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28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1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同时,自己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决定跳出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寻求“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挑战,也是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复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包容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在工作中就容易折射出规划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规划相关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个人观点是虽然不能“面面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所以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这才是行业中立足之本。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2

关键词: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D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土地储备工作对于城市政府引导城市发展、促进规划实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要求“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起,土地储备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部分城市更开始编制土地储备规划,以指导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

广州是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并对其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索。从广州近十年的编制实践看,土地储备规划应该构建起与城市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其中,总规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是全市土地储备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从整体层面引领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指导下层次储备规划编制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2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国内土地储备及其规划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对其规划的理论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合具体城市编制实践,对土地储备的概念、定位、范畴、目的、原则、思路与技术路线等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对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但具体城市实证研究多集中于中微观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对宏观的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研究甚少。

3广州总规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概况

2004年至今,广州共编制了两轮总规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分别为2004年的《广州市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2005-2010)》(以下简称“04版土储总规”)和2012年的《广州市土地储备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12版土储总规”)。04版土储总规是国内首个全市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为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编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2版土储总规是在04版土储总规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要求,对与城市总规相衔接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进行的新的探索,其核心内容已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4广州两轮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对比分析

4.1在规划目的上,从“信息支持”到“行动纲领”

04版土储总规的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城市规划,为将来经营性土地储备工作提供有关可储备经营性土地的信息,以便将来再根据土地市场、土地储备政策等因素具体制订经营性土地储备实施计划。将来真正储备经营性土地只是规划确定的“可储备经营性土地”中的一部分。

12版土储总规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全市土地实物储备的规模、功能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市空间的土地储备区划和指引,并进行经济测算,真正从宏观层面指导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该规划确定的储备规模即为规划期限内政府应该完成储备的规模。

04版土储总规侧重于为土地储备提供信息支持,12版土储总规则是土地储备工作开展的行动纲领。

4.2在规划对象上,从“经营性土地”到“全部城市建设用地”

04版土储总规的规划对象为经营性用地,限定为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以及物流五类用地。上述五类用地中仍然包括了一部分公益性土地。

12版土储总规的规划对象除包括居住、商服和工业(含仓储)等经营性用地外,还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体育医疗、教育科研、市政设施、大型绿地等非经营性用地。

12版土储总规规划对象比04版土储总规更加广,除特殊用地和区域通用地外,基本涵盖了城市建设所需的用地类型。

4.3在规划层次上,从“找地块”到“定空间”

04版土储总规通过对城市总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的对比分析,得出可储备经营性土地的规模、空间分布。规划的重点在于确定远期和近期可用于储备的经营性地块。

12版土储总规根据城市总规确定的空间发展策略、空间结构、基本生态控制、产业发展与布局、综合交通规划等进行土地储备空间区划,并进一步确定土地储备的规模及其空间布局等。规划除需确定总体储备规模外,还需要在划定全市域空间储备区划的基础上,把规划总储备规模分解到各区(县)。

04版土储总规侧重于确定可储备的经营性地块,12版土储总规侧重于确定总体储备空间及规模的空间分布。

5总结与思考

5.1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定位及作用

总规层面的土地储备规划是土地储备规划体系中最顶层、最宏观的规划,其主要作用应该从整体层面引领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指导下层次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

5.2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特点

为充分发挥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作用,其编制应重点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5.2.1宏观性

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应从全市层面谋划一定时期内土地储备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和资金安排,是全市土地储备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

5.2.2全面性

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在规划对象及内容上应涵盖土地储备工作开展所涉及的对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规划对象上,应涵盖所有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包括经营性土地和非经营性土地。在规划内容上,应包括土地储备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和资金安排。

5.2.3空间性

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必须体现其对全市域空间储备策略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计划,主要体现在空间储备区划和规模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储备区划是对全市域空间土地策略区域的划分,并进行分类指导;规模空间分布是把总体规模分解落实到各分区,以进一步指导各区土地储备及其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5.2.4实施指导性

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应充分体现其对土地储备工作的指导作用。因此,该规划不能停留在信息储备阶段,仅对土地储备工作提供信息支撑;而是必须对完成实物储备的规模、空间、时序、资金等作出具体的规划安排。

5.3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作用及特点要求,该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规模、空间、时序和经济测算四大方面。

5.3.1储备规模

储备规划应该为实际完成实物储备的规模。该规模根据土地需求确定。为体现土地储备的提前性,发挥土地储备的调控作用,土地储备规模应大于实际需求规模。土地需求规模可通过建立需求规模与人口、经济发展目标等的数理模型进行预测,并和历史需求情况、储备资金安排、规划用地规模等进行校核。在确定土地储备规模后,需统筹考虑整体储备空间区划、历史需求情况、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发展区域等,把总体规模分解落实到各分区,确定各分区的土地储备规模。

5.3.2储备区划

土地储备空间区划根据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空间结构、基本生态控制、重点发展区域及综合交通规划等划定。根据12版土储总规的实践,可把全市空间划分为重点储备区、策略储备区、一般储备区和已完成储备区。重点储备区为城市副中心地区、新城区、重点产业功能区、交通枢纽地区等承载城市重要功能的地区;策略储备区为重点储备区外具有较高土地储备价值的地区,包括景观条件较好的“山边”和“水边”地区以及交通条件较好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和轨道站点周边地区。重点储备区和策略储备区均不包含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地域。一般储备区为除已完成储备区、重点储备区及策略储备区以外的地区。

5.3.3储备时序

储备时序包括了规模及空间上的时序安排。储备规模时序应与总体储备规模目标相统一,且与资金安排相一致。既要提高政府土地储备和土地市场调控的能力,又要在可支配的土地储备资金下进行,年度储备规模宜逐年提高。储备时序空间安排应与城市总规确定的实施时序相一致,尤其需要落实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满足其用地需求。

5.3.4经济测算

土地储备经济测算包括土地投入和产出的测算。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是宏观性规划,涉及土地储备规模大、范围广,而且土地储备和出让之间存在着规模上的滞后性,很难进行过于详细的经济测算。该层次规划的土地投入可分别计算各分区土地储备成本后再相加得出;土地产出可由各分区平均楼面地价乘于建设量算出各分区产出后再相加得出。

6进一步工作展望

本文在对广州编制的两轮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的定位、作用、特点及主要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对具体实践的认识有限,研究深度尚浅,且仍缺乏对总规层面土地储备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等的研究。希望日后能结合更多的编制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保奎,冯长春,韩丹.土地储备规划编制方法探析[J].中国房地产,2010(2):48-51.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3

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2007年9月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初稿,1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郑伟元长期从事区域经济规划、土地规划工作,从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讨。

“这标志着国家将对目前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由各地‘齐头并进’模式转到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地区,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模式”,郑伟元认为。

对于已经成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土地管理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如何使土地规划、利用等政策与之协调衔接,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空间开发政策长期缺位

类似于西方国家每次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都是向地方放权,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也逐步加大向地方放权。

