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58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农业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定期各类分析报告。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Fao涉及农业信息采集和加工整理的机构主要是经济及社会发展部下属的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统计司负责各国(地区)农业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数据的采集、年度供求平衡表的编辑、统计年鉴的编写和FaoStat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统计司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下设若干组(team),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贸易及市场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的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食物安全早期预警,以及《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的撰写。目前,贸易及市场司有工作人员37余人。2008年,贸易及市场司内部机构改革,撤销了原来的4个处,设立了9个组,分别负责早期预警、产品分析、贸易分析和农业展望等。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Fa0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分析工作由贸易及市场司负责。近年来不断创新市场监测与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分工与协调,加强外部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格局。

——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的采集主要由统计司完成。统计司主要通过每年向各国发送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各国的统计年鉴和公开出版物及官方网站、联合国或者Fao其他部门统计的数据、一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时,贸易及市场司也通过自己的渠道采集数据。一方面借助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各国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干旱、植被变化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向世界各国派出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统计、农业等部门和实地查看作物长势,获取各国人口、气候、作物产量、单产、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数据。贸易及市场司数据侧重于动态性和时效性。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目前,在短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方面,由贸易及市场司完成,其9个工作组之间互有分工又有广泛合作,编辑出版《食物展望》和《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两份报告。中长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上,Fao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作,编写《oeCD-Fao农业展望》,这是对未来10年的中期展望报告。其中,oeCD负责用自己的aGLinK模型预测,Fao主要负责用自己的ConSimo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预测,然后将二者的预测结合,得出对全球农业未来10年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在分析人员组成上,建立了产品分析与地区分析师相结合的分析师队伍。以《食物展望》为例,目前贸易及市场司中有25-30人在做这份报告,涉及产品有小麦、大米、粗粮、油籽和食用油、奶类、肉类、水产品等,人员包括负责研究产品的分析师和负责研究地区的分析师。产品分析师重点关注自己所负责产品的重点国家的供需变动情况。一般来说每种产品有2个人负责,其中1人侧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核等。另一人侧重分产品报告的撰写和与地区分析师及其他专家交流讨论,相互校正双方数据。产品分析师是《食物展望》的核心工作队伍。

——信息。目前,Fao主要通过《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和《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展示其研究成果。《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每年出4期,内容包括全球谷物供给与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变化与展望,食品价格变化,低收入国食品形势等。

《食品展望》侧重于短期预测,每年出2期,内容包括全球食品和饲料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小麦、大米、油料、糖、肉类等产品。对其生产、消费、库存和价格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包括一些产品深度分析报告。《oeCD-Fao农业展望》侧重于中期预测,预测周期为10年甚至更长,每年向前滚动1年并出版l期。内容包括专题分析(如农业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未来10年全球各地区及各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趋势预测等。此外,Fao在其网站上提供各种展望报告的免费下载链接。用户还可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直接索取。Fao专家和官员也经常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宣传其研究成果和观点。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其具有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体系。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了世界农业展望局,由该局牵头协调开展农业短期展望和中长期展望研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的跨部门整合研究的协调方式;在技术支撑上,拥有强大的数据、先进的模型分析工具和高素质的分析人才。为国内外市场供求、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场主、经营者和需求者的决策,也影响世界期货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构。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展望工作,主要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综合协调。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与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直接相关,主要是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制。美国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在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和信息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的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基础数据采集。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由国家农业统计局和海外农业服务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其中,国家农业统计局主要负责农业普查、经常性调查等国内数据采集,海外农业服务局通过驻外使馆农业专员、贸易商和遥感系统等方式,收集全球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数据和进出口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评估出口前景。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美国对于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参与农业展望研究的部门包括经济研究局、海外农业服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和世界农业展望局等。总的看,各部门任务分工有所不同,分别按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研究预测任务,由农业展望局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最终报告。

——信息。美国农业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世界农业展望研究局负责。美国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最终审核,并经农业部长签字后。在的众多信息中,每月的《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的《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及年度农业展望论坛最受世界关注。其中,《世界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经美国农业部长和世界农业展望局主席授权后,每月由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负责。该报告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一般为10年)由跨部门的商品预测委员会完成,于每年2月份对外,内容包括两年的历史数据以及未来10年的预测数据。

日本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体系。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机构设置、运作机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日本农产品监测统计采取的是分散性统计体系,各类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等信息均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日本的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的监测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等为主。数据采集主要通过3个渠道实现:一是通过各主管省厅的地方分支机构执行。通过各类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品种、数量和交易价格把握市场动态;二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价格监控。日本政府将设置在全国各地的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衔接,负责统计当天交易金额,批发价格,收集交易信息等;三是发挥行业团体、协会的作用。多个行业组织承担本行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监测工作。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的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向外。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他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信息。日本农产品市场监测统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一是发表年度、月度、季度白皮书和《统计快报》、《统计确报》,对本部门所管商品的市场动态、价格起伏、企业经营状况等分别进行年度、季度总结;二是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包括农林水产省对农产品的长期和短期预测;三是通过媒体和行业组织会刊。如:《日本经济新闻》每日刊登各地期货市场的价格情况。东京、大阪等主要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价格情况(包括牛肉、猪肉、水产品等)。上述信息还定期在《日本农业新闻》、《畜产情报》等主要媒体和行业协会会刊上。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之一,非常重视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为国内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服务。加拿大农业展望报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由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组织实施。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加拿大农业部展望报告有三类: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预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报告(10年内预测)。报告由3个不同的小组负责,每个小组约7个人,小组间合作密切。与美国一样,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市场展望报告的质量,对参与人员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有严格要求,大部分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是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专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加拿大农业数据比较详细,主要来自统计部门,可从网上直接获取或用电子邮件索取。市场预测组并不参与原始数据采集,而是直接利用公开数据,如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数据库。预测组在得到基础数据后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数据的加总与分割(分割成地区数据)。同时,还需对一些参数(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进行更新。最后是进行预测,除有基线预测(基于现实情况的预测外),还需进行模拟方案(如关税变动等)预测。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加拿大的市场展望研究模型采取引进和开发并举,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主要引进了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开发的aGLinK/ConSimo模型。根据加拿大农业部与经合组织的协议,加拿大为aGLinK/ConSimo模型提供,一些服务,作为回报加拿大可以使用经合组织aGLinK/ConSimo的最新版本。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使用aGLinK/ConSimo模型,如欧盟委员会、英国、日本、新西兰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农业部。

