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46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1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反规划

为了说明当今景观设计学的现状,文中将就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精神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事关生存、事关文化身份、事关归属感,事关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而景观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

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1、桃花源:告诉你们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郊野。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产物。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频发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埋葬了村庄、吞噬掉了无数的生命。后有大禹,因能巧妙地利用土地,并与洪水为友,他被推举为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第一位君主。而这种相地和与洪水为友的能力正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以及本质。景观设计是一门融生存的艺术和君王的治国之道于一体的艺术。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教会了人们如何耕作、如何确保土地不被侵蚀、如何选择粮食生产的适宜之所。许多人都知道这就叫做“风水”.“风水”是一种中国的占地之术。在中国,“风水”一度非常盛行,它在相地方面十分有用。风水其实就是前科学时代的景观规划:在何处建立城邦,在何处修建祖先的坟地,诸如此类。

在风水的指导下,在这门“生存的艺术”的指导下,桃花源诞生了。100年前、也许200年前,一些西方人来到了中国,传教士们把当时田园般的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在这里,天地、人、神交融。但不幸的是,我们自己却不懂得欣赏这种真实纯净的美,因为这种田园情趣被视作下层文化。在这些被视作底层的劳动人民手中,诞生了平常的景观。但是在许多人眼中,这种田园景观却过于平凡了。

2000多年来,上层阶级的贵族以及官宦学者们在园中堆砌假山、摆弄花木,试图创造出一个供他们玩乐的桃花源。这种虚伪、造作的“艺术”被人们尊崇为园林艺术。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名园里,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生产价值,可以说它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功用,但是它竟然却被人们描述成了桃花源。很遗憾,沉醉在园林艺术里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真正的景观是什么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所谓的园林艺术本身,加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把园林艺术比作“裹脚艺术”,貌似精致美丽,但实际上这种“艺术”是不自然的、不健康的。

50年前,佐佐木曾说过:“景观设计学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艺术”。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中国和世界都如此。在建立明日之城的过程中,风水树丛被从神圣的地方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大街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我们试图建立当代的桃花源,而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建好新的桃花源,就连我们本来拥有的真正的桃花源也正被我们一点点地破坏了。毫无疑问,我们在找寻桃花源的过程中迷失了,所谓的“园林艺术”在误导着我们的方向,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桃花源。

2、关于桃花源的消失:景观设计学界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桃花源消失了,无数的挑战摆在了景观设计学面前,事实上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桃花源正在消失,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对于所有设计类的专业来说,我们目前主要面对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即是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文化身份,那民族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家园的丧失”。随后我会向你们具体阐述我们是怎样丢掉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的。

2.1第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吗?

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会移居到城市中(现在的城镇人口水平为40%),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这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现在,我国662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00个中国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单就北京而言,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每年地下水水位都会下降一米之多。

所以,我们能够幸存下来吗?

所有的这些情况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是7%,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年因环境衰退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7-20%.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可能亏空了很多。不久前一场不算太大的暴雨就让整个北京城的交通陷入瘫痪。车成了水中漂浮的船。但是在同一时间,圆明园里的船却陷在泥土里动弹不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不合理的规划实践造成的。而景观设计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坚,因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景观层面上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景观设计并没有站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因为单一的目的,生态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我们的“所建”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所需”。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几乎个个都有这种大尺度的广场。我们不需要这么大的广场,这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我们砍掉了本地的乡土树种,种上了昂贵的异国花木,铺上了花费惊人的草坪。它们每年要用掉大量的水,其修剪整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生存问题、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2.2挑战二:我们是谁?

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抛开对于我们往昔辉煌帝国的崇拜,拨开今日西化的迷雾,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什么?穿着西服的秦始皇,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谁?

80年代开始,中国处于快速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中,中国面临着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危机。以前中国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事实上,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建筑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这些遗产其实都是皇权下的封建帝王文化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遗产是否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普通民众和我们的市长。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努力建立自己的身份的过程中,我们彻底地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模仿一些“人”,我们在通过城市的整形和美容来实现这种“人”的身份。

城市景观的第一种整形手术:伪装成古代的西方大帝国。同样的轴线,同样的罗马柱廊。我们试图效法罗马帝国的气派,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二种整形手术即是模仿古代中国的王公贵族。我们甚至把这紫禁城的东西照搬到了现代的城市市,我们试图找回往昔帝国的辉煌。我们模仿着清朝、汉朝、唐朝……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啊。

在第三种整形手术中我们试图模仿的是现代西方帝国。在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里,人在这幢巨大奇异的建筑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其巨大的建造成本也可想而知。我只想说这是秦始皇的心态,却是西式佯装。当这些人以这身装扮、这样的心态俯瞰着整座城市的时候,他们也许忘记了还有多少普通民众在勉强过温饱的生活。

2.3挑战之三: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变得强大、富裕了。但是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祖母曾经告诉我:一颗树慢慢地长大,会成为精神,精灵会寄居在渐渐老去的树中。同样,虫鱼鸟兽、山水花木也会成为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

我们的父辈们修建庙宇,用以表达对赐予我们幸福安康的祖先的敬重。我们一贯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因为这些信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面临消失的边缘。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四千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两百万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心灵的寄托在哪里?哪里是他们精神的家园?