“从正面来讲,这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也有负面作用,一些地方不顾自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限制因素,都想发展,对产业不限制,只要有投资就好,什么赚钱干什么,造成很多问题,比如重复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的浪费等等”,

郑伟元说。

有人统计过,全国除了,几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自己的汽车生产行业,全世界的汽车生产厂家加起来也比不上中国多。诸如此类的区域开发无序性现象,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比比皆是,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正是空间开发无序的突出表现之一。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博士认为,在欠发达地区,空间开发无序突出表现为不应该开发的区域盲目开发。这种开发势必是以牺牲昂贵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为前提的。例如,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一些地方,西部大开发演变成了西部“大开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在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无序性表现为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仍在以环境污染、大量占用土地等资源、能源获取经济增长,导致这些地区的发展一直在不高的水平上徘徊。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约束、资源约束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同时,传统产业也还在发展,相互混杂分布在狭小的地域空间上。

空间开发无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城市化的盲目性。很多城市不管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发展规律,人为地、盲目地追求把城市做大。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国内城市已经达183个,包括了大部分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次一级城市,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一哄而上。

“形式上,城市规模在扩大,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城市的发展。人口从身份上变成了城市人口,土地从形式上划成了城市用地,但新增城市人口并没有实现在就业上有保障地转换,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城市发展的效益”,中科院陆大道院士指出。

由此,解决空间开发的无序,即盲目的城市化和区域开发的无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成为当前进行空间规划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目标。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哪些区域应该成为未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哪些区域不适于集中人口和经济、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基于这样的思想,主体功能区概念酝酿而生。

2006年3月,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明确要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推进规划实施。其后,国家发改委开始组织研究和编制部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选择了全国八个先行的省区作为试点,进行科学研究层面上的探讨和匹配政策方面的研究。

四大主体功能区形成

据专家介绍,对于如何划分主体功能区,一开始的想法是参考西方很多国家针对一些问题区域制定相应政策的做法,提出划分为优化调整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等类型区域。后来考虑到将一些区域称为“优化调整”并不确切,即便是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一部分人认为已经开发过度的、资源环境问题很突出的地方,还是需要继续优化开发。与国际上一些大城市区、密集区比较起来,这几个区域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产业结构上都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地区GDp只占全国总值的30%左右,而日本最集中的三个大都市区“三湾一海”GDp占全国总值的80%左右。

从这点看来,这类区域的集聚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后来经多方讨论,最终将这类区域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就是一方面要优化,另一方面还是要开发、要发展,未来应当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使这些区域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

对于那些目前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像沿海几大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区域那样的程度,但具有一定的国土空间开发基础、具有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工业条件的区域,称之为重点开发区域。

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生态功能,或者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和工业化,称之为限制开发区域。

还有一类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指的是国家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等,这些区域不允许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

按照初步构想,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左右,限制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20%左右,禁止开发区域所占面积比较小,针对的是这些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四类区域共占国土面积的20%~30%左右。

土地政策如何衔接

专家普遍认为,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后,主要靠两个方面去推动实施:一是政策,二是政绩考核办法。

樊杰认为,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实施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和政府政绩考核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也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未来势必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甚至在选择发展道路上,对政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过去过多地把增加GDp放在政府考核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在体制这个层面上,加剧了空间开发的无序。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必须调整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对于那些应该限制发展、进行生态建设的地区领导干部的考核,核心的指标就应该是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效果,而不是经济增长一类的指标。这样,从体制的层面上就会引导人们在发展道路上、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调整。”

郑伟元认为,在产业、土地、环保等诸多政策中,产业政策更多地是通过市场调节去实施。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土地和环保是目前最有力的政策手段。

樊杰也认为,对于优化开发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走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就应在环境政策和土地政策上做出相应的约束,不给简单扩大经济规模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新增建设用地,促使各级政府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条件下,合理高效节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引人注意的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期间,另一项对区域土地不同用途和指标进行控制的战略性宏观安排的规划,即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也正在编制过程中。

“土地规划说到底是空间规划,也是对区域明确政策,因此两者必须衔接起来”,郑伟元认为。

今后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等土地管理与调控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就是,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一经列入相应区域,就意味着国家明确了区域内的开发秩序、方向。这标志着大家不是齐头并进了,‘保护’就成为一些地方的最主要责任。”

中国土地学会秘书长黄小虎也持类似观点:“以往各地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往往会超过中央的目标,导致各地向国土部门要求更多的建设用地。但国土部门由于承担着保住18亿亩耕地的责任,结果只能对用地指标的分解实行‘一刀切’,而无法顾及各地的不同实情。”

当然,专家提醒,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一定要有机制,以解决资源补偿、生态补偿的问题。从全国横向来看,上游保护了,中游、下游的受益地区就应当给上游的地区予以补偿。纵向来看,全国财政也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对这些为全局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地区给予补偿。

郑伟元认为,在优化开放区域,对建设用地实行更严格的控制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总量上做到不增加。实现总量不增加有两个路径,一是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在同样数量的土地上,大力发展金融、服务、高科技产业等能创造更多附加值的产业,减少污染大、占地多的产业。另一个是通过空间调整来实现,如首钢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

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内的农地,必须严格保护。这个区域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过去传统的农业区,也是我国农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同时这些地区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未来在这些地区保护耕地不再仅仅是纯粹种植粮食,而要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更多地发挥耕地本身的生态功能。

对于重点开发区域,可以适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尤其是基础设施、城镇工业用地,重点保障、促进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这些地区包括中原郑州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北部湾等中西部一些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

对于限制开发地区,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尤其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严格控制转用。对于禁止开发区域,严格禁止开发利用。

郑伟元还认为,环保政策作为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另一种有力行政手段,一些做法可以为土地政策借鉴,例如国家环保总局实行的行业、区域、流域限批等。

这位专家说,从总体上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加强土地管理是有好处的,这些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利用这个规划来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存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可操作性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衔接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严金明教授认为,作为一种宏观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县域为单位,但土地最终是要落在地上的,土地利用还要继续划分,县域内部不同地域的土地也要有不同的利用分区,用途管制制度要落实到每块土地上。因此,两者如何有效衔接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国土规划编制为何滞后

为了保障控制效果,主体功能区只对占全国国土面积20%~30%区域进行规划,并非对所有区域进行控制。

主体功能区规划呼之欲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个覆盖全部国土,可以统筹规划海域陆域,地上地表地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国家中长期空间发展战略―国土规划,至今仍没有实质进展。对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郑伟元给出了一些看法。

《中国土地》:国土规划编制情况目前进展如何?

郑伟元:国土规划早在1981年就启动,1982年~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开展了全国20多个区域性国土规划试点,1989年完成了全国国土规划草案。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这个草案当时并没有得到国务院的通过。也就从那时起,国土规划工作走向低谷。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土规划职能划归国土资源部。其后,先后在深圳、天津、辽宁、广东等省市开展了省域国土规划试点。2005年,全国国土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正式开展,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工作机构和课题组顾问。目前,已形成了《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

《中国土地》:主体功能区编制工作进展很快,今年12月,将报国务院审批,国土规划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在全国推开?

