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十篇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十篇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12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1

【关键词】儿童;静脉导管阻塞;预防策略

exploration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peripheralintravenousCathetersocclusioninpediatricward/HUanGXia.//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09):092-096

【abstract】toreducetheocclusionrateofperipheralintravenouscathetersinpediatricward,theimprovementschemesweredesignedbyourhospital.accordingtothesituations,theproblemsrevealedtothefollowingfactors:thelackofatimertoremindstaff,ineffectivemethodofinformingstafftomanage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inappropriate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forstaffandpatienteducationandunsuitableclothingforchildrenwithintravenousinfusioncatheters.therefore,lotsofpreventionswereimplemented,suchastheuseofintravenousremindercards,timers,walkie-talkies,suitablechildren’sclothingforintravenouscathetersandhealtheducationposters,thereviseofoperationstandardandthecarryingoutofin-serviceeducationaswellassupervision.thentheperipheralintravenousocclusionratedecreasedfrom7.2%to3.4%,achievedthegoalofimprovingthequalityofcathetercare.thusthestrengthenofintravenouscathetersnursing,thein-serviceeducationandenjoinmentonpatients’familiestonoticetheperipheralintravenouscathetersasearlyaspossibleshouldbeadvisedinthefutureclinicalwork.

【Keywords】pediatric;intravenouscatheterocclusion;preventionstrategies

First-author’saddress:infirmary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26

周边静脉导管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侵入性管路之一,因此要落实管路的护理,以提高管路置放安全性和减少相关伤害。对护理人员而言,周边静脉导管的护理是高负荷的护理活动,维护患儿静脉输液导管的护理质量更是一种挑战,且儿童护理的医疗成本远高于成人,每次至少2位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操作,特别是小于3岁的患儿,属于困难静脉注射个案。另外,一旦发生静脉导管阻塞,不但增加注射患儿静脉的次数,造成其心理上的恐惧,更影响治疗的持续性和效果。本院常收治因发烧、腹泻及肺炎等原因住院的患儿,在实施改进方案前3个月的患儿中,95%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导管阻塞率为8.2%。护理人员经常处理静脉输液无法滴注问题、患儿对静脉注射恐惧、父母担心患儿静脉导管注射疼痛等诸多情况,希望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降低患儿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提高输液导管护理质量。

1现状分析

1.1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现状护理部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包括静脉点滴加药技术、静脉注射及更换输液瓶技术,规范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和给药应注意事项,如注射部位、静脉留置针、消毒方法、敷料使用及导管固定等,说明常规静脉给药前及每班需观察导管注射部位是否红肿及导管通畅性,静脉导管留置针每3天更换1次,但患儿因静脉注射不易,并非每3天一定要更换静脉导管留置针,导管注射部位有红肿外漏,才需更换。

1.2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2.1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定义指静脉导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临床上出现输液无法滴注、抽不出血液、无法冲洗管路或药物等情况。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观察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人数÷接受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注射总人数×100%。

1.2.2周边静脉输液阻塞原因检查(1)制订“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检查表。为了解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异常及阻塞现状,成立了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包括7名护士。成员查证文献常见导管阻塞原因及咨询2名儿科护理专家意见,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共确定了7项常见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以勾选方式注明该次无法滴注的原因。(2)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资料的过程。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7名小组成员在白班及小夜班实地观察患儿的周边静脉输液滴注情况,共观察125例留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患儿,发生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146人次经护理人员处理后,可恢复导管滴注,但有9例完全阻塞,阻塞率为7.2%(9/125)。同时,当发现周边静脉输液导管发生滴注异常时,进一步询问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了解造成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共询问18名护理人员及70名患儿家属。(3)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分析。小组成员将收集的资料归纳为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根据3大层面归纳,绘制成周边静脉输液阻塞率高的因果图[1],见图1。

图1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因果图

1.2.2.1护理人员方面缺乏提醒滴注时间的工具,忘记静脉给药滴空时间或忘记输液瓶滴空时间42次(27.1%);输液瓶滴空时,病房空间太大,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时间太长,28次(18.1%);没有按周边静脉导管阻塞预防方法来规范操作15次(9.7%);护理卫生教育内容没有标准,没有卫生教育宣传材料15次(9.7%);两种药物不相溶、药物结晶1次(0.6%)。

1.2.2.2患儿家属方面不知静脉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需维持多少高度差25次(16.1%);患儿更换衣服步骤繁琐,不便于患儿家属自行更换21次(13.5%)。

1.2.2.3患儿方面静脉输液导管扭曲,静脉输液无法滴注,导致阻塞,共8次(5.2%)。

项目组成员于观察期结束后的16d,归纳整理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8项原因调查表,又在随后的一周内由26名护理人员进一步确认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每位只能勾选一项原因,以柏拉图呈现,80%为重要影响因素,共有5项主要原因,列为项目改善重点,包括“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23%(6/26)、“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19%(5/26)、“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内容不完善”15%(4/26)、“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12%(3/26)、“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12%(3/26)、“不知输液瓶维持多少高度”8%(2/26)、“患儿好动,输液导管敷料松脱”8%(2/26)及“两种药物不相溶”4%(1/26)。

2问题及原因确立

经由现状调查及特性因素分析后,得知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偏高(7.2%)的主要原因,由柏拉图80%找出改善重点:一是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二是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三是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作业内容不完善;四是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五是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

3项目目标

查阅参考文献[2],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为6.4%。衡量本组员能力后,以降低原阻塞率的60%为目标,即将项目目标设定为从改善前的7.2%降为4.3%。

4解决办法和执行过程

针对降低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经全体项目组成员(7人)讨论,决定以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的矩阵分析,选出本项目的具体解决方案,以三段式评价(优5分、尚可3分、差1分)总分63分以上判断为可行方案(7人×3分×3项=63分)。项目执行期间自2014年5-10月,按照计划期、执行期及评价期3个阶段进行,见表1。

