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34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02-0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资源日益紧张,城市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的移动需求,加大了交通系统的运输压力。但是,增加公共交通、扩建道路等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交通系统问题。而大数据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智慧交通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因此,我们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并且,将大数据运用到智慧交通中的交通引导、交通服务、物流导读等方面能够为交通运输提供较大的便利。但是,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仍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需要我们解决。研究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实现路径不仅能够促进智慧交通建设,而且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必要性

首先,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需求,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基础。而智慧交通建设需求主要包括公众出行服务、应急保障需求、科学发展需求;其次,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命脉,智慧交通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具体来说,交通流量、车型、交通排队长度等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数据,能够为智慧交通的建设提供基本信息;再次,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难点的要求。智慧交通建设面临着数据分散、数据共享困难、数据规模大、数据质量问题等难点,需要相关部门对交通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加快信息共享;最后,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重点工作的要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交通感知网络的构建、数据质量的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重点工作都需要大数据的信息支持。

2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要求

2.1交通引导主动式发展

首先,智慧交通要求交通引导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和滞后性的发展模式,积极朝着实时、主动的方式发展。这是因为,现阶段,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交通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另外,庞大的交通数据需要进行整理与分析,才能够被运用到智慧交通系统之中;其次,城市配送差异化发展。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城市配送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出。但是,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物流需求的提升速度,货物运输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建设智慧交通,开展差异化物流配送,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2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模式

首先,优化实时交通服务。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有著加大的优势,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的继承效率。但是,大数据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施监控,并实时处理交通问题,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并且,大数据的实时交通处理能力能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其次,智能化交通服务。智能交通能够利用大数据来道路环境,对交通拥堵状况进行提前预警。并且,大数据有利于开展主动式的交通服务。例如,停车引导系统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停车场信息,为驾驶者提供停车选择;最后,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实现合理化的交通秩序,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并且,大数据能够为货物运输提供数据信息,合理规划车辆配送路线,提高货物配送效率。

3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面临的问题

3.1行业标准不统一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智慧交通的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规定统一的交通行业标准,导致各地区的智慧交通相对独立,地区之间缺乏衔接性和配合性。并且,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需要使用前端传感器来收集数据,但是,前端传感器并不是由同一家企业生产的,前端传感器的生产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我国交通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接口标准,增大了数据获取的难度。

3.2交通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无法保证

智慧交通系统十分复杂,需要合理整合系统的各个部分。但是,现阶段,智慧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然无法保障,智慧交通信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并且,智慧交通系统需要大量的前端设备和服务器,也需要各种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业务众多,流程复杂,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另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设备之后或设备樱花都会导致传输效率夏阳,引发数据泄露危险。

3.3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智慧交通系统数据质量主要指交通信息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目前,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可信度和真实性无法保证。这是因为,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监控设备、传感器等收集的数据信息。而现阶段的设备无法保证长时间运行,所获取的数据质量也无法保证,价值智慧交通系统无法自行判断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3.4信息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系统主要通过道路和车辆的前端设备来采集数据信息,并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具有价值的数据。并且,智慧交通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进行的,网络环境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这是要因为,大数据包含着大量的敏感、复杂的数据会要引起多方的关注和攻击。同时,将大数据汇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黑客攻击而产生的大量数据泄露。在这种情况下,黑客可以一次性获得更多的数据。另外,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很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数据信息安全无法保障。

4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实现路径

4.1推行数据标准化

针对智慧交通系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一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标准化交通平台的措施,规范交通平台的布局,增强交通平台的兼容性和互联性,进而推动智慧交通信息化体系的综合发展,实现智慧交通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且,我国应加强重视跨地区和跨部门的交通互联平台的构建,实现不同地区交通系统数据信息的互联和共享。另外,我国应积极规范数据标准化,建设数据标准化体系,加强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存储。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构建智慧交通系统的前提,因此,我国应积极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前端设备维护和更新、信息传输网络线路建设、监控设备和传感器设备的检查和更新等,避免基础设施的老化或损害而造成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并且,我国应积极制定智慧交通系统的应急措施,合理处理突发事件,尽量降低突发事件对智慧交通系统的危害。

4.3保证数据真实性

针对智慧交通系统数据信息不真实的现象,我们应严格控制智慧交通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为此,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数据信息的测试和监控手段,把好数据源头的关卡,及时剔除恶意数据和虚假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稳健统计方法来减少恶意数据的插入。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数据的采集工作,尽量避免人为的数据干预,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2

摘要:智能交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不能满足我国当今社会严重的交通难题,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由于物联网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因此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为现代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在物联网和智慧交通理解的基础上,研究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体系架构。

 

关键词:智慧交通;物联网;体系架构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4)应用层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3

随着现代技术的深度发展和智慧城市、宽带中国、智慧地球等战略的持续推进,智慧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现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选择,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前沿。大学图书馆需要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促进现代大学图书馆业态变革和功能拓展。笔者以为,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大学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载体与推动力,而且反映了大学图书馆功能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体现了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技术特征,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重要实践路径,也为新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创造了机遇。

