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07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人们重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不同等的,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零边缘。为了让农村小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开展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与指引,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缺失的一节,家校在重视应试教育时,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受重视

虽然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健康。在家长的心理里普遍认为孩子有问题、有“病”了才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从心理里是不接受的,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并且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导向,学校的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形同虚设,再加上教育部门领导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表面功夫。

2、缺乏专业人士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一门对各方面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专业素养要求极为严格,它要求从教者必须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被外面认可的职业感。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要求恰恰是达不到的,农村学校几乎是没有心理教育师,通常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很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被忽视掉的、不存在的学科。即使该校有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师,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他也是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理论和工作经验,面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数众多,层次不等,他也束手无策,面临困境,并且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更有待完善。

3、内容单一

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问题预防、环境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心理疾病干预和支持、健全人格促进等,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流、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但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参与学校、社区协作意识的薄弱,使合作的内容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所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更加有限,更不用说实际运用和去解决心理问题。

4、教育方式不正确

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普通科目是一样的,任课教师只是对本照宣,用填鸭式的方式把心理健康知识灌输给学生,走个过场,让学生知道一下就行了,完全违背了心理教学的理念和宗旨,没有把心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彻底的了解心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其促进学生的素质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况且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基本上是草草了事,未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可悲的是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的心理更加复杂,更加叛逆,而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未能及时应对,从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的。

5、没有统一领导机构,缺乏监督指导。

美国的中小学都建立了严密的家、校合作组织,如早期学习项目组织、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组织等。我国虽然建立了家校合作组织,例如家长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当活动结束后,家庭就与学校彻底的失去了联系,家长不能有效参与进来,更不要协助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了。社区也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只是形同摆设,没有与学校、家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

1、家庭因素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长的素质普遍偏低,对学校的工作基本上是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只知道教育孩子是学校的本分,是学校的责任,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论,只要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他们不是打就是骂,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为了生活,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学生普遍与爷爷奶奶居住,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教育辅导的责任,同时又因为其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以考试教育为主,面临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学校不得不把考试科目归为重点,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其心理问题,只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这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再加上教育部门重视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视心理教师培训;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育人技巧的攀升;重视教师业绩的考核,轻视教师心理的健康,未能及时培养大量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来给学生开导心理问题,从而造就学生心理问题加深。

3、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难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影响。同时,小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在家庭、社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素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尤为关注,教师之间的比较,家长之间的攀比,都以成绩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将来是否有前途,从而忽视掉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对其心理产生压力,一旦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扭曲。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合作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引起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家庭要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不以成绩论孩子。把孩子放在首位,以孩子为本,关注其发展。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不要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要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其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其他科目同等的地位中去。不在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学中,当做常规的教学手段去做,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历程的变化,对其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

2、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多种合作形式

一是学校要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选出代表参加家长委员会,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商讨学生事宜,协作学校管理好学生,给学校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与学校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设立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走访日。学校要确定学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学校还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给家长讲解心理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确定教师走访日,定期开展教师走访活动,深入学生家长,与家长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家长。对于家长那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耐心地、悉心地的劝导。教师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借助QQ、微信等软件,建立家校交流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学校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借助QQ、微信等热度高的交流软件,建立班级家长群,家校交流群等。在群里与家长畅所欲言,交流教育心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并邀请家长为学校的教育献言献策,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

3、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目前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课堂授识、讲座两种形式,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是表面,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是三种不同的资源,三方资源要综合、相互合作。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协助,社区支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话剧表演、文艺演出等开导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设立心理图书室供学生借阅,学习初浅心理知识;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安排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进校园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交流。

4、建立组织机构,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以及21世纪初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教育投入的减少,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生源不足、学校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教学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农村地区陆续开始布局调整,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一些地区在实行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对此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正确的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各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围绕着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问题,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进行了探讨。

国外主要有拉维、萨瓦德、洛克辛、凯利等一些学者,他们分别引用逻辑回归方程、运用连续逻辑回归方法等进行实证研究、变量分析、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学校布局所要考虑的条件,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989年到税费改革,国内各研究学者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研究主要针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不足进行的;20世纪初,主要是针对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进行研究的;2005年至今主要涉及到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具体问题[1]。

2.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在布局调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同时,还要很多地方盲目集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2]。

对华阴市卫峪乡各中小学发展状况及周边环境等的走访调查、分析与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成果,有助于未雨绸缪,避免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更好的进行;在此期间,本人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是具有理论参考价值的。

3.主要研究方法

依据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是以华阴市卫峪乡为例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论述,针对实际情况,主要运用了访谈法、文献法和比较法[3],通过文献和对各地区实践成果学习对比与个人实地走访相结合,提出了一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建议。

二、卫峪乡及其学校教育基本概况

华阴市卫峪乡位于华阴市东北部,南面背靠华山,北面是万亩荷塘试验基地,西潼高速铁路贯穿于此,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有10094人,镇阳、东西谢家等18个村庄。大部分农民经济主要来源于农耕作物和外出务工,根据各个村庄地域分布于2003年后全乡18所村小逐步撤并为5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分别是沙渠小学、坪原小学、中心小学、双泉小学、苗家小学、卫峪初中。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初见成效,以及城镇化发展趋势,华阴市卫峪乡学龄人口急剧下降,许多村小无法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初等学校布局[4]”。不管是政策导向,还是依据卫峪乡的实际情况,华阴市卫峪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1.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1)生源不断大幅度地减少

自2000年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初见成效以及城镇化发展导致各学校生源大幅度减少,已经无法继续办下去,严重影响教育的健康长期发展。目前沙渠小学在校生63人,中心小学27人,平原小学40人,苗家45人,双泉26人,卫峪初中103人。

