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34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全国占比;主成分分析;驱动因子;价格变动;植棉劳动力

成本棉花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着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冲击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波动性大,影响了棉花产业的稳定,有关棉花供给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肖双喜等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棉农的种植惯性及收入因素对棉花面积影响很大[1]。钟甫宁等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与替代作物的价格、单位面积产量比值、非农就业机会、农业投资等因素对棉花生产区域格局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2]。谭砚文等利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与协整检验技术对中美两国棉花生产者供给反应函数进行了度量,发现我国棉农的决策行为主要受成本和价格的影响,而美国的棉农却呈现出反市场化的逆向行为[3]。杨莉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棉花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面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棉花单产与棉花种植面积的关联度最强[4]。虽然上述研究从微观、宏观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对棉花供给进行了探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上述研究多集中在2008年左右,而近年来我国棉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棉花供给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异。本研究从棉花产前、产中和产后更全面的视角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随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植棉面积急剧萎缩,棉花种植布局开始向西转移,新疆棉区优势地位凸显,目前已形成了“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市场看新疆”的格局,可见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因此,研究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及种植的主要驱动力,在棉花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稳定全国棉花市场供应、推动新疆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从而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1研究区域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一黑一白”等政策的扶持下,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已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棉花产区。由图1可见,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直线上升,201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是2000年的1.88倍,达到190.43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13%。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新疆政府制定了棉花种植结构调整计划,2015年下调幅度达到6.12%,2016年继续下调约16.7万hm2,考虑到新疆棉花的战略地位,棉花种植面积将趋于稳定。2015年新疆棉花产量达到350.3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2.5%。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棉花生产成本达到31627.5元/hm2,地方成本为28500元/hm2左右,其中劳动力成本占60%左右。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疆棉花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全新疆实现58%的机采率,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62.95万hm2,机采棉面积突破43.33万hm2,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68.84%,其中尤以第八师机采棉发展最快,第八师棉花机采率达到82%。新疆地方机采率达到22%,机采棉主要分布在精河、沙湾、博乐和玛纳斯等区域,其中沙湾县四道河子镇的机采率达到100%,玛纳斯县达到80%。棉花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新疆棉花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60%,农户收入中35%来自棉花产业,棉花主产区则占60%~70%(数据源于《2016年新疆统计公报》及2016年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相关调研)。棉花产业成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始终占据无法取代的地位。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棉农的收入,对新疆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

2新疆植棉面积变化驱动的因子分析

2.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首先利用SpSS19.0软件对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然后,建立棉花种植面积与各主要驱动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新疆地区2000—2014年共15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分别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部分数据经计算整理所得。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棉花是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产业链延伸最长的农产品之一,影响棉花种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不仅包含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包含价格、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纺织业发展中棉花最重要的替代产品化纤的产量等。根据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在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共选择12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hm2)、X2(有效灌溉面积,万hm2)、X3(新疆棉花产量,万t)、X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X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6(棉花单产,kg/hm2)、X7(粮食单产,kg/hm2)、X8(棉花单价,元/kg)、X9(单位面积平均收益,元/hm2)、X10(化学纤维产量,万t)、X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2(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万人)。

2.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棉花驱动力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的综合因子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中每组变量代表不同的基本结构,也称为公共因子[5]。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棉花种植面积驱动力进行分析,相关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与之对应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3.882%,已经包含这12个指标中大部分的信息量,达到了分析要求,因此只须提取3个主成分即可。通过计算得到旋转之后的载荷矩阵(表2)从表2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主要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有效灌溉面积(X2)、新疆棉花产量(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X5)、棉花单产(X6)、化学纤维产量(X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X12);第2主成分主要包括棉花单价(X8)、单位面积平均收益(X9);第3主成分主要包括粮食单产(X7)。因此,可以把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归为3类,第1主成分包含棉花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金、人力和农机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棉花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资料,而化学纤维产量虽然属于棉花的替代产品,但是化学纤维产量的提高是工业投入增加的重要体现,因此将该类定义为产业投入因子;第2主成分与棉花的价格和收益有较大的相关性,价格和收益往往由市场决定,因此将该类定义为市场环境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是粮食单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会挤占棉花的种植空间,当粮食生产产量高、效益好时,农民会选择种植粮食,对棉花种植面积产生影响,因此将该类定义为替代作物因子。

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

3.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驱动力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是产业投入、市场环境和棉花替代作物。根据载荷矩阵结果,农业机械总动力、化学纤维产量分别是农业投入、工业投入的重要体现,因此选这2个指标作为产业投入因子。由于价格相比单位面积平均收益是市场环境变化更直接的体现,因此选取棉花价格作物市场环境因子,以粮食单产作物棉花替代作物因子。共选取4个主要驱动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棉花种植面积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及各变量参数见表3。由表3可以得到棉花种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X4)、粮食单产(X7)、棉花单价(X8)、化学纤维产量(X10)4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Y=92.032+1.301X4-0.024X7-2.346X8-17.530X10。模型结果表明,除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呈现正向驱动外,粮食单产、棉花单价以及化学纤维产量3个因素对棉花的种植均呈现负向驱动。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这几个因素就是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3.2主要驱动因子对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

3.2.1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越高,说明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2015年新疆地方棉花生产成本为27000~28500元/hm2,其中物化成本占40%,而人工成本占60%,成为棉花种植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要素资源的短缺和价格的提高,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降低,但是机械化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带动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从方程来看,农业机械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棉花种植面积将提高1301hm2。3.2.2粮食单产粮食是棉花的替代作物,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农民会通过预期收益进行种植决策,粮食单产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户种植棉花的意向。方程结果显示,虽然粮食单产会对棉花种植产生负面作用,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3),可见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农业生产种植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作物种植的效益都比较低下,农民弃棉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但是种植棉花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支持,农民可以保障基本收益,实际上农户种植棉花比种植粮食的意愿要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棉花单位面积平均收益逐年下降,但是棉花比较效益较高。3.2.3棉花单价棉花的价格会直接影响棉农的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棉花的种植面积产生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2013年之前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期变化方向并不都一致,如2004年、2011年棉花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但棉花种植面积却是增加的;从回归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棉花价格对棉花种植面积的驱动力呈负值。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棉花价格对种植面积的驱动存在滞后性。当年的价格涨跌可能影响今后1年甚至数年的种植面积变化,影响周期大概在3~4年[6]。(2)棉花价格上升,农民的获利是微薄的,并不能形成正向的驱动力。棉花价格上涨,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人工费用也是水涨船高,甚至远超棉花价格增加的幅度。(3)棉花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需平衡,棉花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政府调控力度大,棉花价格更多地受政策的影响,导致价格对种植面积的驱动力大大减弱。3.2.4化学纤维产量棉花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其成本占纺织业成本的比重高达70%以上。在纺织业的各种原材料中化学纤维是棉花的一种重要替代品,当棉花供不应求或者价格太高时,纺织企业在生产中会选择增加化学纤维的使用量,以减少棉花用量,这种信号会对棉花下一年度或未来年度的生产产生影响。一般在化学纤维需求量较高的地区,棉花生产规模指数较低。根据张立杰等的研究,棉花的主要需求来自纱线生产,纱线生产波动会引起化纤生产的波动[7]。回归结果也显示,化学纤维产量对棉花种植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每增加1个单位的化学纤维产量,将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17530hm2。

