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十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十篇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16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8-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培养知识人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数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世界各国均将数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高中教育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中承担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阶段学生正值生理、智力、心理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发展。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经典内容,其中圆锥曲线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坐标系、曲线与方程基本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奠基性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圆锥曲线教育模式仍秉承以口授、习题练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1]。笔者对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现状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1.圆锥曲线教学重要性与国内研究现状

1.1圆锥曲线教学重要性与必要性

(1)圆锥曲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解析几何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深入学习解析几何乃至高等数学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研究发源于古希腊,在引入笛卡尔坐标系后飞速发展,在各学科高度渗透化的今天,已成为一门奠基学科。通过分析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可充分了解曲线、代数方程相互转化的理论基础[2]。

(2)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前各省关于圆锥曲线教学要求基本相同,基本课时在10~16个课时之间,圆锥曲线在国家统一高考数学卷分值所占比例约为10~36%,平均13.3%。

(3)在新课改形式下,圆锥曲线教学要求不可避免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否与新课改要求存在矛盾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从新课改要求来看,探索更新颖、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热点,两者也为圆锥曲线教学提供了一定思路借鉴。

1.2圆锥曲线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研究主要体现在:①对比教材,寻找共同点与异同点,讨论优缺;②丰富圆锥曲线和方程结合形式,体现方程在圆锥曲线研究中的重要性;③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圆锥曲线教学,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④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解题思路;⑤将向量运用于圆锥曲线研究之中;⑥从解题思路方面研究圆锥曲线。

2.圆锥曲线概念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师方面

①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圆锥曲线教学地位均比较重视;②高中数学从难度、深度与覆盖面上远大于中学,高中教师普遍认识到圆锥曲线教学中思维方式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学生理解能力普遍缺乏信心;③经验性教学仍为重要教学方式,部分教龄较高的教师已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对教材中圆锥曲线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老旧的教辅书教学情况普遍存在;④从教学方法上看,仍以传统的讲授、练习法为主要教学方法;⑤对新教材课后相关探究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对学生数学理念的培养[3]。

2.2学生方面

①因填鸭式、反复练习式教学,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概念一知半解现象较普遍,对圆锥曲线学习态度较消极;②预习、复习率低,主要原因为学习较紧张,学习任务繁重;③对曲线与方程之间关系的认知有待提高,对课程内容整体性、系统性把握不够,不能充分体会教学的意图与思想;④缺乏课外学习的途径[4]。

3.圆锥曲线教学具体策略

3.1圆锥曲线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圆锥曲线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圆锥曲线教学轻概念重方法,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锥曲线课程内容与要求。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而学生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成为难点。

概念教学的引入方式选择非常关键,引入方式是圆锥曲线教学的起点。圆锥概念教学策略:①相关概念相互渗透,将具体问题与定义紧密结合,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②概念教学还应注重“再创造”,使学生亲身体检概念的内涵,获得愉悦感。

3.2圆锥曲线几何教学策略

(1)充分体现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函数方程在初中便已有涉猎,由函数方程引入圆锥曲线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简入难,使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2)巧妙运用圆锥曲线方程中参数a、b、p,使学生充分理解三种参数相互渗透的关系。

3.3圆锥曲线综合思想教学策略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教学过程是一致的,具体过程如下:画图―定义―方程―性质―具有运用,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流程,把握学习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设而不求”思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思维而非方法,逐渐加强学生对圆锥曲线概念、方程各参数意义与相互渗透的关系的理解。

4.圆锥曲线教学思想

4.1情境教学

教学是师生充分交换思想的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自身熟悉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可通过回忆、印证加深印象,提升理解效率。圆锥曲线是一种抽象化、标准化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这种点线图形,这就需要教师将现实中的情境改造成为教学情境,赋予圆锥曲线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体验感。这种情境的设置是一门艺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驾轻就熟,运用得当。

4.2注重学生思维品质与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圆锥曲线教学课时非常有限,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又较为繁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非常关键,主动学习的效率远高于被动学习。教师在进行圆锥曲线教学时应精心设置例题,例题涵盖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延伸性。教师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可顺势而为,在解决一个设问的过程中或过程后,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多次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此外,例题应尽量相互渗透,具有可比性,便于总结[5]。

5.小结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与难点,当在新课改形式下,现有的教学策略已不能满足需要。笔者对所在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点浅见。

参考文献:

[1]冯艳红.圆锥曲线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33-38.

[2]石小丽.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分析及其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3:29-33.

[3]陈立.超级画板辅助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12-14.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学习平台;高职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4-003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学习逐渐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线学习以其开放、灵活、不受学习时空局限以及支持个性化学习等特点获得了全球学习者的青睐。

关于在线学习,学者们没有严格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泰瑞・安德森(terryanderson)指出,在线学习是通过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支持,以此收获知识,建构个人意义,并伴随着学习过程一起成长[1]。约翰・巴格利(JonBaggaley)称在线学习为“一场新约运动”,不过是在线教育的升级版而已[2]。钟志贤教授则认为,在线学习(e-learning)也就是网络化学习,即在网上建立教育教学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3]。

