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36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1

关键词:中学生;焦虑心理;调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85-01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做出明确的表态,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并且把这种态度转化为新课程标准被列入中共中央和有关文件,运用各种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的人格,增强承受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部门制定了一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的措施,把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列入首要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加大了中学生焦虑心理的形成

(一)作业量大、考试多等引发的学习负担过重

教师为追求分数、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甚高,布置的作业多,经常进行考试测验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本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很有热情,在教师学校的施压下慢慢就对学习产生厌倦性,形成焦虑心理,甚至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每天早上学生一想到学校的那堆书本,就恐惧上学;每当一到考试之前学生就心情紧张,心理压大过大,有的甚至身体出现条件反射,一到考试就疼痛等不适症状,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上课,就好像去刑场一样,极端的恐惧。

(二)应试教育下的评估观念不正确

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学校对老师能力的考核,停留在其学生的升学率上,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还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这样导致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长处,只是以分数的高低论学生的好坏,分数高的就被认为是好的学生,对社会发展就一定有利,相反成绩差的就会被排斥,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导致了学生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是注重统考学科的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分数的高低,形成一种紧张对立的心理。

(三)受升学考试以分数定胜负的影响

对于西方国家的升学考核标准中,上大学和上什么样的大学的关键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中国的升学考核标准则不一样,每个层次的大学都以分数作为入学门槛,分数高的学生才能进好的大学,而分数低的甚至没有资格上大学,这就导致了家长和老师狠抓学生的分数,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学生自身受大环境的影响,也看重学习的分数,对于学习分数的过分追求,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必然结果。

二、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自我调节的有效办法

(一)心态的调节以及有效的方法

学生的心态对学生的心理有直接的影响,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压力大、精神紧张、身心疲劳、过度紧张等导致人心情难过、压抑,对于这种心情学生将不能专心学习。而相反快乐、轻松的心情能够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心态调节,是排除学习心理焦虑,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下面简要介绍三种自我调节的方面:

1、聆听音乐调节法。当精神压力紧张的时候,学习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放下手里的书本,播放些轻松愉悦的歌曲,缓解下精神紧张的心态,陶冶下自己的情操。

2、做运动调整方法。当我们学习感到疲劳,学习中遇到难题解不开的情况下,不要勉强自己去求解,和自己较劲,这时我们可以放下书本去室外做些运动。例如打篮球、踢毽子、跳绳、体操等体育活动,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适当的睡眠,短暂的休息可缓解焦虑心情。当学习任务多,身体感到疲惫时,可在床上小憩一会儿,使大脑得到放松。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强化心理训练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对分数的注重,学生分数低是造成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因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数,让学生从分数的提高中得到学习的喜悦感,杜绝学生学习焦虑心理。而对于学生分数的提高,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是关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可以多听听英文的歌曲,看看国外的电影,读读英文的报刊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数,减少学习焦虑心理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心理的训练,杜绝急躁焦虑的心情,能够利用多种方式自我调节这种情绪,注重学生学习效果,杜绝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要牢记不是学习时间多,分数就会提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

(三)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般中学生都会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总觉的自己会有哪方面的缺点,让周围的同学笑话或者成为别人的话柄。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一进入校园就紧张,更别谈什么学习了,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不好,使学生自身的自卑感增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怎么就这么笨等不自信的想法,产生一种学习焦虑心理,由此使学生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估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告诉同学们考试只不过是一种检测手段,不要过分的紧张。

在中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互相瞧不起,背后总议论别人,使被议论的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缺乏自信心,对学习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老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流言蜚语,别人怎么说不重要,主要看自己怎么想,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坦然面对别人的评价。

总体来说,学习任务量大,课程紧张是造成学习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教学新改革的标准中,重点提出了对学生“减负”,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m].工商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2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消除方法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1]。这种心理现象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1.中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2]。

2.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2.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因而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总想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希望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讲述,或对习题一步步讲解,最后可以模仿硬套。多数教师也乐意这样做,满足学生这些要求。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心理更强,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缺乏钻研精神,更缺乏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2急躁心理。

在学习中,学生的急躁心理表现有:首先没有认真审题,没弄清楚题意就着手解题,盲目下笔,从而导致解题出错;其次是没有进行条件选择,没有对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解题;再次是被题设陷阱所蒙蔽,没解理解真正的题意;最后是忽视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不进行验证。

