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04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1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2

(上海市徐汇区财政局 200030)

【摘要】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首次要求行政单位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会计核算。文章结合工作实务,探析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面临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 会计核算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一、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的难点分析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首次要求行政单位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会计核算,增加了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是新《制度》的一大亮点。原《制度》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是否进行会计核算并无明确规定,不利于对形成的资产进行管理分析。但在实务中,新《制度》在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方面尚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1.缺乏相关核算经验。由于过去没有要求,现在也没有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指导性意见,会计人员难免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核算陷入无头绪状态。无论是业务操作流程还是具体核算方法,都需要根据《制度》的规定及本单位实际重新设计和制定。

2.公共基础设施界定困难。何谓“公共基础设施”,目前尚缺少一个统一明确的规范和解释。《制度》规定,该科目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城市交通设施、公共照明设施、环保设施、防灾设施、健身设施、广场及公共构筑物等其他公共设施。虽然制度作了界定并列举说明,但仍然过于笼统,只是要求该科目应当按照公共基础设施的类别和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各行政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目录、分类方法,作为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核算的依据。但事实上,公共基础设施的种类非常多,依靠单个行政单位自己来识别分类,既容易造成分类混乱,也容易出现因涵盖范围不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的情况。“公共基础设施”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也是众说纷纭。楼继伟等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对“基础设施资产”这一术语有如下描述:(1)道路运输网,包括桥梁、道路的护栏、隧道和人行道。(2)下水道系统。(3)供水系统。(4)排水系统。(5)垃圾处理场。(6)防洪工程。(7)供电系统。(8)通讯网络。(9)娱乐设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89号)中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虽然“基础设施资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与“公共基础设施”名称不完全相同,但从性质上来看,前两者大体上符合“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义,但对照前两者列举的内容,《制度》中的定义及分类则相对比较模糊。

3.涉及多种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需明确分类标准。按照《制度》的规定,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交通设施、公共照明设施、环保设施、防灾设施、健身设施、广场及公共构筑物等其他公共设施。实务中很多设施是同时存在于一个项目之中。例如,城市交通设施都会带有公共照明设施等,那么到底应该统一按城市交通项目来核算,将其中附有的公共照明设施一并纳入该项目核算,还是必须进行拆分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和公共照明设施两个类别进行核算,《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容易导致实务操作上的混乱。

4.投入来源多元化影响资产的产权管理权界定及确认计量。当前,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既包括上下级的交叉投入,又包括跨行政、事业、企业不同经济类型机构的交叉投入。这种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可以分为纵向交叉和横向交叉两种。

纵向交叉:对于一些跨行政区域贯穿性的公共基础设施,产权或管理权如何划分界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一些市级项目往往要求区级配套,如何确保多渠道投入项目的核算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公共基础设施”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果某条道路建设项目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则由市级财政承担部分建设费用,市级施工单位承担建设施工任务;区级财政负责剩余建设费用及前期动拆迁费用;道路改扩建完工后由市级相关单位移交至区级政府,由区级财政负责后期维护费用,并由区建交委负责安排日常维护工作,按照管理权限已经属地化管理。对于类似案例,在原《制度》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区两级财政各自仅就本级承担的支出作账务处理,直接列为支出。

横向交叉:项目实施方类型多样,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企业。但《制度》及相关企业类会计制度均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核算要求及相应会计科目。以照明设施为例,不少公共照明设施是由供电局负责施工安装和维护的,而供电局是事业单位,它所提供的照明设施在本单位无法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核算,除非将照明设施移交至执行《制度》的行政单位或参公单位,才能客观公允地计量公共基础设施。同样,对于由开发商自行完成动拆迁和建设的配套性区域道路,完工后将移交至相关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承担后期维护及其费用支出,按照《制度》的规定,此类道路也应属于“公共基础设施”核算的范畴,但目前实务中,接收单位不予作任何账务处理。

5.土地使用权是否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尚不明确。《制度》明确规定,行政单位构建房屋及构筑物不能够分清支付价款中的房屋及构筑物与土地使用权部分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能够分清支付价款中的房屋及构筑物与土地使用权部分的,应当将其中的房屋及构筑物部分作为固定资产,将其中的土地使用权部分作为无形资产。从这条规定来看,土地使用权一般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但“公共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部分,是否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制度》未予明确。

二、规范公共基础设施核算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培训,转变观念。按照《制度》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义,该项资产具有“工程性”的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必须先经过“在建工程”或基建会计核算,建议在加强对《制度》培训的同时,还要强化在建工程或基建的会计核算培训,引导各单位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把好核算关。

2.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义进一步细化。建议参考《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细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义。按照《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通过这样定性定量的界定,对会计人员准确识别、确认固定资产提供了清晰的判断依据。同时《制度》又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通过统一分类的方法,一方面便于信息的分类披露,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奠定了基础。笔者建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定义,如经济寿命、单位价值等,尽快制定细则或操作指南以界定核算范围。同时,考虑到公共基础设施涵盖的范围较广,建议参考住建部等专业部门的相关分类标准,细化资产分类,以便于会计人员识别。

3.多项公共基础设施共同组成的综合性项目,建议引入资产组的概念。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以下简称《讲解2010》)的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与创造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构成。”虽然大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质,不同于企业的资产,不一定会产生现金流入。但参照类似的观念,以现金流出的独立性来判断也是比较合理的。再如《讲解2010》中规定:“对资产组的认定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如果某些机器设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其使用和处置是一体化决策的,那么这些机器设备很可能应当认定为一个资产组。”这个判断因素可以作为我们在认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组成时参考。而《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一书中收录的《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一文也建议“可以将基础设施系统看作是单个资产或(更好的方法是将其看作)一组资产,例如,供水系统可看作分别归属于土地、建筑物、厂场和管道网络等类型的资产的组合”。此外,按照目前行政机构按项目立项的运作习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核算,将项目内涵盖的设施均作为单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核算,也可以确保核算的完整性,防止核算中出现交叉重复或遗漏。