在线学习的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不断演变出更多的学习形式与模式,如典型代表mooC、SpoC等等,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学习、e-learning以及数字化学习等都属于在线学习的范畴。本研究中的在线学习取广义的范畴,既包括mooC、SpoC等典型的在线学习形式,也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e-learning学习形式。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同时,也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线学习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在线学习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阐释和反思,将为未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启示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线上调查的方式,分别选取了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东莞等地的15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发放问卷381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3.4%,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利用SpSS和excel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计主要维度如表1所示。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弥补在线问卷调查数据的不足,选取了部分学校的大学生对其在线学习情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你学习过哪些类型在线学习课程?你学习的时间长度、媒体设备、参与的线上学习活动有哪些?你在线上学习感受是怎么样的,遇到过哪些困难,对在线课程或者平台有什么建议?研究结果的分析对应调查研究的目标,主要从职业院校学生对在线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三、对在线学习态度与参与现状的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如下:男生189人(53%),女生167人(47%);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98人(27%)、124人(35%)、134人(38%)。在专业分布上,以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62.1%,符合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年级和性别分布较为均衡,样本结构合理。

(二)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与态度

在对在线学习认知与态度的调查中,样本总体上有68.0%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对专业学习和发展有明显帮助,有28.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占3.4%。研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态度倾向进行了交叉统计,具体见表2。尽管各年级学生对在线学习作用的认识比例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在线学习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

(三)参与在线学习的现状

1.对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的分析

总体样本学生平均每周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在7小r以上(即平均1小时/天)的占65%,可见在线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较为普遍,但学习时间在10小时/周以上的学生比例仍然较低,仅占29%;学习时间不足3小时/周的学生也有13%的比例,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方面存在不平衡状况,学习投入的时间总体仍然不足,这与高职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弱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投入时间的交叉分析发现,大一新生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相对较短,投入时间在6小时/周以内的占较大比例,为62%,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时间投入上总体多于大一新生,投入时间在7小时/周以上的学生分别占72%和77%。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对在线学习时间有了更多的投入。

2.对在线学习类型的分析

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最多的在线学习依然是网络教学课程(占84%),而这些课程大部分由专业教师督促引导学习。其次是微课和视频公开课,分别有44%和26%。而如火如荼的慕课课程,表示学习过的学生仅占12%,可见幕课在高职院校的推广亟待加强。具体见图1。

究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首先慕课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我约束力不够强;其次,当前的高等教育优质慕课课程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因此,未来开发面向职业教育的优质慕课课程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慕课学习的行列。

3.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

“从设计的角度看,在线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监管规则、学习支持、评价规则和学习资源6个构成要素。”[4]关于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可以视为是对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研究的一部分。学生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图2可见,在线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为“阅读教学课件ppt”,占85%以上,其次为“观看在线视频”(61%)和“完成在线学习任务”(51%)。而师生交流(21%)以及同伴交流活动(17%)较少,主动学习拓展资源的学生更少(16%)。可见,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在线学习主要以阅读课件和观看教学视频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线上学习师生以及生生交流较少,协作学习与交流尚不足。

四、对在线学习需求的分析

(一)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

根据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将大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归为以下8项,对样本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学生性别进行了交叉分析,见表4。

通过分析,样本总体上有78%的学生希望“教学课件或视频生动有吸引力”,在男生中该项比例高达83%。正如尼尔・安德森(neilanderson)等指出的,要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提高在线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学生有兴趣,才能更好开展学习[5]。样本中有63%的学生希望课程设计为“层进式教学内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层进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尹睿等的研究中也指出,当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时会使学习者的认知投入明显降低[6]。

另外,有56%的学生希望课程“学习任务明确”,这也符合麦克诺特等人(mcnaughtetal.,2012)的研究结论,即良好的任务设计是促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关键。通过对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女生在线学习中对“层进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答疑辅导”“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清晰”等引导类课程设计更加依赖,而男生则更多的关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多种媒体呈现知识”等方面。

从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在线学习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习而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要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及时辅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维持在线学习的持续有效展开。

(二)对在线学习资源类型的需求分析

研究结合慕课、网络课程以及e-learning等多种在线学习的特点,将在线学习课程的资源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计算机虚拟仿真环境任务,卡通动画等素材构成的多媒体课件,文本、表格等网页形式,课堂实录或其他教学长视频,微课视频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知识碎片化的结果,突出了知识学习的重点、要点和重要内容,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这里将微课视频与其他长视频区分单列。

通过对以上5种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需求调查分析发现,微课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线资源形式,分别占71%和58%,其次是文本(27%)和虚拟仿真任务(23%)形式,而学生对课堂实录及教学长视频则兴趣不高。可见学生们需要的是灵活、生动的便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形式。对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在线课程的教师及设计者提供参考,在线课程在资源媒体设计上要符合信息时代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在线学习。

(三)对在线学习平台功能的需求分析

目前在线学习的平台品类繁多,除了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一些远程学院,互联网公司创办的在线教育以及全球高校优质mooC课程等等。正如李雁云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学习平台的流畅性、易用性和稳定性对网络学习的效果有显著影响[7]。

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需求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为“移动端支持”,高达89%,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支持对在线平台来说非常重要;其次,为“学习进度提醒”以及“学习导航”,分别占56%和54%;再次,学生对在线交流(27%)和学习主题相关资源推送(17%)也有较多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习者对于平台的易用性和交互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设计良好、性能优良的在线学习平台可提高用户体验。

五、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列举了部分关于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典型观点,见表5所示。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相关理论,提取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习者、学习平台、课程和环境四个维度,提取9个要素,如表6所示。同时针对这四个维度的因素,选取4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半开放式访谈,其中实地访谈9人,网络访谈11人,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分析。

调查中样本学生根据自身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打分(影响很大,5分;影响较大,4分;一定影响,3分;影响较小,2分;毫无影响,1分),各要素平均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课程内容设计(4.4)、平台易用性(4.05)和网络流量费用(3.42)。排在后三位的因素分别是:信息技术水平(2.56)、学习习惯(2.01)和外界干扰(1.02)。

