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28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1

认知治疗以治疗者为主导,采用会谈为主的方式,一般每周1次,每次30~60分钟,持续数次至十数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可按重点的不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治疗初期其主要任务是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所在。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治疗者应以真诚、温暖、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与其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按照认知疗法的理论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使病人了解到其情绪和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动式思想与情绪变化和行为不适之间的关联。

治疗中期由于个体早年经历所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会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产生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些自动式思想又导致了个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加强了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种消极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严重。故此时期的重点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改变病人的认知,帮助病人矫正其消极的自动式思想,应用新的观念行事,以改善其症状。在此基础上,还需帮助病人认识那些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背后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从而改变病人的某些歪曲的认知,建立、学习和掌握新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并通过不断地反复学习与合理应用,改变那些失调性思想

治疗后期当病人的症状趋于缓解,情绪与行为问题获得改善时,治疗开始转入后期的工作。此时期工作的重点由病人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所具有的假设(如对某事的任意推断)转向改变被病人当做规律的假设(如由于某事未取得成功,认为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我所向往的成功)上来。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往往是形成病人各种问题的结症所在,与其经历和体验有关,是病人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疗法就是要抗拒这些适应不良的似设,以新的更为现实的认知系统来取而代之。随着病人的认知更为趋近现实,治疗会淡的次数逐渐减少,在病人症状改善并学会了自己去认识、拮抗其自动式思想和适应不良的假设时,即可结束治疗。

认知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识别和检验自动式思想,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内部假设,这也是治疗中经常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1、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式思想

大多数病人不能意识到这些思想的存在及其与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让病人学会识别这些想法,特别是在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之前出现的那些思想。治疗者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病人识别和发掘这些想法。例如将所遭遇的事件或情景作为a,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作为C,那么所应寻找和识别的其间的想法(病人脑中的信念即自动式思想)作为B,B犹如一座桥梁连接a和C,心理治疗学家将之称为aBC技术。如果这样做仍不能查出自动式思想,可以采用让病人想象当时的情景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寻找那些想法,并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随后,治疗者和病人一起将不合理的或负性的自动式思想作为一种假说加以检验。通过尖锐的提问,如:“你这样想有什么证据?”“是否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思路?”“如果事情真的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了,它是不是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以此使病人重新考察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促使其负性自动式思想发生改变。也可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一起设计出治疗作业,让病人在实践中体验其想法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2、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假设

由于负性自动式思想的产生源于功能失调性假设,因此在治疗中一旦病人能够较熟练地识别和检验其自动式思想,治疗的重点就应转向对功能失调性假设的工作上来。这些假设虽然影响病人的行为规则,却常常不为意识所察觉,多需采用推论的方法。一是从其经常出现的自动式思想中查找,因为同一类负性想法多源于相同的假设。二是从自动式思想中反映出来的逻辑错误发现功能失调性假设,因为自动式思想中的逻辑错误常常来源于有关的假设。也可以采用“盘问追根”的方法,一层一层地追寻其想法背后的一般信念。如某位由于未能做好某件事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经反复询问最终发现他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事都必须做好,否则他就是一无是处。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2

1.换位思考策略

换位思考策略就是通过教师站在教材设计者的角度和自身的角度理解知识,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在换位思考中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从这个知识点中开始.

案例:“常量和变量”

在“常量和变量”教学中,主要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学生对常量与变量理解往往是从已有的经验或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都会说“常量是固定不变的量,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而教材别强调“在一个过程中”,而学生不会去理解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在一个过程中”,这个就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2.错误成因策略

错误成因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以往对某一概念理解错误的原因分析,分析错误形成原因,抓出产生错误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3.相似转换策略

相似转换策略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相似知识间的比较,来思考发现两者存在的较大差距,而知识的解决又需要通过两者的转换来实现.

案例:“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是以“相似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通过与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类比来获得相似多边形的知识.相似多边形主要特征的证明可以用相似三角形主要特征的证明方法,但对于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平方的证明不能用类似方法,需要通过把相似多边形转化为相似三角形来实现,这是学习困难之处,就可以作为我们本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4.知识关联策略

数学知识是前后关联的,新知识的生成必定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因此知识关联策略就是通过分析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联性,来寻找两知识关联处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就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关联知识是整式乘法,此课教学的已有认知基础就是整式乘法,而新课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运算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要理解两者的互逆关系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个互逆关系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知识点.

