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38

高职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95-02

目前国内对高职本科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是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即什么是高职本科(what);第二是关于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必要性研究,即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本科教育(why);第三是关于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路径选择研究,即如何开办高职本科(How)。

一、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

关于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高职本科教育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相比,其特征如下:第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第二,专业设置基础。高职本科的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要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三,课程体系。高职本科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第四,教学模式。高职本科比较适宜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第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职本科教师队伍建设应将高学历的学科梯队建设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必要性研究

支持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

1.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早在1969年就开始设立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了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学位)证书的制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机会上本科、研究生直至博士学位;在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就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技术教育体系。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乃至更高层次发展已是一种国际共识。

2.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管理不断出现,使生产一线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发生变化,高职专科已很难适应一些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和部门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愈来愈旺盛,人才规格层次也越来越上移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的时代要求,必须通过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积极搭建技术平台,提高劳动者素质。总之,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

3.受教育者对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外在推力。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在层次、结构、质量上的系统化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们教育理念的冲击,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剧和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渴求等,高职学生对于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会的需求愈加强烈。受教育者需要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其学业的连续性、学历与高学位的高层次追求,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

三、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路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目前理论上大约有五种发展高职本科的途径选择。

1.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2.由高职专科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3.通过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的方式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4.遴选部分高职专科院校的优势专业或品牌特色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5.通过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四、文献述评和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以上的文献综述,可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的研究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较多,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的研究较少。针对所有专业的普遍性研究较多,针对某一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性研究较少。二、在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中,对普通本科院校转制或开办高职本科的理论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定位、本科院校进行高职本科的教育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某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对高职专科升格高职本科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化方面,缺乏对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基于高职专科某一特色专业,如何突破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本科试点的研究,则更为匮乏。三、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理论研究较多,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实践设计、高职专科升格本科层次的可行性研究,高职专科特色品牌专业开展本科教育的模式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张弛,张磊.我国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必要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2,(19):43~46.

[2]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7,(24).

[3]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1).

[5]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9(4).

[6]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

[7]李法春.设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8]刘瑞芹,管弦.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22).

高职教育研究篇2

创业教育一词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早在1989年创业教育由经济发展学家柯林•博尔在一次国际教育研究讨论会中提出。他撰写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论文并指出,今后的人才发展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护照,具体包括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以及能够代表人们事业心以及开拓水平的护照。上述三个教育护照组合便形成了创业教育。此概念在凝练形成前期,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便在发达国家率先展开。例如,1947年哈弗大学便设置了创业课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区大学则将创业课程设置为主修内容,由此将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当前,创业课程逐步变成美国各个高校重点训练的内容以及必修的项目,美国四百余所高校之中至少会设置一门创业方向的课程。学生最终走向成功创业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一份美国创业精神排行的学校名单之中,斯坦福因硅谷而名列前茅,麻省理工则以东部硅谷而位居其后。美国这种全国层面重视创业教育、关注师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成功做法值得我国各大学校充分借鉴与学习。另外,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创建了完备的创业课程系统,例如日本、德国、英国等在创业教育层面投入了较多精力,在全面重视下令其实现了优先发展。与欧美国家比较,我国创业教育仍旧停留在创业的初期阶段,这是由于在我国创业教育开展进行的较为滞后。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策划组织了以商业计划为主题的学生创业竞赛,从此,创业教育在我国拉开了发展序幕。2002年,我国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航等学校选定为组织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201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有关积极创业教育的指导文件,明确了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后教育部还制定了实施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出了组织创业教育的有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实践方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大纲相关说明以及规定。2015年,教育部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工作要求,提出各个学校均应开设创业教学课程,可通过必修以及选修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学分管理形成了大众创业的良好环境。在我党与政府的全面重视以及科学引领下,高职学校逐步加入到积极实施创业教育的行列之中,当然效果不及高等院校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同专业教育全面相容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现实状况

(一)教育发展呈现出顾此失彼的问题。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始终是当前我国各个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较多高职学校努力积极组织各类创业设计竞赛以扩充创业教育,然而由当前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程度审视,较多参与创业设计竞赛的学生事实上是跨专业进行的,且设计出的参赛作品呈现出质量水平差别不一的问题。同时,参与竞赛的人数往往不多,无法构成团队合力,较多学生对参与竞赛仅停留在片面了解的程度,没有形成较强的创业精神,欠缺应有的品质与素养。(二)教育发展呈现出顾此失彼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学校没有设置创业类教育课程,即便一些学校设置课程通常也仅仅是将其加入到选修项目之中,负责课程的教师通常从事思想政治研究,而管理创业教育的部门则是团委而非各个专业系部,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例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与专业教育呈现出严重脱离的问题。这在较大层面上会影响创业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导致管理工作同专业系部互相脱离。

