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十篇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十篇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28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幼儿;数学;数学教育

随着整个幼儿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和部分幼儿园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在“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理解。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无疑催化了幼儿教育从理念目标到形式内容的重大变革,而2012年10月颁布的《指南》在深入贯彻《纲要》的同时,也推进着幼儿教育更好地向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

在《指南》的五大领域中,“数学认知”作为一个子领域被包含在科学领域里。为什么这里称为“数学认知”而非“数学”?《指南》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又有哪些引导和指向?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指南》中的数学教育?围绕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解读。

一、从“数学”到“数学认知”

回溯历史,虽然幼儿园教育政策中“数学”被等同于“计算”的年代已从文件中悄然逝去,然而这种旧有思想却表现出强大的延存性和影响力。尽管新《纲要》中通过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以弱化学科界限,但现实中的数学教育从未彻底丧失其独立性。在《指南》中,数学教育被表述为“数学认知”,和“科学探究”并属于科学领域,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而“认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表述于此,我认为有如下两层含义:其一,这种表述弱化了对具体知识掌握的目标要求,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认知方式,即更加关注认识发生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其二,认知体现着幼儿对外界环境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既与学龄前儿童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相对应,又强调了由内在体验自发引起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从“学习”到“感知”

不同于以往数学教育目标中的“认知、掌握、学习”等动词,“感知”一词在《指南》的数学子领域中频频出现。例如,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所谓感知,主要指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也与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思想相一致。在笔者看来,“感知”一词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如下特点:其一,弱化知识目标,突出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与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相比,重在体验数学的重要和兴趣;其二,从儿童充分的感性体验和操作出发,遵从其思维发展的特点,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先感而后知;其三,创设积极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感知方式,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其四,反对思维训练的泛滥,反对知识的强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三、从“静态”到“动态”

较之以往政策文件中对数学教育目标的宏观描述,《指南》则通过对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列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发展趋势、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或行为特点。这种阶梯式的呈现,既表现出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在这一持续、渐进的过程中,幼儿思维形式的变化。例如,在“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部分,具体目标分别为:3-4岁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4-5岁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5-6岁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可以看出,幼儿从最初对事物形状的感知并产生兴趣,到体会事物形状,再到发现排列规律,最终创造新的排列规律,这一过程体现了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思维发展特点。此外,这种过渡性特点在《指南》中还表现为从个别到一般,从同化到顺应,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等。

四、从“黑板”到“生活”

《指南》中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弱化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兴趣激发,强调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目标表述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该目标下5-6岁年龄段典型表现为“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育建议部分,则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学教育途径与方法,凸显了数学教育活动在周围现实生活中的渗透。例如,在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时,可以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同时也可根据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当数学不再是抽象的逻辑知识体系,而是贯穿于幼儿生活和游戏之中有待于抽象的事物时,幼儿的数学教育便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源泉和具体内涵。由此可见,《指南》中的数学教育,不仅着重强调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价值,也充分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生活化、途径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等特点。

五、从“灌输”到“建构”

数学究其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组事实与技能,而是一种抽象的关系。因此,过去那些通过口耳传递、模仿记忆和强化练习来获得数学概念的方式,既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也造成了幼儿对于数学的恐惧和厌烦。《纲要》的颁布突出了幼儿的自主建构,并明确了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指南》在推进《纲要》深入贯彻的同时,也秉承了以幼儿为本、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建构性的教学观。例如,数学教育的目标表述始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通过“感知”“发现”“理解”等词汇,体现了对幼儿主体性、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幼儿经验和生活价值的尊重。与此同时,目标中对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建构理论中,个体通过从同化到顺应的自我调节来不断积累数学经验,建构甚至重新建构其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此外,教育建议部分也进一步反映了成人作为幼儿学习的积极支持者,使“教”成为幼儿主动建构地学习与发展过程。例如,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可以感受和识别盘子、桌子、车轮、地砖等物品的形状特征;鼓励幼儿尝试自己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而这些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真实情景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思维的逻辑性、变通性和灵活性。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日益小学化的今天,《指南》的意义已不仅是为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具体方法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自然地渗透其中,引导相关人员沿着《指南》的方向,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科学地帮助幼儿达到教育的期望,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瑾.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2

