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51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交通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58-02

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交通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城市中,早晚交通高峰带来的交通拥堵每日可见。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交通状况,为了有效地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满足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交通需求,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智慧交通系统应运而生。自智慧交通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交通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交通部门开始致力于城市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建立,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不断完善,以期能够跟随现代城市发展的脚步,有效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

1智慧交通与数据挖掘

智慧交通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产物,是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和土地资源短缺状况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数量猛增,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交通流与有限的交通用地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交通流增长的步伐,更无法满足人们顺畅出行的需要,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城市中普遍存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资源,满足人们便捷顺畅出的需要。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应用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海量的交通数据为系统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使其更好地为智慧交通系统服务,促进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是现代智慧交通服务系统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重点问题。

数据挖掘是利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从海量的模糊的数据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化时代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海量的数据带来的是数据处理的巨大压力,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数据挖掘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分类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通过4种分析方法的应用,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所利用,系统根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得出交通建议,为交通调流和人们出行提供建议和指导。

2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对城市道路路况信息和车辆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满足人民便捷顺畅出行的需要。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信息层。信息层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采集,通过卫星定位终端对车辆的位置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实时采集,通过2G网络传送到智慧交通云服务器。移动终端网络将居民的个人移动终端相关信息传送到智慧交通云服务器。云平台运行通过多基站定位算法对车辆或者个人当前所处的具置、出现的路线等数据进行模拟和计算。城市交通干线上设置的摄像头可以对区域内的路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拍下的视频流经过编码处理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向云服务平台传输,由云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分发和管理。居民可通过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安全智慧交通客户端产品,通过GpS信息的上传交互,实时享用智慧交通服务系带来的便利。

第二层为网络通信层。其主要功能在于数据传统送通过有线、wLan、2G/4G网络将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可靠地向云服务平台传送。

第三层为云服务层。负责数据编码的转换、挖掘分析和存储,对交通拥堵的时间、拥堵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特别是对市中心、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路段,为用户提供路况预测、路径优化、公交信息实时查询等交通服务。

3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案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城市交通道路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在城市的每一天交通路段每个一定的距离分配一个iD标签作榉侄巫杂傻谋晔叮以此累计建立起关于整个城市道路的标签库。在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位置及其运行路径都会被实时采集,同时会在其所对应的路段上映射出该机动车的地理坐标位置。通过mapReduce框架对每一个路段上的车流量进行快速计算,以此为依据来对该路段的是否畅通、是否存在交通拥堵情况进行判断和记录,为交通调流和用户推荐最优路径提供有力的参考。智慧交通平台可以对每一辆车在任意一个时间段的行驶路线进行记录,将总路线分多个路段,从起点到终点会有多条通达的路线可选,利用大数据的Fp-Growth关联算法,通过Fp树的建立,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根据系统记录的每个路段的拥堵系数,为用户推荐最顺畅、最优化的路线,最大程度地节省用户的出行时间。

4智慧交通的典型应用

4.1公交信息实时查询

通过智慧交通的手机客户端对公交线路及公交运行情况进行获取,个人可通过手机app对公交线路和经停站点进行查询,手机终端从智慧交通的云服务器来获取公交信息数据,云端服务器对客户输入的公交查询请求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运算,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手机用户。公交信息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公交路线、公交车实时所处的位置、到站时长等等,为用户乘坐城市公交出行提供服务。

4.2交通状况实时浏览

城市道路上分段设置有监控摄像机,对路况现场进行实时拍摄,并将拍摄的视频向智慧交通平台传送。云端服务器对视频进行接收、编码转换、管理用户端等处理,个人用户通过手机安装的app基于网络登录上智慧交通的云端服务器,根据出行需要选择道路交通的实时道路视频,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路段现场情况,选择更加适宜的出行路线。

4.3人流密集情况分析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云服务器通过基站定位技术,加上移动基站数据库的支撑,可以对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人流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从而对人流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判断,以便于及时有效地做出管理措施。这可在多种场景中应用,如旅游景区、公共安全监控区,便于提前做出人流量预警,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结语

通过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提取、分析和处理。这不仅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更对城市交通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和完善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2

