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05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1

关键词:港口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国际经验;机制创新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镇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港口航线逐步增多,吞吐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但比起南京港、连云港港等省内一些港口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镇江的港口建设还相对滞后。调查发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镇江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借鉴国外港口建设投融资经验,创新港口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是港口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国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框架

纵观欧、美、亚多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主投资型港口和政府投资型港口。

1.地主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地主投资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改革后的东欧国家港口均采用这一模式。地主投资型港口基本特点是:通过港口规划,包括现有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界定港口的区域范围。凡是港口区域范围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机构(港务局)或者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其性质类似于我国三峡建设总公司和长江口建设总公司)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等从事经营,收取岸线或土地出租费用;或者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收取码头或库场租用费。港务局或者这个公共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规划、建设实施政府对港口的管理职能,不参与市场竞争,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因此其土地或者码头、库场等的租金收入免交各种税费,全部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即通过土地运作,实行滚动开发。地主投资型港口的最大优点是确立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远固定投融资渠道,不需要各级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往往不投入),实施滚动开发,对港口的长远发展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不论是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的港口,还是由公共企业管理的港口,地主型港口的模式无疑是促进港口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2.政府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直接投入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如:日本、新加坡,欧洲的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大陆港口,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日本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凡新建、扩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拟定五或十年港口发展规划,报国土交通省审批。涉及陆域或建设省主管的岸线时,还需报建设省审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众使用的水域设施,设施或泊位设施,工程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半分担。特别重要港口、避风港口75%由中央政府负担。海关、商检等配套单位的建设投资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拨款。日本港口的码头投资主体分为三类:港湾局建设和管理公共码头,出租给港运企业(即装卸、运输企业)经营;厂商自行建设、管理其使用的专用码头;埠头公社建设、管理轮渡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出租给船公司使用。

二、国外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经验

调查研究许多国家港口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可以发现两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1.突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负责

所有港口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由政府负责。地主投资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行使政府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即公司制形式)通过规划或立法界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通过对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可建码头的岸线,出租给经营人建设码头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建设好码头或码头水工部分出租给经营人从事码头经营业务(如德国的租赁港、北欧及东欧国家的港口、日本埠头公社的码头等),而经营性的设施基本都由经营人自行建设、维护和管理。

从表面上看,其管理模式似乎各不相同,政策不一,但是在上述港口投融资体制的基本问题上所采取的模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基于港口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企业),在这个区域内,存在若干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交易市场,它既构成与其他港口(另一个市场)的竞争,也构成一个港口(一个市场)内部竞争,在这种多种产业产品汇集、多个企业参与经营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只能由管理港口的政府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与我国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是完全一致的。

2.坚持港口规划、建设与维护相统一

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无一不是始终捆在一起,统一由负责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承担政府港口管理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来负责的。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规划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安排建设实际上作为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和对港口发展起主导和导向调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规划由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而基础设施则由某一个企业去建设和管理,往往建设会偏离规划,难以真正使规划得到落实。我国港口在港务局政企不分的时候,港务局所作的规划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围绕自身企业的经营来进行的,港口规划严格地说是一个港口企业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港口的发展规划。即便如此,那时的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实行政企分开之后,作为管理某个城市整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法律已经赋予他制定港口总体规划的职责。要真正使整个港口规划得以落实,使港口能按科学规划进行有序的发展,港口的基础设施,应当由这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是世界各国港口管理的共同内涵和共同特点。

三、镇江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镇江政府财力、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创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探索资本运营方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设对资金不断投入的实际需求。

1.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领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意见的精神实质,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的优惠政策。通过有效运作,争取更多的部级、省级“十二五”港口建设重大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务院支持江苏沿江和沿海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国家机关和省直机关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港口建设项目落户镇江港。

2.盘活港口现有资产

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舶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向经营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

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参照Bot(特许权融资)、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

出租、出让或完全出售港口资产和港口服务,引导镇江的优势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港口经营,有重点地开发港口中转和港区配套服务项目,扩大港口的规模效益。

3.创新招商引资项目

积极研究央属大型企业、省属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台湾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创新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政府招商、媒体宣传、对外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与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大的石化、能源等港口投资项目,吸引拥有市场和货源、实力雄厚的中远、中海等国内外大航运集团、大船公司、大货主来镇江投资港口开发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司合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国家和省级开发投资公司在镇江的投资信心,引导国司扩大投资规模,加大对镇江港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投资力度。

4.搭建多渠道投融资平台

完善港口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机构。配合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每年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港口建设的贴息、补助、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训等。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担保公司,为港口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开辟港口融资绿色通道。

借鉴国外著名港口以及江苏张家港、江阴港的经验作法,整合优质资源,成立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定向增发股份募集资金收购重大优质资产,壮大上市公司总资产。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航运集团等参股,以便把更多与港口发展相关的投资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的规模化经营积聚效应,打造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做到既有效破解港口建设资金瓶颈制约,又保持稳定货源,使招商引资建设港口的过程成为开拓货源、扩大市场的过程,成为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建立镇江港金融合作试验区,实现多方共赢。抢抓国家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长三角金融中心的新契机,争取海外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落户镇江参与港口建设,促进镇江金融合作。支持金融系统积极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引导民间过剩资金投向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雄厚,投资遍布各个领域。可以参照上海一些外资银行采用的“委托贷款”方式,利用银行网点分布广泛、经营优势明显等特点,向民间个体或企业资金过剩方宣传、解释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引导过剩的民间资金向需求资金的港口建设方向流动,并协助资金过剩贷出方对投入用于港口建设的资金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银行本身也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中间费用,开创建设方、贷出方和银行方多方共赢的局面。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2

摘要通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帮助企业拓展思维,实现共赢发展。在理念、形象、目标、管理“四个统一”的实践中探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助推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合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低迷时期,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有企业以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在国家经济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央企某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为例,在阐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涵义的基础上,浅析通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推进企业发展,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有效途径,帮助企业拓展思维,实现共赢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于自身状况和特点,在企业发展、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是塑造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从各方面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看,企业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形象、道德规范等。此外,企业文化还应该包括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引导员工的价值导向;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员工利益需求实时调整的动态理念等等。

就企业管理而言,一般指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组织、规划、指挥、协调、控制等,其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从企业管理的发展来看,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而在这演变过程中,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能够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提高生产效率,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互相包容、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而企业管理则是企业文化的承载和躯体,企业文化指导和引领着企业管理行为,而企业管理又是企业文化的具体执行者、落实者,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日益完善、逐步形成的,因此,企业文化脱胎于企业管理。而从另外的角度讲,企业管理又在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也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文化又助推着企业管理的进步。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的关键,也是企业实施管理行为的保证。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引导每位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的管理行为。同时,在企业文化的支撑下,员工也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管理的规范和制度的完善也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具体,使员工更容易接受企业理念,认同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现实意义

以笔者供职的中国铁建为例,中国铁建所属投资公司承担着该集团对外投融资项目的经营承揽业务,其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由中国铁建系统内兄弟单位承担施工任务,但投资方少花钱多办事控制投资的经营思路,与施工方做大投资获得更多利润的获利方式存在着本质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寻找利益最佳结合点,达到融合共赢的目的,将是衡量项目成败的最终标准。

投资方和施工方均为中国铁建旗下子公司,中国铁建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主体文化优势。中国铁建的前身是铁道兵部队,军人文化深深植根在中国铁建人的内心,这种强烈的自豪感和高度的纪律性成为中国铁建主体文化的精髓,并一代一代地在企业传承下来。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企业价值观“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这种母文化在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性,成为中国铁建最重要的文化优势。