分析以上因素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首先,课程内容设计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最大影响因素,内容设计是在线学习的核心,包括内容组织、资源呈现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平台的易用性,也是关键要素,表现为交互友好、易用等。这两项因素的得分数据离散程度较低,可见样本得分情况一致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线学习的流量费用对大学生们来说也会形成一定的经负担,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其次,学习支持、学习平台交互性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也是影响在线学习的较大因素。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对在线学习已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外界干扰因素虽然在各因素中得分最低(1.02),但数据的离散程度较高。可见该因素对样本学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在线学习活动中也不容忽视,学生在线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影视娱乐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六、策略与建议

调查分析发现,尽管各种在线学习形式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在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中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此管窥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概貌,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们参与和开展在线学习,同时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

(一)职业院校学校层面的战略支持

高职院校要重视在线学习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重要影响,要积极推动实施各项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在线学习课程数量和质量建设,增加在线学习资源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力量如教育技术中心等,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的培训工作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曾提出“阻碍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数字素养”,并且主张“培养数字素养需要政策支持,既对职前和在职教师开展培训,也需要对在校学生开展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和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训。

关于教育技术能辅助教师开展变革型教学中,焦建利教授对一线教师的建议是,“第一,提高信息素养”,提高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对新技术保持好奇心”,“第三,做到率先垂范。”[8]这三点是对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非常中肯的建议。对学生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加强培训工作尤显重要。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进在线教育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在线课程,提高在线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其意义也在于推动优质职业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1]terryanderson,RandyCarrison.theroyandpracticeofonlineLearning[m].2004:4.

[2]年智英,陈丽.约翰・巴格利:在线学习――一场新约运动[J].中国教师,2014(02):5-7.

[3]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4]李松,张进宝,徐b.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72.

[5]尼尔・安德森,卡洛琳・蒂姆斯,卡林・哈吉哈希米.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在线学习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14(9):5-12.

[6]尹睿,徐欢云.国外在线学习投入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开放教育研究,2016(6):89-97.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3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培养知识人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数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世界各国均将数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高中教育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中承担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阶段学生正值生理、智力、心理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发展。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经典内容,其中圆锥曲线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坐标系、曲线与方程基本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奠基性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圆锥曲线教育模式仍秉承以口授、习题练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1]。笔者对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现状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1.圆锥曲线教学重要性与国内研究现状

1.1圆锥曲线教学重要性与必要性

(1)圆锥曲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解析几何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深入学习解析几何乃至高等数学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研究发源于古希腊,在引入笛卡尔坐标系后飞速发展,在各学科高度渗透化的今天,已成为一门奠基学科。通过分析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可充分了解曲线、代数方程相互转化的理论基础[2]。

(2)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前各省关于圆锥曲线教学要求基本相同,基本课时在10~16个课时之间,圆锥曲线在国家统一高考数学卷分值所占比例约为10~36%,平均13.3%。

(3)在新课改形式下,圆锥曲线教学要求不可避免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否与新课改要求存在矛盾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从新课改要求来看,探索更新颖、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热点,两者也为圆锥曲线教学提供了一定思路借鉴。

1.2圆锥曲线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研究主要体现在:①对比教材,寻找共同点与异同点,讨论优缺;②丰富圆锥曲线和方程结合形式,体现方程在圆锥曲线研究中的重要性;③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圆锥曲线教学,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④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解题思路;⑤将向量运用于圆锥曲线研究之中;⑥从解题思路方面研究圆锥曲线。

2.圆锥曲线概念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师方面

①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圆锥曲线教学地位均比较重视;②高中数学从难度、深度与覆盖面上远大于中学,高中教师普遍认识到圆锥曲线教学中思维方式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学生理解能力普遍缺乏信心;③经验性教学仍为重要教学方式,部分教龄较高的教师已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对教材中圆锥曲线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老旧的教辅书教学情况普遍存在;④从教学方法上看,仍以传统的讲授、练习法为主要教学方法;⑤对新教材课后相关探究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对学生数学理念的培养[3]。

2.2学生方面

①因填鸭式、反复练习式教学,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概念一知半解现象较普遍,对圆锥曲线学习态度较消极;②预习、复习率低,主要原因为学习较紧张,学习任务繁重;③对曲线与方程之间关系的认知有待提高,对课程内容整体性、系统性把握不够,不能充分体会教学的意图与思想;④缺乏课外学习的途径[4]。

3.圆锥曲线教学具体策略

3.1圆锥曲线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圆锥曲线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圆锥曲线教学轻概念重方法,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锥曲线课程内容与要求。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而学生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成为难点。

概念教学的引入方式选择非常关键,引入方式是圆锥曲线教学的起点。圆锥概念教学策略:①相关概念相互渗透,将具体问题与定义紧密结合,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②概念教学还应注重“再创造”,使学生亲身体检概念的内涵,获得愉悦感。

3.2圆锥曲线几何教学策略

(1)充分体现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函数方程在初中便已有涉猎,由函数方程引入圆锥曲线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简入难,使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2)巧妙运用圆锥曲线方程中参数a、b、p,使学生充分理解三种参数相互渗透的关系。

3.3圆锥曲线综合思想教学策略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教学过程是一致的,具体过程如下:画图―定义―方程―性质―具有运用,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流程,把握学习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设而不求”思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思维而非方法,逐渐加强学生对圆锥曲线概念、方程各参数意义与相互渗透的关系的理解。

4.圆锥曲线教学思想

4.1情境教学

教学是师生充分交换思想的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自身熟悉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可通过回忆、印证加深印象,提升理解效率。圆锥曲线是一种抽象化、标准化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这种点线图形,这就需要教师将现实中的情境改造成为教学情境,赋予圆锥曲线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体验感。这种情境的设置是一门艺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驾轻就熟,运用得当。

