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十篇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十篇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47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1

近几年,我们国家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由于该病的致死率较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所以专家们都在积极寻找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就是利用肺表面的活性物质来改善肺的功能,然后在护理过程中做到针对性护理,最终解决新生儿的呼吸困难问题[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胎龄28-36周,平均30.1±1.2;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胎龄28-36周,平均30.5±0.9。实验数据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进行基本护理。常规方法是首先保证新生儿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其次治疗过程中必须有专门人员看护,保证新生儿必需的水分和营养供应,然后纠正酸中毒,必要时还可使用抗生素。

研究组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在给药前先吸净患儿气道内的分泌物,然后将药物溶解在专用溶剂中,加热到37℃(与新生儿体温相近),再将调好的药物缓慢均匀地注射到患儿的气管导管内。注射完毕后,再用复苏囊持续加压通气不超过两分钟,使药在肺中分布更均匀。完成给药之后要将患儿调整为正确的护理,整个过程都要采用无菌技术操作和科学的吸痰方法,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血压,心率等数据的变化,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和针对性护理24h后的肺功能变化,主要考察指标是患儿的机械通气参数。评定标准为: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呼吸平稳,血气指标正常为显效;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呼吸较平稳,血气指标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血气指标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等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数据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在两组患儿干预效果对比方面,研究组干预效果显著由于对照组(p

3.结论

肺表面的活性物质(pS)主要指的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pS治疗主要就是通过肺表面的活性物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保证通气量,保持肺泡内氧含量,维持肺泡的稳定,从而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正常的顺产儿很少会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这种疾病的主要患病对象是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病率就越高,致死率也越高。另外剖腹产和第二胎的孩子或者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孩子也是这种疾病的发病对象。所以在患病后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肺表面的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现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只有搭配更好的护理方法才能有更大可能治愈此病。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考虑了大部分患儿的患病情况,如果患儿数量较多,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大批量的治疗。但是这种方法缺少针对性,不能将护理方法细化到每一个患儿,但是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每个患儿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如果采用常规方法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问题被忽视的情况,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现在推广使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仔细观察并记录每个监测数据的变化,并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以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4h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用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即pS疗法并在给药后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死率,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欣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5(15):1425-1427.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2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33-01

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LiminSunJuhuaYangYingtian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ursingproblems.methods:march2006~February2009162patientsadmittedto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diseaseobservation,oxygen,intubation,ventilatorcareandobservationsummary.Results:afterrigorousconditions,thecorrectrespiratorymanagement,greatlyincreasedsuccessrate.Conclusion: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espiratorytractattention.

【Keywords】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espiratorytract;nursing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危重症;须临床仔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将我科2006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16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成立新生儿病室以来,收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162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71例.胎龄

1.2临床表现:早产儿多见,多于出生后4-6h出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60次/分并呈进行性加重、青紫、呼气时、三凹征、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血气分析pao2小于50mmHg,paCo2大于50mmHg,pH值小于7.35。经过积极救治,治愈152例,死亡6例,放弃4例;气管插管82例。

2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时清除口、鼻及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必要时先雾化吸入后再吸痰,吸痰前先充分吸氧,注意无菌操作,动作宜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防止误吸引发感染。每2h翻身拍背一次,对气管插管患儿翻身时应注意气管导管防止其脱出。吸痰时使用一次性吸痰导管和一次性手套,减少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各种用于患儿的仪器、管道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并定期消毒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经皮测氧饱和度等,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2.3维持中性环境温度。根据胎龄、体重、体温调节温度,使患儿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之间,相对湿度55%左右。

2.4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采用不同的供氧方法和调节氧流量,使氧分压维持在50-70mmHg,spo2

2.5频发呼吸暂停时行气管插管并采用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选择2.5cm~3.5cm的气管导管,插管后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防止脱落和滑出,每班记录并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观察胸廓起伏是否一致,防止气管滑脱或移位。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2~4h行肺部灌洗1次,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有足量的蒸馏水,保持气道湿化。做好交接班工作。

2.6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不能进食者可保留胃管或胃肠外营养,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的供应,危急期应禁食由静脉补充热量,病情好转后由消化道喂养。

2.7健康教育: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家长,告知家长病情的转归及愈后,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防止医患纠纷发生,同时做好育儿知识的宣传工作。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生后4~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1]。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2]。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复的希望增大[2]。在162例患儿的病情观察体会中,应密切注意呼吸和缺氧情况,及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适时机械通气,建立有效呼吸,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3

肺出血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危重征象。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感染、重度窒息、寒冷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等[1]。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尽早行气管插管清理气道。及时应用呼吸机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存活的主要措施。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3例,男14例,女9例;胎龄<37周16例,37~42周7例;体重<2000g6例;肺出血时间<24h7例,24~72h12例,>72h4例;原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严重感染6例,围产期窒息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其他4例。

1.2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均予应用呼吸机及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强心利尿、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碍、补充血容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11例,死亡10例,放弃2例,治愈率接近50%。

2护理[2]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识别肺出血早期表现

入院后置重症监护室,应用心肺监护或血氧饱和度仪进行检测。(1)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吸气性凹陷、呻吟、呼吸暂停。(2)查看皮肤颜色,有无不规则发绀、苍白或花斑。(3)观察呼吸或心率有无减慢或增快。(4)观察口咽部及气管吸出物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若吸出血性液,应排除损伤与上消化道出血。(5)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看皮肤有无出血点、瘀点、瘀斑等,以上均为肺出血预兆。若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尽量行气管插管进行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

2.2肺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早发型在出生后24h内发病,甚至出生后即发病;晚发型多在出生后2~4天发生。(2)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3)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进行,备好气管内滴药。1%肾上腺素液气管内滴入,有利于收缩血管,局部止血,减轻支气管痉挛和黏膜充血、水肿、改善通气,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等作用。