一、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每日点人数时,可先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本班总人数,然后再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数,五个、五个数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轻松掌握数数的技巧,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又如,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数一数台阶,进餐时将勺和碗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数学学习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很难,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予以点拨排除,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喜欢上数学。如教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中,大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而难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常常出现编题错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此时,笔者改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从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又如,学习描述生活情景,让幼儿不仅要描述情节、数量,还包括描述答案:昨天自然角开了6朵花,今天有开了3朵,一共开了9朵。这样描述,暂时回避了幼儿较难掌握的提出问题这一要求,幼儿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兴趣很浓。接着,再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正确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不害怕编题,还常常脱口而编,互相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书面练习,也要细致了解,把幼儿容易产生的错误一一做好记录,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在加减运算中,逢“7”是孩子容易错的。教师应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平时训练中多出这方面的习题,帮助幼儿排忧解难,增强自信心。

四、数学学习应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为基础,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则,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还分单数、双数排列,针对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序数。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着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蕨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五、数学学习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3

一、确立合理、恰当的数学教育目标

“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它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一阶段教学过程结束后,最近发展区就会转化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潜在水平的现实化,同时下一个阶段又将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目标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提出合理、适当的要求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结合幼儿园与小学两阶段的目标,照顾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性和向小学的过渡性,幼儿入学数学教育目标应确立为: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获得事物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挥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体验交流、合作和分享的快乐;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运用具体的数和形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弹性、统整的数学教育内容

数学教育内容应依照教育目标,不能任意拔高,以保证基本要求的实现。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了解幼儿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把握二者之间的差距。

1.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弹性

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觉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与幼儿思维发展规律来选择。数学教育应重视从生活中抽取形象生动的素材作为教育内容呈现给幼儿,让幼儿经历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替代,从而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能力。所以,教材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此外,由于幼儿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照顾到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教育内容体现统整性

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教育内容应体现各领域之间的统整性。另一方面,幼儿入学数学教育内容要与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相衔接。因此,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来体现统整性:

(1)水平向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变“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的适宜发展性,培养“完整儿童”。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是指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合性发展。教育不仅仅追求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兴趣、情感、态度、个性等方面息息相关。幼儿如果对事物怀有浓厚兴趣,他就会主动地探索,积极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时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都会相应得到发展。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交流,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与其他领域教育相互统整才有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2)垂直向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学科。数学教育内容应根据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数学知识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教育内容不应割裂开来,而应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连贯性。要注意幼儿园大班数学与小学数学两部分数学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它们当作一个相互承接的整体来看待,使二者有机结合。“应把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二者相互独立,各自有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措施策略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改革的程度标志,但在整体上它们又应是统一的,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已有经验及所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

三、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

维果茨基强调游戏、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系,认为游戏是发展过程的基础,原因在于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言语、符号活动,自身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幼儿入学数学教育中,应遵循幼儿认识和发展规律,采取易于被幼儿接受的方式,数学方法要体现游戏化、生活化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构建初步的数概念,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从而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注意动静结合,编排各类游戏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寓教于乐。数学教学要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解决实际的、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四、注重动态性、过程性的数学教育评价

维果茨基最初提出“最近发展区”是为了反对标准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他认为用标准的测验得的结果,只是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它未能测出儿童在成人帮助下所能获得的潜在水平,因此并不能确切地测验出儿童全部的智力发展水平。“真实的、现有的发展水平指向已经成熟的机能,是发展的结果,而最近发展区指向的是那些还不成熟,但正在成熟的机能,它描绘的是儿童即时的未来和动态的发展状况。”动态评价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如幼儿学习的速度、迁移能力等,它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幼儿入学数学教育中,教育评价应重视动态性、过程性。

1.关注幼儿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数学学习过程

注意考虑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善于动脑思考并解决某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应重视了解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幼儿作出及时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尊重每个幼儿发展的潜力。

2.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记录幼儿怎样利用不同程度的帮助,同时还应记录什么样的暗示、帮助才是最有益的。”平时可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进步历程,让他们体验进步的喜悦。对幼儿评价的结果应采用定性描述方式,尽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幼儿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