1智慧图书馆技术支撑

技术是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图书馆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创造了技术支撑环境,大学图书馆必须借助于现代技术以实现向智慧图书馆迈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利用需求。目前,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代技术主要有:(1)自动感知技术。自动感知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以RFiD技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的连接,并且实现对联网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已经在图书馆领域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依托物联网技术,图书馆能够实现资源与资源相连、资源与人相连、人与人相连,再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可以方便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2)移动技术。随着移动终端用户数量超越了联网pC的用户数量,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设备和渠道,许多图书馆都已构建了移动服务环境、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移动服务。在移动服务环境中,借助于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能够方便地参与互动与交流,图书馆也能够方便地把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和服务推向用户,甚至是向用户推送一些他们没有特意关注但是对他们又非常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已经成为重要资产的今天,大数据是当今各行各业的研究及实践热点。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图书馆有天然的优势,不仅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还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用户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把用户的实际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紧密相连,为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找到合适的用户、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资源和服务。(4)协同技术。要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首先需要把图书馆的各类应用系统协同起来,实现各类信息的高度共享,使数据的流动和交互更具智能化,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服务;同时还需要把图书馆馆员、用户、图书馆系统相互之间协同起来,使图书馆馆员——资源——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譬如传统的文献传递,需要用户向图书馆员提出需求申请,由图书馆员查询有用户需求文献的合作馆并向合作馆索取用户所需要的文献,最后把文献提供给用户;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只需要用户向文献传递平台提交文献传递需求,各系统(包括馆际间的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动把文献传递给用户,期间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干预,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高效和便利。(5)数据可视化技术。随着图书馆拥有的数据、需要处理的数据、分析生成的数据越来越多,图书馆需要及时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以方便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可视化(包括图表、图像、动画等),能够给数据以形象和智能,使图书馆用户能够以直观的方式获知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加快数据的利用效率,不仅为用户节省时间,还可避免用户对数据的理解错误。以上这些技术只是智慧图书馆的支撑技术的一部分,还有云计算、语义网络等都为智慧图书馆创造了技术支撑环境,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加之创新服务的理念,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高效便利的服务。这些先进技术既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动力,也为新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智慧图书馆服务理念

智慧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是在智慧地球、智慧社会、智慧城市等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深层融合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弘扬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理念,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上,植入智慧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城市资源的使用”[1],是现代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2007年10月,欧盟发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2],认为可以从智慧经济(Smarteconomic)、智慧人群(Smartpeople)、智慧治理(SmartGovernance)、智慧流动(Smart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environment)、智慧居住(SmartLiving)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概念。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将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使得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3]。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研究的深入,智慧图书馆理念应运而生,“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4]。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艾托拉等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5]。智慧图书馆的价值核心主要体现在其在拥抱技术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智慧服务之理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6],表现为“互联的图书馆”、“高效的图书馆”以及“便利的图书馆”[7]。2011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图书馆CarryeSyma等发表《智慧图书馆:创新、移动和个性化服务》一文,围绕该馆智慧图书馆实践,提出“创新、移动与个性化服务”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智慧图书馆实现了学校师生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的梦想[8]。2012年,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图书馆及信息服务国际性期刊Libri联合主编伊安•约翰逊(Lanm.Johnson)先生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作题为“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主旨报告,认为智慧城市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提供了定义自我角色并与之接轨的契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可为智慧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所有图书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存在,并强调图书馆员不但应具备高水平的技能和职业信念,还需要证明并促使企业和政府决策者们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确实发挥了与众不同的积极作用[9]。

3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探索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推广,智慧图书馆必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能级,为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拓展带来了机遇,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利用大学图书馆的便捷性需求,而且可以创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生态环境,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目前,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深入,智慧图书馆实践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选择,不仅促进了传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而且又为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创造了难得机遇。当前,国内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上海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1)上海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2012年起,上海大学图书馆提出构建智慧图书馆战略,并在早期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2.0应用建设经验,积极关注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围绕上海大学图书馆“国际化视野、学科化服务、数字化资源”发展理念,提出将现代智慧图书馆应用技术进行系统整合,融合传统实体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经验以及智慧图书馆技术等,先后推出图书RFiD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座位自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信息二维码、app智能终端系统、移动图书馆,以及微博微信等智慧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提高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级。目前,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总结前期智慧图书馆服务经验基础上,提出从感知、计算和交互三种技术实现层次系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参见图1),并在感知层和交互层进行了初步实践,在计算层上做了相关规划,通过感知层面的RFiD图书识别和自助借还系统、交互层面的移动图书馆、RSS智能信息推送和智能座位预订系统的实践,结合对未来私有云计算中心的规划,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大学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图书馆转型与变革,不断推进图书馆功能拓展与服务创新,特别是在空间变革、学科服务等方面表现卓著;同样,该馆也积极致力于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形成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为上海交通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的发展理念[11]。为此,围绕智慧图书馆发展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于2020年力争建成智慧图书馆,并围绕“资源、服务、技术、馆员、读者”五大核心元素科学规划出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五大目标,即“形成世界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立体深入的智慧服务体系;促成智能感知的创新技术体系;育成一支国际水准的馆员队伍;培养研学驱动的高质读者群体”[12];同时,围绕智慧图书馆发展目标,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模型。(3)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重庆大学图书馆不仅在数字图书馆研究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表现积极,积累了丰富经验,建设了诸多成果,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在智慧图书馆理念方面,重庆大学图书馆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全面信息化,同时实现整合的文献搜索,并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他们提出了“三库四系统”的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参见图3)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认为智慧图书馆应围绕“资源”和“服务”两个核心进行管理系统架构研究,其中,流程设计、决策分析、web2.0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等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14]。

