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06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具备教、练、培、鉴、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重庆市及周边区县(特别是永川)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庆市和周边区县地区的机械、汽车制造、电子通讯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且与致申科技(重庆)、东聚公司、广数机器人(重庆)、新浦、广达、东风小康、力帆等重庆地区的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电子电气、汽车制造、模具数控技术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与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东风小康公司、北汽公司、广达电脑、广数机器人等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东聚班”、“伟易达班”、“德昌班”,“斯比泰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先进的电气控制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电气控制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三个控制室和综合控制中心组成。

(一)电气控制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配置了自行研发的可编程控制、变频、调速等电子线路控制模块,以及电梯控制系统、模拟仿真等功能模块。实训室以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等级、不同模块分别着重于不同的操作技能实训,引入计算机自动设置、排除故障等功能;适用于电气类、电梯类职业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实训和鉴定。

(二)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pLC是可编程序控制(programmableLogicalController)的简称。它是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西门子pLCS7-300和S7-200系统组成的教师机(3台)、学生机(30台),并通过服务器和24口网络路由器组成了完整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综合试验平台。同时配备了触摸屏、变频器、伺服电机等。

(三)电气传动实训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UG、pLC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2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汽车类专业近10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重庆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电气、电子、机械、汽车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了横向课题合作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了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东风小康公司、北汽映象公司、广达电脑、广数机器人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F12).

[2]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2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先进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中包含仿真性和生产性。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和实训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来理解,一方面强调生产性的实习,另一方面强调实习场所的生产仿真性或企业环境的真实性。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和现状(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的显着特征,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

我国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总体时间不长,对于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遍存在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基地的建设规划、环境布置和项目设计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不够,导致校内实践教学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对接、与企业真实环境的匹配、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大多采用操作工位单元设计,强调实训技能操作练习,每个工位提供一项或多项操作技能训练条件,由教师发放实训任务,学生在工位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任务,但此种设计整体实训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条件和规模有所差距。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畴充分体现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紧张、恶劣、责任大,技术关注点复杂以及建筑电气自身安全、环保、节能、智能等技术特点,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主动适应,量身定制,特色发展。

三、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建筑防雷和接地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从培养目标可知,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从工作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四项核心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以及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和生产过程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与建筑土建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配合紧密,具有工作面相互交换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而在生产进度计划安排、作业安全措施、验收整改等各类生产活动的协调安排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生产过程包括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材料准备、人员组织与调度、施工组织与管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工程合同管理等生产环节。

?实习实训?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针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能力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内容的仿真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分为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和仿真施工区。

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平台,提供设计参考资料,满足建筑供配电计算、照明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型和配置、制图和设计文档制作,提供工艺流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即在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可以完成技术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生产性工作。

仿真施工区可为金属结构仿真建筑房屋,采用金属网孔板与铝合金支架组合房屋模型,在房屋模型内可安装插座、线槽、线管、灯具、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和部件。在仿真施工区完成施工材料、工具、人员组织与调度、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等生产性工作。

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施工技术,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施工训练任务。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以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

以上的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了建筑电气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仿真性要素,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社会职业能力,例如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利用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和教师工作室计划,将企业任务引入课堂。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培养,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实验、实训、培训、竞赛、考证、研发、服务的管理制度,从实训教师管理到实训设备管理维护都有章可循,并建立实训基地长效发展机制,使其成为建筑电气对外服务的平台,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考核与鉴定(如建筑电工证、建筑施工技术员、质量检查员等)等社会服务工作,提升实训的生产性内涵。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2-02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要按照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全部教学过程贯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两个模块是指按照渐进性、先进性原则将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模块的内容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层次是指按实训任务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本实验(培养基本技能),在课内边讲边练,主要包括电器元件的认识、选型、检测、安装和机床控制线路基本环节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6S”管理训练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又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接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维修电工的实践考核奠定基础。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训周教学(培养专项技能),以典型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作为实训工具,内容包括典型机床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模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调试与维护等,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正确对机床故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电气控制线路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编写简明故障检修计划,能熟练运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试车使机床各项功能恢复,并撰写实训报告与总结,从而具备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维护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综合技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改造计划,进行初步设计,将设计后的方案在pLC实训室进行设计验证,对方案进行修订,最后根据方案列出选购元器件清单,然后进行硬件连接、软硬件调试。第四层次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训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又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文件的精神,“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依据课程标准,应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分析、故障检修、设备维护,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提高兴趣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有强有弱,在分组时可有意将他们搭配开,以强带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36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理论考核理论考核占30%,可与技能考核同时进行,考核内容为提出实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分析解答。例如,操作X62w万能铣床,在进行主轴电机变速冲动时,按下变速冲动按钮如时间过长,松开按钮后主轴电机由点动变为常动,对此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最快、最准确地分析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给出的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等。

