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馆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32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示馆;名片;根本

中图分类号:G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5-01

我们中国的园林设计自古至今一直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就是“人性化”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我们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造福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的也必须依靠这种思想来设计,这样才能使其发展下去。

一、“人性化”与“可持续性”的处理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在具有美观的同时能根据大众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方便大众,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功能诉求,又要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人性化具体到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就是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所有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所以对空间功能的基本要求,即以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人”为本,人性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这种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空间的存在是由人的感知产生的,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研究,首先是要清楚人在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展示空间作为规划馆空间的主体,它与城市民众的生存生活是紧密相连,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物品和空间,是展现城市魅力的“艺术品”,作为城市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规划馆空间应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情味,适应公众多方面需要并为其活动提供空间的创新与背景。

成功的空间设计应当提供给人们各种有趣与有益的场所、空间和实体,虚拟和现实。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空间也应该考虑到人的需要,提供给人们一种“人性化”的空间,可以自由的参观,接触新的理念,学习新的观念,获得乐趣等。这绝非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展示空间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不仅成为与人类生活一样丰富和生动的历程,而且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应认识到“展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展示生活。”[1]

人性化设计在展馆的空间设计中,首先需满足大众生理与心理需求,其次要考虑生态性层面的人性化和文化层面的人性化,也要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具体到规划展示馆的空间上就是参观路线、一块展板、一个扶手、一盏灯、哪怕是展馆内的卫生间,在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如果把这些综合起来,实施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将是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象征着:要从唯经济衡量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协调发展;要从过度泛滥的盲目发展转向适度的科学发展;要从人受自然环境威胁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2]

在我们对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自然的简洁与朴素、情感设计、细节设计的高品质、材料的生态性环保性、对地域文化的关注等都是我们人性化设计的考虑范畴,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自古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传统,这种传统指的就是一种可持续性,这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对公共空间发展变化的适应和协调是可持续性设计思想的核心和实质,一切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都离不开这一问题。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的定义各式各样,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这一概念出自于“布伦特兰报告”,而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构成威胁”,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城市的发展来决定的。就客观而言,城市规划展示馆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我们在逐步扩大城市规划馆的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它的精神的功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从最基本的功能出发,从环境的角度出发,从材料、技术、人的情感、行为、规划、等众多因素考虑,把狭义的空间转化成广义的空间,使展馆的空间从二维、三维向四维空间发展,同时也要方便展示馆的二次或多次改造。

二、结语

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友好”、“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理念和实践。要求人们重视生态、资源和整合性创造力,人们不仅要回归与自然、环境,与真正的生活友好,也应在珍惜人类感官的原始特点中重拾设计的真正感觉,向一个更高境界的、具有生命力表现的设计创造发展,所以我们对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也在环境因素加重了筹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营造出最好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0-18.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2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不仅展示着城市的价值品位,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三年大变样”工作的持续推进,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如何做到大拆大建大变样中留住城市的记忆,如何做到在重视物质环境改善的同时,统筹兼顾文化内涵的培养和提升,如何精心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现就加强省会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筹整合省会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资源整合意识,是省会意识的具体体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纵向包括省、市、区三个层面,横向涵盖辖区不同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省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要着眼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着眼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抓好《省会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省会城市,我市一直没有专门的文化设施专项规划,这也是造成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状况,市政府已批准编制《专项规划》,组建由市发改、规划、国土、文化等部门参加的专门班子,尽快启动,力争年底完成。《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新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对主城区和各组团不同层级和方面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共建共享。在编制过程中,要主动征求省直相关部门的意见。

(二)加强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区级“两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区级“两馆”的缺失恰是我市的一个“短板”。因此,推进区级“两馆”建设势在必行。各区政府作为区级“两馆”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此项工作列入日程,加大力度,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两馆”建设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可与省、市相关设施统筹考虑,确定位置和规模。

(三)规划建设市少儿图书馆。目前,我市没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仅在市图书馆内开设了儿童阅览室,无法满足需求。要抓紧规划建设少儿图书馆。由于少儿馆的读者群大都是中小学生,文化部门要与教育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建。市直相关部门、桥西区政府要尽快筹划,积极推进,力争两年内完成项目建设。

(四)着眼于院团整合,及早谋划并启动艺术生产基地和奚啸伯大剧院的规划建设。省会有省、市国有艺术院团十几家,但都各自独立,资源分割,设施陈旧。按照中央精神,院团整合是大势所趋。依据城市规划,在东南分区裕华区政府以东地块适当位置规划建设艺术生产基地,为院团整合打下基础;规划建设奚啸伯大剧院,纪念奚啸伯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并作为整合后院团的演出场所。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统筹协调,抓紧推进。

二、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社区文化中心,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素质的基本条件。20*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21号)中明确提出“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设施,应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近期,文化部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对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城市居住区和新建住宅必须配套文化设施。我市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年大变样”,是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建居民住宅区时,要把社区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按国家规范标准严格审批,配套建设。凡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都应建设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内容包括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书(报)刊阅览、体育健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在搞好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文化部门要研究制定管理和服务规范,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省会功能,活跃市民生活,加大演艺设施建设力度

演艺设施建设是开展艺术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我市演艺设施不足,缺乏大型演艺品牌,不能承办大型国际性和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因此,要统筹考虑,建设不同规模、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演出场所。

(一)抓紧谋划和实施对大众剧院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规划建设一幢功能完备、美观时尚、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新大众剧院,定位于雅俗共赏的商业演出,打造天天有演出的演艺品牌。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二)结合旧城改造,整合文化资产,在新华路丝弦剧团位置建设丝弦大戏院。按照中型专业剧场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定位于专业戏剧演出,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三)在城市新区谋划建设地标性的*大剧院。着眼于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结合城市空间规划调整,考虑多功能的大剧院规划建设,定位于承接国内或国际品牌的大型演出,承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文化节庆活动。

四、建设主题公园和增加广场、公园、街区的文化要素,提升城市品位

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文化氛围,尤其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略显不足。要把丰厚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遗址公园、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以此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气质,增加城市魅力。

(一)规划建设燕赵文博园。要借鉴太原晋祠公园、合肥包公祠文化园的做法,以毗卢寺为依托,推进实施。内容包括壁画博物馆、燕赵名人馆、佛教文化园等内容。项目由园林局牵头,文化局、新华区配合,并争取省文化、文物部门的支持,力争年内启动。

(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街头文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等,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如安娥等)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井陉拉花等)的城市雕塑及经典景观,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园林广场建设,增加城市文化品位。

(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旧城改造,参照成都“锦里”模式,精心打造民生路文化长廊,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建成一条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知名街巷。