基于投资、施工双方有着共同的企业文化基础,存在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的先天优势。通过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有利于在建设管理活动中有效避免权力与义务错位,避免不必要的内损。为此,投资公司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积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促进投资方和施工方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管理目标实现。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实践探索

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投资公司以中国铁建主体文化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平台,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中国铁建一家人”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矛盾双方找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理念、形象、目标、管理等“四个统一”,取得了项目管理的良好效果。

(一)理念的统一夯实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基础

投资方、施工方同属中国铁建,承载着中国铁建共同的文化基因,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这为“中国铁建一家人”理念被广泛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理念的统一进一步拉近了投资方与施工方的情感距离,“中国铁建一家人”成为了大家的思想共识。在此基础上,投资公司主动做好对施工单位的服务帮助和协调保障工作,并注重人文关怀,增加感情交流,让施工单位真正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不断激发施工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将“中国铁建一家人”理念渗透到项目建设管理的每一个角落。

(二)形象的统一助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

投资公司所属基础设施类项目从投资到施工到运营每个环节、每个单位都代表着中国铁建的企业形象和管理水平。为此,投资公司从“中国铁建一家人”的角度要求各项目参建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化工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等各方面都要以统一的形象对外展示中国铁建的企业实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各标段项目部都统一悬挂中国铁建企业标识、企业旗帜,在醒目位置制作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标语,会议室、办公室布置都按照中国铁建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有关规定执行,驻地围挡、生活区建设、各类标识标牌无不体现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特色,通过统一的外在形象时刻提醒参建单位牢记“中国铁建一家人”,提高各施工单位的凝聚力、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投资公司提出了打造“高铁版”高速公路的目标,用高铁的标准强化项目管理。为此,投资公司制定了《标准化工地建设实施细则》,对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驻地建设、现场建设及内业资料等11个方面提出统一的要求。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高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使标准化建设成为了展示中国铁建良好企业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目标的统一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聚焦

安全、优质、高效地建设好投资项目,保证投资、施工双方合理收益,实现共赢,是投资公司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最终目标,也是落实“中国铁建一家人”文化理念的最终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投资公司本着“方便施工、节省投资、加快进度、确保安全”的原则,深入开展施工图设计优化工作,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施工单位申报负变更。通过优化设计,使同一标段内同类型桥涵做到了标准统一、路基防护规范一致,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成本投入,受到施工单位的普遍欢迎,同时也节约了项目投资,一举两得,共同受益。

在“中国铁建一家人”理念的指引下,各参建单位也始终坚持大局观念,站在维护中国铁建整体利益的高度,认真履行工程承包人的职责,按照“不留缺陷,不留遗憾”的标准,一丝不苟严抓工程施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方和施工方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围绕共同的目标,商讨问题最佳处理方案,力求兼顾各方利益,形成了和谐、平等的工作环境。

(四)管理的统一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融合提供了具体抓手

投资公司按照“统筹一体”的管理思路,对各投资项目所属施工标段的安全质量、物资设备、计划成本、施工技术、工程进度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实现了内部管理的统一。为此,投资公司先后制定各类管理办法100余项,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为强化质量安全管控,投资公司在各在建项目全面开展信誉评价活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建设“平安工地”、“平安优质工程”,施行安全质量考核发牌制度(红黄灰绿),实现全线动态监管,对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铁建一家人”理念深入人心,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各参建兄弟单位能互相理解和默契配合。在投资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各投资项目每月都会按时将资金拨付给各施工标段,实现了建设资金从上至下的快速有序流通,保证了各参建单位资金的需求。为保证现场物资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在投资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各项目公司组织参建单位,按照物资集采要求,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对于地材采购也坚持“中国铁建一家人”的理念,统一筹划,统一管理,统一行动,定期通报本地区市场价格,协调各施工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价格联盟,避免因争抢地材而导致内部竞争,有效控制了地材价格的上涨。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目前,我国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大多地区不得不主要依靠雨水灌溉,人工灌溉对于那些雨量稀少或者雨量变化无常的地区也是绝对必要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是依然薄弱。因此,2004年以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直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就是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它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已任。由于农村区域人口居住密度小,农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相对较低(见表1),农业基础设施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来完成。因此,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财政必不可少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着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及其维护等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较快,1994-2006年,中央累计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超过4000亿元,主要投向农业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在国债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当中用于大农业方面的投资比例也有所提高,目前财政资金正在成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见表2)。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仍然明显不足,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偏低。造成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或制约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城市倾斜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的体制性因素。因此,必须构建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基础设施财政供给新体制。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受益范围的大小,通过调整和理顺各级财政分配关系,合理划分农业基础设施的界限,建设基础设施费用原则上由各地方相应层级的公共财政予以提供,中央政府根据公平均衡的原则,按贫困程度予以支持。

2.建立和完善省级政府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大多具有的正外溢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产品的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因此,建立和完善省级政府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由上级或邻近地区政府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是必然选择。从目前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来看,不仅要求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还应建立健全省级以下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3.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应加快城乡统一税制的步伐,合理确定农村税收,逐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合理、规范、优化的农村新税制。同时,对农村税费体系进行合理重构,尽快形成新的有利于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筹资制度。

二、建立财政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筹措建设资金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1.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县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资和支持方向,应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城镇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要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城镇的垃圾处理设施、管理职能要突破城乡界限,逐步延伸到广大农村。

2.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在农村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可以采取Bot、冠名权等形式,鼓励、引导民营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筹措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改革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谈不上什么资产经营管理。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导致供给越多而需求缺口越大。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就成为有效增加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营性或竞争性基础设施要逐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按一般生产企业运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非经营性或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以实物管理为辅的体制,可以是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负担,但是也要讲究经济效益,讲究责、权、利相统一。所有农业基础设施要尽可能实行资本化和价值化管理。农业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明晰产权,按企业化原则经营。

参考文献

[1]何李花,曾福生,向香云.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经济,2006(4):6-7.

[2]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3-96.

[3]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0).

[4]马树才,孙长清.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4

一、搭建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集中,因此,在投融资平台搭建上必须确保长期、广泛、流动、充裕的融资能力。按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铁道部和湖南省共同出资进行投资。预计静态投资1500亿元,如按资本金到位40%的规模计算,湖南省至少要筹资300亿元。方案设计可考虑:由湖南省政府以现金、土地、收费权项目、经营资产划拨等方式出资,8市按各市轨道实际开工里程数折合比例出资,共同组建省长株潭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母公司),由该公司与铁道部共同组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子公司或称项目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二、筹划科学的投融资模式

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必须走多元化融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融资筹划。从国内外轨道交通的投融资经验分析,针对湖南省政府财力不强的现状,我们认为,大力引进社会资金,采取“Bt+ppp”融资模式较为现实。

Bt模式主要用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复杂程度高、不能产生较多现金流、承包商能提供项目建设资金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ppp模式是指政府、私人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ppp的特征为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承担社会责任,适用于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见效慢的项目。从国内外地铁的投融资经验来看,Bt+ppp将是比较适合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的融资方式。即对建成后无经营收入的在建工程部分可采取Bt模式,由项目主办人先垫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回购。对建成后有部分经营收入的在建工程及运营可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轨道项目公司应根据Bt政府回购的期限及结构安排、ppp轨道运营效益测算、各项筹资款性质及来源、借贷还款期的适当分布、借贷成本结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融资安排和筹划,充分利用财务杠杆,防止公司陷入现金流短缺危机。

