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15

土壤学总结篇1

关键词:富硒土壤;硒赋存形态;pH值;微量元素

硒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环境中硒过量或缺乏均会导致机体生产疾病,最新研究硒能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预防和抑制镉、砷、汞、银等有害元素对机体的伤害。硒是半金属,性质与硫相似。自然界未见独立矿床,主要赋存与硫化物矿床及辉钼矿、铀矿中[1],通常硒以无机态硒(-2,0,+2,+4,+6价)和有机态硒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硒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13×10-6[2],全国土壤a层和C层背景值分别为0.290mg/kg,0.246mg/kg;陕西省土壤a层和C层背景值分别为0.115mg/kg,0.061mg/kg[3]。李家熙等[4]将土壤硒含量分为低硒土壤(0.1~0.2mg/kg)、中硒土壤(0.2~0.4mg/kg)和富硒土壤(>0.4mg/kg)。依据1:25万陕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安地区)成果,陕西省人民政府在三原-阎良地区开展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1:5万《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本文综合项目土壤硒、环境质量、植物富硒能力等调查成果,主要分析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各形态含量随土壤的pH值、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土壤硒七个形态中植物仅吸收硒的有机态和水溶态[5]。因此了解土壤中硒与植物可吸收的硒形态含量及其变化特征是很有必要的,对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

1富硒土壤分布特征

1.1数据来源及分析质量

采用1:5万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样品采集密度为4个点/km2,同期采集植物样、根系土样、形态分析样等。土壤样品测试Se等29项,植物样品测试Se等11项,形态分析样品分析Se七项。样品分析质量符合DD2005-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及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

1.2富硒土壤分布

在三原-阎良地区1:25万土壤调查发现含硒土壤资源,面积约1255km2,土壤硒的含量为0.104~0.454mg/kg,平均值为0.229mg/kg,高于全国表层(褐土)土壤硒的平均值0.166mg/kg[3]。1:5万土壤调查及各类农作物调查证实存在中硒土壤(Se:0.2~0.4mg/kg)面积约1110.18km2,富硒土壤(Se>0.4mg/kg)面积约77.23km2。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总体硒的含量为0.023~3.060mg/kg,中值0.260mg/kg,平均值为0.280mg/kg;深层剖面土壤硒含量为0.052~2.850mg/kg,中值0.100mg/kg,平均值0.185mg/kg,土壤富硒深度达1.5m左右。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泾渭冲积层,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新积土、黄棉土,其中以褐土、新积土为主且含硒较高。

2土壤硒的赋存形态以及pH值特征

2.1土壤硒形态特征

调查区主要分布褐土,次新积土,少量黄棉土,形态分析样品(34件)涉及褐土和新积土两类。

①褐土硒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7种硒形态含量中,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前4种硒形态含量总和远大于后3种硒形态含量总和,表明褐土中硒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水溶态为主,其中残渣态植物很难吸收,离子交换态受pH值及环境影响较大。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占全量的51.02%;被植物不易吸收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占全量的48.98%。

②新积土中7种硒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铁锰结合态,比较发现:褐土中硒的水溶态含量相对新积土较低。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占全量的50%;被植物不易吸收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占全量的50%,表明新积土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

③硒全量平均值变化表现为:新积土略大于褐土。土壤硒的七种形态中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含量总和均≥50%,且总和褐土大于新积土,表明褐土中被植物容易吸收的硒优于新积土。残渣态总体较高,约占褐土、新积土全量的37%、38%。

2.2土壤中的pH值特征

三原-阎良地区地处泾渭冲积平原,属构造沉降区。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pH值特征,依据陕西省土壤pH分级标准,土壤属中性~弱碱性(弱酸性:5.6~6.5、中性:6.6~7.5、弱碱性:7.6~8.5)。比较褐土、黄棉土、新积土的pH值,酸碱性依次向碱性增加,即为中性~弱碱性、弱碱性变化。

2.3土壤硒与pH值关系

土壤pH值高显碱性,土壤硒溶解度就大,土壤硒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反之,若土壤为酸性,pH值低,土壤硒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中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硒的含量以及硒形态的含量。图中pH值为0.1递增分类统计值(土壤样品5022件),可看出当pH值增高(pH>7.7),土壤中硒含量相应增高,其相关性比较明显。但当土壤pH值增高到8.9以后,土壤硒含量有下降趋势。可能是pH值增高植物正常代谢受阻甚至受破坏,根系无法对矿物质吸收传输。

土壤硒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的含量随pH值的变化有所差异,曲线图与相关性散点图显示,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随pH值增高硒含量有下降趋势,相关值分别为│r│=0.187,│r│≤0.104,按照相关标准总体呈弱相关,表明pH值对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有较弱的制约性。水溶态变化不大,│r│≤0.004,表明pH值对水溶态的制约性很小。

3植物富硒特征分析

调查区主要种植旱地作物。采集小麦、玉米、油菜及各类蔬菜样品。依据成品粮及制品:硒含量0.02~0.30mg/kg,蔬菜:硒含量0.01~0.1mg/kg的富硒标准,所有样品硒含量均高于富硒标准最低值,属于富硒农作物。比较农作物籽实硒平均值,富硒能力为:油菜籽>小麦>玉米,比较蔬菜的平均值,富硒能力为:大蒜>花白>芹菜>白萝卜>白菜>菜花。

植物富硒程度分析:该地区土壤总体属弱碱性土壤,土壤中硒大部分能溶于碱性溶液,这些碱性提取物可进一步分解成胡敏酸和富里酸二组分,无机硒主要赋存于富里酸组分中,一般认为与富里酸结合的硒容易被植物吸收,而与胡敏酸结合的硒植物难易吸收。土壤硒形态分析中,硒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总和均大于等于全硒的50%以上,其中富含硒酸盐(6+价、Seo42-)和亚硒酸盐(4+价、Seo32-),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易为植物吸收利用[5],说明植物富硒程度与土壤硒的有机态、水溶态水平成正比。

4调查区微量元素特征

4.1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调查区地球化学成果显示,土壤中的as、Cd、Cr、Cu、Hg、ni、pb、Zn含量平均值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Ⅱ类、二级:pH值6.5~7.5)比较,均未超标。表明土壤质量环境为清洁,所有农作物种植为安全可靠。另外,资料显示土壤显碱性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易形成水合氢氧化物和难溶碳酸盐或被土壤胶粒吸附固定,活度降低,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4.2植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根系土各元素的含量与《绿色食品产地标准》(nY/t391-2000)中的标准值对比均小于标准值,说明大宗农作物、蔬菜的种植地环境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作物籽实样品、蔬菜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比较均低于限量标准,表明农作物产品安全卫生。

5结论

①三原-阎良地区存在中硒土壤(0.2~0.4mg/kg)和富硒土壤(>0.4mg/kg),其中褐土分布区主要为中硒土壤及富硒土壤。调查区农作物籽实及蔬菜均富硒也证实了富硒土壤的存在。

②硒形态分析表明,土壤中硒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的总和占全硒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土壤显碱性,硒有机结合态和水溶态含量高,且容易被植物吸收,因此种植的农作物富硒程度较高。

③调查区土壤pH值均大于7,随土壤pH值逐渐增高,硒全量总体也增高,但土壤pH值增高到8.9以后,土壤硒含量有下降趋势。硒形态分析表明当土壤pH值增大对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有所控制,总体呈较弱的下降趋势,而水溶态受土壤pH值影响不大。

④土壤调查结果表明三原-阎良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未发现污染迹象,植物可食部分测试结果符合国家相关限量标准,安全性良好。

三原-阎良地区富硒土壤(硒含量:0.2~0.4mg/kg)面积广泛约178.112万亩(1187.41km2),其中高硒区(Se>0.4mg/kg)面积约11.585万亩(77.23km2),硒来源于冲积层,深度达1.5m,硒资源丰富。富硒区位于泾渭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泾河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利用富硒土壤的充分条件。该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油菜等,自古号称“天下粮仓”美称。建议当地政府正确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优质富硒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种植安全富硒产品,打造关色农业,实现绿色发展,为解决本地区的“三农”问题发挥土地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矿床资源工业要求手册》编委会.矿床资源工业要求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11.

[2]迟清华,鄢明才编著.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2.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87-91,134-135,370-373.

[4]李家熙,张光第,葛晓云,等.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其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5]吴耀明,杨玉爱.硒的土壤化学及其生物有效性[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3(7):15.