2.3定势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得教师因循守旧,摆脱不了被动模仿的束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影响,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能比较顺利地解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思维单一,缺乏创新,对没有接触过的题不敢尝试去解,等等。

2.4错误归因心理。

当数学考试成绩较差时,部分学生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内因,而是把问题盲目地归结为某些外因,例如归咎于任课教师,归咎于自己的运气不好,因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降低。

3.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进程,更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意活动。因此,要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其数学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心理障碍,营造数学学习的健康心理氛围[4]。应对上面所列的几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以下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可以借鉴。

3.1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心理,克服依赖心理。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越清楚,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就越好,这就是目的性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心理状态越好,学习越自觉、主动,效率就越高,这就是心理状态对学习的反作用。教学中,可从学科价值引导、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向学生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其自觉学习心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明白数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数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求知心理,增强克服学习依赖心理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2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进行各种练习,深入钻研,适时进行归纳和小结;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发挥学习潜能。

3.3培养求异思维,克服消极定势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然而部分学生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思维带有明显的惰性倾向,习惯于孤立地思考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等,思维缺乏灵活性,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和僵化心理。要克服数学学习中消极定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学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并在解题中注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次,要加强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善于开拓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案和一种答案,追求多思、多变、多法和多解。

3.4分析问题的症结,克服错误归因心理。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在行为之后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判断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归因;如果判断为自身的因素,就是内部归因,因此,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之一。教师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努力寻求正确归因,即寻求行为的正确原因(外因或内因),学会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善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效克服错误归因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要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就应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知识,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徐文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技巧[J].考试周刊,2012(4):74.

[2]史红霞.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8):48.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3

关键词:重力场强;学习进阶;科学方法;比较思想

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一直是科学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基于知识碎片理论,教学论专家们认为“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过程具有进阶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学习进阶”教学理论[1].目前“学习进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发展的路径;二是认知发展中用以“踏脚”的具体“脚踏点”.

重力作为中学阶段最常见的三大力之一,历来在力学的知识网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受力分析及后续学习重力势能、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其中,关于重力常量g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理解,由此构成了学生关于g的学习进阶.

一、重力常量g的三种理解层次

在实际教学中,G和g的关系共有三种表达形式,即G=mg、g=S/t2=G/m和G/m=g.显而易见,三种表达式间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数学变换,而是有着不同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主导这三种表达式建立的科学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如表1所示).具体而言,G=mg由比例系数法得出,表明G与mg在数值上存在相等的关系,g只是一个意义不大的常数;g=S/t2=G/m实际上是算式a=S/t2=F/m的变种,依靠物理实验,利用留痕法、逐差法得到,g在其中代表了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在这两种表达式中“等号”只代表了“数值上的相等”;而G/m=g中“等号”的含义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除了代表数值上的简单相等外,还有着“赋值于”的含义,即将g赋给比值式G/m.换句话说,G/m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量,是一个整体,并非表达简单的正反比例关系.类比电场强度公式F/q=e可以推知,g和e类似,也是代表着一种场的强弱,译为“重力场强”.

就目前教学而言,g的前两种含义(即重力常量与重力加速度)已得到明确显化,为学生熟练掌握,但对于后一种含义(即重力场强),由于各版本教科书均未能予以显化,故而导致重力场强不为广大学生(甚至包括一部分中学教师)所知晓.但是就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整体性而言,重力场强的切入是必要且必需的.这是因为,力、场、能、熵作为基础物理教育中的四个核心概念[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了三个,然而在力学、电学各知识结构的编排上却未能形成对应,有所差异.即电学完全囊括了三个核心概念,而力学则仅有两个,这一缺憾直接导致力学、电学在随后的比较教学中丧失了一个必要的融通门径,有碍于学生整体式认知风格的形成.

