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具体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44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1

关键词:现阶段;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注意事项

1现阶段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1.1保证档案资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繁多,不仅有财政收支管理,也有会计监督工作;不仅有金融市场管理,也有国有资产监督,这些工作不仅包括行政方面的管理也包含党建方面的管理,这些各个领域的不同工作加在一起组成了财务监督档案管理的系统,财政监督档案是以财政档案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财政监督档案理应服务于财政管理档案,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监督管理的特点,围绕财务、会计管理和金融等工作建立起详细健全的管理档案,努力形成一个真实科学、全面系统的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体系。

1.2将信息技术在财政监督档案方面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实现

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被广泛应用,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中将给财政监督档案管理部门带了许多便利,这给档案工作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财政监督档案的管理中,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也应该考虑到计算机的配置问题,首先计算机要有过硬的硬件配置,这样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企事业单位也要比较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使档案的信息管理能够符合当前自动化技术的数据要求和标准。以上问题处理好的同时,企事业单位还需要注意加强财政监督档案的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这可以方便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资源进行快捷传输、有效利用、及时反馈,也可以大大提高财政监督档案信息的准确率和全面性[1]。

1.3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做到一边工作一边进步,在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上提高自己,在工作中要秉承着服务于财政大局的工作理念,为财政监督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次,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强的业务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想出色的完成工作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应该对财政监督档案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努力掌握,对财政监督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等工作做到精通,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通过学习不停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轻车熟路,以及时应对最新的机遇挑战,更好的服务于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2]。

1.4加强日常管理和日常积累

财政部门不同于一般的管理部门,它是一个具体的政府工作部门,它独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财政工作的繁多与杂乱,因此与其他不同工作部门交涉产生的工作档案就有多种形式和多种种类,这些财政档案的特点就给财政监督档案提出了关于档案如何管理如何积累的问题,而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为了保证档案管理的工作目的的实现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应该更加关注档案的积累并且对档案进行统一且集中的管理。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对文件和材料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记录归档,也基本上都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齐全性,但是却不能保证对档案进行统一性的集中管理,有很大一部分档案没有归档,仍然在个人手里保存,这回对财政监督档案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财政部门应该按照财务文件材料的范围进行归档,尽量达到档案管理的齐全完整的归档标准,还应该加大对档案集中管理的工作力度,要求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把档案的移交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保证档案交接过程顺畅、档案安全完整,为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2

本文首先阐述了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要点。

[关键词]

财政;档案管理;监管体系

从宏观角度而言,财政档案真实记录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历程,并结合相应规范要求、科学程度,对这些记录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存储,为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资料。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即通过收集、整理相应的实物、科技、财务及文书等,提高自身财政档案信息的价值,为相应的财务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及制度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以,分析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非常必要且重要。

1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1提高决策的可行性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为,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各类财政信息,然后对有效财政信息进行统计、分类。档案管理人员将其所整理的财政信息进行存储与上报,部门领导者通过财政信息,可以准确把握该地区的经济建设状况,针对该地区的不足之处,可以制定帮扶政策,促使该地区的经济实现进一步良性发展。由此可见,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有利于为领导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信息,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2规范财务日常行为提高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有效规范财务日常行为,主要表现在财务档案工作记录方面。财务档案工作记录是档案工作人员在财务工作中收集、整理各类财政文件信息及记录的过程。财务方案工作记录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所记录的财政信息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还要严格监督财政资金的具体来源以及实际用途等。除此之外,档案工作人员还要确保在鉴定及上报财政档案的过程中,上级财政可以有效监督下级财政。由此可见,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特性,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收支运行平稳有序,有效规范财务日常行为。

2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2.1严格把关财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相关部门要对档案人员进行严格且专业的培训,不仅要保证其熟悉财政档案管理方面的各类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财政档案管理技巧与能力,还要确保其全面了解且准确掌握我国财政档案方面的各项方针与政策,有效结合各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使其形成较强的财政档案管理能力,提高我国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其次,要确保财政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财政档案管理人员而言,职业道德素养是保证其执业行为规范的基本品质。执业过程中,财政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坚守社会道德标准原则,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财政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保证财政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能约束财政档案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确保其不会泄露国家机密,保证我国财政信息安全。最后,要确保财政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其内容多与我国政策方针相关,因此,必须对财政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并以此强化其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确保其执业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2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财政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要想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监管力度势在必行。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监督财政档案管理所涉及的相关信息,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可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合理监督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要确保监管工作符合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且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设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并给予其大力扶植,确保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高效运转,监管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实际监管过程中,监管人员不仅要确保档案财政管理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数据无效的情况,还要监督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执业行为,确保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全局性和总体性;为监管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设计的工作方案,要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监管人员还要结合财政档案信息,编制相应的网络监管内容,通过多维度监管,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财政档案管理监督体系包含多项工作内容,例如,扫描录入、档案整理、软件开发、总体设计等。要提高监督体系在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利用率,可以开发相应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并结合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完善的财政档案信息系统,促使财政档案管理信息实现全面共享。

2.3提高财政档案管理的科学性首先,要全面完善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基础,促使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数字化已成为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提高财政档案信息管理的便捷性及利用率。其次,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理念,是提高社会机构整体生产效率的基本保障,政府部门引进先进管理手段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3结语

就某种程度而言,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财政工作的整体质量,由此可见,加强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紧抓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提升我国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保证我国财政信息安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雨兵.做好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要点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5(12).

[2]魏琴,石杰.如何做好财政档案管理工作[J].时代金融,2013(15).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3

【关键词】财务监督,职业舞弊

拥200多年骄人业绩的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财务监督,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然而,2008年1月24日,它却爆出有史以来金融业最大的交易员职务舞弊丑闻: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以下简称JK)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最终给银行造成49亿欧元损失。2008年7月4日,法国银行委员会对兴业银行开出接近处罚金额上限400万欧元罚单,原因是兴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严重缺失”,导致了巨额职务舞弊案的发生。这一处罚再一次强调了财务监督对于预防职务舞弊的重要性。

一、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得逞原因分析

(一)JK于2000年进入法国兴业银行,在监管交易所从事套利交易。根据银行授权,JK在购买一种股指期货产品的同时,卖出一个设计相近的股指期货产品,实现套利或对冲目的。这种短线交易名义金额巨大,但风险较小。但是,JK采用真买假卖的手法,把这种短线交易做成了长线交易。根据银行调查,从2006年后期起,JK开始买入一种投资组合a后,并不同时卖出。为掩盖建仓痕迹,规避相关的风险控制,他同期虚拟卖出,在投资组合B中置入了伪造的操作数据,使这个投资组合看起来与他所购买的投资组合a形成对冲。

(二)法国兴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存在巨大隐患,JK职务舞弊得逞的原因不仅因其采取的操作手法,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法国兴业银行相关财务监督的严重缺失。

1.与同事共谋为JK规避财务监督提供了机会。JK采用的虚假交易大约15%是由他的交易助理来完成的。同时,交易员之间经常均衡经营业绩来获取更高的津贴,这也会JK规避财务监督创造了条件。

2.主管权益证券和派生证券的前台部门(GeDS/Dai/tRD)工作不力。自2007年以来,存在许多需要警惕或者调查的信号,但是银行前台部门都没有进行调查,经常突破限额,进行未授权交易,以实现经营业绩均衡化。

3.职能部门和辅助支持部门的支持和控制功能存在瑕疵。这些财务监督并不能有效发现舞弊行为,缺乏一些关键的可以发现职务舞弊的财务监督机制。

4.总秘书处的职业道德委员会(SeGL/Deo)缺乏适当的舞弊风险意识。

二、有关职务舞弊的分析

(一)职务舞弊发生非常普遍

1.职务舞弊发生率极高职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

2.职务舞弊遍及组织内各类职员。组织内每一类职员都可能实施职务舞弊。aCFe(2004)调查表明,就舞弊人员类型来说,员工占67.8%,中层管理人员占34%,高管层占12.4%。法国兴业银行就是交易员JK进行的舞弊。KpmG(2004)将舞弊者分为管理人员、非管理人员和外部人员,KpmG(2004)的调查表明,就各组织最大舞弊案例的舞弊者来说,从数量方面考虑,非管理人员占58%,管理人员占16%,高管人员和董事占4%,外部人员占22%。