4结论

根据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基本情况,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地区2000—2014年棉花种植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15年来净增加89.2万hm2,年均增长率4.62%。2014年新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使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历年来最大值,为195.33万hm2。在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政策下,2016年棉花种植面积为173.76万hm2,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趋于稳定(数据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农业厅调查结果)。(2)新疆棉花种植的驱动力主要有产业投入、市场环境和替代作物3个主要因子。在对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学纤维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虽然粮食单产和棉花价格对棉花种植面积会产生负作用,但影响比较小。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为了稳定其棉花种植面积,保障棉农收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发展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新疆应加大机采棉品种研发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创新生产技术,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农种植效益;二是建立健全棉花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我国棉花受政府调控力度大,在目标价格背景下,棉花开始由计划调控转为市场自由配置,但棉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棉农缺乏价格预期和指导意识,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棉农参与市场,降低种植风险;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小规模种植难以实现规模收益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棉花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棉花产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双喜,刘小和.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四省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8(4):79-84.

[2]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4-9.

[3]谭砚文,李朝晖.中美棉花生产者供给行为的比较分析———基于适应性预期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5-52.

[4]杨莉,杨德刚,张豫芳,等.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2):476-484.

[5]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穗英,孙新庆.青海省近1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5):39-44.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2

成立于2015年的佳格农业是其中一家卫星数据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是通过人造卫星遥感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农作物长势做监测,解析卫星照片得到相应数据,再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卫星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面积测算、长势监测、产量预估等农业管理服务。截至目前,佳格的客户包括5家种植土豆、牧草、水稻、玉米和火龙果农作物的农村合作社,并在2015年9月得到了经纬中国和磐谷资本的千万元级人民币天使投资。

通过人造卫星来监测农作物变化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做数据分析和结果预测,在过去3年中,美国的Spaceknow和中国的禾讯农业是中美两个市场上的主要玩家,但它们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大型企业及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为其提供付费性质的决策参考服务。>>佳格农业创始人张弓认为卫星图片数据可以有更多的商业化价值。

相比其他卫星数据服务公司,佳格创始人张弓表示,将卫星图片数据与每一位客户的使用场景结合的数据产品,才是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以往的遥感卫星大多使用的是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的卫星图像,那是一种针对大片耕地的图像处理方式,它们只能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估算一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并不能应用到个体种植户的承包范围。

为个体种植户提供数据服务的难度在于中国的种植面积更为碎片化。1万亩地往往分割为成千上百块种植地,分布着不同品类的农作物,佳格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来做识别,最终的结果可以做到最高精度达到0.5米的数据分析,这一密度可以精准监测每一个地块的,比如,一块地之前种过的品类、长势情况、气象、本地种植等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在佳格大数据耘境平台这套SaaS农业管理软件上,通过云服务帮助种植户管理耕耘、浇灌、播种、施肥、喷洒和收割,佳格再向用户收取费用。

2015年之前,张弓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ames研究中心的数据科学家,他在naSa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卫星和气象图片分析,创办佳格的动力来自一则收购新闻―转基因农业巨头孟山都以9.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一家硅谷创业公司Climate,后者是一家农业数据分析公司,除了提供土壤湿度和历史天气数据,还可以为孟山都的农场主用户预测产量。

深入研究这一商业模式后,张弓看到了卫星数据的商业价值,因为Climate做的事情和他所做的工作很类似,通过卫星图片做出数据分析和结果预测。当时,naSa免费公开了数千G的海量卫星图片数据,张弓意识到除了服务政府,卫星领域还有很多商业价值有待开发。

随后的两年,张弓开始了创业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学习商业、创业方面的知识,研究产品方向等。对于他来说,回国创业的风险较大,毕竟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8年时间。

但是经过两年的市场考察,他发现在美国拓展农业客户有一定难度。美国市场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7个农资公司垄断了80%的市场。2015年10月,张弓决定回中国创办佳格,在他看来,国内市场并没有垄断型的大型农资公司,最大的农资公司也就占3%左右的市场份额。

当时,佳格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十多颗卫星遥感资源,还有naSa公开的免费卫星图片数据。佳格要做的事情是,对收集来的种植数据进一步分析,以数据产品的形式呈现给客户,比如在客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可以在网页上看到自己土地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来做下一步决策。

尽管拥有了大量的全球免费卫星图片资源,但佳格还是缺乏国内的农业数据,所以在最开始,张弓用了两个月时间跑了中国十多个省。这是一次大面积的市场调研,在此过程中,佳格拿到一些主要作物的基本数据,比如种植柑橘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司一开始也锁定了10至20亩的小农种植户,将他们视为目标客户,但是张弓很快意识到,其最大的市场应该在更具规模的合作社。

“一个农村家庭一年需要五六万的收入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承包10到20亩地,一年才赚几千块钱。”张弓说。

佳格开始将目标用户转向流转土地较多的农业公司。这类合作社通常以股份制的方式将农民土地,以及拥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的个体户等集约起来种植。经营者们都拥有大规模的土地资源,并以此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种植品类更为细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佳格选择大规模种植的主要粮作物为市场切入点,比如马铃薯、牧草、玉米、水稻和火龙果这五大品类,通过市场分析找到其中的标杆客户。佳格的第一个客户是东北的一个种植了4000多亩玉米的农业合作社,负责市场的员工带着产品模板和这家合作社谈合作,帮助他们分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长势,最终估计未来产量。

不过,佳格提供的标准模块数据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它为此也加入了更为灵活的定制分析服务。

几个月前,一名客户发现种植的柑橘染上了一种真菌病,佳格通过数据分析后发现,这种病的发生概率与湿度有关,于是开发了一个监测湿度的模块以帮助客户估算发病的概率。还有一位种植牧草的客户遇到了作物只有在小雨天才能够收获,大雨天则无法收获的问题,佳格的前线工作人员把这名客户的种植场景数据发回来研究,发现原来6小时10毫米的降水是一个界限,低于这个数字就能收获,否则就不能收获。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蔬菜种植业;提高效益;策略与分析

蔬菜种植业不但可以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同样有着深远意义,甚至可以说,蔬菜种植业影响着国计民生,是民众生活的“菜篮子”。

1现阶段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蔬菜种植关乎国计民生,如何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是每个种植户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种植面积与种植户的增加,导致蔬菜种植环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蔬菜种植业的经济发展。随着市场对蔬菜种植业需求量的增大,许多种植户盲目地跟从,进而导致种植水平与种植技巧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劣质蔬菜产品,不仅严重影响了种植业的效益,也使某些不法商贩由于蔬菜产品的缺乏而抬高物价。

