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成型工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51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1

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与绿色陶瓷的发展………………黄宾(8.1)

西班牙建筑陶瓷概况与启示…………………………黄惠宁(9.1)

2009年建筑陶瓷发展形势分析………………………黄宾(11.1)

中国墙地砖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黄惠宁(12.1)

研究与探讨

溶胶凝胶法制备锆-钴高温防氧化粉体…………王建昌等(1.1)

蓝晶石对矾土基低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性能影响………单玉香等(1.5)

一种耐酸砖的制备方法……………………………田小让等(1.8)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曲面板的生产工艺研究……于志永等(2.1)

以铝矾土为原料制备高档瓷球的研究………………韩君等(2.4)

广西坭兴陶的Sw0t分析……………………………王宁等(2.6)

al2o3/a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侯铁翠等(3.1)

陶瓷粉体粒度对pZn-pZt/pVDF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徐合等(3.4)

枧田瓷石化学与矿物组成及其工艺性能研究……李小红等(4.1)

SiC/al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万春锋(4.4)

高性能纳米杂化抛光砖防护液的研究………………黄月文(5.1)

al2o3/tio2纳米复相陶瓷的增韧机理研究…………娄本浊(5.4)

仿黄金光泽釉的研究…………………………………董伟霞(6.1)

Bi掺杂Ba0.6Sr0.4tio3陶瓷的研究……………………王厚山(6.4)

陶瓷专业教育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业发展的影响……王宁(6.7)

论都昌发展陶瓷产业的可行性……………………伍妍菲等(7.1)

陶瓷抛光废料对多孔陶瓷砖气孔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谢代义等(8.5)陶瓷墙地砖粉料压制成形机理及其Cae分析的探索研究

………………………………………………………汪刚等(8.10)

建陶产业力量分析及结构调整方向初探……………陈凯敏(9.7)

核化及晶化温度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孙元元等(9.12)

烧结工艺对CaZr4p6o24陶瓷性能的影响…………韩龙等(9.16)

几个陶瓷概念的辩析………………………………马养志等(10.1)

热处理对Li2o-al2o3-Sio2微晶玻璃的影响………邓伟强(10.5)

晶化时间对mgo-al2o3-Sio2微晶玻璃相转变及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王峰等(10.9)

马龙塘瓷石的化学与矿物组成及其工艺性能研究

………………………………………………………魏红兵等(11.4)

二氧化钛水热合成单分散立方形貌pZt粉体………颜学敏(11.7)

铟填充Skutterudite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热电性能

……………………………………………………刘桃香等(11.11)

α-Si3n4与γ-Si3n4、α-Si3n4混合粉体超高压烧结的比较研究

…………………………………………………………姚怀等(12.8)

多层陶瓷电容器用BSZt纳米瓷粉的制备…………陈杰等(12.13)

复合定型相变储能材料Sio2/na2So4的性能研究……王芳(12.17)

含低α相氮化硅粉料的烧结特性………………江涌等(12.21)

环保与节能

陶瓷企业能耗计量的探讨……………………………徐建国(1.10)

清洁生产与陶瓷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颜东亮等(1.15)

实施清洁生产、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是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郑晓梅(2.9)

陶瓷企业如何走出节能的误区………………………李家铎(2.13)

“煤粉气化燃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杨富茂等(3.8)

建筑陶瓷绿色化研发与展望………………………郑树龙等(3.10)

超高压微雾加湿系统在陶瓷行业的应用……………刘文东(4.7)

再探湿法球磨工艺的节能途径………………………韩复兴(5.8)

利用四会本地劣质原料生产二次烧内墙砖…………韩复兴(7.4)

利用飞天燕尾矿研制中温瓷器………………………黄玉銮(7.8)

试论瓷砖快速烧成技术在日用陶瓷中的应用

…………………………………………………………詹树荣(8.14)

陶瓷企业生产现场环境降温的方法及应用…………刘文东(9.20)

陶瓷窑炉的节能技术……………………………曾令可等(10.12)

高分子型复合陶瓷浆料减水助磨剂的研制与应用

……………………………………………………吴宗华等(10.16)

陶瓷企业对“三废”和“危废”管理的效果分析

………………………………………………………郑晓梅(11.15)

生产与应用

超宽体低热值燃气节能型辊道窑的工艺技术研究……柳丹等(1.19)

电熔生产陶瓷熔块…………………………………陈修成(1.22)高温釉料组成对Co-Si宝蓝色料发色影响的研究

…………………………………………………………翟新岗(1.25)

浅析微粉抛光砖中间裂纹缺陷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

…………………………………………………………王满生(2.17)

陶瓷坯体螺旋挤出成形的螺旋纹缺陷及其解决途径

…………………………………………………………蔡祖光(2.20)

炼钢电炉除尘器用陶瓷滤件的简介…………………韩以政(2.24)

如何提高二次烧内墙砖产品的釉面平整度………谢志军等(3.12)

谈微晶玻璃熔炉的烤窑工艺………………………韩复兴等(3.15)

无铅无硼金属釉的研制及其生产实践总结…………冯飞等(3.20)

日用瓷杯把手开裂的原因分析……………………刘新平等(3.23)

挤压成形大规格陶瓷薄板的生产工艺………………陈迪晴(4.9)

渗花砖阴阳色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谢志军等(4.14)