(二)职务舞弊方式多重多样

KpmG(1999)调查表明,12%的公司表示发生过计算机相关舞弊,舞弊的主要方式是窃用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内数据修改和商业信息的非授权使用。计算机相关财务监督状况较差是计算机相关舞弊得逞的主要原因,其中计算机实物安全、口令和信息安全意识较差是重要的财务监督弱项。法国兴业银行的职务舞弊案中,JK就通过了银行“5道安全关”获得使用巨额资金权限;同时,JK还通过篡改、伪造计算机系统交易数据来逃避监管。KpmG(2004)调查表明,44%的舞弊案例没有弥补损失,32%的舞弊案例得到部分弥补。

三、预防职务舞弊的关键:财务监督

法国兴业银行在舞弊案例发生后,聘请“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监督缺陷进行改进的方案,对中国企业的财务监督建设也是一个有益的借鉴。该方案指出,法国兴业银行旨在形成“责任共担,互相尊重”的企业文化。完善后的新财务监督旨在形成稳健且独立的财务监督和支持功能,恢复财务监督相关各方之间的平衡和牵制。该方案要求:(1)在事先得到所有员工对其所承担的职责正式认可后,清晰界定各部门内所有员工的职责,将各个岗位职责写在员工手册上,明晰各人职责要求。(2)明确银行内各个职能部门和辅助支持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制定辅助支持部门的交易支持辅助手册,取消交易员使用辅助支持部门it的权利。(3)成立专门委员会来评估财务监督程序和监管财务监督异常信号,将财务监督相关各方信号汇集到一起,从整体上对财务监督进行评价,使得财务监督的运行更为稳健。(4)开展旨在提高风险管理和运营风险意识的计划。企业在财务监督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还应强调财务监督建设需要让企业全员真正地参与进来。法国兴业银行在舞弊发生后的财务监督完善中,就突出了这个思想,不仅要求前台部门、职能部门和辅助支持部门职责明确,相互配合,而且要求所有员工明晰各自职责并正式认可。当然,财务监督建设仍要强调董事会、管理层在财务监督建设以及职务舞弊预防中承担的主要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法国兴业银行职业舞弊案的分析,更具体深刻的体会到财务监督的必要性,财务监督作为企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机制既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也是企业计划目标实现的保证。只有加强企业财务控制与监督,才能维护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确保企业资金的流通与安全,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可能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01).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4

[关键词]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

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实质就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从出资人的目标出发,以企业中的国有资本运动及其体现的企业行为为客体实施的监督,是国资监管链条中最基本、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环节。

于长春,伍中信提出为了弥补国企出资人缺位所导致的财务监督弱化,政府推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财务总监制或稽察特派员制。比较分析这三种财务监督的方式可见,会计人员委派制适用于非企业单位和机关;财务总监制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稽察特派员制改为外派监事会制,不仅是把政府行为转变为代表国有资本所有者的企业行为,而且更适用于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监督。也有学者认为,对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中财权的分配与监督进行改进,是出资者实现对经营者监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企业的财权更多地给予了经营者,企业的理财行为也更多地表达了经营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会计监督

会计监管既是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也是出资人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因此,会计监督应该包括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决算管理、利润分配、重大财务事项监管、会计制度等基础内容,会计监管的范围就是出资人财务监管对象,是出资人财务监管的基础。

1.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反映企业资产财务及现金流量状况。

2.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

3.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

4.加强企业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做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防范资本减值风险。

二、审计监督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条明确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审计监督既是《公司法》赋予出资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审计监督又分为财务决算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具体工作内容。

1.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尚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即企业的控制问题。

三、综合评价

评价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法。一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需要从总体的角度对所出资监管的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二是以出资人身份对监管企业进行的绩效评价,以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出资人决策能力,也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同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标。

另外,加强境外企业资产财务监督,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合法权益,保障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保值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提高认识,切实履行所投资境外企业的出资人职责,认真落实境外企业的资产财务监督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强化董事会监督。通过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把所出资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为理顺和规范国资委与所出资企业关系,实现出资人代表到位、权利到位、义务到位、责任到位、监督到位,奠定体制基础。建立事会制度以后,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主要从建立监管制度、选派股权代表和董事、对董事会进行业绩考核等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

参考文献:

[1]于长春伍中信:2000.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6:2~7

[2]刘浩孙铮:2004.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研究.会计研究,9:31~35

[3]谢志华:1997.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24~29

[4]宋文阁:简论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会计之友,2007年第一期上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5

2007年,财经委员会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十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把监督与支持相结合,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以执法检查和经济立法为重点,协助常委会加强经济法制建设

(一)为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认真开展执法检查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按常委会的安排,具体组织了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武汉市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执法检查,整个检查前后历时三个多月。

一是利用网站、长江日报、电视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传媒平台,通过印发学习读本、设立宣传咨询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市区联动,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二是检查组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近80余家企业,实地察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暗访了江汉区、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公中心、江汉区及桥口区社保处等基层办事服务机构。

三是结合实际,确定将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设等四方面问题,作为执法检点。分别召开了企业座谈会、专家座谈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座谈会,还专门听取市统计局、市经委和相关部门关于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汇报。

通过执法检查,增强了政府服务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的参与意识,促进了企业依法维权和运用政策的主体意识,取得了预期效果。

另外,我们还组织对《会计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安全生产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省、市人大常委会9件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工作;对2件市政府相关经济方面的行政规章进行了审查。

(二)为促进我市港口和公共客运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开展立法调研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港口在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目前,以武汉港为核心的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已纳入省、市发展战略布局。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在促进湖北经济发展,辐射邻省港口群,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委员会把《武汉市港口条例》作为今年立法调研的重点。多次听取市交委及市政府法制办关于我市港口立法工作的汇报,确定专人参与港口立法的前期工作,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市交委、市港航局的有关同志赴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等四城市学习港口立法的经验。同时,还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上海市、重庆市港口立法的情况。

经过多次调研,委员会认为,武汉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解决港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武汉市港口条例》确有必要;但由于在港口岸线和非港口岸线的保护管理和审批权限问题上,省市港口管理部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委员会建议市政府加大与省政府汇报与沟通力度,待有比较明确一致的意见后,即启动立法程序。

同时,委员会还对《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和《武汉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修订开展了调研。

二、以计划和预算监督为核心,努力规范经济监督工作

(一)围绕预算审查监督,规范程序性监督

委员会在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方面,对以下四个方面履行程序性监督职责:一是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二是听取和审议了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三是对上年市本级决算进行了初步审查;四是听取和审议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在具体的工作中,预算审查今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对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支持部门预算及其配套改革、加强市本级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等方面。

二是落实人大关于预算的决议,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定期分析财政预算执行情

况、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等方面。

三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深化决算草案初步审查工作、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等方面。

(二)突出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加强专项监督

对于全市而言,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是计划执行的重要内容。

我们把全市重大项目的监督工作作为经济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重大项目情况报告。为提高审议质量,财经委会前先后听取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汇报;协助组织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召开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和推进情况,为常委会审议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常委会审议全市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时,委员会既充分肯定了重大项目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针对我市重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引起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化工作监督

一是建议常委会听取了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汇报。财经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刘龙成副主任带领下,有重点地对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关情况开展了调研,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国资委等部门和江岸区、汉阳区等城区的汇报;召开部分企业负责人、职工(包括农民工)代表座谈会;查阅了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进行执法检查的有关资料和今年初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有关议案原案,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了解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等三方面的建议。

二是针对今年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先后三次带领委员会对市场粮食、糖、猪肉、牛肉等物质的储备、补贴情况和市场监管工作进行调研,并在上半年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政府价格工作汇报,支持市政府将过去平抑价格基金完善为价格调节基金,在调控价格、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月份,又以《决策参考》形式,及时将调研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部分组成人员报告。