在运用Bt+ppp投融资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Bt模式是将建设期间的建设风险和融资风险转移给项目主办人,主办人必须垫资入场,建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国内外有实力的承包商。如北京奥运支线选择的中标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业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价格调整机制,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资源枯竭后退出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体系。

(3)完善生态公益林地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按照林地潜在经济价值,建立覆盖全部生态公益林的差别补偿制度。以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的方式,明确政府和管理实体及农户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促进森林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建、扩建、续建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中的林(绿)地,等同重点公益林进行补偿。

6、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共建共享关键项目和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

当前,湘潭市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领域的共建共享问题:

1、加快园区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分建、共享、分管”模式整合园区资源,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科技研发、物流配送、信息咨询、配套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在确立园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引进工业项目进园区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在市域内按项目的产业归属进入园区,项目建成后建立共享机制,按比例实行税收分成。

2、加快交通道路建设的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内外畅通、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启动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抓紧规划建设9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改造或新建重要出口、桥梁和快速干道,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实现通达快捷化。

3、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城市设施―城郊设施一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推进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设施体系,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4、加快教科文卫体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根据驻潭大中型企业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的特点,推进图书馆、科学仪器、体育设施、大型设备、研发中心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整合基础教育、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等教育单位内的大型素质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整合分散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等医疗服务机构内的大型医疗卫生设备,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共享机制。

5、加快城市经营管理的共建共享。供水、供气、排污等市政设施除管网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国有控股经营外,其余均可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实行特许经营。城市公交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改制为政府控股或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市政管养维护、园林绿化等逐步剥离经营职能,实行管、养分开,向“城市物业”方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城市管网公司,实行特许经营,铺设各种管线的公司一律向城市管网公司租赁管网。组建城市无形资产运营公司,将街道、桥梁、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等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和大型活动赞助权等实行公开竞标拍卖出让,实行特许经营。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5

港口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

一、国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框架

纵观欧、美、亚多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主投资型港口和政府投资型港口。

1.地主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地主投资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改革后的东欧国家港口均采用这一模式。地主投资型港口基本特点是:通过港口规划,包括现有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界定港口的区域范围。凡是港口区域范围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机构(港务局)或者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其性质类似于我国三峡建设总公司和长江口建设总公司)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等从事经营,收取岸线或土地出租费用;或者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收取码头或库场租用费。

2.政府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直接投入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如:日本、新加坡,欧洲的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大陆港口,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日本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凡新建、扩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拟定五或十年港口发展规划,报国土交通省审批。涉及陆域或建设省主管的岸线时,还需报建设省审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众使用的水域设施,设施或泊位设施,工程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半分担。特别重要港口、避风港口75%由中央政府负担。海关、商检等配套单位的建设投资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拨款。日本港口的码头投资主体分为三类:港湾局建设和管理公共码头,出租给港运企业(即装卸、运输企业)经营;厂商自行建设、管理其使用的专用码头;埠头公社建设、管理轮渡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出租给船公司使用。

二、国外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经验

调查研究许多国家港口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可以发现两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1.突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负责

所有港口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由政府负责。地主投资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行使政府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即公司制形式)通过规划或立法界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通过对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可建码头的岸线,出租给经营人建设码头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建设好码头或码头水工部分出租给经营人从事码头经营业务(如德国的租赁港、北欧及东欧国家的港口、日本埠头公社的码头等),而经营性的设施基本都由经营人自行建设、维护和管理。

2.坚持港口规划、建设与维护相统一

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无一不是始终捆在一起,统一由负责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承担政府港口管理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来负责的。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规划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安排建设实际上作为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和对港口发展起主导和导向调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规划由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而基础设施则由某一个企业去建设和管理,往往建设会偏离规划,难以真正使规划得到落实。我国港口在港务局政企不分的时候,港务局所作的规划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围绕自身企业的经营来进行的,港口规划严格地说是一个港口企业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港口的发展规划。即便如此,那时的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镇江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借b国外经验,结合镇江政府财力、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创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探索资本运营方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设对资金不断投入的实际需求。

1.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领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意见的精神实质,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的优惠政策。通过有效运作,争取更多的部级、省级“十二五”港口建设重大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务院支持江苏沿江和沿海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国家机关和省直机关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港口建设项目落户镇江港。

2.盘活港口现有资产

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舶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向经营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

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参照Bot(特许权融资)、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

出租、出让或完全出售港口资产和港口服务,引导镇江的优势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港口经营,有重点地开发港口中转和港区配套服务项目,扩大港口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伟,黄亭亭.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J].中国金融,2010(06).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6

关键词:均等化;差距;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103807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共环境服务是环境保护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国家整个环保产业的水平[1]。公共环境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国不断增加公共环境服务的投入力度。但是这种投入呈现出较大不均衡性,首先发达国家对公共环境服务投入力度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南北不平衡;其次一些国家不同区域间公共环境服务投入的力度相差甚大,即区域间不平衡。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为落后,政府用于公共环境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非常有限,尽管这几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甚远。另外,在低水平的公共环境服务投入方面,还呈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城乡公共环境服务严重不均等。因此,当前除了不断提高公共环境服务投入水平之外,实现城乡公共环境服务均等化仍然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本文就以福建省为例,对城乡公共环境服务均等化进行研究。

一、福建省城乡公共环境服务

总体情况对比福建省城乡公共环境服务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尽管近几年来福建省农村环境服务的投入力度显著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农村公共环境服务的投入力度显著提高,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由于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欠账太大,且公共环境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与管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仅仅依靠几年的时间无法填平缺口;同时,农村公共环境服务涉及面广,覆盖面积大,受益人口多,这也决定了农村公共环境服务所需投入的资源巨大,不管是人员、资金还是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近几年来,福建对农村公共环境服务投入的总量尽管较快增长,但由于基数少,总量的快速增长相对于原来基数大、近几年投入也较快增长的城市公共环境投入而言,仍然呈现出非常大的差距。

(一)城乡公共环境服务人员投入对比

在公共环境服务人员投入方面,城市有一支较为庞大的系统。以一个城市为例,城市环境卫生一般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挂头,涵盖市建设局、环保局、城管局、卫生局等部门,不仅有数量较多的管理队伍,也有相对稳定的从业人员(包括城市保洁员等)。福建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从2003年的3.11万人稳定增加到2009年的3.94万人(详见图1)。

图1福建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人数

注: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在农村方面,农村污染监测、管理、维护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系统性的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统计也更无从谈起。目前农村公共环境服务主要是依托基础乡村干部兼职管理,部分村庄在上级财政支持下雇用村级卫生员负责农村环境管理,截至2009底,福建省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的乡镇共聘请村镇保洁员仅为2.12万人。

(二)城乡公共环境服务资金投入对比

公共环境服务不仅仅要求有人员的投入,更要求有资金的保证。福建省在城乡公共环境服务人员投入方面差距非常明显,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差距。福建省城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129.71亿元上升到565.28亿元,年均增长144.48%;与此同时,农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9.68亿元增长到2009的48.04亿元,尽管年均增长149.26%,但是由于基数较低,总量增长非常少。从比重上看,2005年农村该项投资所占比例仅为6.94%,2009年微幅上升到7.83%,但是所占比重仍然非常低,与农村的面积和人口不相对应(参见图2)。

图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福建省2009城市建成区面积为91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74%;人口18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1.39%,但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为565.28亿元,占全省的92.17%。农村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人口1763万人,但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48.04亿元。从这一数字对比,凸显了福建省城乡公共环境服务的差距(参见表1)。