4.1计划期(20d)(1)设计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及使用办法:组员以a4大小纸张,设计床号、加药起止时间及每2小时巡视输液瓶量。每班护理人员将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放置于移动式护理车桌面,当执行点滴加药时,于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填写“床位号”及“药物预计滴注完毕时间”,此外,在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标注巡视输液瓶量。(2)购买计时器及操作标准:购买具有“倒数计算时间”及“发出警报声音”的计时器,以按压方式设定所需时间,将计时器放置于7台移动式护理车上。(3)测试及标记适合儿童调整移动式输液架的高度:于文献[3-6]查证建议适合静脉输液瓶到注射部位的高度差为50~90cm,无明确的合适滴注高度。因此,通过实际测试来确定合适的滴注高度,共测试了20例不同年龄层的患儿,分别采用平躺、坐姿及站立于病床上,观察静脉导管输液滴注的速度,每例患儿反复测试3种不同姿势,获得合适的滴注高度为50cm,以红色贴布标记于病房54个床上输液架及25个移动式输液架上。(4)制作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海报主题为“点滴如何照顾”,由2名组员负责,文字内容根据实证、文献及2位儿科护理专家审阅后定稿,图片以实际拍摄有关患儿输液导管的技巧的图片,内容包括如下,指导患儿家属观察静脉输液导管滴注情况及观察导管回血现象;预防姿势改变引起输液导管回血方法,即先调整输液架高度后,再抱高患儿,维持输液瓶与注射部位50cm左右。将定稿的海报,预计制作成2张60cm×90cm的彩色海报张贴于两间治疗室门外[7-10]。(5)设计儿童静脉衣,制作适合儿童穿脱的病服:2名小组成员利用创意思维设计儿童静脉衣,概念源自于“骨科裤”,首稿设计绑带的概念,以“绑带”代替双边袖子,由1名善于缝纫的组员亲属制作了5件适合6岁以下患儿的病服,家属协助穿脱时,不需穿过输液瓶,方便家属自行更换衣服,同时满足检查的需要。(6)修订适用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2名小组成员根据文献查证增加新内容,包括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学习卫生教育海报内容,并示范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每2小时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使用无线对讲机,处理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并将文件送医院领导审核[11-14]。(7)制定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内容:第1阶段强调背景知识的教育,内容为静脉输液阻塞原因分析、静脉输液导管护理要点;第2阶段着重学习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新修订部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8)购买无线对讲机及制定使用说明细则。(9)制定工作督查办法,拟定督查项目:在护理人员方面,由护士长及3名组员拟定稽核项目,由护士长每月随机督查5名护士,依据“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新增3个项目:对患儿家属进行“如何照顾点滴患者”卫生教育与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讲解;定期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正确使用无线对讲机[11,15]。

4.2执行期(3个月)(1)讲解方案:项目组长于每周一至周三晨会时,利用10min讲解方案实施进度及执行计划期的9项对策内容。(2)举办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组员负责授课内容,第1阶段实行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小组成员配合不同班次的护士举办2场背景知识教育及护理新知在职教育,共计60min;第2阶段举办了2场在职教育,授课内容为修订后的护理标作业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共计60min。(3)张贴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及图卡。(4)使用计时器、无线电对讲机及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5)提供儿童静脉衣:3名小组成员将初版5件儿童静脉衣给有静脉注射导管的患儿试穿,指导家属自行穿脱的方法,并收集已试穿静脉衣患儿家属的反馈意见,有5例患儿家属表示绑带过于复杂及患儿容易拉扯,改进为第2版以“魔术贴”粘贴方式的衣袖,穿脱衣服时,仅需打开袖子就可直接穿脱,以便于左、右上肢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的患儿穿脱。(6)执行工作督查:由护士长对进行护士随机督查,于督查后双向反馈,根据督查结果指出其优点与再待改进部分,如有不通过的项目于下一次进行复评。共督查了20名护士,7名护士经复评都通过督查;在患儿家属方面,共观察了50名患儿家属,48名家属表示接受相关护理指导,另外,督查时10例患儿静脉输液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高度差为50cm,经询问,患儿家属表示原因是改变姿势时忘记了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

4.3评价期(30d)在30d内的白班及小夜班进行改进后评估,每班2名组员根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患儿人数,发生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及次数。

5结果

经实施有效对策后,观察118例患儿周边静脉导管留置,发生44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4人阻塞,阻塞率为3.4%,达到了本项目的目标。各项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发生次数及比例与改进方案实施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见表2。

为持续落实改进方案,每半年评价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一次,于第1个30d的观察周期内共观察105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8%(4/105),此后的第2个30d的观察周期共观察了102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9%(4/102),效果维持为3.85%,维持了本改进方案的效果。

6讨论

实施人员在职教育训练、工作督查制度、制定护理作业标准、张贴卫生教育海报和发放图卡、使用无线对讲机、计时器、设计儿童静脉衣等对策,降低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使其从7.2%下降为3.4%,达成改进的目标。通过项目的推动,组员的主动参与、人员教育训练及执行工作督查制度是项目成功的助力,其中的创新点具体如下,一是设计便于穿脱的儿童静脉衣,二是无线对讲机的应用缩短了护士的响应时间。但在“缺乏时间提醒工具”方面发生问题的比例仍很高,检讨原因为计时器使用率较低,因计时器仅能提醒单一次的时间,无法同时提醒所有的加药时间或输液瓶滴空时间。针对此问题,小组再次实施对策,加强与单位同事的沟通,取得同事的认同,进而提升了静脉点滴提醒卡及计时器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魏冬华.用鱼骨图及柏拉图对输液卡缺陷原因的分析及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95-97.

[2]ShimandleRB,JohnsonD,Bakerm,etal.Safetyofperipheralintravenouscathetersinchildren[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9,20(11):736-740.

[3]宋建松.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7-148.

[4]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3-54.

[5]杨海燕,热那古吾布力哈森木.浅析门诊输液室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57-58.

[6]李素巧.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3-64.

[7]王会利.输液泵持续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导管阻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79-380.