三是围绕财源建设和支出结构优化,开展调查研究。委员会结合执法检查和常委会有关审议议题,委托常委会预算工委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社会保障事业和“三农”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围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加大社会民生投入提出了建议。

三、以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督办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1号议案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指导规范议案办理工作。年初,《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案》确定后,委员会多次听取市经委的办理方案的汇报、办理情况的阶段性汇报,就办理议案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弄清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办理议案的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办理建议。

二是市区联手,加大督办力度。议案的办理是全市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各区人大常委会督促辖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落实议案,形成市区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委员会在督办今年“1号议案”的过程中,注意与各区人大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将“1号议案”同时纳入区人大的督办议程,共同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同时,注重与调研企业所在区的人大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沟通,了解各区在办理“1号议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反馈。

同时,在市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上,还专门就督办议案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共同提高各区人大督办议案的的水平。

三是组织专题视察,加强检查监督。委员会于10月30日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财经委部分委员和部分议案代表听取市政府关于议案办理进展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为常委会审议政府办理议案的情况作准备。

四是认真进行审议,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在办理过程中要突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个方面的重点,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

四、以制度建设和学习交流为手段,不断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

一是组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和《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市人大财经系统预算监督审查培训班;积极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讲座。工作中注意把发挥财经委员会的整体作用与委员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坚持财经委员会例会和主任办公会制度,全年共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6次;主任办公会35次;并将全年财经工作资料进行了汇编。

三是加强了与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的工作联系。年初召开座谈会听取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意见,介绍全年的工作思路;10月下旬会同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财经工作座谈会,市区人大财经工作的同志交流了人大财经监督中的经验;

四是加强了与全国、省人大的工作联系,取得支持和指导。如主动征求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港口立法的意见;先后参加了中南地区、全省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发言;加强了与外地和省内地、市、州、县人大的工作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与兄弟地区财经专门委员会的关系。

五是注重发挥代表作用,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截止目前为止,委员会今年共组织代表参加相关的调查研究、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25次,参加活动的代表共计有320余人/次,并督促相关部门向代表寄送材料40余期。同时,我们还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

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工作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开展工作。

第二,工作要讲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联系代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开展独立调研,了解实情。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6

一、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和深化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方面

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工作,锡山区人大财经工委积极研究中央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审查监督六个方面的支出预算和政策实施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并对收入预算审查监督的总体要求,以及对于事关本级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进行了研究部署。对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梳理了区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并草拟了《关于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试行办法》,准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主任会议研讨。

关于深化基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从新预算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借鉴先进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大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主动性。

(一)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程序。一是前移初审关口。为保证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财政反馈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做好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前的预算初审工作,通过预算评审、预算听证等方式,提前介入预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编制,确保审查意见质量。二是突出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审查。探索对部门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的单独审查、批准,研究人大代表集体审查意见吸收进预算草案的实现方式。三是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充分行使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年中重大支出变化的审查,彰显预算的法定约束;积极运用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和部门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四是深化审查内容。除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外,重点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今年着重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细化量化标准的调研,适时出台相关制度,推动审查向纵深发展。五是推进在线监督。努力实现人大与财政部门相关系统的联网,一方面能加强对预算的日常性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全面了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破解人大与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为深化预算审查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升预算审查监督能力。一是发挥各工委作用加强预算审查力量。通过各工委对对口联系的单位开展预算情况了解,既能避免财经委人员知识局限的短板,又有利于各工委本职监督工作的开展。二是借助外部力量。通过聘请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和长期从事公共财政和预算审查研究工作专家学者为人大提供智囊服务,弥补人大力量不足、不够专业的缺陷。三是组建财经专业小组,吸纳具备专业知识的代表共同参与平时预算审查工作,扩大代表对预算审查监督的参与,提高代表审查能力,充分发挥代表的审查主体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专业优势,由常委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询问工作,延伸审计问题销号工作,提升监督效果。

(三)督促预算管理规范完善。一是督促编实、编细预算。通过完善项目库建设、实施滚动预算等改革,在确保预算看得清、看得懂、看得透的同时,能将预算与本地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效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与变动。二是督促强化绩效管理。努力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让花钱效果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三是督促细化预决算公开。一方面,要提高预算草案的完整性、细化度,除了要求提交大会审查的预算要严格按新预算法的规定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细化到位外,还要将部门预算印发全体人大代表,并提供各项目的安排依据、支出内容、测算标准、预期绩效等,让资金盘子一目了然,提高预算的可审性;另一方面,要将完整的政府收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逐步向社会公开财政政策、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等情况,推进预算公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面、口径更详细,以公开促规范。

二、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方面

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前期,省市人大都部署了相关工作,区人大财经工委也做了相应的思考与准备,但工作还未全面铺开,主要想谈几点思路:

一是加快进度,深入调研,系统化建立报告制度体系。根据上级精神,计划明年开展相关调研,适时探索草拟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工作规则,明确报告方式、重点、实施、时间、审议等具体要求。

二是大胆探索,形成惯例,推进常态化的人大监督模式。将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各专项报告纳入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并统筹安排各年度的报告重点。明年计划将国有资产情况监督作为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听取政府综合报告,并形成常态化。

三是逐步完善,协同配合,形成持续化的监督工作成效。以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实施为契机,切实摸清国资家底,推动将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纳入人大财政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逐步促进报告质量提升,抓好审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推进国企国资深化改革,提升国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国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三、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方面

实施预算联网监督既是加强人大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财政部门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有效措施。现将我区预算联网监督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搭建班子,明确要求。一是成立预算联网监督推进工作小组,区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任组长,财经工委主任、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局预算科、支付中心、办公室为成员单位,抽取业务骨干,专人负责综合协调、对接业务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等工作。二是要求以预算法、监督法、保密法等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加强对政府预决算“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丰富监督内容,提高监督实效,进一步推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好、管好。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7

关键词: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

一、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分配在财政投资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渠道属于由财政部、环保部共同负责的中央财政拨付的环保专项资金。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管理体系的运作来看,专项资金的分配作为财政投资管理的核心部分,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载体,也是为了实现环保目标和具体规划的过程,但资金分配不是最终目标。不能就资金分配来研究资金分配,最终的项目评审工作为了评审而评审,流于形式,而应当将资金分配和项目评审相融合,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整个规划实施流程中。

二、“十一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管理变化的分析

(一)资金分配新方法和思路不断应用

“十一五”期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分配冲破了原有的项目申报法,开始采用“因素分配法”、“以奖代补”、“以奖促防”等新的资金分配模式,逐步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这里的因素分配法是按照设定好的资金分配因子来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根据计算方案,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至省级,省级在财政指标的范围基础上,对污染源监督性检测项目的清单进行确定。该方法加强了国家财政对资金科学分配的总体设计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项目的事后评审上,也实现了根据绩效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

能够将专项资金转化为奖励性资金的是“以奖代补”和“以奖促防”。分配给各地区的资金额是依据其完成情况、污染减排的实效、以及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而确定的。简而言之,完成情况好的地区就会获得较多的资金额。

(二)重点从由全面铺开向范围和内容明细化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投向,都存在着难以集中发挥资金效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资金投放的分散、支持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专项资金逐步集中化。目前,对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专项防治等方面应用了这一方法。2010年开始施行环境连片监测,有效的解决了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从注重项目评审向投资与绩效并重的管理要求转变

因素分配法的广泛实施,使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资金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环保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不断增加新的具体专项,新国家财政支持的方向和具体设计,以及对项目的总体管理和绩效目标的研究,开始将着眼点从注重投资转向投资与绩效并重,由省级部门来完成以往的具体项目评审工作。

(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由单一部门管理转变为多部门联合监管

十一五阶段期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不再是由单一部门主管,而是逐渐由多部门联合监管。随着国家对环保项目的日益重视,审计部门、发改委、相关稽查部门等都开始参与环保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监管已经采用由内部监管、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三、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专项管理上的新要求

