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07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1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8-107-3

0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information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informationHighway,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1.城市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基础建设的范围包括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认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决于七个关键的城市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18]。国内学者杨红艳通过案例验证了城市基础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她以首尔市、新加坡市、纽约市、台湾桃园县四个全球智慧城市优秀实践城市作为研究案例,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

2.技术。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推动,必须依靠多种有力的技术,包括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的主要驱动力,其集成与开发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外观,提高城市的管理和运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增强现实、数据融合、数据清洗、空间信息格、泛在网、无标签识别在内的八种核心技术。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还依赖于智慧计算技术在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中的应用。

3.经济。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拥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被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属性之一。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也包括城市作为经济引擎能力的大小[20]。Giffinger认为,智慧城市的框架包括六个主要部分(智慧经济、智慧居民、智能管理、智慧的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其中智慧经济包括各地的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商标数量、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还包括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整合能力。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商业经济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统之一,包括城市交通、供水、能源、金融等服务体系。智慧经济的关键是创建良好的经济产业发展环境,因为它可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人力资源和改进生产力。

4.政策环境。从一个普通的(非智慧)的城市,到一个智慧城市的转型需要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体制因素的交互作用。来自于政府内部(如政策议程和政治纲领)和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保障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度上的准备比如消除法律和监管上的障碍是很重要的。政策环境是城市的非技术问题,但是好的政策能创造条件让城市发展。

5.城市居民。智慧城市的建设主题与服务对象都是人,而人又是智慧城市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形资本),而且越来越取决于可利用的、高质量的知识交流和人力资本(人和社会资本)。Jesse的研究表明,受大学教育居民比例的增加可显著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21]。“物”充其量只有智能,“人”才是智慧的关键。智慧城市项目能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同时能够培养明智的、具有创新性与参与性的公民。此外,智慧城市的项目能够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和管理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智慧城市的成败。

6.自然环境。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具有前瞻性,其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利用技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实现,一方面,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可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在城市节能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如对下水道和排污监控系统的感知预检。这些因素都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在建设和考核智慧城市项目时,这些因素应当考虑进去。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a

1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很多专家学者、城市、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技术论角度,强调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服务领域。应用论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解决城市问题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系统。系统论强调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进化,类似于一个生命体的大系统,通过感知、认识、学习、成长等环节的培育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可以概括为: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仅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层面创新的因素。

2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支持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从数字城市时代开始,建设城市一级共享数据仓库,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城市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就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智慧城市时代,更多的感知技术使我们拥有获取实时的、详尽城市数据的能力。如车联网技术使城市道路上运行的车辆信息可以被实时获取,利于我们应用这些数据构建交通模型,科学的编制交通规划和交通设计。

智慧城市时代,城市各种信息之间将是高度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城市模型,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将大大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化。

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3.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3.1.1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3.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3.2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3.2.1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3.2.2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4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作者简介:江毅,男,汉,1979-,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统筹、智慧城市、城乡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4

1.1“智慧社区”的含义

当前,关于何为“智慧社区”并没有权威的概念界定和统一的判定标准。百度百科把“智慧社区”定义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建设以提升业主的幸福感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社区”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有望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1.2“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

“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云交换平台、应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如图所示)

1.2.1.基础环境:基础层主要包括全部硬件环境,如家庭安装的感应器,老人测量身体状况的仪器,通信的网络硬件,如宽带,光纤,还有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定位的定位器等。

1.2.2.基础数据库群: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数据库、传感信息数据库、日志数据库、和交换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

1.2.3.云交换平台:云交换平台主要实现各种异构网络的数据交换和计算。提供软件接口平台,或提供计算服务,或者作为服务器。

1.2.4.应用及其服务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应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智能感应系统、门禁系统、远程服务系统等,由这些系统完成为社区各类人群的直接服务。

1.2.5.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确实保护基础平台及各个应用系统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可审计性和可控性。

2“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

2.1“智慧社区”建设有效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行业“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大、人力成本高,服务质量差”的弊端一直困扰着广大企业“,智慧社区”建设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以物业安全管理为例,依靠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开发的“区域整体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远红外线设防、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紧急事件报警系统以及各类识别系统,它的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秩序维护员的配置,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出,真正实现了用技防、物防取代人防,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提高社区安全性,从而达成了人、物、技防的和谐统一,大幅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率。

