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十篇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十篇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25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1

关键词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老人福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管理老年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各机构职能分工,并提出为“身心受损”老人提供辅助其日常生活的居家服务、建立长期照护机构等内容,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在地老化”诉求的加强,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得到迅速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

(一)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自1980年实施“老人福利法”以来,其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相关政策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纲领”(1994)、“老人福利法(修法)”(1997)、“老人长期照顾三年计划”(1998-2001)、“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1-2003)、“照顾服务福利及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起)等(伍小兰,曲嘉瑶,2010)。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对老年事务的行政管理较分散,很多行政部门,如内政部、行政院卫生署、教育部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皆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权力,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照护资源分散、缺乏完整连续性照护的提供(陈惠姿等,2005)。“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出台之前,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长期照护的法规分散于社政(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卫证(医疗法、全民健康保险法、护理人员法等)及退辅(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三大行政体系中,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法案。

“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的出台弥补了这一政策体系的缺陷,其对长期照护政策的受益对象、服务项目、政府补助、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方案、财务制度、法令制度及行政机构权责划分、配合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完整详细的规定,并在之前政策的基础上,对政府补助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二)受益对象。

老人为“十年计划”的主要受益对象。在界定受益对象时,“十年计划”除以年龄(65岁)为分界线外,还将因“身心障碍、地区因素”(p50)导致的提早老化人群考虑在内。概括起来,我国台湾地区长照政策的受益者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65岁以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s)失能老人,(2)65岁以上仅iaDL失能且独居的老人,(3)55至64岁aDL失能的山地原住民,(4)50-64岁aDL失能的身心障碍者。总之,享受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补贴的老人主要为aDL失能群体及iaDL失能且独居人群;换言之,aDL指标是界定补贴对象的最主要标准。

基于老人的身体情况,依据aDLs和iaDLs指标的规定,“十年计划”将失能老人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服务或现金补助。

(三)服务项目。

“十年计划”规定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其规划的服务在居家、社区和机构式服务方面皆有涉及,但以社区和居家式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

1、居家式服务。

(1)居家服务:包括家务、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和身体照顾服务。

(2)居家护理:包括一般伤口护理、注射、一般身体检查、提供护理指导、营养及基础复健运动指导、巡诊、医疗咨询等。

(3)居家复健: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进行评估和训练。

(4)辅具购买、租借服务及居家无障碍环境改善服务:为失能者提供日常生活(沐浴、排泄、饮食等)及机能训练辅具购买服务,提供轮椅、特殊卧床等不与身体直接接触的辅具租借服务,提供住宅改修服务以使失能者生活更为便利(如加装扶手、防滑、地板材料更换等)。

(5)老人营养餐饮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

(6)紧急救援系统:建立紧急救援体系,当老人在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可通过设备发出信号以获得紧急救援服务。

2、社区式服务。

(1)日间照顾:服务对象日间自行或由家人接送至日间照顾机构,晚间返回家中的服务。其可提供家属喘息的机会。

(2)社区复健:在社区进行的,对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的评估与训练。

(3)老人营养餐饮服务:选定适当地点对行动自如的老人提供集中用餐服务,地点一般为社区内部或附近。

3、机构式服务。

2007年出台的《台湾长期照顾十年计划》进一步突出了居家与社区照护服务的重要性,同时弱化了机构服务。在该计划出台前,失能老人可享受的机构服务包括养护机构、长期照顾机构及护理之家三项服务;而“十年计划”中仅保留了长期照顾机构服务(提供生活照顾及护理服务)一项,可见政策对居家和社区服务的侧重。

4、其他服务。

(1)交通接送服务:为协助重度失能者就医和使用长期照护服务,我国台湾地区政府特提供交通(车费)补助,以保证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者能够使用类似康复巴士等交通工具。

(2)喘息服务:使家庭照护者获得一定时间的休息机会,以减轻照护者压力为目的的服务。

(四)受益内容。

“十年计划”以老人的失能程度及收入水平为依据,对失能老人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补贴标准。这些补贴皆以实物补贴(即补贴服务)为主,现金补贴为辅。不同的服务项目,补贴标准也不同,例如,有些服务仅提供给重度失能者,而有些服务仅依据受益对象的经济情况进行补贴等级的划分。

(五)资金来源。

我国台湾地区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费用由失能者和政府共同分担,分担比例由失能者的失能程度和经济状况决定。一般原则为:家庭总收入未达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倍者,可获政府全额补助,也即自身不必负担服务费用;家庭总收入符合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倍至2.5倍者,需负担10%的服务费用;一般户需负担40%的服务费用;超过政府补助时数的则由民众自行全额负担。

政府的长期照护补贴资金通常来源于税收或社会保险。我国台湾地区“十年计划”中建议于“过渡时期”选择税收作为长期照护补贴资金的主要财源,因其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直接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民众在缴纳保费的情况下可能会提高对服务的利用率,进而影响家庭照护意愿以及导致正式照护资源供给的不足;相比之下,使用税收制可视政府财政情况提供保障,避免资源的浪费及过高的财政负担。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开始规划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作为政府补贴的财源,由我国台湾地区卫生署研拟的《长期照护保险法》草案已于2011年3月31日经行政院报请立法院审议,尚未通过。

二、管理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的老年照护与老年健康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体系,相关的行政部门包含了内政部、教育部、行政院卫生署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多方机构;由于各部门的目标人群不同、政策重点与执行理念也不一致,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的老年长期照护事业无法统筹发展,阻碍了照护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陈惠姿等,2005)。

为解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年计划”提出两点整合建议豍:

1、在中央层级设置跨部会的长期照顾推动小组,邀请各部会(如内政部、卫生署、劳委会、原民会、退辅会、经建会、财政部等)行政主管与学者专家共同参与,通过制定长期照护政策规划及协助地方政府发展长期照护资源等工作,实现统筹卫生署与内政部派发的补助经费,达到事权统一的效果。

2、在地方层级成立跨局室长期照护推动小组,将地方政府相关局室主管、当地民间相关代表和专家学者联合起来,通过营造有利于照护资源发展的环境、管理照护服务机构、监督服务计划实施、评估实施成效等工作,实现地方相关局室力量的整合。

三、启示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长期照顾十年计划”作为一项完整规划,对长期照顾服务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充分考虑了收入水平的影响。对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关注,表现在其对受益对象的界定及对补贴标准的划分上,——两者皆以收入水平(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判定因素。首先,“十年计划”对受益对象的界定不以年龄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考虑到生活环境(即地域也即收入水平)对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十年计划”的受益对象不仅包括65岁以上的失能老人,还涵盖了因生活水平较低而提早老化的人群(55-64岁山地原住民)及身心障碍者。其次,在划分补贴等级时,我国台湾地区未如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一般,为照顾社会公平而仅以失能程度作为补贴标准划分的依据,而是将个人收入水平作为决定政府补助额度(即费用分担比例)的重要指标。总体而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充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考评与补贴标准,保证了有限的政府资金提供给更需要的人,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然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尚处于较分散的管理体系下(虽然十年计划做出整合管理机构的建议,但建议的采纳与执行效果还有待研究);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管理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完整的养老体系的构建,这是我国台湾地区未来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发展养老事业时需关注的重要命题。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外人才专项资助课题“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编号:503375)

(作者:刘月,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历:硕士,专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养老政策;刘建兵,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学历: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服务创新,服务管理)

注释:

豍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台湾内政部.我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核定本)[eB/oL].[2007]:340-341.