五、结合铁路“穿城入地”和新火车站建设,把现火车站改建为独具魅力、全国一流的城市博物馆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我市现在的博物馆无论是外观形象、内部功能,还是所处区位都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铁路“穿城入地”战略的实施和新火车站建设,现火车站将失去原有功能。为继续发挥这座具有明显城市记忆建筑的作用,待新火车站建成后,将其改建为市博物馆。新的市博物馆要结合百年广场建设,把部分铁路遗存、大石桥、纪念碑、正太饭店、四合楼院、民生路和电报局街历史遗存以及东、西广场等周边区域统筹规划,打造成一处独具特色、大气磅礴、全国一流的博物馆群落。文化部门要加强与规划、铁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六、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市区东北部工业区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

我市“一五”期间兴建的华药、纺织厂等,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在实施“退二进三”和工业企业外迁中,对有典型意义的工业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可参照沈阳铁西、北京“798”的经验,选择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的建筑及设备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护和利用的目标模式:一是博物馆模式。保留有纪念意义的厂房、车间、工人住宅等,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流程,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二是艺术馆模式。即北京“798”模式,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三是创意产业园模式。选择性地对旧有厂区进行适当改造,引入创意公司入驻,发展创意产业。文化、文物部门要抓紧会同规划、国土、国资部门及相关单位进行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七、切实加大东垣古城遗址和正定古城的保护力度

滹沱河是*的母亲河,南岸是两千年前的东垣古城,北岸是后来的正定古城,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规划北移,这一区域愈显重要,加强该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针对前些年文物保护中的诸多问题,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

(一)参照西安大明宫世界遗址公园和成都金沙遗址公园模式,打造东垣古城遗址公园。遗址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要坚决停建与遗址保护、利用无关的项目,并增加人力财力投入,对现存遗迹进行科学保护、修缮,逐渐恢复其原有的风格特点,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建设工作。

(二)把正定城区规划纳入全市整体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约束,减少规划的随意性。参照平遥、丽江古城保护模式,拆除城区内的工业建筑及违章建筑,改善文物周边环境,修复古城墙,逐步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基础,做准备。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3

关键词:大型会展场馆;规划;后续利用

场馆及相关设施的后续利用总是众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把能够有效后续利用相关设施”列为会展场馆成功与否一个征性指标,这足以体现后续利用会展场馆设施对工博会整体的重要意义。而场馆设施能否有效地得到后续利用并不是偶然,也不是仅凭会展会之后策划运作得到的结果,而是规划中设立明确的后续利用目标、并在筹备运作中始终保持会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从而实现其后续利用目标的必然过程。因此,后续利用不仅是衡量会展成败的评价指标,而且是会展规划的灵魂,渗透在规划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一.大型会展场馆后续利用的意义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举办国际性活动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契机,它除了能带动商贸和旅游发展外,还能够推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这些推动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思路,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在筹办中就要充分考虑后续发展,应充分研究会展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后续利用和发展问题。我国大型活动中的场馆建设大多数有重建设、轻使用的弊端。许多城市的“节、会、展”兴建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歌舞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除了赛事展示以外,如何考虑它的多功能使用这方面是比较滞后的。今后持续发展的场馆设施,首先应成为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企业,因此,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会展活动后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包括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管理。通常国际的大型会展活动的投资规模是汇集游客的流量来设计的,一般建的时候都要讲“地方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水平,其气势和规模让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然而,会展活动以后的后续利用和发展考虑得不够。因此,整个会议展览型和旅游经营型结合,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要从旅游经营型来考虑,包括我们的场馆、设施要利用,就要有客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始的时候就从经营型考虑,要在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具有科技含量和参与性强的项目,始终保持对游客较强的吸引力,才能成为长远会展、旅游的重要场所。

二.大型会展后续利用所遵循的四大原则

1.会展前与会展后相结合

在确定会展场馆和设施的会展后利用时,不能孤立地考虑某一场馆,需要将其与周围地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使该场馆的利用能够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只有与周围地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该场馆的利用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2.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场馆的会展后利用不能降低场馆自身原有的含金量,因为这些都曾举办过会展的比赛,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在会展后利用时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场馆的无形资产,而不是让其贬值。

3.务实与创新相结合

对这些场馆的需求进行评估时要本着现实的态度,同时需要创造和开掘新的需求市场,拓宽场馆的利用渠道。此外,众多场馆的赛后利用需要协调,场馆间不要相互竞争。

4.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场馆会展后利用的招标将面向国内外,而且让公共机构以及私人企业都参与进来,并尽量让民间资本参与到赛后场馆的利用上,对场馆实行项目管理。

最初在设计会展场馆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会展奥结束后场馆如何使用的问题。如果仅仅考虑到如何使场馆满足会展的需要,而忽略了会展结束后如何利用场馆,那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不使场馆在会展结束后成为“闲置品”,会展组织者应当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场馆的赛后使用问题进行研究和策划。

三.上海工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的经验

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上海工博会”)是中国唯一的以高新技术装备为交易、展示主体的大型工业博览会。每年11月份在上海举办。创办于1999年的“上海工博会”,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经过六年的培育,“上海工博会”的层次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工博会”已成为中国唯一的部级工业博览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个中央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工博会”的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从第一届的1.5万平方米扩展到第六届的8.5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从第一届的400多家增加到第六届的1286家;参展展位从第一届的800个增加到第六届的3359个;参观观众从第一届的22万人次增加第六届的38.1万人次。

上海工博会是由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目前世博集团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化运作。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按照公司法运作,股东单位每年都能分红。工博会以后这几年,又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1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第一个重点是工博会周边,按照“优质景区加周边房地产开发”的旅游房地产模式开发了旅游生态房地产业,旅游生态房地产业是下一阶段集团发展的重点产业。世博集团已征下了3千多亩地,计划开发2000套生态型别墅和公寓。做强做大结合城市生态的房地产业,以世博集团在工博会周边的土地资源储备为基础,发挥园林园艺的优势,利用集团雄厚的资金,创造性地建好工博会生态社区,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好的生态社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第二个重点是做强做大以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会展、会展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产业,创建一流和全国先进的会展中心,进一步确立在上海国际会展业的龙头地位。

第三个重点是园林园艺产业。世博集团不局限于已经做过的园林园艺的景观和这个品牌,而是要在上海建设一个世博园艺大世界,整个规划是设计成一个园艺大市场,引进美国的、日本的甚至是香港的、台湾的以及国内的一些品牌的园艺公司,这样就成了面向东南亚的园林园艺市场,把世博集团建设成云上海园艺行业的龙头企业。