郑伟元:首先是过去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国土规划的重要性,编制的规划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总量增长多少,没有研究在空间上怎么发展,哪里应优先,哪里应限制。但是归根结底,目前国土规划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法律依据,这也是当时国务院没有通过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土规划应该怎么编、怎么批、原则是什么?至今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另外,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比,国土规划编制缺乏一个强力推动。

《中国土地》:您个人为什么支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郑伟元:这有我的国土规划情结在其中。实际上,国土规划的一些原则、理念已经运用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一方面,国土规划推出的难度很大,综合性太强,涉及面太广,部门间的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国土规划应该是上位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个方面。现在把主体功能区这块拿出来单独做,原来曾打算把它拿出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空间发展有方向性的引导,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仍是数量、结构、比例上的一些要求,这些基本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按照现在的做法,单独拿出来做,可以对空间发展上有大的原则性、方向性引导。

什么是国土规划: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制定的全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基本任务是根据规划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从地域总体上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建设、环境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和地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其主要内容为:确定本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确定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明确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相互关系;确定交通、通讯、能源、水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确定环境治理的目标与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4

[关键词]arc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建库;技术流程

[作者简介]王沈佳(1989—),女,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陈婧(1987—),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13)

一、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不断地科学化、信息化,其技术思路逐渐由“以图管地”转变为“以库管地”,从而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也要求建立包括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在内的规划数据库。在土地管理过程中,为整合资源,改变信息孤岛状态,国土信息化必然以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只有全面掌握,才能提升管理效能,这也要求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立又是保证图数一致的基本条件,这也从另一层面规范了土地资源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

[一]规划数据建库的技术要求

1.成果汇交标准

依据规划数据建库的相关技术标准,成果汇交的标准主要在数据内容格式、组织单元和数据文件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

(1)数据内容格式。规划数据建库的数据内容包括数据库成果和说明两部分。数据库成果主要有空间数据(如矢量数据和栅格图)、非空间数据(如规划文档和表格)以及元数据;说明主要有数据库有关情况说明、规划数据库成果报送清单、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各种数据内容的格式要求如表1所示。

(2)组织单元。乡(镇)规划数据库成果以县级行政辖区为组织单元,数据必须进行行政区拼接,无拓扑错误。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与市域(或县域)规划数据库一并汇交。

(3)数据文件组织结构。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3号)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中明确规定,报送的规划数据库成果以文件夹的形式组织。

2.数据库的分层

在国土部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中明确规划数据库的图层有:境界及行政区、地貌、地理注记、规划基础信息、基期现状、目标年规划和规划栅格图等七类。其中的图层分为必选和可选两种,通常必选图层可满足规划成果数据库提交的需要,具体见表2:

[二]规划数据建库的技术路线

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是将县级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作为基期数据,进行规划编制,在进行乡镇规划数据库建设时,可以有两种数据库建设模式以供选择:

(1)分乡镇进行规划数据库建立,再将其合并,进行接边汇总成县级规划数据库,可以同时组织人员进行,但是存在接边工作;

(2)以整个县级区域为基础,建立一个整体规划数据库,其中分别导入各乡镇规划数据,再通过行政界限进行切割成各乡镇的规划数据库。

本文探究利用arcGiS进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在此就按分乡镇的技术路线进行建库。

三、基于arcGiS的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

[一]规划数据库的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类数据。空间数据以各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主,属性数据则包括详查成果中的地理空间要素的属性及变更数据等。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就需要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设计。

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中规定,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利用规划要素等,各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划分,并对应以十位数字进行编码。在数据库中,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设计,主要有境界与行政区、地貌、地理注记、规划基础信息、基期现状、目标年规划、规划栅格图7类图层(详见上文2.3),每个图层属性表结构定义也在建库标准中有严格规定。

[二]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借助arcGiS9X的arcCatalog建立数据库可采用新建地理数据库和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两种方法,选择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数据源和是否在地理数据库中存放定制对象。

国土部在下发建库数据质量检查软件的同时,也提供了SHp交换格式模板。考虑新建规划要素集工作量庞大,耗时耗力较多,本文研究时选取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的方法,将模板中的要素图层移植至左里镇数据库的建设中。在arcCatalog中具体操作流程为:

1.建立数据库[Geodatabase]。个人数据库[personalGeodatabase]和文件数据库[FileGeodatabase]均可。鉴于个人数据库和文件数据库存放数据形式的不同,本文研究选取文件数据库进行建设;

2.新建要素类[FeatureDataset]。要素类从形式上等同于图层类,左里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主要设置了地理注记、基期现状、境界与行政区、目标年规划和规划栅格图等要素类。按要求,新建要素类的参数设置如下:

地理坐标系——西安1980;

垂直坐标系——黄海1985;

容差均设0.0001

3.新建要素集[Featureclass]。要素集即空间要素图层,按照建库标准的要求,新建要素集要对图层中的每个字段严格进行定义。由于本文研究选取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的方法进行建库,所以其各图层的字段均为标准格式,不必逐一进行定义。

[三]规划数据入库

规划数据入库即向已建好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加载数据,是建库的核心。地理数据库中支持Shapefile、Coverage等格式的数据。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规划图层字段名不符合标准规定,因此会出现规划图层字段定义和数据库图层字段定义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在载入规划数据时,要对字段逐一进行匹配。加载完成后,可在arcCatalog中进行预览。

[四]对数据库进行拓扑关系处理

由于土地规划数据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因此对数据库加载数据后,要进行拓扑关系检查。一般而言,拓扑处理的关系要求有:

1.面不能重叠或有缝隙;

2.零星地物不能落在图斑边界线上;

3.线状地物不能跨越图斑等等。

在数据库的每个图层文件,以及多个图层文件之间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拓扑关系,因此定义拓扑规则时要具体因情况而异。

定义好拓扑规则后,就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拓扑检查。对检查出来的拓扑错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五]规划数据库的实现

完成对数据库的拓扑检查和拓扑错误修改后,即可实现数据库的建设。至此,即可完成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的建库。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此数据库进行治疗检查,即可得知建好的规划数据库合格与否。

四、乡级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

建库数据质量统一用国土部下发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汇交的数据自行进行检查,并输出规划成果数据质量检查报告和检查错误记录。一般情况下,检查结论为“合格”时可汇交数据。上级部门复核数据为不合格或认为标注例外的原因不合理,将返回修改意见,重新汇交数据,直到数据合格。

建库数据质量检查分为自动检查和交互检查两部分。自动检查对质检细则的检查方式为“自动”的内容进行检查,一般主要针对数据的格式、是否符合数据库相关要求。交互检查对质检细则的检查方式为“人机交互”的内容进行检查,并人工给出检查结论,一般针对上下衔接、图数衔接进行检查。