参考文献:

[1]陈惠姿、黄源协、李世代、胡名霞、蔡欣玲.(2005).我国长期照顾资源开发规划研究:內政部委托规划报告.

[2]陈叔红主编,《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1-63.

[3]老人健康检查保健服务及追踪服务准则.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网站:http://tma.tw/meeting/meeting_02_info.asp?meete_id=2399

[4]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台湾内政部.我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核定本)[eB/oL].[2007].

[5]台湾老人福利法,内政部网站:moi.gov.tw/

[6]台湾老人福利与政策,内政部网站:moi.gov.tw/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2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对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旧条例已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国家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作了新修订,有必要根据上位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一)制定条例,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口老龄化率13.4%,在老龄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各种老龄问题同步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情况新要求,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各项制度,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民生补短板的重要举措。

(二)制定条例,是总结经验,回应关切,引领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通过立法,总结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转化为制度安排,对影响长远的问题作适度前瞻性规定,有利于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促进我省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制定条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和关爱。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通过立法,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保护,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帮助、尊重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传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过程

经省委批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列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列入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省委十分重视条例的制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同志主持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到基层调研;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同意条例提交代表大会审议,并就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出指示。

按照省委的指示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加强组织协调,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立法准备工作。一是认真研究和审议,开展了关于老年工作的满意度测评、一法一例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常委会领导多次部署安排条例的调研、修改和宣传工作,研究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分别带领常委会组成人员到全省各地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听取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专家学者、老年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常委会二十六次、二十七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两次审议,对普遍反映的内容作了修改完善,为代表大会审议条例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委托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省军区政治部先后两次征求全体代表的意见,召开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收到意见建议近300条,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条例草案,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三是加强对重大制度设计的统筹协调,就有关方面的制度安排,多次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组织的意见,力争各项制度管用可行,提高条例操作性、针对性。四是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征求市、县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省政协委员、老年社会组织、部分老同志以及立法咨询专家、立法基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网上公开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参与踊跃,对立法工作给予极大支持。

从征集意见情况看,代表和社会各界对条例给予充分肯定,对条例提请代表大会审议表示高度赞同。省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内司工委会同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并分类处理各方意见:一是对实践中比较成熟的举措,予以充分吸收,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对符合发展方向且有一定实践探索内容的,作引领性规定,为改革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做必要的衔接,如老年人年龄标准;有的做相应细化。对继承、监护、遗嘱等问题,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已有详细规定的;对赡养人范围、金融、税收等属于国家专属立法权的,地方立法不作规定。三是对属于老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明确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考虑到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一些具体措施建议由设区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制定,待条件成熟后再作统一规定。四是对执行或发展中问题,建议由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予以解决;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共8章,72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第二章家庭保障,规定赡养人主要义务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以及老年人人身、婚姻、财产与住房的权益。第三章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规定老年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单位的优待服务。第四章养老服务,明确公共性、市场化、公益性养老服务形态,规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第五章宜居环境,规定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改造等。第六章参与社会发展,规定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各种途径,以及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文化发展的要求。第七章法律责任,规定有关组织、个人,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规定施行日期。下面,就几个重要问题作个说明。

(一)关于政府、家庭和市场的责任。老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条例(草案)明确发展老龄事业,保障老年人权益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定政府应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强调子女的义务和赡养人配偶、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责任,对赡养人的供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责任作了具体规定。三是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明确向社会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养老服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还对慈善救助、公民互助志愿服务作出规定。

(二)关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草案)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金和医保支付水平,扩大医保对养老医疗服务项目的支付范围;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条例(草案)规定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补贴等。

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

(三)关于居家社区养老。为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保障功能,条例(草案)规定了相关主体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明确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扩大社区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得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针对农村养老实际,规定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

(四)关于机构养老。为满足老年人集中养老的需求,同时推动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服务,条例(草案)明确重点发展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家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以护理型为主,着力提高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扶持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条例(草案)还对养老机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

(五)关于老年人医疗服务。为满足老有所医要求,条例(草案)规定:一是统筹发展老年医疗事业,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形成老年常见病、慢性疾病、康复等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获得医疗服务;二是逐步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三是发展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扶持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或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医养相关服务资源有效共享。

(六)关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草案)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七)关于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条例(草案)规定全社会应当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体育、文化,从规划、经费投入、设施建设、资源统筹等方面予以保障,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条例(草案)及以上说明,请予审议。

相关阅读:

22日,福建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简称《条例》),为当前福建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法律支持。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福建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人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从11.4%提升到13.41%。老年人口基数快速增加,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亟须更高水平养老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难度持续加大。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介绍,此次条例全面修订了1990年出台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对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保障、家庭赡养责任、养老机构发展等养老新课题进行了制度规范,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3

关键词:老年中重度哮喘;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护理满意度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的不可治愈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气喘和哮鸣音呼吸等。对于哮喘的临床治疗,单纯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已经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因此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逐渐成为老年哮喘患者重要护理方法。我院在本组研究中选择在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中重度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对照方法研讨老年中重度哮喘患者行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此次研究中,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呼吸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90例中重度哮喘患者作为考察实验对象,90例患者均与中重度哮喘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为56~81岁,平均年龄为(70.69±7.19)岁;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6.04±3.63)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4例,初中至高中37例,专科及以上29例;哮喘程度:轻度哮喘35例,重度哮喘55例;排除心脑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患者、药物过敏体质者、有意识障碍者,90例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一般药物治疗,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β-受体激动剂等。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即用药护理、体征监测、生活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山实施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其具体护理干预如下: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发放有关中重型哮喘的知识宣传手册,其内容包括哮喘的致病因素、发作原因、治疗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要注意发给老年患者的健康宣传手册最好增大字号,增加彩图解析等,同时可通过一对一沟通、开展哮喘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加患者对哮喘知识的了解,并对哮喘治疗形成正确认知;②病情监测:护理人员要严密观测患者体征与症状的改变,同时,护理人员可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的24h内哮喘症状进行详细记录;③心理护理干预。哮喘患者由于气喘、憋闷等临床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和哮喘的不可逆性特点,通常会产生悲观、失望、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安慰,增加患者的好感度,以此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可为患者介绍哮喘治疗的成功案列,增加患者治疗成功的信心;④家庭支持。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具体心理情况和生理状态,并正确评估其家庭支持系统状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嘱咐患者家属配合其治疗与护理,通过家属的安慰、鼓励可进一步调动患者积极治疗的情绪,。

