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十篇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十篇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21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基础;空间基础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四、《雕塑基础》是公共艺术专业的空间基础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课程板块;公共艺术

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的输出通道,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城市环境的变更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已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院校,其课程大多以美术设计和装饰材料的运用为主。而公共艺术专业却具有开放的特质,其公共性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环境设计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鉴于此,人们开始对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提出质疑。并且,毕业自该专业的设计师在公共景观空间设计话语权及职业认证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一、设置公共艺术专业景观课程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公共设计如果只是着眼于审美和装点门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是不能应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挑战的。正如美国知名景观规划事务所Swa集团创始人之一佐佐木英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时,曾提出对综合性公共景观空间的学科建设观点:“景观设计教育应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而不仅局限于审美、风格等装点门面的附属性工作。”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参与、分析、建设,并执行最终的设计方案。因此,课程教学就不能单一局限在形式和功能、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或是实训操作技能上。目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亟需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向学生传授严谨的知识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未来职业的发展所需。而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该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预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加工等,这对于提升现有专业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景观课程的本体思考与公共艺术专业结合的革新

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包含三个研究方向:城市公共雕塑研究、城市公共景观形态研究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笔者认为,鉴于公共艺术的综合性,这三个研究方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公共艺术文化环境研究、公共艺术造型学研究、公共艺术规划学研究,以及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公共空间的表象及其本体大多会以城市新景观的最终形态进行表现,因此,人才培养的课程板块需要以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和景观课程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进行深度的探讨。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强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作用,在保证专业设计共同课程强度的基础上,实施4年制、“1+2+1”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将一年级设为共同平台教学,重点教授关于设计的入门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技能和对设计的兴趣。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设计基础和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众多设计流派、设计类型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和表达课程,培养学生对设计的逻辑思辨能力、形象创新及快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学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入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加入视觉传达、雕塑、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内容,以不同方向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设计认识。此后,教学再开始进入景观专业方向,并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并增强正确和理性的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设计观。最后一学年开设综合设计课程,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设计知识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继续深造做准备。这个课程体系的特点,是1年作为专业基础的学习,2年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1年进行综合设计训练和企业实习,以期在原有的景观课程基础上,将理论、设计、实践三大板块整合,使学生从设计定位、创作方法、实践能力及作品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推进等方面融汇贯通,并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课程中获得一段在实践之外深度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三、课程版块与内容的调整

我国开设的景观课程,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而近年来,相关院校也在反思,教学理念悄然发生转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方法不断生发,即希望学生能在应用实践之外,还能独立进行适当的探索性设计。所以,高校通过设计基础课、设计理论课,以及技术和实践课等,使学生具备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能力和技术,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获得一个能够结合日常实践独立完成深度设计的机会。作为新生的专业入门训练,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板块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团队历来看重空间构成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前者着力培养学生思维上空间形态的形成,后者则强调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可操作性。

近几年,在引导学生将空间思维与实施操作的结合上,这种教学理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在最近的湖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上,参展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了将想象空间建造成“实体”的乐趣。同时,在基础课主授教师的教学改革之下,当代艺术与架上绘画、陶艺设计、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被加入到课内外的训练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型认知,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设计理论和知识背景;二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设计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对景观的判断和在公共艺术中的综合理论的修养等.这对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增强其将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在本科第二学年的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导论》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构架,及所需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以便他们根据专业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从对传统景观的认知,转变为在广泛了解景观领域的当代论述之上并能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已广为流行的实践趋势,使学生在认识、分析、鉴别公共艺术景观的问题时可以有清醒的认知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设计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在部分院校里已得到认可。

其中,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实践课程改动较大,将原来在课堂上的原理讲授变成了对原理的实际运用。虽然学院在设计过程中不排斥虚拟的“无场地”项目,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向学生提供具体或模拟的场地,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绘制来生成数据,进而分析和筛选可供设计使用的地理信息和人文环境等。当然,实际课程体还要有外界设计指导因素相伴才能完整。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带领学生进行服务社会,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与社会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将知识转化为终端生产力。学校应实施与外来知名院校的教授或专家进行专业交流、举办讲座等长效机制。此外,一些与传统、地方文脉结合的文化特色也可以渗入课程之中,譬如楚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运用,新元素、新材料对地方特色环境生态化地改造,以及用综合材料表达传统内涵的设计等,这为拓宽课程的专业视野提供了条件,为课程内容的提升增加了动力。