前科技时代的人们就是靠在“风水”上累积的经验营建出自己的住处。但是,看看现在,因为控制洪水的需要、单纯的工程做法、仓促的城市化进程,河流被渠化了,灵秀的景观也随之消失了。

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席卷了中国大地。暴发户们、还有部分不法官员疯狂地聚敛着自己的财富。去年中国前一百位的富翁中竟有51人之多是房地产界的巨头。

上述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生存、环境问题,文化身份丧失问题,还有就是精神家园消失的问题。

3、在新的世纪里重归桃源: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的使命和策略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天将降大任于景观设计学。

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桃花源,即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挑战。其实,重建桃花源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城市规划、建筑学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1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那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

要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保护和重建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探索新的桃花源,建设新的桃花源,这才是时下景观设计学应该做的事情。

“景观设计学是属于未来的学科”。这句话是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马莎发亚多说的。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未来才会属于我们。

5000年前,面对洪水,大禹学会了如何和洪水做朋友,因此,他成了君王。

150年前,奥姆斯蒂成功应对了来自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缺失的挑战,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

50年前,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生存环境危机,麦克哈格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未来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让自然、人、精神重归和谐。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因为如果你可以成功地解决出现在中国的问题,那么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3.2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呢

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能应对上述挑战呢?因为景观是一个媒介,通过它各种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过程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聚集、协调三者关系的可操作的界面。

卓越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学将会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箴言,而景观应该是“本地行动”中最为可行的。

景观设计在重建桃花源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此时也是在中国建设新的“桃花源”的最佳时机。

3.3我们的战略

那么我们具体又要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不负使命,通过种种规划设计手段保护、重建人与土地、与精神之间的种种联系呢?

3.3.1第一个策略就是恢复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首先,如果景观设计学将自己定位为保卫人类安全的利器,重建人、地、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纽带,那么景观设计学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景观设计学应定位成“生存的艺术”、具有大禹一样的治水能力的艺术、大地景观规划设计,而不应被定位成一门娱乐性质的造园艺术。

“不要和我们谈论你们的花园。不要问我们关于你家那该死的玫瑰花的任何问题。我们将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这是麦克哈格50年前说的话,今天这句话依然正确。

回想三年前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和两年前发生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那飓风,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需要“生存的艺术”。不管是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还是现在的美国——在这个最为发达的国度里,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依然无助。故此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自己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但是目前这门“生存的艺术”却在被单一目的的工程所替代、并在装饰性的城市和花园中沦落了。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泛滥区修建这座城市(山东菏泽),那时的城市里,水网密布,有近一半的面积是水塘,水涝可以友善地被包涵在这个城市里。但是渐渐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师、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却忘记了这些。于是今天这个城市完全变成了工程化的景观,水塘被填区,稍有大雨,水涝成灾。为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自然力带给我们的种种惩罚。

3.3.2第二个策略就是我们必须立足乡土,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

说到乡土,我指的是每天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平凡事物,我反对盲目的豪华和异国情调。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重视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可信的、真实的普通事物。土地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美。

中国从第一个皇家园林开始,异国风情和奇异空洞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而这些事物与周围真实的环境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氛围大相径庭,当然这种“移植”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园林中。

席卷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美国,但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城市美化”传统,这场城市美化运动不过是中国园林和贵族式的收珍猎奇癖好的延续罢了,宋徽宗当年大搞“花石纲”,结果葬送了中原大地,慈禧太后大建颐和园,结果同样导致了大清领地的丧失。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奇幻的异国情调中迷失了方向。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重拾在处理旱涝、滑坡、土地耕作、食物生产方面的种种技术和艺术,以及重建文化身份、精神信仰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必须重归土地、真正的土地,重归真正的景观。

3.3.3第三个策略,“反规划”途径

将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景观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在应对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景观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而势不可挡,传统规划模式的种种弊端越发明显,于是,“反规划”的模式出现了。何谓“反规划”呢?“反规划”的意思就是:在城市空间发展计划制定之前,就必须通过识别、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或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景观基底在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给予我们文化身份和精神寄托的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考虑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扩张模式正肆虐在我们的国土上,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颠倒过来。在中国未来,每个城市都将扩大三倍以上。所以我们必须在城市扩张之前就构建起生态的、文化的、精神的基底。