二、核心知识点的设计策略

每一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有效设计.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分析核心知识点的成因,通过成因的剖析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思维方式,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思维冲突策略

思维冲突策略就是营造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冲突的情境中感悟、体验、调整与认同,从而在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中重新理解知识.对应用于换位思考策略下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常量和变量”

对于“常量和变量”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几个简单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常量和变量,然后让学生根据体验所得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这时的概念理解是“固定不变的量叫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接着我们可以出示一组问题:在路程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时间一定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原有的理解有冲突,通过有效冲突来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

2.错误起点策略

错误起点策略就是通过分析学生对某一知识的错误成因,借助错误起点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全面思考知识构成的各个方面,从而从整体的角度获得知识的理解.其对应于错误成因策略.

案例:“圆2”

在“圆2”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画三点,然后画出经过这三点的圆,然后展示学生所画的圆(从圆由小到大展示).

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通过比较来发现圆大小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大的原因,再通过操作与分析来思考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是不能画圆的,从而真正认识到“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几个字的必要性.

3.相似类比策略

相似类比策略就是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探究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性的探究,再运用类比的策略分析与比较两问题的异同,借用转化策略化异为同,从而解决问题.其对应于相似转换策略.

案例:“相似多边形”

在“相似多边形”的教学中,先通过给学生一对方格图中的相似三角形让其先割一个相似多边形,然后让其探究所割那对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4.知识生成策略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3

以下几个高中政治高三复习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为其他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而自信心是成功做好一件事情的提前,学生一旦对高中政治复习具备了自信心,就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政治复习之中,并且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有关的复习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聊天谈心,通过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政治这门学科。此外,教师注意练习的难度和数量,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保持兴趣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信心。这些方式都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并且也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当前的高考政治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了,任何一个题目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之上,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1.拉通知识点,进行点、线、面的复习

高中政治进行高三复习任务很繁重,因为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合理的复习教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进而帮助学生夯实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高中政治知识点,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化繁为简。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小的点,而每一个单元和有关的知识是一条线,一个个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知识线,最后所有的知识线织成了高中政治知识的面。通过这种由小到大,将一个个小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地梳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有关的知识。

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复习就像是在织网。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知识点,网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就是一条条知识线,当学生最后将一个完整的渔网织完的时候,学生对政治的基础知识复习就获得了成功,即学生打牢了高中政治复习的知识基础。

2.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

将有关的基础知识点弄懂弄明白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复习。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地复习,这样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有关知识点。如,文化、经济、政治这三个关键词如何进行合理地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清楚知识点并且获得能力的提高呢?当教师进行到“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入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化为文化消费、消费文化等关键词语,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结合当下时政热点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政治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学生对时政新闻的认识,即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答时政知识点。这是一种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考试题型。所以教师需要在复习中就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有关热点时政的分析能力。如,前段时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外交矛盾,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理性看待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很有可能会运用到“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有不稳定现象的存在”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基本目标”等知识点。

这样的时政新闻加之有关知识点的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4

一、基础知识系统复习的新颖化、

表格化、网络化安排

掌握系统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是化学学科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进行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过程中,应重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灵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不能一味强调复习进度和复习内容多少,也不能一味追求成绩而采用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等,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减弱,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很难达到初中化学应用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在进行化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对每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点间的贯穿性和连贯性,使主干知识呈现出新颖化、表格化、网络化,并合理引导学生对相关基本概念、反应原理、化学术语、化学现象的梳理和理解,以便学生能够娴熟掌握和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在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系统合理复习后,应配备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实践应用检测,查缺补漏,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掌握,逐渐形成完善、清晰、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结构,达到增加化学学习兴趣、信心和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以情境贯穿知识,有效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复习课中合理创设的“情境”,既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以时事背景来自创的学习情境.通过合理探索情境和解释化学现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可以以“情境”模式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能力,从而达到当堂复习当堂训练当堂牢固掌握的高效复习教学目的.

例如,在复习“金属材料;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较为熟悉且时事效应较强的“鸟巢体育馆”作为情境,按照下述设计进行相关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引入:可以在幻灯片上以鸟巢整体金属结构画面来构筑教学情境.

知识点提问1:鸟巢体育馆主要采用何种材料制成?

知识点提问2:为什么不选用钢或纯铁?

