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意识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38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1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浅谈高中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在近几年的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参赛的大多数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远远超过了世界第一的教育、科技强国——美国。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感到自豪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1900年——1999年的159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71名是美国人,占44.7%;巴基斯坦、印度都有人获奖,而中国却榜上无名。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的获奖率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什么在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夺魁,而在近代世界重大知识科技创新上我们所占的份额那么少呢?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却似乎显得创造的源泉已经枯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那么,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呢?

首先,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其次,点燃兴趣,推进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推动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他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他设一些情景,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在讲“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时,没有用课本抽气的办法减小压强,而是用给烧瓶上倒冷水的方法减小压强。”同学们常见让水沸腾,都必须给水加热,而致冷也能让水沸腾,同学们都想急于知道为什么?在讲电磁感应前,我拿着导线把一个灯接成闭合回路,然后提出问题,灯会亮吗?学生都回答没有电源就不会亮,我把灯演示亮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思考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树立热爱物理、献身物理科学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第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面向新世纪的物理教育体系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21世纪人才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物理教学领域,可以使物理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建立协作,去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一点点,都要给予鼓励,从而引导他、关心他,爱护他,使他健康地发展。在讲述《浮力》时,制作一些课件,穿插阿基米德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和趣事。播放传说中澡盆的水溢出给阿基米德的启发,由此他鉴别出国王的王冠是否由金属所制的一段录像,学生受很大的启发。在讲述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从而体现出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笔者播放一些物理学家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录像,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于挑战现状,来自于对原有结论有根据的怀疑,而不是盲目地随从,使学生懂得善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美国有一位研究生导师,同时带两个研究生,其中有一个是中国的,另外一个是美国的,美国的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只会分析解决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不善于提问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没有获得的原因之一。

第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tQ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数学教学尤其如此。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它们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得到鼓励或表扬,将会导致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或挫折,则会由于丧失信心而抑制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导致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根据教科书上给出的引例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应怎样组织教学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的初步设想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的讲,应渗透在具体过程中。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并且三大性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集中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多种假设或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想结论。

在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例如,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人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不是感到焦虑不安,也不急于作出简单的结论,而是认真分析该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顺利而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每一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或试验,达到“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的境地。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创新思维,后半部分则主要是集中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科教学,抓好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数学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一些数字很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应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用两个意识和三个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是参与意识。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才能真正体验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学习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老师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学习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老师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

三个观念培:一是是教育观念。老师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发展观念。老师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

三是持久观念。老师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节课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有关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方面同样适用。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数学上来,尤其是运用到生活上来,对数学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数学教学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如有一家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一是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二是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三是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3

