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11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1

一、拐卖儿童是残害儿童的极大犯罪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真实水平,看他们怎么对待孩子。”拐卖儿童、拐骗儿童、残害或胁迫儿童乞讨是及其恶劣的刑事犯罪,不但给孩子身心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且对于丢失孩子的家庭来说也是深重的灾难,也与我们社会的和谐背道而驰。

影片中的的小主人公田鹏就是在被“拐卖”的三年中,受到了相应的伤害,没有了小时候的活泼开朗,变得心事重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田鹏跟别的被拐儿童相比或许也是幸运的,李红琴对田鹏是付出真心的爱的,不管这份爱是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存在。

不法分子对受害儿童迫害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被迫害、操纵、控制的儿童,年龄幼小,无能力自救,不但在身体上受到严重的伤害,对其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极大损害,甚至严重者会造成心理扭曲。他们在缺少良好教育和社会关爱的环境中,会逐渐形成并强化为反社会性格,诱发他们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隐患。

二、浅析拐卖儿童的社会原因

城市化迅速的加快导致进程务工的农民工急剧增加,这些农民工一般聚集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形成都市“城中村”,那里已经成为拐卖儿童案件的高发地带。首先,“城中村”人口流动大,居住环境复杂,治安混乱。其次,由于大部分“城中村”公共设施不健全,居民收入普遍低,对于子女教育问题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大部分儿童得不到有效监护。最后,一些家长防范意识差,任由孩子自由玩耍,同时对孩子缺乏安全教育,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使得人贩子很容易诱骗得手。

再者,“打拐”不能局限于“卖”或“买”的任何一方,必须对两方同时打,才能打出威力、打出成效、打出儿童的安全感、打出群众的满意度、打出社会的和谐。

当然,除对“卖”和“买”一起打外,“打拐”还应该涉及到拐卖的各个环节,比如,拐骗、中转等行为,只要是以出卖为目的的行为,都应该构成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剧中的田鹏之所以能有机会被人贩子拐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田文军和鲁晓娟夫妇。田鹏生长在一个离异的家庭,父母虽然都是以“爱”的名义在爱他,但无形中父母的离异就是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加之田文军住的那条街道也是人群相对复杂的地方,虽然田鹏并不是在这条街上走丢的,但由于长时间造成的防范意识差导致田鹏在车后面叫妈妈时,鲁晓娟没有停下车,她以为田鹏可以自己回家,才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从这一侧面,也说明了培育健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三、预防拐卖儿童的对策

1.加大对法律宣传力度,遏制买方市场形成。

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儿童案件高发的根源,只有遏制买方市场的形成才能真正控制拐卖儿童的犯罪。

2.建立基层领导责任机制,并激励民间人士参与打拐。

基层组织是打拐的第一线,如果基层组织对买卖儿童案件采取纵容、包庇态度,则打拐很难落实到实处。

3.运用科技手段打击拐卖儿童犯罪。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覆盖日益扩大,因此应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进程。

4.加强受害者的预防教育工作。

在拐卖儿童犯罪案中,犯罪分子之所以屡屡作案得手,除了其他因素外,受害者思想单纯,以及儿童监护者大意的弱点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5.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改造落后思想。

被拐儿童的收养区多为落后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教育水平偏低,思想落后,法律意识淡薄。

6.加大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力度,完善立法。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2

内容提要:从实务的立场上看,在我国处于通说地位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存在诸多弊端:其只能静止地看待犯罪成立的条件,无法展示定罪过程,难以对行为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反复推敲和检验;容易根据形式判断得出结论;不重视法益保护的观念:过于重视行为人的意思;不能妥善处理共犯论的问题;难以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为回应司法实务的需要,使对犯罪的认定更为精准,对“四要件说”进行“阶层化”改造乃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虽是一个整体,但其内部的各要件之间缺乏层次,联系不明确,似乎是一种并列关系……各构成要件之间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是不统一的,在理论上是模糊的。”{1}四要件说在理论上存在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因而必须加以改造。

本文主要结合一些案件以及司法实务的具体做法,深入分析四要件理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此,冯亚东教授也曾经指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最大弊端在于它只适用于一种对危害行为“贴标签”的流水化处理过程。即只要根据形式要件的符合性的简单判断即可得出实质上构成犯罪的结论,而一旦到了罪与非罪模糊不清的关节点上,构成要件的标准便全无用场,这是再无任何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供遵循,于是只能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悟中完成生杀予夺的裁决{2}。其实,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在实务中的问题,可能远比我所揭示的要多,本文不可能全面揭示这些问题,权且抛砖引玉。同时,仅仅揭示问题,并不是犯罪论体系研究的目的。针对四要件说的各种问题,提出阶层化的改造方案,才是理论研究的归宿。[1]只是限于篇幅,本文对如何改造四要件说暂不作探讨。

一、可能丧失从不同侧面检验行为的机会

对行为必须从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检验,这是刑事司法的基本规律。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任何自视合理的犯罪论体系,都必须有助于揭示或者展示这一规律。

在多数情况下,案件一旦发生,被害人是谁,因为何种原因被害,事实比较清楚,结合犯罪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客体要件就可以进行大致判断,进而得出被告人有罪的结论。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案件,案件已然发生,但是相关的事实和证据犹如一团乱麻。在这种情况下,司法人员必须做到以下3点:(1)对这些事实、证据进行梳理;(2)对行为定性;(3)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这3点,实际上周光权: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对应3个过程(阶段):“找法”(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定性”(违法性的判断)以及“归责”(有责性评价)。这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一下子也不可能完成。

例如,在某冰天雪地的郊外偏僻路段,发现一具衣不蔽体的女尸,身上有汽车碾压的痕迹。因为该被害人c死亡已经很久,案件侦破难度很大,侦查人员需要结合证据,尽可能恢复案发时的基本事实面貌。对案件事实的“复原”过程,就是确定、选择《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过程。对于本案,侦查人员需要在排除被害人自杀之后,确定危害行为是和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致死)罪、交通肇事罪的哪一个构成要件相当。如果侦查后得出结论,被害人c身上只有一次碾压的痕迹,且没有遭受性侵害,侦查方向就可能确定在交通肇事罪上。所有的证据收集工作,都围绕交通肇事罪进行,接下来就是寻找、排查在特定时间经过这个路口的机动车驾驶人员。而不是向侦查故意杀人罪那样,主要去调查引起杀人犯罪发生的动机或者原因,去排查哪些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深仇大恨,具有杀人动机。当然,必须明确的是,侦查人员此时对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还是一种暂时的、随时可能被推翻的假定。

这种假定,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方面,这种假定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实质判断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形式判断,即无论未来被查到的行为人是谁,其先前实施的行为明显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害性。[2]另一方面,这种假定对主观构成要件的内容也已经做出了预设,即无论行为人是谁,其主观要件在本案中被暂时假定为过失。

但是,这种假定无论在侦查、起诉或者审判的哪一个环节都可能被推翻。例如,事后被抓获的行为人a供述,其系基于强奸的故意对被害人c使用暴力,在被害人反抗并高声呼救时,行为人驾车故意撞向被害人,将其碾压致死。由此一来,原来关于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假定就被推翻。关于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又需要从头再来。在这个意义上,构成要件的个别化机能得以凸显。根据构成要件的不同,《刑法》分则将危害行为区分为不同类型和不同罪名,从而使司法实务中根据不同的行为做出相应定性成为可能,借以实现犯罪的个别化。

同时,在同绕一定事实确定构成要件并假定行为具有实质违法性之后,随着案件审查_丁作的进一步开展,可能进一步查明新的事实:嫌疑人a为了躲避卡车驾驶者b的追杀,高速驾车慌不择路,在经过某路口时,虽未撞向被害人c,但将其吓得倒在地上,后面紧紧追赶a的b躲避不及将c撞死。b在进一步追杀a的过程中,大卡车撞向大树,b死亡。如何看待a的行为?在这里,a的行为就属于紧急避险,交通肇事罪的违法性被阻却。[3]这样,原来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违法性的假定又必须修改。由于构成要件符合性是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违法性判断的基础,因此,如果行为并不符合构成要件规定,那么,就没有进一步讨论违法性、有责性的必要。虽然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具有危害性,但并不意味着该行为一定就是违法的。当然,一般而言,如果没有违法阻却事由的存在,符合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能够被推定为违法。

所以,从司法规律上看,从不同侧面反复打量、推敲行为是必要的。在犯罪论体系上做阶层的区分,而且将“找法”、“定性”以及“归责”的过程分开也是有道理的。

四要件理论,只强调构成要件的简单“堆砌”,缺乏对行为评价的追问机制和反复推敲机制,从而可能丧失从不同侧面检验行为的机会。

而三阶层论恰恰在这一点上有过人之处。在构成要件阶段,就对行为进行事实上的检验;在违法性阶段,对行为进行性质上的界定;在责任阶段,对能否将行为算在特定的人身上进行最后的推敲。如此反复、审慎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可以反复检验行为的犯罪论体系,使得辩方的观点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借助于不同的理论空间(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充分展示出来。