[8]赵桂芬,陈健,凌迅.颈外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更换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7,43(6):374.

[9]黄绍星,桂小琪.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46-48.

[10]洪淑芳.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35-37.

[11]王秋凤.piCC在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8-9.

[12]朱文红.创新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62-163.

[13]吴莹嘉,何晶晶,郭素萍.双人核对静脉输液流程临床效果的观察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33-134.

[14]侯佳娴.负压法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56-57.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2

关键词:婴儿防盗系统;方法;体会;注意事项

近年来新生儿不断有被盗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报道,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现象,使产妇和家属感到忧虑,没有安全感。如何增加产妇、家属及社会信任度变得犹为重要。首先就是要做好防范工作,让这种现象杜绝于萌芽状态。除了告知产妇及家属认真履行婴儿防盗安全外,婴儿防盗系统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安全感。让犯罪无机可乘。

近年来,国内外医护人员提出了在医院建立婴儿防盗系统的概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5]。无锡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的综合医院,年分娩量约为3000人次,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营造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有效地保护医院内的新生婴儿,为加强母婴同室婴儿的安全管理,避免婴儿丢失,我科于2013年7月1日引进了婴儿防盗系统,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是专用于医院对婴儿实施安全管理而产生的。通过这1个月的应用,极大地简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升了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现在就介绍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应用。

1防盗系统介绍

1.1产品介绍该产品由杭州黑石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系统借助全球领先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射频识别科技,发射出的RF射频信号对人体无害。

1.2作用原理系统的核心是婴儿防盗标签,它是一个小巧的射频发射器,但却包含了先进的科技和精巧的人体工程学设计。防盗标签坚固、耐用不易被破坏,从戴上标签的瞬间开始,电子防盗标签就不断地自动发射出信号,就进入监控系统。如破坏标签会触发报警。信号接收器是RF射频接收设备,通常隐蔽地安装在天花板上,可以接收一定范围内防盗标签发出的信号并通过Starworks网络传输到控制电脑中。系统不断监控接收器的工作状况以确保最高的系统安全,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系统都会发出警报。

2应用方法介绍

2.1防盗系统的应用①一名婴儿使用一个防盗器,先将腕带的一端穿过标签的插槽,然后将标签放置在婴儿脚踝外侧,将腕带围绕婴儿脚踝并把腕带的另一端穿过标签一便的插槽,注意控制好腕带的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②婴儿佩戴好标签后即可登录系统软件,根据《婴儿防盗系统使用登记表》登记。在客户端右上侧功能区选择婴儿入院功能按键,进入婴儿操作界面,在病历号中扫描母亲病历号,点击获取患者信息,在腕带号中输入婴儿佩戴的标签编号,选择婴儿性别,看入院时间修改,修改入院时间,完成后点击确认完成入院;③护士向家属做新生儿入院宣教时,应向婴儿家属讲解婴儿防盗标签的作用,特别向婴儿家属讲解婴儿防盗的使用注意事项;④当有报警产生时选择需要操作的婴儿点击进入该婴儿的操作界面,选择需要处理的报警,点击选择"正常""误报警"或"无法处理"点击确认完成该报警的处理;⑤若需要临时外出,选择需要临时外出的婴儿,进入婴儿操作界面,在操作选项中点击"临时外出"按键或者在功能区上按"临时外出"按键,弹出时间选择对话框,选择时间。点击确定完成临时外出操作。若婴儿外出回院,选中临时外出的婴儿在操作选项中选择"外出回院"按键。就能完成外出回院的操作;⑥若腕带更换,选中需要进行腕带更换的婴儿,操作选项中选择"更换腕带",或者在面板上选择"更换腕带",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新的腕带编号,点击开始更换,点击后将原来的腕带标签去下,换上新的腕带标签,换上后点击结束更换完成腕带标签的更换;⑦若婴儿出院,选中需要出院的婴儿,在操作选项中选择出院,或者在面板上选择婴儿出院按键,点击确认完成出院操作;⑧若延迟出院的,而标签已收回,则按新入院婴儿办理。

2.2防盗系统的消毒与管理①防盗系统的消毒。标签回收后立即清洗,用1:500的爱尔施消毒液擦拭。注意:不要使用高压灭菌,也不可将标签浸泡在消毒液中,不要让标签直接暴露在X射线或磁共振成像扫描[6];②防盗系统的管理。标签清洗后放入专用盒子里。每天由专人清点数量,以防遗失。

3使用体会

3.1使用总结使用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以来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安全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档次,使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2013年7月出生的238名新生儿都应用了intetag婴儿防盗标签,男婴儿用蓝色腕带,女婴儿用红色腕带。其中12名婴儿在送办公室做听力筛查时因为标签靠近病房门口而出现报警,5名婴儿腕带出现裂痕而出现报警,2例新生儿出院时未取下腕带出现报警。通过原因查找,解除报警,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情发生,从而使这些新生儿都得到了有效监控。238名新生儿在院期间保证了安全。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的使用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使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更加放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简便了医护人员工作,提升了家属对医院信任度、依从性、配合度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度[7]。

3.2防盗系统的使用注意事项系统的防盗标签质地较硬,而新生儿的皮肤较嫩,所以标签和脚踝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如婴儿在活动或哭闹时双腿活动剧烈,可能导致标签摩擦皮肤,引起皮肤破裂。若长时间不动,则可能导致脚踝标签皮肤凹陷,所以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更加细心地观察。或者给婴儿脚上套一个袜子,减少摩擦。有的家属会把intetag防盗标签拿下来,放在小床里,这样就起不到intetag婴儿防盗的作用,也容易发生丢失。因此,应跟家属讲明厉害关系,取得配合。

4讨论

通过对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的使用,详细总结了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的应用方法、使用体会和注意事项,发现intetag婴儿防盗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注意事项较多,需要我们具有严谨工作态度,按照操作程序操作,才能有效发挥婴儿防盗系统的安全管理作用和提高新生儿在医院期间的安全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VincentJLinfanthospitalabduction:securitymeasurestoaidinprevention[J].2009,(03),34(3):179-183.