本文研究时对左里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库数据严格进行了自动检查和交互检查两部分的检查,结果是:因空间数据拓扑错误扣除2.8分,因数据结构不规范扣除4分,因元数据二级错误扣除1分,总计扣除7.8分,数据质量合格。

在以上几方面导致扣分的主要原因中,拓扑错误及数据结构导致的扣分可在建库操作过程中有效减少。在对数据库进行拓扑关系检查时,尽可能详细地定义拓扑规则,全面检查拓扑错误,并及时处理这些拓扑错误。而数据结构严格按照建库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定义即可避免因数据结构不规范导致的扣分。

五、结论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进一步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作用的根本要求,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切实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客观需要。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化设计与管理必须基于一个明确的技术标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规划修编图件成果及规划编制相关统计表格。规划指标及规划文本作为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指标的核减依据。规划成果数据(图件及表格)作为规划实施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核减依据,从而为下一轮更加科学地进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在江西省内,目前采用较多的规划修编与建库软件平台为mapGiS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系统。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以arcengine9.3Runtime为开发平台,所以建库时需要对规划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而不同软件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常常产生一些拓扑错误及其他问题。利用arcGiS的Geodatabase进行规划数据建库可以有效消除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数据兼容问题,减少因数据格式转换产生的拓扑错误,提高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合格率,加快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另外,使用Geodatabase模型建库能更加直接地体现数据库中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数据库结构清晰,不但有效降低了建库的复杂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间相互关系的正确性。Geodatabase数据模型是建立在DBmS之上的统一的、智能的空间数据库,其具有一般空间数据库所不具有的特点与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曲卫东,韩琼.土地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龙.基于Geodatabase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D].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4]崔铁军.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邓青春,辜寄蓉.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流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穴12?雪.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5

关键词多规合一;改革;空间管控;规划体系

文/沈迟目前我国有法定依据的各类规划就有80多种,非法定规划更是不计其数。

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多规合一”试点是深化改革的一项要务,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的相互融合。这项试点如果广泛推进,有望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多规矛盾由来已久

据城市规划学会统计,目前我国有法定依据的各类规划就有80多种,非法定规划更是不计其数。从分类上看,有综合性规划,如发展规划;有建设计划型的规划,如交通运输规划、产业规划;有控制性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规划等。政府、企业的各类建设、管控和治理行为,绝大多数都先编制规划,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类规划中,发展规划以及一些地方重要的战略规划是由政府甚至是党代会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由地方政府编制、通过人大审查、再经过有审批权的上级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后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则由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制和审批。由于各类规划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出发点、实施人、监督者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比较明显的表现有: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例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对城市发展应该占用的土地大小、位置的矛盾;不同地区规划之间的矛盾,例如京津冀规划之间的矛盾等。不太明显但也有矛盾的如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规划之间的矛盾、水(利)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矛盾、交通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各种显性的、隐性的矛盾,法定的、非法定的规划之间的矛盾,使各实施主体“选择性”实施规划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各地建设当中因为规划有矛盾而消耗的成本太高。为解决各种规划的矛盾,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就提出在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安溪县、四川省宜宾市等六个市县开展“三规合一”(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工作,由于当时规划在空间上的矛盾不甚突出,上级政府、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够严格,使得试点工作并未得到全面推行。直到现在各种规划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各种涉及空间的规划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成为各地发展建设的普遍障碍。2014年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再次提出要开展“多规合一”,在中央高层的重视之下,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和环保部联合发文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地积极响应,“多规合一”的工作才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多规合一”的新探索和成效

上海、广州、厦门:几规合一初见成效

上海实践的核心是将国土局和规划局合并,成立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并由其组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两规合一”,确保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按照坚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城镇布局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安排基本不变的总体思路,依据国家下达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同步实现规划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

广州“三规合一”初衷是解决规划实施层面的问题,以区为单位进行“三规合一”编制,由广州市统筹。依据发改委确定的建设项目排序,布局建设用地,确定“三规合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及相关控制线,形成“三规合一”最终成果。

厦门则由市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梳理调整了现有的各个涉及空间界限的规划,逐一协调修改实现各类界限的重合,不仅释放了50多平方公里的“沉淀”建设用地指标,还进一步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项目立案到规划许可证阶段的审批时间由53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用地许可阶段申报材料由25项减少至6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各地目前的普遍做法

各地目前主要还是关注空间界限的整合,通过各种手段把各种规划的界限统一起来,实现空间一张图管理。武汉通过规划和国土局的合并,实现了“规”“土”在编制机构内部的合一。广东顺德则是合并了发改、规划和统计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再通过完善规划编制组织、统一技术方法和规划逻辑基础来实现“三规合一”。多数地方还是靠成立“多规合一”的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职能所涉及的空间管理界限,实现“一个规划、一张图”。这样做最明显的成效一是目前所有涉及空间界限的规划不“打架”了;二是因为规划统一了,原有“沉淀”的建设用地指标被盘活了,这是各地最希望得到的效果;三是结合行政审批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有了现实基础。对“多规合一”前景的未雨绸缪思考

城土环合一,“沉淀”的土地用完后怎么办?

把因为城、土、环不一致而沉淀的用地潜力挖掘出来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推进“三规合一”工作最大的动力。“多规合一”实现以后,今后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仍然紧缺,仅仅是规划同时乃至统一编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应对不同规划的不同弹性?

土地规划当中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家分配到省以后,国土部还有一定的指标以应急用;而省国土部门给各地分配指标时大多也留15%左右的机动指标。但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到某个规划期时用地规模是个定量,在国土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确定的规模限定下,城市规划还要确定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城市规划的刚性如何应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仍有待解答。

不同主管部门的规划主次如何区分?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都提出要相互协调,但又都有一个谁先谁后,谁实际上服从谁的问题。一般后编制的规划都要把现在已经有的经过协调和批准的规划作为前置条件,一个规划因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改,而属于不同部门主管的其他规划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可能同时修编的,要求经修改(编)的新的规划去服从一个将来也要修编但目前还没有修编的既有规划,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多规不协调的根源分析

不同部门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目标的不同是多规不协调的根源。简单表述如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的发改部门负责编制,是对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5年计划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城乡规划由政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主要是为了规范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则是为了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其主要任务是确定耕地保护底线、占保平衡原则、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是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管控规划。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办法的上位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提到这两个规划需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据,而这两个规划的编制办法却没有明确这点。

环境保护规划只是在《环境保护法》第13条里提到,“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虽没有编制办法出台,但不少地方在2年前已经开始试行。

其他行业规划多数也是以各自为政,比较典型的是原铁道部“十二五”规划,在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的情景下做出了超乎寻常的铁路建设规划。

由于“经、城、土、环”四个规划的内容涉及发展整体部署,范围覆盖行政管辖地区,实施采用“政府负责、部门落实”的垂直管理方式,受编制内容、审批机构和监督方式等环节的影响,容易造成规划内容交叉、标准矛盾、实施分割、沟通不畅等“失衡”或“打架”的现象。

