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26

城市管理研究篇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城市管理中难点问题研究我国城市管理研究研究城市管理创新促进城市管理发展管建并举标本兼治努力打造城市管理升级版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措施研究我国中等城市管理改革研究我国城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管理研究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研究加强哈尔滨城市管理的对策研究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综述《城市管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城市管理公民满意度研究民国前期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美国的城市管理克罗地亚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新难题如何认识城市管理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03-05

[2]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薛凯.数字城市的实施策略与研究模式[D].天津大学,2011(11)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J].南方经济,2003(1)

[6]李妙颜.当代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及完善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报,2014(5)

[7]朝阳模式数字城管大创新[J].新经济导刊,2011(2)

城市管理研究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建筑信息系统;城市工程;土地规划;环境建设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0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22.005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市化的步伐也持续加速,这使得国家有了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中小型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政策的变动对于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中小城市要想真正地发展进步,就一定要以上述各项内容为依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要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相一致,并制定高效、科学、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极大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规划管理对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在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能够在宏观意义上调控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这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效率等。且城市规划管理的这一系列作用都是看不见的,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借助公平、公正、透明的竞赛投标以及对城市建筑工程的严格把关来实现的,开展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给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发展氛围。

在进行城市工程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制定科学、高效、严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案来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要通过制定建筑设计市场管理办法、提供规划设计的条件以及审核建筑的设计方案等途径、措施来规范城市建筑行为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城市借助工程的设计人员经常会站在借助企业的角度上来进行设计工作,也就是他们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建筑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极有可能对建筑工程的规划、施工工作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设计人员还使用不合法的工作方式,这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缺少保障。鉴于此,我们一定要严格监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这些不利于城市进步的行为的发生率。

2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将规划建筑的空间实体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现今,我国在进行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时,各项权责都还非常不明确,政府与规划人员之间也没有经常进行沟通,这便无法保证双方的默契配合,经常出现未积极宣传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问题,这便导致城市公民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未能调动起城市居民参加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上述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时有发生。例如:各中小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都将新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在这一区域还需配备完善的基础性设施,我们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可能为这些设施留有了空间,可是新区建设竣工后应有的公共设施还是没有到位,这便使得新区的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

第二,纵观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还是较慢的,并且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也非常不成熟,各项配套设施、基础服务设施也都非常不到位。

第三,土地规划、环境建设不能有效进行。中小城市规划中用地毫无节制,致使城市绿化隔离带和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受房屋建筑群密集、就业人口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市的中心位置无法有序、顺利地发展进步,不利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将工业作为发展的排头兵,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但这一发展方式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工作、生活和学习。

第四,我国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规划机构的职能还亟需健全。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行业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权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这便导致政府各机构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发生问题时,各个机构又会互相推卸责任,甚至使城市的规划建筑和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不一致。还有一部分中小城市对规划管理机构进行了数次改革,可是在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以及房地产行业管理等重点问题上仍没有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3中小城市的规划建筑管理工作

3.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筑信息系统

现今时代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因此信息对于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小城市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机构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全面性,在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各种信息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发挥职能的目的就要为规划建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小城市的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最重要的不是以监督者的身份去发现规划建筑中的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为规划建筑部门建立一个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作为城市借助的规划管理机构,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但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限于规划管理工作,还要在规划管理方案执行出现问题时,积极地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沟通。

3.2借鉴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步十分迅速,但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却让人们不得不质疑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不过,我们从根源上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不断进步使得建筑用地的面积越来越紧张,甚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但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的,和城市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很大的联系。现在我们总是讲工业生产要上规模,就是因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了工业生产的聚合效应。相比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在产业、信息、人才的聚合协作上略胜一筹,据统计,我国大城市投资效益是中小城市的一倍之多。现在我国在规划建筑中严格控制大城市,并不是说中小城市不要追求规模建设,是要积极地运用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从大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汲取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开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注重环境质量的提高,要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工作。

3.3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专业规划人才,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规划师,但这些人才大都来自于建筑业,这便会使其专业水平无法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影响某些决策的科学性。所以,相关行业一定要重视规划管理工作者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且加强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经济计划部门同城市规划建筑部门一样都是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但是计划部门更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内涵的研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更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做出科学决策。

4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可见我国在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而科学、高效地进行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国家及当地政府一定要给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在保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步,并合理组织安排城乡的发展情况,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10).

[2]宋剑华.浅析城市规划管理有效构建城市发展框架

城市管理研究篇3

关键词:城市地铁;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铁运行延误、

地铁运行分为到达、出发和通过三种情况,延误是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分为初始延误和连带延误。

(一)初始延误

初始延误是由干扰事件直接造成的延误,城市地铁运行初始延误产生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基础设施。这类延误的产生原因是由于道岔、信号、车辆等基础设施发生故障而造成的,这类故障发生严重时会造成运营中断。对于设备故障,可以划分为直接设备故障和间接设备故障,所谓直接设备故障主要是指故障直接发生在硬件设备上,这类故障往往是由于设备损坏而造成的,如钢轨断裂、道岔被挤坏、车辆发生变形或损坏等;而间接设备故障是指由于该类设备发生故障而不能使直接设备正常工作,这类设备大部分为软件系统,如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等。

(2)运营管理。这类延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司机、调度人员、运营计划等因素而导致的。这类延误的最大的特点是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验水平等密切相关。