[2]郭振江,许美芳,沈莉.无线射频技术在婴儿防盗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0(06):60-62.

[3]HinerJ;pykaJ;BurksCpreventinginfantabductions:aninfantsecurityprogramtransitionedintoaninterdisciplinarymodel[J].2012,(1):47-56.

[4]田鹏辉,隋立春.RFiD医院婴儿智能防盗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12:93-95.

[5]刘元元.浅析婴儿智能防盗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下旬版),2010,23(09):29.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3

【关键词】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护理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3-01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一个可以预先决定起点和终点的流程,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以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下作用模式。护士可依据Cnp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患者可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以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我院产科自2012年01月份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现将2012年06月至12月份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共有四个休养区,产科自2012年01月份起对计划性剖宫产开展临床路径,护理组配套开展临床护理路径。产科休养四区2012年06-12月份分娩人数为825人,其中选择计划性剖宫产共134位,产妇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最小孕37+3周,最大孕42+2周;新生儿出生时体重2.85kg至5.3kg;apgar评分均9分以上。

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2.1护理人员培训科内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责任组长担任小组长,首先对她们进行培训,明确责任,指导评价小组、实施小组共同学习,指导科内护士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护士长每月对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情况总结、分析,使护理路径得到持续不断的评估及修正,确保路径的顺利实施。

2.2根据择期剖宫产术临床指标及医疗规范,制定产科临床路径流程表,分为产科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表、产科休养区产后健康宣教路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等产前、产后临床护理路径表等。由责任护士、助产士按标准进行护理治疗,以时间为轴,把入院指导、评估、用药、检查、治疗、术前准备、饮食指导、手术情况、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制定了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2.3护理路径的落实护理临床路径项目的制定从以往生理角度向心理感受、适应生活及家人理解等方面转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改变了以往被动观察生理指标为主的护理理念,主动按项目询问、观察,提高了发现异常的可能性,标准统一、项目完善,避免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水平的差异而遗漏项目[2]。

2.3.1住院第1天,接待产妇人院,自我介绍,进行人院宣教,入院护理评估。完善各项检查,产前健康宣教指导,向产妇及家属交代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术前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物品准备、不良反应等,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2.3.2第2天,执行术后护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宫底及阴道流血、尿液引流情况,给予会阴抹洗、护理,帮助产妇早开奶,进行术后饮食及活动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家人婴儿拍背方法及安全监护的注意事项。

2.3.3第3-4天,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预防接种及观察护理要点,指导产妇各哺乳姿势、产后操、婴儿更衣、换片技巧,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新筛检查。

2.3.4第5-6天,办理出院手续,主要宣教出院后注意事项。

3结果

3.1入院后第一天,产妇及家属知道病区环境及探访制度,产妇能说出责任护士和管床医生的姓名,知道有事找谁。

3.2产妇及家属知道术后饮食要求、初乳及勤吸吮的好处,协助第一次吸吮;护士为产妇用药、擦浴、检查操作轻柔、解答问题耐心清楚。

3.3术后第l~2天,产妇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掌握哺乳姿势及新生儿安全监护内容,学会喂奶后给婴儿拍背的方法。

3.4术后3~4天,产妇掌握各哺乳姿势及产后操,学会给婴儿换尿片、穿衣、抚触、脐部护理及新生儿沐浴的要领。

3.5实施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了计划性剖宫产术产妇的管理,确保治疗的连续性,产妇住院时间5~6天,平均5.3天,产妇及家属满意度较高,达98%以上。

3.6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产妇的医疗费用,出院结帐6300~6700元,平均6450元,而2011年同期计划性剖宫产平均费用为7250元,比同期减少21%。

3.7出院宣教效果较好,产妇知道办理出院及新生儿医学证明等手续的程序、知道出院后自已及新生儿方面的注意事项及与医院的联系方式等。

4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将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每班护士按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3]。我科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为产妇制定了合理的护理计划,进一步规范了护理人员的医疗行为,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实施程序化护理管理,使助产工作和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士从接待患者入院时,知道要为患者做些什么事情,何时做,怎么做,并根据流程逐项落实,护理程序清晰,责任护士工作分工明确,工作效率高。临床路径也让产妇和家属对住院、手术、产后整个流程较为熟悉,预知所需要的检查、治疗、护理及费用情况,对于各期的注意事项和手术配合,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体现主动参与和知情权。临床路径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弥补了少数护士因年资短、业务不熟、经验少而造成的宣教内容过于简单、零乱等不足,且每天用较少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不会对工作造成太大影响[4]。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对产科计划性手术产妇进行流程化、制度化、具体化管理,减少了护理行为随意性、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的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母婴安全,有效增进了护患关系,使孕产妇充分享受优质安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2]张敏,蒋萍,李建群.创新思维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2):55.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4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对儿童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儿童预防接种项目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乙脑等[1]。由于儿童之间体质差异大,各种疫苗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儿童预防接种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必要的[2]。本研究主要分析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220例预防接种儿童纳入观察。按照儿童接种先后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为110例。甲组儿童男58例,女52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为(6.5±1.6)岁。乙组儿童男54例,女56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为(6.3±1.8)岁。甲组和乙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均衡(p>0.05)。

1.2方法

1.2.1甲组采用基础护理:指导和协助儿童完成各预防接种项目接种工作。接种前查看疫苗生产日期,确认接种人姓名、性别、接种项目等基础信息。再次检查接种禁忌症,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过敏史的儿童、免疫缺陷儿童、发热儿童、中重度残疾儿童等[3-4]。每次接种完成后,义务告知儿童家长下次的接种时间、接种项目等。每次接种完成后后,儿童先在休息室观察30min后方可离开,离开前告知家长要护理注射部位,不可淋湿或用手抠等,防止感染[5]。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儿童,给予对症处理。