(一)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将成实施和绩效考核的基础

预算编制一般有两个程序:第一是资金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实施方案作为主要依据;第二是根据因素分配法下拨财政资金后,省级部门应根据预算组织相关单位,做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实施方案,其中要包括项目安排、效益预期计算等内容。一般情况下,实际到账资金要小于申请资金,所以,财政资金拨付后,要调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申报材料,调整具体内容。项目方案批准后,要作为运行过程中监管和绩效考核的凭据。

(二)推广使用签署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协议模式

预算资金下达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通常使用签署项目实施协议的模式,作为实施合同备案,该协议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项目内容、项目条件、财政拨付资金、自筹资金、绩效目标以及各层级的责任分工情况。该模式有助于权责明确,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会大大提高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运行效率。

(三)发挥社会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监督深度

对于该项目的监督,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当重视社会中介力量的发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咨询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制度等等,都要加强检查和监督,避免监督流于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做到不留隐患,及时加以改正,来实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监管水平和深度的提高。

(四)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执行人员的能力建设

随着政府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各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管理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该专项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和队伍也比较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不够健全,不过细化,对项目做不到深入把握,跟不上项目作业的日益复杂化,对该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各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管理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建设是现阶段各级环保部门工作重点,要不断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增强目执行人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信息化

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却经常存在预算方案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既顺应了改革趋势,同时又符合利益需求,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明确预算管理体系框架的具体组成,另一方面还要从制度层面、人员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让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尽快建立起来并发挥实际作用。

1事业单位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价值分析

1.1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

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资金管控意识,没有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开展一项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给事业单位增加了财政负担,也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其作用之一就是要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的“一条龙”,真正帮助财务人员从各个环节、各种细节上,实现精细化管理,不浪费一分钱,在预算范围之内,将既定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从而严格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

1.2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加重,并且对工作完成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将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高质量地完成,需要进一步提升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合理分配资金、严格管控资金,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督促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花费资金,避免了资金挪用、浪费、贪污等问题的发生,对事业单位廉政建设也有促进作用。

2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

由于经费来源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编制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例如在岗位设置上,财务部门内没有专职负责预算管理、监督的人员,编制预算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或是业务能力不强,导致预算方案不够合理,后期执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还有的则是预算管理的各个模块之间没有形成密切的衔接,预算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根据事业单位工作变动、形势发展,灵活地进行调整,预算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极大地制约了财务预算管控的成效。

2.2预算编制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编制预算方案是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决定后期工作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预算编制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具体落实预算方案的编制任务时,由于没有提前展开调研,或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导致预算方案的实用性不强。另外,预算方案中没有充分考虑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后期预算执行时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导致预算变得十分紧张,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缺乏配套的监督机制

如上文所说,既定的预算方案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因为遇到意外情况而导致实用性、参考性受到影响。除了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密切关注各项工作动态,加强预算管理,灵活调整方案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进监督机制,确保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响应,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平稳推进。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安排独立的监督人员。因为缺少了监督,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2.4财务预算的后期执行效果不理想

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严格,除了会影响到事业单位后续其他工作的开展外,还容易损害单位的形象,导致社会公信力降低。导致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不理想的原因有多种,例如,财务人员的规划、控制能力不足,不能结合工作需要实现资金合理分配。有些工作上预算不足,导致工作无法保质保量开展;而另外一些工作,则预算过多,造成了资金浪费。预算管理人员的思维过于固化,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进行调控,也会影响预算执行效果。

3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组成

3.1预算编制模块

首先,制定活动项目中的经济指标,尤其是项目管理库的建立和资金使用的细则,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一些收入与支出不相符的状况,同时,对事业单位中每一笔开销都进行核对,最好每天、每个月、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对账,对出现问题的资金进行核对,确保财政支出处于平衡的状态。其次,要增大财务预算编制的弹性,通过适当增加预算,以便于应对后期事业单位工作开展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情或应急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开展。这样不会使事业单位财务面临较大压力,也可有效避免年终财务预算的频繁追加。

3.2预算调控模块

该模块主要分为三个流程,按照流程顺序可以依次完成调控任务:首先,财务人员要进行预算分析,综合对比既定的预算方案,以及事业单位当前或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观察预算是否充足,以及预算方案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如果预算不足,或是两者差异较大,就需要进行调整。其次,重新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然后由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一致同意后将拟调整方案提交给上一级的财政主管部门。申请通过后,调整并实施新的预算方案。最后,事业单位将执行最新的预算方案,确保当前及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

3.3预算监督模块

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模式。为了体现公开性,在内部监督的基础上,要重点引进外部力量做好财务预算监督工作。内部监督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小组,负责定期检查或不定期地抽查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开展情况。内部监督是一项长效性、连续性的工作。而外部监督则是通过对外公示预算信息,或是接受相关部门监督的方式,避免“灯下黑”的情况。事业单位首先要将批准的预算进行细分,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并严格按照预算目标进行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必须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对资金的用途与效益要进行详细的考评,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

3.4预算考评模块

预算考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量化反映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预算执行不力、预算监督缺位等;其二是发挥一定的督促作用,明确下一步整改和优化的方向,推动财务预算管理的持续向更好地方向发展。预算考评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建立预算考核制度和实施预算激励两项。完善预算考核机制,推动财务预算管理考核的规范化、公正化;实施预算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工作绩效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运用成效。要真正将考核与激励工作落实下去,才能让财务人员从思想及行动上都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4事业单位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4.1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对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以往的工作经验表明,预算管理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预算超支、资金浪费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降低甚至是杜绝此类情况,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将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摆在优先位置,以制度规范指导预算管理工作落实,以及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例如,在新的制度中,应重点强调关于预算管理责任的问题,一旦出现预算执行不力、预算超支等情况,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就可以真正重视起预算工作,在持续深化预算管理价值发挥的前提下,为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4.2重视财务队伍在职培训

无论是前期的预算编制,中期的预算调控,还是后期的预算考评,最终都需要由一支专业的财务队伍来负责。考虑到工作要求、标准都发生了变化,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事业单位应当基于新形势下的工作开展需求,以及本单位在职财务人员在工作上存在的欠缺,制订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通过定期做好培训、教育,让财务人员从思想上提升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从行动上增强预算管理的胜任力。只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在构建预算管理体系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价值,让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真正为本单位预算严格控制、资金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4.3提升财务预算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推进了财务预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例如,近年来事业单位不断增加投入建立起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是在办公还是财务管理上,都发挥了巨大优势。因此,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支持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既具有可行性,同时有存在必要性。建立与财务预算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加强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财务人员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动态地掌握各部门、各工作的预算落实情况。一旦发现有资金异常变动,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提示,这样就方便财务人员及时分析问题,对照预算方案调整资金分配,既可以预防超预算的情况,同时即便是存在预算超支,也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5结语

近年来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控上加强了重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事业单位各项公共服务工作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就必须顺应形势积极构建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了预算编制、执行、调控等多项内容,财务人员可以借助于该体系,实现本单位有限财务资金的最大化利用,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物质保障。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正确认识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给予支持,尽快将这一体系建立起来,并做好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在推进事业单位持续改革中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清双.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机,2017(12).

[2]李翠萍.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3]王明龙.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J].中国商论,2016(29).