1.1蔬菜种类种植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传统蔬菜种植业下的蔬菜种类存在不合理性。蔬菜包括经济作物和常种作物2种,2种种植蔬菜的品种选择有利有弊。经济作物的优点就是其经济效益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常种作物优势在于种植的稳定性,种植种类为大家生活必须品,虽然收入相对稳定,但无法获得高额的效益回报。应结合这2种种植方式,使蔬菜种植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例如,在每季蔬菜种植前,给蔬菜种植者介绍市场行情与风险分析,帮助农户做出好的选择。

1.2蔬菜种植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种植蔬菜时只定论种植蔬菜的数量,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法。对于蔬菜根苗之间的间隙问题与每种蔬菜需要的不同土地成分等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只是机械性地种植与收割。这样的蔬菜种植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地蔬菜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对蔬菜种植者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当地土壤成分分析、如何挑选适宜的蔬菜品种等理论知识,要求每户都能做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经过培训后,对于增加蔬菜收成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

1.3菜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种植者往往在蔬菜出售方面并没有稳定的渠道,导致菜农效益的不稳定。当建立了科学的种植模式后,菜农的收成与蔬菜质量会成倍增加。销售渠道至关重要,传统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是由菜农收成后,运到城市中的蔬菜贩卖点或者由菜贩子进入种植地区进行收购。这2种销售方法稳定性不佳,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菜农的效益,在改革销售渠道时应以村、合作社等为单位,由全体菜农选举出一位销售代表。首先,销售代表进入城市各大蔬菜售卖中心,与蔬菜售卖中心管理者洽谈,商议好蔬菜价格及需要的蔬菜种类,做到种植蔬菜时有的放矢。其次,合理地分配蔬菜种植任务,确保所有农户都有益可收。这样可以使菜农能够更加合理、适量、稳定地种植蔬菜,保证蔬菜种植的效益。

1.4菜农不顾长远利益,影响生态环境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菜农们更注重眼前的利益,这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意识普遍较差,某些地区或农民为了谋取地方利益或者个人利益,有时会通过破坏生态环境达到目的,以此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或使用药物对蔬菜进行催熟和供养,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蔬菜质量不佳,不仅损害了买菜者的健康和菜农本身的利益,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暮蜕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蔬菜种植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1.5信誉与质量问题

菜农在种植蔬菜时会添加化肥或其它肥料,以增加产量,虽然产量得到了提升,但蔬菜质量往往不高,降低了菜农的信誉,虽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长此以往,客户逐渐流失,即使数量多但买家少,蔬菜无法售出,依然影响力了菜农的收入。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利益必须保证蔬菜质量,生产绿色、无污染蔬菜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办法,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才是提高蔬菜种植业效益的有效策略。

2结语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4

“种植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聚拢社会资金,投资农业领域,并吸引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促进农业发展。”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风险和投资收益中取得平衡。

作为果蔬业一个关键的环节,果蔬的种植阶段将受到资本市场的哪些支持,郑宇洁指出,从果蔬行业的种植方面来看,资本投资领域更加细分,资本较为关注种植业及农业机械相关的产业链,资本涉足整个产业链条,从中获利并促进果蔬行业发展。针对种植业而言,资本可以投资上游的种子、育苗、农资等领域;中游的家禽养殖;下游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生产器具的制造、农业服务运营商等。

与此同时,郑宇洁还分析称,农业机械行业、种植养殖业等都隶属于农业产业,具有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如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农民或农业组织一般资金实力弱小,难以发挥规模优势。资本市场可以筹集资金,投资农业领域,缓解其资金方面的压力,同时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带动种养殖业、农业机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以赣南果业为例,1997年10月28日江西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为促进赣南果业发展,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老区致富步伐而组建的赣南首家上市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赣南果业下属七家分公司和四家控股子公司,拥有全区精选出来的三个优秀果业企业,一个全国饮料500强之一的饮料酒厂和一个江西省最大的农药生产企业。募资运用后,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柑桔光电分级包装厂、榨汁厂和与之配套的水果低温贮藏库、大型冷库。无菌软包装生产线和易拉罐生产线在年内建成投产。

招商证券相关行业分析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果蔬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在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之后,企业的经营发展除了在水果、蔬菜的种植上得到了更多先进理念的支持,其种植后的果蔬加工行业也成为了果蔬行业完善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资本市场的扶持和帮助,在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果蔬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农超对接;信息平台;龙头企业;物流成本

一、菜贱伤农的概述

“菜贱伤农”,是指市场上蔬菜价格过低,单位面积蔬菜的市场收益等于或小于单位面积蔬菜的投入,导致菜农增产不增收,严重损害了菜农的经济利益。“菜贱伤农”并不是今年才出现。从全国范围看,几乎每年都有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

二、菜贱伤农的原因分析

菜贱伤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时间供给量过多,种植成本上升,蔬菜品质低

近年在全国各地屡次发生菜贱伤农现象,其中一根本原因就是近年蔬菜供给量短时间内过大,而且大部分蔬菜大都不耐储存,易腐烂变质,所以这样就导致蔬菜短时间必须销售出去,导致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蔬菜价格下降较快。另外如今种植蔬菜成本在逐渐增加。如化肥、种植、农药等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和耕地租金都在不断上涨,这无疑加大了种植蔬菜的成本。另外值得让人反思的,近年菜价比较低的大多为“大陆货”,它们虽然高产,但是品质较差。

(二)市场信息不畅,导致菜农盲目种植

在每次“菜贱伤农”事件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农户种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类似和靠运气,导致农民在种植时缺乏有效引导,当下什么菜畅销就全都种植什么,使“大小年”的起伏趋势成为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的常态。

(三)小农生产方式,难成规模效应

现阶段农民的生产方式普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等方式还没有普及,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独立生产,只靠着自己有限的力量,进行小规模的种植,导致其单位产品成本较高。因此,在市场上不具有规模效应。而且,他们对于蔬菜的季节、涨跌规律缺乏认识,对市场信息和需求的品种以及数量了解也不充分。

(四)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的蔬菜流通一般采用的渠道模式如下: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在这条供应链条上,由于各个环节的参与方都有利益的驱动,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投机加价行为。尤其在再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环节。收购商拼命压价,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在最后一环节中,除了需要支付较高的进门费用、摊位费等费用外,还要向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部门交纳各种费用,以及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的摊位费、卫生费、水电费等费用,所以最终致使菜价格上涨。同时,我国物流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蔬菜物流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

三、菜贱伤农的影响

由于蔬菜价格的大幅下跌,无疑将会严重损害菜农的利益,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而如果菜农的生产积极性遭受重创,蔬菜的种植面积将大幅度下降,进而对下一个季节的蔬菜供应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蔬菜价格再次攀高。近年的“菜贱伤农”已经导致珠三角有些菜农弃耕,鲁豫等地有些农民也表示不再种植蔬菜。然而农民弃耕又将导致蔬菜供应锐减,进而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从而会形成菜贵伤民的现象。进而扰乱了蔬菜市场。