此外,加拿大农业部还自主开发了食品和农业区域模型(FaRm)。该模型主要用于加拿大国内市场展望和分析。加拿大农业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模型的弹性与市场结构和aGLinK/CUnSimo非常相似。模型使用权为加拿大农业部专有。最后,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主要运用经济推导(如根据供给和代表性价格进行简单推算),并没有运用复杂的经济模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运用的模型类似于会计方法。

——信息。加拿大农业部的大麦、小麦、肥料、玉米等农产品的展望报告均可从其网站上免费下载,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索取。此外,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和官方还会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宣传其结果和观点,以期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欧盟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市场股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点,确定专人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于16时前以电子邮件上报市局。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县局市场股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4.市场股从2009年5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市场股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市场股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市场股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

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各县、区局对应市局相关科室上报。(协办股室:企业个体股,报送时间下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市场股汇总,联络员:付永波、彭天梅。)

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各股室、分局、工商所对应县局相关科室上报。(协办股室:12315,报送时间下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市场股汇总,联络员:董剑波。)

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各股室、分局、工商所对应县局相关科室上报。(协办股室:12315、消协办,报送时间下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市场股汇总,联络员:董剑波。)

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各股室、分局、工商所对应县局相关科室上报。(协办股室:企业个体股,报送时间下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市场股汇总,联络员:杨树华。)

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协办股室:企业个体股,报送时间下个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市场股汇总,联络员:杨树华。)

四、要求

1.市场股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度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局市场科,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上报市局市场科。

2.要加强对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的组织领导。担负任务的股(室)要指定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人员专人负责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的落实,报告内容要具体、详实,做到数据准确及时、分析原因透彻、建议合理可行。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3

广告对于期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期刊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期刊的广告营销具有特殊性[1]。

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更需要准确的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指导农业改革,大众传媒已加入这个大环境,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较好的作用。学术期刊与其链接的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构成了整个?w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

农业期刊在农业信息技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期刊的文章上,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具等都可以广告的形式针对性发表在农业类期刊上,是农业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笔者从农业广告期刊经营现状、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和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农业期刊广告的发展提供参考。

1农业期刊广告经营现状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广告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报纸、电台和期刊[1]。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找寻新契机,寻求新服务才是出路[3]。

期刊是传播广告的主要媒体之一,其对广告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告也是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部分期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想在实现自负盈亏的同时保证办刊质量,广告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经费才能将纸媒与新媒体接轨,才能更好地传播。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愈加强势,相应的传统媒体也遭受空前的危机[4]。

科技期刊主要是刊登专业性论文,受众面窄,广告阅读相对较少。目前,阅读农业类期刊的读者较少,广告传播力度小,农业期刊相对于医学等行业期刊的广告更少,甚至个别期刊无广告,不足以独立支撑期刊的发展运行。

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品种需要传播,但如今的农业期刊并未完全抓住这一机遇。农业期刊也开始尝试新媒体,多数农业期刊已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广告业务的为数不多,导致农业广告流失至其他媒体。

2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

2.1可信度高

农业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载体,主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刊载以论文为主,期刊严谨正规,周期固定,读者、编者均为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分子,值得广告商信赖;农业期刊刊载的广告一般与农业相关,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储备较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其广告进行审核,对于广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有甄别能力,值得读者信赖。

2.2针对性强

随着市场分化越来越细,专业期刊是市场的新宠,读者非常明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农业和农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期刊定位标准,目标读者相对固定,均为从事农业的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士,刊载广告的针对性强,广告效果收益较好。广告商将农业相关产品的广告在农业期刊上是精准投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达到高效、低价、性价比显著。

2.3费用低

农业类期刊发行量相对小,广告量也较小,运行费用低,收取广告费用较电视、报纸、等媒体低,但针对性强,广告商能用较小投入换取较大收益,相比之下性价比较高。另外农业产品收益相对低,广告商自会选择费用低的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农业期刊是优质选择,若农业期刊自身影响力大,更是优质选择。

2.4新媒体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发达,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5],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广告立体感和实物感增强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产品,广告效果好。

农业期刊也基本开发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纸媒广告的同时,再次刊登在新媒体上广告,新媒体广告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势多样,互动性强,可随时更新,增加了广告的阅读量。广告商适当增加小部分费用刊登在有新媒体的农业期刊上,也有利于缓解期刊的日常运行费用支出压力,达到双赢效果。

3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经营策略

3.1利用好新媒体

新媒体的冲击,世界各个角落均受影响,传统媒体走下坡路,《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传统媒体受众份额也纷纷下降,而《赫芬顿邮报》一类的网络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份额[6]。因此,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利用好自身优势,与新媒体配合,提高质量满足广泛读者的需求,增加受众市场份额,影响力随之上升,广告的效果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

新媒体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在作用,以及农村现网络普及的基础条件,新媒体走进农民生活是必然。农业期刊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页面适当添加吸引农业科研工作者或农民的农业类广告。

3.2提高农业期刊的影响力

1)期刊有好的文章是必要条件,但有一个精干的编辑团体更是充分条件。新媒体时代,编辑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对新媒体和经济市场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发展好期刊。期刊应该增加或培训能设计或者了解新媒体广告的人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期刊的更应该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培养兼农业和新媒体知识的多面人才。同时还要懂得营销知识,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取得广告商的信赖,把握住广告质量。