此外,这种可以反复检验行为的犯罪论体系,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因为存在阶层的判断;因为在不同的阶层所使用的理论范畴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使得犯罪论体系的发展始终有余地。例如,在三阶层判断的违法性评价阶段,因为对实质违法性判断存在分歧,导致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能够产生,并进行激烈争论,从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日本大大推进了刑法学派论争。在我国的四要件说中,四个要件一旦“堆积”成功,对行为的定性自然完成。四个要件的判断在很多时候沦为形式判断。对很多复杂问题,如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期待可能性、原因自由行为、违法性认识等的讨论,都无法展开,很多重要的范畴,在四要件说中,难以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四要件说强调只要四个要件齐备,就可以得出行为人有罪的结论。而要件是否齐备的判断,是一项相对容易的事情,在很多场合,绝对就是“简单劳动”。只要坚持四要件说,在犯罪论体系内部的争论就不可能是激烈的。但是,因为三阶层说的理论涵括力很强,在最近的100年间,以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为讨论问题的基点,先后登场的有古典犯罪论体系(1906年)、新古典犯罪论体系(1920年起)、目的论犯罪论体系(1930年起)、功能性(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1970年起),而且每一种犯罪论体系在今天都还有支持者。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学者所坚持的三阶层论差异很大。但是,所有对三阶层理论进行改造的学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为多层次地、反复地检验行为,提供一种最为合理、最为说得通的理论构架。古典犯罪论体系将构成要件看作纯客观的、记叙性的事实要件,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只承认条件说。构成要件判断成为纯粹的事实判断,从而远离价值评价。当然,它可能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所以,新的犯罪论体系很快对其提出批评,试图合理地分阶层判断行为。对此,林东茂教授曾经举出生动的例子加以分析:有一个穿短裙的女孩a站在马路边,风吹起她的裙边。骑摩托车的b贪看,结果撞电线杆死亡。按照条件说,a的出现及其迷人的穿着是b死亡的条件。a实施了杀人行为,且欠缺违法阻却事由,行为具有违法性。只是其没有故意、过失,缺乏有责性,从而无罪。但是,说a的行为是该当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明显是不合适的。目的论犯罪论体系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活动。根据目的行为论,行为是一种由具有目的性的意志所支配的身体行动或者静止。故意行为具有现实的目的性,而过失行为具有潜在的目的性,它们都是破坏法律规范的意思表达。由此,故意、过失要素从古典犯罪论体系的责任论中前移到构成要件该当性判断中,成为决定行为基本类型的重要因素。根据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a对b“贪看自己的身材,并且死亡的结果,无法做有目的的操控,所以女孩没有实施杀人的行为,女孩也没有做错任何事。这种判断既圆满合理,也符合思考经济的原则(不必进入违法与罪责的检验)”{3}。

上述分析说明,无论三阶层论如何发展,无论其内部争论如何激烈,但其始终是从不同侧面反复“打量”行为、讲究“精雕细刻”、强调审慎思考的理论。三阶层论为犯罪论体系的发展,预设了理论空间,对于刑法学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居功至伟。这种功效,四要件说不可能发挥出来。四要件说不能从不同的侧面考察行为,也不能多层次地对犯罪成立与否进行检验,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只能对定罪的四个要件进行罗列,对定罪的推理过程无法进行揭示,对何以定罪的说理不充分、不透彻。而作为诉讼活动的载体,一份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透彻、说理充分的判决书,能充分展示法官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对案件敏锐的感觉以及公正的办案作风,能真正达到调控利益、平息冲突的功能,也能够有效地排除“民愤”的不当干扰{4}。

因此,在我看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四要件说是停滞的理论,而不是发展的理论;是阻碍创新的理论,而不是为理论创新提供空间的理论;是静止地看待犯罪成立条件的理论,而不是对行为从不同侧面进行反复推敲、打磨的理论;是只告知被告人处理结论,但无法透彻地进行说理的理论。

二、容易根据形式判断得出结论

(一)形式地判断行为

四要件说强调四个要件是否“齐备”。对齐备与否的考察,主要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而非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过程。这样一来,容易导致的结果是:对犯罪是否成立的考察,演变为对要件是否存在的形式化观察。根据这种方法进行判断,在多数场合,得出被告人有罪结论的几率大于无罪结论的可能性。

例如,甲最近连续观看淫秽光盘,并在事后多次告诉共同租住一室的乙,其已经下定决心,要强奸深夜下班后从某偏僻巷道通过的女工丙。无论乙如何规劝甲,甲都执意要实施强奸计划。眼见甲不听劝,且明确告知乙,其马上就要出门实施强奸犯罪,乙试图拖住甲,但难以成功。乙灵机一动,对甲说:“你最多摸摸她的乳房,过一下瘾就算了,别太过分!”甲后来一想,觉得乙说得有道理,果真在现场只猥亵了丙,然后逃跑。后甲被抓获。甲构成犯罪无疑。但对乙应该如何处理?按照四要件说,会认为乙应当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教唆犯,因为乙具有教唆故意,也有教唆行为,被教唆的甲事后也的确按照乙的教唆,实施了强制猥亵妇女的犯罪行为。但是,这可能是形式化的看待行为概念,形式化地看待犯罪构成要件所得出的结论。

对于类似问题,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有所思考。在坚持阶层理论的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国,有一个古典犯罪论体系向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论犯罪论体系、功能性(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发展的过程。roxin的功能性犯罪论体系的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客观归责理论。功能性的犯罪论体系认为,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客观行为是否存在,直接取决于行为是否在构成要件的作用范围内实现了一种不可允许的危险。根据客观归责理论,在行为降低了法益风险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客观归责。虽然降低法益风险的行为,也可能对受保护的行为客体造成损害。但该损害不是被法律所禁止的损害;同时,正是由于该较小的损害的发生,才避免了较大损害的发生。所以,对降低法益风险的行为,不能进行客观归责。例如,a眼见b要被c捅死,而将b猛推倒地致其受重伤。a的这种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也不属于紧急避险,其虽然是伤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但显然是法律不反对的救助行为,a不具有客观上的责任,其行为不符合客观的构成要件。根据客观归责的理论,前例中,甲唆使乙猥亵丙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丙造成了损害,但是,其大大降低了丙可能遭受的法益风险,因此,可以不对甲进行客观归责。

四要件说强调某些要件的有或者无,因此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4]同时,根据四要件说,要得出某一个要件是否存在的结论,可能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在有的情况下,从形式上看,某一个客观要件似乎是“有”。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另外的客观要件;如果不对这两个客观要件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就难以得出实质的、最终的结论。对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的客观归责理论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四要件说的框架下是难以进行讨论的。客观归责理论对于现代构成要件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在构成要件之中,重心转移到了客观构成要件{5}。而这种转移,对于周延地保护法益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形式化地解释刑法

四要件说对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具备的判断,是一种“有”或者“无”的简单化思维。以此为出发点,对刑法问题的解释,在很多场合都必然是形式化的。形式化地解释刑法,和四要件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构成要件形式化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这阻碍了精巧的刑法解释学的形成。这里仅举两例加以分析。

1.关于拐骗儿童罪的解释

通说认为,拐骗儿童罪中的拐骗,是指“采用威胁、欺骗或者利诱等不法手段弄走儿童”{6}。这样的解释,属于形式化地解释构成要件,没有考虑法益保护的问题,明显缩小了处罚范围。有一个发生在北京的真实案例:2005年7月,陈某(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男,31岁)与向某父女(向某父亲也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共同租住在一间民房里。向某(10岁)的父亲因为向某学习成绩不好,对其有多次打骂行为,陈某为向某说好话,带向某看病,给向某买好吃的。向某逐渐对陈某产生依赖感。陈某要搬离共同租住地时,向某因害怕父亲的打骂,想与向某一起离开。陈某将向某带离北京四年。陈某事后供述:其开始想把向某当女儿养,后来想将向某养大后当媳妇。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

如果一定要将拐骗行为解释为以威胁、欺骗、利诱的方法实施,对本案就无法处理。其实,“不论采用哪种拐骗手段,只要使儿童脱离了家庭或者监护人,就构成本罪”{7}。以收养为目的,偷盗、抢夺甚至抢劫他人婴幼儿的,即使用有形力或者有相当暴力程度的方法将儿童加以控制的,司法实践中也一般按照拐骗儿童罪处理。这样做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需要进一步解释“拐骗”一词,“拐”字在刑法中含义较广,例如拐卖儿童罪中的“拐”就包括使用暴力(如绑架)使儿童离开原来的生活场所的行为。拐骗儿童罪的“拐”也自然不排除行为人使用暴力方法的情形{8}。

2.关于“毁坏”的解释

对于故意毁坏财物,通说认为,《刑法》第276条的规定保护的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损毁财物的方法包括砸毁、撕毁、压毁等{9}。通说重视对实物、实体的损坏,坚持的是“实体破坏说”。但是,不改变财产所有权关系,没有侵害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就一定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吗?不对财物的实体进行砸毁、撕毁、压毁,就不构成毁坏吗?将故意毁坏财物罪解释为针对所有权的暴力毁坏行为,明显属于形式化、机械地看待问题,会缩小处罚范围。

在今天的德国,在阶层的理论体系中,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对行为做实质判断,无论在通说上,还是审判实践上,都接受“功能妨害说”,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破坏实物,但对于财物的正常功能发挥有影响的,也是毁坏。因此,放走他人的笼中鸟,对汽车轮胎放气,对汽车喷漆,在他人的字画上题字,都是故意毁坏财物{3}52。为什么会出现从“实体破坏说”到“功能妨害说”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在三阶层的理论体系中,故意的体系性地位、行为概念等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由此带动了刑法学发展的深入。对于刑法解释的精巧化,也在这种思路的带动下不断推进。

三、不重视法益保护的观念

我国刑法学通说认为: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任何一种行为,如果不侵害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就不可能构成犯罪{10}。一方面,通说认为客体是否存在,是决定犯罪是否成立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无客体要件,犯罪就不可能成立;另一方面,通说又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犯罪客体并未受到侵害,法益侵害的结果或者危险并未发生,也可以定罪处罚。这足以说明,通说表面上重视法益概念,但在“骨子里”并未将客体理论贯彻到底,并不重视法益保护的观念。