1.3疗效判定指标[1]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病情得到显著改善;②有效:患者咳嗽、喘息等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病情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未出现显著缓解,病情毫无变化或者呈现加重态势。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为本组研究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者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服务水平等的满意度情况,总分为10分,7分以上为特别满意,5~7分为满意,5分以下为不满意,其护理满意度=(特别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其哮喘复况。

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2.22%(p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特别满意41例,满意3例,不满意度1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患者特别满意8例,满意16例,不满意21例,其护理满意度为53.33%(p

2.3对比两组患者哮喘复发率观察组患者哮喘复发1例,其哮喘复发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哮喘复发6例,其哮喘复发率为13.33%(p

3讨论

哮喘属于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反应。当期那,临床上普遍认为中重度哮喘致病机制为:气道炎症反应加重,并伴随支气管痉挛恶化,形成气道内广泛粘液,导致患者发生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情况,以呼吸急促、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人是哮喘的高发人群,而老年哮喘患者还通常伴随其他基础性疾病,且代谢、器官功能下降等,均提高了哮喘治疗困难性[2]。

我院在本组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宣教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可增加患者对于哮喘相关知识的认识,而心理干预则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护理依从性。另外,病情监测有利于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实现护理干预的个性化,而家庭支持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配合度和治疗成功的信心。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运用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治疗效果较好,哮喘复发率较低,可见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护理宣教方案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4

实物档案是指单位或个人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流传继承下来的古老文化,而民间实物档案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民间档案在文化遗产里有着文物价值与档案价值的双重性。可以说明,实物档案除了具有档案的基本特点?D?D原始记录外,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鲜活性和直观性。鲜活性是指它摆脱了纸质档案的古板和枯燥,活灵活现、千姿百态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直观性是指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只有阅读才能明白,而是让你一目了然。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更是纸质档案所难以替代的。实物档案如果与相应的文字相结合,更能极大的提高其本身的作用和价值,所以说实物档案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里现存的清朝以前的档案十分稀少:唐代档案仅存几件无关大局的历史残片;宋朝则几乎没有档案;元代零零星星,真假难辨;明代档案只有几千卷,很不全;清代才有较完整的档案。因此,民间档案就成了官藏档案的必要补充。但是,多年来,人们一直重视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保管的档案,而对散失在民间的档案不甚重视。这就造成大量民间珍贵档案的流失、破坏和损毁,给国家的文化遗产带来严重损失。比如“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头领谭厚兰率领红卫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毁坏文物6000余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历代石碑1000余座,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国宝70余件,珍版书籍1000多册。我国文化底蕴雄厚,民族繁荣,人口众多,在民间散存着浩繁的档案,民间实物档案的数量也就可见一斑了。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绍欣在山西省闻喜县农村调查时,发现,江苏的戈小兴收藏的烟标有13万余种,季之光收藏的火花有150万枚,浙江的谢金松收藏各种老地图17000余张等等。因此,我国民间散存的实物档案就可见一斑了。实物档案的类型主要有奖状、奖牌、奖章、锦旗、证书、荣誉册、光荣册、证章、匾、合格证、奖杯、名人字画、产品实物以及失效的印章等。它们以各异的形状和不同的形态反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保存价值自不用多说。民间实物档案是对官方档案、馆藏档案的有机补充,它们见证了特定的社会生活、见证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民间实物档案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民间实物档案如果被很好地保存下来,那么他自身就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该历史时期下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种地方特色。这为考古事业以及历史研究事业乃至各行各业各领域都贡献出了一份力。而且,还成为汇编档案文集和编辑专题史料、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撰写各类文章和著作、编写大事记与组织沿革的重要素材。

(二)文化价值。一个名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星球,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美国有、英国有,中国当然也有。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特色的实物很多,语言、美食、植物、动物等等,当然,民间实物档案遗产也可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花无语,香如故。虽然,实物档案没有文书档案那样可以让人可以阅读,但是,它的价值是不可以估量的。

(三)开发与利用价值。有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山西省平遥县一文化人无意间发现该县工业品公司批发部的几间屋内的顶棚和门窗糊贴的纸张就是我国票号鼻祖“日升昌”当年留下的账册和来往信札,于是小心翼翼剥揭后,竟整理出帐册17本,信札43本。在此基础上,平遥县政府又从民间征集了400多件晋商原始文献,成立了“中国票号博物馆”,成为平遥古城旅游的一大亮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我们可以收集各种民间实物档案,来建立当地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等,这些都会形成旅游、就业、发展本地文化的特色。我们可以在保护民间实物档案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实物档案遗产。

三、民间实物档案遗产的托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不完善。当今,社会国家还没有对民间实物档案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导致许多有特色的民间实物档案遗产惨遭破坏。其实,应该官民联合,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合理规章制度,把我国的民间实物档案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受“国家档案观”的影响,目前,由于一些民间实物档案还不能作为客观性凭证或者没有正式的形成流程,而不被一些档案馆所接受;还有些人根据“国家档案观”,认为民间实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与档案的研究并没有很大关系。

(二)托管工作宣传不到位导致流失与破坏。很多老百姓并没有意识也并不清楚什么是档案,什么是文物。而当有些用意不纯的商人看出了其文物价值时,从老百姓手上买走在各国的文物市场上贩卖时,我们的文化就缺失了一部分。所以,加大宣传保护民间实物档案遗产的力度迫在眉睫。

(三)托管技术不完善。民间实物档案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一旦毁损或保护不当,那么就无法生还。民间很多私人的保管或保存技术可能还不是特别完善,将民间实物档案遗产交到专业的档案馆,用专业的技术进行保护、修缮、保管、利用,都将带来巨大的效益。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规。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的收集、捐赠、购买、托管民间实物档案遗产的法规。如果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基金会,用来为购买、托管、收集、开发民间实物档案遗产做一个雄厚的基金保障。

(二)扩大宣传,号召托管。如果可以,在各个档案馆(局)在收集档案的同时,可以向相关民众普及一些民间实物档案遗产的价值性、重要性知识,增强人们对民间实物档案遗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告诉老百姓,如果,愿意将自己拥有的民间实物档案遗产交到档案馆托管,是不收管理费的;或者,如果不愿意托管,也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传授保管的相关技术。

(三)制定和研究多种保护及修复方案。或许可以将民间实物档案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档案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与修复方案。这样,我们一旦遇到了相关的民间实物档案遗产,我们就不并一筹莫展,错过了最佳的修复、保护时间。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5

22日下午,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会上表决通过,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在人代会上通过的实体法。

《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1990年10月26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福建者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共八章七十二条,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