在我们对台州的规划里,城市发展将在生态基础设施这个限制性的钢性结构上进行。宏观尺度上来讲,我们要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总体的城市景观格局,即在什么地方进行“不建设”。中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因该明确生态基础设施的具置、控制范围等内容,即确定如何进行“不建设”。微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应该通过更为详细的景观设计,使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深入城市机体的内部,我们的后院也能因此受益,你甚至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见到从山里面下来闲游的小狐狸。与此同时,洪水、暴雨也可以从容地从你家的后院汇集到地表水网中,再从地表水网进入整个生态网络。这就是有关生态基础设施的想法。

我们分析了海潮淹没情况,由此制定出的防洪安全格局。不管怎么样洪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不给洪水提供一块任容其泛滥的场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迁徙繁衍通道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文化遗产网络呢?在这个文化遗产网络上,人的精神找到了可信的寄托。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游憩格局,让我们的后代能自由地行走在绿色的土地上。所有这些都必须先于城市空间扩张计划建立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就叫做“反规划”。

我们把景观安全格局叠加起来,就得到了这张生态基础设施综合成果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以外的地方是为城市扩张预留的,你可以在这些预留的区域里面修房子、搞建设。我们有了生态基础设施这张“底”,那么城市扩张就能依“底”画“图”了,这个画“图”过程将是有章可循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

通过“反规划”,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程序都应该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再造我们的秀美河川,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与大地母亲的精神联系。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策略: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设工程缺陷对策

一、概念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它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英美各国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Garden",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

城市的概念是循时展的,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更应强调人类聚居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分为人

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园林构成要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其既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融合,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和景观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软化呆板和平滞的建筑

线条、人工形体、质感和气氛。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小到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水池花坛、铺地栏杆,似乎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一个标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

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误区

1、行业缺乏规范

(l)名称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人美国的称法叫“景观设计”o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等等,究竟那种合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建设部有关部门进行审定了。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不仅是职称评定的定位,更是行业中人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行景观设计,实现与建筑师、规划师“三

位一体”的密切合作的前提,是行业规范的前提。

(2)教育景观设计专业性强,综合性差。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于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向于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于小品、造型)。就目前来看,就综合以上三种专业,规范明确的教育教学大纲,

与国际接轨,制定规范,实行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3)市场管理景观产品具有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要求,多了灵活性和可塑性,不良后果的责任极小,从而导致各方干预增多。施工的工程资质审核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常以免费或其它灵活的经营形式进人市场。许多大中型项目方案招标不规范,评委的素质令人怀疑。如此形势,景观质量如何保证。

2.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间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其结果“巨大的经济投人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这个场所是否真正具备了”档次“的环境条件?”也就成问题了。

3.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不够

景观设计要重视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要负很大责任的,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忽略功能而乐道于形式美的手法往往把功能等同于休息凳椅、集散地、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活动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是当然是满足的,其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赞美声中更是陶醉。这个美丽的误区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4.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地专业,它最终以空间景观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于其中的艺术品。同其它艺术一样,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单纯模仿抄袭必然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创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个景观环境因其特要求,资金投入及设计师的风格而不同。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前要深刻理解景观环境的意旨,综合协调各种因素才可进行创作、创新。在创新的意识理念指导下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形式,创作出有灵魂、有思想、有情趣、有个性、雅俗共赏的作品来。

5.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以树举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都需景观设计师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就更难达到效果了,只有置于现场,才能更灵活的把握素材与环境的关系。

五、关于景观设计的几点构想

1.调查求细调查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其前提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将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例如: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能否与项目融合在一起,房地产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城市总体规划方向是怎样的。

2.方案求值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必须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贵的材料、很贵的方案、很贵的处理方法才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这不是绝对的。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都会有影响,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3.设计求远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必须是好项目才行,这对于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定要考虑植物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把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将来的效果融合在一起,作为长远的方案。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它经过很多年的变化达到了永恒的效果。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10-73-1

1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的主体。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对空间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理念,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佳服务。好的道路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尊重历史的原则

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现在中国很多城市街路绿化盲目模仿与借鉴其他城市的风格与经验,导致如今中国大多数城市街路看起来没有风格,都是一个类型,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这就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3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配置均应符合人性化,以最大程度地成为适合、适宜地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效能。经济原则是指合理地利用费用、空间。在费用上,合理花费,使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比如植物可以使用当地、当季植物,这样价格会便宜许多。另外,对于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建材多加比较、衡量。合理而充分地利用空间,可以考虑选择能节省空间的材料,如立体绿化的藤蔓植物或用草地,以充分利用空间。景观设计的美多偏重于视觉上的美观。具体设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性、群众性以及经济实用性而后再论及美。这种美有时又是抽象的,对美的感受因人而异。景观设计方式应在统一中求变化,且表现出设计的独特风格。