4.2注重学生思维品质与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圆锥曲线教学课时非常有限,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又较为繁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非常关键,主动学习的效率远高于被动学习。教师在进行圆锥曲线教学时应精心设置例题,例题涵盖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延伸性。教师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可顺势而为,在解决一个设问的过程中或过程后,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多次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此外,例题应尽量相互渗透,具有可比性,便于总结[5]。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圆锥曲线教学;创新;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全面进入了经济知识时代。在高中数学当中,圆锥曲线成为重点教学内容,高中学生也感受到了学习圆锥曲线知识的难度以及重要性。经过笔者充分有效的数据调查,发现学生对圆锥曲线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表现在:上课能够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但是学生懂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自己动手操作起来时便变得极为棘手;特别是在圆锥曲线延伸知识的求解上,学生完全无从下手。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的层面上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得不深刻,对延伸的知识更是“无能为力”。鉴于此,本课题对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现状分析

1.基于教师层面,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无论是对圆锥曲线知识在高中教学课堂上的重要性,还是对圆锥曲线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思路,教师都讲解得非常清晰;其次,对圆锥曲线教学的课堂要求和目标认定上,教师凭着传统的教学经验,以此解决圆锥曲线问题。而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展示教学模式的优良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不太注重教学过程的演示,充分注重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地理解解题的思路。

2.基于学生层面,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学生不能充分地进入圆锥曲线课题的教学课堂,对圆锥曲线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充分,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和思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教师对圆锥曲线解题过程没有进行很好的演示,导致学生在对圆锥曲线重、难点知识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渐渐地,这一系列的结果让学生感觉学习圆锥曲线知识比较困难。

二、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创新研究

面对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从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充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启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传授知识与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答。在学生对难点知识充分掌握后,教师还应该适当地表扬学生,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尽量创新,就应该坚持从实践到探索再到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方式充分融入课堂,对圆锥曲线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再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这样便能进一步提高高中圆锥曲线教学的教学质量。

如: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知识点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供解决这个知识点的一种方法,即是“韦达定理”。另外,圆锥曲线的准线、切点以及焦点是解决圆锥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况,适度地表扬或者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学习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这一重点知识的乐趣。

2.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只要听到“数学”这两个字就怕了,更别提什么学习兴趣了。因此,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中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尤为重要。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植入课堂。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知识之前,教师首先提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转轨道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联想和思维扩展,进而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充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示,实现课堂教学的系统化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正确的结果很重要,但在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也非常重要。在高中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求解的结果,应该注重解答过程中的各方面诠释,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圆锥曲线的知识点。例如:教学例题中已知椭圆C和点p(8,2),过点p作直线分别交椭圆于a、B两点,并在线段aB上取一点H,求解动点H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它的难点在于“多动点”让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教师就应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运用参数法求解。首先考虑的是选定参数,其次是想办法设法把点H的横、纵两坐标分别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除参数的方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鉴于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示,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系统化。

本课题通过对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现状分析,进一步就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的重要性。相信运用一些创新的、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教学方法,将能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席明闰.圆锥曲线中的常用方法[J].科技资讯,2011,1(13):15-19.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5

上好“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课必须明确下列问题:

一、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课是人教版a版教材,必修二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第二章研究图形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研究图形性质方法──解析法,解析法是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方法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这种方法的具体特征,是实现向解析法过渡的最好案例,它为今后如何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二、明确本节课研究的重要问题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础上探讨了确定直线的另一种方法,即利用直线上一点和倾斜角能确定一条直线,并利用代数方法表示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倾斜角和斜率,然后进一步利用倾斜角和斜率研究直线的位置状态以及直线间的关系.

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斜率计算公式,能熟练准确地应用斜率公式.

难点:归纳概括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推导斜率计算公式,利用倾斜角求斜率,利用斜率求倾斜角.

四、明确教学目标

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2.能准确把握斜率公式的应用条件以及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出直线的斜率.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倾斜程度”的探究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上好“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课,除了明确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方法要得当.

(一)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还有没有确定直线的其他几何要素?通过直线观察,探索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还有倾斜角一点.那么什么叫倾斜角呢?结合图形,共同确定倾斜角的定义和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了更清楚倾斜角定义的本质意义,师生进一步明确定义中的关键词,①x轴正向;②直线向上的方向;③夹角,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角才是倾斜角.学生在接受倾斜角的定义和取值范围时,可能有强加于他们的感觉,给学生时间思考观察,然后明白这样规定就能足以确定直线的倾斜程度了.为了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了相关确认倾斜角的练习,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问题,增强趣味性.

(二)任何数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归实践.因此,师生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与倾斜程度有关时,也许会异口同声:坡度!通过图形演示分析出坡度就是本节课所学的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出现了斜率的概念.水到渠成.自然地掌握倾斜角的正切值即为斜率,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没学三角函数,学生接受“不存在”有点困难,在直角三角形中也可以让学生接受这一事实.为澄清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几个问题,这样使学生更明确了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顺理成章地思考有没有其他表示斜率的方法了呢?回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问题上,追本溯源,点用坐标表示,那么斜率能不能用坐标表示呢?斜率是角的正切值,正切值又是线段之比,线段又能用坐标表示,这样不就实现斜率用坐标表示的设想了吗?学生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三)师生着手研究,为了更直观,借助多媒体,把直线倾斜角是锐角、是钝角、是直角、是0°角时各种状态都画出来,把直线上p1,p2点表示出来,然后把与倾斜角有关的三角形绘制出来.师生探索并研究出:

tanα=■(x2≠x1)学生在理解(180°-θ)与θ的正切值之间的关系时,有点困难,老师应告诉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再详细探究,让学生有所期待,留下余地,打下伏笔,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渴望.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旅游管理教学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等译.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m].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7