3.恰当评价幼儿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探索;数学;学习

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我们要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本文试图从集体教学、区域游戏、日常生活三方面探讨幼儿数学的学习。

在集体教学中理解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幼儿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幼儿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因此,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我们爱运动”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我喜欢的运动”选拔。可是,在一个主题中出现的运动项目有十三种,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孩子说:“赞成的就举手,然后一个个地数过去!”这个主意马上就被否定了,原因是嫌太烦了。有的孩子说:“我们把这些运动都画下来,谁喜欢哪项运动就站就站在哪项运动旁边。”可是,这样的做法一人只能选一项运动。最后大家决定把所有的运动项目画在一块大板上,每个小朋友拿三个贴花,把贴花分别贴在自己喜欢的三项运动上,然后数一下,哪项运动上贴的贴花最多,就是最喜欢的运动,然后按照贴花的多少,选出第二、第三……在这一系列讨论、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计数、按数排序,掌握了多种统计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又如在大班幼儿认识时钟的活动中,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与时间概念绝缘,教了很多次都不理解,教师觉得非常懊恼,孩子更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老师请这几个孩子做小值日生,并给他们列了个特殊的《工作时间表》,每天早上8:00到园,8:10开始擦桌椅,9:15开始给小朋友分牛奶,10:00给小朋友分水果,11:30擦桌子,以上的时间都用时钟的形式表示。如果做得好可以获得“最佳值日生”的称号,并可以得到一块精美的蛋糕。这项工作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开始主动去研究工作表上的时钟,也渐渐学会了看时钟。这样融入情境的数学学习摆脱了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直接获得经验,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信息交流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重视意义的社会建构,认为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获得中应多创设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表述,从而帮助幼儿巩固内在的认知结构。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中,要求幼儿按照前面出现的示例将后面的物品排序,有些幼儿不能一下抓住排列的规律,就没有办法操作。我们不仅让幼儿尝试进行操作,并且启发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甚至用反复的语言说出排列的顺序“红黄绿红黄绿……”,这一做法使幼儿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巩固了操作思路,帮助幼儿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还请其他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时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还有视觉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幼儿集体智慧信息的交流。

(三)提供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巩固数学经验

在数学集体教学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幼儿摸、画、剪、拼、排、贴、走、跑、跳等,以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小猫钓鱼”让幼儿在钓鱼游戏中进行点卡与数卡的配对,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意义对应;“搭高比赛”是通过小方块积木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动作的灵活性和空间概念等。幼儿通过自身活动进行操作学习,兴趣很高,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学习兴趣是幼儿不断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永远向前的动力源泉。

(四)在不同领域渗透数学学习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把数概念融合在“跳格子”等体育游戏帮助中,可以通过队列变化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绘画、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关系的物体,如树叶的排列、花朵的数量、蝴蝶的对称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数概念,如“今天星期一,猴子开飞机;今天星期二,猴子学画画;今天星期三,猴子去爬山……”这种语言用简单的形式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在区域游戏中探索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等。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区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有些方面正是集体活动所难以实现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发地探索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在区域游戏中探索数学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区域游戏充满趣味与挑战,符合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也会不断提高。

2.有利于进行分层指导

区域游戏一般来说参与人数较少,便于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关注到的、能力发展高于或低于整体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能力情况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有利于幼儿间互动学习

区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他们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常会有语言、肢体上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相互习得、经验分享。一些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会主动地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达到共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应用

幼儿的数学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幼儿数学教育趋于生活化,这是因为:

(一)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只有当幼儿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而且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本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等。同时,幼儿的注意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能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落实到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应用,进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生活化教学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体现并满足了幼儿注意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二)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表明,数学学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它能够发展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解释并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能够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数学学习生活化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数学学科这一特点的情况下,让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数学概念及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

上述研究表明,生活化数学是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既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也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幼儿对生活现象的了解,也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呢?