2.3呼吸机治疗的护理

(1)预先消毒呼吸机管道,湿化瓶加无菌蒸馏水连接呼吸及管道,调定呼吸机参数,无误后连接气管插管。(2)调节加温湿化器,夏天30℃~32℃,冬天34℃~35℃。(3)经常检查,严防插管扭曲、折叠或脱出。(4)抽血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呼吸的参数。(5)肺出血早期减少搬动,不宜拍背,吸痰,以免加重肺出血。吸痰负压≤9.6kpa,时间不超过10s,防止压力过高或负压吸引时间过长引起肺部再出血。(6)严密监测患儿呼吸、心率、面色以及腹部起伏及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等情况。(7)定时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d,及时补充湿化瓶蒸馏水。(8)待病情稳定,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才可撤机。

2.4早期预防性护理

(1)温箱保暖,保持体温在36.5℃~37.4℃,防止低温损伤。(2)氧疗: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0.5~2.0l/min,以改善缺氧状态,促进有氧代谢,缺氧代谢可引起酸中毒而诱发肺出血。密切根据患儿面色、呼吸情况,缺氧状况有无改善,及时调整氧疗方式及氧流量。(3)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以免增加心肺负荷,诱发肺出血。

2.5做好消毒隔离

(1)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抵抗力极低,要求接触患儿先洗手,吸痰时戴消毒橡胶手套,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2)病室用空气净化器消毒空气,用84液拖地。(3)加强皮肤脐带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及脐部清洁、干燥。(4)定期更换消毒温箱、湿化瓶、吸引器、温箱水槽中的水,防止“水生菌”滋生等防止交叉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具有高危征象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病情,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呼吸困难加重,面色发灰,口鼻腔溢出血性泡沫状液体等应警惕肺出血,尽早应用呼吸机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4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小儿身体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注意小儿所处的生活环境问题,很容易让小儿患有呼吸系统上的疾病。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内的部分器官并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的免疫能力有限,患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非常的高。在医院的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哮喘,咳嗽等。通过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提高护理的质量。为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加有效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对目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作者通过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12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一、数据与方案

1.1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总结:

小儿身体状况整体表现较差,由于身体免疫企管部并没有发育成熟,患有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异常的高。常见的儿科呼吸疾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等。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治疗现状,为了更好的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提前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抓住护理的重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文强.浅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62

[2]王玮琦.吴伟宏.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化药物应用.2011(16):113-114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5

小儿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df)

随着小儿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医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小儿在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从事小儿麻醉的专业人员熟练掌握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选择相应的麻醉方法,使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小儿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作一总结。小儿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有诸多因素,相关因素有:(1)麻醉前准备不足:如对术前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等未作适当处理。(2)麻醉器械准备不足。(3)麻醉方法选择不当或药物逾量:长时间手术,氯胺酮常超量。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或辅助药量过多,毒性反应或呼吸循环抑制。(4)麻醉期间观察及监测不够。(5)输液输血不当:输血输液逾量引起的并发症比输液不足更多见。

1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并发症常见。主要有:(1)呼吸抑制、气道阻塞及氧供不足。处理:清除分泌物,辅助呼吸及增加氧供。(2)喉痉挛,多因浅麻醉下局部刺激(机械性或分泌物)所致。严重者给与面罩加压供氧辅助呼吸,如无效,气管插管。支气管痉挛时有喘鸣音,试用阿托品、氨茶碱或地塞米松静注,未改善,用琥珀胆碱。(3)拔管喉痉挛。小儿全麻后拔管时常会出现一过性喉痉挛,拔管前应保持充分氧合,拔管时应备好再插管的器械。对那些看起来不正常或有综合征或有缺陷者,均应考虑有气道异常可能。对任何有怀疑者,均以困难插管者对待。包括要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正确判断插管的难易度等等。困难插管者在拔管时要特别加以小心,不要急于拔管,拔管时须医生在场并备抢救器材。Shaw[1]等观察分析了120例1岁以下婴儿全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现麻醉诱导过程中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与低体重儿有关,有时需使用琥珀胆碱。而拔管期间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则与低体重儿和出生时孕期有关。即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30%~40%患儿在麻醉诱导和拔管时氧饱和度降低,Spo2降至94%,甚至更低。术前给与阿托品可使呼吸道并发症大大降低。asai[2]等对1005例择期手术病人所作的调查表明,麻醉诱导期间呼吸道并发症为4.6%,常见的并发症有咳嗽(1.5%),面罩给氧困难(1.4%),插管困难(0.8%)。拔管即刻并发症占12.6%,主要表现为咳嗽(6.6%),氧饱和度降低(Spo2<94%,2.4%)。恢复室内呼吸系统并发症占9.5%,主要表现为气道梗阻(3.8%),咳嗽(3.1%)。拔管过程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气管插管时。

2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并发症较呼吸系统较少见。表现为:(1)婴儿应用阿托品后心率可增快达180次/min,无不良后果。(2)心动过缓在小儿麻醉时提示有危险性因素,如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刺激或心肌抑制。小儿对缺氧、失血等代偿差,如未及时治疗,可致心跳骤停—最严重并发症。(3)心跳骤停应立即停止麻醉,胸外挤压,静注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纯氧过度通气。

