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36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2

一、开发轴类零件计算机辅助工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

1.通过增加回转类零件的型面种类,以满足不同结构的回转类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2.分别在CaD系统和Capp系统中,建立零件几何信息数据库和工艺信息数据库,为实现CaD/Capp的集成创造条件。

3.根据CaD系统中设计的零件图形所提供的几何信息、工艺信息和表头信息等,在Capp系统中生成与该零件相对应的工艺流程和工序文件。

4.通过专家系统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l技术,建立独立于应用程序的工艺规程及工序设计的知识库,实现回转类零件的工艺规程及工序设计的自动创成,即实现了CaD/i-Capp系统的集成。

二、系统的主要功能

1.零件的信息输入模块:为系统提供一个交互输入、编辑和维护零件诸如型面的几何参数、部分工艺参数、表头信息的窗口。

2.参数化绘图模块:建立构成零件几何形状的各种型面特征的参数化模型。构建参数化图形的拼接机制,实现型面图形的自动绘制以及零件图形的生成。

3.知识库管理模块:实现工艺知识的输入、工艺知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知识库的规则以及典型加工工艺小规程的输入、修改和维护等操作。

4.毛坯选择模块:选择毛坯的类型、材料类型、批量、毛坯预处理方法等。

5.工艺规程决策模块: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和零件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生成主工艺流程。

三、系统结构设计

在CaD模块中,输入型面特征的几何信息与工艺信息,同时通过接口程序生成并提供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使CaD模块能方便地获取零件型面特征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并实现图形的快速绘制。

在i-Capp模块中,完成管理信息和工艺信息的输入,生成零件的准加工链和符合零件要求的主工艺规程。这样,设计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轴类零件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四、系统实现

1.零件信息输入模块的实现

(1)基于特征的零件信息描述和特征分类。本文采用基于形状特征的描述与输入法,特征主要从形状特征、材料特征、精度特征、技术特征和管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

(2)零件信息的内容。零件的几何信息亦即零件的图形信息包括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等;工艺信息,包括零件各个表面的精度等级、粗糙度、热处理要求、材料和毛坯类型等多种信息。

{3)主要数据表结构。本论文建立了系统所需的零件表头信息数据表和零件主要特征型面的数据表,主要用来存贮零件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同时,按照系统信息描述的要求,规定了信息输入步骤,并在VisualBaSiC6.0环境中进行了零件信息输入界面的设计。

2.CaD参数化绘图的实现

(1)轴类零件的CaD绘图。轴类零件的参数化绘图使用了分型面特征要素的方法,采用了activeX技术,通过变量声明、VB和autoCaD的连接和图形参数化程序的编写,实现了在autoCaD2000开发平台下图形的参数化绘制。

(2)参数化图素拼装的工作过程。将复杂的零件可能具有的结构定义为相应的形状特征。然后用户以交互式的方式输入各个特征的参数,再调入程序生成相应的形状特征,最后将若干形状特征拼装为零件图;在图素拼装上,每个图素的拼装都根据上一图素的右边的中点作为插入基点,并通过数学运算及绘图命令的结合来完成图素的插入,同时将下一个图素的插入基点计算并作为下一图素的插入提供基点;按照从左到右顺序绘制零件图时,自动生成每个型面特征图素编号。

(3)数据获取。本系统从CaD参数化绘图模块中获取的数据,包括各个特征型面的几何参数(直径、长度等)和少量的工艺参数(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和热处理要求等),按图元要素进行分类,以陈述的形式存储在分别以“特征型面+temp-+轴段序号”命名的txt类型文件中。i-Capp系统可以方便地从以“特征型面+temp-+轴段序号”命名的txt类型文件中获取数据。

3.知识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知识库是用来存放工艺设计所需的各种规则的数据库,由于本系统要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零件的工艺设计中来,因此,需要建立工艺知识库。

本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将知识库与数据库结合,构造成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事实,而且还存放规则,事实和规则通过推理又可获得新的信息即虚数据。对虚数据进行推理分析后也最终提供给知识库。另外系统还可以将工艺实践经验以产生式规则纳入知识库中,成为系统推理的依据,使系统实用性更强。