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占60%,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训中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制定评分标准,着重从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现场的布置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当场打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勤及实训报告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

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3-03

一、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我院作为2008年示范建设的八所培育院校之一,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二)项目意义

2010年1月,广西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14+4”的工业布局及未来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带动百业发展,振兴广西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要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和重点支持专业的数量,更好地发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作用,使其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本地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起到骨干和引领的作用。

二、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经过国家重点培育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定位于服务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面向广西北部湾地区“两资两制”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践行“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校内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和校外实习点为重点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以“校企共担,资源共享”为原则,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骨干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行“1+3”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共赢。“1+3”合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自动化工程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由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与这三类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议事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所涉及工作,分别成立专业人才培养组、教学组织实施组、实习基地管理组、教学团队建设组、社会服务技术组等五个组来承担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门工作组办事章程》来规定和明确各自的权责,从而保证理事分会的各项议题均能得以落到实处。

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校企各方权责利,由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起草并组织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获益分配原则及责任分担方案》,规定校企各方在合作完成的教改、技改、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应遵循的分配原则和承担的职责。如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以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改进、设备维护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积极探索项目股份制等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方可根据各项目来源、软硬件投入情况,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发挥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资源的各自优势,调动起各自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互动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及纽带作用,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岗位技能认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进程,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了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上,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指导理念,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工学交替实施教学,引导、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

2.课程及教材建设。成立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建设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包括“课程开发调研”、“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建设”,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反馈,优化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内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机器人技术、电工基础、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等特色课程及教材。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组来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内容。选聘了具有电气自动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通过共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培养深刻理解职教理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较强教研教改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带头人组合。通过采取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重点提高专任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研课改能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聘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主要参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指导、课程开发等。考虑到企业骨干的工作性质,除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外,还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即“1名兼职教师+院内1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西门子等企业对原有的工业控制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包括电气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单片机应用等六个专项实训室,以及仪表与过程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三个综合实训室地。引进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春茂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实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通过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材、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等不断提升内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组成,选择专业定位对口且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集中的企业合作,试点设立“校外实习点”,主要承担三年八阶段教学模式中第三段(岗位认知实习)、第五段(岗位跟班实习)、第七段(岗位定向实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并考虑生产的周期性,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就学生的生活食宿、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安全教育及预案等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工程师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顺利实施。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校内“工业控制技术中心”和“春茂电气柜装配车间”为基础,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组织相关企业成立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各项服务。

四、骨干专业建设成效

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以挖掘利益共赢点为基础,调动三类相关企业积极性,探索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弹性设计教学进程,创建了“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201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之中,把认证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1年又双双获得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利用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优势,校企合作,创建“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团队教师校企互聘双重身份、管理考核校企双向保障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自治区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学名师奖。

不断深化“1+3”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提供坚实保障。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此基地为基础,每年开展技能与工种培训1200人次以上,承担企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经费达5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73-02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1-334.

[2]王仁祥.常用电压电器原理及其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20.

[3]马志勇主编.常用自动化控制器件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180.

[4]吴勤勤.控制仪表及装置(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7-51.

[5]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00.

[6]赵明主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100.

[7]陈小华.现代控制继电器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1-380.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6

【论文摘 要】现代企业需求高级电气维修专业人才,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电气维修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职业名称为维修电工,其职业定义为: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人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设备显然对从事维修工作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故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 

1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只具有达标性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类似一把尺子,只具有达标性,是按照“标准参照考试”方式进行的,它是以某一个职业中某一个等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职业道德要求等作为标准,检查考生是否达到等级标准规定的要求。难度不是以考生通过率来确定,而是以要求的知识、技能量的特征(掌握多少、反应快慢等)和质的特征(复杂程度)来决定,对来自不同企业、具有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培训,使他们大都能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培训模式,为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参训学员不同的要求,在高级电工培训教学中我们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使培训教学能有章可依,参训学员能各取所需。 

2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模块式 

2.1 模块化的由来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技术开发、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模块式教学(简称mes),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培训目标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 

2.2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四大模块教学 

模块式教学将高级维修电工应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分成四大模块: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行业技能模块、新技术应用模块,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模块:高级维修电工要能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对旧的拖动线路进行改造,利用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设计,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通信等知识,该模块以介绍新技术在电气控制方面的应用为目的,是培训的重点与难点。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例: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设备,并已跃居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首位。