2.2“智慧社区”建设让物业服务企业更好地满足业主需求

物业服务企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所开发的在线购物、管家服务、便民服务、家庭百科、休闲娱乐及可选配的智能家居等信息化平台,使得业主可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在线购买送货上门的蔬菜、食品、日用品等;可通过“智慧社区云终端”直接调取小区安防视频在家观看;可通过智能管家平台预定车辆、送餐、衣物干洗、洗车、收发快递、票务等服务;可在线报修、投诉及与物业企业互动,完成家政服务安排,点播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获得二手房交易与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此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得客服部门只要输入单元门牌号就可方便地查询业主(住户)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智能抄表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整个小区电表、水表、气表数据的读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物业服务费、水电费、气费等计缴数据,并将缴费信息发送到每一位业主(住户)手机上;客户只需要登录信息服务平台即可查询过往计缴费信息并实现银行自动划帐缴费;客户的投诉、报修和装修等业务也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进行接待、处理、数据储存、统计和跟进。

3“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挑战

3.1“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划缺乏,物业企业维护管理难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由于该导则和2000年出台的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都没有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参照各相关系统的有关标准执行,有的甚至是凭感觉,因而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较大。各厂家的相同产品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给未来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不利于物业企业进行维护和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缺乏胜任“智慧社区”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安防系统,由于系统管理不善,导致其它人员误操作,使得系统通信参数被修改,致使整个系统瘫痪,而物管人员却不会恢复。这一方面反映了物业企业规章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同时也说明物管人员的技术素质亟待提高。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供应商选择难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物业管理肯定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要做好服务平台供应商和加盟商的筛选,选择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商家来提供专业服务,并厘清各方权责利,完善服务及产品质量纠纷的处理机制,避免因第三方服务或产品质量缺陷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满。

4结语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5

智慧城市需要北斗系统

管理比智慧重要,服务比管理重要。

智慧城市发展有强力的需求,智慧城市会缩短机构和机构、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扩展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与获取,提高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现势性。智慧来自于信息,首先要有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以及智慧决策、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我一直把智慧服务放在核心位置上。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并不是目的,让基础设施服务于民、服务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城市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需要智慧,科学的决策是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城市多部门协同管理和决策是必然趋势,跨部门信息错综复杂,而时空信息是核心信息,也是共性信息。基于时空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将是多部门协同管理决策的核心关键基础。

智慧城市需要物联网和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信息是位置、速度、时间,这是我们的导航定位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环境,即影像信息、地理信息以及虚拟空间的信息,这是测绘和地理信息。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时间、空间有密切关联,需要位置、速度、时间及地理空间信息。北斗位置跟踪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系统。这套系统由我国独立自主建设并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整个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双星定位系统,这套系统于2003年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12月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

目前,这套区域系统能够为东经55度到180度、南北纬55度区域内提供连续的卫星导航和授时服务。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技术已经获得突破,目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能实现米级卫星导航服务。同时,在测绘等高端应用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系统可实现厘米级的卫星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解决空间基准、时间基准、卫星轨道、卫星时间、授时、短报文通信,以及寿命监测等问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运控系统的基本性能,轨道交通:2米,用户直接距离:0.2米,通过卫星轨道,预报精度2小时,用户测距精度1米,卫星中预报精度2小时1.4纳秒,短报文优于1秒钟的反应速度。

在海洋上时,没有卫星通讯,北斗系统就是非常好的通讯手段。北斗坐标系统大概是1厘米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性能是:定位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侧素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定位侧素精度,静态,水平精度优于6米,高程优于10米,三维精度优于11米。在导航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性能,单程导航大概是:东方向0.6米,北方向1米多,高程方向13米。目前北斗的亚太覆盖率接近100%,实际覆盖率94%;在可能应用方面,气象、大气、海洋、空气监测都可能基于北斗。在交通管理方面,北斗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城市交通管理、抢险救灾,比如汶川地震时通讯中断,灾情都是靠北斗的短报文通讯功能传送的。