项目名称:

陕西省政府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总结篇2

关键词:烤烟;土壤pH值;有机质;物理特性;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S572.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2-0105-05

土壤养分供给是烤烟生长和发育的关键,也是影响烟叶品质和风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选择具有良好结构和肥力状况的土壤对提高烟叶品质有良好的作用[2]。我国烤烟种植分布广泛,由于气候与土壤等生态因素不同,我国烟叶具有丰富的香气类型[3]。影响烟叶品质特色的土壤因素很多,其中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质是较重要的因素。土壤pH值会影响烟草根系生长以及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烟株体内代谢过程,对烟叶品质造成明显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烟草在pH4.5~8.5均能生长[4],美国提出pH6.0~6.4有利于烟叶生长;日本研究者认为土壤pH值为5.5~5.8最适合[5-7];国内研究人员也做过这方面研究[8-11]。土壤有机质能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和氮素利用率,协调烟叶碳氮代谢,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香气质、香气量,减少杂气和刺激性[12],对改良土壤结构和增进烤烟品质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云烟97作为供试品种,在广元烟区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对烤烟品质特色形成的影响,为优质烟叶的生产及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2015年采用GpS定位技术,选取四川省广元烟区3个县区(剑阁、昭化、旺苍)为取样地点和基本取样单元。以植烟乡镇为最小取样单元,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个取样点取一个代表性土壤样品1.5kg,记录标号保存,共采集50份。烟叶样品取样点与土壤样品取样点一致,每个取样点取一个代表性烤后烟叶样品1.5kg,记录编号保存。品种为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97(C3F)。

1.2指标测定方法

1.2.1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pH值采用酸度计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13,14]。

1.2.2烤烟品质指标测定物理特性测定:包括叶长、叶宽、单叶重、梗重、抗张力。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包括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氯、钾,参考王瑞新[15]的方法进行。

1.3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13和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特征

2.1.1土壤pH值测定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广元烟区土壤pH在7.5范围内的均值为8.1,所占比例较大,为59.67%。因此,从整体来看,广元烟区土壤pH范围为弱酸性-碱性,其中碱性土壤所占比例较大。

3讨论与结论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的物质转化、元素有效性及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植株品质[16],同时会影响烟叶叶片中的保护酶[17];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烟叶的风格特性[12]。

本研究表明,叶长在中性偏碱性的土壤环境中最长,在偏碱性土壤中最短,而叶宽则正好相反;单叶重、梗重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中最大,在碱性土壤中最小;抗张力在较中性土壤中较好,在偏碱性土壤中相对减弱。烟叶叶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时呈下降趋势,梗重在有机质增加时几乎呈下降趋势;抗张力会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当有机质达到一个范围后,抗张力不再发生变化。烟叶物理特性在pH值较中性时比碱性时要好,在有机质含量适中时比含量高时好,可见,要提高烟叶外在质量可以通过调节pH值和有机质含量来实现。

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升高有助于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提高。总氮含量在中性偏碱性土壤环境中较高,但随着碱性升高,总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减小。随着土壤pH升高,烟碱含量反而降低;在有机质含量为10~15g/kg范围内烟碱含量最高。在pH值的影响下氯与总氮、钾与烟碱的变化趋势一致,在有机质含量15~20g/kg范围内氯、钾含量相对较高,但与其它有机质含量范围的差异不大。烟叶化学成分在pH值和有机质含量适中的情况下较好。

土壤对烟叶的影响因素还有许多,包括土壤碱解氮、各种微量元素等都对烟叶生长发育及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土壤多个因素间的比较作用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银科,王菲,羊波,等.土壤pH对烤烟K326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6):1334-1337.

[2]徐宝,夏立峰.土壤有机质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农林科技,2009,99(3):153.

[3]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烤烟香型的重要影因子及香型指数模型的构建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55-2057.

[4]李念胜,王树声.土壤pH值与烤烟质量[J].中国烟草,1986(2):12-14.

[5]SchwambargereC,LsmisJ.effectsofsoilpH,nitrogensource,phosphorus,andmolybdenumonearlygrowthandmineralnutritionofbarleytobacco[J].CommunicationsinSoilScienceandplantanalysis,1991,22(7/8):641-657.

[6]曹志洪.优质烤烟生产的土壤与施肥[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StephensonmG,parkepmB,Gainestp,etal.manganeseandsoilpHeffectsonyieldandqualityofflue-curedtobacco[J].tobaccointernational,1987,189(26):69-73.

[8]韩锦峰,陈建军,王瑞新,等.pH值对烤烟物质生产和营养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1992,1(2):37-44.

[9]黎成厚,刘元生,何腾兵,等.土壤pH与烤烟钾元素营养关系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2):276-282.

[10]徐晓燕,孙五三,李章海,等.烤烟根系合成烟碱的能力及pH值对其根系和品质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3):315-319.

[11]杜舰,张锐,张慧,等.辽宁植烟土壤pH值状况及其与烟叶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6):663-666.

[12]王小东,田晓莉,许自成,等.不同土壤有机质水平对烤烟内在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5):99-105.

[13]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9-147.

[14]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35-211.

[15]王瑞新.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土壤学总结篇3

【关键词】土壤容重测定方法改进

1土壤容重测定方法综述

土壤容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单位为g・cm-3。土壤的容重可以直接反映出土壤的松紧程度和结构状况等情况。而且对于土壤的透气性、入渗性能、持水能力、溶质迁移特征以及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1]。目前,国内外对于测量土壤容重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林地土壤,其地质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土壤结构不均一,用普通的方法进行精准快捷的土壤容重的测量有一定的难度。森林土壤容重的测定通常采用农业土壤容重的常规测定方法,即环刀采土、烘干称量法。此外,还有蜡封法,水银排出法,填砂法和射线法(双放射源)等[2-3]。

2测定方法的选择

在土壤容重的实验中,土壤样本的采集方法为环刀法。

(1)方法原理。用一定容积的环刀(一般为100cm3),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样,使土样充满其中,烘干后称量计算单位容积的烘干土重量。(2)实验仪器。环刀,量程为0.01的分析天平,小铝盒,烘箱,干燥器,量筒,自封袋等。(3)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均来自我市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样;取得的土壤立即放入自封袋中冷藏保存,对每个样品进行编号,详细记录。返回实验室后,分别将小铝盒和自封袋称重,记录下其净重为m0和mz,再称量自封袋和袋内土壤样品的总重量mt;再将土壤样品从袋中取出,分别放入小铝盒内,并在小铝盒上记录好样本采集地点和采集时间,便于以后的实验分析;然后用量程为0.01的分析天平对小铝盒和土壤样品逐一进行称重,记录下质量为m;接下来将盛有土壤样品的小铝盒放入烘箱中,并在105℃条件下烘干6小时,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降至常温后取出并记录下质量为m1;继续将称过重的小铝盒放入烘箱中,在105℃条件下烘干2小时,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记录下此时的质量为m2,直至与前一次烘干的质量差小于0.05g,计算其平均值作为烘干后的质量。然后需要将烘干后土壤中较大的石砾(一般直径大于2mm)挑出,称量其质量,记为ma;再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体积记为V1,再将石砾放入其中,观测并记录此时的体积为V2,则通过计算得到石砾的体积V=V2-V1;最后将以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并制成表格。

3土壤容中的测定方法及其改进

3.1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又称土壤假比重,是指土壤在未破坏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容积的重量,通常以g/cm3表示。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透气性、入渗性能、持水能力、溶质迁移特性以及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4]。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总孔隙度外,还可以用于估测土壤的松紧度和土壤结构状况。土壤容重小,说明土壤比较疏松,孔隙多,通透性较好,潜在肥力较高;土壤容重大,说明土壤比较紧实,孔隙小,结构性差,通透性差。

3.2林地土壤容重的计算方法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石砾对土壤容重的测定有很大的影响,应当用改进后去掉石砾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减小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3.3其他改进方法

有些林地土壤中还有较多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也会对土壤容重的测定产生影响,所以也应该考虑其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对计算方法加以改进。

根据不同土壤结构和组成成分,应当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使林地土壤容重的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4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可知,保留石砾的土壤容重和去掉石砾的土壤容重测量结果相差甚远,准确测量林地土壤的容重对科学研究意义非凡。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实验方法的改进对于减少实验中繁杂的步骤,减少实验时间,特别是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予以保障,这才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秉承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郑纪勇,邵明安,张兴昌.黄土区坡面土壤容重和饱和水率空间变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3):53-56.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科学出版社,1978.