[4]裴桂英.如何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

[5]张翀,王海东.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15(4).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9

一、做好预算审批监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把好理财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认真做好预算审批监督工作,督促和支持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真正体现在预算编制上,体现在财力的分配和使用上。我认为,地方人大为构建和谐社会把好理财关,做好预算审批监督工作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督促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向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倾斜,集中财力解决过去因为财力有限而忽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促进经济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督促政府尽一切办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要督促和支持政府建立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机制,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从根本上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需要。三是要督促政府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可审性,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建设“阳光财政”。

二、为构建和谐天河把好理财关的实践

近年来,天河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对预算的审批监督工作,在为构建和谐天河把好理财关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强化对预算的实质性审查监督

积极推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基本单元,它将部门的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细化、完整、公开、透明。推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增强预算的可审性,有利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更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审查监督。2001年,广东省人大制定了《广东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对部门预算的实施提出了要求。我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述决定和条例,邀请省市人大专家先后作了三次关于预算审批监督的专题讲座,组织区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财经工委委员及区政府有关人员进行学习。常委会要求区财政部门认真抓好部门预算的试点工作,2004年选择了区公安分局等10个单位开展部门预算试点,收到了较好的成效。2005年部门预算在全区全面铺开,77个一级预算单位及其下属单位都编制了部门预算。

将部门预算草案提交代表大会审议。在2005年3月召开的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我们选择了77个一级预算单位中的40个提交代表大会审议。这40个单位包括所有政府组成部门、部分街道办事处、部分党群单位、部分事业单位及参加2004年部门预算试点的单位。40个单位经费预算共181,669万元,其中预算内资金143,489万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5.67%。部门预算草案共360页(约2厘米厚),内容包括:编制部门预算的总说明、各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说明、部门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政府采购项目预算表、工程建设项目预算表和其他专项支出表。所提交的表格内容详实,如在政府采购项目表中,单位当年要购置多少复印纸,买多少台电脑,每台电脑多少钱等都列得一清二楚,全面详细地反映了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让代表清楚知道该单位一年需要用多少钱,资金都用到哪里。同时,代表还可以了解不同单位间预算的差异。部门预算草案在会议报到时就发给每一位代表,让代表有时间熟悉草案和进行审议。根据条例的规定,代表大会不审批部门预算草案,代表大会批准2005年度区预算后,由区财政部门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批复各部门预算。在广州各区(市)中,我区是率先将如此详尽的部门预算草案提交代表大会审议。我区的做法引起广州地区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认为这种做法推动了人大预算审批从形式上审批向实质性审批转变,是政治民主进步的一种表现。

部门预算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为要提交代表大会审议,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各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更加认真、谨慎,虚报预算的现象大大减少。财政部门强化了预算标准、定额等基础工作,把预算单位的工作任务与资金安排相结合,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提高了预算约束力。各部门预算经大会审议和财政部门批复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强化了预算管理,临时性追加拨款现象大幅减少。三是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在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了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制度。四是保障了代表的知情权和审查权。部门预算草案实现人大代表人手一册,公开透明,为代表对预算进行实质性审查监督提供了条件。会议期间,代表认真审议了部门预算草案,两次就有关内容约见区财政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作了详尽的解释说明,代表对答复很满意。代表们普遍反映,将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大会审议是“阳光财政”的做法,部门预算既详细又实事求是,极大地方便了人大代表开展监督。

(二)抓好预算的跟踪监督,增强监督实效

监督预算关键在实效,区人大常委会对预算的监督既注重程序,更注重实质。我们紧紧围绕预算编制的初审、执行和决算审查三个环节,切实把好“三关”,将预算置于经常性监督之下,监督力度逐步加大,监督实效不断提高。

提前介入预算编制,把好初审关。一是了解中央和省市对当年预算编制的要求,参加区政府召开的关于编制预算的有关会议,了解预算编制思路,收集和研究各种信息资料,把握预算草案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二是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到有关部门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部门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2004年底,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全面铺开,财经工委组成调研组到深圳市和江门市新会区取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调研组还围绕单位的基本情况、2005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编制部门预算的情况、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到区教育局、卫生局等财政支出额较大的单位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监督有关单位切实编制好部门预算。三是对预算草案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围绕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天河的要求、指标安排是否合理、收支是否平衡、法定支出是否达到要求、重点是否突出、各项措施是否可行、重点支出项目安排是否合理等内容,对预算草案进行认真审查,监督政府合法合理安排年度预算收支。

严格预算约束,把好执行关。常委会财经工委认真开展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工作,经常到财税部门了解情况,听取汇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督促有关部门认真执行人大通过的决议,监督预算的执行。除了每年8月份听取和审议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外,还对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执行预算的情况随机进行抽查,指出了被抽查单位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维护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强化了预算约束,规范了财经纪律。同时,常委会还突出抓好对专项资金的检查,督促区政府依法保障重点财政投入。近几年来,先后对科技三项费用、教育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促进了有关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加以整改,切实执行预算法和财经纪律,合法合理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

依托审计手段,把好决算关。常委会每年都根据区审计部门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对上一年度区财政决算进行审批。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要求审计工作报告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不隐瞒和回避问题。如区审计部门对区2003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预算执行、税收征管等方面发现的突出问题,这使常委会的决算审批有了很好的针对性,审议效果比较好。

(三)以强化超收安排为内容,加强对预算调整的审查监督。这些年来,我区每年都有预算超收收入。对于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常委会要求区政府每年都编制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提请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执行。

(四)对政府及其直属单位四次借款的审议,凸显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监督政府重大财政支出,保证财政资金合法使用,是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重要内容。2001年,常委会审议通过区政府向银行借款,以解决“迎九运”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3年,常委会审议同意区政府委托区建设与市政局向沙东有利集团公司借资修建濂泉路南段道路,以早日完成扩建改造濂泉路的首期工程,改善附近地区的交通环境,消除消防安全隐患。2004年,常委会原则同意区政府报来的高唐新建区向银行申请贷款问题的报告,以解决高唐新建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5年,常委会原则同意区政府报来的天河科技园向广州市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问题的报告,以加快高唐软件基地的建设。常委会依照《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审议决定上述借款事项,促进了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了对区政府的监督,是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逐步得到加强的体现。

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督促政府依法用好纳税人的钱,促进天河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我区人大常委会站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责,为构建和谐天河提供有力保障的具体体现。

从我区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算监督的实践来看,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审议预算草案的实效有待提高。财经工委对预算草案进行初审的时间不够充分,初审形式有待完善,初审质量有待提高。条例规定财政部门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45日前向人大财经工委提交预算草案,财经工委在收到预算草案20日内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实行部门预算后,部门预算草案也要提交财经工委审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高质量完成初审工作,难度非常大。二是代表大会审议预算草案的效果有待提高。2005年提交代表大会审议的部门预算草案共有360页,内容很多,专业性强。由于大多数代表都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缺乏审议指引,不少代表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审查预算草案,加上审议的时间不够充分,要深入、全面地进行审查难度较大。三是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工作有待完善。尽管我们通过开展专项资金检查、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检查等方式,对预算执行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监督,但监督主要还是采取听取汇报、提出意见建议、开展专题调研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监督方面仍做得不够,在监督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为构建和谐社会把好理财关,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预算审批监督工作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预算审批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促进政府依法理财,为构建和谐社会把好理财关,针对预算审批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在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预算审批监督工作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审议水平。要深入学习预算法和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开展预算审批监督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理直气壮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积极主动地做好预算审批监督工作。要加强对人大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在召开代表大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编一些辅助审议的小册子进行指引,以进一步提高预算审查水平。

(二)加强地方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预算审批监督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区县级人大常委会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专业人员,难以对预算进行卓有成效的审批监督。建议在区县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预算审批监督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强地方人大预算审批监督的工作力量。

(三)提前编制和报送预算的时间,提高审议的实效。安排充足的编制时间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财政年度和我国相同的法国从每年的4月份就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时间需6个月,美国联邦预算的编制时间需9个月。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应逐步提前到年中,争取在当年12月底就将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编制完毕,并及时报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初审,以保证审议的时间和提高审议的质量。

(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要总结对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进行检查的经验,不断完善,使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对于专项资金监督方面,要逐步实施报前审核、日常监控和事后及时跟踪问效。要定期选择若干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严肃处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财会监督具体方案篇10

第一节 权力机关的保障

在我国,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权力机关不仅制定法律,而且监督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因此,权力机关的立法和监督职能是依法行政的最重要保障。

一、立法保障

依法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干涉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基本权利的行为必须要法律依据。从这一要求来看,要做到依法行政,首先要有完备健全的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262部法律,通过了114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这些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根本保障。从内容上看,为依法行政提供立法保障的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设定行政权力的法律