4智慧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现

“智慧与服务”一直就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目标。中山大学图书馆秉承文化精神,同样将“智慧与服务”作为其馆讯,提出“智慧是馆员的力量,智慧是服务的光芒,智慧是事业的弘扬”[15]。笔者以为,智慧图书馆不仅是现代技术与图书馆之间融合发展的结晶,而且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特征与要求。“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将‘数字基础架构’与‘物理基础设施’相互融合,以一种超越纯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建设图书馆”[16]。随着智慧图书馆理念的普及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推进,智慧图书馆必将成为传统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升级版,深刻影响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图书馆工作流程再造,推动大学图书馆功能转型,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能级,既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理念的普及创造条件,也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带来机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图书馆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推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是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智慧服务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智慧图书馆中,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把各项独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和感知用户的位置及其当前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工作内容,可以主动地为其推送关联信息并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的、适合的个性化服务”[17]。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需要聚焦用户需求,重点从学术服务和用户参与两方面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的实现。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4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1.5万亿资金建设智慧城市。今年8月,国务院也明确提出,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目前智慧城市试点累计数量已达193个。但遗憾的是,有权威专家表示,迄今没有一个城市让智慧城市“名副其实”。不少城市把饼画得很大,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老百姓最渴望通过信息系统得到解决或者改善的看病难、办事难、交通拥堵等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另一个层面,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道路规划等重要基础设置尚未完善,其决策者就已经被智慧城市的概念炒作冲昏了头脑,开始瞄准各种高新概念进行冲刺。笔者并不反对这些城市管理者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智慧城市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其必须是在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之上的智能化升级,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是严重匮乏,对老百姓的影响肯定要比是否建成智慧城市严重得多。

我们不排斥一些城市在医疗、邮政、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因为这些本身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有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一哄而上,已经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如果说一个城市连最基础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那么智慧城市的意义何在?

有关专家表示,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计算和融合应用,从而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从而构建出的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态。信息技术只是智慧城市的载体和手段,其背后仍然是人的智慧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体现在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其目的是把城市的各种资源有序地集约起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准、运营效率。例如智慧交通,当城市面临交通污染、交通瘫痪时,可通过交通信号的合理调度、交通工具的合理安排,最大程度改善交通拥堵或者空气污染状况;再如智慧医疗,当某个医院治不了某个病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其他医院帮忙治疗或者共同会诊,从而最高效地解决一些治疗难题。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既是创造性的,也是务实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智慧城市的内容几乎全是某城市宣布建设方案、某城市建设新区等,很多城管管理者将其像建设菜市场一样来考虑,认为只要搭个框架就成功了,对于实质上能做些什么,会有哪些实在的效果,似乎关心得不够。尽管一些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的具体做法,但在口号之后就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79-02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随后,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iBm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在“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专题演讲中,我国两院院士李德仁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化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该说智慧城市根本上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集成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源和信息,动态的传导给人们,使城市空间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涉及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基础设施、服务运行等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网络、计算、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感知、采集、终端等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数据处理、共性支撑服务与应用服务等软件;行业智慧应用平台与系统;系统集成平台等。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城市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有力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以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特点。

我国尚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和地区启动了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距离智慧城市的实际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还存在一定距离。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成果也较为成熟,然而,缺乏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技术整合集成的综合平台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成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软件设计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技术需求的牵引,带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以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为中心辐射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应用领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智慧手段促进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其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慧型制造的转变。在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控制、市场营销及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

以农业为例,精准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是智慧农业建设的一大体现。通过地球空间信息获取、自动化控制、实施环境监测等高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模式,争取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相对节省的资源消耗和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更高的作物产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可以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强化辐射能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气象等跨行业的信息综合共享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形成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3智慧城市应用

3.1智慧政务

建设智慧政府是实施智慧政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一般来说,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大领域。

(1)智能办公

智能办公是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通过构建综合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办公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有些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角色、喜好,对系统界面和功能进行自动优化;提供通知提醒、邮件提醒、事务提醒等辅助功能;能够依据待办事务紧急程度,自动移交对口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能够通过先验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提供针对具体事务的办事经验和模板。

(2)智能监管

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公安、监察、质检、安监、环保和减灾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监管系统能够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动态信息获取,在提高监管效率和成效的同时,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例如:遍布城市的具有人脸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大大提高抓捕在逃疑犯的几率;根据执法现场情况,自动调取有关材料,生成罚单,方便公务人员执法;安装在特种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能使质检人员足不出户在第一时间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可靠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灾害的提前预报预警。

(3)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是现代公众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实现自动感知、预测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实现交通路口信号灯时长的自动配比;依据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气象服务;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建立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虚拟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现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游览;建立场景式服务平台,引导公众办理有关事务。

(4)智能决策

智能决策是以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为基础的,是智慧政府建设的最高层次。智能决策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对多地区、多渠道、多领域的实时和历史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多维数据集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知识提取;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形成符合决策层要求的统计报表、预测演示、情景分析报告和建议应对措施,辅助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3.2智慧民生

智慧民生切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含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

(1)智慧食品安全

智慧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和远程监控技术等,实现食品的全过程安全跟踪。例如:在销售的鸡蛋或肉类食品上印制唯一标识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实现对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消费者也可通过唯一标识码访问相关养殖、生产、物流企业的网站,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对传统医学诊疗手段的重大革新,已渐渐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安装在人体身上的传感器,可实现对人体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控,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如有关参数出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就医;对于所处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危重病人,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就医,可通过专业医疗信息网络,由医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施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实现各类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

(3)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在较为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建成后,交通工具依据自动控制信号自由行驶,公路通过实时流量监控实现自动化流量调节,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交通工具的行踪、交通设施的状态以及大范围交通总体情况将了如指掌。

4结束语

智慧城市既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是人类应对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日益短缺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这些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了科学手段,也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我国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4]史璐.智慧城市的院里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6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7

智慧教育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学习服务应运而生。本研究对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特征以及体系框架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并与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比对;探讨了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一站式系统化体验的教育层面特征和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虚实交融的技术层面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包括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智慧化;教育均衡;智慧学习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3―0017―05