三、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

(一)完善课程系统,促进课程融合。从时间层面来说,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虽呈现出时间层面的差异,而两者也均归属整体教育活动,互相渗透与贯穿。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并非培养教育出少部分的企业家或是应对处理就业难题。而是真正强化学生走向社会、离开学校后应对市场风险、接受考验的技能,涵盖创业技能。创业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核心环节,其面向高职学校学生全体开展,因此需要经过课程的互相融合贯通实现全面整合。因此,创业教育应基于专业教育为根本,在实施专业教育的环节中探寻如何在创业教育之中进行切入,需要全面突破以往的划分界限。同时,高职学校应依照自身培养人才工作方案进行课程系统的优化与调配,在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上,设置同学生学习专业互相关联的课程内容。例如,可开设有关创业计划制定、行业法规制度、企业管理经营、团队协作、研究开发新产品、市场营销、风投项目、社会创业方法以及理论等教学内容,扩充课程学时交叉的百分比,促进知识的全面融合。(二)渗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促进渠道相容。高职学校第一课堂教学需要制订严格实施方案以及周密教学计划,清晰各项教学任务,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第二课堂通常需要为第一课堂服务,引领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训、实习活动,这恰恰是高职学校实践性教学特征、培养锻炼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由某种层面来说,第二课堂可对第一课堂实现良好的补充,帮助后者完成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令理论知识合理的过渡转变成实践技能,因而高职学校应对此给予全面的重视。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设置同学习专业关联的创业课程,同时还应积极引领学生应用专业学习的知识提升核心潜能,强化发现、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一些高职学校通过科技节以及举办创业技能赛事使创业第二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并借此构建深厚浓重的文化环境。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应有效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基于第一课堂教学这一重要基础,通过第二课堂进一步开展。

四、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对策

(一)更新观念、强化思想基础。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高职学校普遍将专业教育至于更高的地位,而创业教育仅能次之,甚至一些学校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均可,专业教育则是重点之重点。一些人指出,创业教育仅仅是帮助政府缓解就业压力而制定的缓兵之计,实际上变相的不认同本应承担的职责。通过上述思想观念我们综合审视不难看出,同创业教育在我国经历的发展时期不长以及现实国情密切相关。由于发达地区早期便开始研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史,因此创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赢得了各级人群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美国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热情远远高出我国毕业学生。同时,他们早已在该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麻省理工、哈弗大学创业励志故事使我们感叹与惊讶。为此,高职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由更新观念入手,摒弃以往对创业教育观念存在的错误认识或是歧视性观念,全面充实创业素质层面的相关知识,并稳定思想基础。(二)推动课程系统全面相容,创建稳固桥梁。高职学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没能重视培养他们的创业素养,这便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实践应用技能以及智慧潜能的发挥却较为有限。倘若推动课程系统的全面相容,则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造水平,推动他们将学习的各项专业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际之中。当然,融合阶段中应掌控两个层面内容,首先在专业知识讲授阶段中应引入创业教育,使学生形成更强的创业精神以及敏锐的创业意识,加入训练创业品质的内容,同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另外,高职学校应在激励专业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组织有效的创业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研究,积极开发体现校本专业优势的丰富教学资源,依照学情状况研究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应用教育手段过程中应突破常规,持续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另外,应促进专业教学同创业活动的有效对接。高职学校不同专业应依照自身特征设置个性化衔接方案。例如,高职学校经济专业、金融、管理学科应安排创业教育有关实习实训活动,激励学生思维理念以及积极创业的热情开创小微企业。而高职艺术专业、工程研究专业则应重视成果的培育,积极实现成果的成功转化。(三)积极建立专兼融合师资队伍,强化后盾支撑。高职学校应积极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团队同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全面相容,构建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创业教师人才队伍,专门负责指导不同类别的创业活动。同时,指导教师应具有双师资格,对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给予全程、动态引导帮助,有效促进学生解决制定创意策划、实现阶段目标、分析问题以及评估市场风险环节中的难点问题。根据我国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意见规定,各地区高职学校应配备综合能力过硬的专职创业指导教师,同时应联合不同行业的成功企业家、优秀创业人才在校兼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形成优秀创业教育导师数据库。通过指导教师的专兼融合可体现明显的优势,强化学校同企业的深度交流以及积极沟通,构成互相补充、增强优势的良好效果。同时,条件允许的高职学校应积极把握国际共享、交流的平台,积极参与创业领域学术会议、讨论交流活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进而持续提升教师团队核心素质水平。(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习氛围。高职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历史进程有限,同发达国家比较,学生明显在创业思维、发展态度具有明显差距。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需要至少选择一项创业课程进行学习。由此不难看出,其学校之中将营造出何其浓厚的创业精神。为此,我国高职学校应重视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发展建设,加强引导与宣传、积极开展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应充分借助校园网、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宣传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为学生呈现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分享民间优秀的创客故事。另外,还应在校内成立创业协会、学生社团以及创业俱乐部,为学生们营造丰富的平台,使他们更自由的分享创业经验、交流实践心得,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使学生创业工作意识、理念有效的同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融合在一起,开创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创业项目。高职学校则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尤其在启动资金环节给予全力帮助,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热情。如此一来不仅可开创优良的创业环境,还可辅助学生在真正走向社会后能自主从事具体的创业。