(2)学校硬件设备普遍较差

中心小学,12名教师只有两个办公住宿楼,办公住宿一个房间,一个办公室放六个课桌就是教师办公桌,硬件设施比较非常差,图书室、电教室、实验室、蛋奶室共用一室;坪原小学还是沿用七十年代建设的土砖瓦房,每隔一两年就必须修整房顶,否则下雨就漏水,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正常上课。

(3)交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在卫峪乡周边村庄的走访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心小学旁边是一个大坡,每次下雨,雨水就全积聚到学校这块低洼处,行路非常不便;镇阳学生如果要在苗家小学上学,步行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期间要翻越一个大沟,跨过一个火车道,穿越火车道非常不安全,而且家校又距离比较远。

(4)师资力量普遍落后

一方面由于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业务水很难得到提升,各个学校教师包学科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一身兼几职,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

(5)办校经费普遍不足

税费改革以后为了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取消农业税和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普遍减少。调查中很多教师反映,由于上级财政经费限制,学校要添置设备,很多时候校长教师就要贴自己工资,办学经费的减少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提升。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

自上世纪末,按照国家教育规划要求“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截止2003年华阴市卫峪乡已经陆陆续将18所村小撤并为目前的五所小学。进入21世纪,各地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开始,卫峪乡现有的这五所小学还要面临一次大的布局调整。华阴市卫峪乡农村布局调整目前还处于酝酿与规划中,把卫峪初中并入华阴市城关二中之后,逐步撤销村小,之后将五所小学并入现卫峪初中校舍,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学校,集中办一所乡镇中心小学。

3.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存在的潜在问题

(1)违背国家教育政策就近入学原则

东西谢家、苗家、周家、张家城、双泉、西河等村子的学生以后就读特别不方便,家校就离过远,上学路上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2)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的利用问题

布局调整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教育质量[5],但是对于闲置校舍利用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说法。据调查苗家、坪原对于撤并后校舍利用还不明确,沙渠小学和双泉小学可能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国家政策是一个乡镇办一所幼儿园,两所新建校舍如果闲置下来,反而会给国家造成资源浪费。

(3)是否需要重新修建校舍的问题

卫峪初中即调整后的乡镇中心小学,现有的教育设备和硬件设施很差,是否新建校舍,需要建多大的规模,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卫峪初中,有两栋教师办公住宿楼和一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办公住宿楼是建于1970年,现已经是危房了,下雨漏水,掉墙灰渣子。另一栋建于2007年,有些房间下雨也漏水,仅有的一栋教学楼也是修修补补,一到下雨,房顶就漏水,正常教学必定会受到影响。

(4)寄宿制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问题

寄宿制带来的安全问题;小学生生活自理问题;寄宿制学生的伙食问题;亲情的缺失问题6等这些都是今后布局调整所要考虑到。

(5)忽视了心理因素对师生的影响

据调查整个卫峪乡没有一名心理咨询老师。布局调整后势必会使教师学生在心理上带来压力与困惑,个别老师接受不了一下子安排一个所谓的闲职,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担心布局调整后竞争更加激烈,工作量加大,管理更严格,随着进入城镇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等心理负担。

(6)教师、家长、学生等存在抵触情绪

布局调整会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部分村庄学生上学交通不方便,家长和孩子不能朝夕相处,布局调整还会给家长带来经济负担,因此,像苗家、双泉、西合、镇阳等村子的家长和学生不支持布局调整;

四、思考与建议

不管是从国家政策导向上分析,还是从华阴市卫峪乡各个村小的现实情况来分析,卫峪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针对潜在问题进行提前规划,借鉴其他地区研究成果,做到布局调整的超前性、合理性、效益型、有序性的统一。

1.因地制宜,前期保留部分教学点

布局调整是为了节省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一所优质的中心学校,虽然各学校都存在生源锐减、师资力量普遍落后等问题,几乎无力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像沙渠小学和双泉小学这两所硬件设施还算齐全,周、镇、苗、谢这些村子学生上学不方便,全部一刀切地进行撤并,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给学生上学也会带来负担,建议前期保留沙渠小学、双泉小学和苗家小学为教学点。

2.在试验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布局调整会对干部、校领导、教师、学生、学生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对撤并后学校周边村庄的经济和文化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布局调整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预测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界要提高应变能力,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3.要重视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低龄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以及角色扮演的缺失导致性别角色混乱,性格孤僻内向等心理问题。整个华阴市都还没有一名心理健康指导老师,这不能不说是长期教育里的缺失。如果还不去反思私立寄宿制学校存在的潜在问题,恐怕在我们布局调整后还会遇到更大的难题。

4.学校内部要加强管理

如前所述,在对待此项工作的态度上,有一部分人持反对和无所谓的态度,布局调整后新中心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内部管理,硬件教育设备必须配置齐全、先进。

5.政府要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如果加大政策的支持,就有利于此项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义务教育政府办,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更好的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先佐等著.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29.

[2]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1-6.

[3]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155.

[4]顾明远.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n].中国教育报,2011-08-26(1,8).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3

校园周围停车情况汇报材料:

一:查找公共政策问题

班正式开始开展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月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经过老师的讲解,大家在解明白了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后,开始查找资料,记录有价值的公共政策问题,每个小组派出同学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公共政策问题,并说明研究问题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公共政策问题:有:校园周边停车问题、小摊问题、放学交通问题、校园周边网吧问题、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问题等等。

二:选择班级研究的问题

小公民们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看法,月日。每人可选择2个问题,进行民主投票。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投票,清点,统计,决定以“校园周边停车问题的调查”作为我本次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研究问题。

三: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让全班同学去查找校区停车的合理安排资料,课外。以及关于学生接送等问题的调查,并实地考察,形成文字和图片资料。月日,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班级交流。同时,大家活动热情很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收获制作了手抄报和书签,班内的黑板报中展出。