在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中,在实质的违法性判断阶段考虑法益侵害性。这种判断的优点是能够将客观的、“透明”的、单纯的、确定的有害事态作为违法评价的中心,对实体事实进行判断,有助于保持司法中价值观的统一,在今天社会不断发展,正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坚持法益侵害说是保证刑事司法公正性的重要手段。所以,法益侵害性以及结果无价值性是违法性论的基础,其对于贯彻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法益理论一方面向司法机构提出了认定犯罪的实质界限,即没有法益侵害就没有犯罪;另一方面,也为司法者划定了认定犯罪的基本步骤:对于刑事违法行为,不能到规范以外去寻找其构成犯罪的实质根据,而只能在形式上确定其符合构成要件之后,才能在规范内去证明其侵害了立法者所要保护的现实利益。这就说明,在现代刑法的理论构架中,如欲实现法治国的理想,仔细把握法益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法益不是规范形式上犯罪构成的要件,而是规范实质上所要保护的现实利益内容,如果没有法益概念,我们只能在规范之外对行为进行实质性评价,结果是犯罪理论在逻辑结构上整个地颠倒了过来,使犯罪的实质绝对地依赖行为的规范属性,从而在本质上否定犯罪的实质概念,形式化的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区别将不复存在,实质的违法性论自然也就无从产生{11}。

在四要件说中,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判断,是简单判断和形式判断,基本没有实质的违法性判断问题,实质的法益侵害的考量就无从谈起。例如,被告人张某于1997年5月伙同女青年王某(26岁)准备外出以“放飞鸽”的名义骗钱。到a省某县后,张某、王某发现老光棍胡某可能好骗,便准备对其下手。但二人苦于不认识胡某,便由张某出面找到人贩子赵某,对其谎称自己欲将王某卖出,要赵某帮忙,并答应事成之后,给赵1000元报酬。赵某第二天便带着张、王二人,顺利将王以7000元的价格“卖给”胡某。张某得款并付给赵某报酬后,立即逃离现场。王某当晚跑出胡某所在村庄200米后被发现,很快被抓回。赵某构成何罪?

张某和王某是否构成诈骗罪共犯当无异议。由于他们二人与赵某之间不存在意思联络,在诈骗罪上不可能和赵某形成共犯关系。接下来需要考察其是否可能构成拐卖妇女罪的直接正犯或者共犯,对此分析又必须结合拐卖妇女罪的保护法益加以考虑。从表面上看,赵某有帮助张某拐卖妇女的意思,并实施了相应的行为,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所以,应当构成拐卖妇女罪未遂。但是,如果考虑到女青年王某属于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在本案中并无真正的被拐卖的妇女。因为客观上不存在被害人,拐卖妇女罪中刑法所要保护的妇女的人身自由法益自然就不存在,法益侵害客观上绝对不可能发生,对赵某进行处罚对于保护法益没有实际意义。虽然赵某的行为应当受到舆论和伦理的谴责,也对社会管理秩序有所妨害,但是,由于拐卖妇女罪是侵害人身自由的犯罪,当被“拐卖”的妇女不是刑法所要保护的妇女,而是诈骗罪犯时,不能认为赵某的行为侵犯了法益,所以,可以考虑对赵某做无罪处理。但是,作为通说的四要件说在分析具体犯罪时,并不将客体保护、法益侵害等问题置于中心位置加以考虑,使得客体要件的存在徒有虚名。[5]

四、过于重视行为人的意思

小野清一郎曾经指出:“在刑法中,首先评价的是行为对客观的外部的秩序的意义,其次才要去考虑主观方面的意志或者情操方面的态度问题。”{12}四要件理论是平面结构,在从事具体的判断时,犯罪构成要件之间没有先后之分,由此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在未进行客观要件的判断时,先做主观判断。这种做法和刑法客观主义的立场相悖。因为刑法客观主义认为,犯罪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如果没有客观的行为,就没有犯罪;不以行为而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为处罚根据,会混淆法与伦理的关系,还可能造成法官的恣意判断。由此一来,刑法客观主义重视外部的、现实的行为,强调表现于外的客观要素才是刑法评价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极其重视犯罪的类型化、定型性的意义{13}。

在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中,即便不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将主观要件逐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客观要件也一定是被优先判断的,从而确保裁判结论和法治立场相契合。例如,为抢劫而携带凶器进入被害人家里,但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根本不在家,仅仅通过盗窃即可取财。按照阶层的理论一定会优先判断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何种行为这一要件,再根据实行行为确定构成要件该当性,而不会去首先考虑行为人的抢劫故意问题,更不会考虑其行为是否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相符合。

我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行为人基于杀人的意思,将白糖误认为是砒霜给他人食用的,或者误将稻草人当作真人开枪的,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是,这种观点导致可罚的不能犯未遂的范围过于广泛,使行为概念丧失了内在的意义,而仅仅在“征表”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意义上被加以理解;也使得犯罪客观要件名存实亡,导致司法机关根据行为人的心理态度甚至根据被告人的口供认定行为的性质,被告人的危险性格或者主观罪过性就成为刑事责任的惟一根据。如果把通说的观点贯彻到底,会得出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内心的危险性才是处罚对象的结论。因此,在通说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虽未明确抛弃行为概念,但是,降低了客观要件的重要性,使客观要件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甲在参加朋友乙的生日晚会时,盗窃乙放在茶几上的首饰盒。甲回家打开一看,首饰盒中有一枚非常精致的戒指,其中还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亲爱的朋友甲。”甲将戒指拿回家放起来,乙对戒指的去向也没有向任何人追问。甲因为其他事情案发,交代了窃取乙的戒指这一事实,对甲如何处理?通说因为非常接近于刑法主观主义,因而在分析类似问题时,会首先考虑行为人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对于该对象是他人要送给甲自己的礼物这一客观事实,四要件说往往是在对主观要件进行分析之后才开始的。这样的思考方法,将主观要件置于绝对优先的位置,不可能将客体理论贯彻到底,这种不考虑法益侵害是否存在以及法益侵害性大小的做法,和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14}。所以,在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必须优先考虑客观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而不是相反。[6]

四要件说将主观要件置于优先考虑位置的观念,对于司法实务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消极的。例如,在具体处理案件时,大量存在将所谓的“掉包诈骗”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而非盗窃罪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过于重视行为人的意思,只看到其“想”骗钱的一面,而没有仔细考察行为人取得被害人财物的关键手段究竟是什么。例如,犯罪人a、c故意将钱包丢在陌生人b的后面,叫b回来拾取,在b发现有外币之后,a、c声称要与b平分财物。b提出愿意要外币,但身上所带的现金不够,但有银行卡。a、c就欺骗b将3人的钱包都放人c事先带来的保险箱中,待b从银行取出现金后再分配捡拾的财物。3人约定,由b、c在现场监管保险箱,由a持b的银行卡去取款。实际上,a只是为了借机脱身,并未去取款;1小时后,c以寻找a为借口,也逃离了现场。b此时方知有诈,将保险箱砸开,发现里面只有3个空空如也的小包。事实上,在b将其钱包按照a、c的意思放人c带来的保险箱之际,a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将b的钱包掉包。对a、c应当如何处理?对于此案,一、二审法院都以诈骗罪定罪。[7]法院的主要考虑是:行为人有诈骗的故意,基于这种意思所实施的设置圈套等行为中,多多少少含有“骗”的成分,并且基于其欺骗行为取得了他人财物,因此,应当以诈骗罪定性。但是,这样的思维逻辑,仍然是将行为人“想骗钱”这样的犯罪主观要件置于首要位置的产物。在处理类似案件时,需要考虑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别是:从“客观上”看,受骗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者交付财产。受骗人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并未因此而处分财产的,行为人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受骗人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倘若不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时,其帮助转移财产的行为不属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成立诈骗罪。所以,处分行为的有无,划定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被害人自行处分财物时是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时,即行为人以和平手段改变财产占有关系时是盗窃罪。在本案中,如果首先考察客观要件就会发现,虽然a、c基于诈骗的意思,实施了骗b“上钩”的行为,但b没有因为受骗而产生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更没有基于认识错误而在客观上处分财产,只是对财物的占有适度弛缓;a取走该财物的行为,其关键手段乃是窃取,在这个意义上,a、c只能成立盗窃罪。因此,一种犯罪论体系,如果不将客观要件至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可能会导致结论错误,同时可能忽略很多复杂问题。

对此,我国学者指出:“检验构成要件时,只有在确认符合客观构成要件之后,才检验是否符合主观构成要件。这有利于坚持刑法学的客观主义立场,有利于克服我国刑法学主观主义色彩过浓的倾向。”{15}这也充分说明,刑法学如果意欲获得长足发展,对案件的处理结论如果要更趋合理,客观主义立场在中国刑法学中的确立,应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五、难以正确处理正当化事由

我国通说的理论在处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问题时,很容易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通说认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外表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构成,实质上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它们都不是犯罪行为{16};还有的学者认为,“一切成立犯罪的行为都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合法行为”,因此不构成犯罪。{17}。既然我国刑法理论和苏联刑法学一样,坚持认为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是犯罪成立的规格和标准,是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体,一切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那么,又何来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却又“不构成犯罪”呢?对此,也有学者表达了和我相同的观点:“在我国,犯罪构成是犯罪的法律标准,是犯罪人负刑事责任的基础,犯罪构成的全部意义并不止于形式意义,而是共同体现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从而综合体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除非放弃我国刑法的这个原理,否则不能得出符合犯罪构成诸要件还可以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结论。”{18}