五、结语

高职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一、前言

自从人类迈进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自身的管理。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高职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为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场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学校建构的教学情境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等在其各自的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场。这些场能够在有序的控制下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这种特殊作用又可以在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物态。这种物态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以及角色是能力场的三大基本要素,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以触、味、嗅、听、视等已知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能力场这种无声的方式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场的方式对其他的任何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人们的爱心、善心能够产生亲和的场,邪心、恶心能够产生排斥的场,而好学上进的场往往是通过虚心来产生的,落后的场可能就是由惰性所产生的。对于能力场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不断提高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后天的系统性的修养和训练。挖掘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既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抽象的能力场来完成。

三、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因而其管理机构呈现出多样性,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个人及院校自身。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扮演者引路人的角色,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监督和管理,高职教育处于有序、高效的发展状态,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数量等得到有效控制,各种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职能进一步削弱,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系统性、统一性与自律性不足等各种问题。

(二)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由于受到教育行政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也应运而生,所以它与经济发展机制和行政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却是停滞不前。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如缺乏系统性,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独立性较强,各学院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使管理系统受到约束;缺乏协调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职教育各个部门的沟通较少,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等不完善,制约教育部门监督与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高职教育资源管理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资源,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资事项的,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和控制。在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我国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些院校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随之增加。这样财政负担加重,财政拨款越来越分散,其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职教师大都来自人力市场,整体素质偏低,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能力场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一)宏观对策

1.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前提是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个性化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在办学方面,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管理方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的分级管理相结合;在运行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2.统一职业教育管理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若没了目标,便成为一纸空文。要实现对高职教育的有效管理,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管理,更加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目标的正确与否对职业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制定职业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人自身发展的因素。既要实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国家教育总目标,也应承担起提高公民素质的责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3.完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完善《职业教育法》使教育管理进一步合法性与制度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谋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新突破;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使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健康、快速、协调的方向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师资进行高效管理。4.构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构想。推行校本管理模式,树立经营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校园文化管理,做到真正的以学校为本的管理。设置宏观管理机构,由政府宏观调控,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系统,政府研究机构构成。同时还要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发挥高职院校的价值。

(二)微观对策

1.优化高职院校行政结构。管理结构是管理活动的载体,对以能力场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自身的行政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保证行政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行政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使得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加强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对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决策咨询组织的建设,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教学管理现象的发生。2.整合高职教育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力场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也是要通过课程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高职教育课程还要注重多元化,既符合学制改革的要求,也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样多元化课程才能发挥课程特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之,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能力场的视角出发,就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114.

[2]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34-35.

[3]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82.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60-61.

高职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综述  

   abstract:thepaperfirstsummarizesthelatestresearchadvancesinpeteachersvocationalcontinuingeducationbythenecessity,sig-nificance,mode,coursedesignandappraisalsystem.thenitgeneralizestheconclusionfromstudy,analysestheshortcomingsandho-pingtogivesupportfortheresearchinfuture.

   Keywords:university;peteachers;vocationalcontinuingeducation;review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指对那些脱离传统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在岗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的以扩充和更新知识、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更新与拓宽体育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因此,关注和总结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可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一、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人文主义、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等不同角度论证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文建传、钟海鸥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角色理论分析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自我的角色,并对如何实现角色改变提出参加职后教育的必要性。[1]陈青、黄献国、古雅芬等则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分析知识经济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论证高校体育工作发生战略性转变,认为体育教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2]潘哲浩即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论述了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师德水平、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完善和提高。[3]更多学者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来陈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谈到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张细谦从课程实施看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认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则在于体育教师的实际运作,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体育教师主动的课程参与,同时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4]郭海玲、张建超以体育教师必须改革旧的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为起点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陈作松、季浏在《论新体育课程的教师角色特征》中提出新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角色呈现五个特征,分别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体育促进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研究者.