1.2.2乙组在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增加护理干预:①接种前护理干预: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制定预防接种注意事项,主要是对疫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罗列出来,制成卡片发放给家属。仔细询问儿童有无过敏史、过敏情况等,分析儿童注射疫苗的适应症。注射前安抚哭闹的儿童,引导儿童配合接种。选用适当的注射器,在儿童安静时及时注射,过程中避免儿童碰触注射部位。②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按压好接种部位直至出血停止。预防儿童碰触创伤部位。告知家长带着在休息区观察30min,告知家长密切观察儿童有无呕吐、恶心、皮疹、体温升高等情况,并及时反应。护理人员每隔10min询问儿童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在休息区内不要跑动,玩耍。儿童如果挠抓注射部位时,可能是瘙痒引起,应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情况有无异常。注射后如果儿童过度哭闹,不利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发现,因此,嘱家属要安抚儿童,使其情绪稳定,方便观察。③出院前:预防接种后,有些不良反应发生较慢,可能是在出院后。告知家属在出院后,观察儿童是否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异常,如果有则及时就诊。饮食要清淡,不可进食高油腻、刺激食物,注意多饮水,并保持充足休息。注射部位痊愈前,不可用手抠,不可随意使用护肤品涂抹注射部位,要保持干燥。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儿童不良反应,调查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两组护理满意评估方法[3]: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调查表,总分值100分。患者评分为80分以上代表对护理满意;评分为60~79分代表患者觉得护理一般;评分低于59分代表患者对护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两组儿童一般资料、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资料分析用SpSS19.0版本统计软件。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用n(%)进行统计。平均年龄用(x±s)统计。两组数据对比时分别用t和χ2检验差异。检验p

2结果

2.1不良反应甲组110例儿童,在预防接种中出现恶心8例,呕吐5例,头晕6例,发热3例,总发生率20.0%。乙组110例儿童,在预防接种中出现恶心3例,呕吐2例,头晕1例,发热2例,总发生率7.3%。甲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率高于乙组,有显著差异(p

2.2两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情况甲组护理评分80分以上75例(68.2%),60~79分为32例(29.1%),低于59分为3例(27.3%)。乙组护理评分80分以上100例(90.9%),60~79分为8例(7.3%),低于59分为2例(1.8%)。甲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低于乙组,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儿童身体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各种致病菌抵抗能力低,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接种预防则是对某些传染性疾病进行控制,防止儿童发病。因此,预防接种对儿童来说意义重大。但是某些家长对预防接种不了解,对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接种疫苗后儿童的身体反而变差,因而会排斥接种疫苗。虽然预防接种能够防治相应的疾病,但其也有一定的风险。部分家长对疫苗的风险认识不足,过度担忧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往往会因夸大风险而拒绝让儿童接种[6]。极个别家长在不了解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到院闹事,引发纠纷。这些不成熟的思想和行为都使儿童计划免疫的自觉性下降。因此,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护理人员要重视基础护理,包括注射前检查药物的有效使用期限、注射后密切观察儿童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等等。这些基础护理主要是保证儿童能够顺利完成预防接种。除此以外,还要增加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某个项目制定预防接种注意事项,重点是要罗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家长在了解这些不良反应后,能够协助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护理纠纷。另外,还要对儿童进行心理安抚、告知家长注射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等。从而给予儿童更好的护理质量,提高儿童和家长配合度。

本次研究中,所有儿童都顺利完成预防接种,在护理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中甲组不良反应率为20.0%,乙组为7.3%,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悬殊。在儿童接受预防接种时,在采用基础护理过程中增加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甲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低于乙组。说明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家长对护理干预比较满意,比较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建好,何焕燕,卢银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7469-7470.

[2]王艳波.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7):246,251.

[3]栾影.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57-158.

[4]曹继真.整体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9):77-79.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5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妇产科临床护理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中发现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增强专业技能,也应该沉稳应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避免差错的出现,提高母婴的人身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2月共收治了64例孕产妇,其年龄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52±2.41)岁,孕周在35-42周之间。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定期考核等方式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提高护理质量。

对妇产科护理过的孕产妇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对新生儿护理以及孕产妇护理的效果。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3讨论

3.1存在问题

3.1.1人才流失问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专业技能是避免护理中存在问题的关键。由于我国护理人员均出自护理专科学校以及卫校等,因此导致人才流动性比较大。护理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众多,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具有应有的责任心,思想开小差、违规操作则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从而给双方带来无以挽回的伤害[1]。

3.1.2妊娠期妇女的心理缺陷妊娠期妇女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紧张、暴躁情绪等,若不及时发现并开导极有可能引发躁郁症以及抑郁症,不利于孕产妇以及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3.1.3妇产科护士的工作风险妇产科护理人员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够细致,服务态度恶劣、未做好文书工作,则有可能引发护理风险,致使孕产妇出现意外,从而引发法律纠纷。

3.1.4护理制度与规范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个别护理人员忽视医院明示的规章制度,在违反操作规定的前提下为妇产科病患实施护理,从而导致意外发生。

3.1.5重视新生儿护理问题新生儿受出生环境以及母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出生后不及时进行护理,便会出现黄疸、湿疹、捆绑不当以及脐部渗液的问题。我院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出现脐部渗液的婴儿人数占到出生婴儿人数的1/3;发生黄痰的婴儿有21例,占了总新生儿数量的32.8%,其在进行护理过后情况明显好转;出现湿疹的婴儿人数占了新生儿总数的1/5;而大部分婴儿均捆扎方式不对。

3.2对策

3.2.1心理护理通过科学宣教、交流沟通等方式提高妇产科病患的心理耐受能力。

一方面应该与孕产妇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减少其对孕产妇的压力,消除孕产妇心理中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辅导孕产妇与其家属学习妊娠期的各种尝试,关注新生儿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心理耐受力[2]。

3.2.2增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医院应该组织讲学以及定期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与细心,使护理人员在危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应对自如,避免不必要的差错。