四、菜贱伤农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想彻底消除“菜贱伤农”现象,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贱伤农的问题。

(一)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提升蔬菜品质

鼓励农户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建造的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蔬菜种植的季节性,实现了蔬菜的反季节上市,既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又能有效稳定蔬菜市场供应量。另外我国各地农村的气候、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都不相同,蔬菜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各地能够利用并发挥蔬菜品质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发展当地特色品种,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政府要引导农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积极改良蔬菜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蔬菜品质。

(二)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建立蔬菜储备设施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蔬菜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需求弹性要小一些,一般蔬菜产品的需求弹性都小于一。并且蔬菜还具有季节性强,不易储存,易腐烂等特点。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另外,当地政府也要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建立我国的蔬菜储备设施,对于一些耐储存、易周转的蔬菜品种进行储备。以待在蔬菜价格高的时候抛售,平抑菜价;在蔬菜价格低的时候,对菜农的蔬菜进行收购,稳定菜价,保护菜农利益,调剂季节供需。

(三)建立蔬菜信息共享平台

由政府要出面投资,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和信息资源,在蔬菜的主产区和销售集散地建立蔬菜的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市场公布蔬菜产地的蔬菜信息,随时对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市场信息,完成产销地信息对接。通过市场信息来指导周边菜农的生产和销售,防止盲目种植,规避市场风险。

(四)大力发展农超对接

所谓农超对接模式,即综超类零售企业以订单方式,到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组织直接采购商品的模式。发展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使流通成本显著降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再者农超对接模式食品质量可追溯,食品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

(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世界范围内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与行政指导。但最后促使农业走向繁荣,顺利实现市场化的还是企业化和合作化。温总理曾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多种途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龙头企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对龙头企业进行一定扶持是必要的。同时,龙头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相信,通过以上措施,菜贱伤农的现象一定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消除。所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必然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小农户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一、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现状

近年来,有关山东、河南等地区菜农大白菜卖不出去的报道较多,每当到了白菜收获的季节,菜农们不是喜悦的,而是为大白菜卖不出去而发愁。蔬菜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有上升的趋势,而菜农手里的菜价格却低的可怜,这种供应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令人匪夷所思,值得我们去思考蔬菜供应链的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蔬菜供应还是以传统的供应模式为主,菜农根据自己的意愿种植蔬菜,等到收获的季节,把菜运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由批发市场出售给市民、超市等或者自己摆摊出售;也有菜贩子上门收购,然后菜贩子再出售到蔬菜批发市场最后销售给顾客。这种传统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菜农负担很重而且没有保障。菜农没有固定的收购商,批发市场里面的菜商,进菜都是有固定菜源,那些地方已形成了规模,种植的面积比较大,这样当整个蔬菜供应市场供给过量时就会出现,蔬菜价格走低,菜农不能保收,同时菜农对菜的品种不很了解,种植的菜品不是市场需要的,因此就算再便宜的价格,也不会有人去收菜,最终导致蔬菜烂在地里的现象。大宗蔬菜基本是集中上市,竞争激烈;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多比如包装、人工、运输等成本比菜价还要高,根本没有利润空间,菜贩子或者说蔬菜经销商基本上就转向其他行当,菜农拥有的菜就很难畅销。市场上的需求仍然很大,导致蔬菜市场价很高。市区菜价贵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公里”。这一段加价主要是二级批发市场到农贸摊贩环节,也就是中间环节的费用远远超过了白菜的批发价。目前我国也有好多农超对接存在,但是,很多政策扶持都是给予超市方的,而并没有给菜农的;同时现在农超对接数量不足,还不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的变动。所以,我国蔬菜供应链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合适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二、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小农户种植蔬菜规模一般较小、生产相对分散并且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土地除黑龙江、新疆等地区农场规模化经营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规模小。小农户种植蔬菜面积一般是几亩大的也就几十亩,每家单独种植,分散经营,没有一定的组织性,这就造成了经营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2.小农户生产经营具有盲目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菜农们种植蔬菜大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种植,很少去了解市场需求,即使了解市场需求也是表面现象;蔬菜大市场与菜农生产之间信息基本是阻隔的或者是滞后的;菜农们一般根据上一年的行情进行种植,这种种植有很大的风险,出现了蔬菜价格的‘大小年’,导致供应突然增加或者降低,最终导致市场供求的严重不平衡性。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大超出需求量,从而导致价格走低。

3.小农户参与下的供应链成本高、流通环节多和销售渠道复杂

蔬菜供应链成本包括种植成本、物流成本等相关成本,菜农单独种植蔬菜采购的原材料、农药等成本相对较高;菜农把蔬菜卖给批发市场或者菜贩子以后,蔬菜集散环节较多,流通时间的增加使蔬菜的鲜活度大打折扣,损耗量增大,无效的物流成本增多。另一方面,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蔬菜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销售价格上升,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扭曲,不能反映蔬菜真实的供需状况。

4.蔬菜供应链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

小农户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蔬菜很难保证蔬菜的最终质量。如农药残留等因素菜农很难控制,等到收获的季节,即使找到买家也会因蔬菜不符合标准而拒收。蔬菜保质期短,在分拣运输、储存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完成的,机械化运作很少。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和冷藏设备不足,冷藏运输少,常温运输多,制约了我国蔬菜产业链发展。

三、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策略

1.建立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联合生产经营

小农户分散种植经营没有一定的组织性,目前大多数菜农没有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政府宣传力度也不够,针对我国蔬菜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实际状况,应该有效的激发散、小的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当中,集中进行籽种、农药等采购,节约生产成本;小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参与到蔬菜供应链中,从而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例如企业加农户,或者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户从蔬菜生产、市场信息、蔬菜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蔬菜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统一,扩大蔬菜产销量。

2.构建供应链信息平台普及生产经营信息

菜农对于整个市场需求信息知道得少之又少,基本上每年是同质化种植,对市场很少了解;即使菜农参加合作组织也仅仅是技术上的帮助,合作社很少提供关于市场的相关信息。合作社应该分析市场对蔬菜需求的种类、需求量和跨区域的信息,向菜农普及市场信息以减少蔬菜滞销情形。要想实现整个蔬菜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光靠某一部分去完成时不可能的,这需要构建供应链信息平台;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整条供应链的成员都应该参与进来,主导信息平台构建的必将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同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政策和技术指导。信息是保证物流畅通的一个灵魂,生鲜蔬菜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很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导致蔬菜流通效率低下,加大流通时间,增加了流通成本。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蔬菜的质量,为销售和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3.采用集成供应链,减少渠道层级,精简渠道结构