   黄文仁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空间的拓展》中认为《新课标》为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得的契机和巨大的教育空间.

   归纳众多学者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证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师内在修养:自身思想品质、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示范性行为,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借鉴教育学学科的相关理论,把教师素养与职后教育的重要性紧密地联系并展开论述,研究深入具体,目前都是以理论性的文章来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是外在要求: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的观点新颖并且具有多样性,例如部分文章以知识经济给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带来的变革为背景对职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刻的探讨,提出体育教育工作者是技术熟练的高智力者,并需要掌握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要求将体育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发展出新的体育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观点。目前职后教育是体育教师外在要求的研究主要以横向开展论证,论述范畴广阔,兼有多学科交叉进行研究,研究现有成果较多,也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从体育课程改革引导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视角来陈述职后教育深远意义的文章虽然比较多,但大部分文章是伴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而提出,近三年中该类研究的文章快速减少,该相关研究进展有停顿的趋势.

   二、关于不同区域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实证的研究  目前,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研究(周宏、朱建军,2008);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调查(刘建,2008);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调查(康连、袁际学、陈艳松等,2008);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廖建媚,2004);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培训体系构建(张萍萍,2008);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研究(万一春、储龙霞,2008),分别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项结构等论述各自省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存在合理,表明体育教师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裁判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黄帝全和梁峰对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较中也反映了相同的结论。[5]在不同省份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中,普遍认为参加职后教育人数较少,职后教育效果不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出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后教育的支持力度。上述被研究的地域省份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和中部,说明地域性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实证研究较充分。目前尚未发现有不同区域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对比研究,而对比研究更能剖析不同地域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学现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区域职后教育特点等方面内容,清楚地分析职后教育各方面实施的优劣性,因此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区域性的对比研究有待开展.

   三、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  “模式”是系统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最早在教学论领域使用“模式”这一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概括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模式”是指根据观察所得加以概括的框架和结构,是围绕某一主题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提供的一种完整结构。[6]“职后教育模式”即指在职后教育过程中,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目前研究根据不同的媒介为主体提出的模式有:(1)网络应用模式,是借鉴诺尔斯成人自导式学习模式理论原则和传统培训模式的经验和局限,遵循可行性原则构建而成,指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集讲授、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模式,界定在完全型网络教育应用层次,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基本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2)课程本位模式,即以高校为主,以体育教师获得高一级学位为目的培训;(3)教师本位模式,即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体育专业协会为主的培训;(4)校本培训模式,即由体育教师任职的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7];(5)协作方式的培训模式,即以地域划分或者以体育专业划分的培训活动。[8]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的模式有:(1)自主发展模式,导师带研究生的教育方式,对骨干体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方式重在培养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能力;(2)读书指导法,组建读书班,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整个教育过程以读书为主线,配备指导进行导读,重点和难点由指导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辅之以课堂讨论,以便大家能够对所读的内容及时理解、领悟;(3)专题研讨模式,运用专题研讨的形式,组织骨干体育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两个问题;(4)跟踪教师模式,采用集中学习与跟踪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方针,动员授课教师、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学员所在单位的老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对学员进行形式多样的跟踪教育活动。[9]112-113还有以科研为中心提出的模式:(1)课题开发研究模式,让受训的教师直接参加课题研究与开发,包括参研、自选科研课题,推广科研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等以实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2)科研推动继续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借助科研项目或科研活动推动体育教师的学习钻研.

高职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教师教育

近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将是幼儿园里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良好能力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前提。因此,应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以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期求生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后期稳定阶段。首先,在前期求生阶段,即教师刚入职时,为了获得其他教师以及校领导的认可而投入大量精力去塑造自身的形象。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职业竞争上,对教学投入不足。其次,中期发展阶段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常常会将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后,到了后期稳定阶段,教师一般不会有职业竞争的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动力,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2.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测性量化、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有效教学策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聘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师指的是具有饱满教学热情和良好教学方法的教师。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由教师的精心教学、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环境决定的。只有教师、学生、环境三方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

1.观念素质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胜任未来的工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培养学前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帮助准幼儿教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事业观。2.知识素质结构。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规律。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提升学生幼教技能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将来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3.能力素质结构。高职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教师可通过短期培训和假期实践等方式收集教学案例,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课程。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路径

1.教学反思——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主要渠道。《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求得进步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品质。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做到:第一,他人理论与自我理论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当学习教育专家的教学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与幼儿园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反思与创新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种反思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师的教学体系。2.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教育就是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职责、职位的综合教育,它有特定的内涵,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于教师教育的观点如下:首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和幼儿园管理等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真正使教师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从事学前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资历深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学生。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有必要建立相关规定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有动力、有机会去充实提高自己。例如,修订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成绩由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组成,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强调教师过去的表现与未来发展的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再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可相应地提高课时费。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各项待遇,有利于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优秀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加分。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幼儿园需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技能实践、教育观察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幼教工作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结构探析[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4).