一、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

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是技术、理念、思维等多重作用的结果。传统学校教育因为大班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和封闭等客观性和主观性因素,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响亮的口号,学习者“智慧”生成效率低。网络变革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得到快速发展,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也因此产生,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为促进学习者“智慧”生成提供了可能。但是,纵观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总体还处于个性化的初级层次,个性化学习服务内容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现有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存在服务类型单一、服务内容准确度不高、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够、运营商提供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的个性化是“局部个性化而非整体个性化”“群体个性化而非个体个性化”“个别人个性化而非大众个性化”[1]。个性化学习服务只能满足学习者的表层需求,并不能助力实现学习者“智慧”生成的目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全息投影、学习分析、可穿戴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网络学习者带来了福音,运用这些新技术的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而言是颠覆性变革。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学习者面向未来的“智慧”,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智慧教育的智慧学习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

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全面升级,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大幅拓展,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新一代学习服务。它能实现设备与资源高度契合、虚拟环境与学习过程深度融合,能挖掘出学习者内心深处难以表达的需求、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纠正学习者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者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既能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又能发挥监督和鼓励的功能。它是学习服务的又一次变革,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力量。

二、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

智慧学习服务在技术的支持下,为学习者量体裁衣,致力于学习者长远利益的获取,意在培养学习者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建立在数字化学习服务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础上,较数字化学习服务有更大的提升,但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如一。智慧学习服务对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和智慧生成、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

(一)智慧学习服务

祝智庭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图式[3]描述了智慧教育是教育理念,智慧环境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智慧教学是教育实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认为智慧学习是智慧教学的核心,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的子类[4],智慧环境为其提供支持设施。智慧学习服务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5]打造的感知化、泛在化、个性化和预知性的智慧学习环境[6]为依托,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7]。智慧学习服务包括智慧档案袋、定制与推荐服务和诊断与评价服务三部分。其中,智慧档案袋包括学习者一般信息和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背景等)分析信息;定制与推荐服务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等;诊断与评价服务包括学习分析和量化自我等(见图1)。在学习过程中,智慧学习服务提供多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诉求。

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学习服务的技术、设备、平台、软件、程序和应用不是以个体形式简单组合起来的平面结构,而是个体分类、重组、衔接形成网,网与网互联形成的立体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物理环境与终端无障碍互通,终端、平台、应用三者流畅互访,平台、应用与资源高效互动,技术打破物理环境与网络环境的界限,使虚拟学习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深度融合。

智慧学习服务与智慧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培养智慧人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注重学习者智慧的可持续发展,它能感知和预测学习者特性,在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同时,通过不同资源类型和内容激发并保持学习者学习兴趣,通过资源呈现的先后顺序和形式引导学习者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学习者投身虚拟学习社区以及全息投影展示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场所,参与体感实验以培养其创造和创新能力。

(二)智慧学习服务与数字化学习服务

智慧学习服务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它是在数字学习服务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进一步变更、拓展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智慧学习服务属于数字学习服务的范畴,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继个性化学习服务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以另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服务学习者,在服务目标、核心技术的使用、技术发挥的作用、资源呈现形式、学习者的学习形式、评价方式、服务的身份等方面大幅拓展和提升(见表1),使智慧学习服务呈现泛在化、智能化、预知性等智慧特点。对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改革的智慧学习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培养目标,以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8]

三、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最突出的特征是“智慧性”。作为技术支持的学习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的“智慧性”渗透在教育和技术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特征的结合才是“智慧”学习服务。

(一)教育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面向智慧教育系统,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壁垒,突破常规学校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所的限制。教育特征是智慧学习服务的精神所在,它表现在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和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1.人性化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社交活动,寻求信息和情感双重需求的满足;数字化学习服务的人机交互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不能满足学习者作为人的内在情感交流的需求。智慧学习服务提升对学习者情感交流需求的关注度,使人机交互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智慧学习服务的个性化交互提供专家、教师、家长、同伴、助手五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9],服务身份学习者可以自主设定,也可以根据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学习进度、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等综合因素的分析结果自由变换。

2.能力导向的评价

无测试的评价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追求,游戏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智慧学习服务以学习者的能力(主要是创新和创造力)作为评价学习者的标准,没有正式的测试或考试,以游戏化的方式对学习者评价。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可根据完成游戏的方式、时间、效率等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给予判定,由此得出学习者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各方面状况。同时,能力导向的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它能对学习者阶段性的学习进行总结,参照评价结果查漏补缺以便后续学习活动更有效进行。

3.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数字化学习服务没有统一通用的平台,提供服务的软件应用数量零散、质量参差不齐,这使数据收集分析面临很大困难,同时影响了学习者的用户体验。智慧学习服务设个人学习空间为总部,汇聚智慧终端的各种功能,克服数据跨平台、跨系统、跨软件的障碍,为学习提供了一条多软件、多平台、多设备通行的绿色通道,学习者只需注册登录一次即可享受一站式系统化体验。[10]

(二)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更像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身体”,它具体表现为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和虚实交融。

1.智能感知

智能感知是个性化学习服务最基本的技术特征。智能感知采用RFiD、HRS、QRCode等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嵌入式设备[11]。智能感知的对象包括真实环境和人,其中对人的感知尤为重要。除了感知温度、湿度、光照、环境、安静程度等物理信息之外,对感知的学习者信息是智慧档案袋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绪;②感知学习者的注意力;③感知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其他学习习惯;④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⑤感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⑥感知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