增强分析和控制能力是“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现实目标。现有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采用相对简单、固定的控制模式,灵活性不足,且由于难以实现最优控制而造成“无效照明”、“过度照明”的现象尤为突出,电能浪费极其严重。“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基于大量有效的感知信息,设计先进科学的控制算法,判断是否达到某些预先设定的控制条件,进而通过执行器(照明控制器)发出控制命令,或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向公路隧道管理者发送报警信息,从而实现对照明系统的精确控制。此外,通过对照明系统电力消耗数据和交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能够实现对公路隧道照明系统长期性节能监测与评估,从而持续提升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效果。展现层应用控制层设计的控制算法,实现某些典型服务功能,如任何公路隧道管理者(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智能终端app,均可实时获取所关注的信息,如隧道洞外亮度L20(S)、隧道洞内路面亮度、隧道照明用电量、交通量、车辆行驶速度、交通事件(火灾、事故)、故障报警等,并可在某些突况下通过智能终端app实现对照明系统的紧急控制(例如在突发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时,开启所有照明设施,以便于人员逃生与现场救援)。

2公路隧道智慧照明系统特点

与传统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相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动态感知。对物理对象状态的感知,是“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基础,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空间分布与持续的时间需求。正是由于感知数据的动态变化(如交通量、车辆平均速度、洞外亮度L20(S)等),才引起照明需求的变化,从而为实现照明系统的最优控制奠定基础。(2)有效反馈。感知的物理对象状态必须进入信息系统处理,照明系统运行事关道路交通安全,特别是当出现交通事件和故障报警时,将突显信息实时反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深度融合。通过对各类感知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达到以下目标:①使信息世界能够准确分析物理世界的状况,并及时做出控制决策;②控制决策通过网络化的控制系统协同实施,实时、科学地控制物理世界行为。(4)准确认知。通过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达到对公路隧道照明特点的准确认知,为科学掌握照明需求变化规律和评估照明节能效果奠定基础。如通过对比分析单位车•km电能消耗来评估同(环)比节能减排效益,通过分析照明亮度指标和交通事故率来分析照明对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的影响,通过分析灯具的光衰制定照明设施养护方案。(5)可靠控制。信息系统对物理系统进行动态控制,而物理系统对信息系统具有反馈作用,即物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信息系统的控制效果。如“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道路中车辆分布、洞口光环境等情况,进行可靠的动态控制(无级调光、分级调光),避免出现“无效照明”、“过度照明”等现象。(6)高效管理。在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工作量,节约照明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

3公路隧道智慧照明系统控制

3.1控制流程

“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系统初始化各个模块,启动各处感知设备,采集隧道洞外亮度L20(S)、隧道洞内路面亮度、交通量、车辆行驶速度,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判断系统的控制状态,如果处于人工控制状态(设备故障或检修维护),则程序结束,由现场照明控制器来调节隧道照明。若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则检测隧道运行情况;如果运行异常,则进行报警,并调用特殊状态程序进行处理;如果通信网络正常,则与照明控制工作站进行远程通信,否则由现场照明控制器进行调光控制。最后,系统在网络正常状态下将隧道照明状态信息集中反馈给远程照明控制工作站。

3.2控制算法

正常状态控制算法(1)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将公路隧道照明段划分为加强照明段和基本照明段,加强照明包括入口段、过渡段1、过渡段2和出口段。(2)根据洞外亮度L20(S)(采样周期为10min)、交通量Q和车辆平均行驶速度v(采样周期为5min)确定公路隧道入口照明段亮度Lth,Lth=k×L20(S)。入口照明段亮度折减系数k见表1。

4结语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调研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指的是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和信息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将诸多系统最终集合成为一个新系统,并满足以下发展目标:第一,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等系统服务,从而满足各项活动需求;第二,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舒适程度;第三,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城市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财政的可持续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将数据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技术和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包括孤立系统的横向集成,另一方面也包括纵向系统的集成,例如传感器、通信技术、实时分析控制系统等。其中,智慧城市建设期间的关键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同时必须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因为当前的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系统,彼此之间处于独立管理的状态,因此不了解对方的运行情况,当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就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运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协作,则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必要途径。

2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进展

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组织机构,主要包括ieC、iSo、itU-t、iSo/ieCJtC1,智慧城市标准化国家则包括中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以我国为例,对组织方式、工作进展、工作目标进行介绍,具体情况如下:2.1组织方式。我国为了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实现统筹协调管理的目标,在2014年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标准化总体组、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等,站在国家的角度,完善智慧城市的战略标准体系,实现协调工作的目标。主要组织如下:第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JtC1;第二,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对口国际组织是itU-t;第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第四,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2.2工作进展。第一,2013年颁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参考架构,分析了技术体系,并制定了建设标准体系,涉及基础、支持技术、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应用等方面,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其余补充标准正在制定中,已经立项的标准包括技术参考模型、Soa标准应用指南、评价模型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2.3工作目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以关键的、急需的智慧城市标准为优先,首先完成这些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完善整个标准体系。第二部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建立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发展机制;然后从国家标准成果入手,争取对其中的标准制定产生主导作用。第三部分,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开展试点工程,对智慧城市标准进行应用和验证,作为国内的参考样板,最终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涉及咨询、培训、测评等内容。