世博集团正在努力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成上海的旅游会展行业的航空母舰,经过努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争取成为达到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上海工博会不局限于功能性园区的目标首先上海就园区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整体规划和安排,象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已经初步成型,建设新的园区应当考虑与原有园区规划的协调其次上海工博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方案难以实施第一,综合型世博园区改型为专业性园区难度较大与专业性工博会不同,综合性工博会的场馆由参展国承建,不易于统一规划;而且综合性工博会的展览内容比较广泛,没有较强专业性的主题,因此功能要求各异,不易于改型为具有同一功能和要求的专业性园区第二,上海工博会址位于浦江两岸,与城市中心地区相邻,既不符合专业性园区尽量集中、彼此紧密联结、交通便利、以求高效率的要求,也没有再扩展的空间相反,上海工博会的特点决定了第三类后续利用的方式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上海工博会的规划应当以改造和扩展城市区域为目标这是因为园区的地址位于浦江两岸的原重工业区,且紧靠现城市中心区域边缘,正需要改造以满足城市中心扩展的要求会址跨域广,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为6.68平方公里,正符合快速发展的上海扩张的需要起于南浦大桥的一头与外滩和陆家嘴地区相连,符合这两大重要旅游和商业区扩展的需要上海工博会的筹备工作中政府的大力度调控也确保了工博会规划和城市规划协调、实现规划目标的可能性而且根据官方发言,工博会地区被确定为向市民提供高质量公共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的地区,最终将融入城市的布局如何规划永久性建筑的布局和后续利用方案,即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又与永久性建筑展后功能要求配套的基础设施性能和布局,低成本和低拆迁成本的非永久性建筑方案,是上海工博会规划接下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以改造和扩展城区为主要后续利用目标的基础上,上海工博会还可结合树立标志性建筑和把部分区域定位为小型功能性园区的辅助目标会址与之相连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就是上海的两大标志和主要标志性建筑所在地,在这一延长线上出现更多的标志性建筑是符合发展趋势的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标志性建筑应沿河而建,成为浦江两岸风景线的延续而小型功能性园区,在多功能的新城区即是必然趋势也是必需条件顺应国际展览局对综合性工博会永久性建筑不超过30%的规定,上海工博会园区内的永久性建筑的分布可适当集中,建筑风格和功能也可适当统一,以符合工博会结束后改型成为居民和游客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性园区的需要这样,上海工博会的会址将成为将来上海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他的长期效益为上海实现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贡献力量。

四.上海工博会经验的启示

1.筹办中要充分考虑后续发展,不能重建设,轻使用。

如上海工博会的场馆建设,用于会议展览当时是可以的,但会议以后,转为主题公园的使用功能方面就有好多是不适应的。如前些年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和许多城市的“节、会、展”,兴建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歌舞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除了赛事展示以外,在考虑它的多功能使用这方面是比较滞后的。其实科学的方法是建设之前,就应当考虑好建设这些场馆今后怎样充分利用,以后靠什么来经营。因此,南宁2004年东盟博览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01年工博会,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2.明确投资体制,避免非理性投资。

上海工博会期间,很多酒店的投资方是国有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投资的,有些酒店就是政府部门的“三产”。会展举办前后,大量的客源带来了酒店业短暂的繁荣,掩盖了这种投资的非理性。我们认为应当理性投资。上海在筹办工博会之后,星级酒店就供过于求,出现了削价竞争等问题。因为一个城市所能承受和容纳的酒店数量,客观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规模、客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能盲目扩张。我记得美国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就采取了用学校的场馆进行改造,来接待游客,我想接待旅游者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当初团中央组织我们到日本去的中国青年友好代表团,就是在日本友好人士的家里居住,他们像接待亲人一样亲切友好,甚至跟我们交流关于中国和日本友谊方面的民间意见。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比住五星级宾馆印象要深。

3.场馆建设应该从长计议,充分考虑综合效益。

举办国际性活动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契机,它除了能带动商贸和旅游发展外,还能够推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上海世博园不少地方还是按照“一次性消费”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的,如国际室外展园,当时外国人认为你们就是半年,展会以后就拆掉了,没想到我们一留下来就是5年;还有企业展园的建设,当时都是比较短期,还有世博园在建设过程中,商业街是建在进了大门以后的左边一个坡地上,这并非是旅游的必经之地。世界上其他名园如好莱坞影城在进园前必经过一个商城,其中的很多场景别出心裁,有的是汽车从房顶开出了一半,有的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头,有的是非常好看的霓虹灯造型,让你自觉不自觉地把钱掏出来。我去过美国奥兰多,还有日本的迪斯尼,就是要经过一个集市,都有大量的能够吸引你购买的商品,好多都是精品,这样一来游客走进园或出园都必须经过这么一个繁华的商业街。

4.大型会展活动的会议展览型功能要与旅游经营型功能结合

今后持续发展的场馆设施,首先应成为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企业,因此,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会展活动后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包括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管理。通常国际的大型会展活动的投资规模是以汇集游客的流量来设计的,一般建的时候都要讲“地方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水平,其气势和规模让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然而,会展活动以后的后续利用和发展考虑得不够。因此,我认为在整个会议展览型和旅游经营型结合,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要从旅游经营型来考虑。

5.尽最大可能获得企业赞助的机会。

建设大型会展活动的场馆设施时,主要的景点、庭阁和大型的演出,应该可以得到国内国际企业的赞助。在世博园内,我们也有一些经验,世界上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室外展园,我国34个省区市(含港澳地区、台湾民间建设)国内室外园和10多个企业室外展园得到了参展国家、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省区市的支持,同时,得到了云南红塔集团的支持,建了一个红塔苑,像建设银行给整个自动化门系统用了五年,赞助了几百万。中国人寿保险给我们做了很多铝合金指示牌、介绍栏,这样利用企业赞助的形式来建设我们的场馆。美国的奥兰多迪斯尼乐园有一个造型特殊的大圆球,这么大的圆球怎么参观,怎么展示?但进去之后就让你坐上自动牵引车,循环转,能够看到各式各样高科技的科学演变,非常震撼。最后转到底下走的时候,通道必经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许多新产品的展示。后来一了解,这么一个“球”,上亿资金的投入就是一个at公司赞助的。它的音乐喷泉又是一家公司赞助的。再过去一看是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因此文化设施有些是可以考虑怎么样不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包括有些文化设施场馆。云南大学的科技馆叫德龙馆,是美国的一位华裔赞助的,另外那个逸夫图书馆是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赞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到国际国内企业赞助,将会增添大型会展活动的拓展性的营销能力,也是维护和发展重要的经费来源,对赞助企业来讲,树立企业的品牌,宣传企业新的产品将会相得益彰,名利双收。