现代工业控制普遍采用plc的必然性:在plc问世之前,继电器控制系统是针对各种控制要求而专门设计的;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要使用大量的控制电器,需要通过人工布线,组装来完成电路的连接,其通用性能差,只要控制要求改变,其控制接线就需进行改动。其二,单个继电器触点数目仅限于4~8对,若控盘线路较复杂,则需增加较多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器件,从而导致控制柜体积庞大,功能局限。其三,由于器件的老化,脱焊,触点的开闭导致的电弧烧蚀、接触不良等现象不可避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导致维修工作耗资费时,若停产维修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鉴于上述缺陷,现代工控采用plc控制也就自然而然,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也大为减少。 plc优越的工控性能亦不再赘述。 

2.3 高级维电plc改造模块的针对性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虽分为应知、应会两大部分,但由于维修电工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尤其可从高级维修电工的应会考试可以看出,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并不是纯粹的操作,而突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各模块教学时要用理论去分析解释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事例进行探讨,提高学员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模块中的课时,是考虑到参训学员有中级维修电工技能等级、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利用在职业余培训的特点计划的,大量的消化和练习将由学员自己完成,教学以讲授为主,指导练习、参观为辅,若有学员想对某一模块系统学习,可增加学时,参加专训班学习。 

总之,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模块化分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学习项目,节约时间,节省培训成本;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器件的准备;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并将模块中的内容公示,还有利于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几批次的运行操作,该模块化教学方式利于提高学员的技能鉴定合格率,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8.10. 

[2] 庄建源.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操作技能考试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核心课程群;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7-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6]徐滤非,胡学芝,吴鸿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1):57-64.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电气控制;实训系统;屏幕

1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校内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校内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相比于实际生产中存在一些差异,导致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此外,电气控制设备的实训是我国维修电工职业鉴定中的一项传统、重要的考核项目,是维修电工工种的一种基本技能,在针对该项目进行培训时,一般传统的方法是指导教师在实训室进行操作演示,由学员跟着指导教师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学员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很可能因为枯燥就对此失去了兴趣。指导教师教学也变得比较繁重。

为了使指导老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电气设备控制项目的训练效率和效果,设计了一种电气控制设备智能化实训及考核装置。学员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对显示屏所显示的被控对象进行实时监测。激发学员对电气设备控制实训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当前实际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最大程度的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岗位人才的需求。

2系统设计

根据多数院校电气设备线路设计及调试课程没有控制对象或者控制ο缶驼攵缘ジ龅缁的现象设计了一套智能化机床电气实训装置。在物理结构上,设计了机床线路操作实训平台,可供多种机床线路配线使用,并设计了完全电气隔离的i/o端口,在智能屏上实现了新颖的工业控制对象,并且通过控制触摸屏可以观察工艺过程,让学者在学习前也可以了解机床电气工艺,以便更好的完成机床电路设计项目。设备集传统机床电气实训和三维动感画面模型于一体的现代化装置,可以通过画面切换选择控制对象。在满足传统电气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多功能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控制对象和智能考核系统平台,结合app教学资源平台,体现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色,实训设备的创意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一流的实训水平。系统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3系统总体示意图

此装置现代化电气实训装置可作为电气类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设备,适用于相关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培训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学员自由选择教学案例,在人机界面查阅教学任务和资料,根据动感控制对象进行实际配线,完成电气安装与调试。三维控制对象和电气线路进行完全电气隔离,保证电气安全,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知识性、职业性、完整性特点。本项目融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开发,具有极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4.实训装置关键技术

该装置本身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被控对象)之间通过电平转换部分实现相互的电平转,可以模拟实际线路连接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实训中控制单元可以采用多种型号pLC进行替换使用,方便不同种类实训课程的需要。显示部分由软件设计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该设计的实训箱整体利用模块化思维,主要部件采用模块化形式方便调试以及后续的维护工作,其主要包括电源部分、pLC控制器部分、屏幕显示部分以及电平转换部分这四大部分。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

(1)单片机部分:是该系统的控制核心。负责整个装置系统的控制、信息的传输数据的处理以及检测按键系统,同时还要控制显示屏的显示,作为主控芯片,芯片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经对比发现选用Stm32F103单片机能够满足本系统的功能要求。

(2)电源部分:该部分为整个系统提供电能,是整个系统装置的能量储存区,为整个系统装置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工作电源采用~220V、~380V及+24V。

(3)电平转换单元:利用光耦以及一些器件组成电平转换单元。

(4)显示部分:根据设计要求,显示部分的作用是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被控对象同时还可以与单片机部分进行通讯,因此采用工业串口屏作为此装置的显示部分。