表1福建省城乡公共环境服务投资对比表

项目2005200620072008200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129.71231.49349.37400.8565.28农村9.6810.4423.0832.8348.04人口(万人)城镇16721708174417981864农村18631850183718061763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672.6780.1819.4877.4918.6农村面积123343123235.5123196.2123138.212309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福建统计年鉴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7

关键词pfi项目融资融资模式

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是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英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通常被称为“私人主动融资”、“私人融资计划”或“私人资本融资”等,其含义是利用私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它一改由政府负责提供基础设施的传统,采取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高投入、低效率和资源高消耗等弊端。日本引进pfi后对其大力推广,还在1999年以《pfi推进法》的形式保障它的推广和实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pfi事业迅速扩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英国和日本的pfi模式并借鉴它们的经验,对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英国和日本模式的共性:pfi的内涵

由于日本的pfi模式是从英国传入的,所以,日本和英国在pfi的基本特点、原则、运作方式和运作程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共性,这也是pfi的基本内涵。

(一)pfi运作的特点

一是项目主体与资金来源一般为本国私营企业及其组合。二是项目管理方式灵活,政府可对项目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对于pfi项目,政府仅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对于项目的建设方案、土地提供方式运行收益分配等都在项目进行中与私营企业协商确定,政府不出让pfi项目的所有权,可随时检查项目的工作进展。三是实行全面的制,项目开发建设更安全。pfi项目公司通常自身并不具有开发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各种关系,并在投标书和合同中加以明确,确保项目开发的安全。四是特许期满后项目运营权的处理方式灵活。pfi项目到期后,私有企业可继续拥有和通过续租的方式获得运营权,以弥补合同期内收益的不足,或继续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与产品并获取适当的利润。因此,pfi与传统项目的区别在于:pfi项目中,政府不再购买公共项目的建筑工程,而是购买它最后的效用即公共服务。因此,不必以传统方式介入项目的建设过程,可以从传统模式的复杂的全过程开发解脱出来,去规划更多的项目。同时,使政府在整个项目投入的成本低于传统模式下的总成本。另外,私人部门在pfi中获得的不单是某一环节的效益,而是长期回报。这样就实现了政府公共物品产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的最优化,还可以政府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和有效转移、分散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

(二)pfi运作的原则

为确保公共事业建设顺利进行,在实施公共产品pfi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坚持公平性原则。要有效利用民间的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只有坚持公平竞争才能有效发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为优秀民间企业的脱颖而出提供条件。第二,坚持透明性原则。从公共项目草案的制定到正式方案的形成,以至于公共项目全过程,都有必要保持高度的透明性,做到信息收集公开化、信息及时化,令工程设计质量、工程进展以及管理过程置于公开评价和监督之中。第三,坚持效率性原则。这要求尊重民间企业在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pfi运作的方式

pfi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第一种是公共服务提供型。私人部门建设和运营公共设施,通过向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获取回报,收回投资,这种方式最能体现pfi的基本理念,广泛用于医院、监狱、道路、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第二种是独立投资回收型。根据政府的许可,私人部门建设、运营公共设施,利用公共设施使用的付费所得收回投资。政府不进行资金投入和支持,全部投资由私人部门独立承担。例如公立医院的停车场、桥梁、博物馆,设定收费的上限,由私营企业自由经营,独自承担风险。第三种是公私合营型。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建立联合体,以私人部门为主导,公共部门对项目的非经营部分给予一定的补助,项目由私人部门来运营。这种类型的公共产品一般很难直接通过产品的使用收费收回投资,投资回报依赖于公共产品的多品种开发或再开发。

(四)pfi运作的程序

pfi融资的运作程序比较复杂,可以多达几十个步骤,经过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可行性分析。由政府部门根据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确定若干个满足这种需求项目的初步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内容、成本、维护和运营费用、预计效益、资金支持等进行评估,以确定该项目能否应用pfi模式。二是谈判签约。由政府部门通过招、投标来确定项目开发主体,然后从技术、财务、法律等角度审查主体的开发能力并进行谈判,建立和完善合同条款,明确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开发运营。由pfi公司筹措资金、组织设计、确定承包商施工、聘请项目监理,完工后进行项目运营管理等。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依据合同提供各种支持、协调和监督。四是转移终止。pfi公司办理转移、清算等事宜,pfi公司解散,公共项目由政府接管运营。

二、英国和日本模式的特点与比较

(一)管理体制

英国政府围绕着政策提案与制定、资金支持和项目监督三个方面来规范pfi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了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其中,ogc(officeofgovernmentcommerce)进行pfi政策提案;puk(partnershipuk)和prg(projectreviewgroup)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gp(gatewayprocess),da(districtaudit)和4p(th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rogrammerltd.)对项目进行监督。这些机构在设置上相互独立,在职能上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作为pfi项目监管机构,指导和规范项目实施。财政部下设的ogc代表英国政府管理pfi项目,它首先通过对公共项目的调查、分析和与私人部门的交流,规划pfi的发展思路,提出pfi的推广领域和基本方针,最终形成一系列政策草案,通过财政部提交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进行讨论和决策。其次,它致力于pfi项目标准化运作研究,召集各方专家和政府官员研讨pfi合同的标准模式和项目标准流程,出台pfi项目标准运作指导性文件。三是积累项目运作的经验,向pfi项目关联主体提供技术性建议和有统计数据。可见,ogc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咨询机构,它出台的文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未来的政策取向。

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从多个方面加强对pfi项目的管理,形成了包括事业推进、资金支持、事业监督和专业咨询四个方面的管理体制。根据《pfi推进法》,日本政府下设pfi事业推进委员会,委员由首相挑选任命。推进委员会的职责与英国的ogc相似,主要包括:调查日本pfi事业的实施状况,分析、审查私人部门的意见;向社会有关pfi实施状况、法律、税收等情况;向有关机构提出促进pfi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协助政府扩大对pfi事业的宣传和影响,促进社会民众对pfi事业的理解。pfi事业推进委员会对日本pfi发展意义重大,很多政策、法规、建议都是由它提出的,它引导着日本pfi事业的发展方向。

(二)资金支持

英国的pfi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puk和prg两个机构。puk是2000年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一个新组织。puk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组织,有自己的收入,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招募人才,并独立使用资金。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pfi项目前期论证及谈判提供支持,以及协助ogc进行政策提案和项目标准化。puk是pfi项目组的固定成员,向项目组提供技术、法律、政策知识支持,同时也向ogc提供知识支持和标准化建议。puk与政府部门共同承担项目开发前期的费用,它承担的金额可达到前期费用的1/3至2/3。作为投资回报,puk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中标者的项目开发预算和顾问费用。prg是代表中央政府向pfi项目进行资金援助的机构,管理中央政府给予的无偿资助或无息、低息贷款,它的成员由地方政府官员组成。pfi项目主体向prg提出资金援助申请,由prg进行审查并确定资助金额。

日本对pfi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的主体较多,包括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政府的资金支持形式为无偿资助,其资助范围包括两个方面:pfi项目前期的调研费和项目开始实施后的补助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pfi项目的资金支持包括无息贷款和低息贷款两种形式,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日本都市开发推进机构、港湾整备特别会计等机构都向pfi项目提供无息贷款,同时,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也向pfi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税务机构根据税种不同,对pfi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不同程度地将国有资产向pfi项目无偿或低偿租赁,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减少了项目的资金负担。