2.个性预知

不同学习者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充分尊重个性人格,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12]。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尊重个体间的个别差异,所以个性化对于智慧学习服务而言十分重要。个性预知要求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收集数据,并由大数据和学习分析进行量化,预知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需求。个性预知的信息主要包括:①预知学习困难;②预知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③预知潜在的学习需求;④预知学习效果。

3.流动调整

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系统失衡。教育系统就是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保持稳健,教育活动不能按照既定的步骤和进程准确无误地进行,需要应对各种状况,需要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及教师状态等适时调整,所以为其提供支持服务也要与真实的学习状况相匹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学习服务的动态平衡调整能量体裁衣,迅速呈现最恰当的方案,提供如水一般的流动服务,润物细无声。

4.虚实交融

智慧学习服务打破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的壁垒,智能终端可以展示多维立体的虚拟学习社区,体感设备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并参与到虚拟世界中来,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不分界线相互融合。虚拟学习社区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进行危险的活动,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学习活动随时可以中止或开始,可以激发学习者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

本研究提出的智慧学习服务体系框架可以总结为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智慧学习服务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融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智慧环境为依托,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终端为服务载体,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生成提供支持。

(一)两种终端

智慧学习服务不仅要依托智慧环境,同时也需要教学用和自学用两种终端的支持。教学用终端指教室已配备设备和其他行业“引进”设备,包括交互性设备(如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展示性设备(如全息投影机、生产性设备如3D打印机)等;自学用终端包括支持移动学习的智能手机等设备、支持学习数据记录的可穿戴设备以及全息眼镜等其他设备。智慧学习服务模糊了终端的行业归属界限,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结。

(二)三个智库

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和评价报告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三大数据智库。数据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关键,是智慧沉淀、分享知识的重要载体。

1.用户信息库

用户信息库是三个智库中最为基础、最为庞大的一个,存储的是学习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一般特征,也包括在学习活动开展中用户与应用软件的互动及用户之间的互动等操作。这里应该将学习者访问的各大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带给学习者一站式的学习体验。

2.学习资源库

资源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显著因素,关系着整个学习服务的质量。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交互游戏、3D模型、网络资源的链接地址、附近学习资源的路线图等。人脉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它的主要来源有三种: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校友、网络好友、在线学习时智慧学习服务提供给学习者的合作者。常常更换合作者是学习者保持激情和新鲜感的源头,推荐的依据涉及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学习背景、知识背景、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学习风格、阅读风格、学习经历等多种信息,智慧学习服务科学地为这些信息分配权重,并按照相关性从低到高顺序排列。人脉资源科学、合理地融入学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评价报告库

通过大数据、量化自我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生成的学习者学习状况诊断报告表对学习者的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对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影响重大。评价报告库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个性特征,也包括如学习路径指导下学习效果等因素的改变生成报告。

(三)四类服务

服务的实现借助于各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这些应用不仅是将设备与设备相连的纽带,同时也是将物理层的环境、技术和设备与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桥梁。这些应用程序和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①常规服务,如视频点播、在线答疑、学习辅导、资源共享、即时通讯等;②个,如督学导学、资源推荐、学习进程、功能定制、学习档案、评价测试等,它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时间段、学习内容和类型、学习流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可视化图表的呈现信息等属性;③智能服务,如学习路径生成、学习模式推荐、学习活动方案推送、闯关式的角色和学习任务分配等,无须学习者手动设置便能自动生成;④特色服务,如虚拟社区学习、兴趣激发、习惯纠正、能力培养等,这一类型的服务以游戏化学习为理论指导,它能让学习者科学、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闲散时间在3D虚拟学习社区中汲取知识,并通过游戏设定引导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培养学习者思维和能力。除常规服务外的其他三类服务均以学习者特征和需求为导向,智能服务是智能性的主要体现,特色服务是智慧性的主要体现。[13]

(四)五种身份

智慧学习服务为引导学习者沉浸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设置了权威专家、教师、家长、学习伙伴以及学习助手五种身份应对不同情境、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如知识导学以权威专家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接受知识更容易;在疑难解答时以教师的身份给予指导,更接近日常生活,使学习者感受更自然;在课后督学时以家长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产生压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游戏测试学习状况时以学习伙伴身份陪伴,使学习者轻松自在;在学习者完成任务期间屡次遗忘时以学习助手的身份给予提示,使学习者学习更顺畅。

五、结束语

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为学习者带来了福音,智慧学习服务也将在此背景下迎来美好的春天。智慧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提供面面俱到的贴心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服务,旨在促进学习者智慧的生成,注重长期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学习过程中的每一小步,是建设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学习服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内涵、特征和体系框架,还包含更全面的内容,更多有关智慧学习服务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赵苗苗,陈琳.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个性化学习服务研究[J].教育导刊,2015,(10):64-67.

[2][11]杨现民.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3][7]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陈琳,陈耀华.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5]陈耀华,陈琳.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2-26.

[6]赵秋锦.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2-18.

[8]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9](美)凯文・凯利.技术元素[m].张行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杨现民,陈耀华.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2]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26-132.

[13]齐元沂.开放教育视野下的流动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55-60.