四:整理活动资料。

大家发现了公共问题并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前三个活动过程的认真进行中。月日,同学们把大家活动的过程和收集的资料分小组制作展版。同学们制作过程中,回顾了自己以往在小公民实践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经过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及资料收集,短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每个小组群策群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齐动手、齐动脑,制作了漂亮的展版。学生根据校园周边道路情况,划定一定的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展板的制作,展板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的基本体现,学生课题活动的核心,活动的最后一环,因此它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同学们花心思、动脑筋,用自己的巧手制作了一张张展版,把自己的活动以及本组的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块块精美展版见证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极大提升。

五:校园周边停车问题听证会

听证会准备:

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首先。根据我一学期来对《校园周边停车问题》研究,自己选取有意义的素材,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分内容、分步骤地制作好美观实用的展版,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准备在听证会上一展风采。

听证会上的听证参与人包括校长、副校长、副教导、同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代表以及所有学生。依照指定位置入座。

听证会正式开始:月日。

各代表陈述:分小组。

一、小学从原来的弄堂小学搬迁到现在宽阔的白雪路边。但是校园周边乱停车问题、上学放学期间接送学生的车辆造成交通拥堵问题还很严重,需要我一起想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为此,小组联系了城南交警中队,每天的上学、放学时间请交警进行指挥,以缓解校门通压力。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4

摘要: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795万,就业总量的逐年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使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任务更加繁重。而国家最新的就业方针政策是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主择业。上述总的就业方针和政策标志着把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全面推向市场。[1]近些年来,校园招聘越来越热,广受企业青睐,每年的校园宣讲会办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本人通过探究校园招聘的现状,提炼(提出)了典型的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给出)了一些企业在校园招聘中的应对策略以增加(减小)企业招聘竞争(的压力)。

关键词:校园招聘;存在问题;有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资源作为企业第一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所重视,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因此校园招聘是企业获取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基础,对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招聘可促使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而无效的招聘则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它对高校毕业生这一人才宝库有种天然和强烈的需求。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招聘企业“招人难”,以致于造成人力资源供需“错位”的现象,(并且)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毕业生的家庭幸福。

1研究意义

缺主语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同时也为教育职能部门和相关高校对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借鉴;微观呢?直接宏观?(宏观上)对广西(为什么是广西?)甚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它还对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积极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2.1校园招聘现状(除了红字部分,其他的更多的是写企业招聘的有效措施,而不是现状)

纵观目前关于校园招聘的文献,国内学者研究较多。

杨佩佩(2012),聂晶(2013)、孙静(2014)都是对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解决性的建议。[3-5]马勇(2011)指出成功的校园招聘应该进行前期充分的规划,通过五步走:理清校园招聘整体思路,准确开展招聘需要分析一创新招聘宣传模式,有效实施招聘信息传播组建专业招聘考官团队使得校园招聘获得成功;[6]崔永怀(2013)提出进行校园招聘应实施认真选派校园招聘代表、做好招聘信息的传递、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有效校园宣讲、创新招聘模式和做好后期沟通的六大策略;[7]张东宣(2013)认为校园招聘应分为事前准备、人才甄选及后期关怀三个步骤;[8]冯万里,孙晓宇(2008)指出在目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下,开展提升校园招聘有效性的对策的研究,对毕业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和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9]杨良柱(2008)提出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全方位的合作。同时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在招聘活动开始之前,要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信息,让学生在应聘前做到心中有数;[10]蒙绍权,李桂芬(2010)发现目前校园招聘普遍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情况:“三多和三少,二大又二小,一高对一低”,这一特征促使学者们从其效果和政策两个方面对校园招聘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进一步从责任、功效、目的三个方面深入地指出了校园招聘的角色定位,为校园招聘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11]毛畅果等(2007)选取国内24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企业校园招聘情况、收集人力资源管理者评价,对校园招聘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幻。结果表明,企业钟情于通过校园招聘渠道招聘基层员工。相对于猎头公司、中介、自荐、员工帮忙推荐等招聘方式,校园招聘在应聘率提升、控制薪酬限额、宣传企业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2]聂婷(2006)对校园招聘的公正性进行了探讨,详细的分析了校园招聘的特点、校园招聘公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公正性的结果对企业改进校园招聘和提供校园招聘绩效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13]王粒权(2007)通过校园招聘的招聘时间相对集中、招聘对象具有特殊性、招聘范围广强度大以及兼顾企业品牌营销的四大特点审视校园招聘的情况工;[14]

2.2校园招聘有效性(并没有提到有效性)

聂婷(2006)从校园招聘的公正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校园招聘的特点,分析影响校园招聘的各种因素,最后发现校园招聘的公正性对毕业生和企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5]荆德刚(2009)通过调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现校园招聘仍是这些国家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对于近几年我国采用的大学生自主择业、高校服务指导、政府全面调控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在西方国家早就深入人心;[16]张东宣(2013)认为企业要想成功实施校园招聘,必须对校园招聘进行全面分析并抓住几个关键点,他首先把有效的校园招聘分为:前期准备、人才甄别和后期关怀三个大部分,然后将此三个部分进行细化;[17]霍治平(2011)认为校园招聘存在招聘的观念不正确、企业目的不在招人、招聘标准和手段欠科学、招聘人员组建不合理、招聘程序不够严谨和没有考虑成本预算等问题,并提出正确看待校园招聘、建立顺畅信息渠道、制定科学的招聘标准、规范招聘流程等对策和建议;[18]刘宏(2011)指出校园招聘作为外部招聘的重要形式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粗浅指出中小企业校园招聘存在问题和给出对策,分析了校园招聘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对比大中企业招聘存在的优势中小企业应通过校园招聘树立雇主品牌;[19]朱军,童夏雨,旷开源等(2013)指出了中小企业的校园存在的原因并强调精心设计校园招聘流程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应转变校园招聘观念、构建校园招聘团队及运用适当方法进行校园招聘,中小企业人才战略阻碍企业发现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未来企业人才招聘趋势进行分析。[20]