四、对于未来课程新理念的思考

在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事实和学科基础阅读对环境、文化及都市主义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设计需要严谨。教师应结合当下国家对景观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改革也将教学从纸面带向计算机多媒体,继而走向设计过程的数字全息化。随着各种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参数设计正成为设计教学的新潮。“可生成性”在此技术的支撑下,让曾经的设计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教师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种种,促使相关高校和教师再次认识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环节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必要性。如何在课程中引入对历史人文的保护与革新已成为相关教育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许多欧美国家已提出应将城市公共空间中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入区域的发展格局设计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已经成立历史建筑的保护专业,对公共空间中人文历史的保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我国现今许多历史性的地标由于超过使用期,拆除的情况很常见,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虽然这一观念在我国正处于提出阶段,很少有高校在课程教学中执行,但笔者相信,在将来的景观课程大纲中应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结语

景观设计教育作为社会革新的事业之一,对未来的环境将起着重大重塑作用。因此,应从根本层面的景观教育入手,即根据科学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正规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并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为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持。诚然,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与国内985院校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学院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而改革也是尝试构建新理念的过程。如何保证教与学的高质量结合,及如何输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景观设计人才等,将是学院继续探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彭文辉,邓信惠.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J].景观设计学,2013(6).

[2]长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教育,2010(10).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

[作者简介]周薇(1982-),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及综合材料。(湖北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8-02

近些年,新学科、新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到社会生活和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状况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响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的政策号召,开办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中就包括了公共艺术。现如今,公共艺术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学科。伴随着当代公共艺术越来越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趋势,公共艺术教学也应该逐步引入更宽泛的课程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成果中,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根据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点,找出问题,探索教育模式,以期使公共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能与时俱进,为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对公共艺术的定义是:“在许多现代化城市中,艺术家与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以创造视觉化空间来丰富公共场所……所有这些公共艺术表现方式,使得一个城市愈发有趣与更适合居住、工作及参访。”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具有极为宽泛和动态的概念特点。但大部分工科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和实际办学过程中,只是以公共艺术为名,走的仍是传统单一的学科办学老路。

(一)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一般开设多门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限选课,课程涉及美术学、心理学、哲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进行。在教学设施上,有的工科院校建立了专门的艺术楼和公共艺术系(或教研室),并配以专门的艺术学院图书分馆和多媒体教室。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仅仅以公共场所艺术品或城市景观设计为主。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也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曾说过:“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概念不过是替上述概念换一个说法而已。”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打破空间载体的局限,没有融入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理念;没有将公共艺术本身变成一种空间载体加以研究,没有全面深入地把公共艺术的精神纳入一种开放的教学体验中并深入系统的教学设计中去,尚停留在体验探索阶段。

2.人文品格培养的缺失,重技能、轻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是存在矛盾的。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人文品格和综合素质,能对构成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甚至是人活动的空间身体性都有很好的理解。这也正是现今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最缺失的。相关教育的缺失,将增加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矛盾的发生概率。因此,提高人文品格,培养处理好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公共艺术作品到底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公众的“作品”,是现今公共艺术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若缺失此教育环节,会给学生进入公共艺术工作领域形成障碍。

(二)科研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和推动。近些年,高学术水准的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研讨会多次召开,各类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著作、科研论文、教材也有力推动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高校教师和公共艺术工作者“走出去”,去国外研究公共艺术。然后这些公共艺术专业的科研学者、教育工作者带着“走出去”的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方法回到大专院校,促进了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

但是,工科院校开办公共艺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专门针对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工科院校大部分以理工科为重点发展学科,较少重视公共艺术专业和艺术学科,在课题项目、资金、设备、人才配置上倾向于学校主导专业学科。仅从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编制来看,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重点还是以传统学科如雕塑、绘画、壁画、景观等专业为主,对于在工科院校机制下,应该如何发展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有待深入。

二、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探索

针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笔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部分展开:

(一)加强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地位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培养,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人文环境的支持。艺术馆、展览厅、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大大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很好地推进公共艺术人才教育,还能提升其他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做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钱学森就曾经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除此之外,工科院校应该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公共艺术专业在原有工科学科建设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工科院校特点和公共艺术教育特点,笔者经过调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认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教育环节:

1.艺术类专业通识教育。公共艺术的特点是涵盖范围广泛,以“公共”为前缀,涉及哲学观念、社会价值、城市形象、都市文化、艺术观念、产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在学生进入专业教育之前,在锻炼扎实的绘画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各种艺术门类、人文学科等来丰富开阔理解、思维判断、批评鉴赏等诸多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而工科院校正好具有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教学理论体系(包括人文素质和品格的培养)是工科院校的教改重点。

2.公共艺术核心课程专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打破教育局限,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概念,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注入更多社会学和文化因素,教学重点着眼于全面把握公共艺术理念、模式与文化精神及其操作实践。在核心课程设置中不仅停留在城市雕塑、壁画等传统学科上,还应引入哲学、社会学、美术学、建筑学等交叉跨学科综合课程。例如,可以依托部级城市设计框架导入整体形象营造的课程,开设城市景观和个人人居环境相关的研究课程,还可开设动态形式的网络艺术或游戏娱乐课程等。总之,要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开展核心课程。

3.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根据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实践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显得愈发重要。(1)可分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可建立综合类跨学科研究工作室,由不同学科教师建立,由不同学科学生参与,一起开展教学及实验活动,并定期举办课程展览,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带理论,重实践的探索。通过参加竞赛、展览、导师课题等载体,增强就业指导实效。(3)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形式。

(三)加强科研交流,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提供支持

科研和交流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多进行横向交流,参加专门的公共艺术研讨会。还应规范科研管理政策,调动积极性,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各项保障。

三、结论

工科院校培养优秀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并对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源于大众对公共艺术要求的提高、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对公共艺术人才需求的动向变化,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个从事公共艺术专业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期待同仁针对当前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4

学校现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59个,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14个工程硕士、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预测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同时,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四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位于南昌市区,占地面积3000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教学、生活及体育设施一流。

艺术与设计学院拥有环境与空间设计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等五个本科专业。设有南昌航空大学设计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南昌航空大学产品设计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机构;拥有420平方米的大航艺术空间艺术品展示机构、以及校企合作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文化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4人。学院建有实训工作室8个、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专用图书资料室以及9个实习基地。

一.招生专业和计划

2015年招收全日制本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产品设计5个专业共计250人。

二.专业介绍

1.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适合于创新文化需求,具有强有力的设计执行力,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2.环境设计:本专业开设了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二个方向,主要培养具备室内外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能在企事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商业空间与展示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服装与服饰设计: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动画:本专业主要培养电影、电视动画和电脑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和动画企业,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二维、三维电脑动画创作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5.产品设计:本专业开设了产品设计与交通工具设计二个方向,主要学习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教学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结合,主要培养能在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产品开发、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

三.报名办法

各专业文、理科兼收。省联考合格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我校在有关省、市设定的考点报名参加考试(已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原则上不允许异地报考,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原则上不接受报名考试),考生报名时需持本人身份证或户籍卡、艺术类准考证等,并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参加我校的专业课考试。

四.报考条件

1.考生必须符合国家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艺术类考试条件;

2.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和艺术修养,身体健康,无色弱、色盲。

五.专业考试

1.各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和色彩;

2.考试结果学校将及时公布在学校招生信息网上,考生可登陆查询,学校不再寄送合格证通知考生。

六.录取

1.录取原则

(1)前提条件:政治思想和体检达标,专业成绩合格且文化成绩达到当地省(市、自治区)规定的相应层次最低控制分数线;

(2)排序规则:文化和专业成绩按3:7的比例计算合成分排序录取[合成分计算公式:合成分=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满分×30+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满分×70,专业考试满分为200分];

(3)各专业录取排序时均不分文理。

(4)我校承认联考成绩的省份按照当地省级招办规定的录取原则执行。

2.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有替考等考试舞弊行为,或在报名、考试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者,取消其录取资格。

七.报名、考试时间以各考点正式公布为准(招生网稍晚公布)

八.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丰和南大道696号南昌航空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330063