统计数字显示,福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4%增加到13.41%。人口老龄化形势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快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难度加大。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提出了近80件关于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的建议,内容涉及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相关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在《条例》通过后的新闻会上介绍说,1月20日,《条例》草案提交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代表们对《条例》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推进福建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十分必要。

《条例》从政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中,明确了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

同时,《条例》规定,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徐华就此表示,也就是说,老年人有权对啃老说不。

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此次通过的新《条例》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公众对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关注。《条例》提出,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并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带薪护理时间。

相关阅读:

福建省老年人权益将有升级版法规保障。昨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该法规昨日下午起提交各代表团审议。据悉,这是福建省人代会历史上首次审议实体性法规,审议这项民生法规也成为本次省人代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

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

目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率达13.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此次福建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重新立法,是对原有法规的全面升级,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福建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做法写入法规,并通过立法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

要将这部法规提请大会审议

这部法规草案此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时,也得到各界热烈响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谈到为什么将这项法规作为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首部实体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项立法

有哪些百姓关注的内容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6

一、答题不全面,顾此失彼

例1(2013・江西)被手机绑架的生活

某校学生小马向母亲提出购买昂贵苹果手机的要求遭拒后,偷偷变卖了家里几千元的物品。当母亲责备他时,他却说:“我的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我也想买一个,有错吗?”生活中,被手机绑架的现象越来越多:佳节团聚,长辈们嘘寒问暖、张罗饭菜,儿孙们却不理不睬、不管不问,都在低头玩手机;课堂上,老师们热情洋溢、挥汗如雨,有些学生却低头沉醉在手机QQ聊天、游戏中,老师前来制止,他们竟理直气“撞”……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请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对短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学生答案:(1)小马太注重物质享受,缺少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2)老人辛辛苦苦的做饭,儿孙却只顾玩手机不去帮忙,是不尊重老人、没有孝心的表现。

(3)这些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尊敬老师,应该受到批评。

分析: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通过答案可以看出,这位同学读材料比较仔细,找出了应该回答的三个方面,但答案的准确性、全面性明显不足。小马之所以要买昂贵的苹果手机,是因为“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其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从众、攀比心理,虽然学生用昂贵的苹果手机也是缺少艰苦朴素的表现,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方面,该同学答的第一点偏离了方向。逢年过节儿孙去看望长辈,是有孝心的表现,但是经不住手机的诱惑,有空就玩,他们也许带去了许多礼物,但这种不管不顾难免引起老人的不高兴,因为老人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位同学的答案言过其实,有点偏。课堂上玩手机是自控能力不足、管不住自己的表现,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顶撞老师更是错上加错。这位同学的答案说得过去,但如果能多角度思考更好。

参考答案:(1)小马看到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也想买一个,说明他具有盲目从众、攀比心理。

(2)佳节团聚,儿孙们对待长辈的态度,说明他们缺乏孝亲敬长的美德,没有给长辈精神上的慰藉。

(3)学生上课沉醉在手机QQ聊天、游戏中,说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没有珍惜受教育权利,不能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或老师前来制止,他们却顶撞老师,说明他们不尊重老师,没有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

温馨提示:回答此类问题,一是要根据设问要求有侧重点地读材料。设问提示考生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短文中的现象,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弄清“买手机”,在家庭、课堂“玩手机”,都是被手机绑架,组织答案就容易了。二是答题时结合生活体验。作为中学生,对同学之间的盲目攀比见得很多,也有了一定认识,有这一情感垫底,认识小马的错误就容易了。三是不要企图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答案。本题只有一问,但赋分较大,如果仅一层意思绝不会给那么多分,这也是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应该认真思考,理清材料的层次,分层设点作答,才能够答出理想的成绩来。

二、基础知识不扎实,答案似是而非

例2(2013・河北)感受法治,探究实践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冀华中学九年级的同学们分成小组走出校门,开展了以“法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行动吧!

第一组来到当地政府,看到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在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就职宣誓。

探究一:手持宪法宣誓意味着什么?

第二组分头采访了运用法律手段讨薪的农民工、举报制售盗版光盘的消费者、按照程序查看政府“账单”的网民……

探究二: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哪些要求?

第三组来到某高中,观看高中学生手捧宪法在成人仪式上宣誓。

探究三:手捧宪法,心有宪法。请以“我的成长与宪法”为题,写出你的内心感言。

学生答案:(1)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宪法陪伴和呵护我们成长。

分析:品味这个同学的答案,可以看出其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①对宪法的认识不到位。之所以要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就职宣誓,旨在提醒其心中要有宪法意识,这是由宪法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回答探究一,必须从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再向警示国家工作人员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方面拓展。②答案不完整、不确切。探究二的答案必须与材料有联系,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讨薪、消费者举报不法商贩、网民行使监督权,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需要学法知法,活动过程也需要依法行事,且法律保护的是公民的合法权益。③答案不确切,口语化倾向明显。探究三写感言时,语言要规范,必须符合思想品德答题形式。该同学的答案读起来不顺畅,且“陪伴”不确切,必然会失分。总体上说,这个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还可以,仔细推敲则失误很多。中考后许多同学的估分与实际得分有较大差距。其实,知识基础不扎实,答案似是而非是造成星星点点失分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或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

(2)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3)示例1:宪法赋予我权利,我的健康成长与宪法息息相关。

示例2:宪法保护我权利,宪法护我健康成长。

示例3:自觉遵守宪法,宪法伴我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呈现形式越来越灵活,非选择题中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主流。这些题目要求考生自主作答,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例如本题,问题情景及其设问的角度在教材上都是找不到的。需要考生设身处地的思考,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想得高分很难。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标准答案还是来自教材知识,只是需要我们归纳整理。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要培养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顺应思想品德考试发展的需要。

三、审题失误,文不对题

例3(2013・浙江绍兴)阅读对话,回答问题。

(1)请任选一件开心事,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政府这样做的合理性。

(2)公平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据此,请结合对话,为我国如何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提两条建议。

学生答案:(1)开心事:我家住上了廉租房。政府大力建设廉租房,是维护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表现,也是关注民生,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分析:从试题和学生答案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读懂题目,把要求答的老张或王阿姨的开心事当成了自己的开心事。虽然说得也有道理,但不在命题老师设定的答案范围之内,是在做无用功。这是审题失误的结果。认真阅读题目,不难看出老张和王阿姨都遇到了开心事,一个工资增加了,一个子女的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收入分配改革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公平有直接联系,找到了这两个点,答题方向就明确了。

参考答案:(1)老张的开心事: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我国目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政府的做法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权利和机会,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缓和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王阿姨的开心事: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我国目前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政府的做法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温馨提示: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叮嘱学生,拿到试卷之后,不要急于动手答题,而是要认真读题、审题,动笔前一定要弄清答题的方向,避免造成失误。本题列举的学生答案就是一个教训。审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认真阅读材料,链接问题与材料的联系,根据其关系确定答题方向,寻找切入点。审题一定要仔细,这是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不能想当然、跟着感觉走。这位同学看到“任选一件开心事”就想到了自己,匆匆忙忙动手回答,结果南辕北辙,悔之晚矣。审题也是一个回归教材的过程,需要把考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成为答案的灵魂。题审的扎实,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例4(2013・陕西)圆梦之盼

畅想陕西梦,实干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这是陕西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1)请按照“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实现的目标”的思路,将下面空缺内容填写完整。

①加快农村扶贫开发富裕陕西住房难②和谐陕西雾霾天气③美丽陕西

(2)保驾护航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3)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你树立了哪些法制意识?