(3)外部因素。这类延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乘客、天气等外部因素而造成的。这类因素具有非常大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也可分为3大类:①乘客等原因导致,如在高峰时间段,乘客过多导致列车不能按时关闭车门,乘客掉下站台等;②不可抗力因素,主要是指列车受不可抗力影响不能正常运营的因素,如恶劣天气、台风、地震等;③其他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不能预知,而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导致列车停运(如火灾、恐怖袭击等),这类事件对线路的影响是最大的。

显然初始延误的时间是与发生延误的原因和程度相关的,某些原因可能导致延误只发生几秒钟,而有些原因会导致延误发生数小时甚至更长。另外,初始延误的规律与线路设备特性及客流特征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很难定义初始延误时间的分布规律。但是,初始延误的随机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已建成线路的运营实际统计分析,或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经验来获得。一般来说,由于高峰时间段行车间隔小、客流流量大、车辆信号等设备负荷大等原因,发生初始延误的概率较其他时段要大。

(二)连带延误

连带延误是由于初始延误的影响而造成的延误。连带延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非常普遍,也占大部分。但对于乘客来说,是不知道列车发生的延误是初始延误还是连带延误。初始延误与连带延误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旦延误事件发生后,初始延误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连带延误是可以通过相关措施来减少或者消除的。导致连带延误的因素很多,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列车自身因素。当某列车在某一地点发点初始延误后,有可能会导致列车在下一个或几个车站发生延误,这种延误是由于列车自身原因造成的。

(2)缓冲时间。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中,缓冲时间包括追踪间隔缓冲时间、区间运行缓冲时间、停站缓冲时间、折返缓冲时间、换乘缓冲时间等,缓冲时间的大小与分布将直接影响到延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

(3)车底周转。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车底周转频率很高,当前一列车在发生终到延误时,就有可能导致后一列车发生出发延误,从而影响后一列车的运行,进而延误就会传播到线路的另一个方向。

(4)乘务组织。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乘务制度有包乘制和轮乘制或两者结合。如果乘务制度为包乘制,则乘务组织对延误的传播影响不大,如果是轮乘制,则会出现乘务员(司机)会因前一列车延误而不能及时担乘另一计划列车。

(5)辅助线数量及其布置形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辅助线包括折返线、存车线、停车线、渡线和安全线。辅助线的合理设置是列车安全行车、正常运行和提高运营管理应变能力的重要保证。折返线的布置形式决定了车站的折返能力,存车线的数量决定了线路上可以存放备车的数量,停车线主要用于运行中故障列车的临时停放,以减少对正常行车的干扰,也可用于发生长时间延误时改变临时交路。因此,辅助线的数量及其布置形式对列车延误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运营调度。当发生较少的延误时,atC系统会根据缓冲时间的分布对列车进行自动调整,这种情况下列车运行秩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也不需要调度人员进行干预。但是,当发生较大的延误时,列车运行秩序往往会被打乱,这时需要调度人员根据经验和相关规则,重新调整列车运行秩序或采取特殊的调度措施。

(7)乘客换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列车发生延误后,要充分考虑乘客换乘的要求,如果某一线路列车发生延误,这种延误会造成乘客无法换乘另一线路的列车,这时需要调整另一线路列车的时刻以满足换乘乘客的要求(尤其是在线路末班车的条件下)。

(8)客流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由于列车延误会导致客流在车站迅速集聚,必然会增加乘客的上下车时间,从而使延误列车的延误时间进一步加大。在网络运营条件下,延误很容易由于客流量以及客流选择路径的变化波及相邻的线路,从而进一步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如果延误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延误的影响过程很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使整个轨道交通网络陷入“车越跑越慢,人越聚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的恶性循环。

二、地铁运行延误传播特点

运行延误的传播是指前行列车发生初始延误的条件下,所引起的后行列车或其自身的后效延误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列车运行图中运行线间或线群间缓冲时间不足或调整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除了具有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的基本特性以外,还具有如下4个特性。

(一)延误传播的直接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站线路设置相对简单,列车运行过程中几乎不具备列车越行条件,一旦列车运行图确定后,实际运营组织中列车运行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列车运行延误将直接在列车间相互传播,会在空间上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特点。

(二)延误传播的快速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站间距离短、列车运行间隔小,因此,列车运行延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尤其是发生较长时间的延误后,前、后行列车的相互制约加上客流的变化使得延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高峰时间段内尤为明显)。

(三)延误传播的双向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底折返在日常运营组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车底的周期循环运用使得列车运行延误的传播具有双向性。即表现在如果延误列车完成折返作业后,还没有恢复正点运行状态,延误列车将造成对向列车出发晚点,进而在对向列车间传播。

(四)延误传播的向前传递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发生较长时间的延误时,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有时会将延误列车的前行列车扣车,使前行列车的运行间隔逐步增大,以保证一定的服务水平(图1)。因此,前行列车也会受到后行列车延误的影响,使延误向前进行了传播,这种特性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有的。

图1延误传播的双向性与向前传递性

三、地铁运行延误的影响

列车运行延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服务质量下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的商品是乘客的位移,即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要求“安全、快捷、准时、舒适”。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出现经常性、大间隔的运行延误时,这种服务的水平大大下降,系统提供的不再是优质的合格的服务,必然会减少轨道交通对乘客的吸引力。

(二)系统能力利用损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大容量的快速交通方式,具有很大的运输能力。缩短列车开行间隔、提高列车性能都是为了充分提高和发挥系统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城市的交通需求。但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会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在客流高峰时段的运行延误将导致更大的能力利用损失。

(三)系统运营成本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生大间隔的运行延误时,必须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代替列车自动调整模式,以尽快恢复列车的正常运行。在人工干预调整方式下,为恢复列车的正常运行,运营企业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设备资源,增加了能源消耗,这些都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上升。