在如今高度密集型的时代,信息以及物流传递的速度使适应现代潮流的大城市中心和一般城市中心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因而全国各地一些现代化城市和城镇正失去自身的个性,看上去都很相似,有一种城市建设标准化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量保留城市10年以上的大树,重点保护30年以上有历史的老房子,重新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让这些城市的痕迹得到保护并保留。

4道路设施的设计

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可以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空间内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尺度景观的和谐。做成高密度的植物群落,可以降低机动车对城市产生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热岛效应。

现在有些城市为了加速机动车的发展取消了非机动车行车专用路线,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一方面取消非机动车的使用,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而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景观和视觉效果。保护原始景观,尊重河流、小溪及自然排水系统,充分认识到边界、护栏、树木形成的线条,尊重历史形成的小路,认识远山的景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及地平线。保护原始地貌,创造良好的视野。

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尽量搭配清晰可辨识度并且位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可以配合景观起到醒目的作用。

一板二带的植物配植。这是最常见的绿化类型。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各栽一行乔木)。一板二带在城市内三级街道居多,和生活区接近,为了美化市容,净化环境,增强防护效益,一板二带的植物配置应考虑行人和行车的遮阴要求,还要不影响交通和路灯照明,这类街道一般人、车混用。由于街道狭窄,光线不足,要选择半耐阴树种,以形成和谐相称的绿色通道。在两株乔木间,可适当配置耐阴花木或宿根花卉,不经常通机动车的街道可设置花径,以丰富道路景观。住宅小区的街道两侧,可选用开花或叶色富于变化的亚乔木,为街道增色。城市小巷最好栽植落叶树种,以免在葱郁的树冠覆盖下,冬天得不到阳光照射,一般只宜在南北向街道上适当配置常绿树种。临街围墙和围栅要适当栽植些爬藤植物。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紧密

目前,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保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园林景观时首先考虑其生态效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便于均衡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完善

在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规划理念。各大城市应以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1.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凸显了城市个性、文化底蕴

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考虑整体需求,尽量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逐步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一批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且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园林绿化作品。

1.4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工艺

不少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力求创新,在不断学习已有先进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进电子产品、仿生学等新工艺产品,加以综合应用,这就使得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增添了一股现代气息。

1.5节约型园林的探索与推广

为了帮助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更好地改善自然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推广节约型园林理念。推广运用乡土树种、天然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回收净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ReD及太阳能照明等。

2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树立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园林理念

依据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以便走上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应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化和休闲化城市。同时,在居住区、工业园等地可进行“渗透开放式”绿地形态的建设,推动城市全方位绿化。

2.2以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

现代城市建设,其实也就是优秀人才对先进文化和理念的激活,采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等,降低各项成本,提升城市所有配套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促使城市经济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们,应该把城市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合理布局,使设计出的城市园林景观能够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与方案的多层次和全方位性的目标,统一城市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2.3统一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生物多样性,重视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兼顾城市景观、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做到适地适树,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同时辅助引进外地珍贵树种,因地制宜,促使城市园林形成个性化特色。园林绿化要做到因时制宜,抓住春季这一重要时期,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尽量避免反季节施工,以免影响苗木成活和绿化效果的实现。

2.4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空间绿化应当与绿地建设之间相配合,实现绿化的多层次性。根据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理论种植适合的树种。其次,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关注整体环境,同时还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生态小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侧重自然景观、绿化园林的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后,生态建设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养护成本控制[J].中国园艺文摘,2012(3)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5

关键字:人;自然;城市景观;日本景观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fiveaspectsofurbandesignandlandscapedesigninjapan,bringsoutthatthefirstproblemofurbanlandscapedesignistoprovidetheplacetocommunicateandcontactwitheachother,whichisusefultocommunicatebyheartwithhumanbeings.andthesekindoflandscapedesignispowerful.

keywords:humanbeingsnatureurbanlandscape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6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定位发展思路

检索:.cn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潍坊在新城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以地域文化为根基,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造型语言,将自然、人文与艺术融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使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有机融合,塑造出既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地域文化风格的城市新景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潍坊独特而丰厚的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缩短了文化跟社会的距离,使文化融入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一、潍坊地域文化的渊源和特征