圆梦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小孟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倡议书

同学们:

陕西梦是三秦儿女共同的梦想和愿景。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积极加入到实现陕西梦的洪流之中,用我们的行动放飞梦想。为此,我们应做到:

……

倡议人:小孟

2013年6月22日

(4)请将倡议书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学生答案:(1)①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多盖廉租房;③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2)加强党的领导。

(3)守法意识;依法维权意识。

(4)①为实现陕西腾飞而努力;②积极实践,用实际行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③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分析:这是一道知识跨度较大的综合题,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一问属于填空式简答题,要填入的答案与横向的两个方面有直接联系。这位同学回答①时没有注意到题干所限定的“存在的问题”。虽然给出的答案与结论有联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从“加强农村扶贫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入手,找与农村相关的问题,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答案③太宽泛,应该答解决雾霾问题的具体举措。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二问犯了观念性错误,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的表现。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为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只有法律。虽然试题材料中没有,但这是基本常识,看到“保驾护航”,就应该想到法律。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我们普遍具有法制意识,但需要从“圆梦”的角度思考,第三问第二个答案偏离了主线,不正确。大家在复习中都见到过“倡议书”,形式不新鲜,围绕怎样用行动放飞梦想回答即可。这位同学的第一个答案是口号,缺少可操作性,不可取。

参考答案:(1)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例答:①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较低等。②加强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出台抑制房价的政策等。③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2)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3)例答:权利义务意识;守法意识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答出两点即可。)

(4)例答: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②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符合实际,做法可行即可。)

温馨提示:中考试卷上的综合题,一般很难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需要我们自主探究,创造性作答。回答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阅读题目,找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确定答题方向。如本题的第二问,方向错了,一切都错了。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进行个性化处理。回答过程一般不要采用用途很广泛的“通用答案”,如本题第一问的第三小问,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没有错,但不是命题老师所需要的,因为解决雾霾问题还有更直接、更具体的方法。第三步,运用学科知识总结答案。尽量避免口语化,且一定要按问题的侧重合理安排顺序。如本题的最后一问,这位同学的答案有两点是正确的,符合题目要求,但他的第一个答案是错误的,就失了一分。

五、从材料中发掘有效信息的能力弱,答案不完整

例5(2013・浙江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传统购物方式相比较,省时、便捷的网络购物正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网购也存在不易辨别商品真伪、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2013年4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拟增加网络购物“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密等条款。这是该法实施20年来的首次修改。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可以概括出哪些信息?

(2)材料三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拟增的个人信息保密条款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什么权利?

(3)结合法律的作用,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必要性。

学生答案:(1)网络购物发展很快;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2)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经济权利。

(3)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分析:从这位考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有几个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发掘有效信息不充分。材料一、二中,除了网购发展快、消费者权益有时会受到侵害外,还有购物形式多样化、个人信息泄露(隐私权)等,这些都与回答问题有关。二是信息处理不恰当。法律的特征在教材上有明确界定,属于基本知识点,不能与法律的作用相混淆;个人信息保密最直接的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三是信息选择有失误。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法治国家建设有关,但试题的材料主要反映保护消费者,这一信息应该筛选掉。四是许多有效信息被遗漏。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仅与消费者有关,也与生产、销售者有关,是规范网络市场、网络购物的需要,第三问的答案不完整。

参考答案:(1)购物(消费)方式多样化;网络购物不断发展(网购交易量逐年增长);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等。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隐私权。

(3)①法律具有规范与保护作用。②新的消费方式与消费领域,需要纳入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中。③为了更好地规范与约束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7

从7月1日开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这是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行以来,我国首次对该法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新法从人们晚年生活所面临的风险和难题入手,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新法实施后,在执行层面可能遭遇哪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落实解决,本刊将持续关注。

生命不能承受的养老之重

80岁的王女士和老伴住在北京南二环附近。她患有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行动不便,生活中原本轻而易举的事儿对她来说都很困难:“比如上茅房,还没走到呢,就尿裤子了。”

85岁的张先生和老伴单独居住,连下楼买菜对他们都是难事儿。他们曾经请保姆帮忙,但这段经历并不愉快,“住不住楼房,有没有电梯,每顿饭是买是做,保姆要求的条件太多了。不满足条件就不好好干。”

86岁的李老太独自居住在成都。她听到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你再坚持一年。等我退休了,就来照顾你。”年过五旬的儿子在浙江定居,一年四季都奔波在全国各地网点。去年李老太中风偏瘫,只能靠邻居送饭。

这样的老人被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这6项指标中1~2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的就是“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就是“重度失能”。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080万人。失能老人面临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很多失能老人同时还是空巢老人,他们不但没有子女的看护,甚至得不到来自子女的问候。

从问候开始,法律要管道德问题

新法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

这条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多久看一次,才算‘常回家看看’?不看望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处罚?”这是很多人看到此条例产生的疑问。

其实,“常回家看看法”实施的第一天,就出现了相关案例。7月1日,江苏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赡养案件,77岁的储奶奶认为受到女儿和女婿冷落,一纸诉状将两人告上了法庭。法官判决原告的女儿必须去看望老人,至少两个月一次,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否则这对夫妇将面临罚款或者监禁的处罚。

北京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李红兵表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本身就是社会法,重在社会舆论引导。

在相关法律方面,也有国际先例可循。在新加坡,如果子女没有按月给父母家用,父母可以上诉。从1999年这个法律设定开始,已发生了四百多起相关诉讼,80%是父母胜诉。

仅有问候,法律或成一纸空文

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人对于这条法律并不领情。67岁的侯玉清的独生子在美国工作,对他来说,儿子如果每月来看望他实在是太昂贵了。据新华网报道,半数住在城镇的老人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在乡村,这个数字是38%。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但愿意把子女告上公堂的,恐怕为数不多。

相比“精神赡养”,失能老人对亲情的需求则不仅仅停留在“看望和问候”的层面。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弱化,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照护。

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亲历了母亲逐步失能的过程,她说:“失能老人照料不仅仅是送饭、端尿,还得让他们感觉活得有尊严,缺乏专业知识的家庭护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三方面强化政府社会的责任