[2]王丽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3).

[3]于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4]王燕.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郝颖.论“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

[6]王立敏.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7]许优.高职院校准学前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读天下,2016(14).

高职教育研究篇6

>>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路径选择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监控的几点思考如何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强化教育管理研究浅析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改进研究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探析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研究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浅议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演进研究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研究(1980—2012)基于tQm的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浅析民办高校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方法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榜样教育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王子云.浅议教师的人格示范效应[J].科技资讯,2012,(16):157.

[4]

[5]

ResearchonimprovingtheQuality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

CHenHai-yuan

(She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Fushun,Liaoning113122,China)

高职教育研究篇7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思想教育教师队伍不规范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教师队伍体制不完善,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主要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存在着专业任课教师兼职思想教育教师的现象。另外,高职院校缺乏专任的思想工作辅导者。高职思想教育教师本身素质的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提高教育水平。

(二)高职思想教育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的传统宗旨就是培养社会应用技能型人才,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院校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技能和专业的培养,着重定位在培养学生社会生存的技能,而不够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精神层面的培养。在重技能轻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模式下,形成了高职思想教育的边缘化、形式化,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日易凸显。学生如果在学校接受不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步入社会后可能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弥补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教育空缺。因此,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制定科学、规范的思想教育学科发展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道德素养,为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教育手段不恰当

1.教学方法单一化。思想教育的课堂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2.偏离实际化。思想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思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3.内容陈旧化。思想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时代性,没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课堂内容已经失去解决现在问题的价值,教材没有与实际问题接轨,理论也没有与实践融合。4.缺乏创新化。高职思想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难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创新力度,改善教育思路和形式,整合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二、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教育方法低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凸显高职思想教育的无力

网络在校园盛行,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可以张扬个性,还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各方面的熏陶,朝着多元化和前卫化发展。学生思想的多元发展体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课堂权威化的思想灌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院校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又显得相对薄弱,导致院校思想教育的无助,造成教育的低效性。

(二)院校教育和现实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如今高职院校面对的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接受的现实教育往往会多一些,因此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现实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而不去相信课堂中教师传授的东西。正是由于现实教育和院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很难开展。另外,针对社会中道德风尚的败坏和不良风气,课堂教育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现实问题。这就让学生课堂接受的思想教育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隔阂,让学生对如今院校教育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和怀疑,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顺利进展。

(三)社会价值观的取向误导了学生思想教育

学生作为思想的先锋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既有新时代学生的朝气和活力,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无知。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和谐因素的干扰,误入歧途,形成拜金、功利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使学生摆脱金钱、利益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较低。

三、新形势下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的途径

(一)在思想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以身作则,用自我感染学生和熏陶学生。高职院校应该从整体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并将其传达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在院校的引领和支持下,高职院校才能树立一股道德之风、品质之气,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使思想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性。

(二)思想教育中拓展教学视野

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要打开校门,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进行更多更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比如,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应加大课外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脱离束缚的课堂,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践,从而开阔视野,感受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得运用,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教育中加大改革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快速的发展,对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思想教学模式创新的力度,让高职思想教育变得更加有效。高职院校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避免浮夸,同时借用网络、媒体等有效教学方式,创新方法和内容,让学生的思想教育变得丰富、有趣。

(四)在思想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风尚。企业中的优良职业道德,比如爱岗敬业、团队合作意识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因此,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思想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去,利用校企合作、冠名班等机会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接受企业的思想教育,通过企业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变得更生动、具体、有效,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四、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和渗透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知识引导和渗透教育相融合的途径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不会只是相信课堂中的思想理论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调研、访谈、讨论的途径了解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模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处在一定的虚拟场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思想教育,掌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拟教育的方式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另外,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中还要渗透多样化、多形式化的教育内容,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音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显性和隐性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了公开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隐性教育,这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潜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体会思想教育,在专业课中隐藏思想教育的内容,公开的专业课程成为隐性思想教育内容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和感染。