陶瓷釉用黑色的研制及工艺控制…………………秦威等(4.17)

瓷片辊筒印花产品的色差色号控制…………………毛旭琼(4.21)

球石的耐磨性能及其对球磨工艺技术和经济性能的影响

………………………………………………………蔡祖光译(5.12)

法蓝日用瓷的生产技术探讨…………………………詹树荣(5.17)

石膏粉质量的简易鉴别方法…………………………王同言(5.19)

ZHRK-Ⅱ型卫生洁具辊道窑的研制与使用…………李向宁(6.9)

一种日用微晶陶瓷的生产方法……………………周桂欣(6.11)

中温裂纹釉的研究……………………………………洪兆凯(6.16)

中温颜色釉的研制…………………………………洪兆凯(7.12)

视触觉结合的陶瓷造型设计………………………张洪等(7.14)

陶瓷工艺技术对陶瓷灯具的影响…………………饶爱君(7.17)

辊道窑窑压不稳问题的解决………………………李振中(8.17)

浅谈内墙砖的不透水工艺…………………………毛旭琼等(8.19)

pDm系统在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的运用…………王颖等(8.21)

色釉基础釉的研究与探讨……………………………郭素玲(8.26)

陶瓷FDm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张洪(8.28)

釉面外墙砖底釉的研制与应用………………………林志江(9.23)

机械性面裂的分析……………………………………刘向东(9.26)

日用陶瓷能耗的统计和计算方法………………黄振豪等(9.28)

高温刚玉-莫来石棚板的生产与应用…………周会俊等(10.19)

变频器在陶瓷行业高压柱塞泵上的应用…………欧瑞(10.22)

快速一次烧成全生料亚光釉的研制――常规原料下12#白釉的分析

……………………………………………………戴铁建等(11.18)

洁具高压注浆成形坯料粘土成分研究的新进展

……………………………………………………蔡祖光译(11.20)

熔块膨胀系数测定时制样方法的改进……………毛旭琼(11.24)

内墙砖不透水工艺的研究………………………戴长禄等(12.24)

铸造用泡沫陶瓷过滤器的生产工艺…………………王霞(12.28)

薄胎工艺瓷的研制…………………………………严权坤(12.31)

水晶瓷片“凹釉”缺陷的分析………………………张跃风(12.34)

机械与设备

高效节能内燃烧式热管的创新设计…………………陈仰鑫(2.26)

陶瓷浆料除铁器的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严锦荣等(3.25)

陶瓷墙地砖模具类型与分析………………………向卫兵等(3.29)

pLC在全自动隧道窑上的运用………………………梁善良(5.22)

多级油缸的结构分析………………………………张俊豪等(6.20)

西式琉璃瓦的自动生产线介绍……………………谭利军等(7.20)

带式输送机尾轮部位的改进与应用分析……………张跃进(7.25)

基于复合控制的液压位置控制系统及matLaB仿真

…………………………………………………………黄卫华(8.31)

焊接机架颚式破碎机的开发及可行性分析…………张跃进(9.30)

自动瓷球等静压机的发展及现状…………………刘光海(10.24)

陶瓷抛光机磨头主轴的模态分析………………程洪涛等(11.26)

经营与管理

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分析……………蔡清龙(8.36)

“景德镇瓷器”原产地保护制度的缺陷分析

……………………………………………………陈莎莉等(11.29)

陶艺纵横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女性表达方式…………………吴海燕等(1.27)

浅谈现代陶艺语言……………………………………吴正辉(1.29)

清代景德镇瓷器人物粉彩的传承与发展…………张俏梅等(2.29)

浅谈现代陶艺的本位语言……………………………孙圣国(2.33)

论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人文情怀………………………李新青(3.33)

浅析现代陶艺的艺术形式…………………………周瑶等(3.36)

艺术陶瓷在现代家居空间中的运用………………齐皓等(4.23)

浅谈墨西哥古代陶器和中国原始陶器……………高扬等(4.26)

浅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弊端…………………………王洪运等(4.31)

从社会性看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张亚军(5.26)

民间青花的“片面之瓷”……………………………袁晓莉(5.29)

论民族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余靖(5.31)

从军持造型的演变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张亚林等(6.24)

陶瓷装饰中吉祥图饰的发展例说…………………谢志明(6.27)浅谈潮州手拉坯朱泥茶壶的发展与探索……………罗晓芬(6.32)

浅论陶瓷雕塑的“刀”法………………………………陈响(7.27)

浅谈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张文兵等(7.28)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居中的独特魅力………………刘颂莉等(7.31)

新时代的陶瓷艺术设计……………………………许静等(8.41)

论宗教文化与石湾陶艺发展的关系…………………李小艳(9.33)

陶艺传情――论石湾陶瓷的形神艺术………………庄阳(9.37)

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历史流变及其地域性特征

………………………………………………………毛文青(10.26)

浅谈女性形象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钦冯燕(10.29)

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张伟(11.32)

复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黄海红(11.36)

浅谈唐宋元明清陶瓷装饰中的凤纹………………吴蒙蒙(11.40)

浅谈图腾崇拜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袁洁(12.36)

陶瓷青花装饰与民俗的融合………………………熊青珍(12.39)

屋脊民俗风情画――论石湾瓦脊公仔的艺术

………………………………………………………李健敏(12.42)

知识讲座

论广东陶瓷行业的原产地名称保护………………胡充寒等(1.32)