采用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对考试系统进行设计,将教学管理、在线考试、在线答疑与讨论等功能综合提供给用户,实现了学习者高效率的学习,为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考试;自动组卷;B/S;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6102

1引言

随着无线技术与3G、4G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信息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使用传统考试模式,每次考试都要经过出卷、考试、披卷、录成绩和试卷分析这几个阶段。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尤其是对相同专业、相同教材、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的迅速发展,传统考试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在线考试模式。在线考试系统采用无纸化方式,利用网络优势和计算机存储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系统自动对试卷进行评判,评判结束把成绩存入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名、汇总,最后根据成绩进行试卷分析。此种考试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考试阅卷、统计、试卷分析等工作都由计算机承担,大大的减轻了教师对考试管理的工作,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学水平;二是试卷根据题库中的题目自动组卷,因而避免了学生作弊和试卷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从而真正的实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总之,使用在线考试系统可以缩短考试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考试成本,增强考试的客观性。

2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在线考试方面起步比较早,目前己经投入使用的考试系统有很多,如美国toFeL、GRe等考试,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参加考试,还有思科、微软等大公司的国际认证考试,这些考试系统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使用者。随着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迅速发展,对于试题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自动组卷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实用考试系统层出不穷。美国novell公司在1991年应用了Cat进行认证考试,使考试的人数超过了百万人次。美国从1993年开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自适应考试模式,逐步减少传统的以纸笔为基础的考试模式,同时面向全国推出了“高级就业计算机科学考试"、“计算机文化考试"和“专业领域考试"三类考试。在美国,各种认证资格考试都采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资源管理局已于1995年4月建立“澳大利亚教育网",该网络包括了全部高等院校,而且还覆盖全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小学校。在英国,由英国计算机学会BCS和iDpm分别组织计算机考试,并普及到英联邦及其它国家。综上所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把计算机考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我国,考试系统起步比较晚,但发展也比较迅速。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教师在试题库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许多高校和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到课程的试题库研制工作中去,在试题库的模型建立、框架结构和选题算法上都获得了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在线考试系统现已在全国大多数高校普及,很多教师都用该系统进行课堂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目前网络考试模式主要有二类:C/S模式,B/S模式。(C/S)模式的考试系统,不便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功能实现上也比较繁琐,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也比较差,难以满足复杂组卷条件的要求。组卷速度慢,组卷成功率低,很难适应目前考试形式。

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属于“瘦”终端类型,其扩展性好,便于后期维护。所以,B/S是开发该系统的最佳选择。本文采用技术实现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需求分析。从用户分析和具体需求分析两方面对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的现状,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提出结论与建议,为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2)考试系统模块确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题目加入试题库,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成分分析。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题库管理模块;自动组卷模块;试卷评判分析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试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自动组卷模块利用多参数边缘法将试题随机抽取生成试卷;试卷评判分析模块实现阅卷、录入成绩、对成绩汇总并生成试卷分析。

(3)系统呈现。依据学习内容分类框架,设计出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移动学习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重点考察在线考试系统设计的研究现状,总结现有考试系统设计的缺陷与不足。查阅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中国知网(CnKi),以“在线考试、程序设计”为检索关键词,对十多年来(2000-2013)国内优秀硕士论文、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了解研究进展。二是通过网络资源、专著等,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为研究的深入作好准备。

(2)调查研究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在线考试系统需求情况,采用自编的“在线考试你准备好了吗”调查问卷对我校12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从学习者对在线考试系统的态度和学习期望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获取相关信息。

(3)案例研究法。

研究中采用了案例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使用互联网检索在线考试应用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而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总结,总结出当前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缺陷;其二,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线考试系统内容设计、一般过程模型的具体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4研究特色

4.1创新

(1)创新点一:引进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设计出程序设计在线考试系统,并对主要功能进行了实现。由于利用了多参数边缘组卷法,使得在试卷组织过程中,知识点分值分布合理,不会出现知识点扎堆的现象。解决了同时满足题型、知识点、难度系数三个因素进行抽题的组卷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创新点二:原型系统采用B/S结构,并通过考试系统单点登录的方法,有效的防止了考生作弊现象。

(3)创新点三:采用ajax技术对在线考试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在线答题功能模块,使考生答题更顺畅,交卷更方便。同时也缓解了服务器的巨大负担,提升了在线考试的成功率。

4.2重点难点分析

(1)分析了解组卷技术理论基础,对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做了细致的研究;

(2)了解国内外关于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在线考试对学习的影响。掌握在线测评的关键技术,对考试平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测试;

(3)对在线测评系统的环境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系统的设计原则做了探讨和研究;

(4)对基于B/S的在线考试系统做了系统设计,给出了理论模型;

(5)完成了部分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性能测试。

5结论

本系统应用了aSp开发模型和SQL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了B/S体系结构,完成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稳定可靠、自动组卷等特点。该系统可供多人同时考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提高了组卷阅卷的效率和考试的质量,体现了考试客观公正,降低了考试成本,获得了很多院校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总之,本研究中把多参数边缘组卷技术应用于考试系统的设计,来实现学习者在高效率的学习,也为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一定的社会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童小念,季建安.基于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2005,(5):5153.

[2]何健雄.基于JZee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3]洪峰,吴云飞.ajax技术优化在线考试流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5661.