(5)通讯部分:采用串口通讯与以太网通讯双重通讯协议,满足大部分通讯需求。

参考文献:

[1]郝飞,马前帅等.基于wiFi网络的电子电路故障检修实训装置的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08-109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9

[关键词]profibus实训系统wincc项目教学法

一、课程设计

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提高生产效率则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profi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是为适应市场需要,企业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实用的课程。该课程是以自动线实训系统为载体的,以能力逐步提高为方向。该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岗位,对自动线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之后,确定了该课程需涉及的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共有三个学习情境,14个教学项目。在课程设计方面较以往的重理论附加上机实训的课程不同,本课程是建立在以工厂现实的情景为缩影的自动线实训系统的基础上的,这样即可以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了解工厂的具体情景。教学内容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本课程时间短任务重利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条件

该课程是建立在自动线实训系统的基础上的。自动线实训系统。即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模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训系统是机、气、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加工模块、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材料分拣模块、堆垛模块、立体仓库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综合了机械、电子、自动化、pLC、机器人、典型控制系统及工业现场总线等最新工业控制技术。各模块可以单独自成系统,接收上位机的下载程序并运行系统。各模块也可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机一起构成一条现代加工、现代物流的全自动线。上位机能对自动线上的各模块运行状态进行全过程监控。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训系统是现代工厂实际生产场景的真实缩影。它为实现校企融合,培养企业高技能自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技能实训平台。

加工模块。一个工件加工顺序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尺寸测量模块。一个尺寸精确测量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光栅测量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恒温控制模块。一个恒值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它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质地颜色分检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交流伺服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堆垛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交流变频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立体化仓库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位置控制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三、教学情境设计

为了确定企业的需求和自动化专业方面人才所以掌握的技能,我们针对汽车行业进行了调研。我们走访了一汽大众的冲压、油漆、焊装及发传等主要车间,发现这些车间在电控方面都用了pLC作为主控单元,同时上位机监控和总线技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好所需技能后,确立了三个学习情境,分别是pLC的程序设计、wincc组态软件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每个情境都有具体的项目,如图1所示。

图1课程结构和项目组成

四、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项目准备阶段:确定项目实施方案;(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计划实施,师生共同解决项目运作中的难题;(3)项目评价阶段.项目功能演示,答辩与测评。项目评价阶段,聘请厂内专家及技术人员一起对项目结果、对学生、对教学进行总体评价。老师和专家们一起开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工作任务由传统的课堂教授转变为,设计项目、准备材料、引入课题、布置任务、引导帮助和总结评价六个阶段。学生的任务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收集材料、制定计划、决定方案、实施计划、综合调试、项目答辩六个任务。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以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与社会人性化能力的“项目教学法”来完成课程教学,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他们是主体,老师给与辅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学生们在实际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五、考核方式

1.评价方式

组成项目验收小组,该小组由每个项目组的组长和老师共同组成,对该项目进行测试、答辩和验收。

2.评价过程

(1)学生答辩、自评、互评;

(2)验收作品,并对作品指标进行测试;

(3)提交项目报告书,包括电子版word文件以及汇报验收的ppt文件;

(4)提交学生自评表,项目评价小组给出的评语评分表

3.项目评价评分标准

表1项目评价评分标准(50分)

六、结束语

目前,其它院校还未开设《profi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我们本着新颖、实用的原则来建设这门课程。现有的实训系统和合理的课程项目模块,是该课程存在的特色,也是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建.西门子S7-300pLC应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

电气控制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变频器,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高职教育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特点

高职教育特点决定着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学术性大学与高职大学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之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是因为特征鲜明的“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定位在向区域输送具备高等专业文化水平的高级技能人才上。因此,搞职业教育的人必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和岗位实际能力结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分析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并为此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高职变频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变频器技术应用相关的振兴产业包括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工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等。高职变频技术人才在这些行业里大多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人才。高职变频器应用技术人才主要掌握变频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从事变频器等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工业电气控制及相关行业的高技能力人才。

高职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高职变频器应用技术是理论和实际操作都很复杂的课程,它是电动机、pLC电气控制系统之间的环节。电气控制变频器应用技术的理论知识比较广泛,如物理学,电子技术学,电力电子技术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电力拖动、pLC等等。变频器的实际应用行业及操作更是广泛,包括大多数强电和弱电的技术。如涉及机械制造、矿山、化工、运输、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各类过程控制和速度控制。另外,变频器的品牌较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变频器有不同的设置方法,加上变频器的安装与维护。以上问题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建设好这门课程的关键问题。