知识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是:首先通过VB中的可视化数据管理器直接管理知识库,然后通过activeX数据对象的aDo接口访问mi-crosoftaccess数据库。

本文还设计了知识库的表结构和知识库的输入界面,构建了内孔加工方法的知识库、毛坯选择知识库等。

4.毛坯选择模块的实现

毛坯选择模块主要是用来对毛坯的类型、材料类型、批量、毛坯预处理方法等进行选择,本文对毛坯选择的知识库也进行了设计,采用iF―tHen―结构实现对毛坯的选择。

5.工艺流程决策模块的实现

本系统运用专家系统的反向推理策略来实现轴类零件加工工艺流程的自动创成。它是从用户或系统提供的假设和结论出发,从知识库中搜索出与知识数据库一致的事实的方法,即从零件加工的最终状态开始,逐步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直至得出无需加工的毛坯状态为止。从而确定加工计划。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化学;工艺;流程

一、专题特点

特点与作用: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方方面面,能考查学生对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处理能力。

二、直击高考

近几年化学工艺与流程题热衷于以碱金属及其矿物、镁铝及其矿物、铁铜及其矿物为载体考查物质制备、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有关知识点,具体包括:流程中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估计今年的高考还会沿袭这一形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

三、考查功能

化学工艺与流程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涉及元素和化合物、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知识的方方面面,能力考查的范围包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能充分体现考查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四、方法突破

要准确、顺利解答化学工艺流程题,除了必须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以及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具备分析工艺生产流程的方法和能力。分析时,首先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然后整体浏览一下生产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最后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步骤反应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

化工流程图题问题设置相对独立,无连带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超纲知识题目中要么有信息提示,要么与解答题目无关,做题时提倡“各个击破”,争取多得分。

五、典例精析

题型一:化学工艺流程与物质的制备

要点提示:物质的制备的主线为:

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箭头为循环。

题型二:化学工艺流程与反应原理

要点提示:化学工艺流程常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有:(1)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应用:沉淀的最小浓度控制;沉淀转化的条件。(2)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反应速率控制;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条件的控制。(3)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应用:强弱规律、守恒规律、选择规律。(4)盐类水解的具体应用:水解规律、水解反应的控制(抑制或促进)。

题型三:化学工艺流程与实验技术

要点提示:结合化学工艺流程考查化学实验比单纯考查实验难度又上升一个档次,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实验知识仍是最基本的,如基本仪器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等,而基本实验操作中最常见的考点是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加入某种试剂除杂、调节pH值除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

常见文字叙述模式:(1)洗涤沉淀:往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等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2)从溶液中得到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3)在写某一步骤是为了除杂时,应该注明“是为了除去××杂质”。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基本乐理:普及性:文化艺术

一、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概述

对于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来说,这是较过去的仅局限于小部分人群来说的,而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种活动。在特定的环境里,这种普及性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性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精神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民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而对于文化馆这一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是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以使得人民大众学习到最基本的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二、如何做好中老年基本乐理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老年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老年人作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歌唱、器乐及舞蹈有着很强的热衷,因此,对于文化馆工作来说,加强对中老年基本乐理普及性文化艺术的辅导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得中老年群众系统地掌握旋律、节奏、识谱、和声等基本音乐知识,从而更好的歌唱、弹奏和舞蹈,更好的享受艺术、享受生活。

那么如何做好中老年人普及性基本乐理的辅导培训呢?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没有升学与考试的压力,只是单纯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普及性艺术辅导的时候要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时,要认真仔细,慢慢对其进行引导。再加上中老年人群众的生理机能与记忆力,都不如青少年,因此,在进行普及性艺术辅导时,我们要注意中老年人群众的这一特点,对其基本知识进行反复教学,对中老年人群众进行辅导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敷衍了事。

对于基本乐理来说,它的内容本身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中老年人进行基本乐理教学,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选取简单的歌曲、乐曲结合歌唱、器乐等进行教学,要量力而行,不能要求太高。由于中老年人的自身机能老化问题,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不能只讲求进度,要加强平时的练习,从而达到基本乐理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目的。