参考文献:

[1]李国社:《旅游与经济》,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

[2]林宁:《展览知识与实务》,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1月

[3]徐敏:《中国展览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国会展》,2002年第15期

[4]高汝熹:《展览功能透析》,《中国会展》,2003年第8期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内涵概述

公众参与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公众参与规划的全部过程,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更好地保证规划行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同时它还是一项带社会实践性质的公众事业。城市规划的这三种性质,要求政府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民意,而公众则应当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一旦城市居民能够直接而持久地接触规划,成为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行为便会更加科学与民主,规划决策便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需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天津规划馆中的公众参与

天津规划馆于2009年正式开放,其有效布展面积达到了一万平米以上,主要设有历史展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城市映像影厅和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等等。其中,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设置了政务信息查询区、规划信息实时浏览屏、规划图书展示区等区域,为公众了解、参与规划提供了机会,公众可以通过查询浏览规划信息、动手进行城市规划模拟设计,在感受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意义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城市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天津规划馆开放以后,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诸多市民都能通过该馆进一步了解规划建设信息。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集思广益、凝集共识,既能体现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迎合民心,又有利于推动天津市城市总规划实施,实现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

三、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规划馆的建设为该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导致部分政府官员并没有重视宣传与公众参与,而市民也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与自己利益的相关性,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政府的事,这种观念导致了很多市民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其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过程就可以看出其问题所在:

1、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天津规划馆提供的公众参与虽然方法具有创新性,但是绝大多数市民或者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只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自主的设计与规划也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反馈程度较低。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着规划项目规模的增加和级别的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反而逐渐降低。

2、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

前往天津规划馆参观的人群很大程度上是外地的客人,对于天津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在参与规划过程中具有盲目性。而且通常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往往是由居委会成员代替执行,普通民众参与大型建议活动的机会较少,公众参与的广度也是问题之一。

3、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部门没有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具体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公众的参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保障,而只是对规划建设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授权。

4、公众参与的意识淡泊

在公众看来,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的事,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很多是抱着尝试的心理。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划信息有限,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和热情都极端缺乏。

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的改进措施

从上述不足可以看出天津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而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实践情况来看,公众参与的涉及面积极其广泛,需要资金与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科学规划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必须利用多种方式结合改进,才能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的加深。

1、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公众规划参与权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公民行使公民权的表现,而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与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国政治民主化、政务公开化是公众有效参与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对此,应该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赋予公民更多民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充分享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同时还应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实施依法规划,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参与权,使公众参与规划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为公众参与规划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空间和社会环境。

2、建立调控有力的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现有的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方案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城市行政领导层干预规划实施的情况。其实,建立一个有效的规划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此为基础对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大的调整和优化,对政府机构权力范围的调整和加强对其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领导层的监督,把公众评议和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中。改造城市规划委员会,使其成员不仅包括规划主管部门领导,还包括本市规划专家代表和公众代表,以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协调、仲裁、决策和执法监察工作。

3、探索有效的参与方式与途径

天津规划馆及其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参与方式与途径,但也有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应该重视群众提供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结合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发展特点,并与市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应该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方式搜集民意。

天津城市规划馆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的设立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公众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但是这种公众参与方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应该注重问题所在,从政府、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积极拓展各式各样的公众参与途径,从而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云.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04:74-78.

[2]孟丹,刘管平.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241-246.

[3]赵伟,尹怀庭,沈锐.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75-78.

[4]郝娟.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J].城市发展研究,2007,05:9-12+30.

[5]陈有川,朱京海.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特点与对策[J].规划师,2000,04:8-10.

[6]唐文跃.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2,09:25-27.

[7]郑芳菲.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5

综合档案馆展览从展出时间上分,有展出时间相对较长的(一般需要固定展出若干年)主题展览和展出时间较短、内容经常更换的专题展览两种基本类型。本文特结合实践体会就综合档案馆的主题展览提出几点设想,恭请大家批评指教。

1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内容

1.1目前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内容的组织形式

从笔者涉猎到的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是以展示本行政区域历史为主,而具体在展览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又显灵活多样,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

1.1.1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内容的编年体式展览。从本行政区域的形成、建制设立直到当今的发展历史,形成一条基本完整的发展线。如上海市闵行区档案馆的“鉴证历史――闵行区档案馆馆藏史料展”,第一部分“沧海变迁”,主要讲述本地区自远古成陆起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六千多年的历史;第二部分“城乡巨变”,主要展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闵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主要展示了从1978年至今,闵行地区取得的发展成就。又如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举办的“见证贤城――奉贤史料陈列展”,首先在“建制沿革”展示了从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县开始至2013年的整个沿革;随后在“发展足迹”中设置了“沧海桑田历史变迁”(1726年建县至1949年5月奉贤解放)、“翻身解放当家作主”(1949年5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百业兴旺”(1979年至当今)等三个阶段。

这类展览侧重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注重对本行政区域历史全貌鸟瞰式的概要介绍,能让观众了解本行政区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对于展览内容的深入则略显不够。

1.1.2以历史为线索,摄取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由于一个行政区域尤其是省级行政区域的历史悠长,而档案馆用于主题展览的布展面积有限,所以也有不少综合档案馆只是截取其中一定的历史时段作为展览内容。如福建省档案馆的“潮涌海西――福建现代化历史进程展”就是摄取现代化这一浪花,从1840年我国现代化起步开始一直展示到2011年。[1]又如上海市档案馆常设的《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档案陈列》展原版(2013年已经过改版),就是截取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开始,反映上海的历史发展。[2]

此类展览的优势是对于列入展览阶段的历史情况展示较为深入,但对整个历史而言,则在完整性上有所欠缺。

1.1.3以突出本地区特色和亮点的纪事本末体式展览。即整个展览采用志的体例,横排门类,纵叙史实,采取横断面的铺法。如浙江省平湖市档案馆举办的“魅力平湖”展览,共分为“领导关怀”、“红色平湖”、“人文平湖”、“活力平湖”、“辉煌平湖”等五个部分。又如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的展览,根据本地区特色分为“江海之胜”、“山水之韵”、“城乡之秀”、“儒商之创”、“文华之旅”、“革命之光”、“品牌之路”等板块。

这种突出展示本行政区域特色和亮点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即突出展品,打造亮点,使观众对展品,特别是精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有效地博取观众的眼球,有效地对本行政区域进行宣传。但主要问题是不仅在历史的时间上,而且在内容的空间上毕竟明显不够完整。