其实,上述窘境的出现主要源于两点,一是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知识有限,教师不便于讲解重力场强的概念;二是高三阶段教师迫于高考压力,大都无暇顾及此概念,悉心钻研其引入方式者寥寥无几,至多只是提一提名称而已.可想而知,这种隐晦的处理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对重力场强“一头雾水”,无法顺利完成重力常量g的学习进阶.历经思忖,我们认为破除这一问题的门径在于:为重力场强概念的引入选择恰当的时期,并安排合理的导入方式.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其心理机能在逐渐成熟,相应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此为学生彻底厘清g的概念,完成相关学习进阶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同时高三阶段将对学生大脑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使之系统化,而不断丰富的物理知识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重力场强的“脚踏点”.鉴于此,我们认为重力场强的概念放在高三复习时介入是比较合理的.

在确定重力场强引入的时机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确立重力场强建立的教学路径.方法主线论代表人物赖格卢特曾说: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改进,最终找到能够达到最优目的的科学方法.故而诸如重力场强这类抽象的概念就要借助于合理的科学方法去引入,以便实现教学模式与学生认知路径的合理对接[3].

二、重力场强引入的教学路径研究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方法,这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问题的提出者,该方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众所周知,力作为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以分析受力、比较受力为切入点.因此,重力场强的介入就应立足于“比较”物体受力“大小”这种朴素的动机.

(一)渗透比较思想创设认知冲突

比较是重要的物理思想,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4].比较思想统摄着两种思维方法,即对比和类比.其中,类比为异中求同,对比为同中求异.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均属于缄默知识,不能靠简单地口口传授为学生领悟与习得,须设法将其完美地融入到日常教学设计之中,通过积极地设问与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鉴于高二期间学生已充分接触过电磁场的概念,在大脑中对“场”这种物质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于是为进一步促进“力场”概念的形成,教师可通过类比的方法,为学生指明:“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小磁针在磁场中也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场’这种物质来实现的,同样除了存在电磁场外,在地球周围还存在着一种重力场,不同位置的重力场强弱是不同的,如:两极的重力场就要强于赤道的.”并且借机发问:我们该如何判断物体所在位置重力场的强弱呢?进行受力分析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大家都知道,在场中的物体必然会受到力的作用,因此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比较物体在重力场中受力的大小,从而间接判断重力场的强弱呢?

对此,学生一般都会存有疑虑,但一时却难以用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归谬法进行反驳,如:在同一地点上,物体会因自身质量的不同而所受重力不同.进一步而言,在月球上100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有163n,而10kg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仅有98n,完全与人们平时的经验“地球的重力场强于月球”相悖.可见,单纯比较物体的自身重力是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判断重力场强弱的,即直接比较物体所受重力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那么该怎样修改先前的假设呢?这就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针对谬误根源重新修改假设

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顺势启发学生去找寻谬误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修改原先的比较方法.谬误的产生源于比较时没有选取相同的标准,即未能考虑到物体质量这一关键因素,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对物体的质量予以“控制”.汲取“物理遵循简洁之美”的特点,我们选用了除法这种数学工具来对物体的质量进行统一:用物体受到的重力G除以相应的质量m,得到“单位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也就是用比值G/m的形式进行比较.

那么借助比值G/m进行比较能否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呢?以地球和月球的重力场为例,经计算可得:地球的G1/m1值等于9.8,而月球的G2/m2值则为1.63,正好与“地球的重力场更强”这一事实相吻合.但这种比较方式却与我们直接比较物体自身重力的初衷相悖,这个比值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又具有什么特点?由此整个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温故而知新诠释比值内涵

针对比值G/m内涵的诠释,教师应再次对学生进行点拨:这种用一个比值的形式来表述一个物理概念的做法,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早已有过广泛的接触,如:密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类比这些物理量的特点,我们想一想,能否进一步推理出比值G/m的意义呢?

借助这样的类比,学生便可轻松得出结论,比值G/m也是一个常数,和物体受到重力G的大小及物体自身质量m均无关系.它是重力场本身的一种属性,反映了重力场的强弱,该比值越大,重力场就越强.在此,我们将比值G/m称为重力场的“重力场强度”,简称“重力场强”,用字母g表示.由此从“场”的角度对g的物理意义做出了新的诠释,将学生对g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可见,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发现定律,建立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待问题解决之后自然会获得新的知识.