依法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特别是涉及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利的干涉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因此,所有的行政权力都必须来自法律。就立法而言,创设行政组织、授予其行政权力、界定权限、规定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是权力机关的主要任务。创设行政权力的法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统一规定行政机关设置、权限范围和基本工作原则的法律,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行政处罚法》等;二是分别规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行政机关设置、权限、行使原则和基本制的法律,如《教育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等。当然,前一种法律对行政权力的设定是概括性的,行政机关要取得某种具体权力仍要通过第二种法律的授权。从目前我国法律看,设定行政权力的法律已经初具规模,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取得了第一类法律的授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或机构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些机构主要指那些临时机构、办公机构和内部机构。鉴于此,目前迫切需要制定比较详细和规范的行政组织法,不仅要有各级政府组织法,而且还要制定分门别类的行政机关组织法,尽快结束行政组织无法可依,仅靠“三定方案”

等政策设定行政权力的状态。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尽快健全第二类设定行政权力的法律。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大多数都是先设立机构,后取得法律具体授权的组织。所以,对行政机构的具体法律授权尚不完整和全面,急待加强。

(二)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法律

权力机关不仅要设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而且要规范权力的行使,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之一。行政机关依法取得行政权力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有效地行使该权力。如何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防止违法行使或滥用权力呢?必须要有一套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和运用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包括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两部分。实体规范是有关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的规范。绝大多数部门法都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界限、范围以及条件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有关行政权力行使的实体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海关法》、《税收征管法》等分别是规范警察权力、海关权力和税收够权力的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是关于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的规定。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属于此类法律规范。可以说,这类法律规范对于保障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立法机关制定了很多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实体规则,但相应的程序规则却十分有限,影响了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

未来立法机关应重点制定程序规范,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行政权力的行使规则。

(三)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律

权力机关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制定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律。行政权力的行使必然对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利产生影响。如果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权力,不仅会损害相对人的利益,而且还会破坏统一的法律秩序,从而损害公共利益。为此,立法机关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对行政权力的取得、运用等情况加以监督,使之更加符合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利益和公共利益。例如宪法中的许多条款都规定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原则和监督方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审计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都属于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当然,我国有关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并不健全,违法行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尚需制定统一的《监督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四)对行政权力产生后果予以救济的法律

行政权力是国家的公共权力,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行政特权的存在,必然要给权力的服从者即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利造成影响甚至损害。为此,必须对行政权力所产生的后果予以补救。自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专门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救济的法律,这些法律对于防止行政侵权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些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有力保障。

依法行政原则建立在完善的立法制度基础上,权力机关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备、立法程序是否健全、立法质量是否有保障都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原则能否落实。因此,立法活动的规范化是依法行政的最重要保障。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对于规范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依法行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部法律总结了20年来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明确了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就是: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的原则;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科学合理规范各方权利义务及责任原则。这部法律为了保障各项立法原则的实现,对立法主体及其权限、立法程序、授权立法、法律解释、适用规则和备案等,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

《立法法》对依法行政的保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划分了最高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确立了法律优位原则,界定了法律保留的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宪法对立法权限的规定过于原则,以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始终不很清楚,发生了大量法律冲突、抵触现象,特别是行政机关僭越权力机关立法权的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实施。《立法法》针对这一现象,在第二章专门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我们称之为中央权力机关的专属立法权。《立法法》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罚;(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七)民事基本制度;(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九)诉讼和仲裁制度;(十)

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制定任何法律,而国务院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不得行使完全的立法权,只能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可以对以下事项做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行政法规的事项;(二)

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对于最高权力机关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未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国务院不得规定。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行政原则中法律优位的要求,即一切行政活动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行政立法。

与此同时,《立法法》还规定了依法行政原则中法律保留的范围,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得将“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授权给国务院。上述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不能由法律以外的规范予以规定。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立法权的事项和只能由中央统一规定的其他事项外,在国家制定有关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前,有关地方可以先作规定;在国家制定有关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后有关地方的相应规定同有关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无效,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第二,明确规定了立法程序,为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了依据。立法程序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法的活动中所需遵守的法定的方式、时间和顺序的总称。立法程序是规范立法活动的重要方面。立法程序是否民主、科学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权利和国家机关的管理效率,《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对于保障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立法法》具体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这些规定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立法工作经验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立法行为,使制定出来的法律能够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作出的。其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确立了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三读制”。《立法法》第27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其次,规定了立法机关听取意见的多种形式。如第34条规定了立法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第58条对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第35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再次,规定了立法机关公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义务。在《立法法》第23条、41条、46条、52条、62条、70条、77条中均有此规定。

《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依照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并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行政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并及时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上刊登的部门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由省长、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并及时在政府公报和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地方政府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政府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最后,《立法法》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也做了原则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立法原则,有利于防止行政立法中的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避免立法的随意性,对保障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立法法》明确规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国务院通过立法工作安排,可以确定列入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分别由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由国务院法制办起草或者组织起草。完成起草工作并报国务院后,统一由国务院法制办审查、修改,报请国务院决定。《立法法》对规章制定程序作了原则规定,并授权国务院参照立法法规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规定规章制定程序。有关规章起草制定程序,根据立法法的精神,规章应当由有规章制定权的国务院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组织起草,起草规章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本部门的或者本级政府的法制机构对草案进行统一审查、修改,由法制机构直接向本部门或者本级地方政府提出审查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立法的位阶和适用规则,完善了立法监督制度。首先,《立法法》规定了不同位阶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和改变或者撤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机关和权限。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行政区划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超越权限、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违背法定程序以及被有权机关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撤消或者改变的,有权机关可以在法定权限范围以内予以改变或者撤消。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它的常委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改变或者撤消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消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授权机关有权撤消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消授权。其次,强化了法规、规章的备案监督制度。〈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法律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天内报有关机关备案。行政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同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同时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省、自治区政府备案。再次,立法法赋予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对立法提请监督审查的权力。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二、对依法行政的监督保障

在我国,权力机关不仅在立法上保证依法行政原则的实现,而且通过行使监督权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我国权力机关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是根据宪法的授权进行的。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在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它代表人民的意愿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政府及其公务员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

与其他监督主体相比较,权力机关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它有权撤销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决定、命令,也有权罢免政府的组成人员。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一般都限于宏观上的、带有全局影响作用的重大行政行为,而且权力机关拥有全面审查政府行为的权力,无论是政府的抽象行为,还是具体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而审判机关只能对政府的具体行为进行监督审查。

(一)权力机关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内容

权力机关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对行政机关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落实。

1、宪法、法律的实施

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有义务准确有效地贯彻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权力机关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授权,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督。

2、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和命令的制定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及其常委会也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至于人大对政府制定的规章能否撤销,宪法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有权监督政府是否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应当包括对制定规章的行为进行监督。

3、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体现政府的具体施政纲领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政府在计划和预算方面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4、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重要人事任免

按照宪法的授权,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中的上自中央政府的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下至地方政府的省长、市长、县长等都归人大选举或决定。因此,人大对政府的组织、人事安排具有当然的监督权。

(二)监督的方式

根据宪法、组织法、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以及权力机关监督政府活动的实际情况,权力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是:

1、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是权力机关监督政府行为的基本形式。

它包括三个方面:(1)人大全体代表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本级本届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对政府工作进行全面评价、总结和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通过相应的大会决议,作为政府今后工作的依据。(2)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的专题工作报告,听取政府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主要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3)人大各委员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这一层次的监督,具有辅助性功能,目的在于帮助人大的各委员会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审议有关的议案,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

这是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对政府工作实施监督的重要方面。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的基础上的,权力机关在这方面的审查和批准,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对政府的监督。权力机关在实施执行计划预算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听取政府关于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二,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作的部分调整;第三,审查批准决算,即在一个财政年度的岁入岁出时对预算实绩进行的确定性计算的审查。审查政府是否违反了预算规定,预算编制是否有不妥之处等。

3、质询和询问

①质询。

质询是指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对政府的某些管理行为提出质问,要求被质问的政府或其部门在法定时间内,正式作出答复的活动。