(四)综合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准时性较高的交通方式,人们对其不准时性的容忍范围较小,一旦城市轨道交通发生大间隔的运行延误,将立刻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出行的主要人群为通勤客流,发生运行延误时将产生较高的社会时间价值损失。

四、地铁运行延误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减缓列车运行延误可以从初始延误与连带延误两方面着手。减少初始延误措施有:提高设备可靠性,制定有效的设备巡检管理制度,提高行车相关岗位人员设备操作技能,加强气候的监测和预报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缓连带延误。

(1)优化列车运行图。延误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调度员的调度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计划运行图的弹性,如果计划运行图的弹性(或适应性)很好,那么,在发生运行延误时,延误能很快地被吸收,反之,延误有可能会很慢地吸收甚至延误还会扩大。因此,计划运行图的弹性对于延误的吸收会有很大的影响。

铺画列车运行图时,在每一列车运行图周期中应该留出一定量的缓冲时间,用有利于列车运行调整、应变能力强、保证良好的列车运行质量和优质的列车运行秩序的“柔性运行图”,取代目前主要以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潜在能力为目的、调整余地小、应变能力差的“刚性运行图”,可以有效减缓运行

延误的影响。

(2)在线路上设置备用车。如果前一列车发生的终到延误时间很长并且在该列车终到的车站有备用车底,就可以利用备用车接续下一列车,这样列车的延误影响会大大减少。在存车线上存放备用车,可以在发生较长时间的延误时利用备用车来降低延误对系统的影响。备用车设置的数量与存车线的配置数量有关,存放备用车时,应充分考虑备用车存放的车站及存放位置,以保证在调用时尽量不影响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营,备用车应存放在具备存车条件的折返站或客流非常大的中间站。当然,如果有备用乘务组,也可以用备用乘务组临时接替受影响的列车。

(3)提高运营调度水平。调度人员的水平对缓解延误影响有重要作用,在同一事件状态下,不同的调度员的调度水平对整个延误的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发生较长时间的延误时,列车运营计划被严重打乱,这时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调度措施(如是否跳停、是否变换交路、是否停开某些运行线等),以及外界干扰因素消除后如何尽快恢复至计划运行状态,这些处置过程都要求调度员具备较强的应急果断的处置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模拟演练、培训学习等方法来加强调度员的调度水平。

(4)加强客流组织。掌握客流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采取一定的客流管理措施有利于减缓客流变化对延误的影响。一旦线路发生延误后,不同车站客流的集聚规律是不一样的,通过对不同车站的客流规律的统计与分析,对不同延误时间条件下的客流进行科学的管理,采用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限流、限向等)有利于减少延误对本线或整个路网的影响。

(5)优化应急处置预案。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但发生后所造成的影响是可以事先预估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积累与完善的过程,好的应急预案能有效预估事件的发展变化、能指导相关人员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降低延误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日常的运营工作过程中,对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总结、完善。

城市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模型

0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各个城市都制定了完备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一般以15年为限,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的城市补充制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形成法律条文,并得到城市政府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协调有效的管理,却一直停留在长官意志,行政计划管理的阶段。我们国家的城市普遍受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的困扰,受到社会和政府控制力不强的影响,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支配,往往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有统筹规划,却缺少统一的实施管理。例如,一条道路刚刚建好就因铺设管道而开挖,过几个月要铺设电缆,再开挖,再填平,道路被戏称为“拉链”。这不但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因此,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管理就是“在变动的环境中依赖人与物的互动而获得组织绩效改进的人类实践”[1]。从泰罗开始,开启了一条通向管理“确定性”的道路,管理由经验变成一门“科学”。人们试图找出人类活动的规律而进行组织、决策。城市规划管理这一管理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进程。这些庞杂的内容可以利用多种可能的途径和工具,找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实现方法。本文就是试图为城市规划管理找到一种系统规范、容易控制和实施的管理方法。

1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研究的思路

1.1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模式

一切生产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试图“最有效地运用现有资源来满足一定的预计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也是最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它具体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调控,逐步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管理实际上充当着维护城市空间秩序的“法官”或“裁判”的角色,然而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现有的地位和力量,却又是力不从心的。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系统如图1所示,把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作为决策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执行系统,它包括从建设工程的计划、用地安排到市政建设,管理工作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是反馈系统,主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的法律规范是保障系统,系统运行的保障条件有很多,如组织、人员、体制、机制、法制等,其中法制保障尤为重要[2]。

从图1可以看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全部内容是通过不同的层次系统显现出来的,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大系统,硕士论文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子系统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小系统。大系统包含了整个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大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小到一个地块边界,时间跨度长则20年,短则5年。子系统包含了建设项目规划的选址管理,用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组成了系统的有序结构。小系统则包含了具体建设环节的管理程序。为了使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能够良性运转,协调操作,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运行机制。如决策机制、协同机制、调控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采用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咨询的方法。

1.2城市规划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融合

一般而言,项目是指一次性的、临时性的活动,贝内特·p·利恩兹在他的《21世纪的项目管理》的序言中第一句话就指出“项目是为了在预定进度和确定的预算范围内达到特定目的和预计效益的一种创造性方法”[3]。它具有独特性、多目标属性和生命周期性的特点,城市规划正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总体规划一般在10~15年,详细规划一般在1~3年),为了达到社会环境、人口发展、社会愿望的平衡所进行的一次性的、临时的、独有的工作。因此,城市规划可以作为一个项目。那么,从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看,将项目管理这一系统的、科学的、可量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其理由如下:

(1)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不同领域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充分利用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大量控制外部资源,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的多目标。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项目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使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技术实现成为可能。

(2)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对城市发展变化更为敏感,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传统的科层式的组织结构严重,反应迟钝,无法应对这种变化,而项目管理要求的是扁平式的管理体制,矩阵式的组织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方式要灵活得多。

(3)建立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职称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程序化、公开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更为重要。这种制度包括高效率的操作程序,科学严谨的操作过程和公正效率的操作方式,以减少管理人员的随意性,保证较高的透明度和较强的办事效率。项目管理的科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方法,才适应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4)项目管理的引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服务的职能。运用经济手段提供服务、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变过去的指令性管理为综合性的宏观调控管理。项目管理的多目标属性既保证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和原则性,又实现了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

管理的有效性表现在管理的闭合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封闭的系统管理模式,贯穿在项目的审批、实施、控制、监督的全过程(如图2)。2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的建立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其时间的跨度很大,包含的内容非常综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大项目(program),从这个大项目(program)中,我们可以分发成若干个项目(project)[4]。同时,也体现了战略目标和项目目标的统一。传统的思路和做法是根据大项目中包含的内容而进行分类的。例如,根据图1所示,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个大项目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项目选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管线规划,景观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等。这种分类按照行业对口的方式进行,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整个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和同步性,由行业的形式进行分类,就会造成各个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从总体规划的推进时间来看就会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行业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如城市道路的“拉链”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规划实施的进度,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的经济效益。

(2)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不会在原来的计划中进行,论文“一个简单的事情,通过一系列稳定的复合过程,会引起复杂的后果”[6]。在总体规划这样一个大项目中,如果一个项目,比如道路交通或土地计划的变更,往往会导致市政管线、建筑工程、景观绿化、工业选址、居住区规划的一系列变更,而由于规划实施的超前、滞后等原因,这一系列的变更就会造成复杂的、甚至混乱的变化。那么,这种层层分解的“细化的复杂的工作(可预测的,线性的)又将被动态的复杂性(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的管理所替代。”这就使得这种分解成子项目的做法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不确定性[7]。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指导、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系统,随着系统内区域和城市条件的变化,城市的空间发展目标应适时作相应的调整。在时间上要远近有别,短时间内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对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蓝图;而长期发展要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在规划的发展循环中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而主要强调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时间顺序管理,不是为了“详细地描述空间发展的最终状态”[8]。

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管理,如何将一系列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变化也能在计划的范围内变化[5]。我们考虑建立一种动态的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模型以适应这个复杂的多变的大项目(program)。由此考虑用时间界限的办法发起若干个项目(project)。项目管理本身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时间概念,对于城市规划这个大项目我们可以首先确定其时间目标,将大项目按年度分解成项目,即每一年作为一个项目(project)来建立项目管理模型。

例如,总体规划是15年,我们把每一年的规划实施看作一个项目,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该年度的控制性详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目标,确定各个部门的规划实施范围,留学生论文建立相应的项目团队,确定绩效/技术控制标准并严格实施。到一个年度结束,表明一个项目的终止。在总结年度项目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总体规划的部署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下一个项目,制定一个新的项目管理计划。用这种计划之中有变化,动态之中相对静态的做法,进行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如图3)[9]。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自身特点,这里列出6项管理领域的内容:计划管理即综合管理(整体管理),绩效/技术管理包含了质量管理和费用管理,由于城市规划的质量标准和费用估算较难确定,可以建立相关目标体系来评估项目的绩效,以保证传统的质量、费用、时间三大目标的实现[10]。由于行政机构的加入,项目队伍建设本身包含了沟通管理的内容,因而没有单独列出。采购管理在宏观的规划实施管理中也没有专门列出讨论。

3小结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既有观念上的偏差、权力上的有限、财力上的不足、操作上的无奈,更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和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干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在这种利益的冲突面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显得极其脆弱无力[1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社会诸利益的平衡中无法确保城市“公平”发展,更有甚者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门槛”。如何确立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管理的调控作用,是实现城市规划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是以城市规划为对象,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决策、协调和控制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有机整体的系统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的管理网络”[12]。这一管理过程可以归纳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局部问题),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在认识论指导下普遍接纳的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结果的实效化(提高本土管理绩效)”。这种方法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3]。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管理研究系统性再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2,(6):1-8.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美]贝内特·p·利恩兹,凯瑟琳·p·雷.21世纪的项目管理(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3.

[4][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2000年版).

[5][美]j.d.费雷姆.新项目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6][美]罗布·托姆塞特.极限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郑锋.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和观念[j].新东方,2001,(3):13-16.

[8]丘磐.科技项目管理之知识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3,(4):17-22.

[9]李崇明“.数字城市”及其认识与定位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3,(4):13-16.