3与麻醉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1)全麻:很多麻醉医生愿意施行全身麻醉,尤其对于那些存在高风险的患儿。儿童全麻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气道的建立和维持气道通畅,以及拔管和麻醉恢复期间。(2)与神经肌肉阻滞剂相关的并发症:与神经肌肉阻滞剂相关的最严重而又难于认识的并发症之一是过敏反应。麻醉状态下的过敏反应难于辨认。过敏反应通常累及3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然而,在麻醉期间可能只有一个系统受累或其他系统可能稍后才表现出来。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动过速继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另外,呼吸系统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涉及的唯一系统,表现为顺应性降低和氧合减低。有可能被误诊为气管导管阻塞、循环问题或机械问题。治疗主要是肾上腺素,5~10μg/kg起始,根据需要增加剂量以维持血压的稳定、减轻支气管痉挛。必要时可能需要大剂量的肾上腺素。(3)是否插管潜在的并发症:小儿短小手术(30min以下)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生通过面罩或喉罩管理气道毫无困难,而对于缺乏经验的麻醉医生来说则不然。因此,多数麻醉医生在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施行麻醉时,除短小手术或5~10min的检查以外,多选择气管插管。年长儿气道管理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困难气道的小儿,喉罩已被证明是一种维持气道通畅有效方法。(4)拔管时间与术后通气:避免过早拔管。对于小儿来说,多数麻醉并发症与拔管时间问题有关。过早拔管可能导致气道梗阻、低氧血症、肺水肿、心动过缓和苏醒延迟。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等小儿保护性气道反射恢复、肌张力恢复满意、神志清醒后拔管。应注意:①拔管前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②小儿完全清醒时拔管(如有必要,可在深麻醉下拔管);③浅麻醉下拔管应避免咳嗽和气管导管对气管的过度刺激;④小儿是否有足够的“清醒”可以拔管,主要观察病儿能否主动呼吸、张嘴、肢体的活动和呛咳后自主呼吸的恢复;⑤苏醒期尽量少刺激病儿,以最大限度减少咳嗽和导管的刺激。完成拔管前应保留所有应有的监测。下列病儿应完全清醒后拔管:①所有插管困难的病儿;②所有外科急症病儿,这些病儿在麻醉恢复期易发生呕吐返流;③所有婴儿。困难气道的病儿的拔管:①拔管前应允许准备各种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做好重新插管的准备。②可作试验性拔管。如允许先在管腔内置一根导管以备重新插管。③对这类患儿均应在完全清醒、确定气道无肿胀后才能拔管。④拔管前应给皮质类固醇以减少喘鸣的发生。⑤拔管后给予吸入湿化氧气。手术过程中复合局部或区域麻醉可使肌松剂用量最小化,这样术后气道反射尽早恢复,拔管时间缩短。(5)区域麻醉并发症:主要指硬膜外(骶管)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骶管)麻醉:小儿区域麻醉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麻醉方法,然而,小儿的某些特点使得这种麻醉方法存在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其一,小儿最常用的区域麻醉方法之一是骶管硬膜外麻醉,新生儿硬膜囊终止部位较低,在S3水平,年长儿和成人往往在S1水平,穿刺进针稍深则容易损伤硬膜。其二,小儿骶骨板非常柔软,穿刺时穿刺针很容易穿透骨质进入骨髓腔。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可以选择使用短斜面的针头,并通过注水试验证实针头位置正确,位于骶管硬膜外腔内。小儿硬膜外麻醉还可能出现一个罕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那就是在用空气进行阻力消失试验时形成静脉气栓。笔者倾向于使用生理盐水或局麻药进行阻力消失试验,以避免气栓形成。另一个并发症是术后经硬膜外导管持续镇痛时有可能局麻药或阿片类药物超量。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另一种区域麻醉方法。小儿有其特点。与成人相比,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需较大剂量局麻药,且持续时间较短。例如:小儿丁卡因用量为0.5mg/kg,作用时间为60min左右,成人相同剂量则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的问题之一是持续时间短,术中可能需要加静脉镇静药,对于早产儿则有可能导致术后呼吸抑制。另一个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并发症是阻滞平面过高。小儿阻滞平面过高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改变,年长儿和成人麻醉平面过高或全脊麻时,可表现出血压下降,而婴幼儿往往没有表现出血压下降。全脊麻时除患儿双下肢不能运动外,最先表现的体征是氧饱和度下降,因此麻醉医生要注意观察。婴幼儿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放置电灼负极板时应注意变动对麻醉平面的影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上并发症强调无论区域麻醉或是全麻,密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6)加强监护:必须强调的是麻醉医生在处理婴幼儿麻醉时,只要监护仪监测显示异常,无论是不是仪器本身的问题,都必须首先检查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状态,包括检查麻醉剂、通气情况、摸脉搏等等。如果有问题,必须及时与外科医生沟通。观察患儿情况无异常后,再检查监护仪器,如袖带是否松动,探头是否脱落等。(7)突然发生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通过对近几年在麻醉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并发症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往往归因于渐进性低氧,而麻醉医生又未能及时发现。脉搏氧监测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渐进性低氧不会导致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严重缺氧可以导致心率或心律的改变。换言之,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提示严重的心血管虚脱,究其因,可能与迷走反射有关,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气栓或高钾血症,有时还可能是容量不足。婴儿心率低于100次/min即为心动过缓。如心率由120次/min降至100次/min,应予阿托品处理。如由120突然降至60次/min,可能出现严重问题。迷走神经受刺激或其他内脏牵拉反射都可引起心率改变。小婴儿心输出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心率100次/min以下,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缺血。这种情况下阿托品不适宜,须静脉给予肾上腺素5~10μg/k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如周围循环不足需扩容。同时停用,纯氧通气,给予平衡液扩容,通知外科医生,并查找原因。(8)输液相关并发症:与葡萄糖控制相关的液体管理的并发症主要有两方面:即低血糖和高血糖。低血糖:对麻醉医生来说,早产儿、母亲患糖尿病的婴儿以及合并心衰的患儿其机体代谢状态异常和低血糖可能发生。通常这些患儿在麻醉、手术前必须测血糖浓度,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血糖浓度应维持稳定或略高于正常。如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则须在围术期输注含糖液以防止低血糖带来的潜在的问题。高血糖:高血糖的风险主要在于它与脑缺血的相关性。过去几年里,这方面研究非常多。大量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缺血和复苏阶段未输含糖液的恢复较正常,而输注含糖液的神经系统恢复较差。对于麻醉医生来说这点极为重要,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有可能继发通气或循环方面的问题。在缺血和复苏即刻输注含糖液会反过来影响转归,其机制为静脉输含糖液虽能提高血糖,但脑内糖浓度也增高。在缺血情况下激发无氧代谢,中枢神经系统大量产出乳酸,降低脑组织pH值,加重了神经元的损伤。因此,在各方面正常的患儿也应该谨慎地使用不含糖的液体。