4.多来源投入的公共基础设施应及时划分管理权限。对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投入的纵向交叉项目(例如道路建设等),建议按照“谁投入、谁维护、谁管理”的原则进行分配。事先需要明确道路管理权属于哪一级财政,明确权限及核算单位后,其他单位承担的支出也应当纳入“在建工程”或基建账中核算,以便最终管理单位在确认计量公共基础设施时,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考虑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科目,在项目立项、预算编制环节就必须确定对项目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统一会计核算主体,防止重复或遗漏。对于由事业单位或企业承办的项目,要求事业单位或企业做好基建或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当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及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将项目资料移交至相应的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以便接收单位及时准确确认公共基础设施。

5.对于公共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建议参考固定资产科目的规定,一般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以便与固定资产保持一致的处理原则。

总之,《制度》新增“公共基础设施”会计科目,对广大行政单位来说,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会计科目,或者一个核算内容,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准确核算,客观公允地披露相关信息,既不遗漏也不重复,需要从立项开始明确项目牵头部门、资金来源、在建工程或基建项目的核算单位、最终接收并确认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单位。财政部门在安排资金时,也应当考虑到多渠道投入因素对公共基础设施核算的影响,做好统筹安排。对涉及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支出的项目,要做好上下级转移收入及支出的确认,以确保项目核算的完整性。对于资产管理部门和涉及移交的项目,要协助接收的行政单位对移交单位的账目进行审核确认及存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3[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3

日前,《山西省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12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云南、贵州、河北、福建、黑龙江等省之后,又一个就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进行地方性立法的省份。

《条例》确立了以铁塔、基站为代表的通信设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法律定位,明确了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中有关各方的职责和义务。重点包括:

加大通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长期困扰地方通信建设的选址难和建设难问题,《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将通信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及公共机构的办公场所,所有权人或管理人应当为公共通信设施建设免费提供必要的场地,其他公共区域建设通信设施,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为公共通信设施建设提供场地、用电、平等接入等便利条件。《条例》要求机场、车站、学校、医院、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应当配套建设通信设施;规划、建设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铁路、桥梁、隧道等,应当事先与省通信管理部门和电信业务经营者协商配套通信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事宜。

加大对通信设施的保护力度。《条例》规定,通信设施周围设立安全保护区,在通信设施安全保护区实施可能影响通信设施安全或者通信质量行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告知通信设施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承担通信设施安全防护等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依法进行的通信设施建设和维护活动,不得危害通信设施安全。因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需要改动、迁移通信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通信设施所有权人,就经济补偿、设施防护、选址重建等进行协商;其他建设单位在需要改动迁移通信设施或与通信设施交叉跨越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进一步推动共建共享。《条例》对行业内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和行业间基础设施资源开放共享作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室内分布系统、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应当实行统一建设或者联合建设。已有的通信设施满足条件的,应当共享。鼓励交通道路、广播电视、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与通信设施建设共建共享。省通信管理部门会同省发展与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行业间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近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山西省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20xx年通信行业实施政企分开、引入竞争以来,山西省首次通过地方性立法规范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行为。

《条例》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省通信管理局及政府各有关部门在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中的职责。重点强调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通信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补偿、供电等方面为电信普遍服务提供支持;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沟),为通信线路入地提供条件。

《条例》同时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六项责任义务:一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信服务标准向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优质的服务,加大对学校、农村及贫困、偏远地区的通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电信普遍服务;二是新建基站和天线应当小型化、美观化,与当地城乡建设风貌相协调;三是要求城市建成区内已有的架空通信线路应当逐步入地;四是不得签订含有排他性条款的协议进行垄断经营;五是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进行检测,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六是定期检查、检修和维护通信设施,在通信设施或者围墙、栅栏等处设置警示标识,标明所有权人、警示内容等信息。

对于建设单位,《条例》要求机场、车站、学校、医院、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应当配套建设通信设施,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概算;规划、建设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铁路、桥梁、隧道等,应当事先与省通信管理部门和电信业务经营者协商配套通信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事宜。住宅建设单位则应当贯彻光纤到户强制性标准,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并将配套通信设施的验收文件报省通信管理部门备案。其他建设单位在需要改动迁移通信设施或与通信设施交叉跨越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对于施工单位,《条例》要求文明、规范施工,避免或者减少影响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正常生产生活。施工结束后,将施工过程中损坏的建筑物、林地、绿地、道路等予以恢复;不能恢复的,根据损坏程度依法给予赔偿。

对于其他社会主体,《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依法进行的通信设施建设和维护活动,不得危害通信设施安全。公共区域的所有人、管理人应当为公共通信设施建设提供场地、用电、平等接入等便利条件。办公及住宅建筑的开发人、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要保障电信用户的自由选择权,确保运营商平等进入,除场地租赁费及保障通信设施正常运行的必要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5

关键词:港口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国际经验;机制创新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镇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港口航线逐步增多,吞吐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但比起南京港、连云港港等省内一些港口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镇江的港口建设还相对滞后。调查发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镇江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借鉴国外港口建设投融资经验,创新港口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是港口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国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框架