电话:0791—83957505、83863927

传真:0791-83863967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5

艺术设计学院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坐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现代文学馆”之间,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学院的师资来自国内外的高校和企业,与各国的艺术设计院校建有持久的学术关系。学院的“民间美术馆”是学生感悟中国设计文化的课堂;学院的“视觉艺术馆”和“学生展厅”每天向学生提供鲜活的艺术信息;各类工作室、实验室是学生的实践基地。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事业”为中心,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努力,力图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睁开自己纯真的设计之眼”,学会“用艺术设计的眼光看世界”,具备“艺术设计工程师”的素质,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2012年艺术类招生计划

专业学制招生人数学费说明

动画四年8010000元/年京外招生计划将参照艺术类“校考”合格生源的分布情况制定;北京市计划招生190人。

艺术设计四年30010000元/年

合计380人

注:以上专业文理兼收。

一、报名

(一)报考条件

1.符合2012年教育部和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高等学校艺术类报考条件的考生。

2.通过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类“省统考”的考生。

3.热爱艺术设计和美术事业,身心健康,无色盲、色弱。

(二)报名形式

全部实行网上报名,不受理函报。

1.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12月20日—2012年1月31日

登录北京工业大学bjut.edu.cn点击“招生就业”进入本科招生网的“艺术类”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

(1)考生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报名注册信息。

(2)考生按照要求上传近期免冠电子照片并确认。

(3)网上支付专业报名考试费100元(另:考生须加0.8元网上支付手续费)。

(4)缴费成功后,考生可根据所安排的考试日期进行选择,确认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准考证号(考生只能选择一天考试,不能重复参加考试,否则无效。若所报日期场次考场人数已满,考生只能选择其它场次)。

(5)报名信息填报完整确认无误后,请于2012年2月1-10日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自行打印《准考证》。(《准考证》要求a4大小,且必须为系统生成格式,其它格式无效)。

(6)按照准考证上所示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2.注意事项:

(1)报名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否则产生的后果由填写人自负。

(2)网上支付前考生可登陆本系统修改报名信息。

二、考试

(一)考试时间及内容

2012年2月11日(周六)、12日(周日)、13日(周一)

上午9:00—11:30色彩(默写8开)

下午1:00—4:30创意速写(16开)、素描(默写8开)

(二)考试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

我校不在京外设置考场

(三)考试要求

1.考生需持2012年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统考准考证、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准考证、身份证原件进入考场,证件不全者不准许参加考试。

2.考试当天考生按准考证上的考场和考号安排,提前15分钟进入指定考场。

3.考生自备画具(含画板),画纸由学校提供。其它物品一律不准带入考场,画板上不准粘贴各种图案。

4.色彩科目考试过程中不允许出场换水。

(四)成绩查询

1.专业考试满分为600分,其中:色彩(默写)250分、素描(默写)250分、创意速写100分。

2.我校将从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调取考生的电子照片、艺术类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考成绩及相关信息进行核对。

3.考生可于4月初登陆北京工业大学艺术类网上报名系统查询专业校考成绩。我校将向各省高招办报送合格考生数据,不再单独向考生寄发书面校考合格证,考生可通过艺术类网上报名系统自行打印校考合格证。

三、志愿填报、录取办法及说明

(一)志愿填报

1.获得我校专业考试合格证和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艺术类统考合格证的考生,同时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正式填报志愿时,填在本科提前批次志愿栏中。

(二)录取办法

1.从已取得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书、并符合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招生条件的考生中择优录取,文理兼收。

2.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类本科院校艺术类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

对于按照文理分科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时分别按照文理计划录取;对于不按照文理分科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时不再分别按照文理计划录取。以上都按文化考试成绩加上我校专业考试成绩进行总分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如总分相同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其中,对于专业总分全国排名前20名、文化总分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类本科院校艺术类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者,优先录取。

3.我校在专业志愿录取时,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

4.我校对附加分实行调档加分,进专业也加分的录取原则。

5.如查出考生有违法、违纪行为,学校将取消其录取或入学资格。

(三)说明

专业方向:根据学习成绩和爱好,进校学习一年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动画专业的不同方向学习。

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仅标注专业,不标注专业方向。

四、专业及方向介绍

(一)动画专业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与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动画艺术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以及与动画相关的技术手段,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动画专业下设如下学习方向。