3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调研分析

以我国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为例,试点项目包括物流、健康、交通、安居、水务、政务等领域。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可见试点项目单位对于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并专门成立了标准工作组,少数项目已基本形成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尚且处于规划阶段,工作重点在于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第二,标准化的基础不同,因此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对此,改进对策和建议如下:第一,满足需求。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标准化工作应该从民众和市场需求入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研标准化现状,明确目前缺失的、急需的标准,从而制定出数据、应用、服务等标准。经实践检验后的成熟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第二,提供保障。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要求国家标准委和省厅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在组织协调、项目安排、标准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要借助于智慧城市标准技术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交流、研讨等工作,确保试点项目顺利进行。第三,培养人才。缺少标准化人才,是阻碍城市发展、经济进步的一大要素。

4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构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活动需求,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二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三是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分析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现状可知,改进工作应该从满足需求、提供保障、培养人才三个方面入手,以期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树东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

在当前城市交通不堪重压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改善交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在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的不断创新中,智慧交通应运而生。分析海量历史数据,从中进行规则的总结,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交通状态数据能够显著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技术即为在海量数据中效率较高地将有益信息筛选出来,能够对解决大数据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种技术中两个关键环节为将有益信息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来的有效方法、拓宽大数据研发的路径,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与处理、存储、挖掘数据。

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新需求

智慧交通即为提高交通运输中智慧含量,赋予其感知危险、预测事件、解决故障的能力,满足客运与货运需要,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居民对出行体验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对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提高实时性与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人群涌向城市,给城市造成很大的交通压力,对城市发展形成制约,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提升。当前交通中大数据具有规模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易变性、动态性等,数据的巨大与类型的多样以及分散的存储造成分析、整理大数据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与处理交通问题对实时性的要求不符。另外,智能交通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推送大多数情况下为被动式,对个人习惯、个性需求的考虑不足。

(二)提高有序性与差异性

电子商务与网络在线购物使得物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配送能否顺利进行对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当前物流配送发展并不能满足城市对配送的要求,阻碍了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与城市配送规划路线不够完善联系紧密,导致货物运输效率不够高。另一方面,在发展城市配送中,对用户个性化需求不够重视,所有配送服务都是在客户订单上进行,导致物流配送中高峰与低峰差异明显,不能保证配送安全与稳定进行。

三、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模式

(一)对实时交通服务进行优化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能够更快集成信息、突破地区性限制、优化资源配置等,但是最为显著的优势为能够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该种优势能够实时监控交通流量,对车辆行车有效途径进行高效、准确配置,保证公共交通信息的实时性,能够使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缓解交通压力。例如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对路况进行提前预测,并将备用路径告知驾驶人员;使用智能手机中软件能够将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车内人流量、与最近车站的距离等告知乘客。大数据具有的实时处理能力不仅能够进行交通引导、缓解通行压力,还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于市民更加方便地乘车,提高服务体验。

(二)提高交通服务的智能化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交通的智能化,促进交通连续性,还能通过大数据预测能力提前预警道路交通情况与道路环境。另外,当前针对智能交通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为被动式引导,并没有考虑到驾驶人员真正的需求。所以需要将该种被动式向主动式例如协商方式进行转变。例如,在驾驶人员需要停车时,向其推送附近区域中能够使用的停车场信息,或者进行实时预约停车申请方式进行。完善的智慧交通不能局限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将交通信息准确、快速提供给用户、帮助驾驶员掌握路况信息等,而需要与大众的智慧进行结合,提高交通路线规划的主动性、交通管理的智能性,对交通服务进行逐步优化。

(三)维护交通秩序

为保证交通环境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改善在高峰时期容易l生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还能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规划,并且能够满足智能调度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保证货物运输能够有序进行,需要对配送路线进行进一步优化。在配送货物过程中,使用无线传感器对车辆行进路线、资源消耗量进行实时收集,然后通过监控交通流量,进行信息的总结,判断线路是否通畅,对配送路线进行实时调整。与此同时,调度中心能够对货车装载情况是否超标与货物实时配送情况进行监控与收集,将这些信息与实时交通情况、天气状况进行结合,通过机器学习方式对车辆调度模型进行建立,对货物实行先进后出,优化车载方案。