【关键词】浅谈游戏培养创新意识能力

3—6岁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他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并且该阶段幼儿具有创新能力的萌芽,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来自于游戏活动前,发展于游戏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又说提升。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慢慢提高。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幼儿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便和孩子共同创编故事和儿歌,在创编和尝试活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讲述活动《看图编故事》中,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由于创新思维用的都是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本身就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中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充分发掘他们每个人的潜力,激发了孩子很大的兴趣。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愉悦,带给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他们显得非常愉快和自豪,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发展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创新意识,自身素质便无法得到提高。中国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一.积极营造化学课堂创新氛围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突破传统的局限,积极进行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以“以人为本”为教学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问题提问、观念表达、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巧妙提出中心问题,根据问题创造性设置情境,营造一种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主动发散思维,让思维的触觉延伸到问题的每一个关节,敢于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被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氢氧化铝两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ai(oH)3分别与HCl、naoH的反应实验,然后巧妙向学生设疑:ai(oH)为什么在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中生成盐和水?氢氧化铝是酸还是碱?提出这一中心问题后,鼓励学生细读教材,并找出问题答案。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促使学生潜意识里更加认真地阅读教材,以便找准答案。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可以参考教材但绝不能全信教材,保证自己的创新思维不受束缚。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景的创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化学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创设是化学探究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问题”的创设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创设“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创设“问题”时,教师必须贴近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在讲解金属钠时,可以应用问题情景模式来进行教学: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在广东某河段曾经有传说中的“水雷”出现,在水面上漂浮着6个铁皮水桶,其中灌满了金属钠。后来有3个水桶并打捞上来,而剩余的3个引起了严重的爆炸。有群众不解到“在水里居然还有东西能爆炸”。而被打捞上来的铁桶在与桶内物质进行接触之后,其双手有非常强烈的疼痛感,所以消防队员打捞上来后将铁桶应用煤油进行浸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铁桶中装满了金属钠为什么煤油下沉?水里的东西为什么还可能会爆炸?消防队员为什么要将打捞上的铁桶应用煤油进行浸泡?当铁桶盖被打开后,没什么立即就冒出了白烟,并且人们接触铁桶中的物质会出现疼痛?经过问题情景的建立,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挑拨起来,对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更加浓烈。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景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入。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ppt、教学动画越来越多被运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种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很好的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黑板,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动态的展示化学方程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很好的帮助老师抓住学生化学知识“死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补差。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增强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所以教师要统筹好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两者相结合,促进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氯水漂白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应用多媒体来播放实验步骤,并以此创设出一个问题情景:在多媒体视频中学生将氯水滴入氢氧化钠的溶液当中,其溶液当中的红色会慢慢的消退。这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第一,为什么溶液中红色会渐渐褪去?第二,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导致褪色的原因进行证明,是哪一种微粒所引起的褪色?其后再让学生分析氯水中所含有的微粒,了解到氯水中所存在的微粒是由酚酞以及naoH等组成的,再对其混合物反应进行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区分漂白及中和造成褪色的区别,并在此应用多媒体工具将所学知识点进行综合,让学生能理清学习思路并能进行积极的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能渐渐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了提高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化学当中,感受到化学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实施,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化学理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5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育运用的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性格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用不同的情境来传授学生不同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持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一过程就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多设计有关此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说出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且有助于语言能力的表达,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应多注意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将课程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及合作者,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数学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不一样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实验品,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其长、宽、高等数据,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进而增强其动手、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对探索的欲望,以及感受成功后的喜悦,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进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出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提高学习笛У男巳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等特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就让一些学生觉得头疼,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环节,相信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慢慢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的更好,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很难吸引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抱有讨厌的情绪在里面,作为教师,更应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先进的形式,以有趣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数学课上,还要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践,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不易解决的事情,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时,教师可以通过站队编号的行式,利用学生的站队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想法,当然孩子也是一样,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交互式合作能形成思想上的交流,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能倾听同伴的表达,会让对方和自己有灵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且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会通过交流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及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交互式的合作,使学生之间能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边走边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信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学生说用步测,有的还会说用绳子测量等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逆向思维,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简便且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想能拓展思维的发展,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6

【关键词】数学;中学;创新;培养;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创新,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摆脱旧观念对自己的束缚

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从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要大胆改革,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有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激发学生求异、创造的欲望;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呵护创新积极性。

二、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1.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新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借助直觉思维和想象,将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给学生提供创新诱因,引起动机,必须有外部条件影响,才能使学生产生追根塑源的迫切要求。第二,设疑,辩析,使知识深化,要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设疑,让学生通过辨析,使知识得到深化。当然,在设计创新问题情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阶段而定。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以先提问:一根蜡烛长150mm,燃烧速度为2mm/分,那么烧掉的长度y1与燃烧时间x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剩余的长度y2与燃烧时间x(时)又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学生能很快答出:y1=2x,y2=150-2x,再问:y1、y2与x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关系能否通过图象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呢?它们的函数图象是什么呢?它们各有什么性质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得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再引导学生从图象上来反映刚才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勤动脑,要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2.积极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组织学生参与研讨活动。这样做,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能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健康的人格,有利于促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在课堂数学中,每讲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法去解决,这样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如:计算(3+5)2(3-5)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提问:本题是否还有更为简便的运算,谁能做出来?这一问,立刻激起学生急于探求简捷算法的途径,鼓起探索的勇气,为灵活运用幂的运算法则开辟了通途。另外,在教学中还应适时引申和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3.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要完善自我,牵引学生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如果教师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等,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创新思维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等,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如:在讲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画出下图,可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是如何回家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图象,大胆想象小明回家的经过,比如:有的学生说小明开始骑车回家,然后车坏了修车,最后车没修好,走路回家;还有的说小明一开始跑步回家,然后,遇到了一个熟人,停了一会儿,最后走路回家等等,这样能合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7