(三)静态和动态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知识灌输,而更要注重实践和学生的主动性,即做好思想教育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在课堂的静态教育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参与性、主动性,通过认知、行动合二为一,静态与动态教育相互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将静态的理论应用到动态的实践中去,两者相辅相成,静态理论规范实践,动态教育指导理论认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理论探讨课的形式让学生同时接受静态教育和动态教育;还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上的思想教育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四)整体和个体教育相融合

高职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毛越华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高职教育研究篇9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汽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高职院校因与社会结合的更为紧密,比高等教育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氛围、学生就业观念、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国外院校尤其是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经验,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推进创业教育的六个对策。推进创业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指导能力;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制度。

[http://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5)04?0057?05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创业教育已引起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刘来泉指出:“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比高等教育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因为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结合的更为紧密,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有更多贴近社会接受实践的机会,而创新离开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认清形势,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转变办学思路,制定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中。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创业活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而我国则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比美国晚了将近20年,创业教育被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就更晚。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由于起步晚,推进慢,创业教育正式进入课堂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强烈的阵势,多数高校也只是组织一些创业报告宣传活动和创业竞赛,尚未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创业教学还处于讨论认识和试点阶段,而试点工作仅仅在本科院校开展,只有零星的几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从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

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个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更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从而使创业教育仅停留在形式。

涉及教改,学校热情不高。创业教育要真正纳入教学体系,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涉及的层面广,比较复杂。对大多数高校来讲,总的教学课时是固定的,要开展创业教育,就要增加创业课程,这势必要对教学计划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课时进行调整,因此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而且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需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一般的学校来讲,创业教育还是口头说得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创业教育要真正纳入教学体系还需时日。本科院校的热情都不高,更何况高职院校[1]?

此外,对创业教育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成可用的教材很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少;二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大多数老师没有创业的经验,空讲理论知识学生根本不愿意听。

(二)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由于从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是学生努力奋斗的最终目标。学生们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仍然持有传统的就业观念。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不愿意去尝试创业,宁愿去等待那渺茫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试图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使他们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树立只有自主创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2]。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缺乏

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教育,它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而高职院校真正具备这两项条件的教师非常缺乏,通常是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没有创业经验,而有创业经验的人员不在教学岗位上。目前各高职院校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市场营销和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还有就是担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而这些老师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讲起理论知识来因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略显枯燥和乏味,学生们的兴趣明显不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适当的派一些年轻老师去创业一线兼职,甚至有计划的鼓励他们去创业实践,或者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3]。

(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大多只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开设的形式比较单调,大多只是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仅有的创业实践活动也只是组织一些创业计划大赛,而这些大赛也仅仅只是活动而已,顶多获得一些物质和精神奖励,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真正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含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操作类和创业实践活动类五种内容,而大多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仅开设前三类课程,而对于后两类涉及到创业实践的课程都没有开设,没有形成培养创业型人才目标所需要的课程体系[4]。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

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开公司,这不现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用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产生强烈的创业愿望。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就要非常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除了课堂上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分析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外,还要组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创业的乐趣。可以小范围的组织一些创业计划竞赛,将他们的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出商业计划书,再由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对十分优秀的作品老师可以出面联系进行市场运作。也可以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做一些市场调查,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使他们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改变他们传统的就业观念,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或者用自己学院创业成功的真实案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产生信心,师哥师姐能做到的自己也同样能够做到,或者直接将他们请回学校现身说法,与创业成功的校友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激发他们创业的激情。

创业心理品质,它与人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方面,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培育创业心理品质,就是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克服没有目标、缺乏恒心的消极心态,通过培养创业品质的积极实践,让学生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迎接社会及人生的挑战。

成功的创业者都要求具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创业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市场是变化莫测的,因为信息失灵或判断失误都可能对创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心理素质差的人意志消沉,无法从创业失败中自拔。但心理素质过硬的人不会沉迷于一时的失败,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弥补损失,因此他们最终都能顺利通过创业低谷期。在作者访谈的汽车行业的老板中,大多数在创业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业初期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他们也失望过,彷徨过,但最终他们战胜了自己,没有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而是在充满荆棘的创业道路上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指导能力

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注重理论水平轻实践能力,注重引进理论教师轻调入实践教师,注重师资的数量轻师资质量的问题。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而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业实践中获得。因此,要想创业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1.加快学院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步伐

创业教育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具有创业经历或企业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无疑是最佳的人选。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从行业企业引入众多人员,但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很少再有人符合双师型这个称谓了。因为虽然他们都是来自企业,但缺乏创业经历,也不曾有过企业管理的经验,因此他们与双师型这个称呼已经名不副实,也就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再培训,使他们从心里接受这个新鲜事物,自身首先树立起创新创业的理念,才能培养出创业型的学生来。同时也要鼓励年轻教师利用节假日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创业实践,积累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