[10]gidoclements.successfulprojectmanagement.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

[11]姜杰等.城市竞争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城市管理研究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理论研究

1、引言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科学且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与城市现在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长远发展。同时,城市规划管理不仅涉及到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也涉及到各种产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因此,只有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才有可能简历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2、城市规划管理依据

首先,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由于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不能很好的相互衔接,使得规划管理工作过于复杂。其中一种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规划的审批周期漫长,直接导致了规划编制人员精力的浪费。而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细化工作进度较慢,导致规划管理依据的缺少。

3、城市规划管理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在土地的划分上;要妥善处理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及城镇、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新建与改建、当前与长远、平时与战时、需要与可能等关系,使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步骤、内容相协调,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注意城市景观的布局,体现城市特色。根据《城市规划法》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具体阐明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扼要地把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合理布局、环境质量和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致命点。如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对城市土地的利用进行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就难以落实,当然就更谈不上按照城市规划实行统一的建设了;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极其重要的内容。

(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一项大量性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于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选址)、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4、城市规划管理模式

在我国,不同的城市所采用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不同,比如,北京采用高度集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上海模式的特点为规划管理权高度分散,深圳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采用分级垂直管理模式,广州市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虽类似于上海模式,但规划管理权的分散程度却远不及上海。上述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管理模式实践的结果,表现出各有利弊,规划管理高度集中者,由于绝大多数的管理业务集中在一个部门,使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使规划管理已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管理过度分散者,其短期行为、前瞻不足的弊病也日益显露出来;而有的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深圳的规划管理模式是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模式。当然,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并不仅仅由于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缺陷,而更多地受到来自于系统以外的压力。

5、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1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规划管理的无序性

由于城市盲目的跟随潮流所导致的规划管理的无序性,盲目地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或者旧城改造,使得城市的风貌与历史建筑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另外也带来了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

(2)管理手段的缺乏性

管理手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规划管理审批不及时、管理职能不健全、资金不足以及规划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方面。如果城市规划没有得到及时的审批,将会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进度。管理职能不健全使得一些房地产企业有机会进行一些违法的操作。此外,进行城市规划必须还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3)缺乏公众参与性

从我国实际的城市规划管理展开工作来看,城市规划往往只是由政府在操作,公众参与参与意识不强,未能将群众的聪明才智很好地发挥出来。

5.2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策略

(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从各方面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到整体的规划,也要兼顾局部区域规划。

(2)坚持量力而行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难点、重点,不断摸索、创新,直到开发出一套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规划管理方法。这样,不仅节省了城市规划的财力物力,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城市整体的功能。

(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参与,不仅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且城市规划管理本来就与公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各个部门都有着利益关系,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性。

6小结

城市规划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本文仅从上述几个方面给予简要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会越来越先进,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模式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戴茜,傅小坚.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1).

[2]程海霞,.浅析城市规划的现状及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08).

[3]张国军,徐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4]王成庆.浅论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城市管理研究篇6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焚烧法;填埋法;堆肥法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前言

本文主要通过2大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1.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现状,主要是探讨了垃圾处理方法和我国垃圾的产量和成分。2.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具体的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上述这2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进而使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有关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分析

1.垃圾处理方法

(1)焚烧法

焚烧法是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理方法,通过对垃圾进行燃烧进而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但是采用焚烧法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燃烧垃圾需要较高的热值,也就是说需要非常多的燃料[1]。从目前我国采用焚烧法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上的浪费。尤其是一些垃圾中可燃的成分非常少的时候,采用焚烧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采用焚烧法虽然能够大范围的减少垃圾的数量,但是却存在着非常大的经济问题。

(2)填埋法

填埋法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也应用的非常广泛。填埋法主要是将生活垃圾在一个适当的场所中加上覆盖的材料,进而使垃圾自行经过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采用填埋法主要的优势在于,投入的资金比较少,并且容易实行,处理垃圾的数量非常大[2]。但是,采用填埋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并且该缺点对环境有着非常严重的破坏。就是采用填埋法是土地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然后通过风化和流水侵蚀等进而破坏了土地的肥力,不仅对种植业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3)堆肥法

堆肥法与焚烧发以及填埋法相比,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方面是比较绿色和环保的。堆肥法主要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混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生活垃圾降解成为一定的腐质物,并且这些腐质物可以当作农田的肥料,实现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模式[3]。采用堆肥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能够实现资源效益,但是其缺点在于采用堆肥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周期过于长,不适用于大范围的使用,处理的速度大大小于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速度。

2.我国城市垃圾产量及其组成成分

我国城市垃圾的产量非常的惊人,并且增长速度非常大。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为5001万吨,而到了200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上升到11923万吨,并且还在持续的增长中,形势非常的严峻。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可燃物质含量较低,可再利用的物质非常的少,不可燃物远远的高于可燃物。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结构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导致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在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质,可再利用的物质以及有机物质在大大的增加,进一步提高的垃圾中热值的幅度。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分析

1.经济管理

所谓的经济管理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进行收费。在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费主要是采用计量进行收费的。对城市垃圾进行收费是最直接的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目前,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采用计量收费的方式难度较大,需要具备成熟的客观条件[4]。因此,像我国的很多二线城市还没有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计量收费时,应该根据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逐步的开展定额收费以及逐步的对单位普通垃圾的计量进行收费。另外,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如何的计量收费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像:以桶的体积计量或者采用重量称重的方式实施起来困难较大,成本也较高。例如:像德国对于居民垃圾收费方式中计量收费只占26%。因此,一些如水、电、煤消费系数折算法的计量方法,具有强制性大、操作成本低等优势,是现如今最为广泛的计量方式。

2.法律管理

所谓的法律管理主要是我国应该针对于城市生活垃圾方面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针对于居民生产垃圾以及企业生产垃圾等,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应该对于产出垃圾较大的企业采用一些法律上的措施,严格控制企业生产垃圾的数量[5]。另外,针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也应该做一些法律上的规定,进而约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单位能够按照法律法规上的相关规定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

3.舆论监督

我们还应该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媒体曝光等手段监督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对与一些处理垃圾方式不科学的方面应该在媒体上进行深入的探讨,以督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单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市民进行监督,对于城市处理垃圾中存在着的有害于环境的方法进行谴责和举报有关部门,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进一步科学化,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解决,进而进一步维护我国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观,朱新锋.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09).