3企业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

3.1录用毕业生员工能力不足

李英杰(2015)、涂宏坤(2013)提出,这是造成企业招聘效果低下最关键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这里的合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招到的毕业生虽然填补了岗位空缺但不适合企业的需要,具体体现不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支持企业的发展以及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另一方面人岗不匹配,不能胜任工作内容和较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更不用说能给企业带来客可观的业绩。这样就是其校园招聘有效性大打折扣。[21]

3.2招聘成本过大

曹细玉(2009)、马延莹(2014)提出,招聘成本过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成本,从企业宣传、招聘信息媒介、招聘人员差旅吃喝以及现场布置等等这一系列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二是时间成本,有些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能花上四五个月的时间,特别是招聘过程进展,时而要等总公司审批、时而又说负责人出差,这些芜杂的流程和借口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招聘的有效性。[22]

3.3毕业生员流失率过高

李玉梅(2013)、刘宏(2011)提出,有些中小企业校园招聘结果也招到一些心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生签订协议或合同入职后,根本不进行培训和关心,更不用说对毕业生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味的要毕业生员工为其创造利润和业绩,同时企业本身就缺乏文化以及制度不足,造成文化上和价值观上认同感较差,薪资报酬和劳动福利又跟不上,毕业生员工会有投错“伯乐”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挫败感,这样毕业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开,从而对中小企业校园招聘无效。[23]

3.4招聘后培养和关心不够

孙念韶(2014)、王子南(2014)提出,有很多中小企业存汪这样的误区,它们认为企业与甲怠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后,校园招聘工作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其他不然,对毕业生员工后续关注和跟踪十分必要,因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双向选择的市场中大学毕业生跳槽或被挖墙角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于成功新录用的毕业生员工,要指导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办理有关人事手续十分必要,如果不与毕业生员工的沟通,丧失企业人文关怀,必然导致人才流失。[24]

4解决企业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4.1进行合理的招聘规划

李鑫(2011)指出招聘规划是招聘工作的起步和基础,因此做好招聘规划是招聘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成功基石。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历史使命,企业要对未来人力资源供需进行全面统筹,经过科学的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培养等各个环节联动思考,从而保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人财物的合理配置,激发企业永久活力。因此前期规划准备越充足和精细,后面操作环节就越顺畅,从而招聘的效果和目标越能实现。

4.2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

万华,桂婷(2011)认为,首先企业应建立选派合适招聘人员的标准。如选择一些业务能为突出、沟通能力强、形象气质佳、亲和力强作为招聘人员。其次,坚持"人事部口指导下的用人部口负责制"的原则。招聘队伍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口的事情,应该用人部口也要参与。有些中小企业的作法值得借鉴,它们根据岗位性质把招聘队伍分为综合管理组、技术开发组、财务管理组、市场营销组及财务管理组。人事部口和用人部口相结合,3-5人组成招聘团队,这样既能发挥集体智慧,又能相互协调,招聘效率大大提高。最后要对招聘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尽管熟悉招聘基本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招聘准确性和有效性。

4.3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

谭玲丽,王弘(2011)认为,使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胜任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人才,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招聘时,不仅仅对毕业生求职者(进行)面试和笔试环节,还有选擇一些对求职者职业兴趣、动机及价值观的也理测评工具,通过内(在)外在的全面评估,才能评判求职者是否真正是企业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4.4制定有效的评佑制度

赵涯楠(2014)对招聘结果进行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招聘进行总结、优化和创新。一次招聘工作结束后,对成本支出、招聘人数及工作效果w及一定时期的离职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对改进优化招聘工作,使招聘规范、合理和高效,同时也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毕业生员工惊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做好职业指导和人文关怀工作,提供毕业生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降低流失率。

5结论

通过归纳以上文献我们发现学者们一般从企业、高校或大学生、旁观者三个角度等对校园招聘情况进行分析和把握。站在企业角度来研究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策略、如何进行校园招聘等;站在高校或大学生角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校园招聘的情况和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促进毕业生就业;站在旁观者角度研究校园招聘,更多的是突出校园招聘与其他招聘渠道的差异对比优势、校园招聘的公正性研究。目前文献大多缺乏实证研究。此外,现有研究仅从企业角度阐述校园招聘,考虑面过于单薄。

参考文献:

[1]刘慧珍.员工招聘效果影响因素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0.

[2]刘鹏.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青年与社会,2014(08).

[3]杨佩佩.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3).

[4]聂晶.企业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3(12).

[5]孙静.校园招聘及高校毕业生应聘对策分析[n].桂林航天工业学报,2014(73).

[6]马勇.成功校园招聘始于系统规划[J].人力资源,2011(25).

[7]崔永怀.校园招聘的六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05).

[8]张东宣.校园招聘如何有效实施[J].人力资源,2015(9).

[9]冯万里,孙晓宇.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做好高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2008(5).

[10]杨良柱.校园招聘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n].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

[11]蒙绍权,李桂芬.高校校园招聘会的存在和定位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

[12]毛畅果,安蕊,周娅.校园招聘比较优势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7(348).

[13]聂婷.校园招聘的公正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14]王立权.透视校园招聘[J].HRmanaGeR,2007(8).

[15]聂婷.校园招聘的公正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16]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08).

[17]张东宣.校园招聘如何让有效实施[J].河北企业;2013(09).

[18]霍治平.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网络财富,2010(22).

[19]刘宏.中小企业如何让有效进行校园招聘[J].高教高职研究,2011(75).

[20]朱军,童夏雨,旷开源.招聘有效性研究[J].企业经济,2013(7).

[21]李英杰.提高医院人员招聘有效性的几个问题[J].卫生管理,2015(5).

[22]曹细玉.人才招聘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9(06).

[23]李玉梅.关于提高人员招聘有效性思考[J].时代金融,2013(30).