2)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活动必须适应市场要求,农业期刊也是精神产品,虽有特殊一面但就其商品属性难免与其他商品一样,需要适应市场需求[7]。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新时期,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期刊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调整结构,推陈出新,开辟针对性栏目,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让农业相关人员能从此得到寻求的信息,从而增加被关注度,提高影响力,吸引广告商和读者。

3)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受众青睐和选择使用网络媒介,知识传统媒体受众下降,载体从纸媒到新媒体,其形式要适当变化,因此期刊要紧跟新媒体步伐,自觉列入新媒体队伍,将期刊的电子版、数字化等业务做精做细,走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发展的路,提高期刊的新媒体档次,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4

2014年8月19日,在北京市农产品新型销售模式经验交流会上,市农业局了《北京市主要农产品中长期(2004―2013年)价格变化规律分析报告》。报告分蔬菜篇、畜禽篇和水产篇,其中蔬菜篇包含了大白菜、番茄等北京生产量最大的10种蔬菜品种,畜禽篇包含了猪肉、鸡蛋、鸡肉,水产篇包含了鲤鱼、鲫鱼等五大淡水鱼。报告清晰展现了主要农产品过去十年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和年度内季节性变化情况,总结提炼了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典型模式、肉蛋价格的波动周期及淡水鱼价格季节性波动为主的特点。农业主管部门和生产者可以通过清晰的图表了解过去10年什么农产品贵、什么时候涨,为调整种养品种、规划上市时机提供了参考。该报告是北京市农口部门首次把农产品的市场数据、分析成果向农业生产者正式公开,后,区县农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代表兴趣浓厚,热情很高;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以中长期报告的为代表,2014年北京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是更加注重专题分析,突出监测预警的决策支撑作用。针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响应,服务应急保障。如4月份,针对蔬菜价格回落,叶菜类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研究撰写了“主要叶类蔬菜市场运行报告”;针对2014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5月初猪肉价格突然上涨的情况,研究撰写了“猪肉市场价格分解及未来走势分析”、“关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分析”两份专题报告;在国庆节和apeC会议等特殊时期针对首都“菜篮子”供应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全年共撰写各类分析报告200多篇。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5

1.1缺乏一套科学的信息咨询服务产品质量评价标准

查新咨询服务的效果如何?课题立项和所获科研成果的新颖性评价是否客观和准确?是否在项目评审或成果评价中发挥了客观的文献依据作用?这是检验查新咨询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查新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对查新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各地查新咨询机构的收费大都是自行定价,缺乏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的关联机制,导致查新咨询和信息服务行业管理不规范,并且直接影响了查新咨询和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2咨询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

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近年来,农科院每年新上项目呈不断增加趋势,2001年新上课题31项,2011年达到151项,比2001年增加了4倍多。但院内查新咨询服务人员的数量并没有变化。目前查新咨询服务人员共6人,其中专职2人,兼职4人。而且根据每年科技系统和农业系统申报项目的时间要求,委托查新咨询工作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每个查新人员有时在半个月内要完成2~3个查新报告,使查新报告难以按照查新报告规定的正常时间要求完成。自2001年以来,农科院查新咨询服务的质量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各年度完成查新咨询项目数量占全院新上项目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见附图),咨询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1.3咨询服务人员专业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查新咨询服务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行业,对咨询服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要能够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变化,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咨询。以新疆农业科学院为例,目前全院6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其专业包括农学、草原、农业经济、计算机等,分别负责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课题查新和咨询工作,为了适应院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园艺、植物保护、微生物,遗传、栽培、土壤肥料、节水灌溉等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但面对全院15个研究所(中心)30多个学科和专业的课题查新和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特别对一些不熟悉的新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专业知识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满足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对查新咨询服务的需求。

2新形势下查新咨询服务工作的对策

面对农业科技信息量的激增、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服务水平和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针对西部欠发达省区查新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2.1建立一套科学的查新咨询

服务评价指标,实行查新咨询机构分类定级管理制度根据查新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有利于实现查新咨询目标的查新咨询机构评价办法,对查新咨询机构实行分类定级。即规定各查新咨询机构服务的专业领域和范围,并根据各查新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定等分级和确定各个等级查新咨询收费价格标准,推动查新咨询机构自身建设和查新咨询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查新报告在项目评审或成果鉴定工作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促进查新咨询服务业健康发展。

2.2实施统一规划,实施农业科技信息源分级建设策略

随着网络和数字化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CaSHL、nStL、CaLiS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中国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6],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信息源建设模式。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的信息源建设投入的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相对于世界农业科技文献信息量的增加仍显不足,特别是西部欠发达省区尤为突出。因此,应在信息源建设方面,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实行全国农业科技信息源建设整体规划设计,分级建设策略。即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为中心馆,全国各省农科院图书馆与中心馆联接,构建全国农业科技系统内的二级信息源,实行系统内成员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

2.3建立分工合作的信息咨询服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西部省区由于经济落后,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待遇,聚集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人才资源共享无疑是解决人才不足的较为现实和有效途径。目前,西部欠发达省区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专司信息服务人员的数量相对每年查新咨询项目的数量明显不足,尽管由于文献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与方式的改进,文献检索和查询的时间大大缩短,检索效率和查全率大大提高,但对用户委托的一些在专业内容和研究领域查新咨询服务人员不熟悉的查新项目,要提交高质量的查新报告是困难的。因此,应根据各查新点专业特长,确定各查新点主要负责查新课题的学科领域和范围,实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查新点优势,扬长避短,促进查新咨询服务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和信息咨询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西部欠发达省区还可与国家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共享机制,借助国家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高端人才,开展对西部欠发达省区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2.4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的查新咨询服务成果资源的共享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6

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就要对信息工程项目有关的概念,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不同区分清楚。

1、何谓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建设?