陶瓷材料成形工艺的研究新进展…………………崔静涛等(1.36)

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吴思华等(2.35)

陶瓷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方法………………唐志阳(4.34)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李栋等(4.37)

我国陶瓷色釉料与添加剂专利技术的新特点和发展动态

………………………………………………………鄢春根等(4.41)

佛山陶瓷行业的商标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对策……胡充寒等(5.33)

高岭石有机插层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崔超等(5.36)

烧结法制备YBa2Cu3o7-δ系列超导体的研究概况

………………………………………………………王爱霞等(5.41)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况学成等(6.34)

陶瓷材料硬度表示方法的探讨………………………王霞(6.41)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佛山建筑卫生陶瓷持续发展

…………………………………………………………向玉兰(6.44)

尖晶石型Limn2o4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王姝瑛等(7.33)

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新趋势…………………………周源(8.43)

日用陶瓷低温快烧技术的发展现状………………林衡等(9.39)

纳米wo3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研究……………黄荣(10.33)

浅淡肌理在陶瓷首饰中的运用……………………李昕迪(10.37)

玻璃/陶瓷体系低温共烧陶瓷的研究进展

……………………………………………………陈兴宇等(12.43)

专家门诊

关于“羊皮砖”的装饰工艺手法等…………………孔海发等(1.41)

关于加入石英能否提高抛光砖白度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2.39)

关于委托第三方进行产品生产现场质量监理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3.39)

关于陶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答疑等……………孔海发等(4.44)

关于解决素烧釉面砖出现裂纹或炸坯的答疑等

………………………………………………………程春明等(5.44)

综述生产瓷质无釉亚光砖的工艺方法等…………孔海发等(6.47)

谈坯料混色的工艺方法等…………………………孔海发等(7.38)

关于清洁生产审核中陶企污水排放标准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8.46)

关于干法造粒工艺在陶瓷行业应用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9.43)

关于生产微粉抛光砖出现色差的解决方案等

……………………………………………………孔海发等(10.40)

渗花抛光砖产生中心裂纹的原因探讨等………孔海发等(11.44)

关于佛山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依托单位的答疑

……………………………………………………孔海发等(12.48)

专利信息

一种电绝缘陶瓷件自动压制成形的模具等…………………(1.44)

一种碳化硅泡沫陶瓷太阳能空气吸热器等…………………(2.42)

一种微波介电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等……………………(3.42)

混合式陶瓷燃烧器及其用于制备燃烧器炉头火盖的陶瓷材料等

………………………………………………………………(4.46)

硼氮陶瓷纤维先驱体的制备方法等………………………(5.46)

一种陶瓷加工表面损伤的检测系统等………………………(6.50)

碳化硅陶瓷耐磨结构件及其制造方法等……………………(7.41)

一种提高Ba0.5Sr1.5na0.6K0.4nb5o15陶瓷压电常数的方法等

…………………………………………………………………(8.48)

一种碳化铝铬陶瓷粉体的常压合成方法等…………………(9.46)

陶瓷生产节能减排生产工艺等……………………………(10.43)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2

关键词:汝瓷艺术当代陶瓷艺术

一、汝瓷反映的审美风尚

在陈文平的《中国古陶瓷》一书中指出,“弃定用汝”与宋徽宗个人的审美爱好有很大关系。在《南宋官窑》中提出了“弃定用汝”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有关――宋人在哲学上选择了尊崇自然和倡导秩序的儒教性理学说,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提出“存天理”而“去人欲”,追求简洁质朴的风尚,在艺术上则爱好苍古之趣。宋朝的理学思潮,折射到汝瓷艺术风格上,就是讲究细洁净润、色彩单纯、趣味高雅,追求内在韵味。汝窑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以釉质、釉色取胜。其御用品大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做工精湛,釉层蕴润,如冰如玉,光亮匀净。其独特的淡天青釉色,优雅而具静谧感,这种色调正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宋人以简洁为美的观念在绘画、建筑、家具中,以及陶瓷的色彩和器形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二、现当代对于汝瓷艺术的评价研究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元代以前,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基本是崇尚自然,‘以玉为本’。”所谓崇尚自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以自然界中的自然事物为蓝本,像五大名窑所追求的“借玉喻瓷”的天然效果,像宋人“斗茶”文化中使用的鹧鸪、玳瑁、兔毫,以及木叶等名称,无不是出自自然之物;二是在陶瓷制作和烧造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装饰痕迹的出现,讲究的是自然造化,追求的是鬼斧神工之“窑变”的天然艺术境界。几百年来,人们对陶瓷艺术本质美(自由至上)和“以玉为本”的理想追求,逐渐被少数民族的霸气色彩和人工装饰技巧掩盖和代替。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汝瓷是崇尚自然、讲究自然造化的宋代瓷器之一。汝瓷的瓷器中,就釉色来说,是以天青色为主,也有天蓝、粉青、淡青等。这些颜色在小林重顺的《色彩心理探析》中,做了详细的心理解释和分类。将中国的陶瓷色彩做出了时代划分和形象特征分析,宋代的陶瓷色彩为清秀、理性、优雅。我们知道青色在色彩中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那么,众所周知,蓝色的天、海,绿色的草或者青色的草都能让人想到自然。蓝色高雅纯净,象征着和平、永恒。绿色代表宁静、和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汝瓷的釉色是归于自然,而且是和谐、宁静、自然的,不再将色彩做到亮丽,而是将青色趋于温润,清澈但又不失单调。