[24]孙念韶.校园专场招聘会中求职与求才的适配性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8).

[25]涂宏坤.如何有效实施中小企业校园招聘[J].山东纺织经济,2013(11).

[26]马延莹.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校园招聘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4(11).

[27]刘宏.中小企业如何让有效进行校园招聘[J].高教高职研究,2011(75).

[28]王子南.中小企业校园招聘过程中差异化优势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4(06).

[29]李鑫.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2).

[30]万华,桂婷.有效招聘研究评述[J].企业活力,2011(02).

[31]谭玲丽,王弘.对我国“有效招聘”研究文献的综合评述[J].当代经理

人,2011(21).

[32]赵涯楠.家族企业招聘有效性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与严峻的心理问题现状相比,我国现有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都存在不足,干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水平无法满足教育需要。就本校而言,心理教师虽然接受过专门培训,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课时,又身兼数职,接触学生的时间有限。班主任虽然每天与学生在一起,但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如果二者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则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学校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合作的过程中,该遵循那些原则和策略呢?

主要概念界定

合作合作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本校的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课题组成员)具备初步合作的基本条件,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课题是由学校的政教处、教科研室共同承担,这些都为有效的合作提供了保证。

策略策略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二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三是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本课题所指策略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有效合作的方针、机制及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合作策略合作策略一词始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它是指合作双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或重要的,而且双方相互支持,高度尊重,愿意以合作来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成果

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经过历时两年的行动研究,本校总结出以下五大策略,即目标引领策略、尊重支持策略、沟通协调策略、资源共享策略、问题学生转介策略。

实施目标引领策略,激发教师合作的热情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动力。学校把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实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得到了课题组教师的高度认同,因为它既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是实验教师迫切需要的。

另外,心理教师将总课题分解,要求课题组教师在总课题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班级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实验教师确定的研究子课题包括以改善初中生亲子关系为突破口的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动研究、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行为及对策的研究、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从课题研究方案的确定到实施,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使实验教师在总课题的带领下,一步步加以实施。而子课题的确定又使其研究有了重点,目标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也激发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积极主动学习、实践,还承担了对各年级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并将其视为提高自己、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其中部分班主任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购买相关书籍或申请外出学习培训。

实施尊重与支持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力量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彼此支持是合作保障。课题组中,成员都是平等的,有活动共同参与设计和实施,有问题共同商量解决,以对彼此的尊重换来相互的信任和支持。此外,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小组成员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还组成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每当烦恼和苦闷的时候,相互之间几句安慰、劝导的话语,就可以起到精神抚慰的作用,及时化解教师的情绪,从而以一种健康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小组成t起到了相互督导的作用,这是心理教师自我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实施沟通与协调策略,提高心育工作效率在合作过程中及时的沟通与协调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学校课题组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会谈机制,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例会,谈一谈本班的问题、个人心育工作现状和体会,共同商讨、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和转化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同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定期出版“心育研究简讯”,通报本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此外,心理教师还将个体辅导的结果及时通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则在转介学生时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已经做的工作通报给心理教师,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网络交流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课题研究服务。如设立组内专用邮箱,及时将有关资料、通知发到邮箱中;建立QQ群、微信群,使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畅通,也使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把课题组教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实施资源共享策略,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相关的资料也只能通过教师去搜集,因此教学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个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而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就需要掌握更多更好的资源。于是本校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一是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测量软件对课题组教师开放,以保证学生现状分析及问题学生确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把教师个人手中的资源集放到心理教师手中,课题组教师随时可以借阅观看。现在学校已拥有相关图书150余册,课例30余节,报刊杂志4种,还有其他心理活动器材、数字资料若干。另外,本校资源库也对全校教师开放,很多教师在班会、家长会、主题活动课之前也纷纷通过资源库寻找资料,使教师养成了随时积累素材、资料的习惯。

实施问题学生转介策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自己帮助不了的来访者要及时转介,以免延误病情。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只是这种转介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间的互相转介,而非单方面。为此课题组设计了“问题学生转介卡”,班主任可以将本班级的问题学生转介给心理教师,但需认真填写转介卡,让心理教师更多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心理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后,再将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效果填在表上,交给班主任,请班主任配合做工作,使学生得到一致的、持续的教育和帮助。有时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需要经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之间反复多次的相互反馈、辅导,才能见到效果。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尽早发现学生心理的异常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但班主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级心理干预后,如果发现问题严重,必须转介给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带学生做专业的心理咨询。这样就保证了每个问题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论与建议

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运用师大易度心检系统对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前期(2011年9月)、中期(2012年9月)和后期(2013年6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心理问题人数有明显下降。为此,我们对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对比,共计246人(见下表)。

说明:所运用的师大易度心检系统《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包括适应、困扰与复原力三个分量表,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青春期适应、问题行为、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自信、积极认知、自我调节、社会支持12个维度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明显下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普遍好于非实验班,他们积极乐观,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课题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大提升教师对待学生更像朋友和亲人,因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多位教师的心理教康教育论文和课例在市区级获奖。同时,课题组教师为学校的班主任、青年教师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学生所做的专题讲座,都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在,课题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还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人。他们为全校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开展讲座、做观摩课,为全校学生上团体辅导课,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主动要求成为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的筛选,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由原来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2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V大干部教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添置心理测评软件、购买辅助教材、光盘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在人员、财力、时间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于2013年在玉桥中学召开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生涯教育研讨会。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政策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①。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②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③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多数学校的学生大多不超过20人,甚至出现“一个老师10个学生三个年级”的现象。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广泛存在,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又要负责行政、财务等其他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校点的集中,师生比例提高,教师专业资源整合,实现了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课程,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寄宿制的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政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实地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1、学生的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学生的饮食标准低难以保证学生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原因,只靠政府、学校减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多数小学不能提供早点,学生早间体育课因低血糖而昏厥时有发生。即使这样,学生的生活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的。部分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孩不得不辍学在家或者外出打工。