北斗与智慧城市有效集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城市的有效集成,将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和资源监测、环境监测水平。

加强卫星导航、地理信息与智能交通的集成,将提高城市职能交通管理效率,如大导航、地理信息与其他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将扩大位置服务领域,带动智慧城市智慧物联网的应用与拓展,统筹导航地理产品集成应用;将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运行,包括行业融合、信息融合水平,完善各类导航、地理标准;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规范,改进智慧城市服务观念,提升智慧城市保障效能。

卫星导航、地理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测绘导航局,我们有义务为全国智慧城市以及智慧中国的建设发挥我们的作用,把发展以北斗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作为国家战略。

我们银行如果还用GpS时间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我们的互联网、电网如果还用GpS时间,可能造成电网总网的失败。发展自主独立的中国的时间、中国的坐标是测绘导航人应尽的义务,发展导航以及智慧城市也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策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城市紧密的结合,是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灾难、反恐维稳、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及智慧城市将为城市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

智慧城市的行业标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重视智慧城市标准的建设,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标准,这样智慧城市中间的互联互通就会成为问题。要强调服务观念,强化智慧城市的特色服务是智慧城市相关产品发展的重点,也是智慧城市理念推广的重要途径,集成导航、地理信息及其他信息技术是提高智慧城市位置服务产品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及位置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潜力是巨大的,智慧城市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优势领域。我们要把北斗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作为智慧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6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图书馆;建设

1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图书馆

2008年11月,iBm明确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是以物联网为主要运行载体的现代高新技术的总称。这项技术集合智能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一体,使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设施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智慧地球”是使感应和度量更透彻、互联互通更全面和智能化更深入。当代社会所有事物都在朝着智能化发展,因此智能化图书馆也必顺势产生。

2云计算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

2.1智慧图书馆的起源

在有“智慧地球”的概念出现之前,“智慧图书”的概念就已经应用于国内外的图书馆界。我国自2010年以来也开始研究“智慧图书”这一概念。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用更智慧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来改变图书馆资源的一种先进的交流方式,以实现提高响应速度和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的目的。2010年10月,第六届数字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当代数字图书馆正在走向智慧图书馆,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跨媒体等技术使其更加主动化、专业化、智能化。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在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会上报告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憧憬这一研究。他对智慧图书馆的模型加以详细描述,并提出了图书馆的五大要素即读者、馆员、技术、服务和资源。憧憬了一个人完全自动化、智能化、人性化、社会化。2012年9月,王世伟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互联、高效和便利。

2.2智慧图书馆研究现况分析

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还处在最初步阶段,而关于此方面的文献也相对较少,所以,要更好的实践智慧图书馆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在“智慧地球”的理念经过iBm在全球的宣传后,“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得到更多的人关注。研究者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革新及现阶段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问题。现阶段的研究更多的注重发展理念的创新与技术层支撑的“智慧服务”

2.3智慧图书馆的组成

智慧图书馆源于数字图书馆,它是数字图书馆的延伸和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方式。智慧图书馆由人、资源、空间三要素构成,技术为基础,服务为灵魂。以人为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计算与信息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人与图书馆之间,资源与图书馆之间,以信息技术支撑起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架构。

2.4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主要具有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智慧服务四个特征。全面感知就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的感知设备,可以及时的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则是主要分为泛在、聚合、协同三个小点。方便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获得图书馆集合的各种信息。绿色发展即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追求人文自然、健康和和谐。这些特征需要在工作中树立和贯彻落实。

3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应用

3.1智慧图书馆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主线即是智慧服务。智慧服务包括了人性化服务、泛在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和主动服务四种服务。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实现全面了解读者的需求以及读者平时的乐趣,构筑用户的个性和需求的用户模型,主动为其推送全方位立体的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智慧服务不仅包括图书馆的一些服务还包括人们生活中切实需要的一些服务。它包括三维实景地图导航服务、语音智能搜索、嵌入式图书馆员服务、机器人服务等。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短(彩)信方式、浏览器的服务方式、客户端(移动应用程序)。因为高校用户是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最主要群体,高校图书馆用户占总体用户的49.5%,占“掌上国图”现有用户的50.3%。