潍坊位于山东省的中东部,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南依沂蒙,北濒渤海。据考古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东夷人,就创造了闪烁着人类文明辉光的北辛文化、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文化与齐鲁文化同步,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潍坊既是齐文化的重地,又是鲁文化的融汇区域,是东夷文化、齐鲁文化、海岱文化的典型地带,文化类型不仅有封闭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又是开放型农、耕、商文化一体的复合型文化。

潍坊,人杰华光,名人辈出。氏族社会帝王虞舜、周代齐国始祖吕尚(姜太公)、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孔子弟子公冶长、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历史文化名人与各个时代的劳动者,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人文。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兴盛,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构成了潍坊地域文化的总体面貌。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建设中,尤其注重景观营造,城墙、街巷、民居、桥梁、庙宇、塔楼、园林、牌坊……许多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人文景观,堪称经典。元代状元张起岩曾写下《潍县八景诗》,清代增至“东园早春、青杨晴眺、塔山望日、玉清烟绕、南溪垂钓、麓台秋月、孤山晚照、石桥漱玉、西山霁雪、北楼晓钟”十景并载入方志;著名的明清民居十笏园,以布局新巧、匠心独运誉冠北国园林之首。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体现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创造理念,既有视觉美的内涵,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呈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个性特色,为城市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二、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定位

景观,辞书的解释是指风光、景色。是视完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景观都是一个美丽的难以说清的概念。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和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建筑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衬景。实际上,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是视觉审美塑造过程的对象,是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当今的景观概念已涉及到地理、生态、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综合各个学科景观概念的基础上,要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具体项目建设上。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景观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人们常常抱怨现代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就是指这些城市缺乏地域文化的特色或者干脆就没有。这里就有一个景观设计的文化定位问题。而这个文化的定位,必须要基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表现与融汇地域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艺术设计形式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应,还应该是符合地方的,为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的发展提供可能,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

潍坊是世界风筝都,已成功举办了30届国际风筝会,风筝促进了潍坊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使潍坊国际化道路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西方现代思潮强势影响着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设计,全球化观念思想已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国际化给潍坊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材料,同时,其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流行性的风格样式对潍坊的地域景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风筝文化刚刚建立起的文化自信,使人们产生了疑惑:潍坊一大型文化艺术中心,因追求现代直接找“洋”人设计,整个建筑群体,几乎没有中国的文化元素,当然也就没有潍坊地域文化的内涵;在峡山水库附近投资兴建的文化产业园,由一家跨国设计公司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地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高密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为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拟建一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村,委托国内一名牌大学设计,效果图竟然全是北欧风格。凡此种种,潍坊传统的地域景观文化被所谓的现代设计洪流所淹没,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被称作乡土瑰宝的民间艺术,被国际文化所取代。急功近利和盲目地崇洋,使城市景观变得不伦不类。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当地、当代的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理念,如何合理吸收和借鉴国外设计领域的先进经验,如何发掘潍坊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如何传承创新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契合融汇,成为潍坊城市景观设计亟不可待的历史使命。

三、地域文化在潍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潍坊的民间艺术,在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等都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创新城市景观设计,彰显设计个性,发扬文化特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通过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连续举办,潍坊风筝已享誉国内外,风筝成了潍坊的名片和代名词,“鸢都”和“世界风筝都”成为潍坊的文化称谓。1989年,世界风筝博物馆建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风筝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屋脊造型以一条完整的琉璃陶瓷龙头蜈蚣风筝为元素,正门两侧建筑外墙分别是两幅风筝题材的大型彩色装饰壁画,前面小广场上为“鲁班梦”的铸铜雕塑,整个建筑风格鲜明,是利用民间艺术进行建筑和装饰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成为潍坊第一个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现代城市建筑景观。

2005年,占地5万平方米的潍坊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建成。广场以风筝文化,民俗文化和人文文化为主题,以潍坊国际风筝会蝴蝶风筝型的会徽作为广场的主题雕塑,形成广场的视觉中心和标志性景观。周围设置风筝造型的旱地喷泉,外侧吉祥大道地面上镶嵌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12个吉祥物,民俗长廊两边布满剪纸图案的地灯,以潍坊风筝、年画、剪纸、布玩具以及和乐、朝天锅等民间艺术、民间习俗、地方名吃为题材的铸铜雕塑环绕四周,迎宾墙上嵌有描绘风筝史话和情满鸢都的青铜浮雕,广场的组合景观与森林公园白浪河景观带和谐统一,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各种娱乐项目融为一体,不仅充分展现了潍坊的地域文化,而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给五湖四海的朋友及国际友人留下鲜明的视觉记忆,成为潍坊的城市文化坐标。2005年竣工的潍坊新火车站在造型设计中,以蝴蝶风筝为设计元素,流动的线条和充满张力的造型使其成为胶州铁路站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他如虞河、张面河、白浪河治理中也不乏成功的人文景观:以剪纸形式表现潍县八景的通透花窗式景观;以木板年画为造型元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平面式立体化景观装饰和雕塑;以木版年画的线版制作地面浮雕等,均是别出心裁的创新。