信息工程项目:就是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促进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工程项目一般可分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和应用软件开发项目。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对项目所选择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建设的合理时间与经费预算,实现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需求的有效结合,达到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和目标。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以确保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的能力。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就是为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所作的各项投入和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学法用法、技术研究、项目监管、项目评价、政府采购与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

2、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

传统的工程项目是以资源,特别是有形资源,如人力、机械工时、材料的消耗为主要生产形态,项目成果最终通过这些资源的消耗与形态的转化来逐步实现,以有形的建造物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资源消耗”。传统工程项目的物质资源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资源配置、工程计划、工程组织与协调、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等问题。项目的建设目标相对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项目建设的工期一般是刚性的。质量是可见的(即便隐蔽工程也具有可见的属性)、可检验的、可度量的。项目的建造质量可以与项目运营相对剥离来衡量。

信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更偏重于知识的运用,项目成果要通过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来体现,以无形的智力产品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实现“知识转移”。信息工程项目的信息技术知识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在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有形资产与无形知识的结合体,项目质量受技术选择与实际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大,只有将项目建设与运营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当然,并非说信息工程项目中不存在“资源消耗”,也不是说传统工程项目中没有“知识转移”,这一点应该得到辨证的理解。

目前,从社会整体上看,信息作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项目的时间还不长,对于信息工程项目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立项、评估、定额、监理、效益评价等问题也是近一两年才开始探讨和研究。所以信息工程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

通过工作实践的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加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依法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项目实施依法管理、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已经成为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就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依法管理项目,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和作用。

2、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实施好项目的基础。只有把前期工作做扎实,才能保证项目的切实可行,才能赢得投资源头部门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争取投入。将项目前期工作做稳、做扎实,把好项目遴选关,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3、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项目依法管理和投资收益的关键。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只有做到信息技术、项目实施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依法监督与管理,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4、做好信息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

信息工程项目是要做到信息技术的无形知识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科学、合理、有效结合,才能发挥项目的实际建设效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的评价要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做好项目建成后投入运行的技术应用效果、运行管理成本等的综合评价工作,才能得出信息工程项目真正客观、合理、有价值的结论。

三、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状况

农业部信息中心作为农业部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通讯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为农业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办公提供通讯、网络技术支持和服务,承担着农业部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等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为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进行信息工程项目的遴选、评估和申报,切实管好用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建投资和专项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1、学法用法,项目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为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变化和要求,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和项目管理水平,农业部信息中心对信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和四个配套管理规定的要求,对项目申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明确职责、重点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对重大信息工程项目,为确保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廉政建设,按照《农业重大招标投标项目廉政监督规定(试行)》,向派驻农业部的纪检监察机构进行项目备案和报告。对财政专项项目的申报、可行性研究和经费预算等工作遵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进行。

为配合国家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农业部信息中心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农办财[2005]39号《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做好信息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

2004年底国务院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都规定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强化了对责任人的惩处。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这对加强信息工程项目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严格筛选,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针对本部门发展计划工作的不同内容分别成立了项目前期工作小组,进行项目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针对有关技术问题深入讨论、研究,形成基本建设项目草案。项目草案由各自工作小组在中心范围内进行汇报、讨论,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由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事业发展的紧迫程度确定本年度基本建设申报项目。对拟申报项目,由中心领导、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预算编制人员等组成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小组,完成项目相关报告的编写工作。对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中心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一同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写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完成了《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讯系统同城联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农业部通讯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设备采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卫星多媒体传播系统(DVB)主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建设二期项目建议书》、《中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数据存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办公系统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等项目申请报告的编报工作,经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审核批复,已经落实了部分项目投资资金。

3、严慎细实,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工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项目具体执行工作,同时要求计划财务部门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监督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初步验收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形成项目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引入信息工程监理制度,重大招标投标项目执行向纪检监察机构备案、报告制度。对规定限额以上的投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竣工审计、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更加合法有序地进行,以便获得国家投资的最大收益。

对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部第39号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个配套规定,信息中心非常重视这一个办法和四个规定的学习落实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领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新规定、新要求,对照此前的项目管理工作,找差距、找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农办财[2005]39号文件《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中心主要领导和计划财务部门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能力,增强合理、合法、规范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确保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农业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

总结

近年来农业部信息中心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理清思路、创新思维、依法管理、注重实效,确保了信息中心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事关项目管理工作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领会不够透彻、贯彻执行力度尚需加强;

(2)项目申报前期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全面,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前期工作质量有待加强和提高;

(3)项目实施中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还需认真理解、掌握,财政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4)项目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移交和项目后评价工作,以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四、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有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

依法进行项目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更关系到分管领导、承担项目工作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绝不是空话,学习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认真学、仔细学、学以致用,才能为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对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讨论,组织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切实提高依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2、进一步做好项目规划、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规定,项目批准立项、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后,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复文件执行,严禁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实际项目执行中的调整往往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对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进行项目内部评审,确保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充分进行需求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建议成立单位内部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内部评审、专家论证,严把申报项目关,确保申报项目的质量。

3、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按照农业部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基建项目和财政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计划编报、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严格遵守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与政府采购管理规定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和工作流程,标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7

一、报纸定位:从关注城市到兼顾农村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说:“报纸的定位,就是你的位置放在哪里,你的位置对面坐的是谁,你面对谁讲话。”③定位是报纸发展的方向,也是报纸运作的规范,多数都市报的报纸定位往往侧重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也就是说其报纸的采编、发行主要在城市,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市民。