纵观欧、美、亚多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主投资型港口和政府投资型港口。

1.地主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地主投资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改革后的东欧国家港口均采用这一模式。地主投资型港口基本特点是:通过港口规划,包括现有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界定港口的区域范围。凡是港口区域范围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机构(港务局)或者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其性质类似于我国三峡建设总公司和长江口建设总公司)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等从事经营,收取岸线或土地出租费用;或者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收取码头或库场租用费。港务局或者这个公共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规划、建设实施政府对港口的管理职能,不参与市场竞争,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因此其土地或者码头、库场等的租金收入免交各种税费,全部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即通过土地运作,实行滚动开发。地主投资型港口的最大优点是确立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远固定投融资渠道,不需要各级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往往不投入),实施滚动开发,对港口的长远发展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不论是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的港口,还是由公共企业管理的港口,地主型港口的模式无疑是促进港口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2.政府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直接投入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如:日本、新加坡,欧洲的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大陆港口,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日本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凡新建、扩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拟定五或十年港口发展规划,报国土交通省审批。涉及陆域或建设省主管的岸线时,还需报建设省审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众使用的水域设施,设施或泊位设施,工程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半分担。特别重要港口、避风港口75%由中央政府负担。海关、商检等配套单位的建设投资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拨款。日本港口的码头投资主体分为三类:港湾局建设和管理公共码头,出租给港运企业(即装卸、运输企业)经营;厂商自行建设、管理其使用的专用码头;埠头公社建设、管理轮渡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出租给船公司使用。

二、国外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经验

调查研究许多国家港口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可以发现两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1.突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负责

所有港口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由政府负责。地主投资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行使政府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即公司制形式)通过规划或立法界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通过对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可建码头的岸线,出租给经营人建设码头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建设好码头或码头水工部分出租给经营人从事码头经营业务(如德国的租赁港、北欧及东欧国家的港口、日本埠头公社的码头等),而经营性的设施基本都由经营人自行建设、维护和管理。

从表面上看,其管理模式似乎各不相同,政策不一,但是在上述港口投融资体制的基本问题上所采取的模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基于港口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企业),在这个区域内,存在若干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交易市场,它既构成与其他港口(另一个市场)的竞争,也构成一个港口(一个市场)内部竞争,在这种多种产业产品汇集、多个企业参与经营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只能由管理港口的政府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与我国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是完全一致的。

2.坚持港口规划、建设与维护相统一

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无一不是始终捆在一起,统一由负责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承担政府港口管理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来负责的。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规划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安排建设实际上作为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和对港口发展起主导和导向调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规划由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而基础设施则由某一个企业去建设和管理,往往建设会偏离规划,难以真正使规划得到落实。我国港口在港务局政企不分的时候,港务局所作的规划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围绕自身企业的经营来进行的,港口规划严格地说是一个港口企业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港口的发展规划。即便如此,那时的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实行政企分开之后,作为管理某个城市整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法律已经赋予他制定港口总体规划的职责。要真正使整个港口规划得以落实,使港口能按科学规划进行有序的发展,港口的基础设施,应当由这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是世界各国港口管理的共同内涵和共同特点。

三、镇江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镇江政府财力、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创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探索资本运营方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设对资金不断投入的实际需求。

1.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领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意见的精神实质,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的优惠政策。通过有效运作,争取更多的部级、省级“十二五”港口建设重大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务院支持江苏沿江和沿海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国家机关和省直机关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港口建设项目落户镇江港。

2.盘活港口现有资产

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舶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向经营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

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参照Bot(特许权融资)、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

出租、出让或完全出售港口资产和港口服务,引导镇江的优势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港口经营,有重点地开发港口中转和港区配套服务项目,扩大港口的规模效益。

3.创新招商引资项目

积极研究央属大型企业、省属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台湾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创新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政府招商、媒体宣传、对外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与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大的石化、能源等港口投资项目,吸引拥有市场和货源、实力雄厚的中远、中海等国内外大航运集团、大船公司、大货主来镇江投资港口开发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司合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国家和省级开发投资公司在镇江的投资信心,引导国司扩大投资规模,加大对镇江港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投资力度。

4.搭建多渠道投融资平台

完善港口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机构。配合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每年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港口建设的贴息、补助、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训等。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担保公司,为港口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开辟港口融资绿色通道。

借鉴国外著名港口以及江苏张家港、江阴港的经验作法,整合优质资源,成立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定向增发股份募集资金收购重大优质资产,壮大上市公司总资产。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航运集团等参股,以便把更多与港口发展相关的投资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的规模化经营积聚效应,打造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做到既有效破解港口建设资金瓶颈制约,又保持稳定货源,使招商引资建设港口的过程成为开拓货源、扩大市场的过程,成为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建立镇江港金融合作试验区,实现多方共赢。抢抓国家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长三角金融中心的新契机,争取海外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落户镇江参与港口建设,促进镇江金融合作。支持金融系统积极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引导民间过剩资金投向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雄厚,投资遍布各个领域。可以参照上海一些外资银行采用的“委托贷款”方式,利用银行网点分布广泛、经营优势明显等特点,向民间个体或企业资金过剩方宣传、解释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引导过剩的民间资金向需求资金的港口建设方向流动,并协助资金过剩贷出方对投入用于港口建设的资金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银行本身也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中间费用,开创建设方、贷出方和银行方多方共赢的局面。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6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建立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服务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和监督管理,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结合我市实际,综合考虑农村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支撑平台,以管促建,管建结合,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原有的各种单一零星的一次性投入为长效保障机制。

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市共有20个镇(街)、908个村(居),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拟选择500个村级公共服务基础较好,村“两委”班子团结、达到a级平安村居标准的、凝聚力较强的村(居)进行试点。重点用于目前没有资金来源渠道、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施、场所和项目的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一)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包括农村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维护。

(二)农村环境卫生。包括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沼气服务网点、村庄绿化、照明等设施运行维护。

(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维护。包括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调解、警务室、农村治保、法律援助、为民服务代办、就业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室等。