三、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现状

黄宗贤在《贯穿百年的精神之恋――中国现代美术“新传统”初探》中写道:“那些乏味的造型、媚俗的画面却被人称为‘栩栩如生’的现代陶瓷制品,它以不可动摇的身份占据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主导地位,误导人们的审美趋向,这说明了当代大众文化艺术素养的低下。经常看到一些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的瓷器大花瓶、大茶壶,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幌子的掩盖下,透露着一股轻浮的炫耀和张扬之气。对比宋人作的小花瓶、小茶壶,谦逊而含蓄,却让人动情,让人爱不释手。后者的感染力是有分量的。造型艺术的分量感,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体积的大小。”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雅致、含蓄的宋代审美特点也迎合了当代审美的某种需求。这种审美可以用“素养”一词去形容。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写道,“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职工有7万余人,城市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是陶瓷工人。这种繁荣是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弥补不完善的体制和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没有创新的设计。因此,要提高我们陶瓷的国际地位,需要靠民族的审美文化的提高,这个提高的前提首先要求设计者对现代设计思想的真正认识,并能在稳健的技术基础上做出设计的创新。”“窥一斑而知全貌,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的日用陶瓷上反映出来的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现代陶艺作品的整体水平。大多数陶艺家的作品水平是和他们国家的日用陶瓷水平成正比。”而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民族陶瓷现在的状况并不是真正的高品质、高素养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其一,通过这个行业,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存在的某种浮躁现象,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反映并受到社会的影响。其二,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陶瓷有独特的整体风貌,也独具每个历史时期或地方的特色,因此,这些优秀的传统一直被我们自认为广阔的思想所蒙蔽,而丧失了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其三,目前从事制作的陶艺师,多数人还处在一个技艺精湛、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还很有限的状态中。有些浮躁的社会气氛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又影响了市场,市场则影响着陶瓷事业的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趣味、需求等都在不断提高和扩大,现代汝瓷生产也在不断创新,却远赶不上当代审美和生活的需求。因此,认识到这块国家瑰宝的现世发展,需要有更多文化和艺术的细胞植入,需要更大胆的创新。

杨永善在《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写道,“其实,从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认识,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装饰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陶瓷装饰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作者分别从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完整的求全意识、不断完善的造型程式、富于诗意的造型韵味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的造型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文中说到,“要继承传统的陶瓷艺术,首先是要认识传统陶瓷艺术。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陶瓷艺术的转型,接通传统与现代的路径,尽量减少转型中的困惑和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意识有别于西方,也有别于现代。”

总之,结合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汝瓷造型应在比例、对称、和谐、韵律、旋律、节奏、线条、色彩、造型、明暗等方面去塑造现代陶瓷的美感。在造型创作中采用中国古代的纹饰,并对中国传统元素和文化进行再塑造,使作品既呈现了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时尚美感。

参考文献:

[1]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0.

[2]小林重顺.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编.色彩心理探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3]邓禾颖,唐俊杰.南唐官窑[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4]蒋永平.色彩审美显现论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6:第12卷,第3期.

[5]马东.装饰造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J].四川美术,1994.

[7]杨永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J].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9.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3

关键词:结晶釉德化陶瓷艺术创作

德化是我国有名的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瓷在中国陶瓷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性和技术性都具有典型性。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德化瓷一直以白色见长,有“中国白”的美称。近几年,德化瓷继承传统并大胆创新,在瓷土配方、成型以及窑炉温度等方面研究试验,获得了崭新的工艺,攻克了德化瓷在陶瓷釉料使用方面的难题。随着人们对结晶釉本质、特性以及烧制工艺的掌握,其在陶瓷烧制中的运用愈加普遍,德化瓷更是利用结晶釉提升了产品的艺术性。

一、结晶釉概述

1.结晶釉概述

就目前的研究分析看,结晶釉指的是在陶瓷制品烧成冷却时,釉内处于饱和状态的某种物质能够自然析出晶体的一种釉。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源于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我国古代的结晶轴是高温铁结晶釉,宋代已有成熟的兔毫、油油滴等结晶釉品种;清代的茶叶末、铁绣花等益发精美的结晶釉,熔质除铁外,还有锌、锰、钛等。结晶釉的晶花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大的肉眼能见,小的需要用显微镜分辨。在具体的陶瓷烧制过程中,利用工艺可合理控制晶花的分布。

2.结晶釉的特点与优势

结晶釉能够在陶瓷烧制过程中被普遍利用,与其特点和优势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结晶釉是所有艺术釉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为丰富、形态最为复杂的釉种之一,在陶瓷烧制过程中施加结晶釉,陶瓷制品的变化会更加显著。另外,结晶釉本身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图案不需要人工设计,却比人工设计图案更加绚丽,而且其图案具有唯一性,所以每一次烧制都会产生不可复制的产品,这使陶瓷产品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有了明显的提升。简而言之,结晶釉的利用提升了陶瓷制品的特殊性。

二、结晶釉在德化陶瓷创作中的应用

结晶釉在德化陶瓷中的应用对德化瓷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分析其应用可以为德化瓷创作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和参考。