收稿日期:2015-07-05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

在当前城市交通不堪重压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改善交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在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的不断创新中,智慧交通应运而生。分析海量历史数据,从中进行规则的总结,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交通状态数据能够显著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技术即为在海量数据中效率较高地将有益信息筛选出来,能够对解决大数据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种技术中两个关键环节为将有益信息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来的有效方法、拓宽大数据研发的路径,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与处理、存储、挖掘数据。

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新需求

智慧交通即为提高交通运输中智慧含量,赋予其感知危险、预测事件、解决故障的能力,满足客运与货运需要,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居民对出行体验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对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提高实时性与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人群涌向城市,给城市造成很大的交通压力,对城市发展形成制约,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提升。当前交通中大数据具有规模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易变性、动态性等,数据的巨大与类型的多样以及分散的存储造成分析、整理大数据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与处理交通问题对实时性的要求不符。另外,智能交通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推送大多数情况下为被动式,对个人习惯、个性需求的考虑不足。

(二)提高有序性与差异性

电子商务与网络在线购物使得物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配送能否顺利进行对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当前物流配送发展并不能满足城市对配送的要求,阻碍了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与城市配送规划路线不够完善联系紧密,导致货物运输效率不够高。另一方面,在发展城市配送中,对用户个性化需求不够重视,所有配送服务都是在客户订单上进行,导致物流配送中高峰与低峰差异明显,不能保证配送安全与稳定进行。

三、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模式

(一)对实时交通服务进行优化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能够更快集成信息、突破地区性限制、优化资源配置等,但是最为显著的优势为能够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该种优势能够实时监控交通流量,对车辆行车有效途径进行高效、准确配置,保证公共交通信息的实时性,能够使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缓解交通压力。例如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对路况进行提前预测,并将备用路径告知驾驶人员;使用智能手机中软件能够将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车内人流量、与最近车站的距离等告知乘客。大数据具有的实时处理能力不仅能够进行交通引导、缓解通行压力,还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于市民更加方便地乘车,提高服务体验。

(二)提高交通服务的智能化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交通的智能化,促进交通连续性,还能通过大数据预测能力提前预警道路交通情况与道路环境。另外,当前针对智能交通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为被动式引导,并没有考虑到驾驶人员真正的需求。所以需要将该种被动式向主动式例如协商方式进行转变。例如,在驾驶人员需要停车时,向其推送附近区域中能够使用的停车场信息,或者进行实时预约停车申请方式进行。完善的智慧交通不能局限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将交通信息准确、快速提供给用户、帮助驾驶员掌握路况信息等,而需要与大众的智慧进行结合,提高交通路线规划的主动性、交通管理的智能性,对交通服务进行逐步优化。

(三)维护交通秩序

为保证交通环境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改善在高峰时期容易l生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还能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规划,并且能够满足智能调度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保证货物运输能够有序进行,需要对配送路线进行进一步优化。在配送货物过程中,使用无线传感器对车辆行进路线、资源消耗量进行实时收集,然后通过监控交通流量,进行信息的总结,判断线路是否通畅,对配送路线进行实时调整。与此同时,调度中心能够对货车装载情况是否超标与货物实时配送情况进行监控与收集,将这些信息与实时交通情况、天气状况进行结合,通过机器学习方式对车辆调度模型进行建立,对货物实行先进后出,优化车载方案。

(四)保证交通运输能够安全进行

随着应急救援系统的逐渐完善,交通运输安全性能不断提高。大数据的预测能力与实时性能够主动对交通系统中事故进行预警,实现事故发生概率的预测或者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国外某个运输部使用与云计算分析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对道路状况、天气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在极端天气情况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加强大数据技术在交通中运用,在保证出行满意度的基础上保证物流配送能够稳定与安全进行。在运输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易爆品时能够对驾驶员、运输车辆、货物、道路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景监控,显著提高运输安全性,当可能出现危险事件时发出主动预警。

四、结语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能够有效拓宽问题解决途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是,在应用大数据时需要对人、物的个性需求加强重视,在路径得到优化、调度更加智能的基础上,对居民真正需求进行挖掘,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颖,樊重俊.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6).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

现状目前“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近几年,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实现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成为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契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结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地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经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三个阶段,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乌恩提出,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3]。陈远将智慧服务定义为智慧的服务与为智慧而服务。智慧的服务阐述了技术智慧和服务智慧,为智慧而服务则体现了人文智慧[4]。“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的显著标志之一。在“互联网+”与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中,吴宇芬提出建构开放性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人性化互联空间、搭建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5]。贾双双提出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应当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检索,技术驱动重塑智慧结构等[6]。李婴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包括:“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物联网建设、“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云计算布局、“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加快移动图书馆建设、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智慧图书馆移动社交生态[7]。

2“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必备条件

纵观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书刊服务商等在线合作及共享协同,互联网平台支撑,现代化设备系统支撑,馆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智慧化,用户行为智慧化等。

2.1在线合作与共享协同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机构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为了实现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公共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当积极探索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书刊服务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实现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享利用。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在线合作,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资源,减少用户的时间成本,能够使用户更加便捷地在网上进行相关信息获取,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打造智慧服务的条件之一。

2.2互联网平台支撑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众多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已较为成熟,各级各类图书馆正积极开展移动图书馆业务。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为了吸引用户、进行有效宣传,图书馆基于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进行业务推广。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公告、开展的活动及图书信息等,与馆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咨询。

2.3智能化设备系统支撑

图书馆智慧服务离不开智能化的硬件系统支撑。近几年,公共图书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业务流程,创造智慧性阅读环境,引进了一批智能化硬件设备和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机、智能安全监测设备、智能盘点设备、标签智能转换设备等相继在图书馆应用。对读者而言,使用智能化设备,可以方便快捷借还图书、查询信息;对图书馆而言,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对图书馆书目、检索、统计和流通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极大的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图书馆服务及管理效率。

2.4服务方式智慧化

图书馆打造智慧服务,离不开人的贡献。智慧来源于馆员,作用于用户[7],是对馆员应发挥作用的最佳诠释。在图书馆智慧服务过程中,馆员的服务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馆员的服务方式也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在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下,主动采用智能技术挖掘用户潜在的隐形需求。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对馆员的能力,应具备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馆员在此种环境下需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知识分析能力、为教学科研服务能力,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