(四)保证交通运输能够安全进行

随着应急救援系统的逐渐完善,交通运输安全性能不断提高。大数据的预测能力与实时性能够主动对交通系统中事故进行预警,实现事故发生概率的预测或者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国外某个运输部使用与云计算分析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对道路状况、天气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在极端天气情况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加强大数据技术在交通中运用,在保证出行满意度的基础上保证物流配送能够稳定与安全进行。在运输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易爆品时能够对驾驶员、运输车辆、货物、道路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景监控,显著提高运输安全性,当可能出现危险事件时发出主动预警。

四、结语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能够有效拓宽问题解决途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是,在应用大数据时需要对人、物的个性需求加强重视,在路径得到优化、调度更加智能的基础上,对居民真正需求进行挖掘,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颖,樊重俊.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6).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5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只有通过运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运行管理,进而将我们的城市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打造成为充满竞争力的智慧城市。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政府将“感知中国”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无线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等,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为政府提供高效规范的公共管理服务,并帮助政府和企业增加就业、提升劳动效率、解决能源、环境、老龄化等危机,将“p2p的无限沟通”带入到“m2m的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时代。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国家宽带网”、“‘中国云’工程”等信息基础设施,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硬环境”的支撑与保障;同时该纲要提出“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数字旅游、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更强调了发展数字生活,要“开展共性技术支撑与应用聚合服务、智慧城市应用服务等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近两年“智慧城市”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纷纷加入“智慧城市”、“感知中国”建设的赛跑,希望借助物联网布局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同时颁布了多项相关的保障措施,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二、系统架构规划

通过整合专业信息系统或平台,集成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宏观经济基础信息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信息等全市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建立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数据集,高速在线共享服务体系。保障各单位能在办公决策审批过程中按需按权限获得各种基础信息,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审批和决策;对外,能方便、快捷地向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

充分运用最新技术,完成基于“云+端”的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使“智慧城市”规划、电子政务规划和时空信息云平台三头并进,将时空信息云平台接入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库以及共享的业务专题信息库,完成非空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委办局的全面共享和公众的广泛应用。

智慧城区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通过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区系统结构。

各层的功能按自下而上顺序可描述如下:

感知层:感知层就如同人体的五官与四肢,它的作用是收集城市信息;主要组成是遍布城区各个角落的终端设备,包括移动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无线网关等。

感知层是智慧城区区别于数字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区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地面上的移动测量系统、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网络层:网络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它的作用是城区信息传递和储存;主要由城区的基础网络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电信网组成。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城区的基础。

基础设施层:为整个智慧城区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机房环境、服务器、存储、安全等硬件设备。

数据层:数据如同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整合城区的各种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业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以及城区运行数据库,来实现为智慧城区提供数据应用服务的目标。

平台层:为建设提供应用开发平台服务。paaS层提供了时空信息云计算与服务管理平台,基于服务总线重构功能服务和数据服务交互的标准体系,统一进行服务注册,同时支持第三方服务注册。时空信息云计算与服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服务的插件式统一管理,在云搜索服务、监控服务、云数据服务、并行计算、等云基础服务之上,提供云应用服务,同时提供服务管理平台、共享与交换平台以及运维与监控平台,实现服务认证、服务自助开发、服务监控、用户管理、数据交换服务、虚拟化平台运行监控、数据监控、服务监控、人员监控等多种功能服务。

应用层:相当于人体的行为能力,它是智慧城区所必须实现的城区功能保障,主要是维稳定、保民生、促增长。智慧应用是以公共数据库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对公共数据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用户层:智慧城区建设的最终用户是政府、公众和企业。智慧城区建设的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完善物的智能化基础上,为公众、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加智能化和完善的服务和决策。

三、智慧能力规划

智慧城区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网络汇聚人的智慧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区管理更加精细、城区环境更加和谐、城区经济更加高端、城区生活更加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在这之中,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将成为打造“智慧城区”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区的重要技术基础就是“云+端”的技术。

云计算机中心

(一)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

iaaS层承载智慧城区所需要的计算基础设施,为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的云计算中心。

智慧能力:

自动安装、自动配置和自动适应的云计算平台智能部署能力。智慧城区中所有软件和应用不仅要能够部署和运行在物理的机器上,同时还能够部署和运行在以虚拟化为基础的云计算平台,支持多应用环境下共享物理资源、系统软件资源和服务资源;