回溯重力场强建立的整个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比值定义的方式犹如一条丝线,把知识点一一串接起来,形成了“一方多知”的教学链条(如图1所示),使学生在厘清比值式内涵的同时,充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把握教学契机实现力电融合

力、电专题的分科设置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知识的混淆,但亦造成了学科知识的割裂.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往往会看到学生由于不善于科间综合,而导致问题不能被顺利解决的情境.耗散结构理论就指出,一个系统若要有序,须先开放,即保有物质交换的通道.受此启发,物理学的各领域之间也势必要有所融通,要求物理教师帮助学生适时且及时地总结力、热、光、电各领域间暗含的普遍性联系.

据此,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趁热打铁”,以“场”作为力、电融通的契机,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这里可继续采用比较的方法,配合直观的图表(如表2所示),对电学与力学知识展开恰当的类比与对比,从而促进学生大脑中力学和电学知识的融通,达到消弭疏离对峙,冰释方枘圆凿的目的.

三、结语

理解核心概念中每一层次所需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进阶并不是由一个理解层次简单地跃迁到另一个理解层次,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路径去完成,但教学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遍布荆棘的羊肠小径,有的是周道如砥的康庄大路,对教学路径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着学习进阶的成败.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集体经验的获取过程并不等同于个体经验的获取过程,物理知识是数百年来人类科学文化的结晶与积淀,需要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并同化这些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铺设出获取知识的逻辑通道,这种逻辑主要靠特定的科学方法来表达.换言之,正如每一次知识、科技的革新都是技术、方法的革命一样,每一次知识的进阶、深化,也必须借助科学方法的演进去完成.因此,选择适当的科学方法作为学习进阶的教学路径,就可以使学生不必彷徨于“荆棘”之中,从而快速且高效地同化新知识,顺利完成学习进阶.具体而言,教师不能直接把重力场强的定义式硬生生地抛给学生,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数学表达式,而不去关心知识间的联系,无法形成认知结构.而我们在重力场强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中,以揭示物理意义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比较方法,合理创设认知冲突,巧妙串联新旧知识,最终圆满定义了重力场强这一物理量,并成功诠释了其含义.

综上所述,学习进阶不是简单地显化知识点的每一层含义,期间还涉及方法的更新以及思维的拓展.物理概念进阶的背后实质上是科学方法的进阶.科学方法有效消除了学生认知水平与物理概念自身难度间的剪刀差.在科学方法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便可拾级而上.

参考文献:

[1]翟小铭.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31(2):47-51.

[2]石尧.以科学方法的逻辑展开“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的高端备课[J].湖南中学物理,2013(4):1-3.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4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通常来说,学生在学习方面越主动、越努力,所达成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很多学生虽然努力学习了,但成绩上升非常慢,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高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很多,题型变化形式复杂,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正确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事半功倍。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特点

1.对学习主动性要求高

新课标理念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仍依赖于教师的教授,物理教学方式仍是教师将主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并进行讲解,学生一边理解课程内容,一边记笔记,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

很多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教师在课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这些往往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于这些举一反三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还有学生抱怨教师讲的知识点不蛉面。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发现,基于一个简单的概念可能会衍生出很多类型的题,而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见过的习题都进行讲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剩下的需要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对延伸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遇见不同类型的题目时就掌握了剖析方法。这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会对学生的一生有所助益。

2.知识面广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物理学习越发力不从心。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课上的讲解和课后练习就能够将绝大部分的题型做一遍。但是高中物理内容非常复杂,而且知识点更深刻,涉及磁场等新兴知识,在考察过程中题型变换多。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大题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穿”上了与新兴行业有关的外衣,如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体现了物理学科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泛,在阅读完题目后,无法理解具体的考察点,这就导致学生即使理解了知识也无法解答题目,所以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面,并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3.考查的内容交叉

由于高中物理在很多知识点的安排上有连贯性,因此在考试时经常将几个问题杂糅在一起进行考查。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是一节一节循序渐进学习的,很多学生没有将知识进行关联学习、对比学习的习惯,大脑中的知识点都是零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也不足,对知识的相关性理解不够,很难在考试中产生有帮助的联想和想象。

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学习特点明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些要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低。下面笔者总结了几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1.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对高中生的主动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家在讨论中交换彼此的观点,或是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有疑问的部分大家一起解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物理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以及发现物理实验中的错误是考察重点。在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加深对实际生活中物理应用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一些无法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如电磁感应,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示网络上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看并记录实验中的重点,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3.注重自我修改