1.2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内容应以反映本行政区域整个发展历史为宜。既然举办主题展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以使其在较长时间内做到内容相对固定且具有教育意义,那么,我们就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历史责任感,把内容定位于将本行政区域历史浓缩于一个展览,通过鸟瞰的手法,依据人类记忆中最为可信的档案史料,向全体人民全面、完整、简要地展示本行政区域的历史、现在和将来。为参观者感动历史、感受名人、感悟文化提供最为快速、直接、便捷的方式。

2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名称

2.1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名称的结构。既然上面讲到综合档案馆的主题展览宜定位于将本行政区域的历史、现在和将来浓缩于一个展览综合展出,于是展览的名称就应当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地区名(或别称)加一个修饰词(或限制词),如“魅力平湖”、“见证北京”、“百年郑州”、“太仓市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等。这种结构的名称既开宗明义,又明确主题范围。

2.2主题展览名称中地区别称的运用

2.2.1不少行政区域的名称拥有别称。现在不少地区由于地理特色、发展规划的定位调整和特色建设的开展,会出现并采用一些别称来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代称。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个层面有重庆市称“山城”、陕西省称“三秦”等;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所在地的城市中有广州称“羊城”、哈尔滨称“冰城”等;在再下一层的城市中也有如浙江的宁波称“甬城”、河南的许昌称“烟城”等。这些别称的出现有其各自的必要性,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一定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2.2.2目前以别称做展览名的现象。据笔者所见,现在综合档案馆举办的主题展览中采用别称的有福建省档案馆的“潮涌海西――福建现代化历史进程展”、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的“见证贤城――奉贤史料陈列展”、北京市密云县档案馆的“春风拂绿古渔阳”等。以下试对这三个别称的由来及其含义作一简要分析。

“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近年来,为了加强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建立具有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提出了“海西经济区”的概念。[3]

“贤城”,相传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76年),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曾来到奉贤地界(此时奉贤县境域属于吴地)讲学,境内学风大盛,遂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县设立时定县名为“奉贤”,取“敬奉先贤”之意。2007年,中共奉贤区委首次提出“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贤文化”理念,并提出“贤城”这一概念。

“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北京市密云县档案馆的“春风拂绿古渔阳”从“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生活”开始展示。

2.2.3在主题展览名中采用别称应当慎之又慎。从以上三个别称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在内涵上是否专指,在外延上是否准确;二是以“渔阳”的古称指代当今的“密云”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诚然,要追溯起这些别称的产生必定有其客观的原因,也一定会有其意义所在。但如果要将其作为综合档案馆展览的名称,则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笔者以为起码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有丰富且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即内涵有所专指、外延相对合适;二是应当经过地名部门的认可和使用;三是要得到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的基本公认。

3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内容的外延

3.1展览名称的外延。展览内容的外延首先受到展览名称的影响,在展览名称的外延上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以“市”为地名结尾的行政区域,如北京市档案馆推出的《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武汉市档案馆的《武汉沧桑》等,这些展览都应当是全面展示整个行政区域而不只是展示这一座城市的历史。因为这些行政区域的名称加不加上“市”都表示为整个行政区域。

3.2展览内容的外延

3.2.1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内容从横向上看应以整个行政区域为对象。主题展览内容应当是涵盖整个行政区域,而不只是这个行政区域首脑机关所在地的一个中心城市。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凡以“市”为行政区域名中的“市”与一座城市的“市”有所不同。如上海市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总面积有6340.5平方公里。而上海这座城市面积即市区面积仅有643.06平方公里。

具体方法可以在主题展览中为所辖的一级行政区域提供一定的展览区域,内容则由所属各地区提供,然后由综合档案馆统一设计、布展,以便将这部分内容融会为整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

3.2.2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的内容从纵向上看应当以地区整个历史为对象。如上海市作为一个行政区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而市区则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当然,由于地区历史的长短不一,特别是一些历史比较久远的行政区域,保存下来的档案相对有限,而能够用于展览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在展品的组织上则可以灵活多样,并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只以连贯历史为目的,点到为止。

4展览内容的板块组织

目前各综合档案馆的主题展览在板块设置上各有千秋,除了“发展历史”这个主体外,往往还设有“大事记”、“领导关怀”、“荣誉风采”、“名人贤达”和“愿景规划”等,有的还设有“馆藏珍品”、“名优产品”、“百年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部分。为了既能体现档案馆办展览的特点,又能在第一层次分类清晰可辨,笔者以为可以将整个展览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4.1“建制沿革”。这是最能体现档案馆办展特色的部分,可以将本行政区域的形成、产生、建制设立直至当今的沿革作一简要的展示,从而让参观者对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4.2“发展足迹”。这是主题展览的主体部分,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史的记述方式,将整个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中对展出内容的选择可以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以突出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一部分最后还应当专门设置所属各地区的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划等内容。

4.3“名人贤达”。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人才这个根本的基础。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他们的荣誉与精神,潜入心灵,渗透社会,影响着后人。在综合档案馆的主题展览中向社会展示他们的风采,宣传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于鼓励青少年树立志向、发奋努力是一种极具正能量的好教材。

4.4“荣誉风采”。荣誉既表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又是对外宣传形象、对内鼓舞士气的最好载体,所以在主题展览中适当展示荣誉也很有必要。由于综合档案馆目前只设到区、县一级,所以在荣誉的选取标准上,可以取以本行政区域为获奖单位的全国性单项奖和省、部级综合性奖项,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等。

4.5“领导关怀”。各地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而对于领导关怀的怀念、感恩也是继续得到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的需要。由于展览是长焦距、跨历史的,所以,势必在所选的领导中有已经离任的和还在任的区别;有到本行政区域视察时职务还只是直接上一级的领导,而目前已经升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所以在展览中这部分的排列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4.6“远景规划”。这一部分是为了向参观者展示本行政区域的发展趋向,内容应当既有中、长期的区域规划,又有五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既要有城市发展规划,更应有整个行政区域的发展规划。相对前几个部分的内容而言,“远景规划”这个部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给予更换,如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代会通过后即可更换,以使内容能与发展的形势相适应。

5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内容的组织原则

综合档案馆在组织主题展览的内容时,应当坚持详今略古、兼顾展望,以档说事、今昔对比,事出有因、合理推测的原则。

5.1详今略古、兼顾展望。对于本行政区域的起源(包括沿海地区的最近一次成陆)、人类活动的出现、文化的传入、建制的设立直至当地解放的历史宜简。而对于解放后的则相对详细一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改天换地式的变化。展览后部可以适当放些区域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展望的内容,以告诉观众本行政区域将向何处发展。