1、动画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为动画产业培养专门人才。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系统掌握动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画面分镜创作、造型设计、原动画设计、后期合成和特效制作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动画制作工具和动画制作软件,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当代社会动画发展需要。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造型基础、动画技法、动画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场景设计、分镜创作、动画剧作、动画小品、交互动画设计、3D角色造型、动画后期等。

就业方向:动画设计制作公司、游戏研发企业、影视广告设计制作单位、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网络公司等与动画相关的机构与企业。

注:本专业方向学生需自备电脑一台,用于学生在校学习。

2、数字媒体设计方向

该方向旨在培养运用数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动画媒体设计的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包括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的动态影像、网络交互界面、虚拟空间设计等内容。培养有扎实的艺术设计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把动画媒体设计的新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数字信息社会的变化;具有网络媒体界面设计能力;具有数字影像编辑与后期处理制作能力;具有三维虚拟空间造型设计与制作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文字符号设计、数字界面设计、Flash动画基础、交互设计、空间设计、CG渲染表现、数字插画、视听语言、影视后期编辑、创意思维训练、动态设计专题、数字媒体专题等。

就业方向:网络媒体设计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数字娱乐(游戏)公司等各类文化传播机构、动画媒体设计公司、信息技术与软件公司和需要从事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企事业单位。网页界面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娱乐(游戏)美术设计、影视后期编辑制作等设计师。

注:本专业方向学生需自备电脑一台,用于学生在校学习使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质与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系统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以及与设计相关的材料与工艺,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如下学习方向。

1、产品设计方向

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产品设计师。该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业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和综合方法从事工业设计相关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视觉传达、材料与工艺、设计方法、人机工学、制图、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模型、交通工具设计、产品设计课题、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业设计公司、信息、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家电、玩具、礼品、家具与家居用品、汽车设计制造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工作。

2、展示设计方向

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展示设计师。该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业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展示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和综合方法从事展示设计相关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视觉传达、材料与工艺、设计方法、人机工学、制图、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陈列设计、照明设计、空间设计、展示设计课题、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专业展览公司、策划公司、广告和影视机构、建筑装饰企业、商业机构、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展位设计、商业展示及陈列设计、博物馆环境及陈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等工作。

3、家具设计方向

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家具设计师。该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家具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了解家具及家居产品的市场经济规律,掌握设计流程和方法,熟悉家具制造技术和法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与艺术素养,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和综合方法从事家具设计相关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材料与工艺、家具制图、人机工学、设计方法、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具制造技术、室内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策划及展陈设计、家具设计课题、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家具设计行业、建筑及室内装饰企业、配饰设计公司、家具及家居产品研发工作室、商业展示及陈列设计公司等设计机构。学生可从事商业策划、设计咨询、设计研发、空间规划、家具设计、软装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4、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1)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方向

景观艺术设计以户外环境设计为核心,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涵盖所有的环境空间,涉及城市市政、交通、绿化、公共环境空间、居住环境空间、商业环境空间以及自然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区域的设计。

主要专业课程:景观设计学、中外园林史、规划设计概论、景观建筑设计、种植设计、水景设计、灯具与照明设计、材料工艺、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模型制作、建筑构造基础、视觉传达、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摄影、住宅项目课题设计、广场项目课题设计、旅游项目课题设计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业于园林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及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及策划公司等设计单位,从事各类型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绿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设计工作,并可担任景观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策划总监、创意总监等多种职务。

(2)空间设计课程方向

以博物馆设计为主。教学体系以博物馆、科技馆及文化主题场馆为平台,涉及空间、形态、灯光以及现代展示科技等多种专业设计领域。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6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着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公共艺术从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发展。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探讨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对象。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转变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一开始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的大量出现、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总的来说,这时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某种材料创造的、以城市开放空间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结构的、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①公共艺术被视为有别于私人物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离出来,成为新型艺术样态。

(二)公共艺术内涵在新时期下的转变

在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宽泛。公共艺术被扩大到指代一切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在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实体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虚拟信息网络环境。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对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意识的重要反映。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度、自由度、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原来的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角度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从实体空间的单纯物质展示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并存的趋势发展。许多公共艺术的形式“混搭”现象日趋流行,作品的艺术符号和元素携手“跨界”,核心价值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在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艺术不再是单纯为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人共进的生活意识。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别。城市公共艺术相对于美术画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一)场域性