(三)项目监督

英国监督pfi项目的机构有gp、da和4p,它们功能相似,各有侧重。gp是英国公共事业监督、审查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发起项目、选择运作方式、签订合同和审查项目。gp有权随时终止项目的进行,直到满足有关条件。目前,gp已经对上百个项目实施了调查和监控,得到各级部门的支持。da是中央政府下设的独立机构,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pfi项目进行监督和审查。da只针对pfi项目进行审查,审查结果是prg对pfi项目是否进行资金支持的主要参考依据,如果da认为项目可行性不高,这样的pfi项目就不能被中央政府认可,也就很难从prg得到资金支持。4p是由各地方政府联合设立、负责在pfi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的组织。它具体职能为:对新的pfi项目提出运作思路;对pfi项目运作经验较少的地方政府提供标准化服务;对地方政府进行知识支持;与中央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向地方政府传达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

日本对pfi项目的监督不像英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它的各省、院、厅以及地方公共团体有权对其发起的pfi项目的实施状况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需要聘请外界专家收集项目实施状况及服务质量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外界专家的意见判断pfi项目实施与合同规定有无背离,有权要求不合规定的项目进行更正或终止合同。在发起pfi项目时,都首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一般为3-5个专职人员,负责组织和协调项目前期调查、项目招标、中期检查等工作。同时,pfi项目是否符合政府补助金的条件,需要经过其主管部门的评估确认,政府据此决定是否对该项目提供政府补助金。

(四)专业咨询

英国参与pfi项目的各机构都具有专业咨询的职能,不管是ogc,还是puk,或者gp、da和4p。其中,puk的作用体现最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pfi项目前期论证及谈判提供支持。puk是pfi项目组的固定成员,对任何pfi项目都有权作行使发言权,并向项目组提供技术、法律、政策等知识支持。二是协助ogc进行政策提案和项目标准化。4p在pfi项目运作过程中主要为地方政府服务,发挥作用巨大,被称为地方政府的ogc。

日本不像英国有专门的咨询机构负责,它有很多专业从事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及pfi项目咨询的管理顾问公司,如三菱综合研究所、都市经济研究所、佐藤综合计划等,都可以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在pfi项目确定前的调查阶段,发起机构会委托管理顾问公司对项目条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估;项目确定后,发起机构会聘请有关专家举办pfi学习班;在项目实施阶段,也需要聘请管理顾问指导pfi项目的实施,同时发起机构需要聘请外界专家对pfi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价。通常来说,pfi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咨询服务由不同的顾问公司或外部专家负责。

三、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从英国引入并大力推广pfi,原因在于pfi能够将风险由政府公共部门转移给私人部门,发挥私人部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和市场竞争机制及创造力,有利于经济、高效地推进公共设施的运营,降低项目成本,缓解公共财政压力,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英国和日本在pfi方面共同的经验是有科学、明确的pfi运作原则、方式和程序,以及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法律、政策保障。目前,我国政府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pfi项目的机构,更没有专门的政策、法律,这使得pfi项目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机构职能划分不清,导致对pfi项目管理的混乱和低效。从英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我国推行pfi必须进行专门管理,构建良好的pfi法律政策、资金支持和监督体系。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尤其在政府资金短缺的中西部地区。我国运用bo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的经验以及与此有关的法律及政策,如《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及中国bot项目政策框架等,为pfi在我国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大量涌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和闲置的民间资本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成为我国推行pfi融资的有利条件。结合我国的实情,借鉴英国和日本的经验来构建我国pfi项目的管理体系,可以避免走弯路和提高效率。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模式、投资主体、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因此,首先,我国应效仿英国的ogc和日本的pfi事业推进委员会,建立专门的pfi领导和推广机构及相关的行业组织,形成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地方政府、pfi推进机构和行业组织共同构成的pfi项目运作管理模式。学习日本,发挥工程建设和咨询机构在pfi推广和专业咨询方面的作用。其次,我国应效仿日本的《pfi推进法》,建立健全针对私人资本投资公共事业的法制建设,明确规定私人资本可以进入的公共领域的范围、运作方针、相关的权利和责任、政府的审批机构、支援条件、行为准则,以法律形式保障私营经济投资的权利。第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财政、税收和贷款担保等方面对pfi进行支持。日本政府曾为长期信用银行对基础设施风险企业的贷款提供过80%的金融担保。我国政府应重点考虑对pfi的参与主体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多种措施来保障民间资本的融资和投资。第四,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应学习英国的资金支持模式,扩大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投资领域市场化进程。同时,学习日本的经验,改变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间主体的支持,同时加强政府对民间主体的贷款担保。

参考文献

陈武新:pfi项目融资模式在公共工程中的应用,《建筑经济》,2006年第5期。

高峰:pfi及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刘敬伟:日本pfi与公共投资效率化,《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4期。

胡振:日本pfi事业发展及政府管制问题研究,《建筑经济》,2007第6期。

刘志鸿:pfi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求索》,2007年第9期。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8

(一)公共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投资、公私合作、私人企业参与公共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澳大利亚多种不同的公共项目投资运营模式。

一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新兴部门和战略部门,以及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项目。其中,国防、外交、航空、国际间海运以及全国性、跨州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产业,由联邦政府投资;涉及州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如自来水、城市公共交通等,由地方政府投资,并具有投资决策权和筹资权。联邦政府每年与各州签订拨款协议,通过补助形式调节各州间公共项目及基础设施资金需求的不平衡。

二是公私合作。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道路、港口、城市供水等公共项目,此方式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公私合营伙伴关系。维多利亚州东联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该项目是维州最大的城市公路建设项目,也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公私合作项目,总投资39亿澳元。其中政府投资1.6亿澳元,主要用于征用土地和项目监管,私人企业投资37.45亿澳元,主要通过银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39年的承包合同,项目建成后,企业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收回投资、取得收益。

三是私人企业投资公共项目。政府明确提出公共项目的标准和要求,由私人部门筹资建设,并通过运营逐步收回投资,即一般所说的Bot方式。

(二)公共投资信息及决策执行公开透明

澳大利亚政府1982年颁布实施《信息自由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和在澳居住的外国人对政府有关事务的知情权。政府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都要公开,涉及军事、外交等国家机密不能公开的是例外。公民获取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的渠道有多种,如政府网站、到政府有关部门查阅和索要复印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等。如果公民要求提供而有关部门拒绝,公民可以上诉,由政府相关部门作出裁决,若再拒绝,公民可要求由议会调查专员进行调查。

公共投资作为政府政务信息的重要内容,其相关信息及决策执行在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贯穿了公开、透明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原则。政府各部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于未来公共投资项目作出战略规划,一般为10年规划,具体又划分为1―2年、3―5年、6―10年三个阶段。对于纳入规划的项目,按照实际需求和政府财政预算情况实行年度审批制。政府公共项目规划和年度决定执行的项目,都要向社会公开,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或到政府各主管部门进行查询。政府在制定公共项目规划和审批项目前,都要进行公众咨询,以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需求,而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公共项目从项目规划、商业计划书、立项到纳入和执行预算、招投标、合同管理,再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的维护等各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均有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的义务,以保证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公开、透明。

(三)公共投资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和政府采购

在澳大利亚,政府对决定执行的公共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招标信息在各大媒体和政府网站上。信息后,由政府有关部门成立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的委员由法律、技术、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在评标过程中,分成几个工作组,如法律组、技术组、财务组,各组分别开展工作,独立作出评审决定。在各组决定的基础上,评标委员会按照物有所值的评标准则作出评审意见书。招标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公众可随时登陆政府招标局网页,详细了解每个项目的招标结果。