要想提高物理成绩,一定量的物理习题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题海战术不可取,做题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首先应当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反思,查看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并将自己的问题重新整合到知识系统中,使其更加完善。这样的自我修改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课程纲要;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00-03

引言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学生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形象的动画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老教授精彩的网络讲课,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国家精品课程无论在知识的底蕴、学识的渊博上,普通老师都无法媲美。有学识渊博的大师,有精彩的网络课堂传授知识技能,我们的讲课是不是成了班门弄斧?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这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借助于网络共享平台,迫切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技能的传授完全可以依托国内外大师的讲课,新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怎样保证学生课后进行自主自学,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有设计合理的课程纲要进行必要的自主学习指导。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设计

但是,学生会充分地利用时间自觉自愿去学习吗?学生真的人人有这种自觉性吗?真的可以不用教师的指导吗?真的不用任何约束吗?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年轻群体,抵御外界诱惑,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弱,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不思进取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普教中广泛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更使学生们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容易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迷茫。怎样引导学生走向一条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之路呢?需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需要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为了创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了四个自主学习主题。

1.国外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导航——张贴板教学法。为了让学生熟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外课程网站,学会查找、搜索可用资源,可对教师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动画设计、Cai辅助教学、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试验内容、教学录像、试题库、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张贴板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信息,共同界定国家精品课程的含义,找出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2.学生讲课——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学较容易的章节,让学生先模仿网上名师讲课,再指导学生备课,然后课堂上由学生讲课,老师同学共同总结,给出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抽象归纳能力,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讲课诙谐、幽默、风趣,充满青春活力,反过来对老师改进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计算机专题研究学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专题研究)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阶段进行,确定专题研究任务、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师生共同讨论检查评估。专题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以2~3个人为一组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利用资源、搜索资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开发模型计算机结构复杂,包括串口、按钮、指示灯、开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接口、总线等部件。同时要自学汇编语言,研究指令系统的设计,控制器的设计,控制信号对各部件的控制及连接,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设计。要仔细研究模型计算机范例的设计文档,整机的构成和布局。这项自主学习安排和讨论对实验任务的完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各功能部件的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消化理解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好了模型计算机系统才算真正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内容变成一台简单但能运行的计算机。学生只有完成一台计算机系统设计,才能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概念。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

虽然我们强调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理论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理论教学完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思想来指导教学呢?课堂教育怎样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学会用精炼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呢?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教育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1.关注最新技术——提问教学技能。提问是引发学生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提问的种类可分为检查知识与创造知识两大类,创造知识的问题是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教学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而需要展开创造知识的提问。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最新技术,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当前计算机技术中CpU非常快,内存速度不能满足要求是最被关注的难点,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平衡CUp与内存的速率?数据的延迟有什么新的方法解决吗?高速缓存由谁来管理?哪里是影响计算机速度的瓶颈?通过关注最新技术,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经过头脑风暴法组织课堂讨论,再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会把问题变成文章,再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2.教学思路设计——悬念导入法。有效的导入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设计好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主线,从大框架入手,一开篇给学生展示一幅简单明了的计算机组成关联图,并由此把学生立即领入到一个制高点,使学生看到一个极为简单的计算机框架,在此架构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上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一步一步进入计算机的微观世界。在每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总会暂留一些悬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内部的庞杂架构及其如何自动工作的原理。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法应用。可以选用一种教学法,比如思维导图法组织几次全班的课程教学,教师宣布思维导图的方法,共同讨论一个中心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鼓励积极思考,宣布思考的时间,发给每组二级卡片,写上关键词,按顺序上讲台作一分钟解释,展示卡片,由老师引导学生把卡片归类整理成若干个大的方面。各组就已归类的几方面,再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规定思考时间。之后重复第三步,继续由学生解释展示卡片,此时学生展示的卡片形成了一个中间是中心议题,往外是二层若干主要方面观点形成的思维导图的整体图象。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协作精神。总结归类时学生还能相互启发,从而掌握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还能学会根据相关因素的主次,进行分层思考。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智慧,激励自己的灵感,产生更新更深层次的想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应用中常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纲要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教学法