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场合氛围。公共艺术具有场域性意味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无论设计、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它的场域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场域性的观点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层次概念下的次分支系统,其中分支系统的各要素要以某种合理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实现城市景观建设整体的优化。因此,在设计实施城市公共艺术时应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

(二)公共性

源自于对于公共场所的性质思考。公共场所与私人领域相对,表示在社会生活中为公众利益和福利事业提供的场所。公共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它与城市公共空间密不可分。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核心特征。公共艺术除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外,最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特有的“公共”部分。这种“公共性”在于通过设计者、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人积淀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将作品陈列于城市景观之中,供不特定的群体参观,公开地传播作品背后的信息点。因此,公共性不仅在于公共艺术作品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更加隐性的是它代表着公众的意愿和呼声,是城市的文化福利,永远以服务大众为最高宗旨。

公共艺术是以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和形态,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空间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因此凸显出多样性的特征。选取不同的课题和创意、采用不同的材质和表现形式使得城市公共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从广场雕塑到长廊壁画,从公共设施到公共园林,公共艺术为忙碌的城市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休憩之处,提供“一种修复当代生活与我们已然失去的事物之间裂痕的方法”。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材料的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将采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材质进行创作,紧跟年轻时尚的潮流会大大拉近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接受度。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

(一)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向人们展示自然与社会的衔接。而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城市摆设,也在营造城市的新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在给予公众感官上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传播积极的关爱城市的生活观念。许多优质的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脉络,彰显着城市人的精神品格。例如“童话之都”丹麦哥本哈根的人鱼雕像流露的宁静优雅、我国国内最大钢制城市雕塑――青岛“五月风”所体现的灵动奔放等,这些公共艺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脑海中留存了关于各个城市的经典形象印记。

(二)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力,教育和引导公众呵护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营造适宜居住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它在城市景观中的建设和发展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断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的传播,渲染着当今社会的时代内涵和民族品性,启发未来城市该如何健康成长。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摆放和设置对于周边的环境和公众而言,并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陈列,它能够为市民提供指示、美化环境、传达信息。

(一)提供指示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功能在于为公众提供指示信息。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物理性,可以为市民提供位置参照;通过生动形象的公共艺术的外形特征,可以使人们直观易懂地快速理解公共艺术传达的指示信息,方便开展城市活动;最典型的指示公共艺术包括各类园林雕塑、指示牌、公共指示标志等。

(二)美化环境,改造空间

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等多种样式参与到改善城市环境的改造中去,以艺术的手法来调整城市空间。它们能够为城市空间环境提供装饰和点缀,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城市环境,对城市空间的规划重组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通过对空间的分割和重组,改变对空间的占有方式,使得重新组合的空间更加合理,将美观和实用结合。树立重视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规划作用对于节省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环保来说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功效。

(三)经济效益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大量艺术家、城市规划人员投身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领域中去,吸引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拉动内需、带动建材业、冶金业、教育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出色的公共艺术凭借自身的个性和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树立品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民众,缓解压力

艺术都具有感化人心灵的作用。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带给现代人极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公众造成压抑,公共艺术的出现,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公众产生共鸣,通过自由亲和的观赏方式,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放松和疏导,构建人与社会互动交流的平台,安慰人的精神和心理,关注人的需求。

公共艺术作品还能够以其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指导市民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因为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保存着专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文与历史积淀,在更多时候它能勾起人们心中留存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变迁意象,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认识到肩上承载的主人翁责任,从而凝聚公众的力量,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现实情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型城市街区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最多,但其平均艺术水准相对较低;二、三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题材单一,形式雷同;公共艺术的形式拓展和公共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令人满意。”③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和参与,公众对公共艺术还缺乏基本认识,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都是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代替”普通民众决定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形式、表现主题和位置等等,公众参与度的不足直接会导致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监督力的微弱,一些地方政府将公共艺术建设作为“形象工程”标榜政绩的工具,经济利益驱动权力滥用,损害公众权益。