质询是对政府的特别监督形式,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质询案的提出必须在人大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而不能在闭会期间提出。

②询问。

询问是指权力机关或其组成人员在人大全体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或者议案过程中对政府及其领导人就有关行政活动提出疑问、了解情况的行为。询问一般以口头方式提出,要求当场答复,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作出答复。

4、视察和调查

①视察

视察是指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即人大代表有组织地到各地了解政府工作情况,听取群众意见的活动。就行政法制监督而言也常以“执法检查”的形式进行视察。一般每年视察两次,可以分组或单独进行,同时必须持视察证视察。代表在视察中不直接处理问题,对政府工作中的问题,可以采用批评、建议的方式,由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转给政府有关部门处理。

②调查

宪法和组织法赋予权力机关在必要的时候组织调查委员会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调查必须严格依照调查程序进行。

5、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对全国或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对各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由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在大会闭幕之日起3个月内,至迟不超过6个月,予以答复。

代表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意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由有关机关、组织或者上级机关、组织再作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地方人大对此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6、处理公民的申诉和控告公民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行政行为

提出申诉和控告,本来不属于行政法制监督的范围,但是,如果公民向权力机关提出涉及政府行为的问题,并且由权力机关受理、责成政府或其有关部门处理,甚至由权力机关自行调查、提出处理建议的,就应当纳入权力机关监督的范围。

7、审查政府的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和命令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根据我国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决定和命令。

8、对政府组成人员的罢免

权力机关不仅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而且有权对构成违法犯罪或者失职的政府组成人员予以罢免。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罢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等国务院组成人员。地方人大及政府组织法也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监督

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施监督应当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而且还要依靠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对于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更具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履行行政监督职责的机构主要有: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法制机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我国各类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监督的性质、内容、方式程序等均有不同之外,且各有特点和优势,因此,各个监督机构只有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其整体的成效,才能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施最有效的监督和保障。1999年11月8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提出“要切实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要把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同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恪尽职守,敢于碰硬。”

一、上级国家行政机关

(一)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依据。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具有监督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行政行为具有监督权;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对下难人民政府的相应业务部门的行政行为具有监督权。这些享有监督权的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相应的下级行政机关的行使职权的行为都可以实施监督检查。

(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根据行政隶属关系而实施的一般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存在于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活动中,因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内容主要是: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情况;

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的机构是否健全,行政人员的素质是否符合要求;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行为必需的手段、权力和设施是否充分健全;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上级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等情况及其执行中存在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正确履行职责,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作出正确处理,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以及时保护;其他需要由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检查的事项。

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其监督职能,应采取相应的监督检查形式。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监督的形式主要有:行政复议(另辟专章论述)、报告、检查、审查、调查等。

(三)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监督检查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行为的监督有其特殊的作用。通过监督,既可以直接纠正行政机关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或者责令行政机关自行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又可以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直接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依法实施行政制裁;对严格遵纪守法,作出显著贡献的,可直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从中发现下级行政机构健全、完善与否,以及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如执法手段、工具不健全,规定不易操作,对执法人员的保护不够等等,从而直接予以积极的解决,改善行政执法的条件,充实行政执法机构的力量,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障依法行政原则的实现,为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当然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这种监督属行政机关自我监督性质,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在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时,有时难免走过场,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成效。其次,这种监督检查由于溶于行政管理之中而缺少专门的组织和人员保证,同时又受时间、精力等因素制约,监督的经常性和规范性也就难以有切实的统一的保证。

二、政府法制机构

国务院法制办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是政府负责法制工作的综合性的协调、咨询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政府法制机构得以重建和发展。现在,国务院设有法制办;国务院各部、委也都设立了政策法规部门,分别负责本部门的政策法制工作。此外,全国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分别设立了法制局、办、处、科等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地区的政府法制工作。这就为政府法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国务院法制办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具体来说,主要是负责检查行政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法规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行政立法工作,督促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工作,组织清理法规,编辑法规汇编,办理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的备案工作等。国务院法制办及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都负有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情况的职责,它们都是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一)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内容

具体来说,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内容主要有:对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提出加强和改进行政工作意见和建议;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和下级政府、本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执法队伍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审查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各部门的执法检查计划、步骤,参与组织对本级政府部门专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审查报政府法制机构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与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矛盾,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规范化要求,对相互抵触、矛盾的依法进行处理;对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上下级规范性文件与横向的规范性文件之间不协调、相互抵触的现象,提出改进和修改规范性文件的具体建议;

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矛盾,以及执法过程中产生的争议,依照有关规定,分别负责进行协调,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裁决,或者向上级行政机关反映;对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和行政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对本辖区的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编辑出版本地区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汇编;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本级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事项。

(二)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作用

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作用主要有:第一,通过监督检查,全面了解整个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对我国依法行政状况作出评价,向本级人民政府汇报,提出改进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得以实现,并取得实际成效。第二,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立法工作中的不足,包括立法跟不上实际需要,急需的法律、法规、规章未制定出来;立法本身不完善、不具体、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操作执行;规范性文件之间不统一,相互冲突、抵触,实际执行无所适从等。针对这些情况,进一步清理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提出规范性文件的立、废、改建议,使立法工作更加符合实际,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通过行政等量齐观议过程中的审查监督工作,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更有力的监督,弥补对抽象行政行为单纯通过备案审查监督制度的不足。

但是,也应看到,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1)政府法制机构主要侧重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而不可能对行政行为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2)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违法违犯行为没有直接的纠正权、处分权,对严格遵纪守法,作出显著贡献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奖励,而只能建议主管机关实施奖惩,这就不易及时收到法制执法监督的效果。

三、监察机关

行政监察机关是我国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监察工作的专门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

行政监察的特点是:行政监察的机关具有特定性,它是由政府内部的专门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进行的监督活动;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监察是一种经常性的、直接的监督形式,一旦发现违法现象则监察机关有权依法提出监察建议或作出监察决定。

(一)行政监察机关及监察对象

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监察的职能部门进行。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派出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是监察机关的组成部分,根据监察机关的要求,履行监察职责,对派出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监察机关依据分级管辖的原则,以不同的监察对象确定各级监察机关的管辖范围:

1、国务院监察机关,管辖的监察对象是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成员。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管辖的监察对象是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成员。

3、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还管辖乡、民族乡、镇政府及其公务员这一级监察对象。

此外,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的监察事项。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1、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

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为两个方面:(1)行政效能监察,即对被监察对象是否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2)清正廉洁监督,这是对被监察对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督。这两个基本职责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良好的行政管理是保证政府廉洁的重要条件,实现政府廉洁则是完善行政管理的基础前提。

2、监察机关的权限

监察机关拥有两大权力:检查、调查权和建议、处分权。

第一,检查、调查权。监察机关有权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本级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决定或者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需要,对被监察部门的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立案调查。行政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中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

(1)查阅、复制与监察事项有关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2)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在规定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3)责令被监察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4)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法违纪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5)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6)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法违纪的人员执行职务;(7)

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此外,监察机关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个人,有权进行查询;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必要时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二,建议、处分权。监察机关对监察确认的事实和问题有权分别提出监察建议或者作出监察决定。按照职责权限,对某些不能由监察机关直接处理的事项,由监察机关向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提出监察建议,主要涉及:(1)拒不执行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予以纠正的;(2)本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予纠正或者撤销的;(3)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被救措施的;(4)

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予纠正的;(5)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但是对有些事项,监察机关有权自行作出监察决定,如:违反行政纪律,按照管辖权限,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又如,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由监察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作出监察决定的情形,也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三)行政监察的程序

1、监察机关的办案方式

根据1998年监察部制定的《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试行办法》

规定,监察机关办案一般采用四种方式:(1)主办,即由有管辖权的监察机关直接承办案件,或者以监察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协助。

(2)协办,指由有关部门承办,监察机关派人协助指导,并有权干预案件进度与处理结果,最后写出联合调查报告。(3)催办,指上级监察机关将案件交给下级监察机关办理,上级监察机关不派人参加,但要经常催促,要求及进报告查处结果。(4)转办,是指上级监察机关全权交由下级监察机关查处,也不要求报告处理结果。