我们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即充分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现有的数学因素,引导幼儿到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坐自行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电瓶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摩托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的小朋友是多少,今天班上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大班数学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2

[2]冉江渝.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法初探.教育科学,2008-5

[3]朱庆华.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科教学,2009-10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语言教育儿歌诗歌幼儿

语言教育研究表明,在活动中,要融合多种幼儿发展因素,允许多种于幼儿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物、交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动探求的语言创造者。幼儿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开,杨柳树儿轻轻摇;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等。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来是一个小娃娃”,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先把不理发的小孩比作手发杂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发,才变出一个清洁整齐的“小娃娃”,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理发,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另外,重叠句式和像声词的运用,更使儿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

三、形式多种多样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丢手帕”“拍手歌”等。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

(2)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末开始之前,就已经引领着幼儿进入了诗的意境,体会这夜的宁静、梦的甜美,这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

(3)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主体地位。儿歌教学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游戏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及“环境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摆脱“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观众”的教学现象,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如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隐藏在绿色的眼镜后面的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儿展示绿色画面的同时,给了孩子拓宽视野和启迪想象的鼓励,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选择多样化的诗歌内容,发展幼儿想象力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6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幼儿年龄普遍较小,认知能力、学习水平都比较低,面对幼儿教育教学,都只是粗浅的模仿学习,因此,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更多的传授直观的并且具象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更好的结合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向幼儿全面展示教学内容,让幼儿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幼儿融入到学习中,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幼儿教学内容简单,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代幼儿教育注重对幼儿的认知教育,希望通过幼儿教育,提高幼儿的基础认知水平。幼儿教学课堂形式多样,视听说演多种教学形式的存在,也极大的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拓宽课堂教学广度,简化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让幼儿感受到真实的世界,弥补课堂教学中抽象描述的不足,有利于丰富幼儿课堂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幼儿阶段的孩子,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幼儿学习能力有限,对知识的领悟、理解能力也比较低,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一一呈现出来,将教学知识化繁为简,使原本单一教学变得丰富饱满,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让幼儿更快乐的学习各项知识,对培养幼儿知识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应用策略

音乐教学是现阶段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年龄小,对于色彩和声音特别敏感。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画面、音乐、视频的优点制作好精良的音乐欣赏课件,根据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为幼儿创设出符合所学音乐情境的教学环境,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熏陶下,充分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的感官刺激,使幼儿更深入地欣赏音乐,从而喜欢上音乐,并乐于学习音乐。

比如,当音乐教师向幼儿教学《小螺号》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首歌节奏轻快,是很适合幼儿学习传唱的。在进行《小螺号》的课堂教学时,将这首歌曲中的静止的内容转化成动态画面,在流畅的色彩绚丽的视觉冲击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这首歌表现出的美妙之处,令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尽情的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色彩。然后,教师在画面感的渲染下,教幼儿传唱这首歌,一边传唱,一边观察歌曲中的海鸥、大海、浪花,在蓝蓝的海的画面下,感受到音乐学习的美好,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数字教学的应用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较为特殊,很多幼儿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现象,学习某一件事物时,记忆力与注意力难以集中。再加上数字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在进行简单的数字教学时,反复练习的“1、2、3、4、5”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在幼儿数字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数字转变成快乐记忆,在图文并茂且声色和谐的教学环境下,不仅能转变幼儿园数字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现状,还能提升幼儿园整体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认识数字”时,幼儿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增添有趣的元素。将数字“1”与笔直的竹子相结合,将两个图片一起动画展示,加深幼儿的数字印象,让幼儿认识到“1”这个数字;而在学习“4”时,将“4”与一面飘动的红旗放在一起,在动态的形式下,向幼儿展现数字的有趣,让幼儿早日识别这些简单数字,激发学生的数字学习兴趣。类似于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与相似事物相结合,将学习乐趣与幼儿园教学内容相结合。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活动教学的应用策略

幼儿园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培养发散性思维而举行的,活动较多也比较有趣。幼儿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幼儿园活动教学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活动教学也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幼儿活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心理变化会驱动行为,当幼儿在活动教学氛围中,在让幼儿产生愉悦、开心的情感体验时,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奇妙,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为幼儿的活动能力培养提供新思路。