上述四个规划如果还不抛弃部门管理的狭隘概念,综合规划真正做到统揽全局,部门的行业的规划做到服从整体,科学定位规划的地位并辅之以技术手段的进步,规划“打架”的情景将会再次重演。

变革与创新是“多规合一”的根本出路

树立系统全局思维,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规划依据打架、目标打架、标准打架的根源。国家的整体目标、近期目标,地方的分区目标都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项规划即便想找到依据也很难。因此,“多规合一”的顺利实施还有待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系统的全局思维,解决各项规划无据可依的现实需求。

各类规划要摆正位置,各司其职

在发展规划方面:《宪法》中明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最高规划地位,但其科学性(尤其是各地和各行业的规划,如前面提到的原铁道部“十二五”规划)由于普遍的下位规划在制定目标时参照上位规划平均目标层层加码广泛受到质疑、对各类规划的指导和衔接也很有限,而各地发展规划内容和深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补充空间规划内容,加强科学性论证,真正起到统领全局、指导分区和行业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要在如何既有刚性又有弹性,增加科学性,减少主观性方面下功夫。

土地利用规划本是行业规划,层层指标叠加的做法看似严密却禁不住拷问。如2000年以后,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田地面积大幅增长,但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一连增”,仅仅从节约土地,保住耕地面积底线的原则出发编制的规划难以服众。并且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一般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难免出现以偏盖全、不合理地分解指标的现象。一旦如此,其他规划如何与之衔接而又保持科学性呢?

目前各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还是由各地自行组织编制,除了涉及生态红线、环境分区界限以外尚未和其他规划有其他交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就不能从当前的水平推导是不是继续改善,而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预测未来可能的碳耗、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保护规划如果不结合发展规划,环境目标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一旦用环境目标反馈到发展规划,则产业负面清单的编制可能就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更加严格,这样又会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要求其他规划调整发展速度或结构。

其他行业,如水利规划、交通规划等不仅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更应该考虑投入与收益、社会与生态的正负效益之比,以及与当时地方的发展水平匹配的问题。此外,各类规划技术和方法也要进行大幅度地创新,弥补各自的不足。结语

当前,“多规合一”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仅仅靠近期空间上的统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5年后,甚至不到5年,老的问题依旧会产生。真正的“一本规划”不仅仅是“一张图”,而是成系统的对未来的不断修正的、进步的、细化的谋划。

主要

参考文献

[1]徐祥民,从立法目的看我国环境法的进一步完善[J].晋阳学刊,2014(6):114-127.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6

并对国土规划中如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自然资源;国土规划;可持续利用一、引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强大技术手段的运用正在剧烈地改变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人类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出的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恶化日趋严重,“三废”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资源耗竭、沙漠化、海洋污染等愈来愈严重,资源环境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土规划是因地制宜实施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途径;而资源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国土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国土规划中关注资源环境因素,是为了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对发展的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重要要素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土地不仅是任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必需的物质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我国环境资源现状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却是人均资源小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对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资源,如耕地及草场、淡水、能源等,在我国2800多个县市区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规定的人均0.8亩耕地警戒线的有666个。同时,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有致命的弱点,煤占一次能源总消耗的70%左右,高效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少,我国目前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据预测,45种主要矿产(含能源矿产)中,国内现有探明储量能满足今后十年需求的可能只有一半,特别是像石油、天然气、铜、金、富铁矿等大宗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届时我国许多大油气田和大型矿山会因资源耗竭而将关闭。

这不仅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影响国家的安全,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就业等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增长导致了污 水和废气排放量的持续上升。水体、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下降给人民身心健康、国家环境安【1】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三、国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1.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造成了土地严重浪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求呈现日趋紧张的态势。据测算,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导致平均每年占用的耕地约占城市用地增加部分的58%,然而城市内部大量土地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集约化程度很低。全国城市的建筑容积率平均不到0.3,城市闲置土地占5%,40%的城市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同时,我国城市中工业、居住、商业、道路等类型用地比例失调,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大多在30%左右。国营工矿建设和生产造成的废弃地约有200万公顷,已复垦的不到2%。从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地方农作物布局不合理,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林地利用率也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产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5%;已利用牧草地中,优质草地仅占27%,单位面积蓄产品量只及美国的1/3;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村庄建设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城市高出一倍。【2】2.重利用轻保护,重利用,2.重利用,轻保护,土地资源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人们不惜破坏环境滥开发耕地,掠夺式、粗放式的利用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忽视土地保护,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土地质量不断降低,土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有的耕地受“三废”和农药污染,工业废渣和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严重退化。全国耕地中有国耕地中有59%缺磷,23缺钾,14%磷、钾都缺,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70%。我国已经退化的草地占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草地总面积的57%,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每年沃土流失多100亿吨,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7%。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长江每天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就有500个足球场大。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资源表现出严重的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实际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3%,相当于个14广东省,盐渍土地有9.913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土壤1.733万公顷。【3】3.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3.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有人把国土规划比喻为“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由于国土规划包含的内容太广,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来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致使有些方面可操作性差,难以直接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土规划还缺乏与有关政策的配套协调,有关的法规也不健全,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有的政府部门对规划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缺乏认识。

从而使国土规划往往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未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4.侧重经济效益侧重经济效益,4.侧重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由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即可实现,且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生态社会效益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人民群众也只有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时才会进一步需要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某些现行的国土规划常常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作为主导目标,无视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5.规划的刚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5.规划的刚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现行的国土规划还主要停留在对规划结果的描述上,缺乏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调控和反馈。而资源环境是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规划很难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修改,规划也就难以真正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造成资源破坏,从而不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6.规划时间上的有限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6.规划时间上的有限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国土规划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规划,其期限一般都在20年以上,有的可以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规划期限长,必然要求规划方案有明显的超前性,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又要有近期建设重点项目布局规划。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近期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所以更为侧重于近期的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而对中长期计划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无法坚持贯彻下去并实现预期目标,往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规划方案做出较大幅度的改动甚至偏离原来的方向。

7.规划的地域性限制了资源环境保护目前我国的国土规划大多按行政区进行,强调区内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地域之间的自然、经济、社会联系不会因为行政区界而中断,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行政区的界限却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用行政区的框框去束缚某些跨行政区的合理联系,那么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用其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且会严重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4】四国土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1.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1.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控制土地资源浪费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的存量持续下降,建立土地资源预警系统,对存量土地进行动态监测,土地存量临界警戒可以反映出土地资源保障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况,同时对地价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强制性干预和管理。

只有政府的管制加上足够高的需求,从而控制对土地资源的浪费。通过预警系统正确评价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准确预报、预测土地资源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保证土地的质量。

2.重视国土规划的公众参与性2.重视国土规划的公众参与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和质量,而国土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因此,公众参与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公众参与规划,一方面有利于规划的广泛接受和实施。