第二,目前我国国内公共艺术学科专业没有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在教育培养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问题上,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致使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相关人才储备匮乏,而这一教育短板会严重损害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上述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启示我们,在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将公共艺术设计实施与城市景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实施有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使公众能够参与到城市景观建设的决策、管理、监督的环节中来;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认识的兴趣,加大对公共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力度,更新公共艺术专业知识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和艺术家的参与支持,我们的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注释:

①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27.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7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建设;公共艺术专业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性,实现文化的熏陶。多年来,我国通识教育一直未成体系,往往成为了各种专业概论课程的“拼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缺乏专业学术水平不可,但缺乏人文关怀及普遍价值更加不可,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公共艺术专业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问题。

1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针对专业教学的艺术设计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从而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艺术设计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身就分属不同的领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课程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因此,要想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艺术设计学科有着门类众多的特点,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及环境设计等都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选择哪个专业来开设艺术设计通识课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艺术设计通识课程是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艺术知识基础水平的学生时,才能够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识课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看似接近,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艺术论证和创作,其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公共艺术概念流入我国之后,不仅众多理论学者展开研究,同时一些美术及设计相关的专业院校也积极开设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来培养公共空间创作及设计领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艺术专业成为了艺术学门类下九大专业之一,并进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中。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其中大地艺术涵盖了环境设计中的绿植运用及环境调研等知识,街道3D画中也应用了视觉传达形式,城市家具中则包含与产品设计密不可分的公共设施设计知识,现代公共艺术中涉及物联网、广电及机械等新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公共艺术专业还兼具文学属性和美术属性这使得公共艺术专业对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有着高度的包容性,从而使其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点,即依托公共艺术专业来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

2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依托于公共艺术专业进行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更新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专业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分属不同的体系,二者的融合与互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着手。

2.1课程目标定位

在信息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兼容性”的趋势,即要求人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而教师在设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的过程中,则要有着合理的目标定位,掌握合适的分寸。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的目标应当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共存,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工作变化,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公共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多种能力全方位发展。

2.2课程内容的丰富及深入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对于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的构建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通识课程内容构建应当遵循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向横向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和形象理论思维意识的渗透。可以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提高课和实践课。第一,基础课: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入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良好的审美观念及基础艺术思维能力,如艺术鉴赏、艺术导论等,在课程内容上则要涵盖三门以上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赏析来梳理中外艺术发展史,通过基础课的设置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2]第二,提高课:提高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从科学、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各个角度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课程内容可涵盖1门或2门学科,例如书法欣赏、电影艺术、视觉艺术、交响乐欣赏等,此外,在学科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为满足当代学生知识需求,还可以开设艺术与文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第三,实践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合作,建立了音乐修养中心,并设置了合唱艺术、播音主持、钢琴演奏等实践课。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评价体系要保证独特性和规范性,并突出个性化。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其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如下:第一,聆听:考核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第二,体验:考核学生的个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第三,感悟:考核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分析能力;第四,应用:考核学生的音乐创意活动,将音乐回归到生活中。通过这种层次化、个性化的考核体系来打破传统一次性考试的局限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2.4师资队伍建设成熟的师资毕竟有限,高校在挖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通过集中培训、教学观摩等手段来壮大师资力量,以此来为公共艺术专业以及教育课程构建与创新奠定师资基础。

3结语

公共艺术专业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薛涛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9

我的看法是,艺术雕塑属于造型美术类学科,而公共雕塑则与设计类学科更加接近。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必要这样强分轩轾,但必须意识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雕塑家越来越多地承担公共艺术家的角色和职能,这样,在过去的以美术、形式语言训练为主干的雕塑课程体系之上,必须加入公共艺术的内容。将过去完全囿于美术学的雕塑专业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训练,逐渐向设计艺术学方向偏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于美术学来说,雕塑专业的造型基础、专业创作训练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它们长期以来也构成了一个雕塑专业学生的全部专业学习内容。长期以来,美术院校就是这样实践的。笔者自己早年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中央美院在“二厂”的中转校区里,雕塑系在~楼,我们设计系在五楼。我们每次上楼的时候,喜欢各个系去转一下,但雕塑系的同学则很少有机会上楼看看别的专业在做什么。美院搬到花家地新校址以后,雕塑系更是“独门独院”的唯~一个系,与其他专业(特别是设计专业)的交流极少,笔者在中央美院任教五年,期间曾连续开设全院性设计类选修课,美院各个专业都可以选,除设计外,国画、油画、建筑、版画、实验艺术专业都有学生来选课,但五年来却从没有一个雕塑系的学生选课,甚至雕塑系学生选设计学院其他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的比例也很少,这似乎很可以作为一个旁证。

