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14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1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且人数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从婴幼儿到学生阶段,再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其身心状态都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各个阶段的状态都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人,肯定从幼儿时期开始心理健康就会有一定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心理教育是必要之举。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1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幼儿的生活与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幼儿长期生活在较为压抑的环境下。除此之外,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围绕着"学什么"来展开,对幼儿是否愿意学、怎样学都没有太大的关心,时间久了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关心越来越少,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

1.2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比较忙,对幼儿学习上的关心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因此受到的社会教育少之又少,使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很难实现。

1.3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于幼儿应该学什么知识,怎么做才能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此往往会将一些成人的主观思想强行灌输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的范围,这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之后甚至会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教育

2.1优化教育环境。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应该肩负起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最基础的做法就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优化物质环境就是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例如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这一天,用相关的信息布置板报,使幼儿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对待每个孩子,比如说幼儿刚开始到幼儿园上学时,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他们做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让幼儿留下心理上的隐患。

2.2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个性的不同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教育。幼儿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并据此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方案。例如幼儿出现厌学心理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学习,而是要通过劝导工作,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强迫只会使幼儿的心里更加反感。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特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品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的一种新型课程。它强调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积极参与性与活动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六)适当的自我暴露,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与亲切感。根据人际交往的相互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教师适当自我暴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敢于真诚地表露自我,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方面。第一,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方法、技巧。注重在日常生活、网络、书刊中积累各类素材。第二,注重对课程效果的追踪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实践,如在亲子关系主题中,可以邀请其父母参加活动,并通过电话网络等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第三,不断进行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对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赖运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75-78.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3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86-01

我们经常说“健康第一”,但是这里所指的健康第一,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具备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小学生的心理还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体育课堂有“课堂社会”的美称,体育精神有“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之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笑纳与摒弃、严守规则与钻营取巧等矛盾心理,交织着对立与顺应、情感与公正、成功与失败、努力与运气等内心体验。这种现场教学提供丰富、鲜明的教育素材和育人机遇,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而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1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1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我们虽然在一直强调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能拿“分”衡量一个人的发展,但是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还是依然存在的,升学率,学校班级的排名,这些无形存在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文化教师关注的是哪位学生学习进步了,哪位学生退步了,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哪些学生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差异。归根结底,是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不透彻、不到位。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用科学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要认真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对教材钻研不透。新课程下已经从体育发展到了体育与健康,在从前只是关注学生身体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与教育的前提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我们有些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缺乏对健康教材深入地研究,对健康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研究不够,过分依赖和局限体育运动健康教材。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所以也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

1.3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但是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身体直接参与在游戏、运动竞赛学习活动中,有时候我们不能更好的监控观察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所以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对学生做出健康的正确指导。但是适当的运动能调节身心舒缓学习压力,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成功以后,能够增强自信和自尊,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培养,体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情况,通过预测、观察分析手段及时收集学生心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2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2.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体育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合作,帮助学生理解到困惑的东西,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消除和压抑学习不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受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求严格的课堂纪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学会的自由发挥,因此,必须在教学上多下功夫,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教材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而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蹲下来”和学生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对于学生的一些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调整教学,创设心理训练环境。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占多,学生很容易形成自私、孤僻、虚荣、脆弱的个性心理。体育教学应积极地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心理训练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如开展挫折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调整,锻炼抗挫折能力,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通过一些挫折训练,学生能够不断地增强自信心和用于接受的勇气,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作用。

2.3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开放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注意力全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上,还要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心理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情抑郁、焦虑、紧张、自卑、恃弱、畏惧等情绪或行为有异时,要及时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排除各种干扰,维护心理的自然、健康。由于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因此,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应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角度、多方位地积极评价,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4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教学内容多选择如游戏、接力比赛、球类等集体项目,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成功合作的体验及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这项工作我们也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前进,找到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更有利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健康第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4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指出:“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是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的需要,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的重要途径。但辅导员究竟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值得探讨。

1应正确认识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形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会与他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这一重任自然会落到辅导员身上。