(四)村内文体活动设施。包括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电影放映服务、体育健身、广电设施运行维护等。

(五)惠农增收配套设施。包括村级经营性为民服务点、党建惠民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本运行保障设施等。

三、工作程序

我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由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按照村(居)申报、镇(街)把关、市级审批、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一)项目申报。

1、项目申报主体为村(居)民委员会。

2、申报条件:(1)村级公共服务基础较好,村“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力较强,村级民主决策、监督机构和相应制度健全;无经济原因上访村居;根据社区建设规划,列入搬迁的村庄一律不再安排。(2)达到a级平安村居建设标准的。(3)镇(街)驻地和交通要道周围村庄优先考虑,以达到连片整治效果。(4)项目原则上实行村(居)打捆申报,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由各村(居)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申报内容和实施方式。

3、试点项目经村(居)提出后报各镇(街)进行初审,镇(街)对各村(居)申报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初审符合条件且程序完备、材料齐全的,以镇(街)为单位,按照辖区村总数的50%,上报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领导小组进行审批。

(二)项目审核。

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组织、交通、水务、环卫、农业等部门组成项目审核小组,对项目所在村(居)的两委班子情况,基础设施现状,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内容、规模、资金预算等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市试点领导小组根据上级及我市配套资金情况对项目进行审批,并予以公示,作为专项资金拨付依据。

(三)项目实施。

1、项目组织实施。村(居)民委员会是试点项目的实施主体。经批准的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由村(居)民委员会在各镇(街)统一管理和市对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实施方式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可选择村民投工投劳、招标、公开比选、竞价谈判、直接委托等方式进行,由村(居)委会提出初步方案,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审议确定。

2、村(居)监委会监督。村(居)监督委员会是各村(居)试点项目的监督主体,应成立由具有一定服务或管理经验的村(居)民组成项目监督小组,对试点项目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镇(街)监督。各镇(街)作为监管和管理主体,负责辖区内试点项目的牵头管理,对上联系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对下指导项目管理工作。服务要求和资金安排具体由镇(街)负责,财政所作为资金管理主要责任单位,在达到服务要求的前提下,可按村经济条件不同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

4、考核验收。建立考核验收制度,由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各类项目的运行维护标准和考核办法,报请试点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年终,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考核验收。

(四)资金管理和监督。

1、市财政局根据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领导小组批准的年度项目,采取预拨和年终清算的方式拨付,按核定标准由财政负担70%,村自筹或筹资筹劳负担30%。

2、村级专项资金通过农村记账服务中心统一支付,实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各镇(街)财政所负责资金管理。

3、村级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由村(居)民代表会议决策决定。村(居)民委员会须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定期将项目的具体内容、服务承诺、实施办法、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接受村民的全程监督。

(五)档案管理。

要按照规范、简明的要求,以村(居)为单位建立健全规范的试点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将村民议事会议记录、村民签字表、项目招投标文案、合同、预决算书、项目影像资料、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市政府成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推进和落实。各镇(街)也要成立工作班子,加强对各村申报项目、班子情况、资金使用、考核验收的组织领导,切实担负起指导协调、宣传发动、管理监督等职责。

(二)搞好项目规划,加强考核管理。各镇(街)要立足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制定项目申报规划。市政府根据上报项目情况建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镇(街)确定10%的村退出,由其他符合条件的申报村(居)递补,具体由镇(街)按考核情况确定。如辖区范围内没有符合条件的,由市领导小组进行全市平衡。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7

关键词: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个县城,19216个建制镇,29218个乡集镇和3458852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委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8

【文章摘要】

云计算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等特点,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可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可提高政府的决策支撑能力与政务工作效率。

【关键词】

云计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用户并不真正拥有资源,而服务供应商提供和管理这些资源,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它们。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化建设、应用及服务模式的变革,这将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指南》,旨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意义

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充分发挥出云计算技术的各种优点,其中包括:资源可共享、节省建设成本、平台具有扩展性和通用性等,实现跨地域、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这能满足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对工作应用的各种需求,实现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和高效运作。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和安全问题主要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负责,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进而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具备了完善的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在这种环境中的硬件、软件不论是应用扩展或是研发都可保障系统的安全。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一种服务模式的转变,这有利于政务公共平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正因为有了云计算技术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公共平台的服务性能,在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上以节约了一定的成本投入。

2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整个架构可分为三个层和两个体系: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服务层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层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其中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分别由安全防护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构成。

(1)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基础设施服务层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子层、虚拟化与资源池化子层、资源调度与自动化管理子层。硬件基础设施子层:包括服务器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它们是实现云计算的最基础的物理资源;虚拟化与资源池化层: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计算资源池、存储池、网络池,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服务;资源调度与自动化管理子层:在对资源(基础物理资源和虚拟池化资源)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自动化部署等功能。

(2)信息安全体系。针对云计算平台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集中的安全服务体系,应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和用户端的关联耦合和采用非技术手段补充等保障云计算平台的安全。

(3)运维管理体系。保障云计算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3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

目前,云计算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政务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思路,从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搭建政务信息子云、数据子云以及“云”接入平台等方面入手,逐步进行实施。

3.1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云

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来看,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各级政府及部门为其业务的运行配备了相应的物理设施,但由于各政务系统模式不一,无法进行互联互通,以至于总体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硬件设施资源出现闲置浪费或出现高峰时期负载过重的现象。虚拟化技术可以将这些异构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连接等基础架构整合到一起,大幅度提高物理资源和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可用性。

