时间刚刚好是位于附近抽水井抽水下降漏斗,换句话说,勘察人员所量测到的地下水位,将会比实际情况深。

再次,在勘察人员对水位量测的工作过程中,把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结合起来。根据以往经验,水位埋深产生几厘米的误差在所难免,这也就意味着量测数据不能达到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为+2cm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勘察人员,很难对地下水的流向做出测定。为了解决这一施工难题,就需要在相应位置设置和孔口坐标,此外,还应该要以标高回测时的孔口位置为准向下量测地下水位深度。

2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建模方式

表面模型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岩土工程地质建模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获得表面模型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再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通常而言,施工当中经常使用到的不规则格网法,主要是通过区域内有限个点,然后勘察人员可以把这些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因此,我们可以说,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最为简单并且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会对应一个记录的特征,可以预见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完成数字化建模的关键一步。由于对于边的记录又分为四个指针字段,同时,还有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有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所以其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下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

3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

3.1概念模型的设计

从本质上看,我们可以将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看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能够准确判断系统需要掌握什么数据,以及数据本身的性质、结构,这些数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对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在每个处理细节当中,与其他的处理工作之间又会有怎样的逻辑功能和关联性。

因此,勘察人员为了把数据的要求准确而有效地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简单地说,就是将一种面向问题的数据模型应用到工作过程中,然后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观点,准确地完成数据和信息的建模。其中的实体-联系就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方法。岩土工程的数据管理实体主要包括:钻孔勘探信息、照片、各类试验成果、录像、图形、文档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基础是由岩土工程数据库构成的,从专业应用角度上看其是一个数据库应用问题:处理复杂、数据密集。在实际勘察工作中如果想要获得能够反映出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还可以有效的分离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因此,这就需要在现实的岩土测量与勘探的实体中获得准确的数据,从侧面开展建立模型工作,然后才能能够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判断出对象之间和数据属性之间的关系。

实体-联系e-R方法,其实就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效工具,其实际是用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能够独立于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勘察单位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合并地层分层表、物理力学表,这样才能够给钻孔岩土提供参数表,然后在与土层信息表结合成钻孔物理信息表。

3.2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一般而言,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可以分为: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其实,就查询系统本身而言,操作者最终得到的数据较为繁杂。这些数据主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连线剖面图、单孔柱状图等图形资料,也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文档资料。也正是岩土工程的复杂性,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管理岩土工程的数据库,按照原始数据-中间数据-最终数据的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其主要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基础区划数据,主要包括:其一,区划、规划图。通过此类图片,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山川、道路、居民区、公共设施等自然地理信息。其二,地形、地貌图,此类图片则很好的归纳概括出了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其三,经过批准的总体规划、防灾规划及其他分类规划图件。

②岩土工程勘察数据,主要包括:其一,被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以及已经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主要信息有地理、环境指标等,具体有年代、沉积相等。其二,各类建筑场地土的室内、野外试验信息,包括特征周期、液化指数、岩土物性参数等。

由此可见,在数据库中原始数据由两个部分组成:几何属性数据和物理属性数据;其中钻孔属性数据则由钻孔几何属性数据和钻孔物理属性数据,如地层顶面标高、地层厚度、含水率、孔隙度、抗压强度等物性参数组成,其在access中则以两张数据表表现出来。

3.3岩土工程数据库的主要功能

①数据输入。在开始数据输入时,一定要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处理数据程序的规范化。只有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够确保数据库能够达到实际需要的精度和范围,也才能帮助勘察人员获得有效的信息。

②数据库检索。通常情况下,某一实体的信息包含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两个方面。因此数据库检索也相应的需要按照实体的空间位置检索,或者根据实体的属性检索。空间检索的方式主要有“图示点检索”、“图示矩形检索”、“区域检索”等几种;而属性检索可以分为“条件检索”和“交叉条件检索”两种。这样,操作者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功,在计算机运行中检索、提取数据中的岩土工程参数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③对空间的分析。岩土工程数据库的空间分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叠加分析,包括有指点对线叠加的分析区、区对点叠加的分析、对线叠加的分析、区对区叠加的分析等几个类型;第二是对缓冲区的分析,包含有区缓冲区的分析、线缓冲区的分析、点缓冲区的分析等几个类型;第三是对多层立体的叠加分析。