澳大利亚的政府采购程序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采购程序,对于公共工程类服务,预算金额在600万澳元以上的,必须纳入强制采购程序。强制采购程序中的采购方式主要有3种:公开招标、选择招标和单一来源。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即采购部门在政府招投标网或部门网站招标告示,潜在供应商提交投标申请,然后进行选择。特殊情况如采购部门提出明确要求或具有某种特别资格的供应商才能承担的情况下采取选择招标。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情又没有时间进行公开招标等特殊情况时可采取单一来源方式,即只邀请一个供应商参与采购活动。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严格遵循物有所值、鼓励竞争、兼顾效率和效益、合乎职业道德等原则,规定了包括制定需求计划、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准备相关文件、向市场公布相关文件、评估标书和签订合同等六个阶段的采购程序,通过信息、在网站公示等方式增强采购过程的透明度,以保证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在澳公共投资项目的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是公共投资项目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是公共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防止腐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四)强化对公共投资的专门监督

一是有效的廉洁审查员和独立审核员制度。在维多利亚等州,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实行廉洁审查员和独立审核员制度,由政府委派的廉洁审查员负责监督和审查项目招投标过程,由独立审核员跟踪审核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保证项目建设公平公正,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到达后,由廉洁审查员在每一页投标文件上签字确认,锁进保险柜,以确保文件的原始性。与项目相关的所有文件,廉洁审查员都有权查阅,项目招标过程中的每一次会议,廉洁审查员都要出席并实施监督。在项目招投标工作结束并签订合同后,由廉洁审查员出具一份廉洁报告,如实反映在项目招投标、签订合同过程中有无出现违规行为。独立审核员审核的内容包括项目资金的使用、项目预算的调整、项目设计的变更、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进度等,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完工后,独立审核员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一份审查报告,并发放项目竣工验收证书,独立审核员是唯一有资格发放项目竣工证书的人员。

二是对重大公共项目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维多利亚州南部东部地区集成交通局就是州政府为了建设和监管东联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而组建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代表州政府设立项目招标投标机制,制定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招标投标活动;代表州政府与项目承包商签订项目承包合同、特许权转让合同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工程审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有任何工程设计变动,需经该局同意;代表州政府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使用费;协调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社区、环境及法律问题等。项目运营两年后,项目的日常管理监督工作移交维州公路局,该局的使命即告完成。

三是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联邦设有国家审计署,主要职责是对联邦政府及各部门、联邦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各州设有审计处,与国家审计署是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门的工作独立于政府,只对议会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保障审计。政府各部门也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责。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本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审计,审查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执行情况,其别注重加强对公共项目投资和高危领域工作程序执行情况的审计,如对公共资源使用、预算执行情况、现金开支和基建工程采购、招投标及签订承包合同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情况、对政府投资的风险和投资绩效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

(五)创新的公共投资监管理念与方式

澳大利亚非常注重研究探索新的公共投资监管方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1、Gateway项目管理方法

该方法旨在对风险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在一些关键决策点进行评审,主要适用于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和政府服务采购等。通过评审,能够有效发现并妥善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预期作用。具体做法是,在项目建设周期内确定六个关键决策点作为评审的“关口”,分别对各阶段进行独立、简短、结构化的评审。这六个阶段分别是:战略测评、商业计划、采购战略、招标决策、服务就绪和收益评估,涵盖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项目业主可以使用“项目框架模型”对项目的进度、规模、复杂性以及创新性进行风险评估,该模型由州政府设立的“阶段评审办公室”提供。当业主决定进行阶段评审时,首先与“阶段评审办公室”取得联系,由阶段评审办公室对项目框架模型的结果进行有效性确认。评审小组将对各阶段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或服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评审小组的成员由州政府公共部门有经验的高级人员担任。项目业主根据评审报告中的建议,决定项目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或是需要采取某些补救措施。“阶段评审办公室”将会保留评审报告的副本以收集和积累经验或教训,用于提高未来类似项目的管理水平。据维州财政部官员介绍,维州通讯信息行业的公共项目从2003年开始引入Gateway项目管理方法,项目成本减少了10%,效益提高了20%。

2、新承包合同模式

该模式是近些年维多利亚州在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实行的一种做法。新承包合同模式注重风险管理、分担合作风险;注重使合同适合于范围不明确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合同成本实际和灵活;注重合同的变化达到最小、与预期成本一致;注重促进合作各方的合作与创新、降低成本和建立长期的关系;注重知识产权的转让与共享、增强所有参与者的知识。

在新承包合同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还突出了监管,廉洁审计员全程监控整个过程。新的承包合同模式充分体现了合作者共担风险、合作共赢,促进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有助于避免短期行为,促进长期合作,因此,新的承包合同模式,被许多公共投资项目所采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重视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重视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别公务员进行系统的廉政教育,教育和要求公务员必须以诚实和负责的精神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规章及各项守则,任何人违反法律或制度规定,出现腐败行为,都将受到严格的调查和严厉的惩处。《公务员廉洁手册》及其相关的宣传品广为印发,在公共机构和政府机关查取方便。

政府还特别重视对各部门领导人进行廉政教育,要求各部门领导人在忠实履行职责、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言行方面做出承诺,并将有效提升所在部门公务员道德及廉政水平作为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核。

在具体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政府认为,防止公务员腐败的措施,首先是立法,要把公务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形式树立起来,再通过程序来保证公平价值观的实现。《公务员法》详细规定了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包括必须言行坦诚,秉公办事;必须以正当方式使用国家的资源;不得滥用公务员的职务、权力或权威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等。在监督对象上,重视对高级公务员的管理监督,防微杜渐等等。为了使这些行为准则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性规定,如公务员在公务和社交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利益声明和利益回避原则等。

在强化法律监督的同时,注意发挥法律服务对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积极作用。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普遍设有法律顾问机构,负责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和重大项目的操作规程;与审计部门合作,执行财务审计法案,对设备、材料采购和工程招标等工作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防止违法问题发生,对严重违法问题进行调查,提讼。这些资深的法律专业人员在确保部门依法行政,强化内部管理与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启示与建议

(一)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项目投资方式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应逐步加大政府公共项目引入市场机制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多元化的公共项目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和效率,政府投资应更多地投入没有或少有经济收益,但涉及公众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益性项目,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国防、外交,以及关系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科研等领域,使政府的有限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使政府投资职能归位。

对于竞争性和经营性的领域,如道路建设、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领域,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探索和推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运作机制,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或企业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项目建设。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有实力、有资质、信誉好,就可通过竞争的方式参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形成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等多元化的公共项目投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社会发展急需建设而政府财力一时难以解决的公共项目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投资风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促进市场竞争,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果项目超概算或建设、运营失败,相应损失由企业承担,从而降低了政府投资风险。而企业为达到预期的回报,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借鉴澳的做法,探索多元化的公共项目投资方式,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是从源头上防治政府投资领域腐败的治本之策。

(二)进一步规范公共项目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

无论采取何种投资方式,对公共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强化对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借鉴澳的做法,要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

一是完善项目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构建招投标信息平台,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把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告、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实现招标投标过程的动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的全过程监管,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对项目建设的动态跟踪检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对于政府投资的大、中型公共项目实行廉洁审查员和独立审核员制度,由廉洁审查员负责监督和审查项目招投标过程,由独立审核员跟踪检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保证项目建设公平公正,提高投资效益,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是规范和完善招投标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违法违规评标、不按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以及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和插手招投标等违纪违法行为。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监管能力和效果,建立招投标违法行为公告制度,公开披露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将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管有机结合,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三)创新公共投资的管理监督方式