3.2构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云

(1)搭建电子政务的内容信息子云、资源子云。目前,政府各部门网站自成体系,往往不利于部门间信息共享。这里我们统一服务平台,采用Soa体系架构,结合XmL交换技术以及ajax技术来提供信息资源的聚合和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对以往政务中的一、二级网站进行迁移和改造,搭建电子政务的信息子云,实现主站、分站群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站点维护与内容管理权限的分配,实现集群化管理;同时提供wap访问和手机短信业务,实现云门户及政务各部门网站信息的共享共用,实现了内容信息的云聚合。

通过对电子政务中业务信息资源、基础和共享主题信息资源、信息公开和共享服务资源3大资源数据库进行整合采集,实现了多角色、多类别的分层管理的资源子云,提供了按需的资源共享和检索。

(2)数据集成和交换平台实现电子政务的数据子云。建议平台采用基于统一标准和松散耦合的Soa软件架构,利用web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如http通讯协议、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eb服务描述语言以及UDDi(统一描述、发现和整合)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服务。同时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SB作为消息架构,eSB是一个用于集成各种企业应用即服务的连接基础架构,它能够通过简化企业应用及服务之间的链接数量,接口大小以及接口复杂度使企业的面向服务体系Soa更加强大。eSB通过提供简单的标准适配器和接口来完成服务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平台将各部门数据交换到中心数据库中,并提供按权限的数据访问,完成了整个电子政务的数据子云改造。

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务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内容从分散到集中,对所有的系统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加工,为决策提供支持。各级政府的业务逐步迁移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平台会聚集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支撑能力与政务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

杨彬(1975-),女,副教授,辽宁辽阳人,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150

探索研究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9

共建共享应重点关注室内布线系统

万俊青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一年多以来,节余资金明显,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共建共享主要集中于通信铁塔、杆路等《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下称“235号文”)重点关注和考核的内容,而改善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室内布线系统的共建共享情况则不容乐观。室内布线系统跨运营商的共建共享,除了原联通合路CDma&GSm系统的共享延续外,其它自发的共建共享相对少见,室内天线重复布设导致的重复投资较为严重,应成为共建共享工作下一步关注和推进的重点。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判断,未来十年内国内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网络覆盖均需考虑多制式、多频段补充协调发展。各运营商覆盖需求如下表所示:

对于改善网络深度覆盖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各运营商对不同频段和制式通过多制式合路方式共用一套室内天馈线布线系统,是目前的主流建设模式,而对覆盖的频段和覆盖深度需求基本趋同,频段和具体制式及覆盖网络布局的细节差异完全可以通过精细的设计方案达到合理均衡(和同运营商内不同制式和频段协调所采取的手段类似)。多制式合路建设时,如果能兼顾其它运营商的需求,少量增加投资即可满足跨运营商共建共享要求,可明显节约建设总投资。

由于布线系统涉及的共用资源较多,除系统建设外,系统的维护优化、扩容改造、运营商之间以及与第三方之间费用结算等问题均涉及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需要运营商之间充分互信并投入更大精力。因此,传统竞争和操作模式的惯性思维是目前跨运营商共建共享室内布线系统实施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多运营商建立良好沟通和协商机制的前提下,由于有共同利益(节余资金)的追求,跨运营商共建共享布线系统完全可以顺利操作。但实施时需注意统一规划,以符合各运营商的建设目标。在总体目标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共建共享实施还应关注:

(1)兼顾多系统、多制式、多频段的覆盖和容量需求;

(2)有效控制系统间干扰;

(3)成本合理化,有效共用资源节约投资;

(4)工程实施和维护便利,具备后期系统扩展、网络优化调整所需的灵活性;

(5)满足业主、主管机构的要求;

(6)运营商间结算、沟通流程明确清晰,便于操作。

随着技术的演进,全业务运营背景下各运营商可选覆盖技术手段逐步趋同,无线网络建设投入的资金差异导致的竞争能力差异不再明显,而环保、管制的要求则会越来越高,导致布线系统建设成本更高。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在获取资源困难、建设成本高昂的室内深度覆盖解决方案时,国内运营商将会倾向于其它较优的合作模式,更多地选取共建共享以节约成本,提高投资收益。

铁塔、管道、杆路共建共享之我见

梅仪国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郊区及农村地区经常出现移动、联通双塔并立的现象,传输杆路在道路旁和农田中更是密密麻麻,国内电信业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峻,大量耕地、钢材及水泥等原材料被浪费。253号文的颁布,是为了实现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节能减排,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保护自然环境。

电信基础设施中的铁塔、管道、杆路,此三者占基础投资的比例较高,对民生的影响也最大,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分析,共建共享都是应行并可行的。与单独一家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多家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容量、负荷、承重等方面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共建共享的需求来进行设计施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快共建共享的速度,提高共建共享的效率,保证共建共享的质量。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关于铁塔共建共享,首先要注意防范职业健康风险。运营商用多套天线共建一个铁塔,虽然同区域内的基站数量比原来各自规划时减少,但是中心污染源的电磁辐射强度会更大,易引起小区居民、学校、敏感人群的担忧,同时网络维护、施工职业人群暴露在更大的电磁辐射中,影响健康,因此需要在共建共享后建立新的环境防护和监测规范和标准。其次,已有铁塔的共享,必须预先对铁塔负荷进行承重的衡量和核算,以便通过改造可实现共建共享,同时还要充分预计施工可能碰到的困难,并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关于管道的共建共享。电信运营商每年用于地下管道的投资十分巨大,占传输网总投资比例50%以上,因此管道共建共享,可以明显降低运营基础设施投资,并且早在253号文前,很多地市的运营商就已积极进行管道的合建共建。