动态资源智能配置。云计算中心可以动态监控部署的应用,根据动态的压力负载,自动采取相应的调度策略,从而实现it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服务级别智能管理。基于策略的访问优先级控制以及基于资源池的计算资源动态调度,能够针对服务重要性或请求优先级的不同进行响应;

自动化感知管理。当监测到应用服务器运行状况出现异常时,可以自动采取预先设定的运行进行自动处理;

(二)平台即服务层(platform-as-a-Service,paaS)

paas层主要由基础数据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集成层组成。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

提供智能搜索功能。能够按需对各类信息进行高质量、快速地检索,再通过相应的api与各类应用集成;

业务流程的智能管理。依托工作流引擎实现项目中业务流程的定义、运行、监控和管理,将系统中动态变化、相互依赖的活动、资源、任务、工作流、约束、授权等要素有效组合起来,并提供按角色访问的功能,实现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流程管理的快速实施能力。支持让流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业务流程的改进过程中;

业务策略、规则的快速部署能力。当业务策略和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通过更改配置文件,规则引擎便能快速完成对其的部署;

大数据存储能力。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当前明细数据、历史数据、汇总和统计数据、衍生数据,建立数据模型,能够支持管理决策和联机分析应用;

大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业务分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和处理,能够支持按需生成复杂的合并报表,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分析依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深度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系,提供数据规划、数据收集以及领域分析能力;

智能分析能力。“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智能化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和信息。

基础数据平台:

数据库具备支持高效的内存管理功能,具备支持数据库核心参数根据系统负载情况自动调整,支持内存缓冲区、排序内存、并发控制内存等内存对象之间的动态分配,能更好地适应负载的动态变化;

数据库具备支持DBa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执行机制,具备自动收集统计信息、自动执行表重组等功能;

(三)集成层

感知端数据接入网关具备兼容多数据格式、多通信协议、多消息格式的能力。智慧城区的建设中会使用多种类型的外场设备,例如视频监测器、传感器、地感线圈、检测棒等等。这些外场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格式各异,使用的通信协议和消息格式也呈多样化。感知端数据接入网关能够自动识别接入设备,并对数据进行诸如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等标准数据处理;

遗留系统数据接入网关具备兼容多种技术接口的能力。城区各企事业单位现有it系统,由于建立时间参差不齐,部门标准各异,开发平台语言不统一,数据格式定义千差万别,采用的接口各式各样,遗留系统数据接入网关能够智能识别不同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接口,并对数据进行格式上的统一;

数据实时捕捉能力。不论数据来源何处,在何平台上处理,存储于何处,都能够快速对其获取以及分析;同时具备跨地域、跨部门合并及配送数据的能力;

数据抽取转换加载能力。具备根据需要抽取承载业务含义的表单、凭证或数据集合。

(四)软件即服务层(Software-as-a-service,SaaS)

SaaS层主要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企业、智慧农业等等应用。

泛在互联能力

(一)物联网互联能力

物联网互联指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二)移动互联网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与要求。这里的互联互通是指将遍布整个城区的各类“感知”设备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通过无线wiFi、移动3G、4G等无线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一)数据源感知端

数据源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处于公开、暴露、移动、野外等复杂的环境中的感知端,二是各企事业单位的it遗留系统。

智慧能力:

感知端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到智慧型远程终端的转变,感知端具有更强判断、反应和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在智慧农业的应用中,传感器在采集数据的同时,当采集到的数据值超过预设的正常阀值范围,便发出报警信息。

(二)云计算客户端

客户端根据访问和服务的用户群体,分为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门户和面向政府公务人员的协同工作门户。

智慧能力:

开放、可扩展的门户框架,方便的集成后台应用系统界面,统一的用户访问入口,支持跨平台运行,支持Cluster,支持在操作界面中采用拖拽式进行用户界面的定制;

支持HtmL、XmL等数据格式,并能够灵活扩展更多的数据格式;支持不同智能移动终端的接入,能够针对不同的设备提供适应各自设备的界面;

个性化规则和智能推荐引擎。根据用户特性、业务规则、业务逻辑、用户浏览历史等个性化页面。

综上所述,通过云计算,泛在互联,信息共享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逐渐达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决策,智能应急处置。

智慧能力综合应用

通过上述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我们能够帮助城区搭建统一的整体框架,帮助管理单位从容的应对所面临的问题。