2.5用户行为智慧化

图书馆的存在是以用户使用为前提的。图书馆在打造智慧服务的环境时,始终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探索用户需求,因此,用户成为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关键。用户行为千变万化,对用户行为的关注度是图书馆实现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智慧服务背景下,用户的行为也日趋智慧化,主要体现在用户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需求,积极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自助设备进行自主服务,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图书馆馆员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并且具备灵活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设备的技能。

3“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8],即信息传播过程有5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也就是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互联网的出现,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大大缩短,效率不断提高。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理论,从传播者角度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者(即服务提供者),为了丰富信息内容资源,与某一地域内的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书刊服务商及科研院所等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合作;从传播渠道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众多媒介载体形式,形成了智能设备、互联网平台和智慧馆员共同支持的媒介形态;从受众角度来说,用户的角色、地位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传统图书馆时代的用户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信息内容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向用户传递的信息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实体资源和数字网络资源两大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已然成为各大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从传播效果角度来说,衡量公共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效果,重在挖掘、发现用户的反馈,互联网给图书馆提供了及时与用户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机会,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也变得更加容易实现。笔者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模型。

3.1服务提供者层面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在线合作

公共图书馆存储了大量实体资源和数字网络资源,但依然存在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成为趋势。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在线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某一地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的合作。

3.1.1同一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互联网不仅对图书馆的传统思维、固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也为其顺应时代变革、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互联网+”和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推动下,某一地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加强在线合作、共同建设,成为当下趋势之一。某一地域内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平台,共同建设、扩大资源覆盖面,有助于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资源深度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联合省内12家公共图书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实现面向大众、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成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典范。

3.1.2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辅助高校教学和科研,为校内师生提供所需要的文献资源,服务对象大多是所在高校师生。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在资源服务上更具有公共性。除此之外,科研院所图书馆也有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二者之间的合作共享成为可能。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实现在线合作,有助于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打造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助力之一。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合作的案例也陆续增多,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进行文献共同建设[9];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合作建设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随着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及科研院所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共同建设、合作共享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3.1.3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的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采购策略也应当有所创新,顺应需求。尤其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书刊服务商合作显得尤为必要。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当以用户为中心,如何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图书资源是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有大量的用户,书刊服务商有多样性的资源,两者的在线合作,不仅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获取所需资源,还能够给书刊服务商带来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这一方面,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彩云服务较为成功。内蒙古图书馆开通了彩云服务平台,“你阅读,我买单”成为一大亮点,凡是持有内蒙古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根据藏书规则、借阅制度等,可在内蒙古新华书店任意挑选所需图书,在借阅期内将图书归还到内蒙古图书馆,所购图书将直接成为内蒙古图书馆藏书。

3.2传输介质层面实现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和智慧馆员共同支持

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离不开智能设备、互联网平台以及馆员的支持,它们构成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传输介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图书馆对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利用、智能设备的引进以及智慧馆员建设。公共图书馆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的各类网站、app应用和引进的智能设备上都存储了大量用户信息,如何在馆员智慧行为的引导下,实现用户数据关联、挖掘出潜在价值,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关键所在。

3.2.1互联网平台支持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下公共图书馆依托互联网平台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已较为普遍。公共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一般分为两种,即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桌面式服务和以微博、微信、app等为代表的移动式服务。随着移动服务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大公共图书馆在门户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图书馆微博、微信平台、支付宝、app等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利用手机可以方便获取图书馆资讯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查询书目、检索数据库、预约借还书等。无论是电脑桌面式服务还是移动数字服务,都是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基础建设之一。

3.2.2智能设备支持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在硬件上离不开智能设备的支持,智能设备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自主性服务,从而推动图书馆节能式绿色发展。目前,公共图书馆采购的智能设备一般包括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机、智能安全监测设备、智能盘点设备、标签智能转换设备、电子读报机、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智能设备除了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它所记录、存储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于图书馆而言更加可贵。当用户通过智能安全监测设备进出图书馆、利用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使用电子读报机阅读报刊时,这些智能设备将记录下用户的基本信息和行为操作数据,图书馆馆员将上述数据与互联网平台用户使用数据进行汇总、关联分析,可以挖掘出用户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对图书馆采购、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能够起到关键性支持。

3.2.3智慧馆员支持

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是一次全面并且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仅是技术设备“智慧”,更在于人的“智慧”。因此,智慧馆员建设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有重大意义。馆员是用户和图书馆的中间桥梁,是使用户获取图书馆服务的中间要素。智慧馆员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其素养和能力两大方面,智慧馆员应当具备态度热情、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洞察力敏锐的内在素养,拥有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10]等。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势发展,不断吸收、创造“智慧”,是当下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3用户层面实现智慧用户培养

用户是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在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过程中,其角色、地位和行为已悄然发生变化。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就角色而言,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受众,缺乏主动性;就地位而言,用户处于次中心的地位;就行为而言,用户由于缺乏指导与相关教育,操作智能设备的技能较为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用户的行为越来越趋向智慧化。因此,智慧用户的培养成为公共图书馆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因素。

3.3.1用户角色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渠道更为畅通。在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背景下,用户正在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向主动的参与者。用户参与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户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是服务的体验者和评价者。在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信息提供者,用户在馆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需求调查,提供自身相关信息和需求信息;作为信息生产者,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发表内容信息,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开发中去;作为服务体验者,图书馆可以及时发现用户对服务创新的反应[11],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用户个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作为服务评价者,用户可以主动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进行评价,并将评价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提供给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加速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步伐。