因为公众对于自己生活区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状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所拥有的优势有着更深的体会,公众参与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还可以集思广益。

3.注重国土规划中的生态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大大加强,国家有关部门也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尤其近几年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完全遏制,环境问题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国土规划的 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不断恶化的资源环境,国土规划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高环境质量,维持资源平衡。

将社会经济发展控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国土规划的目标体系必须由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转向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社会。

4.加强国土规划中的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国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好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关系,是指导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依据。因此,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必须服从国土规划,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得与国土规划的意图相悖。

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只在一些特殊地区,而资源环境是普遍联系的,不同地区的环境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必要在较大范围内普遍开展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完善立法与实施管理体系,提高其法律地位和可操作性。

5.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5.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宜农荒地和沿海滩涂资源,可以补充一部分耕地,但数量有限,以此来弥补耕地减少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达到耕地占补平衡,最具潜力的应该是通过土地整理,这是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耕地资源安全体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土地整理是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的重新规划和调整,可有效地消除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得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达到统一,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整理类型分为农田整理、村庄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垦整理、城镇土地整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对城市土地的整理,主要是改造旧城区、改造和增加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公园等,充分合理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应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利用闲置土地着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减少城市发展占用耕地。

6.加强国土规划的实施性6.加强国土规划的实施性再科学的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以往的国土规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必须综合运用以下各种手段保证规划的实施:将国土规划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确保规划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加强国土规划立法,使国土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加强国【5】土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国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参考文献:[1]李加林.国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9,12(3):69. [2]吴次芳,潘文灿.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李新玉,等.新时期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及其特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3,19(2):47.[4]师武军,郝寿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5,(5),36-39[5]曹清华,杜海娥.我国国土规划的回顾与前瞻[J].国土资源,2005,(11),20-21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不是土地局_自然资源部拟设6大部门16司,重点探索“多规合一”模式自然资源部拟设6大部门16司,重点探索“多规合一”模式陆昊履新自然资源部一月有余,从出席自然资源部挂牌仪式、主持召开座谈会,到北到雄安、南下海南调研等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正成为这位新部长开展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但自然资源部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据麦街网消息,5月7日下午,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主持会议宣布,自然资源部除综合司局外,拟成立16个业务司局,每司局各成立一个筹备领导小组,并宣布了小组长(同时特别强调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后的司局长)。一、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司2.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司3.自然资源权益司4.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司二、土地5.国土空间规划司6.国土用途管制司7.国土生态修复司8.土地资源保护司三、矿产12.海洋战略规划经济司13.海域海岛司 14.海洋预警司五、测绘15.测绘行业管理司16.地理信息监测司六、综合司局办公厅、自然资源督察办公室(执法局)、政策法规司、财务司、科技司、国际合作司、人事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机关服务局。值得注意的是,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官方网站已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也改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二者在自然资源部的一级入口名为“测绘”、“地质调查”,与“海洋”(国家海洋局)并列。 在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应邀参加了自然资源部就机构改革方向、职责定位和职能设置等问题组织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侯增谦认为:地球系统科学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系统修复,一是需要建立强大的调查与评价-探测与观测模拟与预测全流程技术体系;二是做好四个环节重点工作:摸家底、做评价、定规划、用护监;三是需要按使命重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陆部长走马上任以来,不仅积极听取各方意见,还在全国各处调研。北到雄安、南下海南4月11日,陆昊出京第一站便是雄安新区,他就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管理有关政策创新进行了调研。 4月12日至15日,陆昊又南赴海南,在海口、文昌、三亚就围填海工程对海洋动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变化、保护和修复,城市河湖生态修复,深海科学与工程,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及“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等进行调研。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因此陆昊这两次出京调研内容都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在出京调研之前,3月26日、27日,陆昊以部党组书记、部长的身份连续主持召开两次部党组会议,主题分别是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两次部党组会之后,3月29日至4月4日期间,陆昊连续主持召开5次研讨座谈会,分别邀请业务司局负责人、地方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有关部委负责人、企业代表参加,针对如何细化中央已经确定的自然资源部职能定位、科学设置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

《方案》提出,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空间规划期限设定为2030年,试点范围在原有海南、宁夏试点的基础上,纳入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贵州,一共9个省份。中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主要有4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分别由原国土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原环保部负责组织编制。

由于这些规划的编制管理机构分散、层级结构和编制标准不统一,所以经常出现规划目标相抵触、内容相矛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发改委、原国土部、原环保部和住建部等四部委曾在2014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28个市县,由4部委分别指导进行试点,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各部委均以各自负责的空间规划为主,进行“多规合一”的试点,依然导致规划的标准、流程都无法统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小平对此表示,空间规划是最基本的规划,要给所有的规划限定一个帽子。以往各种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 划、国民经济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存在“打架”现象,产生较多冲突矛盾,导致有些用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及时审批,现在通过制定空间规划作为基底,有助于实现规划间的上下联通。

刘小平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空间规划就是一个大盘子,起到统领作用,往后所有的规划,都不能突破这个基底的限制。在空间规划中,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城镇开发边界,二是生态保护红线,三是永久基本农田。

这三条线,是后续规划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得在三条线的范围内去做功能优化调整。探索“多规合一”规划编制陆昊上任后立马着手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敢于啃下这根“硬骨头”。那么,究竟什么是“多规合一”,这与空间规划有何关系?“多规合一”在“三规合一”(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于是变成“四规合一”。

这几大规划各自体系庞杂、缺乏沟通协调,经常产生矛盾冲突,“多规合一”旨在解决“打架”现象,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总体改革方案》提到“多规合一”时,明确提出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由此可见,“多规合一”的目标已经由过去的“统一的规划体系”回归为“统一的 空间规划体系”,这明确了“多规合一”的对象是空间性规划,也就明确了“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的关系:编制空间规划、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是目标,推进“多规合一”是手段、是过程,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也就是省域“多规合一”试点。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维宸认为,“多规合一”并不是采用“拼凑模式”将所有规划简单地进行合并,也不会取缔任何一个法定规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将经济、社会、土地、环境、水资源、城乡建设、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进行恰当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任务目标、保护性空间、开发方案、项目设置、城乡布局等重要空间参数标准的统一性,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和政府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牛雄认为,组建强大的自然资源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对国土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陆昊选择雄安和海南作为重点调研对象,很可能与这两个特殊地理位置上的国土空间规划有关。

雄安作为即将在一张“白纸”上建设的新城,在空间规划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雄安新区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开展“多规合一”,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

去年5月,原国土部就已经将雄安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试点和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区,重点从保障用地需求、土地供应政策、城市地质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税费相关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海南则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海南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评价为“在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上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