1.结晶釉在德化陶瓷中的应用效果

从目前的实践应用分析看,结晶釉在德化陶瓷中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德化陶瓷以白色见长,创作者在创作德化瓷时巧妙地施加结晶釉,素雅的德化瓷会有更为精美的品花。由于白瓷的质地、色彩和光泽效果比较突出,在应用结晶釉的情况下,原本就独树一帜的德化瓷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其艺术感染力会显著提升。简而言之,德化瓷本身就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结晶釉的施加,使德化瓷产品的色彩、整体效果等更加突出。所以,从艺术的角度看,施加结晶釉的德化瓷艺术性更强,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更为突出。

2.结晶釉应用的问题分析

在德化瓷的创作中,结晶釉的使用丰富了德化瓷的创作方式,提升了其艺术感染力。对德化瓷创作中的结晶釉施加进行具体分析,需要注意三个显著的问题:其一,在利用结晶釉时要重视瓷塑艺术的整体性。要从形体、纹饰、材质以及工艺结合的角度考虑,保证瓷塑作品具有统一、整体的审美特征。其二,在结晶釉利用过程中要做好“釉艺处理”的协调性。具体而言,创作者在做釉艺装饰时要确定一个主调,并在主调的基础上实现釉艺装饰的协调,使过于强烈艳丽、素淡无味的情况可以得到改善。其三,在利用结晶釉时要注重刻与填、雕与塑、镂与堆等雕塑技法的展现。通过技法表现,将结晶釉的优势和陶瓷工艺结合,使陶瓷产品本身的表现会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会更强。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4

关键词:陶瓷茶具造型装饰革新

一、陶瓷茶具与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载体,也是人们生活中饮茶的主要器具。随着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个性化审美观念需求,人们对陶瓷茶具的品相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单一的沿用传统器物造型和装饰的陶瓷茶具设计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及消费观念,而玻璃、塑料、纸等其他材质制作的茶具也使陶瓷茶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做到陶瓷茶具在造型和装饰画面上的与时俱进,寻找最能展示陶瓷自身材质语言和独特茶文化魅力,已成当代茶具设计和生产所必然面对的课题。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多元化是当今文化的总体体现,信息时代,工业大生产的水准线等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使陶瓷茶具的设计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笔者认为研究现代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要以其造型和装饰画面为主要突破点,通过分析历史上各个时代陶瓷茶具造型和装饰画面的设计理念,调查产区传统陶瓷茶具的工艺流程,了解传统陶瓷茶具造型和烧制方面的优缺点,结合现代美学理念,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时尚陶瓷茶具。

二、对当代陶瓷茶具创新设计的思考

茶具的发展演变离不开所存在的年代和使用者,其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陶瓷茶具,在造型和装饰画面变化上是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性和必然依据。如唐与宋的饮茶方式不同,陶瓷茶具造型和画面装饰在继承前朝器形的前提下也进行了大胆改进和革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使陶瓷茶具的造型和画面装饰变化多样,尽显时代文化气息。明代中期紫砂茶具兴起,是陶瓷茶具在原材料上的一次革新,相应于这一革新,其茶具的造型和装饰手法结合当时的文化审美理念和紫砂陶泥的天然率性,制作出新颖别致的紫砂茶具造型,展现了中国陶瓷茶具制作的精湛的工艺。紫砂茶具因原材料的特性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优点,为紫砂茶壶的推广增加了市场选择优势。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使斗茶之风得以兴盛,更使茶具和茶文化达到历史的高峰。

第二方面,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促使了陶瓷造型和装饰风格的改变。传统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秉承了中国古代美学和儒释道文化思想,如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器以载道、道器并重、应物象形等,造型路线以圆形为主,讲究对称与协调相统一,尽显了中国古代陶瓷茶具精湛的制作工艺。但是,这一类型的陶瓷茶具设计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也只是满足个性审美的一类需求而已。陶瓷茶具的造型和装饰随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业大生产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简练、美观、大方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形式,陶瓷茶具造型风格的改变自然会冲击到其装饰形式。如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考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理念,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考虑陶瓷茶具产品与人体尺寸、形状及用力大小是否匹配,强调陶瓷茶具产品的使用方便是当代设计的一大重点。

第三方面,西方审美理念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油画、现代陶瓷和其它艺术形式在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使陶瓷茶具的装饰艺术的革新成为必然。当具有西方审美理念的现代陶瓷茶具――流线型风格、太空型风格、未来型风格的陶瓷茶具开始大量进入我们的视线时,产生了各种讨论、研究、尝试。不论是认为“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过于单纯追求奇、险、怪等标新立异的手法,造成与国情和人们的欣赏习俗格格不入”的观点,还是“滚压成型、实心注浆等成形工艺,使一套套陶瓷茶具变成了‘机器零件’”的观点,及对“盲目追求各种所谓现代几何、动感、意念等风尚,使陶瓷茶具设计陷入了本末倒置的潜在危险”的观点,都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一个成熟的陶瓷设计者应该在这种种的碰撞中去尝试、研究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陶瓷茶具,丰富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风格。