3.2智慧图书馆的管理

智慧管理是智慧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它包括对硬件设备、信息资源、借阅服务过程的管理,其中还涉及到图书馆可持续性发展的辅管理。图书馆通过各种检测信息,经过图书馆后端的综合处理系统实现图书馆的智慧管理。

3.3智慧图书馆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以自身及其资源位中心,整个流程围绕图书馆内的资源展开,无法实现读者和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智慧图书馆以人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极大地符合了当今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核心要素,更多的从服务管理、绿色发展、智能惠民的方面着手。它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是人、资源、空间三要素交互融合的空间。虽然当今社会有不少图书馆即将走向灭亡的留言,但是现在有了智慧图书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相信图书馆必将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向美好的未来。

4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继承而不是否定,它注重内容的深化不流于形式的丰富,是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智慧图书馆是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阶级产物,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阶段。智慧图书馆虽然在国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它最终会促进图书馆的核心发展,引领图书馆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吴常青.社会信息化与图书馆建设[J].现代情报,2003,07:133-134.

[2]陈超群.信息共享空间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J].现代情报,2007,09:186-188.

[3]陶红.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现代信息服务[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02:79-82.

[4]张文明.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探讨[J].软件导刊,2014,11:13-14.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7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km2。

规划年限:2021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8

城市的“智慧”

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很多地区将“智慧城市”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其中:北京市全面开展“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智慧北京行动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上海市《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开展“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以及总体规划与设计;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智慧城市”;无锡市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宁波市出台《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广州市规划用五年时间,建设亚太“智慧城市”……

同时,国内外一些公司和专家对“智慧城市”提出了认识和见解。普遍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更加智慧地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促进政府、公众、企业的协调运行,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信息化顶层设计,梳理、归类相关内容,进行集约化、系统化建设,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第二,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聚类、关联、深入挖掘、多维度融合,服务于城市运行的相关参与者。第三,加工利用所获取信息,影响城市运行相关参与者的意识和活动,促进城市运行要素与参与者的和谐高效运行,形成闭环控制,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五项操作原则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对城市化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建设。

首先,“智慧城市”要注重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和矛盾。既包括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压力、交通拥堵、流动人口治安等城市化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包括进一步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信用、知识产权等)等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经济和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积淀等。“智慧城市”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普遍性和差异性,从城市概况、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入手,分析城市竞争力、驱动力,分析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的点线面。

第三,政府主导。“智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交汇的产物,是各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智慧城市”涉及政府、企业、公众、公共基础设施等城市运行各要素。将“智慧城市”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可以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工作开展。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不单靠技术,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规则制度来建设。需要根据城市科学运行的需求,进行制度创新,调整优化业务流程,规则固化技术实现,形成长效机制。条件成熟的城市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促进条例,上升到法规层面,规范工程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基础支撑体系、标准与安全、监督管理等内容,确保“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用起来,让政府、公众、企业享受到便捷服务。

第五,“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智慧城市”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工程,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效果。此外“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通过绩效考核评价进行改进完善、激励促进。从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环境宜居水平、民主发展健全水平等六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对“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并形成反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2n41”概念模型

经过对城市运行基本要素的初步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城市”应形成“2n41”概念模型。“2”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硬设施和软环境,硬设施包括遍布各处的各类感知设备、云计算基础设施、移动终端以及各类便民信息服务终端等;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培养等。“n”是指多个行业和领域智慧应用,包括交通、人口、农业、环保、民生等,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4”是指“智慧城市”的4个目标,包括市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1”是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服务和多维融合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技术手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部署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卫星定位终端和射频识别读写设备,实现城市诸要素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通过传感网络及时获取并安全传输各类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和应用软件云服务,实现信息化的统筹、集约建设。

移动服务技术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政府、公众和企业提供按需无局限服务。

多维融合技术是对基础数据、综合数据、主题共享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等进行深度融合加工,围绕某项专题或某个领域,为政府、公众和企业提供融合化、关联性信息。对象多样化