另外,基本乐理的课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对中老年人进行教学时,在教学章节的划分上要一定要前后联系,前后教学要清晰明确,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时,要多参考国内、国外一些著名的书籍教程,从而尽可能地去将教学内容做到丰富与完善。而基本乐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我们要在日常的练习中,使得中老年群众更加深刻地巩固这些理论知识,从而使得中老年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更全面地提高音乐素养,真正地达到基本乐理的普及。

其次,要做好中老年基本乐理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就要不断加强文化馆文艺辅导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馆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基本乐理是纯理论教学,中老年群众在接受教学时难免觉得枯燥乏味,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群众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时讲话方式要简明扼要,将要表达的问题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组织对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操作、练习。另外,对于文化馆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人员来说,要对课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总结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理论,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子工艺;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tn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6-0189-01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艺作为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应立足于面向生产,强化与电子产品主要生产工序相关的操作、工艺技术、质量监控和管理以及质量问题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但学生对电子工艺知识掌握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课程设计中缺乏职业针对性,对学生应具备的实操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不够重视。针对次情况,笔者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工艺》课程设计。

一、关于《电子工艺》课程概述

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贯穿在整个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电子工艺。通过本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产品生产工序相关的操作、工艺技术、质量监控与管理以及质量问题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电子工艺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制作出电子产品要严格按照各项工艺标准。教学须紧密结合电子行业与产业的实际需求,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主要培养掌握电子产品工艺分析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具有电子设备制造、调试、安装、维护维修及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电子骨干课程。

(二)电子工艺的教学现状。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岗位能力要求更新快,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在电子工艺方面的培养普遍存在与企业生产和具体实践脱轨的现象。长期以来在《电子工艺》的教学设计课教学中存在与职业能力实际相脱节、缺乏训练载体、缺乏社会能力的培养、没有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工艺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中系统化的电子工艺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电子工艺》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以工艺练习为主的课程,属实践课范畴。实践课学习是将理论课内容实践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整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能力目标。职业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更应是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课程依据在专业中的性质和定位,紧密围绕实际综合性的项目为载体,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1)社会能力:具有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交往协助;(2)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3)方法能力:具有学习计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习情境设计。课程以《电子产品装配与工艺分析实录》为导向,教学内容的设计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束缚,设置了四大学习情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效果。具体教学内容实施如表1所示。

这四大学习情境,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从理论到实操再到企业实习地进行。每个学习情境都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规范贯穿在学习全过程。随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化教学过程的进行,学生越来越成为主体,逐渐形成乐学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不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按照接受任务(资讯)创意设计(计划和决策)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审查定稿(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岗位要求对接,使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五)课程考核方式。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那么课程的开展必须配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进行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包含: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期中考核及期末综合考核为教师进行知识点考核。

四、结语

《电子工艺》课程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复杂、分散的知识点和技能隐含在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驱动”结合一定的教学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应用学习资源以及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助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47-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的通过土木工程构筑物实现工程目标的分支学科,转变为以工艺技术和设备装备水平为核心的工业化过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在现代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以特定工艺技术与特殊设备高度集成的成套系统技术和工艺流程在水工程的建设、发展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技术设备和器材所占的投资比例相应明显上升[1]。为适应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趋势的背景和要求,《水工艺设备基础》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应运而生。该课程主要介绍水工艺设备的制造、设计、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等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常用水工艺设备的基本原理、典型构造、工艺特点和分类及其适用条件,使之具备基本水工艺设备的开发、研制能力,并提出工艺、材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意见,同时能够根据工程及工艺要求选择适宜的设备器材,培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2]。《水工艺设备基础》作为一门新增设的课程,目前在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提出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水工艺设备基础》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水工艺设备两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材料学、机械制造与传动、结构力学、传热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系统把握水工艺设备的基本原理、典型构造、工艺特点与分类及其适用条件,具备按工艺条件选取水工艺设备的基本能力,并能够为新型水工艺设备的开发、研制或改进提出合理建议,培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一项对国内37所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中《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3],绝大部分的院校开设了该课程,学时基本设置为24~32学时(1.5~2学分)。《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概念多、设备多、原理抽象,通过讲授该课程,笔者认为当前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授课与学习难度较大。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庞杂,不仅融合了大量材料、机械、力学等工科基础知识,而且对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亦有涉猎,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对背景知识的综合性做到全面把握和及时更新。同时,由于课时设置有限,不允许对其他学科的基础类的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不透彻,不能充分掌握所学内容。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已经处于大学整个专业课程学习的后期,在讲授过程中发现,该课程中专业设备有关内容与学生早先学习的《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该课程课时设置较短、学分较低,因此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水工艺设备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设备化的工艺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有直观的感受和实践体验,但目前所采用的这种理论与概念讲述型的传统教学方法则使得知识点变得抽象模糊,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4.书本知识与实践脱节。《水工艺设备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亲自观察体验一些基本设备的运行过程,以期对抽象的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但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水工艺设备基础的现场实验实习条件。