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安排,自主学习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学要求等。作为教学依据,学习指南的课程纲要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应进行讨论实施。一份精心制作的课程纲要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课程纲要的主要功能。(1)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时间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安排课外作业,组织小测、期中考、期末考,并且严格按照纲要约定的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2)学习的指南:课程纲要还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课程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提供给学生不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习的动力:学生和教师在第一次课上相遇,一起阅读和讨论课程纲要。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发现教师已经设计好了达到课程目标的策略,就会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是一次组织良好的、有意义的智力旅行,就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积极性。(4)师生的契约:课程纲要是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之间的一份约定。课程纲要通常包括精确的课程进度表、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政策、学生出勤政策、实验安排、要求等,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学生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会出现什么后果。

2.课程纲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头脑风暴法是老师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老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再用张贴板教学法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写有内容的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可以得出课程纲要的组成部分。(1)教师信息:包括教师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号码。(2)课程描述: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对象、学分数、教室位置。(3)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尤其是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的发展。(4)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哪种教学方法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5)课程资源:包括课本,补充阅读材料,指明哪些是必读材料,哪些是推荐材料。(6)课程时间表:既是课程日历,也是课程结构图。(7)课程政策:包括出勤、迟到、课堂参与、作业迟交、小组贡献、实验成绩评定等政策。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6

关键词:儿童音乐学习心理教学方法改进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7

【关键词】后进生学习心理特点辅导途径和方法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校里固然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后进生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后进生往往是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最大障碍,也通常是社会上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后备军。因此,无论是从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还是从提高公民素质的角度看,转化后进生都是一项举足轻重、刻不容缓的工作。

后进生在学习上消极被动、厌学甚至逃学、辍学,特别是部分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厌学情绪,偏科现象非常严重,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万物皆有因”。后进生之所以处于暂时落后的现状,也必定可以追根溯源。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有它独特的方面。因而,只有找准后进生逐渐落后的“心病”,再对症下药,才会有使之康复转化的希望。

一、后进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文化基础差,知识有断层,知识结构不完整,曾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逐渐发展成为怕学、厌学行为。

2、学习习惯差,消极被动,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会学习,也不积极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表现懒散、惰性大,毫无学习目标,过一天算一天。

3、学习缺乏主动,自觉性不强,学习没有一点压迫感,课内学习不努力,课外玩得不亦乐乎。平时坚持主动学习的时间不足,缺乏内在动机。

4、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得到班级集体和老师的关注,喜欢各种课余文娱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和同学进行情感交流。

二、学习心理辅导途径和方法:

根据后进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心理的主观因素,围绕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辅导工作:

1.学习动机辅导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用教师进述故事,与学生讨论,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等方式,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及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2.学习态度辅导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我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绪、磨炼学习毅力等方面进行辅导,同样采用教师进述故事,与学生讨论,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等方式,通过开展如“学习苦与乐”、“学习成功之路”、“我的理想”等团体辅导活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3.学习方法辅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不是依靠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习能力,而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包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采用心理评估、讲授法、讨论法,系统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对后进生而言更重要。例如: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我的做法和步骤如下:①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习方法诊断表”,让学生自己填写。填写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②采用配对讨论法,讨论如何提高预习效果;讨论“怎样听好一堂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怎样使复习的效果更加有效。”③教师讲授法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教学或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指导学生掌握有效记忆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窍门”、“学习格言集锦”“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学习能力辅导

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学习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手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习能力辅导主要是开发、培养、训练各种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课或讲座,专门传授相关知识,进行专项能力训练,如开展“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等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

5.考试心理辅导

相关学者指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成功者遇到困难总是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失败者则习惯于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以积极的心态支配自己人生的人,总是有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心态,他们能积极乐观地正确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对于考试也是一样。考试心理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保持积极的心态,还要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掌握考试策略、减轻考试焦虑、做好考期的身心保健与自我调适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同时开展“放松训练”、体育锻炼、考试技巧知识讲座等专题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总之,教师只有在科学正确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疏导手段,才能有效清除各种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事半功倍,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帮你了解初中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8