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多,为养老带来了新的挑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继续肯定家庭养老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政府、社会的责任。

1.对失能者进行经济补偿

新法第29条规定,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借鉴德国、英国、日本等早已实行的“家庭照料补贴”政策,北京等地试行了高龄老人补贴制度,以后这一政策还应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倾斜。

2.转变养老机构观念

新法第41条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寡老年人以及低收入的失能、高龄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如今养老机构大多以收养健康老人为重点,最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常被排斥在外。国家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又是以床位数量作为标准。这造成了一些机构空床率较多,而失能老人却无法入住。新法的相关规定将利于转变机构养老理念,把收治失能老人(尤其是晚期失能老人)作为养老院的照护理念。

3.改革户籍和住房制度,缩短代际空间距离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8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所面临的严峻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是指建国前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土官、绅民等在其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和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录。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种类繁多,从档案实体的构成来看可分为少数民族物质档案遗产,也就是建国前少数民族直接形成的载录在纸质、石质、木质、金属器皿和感光材料等载体上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遗产、少数民族汉文档案遗产和少数民族图像档案遗产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的,为喇嘛、和尚、巫师、长老、工匠、医师和民间歌手等所掌握和传承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相关民族礼仪、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多种类型。云南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档案遗产散存民间。云南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除为各类文化机构所收藏外,尚有大量珍贵文献散存民间。以纸质古彝文档案为例,据初步调查,云南省楚雄州散存民间的有1000册,仅武定县就640册,双柏县240册;红河州有1800多册,其中红河县896册,弥勒县565册,石屏县313册;玉溪地区有1000册,其中新平县120册,元江县100册;昭通地区亦有1000册,如昭通市郊彝族普朝榜家中就有30册,镇雄县有300册,彝良县有70册;此外曲靖地区和宁蒗小凉山彝族地区散存民间的各类彝文档案也各有1000册以上。这些散存民间的少数民族纸质档案遗产,大多年代久远,保管条件恶劣,发霉、受潮、粘连、虫蛀和结砖破碎现象极为普遍。更为严重的是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石刻档案遗产裸存野外,风化、毁坏现象普遍,许多珍贵的摩崖、碑刻档案遗产都已损毁无存。

2.重要档案遗产损毁、流失问题严重。据云南省建水、楚雄等民族研究所调查,在“”期间各县被烧掉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不计其数,而保存至今的各种档案遗产损毁现象仍然存在。如新平县平甸乡的一位毕摩存有60多部古彝文档案文献,在他去世时,其家人把这些古籍作为随葬品全部烧毁在坟旁。丽江白沙西园岩脚村旁的岩壁上曾留存有一方珍贵的纳西文《麦宗墨崖》,由于历史年代久远,麦宗墨迹早已风蚀无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外对东巴文化、傣文化等研究热潮的兴起,许多外国人前来各民族地区旅游、考察,其中一些人不惜用重金购买散存于边远山村的档案文献。据了解,曾有瑶族的部分古籍被泰国人购买,而近年来东巴经典贩卖流失海外的也在1000册以上。

3.珍贵非物质档案遗产的消亡流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主要由土司、毕摩、东巴、和尚、长老、工匠和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他们熟知本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状况,是本民族文化的掌握者与传播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在世的老人越来越少。如在1983年丽江地区组织召开的东巴座谈会上,参会东1=,60位,至今,这些东巴大多数已去世。老东巴的去世不仅带走了丰富的纳西族历史文化,致使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档案遗产无法传承下来。更为严重的是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保管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的东巴古籍成为无人能读懂的“天书”。更为严峻的是无文字民族的非物质档案遗产的快速消失,如云南元阳县的哈尼族民间艺人杨批抖老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另一马普成老人同样能够诵唱数部长诗,但都因年老体衰在几年前去世了。这些老人的辞世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

1.政策法规性的保护机制。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首次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从立法保护的高度对云南包括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2005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提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规划与工作目标。此外,迪庆州制定的《建设迪庆香格里拉特色文化区的意见》,大理州制定的《大理民族文化大州实施意见》等文件都包括了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还出台了针对专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条例,如2005年12月2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在民族档案遗产立法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多方协作性实践保护机制。云南省现存少数档案遗产数量极其丰富,据统计全省分布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文献有13万余册(卷),少数民族口述档案4万余种。1984年以来,云南省文化、民委和档案部门等共同协作,在全省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进行了普查、搜集和抢救保护工作。以纳西族东巴经为例,目前,省图书馆征集到600多册,省博物馆约有300册,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有600余册,丽江县图书馆珍藏有7000册,中甸三坝乡文化站有600余册,维西县文化局有360册。各地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对裸存野外的重要少数民族金石档案进行了迁移、修复和加盖防护建筑等保护措施。如大理州将散存各县的上百方白族历史碑刻迁移到州博物馆保存,丽江将珍贵的沐氏土司碑刻迁移至东巴文化研究所保存。此外,档案、民委等部门还进行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遗产采录工作,现已录制完成l万余种。这些切实的保护措施对抢救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3.发掘、传承性保护机制。为了更好地保护抢救和发掘利用珍贵的民族档案遗产,1984年云南省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形成近300人的民族古文献整理出版专业队伍。近20余年来,已抢救档案文献3万余册,出版彝族、傣族、纳西族、回族、哈尼族、白族、苗族、瑶族等民族古文献58部。所翻译出版的5000多万字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7年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工作正在进行,并已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纳西族卷》、《白族卷》等。同时,投入1000万元的《彝族

毕摩经典译注》已经完成翻译,并已出版40卷,正在编辑的还有20卷。此外,云南省从2002年开始组织100余位专家编撰《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内容涵盖了云南26个民族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两万余种口述档案遗产,这对保护与抢救无文字民族口述档案遗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构建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的完善性问题。云南省目前的法规主要有《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等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2007实施的《云南省档案条例》第二十条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由于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价值珍贵,具有不可再生性、易损毁性和流失性,在管理与保护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专门的管理规章,以规范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抢救、管理与发掘利用工作。

2.多方协作的协调性问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隶属文化遗产的范畴,更兼有文物、古籍的多重性质,因此,在档案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方面,文化、文物、民委部门,民族研究以及部分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参与了档案文献收集与保护工作,这对集中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与抢救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有重要意义,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极为明显,如保管机构众多,保管条件简陋,归属权与保护责任不明确等。因此,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将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集中到保护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进行保管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与重要问题。

3.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持续性保护问题。目前,云南省在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抢救方面还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策的持续性问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是一项长期艰苦和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与政策保证;二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问题。如目前每征集一册民族古档案文献要花费3000元,而组织翻译出版一部70多万字的珍贵档案文献至少要几年时间,花费几十万元。只有解决好持续性保护问题,才能使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工程得以长期进行。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构建带来的启示