此外,通说在处理“牺牲他人的生命保全自己”的案件中[8],容易得出行为人完全符合四个构成要件,不能成立紧急避险,从而有罪的结论。[9]因为从法律的角度看,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崇高和无比尊贵的,都具有平等的价值,没有哪一个生命可以超越其他生命。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也不能牺牲他人的生命。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行为,是法律不可能容忍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因此,不可能成立阻却违法的紧急避险。在四要件说的背景下,被告人很难对有罪判决进行辩解{19}。

阶层的犯罪论体系认为,对行为的评价,是分层次进行的,仅仅进行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判断还不够。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可能阻却违法性;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可能阻却责任。阶层理论对“牺牲他人的生命保全自己”这类案件的处理,明显高出四要件说一筹。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认为,在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场合,杀人的故意和行为都存在,构成要件符合性具备;从法秩序的角度看,不可能允许牺牲他人的生命保全自己的生命,行为的违法性具备。但是,多数人处于被告人的境地,可能都会做出和被告人相同的决定,因此,严厉惩罚被告人可能就是强人所难。这样,从规范责任论的角度,借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承认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规则,对被告人不进行谴责。例如,对在海难中遇到危险,而在困境中将同船难友杀而食之的两个海员,英国法院一审判决其死刑,后来法院以存在可以减轻罪责的紧急避险为由,改判有期徒刑6个月。对此,耶赛克指出:如果不将犯罪概念划分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罪责,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区别,如合法化的紧急避险与减轻罪责的紧急避险的区别,对牺牲他人保全自己这类案件的处理还是不确定的{5}242。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思考方式来解决与违法性判断和责任评价相关的问题,在有别于违法性判断的阶段,考虑减轻罪责的紧急避险问题,恰恰是中国刑法学通说所缺乏的。

对此,有学者指出:“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无法对行为的不法性与罪责性进行分阶段评价,而只能进行整体性的一次评价,这意味着,在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中,权益相等的避险行为不可能在具有不法性的同时,不具有罪责性,因而在传统理论的框架下,阻却罪责的紧急避险没有容身之处。”{15}255

但是,四要件说只存在阻却违法性的紧急避险,不存在阻却责任或者减轻罪责的紧急避险,在处理某些极端案件时,可能会得出与人情和公众的规范期待相悖的结论。这些极端案件虽然为数甚少,但足以触动社会的神经,使司法面临严峻考验,犯罪论体系绝对不可能绕开这些问题。

六、不能妥善处理共犯论的问题

共犯论是刑法学中“令人绝望的一章”,也是中国刑法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章。把四要件说的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的理论借用到共犯论上,大概只能解决共犯成立的条件问题,且对此问题的解决也并不彻底和深入。例如,对两个正犯,在犯罪客观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有相同或者交叉之处,但并不绝对相同的场合,是否可以成立共犯?例如,a、b共谋“教训”c,a有杀人故意,到现场后实施危险程度很高的暴力行为,b仅有伤害故意,着手后的行为暴力程度一般,a、b是否成立共犯?按照四要件说,就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四要件说在讨论共犯的成立条件时,名义上是在分析共同故意、共同行为,但实质上沿用了讨论单独犯的故意、行为的简单套路,[10]对很多复杂问题采用“绕开走”的办法,导致对很多问题的讨论只能是浅尝辄止。

把适用于单独犯的犯罪构成理论简单借用到共犯论上,会带来思维判断简单化、共犯成立范围广的危险。a计划在两天后杀害b,并四处散布要杀b的言论。得知实情的b积极准备应对a的侵害行为,并向c咨询应对办法。c告诉b:“如果他敢乱来,你就杀了他”。在a对b实施杀害行为之际,b果然按照c的指点反击,并将a杀死。按照四要件说,c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因为从形式上看,b具有杀人故意,并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a的死亡,b的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四个要件。c教唆b杀死a,成立共犯没有什么问题。对类似问题,阶层的理论按照共犯从属性的原理,[11]会认为b的行为没有违法性,作为从属于b的教唆者c就没有处罚必要性,从而无罪。

此外,四要件说作为一种平面的体系,难以对行为进行分层次评价,难以在不同的评价阶段得出相应的结论,共犯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一个犯罪评价阶层“共同”,就难以展开讨论;在处理共犯关系问题上,尤其是正犯和狭义共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关系、狭义共犯的处罚根据等问题时,明显捉襟见肘。例如,a大摆宴席贺儿子满月,同事纷纷前来捧场,觥筹交错至夜深方散。a大醉,送同事z出门。z发现自己骑来的摩托车不见了,到处找也没找到。此时a见旁边另有几辆摩托车,即回家拿来扳手、榔头等工具。a叫z给他递送工具,将其中一辆摩托车的车锁撬开,然后将此车交给z,叫他骑走。第二天,a的弟弟b发现a的摩托车(价值2万元)丢失,遂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a的摩托车被a、z前夜“盗走”。对z如何处理?按照四要件说,即便因为摩托车是a的,对a不处罚,也不能免除z的责任。因为z帮助a实施盗窃行为,z有盗窃故意,也实施了帮助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当然构成盗窃罪。四要件说实际上坚持的是纯粹的引起说的立场。该说认为,共犯行为只要与正犯的违法性法益侵害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对于共犯就需要处罚。至于正犯的行为,只要属于某种违法行为即可;即便正犯没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共犯也能够成立。z的帮助行为与a的违法性法益侵害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所以对于z需要处罚。但是,这一结论无视《刑法》分则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和犯罪支配说、共犯从属性理论都不符合,本身并不妥当。纯粹引起说的问题在于:如果将纯粹引起说贯彻到底,会得出“没有正犯的共犯”的不合理结论。

其实,处罚共犯的惟一根据在于:共犯行为导致构成要件意义上的法益侵害后果,即共犯行为与正犯基于构成要件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因果性)。这是折中引起说的主张。教唆、帮助行为通过正犯实施了构成要件行为,并通过该行为媒介导致了法益侵害结果发生的,才具有可罚性;只要正犯没有实施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实行行为,没有由此引起违法的法益侵害,对共犯进行处罚就缺乏根据。按照折中引起说,对共犯之所以要归责,不是因为其行为导致正犯堕落,或者引起了正犯的违法行为,而是正犯实施的符合构成要件且侵害法益的行为,反过来印证了共犯行为是侵害法益、违法规范、值得处罚的行为。共犯的处罚依据是从正犯符合构成要件且侵害法益的行为中“推导”出来的。在本案中,财物本身为a所有,a的行为不符合盗窃罪明知是“他人的财物”而窃取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是正犯;a自己盗窃自己的财物,说明其对自己财产权有所放弃,其财产法益不需要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z的帮助行为通过正犯a实施了构成要件行为,并通过该行为媒介导致了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对z追究刑事责任就缺乏理论依据。

七、难以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

四要件说承认,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别预防。要实现刑罚的预防功能,犯罪论体系就必须能够对个别行为在性质上评价,从而对国民的行为进行指引。如果犯罪论体系不能提供给某种行为妥当与否的标准,不能借助于法官的判决为国民的行为提供指导,其自然是存在缺陷的。

在我看来,刑罚是对规范破坏者的反驳。刑罚必须被正面地定义:刑罚是规范效果的展示,展示出规范破坏者的代价。刑罚用以实现受破坏规范的稳定化,而维持规范能够作为社会交往的遵循标准。这就是刑罚的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之所以说是“一般”,是因为刑罚效果针对所有人;之所以称为“积极”,是因为刑罚的效果不在于利用刑罚的恐吓,而是在于训练公众的规范意识和对法的认同感。换言之,刑罚的目的是要稳定因犯罪行为而受破坏的秩序、信赖,通过罪责的归责及处罚的施加。使信赖法规范的正当性得到确认,使公众因为规范的有效性而产生安全感,将因犯罪而被破坏的规范效果再度巩固起来,借以维持公众对规范的信赖。刑罚的正当性在于以这种积极的方式来维护法秩序的稳定”{20}。

根据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适用刑罚对规范破坏者进行反驳,通过这种反驳,来证明被破坏的规范值得被坚持。犯罪所意味的是对于规范的否认,是对于规范效力的攻击。刑罚的意义则在于表明:行为人的主张是不值得赞同的,规范不受影响地持续发挥其效力,社会的形态得以继续维持下去{21}。要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犯罪论体系就必须对行为性质进行界定,提供行为对错的标准,对国民的行为进行指引。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四要件说存在缺陷,它在某些情况下回避对行为性质的界定,不能提供给法官或者公众某种行为对错的标准,不能借助于法官的判决为国民的行为提供指导。这样的犯罪论体系很难说是成功的。