让我们能够更快的获知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全面的收集到相关的数据。基于传感器的系统能够将我们的可视性扩展到现实世界的交通、公共事业、水资源和建筑,提供以前无法获得或搜集的成本异常高昂的全新实时数据源。例如用传感器获得测量空气质量数据,或者通过定制化的数据采集监控接入现有的各个行业系统,实时掌握行业现状,利用泛在互联网络优势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进行过滤与汇总,减少向上级部门发送时间请求进一步处理所占宽带资源。

能够选择更加合理的使用行政策略,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执行策略、实时了解进度状况。事件处理系统从传感网络输入的原始数据流中提取业务相关事件,与此同时,时空信息云平台将这些事件置于所需的业务背景之下,实现对现实世界运行系统实际行为的全面侦测。

有了上面两个过程作为基础,能够预见到事件的影响及范围。

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可视化配合业务规则及分析的运用,可以优化这些运作系统。不管是改善交通流量,最大化使用水电公共事业,还是在这些基础城市进程中实现创新都能用到。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智慧港口;信息;发展

一、智慧港口的定义

智慧港口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手段进行透彻感知、广泛连接、深度计算港口供应链各核心的关键信息,实现港口供应链上的各种资源和各个参与方之间无缝连接与协调联动,从而对港口管理运作做出智慧响应,形成信息化、智能化、最优化的现代港口。

二、宁波港口智慧化面临的问题

1.感知网覆盖面有限,自动识别能力偏弱。目前,宁波港基本实现集装箱货物信息的自动采集,主要码头、航道的可视化监控。无法实现“人、交通工具、货、设施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营状况、运营环境等的感知、监控;在内河航道、客运码头等地区还未实现视频监控点的覆盖;现有的监控设备中有些摄像头是固定不能移动,其可视范围有限,导致出现监控盲区;由于采用租赁企业视频监控系统的模式,视频监控的区域广度、可视范围和画面质量都受到企业自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条件限制,自动识别、报警危险情况能力偏弱。

2.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制约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港口的生产资源、经营资源分属各部门管辖,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态,使纵向的信息交互与沟通相对顺畅,横向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水平不高,缺乏统一协调共享机制和交换渠道。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整合,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交换层面实现共享,使港口集团业务部门之间、集团同基层公司之间无法实现生产业务协同工作,大大降低了生产作业效率。

3.建设还处于信息处理阶段,缺乏智慧决策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宁波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本搭建了信息系统的五大体系。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各部门的信息化及信息流转配套处理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港口智慧化不仅仅是将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转变为计算机处理,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经营、管理、生产等环节进行简单计算机模拟与再现,而是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决策支持、仿真技术等各种智慧技术进行数据深入分析和作出客观、及时、准确的决策。

4.港口信息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目前颁布的涉及港口信息的标准数量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在制订中或等待制订中,体系化建设和应用推进仍然不足,宁波市交通和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刚刚成立,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和实施推进还未正式推进,相关的要素保障,技术支撑和政策制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宁波智慧港口发展的目标

紧紧围绕实现宁波港由大港向强港历史性跨越这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港建设为目标,以依托港口、服务港口、提升港口为主线,遵循港口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港口及配套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做好与其他智慧体系的衔接,真正实现港口生产作业、运营管理及相关服务的智慧化。

1.推进基础设施的全面运营监控。根据港口不同业务区域的职能,对航道、码头、闸口、大型港口装卸设备、船舶、车辆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智慧化改造,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运营监控,为港口生产运营和口岸监管提供细致、全面的信息。

2.完善现有引航系统。结合现有引航导航系统和实际需求,根据“智慧引航”的要求,重点完善系统方面、综合办公方面及服务平台方面,实现港口智慧水域管理的目标,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3.提升港口生产运营管理的协同性和智能性。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港口现有的生产运营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交互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深度挖掘,扩展智能决策功能,实现智慧的港口生产运营系统。

4.实现道路运输智慧化。对特殊货物(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进行监控,推广先进的集装箱“双重”运输模式,构建道路集装箱运输综合服务平台。

5.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信息采集终端、业务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中心,改造完善港口业务应用系统,扩容改造现有宁波港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建设集装箱海铁联运技术标准规范。

6.调整配套服务符合智慧港口建设需求。为港口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的主要是航运管理、港口岸线管理和集疏运体系,重点是航运订舱服务、港口岸线审批和园区通。