通过上述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探讨兴趣,让学生对于金属材料的种类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梳理.让学生充分了解合金、金属、非金属间的特性,如合金强度和硬度通常要比其纯金属大很多,这样才能实现大跨距、复杂结构的强度硬度需求.另外,合金其具有较强抗腐蚀性能,能够抵御金属结构风吹、日晒、雨淋的破坏作用.

三、改变常规复习灌输知识理念,

增强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5

关键词:定式;知识;机会

心理学对定式下的定义是: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研究整理,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他们认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心理学认为: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思维定式作用具有双重性,它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进行思考。当习惯思路与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不一致时,定式的作用往往形成负迁移。即把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在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现象称之为消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识或作出思维反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帮助我们搞好数学教学。具体操作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完成:

一、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共同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否产生迁移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中是否会有共同要素。新知识的学习要借助旧的基础知识,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对定式的正向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因为知识共同点能够帮助知识间进行正迁移。旧的基础知识越全面、越扎实,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新知识的应用越容易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回忆、分析、对比等方法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去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二、完善地概括形成的数学知识

形成的数学知识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学的新知识。旧的基础知识概括水平是影响定式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的新知识概括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在教学中如果能教会学生完善地概括已有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迁移。例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数学概念时,学生在画“点到直线距离”总是会出现错误,甚至画不出来。原因是教材给出“点到直线距离”概念时,出现的图形是直线是水平的、点在直线的正上方。出现直线是斜着或点不是在正上方,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

三、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机会促进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产生于旧经验对当前心理含准备状态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陷入旧知识、原有技能框框的束缚之中,造成认知负迁移的影响,给创造性思维带来障碍。这种思维定式的消极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1.改进教师的教学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式人人都存在。即用固定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教师也常常会犯这种错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进行,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学生具有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如不注意克服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妨碍学生创新能力。

2.消除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6

【关键词】生物图表题;解析;复习教学策略

一、生物图表题的概念、高考中的类型

生物图表题,是指凡是含有图形或表格的生物试题。

生物图表题按概念分,可划分图像题和图解题,前者是指含有生物图像的试题,是涉及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图,如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等;而后者是指含有图解的生物试题,它往往是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某一些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主要有生理功能图解、遗传图解、进化图解、曲线图解和综合图解等。

二、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应对策略是: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心理素质;二是重视和强化双基教学,夯实基础;三是加强针对教学,拓展图表知识;四是强化训练,熟悉典型题型;五是强化典例分析和错题分析,以错题促能力提高。

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多同学一看到生物图表题,心理就非常紧张,心理发毛而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针对学生这种解题的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严重不足的特殊心理,教师应对这些同学在平时要加强图表题训练,以题来促使学生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信心,从而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使自己明白――其实图表题并不怎么可怕。

⑵加强双基学习,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核心,纵然图表题材料千变万化,但知识点还在书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书本放在第一重要位置,正确理解和把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本为本,这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针对一些同学对基础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应按《考试说明》的要求逐一疏理知识点,把遗漏的知识补上;而针对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要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下决心认真看书。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的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时时把新的知识“嫁接”到已有的知识树上,通过知识间的交联点,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要特别注意生物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内容保持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与衔接。

⑶针对性教学,拓展图表知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性,因而常被各类科研文章和高考新情境试题所采用,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考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且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就培养好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学和辅导:

①加强生物图像运用能力的培养。生物图像运用能力包括生物图像的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图像和图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相关生物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②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新陈代谢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在教学中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题策略是:一是树立信心,提高解题的心理素质;二是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三是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详细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先易后难;五是依据题意和知识点,规范化答题。

⑴树立信心,相信自我

这是解图表题的前提之一。

生物图表题创设了知识的新情景和新情境,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的不足,对这类学生关键是树立自信心,相信“其实图表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有些同学看图表题粗心大意,图表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经常被忽视。对这类学生关键是克服自身缺点,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⑵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

这是解图表题的关键。提取知识主要是通过审题来完成的,审题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首先,要静心通读。审题时烦躁不安、心不在蔫、心烦意乱则审题时最易出差错。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注意找出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个还是几对、至少还是最多、一个还是多个、多少种还是多少个等等。

其次,是要剖析图表,学会辨别试题的指向,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明确各种条件,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首先理清图表中呈现了哪些条件?思考题目中还隐含了哪些条件?(即由呈现条件还可以推出哪些条件?)图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是Dna还是Rna?基因中的两条链是哪一条链转录的?再如绿色植物在光下,说明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在暗处就只有呼吸作用,谁强谁弱等等。而隐含条件往往在后面要问及。