2.引进兼职教师

由于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创业知识,还需要创业实践能力,专职教师很难满足全部要求,因此有必要从校外聘请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和政府官员等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还可以聘请从自己学院毕业后成功创业的本校毕业生作为学生创业导师或开创业报告会。因为是校友,同学们在听他们做报告时更能激起他们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树立他们的信心。

3.培训现有的教师队伍

因为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而创业教育也是近两年才在高校开展,因此多数年轻教师在学校没有机会受创业教育的熏陶。因此,要想让他们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他们自身必须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就培训方式来说可以采用正规授课式培训、沙龙式培训和企业体验式培训三种[5]。其中正规授课式培训在创业教育初期采用的较多,因为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教育,他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灵活、创新和互动。对于受传统教育熏陶的教师如果不接受这种培训,很难真正领悟创业教育的独特授课方式;沙龙式培训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自由交流讨论,创业热情和灵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企业体验式培训是让教师深入企业,通过与创业者的接触获得创业知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积累教学经验。就培训内容来说,有课程内容培训和教学方法培训。课程内容培训就是让教师接受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如营销、管理、金融等。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教师才能将创新创业贯穿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学方法培训就是使教师掌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技巧。创业教育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业的激情。

(三)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和提高创业能力,学校要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来设置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开展创业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手段。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学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已有的教学体系中,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入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之中。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创业核心课程,多数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了几门选修课,而少数几所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合理的创业课程计划应是选修课和必修课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创业类别来选取对自己有用的课程。而采取必修课的弊端就在于有些学生根本就对所学的某方面知识不感兴趣,而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又没有开设,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创业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应侧重不同的内容。一年级创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他们提前做好创业的思想准备,并确定好创业目标。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创业所需的优良品质。三年级的任务主要是尝试创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创业经验,要通过各个年级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创业素质日益成熟和完善。应该将这些创业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尤其是像企业家素质、创业头脑这些培养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课程应该放在第一学年进行,便于从一入学就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也便于学生在假期进行一些创业实践。除了必修课,学校还应该再开设一些选修课,便于全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选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为出发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的课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选修课吸引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引起“创业热”。选修课的选择范围比较广,可开设《小企业的经营之道》《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企业财务基础》等课程。

此外,对于工科类专业要重视技能训练,在创业教育上更多的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操作性极强的创业设计、案例教学与企业运营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汽车专业,针对汽车后市场的巨大创业商机,可以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课程,比如汽车美容、汽车钣金喷漆等实践性课程。如果实践条件达不到,部分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学校应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这是创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体验式培训、团队训练等有效方式,融合理论讲解与实战演练,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让大学生能自如地吸收最新的企业管理策略,并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使企业家精神和情商在创业课程中逐渐养成。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的实际操作,能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既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虽然任何竞争都仅极少数的胜利者,但失利者仍可从这个经验中获益匪浅。

(四)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将创业教育融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此外,还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对某一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指出一些本学科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最前沿的资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及创造心理的形成。同时还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发育。

以汽车专业《汽车营销》这门课为例,如果老师仅仅讲一些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那学生即使考试能得一百分,真正到了4S店也未必能销售出去一辆车。汽车营销注重实践,讲授这门课时就应该区别于其他的一些专业课程,可在简单进行课程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进行模拟实战演习。具体可按学生感兴趣的车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一个学生扮演汽车销售顾问,3-4个人扮演顾客。销售顾问可对车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顾客对车的动力、外观、安全等提出自己的问题,销售顾问负责回答,最后由老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模拟销售,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与实践紧密得结合起来。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渠道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的教学作用,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业教育不仅体现在创业课程中,也要渗透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先渗透、再结合并逐步强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五)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同外界的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创业构筑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在下企业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企业的运作,与企业的管理层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够亲身感受真正的企业精神,在更真实的舞台,更富有实践经验教师和先进的技术设施的帮助下找到空间。实习时间一般安排一个月到半年。在基地指导人员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领,形成自己将来创业的基本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合作还仅仅是浅层次的合作,要想实现双赢必须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即企业不仅要提供实训场所,指导学生实习,还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建设,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行为规范,使学生一毕业就具备一名优秀企业员工的特质。这样既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又让学生具备了就业上岗的竞争优势。而学校则应承担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还要及时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与资讯,帮助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

(六)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制度

高职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生命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段红鹰(1962-),女,江西抚州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翻译;邵惟瑛(1980-),女,上海市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吴碧宇(1969-),女,江西临川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