4琥珀胆碱相关的并发症

去极化肌松剂琥珀胆碱曾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小儿气管内麻醉。但其潜在的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应用,如骨骼肌溶解症、高钾血症、咬肌痉挛、恶性高热等,尤其在小儿麻醉时[3]。(1)高钾血症:有资料报告部分看似健康的儿童使用琥珀胆碱后出现心搏骤停[4]。调查表明高钾血症是心搏骤停的病因之一。其中绝大多数患儿被检测患有杜林肌营养不良症(DmD)或其他肌病。这种高钾血症与恶性高热明显不同。DmD是儿童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属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其症状通常在2~3岁出现。麻醉医生在处理低龄儿麻醉时应考虑潜在神经肌肉疾病。DmD患儿肌细胞本身病变致使在使用琥珀胆碱时钾离子大量释放,导致不同程度的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造成明显的心律失常。有家族史的患儿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然而大约30%的DmD患儿缺乏家族史。亦有报道指出一些患有肌病的患儿未被检出,这些患儿在使用琥珀胆碱后有出现高钾血症的风险。高钾血症性心搏骤停的治疗包括给予氯化钙、葡萄糖、胰岛素、碳酸氢钠和过度通气。(2)肌痛:使用琥珀胆碱的另一个并发症是肌痛,可以通过预先处理而减轻。琥珀胆碱可导致肌细胞损伤,尤其应用于婴幼儿时,这点已被血CpK浓度增高和肌球蛋白血症证实,一些病例可出现肌球蛋白尿。这是应用琥珀胆碱的正常反应。可通过预先给予非去极化肌松剂预防或减轻肌痛。尚未学走路的婴儿较少受肌痛的困扰,而会走路的小儿则应预先处理,即使较难估计其是否存在和严重程度。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肌痛非常常见,因此,使用琥珀胆碱前必须计划给予预处理。(3)咬肌痉挛或咬肌强直:即给与琥珀胆碱后出现的颌肌强直。研究表明咬肌对琥珀胆碱的正常反应是肌张力增高[5]。咬肌张力增高在肌束颤动终止时达最高峰。极少部分儿童表现为咬肌强直,无法张口,喉镜不能置入。但用力可以克服这种强直,并在2~3min内减轻。有研究发现小剂量琥珀胆碱可延迟咬肌张力增高发生的时间。因此,避免咬肌痉挛并发症有两种方法:一是肌束颤动结束20s后置喉镜,二是使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即小儿2mg/kg,成人1.5mg/kg。(4)恶性高热:恶性高热是一种以高代谢状态为特征的药物遗传性疾病。1960年Denborough和Lovell在《柳叶刀》(Lancet)[6]首次正式描述了恶性高热。它最初的生化改变是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增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迫使细胞进入高代谢状态,使得氧耗增高、二氧化碳增高、产热增加、呼吸性酸中毒。当atp储存耗竭时,肌肉收缩松弛循环停滞在收缩状态,肌肉变得僵直。最终,当atp完全耗尽后,细胞完全被破坏,释放出钾、钙、CpK和肌球蛋白,并以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告终。未经治疗的恶性高热死亡率约70%以上。所幸的是恶性高热发生率极低,但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报告病例发生在小儿,而无法确定发病的最低年龄。恶性高热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征象,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增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肌肉僵直,出汗,发热,酸中毒。无法解释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增高往往是发生恶性高热最敏感的征象,发热较迟出现。咖啡因-氟烷肌肉挛缩试验是上个世纪70年代被用于诊断恶性高热,至今仍是诊断恶性高热的金标准,但它是有创的,且价格昂贵。唯一确定的触发因素是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和琥珀胆碱。麻醉过程中一旦怀疑恶性高热发生,应立即停止手术,停用可疑麻醉剂,纯氧通气,降温及支持治疗,静脉给与丹曲林2.5~3mg/kg。丹曲林通过阻止肌浆网钙离子释放而直接松弛骨骼肌,是治疗恶性高热的特效药。

【参考文献】

1ShawCa,Kelleheraa,GillCp,etal.Comparisonof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atinductionandemergenceininfantsreceivingoralatropinevsnopremedcation.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2000,84(2):174-178.

2asait,KogaK,VaughanRS.Respiratory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trachealintubationandextubation.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1998,80:767-775.

3RonaldD,miller.anesthesia(Fifthedition)Harcourtasiapte.LtDandSciencepress,2088-2117.