土壤学总结篇4

1.1土壤总有机碳(toC)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0~20cm土层沟灌、滴灌、渗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1.66、25.53和21.15g/kg,20~40cm土层分别为11.62、17.55和16.20g/kg。从图中可见,3种灌溉处理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t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灌溉处理两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均达到了p<0.05显著水平。同一土层不同灌溉处理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差异总体上也都达到p<0.05显著水平,即0~20cm土层滴灌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沟灌和渗灌处理,而20~40cm土层沟灌处理则显著低于滴灌和渗灌处理。

1.2土壤黑碳(BC)是不同灌溉处理0~20cm和20~40cm两土层土壤黑碳含量测定结果。不同灌溉处理间黑碳含量差异明显,0~20cm土层土壤黑碳含量为滴灌处理(7.59g/kg)>渗灌处理(5.64g/kg)>沟灌处理(5.30g/kg);20~40cm土层各灌溉处理土壤黑碳含量大小顺序与0~20cm土层相一致,亦为滴灌处理(5.40g/kg)>渗灌处理(3.69g/kg)>沟灌处理(3.39g/kg)。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处理间土壤黑碳含量差异总体达到p<0.05显著水平,即滴灌处理明显高于渗灌和沟灌处理,但渗灌和沟灌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上下土层间比较,各灌溉处理0~20cm土层土壤黑碳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且差异达到p<0.05显著水平。

1.3土壤腐殖酸(SHC)3种灌溉处理0~20cm土层土壤腐殖酸含量(3.64~5.75g/kg)均高于20~40cm土层的含量(3.54~3.83g/kg)。不同灌溉处理间土壤腐殖酸含量比较,0~20cm土层为沟灌>滴灌>渗灌,且差异达p<0.05显著水平;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变化趋势一致,但差异未达p<0.05显著水平。上下土层间腐殖酸含量比较,沟灌处理差异达到p<0.05显著水平,而滴灌和渗灌处理上下土层间差异不显著。

1.4土壤黑碳、腐殖酸占总有机碳的比例(BC/toC,SHC/toC)各灌溉处理土壤黑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BC/toC),其变化范围为22.81%~30.85%,且表现出灌溉处理间差异较大、上下土层间差异相对较小的变化趋势。0~20cm土层的BC/toC为滴灌>渗灌>沟灌,三者之间差异均达到p<0.05显著水平;而20~40cm土层的BC/toC为滴灌>沟灌>渗灌,渗灌与沟灌、滴灌间差异达p<0.05显著水平。沟灌和滴灌两处理20~40cm土层BC/toC高于0~20cm土层,而渗灌处理则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不同灌溉处理土壤腐殖酸占总有机碳(SHC/toC)的变化范围为16.60%~33.03%。由表中可见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处理间顺序均为沟灌>渗灌>滴灌,且两土层沟灌与渗灌、滴灌处理间差异达p<0.05显著水平;两土层比较,20~40cm土层各灌溉处理土壤SHC/toC高于0~20cm土层,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黑碳与腐殖酸关系比较,沟灌处理上下两土层SHC/toC均大于BC/toC,但相差较小;而滴灌和渗灌处理差异明显,且均为SHC/toC小于BC/toC。这说明滴灌和渗灌处理所形成的土壤环境条件对黑碳形成更为有利。

1.5土壤黑碳与总有机碳、腐殖酸的关系不同土层各处理土壤黑碳与总有机碳、腐殖酸含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上下两土层土壤黑碳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设施土壤黑碳形成依赖于有机质的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越多,土壤中形成的黑碳也越多,而黑碳则是土壤有机碳保存的重要形式。上下两土层黑碳–总有机碳相关方程的相关系数数值不同,上层土壤的相关系数大于下层,说明上层土壤黑碳的形成更密切地受制于施肥、耕翻等常规耕作措施。而土壤中黑碳与腐殖酸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2讨论

不同灌溉处理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这是由于长期施肥,特别是大量施用有机肥造成的。不同灌溉方式创造不同土壤通气性、pH、团聚体组成、水热等条件,进而影响有机质矿化和腐殖化进程。由于滴灌灌水后湿润的只是作物根系层局部,灌水相对频繁,土层湿润部分保持较高含水量,而未被湿润部分相对干燥,这种土壤环境条件易于有机碳的积累。而沟灌一次灌水数量较大,灌水间隔较长,整个作物根系层土壤干湿交替明显,土壤中易于分解的有机碳分解矿化,残留的有机碳稳定性较高。渗灌灌水时灌溉用水自下而上浸润,速度慢,灌水后土层局部湿润,且地表保持相对干燥,这一水热条件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处于中等位置。因此,有机碳含量为滴灌处理最高、沟灌最低;腐殖酸含量则为沟灌最高。3种灌溉处理土壤黑碳含量变化范围为3.39~7.59g/kg,黑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22.81%~30.85%,这一测定结果高于已有的大多数国内外研究结果。一方面在于所测得的黑碳含量可能包含尚未完全被氧化的腐殖酸、部分胡敏素和被黑碳颗粒包裹的植物残体;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类型、黑碳来源各异,黑碳的测定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故所得结果难于直接比较。自然土壤中黑碳主要源于生物质燃烧、大气沉降以及施肥,而设施土壤处于“被保护”状态,连续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可能是黑碳生成的基础物质,而特殊的水热条件则是其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0~20cm土层黑碳含量明显高于20~40cm土层的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土壤黑碳数量取决于总有机碳含量。就表层土壤而言,由于滴灌灌水后总是处于部分干燥、部分湿润,湿润部分有利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而干燥部分不利于有机物质矿化,结果导致了滴灌处理表层土壤黑碳含量明显高于沟灌和渗灌处理。同时,黑碳主要以与矿物颗粒结合成重组有机碳形式存在于土壤微团聚体(<53μm)中,不易被氧化和微生物利用,而更有利于土壤碳的保存。灌溉方式影响黑碳在土层间的分布,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沟灌和滴灌两处理黑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随之升高,这与Sonja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较小的黑碳颗粒或与黏粒结合会随水分移动而进入到下层土壤中。渗灌处理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这可能与渗灌灌溉水分长年向上运动有关。有研究认为黑碳可能是土壤腐殖质中高度芳香化结构的组成成分,本研究中黑碳与腐殖酸未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但黑碳应该是比腐殖酸碳更为稳定的有机质成分。此外,黑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羧基、羟基、酚羟基等多种功能团,可吸附土壤中可溶性碳,对土壤固碳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测定和研究黑碳在土壤培肥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土壤学总结篇5

关键词: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土壤理化性状

中图分类号:S151.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14

ComparativeStudyoftheSoilphysicalpropertiesoneucalyptusplantationsandCocosplantation

CHenHao1,4,ZHaoCong-ju1,niUYong-qiang2,ZHUoZhi-qing1,wUZhe-ying3,XUwen-xian1

(1.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Hainan571158,China;2.DanzhouForestFarmofHainanprovince,Danzhou,Hainan571748,China;3.SchoolofLifeScience,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Hainan571158,China;4.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China)

abstract:twoeucalyptusplantationsandoneCocosplantationwerechosenasstudysampleplotsinDanzhouForestFarm,whichliesinwestHainanisland.throughmonitoringandsamplinginthefixedsites,differencesinsoilphysicalpropertiesofplantationsmanagedindifferentways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1)Soilseparateswereobviously"coarsening"in0~10cmsoillayerof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andCocosplantation,andthechangewaslittleinthelayerofno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2)thesoilbulkdensitiesin0~10cmsoillayerof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no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andCocosplantationwere1.65,1.69and1.56g・cm-3respectively,whichwerehigherthanotherwoodlands;(3)Capillaryporositywasalmostequalof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no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andCocosplantation,about33%.non-capillaryporositywas8.66%,4.95%and5.99%andtotalporosity,41.89%,38.62%,39.05%,respectively;(4)thecompactionofno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wasobviouslyhighertha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andCocosplantation,andthevaluesofwhichwereverysimilar.

Keywords: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non-short-rotationeucalyptusplantation;Cocosplantation;soilphysicalproperty

用方式的不同,土壤质地、结构以及土壤肥力等性质也会有明显差异[5]。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性,对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桉树生长快,耗水耗肥大,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备受关注[6]。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林下生物多样性以及林地土壤地力衰退等方面[7-9],而关于桉树人工林生产与经营方式对林地土壤质地、结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海南西部为我国热带半湿润、半干旱特殊生境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桉树浆纸林栽植区之一。为此,本研究选择海南西部儋州连片种植的桉树林为研究靶区,对短伐、非短伐两种经营方式下的桉树林与人工椰林样地定点采样,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地的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性状差异,旨在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生产与经营方式对林地土壤物理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自然环境

儋州林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势较为和缓,土壤以砂质砖红壤为主,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年平均温度23.8℃,年均降水800~1600mm,蒸发量1200~2500mm,属热带季风气候类型[10]。旱雨两季分明,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一独特的热带疏林干草原植被类型区[11]。这里引种桉树已有90多年,植被以经营人工林为主,是我国重要的桉树浆纸林分布地区。

1.2研究方法

1.2.1样地选择按照空间环境一致性要求,在儋州林场选取3块位置相近、自然条件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3a短伐桉树林、20a桉树林和12a椰林作为研究样地。

1.2.2样品采集与测定(1)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采用环刀法测定。每个样地取3组平行样,并将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完成试验,并通过计算得出。

(2)土壤质地采用英国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用多点法取样,每个样地取3组平行样(即行间一个点,两侧株间各取一个点),采样深度0~150cm,除表层0~10cm外,其余均为20cm取样间隔。各层样品均匀混合装入密封塑料袋带回实验室,经预处理,上机测试。