2、行政监察的实施程序

实施行政监察分为两个程序:检查程序和调查程序。

其一,检查程序。包括立项、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以及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其二,调查程序。对涉及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由监察机关受理,并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步骤:(1)

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予以立案;(2)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3)有证据证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进行审理;(4)根据调查审理结果,针对不同的违法违纪情况,提出监察建议或者作出监察决定。此外,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最长也不得超过1年。

监察机关在检查程序和调查程序中,还须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如:应当听取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涉及重要、复杂检查事项或举报案件应当备案;作出重要的监察建议或者重要的监察决定,还需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等。

(四)监察行为的效力

监察机关提出的监察建议和监察决定具有法定效力,不管被监察的对象有无异议,都不影响其效力,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当然,对可能存在的违法或者不当的监察建议或者监察决定,被监察对象拥有救济权利。如果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异议,监察机关予以答复后仍然有异议,则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如果对监察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审,监察机关作出复审决定后仍然不服的,还可以进一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但上一级监察机关作出的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此外,就监察机关的职权而言,对行政机关所作的行政处分决定,如果被处分者有异议而提出申诉的,监察机关有权予以复查。经监察机关复查后仍然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如果监察机关认为原处分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变更或者撤销原决定。

四、行政审计监督

审计是指法定的机构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查单位的财政、财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对这些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作出结论,加以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我国从事审计工作的法定机构是审计机关,它是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专门机构。

1982年宪法第91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第10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政府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实行审计监督,审计活动的法定依据是《审计法》。

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检查具有监督检查业务单一性、专门性、专业技术性的特点。它主要是对行政机关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专门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有一套专门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因此,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工作非由专门独立的审计机关负责莫属,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审计机关具有其他监督检查机关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审计监督的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由国家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两级组成。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设立的地方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派出审计特派员,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为了保证审计的公正性、权威性,法律规定: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

在政府内部监督范围内,审计机关的职责主要是:(1)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2)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3)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进行监督。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监督主体的权限包括:(1)要求报送权。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规定报送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拒绝、拖延、谎报。(2)检查权。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3)调查权。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4)制止并采取施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不,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5)通报权。

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颂审计结果,但应依法保守国家秘密。(6)处理权。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依法作出处理。

(二)审计监督的程序

审计监督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根据计划确定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在实施审计前,向被送达审计通知书。通知书的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方式及具体要求等。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2、实施阶段

主要由审计人员审查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并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询问,获取证明材料。审计人员应向被调查者出示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3、处理阶段

主要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的事项写出审计报告,并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然后由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进行审核,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罚或者处理。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三节 司法机关的监督与保障

依照我国宪法规定,虽然行政机关只对权力机关负责,受它监督,但同时仍要受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这是行政诉讼法和宪法第41条规定的一项基本监督体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二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过追究惩治职务犯罪,防范和纠正公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保证依法行政原则的落实。由于第二种形式的司法监督属于刑法范畴,故此处只介绍行政诉讼对依法行政的监督保障。

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较,司法监督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监督主体是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司法监督主体审判机关和和检察机关依法享有国家的司法权,其职权不同于行政法制监督的其他监督主体,如权力机关和政府内部监督机构。当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一样,都是由权力机关产生,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平行的国家机关,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实施监督,是国家对权力的配置,防止行政机关专权和腐败的权力制约措施。第二,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这与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对一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监督审查不同,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司法监督对象是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即必须是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而且是与职务相关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所作的民事行为或个人行为不属于司法监督的对象。第三,监督适用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监督行政行为时采用专有的审判和检察手段,具体适用诉讼程序,这与权力机关监督适用的程序以及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监督所适用的行政程序以及审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所适用的审计或监察程序等都不相同。

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其合法权益的侵犯,也能使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官僚主义、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保证国家行政权力正确合法地行使。

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并非全方位,哪些属于司法机关监督的范围,是涉及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确定司法机关监督的范围,既要考虑充分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行政机关有效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而且还应从我国的现有条件和实际状况出发。目前依法列入司法机关监督范围的,主要是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关系比较紧密的行政行为,即对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施司法监督。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享有审判权。审判机关监督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权来源于法律的授权,监督的实施是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而引起的。与其他形式的监督相比,审判机关的监督具有如下特征:

审判机关的监督是在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已经正式作出之后实施的事后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是消极的、被动的监督,即不告不理,只有当事人起诉,才会进行监督程序;审判机关的监督权是有限的,仅限于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并且主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至于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则不属于审判机关监督的范围;审判机关的监督是依照司法程序进行的,由行政诉讼法来调整。除了通过司法裁决达到监督目的外,还可以通过向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的形式来发挥审判监督的作用。

由于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进行的,所以行政诉讼的审理原则和标准、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管辖、诉讼程序及审判方式等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一、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对于依法行政的保障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该原则是行政诉讼的一项特有原则。其内容包括:

人民法院重点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依法行政要求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采用合法性审查原则无疑是对依法行政原则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判断行政行为的标准是合法性,对于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有权予以撤消或变更,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予以维持。行政机关经过行政诉讼,也会发现自己的违法之处并加以纠正。这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行政诉讼实行有别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原则。即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被告行政机关必须向法院提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如果不能就此提供证据,将要承担败诉的风险。行政诉讼之所以实行被告负举证责任,是因为,首先,按照行政程序中“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建立在准确收集证据认定事实基础之上。没有充足确凿的证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其次,被告行政机关最清楚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相对方则无从了解行政行为的依据。所以,被告具有较强的举证能力,在行政诉讼中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被告负举证责任,既可以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其滥用职权,又可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避免其在遭受行政侵权后因举证不能或不足而败诉。

(三)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实行不适用调解原则,即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调解,除行政赔偿案件外,人民法院不得采用调解的方式结案。行政诉讼之所以采用该原则,是因为,调解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有权处置或让渡自己的权利。而行政诉讼当事人之一的被告行政机关享有的行政权力是公权力,履行的职责也是为了公共利益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其权力和责任是一体的,放弃权力意味着失职。所以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可能随意放弃和让渡自己的职权,进行诉讼调解也就失去了前提。这项原则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机关不仅在行政程序中,而且在行政诉讼中也不得放弃职责。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对依法行政的保障

我国《行政诉讼法》专章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案范围既是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范围,也是行政机关接受法院司法监督的范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受案范围的大小决定了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初期,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还比较窄,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比较有限,因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差。随着行政诉讼范围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行政行为被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逐渐深入,行政诉讼对依法行政的保障作用也日益明显。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包括以下几类:

(一)行政处罚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提起的诉讼。

这里所列举的行政处罚种类并不是全部,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还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暂扣许可证和执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形式。凡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制裁性措施均属于行政处罚。

(二)行政强制措施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了查明案件情况、防止或者控制违法行为,依法对有关的人身或者财产采取暂时性的限制措施。一般分为对人身的强制措施和对财产的强制措施。对人身的强制措施又包括扣留、强制戒毒、强制治疗、强制收容遣送、强制隔离、劳动教养等。对财产的强制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拆除、搬迁等。

(三)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而提起的诉讼。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是指法律规定的企业在人财物等诸方面享有的经营权利。不同类型的企业依法享有不同的经营自主权,不管是什么种类、什么形式的自主权遭受侵害,企业均有权提起诉讼。

(四)行政许可案件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而提起的诉讼。行政许可行为是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行为允许其从事某种活动、享有某种资格、行使某种权利的行政行为。它是行政机关普遍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性,容易被滥用。行政诉讼法允许许可申请人和利害相关人对该行为提起诉讼,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最有效监督。

(五)履行法定职责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而提起的诉讼。行政权力和责任是统一于一体的,不仅积极的作为性违法应当受到监督,而且消极的不作为违法也应受到监督。对不作为行为可以提起诉讼体现了司法监督的广泛性。

(六)抚恤金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而提起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