[4]宋小波.基于ajax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7,(19):78.

[5]徐红勤.ajax在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7,(S1):349350.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疫情;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一、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9年12月份,一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疫情席卷而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疫情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防控疫情,避免疫情扩散,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范围的停课,由此全国也开启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云课堂,一时间线上教学模式成为主流。研究生群体也不得不居家学习,然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长期在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的的心理产生了冲击,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下文就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第一,关注力和思考力减弱。在疫情期间,研究生居家线上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情对研究生学业的影响,但是受家庭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业,加之家庭缺少学习的氛围,研究生很容易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休闲娱乐方面,由此耽误学业[1]。在疫情期间,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类软件给研究生带来了娱乐休闲时光,但是其背后反应的是研究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娱乐,导致思考力和关注力下降,由此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二,正常社交活动缺失,情绪压抑。疫情期间正是过年时期,往年研究生在家可以走亲访友,而受疫情影响,今年则只能呆在家里,正常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无法进行,由此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心理波动。随着隔离时间加长逐渐产生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有的甚至向父母宣泄情绪;而对于一些内向型研究生,则可能会采取采取非常规方式来宣泄情绪,由此极易导致研究生心理抑郁。此外,在疫情期间,研究生的状态相对有所松懈,缺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范,也会引发焦虑。

二、疫情形势下研究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受疫情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以下集中类型:精神抑郁、社交心理障碍。

(一)精神抑郁

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选择专业时一般都选择的相对较为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等学科,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在家学习过程中只能自行开展研究任务,线上教学只能作为辅助,学生、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商量和讨论,长期以往在繁重复杂的学习任务下,研究生可能户出现烦躁情绪,甚至会引发对未来职业的焦虑,导致抑郁。

(二)社交障碍

研究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更加注重自己的科研运作能力,而对于人际交往则并不擅长。在疫情影响下,研究生只能在家进行学习,面对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更少,由此会导致研究生的社交障碍进一步加剧,一旦长期封闭自己,就可能会导致社交障碍。

三、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家校协同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只能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掌握课堂,自行开展研究任务,但是对于研究生在家的动态,学校教师却无法全面了解,如虽然教师进行了远程授课,但是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心理健康状态如何却无从得知,由其是在疫情期间,压抑的环境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应重视发挥家校协同作用。作为学校,除了要对研究生开展正常的专业授课外,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进行远程在线疏导,如此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同时作为家庭,在研究生在家学习期间,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各项工作,保障研究生在家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高校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如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程、人际交往心理学等课程,要求研究生定期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及时发现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防范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站、广播、讲座等方式,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提升学生自我调试技能,使其能够自行调控负面情绪,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并掌握应对技巧。此外,也可以借助移动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的隐形教学,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研究生可以在网络是自行测试,及时掌握心理状态,并在必要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咨询。

(三)搭建四级心理辅导网络

为了有效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危害,应重视搭建涵盖四级的心理辅导网络,即心理委员---研究生导师、院级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在疫情形势下,心理委员要做好与研究生身心健康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在家线上教学的研究生可以通过远程交流方式向心理委员倾诉,由心理委员对研究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2]。作为研究生导师,不见要关心研究生在家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学习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应及时给予帮助。作为院级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应通过远程视频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引导研究生正确的倾诉和宣泄。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聘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旦发现研究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应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咨询。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mooC;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23-05

一、引言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为“慕课”。被人们视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意为通过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免费提供给遍布各地的学习者进行学习,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随即在我国掀起一场慕课热潮,国内诸多名校教师团队在Coursera、edx、Udacity平台上开设课程,并建设起自己的课程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等。与此同时,我国学者针对mooC开展各类的研究,公开数量急剧增长,因此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我们掌握国内mooC的发展脉路与认清研究主题分布状况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可以给有关研究者提供文献分析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展开mooC研究。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学的共词聚类方法,对我国当前mooC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分析和探讨mooC研究当前的热点与趋势。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主题词=“mooC”oR主题词=“mooCs”oR主题词=“慕课”oR主题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oR主题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检索式,选择年份范围在2012~2016年,在文献分类目录下设定学科领域在教育和信息科技等有关领域,共检索出文献数量结果为5416篇。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工作,得到的实际有效文献数量为5212篇。在知网文献管理中心分批次地将检索结果导出为Refworks引文格式,使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自带的Date格式转换功能,得到最终能够被软件识别的数据格式。

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对搜索文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分析采用的是CitespaceⅢ软件,它是由美国的陈超美教授运用Java程序开发的引文分析软件。基于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技术得到的知识图谱,可以展现出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变历程,并且会自动标识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表征的研究前沿[1],因此在科学文献中能够准确快捷地描绘出研究领域的核心热点与最新趋势。笔者使用CitespaceⅢ软件分析收集的mooC相关文献,对我国mooC研究文献的主题词频次与中心性做统计,并形成文献主题词共F网络图和聚类图谱,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mooC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三、mooC文献的年度分布

根据历年mooC研究成果的发表数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研究的历来状况以及整体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近5年以来我国mooC的研究呈现出逐年迅猛上升的势头。2012年,我国学者在核心期刊上仅有3篇文章发表,主要是对mooC课程模式和特点作介绍,处于新鲜事物的引进阶段,仅吸引到少数学者的关注;2013年,对mooC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共有178篇文章发表,表明mooC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2014年,mooC的研究成果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共发表了1344篇文章,说明mooC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5年,同比14年的研究成果数量还是保持大幅度的上升,总共有2823篇文章发表,同时2016截至到目前为止(具体时间为2016年6月5日),已发表1068篇文章,说明我国mooC的当前研究状况仍在持续的深入中。