[2]吴克明,陈新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S1).

[3]徐国华,隋玉柱,魏玉西.城市垃圾问题及处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3).

城市管理研究篇7

公共治理主要指以社会组织、政府、国际组织与私人部门等为治理主体,借助谈判、协商与洽谈等民主、互动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共同治理的科学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公共行政,该治理方式并非自上而下依靠政府权威进行发号施令并实施政策,单一化对公共事务展开管理。而是强调管理方式民主化、主体多元化,管理协作化的公共治理新型互动模式。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讲,公共治理城市管理内涵包含两层次含义。首先体现了责任性、合法性、效能性及协作性,责任性即城市管理行政权力面向社会公众服务,而其合法性即社会权威与秩序的自觉认可与服从,协作性即企业、政府与公民在城市管理进程中对公共权力的分享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而效能性则是城市管理综合能力的高低强弱及其形成的能效。城市管理的另一层次含义则是指其社会参与三权分立,公共治理结构包含两类基本要素,首先是执行、决策与监督三权分立分开,建立了执行权、决策权与监督权互相协调与制约的运行机制,另外还应包含社会的广泛参与。政府职能核心为城市管理,需涵盖较多职能单位,其只有通过创新改革,实行三权分立,理清职责,才能科学改变城市管理进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交叉管理、政设不分、分离并行导致管理缺位、越位、错位、失位局面,进而实现由市政传统管理合理向城市现代化综合管理的发展转变。

二、公共治理视角下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策略

新时期,公共治理视角下应科学推进城市管理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由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管理合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科学转变,由城市微观市容环境管理向宏观、微观管理完善结合的综合城市管理转变。同时城市管理应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为政府管理单位及社会公众参与创造有效连接平台,在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资源整合中实现由问题化城市管理发展为由源头上治理,由传统物件管理发展为物人结合管理,进而全面促进城市管理的创新完善发展。

1.打造数字化监督人口管理平台,促进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完善对接

社会管理中人口管理是重要内容,是城市及社会管理连接交集领域,打造数字化管理人口监督平台可令其发挥连接社会及城市管理的共治桥梁作用。该监督平台建立于社会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的数据库之上,用于监督城市公共环境运行秩序的管理工作平台。在建设平台进程中应将整治公共秩序环境相关社会管理各项指标纳入其中,并同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平台实现并网,进而创建注重事前科学引导、事中有效控制、事后完善补救的良好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资源,最终形成长效城市管理机制。通过人口管理指标体系的建设,可合理调整百姓生存保障权利及整治公共秩序环境关系,令两者完美契合,进而扭转城市管理传统不重人、只重事的单一工作思路,良好体现人本精神,利于城市管理监督与整合资源,促进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完善对接。

2.完善法规法律建设,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公共治理视角下,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变革离不开配套健全的法规法律制度保障,必须重点解决好城管立法的突出问题,在没有全面考量违章建筑问题、摊位不足、执照获取困难、经营门槛过高及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状况下一味靠柔性执法缓和矛盾显然并不现实,基于现状应当赋予城管部门一定的强制措施。因此应由立法角度入手,科学结合当前国情市场特征完善各项城市执法管理法规条例。城管法律体系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全国人大根据国家根本法和基本法的规定制定国家统一的城市管理法典;二是各省、自治区及享受立法权的城市,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章;三是各市的城管工作部门根据城管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一般规范性文件。同时要科学研究城市住宅规划,合理解决违章建筑问题,有效管理流动人口。为提升可操作性,在符合利用土地与城市规划基础上,应以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更新集体农村建设使用土地制度为突破口,位于暂不在城乡结合部实施城市开发的各类农村区域依据健康标准与实际需求,建设规划满足流动人口现实居住需求与基本生存需要的集中住宅,并应考虑到其承受经济能力,进而合理取代流动人口违章居住区建筑。同时应通过相应法规、法律的修改允许相符于城市规划的集体农村建设存量用地,在土地所有权保留性质不变基础上用入股、出租、转让、联营等方式为城市流动人口争取用地,令其享有同等于国有土地的相应权利。城市管理中也应基于国情市场合理探寻如何对部分困难人群实施保护性、减免管理相应税费的科学措施,鼓励其依法执照经营。对于当前农民不允许将自有房屋用于经营场所的相关规定应进行完善改革,有效解决长期在城乡结合部存在的无照经营问题。

3.创设监管分离社会管理综合体制

城市管理的监管分离全面强化了各部门间的约束监督作用,提升了管理公正性与透明性,因此城市管理应合理打破监管合一的现行传统体制,依据公共治理结构执行、决策、监督三权分立原则,由现有体制中将社会监督管理权有效剥离,并同监督指挥城市管理中心组建合并为全新的城市监督运作机构,行使指挥监督权力,进而实现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有效对接,提升监督管理力度,为城市管理创建健康、主动、透明、法制的运行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基于公共治理视角,我们只有科学创建城市管理科学实践策略,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社会大众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研究篇8

关键词: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58-02

1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1.1旧城改造的背景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住房拥挤,交通不畅,布局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旧城区衰落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旧城改造获得新的改造动力和契机,推进了旧城改造的发展。

1.2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解读风险构成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石。威雷特(1901)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风险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人们不愿看到的事件的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第二,风险的本质与核心是不确定性。威雷特关于风险的定义特别指出了不确定性在风险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但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