5.2以档说事、今昔对比。对于每一时期、每一事件均要有档案为证,由档案升发开去。要尽可能地利用馆藏档案作为展品,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对各个部分的内容尽可能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尽量多用新老对比的照片,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以突出档案部门举办展览的特色。

5.3事出有因、合理推测。一是对于历史上确有此事,而又确无档案者,可采取合乎逻辑的推测,依据方志或史书的记载制作实景来展示;二是对于历史上的传说,应当在文字叙述中加上“相传”等字眼,要给参观者以想象和分析的空间,不能让人直觉认为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6综合档案馆主题展览中需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6.1与当地博物馆的关系。目前我国在县、市级行政区域基本都设有博物馆,展出了本地区从古以来的历史文物,也就是要想了解本地区的历史,特别是远古的历史,主要到博物馆。所以,综合档案馆的展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从简,一笔带过。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6

3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和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民众步入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也越加强烈。近年来,这种日渐旺盛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实力支持下,已经并正在强劲促动着城市文化设施的急速发展。继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启当代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幕,各地文化建筑(中心)正雨后春笋般萌发争艳。观念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的方向。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规划和建筑领域有必要就这场大规模实践所触碰的许多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

1融入城市,催化地区活力

文化建筑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汇集和展示的平台、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媒介,更是城市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场所。文化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对于城市活力塑造及其自身的利用效率具有双重影响。

1.1集中或分散,各得其所

文化设施包括观演、博览、科教、群艺等类型。不同的功能类型体现了多元的文化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其分布策略大致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基本倾向。首先,从共时维度看,集中与分散的选择在宏观上与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形态相联系,在微观上与其周边的地段环境相关联。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编制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布局基本上采取分级配置。城市规模越大,梯级差异就越明显。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基于城市功能分区布局的理念。梯级与分区是城市文化设施趋于集中布局的重要缘由。从历时维度看,城市既有文化设施的区位分布状态必然会影响新建设施的选址,而城市空间发展的态势又构成对新建文化设施布局的牵引。

从总体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几十年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文化设施长期不足的欠账现象。这种普遍的饥渴状态一旦遇到城市大规模扩张的机遇,就很可能产生新城区文化设施的时空集聚现象。而政府主导的这种公共设施的集聚建设也被寄予快速拉动城市空间拓展的厚望。其二,从建设成效看,集中或分散都各有利弊。集中模式显然有利于整合资源,互补共融,吸引关注,从而有可能快速而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成效。但也有可能导致文化集聚区的服务半径过大,尤其在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超长的距离会产生客观上的服务不均衡。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也会导致不同属性的文化建筑遭遇统一还是多样的矛盾,并由于惯常的“一步到位”的诉求而失去随机调节应变的机会。分散布局因其相对的灵活性而易于融入并带动所处地段的土地价值和环境活力,便于适时适地的改造和扩建,也有利于各自充分展现其个性特征。但分散布局难以形成彼此间的互补和呼应,同时也相对难以构成宏大的影响力。

上述分析表明,城市文化设施的分布格局受到多种时空因素的影响。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规模及其整体形态特征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生长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核形态。而这类城市往往也相对地拥有更多的既有文化设施。因此,其城市级文化设施的布局应当表现为既有文化设施的提升和补缺。由此有可能采用不同文化主题及建筑类型相对分散的分布策略,这也有利于服务区域的均好性。例如,南京主城区的文化设施就是在不同时期既有文化建筑利用的基础上,新建图书馆和美术馆沿长江路采用了相近但不集中的分布策略(图1)。由于大城市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的规模计划和功能配置相对完善,因此其公益性文化建筑不同类型之间的空间集中带来的集约效应并不明显。借助城市轨道交通等捷运系统,不同文化设施之间以及文化设施与住区之间将可能形成新的网络体系。相反,在中小型城市,由于规模和距离的相对压缩,其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相对集中显然具有更大的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空间共融、服务增值、成本节约等优势。尤其是广大的县市城镇,这种集中布局更可以进一步表现为典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模式。作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的四川绵竹市文化中心即是以综合体的形态实现了多馆一体的文化服务集中场所(图2)。

1.2整合联动,促进活力

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置身于更大的功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之中。在城市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与转型的过程中,与土地资源的混合使用相呼应,文化设施与相关公共设施及产业的联动将获得效率的倍增,并因鼓励城市公共活动的交融而促进地段环境的持续活力。深圳市蔡屋围中心区的城市更新规划以深圳大剧院为核心,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文化设施与以创意设计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空间形成连续或相邻的街区结构,通过有序的混合创建出融休闲和生产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交流中心(图3)[1]。文化设施的布局与城市绿地、商业、交通等其他公共设施的整合正在创造出新的形态活力。山西临汾市即将新建的博物馆、图书馆与汾河滨河绿地进行整合规划,在提升景观绿地环境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图4)。天津文化中心的整体设计在地面上下部空间利用、轨道交通的换乘接驳、道路下沉留出地面开放空间等方面都呈现出精细的整合联动形态[2]。文化设施在城市功能空间及形态尺度层面上的一体化建构体现了其回归城市生活的健康取向。这种整体思维凸显出文化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密切的关联性,从而对建筑师提出了更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和更加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2注重策划,强化内容建设

与一般建筑类型相比,文化设施的建设往往被赋予更高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文化类建筑的设计也相对具有更多的主观灵活性。在当代资讯的快速交互和建筑思潮求新求变的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近年来新建的文化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丽风貌。设计领域从环境设计、外部造型、建筑材料到室内空间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念探索和方法创新的激情。而新的创作理念客观上也带来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不断突破。但在形式创新的热情之外,对内涵及内容建设的拷问和探索依然面临挑战。一些项目建成后难以正常使用,华丽的外表掩饰着空洞的内容,显然,内容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关注。而当代文化设施的内容建设已经步入一个多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彼此互动整合的时代。

2.1因地制宜,策划先行

项目策划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从项目选址、土地利用策略到功能构成及规模,从建设资金投入和程序计划到后期使用维护都是项目策划的必备内容。完整的项目策划对文化设施设计和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具有前提性的影响,对于集中建设的大规模文化项目尤为如此。从近年来国内文化中心类项目的实践状况看,如下几种现象值得在策划过程中深入观察和探讨。

其一是土地的混合利用模式。基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地区活力的塑造,一些综合类文化项目正在尝试与城市商业服务功能的结合。天津文化中心采用了在地段内部,各文化建筑与商业建筑以街区地块为单元相邻布局的策略。[2]常州文化中心则采用了地上文化综合体,地下商业设施的垂直分区策略。两种模式都有助于地区活力的提升,而前者更有利于不同投资主体建设诉求的实现,后者则更适合鼓励和吸纳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1)。