都市报在产生之初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定位、创新理念、创新品牌、创新经营,可以说,创新出一整套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报业运营模式。④但是近几年来,都市报产品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衰退,沿袭初创时期的运营模式,固守早期的报纸定位,事实上正是这些因素限制了都市报的发展。

摆脱服务市民的报纸定位的拘囿,兼顾服务农民生活,将会为都市报的发展带来清新之风。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报纸。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差别正在逐渐缩小,农村经济的繁荣促使农民开始关注整个市场环境,因此农民迫切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民具备读报的能力。报纸未能在农村盛行,而收音机和电视机则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报纸对受众识字能力的限制。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民具备了读报的能力。再次,农村观念的开放使农民拥有了读报意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开放,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形成了一股打工热潮。他们在城市受到新观念的影响,开始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观念带回农村,使农民的读报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农民读报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信息,渴望被媒体关注。而现实情况是真正针对农民的报纸很少,虽然大多省份都有农民报,或者各省的机关报发行农村版,但是其报纸版面少、新闻少、信息供求不对等的现象比较突出,以《河北农民报》为例,每周两期报纸,每期报纸8个版面,其中新闻版面数量很少,其余的为农业知识、经验介绍、广告等,因为这些信息的缺乏对信息需求的精确调查,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因此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和新闻接近性的要求。

都市报拥有充足的版面,并配备了庞大的采编队伍,具备为农服务的基本条件。而且,农村是报纸发行和新闻生产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都市报的城市化运作方式遇到挫折的时候,适当调整报纸定位,以关注城市生活为主,兼顾农村农民的需求,也许可以帮助其顺利转型。

二、报纸采编:从市井角落到广阔农村

都市报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时间维度上的同质化倾向,什么时间做什么新闻,今年与去年一样,明年与今年一样,这就使得受众对这些陈旧的“新闻”失去了兴趣。其二是空间维度上的同质化倾向,各个省份的都市报新闻报道大同小异,很难突出地方特色,在同一时间段里,几乎所有都市报关注的视角雷同。众所周知,都市类报纸是依靠广告生存的,其广告额受报纸发行量的影响,而决定其销售量的重要因素就是报纸为受众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新闻的特质贵在“新”,它要为受众提供需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都市报与党报不同,其衡量新闻的标准都是从普通民众角度出发的。为了很好地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向农村汲取新闻也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农村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其生活和生产方式还保留有许多宗族痕迹,其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其不为都市人所理解的生活状态,对于农村之外的都市人来说都带有新鲜感;同时,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其生活中常常伴有不符合法律规范的事情,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的管理体制,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村中观念的开放,人们越发认识到了新闻媒体和新闻信息的重要作用,虽然这种认识并不是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但是这有利于农民新闻意识的整体提高。在这种新闻意识的提高过程中,农村还产生了业余的“新闻线人”,他们大多接受过中学教育,在农村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其中多数人还有过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经历,他们主动把农村中的新鲜事,尤其是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事情及时向媒体进行反馈,以期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压力促使问题的解决,他们正逐渐成为连接都市报与农村的重要角色。

都市新闻的采编走进农村,既可以增加新闻的新鲜度,又可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样就能提高都市报在农民群体中的公信力,并进一步实现其监督社会的功能。我们认为,都市报可以进行农村题材的专题策划,并积极培养农村中的“新闻线人”,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新闻成本的基础上,采编更多的好新闻,从而带动报纸的发行,增加报纸的广告收入。

三、报纸发行:从依赖都市到服务农民

报纸的发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没有发行量就没有影响力,也就没有都市报的经营;另一方面,发行量又是都市报经营的最大成本,发行量越大,报社的经营成本就越大。巨大的成本是每个报社都必须面对的经营问题。归纳全国都市报的做法,消化经营成本的出路不外乎两种:一是扩大广告经营的总量,用广告经营的总收入来抵消产品成本而获取利润;二是通过优化发行结构,尽量控制报纸的无效发行,以达到节流的目的。⑤

目前,困扰都市报的一个难题是单笔广告费用偏低,这是由都市报的市场定位决定的。因为其面对的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而这些受众群体无力消费奢侈品,因此汽车、电脑、高档化妆品等销售商并不把巨额的广告费投入到都市报。综观都市报的广告,多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

面对都市市民,都市报的广告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使得商家对报纸广告的投入降低。所以,寻找新的广告消费群体成为都市报发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破都市报发行区域的限制,从都市走向农村,无论是对于发行还是广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农村是报纸的潜在市场,占领这个市场,就占据了读者,也就占据了广告消费者。都市报可以根据受众人群的特点刊登农业设施的广告,包括农药、化肥、种子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用品,也包括农业新技术、用工招聘等农民需求的信息。同时,随着交通的发展,农民进城购物也成为可能,生活用品在农村也拥有广大的市场,这些将吸引着广告商向都市报投入广告费用。

都市报在农村的发行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其一,都市报新闻采编兼顾农村,新闻接近性可以促进报纸发行;其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科技信息和务工信息的需求促使其主动向报纸求助;其三,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从生存向发展和自我实现转移,获知新闻、了解社会逐渐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这也使得报纸在农村发行成为可能。但是报纸在农村发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制订合理的发行方案,并注意缩减发行成本。

面对都市报的“冰河期”,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应该积极作为,寻找其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空间。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使得农村成为都市报的重要发展空间。那么,如何占据这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如何作为,则是都市报应该继续考虑的问题。

注释:

①孙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新闻大学》,2003(04)。

②众智:《都市报面临的形势及战术抉择》,《青年记者》,2007(10)。

③张立伟:《报纸定位三问――以华西都市报为例》,《都市报现象研究》论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④陈翔:《探讨都市报十年发展显现的问题》,《新闻记者》,2008(01)。

⑤胡雪:《论都市报优化发行结构》,《中国报业》,2007(11)。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8