5.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存在矛盾。对学生的考核既是检测其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手段,也是总结授课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然而受到课时和教材两方面的限制,对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采取的考核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采用的笔试或者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要求;小论文形式虽然较为灵活,但对授课教师而言缺乏统一评判标准。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案

1.以学以致用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掌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普遍的情况是对于文字性的概念、原理可以理解,但对一些需要在实际中应用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具备按工艺条件选取水工艺设备的基本能力,需要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将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材料学、机械制造与传动、结构力学、传热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水工艺设备的基本原理、典型构造、工艺特点与分类及其适用条件等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对水工艺设备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化繁为简,删去了部分复杂而冗长的理论推导与计算,在授课时一般不对基本理论作推理计算,只对结果和结论进行介绍或应用。而在讲授设备分类、容器设备、搅拌设备、换热设备、分离设备、污泥处置设备和投药设备时,结合具体的工艺案例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通过这样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强了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多的实践性内容,学生学习起来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素质。

2.以课堂互动为纽带,更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以往单一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并在班级内形成各小组间的汇报交流,授课教师对自主学习给予指导帮助,并对最终的小组成果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其团队合作能力。

3.以课外实习为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比重。《水工艺设备基础》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当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均未设置实验或实践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对给排水设备选型、改进等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化解课时设置过多的不利因素,可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生产实习,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联系,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4.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优化考核方式。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以突出对学生考核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将学生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材料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小组汇报成绩由小组之间评分和教师评分组成,使成绩评定主体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度。同时,这种新的考核方式弱化了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避免了学生突击复习“考过就忘”的不利状况。

在《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以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廷林.水处理工艺设备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饭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

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模块教学;教学方法;课程考核

《化工机械制造》是高职化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直接影响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尽快地达成学生岗位的适应性和熟练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职业能力目标的建立

《化工机械制造》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典型机器零件和化工设备制造工艺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一套图纸及技术要求拟定工艺路线和方案。本课程职业关键能力是建立在识图能力(尺寸、公差、热处理、焊接、检验、标准等技术要求)基础上的机器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能力和化工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两大核心职业技能,还需进一步拓展其他能力如焊接工艺、无损检测工艺能力等。

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模块化

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进行讲授,然后选择几个大型的综合作业,将这些模块联系起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模块建立首先根据本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将课程分解为三大模块作业(如下图),以极具典型的结构,将每一模块内容分解成若干子模块,通过一系列子模块的工艺过程分析训练,抓住工艺编制的分析思路和一般模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子模块间构建联系和区别子模块虽然内容不同,但目标任务相同,都是工艺的编制,因此工艺分析的基本步骤相同,通过一系列单元步骤使各子模块联系起来。每个子模块在遵循一般工艺规律的同时,又具有其结构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如此建立模块图,目标、任务明确,可以将复杂的工艺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各子模块间横向的比较和分析,把握工艺重点难点的处理。学习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学生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和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化机制造课程是一门知识点杂而乱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化工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传授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教学等《化工机械制造》课程中零件的加工制造过程具有较强的直

观性,要求诸多不同结构零件,有示意图甚至有实物零件,否则十分抽象难懂又枯燥,教师即便知识再渊博也是纸上谈兵,学生毫无兴趣。以往教师只能靠黑板画图、挂图或是投影,清晰度差,且图量有限,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多媒体、现场录像一幅幅生动的零件示意图和结构图,信息量大,图示清晰,可使学生与零件近距离接触,结构和制造过程直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专题报告会教学一方面通过学院聘请的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讲座、报告,介绍工厂应用实践和最新科研动态,另一方面关注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和锻炼,输送专业课教师深入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积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或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积极贮备和积累知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