例如,甲在某古董市场为阻止乙的追杀,抓起丙价值10万元的花瓶砸向甲,对乙不处罚;13岁的a为图一时之快,故意将b价值10万元的古董砸毁的,刑法也对a不能处罚。但是,这两种刑法不处罚之间存在差别吗?刑法要实现一般预防的功能,就必须为国民提供行动指南。对为什么处罚要说明理由,对为什么不处罚也理所当然地应该说明理由。但是,四要件说对类似问题的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从理论上讲,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因为其具有正当性,其行为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实施的,因而国家予以鼓励。刑法不处罚甲,国家也不会对甲实施其他任何处罚措施。甲今后如果遭受类似危险或不法侵害,仍然可以避险、防卫;其他人如果处于甲的地位,也仍然可以进行避险、防卫,而毋庸担心遭受刑法的意外打击。对13岁的a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不处罚他,只是因为其年龄小,不懂事,其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刑法不处罚他。但其行为不值得提倡,对其可能实施其他制裁、管理的措施。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欠缺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使其了解社会对人的基本期待;而且,如果a今后还实施类似行为,只要其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其就可能构成犯罪,从而遭受刑罚惩罚。同时,其他人如果处于a的地位实施类似行为,只要其已满16周岁,刑法就可能对其实施制裁。任何犯罪论体系,都必须有助于揭示这样的道理,才能被称为合理和妥当的理论。

在这方面,阶层的理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阶层的理论区分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意义也由此得以凸现出来。对此,许玉秀教授指出:“对正当防卫的人,法律肯定他的行为是行使权利的合法行为,法律的肯定可能发挥鼓励正当防卫的效果;对欠缺责任能力人的行为,法律虽然不能施以最严厉的刑罚,但却不能肯定他的行为,法律会对他进行再教育或加强矫治疗护,强化他的社会性,让他有能力依照法律的期待决定他的行为。”{22}

而四要件理论无助于区分在被告人无罪时,是因为行为本身对于社会没有危害而无罪,或是仅仅因为行为人难以被归责从而无罪。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带来处理结论简单化的问题,根据这种理论,要么得出被告人符合四个构成要件,从而有罪的结论;要么得出被告人不符合一个或者四个构成要件,从而无罪的结论。但在被告人无罪时,其无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公众无从知晓,因为紧急避险而成立的无罪,和一个精神病人所成立的无罪,在四要件理论之下所受到的评价是相同的。由此导致犯罪成立理论的展示功能难以发挥,刑事政策意义丧失,犯罪概念的相对化难以实现。

 

 

【注释】

[1]关于犯罪论体系的具体改造方案,参见周光权:《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以下。

[2]当然,这种实质判断,是不针对任何人、站在价值中立立场的假定。

[3]在a高速驾车将行人c吓得倒在地上,c被第三人撞死的场合,追究a的刑事责任,从客观归责论的角度看,也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规范保护范围和规范目的。

[4]例如,按照四要件说,某些明显不可能造成任何法益侵害的行为,都可能是犯罪的实行行为,成立犯罪未遂。(参见: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9.)这就是典型的形式化地评价构成要件的例子。

[5]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将客体要件逐出犯罪构成要件,实际上也是清楚地看到其在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出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6]对这一问题的详尽分析,参见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以下。

[7]这基本上是绝大多数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通常作法。

[8]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中就虚构了类似案例——“洞穴探险者案”。5个探险者遭遇洞穴崩塌,等待救援。在所有随身携带的食物都被吃完之后,大家一致统一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被其他人吃掉,以保全部分人的生命。随后,其中一人按照议定的规则被杀并被吃掉。最后,有4人获救。对于被控杀人的4名探险者如何处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者争论激烈。(参见:薛巍.洞穴奇案思考灾难伦理(j).三联生活周刊,2009,(32).)

[9]例如,对于女青年在晚上为避免被杀,将与自己同睡一床的歹徒的妹妹调换位置,导致他人被杀身亡,自己得以生还的案件,我国基层法院就以故意杀人罪对女青年定罪并判处4年有期徒刑。

[10]只是将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从单独犯的一人改为“二人以上”。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以下。

[11]四要件说虽然也讨论共犯从属性和共犯独立性问题,但因为其是平面的理论,教唆犯、帮助犯在何种意义上从属于正犯,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3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增强大家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xx镇第一小学组织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一、观看《守护青苹果》,守护幸福童年。为了提高广大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宣传普及防性侵知识,使孩子度过一个幸福平安童年,5月8日下午,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守护青苹果》。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的少年儿童被性侵犯案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宣传普及防性侵知识,增强儿童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刻不容缓。《守护青苹果》就如一场及时雨,以动漫形式为广大儿童学习、掌握有关安全防范知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自始至终,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在观看结束后,班主任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性、视频资料的直观性和活动的参与性,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是非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通过这次观看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防拐骗防性侵知识技巧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避险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为防止学生被拐骗防性侵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为打造和谐平安校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防震应急演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5月12日下午,学校校园上空突然传来一阵紧急警报声。正在上课的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双手抱头躲在桌子底下,办公室的老师也迅速奔赴楼梯口等重要地点,做好学生紧急疏散的疏导。又一阵警报声响起,只见学生双手抱头,跑出教室快速成队,向楼下空阔地带迅速撤离。这是xx一小在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为了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自救自护能力而举行的一次防震紧急疏散演练。

从警报声响起到学生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整个过程迅速、安静、有序,仅用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充分彰显了该校师生快速应急应变能力。据悉,该校每月都要组织进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活动,使紧急疏散演练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目的就是为了让师生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断强化师生在突发情况下快速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师生安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三、上好防溺水教育课,确保学生夏季平安。

随着夏季到来,学生溺水事故进入多发期,为进一步增强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学习自护自救知识,彻底杜绝溺水事故发生,5月15日下午,学校组织上好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在下午周会课上,各年级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平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上好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一年级为《玩水危险》,二年级为《安全学游泳》,三年级为《游泳注意事项》,四年级为《拒绝野外游泳》,五年级为《不慎落水,怎么自救》,六年级为《同伴溺水,禁止盲目自救》。各班组织学生观看了学习平台上的防溺水教育视频,完成了问卷调查和知识测试,又联系实际分组进行了讨论,使学生明确:坚决不要到河边、渠边、池塘、水库、电站、沙坑等有水的地方捉鱼摸虾或洗澡玩耍;不擅自与同学结伴下水;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下水;不到无安全设备和无救护设施的水域玩耍;下暴雨河水暴涨之后,不到拦河大坝、桥上、河边看水或玩耍,防止不小心掉入河里发生溺水事故,更不能随便过河,防止被洪水冲走;有事外出或玩耍必须向家长告知自己的行踪,得到家长许可以后方可去,要让家长随时掌握自己的活动行踪;洗澡尽量在家里进行,无太阳能的可以用温水擦身;发现有人溺水时,应及时呼救,让成年人来抢救或拨打“110”报警,严禁手拉手或下水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寻求成人帮助。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4

一、监管范围

**市所辖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

二、部门职责

(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察,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时间、持证上岗、劳动保护、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牵头处理因劳资纠纷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并依法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

(二)总工会对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并加强乡镇、村、企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支持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集体合同的签订,协调处理劳资纠纷。

(三)公安部门对采取过激方式上访、扰乱党政机关办公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违法扣留劳动者身份证件,或者以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拐骗拐卖劳动者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对拖欠工资涉嫌逃匿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督促无证照经营的单位限期补办工商登记手续,依法取缔无证经营单位。

(五)建设、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市政、园林绿化、交通和水利工程的监管,督促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及时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牵头处理因工程款纠纷导致拖欠工资的案件。

(六)财政部门在工资支付保障金中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准备金,紧急情况下用应急准备金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

三、联动监管和应急措施

(一)成立联动监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劳动保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劳动保障局负责人任副组长,劳动保障、总工会、公安、工商、建设、交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高度重视拖欠工资引发的集体上访案件。因拖欠工资引发集体上访的,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处理。因工程款纠纷导致拖欠工资的,由建设、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牵头处理,劳动保障部门配合。拖欠工资涉嫌逃匿的,由司法机关查处。

(三)积极应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劳资矛盾。因签订、履行、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引发集体上访的,由总工会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协同处理。协调处理不成的,建议劳资双方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者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四)规范上访行为,确保社会稳定。因拖欠工资等劳资矛盾引发集体上访的,依照《条例》有关规定控制上访现场。对采取过激方式上访的,如阻断交通,围堵党政机关,冲击党政机关和用人单位,不听从有关部门指挥、恶意闹事企图扩大事态的,不顾有关部门正在处理的事实、故意采取围堵党政机关等过激方式违法上访企图扩大社会影响的,不依法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等法定程序处理劳资纠纷、故意采取围堵党政机关等过激方式违法上访的,恶意煽动违法集体上访的,以及在公众场所采取自焚、跳楼等危险行为表达诉求,扰乱党政机关办公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对暴力抗拒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煽动暴力抗拒执法的,由公安部门及时依法处理。

(五)加强行业监管,从源头上预防集体上访。建设、水利、交通等主管部门及时查处违法违规发包、转包、分包工程的行为,妥善处理工程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因工程款纠纷导致拖欠工资案件的发生。同时,对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的建设单位、屡次拖欠工资或者因拖欠工资导致恶劣影响的施工企业,采取记入不良诚信记录、限制招投标、降低资质等级、记入金融系统的不良诚信记录、清理出我市行业市场、提请上级主管部门清理出**省行业市场等措施。

(六)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准备金。拖欠工资案件因案情复杂短时间内难以清欠到位的,或者因拖欠数额巨大暂时难以兑付工资的,或者拖欠方逃匿的,用应急准备金先行垫付农民工部分工资,以保证农民工的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七)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扣留劳动者各种身份证件或者以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拐骗劳动者等违法行为,由总工会、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5

 

 

全民反诈心得体会1  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

  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

  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

  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

  我曾经也被经历过很多骗局,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人自称教育局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一笔助学金要领取,他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而且领取助学金还要自己将自己的钱转到一个账号,它才可以返钱给你,这就是明显的要我们汇款,此时我们绝对不能汇款。

  另外,手机上也经常会有那些中奖的信息,比如芒果台抽中了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钱数,然后有一个链接需要点击,这样的骗局我们都很容易识破,所以不要想占小便宜,避免失了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应该加强抵抗力,不要去相信占便宜的事,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升级,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该成熟一些,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够,现在就应该加强防范,不要让自己受骗!