3.2.3新生儿护理护理人员将双手进行消毒,采用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的方法用消过毒的医用棉棒对脐带周围进行消毒,从而将分泌物清除,减少患儿出现脐部渗液的几率;定期为新生儿进行检查,将婴儿抱到光线好的地方检查新生儿是否出现黄疸病症;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婴儿;对新生儿的卫生进行护理,防止其出现湿疹;教习新生儿父母正确的捆扎方式,保证新生儿保暖的同时呼吸顺畅。

3.2.4人性化护理与规范化护理通过进行规范化护理以及人性化护理为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从而提高病患的护理效果,增强双方的理解度,以患者作为护理的中心,实现良好护理。

通过对我院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从而发现优化护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感,提高了护理的质量以及规范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6

早产儿是指孕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

早产儿早期护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之后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护理人员不会直接参与护理。患儿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护理技巧不够专业,存在不能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忧虑,对于患病婴儿更是手足无措,进而产生紧张、害怕、忧虑等负面情绪,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措施不当诱发各种早产儿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视阶段性护理的重要性,对降低早产儿患病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8]。阶段性护理在关注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还增加了出院后较长时间的随访,更有利于从专业角度更深入了解早产儿的疾病和发育情况,及时指导患儿家长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7

关键词:儿科护士护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31-0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病人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法律观念、意识增强,对医疗质量、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儿科,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患儿和患者家属一旦进入医院大门,如果我们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造成病人家属的不满意或投诉,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和护理纠纷,因此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护理纠纷,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重视儿科护理工作的法律问题

1.1.1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年轻护士的社会经验不足,在患儿家属面前大肆发泄不满挤对医院内部人员、制度的议论,临床经验也不足,没有真正了解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权,都是引发纠纷的潜在因素,也反映了法律意识的薄弱和职业严肃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减少纠纷的重要措施。

1.2.1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要善于分析,勤于记录,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培训为基础,学习法律法规,对医疗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整个社会和医疗制度不断发生变革,儿科护理工作也应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是儿科护士面临的新课题,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开展多种沟通形式和交流思想的渠道,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合作关系,并努力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及儿科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1.2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独立完成的、责任重大的服务性工作,她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特别是幼儿,生命脆弱,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精通护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果操作技能不强、反复穿刺,容易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或由于医生开医嘱时因笔误,将氯化钙10ml写成氯化钾10ml静注,如果护士理论知识水平低,盲目执行医嘱,就会引起医护耦合性[1]差错,因此必须要提高护士本身应对的能力,护士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加强护士规范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士再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大专或本科的继续教育学习,可选送有培训前途的年轻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扩展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定期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护理部、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质量督查,尤其是环节质量的监控,对护士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考核,帮助护士找出自己绩效差的原因,激发护士潜能,并将绩效考核成绩纳入技术档案,作为晋职、晋升、续聘上岗、评先的依据。同时,树立护士的危机意识,让护士有高职低聘的风险,并在思想上产生危机感[2]。这样才能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

2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注意护士仪态,保持良好的心理

2.1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

2.1.1患儿的健康牵涉很多人的精力,如患儿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等。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断询问患儿的病情,如果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态度生硬,均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患者接受诊疗期间,护理人员的态度生硬,工作拖沓,解释缺乏耐心,都可引起患儿及其家属的不满。护士应该从患儿的健康、患儿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患儿家属就诊时焦虑的心理和迫切得到诊治的心情,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减少护患冲突,对患儿家属做到有问必答,有错就改,无错耐心解释,绝不与患儿家属发生正面冲突。护士还必须要有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意识,要掌握患儿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理纠纷发生重要因素之一。

2.1.2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使他们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微笑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多与家属进行交流沟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发生。

2.2规范服务行为

在为患儿服务中,如注射穿刺、抽血、做基础护理等时,应做到文明礼貌,语言亲切,对患儿父母提出疑问和过激语言行为,应耐心和心平气和的解释,安慰,体谅,用实际行动来感召他们,围绕着满足患儿父母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信任来进行我们的护理工作。

2.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形象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既代表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形象,又代表了一个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能让患儿及其家属信服。因此我们要有:

2.3.1加强责任心,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提高“一针见血”率。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给新护士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平时如遇到疑难问题大家在一起切磋技艺,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比、学、赶、帮、超共同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2.3.2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要以宽容、理解、接纳并安抚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3]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来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

2.3.3举止大方、优雅,按着装标准着装,衣帽整洁,长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不戴耳环、大围巾、戒指、不擦指甲油、不化浓妆、不穿响底鞋。

2.4注意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由于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直接接触的机会太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儿和其家属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如患儿在受到疾病的折磨时,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其家属对患儿的病情冲突,就会心情烦躁、主观感知异常,激惹性增高,从而产生攻击性因子向护士发泄,导致护士工作受挫。从而由于女护士自身的生理特点,在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也会引起护士失去自控力而与患儿和其家属发生冲突。护士要避免和消除自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做到:(1)必须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护理人员特别是儿科的护理人员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对患儿或其家属所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可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2)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护理学社交面很广,护士因广泛学习护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评价事物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使护士在挫折面前头脑清醒,应变自如,摆脱心理困扰,以更大的热情做好工作。

3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和做好解释工作

凡各种注射应按治疗单或医嘱执行,儿科配药比较琐碎,剂量要求准确、严格。在配药过程中严格审视医嘱;对过敏药物询问过敏史,并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如为患儿做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前应事先同患儿家属解释清楚,皮试结果是阴性,就可以注射该类药品,但万一皮试结果是阳性,此瓶药液就得扔掉,不能退回药房,只有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去做,解释工作到位,患儿家属一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护士解释工作没有做好,患儿家属没有思想准备,皮试结果阳性后,既没有得到治疗又花了钱。此时心里很不平衡,就会引起护理纠纷。我们应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如果医护人员每做一项治疗,护理操作前都向患儿及其家属讲清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儿及其家属对自己或子女的疾病治疗、护理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有思想准备,这样不仅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因此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