4Delphine,JacksonD,Rothsteinp.Useofsuccinylcholineduringelectivepediatricanesthesiashouldbereevaluated.anesthanalg,1987,66:1190-1192.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6

         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不成熟,病死率很高。而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转运率和存活率是基层医院的一个难点。我科于2009年5月收治1例早产超低体重儿,经精心护理,21d后转上级医院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女,胎龄28周,因胎膜早破,脐带脱垂6h,于2009年5月2日在我院行剖宫产,体重850g。出生1min阿氏评分1分,立即行窒息复苏术,5min阿氏评分8分,10min阿氏评分10分。生后13min转入儿科监护室。转入时查体:体温不升,心率142/min,呼吸45/min,体重850g。早产儿外貌,精神反应差,哭声低弱,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原始反射弱。血常规:白细胞22.1×109/l,红细胞3.5×1012/l,血红蛋白113g/l,血小板195×109/l。ct示: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②未足月脑发育改变。入院后给予暖箱保暖、持续心电监护、静脉营养、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一系列治疗和精心护理。入院后2周体重1000g,5月18日~22日患儿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经托背刺激,呼吸囊正压给氧,使用氨茶碱后缓解,考虑需要使用呼吸机治疗,因我院治疗条件有限,于22日下午转上级医院治疗。追踪院外治疗结果,在上级医院治疗体重达1200g,因家庭经济问题出院,出院后目前患儿一般情况尚可。

2护理

2.1维持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蒸发散热量最少。转入时即置预热好的暖箱,将箱温设置为36.0℃,湿度65%。患儿转入时体温不升,2h后体温升到35.3℃,4h升到36.0℃,之后体温均正常。

2.2早期肠道营养超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常伴有各种疾病与并发症,造成喂养困难。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及体重的增长,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1]。该患儿转入我科时为了保证及时喂养及预防由于出生时吸入过多的羊水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咽下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生,即予插胃管留置并洗胃,用5ml注射器往胃内注入洗胃液3ml~5ml,反复抽吸直至胃内容物澄清为止。第2天开始予母乳1ml每3小时1次,总量不超过20ml/d。并根据患儿消化情况增加奶量,奶量增加应缓慢,如耐受良好,以后每天每次增加奶量1ml,超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动力极不成熟,常不能耐受较大量的胃肠营养,若过快的增加喂奶量,会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留置胃管期间每日给予口腔护理,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胃液的颜色,以防应激性出血,并判断有无胃潴留,胃内潴留超过喂入量的30%,为喂养不耐受,鼻饲奶后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腹胀、呕吐等情况。1周后拔除胃管经口直接喂母乳,患儿吸吮力尚可,无呕吐现象。

2.3呼吸管理由于呼吸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脑损伤、猝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呼吸频率、呼吸节律、深度,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或吃奶、哭闹后青紫、呼吸困难等。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的表现。一旦发生呼吸暂停立即给托背刺激,如果不能缓解可考虑给予呼吸囊正压给氧,或按医嘱静脉注射氨茶碱等。严重者需要机械通气。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适当吸入氧气,因早产儿易发生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可导致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导致眼球萎缩、失明;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适当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2%,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氧浓度,一旦病情好转即可停止氧气吸入。

2.4消毒隔离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

2.4.1入住单间,限制探视病室保持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病室每日用消毒液湿式拖地板两次,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2h。

2.4.2暖箱的消毒保持暖箱清洁,每天用蒸馏水擦拭暖箱,使用中的暖箱每周更换1次,使用中及使用后的暖箱进行生物学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

2.4.3医务人员及家属手的消毒配置速干手消毒液,每次箱内操作前都消毒双手后进行,同时指导家属在进行护理前后如何进行手消毒,患儿在我院住院21d,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4.4用具消毒奶瓶、奶嘴、配奶用具、每次配奶前均使用开水浸泡消毒,配奶前后均消毒双手并戴口罩。

2.5早期干预为了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早期进行了新生儿抚触。研究表明,抚触能促进早产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促使肠蠕动加快,有利于胎粪的排出,加快体重的增长[2]。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指导患儿母亲与患儿沟通,让她能接受大量的来自母亲的语言刺激。

2.6静脉通路的护理该患儿系我院建立以来收治胎龄与体重最小的早产儿,静脉穿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该患儿的穿刺均由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并严格遵循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原则。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使用甘露醇、钙剂等刺激性药物时严格按医嘱取用剂量,避免药物外渗。钙盐能兴奋心脏,浓度过高或静脉注射过快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或心搏骤停;若漏出血管外,由于钙盐对组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或组织坏死[35]。

2.7光疗护理该患儿住院第2天出现皮肤黄染,第4天黄疸加重,给予双面光疗后,黄染消退。光疗时戴眼罩保护眼睛,遮盖会阴部。严密观察病情,注重患儿精神反应,生命体征,皮肤有无压红,皮疹,大小便颜色与性状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8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护理静脉营养液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每班统计一次营养液泵入量,以防因仪器的问题而引起液体泵入过快或过慢。配制静脉营养液要严格无菌操作,输注过程中加强巡视,以防液体外渗。

2.9输血的护理由于患儿所需的血量较小,而医院最小的血袋规格为100ml,因剂量不易掌握,输血时采用注射器连接输血管,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以确保量的准确,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10出入液量管理每日记录摄入液量、尿量、体重,以判断液体量出入是否合理,体重磅秤精确度≤5g。记录输液速度,累计输入量、剩余液体量,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发生意外。记录每次抽血量,如抽血量累计≥10ml,应向医生报告,必要时输血补充丢失量。

3小结

早产超低体重儿因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免疫力低,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呼吸道管理、感染管理、喂养3个重要环节,加之护理人员耐心、细心、责任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精心护理,是提高早产超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降低其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早产低体重儿的存活期望也越来越高,作为基层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救治成功率及转运率倍感责任重大,同时更加促使我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来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黄萍.新生儿抚触对健康成长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5(16):11.