外界认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很可能成为陆昊上任后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其实,空间规划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英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绿带”的概念。1938年,英国迫于市郊环境保护组织(CampaigntoprotectRuralengland)的压力,制定了《绿带法》,用法律形式保护伦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围的大片地区,限制城市用地的膨胀。通过“绿带”,可以将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区和住宅区分开,将各个住宅区分开,将母城和卫星城镇分开。德国的空间规划体系主要涉及联邦、联邦州、地区、地方(市镇)四个层级。四级规划自上而下相互衔接,并综合考虑同级专项规划的空间要求,形成系统、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上层规划体现概念性和战略性,底层规划则体现操作性。

在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中,所有对土地和空间的设想都成为空间规划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存在平行的自成一体的国土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城市规划体系。日本的空间规划体系表现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规并存”的状态。空间规划体系的层级与中央政府、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的行政组织层级相对应。国家层面的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区域级层面的规划是衔接性的规划,地方级层面的规划是实施性的规划。新加坡采用两级空间规划体系,分别是战略性的概念规划(Conceptplan)和实施性的总体规划(masterplan)。美国城市总体上都是采取区划和城市规划两级规划体系。

纽约市空间规划体系主要由综合性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简称区划)两级规划形成,同时通过统合规划与联邦政府进行衔接。社区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交通、住房等)是以纽约总体规划作为依据,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专项进行深化,同时作为下阶段区划调整的依据。 从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制度设计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特点,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规划体系层级清晰,分工明确。二是规划的事权管理架构清晰,并有完善的规划协调机制。三是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

>>>>>>>>>>>>>>>>>>>>>>>>>>>>>>>>>>>>>>>>>>>>>>>>>>>>>>>>>>>>>>>>>>>>>>>>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智慧海洋、智慧渔业、智慧自然资源领域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智慧海洋规划咨询等服务,擅长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北斗导航系统(BDS)、三维可视化制作与虚拟现实、大数据与云计算五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服务领域涵盖海洋生态环保、海洋资源管理、海洋预报减灾、海洋执法、海洋发展规划、海洋经济、水产品、渔政许可、渔业产业、渔业执法等。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不是土地局_国土分局主要职责分局主要职责(一)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辖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组织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

(二)承担规范辖区国土资源管理的责任,调处土地矿产权属纠纷。受理土地、矿产违法行为检举、控告;依法调查处理国土资源信访案件;定期开展土地、矿产信访倾向性、群体性事件的排查与处理,完成县局和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切实履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信访事项报告备案职能。

(三)依法对辖区内矿业权进行管理,并对采矿权挂牌、拍卖、出让和转让进行审核和上报。实施辖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矿业权设置和矿山选址的现场踏勘及初审工作;开展矿山企业年检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做好矿产储量登记、统计工作;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矿山自然生成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有关规划的实施工作,负责协调处理矿业权权属纠纷等。

(四)组织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政策;实施土地用途监管。组织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方案的编制资料,并做好初审工作;负责调查核实农牧村个人建房用地标准、建房资格条件,组织和审查农牧村个人建房的有关报批资料等;公示拟报批农牧村个人建房的名单、核定标准、座落位置等情况 和批后结果。

(五)配合开展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转让业务工作,做好项目的协调、实施和管理。监督检查辖区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六)承办或参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矿产资源开采权等权属纠纷,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案件。

实施对辖区内单位、个人遵守和执行土地、矿产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违法行为;承担农村个人建房违法案件的调查处理。

(七)组织实施辖区内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与培训;负责征收国土资源各项费款;承担辖区内国土资源的综合统计工作。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严格财务制度。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06-02

1前言

在土地用途管制当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其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城乡建设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保障,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土地的供应总量实施严格控制,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对土地的供应总量实施规划并严格控制,将土地的资产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前,我国国内在土地资源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前提下,GiS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土地利用规划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GiS系统简介

GiS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即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对系统工作以及信息科学理论进行合理的运用,综合分析并科学管理有着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从而为管理、规划、决策以及研究提供必需的信息,作为一种全新技术系统,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具备采集、分析、管理、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2)以地理研究及预测为主要目标,采用地理模型方法为主要的手段,具备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动态预测能力。

(3)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精确、快速、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3GiS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日趋动态化、多元化、复杂化,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已经略显陈旧,很难及时准确的反映出规划影响因子的时空变换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陈旧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段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引入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加以改进并完善,对于GiS、RS、GpS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加以合理利用,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动态性、科学性和弹性,真正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动态修正。

土地利用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非常复杂,当中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在规划编制的具体过程当中,需要征求多方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的谈论,并建立起小组通过审议最终确定规划的方案,得出相应的技术报告等多项规划成果。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将来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预测总是存在着一些的偏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需要持续的把规划状态同实际情况之间展开比较,一旦存在较大的差距时,需要及时依照具体情况对规划实施修改,因此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制定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引入GiS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同时可以大大极大的减少规划当中反反复复调整中持续增大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帮助规划人员制定出科学的规划,让规划更加易于实施及管理。

4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4.1建立空间数据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是对某一地区的土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对土地的利用类型实施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管理的根据就是规划地区内的经济、社会信息、土地运用现状信息以及地区内的地貌、地形等一系列地理信息。所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地理空间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占据重要地位。基于Gi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土地利用中的各类数据类型能够建立起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之上,能把各类图形数据直观并有效的展示出来,同时能够对图形实施人机交互式的编辑并输出。基于GiS的多种功能,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人员能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好的开展规划工作,多种图形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规划获得成果直观性;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工作人员能够从图形上直观的观察各类项目用地的具体情况,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3空间分析功能

GiS有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涉及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这些功能同各类专业模型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收集充分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区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时,把GiS中繁多的空间分析工具同土地利用规划专业模型联合起来加以使用,能够为实现快速、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制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

4.4土地利用规划

基于GiS能够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的利用规划切实提供出详细的资料。此外,GiS拥有非常强的空间分析能力,依靠这种能力,能够实施规划设计中的择优分析,在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中加以辅助。同规划设计当中的多种应用模型,运用GiS中可视化的功能,对规划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实施模拟显示并分析,为更好的完善规划设计提供出详尽的信息。

4.5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当中,需明确规定出各类土地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现状、权属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而确保用地分类的准确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图斑一致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土地利用规划获得成果的科学有效性。基于GiS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土地利用规划中对于定位、定时、定量的需求。基于GiS科学建立起规划数据库,能够对不同的土地类型信息实施查询并分析。

基于GiS技术平台,科学合理的建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信息库,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个阶段的业务,实现土地利用在总体规划上的修改、编制、实施方面的自动化管理。在规划编制决策这一过程当中,基于GiS超强的空间数据展示、管理以及分析功能,实施直接的信息传递、转换、处理以及图数表达,为规划提供起科学详尽的依据。

5总结

随着GiS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今后会为土地利用规划带来更好更多的服务。总的来说,GiS技术择为土地规划以及利用提供了数据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应用、分析、显示等多项服务,同时能够对原始数据文件进行自动更新;基于GiS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现状实施分析评价,自动生成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成果库。也能够实施土地利用远景规划以及利用类型预测,对土地利用结构实施优化以及布局制图并对土地进行适宜性的评价等等。

基于GiS的多种功能,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帮助,在将来有广阔的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沈意浪.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7).