改革和完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阶段评审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博采众长,创新公共投资的监管方式,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健全、有效的投资监管机制。

可以借鉴Gateway项目管理方法的相关做法,将项目建设周期划分为几个阶段,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监督。在每一阶段完成后,及时进行评审,从而有效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项目只有通过前一阶段的评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项目阶段评审制度通过将项目目标分散到各个建设阶段,涵盖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澳大利亚项目管理的实践证明,这种动态的、全过程的跟踪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整个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政府投资的效果,得到物有所值的产出。

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后评价,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从政府投资中的重大项目和高风险项目起步,逐步将项目阶段评审和后评价工作拓展到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项目的投资及其效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划分为项目执行情况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等,以掌握和促进政府投资的效益和效果。与此相关联,还应建立项目后评价结论对投资决策及管理者的约束机制,发挥后评价对投资决策及管理者的制约作用。

此外,对于重大、高风险而建设周期又比较长的政府投资项目,探索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检查和监督。政府投资管理尤其是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涉及环节多、技术性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仅靠一般监督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监督。而建立专门或相对独立的管理监督机构,对于腐败高发频发而监督体制和机制又不十分健全的政府投资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四)加强对项目管理者的教育和监督

借鉴澳大利亚对政府公职人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做法和理念,对项目管理者的教育和监督要着力强化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要高度重视对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掌握权力的政府各部门项目决策及管理者的教育和监督,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和树立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和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从业理念;强化法纪观念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正确行使权力的自觉性。特别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促进领导干部道德水准的提高和表率作用的发挥,以带动和形成良好的廉政氛围。

二要强化对公共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对权力加强制约监督的各项制度和程序,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强化对公共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完善的制度设计、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方式,将对项目管理者的监督寓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减少项目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有效防范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和权力寻租、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新型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和快捷灵敏的政务信息网络,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和计算机网络监测系统,对重大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和实时监控,提高监督的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要强化审计监督。特别是政府投资效益审计和项目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和廉洁审计。通过审计监督,发现和揭露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等造成的投资效益不高或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政府投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金使用效益,揭露违纪违法行为。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9

一、交通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1.改革的核心是筹集建设资金。在成立交通投融资平台之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直接投资,第二阶段是利用国外政府和国外金融机构贷款,第三阶段是通过政府直接或变相担保下的商业银行贷款。但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和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和提供担保。为了突破融资瓶颈和法律制约,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交通等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财政及行业主管部门补助;二是收费公路运营收益;三是企业盈余;四是市场融资;五是公路经营权转让。

2.改革的制度基础是用户付费。正是有了收费公路制度,使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公司化的交通投融资平台,转移、积聚大量资源,不仅满足了地方加快发展的需要,而且事实上形成了政府的“类财政”的收入来源。通行费收入占据了平台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并且由于通行费收入成为平台企业的稳定现金流,才能使平台企业真正发挥融资功能,由收费收入及带来的融资能力占到了整个资金来源的96%。

3.改革的表现形式是公司化运作。在整个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有两种公司所有制形式,一种是政府所有,一种是投资者所有。一般而言,全国的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或者作为其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是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的股东。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相关主体的职责相对清晰。

总之,交通投融资平台市场化的改革,实现了一系列与传统计划管理不同的转变:从提供的服务上看,由免费的普通公路向收费的高速公路转变;从投融资的责任载体看,由政府作为交通投融资载体向以政府为背景的公司化运作的平台企业转变;从资金的来源分析看,由政府财政资金作为主要来源,向以收费、银行贷款及资本市场为主要来源转变;从资金的使用时间来看,由历史积累的资金为主向以未来透支为主转变。市场化的改革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两条大通道:一是政府之外的社会资金的转移通道;二是未来预期收益的即期贴现通道。市场化的改革基本满足了政府对稀缺性资本的竞争性需求。

二、后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把2008年以后的交通投融资平台的改革定位为后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投融资平台的目标将从强调融资的效率转向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性,核心是要在市场化改革阶段创造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创造价值。后市场化改革有如下特征和重点:

1.投融资平台的功能从筹集资金为重点转向以高效率地提供高品质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为重点。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高速公路投资将进入一个平稳甚至是下降的发展态势中。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资金矛盾,而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与低品质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之间的矛盾;是日益老化的设施设备与低成本、高效率维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平台企业应真正引入私人部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和做法,以切实改善平台运营的效率、有效性和可靠性。投融资平台要从传统企业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建设更加开放、市场化的现代管理机制,真正实现管理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其重点应该是呼应公众对于交通服务的各种诉求,如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拥堵、降低出行综合成本、完善环境保护等。

2.投融资平台的财务基础从垄断性的通行费制度转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服务产业深度开发为主。投融资平台良好的财务运行既是平台自身运行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交通服务的需要。平台的资金和效益来源也不应再由政府部门提供直接资助。保持交通投融资平台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良好的财务基础,重要的途径就是围绕交通基础服务业做精、做强、做大关联产业和相关资源的增值开发。要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向通过主动服务市场获取收益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主动谋求交通设施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共享因基础设施改善而带来的整个社会价值与效率提升的成果,包括:建立多元产业驱动的内生发展模式,在结构调整、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非收费业务对于整个平台的利润贡献率,参与交通相关的物流、产业金融等服务的深度开发。

3.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方式从封闭式管理转向以增加信息透明度为主的参与式管理。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组织不同,对于提供交通基础设施这类公共产品的组织而言,公共政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公用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它们通常比其他行为受到更多监督。这种公众监督的公开实施,是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化的改革使投融资平台成为了市场经济主体,但它只对政府负责,对于公众的要求并不十分关注。但随着公共服务的加强,公共政策将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投融资平台的管理者与其被动地接受政策变动的影响,不如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比如,对于收费标准的调整,高速公路投资总额、里程长度、贷款期限、维护成本、服务质量水平、社会承受能力、收费流向等诸多因素均应在广纳民意之后给予制度化的核定,进行综合考量。这种参与式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公开,而这种参与式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公共政策与公司政策出现冲突时更加明显。

4.投融资平台的所有权治理结构从单一的国有独资转向混和所有制。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广东、浙江等省份都有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转让高速公路经营权获取建设资金的案例,但出现了民营资本“挑肥弃瘦”的现象,反而影响了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服务的公共性。目前高速公路的经营主要采取了两种所有制形式:国有独资和投资者所有制。随着高收益高速公路的减少,以及对收费经营权转让日趋严格的控制,社会投资者所有并直接运营的高速公路基本上没有增加。同时,在投融资平台的层面,基本上都是国有独资。目前来看,社会资本仍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的整体水平:一是投融资平台层面,通过债权或股权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二是在系统的运营层面以及与交通关联产业(如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物流、智能交通产品、交通节能减排等)层面引入社会资本,政府拥有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工程,但服务、养护等都可以包给民营企业。随着民营企业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和产业开发方面经验日益丰富,混合所有制的作用将逐步显现。

5.投融资平台的组织模式从传统的等级制管理转向现代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传统的公用事业管理一般是采用科层制管理,不存在外部承包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网络逐步完善、公众需求越来越高、平台管理越来越开放、管理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将不能满足反应速度和服务品质的要求。应对这些挑战的组织模式将是网络化管理,以权力下放和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为特征。网络化管理模式使平台管理的参与主体数量增多,主动性增强,更愿意承担风险,包括与民营企业合作提供公用事业服务,使投融资平台能够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负责并做出回应。