【关键词】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1-0087-02

学习能力低下并非学习障碍。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曾认为学习障碍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1]。而学习能力低下主要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与其智力相应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试图探讨个体心理干预和学校干预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改善的作用,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8月从遵义市随机抽取415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1人,对照组214人。

1.2测量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问卷[3]。问卷由在校的学习方法、在家的学习方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6个因子构成,折半相关系数在0.76~0.88之间,重测相关系数在0.75~0.90之间。

1.3实验步骤

1.3.1前测心理干预前采用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制定心理干预方案。

1.3.2心理干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3周1次,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游戏和团体咨询,内容主要为如何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如何与父母、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情绪调节,感觉统合训练,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训练,归因及自信训练等;学校设置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校长直接参与组织课题开展,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对首次心理测验中需要进行及时心理干预的同学给予关注,如有需要便给予个别心理辅导;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公布心理教师的联系电话,随时接听咨询电话。

1.3.3效果评价干预时间为18个月左右,干预结束后再次用Fat问卷进行评定,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

1.3.4统计方法将测验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统计包进行t检验。

2结果

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在干预前、后在校学习方法、在家学习方法得分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的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上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习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和家庭环境的改善几个方面,这表明心理干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切实可行的作用。

在本次制定的心理干预方案中,认知调节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克服和补偿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偏倚,通过视、听通道的激活和整合,使其学习建立专门化的通道[4];对人际关系的指导,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交往与归属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满足该需求的基础上,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人际关系的指导还可以为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基础。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主动的学习者在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便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过程[5]。学习策略有2种基本成分:一种是基本策略,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策略,即学习者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6]。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具备基本学习策略,缺乏辅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制定计划,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因此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并提高其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归因及自信训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他人的帮助等,而将失败归之于自己能力不行(更多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7]。在研究中通过团体训练法和强化矫正法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学习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出正确的归因,并对于学生的积极归因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其消极的归因或较少做出积极的归因时,适当地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其形成正性的归因倾向。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增强自信心的行为训练方法,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形成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有助学生学习能力改善效果的维持。

一般来说,阻碍学生学习能力是个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结果所导致。但在本研究中,由于时间和干预人员的有限以及学生家长不能长期及时参与的缘故,未能对学生家庭进行干预,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也有明显的影响[8]。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不能用单一的手段,而必须从个体、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进行,效果会更加显著。

4参考文献

[1]牛卫华,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0,23(1):115-116.

[2]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6):46-49.

[3]周步成.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5.

[4]高华,祝英禄,孙梦月,等.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10-111.

[5]周永垒,张奇,韩玉昌.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3):55-5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nUneZJC,GonZaLeZ-pienDaJa,GonZaLeZ-pUmaRieGaS,etal.Subgroupsofattributionalprofilesinstudentswithlearningdifficultiesandtheirrelationtoself-conceptandacademicgoals.LearnDisabilRespract,2005,20(2):86-97.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9

〔论文摘要]在教师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时会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学生的抵触行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对新教学法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以推进新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教学法强调教学中心应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即要求对课堂权利进行再分配,让学生自己掌握一些能影响他们学习的控制权。然而,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教学改革中时,却发现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并没有做相应的积极的反应,反而以消极或半顺从的态度甚至是以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抵触情绪,这使得新教学法不能顺利实施,失去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因此,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对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害怕心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早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都是由教师决定;但是当教师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学生有责任感和自我指导能力,要求他们针对自己的短处进行锻炼,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尚未成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技巧;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习上也不能做出让人放心的决定。因此,他们在面对不熟悉的原则、做法,作业以及期望时会有一种害怕心理,这种害怕心理表现出来就是对教学法的抵触情绪。

2.学习量加大

学生不欢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这种方法会加大学习量。比如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师把说明的例子直接列出供学生学习;但是在采用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旧式课堂里教师把学习要点列在黑板或讲义里的做法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们自己找出这些要点,这就会使学生们觉得学习比以前更加费力。简言之,学生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喜欢努力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痛苦。

3.失落感

克洛士(kloss)在研究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时曾指出当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时,会产生失落感。新的教学法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拥有更多责任和权利的新环境。虽然他们理解这种新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他们仍然渴望像过去那样简单的方式,有时这种失落情绪就以抵触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学生自己说的那样:“我知道这种学习方法会促进我的学习,所以我尽量尝试去喜欢它,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以前的学习方式。”