一、创设环境,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氛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需处于防范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关切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许,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处在一个愉悦、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主导”转变为“引导”,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交流思想,成为学生的朋友,用爱心为学生创造真诚、理解的气氛,使学生真实的表现自己,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二、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造能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使他们富有创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创设了如下情景:“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车,你观察过没有,他们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圆形的。”我又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这时候,同学们感觉到老师问得新鲜,产生了好奇心,开始交流、议论,争辩越来越激烈。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就不能转动。”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能转动,但是不快。”还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而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或是三角形的,走起来就会上下颠个不停,车子不稳当。”我又问:“圆形车轮为什么能转稳呢?”这时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顺势引导:“你们可以根据实际的车轮想想奥秘在哪里呢?”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兴奋了,好奇心更强了,有的拿着小车轮,翻来覆去地看,有的用手和尺子比划着,思考着,也有的拿绳子和尺子量起来……这时,我静静地看着孩子们,不去打扰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尽量满足他们“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我在教简单分数大小比较时,在课堂上有同学问:“老师,1/2和2/3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怎么比较谁大谁小啊?”比较1/2和2/3的大小需要先通分,而通分到五年级才学,但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引导他们:“我们来研究一下到底谁大谁小。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画了两个同样大的圆,第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多少?”学生齐声回答:“1/2”“第二个圆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多少?”“2/3。”我接着说:“你们看看,1/2和2/3谁大呢?”“2/3大。”还有的同学说:“2/3大,因为1/2中1是2的一半,而2/3中,2比3的一半大。”我表扬了他们,并说好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提问引发了思考,问题解决的并不是很完美,但学生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8

关键词: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饶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道,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i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根据agno3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2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创新兴趣

1.1抓住学生好奇心,巧妙引入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他们总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老师会立刻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2抓住学生求知欲,积极进行探索。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被动接受的状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一是注意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平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剪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是注重独立思考。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

1.3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大胆拓展思维。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总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许。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2.优化作业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优化练习设计。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一是条件开放。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三是思路和开放性。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2.2改革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3.联系生活,树立学生创新观念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

4.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

[2]刘君宏.小学数学创新性学习策略[J].今日科苑,2005,(09)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发现,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看到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运用想象发现,变单一、常规思维为多向拓展的创造性思维,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运用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我常提出一些疑问“有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为什么?”、“一大一小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扔下来,谁先着地?”……同学之间常常开展质疑活动。学生产生了好奇,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接触和研究,并逐步进入乐此不疲的境地。

我认为教师的宽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1)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同事物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等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课堂中的“自由度”高一些,让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善于发言,最高境界应是情不自禁地即兴表现出来,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教师的读中之错、讲中之误,就给予高度表扬。从而点燃起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2)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不嘲讽,不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如果他们在探究与创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帮助他们,及时“扶一扶”,适时“点拨”一下,鼓励学生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坚毅、积极的创新精神。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出示了三个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您想到了什么?(3)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学习的机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天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又如《林海》一课,问学生本文到底是学“林”还是学“海”?学生当时没留意,可一些学生马上意识到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为林海,因此是学“林”,我紧追问:“日常生活中,还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欢乐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思维的种子一下发散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④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红领巾与救灾》、《吃药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