第三,关于杆路共建共享。架空线路在杆路上架挂受空间的限制,架空线路与地面及地上建筑设施必须达到规定的安全距离,同时上下线条间的距离要能保证线路的正常施工和维护,线条的垂度需满足最大负荷或最小垂度时吊线的拉力强度极限。因此对于原有杆路的共享,原则上一条吊线只挂一条光缆或电缆;在无法增设吊线的前提下,只有对吊线现有垂度进行测量核算才能决定是否增设光缆;新建杆路的共建,要合理选择等级强度高的电杆,采取缩小杆距、增加抗风拉线数量等方法,以满足多家营运商的杆路共建共享需求。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技术上是可操作的,但实际操作还面临诸如资产归属、施工维护协调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结算体系和网络资源监管体系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同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可避免会削弱电信市场建设的需求总量,有可能导致通信产业链的局部萎缩,投资建设需求总量的下降会使产业链中的设计监理等服务性企业、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器材供应企业等受到波及,尤其是实力薄弱、规模较小的上下游企业,将首先受到影响。但笔者认为这是产业的良性洗牌,可以激发企业的改革创新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最终促进整个通信行业的良性发展。

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运营商应该积极应对,紧密协作。

引入第三方或更有利于基站共建共享

宋永胜广州市电信设计有限公司

253号文规定电信运营商已有的铁塔、杆路必须开放共享,不具备共享条件的应采取技术改造、扩建等方式进行共享。另外,拟新建铁塔、杆路的运营商必须告知其它运营商,根据其他它运营商的需求,实施共享、共建。253号文的实质是为了减少电信重复投资,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在基站共建共享方面,笔者认为引入第三方是基站共建共享实施的有效途径:

(1)目前,在通信铁塔的共享上,铁塔的承重、各通信平台的水平隔离、垂直隔离条件、机房配电、油机蓄电池支持能力等常成争议焦点,而各家运营商都制订了各自的标准,分别由几家设计单位负责,因而不可能用于共建共享的实际操作。笔者认为,关于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共享条件的技术评估,可交由经工信部认可的第三方评估,如通信设计院,第三方负责提供技术评价报告,对是否可以共建共享提出建议。

(2)新建铁塔交由第三方实施,运营商租用。比如美国的基础设施共享主要是由独立(私有)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公司倡导的,运营商参与其中;印度的电信市场,则是由几家运营商共同成立一家基础设施公司,为几家运营商共同拥有。

(3)机房、外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共建交由第三方实施,运营商租用。机房实现共建后,外电、空调、电池等均可实现共享,节能和节资效果将非常明显。

(4)物业谈点、关系维系与费用处理交由第三方操作。目前,三家运营商分别与物业洽谈,如果是对同一物业,难免出现恶性抬价以及签订排它性协议的现象。

(5)现有杆塔技术改造交由第三方实施,包括制订技术参数规范、工艺设计、改造施工等。

(6)主设备采用BBU+RRU方式,其中不同厂家不同网络的BBU集中安装,RRU分散安装,并在馈线口加装滤波器;或者对RRU射频滤波器进行研发,增加多系统间的隔离度,新型的RRU设备直接交由第三方生产。

(7)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厂商需重新为运营商设计移动网络解决方案,加大研发力度,提供适合共建共享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如适合共建共享的铁塔及附属设备、低功耗绿色基站、软基站(多制式基站)、灵活配置的电源系统等,以及通过共用网络设备(如天线系统)减轻铁塔的载荷等。

(8)基站交由第三方维护。这对于已由第三方建设的基站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现有基站,可以要求三家运营商共同招标,共享的基站由一家代维公司负责。

(9)基站规划设计单位要统一协调和实施规划。制订统一的网络结构与天馈系统共享方案,可以采取的技术方案有:

对于原来规划的三扇区基站,由于要共享铁塔,难免会改变拓扑结构,使部分扇区相隔太近,在调整下倾角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变原三扇区为两个扇区或单扇区,以灵活方式组网。

选用双极化天线。由于3G频段比较高,3G网络的天线比较短小,只有约1米,采用双极化天线后,每个基站的天线数量只有3副。在同一根通信杆上,只要有2~3层平台,3~4个运营商的天馈线系统完全可以共存。

选用双频天线。对于通信杆荷载有限制的情况,可以考虑选用双频双极化天线,如果1个3G系统和1个2G系统共用3副天线,可以减少天线数量。但这么做牵涉到原2G系统的无线规划参数优化,例如原扇区的方向角和下倾角需要调整,会影响原系统网络质量,因此,本方案需谨慎。

选用多系统poi合路器,多个系统如GSm、CDma、pHS、wCDma、450m-SCDma、wLan、集群通信等天馈共用。本方案适合共建的场景,在现有系统上共享时,由于合路损耗、需短时关闭原有基站、对合路器的隔离度要求高等因素,不推荐共享站使用。

跳出现有框架,破解共建共享困局

徐亮北京邮电大学

共建共享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隐藏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既有某些运营商不作为的“人为”困难,也有受技术条件等无法作为的“客观”困难,更有想作为却难以作为的“体制”困难,笔者拟就后一种困难进行简要探讨。

(1)缺乏促进共建共享成长的坚实土壤

首先,共建共享没有内生性的土壤。以印度为例,其电信市场之所以会催生共建共享,除了运营商数量众多,更多的原因是固定网络资源的匮乏,以下数据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截至2009年8月,印度移动用户数4.57亿,固网用户仅为3733万,宽带用户(256kbps以上)仅有698万。如果大家亲身去印度体验,会有更深的感受,一是固定网络资源覆盖范围有限,二是土地、房屋等均属私有财产,征地或是租用难度远大于中国;三是人口分布广泛,道路设施差,还谈不上管线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共建共享可说是内生性的自发需求。而在中国,即便再过5年,电信运营商也不会自发提出共建共享,具体原因不展开分析。