其二是文化服务功能的兼容与整合。不同文化类型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功能与空间集约化组织的可能性,例如博物馆与图书馆项目中用于学术交流的报告厅可以合并成组,群艺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的各类培训单元和多功能活动大厅可以彼此兼用。这种具有兼容性特征的空间集约利用方式不仅带来设计策略的调整,客观上也将挑战部门纵向管理的传统,并需要整合后期的物业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施整合以功能和空间的兼容性为前提,其集约效率往往与项目规模的增加成反比。

因此,其更适合用于较小规模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其三是资金投入计划。基于科学策划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那种方案阶段猛拼造型,设计后期因造价约束而被动地因陋就简的状况必然会使项目陷入窘境。由于公益性文化设施更多地是由政府投入,而文化建筑在形态设计上也具有更加灵活丰富的可能性,因此,建设费用和后期营运的费用对于文化建筑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约束力就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2.2功能为本,塑造场所

建筑的存在首先是因为使用的需求,文化建筑亦不例外。文化建筑的历史演进总是伴随着对行为需求的理解及其应对策略的变革。所谓功能形态正是对建筑中人的使用需求的研究和表述。观演关系的不同类型导致不同的厅堂空间形态;博物馆从单一的收藏转向展示,进而发展为一种参与式体验,由此推动了其空间格局的根本转型。辅空间与主体功能空间应当保持恰当的尺度平衡和连续秩序。尽管文化建筑中公共空间的塑造具有服务、交往、仪典等多重意义,也是设计意趣表达的重要环节,但那种尺度过于宏大的门厅大堂并不足取。与基本需求相对应的主体功能空间的持续研究和设计塑造是文化建筑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内在着力点。文化建筑核心空间的形态总是跟随着文化观念的演变、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例如,图书馆中藏阅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开放式书库和开架阅览的新形态。而20世纪初在北美被率先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更是催动了图书馆新一代空间形态的诞生。深圳图书馆是我国较早采用RFiD技术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其最大限度的空间开放性完全突破了图书阅览空间的传统并联模式,为读者创造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机会(图5)。

另一方面,核心功能的设计合理性应当建立在因地制宜的观念基础上,不必一味追求最高配置,或所谓的几十年不落后。剧院观演设施的空间形态及舞台设备应与地方最普遍的典型表演形式相适宜,并非一定是主台加后台,车台、转台加升降台。一些建成剧院的舞台设备长期闲置,既占据空间,又难以持续维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项目完整策划的重要性,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旅程是文化建筑的本质内涵,这种连续的体验经由系统的场所营造而达成。我国许多地区的古代场院戏台和茶馆书场等传统文化设施在场所感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场所营造突破了狭义的建筑物体概念,而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这种特定的场所与地方的气候特征相适宜,根植于地方的人文习俗,并融于日常的市镇景观和市井生活之中。场所营造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对具体人群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在宁波帮博物馆的设计中,风、光、庭、廊,室外与室内,空间与设施,构成一种连续交互的人文体验,处处体现出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理解、支持和引导[3]。当代美术馆中出现的互动式行为艺术,科技馆中的参与式活动空间和基于多媒体电子技术的触摸交互展示方式展现了文化建筑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理念的新的发展取向。文化设施不应只是一个个封闭黑盒子的排列组合,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景观的标志或威武宏大的仪典,更应该成为鼓励和引导民众进入并参与活力再造的生机勃勃的公民场所。

3走向整合的集成设计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7

关键词:城建档案工作;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工作机制

1城建档案工作主要内容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湖南省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3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株洲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株洲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档案人应尽的职责。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敢于创新,城建档案事业正如这五月石榴花一样,将会绽放出艳丽夺目之彩!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展览馆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15-02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1 城市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2 城市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经济市、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4 城市规划展览馆

是城市规划的“研究馆”,集中了大量规划素材,可以为研究、制定城市规划提供重要遵循;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可以展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城市历史的“博物馆”,可以浓缩和形象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城市规划的“教育馆”,可以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市民群众的规划意识,自觉遵守规划、支持规划。

城市规划展览馆一般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设施,是实现“执政为民”、“阳光规划”、“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是市民与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公众咨询城乡规划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是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是城市历史与未来、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窗口;是展示城市精神气质、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自豪感、宣传城乡规划知识、相关公共政策、亲民、互动、前瞻的“城市之窗”;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展示历史文化、总体规划、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等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设在上海世博会之后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热点,除省会城市外,很多省份的州、市、县也纷纷准备建立城市规划展览馆,如何有效的利用城市规划展览馆普及规划知识,宣传城市建设理念最关键的部分是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

5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

5.1 展览馆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

规划展览馆选址非常重要,城展具有集综合性、互动性、亲民性于一体的特点,作为一个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场所,市民参观的景点,要立足于最大程度的吸引公众的参与,要有优越的地理位,一定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应该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可以和其他中心共享广场、绿化、通道等配套设施,实现资源整合。例如济源市城市规划馆位于世纪广场东侧,与文化城和篮球城相邻,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天安门广场和故宫旁边。

5.2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要定位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未来宏伟蓝图、宣传城市美好形象的重要阵地,将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和规划远景的重要窗口,是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以及介绍城市发展全貌的重要平台。成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城市建设史、经济、文化建设成果与城市规划光明前景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金名片”。

6 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的原则

(1)规划展览馆,应体现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规划将适当采用高科技手段,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的基础上,将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要有最时尚的建筑理念,充分借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将规划展览馆建成低碳、环保、绿色建筑的典范案例,让市民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二要有最先进的展示手段,按照“不求最大、但求一流、但求最先进”的思路,充分运用当今世界最现代、最先进的声、光、电、3D、4D等科技手段,增强规划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有最完美的展示内容,多角度展示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展示生态文明城市理念,

(3)规划上,注重人流动的科学设计,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让参观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极具专业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7 具体功能要求

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应考虑以下六个功能:

(1)城市展览功能。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使市民更多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投资者更多了解城市历史、城市发展的信息。

(2)规划公示功能。展示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块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内容;通过公示征求市民意见,增进政府与市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使城市规划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

(3)咨询交流功能。举办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专业场所,为专家与建设者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4)宣传教育功能。宣传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关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

(5)办公辅助功能。设置规划展览馆辅助管理用房等。

(6)展馆后期展板、模型及灯光等要考虑后期的维护和更新。

(7)人性化设计,展馆对人性化的关注要体现在各个方面:要有专门为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另一方面要体现在展馆的公众参与性强,展示的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8)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防洪和消防要求。