实习实训基地现场观摩教学现场观摩这一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它是对课堂教学的验证和深化。学生通过现场如换热器制造过程的参观,抽象的工序过程变得直观具体,这让他们对每一道工序建立起感性认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可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导学法教学专业课教师的导学法教学是很重要的,虽然零件、设备的结构复杂多样,技术要求千差万别,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的处理。此外,教师应留出时间和问题让学生思考。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如机器零件制造工艺部分,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其中一二个零件,从而引入其他零件的加工;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走上讲台,从结构图和技术要求出发,沿着基本工艺路线,逐一分析,最终拟定正确可行的工艺路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讨论式课堂教学专业课是非常灵活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有很多,如连杆大头剖分工序的安排,是安排在精加工大小头孔之后还是之前呢?通过课堂讨论,找出最佳路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大胆发言,在动口、动脑的同时锻炼了能力,弘扬了创新精神。

建立课程考核环节

职业能力考核环节是本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以往考核以试卷形式,只能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的记忆能力;而本课程则更加注重分析、应用、组织、解决、创新等多方面能力。通过布置大型综合作业,比如化工机械专业可选择加工、铆焊工艺为一体的化工设备如列管式换热器等,联系本课程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步骤,以小组为单元,最后完成给定设备的制造工艺。

综合作业的选题十分重要最好选取实习实训基地中曾经加工制造过的典型设备或是机器零件,以便与学生完成的方案作对比分析和总结。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9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思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指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直通。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着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即以生产过程为核心起点科学设置工作流程的一种工作分析行为。基于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主要涵盖了作业方面的要素(如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建构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之上的,重视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颠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重新组织建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项目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学习基础理论,获取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结合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素养的锻炼和专业训练。我们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知识观,构建策略—创意—设计—执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项目技能的课程体系。受教育者在模拟情境和真实工作岗位上学习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工作技能向复合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由初学者逐步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既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探索与创新,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条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专业实训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备基础和物质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和课程体系建构,大量教学内容需要在模拟和真实情境中进行,对模拟生产情境和真实工作场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频次高。所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精神,借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方针,大力寻求企业的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到位。

2.实施基于工作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内涵是为了学生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生的行动而学习,即通过高职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旧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灌输的学习状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教学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学生独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搜寻专业信息、自主制订学习方案、积极参与项目化工作任务、参与学习效果评测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优秀的师资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辛勤付出与大量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素养,能够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还要具有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实况,作为教师队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踏入高职课堂,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真抓实干,通过多项举措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逐步缩小工作导向教学与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从企业一线择优聘请行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最终我们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2009年以来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工艺方向)作为试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出装饰陈设相关课程,将最终的毕业设计定为与岗位一致的整套陈设方案设计。在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以陈设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及要素

第一,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原则。预见性:准确分析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性: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发展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灵活性:兼顾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通能力。实践性:包括职业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及实践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基础、专业根底、可塑性是设计课程必须考虑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反映本专业中最有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制约因素。以上三要素应综合考虑。

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

第一,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识才能被称为工作过程知识,建构这类技术知识的过程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第二,逆向设计课程。依据装饰艺术设计相关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调研核实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装饰陈设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程。课程改革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本专业的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家具设计、花饰设计、陈设项目策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空间设计能力、陈设设计能力、手工艺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

3.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与调整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知识与岗位技术直接挂钩,构建了陈设艺术设计实用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陈设艺术的技术性与个性化,使它在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和无穷的活力。特别是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挂饰设计、花艺设计等人才输出,都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在。因此,院系与企业先后共同研发了色彩搭配、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花饰设计、家具设计、陈设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第三,把本专业学生输出方向确定为面向陈设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公司设计部等,工作岗位定位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配饰设计师助理、配饰设计专业绘图员等。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上述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知识,目前,本专业所培养的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显现了陈设艺术设计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及项目化工作任务的特征,实现了课堂学习、虚拟情境实训、生产性顶岗的直通与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向一线生产师傅、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学习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借助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作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改革实效息息相关,要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冯卓茹胡晴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509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化工工艺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教产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湘绣