④对属性的分析。对属性的分析工作,可以分类为对单属性累计直方图单属性分类的统计工作、对单属性基本初等函数变换、对单属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双属性累计频率直方图、单属性累计频率直方图双属性分类统计、双属性累计直方图、双属性四则运算等。

总之,作为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岩土工程数据库在数字化时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与GlS的联结,能够有效的将几何属性与物理属性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快速的完成虚拟场地的创建。

4结语

在信息科技时代,所有行业都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岩土工程的数字勘探进程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向前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作为处于一线的勘察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建设相应的数字化应用系统,才能确保数字化信息得以充分利用。

当然,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不代表传统的勘察技术就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勘察模式仍然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关键是看操作人员如何使用,如何平衡数字化和传统操作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洪涛,申丽梅,D.BatJaRGaL(蒙古),等.蒙古国岩土工程勘察[J].工程勘察,2011,(S1).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1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是运用地质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的理论,按照科学的勘察程序与方法,利用有效的测试仪器和技术,调查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从而为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等提供详实、科学、准确的地质资料的活动,从而预防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的危害。通常地质勘察报告给出的场地地质资料包括土的物理性指标,土层分布,地下水和地下水分布,地基评价,是设计、施工的依据。施工过程中除必须依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图外,还须参考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其土的性质,针对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在保证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基土的潜力,合理地选择地基与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

2岩土工程勘察常见技术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建筑物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收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

2.2岩土参数问题

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如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如:

①在提供岩土性状参数时一概以平均值以蔽之;

②原位测试结果与土工试验成果确定的岩土性状、状态强度相悖的现象时有出现而不究其原因;

③参数统计时对相关联参数如c与φ、es与a1-2样本数往往不一致;

④根据岩土参数确定的地基土强度往往与推荐的结果不符;

⑤提出地基承载力指标时不了解容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内涵;不明白承载力基本值、承载力标准值、承载力设计值、承载力特征值几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2.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深度不足

规范GB50021-2001第14.3.3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不少岩土勘察报告还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水平上,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原始数据的合理可靠性不作深入探讨,仅作简单的数理统计,便作为其它分析的依据;在承载力的评价时,采用了多种手段、给出了相应的成果,但对各方法的适宜性不加分析,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差异不作研究,常给出1个最低值了事,显然不符合岩土工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勘察报告结论建议不合理,如同一建筑物推荐多种基础型式,未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进行建议;推荐基础类型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行性,不结合建筑物的结构荷载特点,不注意环境影响;场地明显存在边坡,却不进行勘察评价,不提支护方案及设计参数;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不能真正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优化

针对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明确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的综合应用

依据岩土工程特性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勘察目的,以指导勘察技术工作方向。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程地质测绘。

(2)勘探与取样。

(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

(4)现场检验与监测。

勘察工作可以根据各种勘察方法的优点综合使用。比如,若勘探深度不大,且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应首选探井法;对于需划分岩土分区界线的勘探点位,探槽法是应考虑的。触探法方便快捷,很快就能够知道地基土层的承载力或其他指标。

2.2注重新技术的运用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验证堤坝、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解决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解决挡土结构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土体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动力工程、砂土液化、单桩和群桩在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3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工程应用

3.1工程概况及分析

3.1.1工程概况

某拟建高层商住楼地上27层,地下1层,基坑深度约5米。工程拟采用桩基础,最大柱荷载为20000kn(见图1)。

图1勘探孔平面位置图

3.1.2地基土层的划分及分层评述

根据本次勘探揭露及地基土的成因、岩性特征、埋藏分布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结合静力触探曲线,将勘探深度以浅地基土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12个亚层体,1个透镜体。各土层划分情况详见表1。

表1工程地质层划分表

3.2岩土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3.2.1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为了更好的进行基础方案比选,本次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5.5条公式对场地适宜采用的桩型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抗拔桩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第9.2.7条公式估算。考虑到地下室开挖因素,有效桩长从标高-2.50m起算,估算结果详见表2。

表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注:表中地下室部分抗拔承载力计算时,抗拔系数取0.7。