(3)土壤紧实度用SC-900数显式土壤紧实度仪现场测定。每个样地选取4个株间点和3个行间点共7个点进行测量,测量深度为0~45cm,每2.5cm读1次数。

2结果与分析

2.13类林地的土壤质地

短伐连栽桉树林地、非短伐桉树林地、椰林地表层的0~10cm土层各粒级百分数与0~150cm土层各粒级百分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1)。与0~150cm土层相比,短伐林、椰林0~10cm土层的黏粒、粉粒减少,砂粒增多;而非短伐林黏粒、粉粒增加,砂粒减少。

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层0~10cm粒级组成“粗化”的原因不同。短伐林因机械松土,土壤松散,缺少植被保护,才导致表土细颗粒物质流失。椰林林下草本层盖度达95%以上,根系极其发达,根系和枯枝落叶层增加了土壤的疏松性、通气性及透水性,土壤黏粒(包括物理性粘粒)随土壤水分向下淋失,致使表层黏粒、粉粒减少,砂粒增多。非短伐林表层土壤紧实,并形成一层硬结皮,对土壤水分下渗以及黏粒向下淋失具有阻碍作用。这一点从土壤剖面黏粒分布观测实验得以证实。短伐林0~150cm土层黏粒(

2.23类林地的土壤容重

短伐连栽桉树林地、非短伐桉树林地、椰林地表层的0~10cm的土壤容重介于1.55~1.70g・cm-3之间,较一般土壤容重要大(图1)。其容重由大到小依次为:非短伐林地(1.69g・cm-3)、短伐林地(1.65g・cm-3)、椰林地(1.56g・cm-3)。土壤容重除与母质有关外,还与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椰林地草本层发育,根系发达,是其黏粒含量较高与土壤容重较小的重要原因。非短伐林土壤多年受扰动较少,加之雨水对地面的冲击等因素影响,表层土壤逐渐紧实,土壤容重增大;而短伐林的土壤因翻耕松土,土壤容重稍低。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物理性质,是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参数。土壤容重小,则表明土壤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而土壤容重大,表明土壤紧实、板结,土壤退化趋势愈强。耕地因受农业耕作的影响,土壤容重多在1.30g・cm-3以下,而林地土壤容重稍高;但过大的土壤容重不利于林木生长,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土壤容重[12]。

2.33类林地的土壤孔隙度

短伐连栽桉树林土壤表层0~10cm的总孔隙度最大,为41.89%,非短伐桉树林和椰林的总孔隙度略小,前者为38.62%,后者为39.05%(图2)。

短伐林、非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层0~10cm的毛管孔隙度相差很小,平均为33.32%。土壤的毛管孔隙的当量孔径很小,基本上由土壤质地、土粒排列方式等内部因素决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3个样地距离较近,土壤质地较为接近,所以3块林地的毛管孔隙度也非常接近。

非毛管孔隙较毛管孔隙要少得多。短伐林、非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层0~10cm的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8.66%、4.95%和5.99%。短伐桉树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分别比非短伐桉树林和椰林多75%和45%。短伐桉树林土壤非毛管孔隙相对较多,与桉树超短轮伐以及土地翻耕次数相对较多密切相关。

土壤孔隙是土壤中容纳水分、空气的空间,也是土壤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场所。土壤孔隙数量、大小及比例适当,有利于水、肥、气、热的协调,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与根系活动。3块林地的毛管孔隙度与原始林与次生林基本相当,而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明显小于原始林与次生林[13-14]。人为耕作、根系切割以及落叶降解合成的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的重要因素[15]。因而,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增加非毛管孔隙,使总孔隙度接近或达到45%~50%,以促进植物生长与林业增产。

2.43类林地的土壤紧实度

短伐连栽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地土壤紧实度均随深度增加而波状上升,即表层土壤紧实度偏小,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增大(图3)。

短伐林在30cm处土壤紧实度达到最大值1803kpa,非短伐林在37.5cm处达到最大值2405kpa,椰林在30cm处土壤土壤紧实度达到1539kpa。短伐桉树林土壤紧实度略高于椰林,而与非短伐桉树林差别较大;非短伐桉树林土壤紧实度明显高于短伐林和椰林。从总体上讲,椰林的土壤紧实度较小,而种植桉树以后会有不同程度地增大,非短伐桉树林土壤紧实度最大。

土壤紧实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指标,影响着植物根系穿透。土壤的紧实程度是土壤本身属性与耕作、管理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土壤质量退化的主要标志[16]。在不存在发生学差异的情况下,人为管理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无疑是土壤紧实度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当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改善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对林业增产与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3结论

(1)短伐桉树林、椰林土壤的表层0~10cm粒级组成“粗化”明显,而非短伐桉树林的变化较小;短伐林、椰林土壤剖面黏粒淋失明显,尤其椰林黏粒峰值出现于70~80cm深土层,而非短伐桉树林土壤剖面黏粒(

(2)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表层0~10cm的土壤容重较大,分别为1.65,1.69,1.56g・cm-3。

(3)短伐林地、非短伐林地、椰林地的土壤表层0~10cm的毛管孔隙度非常接近,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8.66%,4.95%,5.99%;其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1.89%,38.62%,39.05%,明显小于原始林与次生林。

(4)短伐林地、非短伐林地、椰林地表层的土壤紧实度较小,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呈增加趋势。非短伐林的土壤紧实度明显高于短伐林和椰林,而0~25cm土层短伐桉树林的土壤紧实度与椰林相近,25cm以下土层短伐桉树林的土壤紧实度高于椰林。

综上所述,3类林地的土壤物理指标都较差,相对来讲,椰林稍好,短伐林又略好于非短伐林。在控制水土流失前提下,适当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对林业增产与林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婷婷,王,孙雪彤,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2):123-126.

[2]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6,26(3):647-654.

[3]陈强,孙涛,宋春雨.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作物产量影响[J].草业科学,31(4):650-658.

[4]李民义,张建军,王春香,等.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3):125-130,137.

[5]尹刚强,田大伦,方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44(8):9-15.

[6]黄承标.桉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桉树科技,2012,29(3):44-47.

[7]DavidsonJ.ecologicalaspectofeucalyptusplantation[C]//proceedingsofregionalexpertconsultationoneucalyptus.Bangkok,thailand:Rapa/Fao,1993.

[8]陈秋波.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01,22(4):82-90.

[9]徐大平,张宁南.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79-187.

[10]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儋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6-78.

[11]侯宽昭,徐祥浩.海南岛的植物和植被与广东大陆植被概况[m]//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第4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52.

[12]孙纪杰,李新举,李海燕,等.不同复垦工艺土壤物理性状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6):1332-1336.

[13]骆土寿,李意德,陈德祥,等.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恢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27-234.

[14]吴长文,王礼先.林地土壤孔隙的贮水性能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5,2(1):7-9.

土壤学总结篇6

关键词:钾肥;施用方式;土壤钾;烤烟;品质

中图分类号:S57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71-03

烟草是需钾量较多的作物,烟叶吸收积累的钾素,远高于其他营养元素。含钾量高被公认是优质烟叶的指标之一。烟草生产的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烟叶的产量和生产成本,而且取决于烟叶的品质。我国烟叶平均含钾量不到2%[1],比先进产烟国烟叶含钾量低得多。美国、津巴布韦烟叶含钾量达4%~6%,巴西烟叶含钾量也达3%~4%。钾不但对烟叶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着卷烟制品的安全性[2]。钾是烟株体内最丰富的阳离子,并影响许多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过程。烟草吸钾速率随基因型而异,但这种差异随供钾水平的提高而消失[3]。土壤中的钾素按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可分为速效钾(包括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缓效钾(常指非交换性钾)和矿物结构钾。不同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其对烟株的有效性是不同的[4]。钾肥是烤烟生产中施用量最大的一种肥料[5]。但是,增施钾肥必然会较大幅度地增加烤烟生产的肥料成本投入,直接影响到烤烟生产的效益。如何根据烤烟的吸钾规律,做到充分有效、适时适量地满足烟株对钾素营养的需求,适当降低钾肥的施用量,成为烤烟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试验通过研究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烟株根、茎、叶中钾和土壤钾含量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施钾方式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提高钾肥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德江县合兴乡茶园村进行。供试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24.19g/kg,碱解氮124.63mg/kg,速效磷21.88mg/kg,速效钾150.78mg/kg,pH5.43。烤烟品种为云烟87,移栽时间为5月5日。根据钾肥使用方式设置两个处理,分别为t1(硝酸钾基肥比例为60%~70%,追肥比例为30%~40%,追肥在移栽后5~7d和移栽后20~25d分两次施用)和t2(硝酸钾全部作追肥施用。第一次在移栽后5~7d用硝酸钾对水,结合查苗补缺进行,施用时从烟株四角垂直插下,距烟株8~10cm,用化肥深施器深施,每公顷施45kg;第二次在移栽后20d或结合揭膜,采用干施的方法均匀施于烟株周围8~10cm处,每公顷施105kg;最后一次在移栽后45d前完成),其他施肥措施按当地烤烟种植常规施肥措施进行,以不施用硝酸钾肥料,其他按常规施肥措施进行的处理为CK(对照)。每个小区面积334m2,3次重复。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每个处理分别于移栽后15、30、45、60、75d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烟株测量株高、茎围、叶长、叶宽、节距、有效叶数等植物学性状,记录田间不同处理烟株发病情况。同时随机选取烟垄上两株烟正中位置0~20cm土层采集5个土样,混匀,测定土壤速效钾、缓效钾以及全钾含量。烘烤结束后,取烤后的B2F、C3F和X2F各1kg,对所取烟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总氮、总糖、还原糖、烟碱、钾、氯、淀粉等)。样品指标在贵州大学农业基础实验室分析,测定结果采用DpS6.55和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2.1.1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速效钾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这部分钾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一般占土壤全钾量的1%~2%,土壤速效钾可利用部分的多少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钾状况,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钾能力是速效钾和非交换性钾共同作用的结果[6]。由图1可知,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烟株生育期的推进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在移栽初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较高,对照由于没有硝酸钾肥料的施用,在烟株整个生育期,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明显低于t1和t2。t1处理速效钾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移栽30d左右达最高,随后逐渐降低,移栽30d前高于t2处理,但在30d以后低于t2处理。这可能是由于移栽初期t1处理大量的钾肥作基肥施用,明显增加了土壤中钾的含量,同时追施钾肥也在30d以前完成,而前期烟株对钾肥需求量不大,t2处理在烟株生育期内分三次追施钾肥,明显提高了钾肥的有效性和土壤中钾的保存率。