全民反诈心得体会2  对虚假链接钓鱼方式,支付平台目前采用的“防火墙”有:“时间戳”、确认正确域名、设定交易时间敏感值、核实过滤支付来源的网址等。“‘时间戳’就是,在支付各个环节中都加入时间记录,当时间间隔超过预设的范围时,订单将被判定为无效,无法进行支付,需要重新生成订单才能完成支付。并且,当支付来源网址与商户在支付平台登记的.ip不一致时,交易也会被阻止。

  对木马病毒这种更加隐性而高级的手段,支付平台一般使用加验证码和二次确认等方法,识别人工操作和木马的机器操作行为。用这样的方式,虽然用户的便利性受到影响,但对打击木马型钓鱼收到了明显效果。

  所以,网络买家们在购物时不要埋怨支付平台一道又一道的繁琐验证程序,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保护你的权益而设置的措施,另外,也要谨慎面对网上的一些低价商品信息,比如免费送,或者价格非常离谱的。特别是非正规网购平台,有的人通过QQ邮箱发送的链接。这里往往包含了一些钓鱼链接,一旦登陆后输入了自己的信息,很容易就被盗取了。一般来说选择正规的电商网购平台,使用如旺旺这样的安全聊天工具会好很多。

  另外,网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全民反诈心得体会3  以前总觉得电信诈骗离我们很远,但是这次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我们的营业部,而且被电信诈骗的对象还是我们行的退休员工,作为营业部的一份子,我对这件事也感到了深深地遗憾,毕竟我们营业部承载了农商行的很多的希望。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偶然当中也带着必然。试想一下,如果这次这次急急忙忙来办业务的是一位我们毫不认识的客户的话,那我们是否会不断的问他汇这么多钱的缘由,然后让他填写一张防金融诈骗的单子呢?所以我们要痛定思痛,决不让此类事情发生第二次,毕竟通过这样的途径吸取教训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有几点感受:

  1、以后不管谁来办业务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推脱就二话不说受理了业务,表面上看我们是给他们帮了一个忙,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某一个细小的环节我们没有注意就会给别人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平安建设工作,镇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人员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蒋桂彬、镇长郭先平任组长,党委成员任副组长,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辖区内的平安建设工作;二是制定平安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以化解矛盾纠纷、社会治安整治等为主题的工作会,研究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平安建设制度。将平安建设与“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相结合,推动村、社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镇直各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积极参与我镇平安创建活动;四是严格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办法。镇党委、政府将平安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采取测评、暗访、平时检查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每季度对督导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五是明确平安建设目标任务。确保镇域内社会整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法治环境优化。

二、落实工作措施

1.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一是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建立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制度,开展村(社区)每周、乡镇每半月常规排查和重大节日、敏感时点集中排查的“六排查”(矛盾纠纷、涉稳苗头、突出、治安问题、安全隐患、非法宗教)活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调解组织建设,注重提升调解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使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完善处置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强化预防、预知、预警,分门别类制定完善预案,认真开展预案推演和实战演练,强化应急力量、技术、物资等保障,健全联合指挥机制和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2.切实加强治安“严打”整治。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机制。坚持一月一次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全面评估情况,查找问题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强治安专项整治。镇综治办连同安办、派出所等部门,每月组织一次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每季度一次集中行动,加强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特殊行业的治安秩序整治。三是进一步深化打击经济领域和涉黑涉恶等“严打”整治行动。依法惩处制假售假、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逃税骗税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暴力恐怖、涉枪涉爆、涉毒、走私等严重刑事犯罪、拐卖儿童妇女、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

3.加强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建设。一是构建街面巡逻防控网和城乡社区防控网。各村(社区)要组织治安员队伍对辖区一般道路及其他治安复杂区域组织开展二级巡逻;依托基层组织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村居治安联防制度,推广车辆安装防盗锁、农村变压器安装防盗锁,推动和指导群众使用技防、物防设施,形成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二是构建区域边界查控网。由于地处与绵阳交界处,镇党委、政府牵头与相邻边界地区建立社会治安防控协作定期会商研判机制,适时通报、交流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共同打击跨区域违法犯罪。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7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那么关于防诈骗心得体会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一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而且防诈骗往往滞后于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因此作为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通过一些逻辑小tip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不知名的电话时,应该这样做:

1、养成好习惯,如果接到陌生电话,首先看一下是否是外地的,尽量不要去接外地的号码,尤其是固定电话,如果手机是智能的,请安装类似360防诈骗的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已经被举报过的诈骗电话。

2、接到任何有公信力的机构电话声称您的账户或者邮件涉及非法事件的时候,请相信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无须为之担忧,更加不必相信对方为你着想的不良企图,任何机构在冻结或者扣划您的账户资金都需要有合法的手续去银行执行,不需要恐吓或者表现出一副为您着想的菩萨心肠,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盾甲!

3、接到亲朋好友或者师友的电话声称手术或者急需借钱的信息或者电话,请务必联系可以联系的熟人确认相关事项,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遇到急事或者灾祸容易慌乱和担心的心理进行诈骗,遇事沉着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4、伪基站的高度发达使得客户发生电信诈骗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作为高度发达的诈骗手段,伪基站的行为往往防不胜防,在这里,如果收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联系各大机构公示的客服电话,而不是去联系伪基站发过来的网址或者联系电话。临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谨记:

1、合规操作,保护客户,保护自己,善于观察,对于边打电话边办理业务的客户,要适时提醒客户,尽到工作责任和义务。

2、定期检查防诈骗小提示是否放置醒目。

3、对于汇往外地的客户尤其要多一个心眼,对于客户不能说清楚的业务,最好能让客户自己打一个电话当场确认。因为我们多一句提醒,客户就减少一个发生损失的概率,少则几百,多则上百万,花费提醒的时间不用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如果有成效的话,减少诈骗的机会成本有可能高达几百万之巨。时刻心怀责任,心怀客户。

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20__年11月6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班会流程如下:

一、介绍此次主题班会的内容

二、观看幻灯片(有关诈骗案例、分析和提醒)

三、本班同学讲述自己受骗或者防骗的亲身经历乘火车上车时被盗的事例、因同情心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国家教育局困难补助等事例、网上购物非法链接等

四、班主任发言:

①乘车时应注意的防范安全;

②网上购物应如何预防被盗情况;

③同学或朋友之间借钱应注意的事项;

④讲述有关发生在井冈山大学的被诈骗事件;

⑤总结关于本次防诈骗主题班会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总结:

在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生活和社会都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生活上只有快乐和幸福,没有意识到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许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时,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财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他们会认为在社会上都是善良的,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只为利益而活的或为生存而活的,我们应该如何识别诈骗伎俩、如何防范诈骗手段。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我们得保持清醒头脑面对生活和社会。通过开展本次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防骗、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对待可疑人员,既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防骗的警惕性。

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三

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我曾经也被经历过很多骗局,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人自称教育局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一笔助学金要领取,他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而且领取助学金还要自己将自己的钱转到一个账号,它才可以返钱给你,这就是明显的要我们汇款,此时我们绝对不能汇款。另外,手机上也经常会有那些中奖的信息,比如芒果台抽中了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钱数,然后有一个链接需要点击,这样的骗局我们都很容易识破,所以不要想占小便宜,避免失了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应该加强抵抗力,不要去相信占便宜的事,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升级,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该成熟一些,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够,现在就应该加强防范,不要让自己受骗!

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四

20__年5月6日,我们班开展了防诈骗观影活动。该影片介绍了我们有可能遇到的骗局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为主要内容,提高同学们的防骗意识。诈骗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时刻屡次发生我们周围。因此,我们对这次班会的内容非常认真。我们观看的影片介绍了诈骗的定义和特点,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许多诈骗手段,如:atm机诈骗,网络诈骗等。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骗局,我们都不禁提出了疑问。而我们结合图文和自身收集到的案例向同学们解释其中的”技窍”后,大家头上的疑团才开始散开。诈骗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但是人们在第一次知道这些诈骗手段时的反应还是比较惊恐的。

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做到: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高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当前随着网络、电信技术的日益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电信等媒介实施各种诈骗活动,打击和防范诈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要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而言,要学习一定的防范诈骗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诈骗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忌盲目,多思考,千万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迷惑。为了帮助大家识破一些网上和电信诈骗,我们在此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供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参考,实际上诈骗手段虽然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大学生朋友们,凭借着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识破这些诈骗伎俩。

利用银行卡消费在现代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我们对银行卡的诈骗手段以及网上银行安全交易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本次为我们介绍了防银行卡诈骗对策,安全刷卡消费技巧以及如何确保网上银行安全交易,这些知识使我们对银行卡的使用有了更好的认识。我们都对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对策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防骗意识,因此我们在影片中都获益匪浅。

防诈骗知识学习心得体会五

今天晚上学院组织看防诈骗电影,影片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各种诈骗的案例。看完本影片,我深受影响,真切的感受到诈骗真的是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就像影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切莫上当。”诈骗形式主要有街头诈骗、网络诈骗等。诈骗人员很狡猾很“聪明”,他们的诈骗对象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办作假医生,假出车祸者,假出差者,假老师,假朋友,假同桌的你,假女儿等各种身份,骗钱、骗物。他们触碰着道德的底线,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否则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们最开始时用好听的语言劝告你,用你的家人的性命危机恐吓你,利用你的善良,你的担心,你的良知,做最没有良知的事情。