潍坊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更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宝贵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建的潍坊市博物馆,在正面两个巨大的圆形围墙上,设计制作了以潍坊历史文化为素材的大型浮雕“历史的长河”,浮雕长147米,用安丘汉墓画像石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祥禽瑞兽、女娲伏羲、弋射狩猎、男耕女织、车马行辕、歌舞百乐、风筝体育等为内容的潍坊历史文化,门前两边放大复制了两尊明代青州衡王府府衙前的石狮,这组景观,秉载着潍坊数千年的文明史。

地域文化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营造了文化生态,彰显了文化个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增添了旅游资源,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拓展了潍坊的知名度。

四、潍坊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

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潍坊建设”,分别把创新和文化摆在前一、二位,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更多的内涵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景观设计就是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去创新去发展。

纵观潍坊城市景观设计,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还有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应该清醒的看到,潍坊的城市景观,整体规划还不够周到,仍存偏差:小品多,组群景观少;历史文化有很大缺位,设计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有些商业制作明显,制作粗糙,艺术品位欠佳,因而文化含量不高;对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缺乏与地域文化科学合理的融汇,出现了许多“城市垃圾”。

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缺乏主意深邃的重大题材和完美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中启蒙幼童的二十四孝,其中有虞舜孝感动天和王裒闻雷泣墓,虞舜、王裒分别是诸城和昌乐人,现已成为社区进行孝亲文化传统道德教育的楷模,若做成群雕或浮雕,应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潍坊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郑板桥主政潍坊七年,留下了大量的书画诗文和政绩佳话,对潍坊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成为潍坊历史文化的骄傲,如此重量的历史人物在潍坊城市景观中却表现甚少,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的体现便可见一斑。

城市景观设计是百年大计,它要承载和见证历史,具有相对的永久性,从创意设计到建成,应该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既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又要与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的大环境、文化氛围和谐一致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城市中的每一个景观,那怕是小品,也要认真对待。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该由规划、建设、文化、园林、旅游、环保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精心打造,使潍坊的城市景观为整个城市建设锦上添花,营造完美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潍坊人的精神享受和幸福指数。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8

关键词:海滨城市环境设计景观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livingstandards,peopleon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areincreasinglyhighrequirements,livinginthematerialtomeetatthesametime,theywillrequestthefullnessoflifeandbeautyofspirit.especiallyfortheseasidecity,waterfrontcity,sincepeoplearewillingtodevelopmentoftourismareas,mostolderpeopleyearnfortherest.thecoastalcity,itsnaturallandscapeandthehumanitieslandscapecitywithberichlyendowedbynatureresourceadvantage,however,howtomakeuseoftheseresources,theseasidecityintolandscapeandbeautifulenvironmentofanearthlyparadise,willbe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problem.thisarticlefirstfromcoastalcityoflandscapeandenvironmentdesignofimportanceofthecity,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problems,finally,putforwardtoimprovethecity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effectiveway.

Keywords:waterfrontcityenvironment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注重海滨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发展旅游业角度

海滨城市,顾名思义,城市距离海滨景观比较近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也有着四季温差不大,气候舒适宜人的天气。因此,这里是开发旅游业的最佳圣地,对于新婚夫妇,放寒暑假的学生,休年假的白领,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们,海滨城市的旅游之选将是相当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海滨城市的景观与环境设计重视起来,从视觉上,人文环境上,自然景观上满足游客们的喜好。

增强城市整体实力

海滨城市就像我国各个不同方向的一扇门,它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海滨城市的市容市貌,完善景观与环境的设计,将特色的景观突显出来,作为代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城市整体规划和景观改造上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使得海滨城市在经济上,文化上,制度上都成为具有充分竞争实力的现代都市。

海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海滨城市的景观环境已经得到了大力发展,有一些海滨城市已经成为了我国标志性现代都市,但是,在海滨城市的景观改造中,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规划,目前导致了海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瑕疵。

(一)海滨城市基本建筑物的破坏

作为一个城市来说,标志性建筑物的存在是城市文化精华的外在体现,是城市中历史沉淀的结果,城市的基本建筑物体现的是城市中文化、历史以及人文形象的综合写实,然而,有很多海滨城市为了创造更显现代都市魅力的建筑,急功近利,用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代替了富有城市古典韵味的老建筑,失去了城市原本的风土人情气息,这种盲目追求所谓大都市形象的现象,覆盖了整个海滨城市,新建筑的不断更新,规模的不断增大,楼层的不断增多,价值的不断提升,完全展现了现代都市的奢华与浮夸,具有历史底蕴的基本建筑失去了过去的色彩。很明显,具有城市独特魅力的特色没有了,展现当地市民特殊风土人情的建筑消失了,这样的海滨城市多了几分现代,少了几分古典;多了几分时尚,少了几分人情味。