一般情况下,菜农还是采取原始的方式销售生产出来的蔬菜。菜农直接把蔬菜运到农贸市场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或者卖给商贩批发市场,这样蔬菜浪费量大而、流通环节多并且物流成本高;蔬菜的价格也被压得很低,菜农收益甚微,更无利润可言。菜农缺少冷藏储存措施,而且对采摘后的基本处理技术相对缺乏,蔬菜一旦采摘,就必须进行交易,否则就会烂掉,而部分中间商可以进行简单的冷藏处理,保存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利用时间差,提高市场价格。实施集成供应链,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浪费,保证蔬菜的新鲜度;集成供应链可以真正实现田间到餐桌的思想,实现蔬菜的一体化供应,把菜农与终端消费者有效的连接,减少了渠道层级,精简了渠道结构。

4.改善蔬菜生产流通技术水平,提高标准化程度

菜农目前蔬菜种植基本上是以经验为主,很少有先进的技术指导;这样生产出来的蔬菜也就很难符合超市、生产加工企业等供应链下游的客户标准。菜农组成的合作社组织应该积极与合作方沟通,最终达成蔬菜最终要达到的标准,如农药最低残留和相关种植技术指导等。在蔬菜流通规程中,应该科学标准化装卸搬运包装,保证蔬菜的质量。引进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先进技术,从多方面降低过程中的损耗。核心企业主导建立冷链物流,实现无缝连接。

四、基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1.传统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传统蔬菜供应链模式是基于生产、消费的多环节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中心,实行分散经营。菜农根据自己的意愿种植蔬菜,等到收获的季节,把菜运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由批发市场出售给市民、超市等或者自己摆摊出售;也有菜贩子上门收购,然后菜贩子再出售到蔬菜批发市场最后销售给顾客。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1)农户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劳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户往往没有足够能力和热情去关注市场,农户自身受文化知识制约,很难把握市场和预测市场变化,很难进行生产的有效计划。

(2)小规模生产经营不足以迎合当前市场需要。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蔬菜贸易主要发生在空间上隔离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其中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作为单个农户没有能力向相对较高的流通成本挑战。同时小规模的生产有可能不符合需求的标准。

2.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小农户参加的原始蔬菜供应链的问题和策略,引入了建立合作社对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的重要性。促进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浪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物流成本,保障农民增收。

(1)与上游的集成。蔬菜类的生鲜产品主要由批发市场通过生产基地或者商、经纪人和农户建立合同关系。一种模式是通过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进行后向整合从而确保蔬菜安全。另一种模式是批发市场通过培养自己的商,并利用他们与农户和基地长期合作的优势,指导并引导农户和基地在产地进行产后初加工,逐步推进商品的质量化、规格化、包装化。这种那整合合作社与供应链下游建立契约关系或者进行垂直化经营模式与产地建立战略联盟,从而确保蔬菜质量符合市场要求和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2)与下游的集成。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和超市紧密相连,形成比较稳定的战略联盟和市场供销关系,同时,利用超市终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及时得到市场信息并通过交易平台传递给消费者。

五、结论

本文通过阐述小农户参与下供应链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了相关策略,分析了基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探讨了蔬菜供应链。主要思想是合作社加入蔬菜供应链,帮助农户有效增收。通过共享信息、技术等使得蔬菜供应链有效。然后阐述传统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和集成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体现了整合后的供应链的优越性,为农民增收找到了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何俊涛,王飞.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问题及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3):65-66.

[2]刘同利,王耀球.蔬菜供应链与价格波动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2):52-53.

[3]是凯,许政达,许文杰,梁立彬.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4.

[4]王东红.基于市场结构视角的蔬菜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J].市场与贸易,2011,(08):91-92.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植物检疫;市场监管;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运输越来越频繁,流通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植物检疫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检疫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搞好植物检疫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措施,也是保护农产品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加强市场监管是搞好当前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作为一名检疫人员参加了近几年的植物检疫市场联查,发现市场监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本文通过对现状的了解,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搞好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1当前农业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产地检疫办证率偏低

目前,办理产地检疫仅限于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等大宗农作物品种,而对于芝麻、高粱、谷子、花生等小宗农作物及苗木等繁殖材料,则很少有人申报产地检疫,特别是农民单家单户繁育蔬菜种苗的,虽然用于育苗的蔬菜种子大部分进行了检疫,但整个育苗过程根本就没经过产地检疫,这样生产出来的种苗,就直接拿到市场上销售,这给土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农业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近几年来,由蔬菜秧苗携带造成病虫害大面积流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以上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植物检疫条例》的宣传贯彻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植物检疫市场监管还存在很大漏洞。

1.2套用产地检疫证号

繁种单位或个人为逃避缴费常常多地繁种,在报检时以多报少,只申报一地的繁种面积进行产地检疫,其他地方的繁种采取套证上市,甚至多个品种套用一个产地检疫证号。

1.3伪造产地检疫证号

有些繁种单位或个人不办理产地检疫,伪造产地检疫证号上市经营。具体表现为:冒用自己其他作物或品种的产地检疫证号;沿用自己往年办理的产地检疫证号;伪造虚假的产地检疫证号。在市场检查中,由于没有便携式专业查询工具,检疫人员对部分产地检疫证号难辨真伪,给执法工作带来难度。

1.4调运带证率较低

调运检疫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大气候,从事植物和植物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对办理调运检疫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极少数经营者很不配合,在执法过程中,常有拒检、避检的现象。加之铁路、邮电、港口特别是公路等运输部门与检疫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把关不严,致使不办理调运检疫证书就调运种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市场检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种子调运带证率较高,花生、高粱、谷子等作物种子调运带证率较低,特别是蔬菜种子品种多、数量少,大多数经销者是从种子批发市场进货,而且一个种子门市一次进货会涉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每个品种仅仅几克或几十克,增加了开具检疫证书的难度;二是产地调出带证率较高,二次调运带证率低;三是省间调运带证率相对较高,省内调运特别是同一个地区县域之间调运带证率低;四是不同的运输方式带证率差别很大,邮政邮寄和铁路运输带证率相对较高,而汽车运输带证率低。

1.5不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书

《植物检疫条例》第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间调运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必须经过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调入单位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同意,并向调出单位提出检疫要求;调出单位必须根据该检疫要求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对调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调入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查验检疫证书,必要时可以复检。

根据检疫法规的要求,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一是要有调运检疫要求书;二是签发调运检疫证书一式四份,一份要寄往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而这两点都很少得到落实。就拿沧州市来说,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00000公顷左右、玉米种植面积466667公顷左右、棉花种植面积133334公顷、蔬菜66667公顷,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种子调入,而植保机构开具的调运检疫要求书和收到的调运检疫证书却寥寥无几。由于检疫机构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种子、苗木调出地与调入地之间缺乏互动,种子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对调入本地区的种子的品种、数量、来源了解的很少,极易发生漏检现象,给市场监管工作造成很大难度。