[2]王薇,谭启明,赵静.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8):74.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7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支原体感染)和寒冷刺激,接触和吸入螨、蟑螂、真菌、皮毛、花粉等过敏源是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对哮喘发作治疗不及时,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护士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实施整体护理是哮喘急性发作及早得到缓解的有效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询问病史

①起病情况,婴幼儿哮喘多为呼吸道感染所诱发,哮喘发病较为缓慢。儿童哮喘在接触过敏源后哮喘可呈急性发作。②既往病史:注意询问是否有反复类似的发作,发作症状的轻重,夜间发作情况,既往治疗情况和药效情况,以及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③患儿的家族一、二级亲属中有无哮喘病史和其它变态反应病史。

2临床表现

出生后仅数月的婴儿即可患哮喘。小儿与成人不同,其表达能力差或无法表达,许多症状,尤其是某些前期症状仅能依靠其亲属的传送或医生的观察。哮喘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过程。

2.1发作先兆及前期表现

小儿受到变应源,冷空气或其它诱因的刺激时,首先表现的是上呼吸道过敏症状,如眼痒或鼻痒(有时仅可见揉鼻或搓眼),打喷嚏,流清鼻涕等,再为上颚痒、咽痒、干咳或呛咳。这些症状通常在哮喘发作前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2.2发作时的症状

个体差异很大,症状轻重不一。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伴有高调喘鸣音,呼吸延长呈“嘿嘿”或“喉”样症状。伴咳嗽者始为干咳,后可咳出白色粘液痰,严重者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绀、面色苍白,出冷汗,胸壁起伏,端坐呼吸,心力衰竭等。

2.3缓解期症状

可无任何症状,少数仅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3护理

3.1氧气吸入,改善o2状态

患儿哮喘发作时大多有缺o2现象,故应立即经鼻导等或口罩给o2吸入,以减少o2代谢预防酸中毒,氧浓度约为40%~50%,有Co2潴留时宜持续低流量给o2,氧浓度约为30%,吸o2前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2用药护理

及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可选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用输液泵给药,以保证顺利安全准时地输入治疗药物。

缓解呼吸困难运用支气管扩张剂,可选入吸入疗法,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滴注,其中吸入疗法具有药量少,起效快,副作用小等有点,是首选治疗方法。我科使用的是氧气雾化吸入,是一种小型的雾化器和氧气管道。遵医嘱将药液新鲜配制在药杯内,患儿取端坐位在安静状态下以平稳的呼吸频率进行雾化吸入。合作的患儿可将口器放入口内闭上嘴唇,不合作的患儿可用面罩吸入。如果使用普米克令舒+爱全乐+博利康尼解痉平喘类药物的患儿,我们应嘱咐雾化前不擦油性护肤膏,雾化后及时洗脸以及温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婴儿予喝温开水。

氨茶碱具有良好的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必不可少的有效药物。氨茶碱的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心律失常或烦躁不安,甚至惊厥等症状,应及与医生配合做好血药浓度监测,维持在10~15ug/ml水平为最佳血药浓度。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长期使用可产生较多的副作用,如二重感染、肥胖等,当患儿出现身体形象改变时要做好心理护理。

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哮喘发作时患儿大汗淋漓,张口呼吸,从呼吸道丢失水分增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此时患儿摄入水分食物不足,造成组织脱水,痰液粘稠不易排除,加重呼吸困难,所以需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注意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3促进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急症小儿支气管哮喘尤为重要。可取半卧或坐位或引流,以协助患儿排痰。也可用氧气雾化吸入n.S,糜蛋白酶,庆大霉素,DXm,根据年龄体重计算剂量,每个4h可重复吸入,有稀释痰液、湿化气通,消炎的作用,雾化后拍背鼓励咳嗽排痰,不能咳出的可用吸痰器经口鼻吸出。

3.4饮食护理

哮喘患儿应避免食用引起哮喘的食物和药物,如海鲜、蛋类、奶制品等,规律饮食,保持食物清淡而富有营养,多吃蔬菜、水果。随年龄的增长,引起哮喘的食物会逐渐减少。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诱发哮喘发作,尤其是抗感冒药物中含有阿司匹林类成分。告诉患儿及家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5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心理特征:急性发作时患儿常因窒息感产生恐惧感。慢性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由于影像学习和生活而紧张悲观,较大患儿在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会害怕终生带病,表现为烦恼、苦闷、爱发脾气、不合群等。

所以我们从患儿入院后与患儿首次接触开始就尽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的良好形象。对年幼的患儿要主动亲近、。首先注重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熟练的技术不仅能使患儿在生理上减少很多痛苦,而且还会使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其次要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耐心详细地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对支气管哮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各种治疗。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8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先心病患儿94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12岁,体重5kg-40kg。均手术治疗,除2例死亡外,均康复出院。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先心病患者疾病的原因,父母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需求,患者除了受疾病困扰之苦外,几乎没受过什么痛苦和约束。因此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手术的治疗,促进康复先心病。

2.2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由于患儿易患感冒、肺炎,要勤给病人换内衣,不要有很多亲戚探视,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交叉感染。

2.3患儿的准备。

2.3.1测量体重。因心脏病患儿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甚至有营养不良倾向,应定期测量体重以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评价营养状况。禁食:按常规术前6-8小时开始禁食,以减少胃内容物被误吸的危险。备血:手术前一天上午抽备血,用于血型鉴定及手术中用血时做血型。术前锻炼:对年长儿在术前教会深呼吸,咳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2手术部位的准备。根据手术需要于手术前一日备皮,手术前一天做好患儿皮肤准备工作(沐浴),尤其是手术中可能静脉穿刺的部位,手术切口的部位及耳廓、脐周部位的清洁。剪除过长的手、脚指甲。晚间清洁洗肠,注意液体温度。