2.1.2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土壤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缓效钾是指存在于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不能被中性盐在短时间内浸提出的钾,因此也叫非交换性钾,占土壤全钾的1%~10%。缓效钾是速效钾的重要储备,在条件适宜时能转化为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速效钾,是土壤钾供应能力的潜在指标。尽管土壤速效钾可作为当季有效钾水平的衡量指标,但缓效钾的实际储存量及释放能力却是土壤供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7]。由图2可知,不同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在烟株生育期内变化呈现相似的规律性,在前期含量较高,后期均有小幅度降低,t1处理缓效钾含量明显高于t2和CK,对照缓效钾含量最低。这可能是由于t1处理为钾肥基施和前期追施,烟株在初期对钾素利用较少,过多的钾被土壤固定,形成了缓效钾。在施钾0~325mg/kg范围内,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土壤固定量呈直线上升,固钾率也逐渐增加,多数土壤对施入钾有较强的固定能力[8]。t2处理由于少量多次追施钾肥,提高了土壤钾的有效性,降低了被固定钾的含量,因此缓效钾含量低于t1处理。

2.1.3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土壤全钾是指土壤中的速效钾、缓效钾和矿物钾的总称。土壤对钾肥的反应不仅受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制约,还受土壤钾缓冲容量的影响[9]。由图3可知,不同处理土壤全钾含量在烟株生育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对照全钾含量明显低于施用钾肥的处理。t1、t2处理在前期全钾含量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在30d左右达最高,以后迅速降低,45~60d变化较缓,60d以后全钾含量均有少许回升,说明施用钾肥对提高土壤全钾含量具有明显的作用,但不同施肥方式土壤对钾的吸收和钾的有效性有明显的差异。t1处理在前期快速提高土壤全钾含量具有明显的作用,t2处理对整个生育期土壤保持较高的全钾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2.2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施用钾肥后上部叶总糖、还原糖、钾和醚提物含量升高,淀粉、总氮和烟碱含量降低;中部叶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和醚提物含量升高,淀粉含量降低;下部叶总糖、还原糖、烟碱、钾和谜提物含量升高,淀粉、总氮含量降低。两种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上部叶总糖、总氮、醚提物差异不显著,还原糖、淀粉、钾差异显著;中部叶烟碱和氮碱比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下部叶淀粉和总氮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从烤烟烟叶综合指标来看,施用钾肥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这可能是由于钾肥的施入满足了烟株生长的需要,协调了各种矿质元素在烟株体内的分配,促进了烟株正常的生理代谢,但是两种钾肥施用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总体上差别不大。

3小结与讨论

烟草是嗜钾作物,钾对烤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10,11]。钾在植物体内以离子形态存在,不参与形成结构物质,具有高度可移动性,是植物体内60多种酶的活化剂[12],钾能增强烟叶中糖类、色素类、芳香类等与品质有关的物质合成与积累,并影响烤烟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对烟碱、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化学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4]。钾几乎参与了烟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对烟草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施用钾肥,提高钾肥的利用效率,是改善烟叶品质、生产优质烟叶的重要途径。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明显提高土壤中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含量,钾肥施用次数越多,提高土壤钾含量的作用越明显。施用钾肥是提高土壤钾含量的重要方式,大量增施钾肥,对快速提高土壤钾含量的作用明显,但少量多次增施钾肥,钾素营养的后效较长,钾素可利用效率较高。

试验结果还表明,烟株前期对钾肥吸收量较少,前期大量施用钾肥容易造成钾肥的转化固定,降低了肥料利用率,少量多次施用钾肥,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有利于烟株正常生长所需要的钾素供应。

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分析可知,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均能较好地调节烟叶正常的生理代谢,协调烟叶内在的化学成分,改善烟叶品质,但是不同施钾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从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钾含量和烤烟品质的影响来看,少量多次施用钾肥,不仅能够提高钾肥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明显提高烟叶品质。

参考文献:

[1]胡国松,赵元宽,曹志洪,等.我国主要产烟省烤烟元素组成和化学品质评价[J].中国烟草学报,1997,3(3):36-44.

[2]曹志洪.优质烤烟生产的土壤与施肥[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刘国栋,刘更另.论缓解我国钾源短缺问题的新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25-32.

[4]胡国松,郑伟.烤烟营养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窦逢科,张景略.烟草品质与土壤肥料[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0-120.

[6]黄绍文,金继运,程明芳,等.北方主要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钾能力[J].土壤肥料,1999(3):3-7.

[7]周晓芬,刘宗衡,于增寿.河北省褐、潮土区土壤钾素形态及供钾能力[J].华北农学报,1995,10(3):98-102.

[8]程明芳,金继运,林葆.土壤对施入钾的固定能力研究[J].土壤通报,1995,26(3):125-127.

[9]梁成华,张继宏.辽宁省耕地棕壤供钾潜力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2,25(2):75-81.

[10]窦玉青,王树声,许立峰,等.烟草钾素营养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2,23(3):31-33.

土壤学总结篇7

1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Soil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Soil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Health)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可分为显型退化和隐型退化两大类型。前者是指退化过程(有些甚至是短暂的)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后者则是指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耐嘶峁?/p>

2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300万km2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120万km2分布在非洲、110万km2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研究结果[3~6]显示,土壤侵蚀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蚀影响占56%,风蚀占28%;至于水蚀的动因,43%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是由于过度放牧、24%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而风蚀的动因,60%是由于过度放牧、16%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16%是由于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8%是由于森林破坏;全球受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养分衰减、盐碱化、酸化、污染等)影响的总面积达240万km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的不合理利用(56%)和森林的破坏(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总面积约83万km2,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可能绝大部分与农业机械的压实有关。

3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料[7],1996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8]。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10]。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 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8]。

4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自1971年Fao提出土壤退化问题并出版“土壤退化"专著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联合国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会议于1977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又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资助了oldeman等开展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aSoD)、编制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评估的项目计划。1993年Fao等又召开国际土壤退化会议,决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部级土壤退化和SoteR(土壤和地体数字化数据库)试点研究。在1994年墨西哥第15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土壤退化问题倍受与会者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指出,今后20年热带亚热带将有1/3耕地沦为荒地,117个国家粮食将大幅度减产,呼吁加强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复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动态数据库、退化指标及评价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退化的遥感与定位动态监测和模拟建模及预测、土壤复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统恢复重建的专家?霾呦低车妊芯糠矫嬗辛诵碌姆⒄埂9仕帘3盅Щ嵋灿?nbsp;1997在加拿大多伦多组织召开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从生态系统、流域的角度探讨土壤侵蚀等土壤退化等问题。而且,国际土壤联合会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在土耳其和泰国举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土地退化会议,并在第一届会议上决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组专门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届会议上则对土壤退化问题更为重视,并有学者倡议将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并决定于2001年在巴西召开第三届国际土壤退化会议[12]。同时,在亚洲,由UnDp和Fao支持的“亚洲湿润热带土壤保持网(aSoCon)”和“亚洲问题土壤网”也在亚太土地退化评估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的说来,国际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①从土壤退化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子(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体系;②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本质及机理;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定位动态监测,?芯扛骼嗤寥劳嘶难荼涔碳胺⒄骨飨蚝退俾剩⒍云浣心D夂驮猓虎懿嘀厝死嗷疃ㄌ乇鹗峭恋乩梅绞胶屯寥谰芾泶胧┒酝寥劳嘶屯寥乐柿坑跋斓难芯浚⒔寥劳嘶睦砺垩芯坑胪嘶寥赖闹卫砗涂⑾嘟岷希型恋馗录际鹾屯寥郎δ鼙;氖匝槭痉逗屯乒悖虎葑⒅卮臣际酰ㄒ巴獾鞑椤⑻锛涫匝椤⑴柙允匝椤⑹笛槭曳治霾馐浴⒍ㄎ还鄄馐匝榈龋敫咝录际酰ㄒ8小⒌乩硇畔⑾低场⒌孛娑ㄎ幌低场⒛D夥抡妗⒆蚁低车龋┑慕岷希虎薮由缁峋醚Ы嵌妊芯客寥劳嘶酝寥乐柿考捌渖Φ挠跋臁?/p>