1.要从抢救国家文化遗产的高度对数民族档案遗产进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量珍贵档案遗产已经损毁、流失与消亡。为此,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档案的保护对维护历史的真实与国家文化遗产的完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要有政策与法规保证并进行长期规划。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抢救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保护工程。为此,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要将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政策上予以保护;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从法规制度方面予以保护;三是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与目标,从工作措施上予以保护。

3.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要动员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抢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集中力量保障这一文化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广泛吸纳民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海外相关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保护与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9

一、机关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班子建设、作风建设、阵地建设等都有了明显加强。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工委的安排,先后组织开展了劳动保障系统“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教育活动、“严明工作纪律,落实《区直机关工作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坚持学习“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及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学习中,采取集中宣讲、个人自学、收看电教片、举办辅导讨论、开展研讨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多种灵活方式,坚持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照着学和比着学相结合,学理论与促业务相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加强班子建设。局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班长”带头发扬民主作风,注重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相互补台,坦诚相待,一心一意干事业,营造了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为班子成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治环境。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结合全区关于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入开展“为民服务联动”、“党员干部挂牌服务”、争创“三优文明窗口”等一系列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服务承诺”,推行首问负责制,在增强群众观念,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培养和推荐干部。加大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从思想、工作、学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提高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新发展党员2人,5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五是加强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党员电教制度、党课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加强了党员电教室、教育学习宣传栏等阵地建设,把局机关的党组织生活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局党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政府提速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强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为民服务联动和社会服务承诺的形式,在全系统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为民服务联动活动。对来电、来信、来访实行首问负责制和科室承办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同时,认真办理市长公开电话承办事项,积极为群众、职工排忧解难,切实做到了为民、便民、利民,树立了劳动保障部门的良好形象。今年以来,共接到群众求助电话和来信来访110多人次,承办市长公开电话32件,都给予了及时的处理和答复,满意率达98%以上。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一”,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局领导班子主动深入所包村了解情况,多次参加村两委、党员代表座谈会,走访老党员、村民20多户,与6户老党员、老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对老党员和困难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并送去慰问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建立落实了调研工作、工作联系点,民主决策等三项制度,要求每名科级干部确定一个联系点,每个科室确定一个联系点,责任人定期到联系点调研并撰写调研日记。今年以来,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到工作联系点调查研究12次,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开展以失地农民的转移为主题的专题业务工作调研4次,并作了翔实的工作记录,形成了调研报告,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所包村的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搞协调,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给他们带去就业和致富信息,拓宽他们的脱贫致富之路,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慈心一日捐”活动,共捐款4000多元,为新疆灾区捐衣物449件,充分体现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浓浓爱心。三是加强干部职工素质教育。一方面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开展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班。另一方面,在机关内部开展业务知识讲课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对本职业务精,对全局工作通,大大提高了干

部职工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四是加强文化教育,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按照党委、政府要求,积极做好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今年共拿出近万元资金,用于《人民日报》、《求实》、《潍坊日报》等党报党刊及业务报刊的征订,~完成了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征订任务。同时还积极组织参加区里组织的体育活动,定期组织劳动保障系统内的文体活动,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拼搏、奋进、勤劳、团结的精神,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局与各科室、单位层层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维护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困难、欠费企业,对涉及下岗失业职工以及劳动工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费征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情况,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了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六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全年共承办5件建议、意见和提案,领导把关率、走访见面率、办复率、满意率都达到100%。

三、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制度,坚持做到执政为民,为政清廉。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廉政制度。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督导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廉政建设报告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制度》、《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规定细则》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人。二是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局党组与各事业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并结合工作实际,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今年来,全系统没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树立了部门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内部审计。在全力配合搞好审计、财政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审计的同时,局里每年都进行两次内部财务审计。通过对各单位的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审计,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达到了全区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审计要求,保证了各项基金的安全运营。市劳动保障局在调查与考核中,对我局的作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身体力行“xxxx”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各项工作都有较大的突破和提高。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市政府与区政府签订的责任书,加大扩面征缴及清欠力度,截止12月底,新增参保职工3204人,实增2106人,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5.3%。二是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取得新突破。工作中,采取上门蹲点、宣传政策、召开调度会、加收滞纳金、发放催缴通知单、制约调动和退休审批等措施,不断加大社会保险金的征缴、扩面和清欠力度。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250家企业单位的15220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应收养老金2584万元,实收3546万元,基金到位率为137.23%,实收本年度养老保险金2535万元,基金收缴率为98.10%,征缴基金完成143.56%;为497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2987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三是机关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全年,共对全区147个机关事业单位的7251人征缴养老保险金2532万元,比去年增收13%,基金收缴率达99.6%;为1360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金258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发放率达100%。四是农村养老保险迈上新台阶。收取农村养老保险51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7%,为372名到达领取年龄的投保农民发放养老金23.5万元。五是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收缴医疗保险费1640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848万元,企业797万元,划入个人帐户680万元;核发参保人员医疗保险金3891人次、850万元。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办理了大额医疗保险,使报销数额最高达到18万元,提高了保障能力。六是工伤、生育保险稳步增长。全区共有9911名职工参加了职工工伤保险,收取工伤保险基金27万元,新增参保1005人,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0.50%,拨付工伤保险266人次,拨付工伤保险金26.62万元;共有8169名女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新增1004人,收取保费27万元,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0.40%,为80名投保职工拨付生育基金21.91万元。七是失业保险作用不断加强。收缴失业保险金196万元,超额完成36万元,完成计划122.5%,累计为611名企事业单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157万元。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严格按照市政府与区政府签订的《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书》的任务要求,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千

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区政府与各街道、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督察调度,保证了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我局立足部门工作实际,从推进就业再就业服务进社区、大力开展职业介绍、强化技能培训入手,认真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组织参加市劳动力市场132次,提供就业岗位3940个,办理求职登记4238人次,达成用工意向2418人次,办理就业聘用手续1303人次。免费为722名失业人员进行了转业转岗培训。目前全区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达3721人,超额完成1027人,劳务输出814人,超额完成114人。

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平台。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实现社区“零失业”。工作中,我们定期举办业务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制订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同时,我们坚持每月一调度,每季一总结,对社区平台做好业务指导和检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业务工作正常开展,从而保证了全区8个街办劳动保障事务所和53个劳动保障工作站的稳定和发挥职能,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一方面,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工作,确保每个下岗职工都能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政策。今年以来,累计为700多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使他们及时享受到优惠政策。同时,加强了与区工商、税务部门的联系与协调,为领取《优惠证》的人员办理减免税费27.48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区财政拨付30万元资金,用于林产品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保证了下岗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及时,和各项政策待遇的落实。