3术后护理

3.1术后交接班护理。术后与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的交班,固定气管插管的位置,按患儿体重调好呼吸机工作条件,了解血管活性药物的浓度及给药速度,争取短时间内使各项监测项目及时显示。患儿入监护室后立即照摄床旁胸片,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必要时予以调整。放置好牙垫。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并做好标记,以免患儿躁动或吸痰时插管滑落。对有气囊的插管应定时放松气囊。对婴幼儿及需要呼吸机辅助时间较长的重症患儿选用经鼻插管。

3.2病情监护。术后肛温应控制在38℃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佳,使用冰帽时防止冻伤皮肤,避免因发热而加重心脏负荷,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改变。以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浓度依临床指标调整剂量,观察用药反应,效果,不在同一静脉通道上推注其他药物。

3.3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如当前引流液为血性,提示有出血问题,小儿引流液大于4ml/kg·h,连续3小时,应考虑开胸止血。术后24小时无渗血倾向,胸腔无积气或积液,且引流液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掉引流管。

3.4呼吸道管理。

3.4.1气道的湿化。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由于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滤过功能丧失,对于婴幼儿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较长的患儿,应予以气道湿化,一般将湿化器的温度调节至32℃~35℃,确保其湿化功能。

3.4.2吸痰的管理。吸痰指征:呼吸机连续发生气道高压报警、两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同时伴有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呼吸道分泌物存在。吸痰方法:先在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1~2ml,拍背、纯氧过度通气,然后给予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1次吸痰时间应不超过10s,吸痰后再次纯氧通气,然后连接呼吸机。吸痰过程中发现紫绀,心率减慢,血压波动等乏氧表现时应停止吸痰,给予大潮气量纯氧辅助呼吸,监测氧饱和度,早期发现并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3.5肾功能监测。术后记录尿量,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液性质,尿pH值及比重,尿量减少时分析原因,利尿后注意补钾,防止电解质平衡紊乱。放置导尿管的患儿,一旦临床允许立即拔除,减少感染的机会。

3.6饮食及疼痛护理。患儿在气管插管拔除后即可少量饮水,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逐渐增加固体饮食,直至患儿恢复正常饮食。在有低心排和内脏运动障碍、缺血的患儿宜行静脉内高营养。正确掌握饮食原则,少食油腻,食欲好时应控制饮食,以免消化不良。大便排出困难时,可开塞露灌肠。当患儿因咳嗽,深呼吸和活动感到疼痛时,帮助患儿取舒适的,提供安静的环境,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与医生联系为患儿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可用持续芬太尼微量泵注射,并详细记录止痛效果。

3.7出院指导。根据病情协助医生嘱家属每15—30天复查一次,半年后3—6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一般不限制活动。心功能在Ⅰ、Ⅱ级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做些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活动范围应先室内后室外。大多数病人出院后如无病情变化,3个月后可上学,由轻运动逐渐过渡正常运动。如感到劳累或心慌气短应停止,继续休息。术前病人心功能在Ⅲ级以上,心脏重度扩大,重症肺高压病人,心脏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较长的时间,出院后不要急于活动,要注意休息,保持体力,随病情适当活动量,但不要感到疲劳,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参考文献

[1]黄春柳,陆雪萍,周倩.2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6,28(8)1309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9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日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我国解放前发病率、死亡率高,解放后由于无菌接生的推广和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尚未完全消灭。

一、临床资料

本组75例,男57例,女18例;年龄3~8d,符合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大多为4~8d(2~21)d[1]。本组患儿自找私人诊所接生,有接生消毒不严23例,自用剪刀剪断脐带5例,牙齿咬断脐带1例。患儿均有拒乳、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其中5例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绀,抽搐频繁。经及早诊断,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最后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状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和人畜粪便中。其芽胞抵抗力极强、能耐煮沸15~60分钟;需高压消毒、碘酊或双氧乙烷才能将其杀灭。

接生时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或包裹脐端时消毒不严,使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坏死的脐残端及其覆盖物可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该菌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此毒素沿神经轴逆行至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也可经淋巴、血液至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甘氨酸等抑制性传递介质,导致肌肉痉挛。此外,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

三、临床特点

潜伏期大多为4~8日(2~21日),发病越早,发作期越短、预后越差。起病时,咀嚼肌受累,患儿往往哭吵不安,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强直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可引起痉挛发作。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呼吸肌、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膀胱、直肠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发热因肌肉痉挛或肺部继发感染所致。

四、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与喉肌痉挛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反复抽搐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不能咳出分泌物有关。

4.吞咽障碍与咽肌痉挛有关。

5.知识缺乏(家长)与家长缺乏正规接生知识有关。

五、护理目标

1.及时消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患儿住院期间无窒息受伤情况出现。

3.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该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六、护理措施

(一)控制痉挛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中和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

2.建立静脉通路最好穿刺留置套管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保证抗生素和止痉药物顺利进入体内。严禁药液外渗尤其止痉剂如地西泮(安定),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3.环境要求应单独放置、专人看护、房间要求避光、隔音。如条件不允许,应将患儿置于相对安静处,戴避光眼镜。禁止不必要的刺激,必要的操作最好在使用止痉剂后有条理地集中完成。

4.处理脐部用消毒剪刀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并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由于患儿处于骨骼肌痉挛状态,易发热、出汗,因此应适当松包降温,及时擦干汗渍,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专人守护外,应使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尤其是用止痉药后第1次抽搐发生时间、强度大小、抽搐发生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抽搐发生时患儿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患儿、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物品准备由于破伤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骨骼肌痉挛,抽搐发作频繁。治疗过程中,止痉药使用剂量较大,且有些药物易在体内积蓄,引起呼吸停止,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应备有足够的抢救物品如氧源、复苏囊、吸引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