4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

4.1护理操作规程

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科学,医生和护士分别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责任,护士不能越权进行本不是自己职责和权力范围内的工作,绝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变动、更改或不执行医嘱。《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医护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前人的经验和一系列血的教训的总结[4]。因为《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经验,不断充实、修改、完善逐渐形成的,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因此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必须遵守的。因此,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和判断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做,哪怕患儿父母有误解,我们一定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4.2临床护理记录

临床护理记录包括住院证、入院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危重患者记录单、抢救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等。这些记录是全面反映患者整个救治过程的主要依据,在法律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但有的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工作繁忙,尤其是在急诊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为了争取时间,往往着重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却不注意或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涂改较多,甚至出现医嘱时间与护理执行时间存在差异等情况,如一旦抢救失败或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时,患者或家属不满意、情绪高涨,会要求病历公开或查阅有关资料,不全或有涂改等记录会促使家属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更大的怀疑,甚至造成护理差错事故。护理记录是临床诊治患者病史资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也是医疗、护理、教学、科研、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成为权威性书证材料,所以必须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与保管,不得丢失和随意篡改,同时注意护理记录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这样可以避免患儿发生意外后患儿家属要求公开病历或查阅有关资料时有据可查,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护士就超负荷的工作。儿科护士天天面对的是患儿及变化多端的病情,发生不确定因素多,儿科护士必须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并迅速作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因此,儿科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对从病人身上获取直观资料,判断病人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儿科的护士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患儿大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患儿家属有时也不能够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护士可以从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皮肤颜色、口唇干燥或湿润等情况获取患儿的信息,而且对患儿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哭泣声、叹息声、声、咳嗽声等都有敏锐的觉察,能预感到患儿的疾苦和需要。否则直接威胁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因此,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5]。儿科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少,超负荷工作,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其在合同制护士中更普遍,致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工作未被尊重,劳动未得到认可,劳动价值未得到体现。使少数护士身心疲倦,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有的甚至希望脱离护理岗位。患儿病情变化快,如果护理人员脱岗,患儿的治疗、抢救贻误了时机,就会造成不满和投诉,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不好,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以致发生医患纠纷,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因素。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本着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提倡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即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后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护理纠纷,同时也要尊重事实,勇于面对和正确处理护理纠纷,维护患儿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为患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及其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27~228.

[2]曹君君,于淑英,何晓冰.危机管理理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2,2(6):50.

[3]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3.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8

1.1积极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儿科护士长应及时了解科室护士的心理状态,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其调整好心态,同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及时消除其身心压力,从而使其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2加强环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儿整个就医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护理工作,从患儿入院就医和接受各项身体检查,到临床各项治疗、护理等,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护理人员都应该进行细致的管理,其中主要包括:(1)对刚入院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并及时对患儿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此外对于重点患儿及危重患儿,应及时做好对其的全程监控,并制定出高风险护理工作流程。(2)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例如在对患儿实施静脉注射治疗时,应严格控制药物名称、剂量等,其次科室应建立良好的交接班制度及巡视制度。此外,由于儿科患者的用药剂量较小,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密切注意药物的名称及剂量,同时向患儿家属介绍治疗药物的名称、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等。(3)患儿住院费用要透明,科室要建立透明的医疗费用明细,方便患儿家属随时查对患儿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所有费用,使患儿可以消费明白,住院放心。

1.3提高医护人员个人素质并培养风险意识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技术水平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儿科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爱护,加之儿科患者病情的特点,使得对儿科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培训,其中包括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及服务礼仪等[3]。同时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的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风险意识方面,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护理细节,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可能存在护理风险的环节加强管理。此外科室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护理制度,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个人法律意识。同时应定期将以往发生护理纠纷事件资料整理成文并发放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4],使每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以往的案例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有效的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4临床观察指标记录a、B两组患儿中在住院期间并发症、感染、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B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感染事件发生率三方面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a组患儿;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B组患儿明显高于a组患儿。

3讨论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9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对策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人们对服务意识、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对新生儿的重视和期望值也大大提高,为减少新生儿病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服务态度,加强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的健康安全,特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生儿病房发生的不良事件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生的新生儿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共16例,通过对这16例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态度不良3例,占18.75%,业务素质不高2例,占12.5%,工作责任心不强7例占43.75%,制度执行不严4例,占25%。

2 原因分析

2.1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滞后,主动服务意识差,工作懒散,不积极,缺乏慎独精神,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遵守护理规章制度,不能主动的下病房,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成患者的不满,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2.2 护患沟通不良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导火线,护理活动中语言不当是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1]。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家属交谈时,语言表达不当,不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其次由于家属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对医学知识认知程度不同,过多采用专业术语与患者交流容易产生误解。

2.3 告知不到位 由于患儿刚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新生儿病房,环境温度差异大,未向家属告知注意事项(保暖、防呛咳、皮肤护理)等,而导致患者冻伤,体温不升,硬肿而再次入重症监护室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告知是护患沟通的良好纽带,是减少护患矛盾、防范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护理操作前的注意事项告知不到位,出现可预见性的问题时患儿家属不理解,加之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答,造成家属对护士有反感情绪,其次对已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处理不妥,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导致护患纠纷。

2.4 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牢固,专科操作技能不熟练引发的护理不良事件,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不到位造成的不良事件,静脉穿刺误入动脉,拔针后针眼处按压不牢而造成的大出血。由于现今护理专业的入学门槛降低,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娇生惯养,有少数护理人员学习氛围不浓,上进心不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相关专业应急预案流程不熟练,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变能力差,对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从而导致观察问题不仔细,处理问题不及时延误抢救,这些都是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2.5 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 护理人员对核心制度落实未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工作中往往违背了基本操作规程,简化流程,执行走过场,观察不仔细。如:床头卡、手圈上的姓名与性别与实事不符,引起家属质疑,而引起纠纷,因未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未及时发现和告知新生儿畸形而诱发护理投诉,由于记帐人员的细心疏忽,张冠李戴,将该患者未做的处置费记帐,而造成的纠纷。