1.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

我院曾发动同学,采取随机、不记名、现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对兰州5所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该调查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88份,其中有效问卷678份。其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大学生曾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16.2%的人想过要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但遗憾的是最终只有5%的人真正找了心理咨询师;在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依次为性格、情绪、学业、身体、遭遇、自杀、习惯等;性格不稳定、学习不满意、生活不满意是困扰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三大问题。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2要充分利用辅导员角色赋予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首先,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和学生主要精神关怀者。辅导员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在班级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他在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性,学生对他也有比一般教师更多的信任感。这是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利条件。其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是一致的。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者,其主要工作性质是一种以心育人,以人育人,以素质育素质的精神劳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心育心,培养优良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这正是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境界,因而也是一种优势。

3辅导员应该创新载体、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皆属于育人工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应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3.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加以归纳、整理,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3.3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辅导

大学生在各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新生阶段不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恋爱交友、毕业年级会出现就业困惑等,以及校园内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反映,对此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以心理专题讲座的形式,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通过心理咨询,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

3.4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要在班干部及朋辈咨询员的协助下,善于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并根据其表现形式进行准确、果断区分。对程度严重、情况危急或者自己处理不了的心理问题,及时动员学生求助心理健康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咨询或治疗,使其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防止恶性事件发生,而对程度轻微、发展缓慢、自己能够处理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充分动员发挥班级“朋辈”心理咨询员的自助功能,帮助学生及早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困扰,改善心理面貌,获得心理发展。

3.5把心理辅导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心理问题的产生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影响其思想认识和心理行为形成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需要辅导员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辅导员完全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某些同学予以特殊照顾,把心理辅导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3.6加强大学生挫折感教育

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有可能在特殊情况下采取不理智的反应,比如攻击行为、自毁行为等。辅导员要教育学生知道挫折对人辩证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以及受到挫折后如何理智地选择解决方法,使得学生懂得人是在战胜自己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教会学生喜欢挫折,在挫折中培养人的耐受力、积累生活的经验、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不挠的意志。

3.7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

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辅导员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贴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切实受益,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委员这个桥梁把辅导员和学生联系起来。由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带领全班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容易深入到学生个体。

3.8利用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3.9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咨询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是一种及时、高效、具有隐秘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羞涩心理,提高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5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心智培养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的“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分内的工作。某种意义上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级预防员。

那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一、明确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

1.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学校心理辅导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青少年辅导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2.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与情绪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健康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而少数学生的个性偏差,如孤僻、好嫉妒、暴躁冲动等,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待人处世。

3.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境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有关,如考试焦虑,因升学压力过重而厌学、弃学,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各种危机事件(自弃、自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以致因学习问题而产生抑郁、自卑等。

4.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班主任和我们的德育教师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平等地和学生探讨少男少女健康的两往,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5.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青少年的压力源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和异往等方面。由于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压力,常常会出现心理紧张、迷茫和反抗。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攻击又常常是爆发亲子冲突、师生冲突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

6.帮助学生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富有理想、生气,他们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和更长远的未来,同时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常常显得比较脆弱和容易动摇。班主任在日常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偶像崇拜、网络成瘾,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要进行预防和干预。

在明确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内容后,班主任更需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从而形成辅导的方法。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步骤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包明确问题行为、收集个案资料、评估分析、确定辅导方案、实施辅导过程、检验辅导效果与随访六个阶段。

1.探讨并理清问题

这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是:教师知道学生发生的事以及他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个人问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情绪宣泄;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使其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知,并理清具体的困扰是什么。

2.收集个案资料

收集资料是个别辅导的基础,要详尽地了解辅导对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自述、访问、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来收集包括学生的当前状况、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等主要方面的情况。

3.评估分析

班主任在与当事人充分探讨问题并掌握了必要的个案资料后,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社会生活阅历和个别辅导经验,对学生的叙述和所获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的程度。

4.确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班主任要制订出具体的辅导方案。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辅导目标,其次选择辅导的具体措施,可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围绕当事人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进行。

5.实施辅导过程

确定个别辅导的目标和措施后,就要根据辅导方案进行具体的个别辅导和干预,将构思一步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非理性想法的改变、消极情绪的调整还是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适时的强化和再评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具体的辅导目标和辅导措施。

6.辅导效果评估与随访

经过一个时期的个别辅导之后,班主任要观察学生此时的行为表现,与学生一起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照辅导目标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实施的辅导是否有效。通过辅导效果的评估,还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经过一段艰苦努力之后终于达到目标的成功体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难得的成长经验。

当然,班主任要想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除要掌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之外,还需要在实战过程中积累丰富且有效的辅导技术。