但是,对于公共雕塑来说,学生仅仅具备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法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了解雕塑与甲方和受众沟通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传统雕塑教育中不涉及的内容,就要借鉴自设计学科了。因此,像设计专业的市场营销、设计管理等课程,完全也应该成为公共雕塑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从这一点上说,雕塑一旦与甲方,与公众发生关系,它就具备了某种设计学科的属性,而超平了传统雕塑教育所设定的美术、艺术的范围。

也只有站在设计学科的学理基础上来理解公共雕塑,我们才能够回答清楚这样的一些问题,诸如“艺术家和甲方,谁更能代表公众?”“公共雕塑应该迎合还是启蒙大众的审美趣味?”

“公众有没有评说公共雕塑的权利?”但是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公共雕塑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强调了“设计学转向”之后,原先的美术学的学理基础还是不能够丢弃的。

因此,对于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雕塑来说,它除了满足于艺术标准之外,还必须满足公共性的标准。也就是说,艺术专家和公众(而不是自认为代表公众的甲方)都有评说公共雕塑作品的权利,公共雕塑难就难在这样的“双重标准”。对于艺术家来说,他既不能在没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个人观点强行加在公众的视觉范围之内,也不能完全想象、“迎合”公众被低估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公众来说,他有权力拒绝恶俗的雕塑出现在视野之内,同样也有权力接受到更好的艺术反过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个别领导、甲方把己见强加于民意,既在艺术家面前作威作福,还很悲壮地认为自己是公众的代言人。要知道,如果一个恶俗的雕塑矗立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公众是并不清楚其中“甲方”起了多大的作用的,他们只能把私愤发泄在艺术家身上。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能一味地迎合公众的审美趣味,但也必须在适应公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公众了解审美、了解真正的艺术。但这种“公众审美趣味’’是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决定的。因此,美术学院需要开发问卷、深访、实验等社会研究方法,首先了解中国公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审美教育,而不是~昧抽象、超前于时代整体审荚水平。这样,艺术家还是应该成为公共雕塑各个创作主体之中最为重要的中心环节,他应该成为甲方的座上宾,对甲方进行公共艺术理论上的启蒙,而不是反过来,受甲方的“邻导”。对于甲方来说,对于公共艺术这样一种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来说,充分尊重公众和艺术家,并不是凭空口说,更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趣味民意,而是需要调研和数据作为支持的。

以城市雕塑为例,近年来,各地建设“地标”型雕塑的作法屡见不鲜,但对于公众来说,常常是此前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方案,只有到了“揭幕”那一天才得以眼见。此时木已成舟,受众不论如何也只能接受这一既成事实。但是,理想的做法是,可以把雕塑设计方案在公众中间进行听证和调研。不一定要求受众的参与面多广,但一定要根据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进行严格的抽样,从而收集、了解民意。尽管“民意”也许是众口难调的,但总有可以把握的规律和共通的标准,否则“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众彼此之间就将彻底无法沟通,显然那是一种行不通的理论。雕塑揭幕之后,也应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的反馈,进行效果评估,以期指导今后的公共雕塑创作。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抵挡甲方(特别是领导)将“民意”偷换为个人的好恶,来对创作提出无理的要求。

与此同时,艺术家还必须坚持专业性的标准。但是,这种专业性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内部的共识,而是艺术家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共同达成的共识。笔者反对那种“公共艺术只能引导受众,而不能带有任何超越性”的民粹主义的观点,但笔者同样也反对艺术家高高在上,先人为主地设定了民众的审美水平低,需要自己来“启蒙”的这样艺术雕塑创作,而不是公共雕塑创作的心态。因此,我们常常看得到的现实是,把艺术家在工作室里面用于艺术欣赏目的而创造的雕刻作t口口,放大若干倍后直接放置在公共空间中,效果未必一定理想,艺术家也未必被人“买账”。这样的雕塑,艺术价值再高,也无法在公众中间传播,只能远离了“公共艺术”之“公共”本义。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篇10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