3.3.2用户地位变化

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虽已意识到用户的重要性,但还未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图书馆进入智慧服务时代,用户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用户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以用户为中心”正在从口号变为现实,用户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确认。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势介入,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评论、表达需求,产生信息内容,成为图书馆内部服务创新有力的支持者。图书馆智慧服务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只有充分了解用户对服务的真实体验,才能积极调整服务策略,有效保证用户的中心地位。

3.3.3用户行为变化

智慧阅读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背景下对用户提出的要求之一。用户的阅读行为是否智慧是衡量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用户一般依赖馆员满足各种需求,自主性较差。近几年,公共图书馆采购了一批智能化设备,并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发移动图书馆平台,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用户宣传设备及平台的使用方法。在此环境下,用户逐渐意识到自主服务的便捷性和重要性。简单需求自主满足,深层次需求借助馆员满足,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重要体现。

3.4传播效果层面实现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反馈

3.4.1双向交互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交流互动,图书馆可以发现用户需求、意愿,明确现有信息服务的缺陷,创新服务内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每个用户都是自媒体,他们有强烈的沟通交流意愿、多样化的需求、丰富的网络技能及高要求的用户体验,因此,交互需求满足成为当下图书馆热点服务之一。在线上,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平台,随时随地与馆员进行交流互动,反馈个人问题和服务内容问题;在线下,用户可以面对面与馆员交流解决问题。随着图书馆对新媒体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线上交互方式已逐渐成为双方沟通的主要方式。作为公共图书馆馆员,除了需要及时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解答问题,还应当在适当时机组织用户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信息服务愈加具有智慧性。

3.4.2用户行为数据反馈

用户在浏览图书馆主页、访问各大资源数据库及点击各项信息服务时都会产生大量行为数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采集挖掘软件的快速发展,获取并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已不是难事。用户行为数据一般分为线上行为数据和线下行为数据。公共图书馆通过将用户进入实体图书馆的线下行为数据与利用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行为数据加以整合、关联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用户行为倾向、行为特点,从而发现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5信息内容层面实现实体资源与数字网络资源共同建设

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是支撑图书馆建设的源泉。如今,公共图书馆实体资源建设已取得实质性成效,纸质资源基本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以高速数字网络为主要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时代,如何在数字网络信息资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12]。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需要图书馆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建立一套符合特色数字资源开发的标准以及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只有建设高质量、可共享的特色数字资源,才能够在资源层面上加快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建设步伐。

智慧交通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借助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系统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互通的新型现代技术,因此物联网具有极强的互联网特性、识别特征以及智能化特点,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智慧城市是高阶版的信息化城市,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而且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一、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是借助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进而实现的人、物、机以及环境之间的连接,完成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共享以及对于物的操作控制,并由此在城市中建立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四个关键性技术,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以及量化融合。物联网四大支撑技术与业务群关系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等实现对于城市运行过程中各信息的感知、收集、整合和分析,进而结合城市民生、交通、环保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等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响应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智慧城市是新时期背景下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物与物的相连,更是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的连接,智慧城市如图2所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城市物物相连,扩大城市人、机、物以及环境之间连接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第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全新信息技术体系,而物联网技术能够为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收集数据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确保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三,城市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城市运行过程中相关动态数据,例如物流运输方面、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城市顺利、安全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第四,随着当前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理网技术逐渐向着微型、便捷方向发展,在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传统行业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难点

(一)功耗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与各个终端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实现智能化建设。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在很多场景安装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接入,但是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无法在其中接入外电,这就导致在使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无法连接电源,只能够借助外用电池进行供能,这就使得终端的应用存在功耗问题,如果设备功耗较大,那么就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严重影响了物联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还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例如,车检器的应用就必须考虑终端设备的功耗情况,若出现电能供给问题,则可能会影响到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容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然离不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在此情况之下,人们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构建的过程中,各种信息采集、终端以及生产生活当中应用的智能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对城市网络的容量和通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网络容量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的5G网络,正是为构建智慧城市而做出的重要准备。5G网络和4G网络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三)连接数

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对于物联网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想要得到良好的应用就必须能够同时支持大量终端设备的运作和数据传输等,而且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终端设备的密集程度将不断提升。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基站可承载的运行数量上线,以此保障设备终端能够正常运行。

(四)覆盖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物联网技术尽可能覆盖更大的范围,才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收集更加全面,使得城市中的数据资源能够得到能充分的利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进而为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扩大物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但就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技术水平来看,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地下停车场等区域通讯信号的质量相对较差等,因此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也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难点之一。

(五)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等结合在一起,而是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为城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合理的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充分考虑当前城市的实际情况,智能化水平以及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等,科学合理的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但是就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严重制约了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应用方向

(一)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是城市建设和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因此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交通运输体系和系统当中,科学合理的应用物理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全面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交通环境的感知、信息的传输以及远程监控等,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精确性、实时性,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城市人们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智慧交通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二)智慧物流

在当前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之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异军突起,物流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人们对于物流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智慧物流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借助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运输过程,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物流服务水平。例如,激光检测、条码识别、机器分拣、卫星定位等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智慧医疗的建设能够进一步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化医疗系统。例如,构建家庭医疗系统、(四)智慧社区社区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单位,将物联网技术与社区管理建设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社区,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强化社区管理,而且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得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智慧社区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为确保智慧城市稳定可靠地运行,不得不面对功耗、容量、连接数量、覆盖范围以及统筹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确保智慧城市稳定运行,未来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城市交通、物流、医疗以及社区等方面都会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晓芩.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3):189-190.

[2]赵羚志,谢辉,张国辉,王,杨舒.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0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