1.3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背景

淄博市地处鲁中,城市形态独具特色,呈t字形分布,城乡交错,形成组群,总面积5938km2。这种形态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淄博因此而成为世界大城市协会的会员。淄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大,许多老城区逐渐不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功能退化。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2007年淄博市根据省、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的要求,标准规划新城区,优化提升老城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组织修编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之策,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

2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

2.1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

总结国内外许多城市旧城改造的模式,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开发型模式与非开发型模式即是指政府将旧城改造项目交由房地产开发商主持,采用此种方法可以大大的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已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主要形式。但是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和市场诉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旧城改造中往往会将利益的天平向自身一方倾斜,香港的“铅笔楼”便是这种超强度开发的典型例子,改造之后的房屋也可能出现“驱贫引富”现象。

非开发型模式是指由政府作为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发主体,而不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项目建设。当前背景下,更加关注民生的非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这种模式出现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安置难、融资难等一定的困难。

2.2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两种模式下都存在的风险,拆迁安置风险:旧城改造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旧城区原有建筑的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问题。该问题能否妥善处理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开发商整个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败。

融资风险:由于旧城改造项目一般投资金额较大,靠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或政府投资很难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因此,融资理所当然是旧城改造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

成本风险: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简单地分解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几项内容。一般来讲,工程造价是由工程投标报价决定的,而投标报价是以预算定额为依据;但市场价格行情,考虑施工期间物价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要面临的风险。

另外,两种模式下都存在质量风险、安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2)开发型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开发型模式下可能要面临区位风险、政策风险等。淄博市是齐文化发源地,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古迹等设施保护风险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一种风险,也可能出现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我们可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通过风险识别等理论方法,实行项目管理,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

3淄博市防范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的对策

3.1防范两种模式共有风险的对策

了解政府相关规定,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旧城改造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法治和人本并存、保护与改造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实施“阳光拆迁”工程。在张店区旧城改造项目中,省道102线建设工程拆迁涉及33家果园,10余家工业企业,区、镇两级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研究制定了麦田补偿、设备搬迁、果树移植,房屋拆除等多项补偿标准,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拆迁安置工作就进行得十分顺利。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来源及投放程序,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项目承办方应积极谋求政府与各大银行的合作与支持,确保在需要资金投入时能够及时得到资金来源。在保障了资金来源之后,项目承办方还应该组织财务人员、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认真分析预计的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

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旧城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淄博市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在旧城改造项目同时,应尽量注意不要损害淄博市的城市特色,对于如蒲松龄故居之类、周村古大街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应该加以保留并进行适当的修缮,不能一味的推倒重建。并且在设计其周边建筑时,应使其他的建筑与这些古建筑融合在一起,突出其文化特色。

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规,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引起了各个项目承办人的高度重视。为了防范环境风险,项目承办人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

3.2防范开发型模式特有风险的对策

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的风险管理,建设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4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经济社会意义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淄博市的旧城改造,为产业空间转换,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可以对城市的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升级。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改变城市景观面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可以缓解淄博市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同时扩大绿化面积,有利于恢复淄博市的发展环境与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扶持城市弱势群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通过旧城改造项目,整合配套社区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淄博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富,1989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蒲松龄故居、齐长城遗址、陶瓷工艺品等更是远近闻名。通过旧城改造项目,修缮老建筑,复建部分古建筑,可以增强城市魅力。如淄博周村重现明清商城,就注重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137.

[2]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1-87.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5-47.

[6]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9,33,40-50.

[7]解春芳,强青军.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城市管理研究篇9

关键词:交通管理;原因;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在城市化发展的迅猛势头下,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机动车辆的高速增长、交通政策的匮乏,都给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式,解决我国城市化交通发展问题已迫在眉捷。

一、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道路设施条件的限制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路网结构存在缺陷,人口的密集与道路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滞后与交通出行的增长需求严重失衡;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亟待加强;交通事故呈多发趋势,对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交通污染给居民出行与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交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私家车的快速增长逐步取代了自行车的主导地位;居民业余生活的日益丰富致使出行的方式逐步多样化;区域化城镇群体的形成将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

1、道路建设的结构性能与交通需求的矛盾

大部分城市缺少快捷的环城高速公路,无法将城市中心的机动车辆进行分流,不得不集中行驶造成城市拥堵;道路结构性能划分不明确,因某些商业行为而成为单行道路,不能分担车流量;交通道路设计存在弊端,缺少道路之间的交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主干道上缺少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造成行人与机动车辆混行而导致通行缓滞;缺少停车场或建设规模较小,车辆随意在交通道路上停放,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2、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

城市交通系统的形成需要长远规划和不断地建设,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发挥其运输效率。以往的交通规划、建设及管理,只考虑交通问题的解决,很少重视资源的优化利用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城市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也以固有的观念看待目前的交通问题,从而忽略了交通的变化。目前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规划中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3、缺乏交通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

机动车辆违章现象地屡屡发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逐步增加。有些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如占用停车道,阻碍公交车的正常运行,使整个道路交通受到了影响;驾车时随意左转、掉头引发交通事故;部分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不看指示灯在机动车道上随意穿行,导致交通行车的拥堵,同时给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城市交通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健全