四、mooC的研究主题分析

1.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通过设定CitespaceⅢ节点类型为“Keyword”进行共词分析,时间跨度在2012~2016年,时间区间为1年,筛选方式为topn=50,选择pathfinder算法,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共有124个节点和208条连线,其中每个节点的半径大小表示被引频次的高低,外面一圈圈的不同颜色对应的是相应的被引年份,连线的不同颜色表示首次被共引的年代,粗细代表被共引的次数。各色圆环标识为高共被引关键词聚类节点,代表研究核心热点或者前沿领域。

笔者根据CitespaceⅢ软件计算出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如见表1和表2所示,进一步对我国mooC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趋势作分析。在去掉“mooC”、mooCs”、“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主题检索词以后,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有在线课程(0.29)、在线教育(0.18)、教学改革(0.14)、开放教育(0.13)、斯坦福(0.13)、信息技术(0.11)、学习体验(0.10)、教学模式(0.09)、学习过程(0.08)等;关键词被引频次靠前的是翻转课堂(582)、教学模式(482)、教学改革(462)、在线教育(352)、高等教育(329)、高校图书馆(242)、SpoC(192)、大学英语(143)、学习过程(115)、自主学习(108)等。中心度与被引频次的关键词均能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从表中可以看到有些关键词不仅被引频次高,中心度也比较高,如在线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等,说明这些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凸显出在我国mooC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共词聚类分析,把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形成相似类团,从而能够让我们明确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2]。运用CitespaceⅢ软件生成带有标签的共词聚类视图,如图3所示,从聚类标签视图来看,我国当前的mooC研究主要分为七大聚类:

(1)聚类#0混合式学习,涵盖翻转课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传统教育、大学英语、SpoC、高职院校、开放式网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等关键词。

(2)聚类#1高校教师,涵盖在线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学习过程、斯坦福、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关键词。

(3)聚类#2开放学习,涵盖在线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方法、coursera、mooC平台、传统课堂、课堂教学等关键词。

(4)聚类#3服务创新,涵盖高校图书馆、高职教育、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混合式教学、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图书馆服务、应对策略等关键词。

(5)聚类#4教育革命,涵盖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学习体验、发展趋势、网络教学、网络教育、教育模式等关键词。

(6)聚类#5学习分析,涵盖的主要关键词有大数据、移动学习、互联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信息素养、人才培养等。

(7)聚类#6xmooc,涵盖的关键词有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课程、精品课程、联通主义、cmooc等。

2.我国当前mooC研究的热点课题

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结果,并以聚类图谱的关键词为线索,追踪相应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总结出当前我国mooC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1)围绕mooC构建的创新教学模式

mooC在广受追捧的同时,面对尴尬的高辍学率遭遇了人们对mooC学习效果的质疑,一些批判者指出mooC以教学微视频和章节测试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中行为认知主义教学法,没有能够针对学习者差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研究者围绕mooC的教与学问题进行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刘静静和张立国基于mooC教学平台,根据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和xmooC课程模式的特点,构建出混合学习环境下的mooC教学模式[3];曾明星等人分析了mooC和翻转课堂的两种教学模式特点,为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出以两者为基础的由情境、交互、体验和反思四个要素构成的深度学习场域[4];李艳和张慕华在本科生课程中运用融合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学,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等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认知技能与能力有提升,思想观念和交流互动有转变等[5]。mooC在引起高等教育领域极度重视的同时,也迅速地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该领域关注点主要在借助mooC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在线学习模式,丰富和提高高职教育中的教学活动内容与质量,使之融入到信息化教育的改革进程中。

(2)mooC影响下的我国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建设

mooC广泛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向全球学习者提供免费开放的名校名师课程,并且结合了学习活动,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提供促进学习支持工具与服务,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支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王颖等梳理分析了mooC的发展特点:多样化的合作\营机制,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课程,强调学习互动性的结构化课程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章节测试,给出了发展我国教育资源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具有可持续性等启示[6]。焦建利认为从mooC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得到体制机制创新、创用共享、重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启示[7]。郑旭东等认为高质量的mooC课程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设计、共享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等四个方面给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意见[8]。

(3)mooC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决定mooC质量的关键,钱玲等人认为优质的mooC设计会存在共通规律和本质特征,通过mooC平台上的具体课程为例,得出知识与信息聚集、知识重组与连接、知识的运用创新、资源的共享四个mooC设计的关键策略和一些具体方法[8];姜强等人认为mooC设计质量是影响mooC进展的本质问题,根据技术维度和教学维度构建了影响mooC设计质量的指标规范,教学维度有教学设计和评价两种类别22个指标,技术维度涉及有关用户、资源、工具和分析四种类别34个指标,认为mooC以后的设计方向是强调交互性的个性化模式,即mooC2.0[9]。

(4)mooC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mooC对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高校图书馆在这种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服务职能与内容也相应发生转变。游t从课程学习的支持、提高信息素养、课程合理合法使用三方面阐述了mooC环境下图书馆支持的职能服务[11];傅天珍和郑江平在mooC发展的趋势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问题,认为图书馆面临着服务需求、版权许可权限、教学资源变化、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的四项挑战,指出自身开展mooC课程满足信息素养技能需求、从师生和平台资源角度提供导航、扩大教学资源的版权范围并提倡知识共享与开放获取等四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12]。