(二)海滨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海滨城市中由于盲目追求豪华气派的建筑,使得原本天然的绿地和广场逐渐减少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的绿化建设仅仅体现在城市道路两旁,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大兴建设高档小区,开发旅游现代景观,渐渐的,整个城市显得更加商业化、现代化,少了天然的韵味,少了大自然本该拥有的清新气息。作为海滨城市来说,绿化建设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净化空气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海滨城市生态景观的逐渐破坏已经威胁到了市民们的生活健康。

三、塑造完美海滨城市景观的建议

(一)合理建造海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海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是合理建造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使得城市的个性魅力有的放矢的体现,既有张力,又不失原本的风情。开发合理的城市地段,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法对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进行打造,可以从视觉上、感官上满足市民们的要求,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容易让人们过目不忘,也能恰当好处的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然而,我们要记住城市的历史,要延续城市的风土人情,彰显城市的独特韵味,因此,在建造标志性建筑的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历史、人文。体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美好的未来。

(二)延续城市的时尚与活力

要想从根本上体现城市文化的内容和情趣,就要将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利用城市的原本地域气息,再加上时尚的气息,延续城市的历史与当今的活力。既能发展海滨城市的悠久历史,又能满足现代都市的时尚感。

(三)打造海滨城市的特色旅游业景观

近几年来,海滨城市旅游业的不断兴旺,已经达到了促进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地政策,努力打造海滨城市特色的旅游业景观,将城市中的旅游区进行整体规划,体现出与其他城市旅游业的不同,提高游客们的旅游兴致,也可以带动其经济的发展。

加强海滨城市的的环境保护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生活的充实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保护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地球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海滨城市的环境保护意识,海滨城市不同于其他内陆城市,海滨城市离海比较近,海水水质以及海底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我们在美化整体城市的景观同时,也要关注海洋生物以及海洋周围建筑及环境的保护,努力给海滨城市一个清晰、明亮的天空,也给海洋生物一个安全的家。

综上所述,海滨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好与坏,可以直接影响到该城市未来建设的整体性,也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及文化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海滨城景观规划的时候既考虑到美观大方,也要考虑到功能性设施的发展,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改进海滨城市的景观与环境规划,加强城市的历史文化设施延续,极力打造出一个时尚、现代、绿色、风景优美的都市,是提高城市整体精神文明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l]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

[2]邹时萌,访意大利,埃及随想国外城市规划1991(4)

[3]市培中国城科会召开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城市规划通讯阵〕周岚《城市空间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和管理是使城市最终获得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的实践环节,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我们才能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居环境。

一、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色彩是一种综合系统,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色彩就是五颜六色,就是红黄蓝绿紫。实际上城市色彩是用各种“最美”的颜色装饰建筑、装扮城市。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得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因此正像绘画中色彩运用没有一定之规一样,城市色彩运用也没有刻板章法,通常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类美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

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而我们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往往从脚底到头顶到处都是争奇斗艳的色彩,脚下是艳丽的红地砖,头上是飘动的彩旗,商店外墙则是大幅商品招贴画;人行道旁还矗立着灯箱广告;行走其间人的色彩、人的美,几乎被淹没了。这只能令人感叹,我们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譬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来:居住区不应出现广告,便是实施城区功能色彩区分的重要手段。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了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总之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

二、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要点

1、调查准备期

(1)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城市的规模、人口、性质、功能区分布有深刻的了解,了解人文因素对城市色彩现状的影响。

(2)深入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色彩现状的影响。

(3)实地考察城市主要区域的色彩现状,采集第一手的城市色彩信息,包括建筑、植物、地面等以及邻近环境中对城市色彩有影响的物体色彩现状,拍摄出照片并用色卡详细记录。

(4)对采集的色彩资料进行研究,了解现有色彩景观的色彩种类以及搭配情况,以此作为未来规划地的色彩设计参考。

2、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总体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总构想,明确城市总体色彩景观设计和控制的依据及方向。探索通过城市色彩展现城市地方性的可能性,研究城市设计所确定的重点景观,将其列为色彩设计或控制的重点部位。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内容:

(1)根据前期的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制定一个或多个符合城市地方特色的基准色调。

(2)权衡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重点设计与文脉息息相关的特殊街道和区域,做到重点区域重点规划。