2建议及对策

2.1加大《植物检疫条例》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专题讲座,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印发明白纸、出动宣传车赶集串乡、召开种子苗木生产经营单位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植检法规和检疫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升全社会共同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共识;普及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及预防控制知识,让群众掌握疫情传播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法。通过对造成严重后果、影响较大的违法案件进行曝光,树立检疫执法的权威性,真正做到让农民群众不购买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让种子、苗木生产经营者遵守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不生产销售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植物检疫工作的良好局面。

2.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管理。

2.2.1严格检疫执法

开展检疫市场检查,集中整治种子苗木生产和销售市场,严肃查处一批生产销售无产地检疫证号、假冒、伪造产地检疫证号种子、苗木,严厉惩处无证调运种子、苗木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有力震慑违法分子,规范种子、苗木生产经营市场。

2.2.2把好产地检疫关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的要求,对应施产地检疫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按照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建立种子、苗木繁育基地,逐步推进种子、苗木的规模化集中繁育;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建立种子、苗木等繁育基地登记制度,做到对种苗繁育情况底数清楚,有利于更好地做好监管工作;植物检疫机构可在繁育基地建立分支机构,专门负责繁育基地的种子苗木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逐步改变在繁种单位分散种植、单独繁育地实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监管难度大的局面。

2.2.3严把调运检疫关

严禁未经检疫的种、苗调入或调出,是从源头控制植物疫情传播蔓延的有效手段。强化应检植物监管,严格检疫执法程序,植物检疫机构加强对种子、苗木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植物检疫机构可在市场设立办事处,严把种子、苗木的调运检疫关。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调入本县的种子、苗木要统计建档,逐一备案,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进行跟踪监测调查,全面提升植物疫情监控能力,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扩散和蔓延。

2.3完善执法机制,促进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向纵深发展。

2.3.1建立植物检疫执法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农业植物检疫系统内部执法信息的沟通渠道,实现执法信息共享,确保植物检疫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行政处罚;完善全国植物检疫网络审批平台网络查询功能,开发便携式查询工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各检疫机构审批的产地检疫许可和调运检疫许可情况,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有利于及时发现违法线索,打击违法行为;建立植物检疫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各地植物检疫市场检查情况、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和查处情况、典型案例、主要经验和做法,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目的。

2.3.2建立植物检疫执法内部协作机制

农作物种子的调运频繁,决定了植物检疫工作的特殊性。一个违法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地区,给案件查处带来难度。为此,笔者以为,有必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植物检疫系统内部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执法协作机制。

完善植物检疫执法联查制度,上级植物检疫机构定期组织由不同区域植检部门参加的植物检疫联合执法联查。通过联查发现问题和挖掘线索,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强化横向协作。

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植物检疫机构之间特别是种子、苗木繁育地与销售地、调出地与调入地之间逐步建立案件线索通报制度、案件协查制度,互相通报案件线索,互相协助查办案件。对于重大案件,可由上级植物检疫部门牵头实行联合办案,便于从速追根溯源,达到各级植物检疫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协作办案的工作目标,提高执法效率,加大对重大案件、跨区域案件查处力度。

2.3.3建立植物检疫执法外部协作机制

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与铁路、交通、邮政、民航、财政、工商、公安、林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便于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严厉打击植检违法行为。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组织召开植物检疫市场监管联席会议,部署相关工作,通报有关情况和工作进展。相关部门之间完善执法信息通报制度、重大复杂案件会商制度。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强化与公安机构的联系沟通,对于涉嫌犯罪案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及时移送。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实现无缝监管对接。逐步形成情况互通、相互支持、相互推进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工作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宋朝阳,谷素梅,徐汝华,韩成祥,董臻.当前植物检疫市场存在的问题剖析[J].河南农业,2005(06)

[2]王春艳.植物检疫工作中主要问题的思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3]李桂珍,任自忠,马秀英,马丽红.试述植物检疫的环境挑战和法制建设[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06)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8

一、引言

玉米则是我国年产量最多的农产品,每年约为1.5亿吨左右。在价格有利的年份,会向周边的日本和韩国等亚太地区出口。美国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过去5年每年玉米出口在4千万到6千万吨之间波动,通常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60%左右1。而美国也向这些地区出口玉米,同我国有一定的玉米出口竞争关系。从美国在世界玉米市场的地位以及同我国玉米出口的竞争关系来看,研究全美农户的玉米种植意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外基于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数据的研究主要是分析USDa报告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比如Sanders和manfred对USDa家畜产量预测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信息价值进行检验。Colling,irwin和Zulauf研究USDa冷藏猪肉报告对生猪期货价格的影响。mckenzie则研究USDa报告对相关市场主体在收获季节前玉米价格预期的影响。而国内针对USDa报告的研究目前在中国期刊网上还没有。所以本文选择“基于USDa报告中的数据,分析美国主要农产品库存对全美农户玉米种植意愿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是比较具有新意的。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美国农业部(USDa)在每月10日前后月度报告,对主要农产品当前市场年度全年产量、消费量、季末库存进行预估1~3。本文收集USDa自1997/1998至2008/2009十二个市场年度每年3月报告中美国大豆、玉米、棉花和小麦的产量和季末库存水平的预估值,然后计算每个品种十二个市场年度对应的美国国内总消费量,最后利用季末库存除以年度总消费量得到季末库存消费比。

数据整理过程中,所以品种的年度总消费量等于本年度总产量与上一年度季末库存之和减去本年度季末库存。由于季末库存消费比能够去除不同农产品季末库存绝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一种农产品年度供应的紧张程度,所以本文实证研究中采用季末库存消费比来表示农产品库存水平。利用USDa三月份月度报告,整理得到的美国国内1997/1998至2008/2009十二个市场年度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的季末库存消费比数据参加表1。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USDa每年3月份会对全美农场主(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各主要农产品的种植意愿,并于3月31日会种植意愿报告。在种植意愿报告中,农产品种植意愿是用种植面积来进行定量度量的。本文对1998至2009年种植意愿报告中玉米的种植面积预估值进行收集,结果参见表1。

三、相关分析

表2是玉米种植意愿同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季末库存消费比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1)棉花库存水平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玉米;(2)玉米库存水平越低则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玉米;(3)小麦库存越低,则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玉米;(4)大豆库存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多种玉米。

从相关强弱程度来讲,棉花库存与玉米种植意愿的相关程度是最强的,并且呈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棉花和玉米都是旱地作物,并且种植季节相同,具有典型的种植竞争关系。棉花库存越高,种植棉花相对其他竞争作物的比较收益就越低,从而打压棉花种植意愿。而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会推高其他旱地作物(玉米是其中主要的一种)的种植意愿,在统计上就表现为棉花库存与玉米种植意愿的强负相关性。而玉米库存与玉米种植意愿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库存高会打压玉米价格和玉米种植的比较收益,使得玉米种植意愿降低;反之,玉米库存降低则会提升玉米种植的预期收益和玉米种植意愿。