1湘绣行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

湖南作为传统湘绣工艺的发源地,集中了众多的湘绣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工艺缺少创新。湘绣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行业水平,但是由于湘绣是特殊的商品,蕴含着艺术文化,因此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湘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突破“人才瓶颈”。

1.1湘绣人才供给缺口巨大

“人才瓶颈”首先反映在湘绣行业后备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上。目前湘绣从业技术人员老化,“80%的绣工年龄分布在30~50岁,20~30岁的绣工比例仅为16%”。湘绣业采取的“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不适应现代企业大规模的人才需求,人才出现断层的可能性非常大。

1.2传统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湘绣传统“学徒制”培养的人才往往熟于技法、精于工艺,但思维受到桎梏,个人的艺术修为不足,独立创新的能力不够。“同质化的内容与同质化的技法,导致湘绣作品千人一面,失去了作为艺术品的独特魅力”。[1]湘绣行业迫切需要大胆创新,湘绣行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大批具有现代美术理论知识和传统工艺技巧的新型湘绣人才。

2现有湘绣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2.1企业在“院校人才”培养中缺位

企业作为湘绣行业发展的主体,长期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位,导致高职院校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在操作能力上缺乏就业竞争力。进入企业,也很难即刻上岗并履行职责,企业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虽较好地掌握了湘绣技法,但美学常识和文艺鉴赏水平低下。由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造成你教你的,我生产我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沦为纸上谈兵,得不到实践检验。这也是近年来湘绣产品质量不高、艺术性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2.2院校培养重理论轻技艺

湘绣企业迫切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知识型人才,同时也需要能灵活运用刺绣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十分注重学生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产分离、校企脱钩的背景下,学校教学往往会忽视相关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制定以市场实践为目标的新型培养方案,让学校走出的人才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兼具一定的相关行业的生产实践技能。

3教产结合对于湘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的教产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思路,将“为企业”转变为某种程度上的“在企业”培养人才的模式。

3.1教产结合促使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并重

教产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的技术操作应用培养。学校和企业应利用各自的资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变成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各种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

湘绣行业需要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知识型人才。因为湘绣画稿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色彩的处理均蕴含较深的美学原理,学生只有加强对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才能在刺绣过程中充分发挥刺绣的特点。同时,湘绣行业也需要能灵活运用针法的高技能型人才。湘绣作品之所以色彩丰富、极具艺术表现力,就是因为在制作绣品的过程中,对不同针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针法的技能才能保证作品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效果。

3.2教产结合促进湘绣工艺的突破创新

湘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者日趋多元化的艺术诉求,湘绣创作者必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工艺上的革新必须以现代艺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教产结合的教学把对学生绘画基础及艺术鉴赏力、创作力的培养与相关行业所必需的工艺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将所学艺术理论与美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刺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

4教产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湘绣人才培养方案

4.1培养目标

教产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培养适应我国湘绣行业发展的,具有一定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才。学生要求系统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设计方法,具备运用现代艺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从事湘绣研发、生产领域的艺术设计相关的工艺技能和实践能力。

4.2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第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第二,系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制作技巧。第三,具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第四,系统掌握艺术设计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能力。第五,具备一定的工程测绘与产品材料等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第六,获得较好的湘绣作品设计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设备使用能力等。第七,实行双证书制,获得一项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完成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技能训练。第八,了解湘绣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4.3实践教学与考核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配置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进入湘绣产业基地进行现场实践。同时聘请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内设计师、技术专家对学生的现场实践与操作进行指导。

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并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发放相关行业的等级证书。对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最终是否能够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标准,可以通过诸如行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机构来担任“独立第三方”对人才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

5结论

教产结合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实践操作和相关的理论教学合二为一,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可以说,教产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很好地将职业素质培养与学习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实现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捷径。将这一新型教学理念与我省传统湘绣产业结合,可以为湘绣行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韬.传统非物质文化品牌包装的传承与振兴之路――湘绣产业老字号的过去和未来[J].中国包装,2015(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