三、推进交通投融资平台后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1.保持财务的良性运转是后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无论投融资平台何种所有权形式占据主导地位,采取何种运行方式和组织模式,通过收费制度还是价值创造活动,都必须有足够的合理收入能使所有关键部门保持良性运转。政府部门在要求投融资平台扩大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能力,或者调整收费标准和收费期限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投融资平台的财务风险,特别是现金流风险。投融资平台在做非公用事业的产业开发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围绕着与交通投融资平台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以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的资源性开发项目为主。政府部门应该在项目资源的开发上提供足够的帮助。

2.从制度设计上保持平台相关方的利益平衡是后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策略。新的发展阶段的交通投融资平台必然是开放式、合作式和参与者式的。应在政府部门、公众和平台企业三者间寻找利益与目标的最优平衡,并从制度设计上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参与的渠道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应充分提高平台企业和公众对于项目开发与服务设计的参与度,放开对平台企业股权方面的控制。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投融资平台运行的成本数据公开透明和运作规范化方面。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篇10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持;经验;投资;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01-03

1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模式

1.1欧美模式

北欧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都会做完善的前期规划,并按照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水、电、垃圾处理、道路、通信等涉及民生的项目。对农业采取了各种补贴制度及优惠政策,例如,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种粮农民和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予以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提供税收优惠。

法国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道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地区的大型整顿等。在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方面,1951年政府正式通过法令,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公私合营公司来承担农田水利和土壤改良工程,由政府统筹管理。1955年又通过法令扩大公司范围,吸收农业和工业部门都参与投资和管理,并允许银行集团参与投资。在法国北部和东部没有土地公司的地区,由市政府出面,在各市之间组成联合公司来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并为公司配备挖土机、推土机等必要的机器设备。此外,面向农业的专业金融机构,以较低利率向农民提供大量的优惠贷款,利息差由财政补贴。

1.2日韩模式

日本、韩国两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多种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日本的农协、农林渔业金融公库,韩国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等,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贷款、担保等服务,确保了金融需求。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日韩两国政府充分运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杠杆,向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注入资金。

日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很复杂的。具体分为四部分:一是水利建设投资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为主。二是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也是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但随着工程隶属关系的不同,各方负担比例不同。三是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注意农民的负担能力。四是用法律手段收取农民应负担的水利建设资金和管理费用。

日本的大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主要靠中央财政的直接投资,但是一小部分同样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对其提供支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给予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农林公库主要把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环境、土地改良、建造农用设施、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还把资金用于农业改良资金的融资。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贷款的偿还期限为10~45年不等。

韩国自1972年的“新村运动”后开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包括修建乡村用水及排水系统、扩大乡村供电系统和通信网络、改建村庄、兴修田间排灌设施、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生产等。新村运动始终以改造农村为核心,其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乡村集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设施规模和功能的不同,主要采取“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政企分离”的建设管理体系。政府一般只负责监督,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由直属的国有企业负责。

1.3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而农业合作运动和合作体系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使大家分享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经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对农业的扶助资金使用上,以色列从不直接发放给农户,而是用于该项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或者拨给合作组织,由该组织用于公共需要。政府还通过发放农业银行贷款来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发明了滴灌、微灌、地下埋灌等世界先进灌溉技术。

2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的有益经验

国外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尽管某一时期支持的侧重点不同,支持手段和力度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同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在下一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2.1拓宽财政支农的范围

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是各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重视财政对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支持,从而建立起了完整的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财政还非常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涵盖农村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目标的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加强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改变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长期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逐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从国外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可观,而且结构合理,这是我国应该借鉴的经验。1996―2000年,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按照相同的口径,我国在这五年中的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826亿元、1709亿元、2200亿元,占当年农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9%、5.3%、7.4%、7%、8.8%。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

虽然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自1978年开始,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98―2008年,除了1998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徘徊。与很多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也是较低的。

2.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政府投资的普遍化

发达国家农村基础设施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场主以及农业合作自治组织(比如协会),就投资比例而言,企业和农场主的投资比重较大,这样的投资结构符合“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原则。

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成为其供给的主体,政府投资不仅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建设资金筹措中还发挥着引导、鼓励支持的作用,是各方投资参与农村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兼有投资和调控的双重作用。目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强势的态度,比如加大政府直接投资比重。美、法、英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不断增加对农民住房、自来水、能源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日本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呈现出逐步递增的局面,如1998年为10840亿日元,2002年增至11510亿日元。

2.4重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日本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且政府在这些机构成立初期提供资本金,还为他们提供利率优惠、担保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来支持其发展。如日本的农林公库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的中长期贷款,而且,为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确保其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对其给予支持和保障。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狭窄,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且农村资金还大量从这些金融机构流失,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缺乏程度,导致一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无法实施。为此,我们要借鉴日本国家的做法,拓宽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业务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

3提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水平的建议

3.1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占国有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持续下降。因此,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仅要从总量上不断加强,而且要在比例上有所提高,尤其应增加预算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比例。同时,拓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在政策指导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重点投入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又要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小型设施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对西部贫困地区也应适度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帮助贫困农民尽快脱贫。

总的来讲,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充分运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杠杆,向农业和农村不断注入资金,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确保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高支持力度。

3.2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模式

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基于农村组织资源禀赋特点,提出了“银行主理―事后给付”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涉及政府、承建者、银行、村民四大利益主体,政府在确保工程利润情况下行使公共人角色,拨付工程建设资金给银行并监督银行和工程建设质量;银行在获取建设资金收益下承担向建设者提供资金和监督工程质量的义务;建设者向银行分期索要工程资金,负责建设及维护,同时获取工程建设收益;工程使用者即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并对工程质量具有最后背书权。为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的问题,可以实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化,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让资金使用公开化,避免暗箱操作。

该模式还可以与现有的“以奖代补”机制相结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遇到资金瓶颈时,可以工程完工后的有关奖励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该模式顾及了各方参与者的利益,能够有效相互监督与制约,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具备可行性。

3.3发挥政府财政的政策和资金导向功能

在各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各国普遍重视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和财力手段的运用,引导社会性投入,从而建立起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欧盟运用银行信贷手段,向农民提供大量优惠贷款,银行的利息差额由财政补贴。再如,美国和日本的农田水利和灌溉设施由国家和农民共同负担,一般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负担为辅,从而通过政府投入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投入保障。

基于我国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村现实发展水平,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落实减免税收和费用补贴政策,例如通过财政绩效评价,对建得好、管得好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形式足额发放承诺的补助额度,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投资效益。把政府投资作为“药引”,吸引外资、城市第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社会捐助等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3.4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市场运营体系

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要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需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其中大型公益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了可采取“建设―经营―转让”、“转让―经营―转让”等国际通行的模式外,还可以采取收费权抵押等方式;一些具备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可采取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方式,向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开放;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邮电、广播等领域的,将通过提供特许经营、市场保障等优惠条件,来帮助民营企业进行项目融资,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支持投资主体发行债券,筹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政府对私营企业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办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将从宏观上加强指导,政策上给予扶持。

此外,还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运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甲方单位,明确投资方职责,保障投资方的权益;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企业,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全部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石和条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人民真正富裕和国家强大起来,就应当汲取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必须依靠整个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农村资本积累,形成农村国民收入循环机制,解决基础设施投资资本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