8 后期的提升

城展馆设计一定要考虑后期扩建和提升的重要性,要为以后的提升和扩建留有空间,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城市也在发展,城展馆的建设也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提升,要避免像有些博物馆一样,开始免费是人员较多,以后越来人越少,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9

城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部分。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一要参照《档案法》。因为《档案法》规定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指导和监督,其中监督就是执法。二是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因为在《规划法》中涉及到城建档案工作,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向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城建档案资料。依据《档案法》《规划法》,国家住建部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城建档案馆要做到依法治档,必须用足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这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明确了城建档案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具体操作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将城建档案的管理纳入了城市建设法规系列,推进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志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城建档案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城建档案接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根据《规定》住建部出台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规范》中规定了城建档案归档文件及其质量要求,对归档内容、归档文件范围、质量要求、立卷的原则、方法、编制、整理,还有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制定了详细的国家标准。依据《规定》《规范》的要求,城建档案设有18个大类、102个属类。城建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努力,尽量建立健全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可是存在接收渠道不畅通、接收难的问题,使有些大类档案至今还是空白或少之又少。只有疏通档案接收渠道,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质量要求的馆藏体系,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二、依法治档,严格执法城建档案馆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的永久保存城市重要

城建档案资料的基地,是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研究、利用城建档案的中心,是为城市积累和贮存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档案法》赋予了档案部门监督职能,有法可依,但是关键在于实施和监督。可是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按照《规范》《规定》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工程技术档案要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在城市建设中形成各种专业的工程档案,按照城建档案分类大纲要求,分为18大类,可是我馆自上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现存的档案大类,其中城市建设管理类、工业建筑类、民用建筑类居多,市政工程类近两年在领导与相关部门的疏通下陆续进馆,城市规划类和公用设施类都数量有限,交通运输类、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城市科研类、人防军事类、声像类等大类档案很少,甚至有的大类还是空白,如水利防灾类、工程设计类、地下管线类,这些档案大多数保存在行政主管部门。所以我们城建档案馆现存档案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自建馆以来,形成了以提供利用为重心,业务指导为中心,重服务轻监督,重指导轻执法的工作方式。指导和监督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导、监督的力度不够,要依法治档,杜绝违反档案工作法规的事,及时补救。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取得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严格监督,才能出效益、出质量。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执法监督的职能,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是一种法定的档案行政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活动。有关档案工作和城市建设的法律、规章、制度,如《档案法》、《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都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依据,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主体。如何依法治档,发挥依法治档的能动性,有效地执行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只有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宣传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城建档案的社会价值,领导带头学法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监督,促进城建档案执法

在城建档案法制建设中,依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有效地实施监督,可以减少违法行为。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建立管理完善、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执法权力依法行使。如何能有效实施执法监督机制?一要健全组织,依法行政的水平与部分领导执法队伍素质密切联系在一起。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把依靠政策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法规管理。二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执法队伍的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我馆的执法队伍有具有专业职称的工作人员,参加城建档案执法人员培训,取得执法人员执法证,持证上岗。他们不仅仅是城建档案工作者同时还是执法者。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及执法水平。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档案法律法规,在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外,还必须学习掌握其他法律知识,如《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和处罚尺度,做到执法工作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社会的监督。三要加强城建档案执法检查,通过纠错提高各参建单位的城建档案意识。用法来规范施工过程中的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归档是否规范,否则责令整改,直至顺利移交进馆。这样,执法检查对提高参建各单位的档案意识和重视程度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调动大家积极学法、遵法,才能创造依法治档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档,而不是以法治档,避免将档案的法律法规作为摆设,切实认真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城建档案法律法规规范城建档案的接收指导工作,宣传城建档案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正确行使执法权,通过合法的执法,强化监督,促进城建档案执法。

参考文献:

[1]李红芳.依法治档是建设档案强国的先决条件[J].城建档案,2014,(9).

[2]林源.档案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兰台内外,2013,(6).

[3]刘顺英.在实践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J].山西档案,2008,(S1).

[4]刘洋.关于我市档案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8).

[5]韩艳新.从档案执法浅谈我国档案法制建设[J].山西档案,2007,(S2).

[6]刘斌.关于加强档案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07,(3).

城市规划馆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城建档案;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照片、声像等原始文件材料。它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城市规划的有力依据,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数据凭证。城建档案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实施与发展,所以,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不断的完善,已经成为做好城建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

1、社会档案意识淡薄,依法治档,主动服务意识有待于提高。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对推进城建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并不了解,社会档案意识淡薄,依法治档,主动服务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库存档案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各基层城建档案馆(室)普遍存在档案内容单一、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现象。主要体现在各类工程建设档案,尤其是民用建筑档案所占比重较大,地下管网工程和声像照片档案数量偏少,匮乏的档案资源,成为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编研工作的障碍。

3、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模式大量存在。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单一和落后的服务手段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服务质量的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4、城建档案管理经费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城建档案馆(室)经费不足,购置档案设备及人员经费支出困难,需要逐级请示,极少配备档案专职人员,多数兼职,并且档案工作人员不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将城建档案工作纳入城市建没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城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办宣传栏,借助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公布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不断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合理、适度的加大档案信息开放力度,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城建档案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树立主动服务,用户至上的理念。正确处理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馆(室)藏建设,提升城建档案质量。要想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改变库存档案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状况。馆(室)藏建设是基础,质量是保证。首先,我们要根据档案科学、规范管理要求制定好各项业务规划,并在工作规划的指导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目标。加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城建档案管理网络,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其次,我们要加强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业务基础工作。根据档案来源原则,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到及时归档,将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才能有丰富的馆(室)藏结构。档案的整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有了及时归档的文件材料,不进行系统整理,象一堆散沙,是不能做到科学、规范管理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档案管理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它决定着档案的存与毁,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因为城建档案的鉴定受专业特点、时间、地理环境、城市规模、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鉴定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存在于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的所有环节中。鉴定工作是优化馆(室)藏结构,提高案卷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要想提升城建档案质量,必须加强馆(室)藏建设。

3、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功能。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面向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社会提供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城建档案信息,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国家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系统的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城建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内部局域网;更要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缩短档案信息开发与当前需求的差距,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为城市规划、建没、管理服务创造更方便、快捷的条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城建档案利用的要求,以优质的管理创造优质的服务。其次,要改进服务手段,过去,城建档案利用是以手工直接查询为主,对外查询方式主要是为上门的利用者查找所需档案,对原件进抄录、复制,以提供原始信息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单一和落后的服务手段严重限制了城建档案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质量,城建档案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服务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