3.2.2桩基变形参数

桩基变形参数,对于5c及以上土层,可从e-p、e-Logp曲线中获取,对于6层其e-p、e-Logp曲线反应的仅是粘性土含量较高时的压缩变形过程,而6层以碎石土为主,该层按地区经验变形模量可取25mpa。

3.3地基基础方案论证

(1)预应力管桩

该桩型的优点在于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容易控制,但在本场地施工时存在以下问题:

a.当沉桩需穿过厚度较大的3a层粉质粘土、3b层粉质粘土、3c层含粘性土卵石时,沉桩难度较大。建议施工时要选择合适的沉桩配重及打桩设备,合理安排打桩顺序,控制打桩速率,宜采用锤击沉桩。对于高层区,当选择预应力管桩时,设计施工前应通过试沉桩确定其成桩可能性,设计时应考虑可能采取预钻孔取土后再打入的方法成桩。

b.该桩型属挤土桩,场地分布饱和软土,设计、施工时应注意其不利影响,避免出现桩顶上浮、断桩及影响周边环境。另外当基础方案同时采用钻孔灌注桩及预应力管桩时,应先施工预应力管桩,后施工钻孔灌注桩,必要时在中间设消震孔,以消除挤土效应的影响。

c.对于单桩承载力要求较高的桩,设计时要保证桩身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选择有经验的打桩队伍。

(2)静压预制桩沉桩的可能性

目前静压桩机,压桩能力受预制桩身强度C40控制,按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来计算压桩所需反力,当桩入土23m,有效桩长12m,以第12层密实状态细砂层为持力层,进入该层3.0m时,压桩反力需4400kn。从目前压桩机的能力来看可以达到上述压桩反力的要求,但桩身采用标号C40混凝土时,fck=27kn/mm2,相对桩顶承受力标准值为4320kn,故当桩入土深度超过23m时,桩身强度受到制约,桩再长将可能被压断或桩顶受到破坏。

(3)钻孔灌注桩成孔的可能性

当采用钻孔灌注桩入土深度、有效桩长可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时,由于桩入土深度内有粉土、粉细砂、中砂存在,可采用泥浆护壁解决孔的坍塌问题,成孔没有问题。

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议使用钻孔灌注桩,该桩型的优点在于地层适应性强,单桩承载力大,对于本工程场地,设计施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a.在成孔过程中桩身容易在场地上部流塑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和软塑的粉质粘土层中发生断桩和缩径现象,穿透中下部的含砂、圆砾及卵石层时易塌孔及漏浆,施工时应选择合适的泥浆比重,并采取护壁措施。

b.由于桩长较长,桩底沉渣不易控制,而桩底沉渣厚度直接关系到桩端承载力的发挥,本次桩端土的参数是建立在桩底沉渣厚度≤10cm(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基础上的,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沉渣厚度,桩底沉渣厚度不应>10cm。

3.4基坑设计与施工分析

本工程设1层地下室,开挖深度5m左右。基坑开挖及影响深度内的地基土层主要有:1a层素填土,1b层粉质粘土和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基坑范围较大,开挖时应采取支护措施。

根据本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基土的特点和类似工程实践经验,基坑围护可选择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结合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结构,该支护的整体性和隔水性能良好,基坑内无支撑,有利于机械挖土,且用作内支撑的钻孔灌注桩可以作为基础桩,但造价较高。

作为比较方案,也可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其特点是喷锚网结构与土体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喷锚网复合体,是一种主动受力体系,施工时配合降水进行。

由于地基土层透水性相对较差,水量较小,基坑开挖时一般可采用集水井法排水。

基坑开挖围护方案应通过专门设计确定,本次根据勘察资料结合经验,确定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详见表1。

表1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解决和处理建设工程中与岩土介质有关的问题,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才能更好地预防岩土工程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工程地质勘察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298-01

1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一般岩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界面、断层、地下水位、风化层厚度以及各种物探、化探资料,这些资料只是一些离散的数据,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较难直接利用它们再去分析场地中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规律,更何况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静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们空间变化的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的空间分析要求。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本论文就将主要对数字化的岩土工程勘察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和同行分享。

2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2.1 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2.2 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3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探讨

3.1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

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1)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①自然区划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②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2)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

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

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结合上述分析,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

①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②数据库建立实现。

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