摘要在探讨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循环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然后,分别从会计目标的拓展、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计量方法的综合利用四个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的核算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企业会计核算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革,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封闭的资源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这也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时期,农业企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适当的予以变革。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循环经济在经济领域的逐步影响,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得到迅速的加大,使得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有所降低,但是所谓的“绿色壁垒”则显示出不断增强的趋势。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口商品时,不但要求最终的产品达到环保要求,同时还对产品从原材料、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可回收性等产品的全周期都提出了对应的环保要求,对我国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外贸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自然利用效率偏低,在资源产出率、利用率、综合利用程度以及资源回收等方面都极为欠缺,使得农业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障碍。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1.企业受托责任增加,会计目标得以拓展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从传统的经济领域开始往自然资源领域、环境领域拓展,导致农业企业的会计目标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得到了延伸。在具体的业务方面,表现为不但需要向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提供财务、经营成果、现金流等信息,同时还要提供自然资源减量程度、资源再利用以及资源再循环等产品前期过程的财务信息。而且信息的使用者不但涉及到传统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同时还包括国内外的环保组织、社会监督机构等。

2.企业核算内容增加,核算难度增加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体现出所谓的“3R”特征。也就是自然资源与废弃物材料的减量化(reduce)、投入的资源与排放废弃物的重复利用(reuse)、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再生(recycle)。

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通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源进行多次循环利用成为了我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建设模式,形成以资源整体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企业经济、资源整体循环的发展变化。同时,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环保设备的建设,以实现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保证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所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目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以品种标准化为基本目标,通过质量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农产品原料的采购,直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换率,促进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程度的提高,使得生态农业生产链得以延长和拓展。而当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还不足以应付农业企业所涉及到的上述工作内容,对应的核算体系还没有形成,增加了农业企业核算的难度。

3.导致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拓展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具有经济和物质的封闭流动特点,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表现出的目标不再只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信息,在将环境信息纳入到会计报告中的同时,还需要分析环境信息给企业所经营项目造成的影响、企业可以利用环境信息实现企业效益增加的方式等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污染物排放的最低。基于此,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应该是以环境信息的分析与披露,以提高企业资源循环程度和利用效率为目标的信息总结。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的核算策略

1.合理拓展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和强化,企业必须在考虑并达成自身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企业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提高。在设计到企业会计主体内容的设计式,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不同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努力在其中需求一种代与代之间公平合理发展的方式,为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理想的自然资源存量。因此,农业企业在设定会计目标时应该对会计核算目标予以适当拓展,不但需要向投资者。债券人以及政府管理机构等提供对应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会计信息,同时还需要向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循环经济受托责任的设计模式等相关信息。这就要求现代农业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针对资源减量化与环境保护所引发的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对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一个全面的衡量。

2.适当增加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应该负责对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的责任,以确定循环经济下农业企业会计的相关要素。这包括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对象、核算因素等,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对包括企业经济资产、负债、环境资产、利润等在内的所有内容。在农业企业资产核算的过程中应该将企业的绿色固定资产、环境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纳入到核算内容当中;在负债核素中将环境负债项目纳入其中,增加对应的账户支付企业需要缴纳的污染治理费用;在资产所有权益分析中添加环境资本核算科目;在企业的收入核算过程中不但要对经济收入进行核算,还需要对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等环境收入进行核算;费用核算过程中需要增加环境保护支出、资源成本支出以及废弃物回收支出等几项内容,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当中。

3.完善会计信息披露

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环境保护工作及其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因此需要在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完善。这可以以传统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为基础,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分析书等分析由于环境资源问题给企业财务及经营带来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可以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单独披露。

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进一步说明由于农业环境资源问题而导致农业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等发生对应的变化。因此,在农业企业的会计报表中适当增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同时采取单独披露的方式可以达到相关的目标。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报表附注中明确列出循环经济会计政策下的相关信息;编制详尽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形成对应的会计报告,该报告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以补充的形式附于环境会计报告之后。在该报告中,应该对农业企业的资源耗费、资源的再生和利用状况、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获得的环境效益,带来的社会效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核实,保证其给利益相关方带来影响的真实性。

4.合理丰富会计计量方法

随着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会计计量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与计量的需要。因此,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之下的企业资产、负债、费用、收入以及企业利润的计量等都应该通过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计量方式,对环境统计量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废物排放量等进行分析。在循环经济背景之下,现代的农业企业会计计量能够通过将计量方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定向计量与定量计量。同时,还可以采用数字计算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所有的会计信息接受者、使用者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深刻的掌握,尤其是对企业的环境工作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货币计量作为企业财务会计高你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假设,因此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理论应该将非货币信息转化成为量化的货币信息,以此方法作为循环会计计量方式的重要途径,综合采用诸如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以及价值评估法等方法,对会计计量方法的多重性进行完善。

结语: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实施是将来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探讨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同时,探讨了循环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之后,分别从会计目标的拓展、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计量方法的综合利用四个方面探讨了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会计的核算策略。为农业企业逐步向绿色、高效、可循环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9

【关键词】大众传媒农村信息贫困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简称“村村通”)的大力实施,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媒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和覆盖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农民接收信息的条件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增强。但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农村信息贫困的客观现实依然存在,信息贫困依然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小康。农村信息贫困严重制约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

农村信息贫困现状

当前,农村信息贫困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在农村地区的失语或缺位,农民拥有媒介资源极少,接触媒介种类和信息内容单一,适于农民的信息严重偏少。四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农村分布严重失衡,基本上是电视一统天下。在电视中,涉农内容少、播出时间少、播出时段差。