其次,共建共享没有坚实的外延性土壤,这里说的外延性是指供应其“养分”、促进其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非绑定网元推出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共建共享的成本属于有法可依、有据可依,能够保证共建共享的健康发展。而这一点在我国尚不具备,对于共建共享的成本分担、不按照规定执行的处理等,都还只能靠协商解决,效率和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2)破解共建共享困局,关键在于跳出体系

共建共享可以说是博弈论中提到的典型的囚徒困境,即便从行业利益来看共建共享是共赢的,对个体的最优选择却是不开展共建共享。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外力推动,而非市场参与方的协商解决。

实际上,最初某些共建共享案例之所以取得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外力推动,限于篇幅,不举例论证。需要说明的是,电信行业管制机构,可以说是一种外力,但从目前管制机构的职能、力度来看,还难以成为推动的核心外力;电信行业的通信设计施工单位,也无法担此重任。

笔者认为,核心的外力应该是来自体系外,也就是说必须跳出电信行业看电信的共建共享。谁来推动共建共享?笔者认为没有比城镇规划部门更合适的了:一是电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涉及到很多单位,城镇规划部门既是主管部门,又是协调机构;二是既然电信设施要实现共建共享,这些设施就不再是原有意义的电信设施,而是成为了城镇的公用设施,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资源可以公用,交通、电力、供水等资源也应该可以与之共建共享,对于这样一个广泛概念下的共建共享,只能由城镇规划部门来牵头实施。

当然,如何推动电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这一点也是需要探索的,仍需要电信行业管制机构做大量工作。笔者在此呼吁,电信行业管制机构应承担更多的责任,除了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完成“某某任务”之外,应多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协商沟通,商讨促共建共享长远发展之大计。

强有力监管于共建共享必不可少

罗建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网优中心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省通信网络建设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现有电信资源重新配置,促进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本地网竞争,引入了非绑定强制租用制度。非绑定强制租用制度在减少重复建设的同时,对促进电信竞争无疑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由于竞争的加剧,美国电信运营商卷入持久的消耗战,最后整个电信行业发生巨额亏损,随之而来是倒闭与并购风潮。

电信运营具有庞大的沉没成本、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廉的边际成本等特点,无法通过“接入阻碍”、“互联互通阻碍”手段来遏制新进入者,价格竞争自然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在全业务运营下,运营商由于害怕过度竞争,因而排斥共建共享。可以想见的共建共享结果是: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不愿开放管道、光纤资源,中国移动不肯放弃基站优势,最终各家运营商为了满足主管部门的期望,象征性地搞一些试点,完成自己肩负的政治任务。纵观历史,罕见直接的商业竞争对手为了政府的非商业目标,而将某一合作模式长期稳健的进行到底,唯一有效的合作模式只能是形成价格联盟。

既然运营商很难自发产生资源共建共享意愿,那么有必要通过监管政策来促使运营商达成共建共享协议。针对共建共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监管建议:

(1)建立和健全电信基础资源共建共享法律法规。只有依靠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与规则,才能保障资源共建共享顺利实施。

(2)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信基础资源共享费用结算体系,为出租者和新进入者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这是共建共享政策得以长期实施的关键。

(3)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有序竞争。制定合理的价格管制,避免价格战或过度竞争,消除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

(4)建立电信基础资源监管系统。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共建共享监管的依据,监管部门有必要建立一套网络资源监控系统,以监视网络资源实时使用情况。

(5)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电信主管部门应该将举证责任倒挂:若主导运营商不能提供无法共享的证据,则必须对共建共享工作给予配合。为了平衡权利与义务关系,可以要求竞争运营商支付共享方案分析费用。

(6)基站设施共享评估机制。由省级共建共享办公室指定的第三方提供技术评价报告,对是否可以共建共享提出建议。

(7)全面、科学地编制电信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和中长期总体规划,通过公示方式,由弱势运营商提出以共建共享需求为主的形式,寻求共建共享匹配资源。

(8)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比如监管人员素质、行政执法制度、执行能力等。

(9)运营商共同的责任。运营竞争应从单纯的网络覆盖、价格竞争,提升至以服务、业务为主的品牌竞争,打破垄断观念,承担社会责任,保持行业持久创造力。

求同存异,理顺关系,携手推进共建共享

欧阳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公司

253号文正式拉开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序幕,笔者有幸作为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创者,经历了前期的内部机构设置、思路整理、流程梳理、三方协议签订等工作。共建共享从启动开始,受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不仅要协调内部关系,还需要协调外部关系,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平衡和处理。

首先来看内部关系。对于共建共享,各部门的职责和关注点大不一样:共建工作主要由建设部门来实施,工程建设部关注的是施工进度;网络维护部门关注的则是网络安全和稳定;而资源被共享的审核工作由网络维护部门承担;共享其它运营商的资源,则主要由规划设计单位在查勘中发起……虽说各部门职责清晰,但共建共享工作由谁牵头和管理?谁负责对外接洽?共建共享管理机构设在哪个部门?仅仅这些问题就需要讨论和沟通很久。开始,共建共享由计划部门牵头,后不妥,又落到工程建设部门,几经辗转,才由公司决策层敲定由计划部门统一负责。计划部门最终设置了专门的共建共享办公室,配置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协调管理,所有对外接口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对内按原有职责进行划分,建设工作由工程建设部负责,现网资源工作由工程建设部负责。