低等级小麦和库存期较长的陈小麦常常用作禽畜饲料原料,而玉米也主要用作饲料原料,所以小麦和玉米有一定的消费替代关系。潜在含义就是,高小麦库存会降低玉米用作饲料原料的部分需求,从而打压玉米价格和预期种植收益,使得农户玉米种植意愿降低。此外,小麦和玉米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种植竞争关系,这使得小麦高库存倾向于提升玉米种植意愿。但由于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冬小麦同玉米的种植期明显不同,仅不足三分之一的春小麦与玉米具有基本相同的种植期,所以小麦和玉米的种植竞争关系应该还不是很强。小麦和玉米之间具有的两种关系(消费替代关系和种植竞争关系)对玉米种植意愿的影响方向相反,总体综合作用相对较为复杂。从统计结果来看,还是小麦和玉米的消费替代关系作用更强,使小麦库存与玉米种植意愿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大豆和玉米是种植季节基本相同的两种旱地作物,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典型的种植竞争关系。从种植竞争关系来看,大豆库存和玉米种植意愿应该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但表2中的统计结果是大豆库存与玉米种植意愿的相关系数仅为0.087,很小且不能确认为显著不等于0的。这可能是因为大豆压榨后的豆粕同玉米都主要用作饲料原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替代关系。

说明:①本表中的相关系数是根据表1中数据计算得到的;②括号中的数值是相关系数的t检验值,*号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是显著不等于零的。

四、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仅选取与玉米种植意愿(Y)的相关系数大于0.2的玉米、小麦和棉花库存作为回归模型的独立变量,而玉米种植意愿(Y)作为回归模型的依赖变量。采用表1中的数据进行拟合计算,拟合结果公式(1)。

(1)

公式中Y表示玉米种植意愿,单位是千公顷;而X2、X3、X4分别表示玉米、小麦、棉花的季末库存消费比,单位是1%。季末库存消费比数据在回归中采用1%作为单位,一是因为季末库存消费比的绝对水平相对种植意愿而言在数量级别上相差太多;二是采用1%作为库存消费比的单位便于对拟合结果进行解释。

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评价发现,回归模型的可绝系数为0.66。这说明全美玉米种植意愿66%的变化可由玉米、棉花和小麦的库存变化所解释。此外,显著性检验(F检验)表明,回归模型是显著有效的。

回归模型中X2的系数表明玉米的季末库存消费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玉米的种植意愿就减少361.68千公顷;反之玉米季末库存消费比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则玉米种植意愿就增加361.68千公顷。X3的系数仅为1.0049,说明小麦季末库存消费比的变化对玉米种植意愿的影响还是比较弱的。而X4的系数表明,棉花季末库存消费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玉米种植意愿就增加206.94千公顷。

五、结论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美国主要农产品季末库存消费比对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利用USDa报告中的库存预估数据提前分析全美玉米种植意愿的可能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和玉米的季末库存消费比对全美农户玉米种植意愿具有很强的影响,而小麦和大豆的库存水平影响较弱。此外,拟合得到的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能够解释全美玉米种植意愿三分之二以上的变化。

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实证研究仅采用美国12个市场年度的数据,数据基差略显薄弱。如能获取更长时间的数据,本文研究的相关数据基础就可以得到加强。本文研究没有涉及价格数据,如果结合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是否可以解释玉米种植意愿更多的变化,仍是一个尚待研究且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毕竟,能够提前对美国玉米种植意愿进行定量估计,就能够提前预判全球玉米市场未来供给方面重要的可能变化。

参考文献

[1]美国农业部:谷物世界市场与贸易月度报告(1997.1-2009.3所有月份)

[2]美国农业部:油籽世界市场与贸易月度报告(1997.1-2009.3所有月份)

[3]美国农业部:棉花世界市场与贸易月度报告(1997.1-2009.3所有月份)

[4]美国农业部,种植意愿报告(1998-2009)

[5]D.R.Sanders,m.R.manfred,multipleHorizonsandinformationinUSDaproductionForecasts,agribusiness,2008,24:55-66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户技术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11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17

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依靠增加投入要素的数量来获得产品总量的增长,尤其是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再加上管理不善[1-2]、节水等灌溉技术推广乏力[3-4]及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5-6]等原因,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十分低下。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以及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用水效率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大量文献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农户或者是农场等内在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这些证据不仅仅集中在中国,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Dehehibi等利用突尼斯纳布尔地区144个农场数据估计了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并发现农场主年龄、农场规模、教育水平、农业技能培训以及农场主对水资源可利用性的判断会对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7]。Speelman等基于南非兹拉斯特地区60个农户调研数据计算灌溉用水效率,分析得出农场规模、土地产权、土地细碎化程度、种植结构以及灌溉方式会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8]。王晓娟等利用河北省石津区205户农户三年调研数据,测算该区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灌水效率,并认为提高渠水使用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水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9]。王学渊等利用1997-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灌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减少水密集型作物种植、新建和改造农田水利、调整农业用水供给系统、加强农业水资源需求管理、采取有利于增加农户节水积极性的经济措施均有利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10]。

目前研究还较少的关注到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特别是较少关注在中国特有的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的模式和运作机理以及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逐步使得原本脱离市场的“小农户”逐渐走向了“大市场”,农户生产决策相应逐渐更多受到市场价格、销售方式和销售合同等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推行促进了涉农企业介入农村,并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重要的中介组织。因此关注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农户对水资源利用的决策,应该是在目前水资源短缺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甘肃省民乐县农户种植引入马铃薯品种为例,利用2007及2009两年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测算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构建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因素的分析模型,分析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带来制度环境变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广泛推广实施,被认为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集约效益型增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路径和唯一选择。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大量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以多种途径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及资源的利用决策。

夏莲等: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首先,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涉农企业介入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帮助农民确定经营方向、经营项目以及农产品销售问题,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种植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民集中种植,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而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而未达到共识,Bizimana等通过对非洲卢旺达的研究表明土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11]。曹慧等对江西集体林区农户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则认为规模化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农地过于细碎不利于生产发展[12]。而李谷成等通过对湖北农户数据分析表明,土地规模并不影响采用农业前沿技术以达到最大潜在可能产出能力的技术效率[13]。可见生产规模与农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涉农企业对农户生产规模的影响带来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

其次,农业产业化引入了新品种新技术。为确保主导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涉农企业往往为农户引入良种,并配套推广栽培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被认为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然而章立等通过浙江省农户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新品种在引入初期往往处于非技术效率的状态,随着农户使用新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技术无效则会逐渐降低[14]。