比如,为了让幼儿学习环保知识进行活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简单通俗易懂的环保知识编辑成动画,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在动画播放过程中,让幼儿认识到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利用视频功能为幼儿创造教学情境,?幼儿感受春天的喜悦,已经与小花、小草、小鸟做朋友时,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引导思考爱护花草,在这样的画面环境渲染下,向幼儿灌输不摘花、不践踏草坪的环保常识。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7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吴某欣,男,独子,5周岁6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欣欣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伴、老师的主动交流甚少,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只和特定的伙伴游戏,但对自己的亲人有情感交流,老师与其交流时欣欣的眼神有闪躲现象。欣欣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缺乏想象力。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背诵儿歌、古诗,但理解能力比较弱,对长句难以理解,不懂得归纳组织语句。

(二)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学历,宁波奉化人,从商;母亲,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全职主妇(生育前同父亲共同经商)。父母均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甚少与幼儿接触。

(三)对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从小班起,欣欣就对数学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困难,点数、排序、守恒、图形、计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例如,在点数活动中,教师提供7片雪花片,幼儿进行点数,并回答“这里一共有几片雪花片”的问题。欣欣对于这个活动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在教师介入之后,欣欣开始点数。第一次点数“1、2、3、5、7……”可以发现欣欣不理解点数的含义,不能够掌握数物的匹配,不会连续数数。在老师引导后的第二次点数“1、2、3、4、5、6、7”,欣欣模仿教师数数的效果较好,但当老师提问“一共有几片雪花片”时,欣欣又出现了如第一轮点数时的情况,随意回答,一会“5”一会“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欣欣基本没有数字概念,对于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含义不理解。在图形认识活动中,欣欣能够比较清楚地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梯形、长方形认识有一定困难),能够分辨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物品。但当老师对比认识立体形和平面形时,欣欣依旧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平面形还是立体形,欣欣统一用平面形的概念定义。当老师个别交流询问这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欣欣茫然地看着老师,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见,孩子对于形状的认识仅仅限于最基本的三种,且对这三种形状的认识采用的是记忆的方式,变形后的形状仍存在认识困难。对于立体形状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不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区别,缺少立体建构的概念。

发现问题后,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欣欣进行智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欣欣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操作部分得分较高。同时,我们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欣欣的成绩低于基准值10%,所以,我们初步判定欣欣为数学学习困难幼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分析

幼儿童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人、老师和同伴。通过两年的观察、访谈、记录、统计,我们将影响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小结如下:

1.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亲缺位现象严重

欣欣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比较得当,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缺少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对于儿子的教育,欣欣父亲一直心存愧疚。每当父亲休假在家时,欣欣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能够比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父亲表现出较大的依恋和不舍。父亲的缺位较明显地阻碍了欣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了其在家主动学习的机会。

(2)母亲采用刻板和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家中,平时欣欣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母亲。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欣欣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也想在这方面对孩子有所训练,但其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一味通过让孩子做题来达到目标。欣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通过形象化思维学习,对于数学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只通过做题目,幼儿可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运算技能,但并不能使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欣欣母亲这种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对欣欣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同时,父母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对于心理敏感的欣欣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学习才是最恰当的。

2.教师的影响因素

(1)初期教师对幼儿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不足

在小班初期阶段,家长同老师的交流不畅,家长不愿提及欣欣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略显不足。正因为不清楚,导致产生了一盘化的数学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欣欣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辅导过程中也显得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

(2)师流不通畅

由于欣欣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少问题,属于班级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对于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沮丧,这对原本内向的欣欣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这也让欣欣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欣欣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他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在不多的交流机会中,欣欣的怯弱也让老师失去了辅导的兴趣,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同伴的影响因素

幼儿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伴对他数学能力的评价。特别在幼儿园阶段,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幼儿说:欣欣不会做数学,不用让他做了等等的言论。欣欣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欣欣对数学学习的惧怕,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了负面态度。上述多种因素的交织纵横、相互作用,最终使欣欣数学学习持续落后。

(二)教师早期干预策略分析

从上述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日常实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单纯数学技能练习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改善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需从环境、学习方式、家园合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我们发现欣欣的数学学习困难之后,立即制订计划,结合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力量,共同帮助欣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渗透着数学教育。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加深、加长数学学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欣欣起到帮助作用。