我国土壤学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特别是土壤资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性状);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改良(特别是土壤培肥,盐渍土和红壤的改良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虽然在广义上与土壤退化科学密切相关,但直接以土壤退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10多年,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并在80年代参与了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图的编制,完成了海南岛1∶100万SoteR图的编制工作。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红壤退化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任务,将宏观调研与田间定位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相结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相结合,将退化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相结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基本过程、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13]:①初步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阐明了红壤退化的基本过程、机制、特点。②在土壤侵蚀方面,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了东部红壤区1∶400万90年代土壤侵蚀图与叠加类型图及典型地区70、80、90年代叠加土壤侵蚀图,并在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土壤母质图等基础上,编制了1∶400万土壤侵蚀退化分区概图;对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了田间测定,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校正的wischmeier方程,计算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编制了相关图件。③在肥力退化机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红壤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评价的尝试,并绘制了红壤退化评价有关图件;将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退化研究相结合总结了我国南方农田养分平衡10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认为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淋失等造成的养分赤字循环及养分的不平衡是土壤养分退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手段及历史资料,编制了0~20cm及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探讨了红壤有机碳库的消长与转化及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红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实质是磷素的双核化和向固相的扩散,解决了红壤磷素退化的实质问题。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红壤的酸化特点,根据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级标准,进行了红壤酸敏感性分级和分区,首次绘制了有关地区土壤酸敏感性分区概图;采用maGiC模型,并进行校正对我国红壤酸化进行预测,揭示红壤酸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作物耐铝快速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参数对重金属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估,建立了综合污染指数(Cpi)值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绘制了重金属污染概图;应用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和半衰期(t1/2)及基质迁移模式,阐明了土壤农药污染的机理;在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降低土壤对钾的保持能力,促进钾的淋失;而对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与其催化降解和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⑥红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区域治理调控对策,“顶林—腰果—谷农—塘鱼”等立体种养模式等,并对一些开发模式进行示范和评价。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各类型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退化问题,有些问题是全区共存的,有些则是特定类型区所特有的。过去的工作仅集中于江南红壤丘陵区,而对其它地区触及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单项指标及单个过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退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同时,在合理选择碱性物质改良剂种类、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长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选择研究也亟待加强。此外,对其它土壤退化问题,如集约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壤及水体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5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评价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类型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阈值和弹性,定量化的和综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等;

(2)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研究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国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类型、范围及退化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区划,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3)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几种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盐渍化等)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4)土壤与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动态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监测网点或基准点(Benchmarksites)的选建、3S(GiS、GpS、RS)技术和信息网络及尺度转换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土壤退化属性数据库和GiS图件及其动态更新、土壤退化趋向的模拟预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5)土壤退化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释放等;

(6)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区的、以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土壤和环境综合整治决策支持系统与优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质量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运用的试验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决策咨询和示范样板;

(7)加强土壤退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经济分析研究,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续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RLal.Soilqualityandsustainability[a].in:

RLal,wHBlum,CValentine,etal.methodsfor

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C].USa:CRCpress

LLC,1998,17~30.

2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GLaSoD.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Z].worldmaps.

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andpUne,

1990.

4oldemanLR,engelen,VwpVan,etal.theextent

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Z].annex5“world

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an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1990.

5oldemanLR,HakkelingRta,SombroekwG.

world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

degradation[Z].anexplanatory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andpUne,1991.

6oldemanLR.theglobalextentofsoil

degradation[a].in:DJGreenland,iSzabolcs.

SoilResilienceandSustainableLandUse[C].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UK,1994,99~118.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张桃林.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协作组.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0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2Canecksamphant,CCharoenchamratcheep,t

Vearasilp,etal.ConferenceReportof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Degradation[R].

土壤学总结篇8

关键词水田;蔬菜地;苗木地;茶园;果园;供氮能力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3-0239-02

土壤氮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即使在施用大量氮肥的前提下,作物吸收的氮素至少有50%以上来自土壤[1]。土壤供氮能力是指土壤在作物生长期间能为作物提供的可利用的有效氮量,包括初始矿质氮和可矿化氮[1]。因此,精确地评价土壤氮的供应能力,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素利用率,不仅对推荐经济施肥和提高作物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和控制因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危害[2]。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不仅与土壤类型有关,也可因环境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及施肥等的改变发生变化[2-5]。

近30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许多农区的种植制度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水田改种蔬菜、果树、茶叶、苗木等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普遍。水田改旱后土壤水分管理与水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农田养分的投入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了解水田改旱后对土壤氮素的影响,采集了30组水田改种蔬菜、苗木、果树和茶树的成对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并探讨了水田改旱种植蔬菜、苗木、果树、茶树后土壤供氮能力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

研究共在浙江省范围内采集了30对土样(水田与对应的由水田改种蔬菜、苗木、果树、茶树的农田,成对水田与改旱农田采于同一地点的同类土壤),其中,水田改种蔬菜、水田改种苗木、水田改种果树、水田改种茶树的农田分别为8、8、8、6对。采样深度为0~15cm。所采集土样为混合样,每一土样由10个分样混合而成。选择的水田长期种植水稻,而相应的改旱农田均在10年以上。

1.2分析方法

2.4影响土壤氮供应能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初始矿质氮与全氮无明显相关关系(表5),这表明高施肥量是导致土壤矿质氮较高的主要原因;但土壤pH值与初始矿质氮呈负相关,可能是由于长期高量施用氮素导致了土壤的酸化。可矿化氮与可利用总氮与土壤全氮呈显著的相关,与土壤pH值呈轻微的正相关,表明土壤的可矿化氮主要与土壤氮素的积累程度有关,而改旱后土壤总氮的下降可能是可矿化氮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土壤酸化可能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氮素的矿化。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水田改种旱作后,土壤初始矿质氮除蔬菜地有增加外,其他用地均呈现下降;土壤可矿化氮和可利用总氮(初始矿质氮和可矿化氮之和)呈普遍下降。研究认为,水田土壤的供氮潜力一般大于相邻旱地土壤;从土壤供氮特点来看,相对于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水田更具有可持续利用性。

4参考文献

[1]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叶优良,张福锁,李生秀.土壤供氮能力指标研究[J].土壤通报,2001,32(6):273-277.

[3]徐阳春,沈其荣.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供氮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4,41(1):87-92.

[4]闫德智.太湖地区三种主要类型土壤的供氮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391-8394.

土壤学总结篇9

关键词: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施肥策略;巴东县

中图分类号:S57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036-04

theStatusofSoilFertilityandFertilizationStrategyinYeSanguangtobacco-growingareasofBadongCounty

FenGFan-wen1,SUHua-yi2,ZoUYong3,Hepeng3,tUoSheng-hui1,HUanGXue-jie1,XUDing-sheng1

Liwei1,HUanGJing1,ZHoUJian-qian4

(1.enshitobaccoCorporation,enshi445000,Hubei,China

2.SoilFertilizerworkstationofBadong,Badong444300,Hubei,China;

3.ShenzhentobaccoindustrialCo.,Ltd.,Shenzhen518109,Guangdong,China;

4.BijieFlue-CuredtobaccoFactoryofGuizhoutobaccoRedryingindustrialCo.,Ltd.,Bijie551700,Guizhou,China)

abstract:the1496soilsamplesfromYesanguangbaseunitofBadongcountywereanalysed.themainnutrientstatuswasevaluatedsynthetically.advicesonreasonablefertilizationwerewereputforward.theresultsshowedthatthepHvalueof54.88%soilsamplesinYesanguanbaseunitwassuitableforhighqualitytobacco.theorganicmattercontentof92.45%soilsampleswassuitableoratthehighlevel.thecontentsoftotaln,totalpandtotalKinthetobaccoareaweresuitableforhighqualitytobacco.totalnof4.65%samples,totalKof8.14%samplesandtotalpofnearly44%sampleswerehigh.thesoilavailablenof69.85%sampleswasmoreappropriate.thesoilavailablepcontentof57.95%sampleswassuitable,butavailablepcontent36%sampleswaslowordeficient.thesoilavailableKcontentof59.23%sampleswassuitable,butstillavailableKcontentof21%sampleswerelow.accordingtothesoilnutrientstatus,itisrecommendedtocontroln,supplyp,increaseK,reducetheadsorptionandimmobilizephosphorusbygreenmanureandothermeasures,improvetheutilizationefficiencyofp,andrugulatepHtotheproperrangebyusingquicklimeetc.