“智慧城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人、车、路、城市设施、危险源等城市运行要素进行实时感知、智能识别,实现物物相连,实时获取城市运行过程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多维融合。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相结合,分析和挖掘信息关联,面向各级领导、政务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和企业等各相关服务对象,提供按需服务,形成反馈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城市运行诸要素与参与者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面向党委和政府领导,要以仪表盘、指示灯等方式,使其“所需即所得”地看到各类决策服务信息,包括城市运行全景视图和专题关联视图等,并可以通过宏观信息进一步看到中观、微观信息。

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要通过信息亭、智能移动终端、信息板、互联网网站、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使其看到相关联服务信息,实时享受便捷、个性化服务。

面向政府工作人员,要以图表、空间图层、街景等信息展现形式,进行实时化、精细化业务监管和超前预警预测,实现“信息随时看,监管及时做”。

建设策略的四项建议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协调等层面,都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一些对政府工作流程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建设策略重点包括:

1.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充分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发展各相关要素,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顶层设计,关注持续发展的框架、标准和智慧体现等。

2.加强统筹管理和服务。基于城市统一的基础支撑体系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统筹的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整合服务,信息承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以及基础性、通用性应用支撑和系统建设等,确保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避免重复和浪费。

3.试点先行、绩效总结后再稳步推进。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重点和热点领域进行试点示范,总结归纳建设和管理经验,探索建设、运行、管理和推广模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示范的带动引领效应,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各项工程延伸覆盖。

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投资建设运营模式,鼓励社会投资运营新业态。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过程,评价“智慧城市”的指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决策和应急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领导获取的信息更加直观、全面、有效、实时,决策更加科学、指挥更加及时有效。

第二,城市运行综合能力。这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支持业务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以及对公众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三,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这主要包括工业运行、绿色农业、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旅游、信用等方面,经济发展各主管部门以更加智慧的手段,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营造可持续的、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市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这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养老、社区安防等方面,面向针对关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9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员素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6-0130-04

integrated,Upgrade,andtranscendSuccess――SmartLibrarians'FunctionandValue

abstractLibrariansareprofessionals,whomanagelibrarymodernknowledgeservicescientificallyaccordingtoexpertise.withthedevelopmentoftimes,traditionallibrarianscannotsatisfythegrowingneedofreaders.Differentfromtraditionalservicethereisanewconceptaboutsmartlibrarian.SmaRt=SeRViCeaBLe+manaGeRiaL+amBitioUS+ReLiaBLe+tRaineD.throughtheinterpretationofthesefeatures,administratorsandpolicymakerswillfullyrecognizeandunderstandthatlibrarianshaveirreplaceableandpositiverolestoplayinsmartage.

Keywordssmartlibrarian;uferacy;value

智慧图书馆员的素养和价值,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焦点,如何解决智慧图书馆员的资源融合与应用分离、信息共享与精确服务的素养和价值矛盾,成为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首要前提。

1智慧图书馆员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从本质上看,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集聚“人类”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聚智慧的人和智能化的物互存互动,从传统的互联网跨越到移动互联网,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和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缩小知识鸿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连接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未来生活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实现经济社会最优化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型和形态。其核心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分析、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支撑智慧图书馆的要素包括智慧技术、智慧人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以一种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图书馆和用户的交互方式,以提高知识交互的精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它的最高阶段就是知识交互由图书馆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模式。形象地说,智慧图书馆=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创新。

智慧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产物。伊利诺斯州大学的保罗提出智慧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11项技能,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力,思维计算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新媒体素养,多学科研究,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保护隐私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1]。智慧图书馆员要把握好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评估已有的技能,对自我培训和职业发展有很高的进取心,补充欠缺的技能,并且不间断地获得技能和经验。有良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运用个人技能,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适应知识社会的终身学习者和服务者。罗伯特教授对智慧图书馆员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提出智慧图书馆员需要具备七大特点,分别是:资格认证、终身学习、社会和种族的多元化、灵活性、创造性、有世界观并且心胸开阔和对公众生活的参与度[2]。智慧图书馆员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快速接受新鲜的理念,有创造性并且见多识广,有意识地创立员工品牌,不但能胜任现有的工作,并且还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敬业精神。智慧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用户知识利用的组织者。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员是能将知识结构完全嵌入到工作中,能充分利用对知识资源结构和知识分析规律的深度理解,以用户目标为驱动,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角来协助用户进行知识的挖掘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集成的再加工,为用户提供情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知识增值服务专业人员。