(1)周围环境凸显数学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幼儿园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的秘密。我们发现欣欣乐于观察不同事物,能够简单地和同伴、老师交流观察内容。我们就利用这一契机,用环境引导欣欣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主题“请到我家来做客”中,有一节关于序数(纵、横)认识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欣欣对于序数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对于枯燥的笔头作业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点,课后我们在主题墙中创设了一幢“中二班集体屋”,将班级中三十名孩子的照片贴在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每三天调整一次位置)。我们引导欣欣关注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周围的邻居是谁、自己的房号是多少、朋友的房号又是多少等内容。渐渐地,欣欣开始关注主题墙面上的一些内容,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之中,从而与伙伴和老师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2)日常生活渗透数学教育

针对欣欣这类对正规的数学学习有一定抗拒心理的孩子,日常的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突出。

比如,在午餐时间,我们会请欣欣帮助保育老师分碗筷。一开始,我们会让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带领欣欣操作,半个月之后,我们发现欣欣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这已变成他每天的固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了解单双数的一些概念。再如,午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和欣欣一起数一数幼儿园花园里有几棵树,有几颗开花了,有几颗结果了,用编应用题的方式叙述出来;在外出亲子活动时,看看他最喜欢的汽车车牌号、站牌号码,记忆长串的数字和字符发现其中的规律;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将玩具分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练习一一对应的能力……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这样的过程让欣欣没有压力地学习数学,简单而又愉快。

(3)户外活动整合数学教育

欣欣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从而户外学习的能力也高于室内学习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我们将数学内容与户外游戏整合,使欣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掌握按规律排序时,我们提供了三种颜色的圈,让欣欣帮助老师布置场地,有规律地排列这些圈,在我们简单的示范后,欣欣能够很快地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在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时增加排序难度,让欣欣学习按不同规律排序的方法。

(4)蒙氏活动中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

我们班为蒙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蒙氏自主活动时间。在蒙氏活动中,数学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我们观察发现,在自主蒙氏活动时间内,欣欣鲜有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的时间,他在活动中常常处于“观赏”的状态,即使选择了一份工作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位教师配合,每次活动中配班的一位老师作为欣欣的主要辅导者,每次活动我们会向欣欣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在活动中陪伴他一起工作。如果在一次的蒙氏活动中完成不了工作,那我们会和他一起保留做好的部分,下次活动继续完成。一旦欣欣的工作有了成品,我们都鼓励他向同伴展示作品,让他萌发满足感。这种感觉使欣欣更乐意投入数学区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5)融洽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

在欣欣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他起着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对欣欣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地回应,以表扬的方式鼓励欣欣多多参与数学活动,给欣欣信任感和情感依托。同时,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其赢得同伴的尊重和肯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多重情感辅助下,欣欣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我们定期与家长沟通(每周一次),以小报告的形式告知家长:这一星期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每项内容的目标是什么,欣欣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家中可以如何配合等,阶段性地帮助欣欣改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比如,第一阶段,我们针对欣欣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现象,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养成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能专心做某件事,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习惯培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针对欣欣对数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与幼儿园近期学习中类似的数经验,减轻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挫败感。家园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更有助于为欣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每个月我们都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为家长提供较为先进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方式,统一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欣欣数数身边有兴趣的物体,如马路上的汽车、冬天的衣服、家里的玩具等等。摒弃家长原本简单、刻板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特别是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绘画是欣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会通过画画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视觉能力、精细动作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欣欣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通过交流,我们得到欣欣母亲的认同,她很快就着手对欣欣进行美术方面的培养,中班开始,欣欣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后欣欣母亲都会将欣欣的作品带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开辟了固定的墙面版块进行展示。两个学期下来,不仅欣欣的美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欣欣得到了同伴的更多认可,自信心大大提升,幼儿园活动中的畏惧感大大降低,在数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育研究中,我们从诸方面入手,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转变父母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了欣欣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欣欣的数学学习体验感等。现在欣欣已经能够进行20以内的点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对数的组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区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等。同时,他对数学活动惧怕的感觉已逐渐消失,乐于参与各类数学活动,这将有利于其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但他现在的数学发展水平仍稍稍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不强,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对欣欣的数学训练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希望能更快地拉近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能力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9-47.