7.衔接相关智慧体系。智慧港口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环节,对其他智慧体系辅助或支撑的作用。因此,需要做好相关部分衔接调整,重点是与智慧口岸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物流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小凤.物联网在港口运营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水运,2011,1

[2]马仁洪,陈有文.以物联网技术促进港口智能化发展[J].中国水运,2012,5

[3]韩超.基于物联网的港口信息平台建设解决方案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实践创新;实例分析

目前,全球都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和重要依据,应将智慧城市概念融入具体的规划策略当中,指引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某智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中相关要点。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营。

2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

2.1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2.2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2.3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3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3.1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见图1。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图1产城融合整体规划图

3.3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规划以组团为单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城市模式,实现职住平衡、配套完善。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打造生态型城市

规划将自然引入城市,让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

(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4结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嬗变建设内容

现下,数字地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逐步朝向智慧地球的发展方向,所以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可谓是时代变革与知识经济进步的一大产物,并立于数字城市之上。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拥有完全不同的基础特征,其更为全面、高级,代表了新生代的城市类型,能够为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动力支持。

一、简要分析数字城市的发展与成果

所谓“数字城市”,即为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以及网络化等形式将多种复杂的地理信息、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人口数据、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情状系统进行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规整社会资源,从而建筑出一系列电子系统或平台,以此将整个城市的各项动态情状囊括其中,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数字信息化服务。应该明晰的是,数字城市的成功建设必须以互联网技术、大规模信息存储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为前提,辅之以各行各业的先进高端技术,将网络宽带视为数字信息的传输通道,从而实现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数字信息交流、沟通。关于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可观成果,主要有三种:一是实现了城市网络化的管理与服务;二是稳固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设想的地位;三是促进了城市的先进发展、快步发展。

二、探析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嬗变的相关建设内容

从组成部分上分析,智慧城市比数字城市更加全面,它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三者结合的产物,其是将感应器嵌入到各类物体中,进而形成物物相联,然后再通过计算机与云计算将其规整,最终实现城市与物理世界的相渗透。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具有硬性要求,即所在城市首先必须是数字城市,城市拥有全面数字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情状,从而在此前提下植入智慧城市的非凡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物理设施建设。物理设施建设也称作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想要建设好一座智慧城市,那么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具备坚实的设施基础。那么哪些设施就算得上智慧城市所要具备的物理设施呢?比如RFiD、红外线感应器、G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另外还应该具备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数据库、网络宽带等一系列基础性物理设施。

2、信息数据建设。所谓“信息”,即为利用数字、文字、符号、言语多种介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内涵以及数量、特征等信息,而“数据”则是信息的承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务必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来获取各式数据,而数据上所挟带的信息则范围广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数据。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符合“四化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也是必经之路和城市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代表了城市发展迈向信息化的一个新层次。数字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前身,其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而且在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彰显出了十分独特的成效,这意味着数字城市为智慧城市的建构提供了信息支撑,也是智慧城市整合数字城市成果数据的一大优化手段。

3、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据笔者个人理解,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尽力提高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给每位普通市民一个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机会,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整合高科技技术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内容,建设出合理的管理决策平台。根据智慧城市的服务范畴,那么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需要覆盖交通运输、远程医疗、家庭服务、城市公众服务以及国家大型项目建设服务等等,所以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企业,需要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管理和改进管理决策平台,从而促进各项基础的发展与进步。比如,交通运输行业可以利用智能化的交通系统来指挥交通,不仅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机动性;再如,可以部署网络化的信息通讯的站点,建立一个地上相连、完整无缺的信息通讯网络,增强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过程十分反复并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重视物理设施、信息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三方面的建设,同时联结好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高科技技术,全力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直至实现真正的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

参考文献

[1]龚炳铮.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2(11)

[2]吕征奇.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意义[J].科技视界.2012(31)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9

智慧城市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智慧城市主要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监控、GpS、移动终端等感知设备,通过交换共享、数据挖掘、主动推送、智能分析等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民生服务均等便捷、企业发展创新有力、城市管理敏捷高效、政府决策及时准确的目标。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支撑和引领,打造基于历史分析、现状改善及未来规划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业务运作模式以及敏捷响应的信息化环境,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驱动力,同时支持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及时准确的政府决策目标的实现。

当前对智慧城市理解的误区

智慧城市建设“操之过急”。当前各省市急于完成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同时学术界和咨询行业也急于争取合作项目,导致智慧城市的深层次研究分析比较薄弱,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分期目标、建设路径等内容,大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没有和中国的发展形势、城市发展定位等现状充分融合,缺乏可操作、论证充分的指导方法。