Keywords:tobacco-growingareas;nutrientstatus;fertilizationstrategy;Badongcounty

土壤是影响烟叶品质的重要生态条件之一。优质烟叶生产需要养分适宜的土壤环境,而且烟叶内在品质和烤后原烟外观质量与土壤养分组成和含量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1,2]。有研究表明,植烟土壤pH最适范围为5.5~6.5[3];有机质低于25g/kg[4,5];全氮含量低于2.0g/kg,碱解氮低于150mg/kg[6];全钾含量大于20g/kg,土壤速效钾大于120mg/kg[7];全磷含量大于1.0g/kg,速效磷大于10mg/kg[6]。任四海等[8]、毕庆文等[9]研究表明,植烟土壤的养分状况直接影响烟草生长发育水平,进而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烟田各土壤肥力因素的综合评价来确定其对烤烟种植的适宜性程度和丰缺状况[10],进而提出科学的施肥策略,达到烟叶优质、高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巴东县野三关基地单元常年种植面积900hm2左右,年产优质烟叶200万kg左右,2012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定为部级基地单元,生产烟叶原料主要供应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野三关基地单元所产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香气风格特色突出,是典型的淡雅香型特色优质烟的主要产区之一。本研究拟对野三关烟叶基地单元主要植烟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进行测定,旨在摸清野三关烟叶基地单元植烟土壤肥力特征和丰缺状况,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施肥策略,更好地管理和培肥土壤,进一步巩固野三关基地单元烟叶风格特色,提高烟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为当地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1.1.1土壤样品采集2011年10~11月,烟叶采摘结束后1个月,在巴东县野三关基地单元烤烟标准化生产区域采集大田土壤样品。供试烟田种植烤烟品种为云烟87。利用GpS定位仪,详细记载不同取样点的地点、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在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烟田单元按照五点取样法和“S”形取样法,采集0~30cm土层的土样,剔除杂物,混匀后,在避光条件下风干,按照四分法取1kg,编号登记,送往巴东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在实验室内研磨,过100目和20目筛,分别用于测定pH、有机质含量、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取得有效土壤样品1496个,其中抽取86个代表区域样品测定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

1.1.2土壤指标测定方法土壤样品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11],其中土壤pH采用pH计法(水土比为2.5∶1)测定;有机质含量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含量采用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定;碱解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含量采用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1mol/LnH4oaC(pH7.0)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1.2样品指标的参考分级标准

参考陈江华等[12]的分级方法,对野三关烟叶基地单元植烟土壤养分各项指标进行丰缺评价。

1.3数据统计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软件microsoftexcel2007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pH适宜性分析

土壤pH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性状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均有明显的影响。由表1可看出,野三关烟叶基地单元植烟土壤pH变幅为4.20~8.50,变异系数为27.56%,变异性较强。pH为5.5~7.0(适宜)土壤占样品总数的54.88%;pH为5.5~6.5(最适宜)土壤占样品总数的42.91%。另外,pH低于5.5和高于7.0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25.60%和19.52%,其中过酸(pH

2.2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性分析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不仅含有各种营养元素,而且还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调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可耕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13]。

从表2可知,野三关烟叶基地单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调查的土样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91g/kg。有机质含量在15.0~25.0g/kg范围的土壤样品占总数的35.09%;含量在15g/kg以下的样品仅占7.55%;含量高于25g/kg的样品占57.36%。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野三关基地单元植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高,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烟农长期习惯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农家肥,致使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的缘故。

2.3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氮素含量适宜性分析

氮素是影响烟叶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缺氮,烟株会表现长势较弱,株高较低、叶面色淡等症状[14,15],但过多对烟叶的内在质量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陈江华等[5]研究表明,土壤全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氮素有90%以上来自土壤有机质。由于野三关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氮量总体水平也较高。由表3可知,该烟区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51g/kg,土壤全氮含量介于1.0~2.0g/kg(含量适宜)的样品占总数的87.21%,全氮含量低于1.0g/kg和高于2.0g/kg土壤样品所占比例分别为4.65%和8.14%。碱解氮是土壤中烟株能够直接利用的氮素,其与全氮含量一致,该烟区土壤碱解氮含量也较高,变幅为32~463mg/kg,平均为132.21mg/kg。其中碱解氮含量低于60mg/kg的土壤样品占总数的2.41%,含量在60~150mg/kg烟区土壤占总数的69.85%,含量高于150mg/kg烟区土壤占总数的27.74%。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野三关基地单元大多数烟区土壤氮素含量较丰富,能够为烟株提供充足的氮素。对于氮素含量较高的烟区,为了降低烤烟烟叶中烟碱和总氮的含量,提高烟叶的可用性,应适当控施氮肥,并根据烟苗移栽后长势适当追施氮肥,为烟叶生长提供适宜的氮素供应。

2.4植烟土壤磷素含量适宜性分析

磷素是烤烟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烤烟对磷的需求量不大,且磷素在整个生育期的吸收较均匀,但对烤烟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16]。磷素不足时烟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烟叶香吃味下降;磷素过多时,烟株生长浓绿,烤后叶片过厚变脆,油分差。

由表4可知,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全磷含量较高,变幅为0.18~9.02g/kg,平均值为3.71g/kg。其中土壤全磷含量为1.0~2.0g/kg的植烟土壤所占百分比为47.67%,含量低于1.0g/kg和高于2.0g/kg植烟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8.14%和44.19%。速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60~75.90mg/kg,平均值为23.96mg/kg,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0~40mg/kg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为57.95%,含量低于10mg/kg和高于40mg/kg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36.03%和6.02%。分析可知,野三关基地单元全磷含量与速效磷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中速效磷缺乏区域所占比例较大,这可能与磷肥的使用量较低有关,也可能与野三关基地单元内普遍为高山区,温度较低,使得磷素固有的吸附解析向吸附方向转移有关,因此,野三关基地单元应注意增加磷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提高烤烟的磷素营养水平和磷肥的利用率。

2.5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钾素适宜性分析

钾是影响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提高烟叶抗逆性、促进烟叶正常落黄、成熟的作用,且烟叶中钾含量是国际上衡量烟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

由表5可知,野三关烟区全钾含量变化范围为15.10~52.70g/kg,平均值为30.30g/kg。土壤全钾含量为20~40g/kg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为89.54%,含量适宜,其中有40.70%烟区土壤全钾含量最适宜。全钾含量低于20g/kg和高于40mg/kg的烟区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5.81%和4.65%。与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类似,土壤速效钾含量也较丰富,该种植烟区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15~808mg/kg,平均值为211.08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80~200mg/kg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为59.23%(含量适宜),含量为120~200mg/kg的植烟土壤所占比例为34.63%(含量最适宜)。速效钾含量低于80mg/kg和高于200mg/kg的烟区土壤所占比例分别为20.66%和20.11%。这表明,该烟区土壤含有丰富的速效钾,能满足烟株对钾的需求,但缺钾的烟区和钾含量过高烟区仍占有较高比例,另外,由于烟叶打顶后存在钾素外排的现象,烟叶中钾素含量会降低。因此,针对烟田施肥时,不但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差异,还应根据当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烟叶不同时期的生长、成熟状况调整钾素施肥方案。

3结论与讨论

烟叶产量和质量是土壤营养、空间营养和烟株营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营养是根本,土壤养分的供给状态直接影响着烟株的生长发育[17]。

通过分析可知,野三关基地单元土壤养分含量适宜性特征是:pH范围较适宜烟叶生长,54.88%的区域适宜烟株生长,但有25.60%的区域土壤酸性稍强,对烟株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偏酸偏碱土壤可考虑施用适量的白云石粉、生石灰等改良剂,以调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方面,全区域内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可以为烟叶生长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其他烟区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但由于烤烟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量比较大,并且当地烟农普遍有使用农家肥的习惯,因此在生产上仍应注意科学配施有机肥,并且可以通过翻压绿肥等技术措施以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水平状态,尤其是有机质缺乏的烟区更应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以确保烤烟的优质高产。土壤全效养分方面,野三关基地单元植烟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较高,基本上能够满足烟叶生长需要,但结合当地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三者适宜性分析的结果,需要在施肥策略上注重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改变氮肥的施用形态,增加中性氮肥的施用量,减少酸性氮肥的施用量,例如,施用中性肥料硝酸钾,减缓土壤酸化的趋势。土壤速效养分方面,速效氮、磷、钾含量差异较大,碱解氮含量较高,基本上能够满足烟叶生长需求,其适宜性与全氮含量适宜性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土壤pH在5.5~6.5之间,磷元素的有效性最高[18],在20~30℃范围内土壤磷元素的有效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19],研究结果表明,速效磷含量适宜性与全磷含量适宜性差别较大,这是因为当地磷元素的有效性较低,可能与当地土壤pH和高山低温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有关,当地部分区域土壤pH较低和高山区域的低温条件很可能抑制了有效磷的转化,导致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较低;土壤中速效钾适宜性较好,但是由于当地烤后烟叶检测结果显示烟叶中全钾含量较低,因此在生产中仍应该注重提高钾肥的用量和采用适宜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提高烤后烟叶中全钾的含量,提升烟叶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冀衡,汪邓民,方晓东,等.不同烤烟品种对钾素响应能力的研究[J].土壤,1998,30(5):247-260.