(5)mooC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mooC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同时大家认为更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改变当下传统教育中日益凸显的弊端,实现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焦建利在mooC发展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分析了其给大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大学应该如何面对mooC带来的挑战建议[13];郑雅君和陆p思考mooCs的风靡原因是时代的迫切性需求,认为我们在分析研究mooCs发展要认清时代使命、反思教学价值、变革教学观念,将开放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推进传统课堂的教学变革[14];曲大为和张鹏提出SpoC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结合mooC与传统教学方法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优质课程,推动教育教学与制度的改革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15]。

(6)mooC学习者的学习分析

mooC平台能够详细记录学习者信息和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线索进行分析评估。王萍基于edX平台上开放的第一个mooC学习者数据集,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用户类型、特征及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16];李青和赵越认为在线学习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价值意义,为了解决统一收集形式与格式标准问题,尝试制定出一项学习分析数据互操作规范――Caliperanalytics[17];薛宇飞等以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开设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为例,对选取的不同国家5000余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中发生的行为数据分析,考察他们在课程进行到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行为特征[18]。

(7)mooC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mooC两大分支之一的cmooC的理论基础,它是由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斯面向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提出的,该理论把人的学习看作网络形成过程,认为知识分布在学习网络的节点上,这里的节点包括个人、图书馆、书籍和网站等学习源;强调学习者经过解释和重构这些网络节点信息实现有意义联结。相对应的另一分支是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Coursera、Udacity、edX等是该类的典型项目,它侧重教学资源的传递与重复,学习者在既定的时限内完成教学微视频、测试与作业主要学习内容,相似于传统高校课堂的接受式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cmooC则侧重联结网络资源的社会网络学习,学习者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生成与构建知识结构[19]。

3.我国mooC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设定CitespaceⅢ视图效果为“timezone”,生成mooC研究前沿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图谱如图4所示,以直观呈现出我国mooC研究主题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自2012年以来,每年的研究主题都在不断丰富,说明我国对mooC研究领域的探究在不断深入。通过时区分布图谱中呈现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mooC研究主题前沿发展有网络课程、开放教育、在线教育、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思维等领域。

追踪相关文献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mooC未来研究主题的方向主要有:一是基于mooC的创新教学方法,mooC运用于学科教学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者探究结合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实现与mooC的优势互补。mooC为实施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与在线自主学习环境;融合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课外时间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完成新知识学习、课堂上通过分享与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将课上与课下学习进行有机融合,优化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后mooC时期在线学习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在经过mooC热涌现象下的冷思考,研究l现影响mooC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教学模式单一与学习持续性低等问题。针对mooC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局限,祝智庭和刘名卓认为强化在线学习规律研究、创新在线教学新模式,将是改善mooC教育成效的不变命题[20]。mooC自cmooC发展到xmooC之后,相继在人们视野中涌现出一些新型在线学习形式如SpoC(私播课)、DLmooC(深层学习公播课)、mooL(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程)等,出现的这些自mooC转变而来的在线学习形式,也许会成为未来mooC的发展动向。三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分析有关mooC学习者的信息并深入挖掘学习行为数据,评估与测量学习者的整体特征与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个体差异主要体现的方面有学习技能与偏好、认知特征、参与动机、学习进程和学习绩效等。根据他们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与建议,设计优良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进行针对性及时性的学习反馈与诊断评价,有助于提高mooC课程设计质量,达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对mooC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目前mooC研究的热点课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mooC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得到客观全面的认识。mooC在不断完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对我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本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只是选取了CnKi数据库范围内的学术文献,可能忽略了一部分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后续研究需要加大分析数量与扩大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张思琦,张文兰,李宝.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2):64-72.

[3]刘静静,张立国.混合学习环境下xmooC应用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5):9-16.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徐洪智,董坚峰,覃遵跃,郭鑫.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41-49.

[5]李艳,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基于231条在线学习日志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73-93.

[6]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7]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8]郑旭东,陈琳,陈耀华,李振超.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6-81.

[9]钱玲,王霞,赵明媚.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学ChinaX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8):23-29.

[10]姜强,赵蔚,李松,赵艳.mooC低完课率现象背景下的设计质量有效规范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51-58.

[11]游t.“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6):61-65.

[12]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13]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14]郑雅君,陆p.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4(1):5-9.

[15]曲大为,张鹏.慕课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119-122.

[16]王萍.基于edX开放数据的学习者学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4):86-93.

[17]李青,赵越.学习分析数据互操作规范imSCaliperanalytics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98-106.

[18]薛宇飞,黄振中,石菲.mooC学习行为的国际比较研究――以“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6):80-85.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篇10

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11版同时

教育政策与实践视野下的CSCL——CSCL2011国际会议综述

教师学习和学习方法研究进展与课题

第二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8月在清华大学召开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2011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tiF2011)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与征文通知

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文化透视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10月举行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演进与思考

传播教育技术理念服务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订阅2012年《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学生对微博学习应用态度的调查及思考

眼动分析技术在学习与阅读研究中的应用述评——基于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第二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8月在郑州举行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

基于eRiC数据库的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第24届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全会、工作组会议及开放论坛9月在上海召开

精品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

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

南国农先生教育传播思想初探

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研究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2.0

华东、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0年学术年会暨教育技术系主任联席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述评

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

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

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0)综述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

基于虚拟实践社群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当代浙学论坛远程教育分论坛在杭州举行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

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实证研究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

《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一书出版

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0全国教育游戏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

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研究与项目综述(上)

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排序与评估——四述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

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

自我管理:远程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论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在线学习中消除多样性学习群体间的认知鸿沟

创感时代成人网络教学的特征与策略转换初探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从温州城区社区教育现状看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农民大学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远程教育技术公司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启示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

知识雷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p2p拓扑结构及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