2智慧图书馆员所需的五大特性

通过智慧图书馆员的劳动将知识传递给用户,使得“死”的资料变成活生生的图书馆服务是建立文献需求和文献利用关联的关键。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具有出色的智慧图书馆员,优良的团队协作,能够在同样的投入和硬件条件下,使图书馆的服务呈现完全不同的水准。在具体的用户服务中,高素养的智慧图书馆员,往往能够克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和馆内服务场地的不足,通过文献传递或开放性网络资源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见图1)。因此智慧图书馆服务中,智慧图书馆员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2.1服务至上的理念

个性化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为目标,通过主动服务,双向沟通,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地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知识服务环境,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预订信息与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个人知识系统服务中心。个性化服务通用性好,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资源丰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方便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对用户需求行为进行挖掘,方便用户交互,方便用户反馈对服务结果的评价。个性化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归宿,完全符合图书馆“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智慧图书馆在物理空间里整合了专业人员、馆藏、系统和服务,履行收集、保存、揭示、提供知识的职能;在数字化时代使这些东西分离了,馆藏可以放在别处,智慧图书馆员可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降低,并不是说图书馆不重要,而是图书馆的服务延伸。用户更多的是关心书里有没有所需的内容,而不是书的形式。智慧图书馆员侧重用户的知识服务,或者用户小组之间的互动活动,使用大量电子文献,注重和用户联系,提供网上服务,而不是简单的纸本收藏。进入图书馆之后,提供给用户大量的活动空间,供查阅电子文献使用的大屏幕和24小时全天候的便捷无线网络覆盖。拥有多点通信服务以及以社会和文化为导向的社区服务将成为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

智慧图书馆员的作用将变成创建和分发各种工具。重视服务理念,关注个体差异。把使用户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的个性化服务提升到信息服务发展战略的高度,视其为信息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4]。服务过程对用户具有高度交互性。馆员之间要注意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友好,服务手段措施、灵活多样,形成分布式协作知识服务的模式。每一个智慧图书馆员要意识到本职工作的意义之大,坚定为公众服务的信念。重视个体需求,从组织需求、任务需求、个体需求三个层面展开综合分析,以参考咨询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在智慧图书馆中,高水平的参考咨询人员团队是开展高品质参考咨询精确知识服务的重要保障。个人意愿成为注意力汇聚的主要因素,融入了鲜明的个性化情感因素,用户关注度、满意度成为服务成败的主要指标。

2.2危机管理的意识

图书馆危机是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以及对图书馆工作产生干扰或破坏,进而影响到图书馆发展、需要图书馆人持续关注的高度不确定性状态[5]。它有一定的渗透性,图书馆相对薄弱的竞争环境,受制度保障的生存方式,历史积累的社会体制弊病的渗透,坐等用户上门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对危机缺乏敏感、反应迟钝,有的图书馆即便是在应对或处理危机时,往往也缺乏相应的紧迫感。图书馆危机还有一定的缓慢性,长期积累的弊病,不在一时爆发,也不在一时结束,处于危而待发状态。

智慧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危机服务意识,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服务危机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培养图书馆服务危机意识是有效实施服务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危机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是一种对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生到死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它包括提升思维能力、进行理论研究、提炼危机管理方法、开展危机管理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进。危机管理的重点是危机公关。利用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中心的优势,提供危机状态的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社会公共危机的发展态势和危机背景,稳定公众的心理,是增强社会公共危机状态下知识服务的能力,采取新的知识服务形式代替受损的知识服务渠道。

2.3好学上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智慧图书馆员,除了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外,还要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智慧图书馆员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同行业的基本理念,形成共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遵循现代图书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维护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权利。为具备这种能力,智慧图书馆员需要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实用的图书馆学教育,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研究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参与各种学术交流,以获得知识更新的机会。