城市交通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涉及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交通管理上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交通规划则自成体系,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中只注重规划的内容,却忽略规划的前提研究。而目前中国交通政策正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这种规划中的各自为政不仅限制了规划技术的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三、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加大路通管理力度,合理安排警力及交通协管部门的上岗值勤,使车辆和行人规范行走;增加交通安全技术设施的安装,用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各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等候、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加大交通违章行为的惩罚力度,进行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杜绝一切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对交通违法者严惩不怠;提高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加大城市交通安全信息的广播力度,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2、制定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功能区分等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进而利用交通与土地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做好其协调规划。基于交通规划的视角,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集中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因此制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一方面把市郊铁路、地铁、准快速交通网及道路网等统筹考虑,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个方面研究确定出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率及实施的优先顺序,另一方还应注意远期规划和近期项目的相互结合。

3、提倡实施公共交通

力争实现郊区铁道进市区铁道、地铁一体化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立专项对地铁建设资金来源问题进行研究,推出切合实际的集资对策,打破常规,发展轨道交通;建立准快速交通网。在地铁尚未成网之前,应将准快速交通网,即公共汽车专用道路网建立起来,而不是一两条专用线;实现公交管理现代化;调整现有的叠交政策和管理体制。

4、增强交通安全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文明行车的法制意识,避免违章行为导致交通拥堵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对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道德、守法的交通行为,对知法犯法者进行严厉打击。

5、完善停车规则与管理

停车问题现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城市停车场过多,会促进私家车的增多;城市停车场过少,会导致非法停车的增加,侵占城市有限的街道空间。因此,应该完善和落实停车场规则,整顿并努力解决停车问题。总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城市都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系统对策,以使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四、结语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如何在机遇和挑战的双向选择下更加完善道路交通条件,已成为交通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而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势必以“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为发展方向在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综合考虑交通质量改善、资源优化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三方面的要求,以期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欣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浅议》.《经济师》.2010年09期

2、顾尚华.《论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的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06期

3、宋冰勇,鲁丰先.《我国城市交通模式及城市交通管理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3期

城市管理研究篇10

关键词:社区党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体制在新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不断得到调整,在经济的发展的新时期,如若社会管理与服务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但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影响经济发展成果难以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按照中央关于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现今各个地区和省市逐渐致力于社区的党建工作。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次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在社区内开展党建对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

社区属于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现今社区的发展在城市社会管理和指导下取得了进步,同时,社区的进步与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也影响着城市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社区和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具有的紧密的联系,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地区党建工作的效率,这对促进我国社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得知,党建政治教育的开展,能提升党员自身的精神风貌,进而增强其为人民、社会和国家奉献和服务的信念,只有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才能提升城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国民谋福祉。

二、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策略

(一)社区党建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管理与服务上

社区是国家的基本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社区的党建工作很难再与新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进行接洽。一是城镇化速度加快,社区涌进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与失业、低保、和待业的大学生群体,社区党建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工作类型发生巨大改变急需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管理[2]。二是社区承担着“兜底”的任务,据相关统计,每个社区部门都承担着50多项繁琐的工作内容如:民政、公安、司法、卫生、教育、文化计生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许多薄弱的社会管理环节也在由社区承担责任,如国有的企业改革、城市房屋的拆迁,流动人口与特殊人口的管理的重担都落在社区工作上。社区所处的关键性位置,亟需社区党组织转移工作重心,加强对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发挥党组织在群众社区的关键作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棘手问题,做到凝聚人心,切实管理,维护安定等各类工作。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信赖党和国家的号召,社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更有热情的参与到社区的维稳与治理上,国家的重大措施才能更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二)加强社区党建的基本要素

社区党建的组织结构是党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组织团队缺乏必要地素养,将会给社区的党建服务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今年来,基础党建社区要切实不断地加强“五有”的建设。一是推选一位优秀的书记,能做到政治觉悟高,协调组织能力强,并能很好的在群众中开展沟通交流工作,到社区管理组织,为大众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并不断的接受党组织的培训与学习精进个人业务。二是要组织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面向社会进行招聘,竞争上岗,每个社区配备一个副书记,并在党校里选拔一位书记助理,不断充实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培训,鼓励社区工作人员不断精进。三是加强社区选址建设,省委组织部协同国土、财政、民政、发改等部门,计划出筹建社区场所的若干意见,把相关的政策明晰化、集中化,确切提出五位一体的建造模式,采取国有资产划分,财政加大力度拨款的方式克服筹款难、选址难的问题,增加全国便民服务机构,把便利带到群众身边,做到一条龙服务。四是要筹备足够的经费进行支撑。

(三)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基本工作职责

为人民服务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恰当切入点。经常开展社区党建人员的创建活动,激发大家为民服务的同理心与服务意识。搭建便民的服务平台,将利民的工作岗位直接延伸到街道,规范服务的制度,整合服务的资源,优化服务的流程,为民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系。社区党建工作不但要涉及到“锦上添花”,更要为老弱病残等“雪中送碳”,定期组织党建给老年人整理环境卫生,并及时给空巢老人做心理上的慰问与疏导,送去关爱与温暖。对于残障人士,要积极提供康复援助,与心理支持,帮助其快速康复,并能尽快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去。广泛设立群众诉求站点,把群众的意见集中化,并不断的与社区党建部门沟通,协助民众解决有关事项;推行居民参与治理社区党建的工作,当涉及到切身人民利益的事情,社区党委应积极响应居民发表意见,倾听大家的心声,作到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看问题的角度,并积极落实群众的心声,做到大家的是事大家一起办,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社区基层开展党建工作,对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社区基层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策略,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即社区党建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管理与服务上、加强社区党建的基本要素、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基本工作职责等,望此次研究的结果,能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袁海晗,杨世映.在“社区复合共治”社会管理模式下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以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区域化党建和社会治理实践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