[2]J.mSattler,R.D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51.

[3]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完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43-145.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幼儿教师职场状态的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状态,引起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

教师的职场状态,主要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期间的教育、教学、教研、学习、培训及家园联系的状貌特征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态。2007年12月,我们对四平市6个县区11所幼儿园,包括公办园、民办园、处于改制中(由企业幼儿园改制为公办幼儿园)幼儿园的师资状况、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培训进修、家园联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占75.7%。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状况

调查显示:在编教师198人,持证上岗的144人,保育员23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1人(幼师专业53人),高中学历的51人,初中学历的8人,大专以上学历181人〔其中幼师专业53人);教龄在五年以下的29人,6-15年的74人,16-20年的50人,20年以上的77人;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108人,小教一级的教师92人,小教二级的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县、区级骨干教师20人,园级骨干教师17人。由此可见:(1)持证上岗的教师占在编教师的72.7%;(2)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但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非师范类的教师尚占有一定比例;(3)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20道题,这些题目是对教师职场状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1.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

(1)热爱幼教事业、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是绝大多数幼儿教师从业的坚定信念。幼儿教师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并且对工作本身充满乐趣和信心,这表明幼儿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的热爱。“幼教工作是一项比妈妈疼爱孩子更细心、更耐心的工作,是充满爱的事业。”这是幼儿教师们对幼儿教育最基本的看法。有了对幼儿教育事业这样崇高的认识以及整个社会教师地位的总体提升,他们才能希望终身从事幼教工作。由此也反映出,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可敬的奉献精神。

(2)认为工作很辛苦,精神压力大。其中24.5%的教师感觉异常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很多教师工作时间长,每天工作8到10小时;二是工作量大;三是25岁至39岁之间的教师多数都是各个幼儿园的“顶梁柱”,他们经常上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工作任务比较多;四是幼儿教师的地位尚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幼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有加,但幼儿教师是教师中弱群体这一事实,一时还难以改变。他们没有自己专门的职称系列,走的是小教系列,这不免使人感觉有些不专业;而且幼儿教师工作劳累、工资低.这很容易导致一些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另眼相看,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个非常容易从事的职业。

从上述分析看,幼儿教师对幼教职业是满意的,但是希望幼儿教师的地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2对教材把握程度

我们以省编幼儿教材为蓝本,在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的教材里各选一课,共四题,教师任选一题,只要能表述出该课的具体内容即可。这对任何一位任课老师来说,都不应该是困难的事情。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此题,调查教师对教材把握的情况。从调查的情况看,能完整表述的教师占22%,能简单表述的教师占19%,只能表述纲目的教师占22%,完全表述错误的教师占32%,没有答题的教师占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完整表述课文者并不多,后两项的人数超过了前两项的人数。如果说初步表述课文还可以完成教学,那么表中的后两项就很难胜任教学,而有误人子弟之嫌了。

对教材生疏的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

(1)有的幼儿园并没有完全使用省编教材。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能够直接投人进去的莫过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课改使用的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针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科学地融进了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欢迎。但是,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中需要的教具,有的没有及时配套。幼儿课程很多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寓教于乐,玩中学,乐中学,没有教具万万不能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只好根据提示,自制教具。条件好的幼儿园,寻求使用其它更方便的配套教材,统编教材不能不用,配套教材又舍不得放手;而条件不好的幼儿园,只好尽力而为,使用统编教材,又不能完全体现其新理念。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个别幼儿园采用了小学一年级教材。这样的情况尤其以民办园居多,他们迎合家长的要求,把小学课程搬进了幼儿园,至使省统编教材无法使用。调查中,有45%的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3.家园联系谈论的话题