4.超出了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尝试时可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实践这种教学法所需的策略方法都是以心智成熟为基础的,但是这种能力是学生在初始阶段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反对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确定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作业太多还是出于担忧,或者是出于失落感还是因为交给他们的任务对于他们目前的水平而言太困难了。

三、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了解以上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我们便可针对这些原因来采取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需要经常并且公开探讨的。一些新教学法的原则、方法,作业以及活动等对于教师是非常清晰明了的,而学生并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培训。这种对新方法的不清楚会使学生感到焦虑。

为了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准备好花时间说服学生去接受这种方法,活动和作业。这不仅仅是解释如何去做,而是公开并且直接通过向学生说明这个教学法的一些不易被发现的优点来说服他们,例如:“设置这门课是为了促使你们更深入、系统的学习内容,我可以把答案告诉你们,但这对你们的将来是毫无意义的,你们还得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2.不断鼓励学生

科尔尼和普克拉斯(1992)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不关心并缺乏热情,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教师在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和整个班级以清除他们的忧虑情绪。在刚接触这种教学法时,学生们会缺少信心,这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教师,除了积极鞭策学生促使他们做的更好之外,在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并告诉学生失败和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能带来积极影响的一部分,由此来消除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法时的紧张情绪。除了鼓励以外,当学生的成绩值得肯定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使他们只是在一个总计划的实施中作对了一部分,或者达到了较高的要求,就值得表扬。事实上,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些否定意见的时候,积极的反馈意见就更为重要了。

当然,教师的鼓励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完全信任的基础上,相信他们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自主的学习者。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或者教会去做,有时候,他们失败了并且让我们失望了,但这不能动摇我们对学生的信心,我们应该坚信大多数学生都完全有能力通过这个教学方法学好。当你对他们充满信任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鼓励。

3.要求学生方面的反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除了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学生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学习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同时还与同学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既是为了打分,同时也是为了学习。在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们可以做个阶段小结: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做了什么?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如果我们希望下一阶段做的更好,应该做哪些调整?只要学生经常描述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中的体会,就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或者轮流使用。如果他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就让他们去实施并对这些新的做法提出更多的反馈意见。

学生方面积极的反馈有助于教师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思考所有的活动,作业以及课堂教学,并做出改进。对学生来说,这个提供反馈和信息的过程能够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并给他们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篇10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很关键,学习效率和另一个物理学概念很相似,即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做的功的多少就是功率,学习效率和功率相似,但不全然相同,学习效率还要求所作的功为有用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使学习条理化。

没有条理的事情做起来肯定费时费力。现代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是工业巨子福特发明的,福特创造生产流水线目的就是为了使生产条理化,提生产效率。因此可以看出,效率来自条理化。同学们可以为每天都安排下学习计划,甚至每周哪天复习哪科,哪部分内容,然后保证一周过去了,复习的结果能按照期望中的要求来发展。

2.好的效率来自好的习惯,学习要集中精力。

人心一般不能二用,只有集中精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集中是一种规律,在伟大的解放战中解放军贯彻的军事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大的歼灭战,结果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人的生理机制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只有精力集中了,记忆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功效,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良好的心情,心态很关键。

好的心情是学习的关键,消沉,抑郁下是搞不好学习的。消沉的情绪不会使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记忆能力和推理的潜能都不能被开发出来,因此效率平平。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前,先调整好心情,使自己充分快乐起来,学会快乐学习。除了心情之外,还有心态,心态可以明确的说是一种决心,没有决心,做事老是断断续续,这样根本无效率可言。

4.学习环境不可忽视。

学习环境的好坏也可以间接的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说学习的环境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而且要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最好在教室里,或者图书馆里学习,因为这些地方更有学习氛围,有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在里面,可以促使大家学习。

5.效率来自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学习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方法体系,包括记忆方法,推理分析方法等。记忆的方法有,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理解记忆,循环记忆等。推理的方法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学习方法的内容还很多,需要同学们自己体会,借鉴和开发。

事物之间存在个性和同性,这里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希望学习效率还不好的同学能够借鉴下,对于那些学习效率已经很好的同学,也不妨看看,在总结下自己的经验,以将学习效率提高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