其实,诈骗在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每年大一新生来校之际,此时诈骗分子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目标,利用他们对大学的不熟悉,以及对大学美好的憧憬,利用他们的善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骗取新生的信任,对其进行“洗脑”,进而诈骗成功。

往事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我青涩少女一枚,独自一人来武汉上大学。来大学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骗,对我这个对大学充满幻想的小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记得当时刚来为自己买完生活用品回寝室,一学姐自称是关心学弟学妹敲我们的门,她进来后就大谈她的大学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军训、不要想家之类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学姐真的很好,觉得学姐很亲切。

但是呢,当她讲完讲完这些后,就开始说让我们买英语资料,考四级、六级各种资料,推荐我们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学校大一是不可以考英语四、六级的。还有就是一份要200块钱,对我们来说数目还是很大的。都怪我们耳朵软,相信她,就买了她的资料,刚开始时,她还有给我们送几份报纸、一本词典,然后就杳无音讯了。

学姐骗学弟学妹这种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是一种变相诈骗行为。我认为这种行为和我们影片中看到的诈骗分子欺骗老奶奶、善良的路人、担心孩子的妈妈、怀念旧情的同桌的你一样,是很不道德的一种行为。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8

  关于防诈骗的个人心得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20xx年11月6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班会流程如下:

  一、介绍此次主题班会的内容。

  二、观看幻灯片(有关诈骗案例、分析和提醒)。

  三、本班同学讲述自己受骗或者防骗的亲身经历乘火车上车时被盗的事例、因同情心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国家教育局困难补助等事例、网上购物非法链接等。

  四、班主任发言:

  ①乘车时应注意的防范安全;

  ②网上购物应如何预防被盗情况;

  ③同学或朋友之间借钱应注意的事项;

  ④讲述有关发生在井冈山大学的被诈骗事件;

  ⑤总结关于本次防诈骗主题班会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在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生活和社会都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生活上只有快乐和幸福,没有意识到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许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时,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财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他们会认为在社会上都是善良的,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只为利益而活的或为生存而活的,我们应该如何识别诈骗伎俩、如何防范诈骗手段。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我们得保持清醒头脑面对生活和社会。通过开展本次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防骗、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对待可疑人员,既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防骗的警惕性。

 关于防诈骗的个人心得

  今天听听了防止欺诈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欺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观察,有防范意识,不要让自己上当,不要有害人的心,防止人的心,不管有多亲近的朋友,还是看起来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识到对我们有害的人的讲座主要是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欺诈

  第一,欺诈者在网上找到你的信息,用信息和电话欺诈,冒充朋友和家人的账号汇款,这时我们不能盲目地付钱,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需要朋友和家人。

  其次,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朋友圈也开始活跃起来。这出现了很多转发信息。例如,某个孩子被绑架需要转发宣传,这激发了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很多人转发,其中有病毒,这种病毒会使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欺诈,成为欺诈的推进者,虽然不是我们的意图,也不是善意,但是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些活动需要扫描,很多人为了便宜而扫描,其中也有病毒。

  第四,有些当选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门娱乐活动都说你当选了,而且价值很高,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便宜和馅饼等。

  第五,有些信息些信息链接。点击可能是病毒。

  第六,有些电话从通话开始扣除费用。对于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骗局,所以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的欺诈,以买票为例,火车票在正月很受欢迎,有些车站的人说有内部的人,可以帮助买票,而且价格相同,但是因为只能进入员工的通道,所以不能带行李,需要人,这时急于回家的心理会进入这个欺诈

  我也经历过很多诈骗,高中毕业的时候,教育局的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助学金,他可以正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很困惑,而且收到助学金,自己把自己的钱转到账号上,那就是明显地要求汇款

  另外,芒果台抽取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高的笔记本电脑和金机号码,获得有价值的笔记本电脑和金钱数量,点击链接,这样的欺诈很容易被识破,所以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失去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要加强抵抗力,不要相信占便宜,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要升级我们的思维意识,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要成熟,我们的经验不够,现在就要加强防范,不要上当

  关于防诈骗的个人心得

  今天晚上学院组织看防诈骗电影,影片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各种诈骗的案例。看完本影片,我深受影响,真切的感受到诈骗真的是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就像影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切莫上当。”诈骗形式主要有街头诈骗、网络诈骗等。诈骗人员很狡猾很“聪明”,他们的诈骗对象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办作假医生,假出车祸者,假出差者,假老师,假朋友,假同桌的你,假女儿等各种身份,骗钱、骗物。他们触碰着道德的底线,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否则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们最开始时用好听的语言劝告你,用你的家人的性命危机恐吓你,利用你的善良,你的担心,你的良知,做最没有良知的事情。

  其实,诈骗在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每年大一新生来校之际,此时诈骗分子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目标,利用他们对大学的不熟悉,以及对大学美好的憧憬,利用他们的善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骗取新生的信任,对其进行“洗脑”,进而诈骗成功。

  往事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我青涩少女一枚,独自一人来武汉上大学。来大学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骗,对我这个对大学充满幻想的小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记得当时刚来为自己买完生活用品回寝室,一学姐自称是关心学弟学妹敲我们的门,她进来后就大谈她的大学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军训、不要想家之类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学姐真的很好,觉得学姐很亲切。

  但是呢,当她讲完讲完这些后,就开始说让我们买英语资料,考四级、六级各种资料,推荐我们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学校大一是不可以考英语四、六级的。还有就是一份要200块钱,对我们来说数目还是很大的。都怪我们耳朵软,相信她,就买了她的资料,刚开始时,她还有给我们送几份报纸、一本词典,然后就杳无音讯了。

  学姐骗学弟学妹这种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是一种变相诈骗行为。我认为这种行为和我们影片中看到的诈骗分子欺骗老奶奶、善良的路人、担心孩子的妈妈、怀念旧情的同桌的你一样,是很不道德的一种行为。

  被骗,在很大程度上是诈骗机关的人员太“聪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骗人员的某种贪便宜的心理,软弱善良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不被骗,就要练就防诈骗、反诈骗的自我保护心理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对人对事,要擦亮眼睛,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关于防诈骗的个人心得

  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我曾经也被经历过很多骗局,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人自称教育局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一笔助学金要领取,他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而且领取助学金还要自己将自己的钱转到一个账号,它才可以返钱给你,这就是明显的要我们汇款,此时我们绝对不能汇款。另外,手机上也经常会有那些中奖的信息,比如芒果台抽中了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钱数,然后有一个链接需要点击,这样的骗局我们都很容易识破,所以不要想占小便宜,避免失了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应该加强抵抗力,不要去相信占便宜的事,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升级,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该成熟一些,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够,现在就应该加强防范,不要让自己受骗!

关于防诈骗的个人心得  20xx年5月6日,我们班开展了防诈骗观影活动。该影片介绍了我们有可能遇到的骗局以及应采取的对应防骗手段为主要内容,提高同学们的防骗意识。诈骗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时刻屡次发生我们周围。因此,我们对这次班会的内容非常认真。我们观看的影片介绍了诈骗的定义和特点,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许多诈骗手段,如:atm机诈骗,网络诈骗等。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骗局,我们都不禁提出了疑问。而我们结合图文和自身收集到的案例向同学们解释其中的”技窍”后,大家头上的疑团才开始散开。诈骗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但是人们在第一次知道这些诈骗手段时的反应还是比较惊恐的。

  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诈骗的预防就必须做到: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高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社区软技术预防派出所安全防范

作者简介:方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警察管理。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安全防范是其基础工作。如何有效减少辖区可防性案件和多发案件的发生,织牢维护辖区治安秩序的防范网络,确保辖区一方平安,是派出所安全防范工作必须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社区软技术预防犯罪进行分析,试图为派出所安全防范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参考。

一、社区软技术预防犯罪提出的背景

社区软技术预防犯罪是西方预防犯罪的新型模式和有效途径,它针对技术预防而提出,强调以观念预防为主,提高观念预防意识,并借助简单的技术预防措施加以科学评估的预防犯罪方法。

技术预防曾于20世纪70年代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认同,如北美建立了“Crime-FreeCity”(无犯罪城)的试验,即普遍采用防盗门、防盗栅栏、电子报警系统等,居民躲入小城,人不离警犬,处处是预防犯罪的暗道机关。此种做法的假设是:犯罪分子来源于社区外部,只要在住宅区外部架设铜墙铁壁,就可以把犯罪分子阻挡在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犯罪过程中,多数犯罪嫌疑人进入的是没有防护设施的空间,技术预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阻止犯罪嫌疑人进入一定区域,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对于预防犯罪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但实践结果表明:犯罪的侵害不仅源于外部,更多的危险源于内部,单纯重视技术预防只能转移犯罪,而不能根本遏制犯罪。基于此,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转向以居民自我警务为主,重在鼓励公众参与,增加家庭的安全观与个人的防范意识,辅以部分技术预防的措施,树立自我警务与全民皆警的理念,注重观念预防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形成以整个社会为主体的强大的抑制犯罪的能力。软技术预防犯罪由此应运而生。

二、社区软技术预防犯罪的方法

作为社区预防犯罪的全新理念,软技术预防犯罪为英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崇。英国警察在长期的警务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犯罪的方法,其主要包括:

(一)组织邻里守望

邻里守望制源自美国,后被英国加以推广。它是由地方政府或者警察机关发起,由社区居民自愿组织起来进行邻里守望相助的一种制度,其在取缔青少年罪案和维持社区安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提高警惕”是邻里守望组织印在宣传招贴上的口号。在英国,邻里守望组织共有成员1000万人,平均每5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个属于邻里守望组织的成员,任何成员只要发现邻区出现可疑人物或可疑事件时,他们就立即通知警方和组织的其他成员。邻里守望组织在夜间负起巡逻任务,注意各种少年罪犯。老人从窗口向外观望,警惕可能发生在周围街道上的麻烦事情。此外,邻里守望组织提供各种防范罪案的“秘诀”,如在路上行走时应穿上轻便实用的鞋子,一只手空着,以防被歹徒攻击;驾车时绝不要接载要求搭顺风车的人。邻里守望制调动了公众自我防卫与邻里互防的积极性,起到了震慑犯罪、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了解、再造社会和谐的作用。

(二)强调观念预防意识

英国警察部门注重社会公众的自我预防意识,在英国随处可见预防犯罪的安全警语,而在各郡市警察队总部,公众可免费获得预防犯罪的宣传手册。这些宣传材料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内容全面,包括防入室盗窃、防人身攻击、防拐卖、妇女人身安全、老人安全,等等。因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是英国警察警务活动的主要关注对象,社区软技术预防往往针对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开展防范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违法犯罪对其侵害。如英国警察在巡逻时将写有“SaynotoStrangers”预防犯罪的玩具免费发给孩子们,教育儿童养成防拐骗的意识,强化青少年的安全保护。此外,英国警察部门针对不同的犯罪形式开展对被害人的救助,减少违法犯罪对被害人心理的进一步影响,如建立被害人救援和安全咨询机构,这些机构一般是由警察、社区或者志愿组织共同建立,包括案件被害人救助中心、受虐待儿童之母和儿童安慰热线、老年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

(三)注重财产标刻

英国警察部门将财产标刻作为软技术预防犯罪的重要方法加以宣传,以有效保护英国公众的财产安全。贵重财产标刻法是英国警察部门告知英国公众的重要方法,即在居民的家用电器、珠宝等贵重财产的指定部位刻写主人的姓名、邮政编码等标识。英国警察认为,就入室盗窃而言,犯罪分子盗窃的目标主要是那些价值高、易携带、易销赃的家用电器、古董和珠宝等贵重财产。保护这些贵重财产的有效方法就是在上面标刻财产主人的姓名与邮政编码。此外,英国警察部门免费颁发“财产标刻声明牌”。声明牌上写道:“我家所有贵重财产都刻有姓名与邮政编码。”此种方法可对犯罪分子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慑,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犯罪。

总之,社区软技术预防犯罪寻求警察与社会及公众的互动合作,体现了以社会为预防犯罪的主体,这正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那么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要以社会资源为警力后备”警学原理的实践观照。

三、对我国派出所安全防范的启示

(一)加强社区意识防范

公众意识防范观念的有效确立,是维护辖区良好治安的治本之举。社区意识防范,即通过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促使社区公众自觉参与安全防范,使安全防范技能技巧深入人心,内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其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向社区介绍防盗、防抢、防骗等常见多发案件的防范技巧,如家门防盗法、底层住户、门窗防攀爬法、防“两抢”的技能技巧、如何识破街头骗术、如何防止盗用信用卡等;二是宣传技防、物防设施的效能及使用方法,如选购防盗门把“三关”、家庭智能报警系统的使用方法、防爬刺的功能等;三是针对防范的薄弱环节提供对策,如电瓶车防盗法、单身女性如何防被害、小学生针对敲诈勒索和抢劫的应急技能技巧等。

派出所要根据辖区发案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多种形式的社区意识防范:一是进行口头宣传,如每周治安分析口头通报、入户宣传;针对重大案情开展特别提示、法律咨询、专题讲座、现场会等;二是书面宣传,如向场所、行业、居民住户免费发送安全防范手册、防范宣传卡通画、楼道张贴“警方提示”,张贴、悬挂横幅、标语、出安全防范宣传黑板报及橱窗等;三是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台警方提示、治安播报、警方在线等方式进行;四是网络宣传,即在网上开设网页,向公众防范信息,征集防范技能技巧,以提高辖区公众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

防拐骗安全应急预案篇10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和分析评估,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设置应对预案。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幼儿园安全教育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借鉴!

幼儿园安全教育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教给安全防护知识

1、选择既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又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材,如让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等。

2、利用早谈、晨间活动、.中教育活动时间定时或随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图片、或影视教育,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观看电视,了解安全信息,并引导幼儿讲述图片或电视中看到的火灾及发生为灾的原因。帮助幼儿了解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幼儿对防火、防灾的*惕性和防范能力,并让幼儿知道“119”是火*电话号码、应如何自救等。

3、教给幼儿一些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生活的常识,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碰,如小*会割伤、开水烫伤、玻璃会扎手等。教会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的时拨打的救援电话。

4、通过图片、录像教给幼儿流感(如*型h1n1流感)的防控常识与措施。加强用水、用火、防拐骗、饮食、防流感h1n1、用物及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并做好记录。如经常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食物等。

5、开设专题讲座。请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传授自护常识,以提高孩子们的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如: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自救,被坏人拐骗时如何逃脱等。

6、组织幼儿进行消防、防震自救演练,掌握逃生自救技能。

二、把好一日活动安全关

1、及时排查幼儿活动环境的各种安全隐患。

2、坚持带班时不让幼儿离开教师的视线。

3、随机制止幼儿的不安全行为,如发现幼儿玩锐器时及时制止。

三、家园配合

1、通过家长会、家教栏、家访、qq群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知识和方法,及如何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使家长成为园外安全教育的教师,负责实施家庭中的安全教育,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时刻做到:家园密切配合,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

2、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签订安全责任状。

3、严格执行安全的接送制度。坚持用接送卡接送、无卡签名,托他人带的电话告知当班教师,得到确认、允许、签名后方可带孩子离开。

幼儿园安全教育计划范文参考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职责,在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为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学习简单的安全自救方法,我班制定了一份安全教育计划:

1、活动安全教育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不携带危险物品进行游戏(如:剪刀、玩具等尖锐物件),游戏中不做危险动作(如:头朝下滑滑梯、由下向上爬滑梯、不攀爬等),不擅自离开集体,同伴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不挤不撞,不(打、推、咬、抓)人。

2、进餐、午睡安全知道不吃不洁净与变味发霉的食物,进餐时注意带刺带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热菜热汤时的安全事项。午睡时不玩衣物(如:扣子、珠子、发夹、拉链等),不蒙头睡觉,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午睡室楼梯)。

3、生活安全教育幼儿不动插座、电板,以防触电,不将手指放在门、窗处,以防夹伤,注意不玩水、火、肥皂以及消毒物品,教育幼儿入厕时不推不挤,以防撞伤、碰伤。

4、药品管理安全请家长配合将需吃药的幼儿的药品上写明姓名、剂量、时间等,教师做好药品管理工作,以免幼儿误食。

5、接送安全来园要进班,并与教师相互问好,不在园内其他地方逗留;离园时必须与教师道别,并说明来接者的身份,不跟陌生人离开或擅自离园。

6、家庭安全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及家居生活安全与家居活动环境安全(如:烧伤、烫伤、触电、中毒、摔伤等预防教育工作)。

7、简单自救方法识别特殊号码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时教育幼儿不可随意播打这些号码。熟记自家住址、电话号码、父母姓名等,训练引导幼儿识别方向,告诫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随意开门。遇到危险时,教育幼儿学会躲避(如: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培养幼儿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理。

幼儿园安全教育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将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本人将本着保护和教育并重、帮助和提高共进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预设丰富的安全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以落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对陌生人、危险事物等有警惕心。

2、学习预防危险、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遇到危险能保持冷静、尝试解决或预防危险。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

三、具体措施:

我们将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安排安全活动内容,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多种方式,努力达到安全教育活动目标。

生活环节

1、来园:

注意幼儿的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热情招呼幼儿,注意他们是否带有危险物品,如:别针、纽扣、小刀、硬币、铁丝、玻璃器皿等。如果有,要及时将其收藏,以免发生意外。

2、晨间活动:

按照活动计划表或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前,检查场地、器械的安全性。较高气温的情况下,组织幼儿在阴凉处活动,以平和活动为主,提醒幼儿休息、擦汗、调节活动量。教育幼儿正确、安全地使用体育器械,用正确的方法运动,如走跑跳攀爬钻等,防止幼儿互相碰撞,提醒幼儿注意运动方向,灵活躲避。

3、早操:

要求幼儿有力度、合拍地做早操,对个别体弱幼儿可以安排其适当休息。

4、晨谈:

教师可以根据预设的晨谈内容与幼儿讨论、交流,也可以根据临时情况变动。交谈内容:怎样玩滑滑梯又有趣又安全;喝水也要讲科学;用伞的安全;厨房里的安全;怎样用学习工具等等。

5、午餐:

要求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安静用餐,不打闹、嬉笑,以防止饭菜误入气管内。吃完后自己收拾残渣倒进桶中。

6、午睡:

睡前提醒幼儿解好小便,自查有无玩具、小颗粒材料、危险品带入寝室内,教师复查。在幼儿睡时,教师和保育员要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看到幼儿蒙被、咬被等情况要及时制止。

7、下午游戏:

游戏活动所用的材料、工具必须安全、卫生,尤其要检查剪刀、铅笔塑料玩具等,是否太尖或有损害。要教育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切勿以尖端指向自己或他人,切勿手持工具在室内跑动,用完后要及时放入盒子内。

8、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