2.及时擦去外溢分泌物,使用止痉剂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氧气吸入避免用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的插入和氧气直接刺激鼻黏膜可使患儿不断受到不良刺激,从而加剧骨骼肌痉挛)。建议选用头罩给氧,用氧流量至少5L/min,以免流量过低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用氧浓度应结合头罩上的调节孔来调节。当病情好转,缺氧改善后应及时停止用氧,以防引起氧疗并发症。

(四)保证营养

患儿早期吞咽功能障碍,应予静脉营养以保证热能供给。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鼻饲管喂养,根据胃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胃管喂养量。病情好转可以喂养来训练患儿吸吮力及吞咽功能,最后撤离鼻饲管。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尤其在疾病早期,患儿往往处于禁食或鼻饲管喂养期,口唇常干裂,应涂石蜡油等保持滋润。

(五)对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

宣传优生优育好处、父母应尽的义务、孩子应享有的权利,推广无菌接生法、定期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5-357.

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篇10

【关键词】小儿肺炎,综合护理,满意度优良率,住院时间,X光线,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81-02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某医院2012年06月份至2013年06月份期间,在某院入院治疗的小儿肺炎患儿共计56例,以其在院期间病例资料作为分析活动的数据基础。这56例患儿中,男性32例(57.14%),女性24例(42.86%);患儿的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周岁,平均年龄为4.2±1.41周岁。

1.2病症观察

通过对这56例患儿病症情况进行观察,患儿肺炎病程在3至15日之间,平均病程为6.2±3.2日。主要表现症状有:咳嗽42例、咳痰34例、发热(38.5摄氏度以上)39例、恶心呕吐14例、腹痛腹泻12例、焦躁不安21例、反应迟钝11例、惊厥2例、食欲下降22例、呼吸短促困难23例。以上病症表现具有重叠性。

1.3检查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对患儿行相应的医学检查,包括肺部叩诊,X光胸片,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等。

1.4护理方法

按照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肺炎程度不同,将其自愿选择护理方式为原则,随机将56例患儿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综护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性护理方式。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4.1综合护理组

1.4.1.1环境护理首先要确保病房内环境卫生,室内空气要清新,注意每日开窗20分钟(冬季),夏季通风2个小时。其次,室温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为宜,湿度在60%左右。第三,患儿的被褥与成人不同,需要选择轻薄、柔软、保暖性更强的被褥。第四,穿衣不易过厚,防止出现出汗。患儿的衣服要宽松,防止阻碍呼吸。对于1周岁以内的患儿要保证勤换尿布,避免皮肤损伤。第五,保持病房的安静,充分给予患儿休息的空间。

1.4.1.2呼吸道护理首先采用雾化吸入措施,在吸入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的脸色是否正常,是否有缺氧状,一旦发生呼吸困难、面色发青等症状,应马上停止雾化吸入的进行。通过拍背、吸氧或这吸痰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理。其次,协助患儿进行排痰护理,每2小时,进行拍背排痰。指导患儿在咳嗽时,先将上身向下倾斜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90度之间,采用空心掌反复轻拍背部,10分钟为宜。第三,吸痰护理,吸痰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用吸痰管与吸引器连接,开始自动式吸痰。在吸痰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负压不要太强。吸痰的顺序为先口腔再鼻腔。时间一般控制在10秒以内,对于重度肺炎的患儿,应先进行吸氧处理后,再进行吸痰。

1.4.1.3吸氧护理对于轻度肺炎患儿,一般不给予吸氧处理,对于中重度肺炎患儿,面色发青,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的患儿,应马上进行吸氧处理。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洋流量一般控制在0.5至1L/分。对于氧气浓度为40%缺氧明显的患儿,应采用面罩给氧,氧气流量一般提升至2至4L/分。对于咳嗽较重的患儿,或者呼吸困难等等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的患儿,应马上吸入20%酒精湿化的氧气,一次吸入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

1.4.1.4健康宣教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家长介绍医院的环境状况、规章制度以及负责人员情况、患儿饮食起居处理等等。其次,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病情宣讲,让患儿及家长了解小儿肺炎发病原因,以及治疗预防措施。第三,对患儿及家长介绍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出现问题。通过宣教护理,让患儿和家属对小儿肺炎的治疗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1.4.1.5药物护理在药物护理中,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输液的状况,控制好速度以及药物的配比,特别注意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症状。避免出现药液外渗等问题。静脉滴注时,滴速一般控制在3至4滴/分。

1.4.1.6体温护理由于小儿肺炎一般会伴有发热甚至高热症状,因此体温护理很重要,患儿的体温变化较快,护理人员要增加测量体温的次数,对于高热患儿,可以在药物降温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降温,例如擦浴,饮水,冰袋,冰帽等等。

1.4.1.7心理护理患儿对医院会存在恐怖心理,在治疗中会由于哭闹导致影响治疗的进行,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例如,与患儿进行愉快的交谈,转移患儿注意力,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接触抵触,恐惧的心态,逐渐开展治疗。

1.4.2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

2.结果

通过周期性护理治疗,综护组:28例患儿中的住院时间平均在10±2.33日,总有效率92.85%(26/28);患儿满意度优良率92.85%(26/28);对照组:28例患儿中的住院时间平均在15±3.13日,总有效率82.14%(24/28);患儿满意度优良率64.28%(18/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3.体验

通过上述小儿肺炎医学护理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采用综合性护理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率,大大缩短了住院的时间,有效率提高了近10%;同时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一致好评,满意度优良率也比对照组提升了28.57%,因此建议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得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