三是依托平台,搞好“零失业”社区创建工作。我们要求各街道至少选择2个居委会开展“零失业”社区创建工作,要采取逐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居民全面调查,每栋楼建档案,每户建登记表,每位下岗失业人员建登记卡。对社区内各类企业进行调查,开发就业岗位。同时,积极通过市、区劳动力市场推介各类就业岗位。对社区求职登记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承诺“只要不挑不拣,保证48小时内就业”。大力开展政策宣传,设立了宣传栏,发放了明白纸,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每个下岗失业职工心中去。四月底,各街道创建“零失业社区”基本完成,我区有9个社区实现“零失业”,其他社区创建“零失业”社区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四是强化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本着服务社会,方便群众,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就业培训制度。一年来,组织培训各类再就业人员1266人次,完成年计划的103%,使参训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完成就业前培训544人次,完成年计划的136%。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保障其基本生活,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加强了对社会力量办学实体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逐步使社会力量办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不断提高。截止12月底,共申报成立社会力量办学单位3家。做好技校毕业生的分配安置工作,共安置技校毕业生41人。认真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审核发放工作,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近200个。

(三)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不断加强。按照“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总体思路,努力做好企业工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工资收入的宏观调控,实行企业工资发放和欠薪登记调度制度。加强新建企业劳动立户的管理工作和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及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劳动管理立户备案手续,办理立户备案59户。全年共调动职工491人,其中调入224人,调出84人,区内调动193人。进一步规范企业退休行为,严格审批程序,积极推行退休公示制度,共为681名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其中,正常退休362人,办理特殊工种退休111人,病退(军转干、退职)208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鉴证劳动合同5328份。认真做好职工工伤调查认定工作,调查工伤事故24起,认定职工工伤22人,并按规定落实了待遇。

(四)劳动保障执法工作。一是劳动争议仲裁处理不断完善。认真执行劳动仲裁办案规则,强化办案程序,积极搞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努力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截止12月底,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0起,案外处理40起,立案处理10件,全部结案,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有效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劳动信访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做到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到目前,共接待职工来访156人次,较好地控制了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不断强化。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经区政府批准,我局成立了由6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配备了车辆、微机等工作设备,壮大了工作队伍,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工作中,一方面认真做好~年度劳动保障监察年检工作,检查单位100家,其中合格48家,共补缴各项保险费289万元,补签劳动合同2300份,补发职工工资150多万元,清退集资押金55万多元。另一方面,认真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6次,共检查用人单位180多户,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58起,依法取缔了3家未取得许可证的劳务中介机构。立案查处案件25起,办理市长热线36件,做到了100%结案,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做好老龄工作。认真贯彻《老年法》及《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为三位百岁老人及时发放长寿补贴3600元,为765名老年人办理了《优待证》。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开展了“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敬老宣传月、老人节庆祝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积极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组织我区老年人参加了潍坊市老年人文艺精品大赛,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社区老龄工作试点,把“六个老有”落实到基层社区,推动了全区老龄工作向经常化、规范化发展。

(六)全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业务工作和招商引资两手抓、同落实,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狠抓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1—11月份,共完成招商引资544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47.22%。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加。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大。二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三是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案件不断增多,劳动争议纠纷日趋上升。在下步工作中,必须深入探讨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政策,加大调研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以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五、XX年工作思路

~年劳动保障工作将以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开展“三民”活动为总抓手,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突出两个工作重点(就业和两个确保),推进四项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争议调解进社区、劳动保障改革、招商引资)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突破。

(一)立足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服务保障意识,为企业改革发展出主意、解难题,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支持,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树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突出重点,切实找准工作突破口。首先突出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尽快落实优惠政策,落实小额贷款,落实社会保险补助。二是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搞好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三是继续推行“零失业社区”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工作,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充分就业。四是扎实做好帮扶结对工作,尽快使帮扶对象就业和致富。五是积极做好社会保障事务,主动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突出抓好“两个确保”工作。一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动员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增强社会保险费的支撑能力。二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清缴力度,弥补社会保险费支付的缺口,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一天不拖,一分不少,一人不漏。三是加大失业保险金征缴力度,保证失业人员救济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四是认真研究解决城中村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建立适合于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五是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解决事业单位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

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篇10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除术;并发症;护理方案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最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pR)术是目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较好的手术方式[1],但术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类型的并发症[2]。我院针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9例患者的年龄58~88岁,平均73±6.1岁;病程3~9年。

1.2方法

1.2.1血尿、腺体残留的护理措施积极的与患者交流,为患者讲解出现血尿的原因及可能的情况,尽量使患者消除焦虑情绪,密切关注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同时行尿道冲洗,观察冲洗液及引流情况,随时调整冲洗液的速度,定时挤压尿管,保持管道通畅。若出现引流液持续呈鲜红色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配合用药,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等。术后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预防便秘引起伤口损伤而出血。

1.2.2尿失禁的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发病原因,说明预后、其次训练患者提肛肌功能。

1.2.3膀胱痉挛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解痉、镇痛药物。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尽量放松心情,保证冲洗液温度适宜,及时调整导尿管气囊内液量。

1.2.4应激性胃溃疡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排出物包括大便和呕吐物的色泽,一旦发现有出血迹象,立即报告主管医师进行妥善处理。

1.2.5感染护理关键在于注意膀胱造瘘口、尿道外口的碘伏消毒,每天1~2次。对于长时间膀胱造瘘者可用1‰新洁尔灭冲洗膀胱,1~2次/d。冲洗膀胱所用的管路24h更换1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项护理措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及患者对该护理方案满意度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计数资料数据统计。

2结果

2.1各项护理措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所有病例中并发术后出现血尿5例,尿失禁0例,尿道狭窄1例,应激性胃肠溃疡1例,膀胱痉挛3例,腺体残留1例,术后感染4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并发症出血尿失禁尿道狭窄应激性溃疡膀胱痉挛腺体残留术后感染发生数5011314发生率12.8%02.6%2.6%7.7%2.6%10.3%

2.2患者对该护理方案满意度的情况

针对该方案,患者满意度达97.4%,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术式,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而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被学者研究[3]。关于tURp的术后护理的研究也颇多[4-6],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作了研究[7],但是一个系统合理的护理方案仍存在争议。

我院针对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除术后并发症研究了相关的护理方案,结果发现使用该方案后,可以使39个病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为:血尿5例,尿失禁0例,尿道狭窄1例,应激性胃肠溃疡1例,膀胱痉挛3例,腺体残留1例,术后感染4例。该方案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术后出血是tURp最常见的并发症,关于出血的原因及诊治措施也有许多研究[8],多因前列腺周围血管解剖或引流管刺激创面所致,出血一般术后5d左右消失。尿失禁的发生应该与术中在切除前列腺尖部时组织切除较多、较深,部分损伤尿道外括约肌有关[9]。而膀胱痉挛多由前列腺残窝的放置的三腔尿管气囊压迫以及术后膀胱冲洗、凝结在膀胱内血块刺激等造成。但规律的冲洗可以较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不但可以防止出血,也可以预防膀胱痉挛,具体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已有研究报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