课题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教育维度”(编号:YS0126115)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吴碧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77-03

一、生命教育简述

自1968年美国walters提出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以来,该理念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接受,并在实践中确立和推广。生命教育源于美国,之后扩展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随后影响到英国、德国、瑞典。我国台湾、香港、澳门较早引入生命教育并开展实践。国内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把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探索生命意义、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实现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价值。狭义的生命教育则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及一切自然生命。实施生命教育“是希望弥补显性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忽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害社会的工具。”[1]所以,生命教育希望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要能拥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在自我尊重、自我要求、自我反省下,将自己的生命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我。

各国(地区)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皆有着重,但根本宗旨和解决之道则却存在相似性——即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集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力量,多渠道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二、国内外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适应性。它既可以是一门独立学科,也可通过提示和渗透,来展示生命教育之内涵。因此,学校通常开设生命教育显性课程,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渗透是可能的,生命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使学校生命教育变得更有成效。更重要的是,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它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2]。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在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大力提倡和践行。我国香港也于1999年鼓励教师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台湾在小学阶段采取渗透方式进行生命教育[3]。

国内的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近年来也受到广泛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学相继开展了研究与探索。部分成果已经面世,主要探索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4-6]。

当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蓬勃发展时,高校的生命教育研究也悄然兴起。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情感、经济、课业、就业等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甚至人生,以及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肆意践踏、扼杀他人生命的现象频繁显现。比如,2008年9月30日-10月11日,南京高校3名大学生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痛苦的心理体验,而只有8%的大学生会寻求帮助;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此外,马加爵现象、药家鑫现象,“富二代”、“星二代”践踏他人生命的现象,都让人感叹生命状况的危机、生命意识的淡薄和生命行为的失范。加大高校生命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缓[7-10]。当前,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研究主要表现为,拓展显性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主要途径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设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生命教育讲座,或在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医学等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过,随着学科式生命教育渗透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功之后,许多研究者也开始鼓励在高校探索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许多学者建议要加强学科渗透式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力度。不过,这类研究并没有关注那些与生命教育没有显性相关的学科,比如高职英语教学[11-13]。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研究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研究生命教育渗透问题,始于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鲜见于高职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纵观当前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多以探讨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居多[14-17],少量研究关注了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关系[18]、教师角色[19]等问题。很少有研究关注,生命教育渗透与英语教学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现有的研究归纳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1.已有研究,关注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对大学关注较少;

2.研究内容集中在英语课堂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上,较少涉及生命教育渗透与英语教学效果、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已有的策略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模式基本一致,都是关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多数研究没有凸显英语课堂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中西文化交锋的重要阵地这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主要特色;

4.已有的研究以理论推衍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少。实证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补充,比如,调查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程度就能更好地帮助制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措施。

虽然研究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较大成就。但是,由于基础教育对象与高等教育对象在身心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强调舒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灵动变更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些无不体现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探讨生命教育渗透问题仍然十分有必要。而且,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对象,而这一关键变量的变化将影响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师生角色、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估模式等常量在内涵上的变化。这样,中小学英语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实用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时空和学科优势。就时空优势而言,作为大学里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学生数量可观、学习科目较多(精读、口语、听力等)、学习时间充裕(至少一年)、学习场所灵活(课堂、网络教师、语音室等)。这些都是其他基础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学科优势而言,高职英语教学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因此,作为西方文化对华传播的重要窗口,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主要媒介之一,高职英语包含着实现生命、成就生命、点亮生命的各种基础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跨文化层面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充分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拓宽他们理解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应对紧张的英语学习,适应社会。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教育既是世界课题,也是中国新颁布的一项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内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双基”教育、80年代的“能力”教育,90年代的“情意”教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生命”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入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毕竟,教育回归生命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研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问题,所展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表现在时代性和政策性。其次,这一研究也将有助于生命教育理论隐性模式的建构,丰富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同时,还可充实当前学科教学和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拓阔、加深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维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命教育渗透,可增强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个体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点燃教师教学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08):84-87.

[3]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9(02):74-77.

[4]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31-33.

[5]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钟恩富.生命化音乐教育的使命及其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76-181.

[7]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2007(01):148-150.

[8]吴菁.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87-88.

[9]韦庆辛.关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173-174

[10]陈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J].教育评论,2011(02):27-29.

[11]赖雪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5(01):29-31.

[12]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3]庞兴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蕴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46-47

[14]黄华.生命视野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5]李福荣.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5(08):59-61.

[16]赵玉民.生命化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58-62.

[17]赵玉民,崔铁刚.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