第四方面,现代陶瓷茶具在其造型和装饰画面上的设计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消费心理,还必须兼顾适合产业化生产和现代工艺的要求。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陶瓷工艺技法上也有了更多的发展,艺术家们通过陶瓷制作工具的革新,如泥料、釉料和色料的革新,窑炉、工具、设备等变革,提高了现代陶瓷茶具的烧成和制作表现手段,丰富了陶瓷茶具的装饰和造型,使现代陶瓷茶具风貌各异。所以对现代科技的关注,不只是注意翻新陶瓷茶具的造型和装饰手法,还应涉及到增加现代陶瓷茶具的新功能和潜在价值,这也是推动现代茶具设计发展的一种尝试。

三、当代陶瓷茶具的革新

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对现代陶瓷茶具具有重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茶具的材料、造型与装饰、烧制工艺,并形成了具有传统手工味的紫砂茶具和机械加工成型的瓷质茶具。如图2景德镇生产的法蓝瓷茶具,高超的制作工艺与独到的审美相结合,被赋予了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图5的青瓷茶具则将自然界的树根和杯底进行结合,传达出自然和谐之美;图6的茶具设计在造型与装饰手法上都独具魅力。日本的茶道发展促进了茶具的不断革新,个性审美特色的茶碗更是将茶道演绎得淋漓尽致。赏茶具、嗅茶香、闻茶味、观茶色、品茶汤,在茶文化受到社会热烈欢迎的市场背景下,现代陶瓷茶具的新颖创意更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品位的需求。

当代陶瓷茶具在造型和装饰设计上革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茶具的造型与装饰画面创意如何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审美需求;第二,茶具产品在材料、肌理、工艺上如何打破成规、推陈出新;第三,如何进行茶具产品性能与人性化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日用品的健康、环保的理念;第四,陶瓷茶具在彩绘与烧制技术的创新应用。

总之,革新现代陶瓷茶具造型与装饰画面是时代所需,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满足现代人审美理念的转变所需,也是西方审美理念与东方文化碰撞下的必然结果。设计出符合当代多元文化元素的陶瓷茶具,是陶瓷茶具在众多材料茶具中独树一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冯绍华,邓俊英,冯绍文茶文化与陶瓷茶具设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

[3]卢海超.浅谈现代陶瓷茶具的人性化设计.[J].2010年第18期.

[4]周光云.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装潢设计.2007.44-46.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5

关键词:高温色釉彩绘技法亚光颜色釉

引言

中华红釉修改“铮骨傲梅”瓶(清香满乾坤)高30厘米,作为我国陶瓷彩绘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傲尽寒霜透铮骨,芬香馥郁惹人醉的文化性和工艺美,成为文化符号之一。“铮骨傲梅”瓶介绍:“兹瓶以高温色釉施绘,是于1330度高温还原焰烧u而成,萃集绘、刻、堆、填等诸多工艺於一身,面目臻臻,予人满目琳琅之感。中华红釉发色鲜悦目,光澄若镜,骄灿若阳,虽明丽亦不艳媚,热火邈不张扬,炳炳麟麟,莫不懿哉。梅枝虬干俱以窑变花釉为之,黟黑若铁,苍劲嶙峋,兼之白梅皓洁似雪、历历鲜目,真乃富丽雍容之雅阁陈设也。”

1、陶瓷彩绘的工艺技法特征分析

我国传统的彩绘主要有:彩绘、粉彩绘、颜色釉等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的彩绘体现了我国陶瓷文化和技法的成就。陶瓷彩绘其瓷器细腻、胎骨晶莹;青花清新、高雅。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颜色青翠欲滴,永久保持。陶瓷彩绘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受到了中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常见的彩绘工艺有:手绘、贴花、印花等三种形式。手绘的陶瓷,其画面表现的生动活泼,属于陶瓷中的珍品。贴花的彩绘陶瓷,图样非常清晰,而且有着统一的规格。印花的陶瓷,其线条简练、画面非常规整,整个陶瓷的纹饰丰富,品种全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通过使用色釉作釉料进行具体形象和内容的表达,成为重要的创新技法。综合装饰指的是使用各种类型的坯、釉、彩等类型的材料。通过喷、涂、绘、刮等手段,创造出崭新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装饰艺术。其特点为“形式多样,灵活,互为补充,映衬,各臻奇妙,蕴含丰富”。综合装饰就是利用各种坯、釉、彩等多种材料,运用喷、涂、绘、刮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崭新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装饰艺术。其特点为“形式多样,灵活,互为补充,映衬,各臻奇妙,蕴含丰富”。

2、陶瓷工艺彩绘技法制作过程分析

2.1绘制装饰图稿

陶艺的装饰,为了准确地描绘形象,可用铅笔或红、蓝墨水打轮廓稿,待定稿之后再用颜色釉或陶瓷颜料进行装饰,用陶瓷釉料进行装饰时,不可随便修改。

2.2按稿绘制步骤

根据绘制用的颜色釉特点及色泽,可先用较薄的色釉画出一个大体的画面。先把颜色浅的花瓣画出,然后再用黑料画出主干和梅枝,当画面上色绘制定稿后,就可以逐渐加厚。

2.3颜色填绘

较薄的色彩画稿确定之后,可用色釉一遍遍地加厚,不能在一个地方反复迅速填厚,必须在第一遍干透之后再上第二遍,否则容易造成所填部分的釉色产生剥落,俗称缩釉。每一种色釉所呈现的颜色与厚薄有关,经验告诉我们,白釉厚度一般要求在0.5~0.7毫米之间,花釉底釉一般在1至1.5毫米之间。但花釉所填部分的表面应该呈粗糙状为佳,不可呈光溜溜平整状。因为花釉由于涂抹得愈粗糙不平,烧成之后愈产生变幻无穷的肌理效果。