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通过涉农企业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涉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带动人才、管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回归,促进当地农业市场的发展,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将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传达给农户,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减少农户生产及销售中的风险,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农业收入[15-16]。柯福艳等通过对国家现代蜂产业体系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家庭养蜂技术效率,发现如果养蜂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则养蜂技术效率较高[17]。曹等对奶牛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如果养牛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高,对农户激励越大,养牛农户则更加专注奶牛生产,对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18]。涉农企业参与当地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助于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而涉农企业带来的销售渠道的扩展不仅更方便农户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涉农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和农户形成的稳定的收购关系也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消除农户生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涉农企业和当地农户合作时往往通过签订协议可以降低对风险的预期,这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18-19]。

此外,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之间的密切的合作,也会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资源利用的制度和政策。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现实做法表明,地方政府为保障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往往会为涉农企业的介入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农户农业生产[20-21]。在我们研究的区域甘肃省民乐县,为了引入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地方政府制定了优先用水权,即保证连片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可以获得适时适量的灌溉,以鼓励农户扩大马铃薯的种植。

技术有效的农户被定义为资源利用也有效[22],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影响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数据来源和方法介绍

2.1样本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对甘肃省民乐县农户调研获得的2007年与2009年农业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数据。甘肃省民乐县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从2006年起,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努力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成为该地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个马铃薯加工企业。为满足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需求,该县大力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除本地普通马铃薯以外,涉农企业为该区引入克新及大西洋两种新品种。

在甘肃省民乐县随机选取10个乡镇,按照各个乡镇的海拔高度、村庄数量和人口数量,选择21个村庄作为农户调研样本村,每个村庄随机选择2到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庄选择15个农户作为调研对象,这样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农户数据315份。2010年对2008年所访问的农户做回访调研,有52户农户由于打工不在家等原因缺失,两年调研到相同农户共263户。本研究所采用的是两年都种植了马铃薯的183户农户。

2.2研究方法

测算技术效率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多的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随机前沿函数法(SFa)。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且收集的样本量较大,变量变异性较强,本文选择参数SFa法对农户技术效率估计。以往利用SFa方法估计水资源生产效率通常都是运用Reinhard等[22]提出的根据生产技术效率方程的估计参数和误差项估算偏要素利用效率,再分析解释变量对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及程度,采用的为两阶段估计。也就是说,对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往往采用Battese等[23]模型进一步估计以解决在两步估计存在的“两步悖论”[24-25],而目前已有研究对偏要素利用效率的测算利用的往往是传统两步法中的第一步,估计出来的参数和效率值还是以技术非效率项独立于其他解释性要素为基本假设。这样测算出来的技术效率值仍然存在着有偏及低效的问题,对第二阶段测算的偏要素利用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本研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首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与CD生产函数相比,translog生产函数包容性更高,被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但是大量交叉相的引入,不仅可能带来自由度不足、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等统计计量问题,如果交叉项过多统计上又不显著,这对一步法的估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实践中发现的这一点与王志平[26]的研究完全相同。因此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一步法”先估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其理论模型为:

lnYit=β0+∑4jβjlnXijt+βRlnRit+Vit-Uit(zit,w)(1)

上式中,Yit是第i农户在第t年的农业产出,R为研究中关注的单一投入要素,X为其他投入要素。Vit是随机误差项,且假定Vit~n(0,δv2),主要包括测量误差、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控制的因素。Uit是非负随机误差项,代表生产中的技术无效,反映第i个农户在第t年的技术效率损失。zit则是代表了影响农户技术效率水平的外生变量,w为纯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u2的断尾正态分布。βj与βR为待估参数,β0为常数项。

由Kaneko等[27]研究可推导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为:

teRit=exp(-ui4βR)(2)

将利用公式(1)估计出来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带入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2)中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teRit,进而再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公式(3)中tkt为影响偏要素生产效率的解释变量,δkt为待估参数,δ0为常数项,eit为随机误差项。

teRit=δ0+∑n4k=1δkttkt+eit(3)

3实证分析

3.1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

以马铃薯的总产值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包括土地、劳动力、水资源以及资金(种植马铃薯所有的金钱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机械费用)。利用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FRoniteR4.1软件采用“一步法”对公式(1)进行估计。进入“一步法”估计的其他外生变量包括:①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户主非农经验,有非农经验则为1,没有则为0;户主受教育年限;风险厌恶程度,根据调研问卷中涉及的两个问题按1-5划分评分等级取均值来衡量农户风险态度,评分越高则越厌恶风险。②家庭特征:非农打工人数占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家庭固定资产以衡量家庭富裕程度,包括房屋、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动产或不动产的现值;家庭是否有成员参与用水者协会或土豆协会,有则为1,没有则为0。③土地资源禀赋:根据民乐县当地情况,农业灌水定量配置取决于农户初始水权面积,但农户在初始水权面积判定后可能有开荒行为,则农户拥有的实际土地面积可能大于初始水权面积,因此利用水权面积占实际土地面积的比例表示该农户家庭水资源稀缺状况,该比例越小农户家庭水资源越稀缺;农户家庭渠系是由土渠取值为1,渠道类型为石头取值为2,水泥+石头取值为3,预制件或水泥取值为4,取值越大说明该农户家庭渠系状况越好;对种植马铃薯土地质量由农户按1-3打分,质量很好取值为1,一般为2,较差为3,再根据地块种植面积加权计算得出马铃薯种植土地的综合肥力,评分越高其质量越差;此外将该地区三类地区作为虚拟变量介入模型,其中二类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④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按农户该年度获得的银行或者农信社的贷款额衡量该地区资本信贷市场发达程度。⑤涉农企业引入变量:其中包括马铃薯种植规模;大西洋及克新品种的种植比例以衡量该地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程度;马铃薯销售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企业收购量占马铃薯总销量的比例;以及农户是否与涉农企业签订销售协议,签订为1,没有则为0。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模型整体通过似然比检验,极大似然值(-329.47)也表明估计的计量模型在统计上是可靠的。γ等于0.898,且在1%的程度上显著,说明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的距离主要是由于技术非效率产

农业种植市场分析篇10

   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略减,在这样一个资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农民主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国家政策、市场为导向,注重调整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食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农作物的整体种植结构向优质、高收益型转化[1]。随着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色泽、味道、外观、营养价值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健高效地建设农村经济,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内容。

   2关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几个办法讨论分析情况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遵照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循序渐进、综合发展。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核心,做到三方兼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最大化,禁止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错误行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适应农民技术和素质的逐渐提高,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同时围绕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带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种、养、加、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获得可观的整体效益。

   不断地改善农作物资源条件,可更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农业资源条件,一是充分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支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避免使更多的农药、化肥随着土壤中的水分而渗入田地,污染环境[2];二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作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放宽对农民贷款额度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三是把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各地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优势,重点发展本地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作物,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应该多种植水稻,江淮地区应该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两广丘陵山区应该以种植水果、高收益型经济作物为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价格波动性,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及时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由于种植业很容易受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容易产生波动,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比较长,从价格产生、信息回馈到农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阶段的经济情况,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按照农民的短期收益来进行,政府颁布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目前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关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并完善发展[3]。怎样提高农民组织性,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否能与改善生态环境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证明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正确的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