[2]李强,周冀衡,杨荣生,等.曲靖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950-956.

[3]李念胜,王树声.土壤pH值与烤烟质量[J].中国烟草,1986(2):14-16.

[4]宋承鉴.中国优质烤烟区的土壤条件[J].烟草学刊,1990(2):68-73.

[5]陈江华,李志宏,刘建利,等.全国主要烟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J].中国烟草学报,2004,10(3):14-18.

[6]邹加明,单沛祥,李文璧,等.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J].中国烟草科学,2002,23(4):35-39.

[7]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任四海,徐辰生,孙敬权,等.土壤肥力因子与烤烟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368-369.

[9]毕庆文,王海明,陈国华,等.鄂西南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7,28(6):22-26.

[10]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国烟草种植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陈江华,刘建利,李志宏.中国植烟土壤及烟草养分综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王闯,符云鹏,艾永峰.土壤特性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62-863,866.

[14]祖艳群,林克惠.烤烟烟叶的氮、钾含量与土壤氮、钾含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平衡研究[J].土壤肥料,2003(2):7-11.

[15]陶晓秋.四川西南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J].土壤,2004,36(4):438-441.

[16]吴正举.福建烟区土壤特性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学报,1996,2(1):49-53.

[17]肖汉乾,罗建新,王国宝.湖南省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2):150-153.

土壤学总结篇10

【关键词】土壤养分测土配方施肥变化趋势应用

一、方法与材料

1.采样点的数量及分布

根据临潼区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生产水平、作务方式等划分为渭北灌区、渭河川道区、山塬区。共采集土样3642个,采土深度为0~20cm,采样时间为2008~2010年的5月和9月。

2.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为常规测定法,即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微量元素测试方法依次为:重铬酸钾-硫酸容量法、凯氏蒸馏法、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计法、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土壤养分现状、变化趋势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临潼区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了土壤类型、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土壤养分含量。近30年年来由于种植制度、耕作措施、施肥水平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土壤的养分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全区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在40~130mg/kg之间,平均值90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54.4mg/kg提了35.6mg/kg。全区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40mg/kg之间,平均值20.6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9.3mg/kg提高11.3mg/kg。全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80~400mg/kg之间,平均值203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316mg/kg,下降113mg/kg。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29.8g/kg之间,先降后升,平均值16.9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0.4g/kg提高6.5g/kg。全区耕地土壤pH值在7.1~9.2之间,平均值8.3,与第二次土壤普查8.6下降0.3。

从土壤养分分析样品数占总分析样品数的比例(表1)可以看出,我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属4级(15.0~20.0g/kg),占分析样品总数的48.8%,其次为3级(20.0~30.0g/kg),占分析样品总数的20.4%;全氮含量主要属5级(0.75~-1.0g/kg),占分析样品总数的55.7%;碱解氮含量主要属4级(60~90mg/kg)和3级(90~120mg/kg),分别占分析样品总数的46.3%和42.9%;有效磷含量主要属3、4级(20~30mg/kg)和4级(15~20mg/kg),分别占分析样品总数的29.7%和23.6%;速效钾含量主要属1级(大于220mg/kg)占分析样品总数的47.3%。

1.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的现状

从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情况(表2)和临潼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统计表(表3)来看,临潼渭北灌区、渭河川道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全氮含量属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速效钾含量属较高水平。山塬区土壤有机质偏低,有效磷含量属偏低水平,速效钾属中等水平。

表1临潼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统计表(占样品总量的比例%)

表2陕西省土壤养分分级情况

表3临潼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统计表(占样品总量的比例%)

2.土壤缓效钾及微量元素的现状

根据有关土壤缓效钾丰缺指标(表4),对土壤缓效钾的养分状况进行了丰缺程度分级,我区土壤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1.5mg/kg。从(表5)可以看出,土壤缓效钾含量主要处于极丰富(>400mg/kg)范围,占分析土样总数的76.5%,其次为丰富(350~400mg/kg),占分析土样总数的10.5%;从土壤缓效钾的丰缺指标来看,我区土壤缓效钾含量丰富。

表4临潼区土壤缓效钾养分丰缺指标

表5临潼区土壤缓效钾各级养分占测试样品比例

从(表6)来看,目前我区土壤有效锌、锰、铜、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mg/kg,5.24mg/kg,0.51mg/kg,4.47mg/kg。根据有关土壤微量元素丰缺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壤微量元素养分状况进行了丰缺程度分级统计(见表7)。我区土壤有效锌适量(1.0~2.0mg/kg)范围,占分析土样总数的45%;有效锰处于缺乏(1.0~10.0mg/kg)范围,占分析土样总数的74.2%;有效铜处于适量(0.2~1.0mg/kg)范围,占分析土样总数的86.7%;有效铁处于缺乏(2.5~5.0mg/kg)范围,占分析土样总数的69.4%。

可以看出,我区土壤有效锌、锰含量缺乏,有效铜、铁含量丰富。

表6临潼区土壤微量元素丰缺指标(mg/kg)

表7临潼区土壤微量元素占测试样品的比例(%)

三、不同区域土壤养分评价、结果应用

1.山塬区

粮食播种面积为17.4万亩,涉及代王街办、马额街办、穆寨乡、铁炉乡、仁宗乡。土壤以黄土性土、新积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15.2g/kg、pH8.1、全氮0.84g/kg、碱解氮87.6mg/kg、有效磷14.6mg/kg、速效钾189mg/kg、缓效钾603mg/kg、有效铁4.58mg/kg、有效锰5.46mg/kg、有效锌0.99mg/kg、有效铜0.5mg/kg.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呈稍偏碱,土壤速效氮、磷、钾比例为1:0.16:2.16,养分比例不合理,磷含量偏低,钾含量偏高,锌、铜处于合适状态,锰、铁含量处于缺乏状态。

此区土层深厚,但大部无灌溉条件,部分区域有水土流失现象,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土壤养分消耗稍大。施肥上,应加大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力度、协调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注意磷肥施用,中微量元素方面应注意硼、锌肥的施用,需加大蓄水保墒,退耕还林。

2.渭北灌区

粮食播种面积为27.1万亩,涉及徐杨街办、栎阳街办、新市街办、交口街办、油槐街办、相桥街办。土壤以塿土、潮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17.9g/kg、pH8.5、全氮0.91g/kg、碱解氮89.9mg/kg、有效磷23.3mg/kg、速效钾205mg/kg、缓效钾519mg/kg、有效铁4.6mg/kg、有效锰4.76mg/kg、有效锌1.32mg/kg、有效铜0.5mg/kg.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土壤偏碱,土壤速效氮、磷、钾比例为1:0.26:2.28,不合理,磷偏低,钾含量偏高,锌、铜处于合适状态,锰、铁含量处于缺乏状态。

此区有灌溉条件,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小麦玉米产量高,土壤养分消耗大,土壤耕层需要深翻改良和培肥。施肥上,应加大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力度、注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微量元素方面应注意锰、锌肥的补充施用,确保高产、稳产。

3.渭河川道区

粮食播种面积为31.9万亩,涉及北田街办、仁留街办、西泉街办、雨金街办、斜口街办、行者街办、新丰街办、何寨街办、零口街办。土壤以黄土性土、塿土、新积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17.4g/kg、pH8.2、全氮0.87g/kg、碱解氮90.6mg/kg、有效磷20.1mg/kg、速效钾203mg/kg、缓效钾402mg/kg、有效铁4.77mg/kg、有效锰5.85mg/kg、有效锌1.93mg/kg、有效铜0.64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也较高,土壤偏碱,土壤有效氮磷钾比例为1:0.22:2.24,不合理,磷稍偏低,氮、钾含量偏高,锌、铜处于合适状态,锰、铁含量处于缺乏状态。

此区土层较薄,以砂底为主,渭河两岸土层厚度一般在1.2~2米,漏水漏肥严重,有灌溉条件,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土壤养分消耗大。施肥上,应加大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注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以追肥为主,中微量元素方面应注意硼肥的施用,灌水应以小畦,滴、喷灌为主,避免大水漫灌。

四、结语

根据土壤的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我们应该围绕稳氮、稳磷、补钾,因缺补微的施肥原则,根据作物、土壤及化肥特点,通过科学合理施用化肥,调整养分比例,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粮食单产和肥料利用率及粮食的产投比,从而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