(3)确认城市总体设计所确定的城市文物古迹、旧城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制定出整个城市保护性区域的地方色彩。注意在文物保护区与其他地区、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设置色彩过渡带。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分区设计

每个城市都是由不同功能区组成的,在一些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区域间的景观相差很大。因此,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总体设计完成中,还应该对城市各个分区进行详细的规划,制定出各个区域适宜的色彩控制方案。这一阶段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对各区内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做进一步地调查、研究,自然环境对区域色彩景观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保护的方案,突出地方色彩的可能性。

(2)研究各个分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色彩景观对整个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确定区域色彩设计和城市色彩景观总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3)在划定区域确定性质以后,根据区域性质制定主色基调和兼容色系,制定建筑物和建筑群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色彩控制标准。主色基调的设置避免建筑着色杂乱;兼容色系的设置避免色彩过于单调和平庸,没有层次。

4、城市色彩景观规划方案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将城市色彩景观的总体设计和分区设计的种种构想贯彻落实,做定量的分析和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方面:

(1)对前面所划定的各重要景观、街面、小区、道路整治、公共建筑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按确定的标准选材和选色。

(2)对城市空间体系的主要环节——街道、城市广场、特殊景观以及其他视觉元素之间的色彩呼应、衬托关系做出安排,对景、借景的色彩关系进行设计。

(3)对城市正在规划或将要规划的建筑、街道、广场等,根据当地现有色彩状况制定出色彩控制方案,指导这些正在建设或者将要建成的景观进行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立面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篇10

关键字:景观;硬质景观;作用与分类;设计;新思路

abstract:hardlandscape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landscapes,whichat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thepapersumsupthedefinitionofthehardlandscapes,thenclassifiesthehardlandscapes,anddiscussesthenewnotioninmodernhardlandscapedesign.

keyword:landscape;hardlandscape;theuseandclassification;design;newmethod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硬质景观在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本文总结了硬质景观的定义,提出新的分类,并初步归纳了硬质景观设计在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中的新思路,力求启迪设计者将硬质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1、相关概念

1.1景观

景观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美学概念到地理学概念再到生态学概念三个阶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2]。后来,“景观设计”一词是吉尔伯特·密森(gilbertmeason)最早使用。189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正式产生。第三阶段的景观是生态学概念的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总之,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所论及的“景观”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景观设计学则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它应该是同时具备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三个层次[3]。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4]。本文结合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5],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硬质景观的分类

硬质景观分类有很多种,如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6];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7]。还有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8]。本文主要从硬质景观的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再在此基础上划分。

2.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电话亭、洗手池等。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突出体现了硬质景观使用功能强大、经久耐用等特点。

2.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即园林绿化中的假山置石、景墙、花架、花盆等。这类景观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都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体现了硬质景观的美化功能。

2.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如设施小品中的灯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装饰作用;装饰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喷泉等,既是观赏美景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这类具有综合功能硬质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3现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也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的语汇。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造园材料的丰富及景观设计思潮的不断创新,使硬质景观材料和设计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向新的方向不断完善。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出现在景观作品中,而且收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3.1后现代主义符号学诠释新景观

“符号学”最初是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后被运用到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研究的领域,随后出现了建筑符号和城市空间的符号学。“景观作为符号”是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又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9]。

现代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丰富、可塑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扬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思潮。利用景观符号的“形”,使使用者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传达现代设计的“神”,正所谓聚“形”、延“意”、传“神”,在审美和内涵两方面得到了超越。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对景观符号的应用。文丘里在富兰克林庭院的设计中,利用不锈钢骨架模拟原有建筑,创造出历史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广场,以历史片断、夸张的细部及舞台剧似的场景,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10]。

3.2材质色彩创造“软”的质感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他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城市整体景观、街道和社区的色彩都进行规划。城市的标志色彩又由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和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虽然硬质景观大多材质坚硬,在心理上给人坚定、理性、现代的感觉,难以有亲近感。但多种人工原料色彩的可控制性,使硬质景观比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具有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通过色彩的调和,形成与软质景观一样有亲和力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代表人物如玛莎.施瓦茨。她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将面包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以面包圈的黄色和沙砾的紫色作对比,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再如,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

3.3注重景观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

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现代硬质景观设计不同与传统设计的方面,就在于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中山岐江公园及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都是将硬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设计相结合的范例。两个设计都是使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保留了工厂基址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也保留了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结论

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造型丰富,材料繁多,而又充分显现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受设计者的青睐,使用者对硬质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硬质景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认真探讨硬质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理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才能在设计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

[4]m.盖奇(michaelgage),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5]王春沐.居住区开发空间中硬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5,21(2):7.

[6]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25-126.

[7]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