拥有传媒资源偏少。调查显示,农村的媒介生态系统不容乐观,传媒数量和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城市,而且分布也极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城乡居民信息“鸿沟”非常明显,农民在传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明显处于“弱势”。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单位1900多个,生产广播频道2100个、电视频道2200个,报纸共1935种(不含港澳台),期刊9851种。但在广播电视中,涉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栏目不足1%;涉农期刊不足200种,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不足30种。在网络上,农村网民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6%,规模达1.56亿。总体上看,近年农村传媒市场中网络和手机发展迅速,广播和报纸停滞不前,电视覆盖率稳中有升,农村传媒在结构上存在严重失衡。

接触媒介种类单一。多项调查显示:农民接触最多的大众传媒是电视,其次是手机和网络,对报纸和广播接触最少。各类媒介在农村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电视一枝独秀,广播式微,报纸被边缘化,网络和手机异军突起。彭月萍等学者对农民与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日接触时间的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的稳定接触率分别为97.3%、28.3%、17.6%、11.9%,网民比例最低,从未上过网者占79.9%,而从未看过电视者只有0.2%,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总体均值远远高于读报和听广播。农民对大众传媒的使用呈现一种畸形分布。

接触的信息内容单一。每种媒体都有其劣势:广播电视新闻过耳(眼)不留、“一次性过”、不易保存,报纸新闻出版周期长、传播速度慢,网络新闻有时真假难辨、可信度低。因此,接触媒介种类的单一必然导致农民受众信息接收种类的单一、信息“营养不良”,导致城乡信息“鸿沟”不断扩大。例如,电视是农民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但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信息不容乐观:在许多偏远的乡村,天线电视架只能收到几套电视节目,内容多为电视剧、广告和县市级新闻。在广告中,约70%是时间长质量差的医药广告,甚至还有不少是虚假广告;条件较好的乡村能收到中央电视台、部分省级卫星电视节目,但电视中那些汽车、房地产、高档化妆品、豪华家电等广告几乎与他们无关。相对市民来说,农民从传媒中接收到的信息十分单一和有限。可以说,大众传媒在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未能有效担负起知识启蒙和观念引导的作用。

对农报道内容失衡。在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中,报道“三农”新闻的比重偏少,尤其是农民致富、科技富农等方面的信息更少。受传媒报道视角和农民信息观念的影响,央视第七频道“致富经”、“农广天地”等少有的对农新闻栏目在农村不太受欢迎,调查显示:经常收看“致富经”、“农广天地”等对农节目的仅占9.5%,“有时收看”占23.1%,“偶尔碰到了看看”占28.2%,“从没有看过”占38.4%。然而,经常收看电影电视剧的比例却高达81.5%。①对农传播新闻不受农民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内容和表现手法脱离农村实际。

农村信息贫困原因分析

大众传媒的产业属性使得传媒资源配置向城市集中,导致城乡贫富差距除了收入差距外,还表现为信息差距(即通常所说的“知沟”现象)。由于收入差距和信息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越低,获取的信息相对越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传媒的因素,又有经济、地域、教育文化等受众因素,还有政府的因素。

从传媒角度看,对农村媒介结构失衡、农村信息贫困等问题,大多研究者将责任归咎于传媒,批评传媒“嫌贫爱富”。其实,这对传媒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传媒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新闻媒介作为信息产业,是现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产物。新闻媒介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从属于信息、娱乐产业范畴,具有双重属性,即事业性和产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产业属性日益凸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绝大部分新闻媒介追逐利益最大化,开始偏向消费能力强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城市低收入人群等则被弱化和边缘化了。因为消费能力强的人群的注意力是广告商极力追逐的。从销售的角度看,新闻媒体从事的是注意力经济,即新闻学上讲的“二次销售”:第一次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新闻产品,以此获得受众宝贵的注意力;第二次则是把受众的注意力高额出售给广告商(收广告费),弥补第一次销售的亏损,从而实现赢利。学者徐雪高认为:媒体“两次销售”过程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吸引第二重消费者—广告商。

影响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媒体的类型、媒体的知名度、收视(听)率、点击率、发行量以及媒体辐射、发行区域与商品销售区域之间的关系,媒体受众(广告目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等。为了吸引广告商,媒体就不得不考虑吸引消费能力强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注意力,迎合他们的兴趣和口味。而消费能力较弱的农村受众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自然不被大众传媒重视。

此外,在农村地区采制和传播信息成本高也是媒体回避农村的主要原因。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对农传播人才偏少,新闻采访、制作和传播成本比高。因此,广大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不会被媒体关注。

从农民自身原因看,造成农村信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农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居住较为分散。从接受信息的经济成本看,除了收听广播成本最低外,从电视、报纸、网络和手机接收信息的成本都较高。报纸虽然每天每份只需1元左右,但一年下来也需要三百余元;成本最高的媒体是网络,除先期购买电脑、配件需花几千元外,还有后期的上网费、维修费等。媒体的不易得性或单一性是农村信息贫困的又一大原因。从教育文化角度看,文化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的敏锐性不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主动性较弱,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十分有限。马克思认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既然信息在农村的需求量、消费量不大,传媒自然不会在农村市场投入较多的目光和财力。

如前所述,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和国家在农村投入不断加大,农村拥有电脑的比例大幅提升,这说明农民在接受信息的硬件上有很大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是用电脑查阅、浏览有用信息,而是在玩游戏、看影视。因此,网络在改革农村观念、带动农村致富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发挥。此外,农村地区受众居住相对分散,信息接收成本高。

从政府角度看,政策扶持效果初显,但彻底改变农村信息贫困现状的任务依然艰巨。为缩短城乡信息鸿沟,国家对农村信息贫困问题高度关注、加大投入,自1998年起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工作以来,农村传媒生态、农民的传播行为及其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贵州为例,自全国启动“村村通”工作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贵州“村村通”的“硬件”(网线、交通、水电等)得到了极大改善,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但媒体的广覆盖率不等于乐观的传播效果,更不等于传播影响力的自然提高。更何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促进城乡之间、东西部农村之间媒体、各类媒体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传媒健康发展的瓶颈。