调查结果依次是:学习一日常表现一能力表现一思想品德一兴趣爱好一心理健康一家园差异一卫生条件。从调查结果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普遍非常关心的事情;其次才是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表现;能力的培养又次之;品德排在第四位;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家园差异,几乎被忽视了;卫生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因为在孩子如何学习这个间题上,教师与家长在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1)关于学习。在学习问题上,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每日在幼儿园中学到什么知识。教师则认为,知识确实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家长过于注重幼儿学前教育中拼音和计算方面的能力,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对孩子的成长实际是不利的。儿童幼年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是接受某种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期,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节律性和阶段性特征违背规律,该学不学或者堰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

(2)关于教学。很多家长会用自己的观念去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按照家长的意图施教,家长就不能理解,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提出转园。令人惊叹的是,教师已经意识到家长的一些要求是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因素、“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阎和让幼儿从1背到100完全是两回事,但是还是违心的去迎合家长,甚至很少同家长谈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幼儿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并不想因此失去生源,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虽然,每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有时还是不能说“不!”于是,有的教师感叹“做一名幼儿教师容易,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难!”因为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界环境的配合。

家园异步,容易导致教师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调查显示,有两种情况是教师对幼教工作厌倦的主要因素:一是家长不配合,二是与自己理想相悖。其中前者占整个有效问卷的73%。

4,学习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学习,而且幼儿园给予的学习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幼儿园不仅能安排时间让将近一半的教师外出学习,而且一部分教师的学习费用还能报销,这一点甚至超乎了我们的想象。除此之外,教师们能经常自学,调查统计,幼儿教师常看的杂志有《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还有《幼儿简笔石酷、《幼儿主题活动课程》、心营养科兰黔、份儿成长故事》,个别教师读过檬特梭利教育》和拗儿教育心理黔等书籍。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表示培训和学习的效果尽如人意。从前面教师把握教材的程度可以看出,结果并不乐观。为什么这样的学习仍不能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除了前面的分析之外,至少还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是说所学知识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求,与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或者帮助不大。

(2)教师参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应付的过程。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没有真正把应该掌握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等学到手,敷衍了事,或者半途而废。

二、几点建议

1.依法治教,科学管理。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佚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锄,依据傲师资格条锄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人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淤,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幼儿教育的投人,在业务上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和支持,为幼儿教师的工作、进修创造更好的条件。要使幼儿教师职业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在待遇上得到实惠,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真正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幼儿园(Fir)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本园的骨干教师,使那些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教师成为本园(所)的学科带头人,以促进幼儿园(Flr)的健康发展。

2.深化教改,明确目标。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使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目前,我国正在通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共同制定一个中国仁岁一6岁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指南,将作为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基础。参照这个标准,将会明确3岁一6岁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应该能做什么、应该能做到什么”,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帮助家庭、社会理解关于儿童发展应实现的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大统编教材力度,尽快配套完,贴近本地实际,方便教师使用。

3.加强培训,科学引领。要为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以组织专家讲学,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开阔教师眼界。培训幼儿教师要有系列科学的教程,应该结合教育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要形成常态,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不要把学习培训看成是一时的活动,而要作为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学习了《纲要》精神,结合教学实践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这一课题做了一系列思考。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与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线索来进行活动,同时又注重活动的生活

化、游戏化,探求适宜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语言运用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理解数学

同一个意思同一句话教师用儿童化、游戏化的语言,接近幼儿生活的言语说出来,幼儿就易于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贴近幼儿生活,更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教学“认识1-10”时,教师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例如:“1”像粉笔直又长,“2”像鸭子浮水上,“3”字像个小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10”像火腿加鸡蛋;如认识“>”“

二、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

又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

三、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

核……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运用;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认知几何形体。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

四、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致用

《纲要》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语言教育 儿歌 幼儿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也就出现了人们口头创作的儿歌,如“劳动号子、摇篮曲”等。这些民间口头歌谣对现代儿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可以是他们不理解的,但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作为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儿歌自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开,杨柳树儿轻轻摇;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等。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来是一个小娃娃”,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先把不理发的小孩比作手发杂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发,才变出一个清洁整齐的“小娃娃”,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理发,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另外,重叠句式和像声词的运用,更使儿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

三、形式多种多样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丢手帕”“拍手歌”等。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

(2)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末开始之前,就已经引领着幼儿进入了诗的意境,体会这夜的宁静、梦的甜美,这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