智慧图书馆员要在信息馆员和学科馆员之间自由转换,要有较强的业务自动化操作、应用能力、强烈的信息意识。将服务方式多元化,为用户提供教学研究、定题服务,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精确知识性学术服务,实现由单一的馆藏服务向资源共享服务和专家咨询服务模式的转变[4]。数字时代,图书馆员将变为“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成为“信息专家”。他们将用知识创新服务使用户获得精确知识和学习方法并指导用户的各项专业研究。智慧图书馆员可以通过观测、模仿和亲身体验来学习经验、知识丰富的咨询专家的隐性知识,迅速改善自身不足,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知识素养。智慧图书馆员积累和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馆员之间平日的交流有助于直接分享各自独有的隐性知识[6],有助于反射自己工作中不足及找到纠正的方法,有助于创造一个活跃的、动态的工作环境。开展跨馆的智慧图书馆员培训,全面吸收其他合作馆的精华。培训每个馆员的技能和知识,是他们有效的和高效的履行职责。建立并维护培训的参考咨询员数据库,对参与智慧图书馆员的能力数据进行管理,并且进行跟踪分析评估,在大数据环境下深化对智慧图书馆员知识能力的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可靠信赖的职业道德准则

智慧图书馆要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核心内容是保护用户在图书馆的阅读记录不为他人所知,不能将用户个人信息与借阅信息用于商业目的和政治目的[7]。在美国,图书馆员一般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在用户查找信息的过程中,这种来自图书馆员非正式的指导效果很好。关于信息能力和用户行为的研究表明:当在遇到问题时,如果能获得有关技能的指导,学习技能的效果最好。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向用户提供正式的课堂使用以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源的培训。用户权利和图书馆人的权利最好能统一起来,以维护公民信息权利,保障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为基本目标。在此前提下,坚定地、持续地、有组织地、全方位地维护图书馆人的职业权利。通过图书馆人行使图书馆权利,使图书馆机构、制度能够成为数字时代公民获取基本信息的最基本的保障。用户信息和流通信息是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如用户的个人信息、借阅信息、网站访问记录等。用户信息与流通信息属于图书馆专有,可以通过对于用户信息和流通信息的处理与分析,用户信息和流通信息的开发,改善图书馆服务,提高书刊利用效率或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用户服务。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借阅记录,可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偏好,改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品种与结构,这样的分析数据不但真实并且成本低廉。或者分析同一用户的不同文献的借阅记录,反映出不同文献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对用户本人也是一种帮助。

智慧图书馆时代要求达到馆人合一。这里的“人”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智慧图书馆员,一个是用户,他们组成图书馆最能动的部分,而智慧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也应该协调统一,构建和谐的有机体。智慧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馆际互借、全文传递、代查代检、定题服务等。智慧图书馆员有“个人工作助理”,有效帮助馆员管理自己的信息和数据,用户和馆员都可以通过系统来实现即时通信,便于用户之间、馆员之间、用户与馆员之间进行联系。用户广泛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系统的一次重要变革。

2.5专业敏锐的业务能力

智慧图书馆带来的变化是改变了智慧图书馆员对文献资料的管理模式、传输模式,用户获得文献资料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相同的信息,由于资源种类众多,对用户在资源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带来了困难,过去找文献太困难,现在是文献太多,都不知道看什么。同时,用户不但要找到所需的知识,更期望能够对知识给出精确分析,这样对用户更有必要[7],因此智慧图书馆员负有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使命。图书馆所提供的是知识与信息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但提供给用户知识与信息,而且这种服务的前提是专业化的图书馆员对于发散生产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存贮和利用。智慧图书馆员应该是训练有素,学识丰富并且充满想象力,提供和传递高标准的知识服务。专业化的原则也是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要求,专业化服务既能降低图书馆服务对于资金的需求,减少社会对于图书馆资源的供养成本,同时又能保证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或最大程度的利用,增强图书馆资源服务于社会成员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员应该是一个信息官(informationofficer)。信息官的工作一部分是原来图书馆做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用户需要我们做,能解决大家想解决但解决不了的瓶颈问题。智慧图书馆员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集群开发,建立更便捷的数据查询系统,使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领域研究进展的精确信息。比如,能使用户知道,在这个领域,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当前有什么新的需求,国内外有哪些机构和专家在从事这方面研究;还有那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数据库还不是非常方便,如果新开发的软件能面向有需求的用户,他们能迅速地同时获得以上信息,这对于提高研究工作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解决信息分散问题就要提高信息的精准度,信息资源推送是运用推送技术(pushtechnology)来实现的一种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方式[8]。首先要建立用户需求数据库,用户需求在系统中完成注册,表述自己的信息需求,经过统计分析,保存一个有效的用户需求数据。接下来要建立信息库,负责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个性化的信息标准设立出来,使大量信息遵循这个标准进入信息库。推送服务器根据已建立的用户和信息的关联性,设定用户接受各种信息的最佳时间和方式等,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的网络环境中。