智慧城市建设重信息化,轻业务。当前各地出台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尚没有脱离传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仍然以信息化重点工程为依托,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业务运作,业务运作支撑信息化运行,而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城市各构成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和调动,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动态有机体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回答四个问题:智慧城市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指导、谁来主导、阶段计划)?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立体的、有机的、动态的、持续改善的统一体。在既定规划期限内,从建设时间、建设阶段和建设主体三个维度考虑,可逐层细化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最终可拆分出若干建设任务。

明确统筹协调部门,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面向上级领导、中层干部、实施和技术人员及相关接口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以加强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形势、解决方案、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借助外脑,通过专业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分析评估、技术交流、技术支撑等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达成统一思想,保证后续机制改善、业务梳理、项目建设及运营顺畅执行。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流程。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应用层)、监督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点检制度、考核机制等);二是资金政策,完善适应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资金投入和管理办法,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实际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协调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归口部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参与,首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的、框架和路径,由此在组织协调后续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能以清晰的思路对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各层领导、各个部门清晰灌输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各项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中枢神经的作用。

清晰划分建设阶段。基于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层次不同,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可根据不同领域发展特点,拆分出多项建设内容。

一是信息化支撑业务运作,取代手工。比如支撑公文办理、会议活动(视频会议)、督查考核、档案管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等业务的协同办公平台。

二是信息化促进业务优化。比如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智慧交通为例,包括基于信息化指导的停车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业务运行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等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基础设施规划、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支撑引领和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是信息化引领业务创新。比如以电子商务为纽带连接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企业与市场,建立形成高效快速的市场开拓模式,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业发展壮大。合理安排建设主体。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范围不同,分为如下四类建设模式,并可分解出不同的建设主体:

统筹建设:针对光纤、宽带、地下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办公平台等面向大多数部门的信息化项目,都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建设。

多部门联合建设:针对城市应急、城市运行管理、政府智能决策、市民服务等涵盖多部门业务的领域,需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启动、业务梳理、需求分析、项目执行等整个建设过程。

行业内独立牵头建设:若某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其他部门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则这类项目由该部门独立牵头建设,比如针对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驾车诱导等服务的出行管理系统,需要交通部门在各方配合下牵头建设完成。

单部门独立建设:某一部门为支撑自身独立业务运作或提升管理,进行单个信息系统建设,比如林业局的森林远程防火预警、统计局针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交通部门的交通仿真与决策系统等。

智慧交通现状分析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特征;物联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到广泛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适应发展,进入智慧校园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整体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以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数字校园、网络校园、智慧校园3个阶段。而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集成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终端、云计算等各项高新科技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园,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校园信息的挖掘、分析、管理、整合。

2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校园系统的有效手段。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项信息的相关性特征,结合各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有效地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进而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师生和学校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即时可见,互联协作,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撑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从技术上来看,智慧校园即通过感知技术、挖掘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结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图书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等,全面建设具有便捷性、及时性、高校性、综合性的院校。

3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是数字校园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智慧校园能对校园物理环境全面感知,对师生群体的学习进行智能识别,同时也包括对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的智能识别,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以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开放以及便利舒适生活环境的建立,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和深度融合。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

3.1智慧资源

智慧资源共生共享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建设、共享、管理和使用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作为知识存储、分类与分享手段,帮助创建各种资料和信息,实现资源的整合、分享和创新。通过智慧校园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让整个资源库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创造、分享、整合、挖掘、分析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资源系统内,形成学校智慧循环,推动学校资源创新。

3.2智慧学习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逐步泛在化。突破实践空间限制,个体与群组可以突破交流协作方式,实现有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讨论课上课下结合,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具备支持多模式、跨时空、跨情境的学习科研环境。

3.3智慧分析

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智慧校园海量数据,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推荐分析,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开展合理设计及分析,以形成预测方法的智能推理,最终实现决策、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

3.4智慧感知

智慧校园的网络基础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一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各种智能感应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监测信息,从而能够实现对现实中各类因素的习惯特征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全面感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状态,并能通过模型智能的建立对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5智慧融合

智慧校园的智慧融合体现在校园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内部融合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分析,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中应用的个性定制,达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应用,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通过智能推荐来提升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发挥智慧校园整体效能。智慧校园外部融合是在学校与外部社会的智慧融合,网络时代校园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互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外部融合的具体活动包括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学校和企业间的学习借鉴,多种手段的学习培训。通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