⑶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7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 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 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 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 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 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 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 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 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 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 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习除 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 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 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 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 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 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 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 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 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 ,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有意义学 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 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 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 开点。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 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 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 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 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 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 械学习的另一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 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 ,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 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那 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 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 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教 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 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 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有意义学习因此也就在深层次上把知和 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8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有意义学习因此也就在深层次上把知和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9

分析考纲及近几年的高考考试题,在备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概念,突破瓶颈

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扎实,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面多下功夫。成绩提升的瓶颈是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理解透彻了,才能慢慢形成灵活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中要注意归纳,掌握一般化的解题方法,即通性通法。

2.理清考点,突出重点

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应该明了。翻开历年的高考试题,对高中数学教材各类基础知识的应用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考查。所以,复习应当全面,切不能因为猜题而遗漏知识点。

此外,复习也应该有侧重点,近几年在不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圆锥曲线方程、简单几何体、概率与统计、导数九大重点知识块的考查。这明显体现了《考试大纲》对重点知识着重检测的命题要求,它启示教师在全面落实双基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突出重点知识并反复锻炼。事实上,历年高考试题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综合内容,学生只有双基扎实了,重点领会了,才能逐步提高综合能力。

3.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数学学科位列前四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是: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是高考一贯坚持的原则。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于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数学学科特点,能从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善于提炼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4.注重交汇,变换视角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要从科学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网络的交汇点正在不断的增加,命题素材也更加丰富,函数、导数、方程与不等式,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与平面几何,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已毫无争议地成了新的命题增长点,成了高考命题的新热点。这些新热点与“数列、函数与不等式,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等原有的知识网络交汇点一样,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必将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重视。因此,高三复习要善于挖掘新的知识网络交汇点,善于捕捉高考命题的新热点。

5.高考冲刺,心理调节

在做好高考复习备考的同时,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做好考前的心理辅导。因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需要“三心二意”。简单说,“三心”是专心、耐心和开心,“二意”是禅意和创意。要做到禅意,就是要懂得该放下的时候放下。偶尔模拟考试考得不好也不必挂在心上,接受现实,面向未来,与其惦记那次失败的考试,不如多想想将来报考哪个专业。创意则是用在解决与父母的冲突上,在这个节骨眼上考生要学会和父母沟通,不要让不良的烦躁情绪相互感染。

此外,还要学会放松。冲刺阶段,建议学生在复习时每隔50~90分钟,做5分钟左右的放松练习,因为90分钟是人注意力的极限。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呼吸放松法。闭上双眼,意念集中,像婴儿一样腹式呼吸,2拍吸气,8拍屏气,4拍吐气,循环往复;二是冥想法。闭上眼睛,听着轻柔的音乐,把肌肉一点点放松,继而得到身心放松;三是心脏放松法。先想好一幅开心图片,然后选一个舒服的坐姿,感受心脏里有温暖的血液流出,感受心跳,深呼吸,大脑中闪过开心图片,再将开心图片带回心里,从而得到愉悦平和的感受。

心理学的知识点篇10

一、整理教材知识内容

教材内容是大众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特点则是多样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能力差异,可以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者思维开拓的程度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反映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教材上,总结或者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从目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内容得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可以整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那么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前面的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性教学,充分使得学生掌握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从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入手,和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心理在目前社会中的变化,理清幼儿的个性特点、情感和智商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拓展性知识和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视野。由调查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和掌握相关技巧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这一部分,那教师应该把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努力探讨如何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制定教学新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既有效又活跃

首先教师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教师可以考虑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收集的一些有意义性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小新,六周岁,特别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至今仍然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自主独立性较差。”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从这样的互动环节上,教师能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比起往常都更为浓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首先,在展开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数目一般在3到4最为合适,如果过少就会让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让小组长难以管理好组内成员。还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问题,最理想的是采用互补型的方式进行分配,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然后给小组布置拓展性的知识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合作后,由小组内任意一位成员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如果教师想有多种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妨进行深入探索,前提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方式,这都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境想象思维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官,可以将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化,更好地让学生把精神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前,教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理解,或者思考对应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使学生对事物发展的经过记忆深刻,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以围绕重点,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接纳的知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