三、班主任心理辅导基本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1)确定目标行为。该环节包括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是如何习得,又是如何被巩固的),并确定矫正目标。

(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目标确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至少3天)来观察,来测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然后求出每天或者每周的平均值,以此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

(3)选择强化物。行为改变是通过强化手段获得的,因此选择强化的方法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关键所在。强化的方法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化和惩罚法这四种。

(4)实施行为矫正程序。需要对实施期间的目标行为表现做观察和记录,并与之前建立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

(5)效果评估与反馈。根据记录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2.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指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从而调整其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术。

(1)帮助学生认识情感、行为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2)寻找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识别非理性思想。

(3)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同时发展更适合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4)练习、巩固,将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认知结构。

3.情绪调整技术

情绪调控技术是指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之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1)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

(2)引导学生宣泄和恰当地表达情绪。

(3)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4)帮助当事人学会控制、疏导情绪(转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制怒法、升华法等)。

4.积极暗示技术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班主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调节其认知、情绪、意志、信心等。

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均可以作为暗示手段。一般来说,暗示的语句越简短,就越有效;暗示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进行时态;尽可能以事实为依据,或努力创造出一种让人相信的感觉。

心理辅导技术远不只以上四种,但对于班主任所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这四种方法的确是心理辅导实践中非常需要的基本辅导技能。实践证明,班主任经过专业培训,是完全可以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

总之,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主要承担面向班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作为班级领导者——班主任,若要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提升自己对于班级学生以及团队的心理辅导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更需要在自身人格、态度、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方面提高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解决学生的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6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7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将进入成人的阶段。由于来自家庭、社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往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认知、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正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格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无聊空虚、不良意志品质、懒散退缩、回避困难、逃避责任、虚荣、自我中心、环境适应不良等,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教育引导。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尊重每个学生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8、19岁的青春期,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否则容易产生“教成人,结成冤”的现象;再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她),“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1)学习与发展的原因。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自觉、自立、自主、自强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未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诸如会计证、计算机证等考试屡屡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大、成才欲望强的敏感时期,但由于他们大多心理脆弱,在学业上如果不够满意或对未来就业和发展感到迷茫时,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心理失衡。有些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生理上的问题。

(2)人际关系的原因。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交往比较容易,而有的则比较困难。现在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大多自我中心意识特强,与人合作能力差,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既感到新鲜有无所适从。一方面,不少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这些学生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情感的原因。大学校园的失恋问题尤为尖锐。对正处于心理情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失恋是生活给他们的第一道难题,面对失恋的考验,初尝爱情青苹果的酸涩,往往会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大学是缺乏成熟恋爱条件的: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才导致大学高频的失恋率,而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自然无法回避。

(4)贫困及家庭的原因。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上学经费而紧张、愁苦,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加之同学当中高消费、攀比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上、人格上都觉得低人一等,怕被他人瞧不起,而长期处于苦闷状态。此外,父母溺爱、家庭成员不和或父母离异,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敏感多疑、忧郁、仇视、暴力等倾向。

(5)病理性原因。每年新生中都有因患抑郁症而休学。究其致病原因,或因家庭不幸、或因高中压力过大造成,而且这些同学抑郁症的初发阶段基本在高中,上了大学后,因不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而旧病复发。

三、注意心理换位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素质幼儿教师道德素质业务心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62-01

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若要学生顺利地完成小学学习任务,就必须要抓好幼儿园的学习基础。幼儿年龄小,天生爱玩好动,还不知道自己学习什么,如何学?为什么要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教他们如何读书写字,如何遵守纪律,如何团结同学,如何尊敬师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知道如何学习,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完成这项任务。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一个教师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制约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发展水平。教师的情感、意志、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思想,努力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必须具有:(1)热爱教育事业,时刻为幼儿服务,甚至为幼教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2)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追求,做到严于律己、身正为范、为人师表;(3)平等待人、尊重学生、平易近人、办事公道、以诚相待、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为人态度;(4)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能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实际、解决困难学生问题的高尚情操。

二丰富的业务素质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基本条件,学生正处于认知的阶段,常常会遇到或想到许多问题向老师发问,教师在他们眼中心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才全能的圣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综合教育能力,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所以,教师应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唯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知识的储蓄和更新,只有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为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排忧解难,讲起课来才能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讲得生动有趣,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把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起来,从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新的教育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因为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技能,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贡献力量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绝技的无私奉献的思想等;必须真正树立起以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发展的引导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自我教育、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主旨的教育观;必须确立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活动,在此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从中获取学习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健全的心理素质