2.4面釉填涂

底釉涂画完成之后,可在底釉上一次将花面釉涂好,一般要求所画部分上部可把面釉画得稍微厚一些,下面薄一些,因为花釉的烧成都会向下流动。这样当画面较厚的部分流到较薄的部分,就会较好地呈现理想的均匀状,也可保持画面轮廓的完整。当画面所有颜色釉填涂完成之后,就可以用黑料将梅花的花蕊画好。然后根据整体布局的需要,在空白处落款、绘印以及加一些点缀补充之物,例如小鸟之类的飞禽等。整体完善全部装饰结束之后,再用带色的瓷泥做成绳索,按作品的需要有变化地粘接上去,所粘的绳索不能在湿的时候拉得太直,要给它的收缩留点余地,否则泥绳一干,就会断裂。

2.5煅烧

在烧之前,必须在装饰好的作品上喷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以免在搬移时破坏或弄脏釉面,俗称“色脏”。烧成温度一般在1330℃左右,约10个小时。在烧制作品之前要了解窑炉的性能,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3、陶瓷彩绘激发制作的注意事项

陶瓷彩绘注重整体感的把握,评价一个完整的陶瓷彩绘,主要看这件陶瓷彩绘作品是否明快、层次分明。一般情况下,常用的彩绘装饰是以衬托为主要手段,借助次要纹样对主要的纹样进行有效的衬托,通过暗部来衬托明部,通过叶茎来衬托花朵,通过景来衬托人物,以远衬托近等等。在进行陶瓷彩绘纹样的衬托处理的时候,如果不加以推敲思考,就会主次不明,从而零碎杂乱。

陶瓷彩绘要按照不同的瓷质,不同的陶瓷造型,使用不同的美化手法。并且彩绘装饰要保证器型的美,一定要与瓷器型协调,而不能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在陶瓷彩绘中操作者特别应该注意陶瓷彩绘颜料与水墨画油画等其他画种颜料的不同,陶瓷彩绘,无论是x上彩还是x下彩,都要经过窑炉烧制,以保持色彩的亮丽和永久,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颜料或色剂会发生化学反应,色彩会发生改变。这是陶瓷彩绘装饰和其他种类彩绘的不同之处,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彩绘工艺作为我国宝贵的艺术形式,对引领艺术潮流发挥了重要的意义。陶瓷彩绘艺术是我国社会文化符号的一种表现。通过陶瓷彩绘艺术,人们能够以陶瓷和艺术的魅力,来传承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艺术活力。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条件下,陶瓷艺术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件。因此,在应用陶瓷工艺彩绘技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彩绘技法的研究,提升陶瓷工艺彩绘的创新程度,以更好地发扬我国的陶瓷文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庆华.陶瓷彩绘与中国画创作心得[J].景德镇陶瓷.2009(04).36.

[2]潘文锦.浅谈名贵颜色釉的发展[J].景德镇陶瓷.1985(02).42.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6

【关键词】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规律;分析应用

引言

在我国璀璨的陶瓷文化艺术长河中,青花瓷一直以它那种蓝色的美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青花瓷具有干净纯美之感,我称之为“少女之美”,明代青花瓷以独特的构图和文化底蕴被世人所熟记。在现代陶瓷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但是创新必须要以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的研究发掘潜在的深层文化意义。

一、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概述

要论及到青花瓷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但是青花瓷并没有在唐代得到发展,而是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主流,唐代青花装饰彩绘多为植物纹,少数为动物纹,唐代青花瓷装饰色彩明亮而鲜艳,但是工艺粗糙。同样的事还有我国宋代的青花,宋代青花瓷的装饰具有花色较之唐代青花深的特点,颜色是暗蓝色,工艺和胎体粗糙。直到蒙古族统治的元朝,青花瓷得到较快和大规模的发展,元代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元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青花虽然不及唐代的颜色鲜亮,但其装饰彩绘构图和绘画技巧极具特色,多数狮首纹和如意朵云纹都是根据器物的形态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候元代的青花瓷装饰还出现了更多狮子海马和瑞兽以及一些小说故事的题材绘画,独具特点。这些特点都为明朝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青花瓷装饰色彩鲜丽,在装饰构图上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构图,画面显得古韵诗意。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明青花瓷器图案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盛行,画面构成上也如国画配诗题跋。

二、明代青花瓷彩绘与中国传统文化

明青花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明代青花瓷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明代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明青花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明青花瓷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明青花瓷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明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分析意义

我们研究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主要目的是启示和指导现代设计的陶瓷艺术发展,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分析主要是构图以青花瓷泥胎的形状为主,构图与器物造型相似。我们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器物之中,通过对宋代陶瓷色彩的分析就是我们对文化的分析,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无疑不体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器物之上,而这些器物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瓷,在国外他们把我们的陶瓷叫做我们国家的英语。这说明我们被世界认识的是陶瓷文化,如何将陶瓷文化尤其是陶瓷色彩文化运用到这国际大市场在其中发展创造就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是大清帝国固步自封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倡导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呢?准确的说怎么才能让国际客商买我们的工艺品或者是商品呢?文化,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站稳站稳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我国文化中发掘设计灵感。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发现明青花瓷是艺术作品无形的传播,明青花瓷能够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得到宋代艺术的积累,丰富艺术创作主体人文特征的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交融是设计的主要形式,本文提示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在现代设计中的某些发展规律和趋势,意在抛砖引玉,引发设计理论界及设计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人们的眼光聚焦中国的传统工艺,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传播文化和带给观者美丽的艺术品,用自己的思想表现作品,赋予艺术品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7