尽管广播电视、水电“村村通”工程推进多年,农村基础条件也有很大改观,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网线安装投入大、很多地方没有闭路电视,只能通过安装“小锅盖”(无线天线)收看、报纸投递成本高,部分边远贫困地区仍处于信息荒漠状态。因此,解决农村传媒“硬件”问题的力度须持续加大。同时,解决“软件”问题(对农传播内容、时间、效果等政策扶持、制度安排)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解决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介、农民三方共同努力,关键是平衡农村传媒生态,保证农民能充分接触各类大众传媒。同时,各类媒体要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介内容,增强农民接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剩余的钱会投向文化消费领域,如购买电脑、学习上网、订阅报刊、使用智能手机等,这会改善对媒介的拥有程度。有了广告市场,各种媒体会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政府除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外,还要加大对农村传媒的扶持力度。农村传媒市场尽管社会效益较高,潜在的经济效益很大,但风险也很大。“作为理性的媒体来说,如果不降低市场进入的风险和难度,媒体不会也不可能花费昂贵的代价冒险进入农村市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对那些到农村开拓市场的媒介给予人才、政策以及资金等多方面倾斜,加快宽带网络、卫星接收站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在农村传媒市场建立初期,政府要给予大众传媒一定政策性支持,使其完成在农村市场上的原始积累。例如,贵州省将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列入2013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计划新增1300个自然村通电话、1200个行政村通宽带、52万座农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接收站。

另外,加快城镇化建设。媒介向城市汇聚和集中已成为媒介发展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为媒介提供了充足的财力资源或广告资源;城市不仅为媒介提供了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和有消费能力的近程受众;城市吸纳和集中了大量训练有素的优秀媒介人才。”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看,同农村相比,媒介集中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城市,其主要原因仍是成本问题:共享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以节约基建成本,人口集中和交通、通讯便利可以节约新闻采制、发行成本和广告成本。

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把更多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居住分散、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转移到小城镇上来,一方面可以节约传媒覆盖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当然,解决农村信息贫困现象需要政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解决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媒体层面上,需要转变理念,开拓农村市场。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报道“三农”、为农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甚至会亏本,但其产生的改变农民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等的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传媒能够转换思维、转变理念,看得远一些,把对农服务看作是一项赢得更广泛的受众,为传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战略举措,那么,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的解决难度将大大减少。

第二,传播者需要消除传媒歧视,树立正确的媒介生态观。樊葵认为,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其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媒介生态和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媒介自身的发展。

第三,改变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在内容上,农村媒体姓“农”,面对农村的栏目要增强为农意识,坚持为农服务的理念,农村传媒报道应急农民所需,提供农民最想了解的信息。同时,传播者应该深入了解农村受众的需求特色和信息的解读能力,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改革节目设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在涉及农村弱势群体的报道上,要避免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他们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营造农民群体的话语中心。总之,要改进文风,让农民受众喜欢看、看得懂、起作用。

在农民层面上,农民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毕竟,政府扶持农村媒介发展,媒介开设“三农”频道(率)、栏目,增加对农报道,提高媒介在农村的覆盖面,这些措施只是解决了农民拥有和接触媒介、媒介资源问题,农民能否借此更新观念、获取致富信息,最关键的还是农民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农民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外界发展信息和先进科技,把接触大众传媒看作是改变思想观念、掌握发展技能、提高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媒介素养,学会正确接触、有效使用媒介,提高利用媒介获得致富信息、改变观念的能力和意识,转变传播观念,掌握媒介话语权。

(作者分别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招标项目“贵州农村传媒生态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XZB1108)

【注释】

农业信息化行业报告篇10

为十万余、千万余户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报告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充分彰显

截至2013年末,全国联网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为云南省14.26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1641.42万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主要产品——信用报告在信贷领域已取得了极大成效,近三年来为全省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1342万次。同期,全省金融机构运用信用报告实现不良贷款清收2.72万笔,金额为45亿元;拒绝企业授信、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申请15.97万笔,金额457.20亿元。为满足社会公众了解自身信用记录的需要,全省人民银行设立126个信用报告查询网点,四年来为主动前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免费服务52.24万次。

联合部门力量探索建立失信联动惩戒机制,有力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为加大对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2013年5月,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与省高法联合印发《建立法院执行案件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股权投资领域的诚信建设,协调省发改委通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股权投资备案企业相关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备案管理全覆盖。为解决担保公司代偿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已将56笔代偿信息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涉及担保机构22家,代偿金额2.6亿元。积极推动信用报告在贷款贴息项目审核、企业评优等非银行领域发挥作用,2013年全省人民银行为政府部门提供查询服务2503次。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初显,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

为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制定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管理办法》。为解决信息共享难题,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截至2013年末,已为419.45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评定信用户1435713户、信用村1165个、信用乡镇97个。

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农户贷款余额持续较快增长。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达1372.53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46.28%。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不断下降,2013年末农户贷款不良率为1.94%,分别比2011年、2012年同期下降1.59和0.88个百分点,金融业务实现良性循环。

联合部门力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以“征信+评级+信贷”模式,推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工商、法院、质监、环保和社保等部门沟通联系,收集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信用信息。探索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式改革创新,与省工信委沟通,分“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自愿参与”三阶段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计划。

建立评级市场分类管理模式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市场”与“市场+行政”相结合的分类管理模式。201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信用评级报告集中审核制度,要求评级机构完成评级报告后,必须先通过专家评审会的审议方可提交使用者。2013年以来,对借款企业评级业务,引导评级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业务,对担保机构评级业务,充分发挥总经理联席会议的自律职能,统一评级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规则。截至2013年末,全省已累计完成700次信用评级,实现评级收入2970.5万元。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社会公众更多了解信用知识,珍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