[2]张苏红.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02).

[3]曹玉香.Gi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长安大学,2005.

[4]叶莉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5]罗梅,刘建国.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6).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8

1.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1.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任何区域内规划土地利用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比如区域的地势、水流、气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宏观调控,应从整体区域层面给区域一个明确恰当的定位。特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对于城市生态用地应有效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对于农村土地,应加快综合整治,加强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联系和实行增减挂钩,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与高效性。

1.1.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是为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更科学地向前发展,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编制者不能纯粹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规划必然是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区域内第一、二、三大产业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在近期的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府规划控制和市场真实诉求之间的矛盾,都是规划编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经济特别发达又拥挤的城市,可以建立多中心城市体系,但是也不能为增进区域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纵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造成泡沫经济,而应提升各业各类用地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用地利用强度。

1.2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因素

1.2.1规划到执行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纸质上的规划到实际的执行落实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规划预期设定的看似合理的目标与实际落实的效果产生偏差,如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层次相关规划的修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对区域的影响等都是影响规划执行的不确定因素。

1.2.2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管理出现多元主体,而各主体之间缺乏同一级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协调,土地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是以组团为特征的形式出现,从而导致土地管理规划的编制不能从一个战略上的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规划执行时的多方管理并且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不清职责不明,也会扰乱规划实行时步调的一致性。

1.2.3公众话语权不受尊重。发展规划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并且公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会在更大程度影响规划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公众积极并且科学地参与土地总体规划能给编制者带来更多可行的建议,土地编制管理者应尊重公众参与的话语权,准确采纳公众的合理建议。

1.2.4相关政策的变动性。政府政策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项土地规划的生死存亡,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正确理解政府政策合理根据政府政策来编制,当然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必然是以促进区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在必要条件下应推动相应政策的及时出台以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执行。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是指对该相关规划指标和实施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结合规划带来的效益对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价。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果评价,即对规划执行后的结果是否实现其目标及实现程度的评价;效益评价,即规划结果和规划投入之间的关系的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包括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提高率、环境改善率。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定量评价通常以规划指标、效益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为评价因素,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系数。模糊评价主要基于评价因素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间的关系复杂,通常以优良中差的满意度来进行等级评价,并且操作简单易行,但模糊评价并未对评价标准准确界定,参入的主观因素比较多,评价结果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模棱两可的数据分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3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步骤

首先选取评价因素。评价结果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决定的,正确选择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主要基于规划编制与执行的核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科学筛选确定。

其次建立评价数据库。准确科学的数据库是评价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包括地学信息类型的确立、各类地学实体属性范畴的确立及各类地学实体间基本关系的建立。

最后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将规划期的土地利用图与评价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对照,分析出在规划执行后土地利用在数量、布局结构上的空间变化,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进行评价。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展望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一方面是对政府部门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落实性的监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规划进行严格的评价,指出规划的不足,然后加以调整和修编,达到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的评价宗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与利用。

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是指将各种形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照作出评价。利用GiS技术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的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资料可靠、方案合理的评价结果可用于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等;加强规划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GiS技术可以动态地对数据进行更新,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然后对规划进行适时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

4结语

科学准确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进行评价,能及时反映出规划存在的不足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调整和修编规划提供依据,从而完善规划的执行效果。利用新科技新技术等现代技术更能动态反映地理空间数据,具有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规划评价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纳。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9

(一)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我区目前正面临产业转型和集体土地低效利用的双重压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本部门管理,开展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区内各用地单位应切实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积极落实相应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和监督责任

务求实效,强化政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责任。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增强土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凡属于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公开入市交易,积极引导科研等项目有偿使用土地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加大土地储备范围,土地储备项目的一级开发,除可由区政府直接授权区属国有企业外,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其他企业作为一级开发实施单位。

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与管控

(一)科学合理编制各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全区涉地类规划、计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包括发改部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国土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规划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部门编制城市设施建设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税务部门编制我区税收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投促、商务等部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在各项规划、计划中包含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

(二)科学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加快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战略、开发内容、规模、布局和时序。国土、发改、规划、建设、商务、经信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区地下空间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地下空间权属,包括使用权的获得程序、获得方式、出让金、出让范围、出让期限、房产登记等环节的具体内容。

(三)统筹区内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用地管理

统筹协调区内各项规划、计划所涉及的土地利用安排,认真做好我区上述规划、计划的审查工作。对于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的规划和计划,区政府予以批准实施。

(四)加强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的实施管理

完善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变被动执行为主动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规划、计划实施部门须监督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落实,评价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与年度计划实施情况一同上报区政府。

三、积极试点,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工作机制

(一)通过土地储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不断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储备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平衡资金、分块包装上市"的原则,将空闲土地、闲置用地、低效集体建设用地、边角地以及与全区产业发展定位不相符的建设用地统筹纳入土地储备范围,积极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调整。由国土和集体经济管理等部门联合制定全区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实施方案,逐步解决我区农转居后续问题。

(二)试点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全程管理机制

按照建设项目的土地开发利用时序,形成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制度,分为用地审批、批后监管、年度审查和落实奖惩四个阶段。

1.试点开展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核准工作

主动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联合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统计、经信委等部门明确我区鼓励、支持、限制和禁止的建设项目类型,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进行评价的审批环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对于试点范围内没有达到国家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用地标准或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前期手续。

2.试点开展建设项目联合验收与用地批后监管工作

根据我区实施节约集约用地的客观需要,在试点范围内,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联合验收。同时,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商务、园区、经信委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构建各自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机制,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批后监管。

3.试点开展产业项目及重点产业区集约用地年度审查工作

(1)产业项目集约用地审查制度

在试点范围内,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经信委等部门须在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一年后,审查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数据,并提出用地评价结果。重点审查用地单位实际从事的行业、实际占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总产值、地均纳税总额、地均就业人口、地均能耗等。

(2)重点产业区集约用地审查制度

由国土联合发改、规划、建设、地税、国税、商务、园区、统计、经信委、长安街沿线我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每年定期对"一轴、一核、一园、一带、多支点"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所涉具体空间范围由规划部门确定。重点审查上述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总产值、地均纳税总额、地均就业人口等的变化情况。

4.试点建立产业项目退出机制

各产业主管部门将产业项目用地评价结果与所属行业应达到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制订相应的奖惩办法。其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远未达到相应标准的,由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发予用地单位并督促其整改,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和空闲、闲置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采取措施促进土地提高利用的效率,整改无效可联合土地储备机构与用地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一致后,可由土地储备机构实行土地收购。

四、完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为统筹解决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发改、国土、规划、住建委、集经办、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统计、公安、经信委、金融办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审议全区涉地类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督办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本《意见》要求积极安排需要承担的后续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形成全区共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的良好局面。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篇10

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