3结语

衡量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大小优劣,是由用户决定的,而不是由图书馆或图书馆馆员决定的。用户来图书馆真正希望得到的是知识和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图书馆微观和谐,提高馆员和用户之间的和谐感在智慧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9]。对于智慧图书馆员而言,馆员职业发展意愿与内部条件相和谐,职业发展可能性与现实相和谐。对用户而言,文献利用和知识供给相和谐;阅读环境与人文关怀的智慧服务相和谐。诚如杜威先生所言“三最原则”――用最低的成本,为最多的用户,提供最好的阅读。当然,智慧图书馆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牵扯到立法、公众意识、技术标准等多个层面,目前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标准统一、法规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paulaKaufmanRealizingtheVisionofthe21stCenturyLibrary:Librarians’Skillfortomorrowtoday[a].上海图书馆.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2]ianm.Johnson.SmartCities,SmartLibraries,andSmartLibrarians[a].上海图书馆.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3]汤江.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实践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方东权,王琼.现代图书馆及数字资源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5]刘兹恒.图书馆危机管理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6]刘青,王改变.基于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协作参考咨询体系构建――以日本协作参考咨询数据库为例[a].上海图书馆.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7]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8]孙翌,王昕,施晓华,等.(即时通信)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智慧交通管理的要素篇10

G-BoS代表了我国客车车联网技术的主要方向

《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集合了国家多部委和企事业单位物联网方面的著名专家力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背景、体系架构、技术标准体系、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典型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广大用户及信息业界提供参考与工作指南,助推物联网在中国健康有序发展。

其中,《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由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编写,深入分析了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的关系、智能交通发展物联网的需求、物联网在现代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因素,以及智能交通应用和物联网关键技术,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愿意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大示范工程。

苏州金龙G-BoS智慧运营系统作为智能交通在道路运输领域的重要实践,被列入第2章“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的关系”中2.4小节——“物联网应用基础”,并被定义为“车联网雏形——G-BoS智慧运营系统”。书中自59页至69页,用了11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七大功能、工作原理、安全驾驶管理应用案例、油耗管理应用案例、应用规模等。

G-BoS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二次飞跃

一项成熟的先进技术,总有其成长的一般规律。海格G-BoS发端于车联网技术的兴起。2010年7月,海格客车创新探索“车联网”应用技术并首倡研发,集成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等尖端科技,为我国各级交运部门、客车运营企业量身定制了整合“人”“车”“线”三大要素的新一代智能运营管理工具。其强大的安全驾驶管理、油耗管理、车线匹配管理、远程故障报警管理、3G视频管理、GpS定位管理和维保管理功能,可为道路运营商带来管理智能、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和持久耐用的四大客户利益。经过全国包括上海交运、深圳运发、苏汽客运、杭州长运、北京巴士、上海锦江商旅等超过1500多家道路运输企业的实践验证,运行良好,增效明显。苏州金龙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推出,带动了中国客车行业正式进入智慧时代,2010年因此也被行业专家和媒体认为是中国客车行业的车联网元年。

2011年,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对道路客运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交通运输部开展2011年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在行动中,“道路客运安全节能技术知识大讲堂”全国巡讲活动完成了19个省(区、市)的巡讲活动,参与单位和人员共计1800余家,5000多人;以“并肩·致远”为主题的“全国道路客运企业高新技术应用论坛”,为政府和企业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评优活动参与广泛,共有27个省(区、市)的96家企业、1288辆营运客车、734名驾驶员参加。据统计,参加科技助力行动的企业,运营车辆平均油耗降幅达到5%,实现了安全和节能的“双丰收”。这其中,海格G-BoS智慧运营系统作为活动的科技载体和工具,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