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也有矛盾。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在家庭的照顾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2、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较多,且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集中办学以后,安全成为当地百姓考虑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一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亲情淡漠等心理疾患。学校由于要充分展现集中办学的优势,不能正视学生亲情缺失这一自然现象,这对于学生成长是极其有害的。

3、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在家的时候,有父母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另一方面,集中办学以后,所选择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老师。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

三、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一是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的落后造成学校硬件建设一时间不能达到集中办学的规模,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二是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多数寄宿制小学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有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分管学校后勤、安全、统计等工作,到头来就是教师样样都要管,又样样都管不好,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二)主观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对于相当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小学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官员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刚开始时格外重视,甚至本来不具备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要强行上马,等学校办好了,就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学校和教师对寄宿制管理探讨的主动性差。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办好寄宿制学校,仍停留在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上。

四、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④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⑤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⑥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是不相匹配的。

五、小结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注释]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2005-03-02)[2007-01-03].

[3]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2006-02-09)[2007-01-03].

[5]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2006-04-04)[2007-01-03].

[6]教育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问答汇总.(2005-08-12)[2007-01-0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2006-02-09)[2007-01-03].

[8]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2006-04-04)[2007-01-03].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7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为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辅导的方案的集合。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及相关家长、老师进行相关调查访谈,发现近34%的学生存在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注意力的发展方面表现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义务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落实,生育率下降,导致了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国家为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问题,2001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调整的背景分析

1.学龄人口下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学校和教学点的学生减少,有的学校甚至无学生可教,一度出现空校的现象。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要求。

2.农村税费改革

不可否认,税费改革得到了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是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取消了教育费附加,致使县政府负担过重,学校危房得不到改善,教师工资无法按时足额地发放,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凸显出来。因此面对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县及县以上政府均希望通过压缩校点,扩大学校规模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于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的一种自然选择。

3.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为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区域的扩张。由于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化过程中乡土农村的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化程度等出现了与以往的差异,因此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方面

布局调整后孩子上学路途遥远,高年级的学生不得不住校,住宿费用很难支付,孩子太小,自理能力差,父母放下手上的农活去“陪读”,导致农活无人料理,无经济来源,陪读的费用更是负担不起。经济条件稍好的学校会为学生配校车,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校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家长很是担心。

2.学生方面

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因宿舍环境卫生欠佳,食堂饭菜质量不高,因此学生的健康很难保证。走读的学生因要走很长的路上学,时间大量花在了来回的路上,睡眠的时间缩短,复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因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学生干脆从家里带来口粮,在一个学生正需要营养与充足睡眠来长身体的阶段,这样的条件怎能跟上学生的成长需要。

3.教师方面

被撤并的学校的老师面临着再就业的困境,就算二次转岗成功,到新学校能否适应新环境、新的学生、新的管理制度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民办教师就是下岗,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原学校的教师对于班额扩大后的学生及班级管理有点适应不了,对新来的同学要全面地了解,对新同学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及时掌握情况,并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调整后的校产

很多农村的小学都是村民集资办的,属于集体财产,调整后校产很难界定性质,因此村委会也很难将校产合理处理,导致了校产的闲置。

对于希望工程,新建的学校没有几年因为布局调整导致新的教学楼成为空壳,这些学校的校产有些村委会能很好地利用,比如把学校转给幼儿园,或者拍卖转成门面房。但是很多时候没能很好地配置,导致资产浪费或者造成了纠纷。

三、应对策略

1.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住宿条件,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给学校配备好的有爱心并且负责任的生活老师,让家长放心。

2.食堂饭菜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

让学生能寄宿的尽量都寄宿,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个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才。

3.做好教师转岗工作

使新转入教师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做好教师激励制度的管理;对教师进行提前培训,使教师能很快适应新变化的环境,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4.做好校产的定性工作,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5.政府要正确领会中央的政策与精神,不能完全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作为人民父母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孩子是父母的一切,是父母的希望,政府不能为了追求政绩而不顾人民的意愿。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9

一、决策与学校管理

赫伯特·西蒙认为组织中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订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到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随时进行决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学校决策中主要有由校长凭借个人经验、知识和智慧作出决策的个人决策和通过领导成员会议,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弥补个人考虑的不足的集体决策,以及通过教职工或教职工的代表会议讨论,按照多教人的意见作出的民主决策。

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把学校决策过程看做是动态的过程,因为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出现,应该随着情境的变化,进行动态决策。

二、学校动态决策过程

学校管理中,决策往往是动态的过程,并且许多动态决策过程同时存在,大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小到学校的课程安排等等,具体的动态决策过程如图一所示:

第一,认清面临的问题。认清和判断面临的问题对于学校决策来说至关重要,对问题的判断方式和认识水平对接下来的方案分析影响深远,学校管理者不仅仅是能敏锐地感受到那些未能达到预定标准的组织行为和态度,更需要丰富的背景信息。而不少学校管理者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最终使他们的选择更为局限,他们针对的往往是问题的表征,而不是问题本身,如:有的学校管理者会把老师要求在选择教法和课程材料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由看成是对他们的权威的损害,作出狭窄而片面的判断,事实上,老师这样的要求,其实更有可能蕴含着一系列积极、创造性的课程发展。

在这一步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全面看待面临的问题,假如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对问题的判断应该是系统、多角度的,或者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小问题,而每个小问题都运用动态决策过程模式加以解决,也就是说,面临的问题需要多种解决方案,如:学生择校问题,很多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能进某个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我们可以通过颁布学生只能通过生源地入学这样的声明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而长期的解决方案,如:提高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某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对问题的判断过程中,我们应该先判断认清当前的问题,再去判断认清长远的问题。