再来看外部关系,虽说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互惠互利的事,可以节省投资,节约社会公共资源,但各运营商的资源现状显然大不相同:中国联通不论是传输资源(管线和杆路)还是无线资源(铁塔、站址等)都比较少;中国移动的传输资源比较少,但无线资源相对丰富;中国电信传输资源比较丰富而无线资源相对较少。共建工作的开展状况,主要取决于各运营商的投资现状。而在共享工作中,运营商都希望借助对手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中国移动希望多用电信的传输资源来提升网络能力,而中国电信希望多用移动的无线资源来快速覆盖。而多部委的联合发文,更多强调的是无线资源的强制共享,而对传输资源的强制性共享则较弱,这显然不是很公平。因此,经过各运营商从集团层面多方协调,将无线资源和传输资源都纳入相对一致的强制性共建共享范畴,才最终促成共建共享工作的展开。

这几年,基站建设和管线建设的赔偿费逐年上升,建设难度越来越大,而不论是基站站址、外市电,还是杆路、管线资源,共建共享都可以极大地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减少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占用。众所周知,建一个基站所需要的资源,和两个基站甚至三个基站所占用的土地、天面等资源相比,从现声来说差别并不大,因此推进共建共享,还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不论共建共享涉及的内外部关系多么复杂,只要各运营商对“共建共享利国利民,对任何一家运营商都是利大于弊”这一点达成共识,就应求同存异,全力以赴。各运营商的网络,未来必然是逐步趋同的,而市场层面的竞争,应逐步转向管理、服务和品牌的竞争。电信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未来政府应该促进运营商间的全面合作,以形成更加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之利与弊

余伟恒杨新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要求各运营商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积极响应号召,各自制定共建共享考核指标,持续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会对各运营商产生哪些影响?试从几方面分析其优点:

(1)节能。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

(2)成本。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

(3)资源。综合了各家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更为丰富,可以弥补各自的网络资源缺陷,使资源最大化。

(4)经营。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了资源的独家垄断,减少了恶性竞争,可以建立公平和开放的经营平台。

同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也会对运营商的维护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需要建立统一的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由于共建共享不同于一般的电信工程建设,需由三家电信运营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这就需要另外成立一个组织和协调机构,来管理涉及到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权属和费用问题。由于各家运营商都是独立运营,有各自完整的资产和资金管理体系,共建后的建设费用分摊、资源的产权划分和归属等问题容易发生争议。

(3)责任不清晰。因为共建共享须是多家运营商共同进行,产权的不确定也会直接导致责任的不明晰,主次难分。

(4)流程复杂。共建必然涉及多家运营商的众多部门,流程势必复杂而冗长,工作难以开展。

(5)扩容问题。共建共享只能满足各运营商的目前网络资源需求,由于各家运营商有不同的网络扩容需求和发展,共建共享未来难免走向瓶颈。

(6)网络安全。各家运营商的资源设施聚集在一起,存在网络隐患,不利于区域的网络安全。

(7)维护方面:

各家运营商的维护模式和规范标准不同,假如共建共享资源只有唯一的维护队伍,难以同时满足各运营商的要求;

如只有唯一的维护队伍,在多家运营商设施同时发生故障时,难以分配抢修资源和顺序;

目前各家运营商都有各自的维护队伍,对共建共享资源的维护管理的责任和维护界面难以明确;

各家运营商维护队伍的素质不一,容易在维护和施工时影响和破坏其它运营商的设施,难以追究责任。

各家运营商的资源设施聚集在一起,错综复杂,在抢修或割接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误操作,引起故障。

3月的主题是“即将跨越HSpa+?”,您可自出角度围绕主题给出观点,宏大高瞰的观察和分析,锵铿有力的深入评议……本栏目一律欢迎,形式不拘,1600字内为宜,截稿时间2010年3月3日,来邮请致。

工信部将出新政手机信号入地铁、机场受到保护

近期,工业与信息化部正酝酿关于电信基础设施进入某些重点区域的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已下发至各地通信管理局,一旦通过,将被视为继《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简称235号文)后,保障电信通信基础设施顺利建设的又一重头文件。

《征求意见稿》对地铁、机场、高速铁路、部级及省级旅游风景区等六类重点场所的电信基础设备准入制度做出规定,确保这些公共场所的通信畅通。这将使许久以来,一直备受困扰的手机信号覆盖难问题得以解决。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篇10

2021.3.1

一、福安市市政基础设施、夜景工程的现状

市政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与民生息息相关,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城区增添了靓丽色彩,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市政设施、夜景工程建设管理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公共服务提升和城镇安全运转的基本保障。目前福安市的市政设施、夜景工程存在以下问题:

1.不少市政基础设施存在被破坏、偷盗等现象。部分市民不爱护市政公共设施、甚至存在故意破坏市政设施和偷盗市政设施的行为。

2.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管线(含地上和地下)凌乱的弊端逐渐凸显,经常出现道路重复开挖现象,这种“马路拉链”不仅影响了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经了解,同一条道路下各种管线改造不能做到协调统一,管线建设管理分属多个行业部门,各行业经营管理体制不一,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造成客观上时序不一致。另外,各管线权属单位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道路反复开挖。

3.市政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没有完全覆盖到需求范围,市政建设规划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建设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二、管理思路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要维护好城市公共设施,还需提高广大市民自身的文明、素质、公德心,广大市民要养成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可通过“三微一端”等多渠道、多平台呼吁广大市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和善待城市的公共设施。只有大家齐抓共管,共同维护,城市的公共设施才能得到呵护,才能免遭肆意的损毁和破坏。同时完善举报平台制度,举报不仅仅局限于群众的举报处置,还应当通过电视、微信等其他媒体平台曝光,更有力的促进宣传效果。对勇于制止、检举、揭发破坏和偷盗市政公设施的公民,应由各责任主体部门或社区居委会给予表彰。

2、建立严格的惩处制度。对于人为损坏市政设施的,要依法追究赔偿责任。偷盗、破坏市政设施,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