高职变频技术人才类型分析

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的关系

理论知识是指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变频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多是相关学科的理论,如电力电子技术理论、自动控制理论、pLC等。这些理论是系统的、有普通意义的知识,变频器应用技术教学完全是利用这些理论,而不是变频器本身的理论。

操作是指人用手活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技能。变频器的操作包括根据现场要求对常用变频器进行参数设置,变频器安装和维护。

应用是指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变频器应用是指将变频技术运用于各种行业和各种工艺过程的电动机控制中。

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是学生专业素质递进的顺序。在实际变频器应用过程中,理论知识是职业技能的基础,操作技能是岗位的要求,实际应用是能力发展的高级水平。

另外,变频器应用技术人才一般要求具有相对广泛的知识结构和岗位技能,因此,变频器应用技术教学对于提高电气控制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据有重要意义。

变频器应用技术人才分类

按培养人才水平来分有下列4个层次:

第1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操作能力,使学生大概了解变频器相关的理论知识,能使用一般性参数对变频器进行基本运行设置,会安装和电路接线。

第2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技术能力,使学生掌握变频器的理论知识,能使用专家级参数设置变频器,会用pLC与变频器组成调速系统实现过程控制。

第3层次:工程型人才,培养设计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变频器的理论知识,能根据不同工程现场要求用设置变频器,能选择、安装与维护变频器。

第4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变频器的理论知识,能够设计和选用变频器,能并能运用工业总线控制各种行业的现场控制。

高职人才培养的应以前三层人才为主,第四层人才需要学生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才能达到要求。从上述特点来定位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知识、应用和操作的关系就是:理论知识为各层人才培养的基础,动手操作为技能型人才,能够设置专家级参数进行现场控制为技术型人才,能够选择、安装和维护变频器为工程型人才,能设计不同行业变频器应用的为应用型人才。

加强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践教学的若干建议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教师不但要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更加重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工作经验和指导学生就业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能熟练设置多种变频器参数,能够现场安装和维护变频器,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工艺过程的速度控制方案。第二,要加强产教结合,充实“双师型”教师的工程实践支撑。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电气控制专业的“双师型”培养培训工作,政府应“牵线搭桥”做好学校与企业的“中介”作用。学校要主动加强师资队伍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锻炼,企业定期到学校搞技术交流讲座。让教师了解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第三,要增加针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权重,用“双师型”标准考评教师,激励和引导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第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培养与引进两手抓,特别要引进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避免引进教师时过度重视学历,轻视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

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要提高实践教学点总课时的比例。变频器应用技术的教学实践证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应在1:2左右,如果说总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应在22学时左右,实践课应在42学时左右。第二,理论知识应尽量回避高难的数学推导,可将结论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如三相异步电动机速度公式n1=60f/p,U/f控制理论,piD闭环控制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直接引用或用简单的图示说明来讲解。第三,理论课可穿插在实践课的前面,不宜时间过长,用多少讲多少。另外,实践教学要有足够多的案例或项目,防止案例单一或简单。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一,要加强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课件能提供变频器应用技术教学所需要的大量的图片、动画、表格、视频等,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一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能够用多媒体的技术将一些十分复杂的内容化为通俗易懂,有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课件内容应多进行定性分析,少进行定量分析;多用图示、动画,少用公式、文字。第二,要加强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变频器应用技术主要实物教学所需的设备有变频器、变频器手持键盘、三相电动机、控制柜、各种仪表以及一些控制台。第三,要加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教学项目,每一实践课要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任务,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第四,要加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将常见的“阶段考核”逐渐转变成“过程考核”,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考核。

搞好校内实训室建设

第一,要通专家论证、职业能力调查准确地将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配置实训室的条件和准备实践教学。第二,要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使实训室满足变频技术相关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室的技能训练功能,加快实训室模拟项目向实际生产项目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三,要进一步探索变频器实训室的运行和管理新思路,使变频器实训室从“模拟训练式”向“生产模拟式”或“校企研发式”提高。第四,变频器的工程应用实践教学是一个难点,除了可以通过实习进行,还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能向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平台。

搞好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校外实习环节十分关键和必要。特别是各种变频器在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应用必须通过校外实训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亲身体验。然而,校外实训是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基础上。只要学校坚持围绕地区现代制造业搞课程建设,企业一定会对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需求,并会积极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就会有充分的机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二,因为变频器是电气控制系统的中间环节之一,所以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践教学应与相关电气控制专业实训基地共享使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电气控制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第三,应建立足够的实训条件,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变频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工艺中的实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