第二,分析当前情景里问题的困难程度。这一步和第一步直接联系在一起,有些学者倾向于把这两步合而为一,然而,对问题困难度的分析需要对问题的分类,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唯一性?或者这是个典型性的难题?

peterF.Dmcker对此把问题分成普遍性和唯一性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往往和已建立的原则、政策或规章制度有关。事实上,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都可以用已建立的规则来解决,一般来说,校长面临的问题许多都属于普遍性问题,但这并不表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不重要,学校管理者面临这些问题,要做的就是用适合问题的规则去解决具体问题。唯一性问题指的是在已建立的规则之外的问题情境,如学校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规则来规范,需要创造性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问题的被确定为普遍性问题或是唯一性问题,学校管理者面临的将是:问题有多重要?问题是否能完全明了?要明了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信息的收集取决于几个因素,如:问题的重要性、时间限制以及信息收集的程序,问题越重要,学校管理者收集的信息越多,时间几乎总是限制因素,现存的信息收集手段和程序可能是限制或因素。简言之,那就是该问题涉及哪些?为什么涉及?在何种程度上涉及?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问题的各种参数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正式、复杂的方式收集,使用计算机处理,也可以通过非正式途径收集,如:访谈、电话等。

第三,确定满意解决方案的标准。在对面临问题进行分析和明了之后,学校管理者必须确定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通常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难以实施,什么是足够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帮助学校管理者建立起他的抱负标准,也即是:令人满意解决方案的标准是什么?由此,学校管理者将会找出一系列从最小满意程度到最大满意程度的解决方案,通常,在折中、适应和让步之后,最满意的解决方案往往不会被选择,当然,也得从长期和短期来考虑这种满意程度。—般来说,这种标准应该尽早确立,学校管理者才知道哪些是适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刚刚能接受的方案,而且,用来判断方案令人满意程度的标准应该与学校的使命相一致。

第四,制订行动计划和策略。这是整个决策过程的核心部分,在这一步里,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三个步骤。