教师健全的心理素质通常表现为:能理解学生和宽容学生、心地善良、爱好广泛、处处为学生着想、态度和蔼、为人热情等,教育的艺术在于巧妙地利用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而不是简单地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上对语言的释放要有尺度,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学习,教育学生认真听讲、开拓思维,发展技能,因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学生都要保持平和的心境,面对偶发事件要冷静,灵活地做出妥善处理,如果因激动或失控而举止失态或语言失当,就会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不良影响,这样对学生就没有教育力量,所以,教师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有推动作用。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9

【关键词】体育课;兴趣;中学生

0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体育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会认真的去上课好课。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影响学生兴趣培养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所以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以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如何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1.1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想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必须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学生对体育有了目的认识的时候,才会心情愉快地参加学习和锻炼,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什么是体育,体育锻炼可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对心理起调节作用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

1.2准备活动多样化

高质量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多样。学生对过多地重复一个动作感到厌烦,他们喜新鲜,所以要经常变花样,尤其是课的准备活动上得好,能一开始就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有队形新颖的慢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S形跑等;有适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击掌操、行进间操、棍棒操、实心球操、双人操、手帕操、短绳操、模仿操、艺术体操、哑铃操、沙袋操、篮排球操和表情操等十几种。而且在动作的节奏和编排上考虑到尽量使学生注意集中,兴趣浓。

1.3通过竞赛和游戏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一般都好胜性强,喜欢比高低。不管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中学生,不论是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都对比赛和游戏感兴趣,即使是补课班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有些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怕纪律差,竞赛和游戏组织不起来,于是一上课就是队列操,操不好就操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学生一点积极性也没有。当然这并非说队列操不要,而是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操得更好。运用竞赛和游戏,对一些纪律好的班级也同样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的质量。有些课虽然纪律好,但学生不活跃,显得呆板,如果适当运用竞赛和游戏,能使课上得严而不死,生动活跃。

1.4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学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2.1体育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知识

体育教师要能文能武,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习时心态好,积极性高,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课时应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可能做到学习游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尽量做到分解。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然后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越快、越好,心理状态越好,能够使学生经常在良好的心境下体验体育,学生就能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2优美语言艺术的应用

体育课的学习,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往往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为了不让学生对这种练习不感到厌烦,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学方法,

2.4运用激励法来培养兴趣

利用本班的优秀学生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以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可以利用电化教具,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体育课也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加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3总结

培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途径是很多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既学生对体育教学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总之随着新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篇10

【关键词】5w1H学习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增强心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志英等学者对安庆师范学院2011年第2学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表明,近80%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大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与期望值差距最小的是教材建设和教师水平,差距最大的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1]5w1H(wwwww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5w+1H: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在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w1H学习法是其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5w1H学习法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和意义,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计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一、5w1H(wwwwwh)学习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条理化。

在学习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时,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等派别众多,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实验方法,代表人物,容易混淆,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我们可以将每种理论用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列表学习,以行为主义为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利用5w1H(wwwwwh)学习法,把这个原理分成六大要素,why:这是一次意外发现;what:发现经典条件反射;where:实验室;when:18世纪初,大约1902年;who: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how:把肉末放到狗的嘴里之前,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后来看到拿着食物的助手,甚至仅仅听到助手走过来的脚步声,狗就开始分泌唾液。或者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怎么学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二、5w1H(wwwwwh)学习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章节的学习和掌握程度。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学习、就业、交往压力纷至沓来,心理压力越来越普遍,也呈现上升化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个重要章节就是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压力和挫折概述;第二,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和特点;第三,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第四,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讲了“what”,第二部分讲了“why”,第三部分讲了“who”、“when”、“where”,第四部分讲了“how”的问题。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可以使同学们更好记忆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学习,并且举一反三。

三、5w1H(wwwwwh)学习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2]课程的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通过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理论指导实践,更好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评估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健康、稳健的进行下去。如图所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多样的方法,5w1H(wwwwwh)学习法可以应用到日常的心理课学习,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的心理训练,但需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加以强化,形成习惯,才会真正辅助任课老师,提高教学效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广大同学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金文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