3 防范对策

3.1 强化服务意识

3.1.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优质护理服务是我国护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科在医院领导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经常组织对护理人员学习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将其服务宗旨贯穿落实于日常生活护理中,延伸至对产妇的护理,从每个细节着手,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为每个患儿及其产妇实现生活护理到位,治疗护理安全,用一言一行提升了我科的护士形象。

3.1.2 提高沟通技巧,融洽护患关系,加强护患沟通,搞好护患关系是预防

护患纠纷发生的有效措施[2]。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学会尊重患者,专心倾听,与患者感同身受,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和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的效果,当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经过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漫长治疗,病情稳定好转,转入病区的新生儿病房时,家属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这时护士用温和的语言,耐心地为患儿喂奶,更换尿布,测体温等治疗时,家属就有一种亲人般的温暖与照顾。

3.1.3 充分认识告知的重要性,落实相关告知内容,我们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做操作时,一定要履行告知义务,患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选择正确的告知方法将告知内容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并签字,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

3.2 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对护士的素质培养,我院对年轻护士及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定期组织理论知识的考试,定期组织护理操作的训练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应急预案,专科操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

3.3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 严格执行护理制度是防范不良事件的保证[4]。要严格执行一日三问,不定时提问护理核心制度内容,同时科内成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职责明确,使各项护理工作始终处在可控状态,将护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4 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越来越重视,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必须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保证各项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通过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对整改措施的实行效果进行追踪。2012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最终达到使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张彦,蔡青,衡爱萍.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预防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6,5:50.

[2] 张春玲,任红梅,张晓华.谈临床护士如何预防护患纠纷.当代护士(中旬刊),2008,(2):9697.

新生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21-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妇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妇产科护理安全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加强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现将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介绍如下:

1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薄弱

在工作较忙时,有时会忽略患者的权益,出现急症就忙于处理,在处理的同时没有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一旦出现异常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1.2服务态度缺陷,缺乏良好的护患沟通

妇产科护士紧张忙碌,护患沟通若语言简单、生硬,态度冷漠、厌烦、服务不周、不负责任,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甚至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1.3业务水平有限

低年资护士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验不足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不够都会对护理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当前,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值提高,同时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护理人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护理风险,对护理安全也产生了威胁。另外,由于新药品种多、更新快,护士对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注意事项不熟悉,容易出现用药失误。

1.4制度不熟悉

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最终造成过失性护理行为缺陷,是引起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1.4.1制度执行不严如产房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虽有专人专管,定位放置,但由于产房助产人员的随机性,部分助产士责任心不强,未做到班班清点,不熟悉用物的放置,或用完后未及时补充。如需要抢救时,因抢救用物不全延误抢救时机,所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有时护士缺乏“慎独”精神,未严格按照医院规范要求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1.4.2避免因弄错新生儿而发生的护理纠纷如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或给新生儿洗澡时,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不审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新生儿手带标记出生后未及时绑上或丢失后未及时补上。

1.4.3新生儿操作新生儿保暖用热水袋或暖箱时,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水温过高,或直接与新生儿皮肤接触;洗澡时,不注意调节水温,水温过高或戴手套洗澡,护士对水温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新生儿烫伤;或未按新生儿暖箱操作规程调节箱温及按规定巡视病房,病区停电时未及时将新生儿从暖箱取出。

1.4.4未严格交接班制度对于危重、手术、输液病人、新生儿未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如出现特殊情况而延误处理时机而造成病人生命危险。

1.4.5护理书写与客观事实不符过多用主观描述,护理记录涂改,病情变化未及时书写。

2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保证,现在人们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和医院的正当权利。高度的安全意识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为此,制订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科主任和护士长注重收集各种有关医疗护理违法的事例及案件,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学习、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应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时时都要记住病人的权益,每做一项护理工作都要有前瞻性思考,做到防患于未然,消除各种不安全的护理行为和隐患。

2.2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基础。每个病人在住院期间都希望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帮助和指导,因此,病人入院时,我们要主动热情接待,发放医患连心卡,主动耐心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和卫生宣教工作,主动巡视,主动帮助、关心、体贴病人。我们要想病人所想,视病人为自己的亲姐妹,主动为其分忧解难,努力做到患者的心理、生活、精神护理,耐心回答提出的问题,以解除其忧虑和不安,尽可能减少冲突的发生,学会用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病人及家属表现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有利于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加强护患沟通,是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树立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服务意识。对病人使用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善用语言沟通技巧,不仅得到病人和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

注重教育,提高素质,鼓励年轻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吸取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取长补短。另外,护士在使用新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必要时存档保存说明书,以备查阅,通过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开展了产房24小时值班制,即由工作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助产士轮流值班,从而加强了产房的技术力量,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孕产妇及接生的护理质量。妇产科护士严重缺编,积极向医院争取护士。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观察产程技术欠缺,由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负责培训,并指定专人带教。

2.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2.4.1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在实施及落实制度中,护士长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管理。如产房所必需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要做到“五定”制度。保持各种物品完好和耗材充足,使急救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2.4.2防止弄错新生儿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时,一定要核对新生儿的性别和其母亲的姓名。在给新生儿洗澡及注射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手带标记丢失的新生儿要及时补上。

2.4.3防止烫伤新生儿在给新生儿淋浴时,水温应维持在38~40℃。给新生儿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应维持在40~60℃,而且热水袋应放在棉包被或毛毯外面。以免烫伤而造成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对于入暖箱的新生儿,要严格交接班,定期巡回,防止意外发生。

2.4.4严格交接班制度提前15分钟到岗接班,对于孕妇、手术、危重病人、新病人及新生儿,一定床头交接。在分娩后,由专人送产妇及新生儿回病房,亲手把新生儿交给产妇,让其看清手带标记,并详细向病房护士交清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

2.5做好详细护理记录

各项记录要准确,及时,简洁清晰,不可涂改、删除或撕毁。护士要将认真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详细记录。

护理安全可以反映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年轻护士必须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通过护理不安全隐患的查找,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程序。护理人员要以护理安全为契机,以病人满意为服务宗旨,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