(1)详细列出各种方案。尽可能多地列出各种解决方案。列出的方案越多,找到令人满意选择的可能性就越高。列举方案是一个消耗时间的工作,然而方案的后果影响远远比行动的技巧更为重要。常规的决策可以快速有效作出,而唯一性决策需要更有思考和创造性,要创造性地思考,我们必须能减少外界的对思维过程的限制,理性看待表达非理性的冲动思维。总的说来,列举出各种方案要求我们少做“要么是黑,要么是白”的判断,在一定时间内,用创新思维来列举尽可能多的方案。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内容提要: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瑞典政府把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大战略目标,学校教育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出发,探讨了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它的以计划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关键词: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实践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全球瞩目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与会的各国首脑一致通过,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下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后,各国从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丁本国的教育政策。瑞典一直是北欧国家中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瑞典教育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瑞典政府已经将学校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一、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1、国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受联合国历次环境会议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瑞典政府颁布的《生态可持续》文件中,提出教育和知识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计划,把学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区行动者”和推动地方21世纪议程的关键。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69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千年”,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教育和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方式。2003年4月,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及欧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上,瑞典政府颁布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和学习”中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经整合到各级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项目中,并且瑞典政府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和评估各级教育系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盟,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受到欧盟国家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地区为单位协同发展环境教育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展早倡导并实施“欧洲生态学校计划”的地区。瑞典自加入欧盟后,—直沿袭欧洲的环境政策,每年向国会递交可持续发展报告。1996年,瑞典非政府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将“生态学校计划”引进瑞典。瑞典许多中小学参加了这一计划,通过生态学校的创建,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整合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国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建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瑞典学校教育中首先出现“环境”一词是在1969年版的国家课程中,与交通、性问题作为社会训练的一部分。1980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强调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行动,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1985年修订的《瑞典教育法》,在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学校活动要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工作人员鼓励对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我们共享的环境的尊重。”1992年的国家课程改革中,提出对复杂的全球问题的学习必须与理解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相结合;要增加环境问题;与环境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要加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认识。199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学前班以及课外中心课程》文件,在学校任务中提到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为他们的周围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同时强调教学应体现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瑞典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是根据1994年的课程文件制定的,强调与环境有关的价值观和跨学科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影响、环境活动的参与和公民的环保责任等方面。《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的课程》中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学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选择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环境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一定洞察力,生活中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确立正确的环境立场,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使所有学校参加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1998年瑞典政府颁布法案提出,在环境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获得绿色学校奖,从而掀起了“绿色学校奖计划”。2004年在瑞典举行的“学习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咨询大会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教育是所有人处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好的学校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在瑞典即便是量小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乱扔铝罐,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回收节约资源。这种对环境的意识和它们必须受到保护的事实,是从儿童时代就培养起来的,并且传给了下一代。二、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特征1、战略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瑞典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90年代以来瑞典的环境部、可持续发展部、教育科学部、财政部、外事部等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教育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如瑞典根据《21世纪议程》制定的《生态教育的国家策略》,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对决策做出贡献。瑞典财政部、外事部,工业、就业和交流部,可持续发展部联合制定的《2004年里斯本策略——可持续增长的冠军》中提出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制定教育政策的目标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形成公民可持续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有效地参与到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瑞典国家教育局几乎每五年就要对国家核心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回顾.根据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次国家课程改革越来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强调的民主进程、批判性态度、跨学科合作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通过与国家的政策相联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2、合作性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系统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受到来自教育界和非教育界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因此也就决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伙伴对于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非常重要。瑞典的生态学校计划是由民间环保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会推动的,而绿色学校奖计划则是由瑞典国家教育局发起的项目,由此可见瑞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致力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外,瑞典政府与公共当局以及教育、环境组织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瑞典政府在颁布绿色学校奖条例时,与国家环保局以及隆德大学的环境专家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讨论绿色学校奖计划的标准,这种合作性还反映在后来标准的修订上。2004年,瑞典国家教育局与哈姆斯坦德(Halmstad)学校的教师、校长、市政府以及瑞典环保局、国家安全福利委员会、瑞典工作环境当局进行对话后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通过合作,学校发展了与政府权威、专家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商业,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关系,从而能够获得财政、技术和国家的支持,保证了学校与当地的需要和活动的相关性,避免了资源、活动和人力的重复,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的情境中分享观点和作出决策。3、灵活性《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应当努力在今后三年内更新或制定战略,将环境与发展作为各级教育中的一个跨学科问题。瑞典政府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在本国七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渗透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灵活性还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实6S上,虽然瑞典国家教育局颁布了绿色学校奖条例,对绿色学校的申请和创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主题,组织活动。瑞典国家教育局在国家课程文件中规定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方针、指导原则,但并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做出具体的规定,教师可以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活动。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灵活性使学校能够一直保持与当地社区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以计划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是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贯穿在学校各方面的一种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在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实质影响,能利用知识和经验支持自己的观点,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持批判性思考的态度。以环境问题为基础,把当地的环境作为一个“工作间”,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1)学科渗透生态或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重新分析国家教育局颁布的课程文件,思考如何在现行的课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瑞典学校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谈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如在社会学中提出,学校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对地方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问题采取行动;学生们应该具备社会经济、家庭财政和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讨论实现本地及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方式.生物学让学生在利用自然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并为自然负责的态度;根据相关的生态知识和个人经验,培养他们参与健康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平共处问题的讨论的能力。物理学要培养学生从环境、能源以及资源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人工建筑所带来的后果,并对之进行定量定性的以及伦理道德角度的评价;学生应该具备各种能源、能源保护,环境、资源以及安全方面的技术应用的知识。地理要让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地塑造和改变自然景观的自然过程的知识,认识到人类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作用,评估影响结果,培养学生以生态学的方法为基础,对人们利用资源的不同方法进行反思井坚持理性态度和立场。(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除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外,瑞典学校还通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瑞典隆德的拉德哥斯麻肯小学开展了一个与水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生动的水泵,演示水的运动和蒸发;用水对象及用水目的;怎样解决用水者之间的冲突;水资源的浪费。每个活动都针对不同年级的举生,通过讨论、游戏、绘画,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提高了节水意识,在解决用水者冲突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在挪拉·里尔(norraReal)中学开展了食物与环境的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在第一阶段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对农业问题以及经济和政治对农业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一阶段采用传统的讲座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一次讨论、测验或者其他展示学生知识的形式。第二阶段,向学生提供两袋食品,让学生选择—种作为工作对象,调查这种食品在当地商店的销售情况、运输等问题。然后他们距销售商联系,调查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以及其他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学生要每隔三周提交一次报告,教师及时作出评价。与此同时,学校还提供适合这一项目的其他讲座,如生物多样性和农业、运输等。第三阶段,带领学生去农场,和农民共同工作两三天,参加农场的其他工作。最后总结工作,学生以录像、报告、讲座等形式呈现他们的成果。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在瑞典学校里很普遍,一般与—个主题有关,这也是创建生态或绿色学校所必须的,不论是生态学校还是绿色学校的创建,都要求学校在规定的几个领域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制定本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及时向生态或绿色学校项目的负责部门提交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虽然这些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采用学生中心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活动形式,教师和学生—起讨论、试验、记录并作出结论。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发展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3)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典的许多学校都追求高质量的校园环境。绿色学校奖手册中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提出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逐步减少人造物质和对人体健康与环境有害的物质;提高能源与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在资源的供应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基本上使用可再生的资源。瑞典的隆德(Lund)学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生态学校,室内设施选用健康材料。为了避免严寒气候下热量的散失,建筑物墙体加厚至45公分,并用气密窗来加强保温效果;室内通风采用对流原理,将室外空气自地下风道引进,并在此先加以预热成预冷。此外充分利用太阳能取得热水,减少燃油的消耗;在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上,则有上、中水的循环利用,污水与排泄物生态处理模式,废物堆制肥料等。在这个学校里,所有使用的资源和排出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都可以由学校完全吸收,不会增加环境—丝一毫的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可循环的、自给自足的零排放生态学校。阿尔斯布拉(alsterbro)学校,坐落在瑞典南部绿树环绕之中,是一所拥有九个年级,一百二十名学生的小学校。这个学校是瑞典国家教育周第一批授予的十五个绿色学校中学—所。为达到绿色学校的标准,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校园建设活动。建造水坝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这个工程由九年级的学生独自进行,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建设.首先打好坝基,在水流和坝基之间安装水管,然后浇铸台阶。以便能够形成瀑布。水从附近的湖里抽上来,通过一个回水管,使水流到瀑布的最高点,然后再流入坝中。这项工程并不是简单的校园环境建设,而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好主题。建成后的水坝。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活生生的生态循环的实例,而且通过水坝的建设,形成丁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交流技能、学习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良好的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自己亲手创造校园环境,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因为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才会受到震撼,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确立。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本无形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意识,激发了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并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2.网络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瑞典政府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支持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波罗的海21世纪是由11个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组成的委员会(CBSS),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能源、渔业、林业、工业、旅游业和交通七个部门。200年春天,波罗的海国家委员会的教育部长们决定在原有议程的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并建议各国总理在波罗的海高峰会谈上,将教育作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名为《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的报告及行动方案出台,报告提出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采用更整合的、以过程为本位的动态模式,强调批判性思考,社会学习和民主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瑞典教育局向所有学校分发了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性资料,实施了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的项目,召开学科教师和校长培训组织者会议,并继续向获得绿色学校奖的学校提供支持和指导。目前在瑞典已经有30%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低年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情况比较好。高年级学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也有所增长。为了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瑞典国家教育局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能力的发展和培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瑞典环境教育的新取向,渗透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态学校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教师在理行学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并通过网络参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计划,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实现瑞典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