关键词陶瓷成形技术,陶瓷装饰技术,陶瓷烧制技术,陶瓷灯具

1引言

技术是造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综合利用的结晶,其工艺技术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形容景德镇瓷器“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详尽节目不能尽也。”其中,“过手七十二”就是指从泥料的开采到烧炼出瓷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多。陶瓷灯具因其独特的陶瓷工艺区别于其它灯具,所以,在陶瓷灯具的设计过程中,陶瓷工艺技术的影响力不得不加以重视,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陶瓷成形技术对陶瓷灯具的影响

陶瓷成形技术从古代的手捏成形、泥条盘筑、轱辘拉坯逐渐发展到现代的注浆成形、滚压成形、干压成形等等。每一种成形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手捏成形,比较自由随意;泥条盘筑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就已经产生,是把泥坯制成长条形,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盘筑成器形;轱辘拉坯,即手工轮制法,是把泥料放于转动的上,用手拉坯制成,操作起来方便快捷;注浆成形,即石膏模制法,是将所制的器形用石膏翻制成外模,再将坯料浆注入石膏模具的内部,最后利用石膏的吸收功能脱去石膏模、取出成形器胎,这种技术适合复杂器形的制作;滚压成形、干压成形技术,是利用现代机器将坯料进行机械加工成形,这种技术效率极高,适合制作具有现代感的器物,造型简洁明快。

丰富多样的成形方法为陶瓷灯具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制作繁复的造型成为可能。设计者应当充分在多种成形技术中加以利用、选择,同时也要注意,成形技术的选择会影响陶瓷灯具的照明和使用功能,成形方法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制作的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价格和销售。

图1中这件注浆成形的陶瓷灯具,由外模和内模两个模具共同翻制而成。灯外部的造型(包括鸳鸯戏水的浅浮雕装饰)由外模完成,左上方椭圆形孔洞由内模完成。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高超的注浆成形技术,要大批量生产这种灯具产品是非常困难的。

图2是一组陶瓷灯盏,共六件。这组灯具呈盏(碗)形状,无灯座,低。碗底盛放蜡烛,在外的烛光通过泥浆之间自然产生的空隙散发光线,可以产生斑驳的光影。这组灯具共有制模、泼洒泥浆两道工序,在运送和烧制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开裂和变形的问题,成形率较低,烧成后薄且易碎。这种似碗状的造型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生产,因制作简易、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于普通人家。与唐代长沙窑的碗形灯不同,这组陶瓷灯盏不便于移动,使用空间小,不太适用于有年幼孩童的家庭。

3陶瓷装饰技术对陶瓷灯具的影响

陶瓷装饰技术包括釉上装饰、釉下装饰、色釉装饰和综合装饰几大类。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贴花、刷花、喷花、描金、电光彩等;釉下装饰是在素坯上制好纹饰,然后罩釉放入窑中烧制,如青花;色釉装饰是用天然矿石或人造氧化金属为着色剂加入釉中,入窑烧制后使器体表面呈现五彩斑斓的装饰效果;综合装饰是釉上和釉下或与低温色釉结合以及绘画、剔划、堆贴、雕刻、镂空等装饰手法的综合利用,斗彩就是通过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加彩使器物色彩鲜艳、装饰精美。

丰富的陶瓷装饰技术能够带来丰富的艺术效果,陶瓷灯具因此而格外与众不同。综合化的趋势也使现代陶瓷灯具的装饰技法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图3中这组陶瓷灯具就是使用镂空手法进行装饰的。镂空的装饰技法很早就已经出现在陶瓷灯具中。古代陶瓷灯具镂空的图案一般为传统纹样,而现代陶瓷灯具的镂空图案千姿百态。现代陶瓷灯具中,镂空的陶瓷灯罩主要起装饰、释放光线以及柔化光线的作用。镂刻在泥胎半干状态时最容易进行的,这是由泥的特性决定的。坯体不宜过厚,过厚的坯体不易镂刻,而且镂刻之后形成的宽截面会影响陶瓷灯具的透光性。镂空的面积最好不要超过坯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一,镂空图案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表面,这样可以减少烧成时坯体塌毁的风险。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的装饰技法,有白地蓝花和蓝地白花两种,装饰纹样多为花草鱼虫、飞鸟瑞兽、人物故事等传统纹样。元代烧制成熟的青花器,改变了陶瓷灯具以单色为主的局面,开创了彩瓷的新天地。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素有“青花贵永宣”之说,这个时期流行青花缠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图4)。这件青花烛台上层台座由上到下分别饰有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联接两层台座之间的支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下层外壁的八面绘有八组缠枝花纹。烛台的主体纹样以缠枝花纹为主,构图疏朗,纹饰线条流畅,由上到下纹饰达七八层之多,但给人感觉层次清晰,构图搭配比例匀称。这件青花瓷烛台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有晕散现象,类似中国画在宣纸上形成的墨晕。若隐若现的晕点,使灯具越发显出古雅沉着的韵味。

4陶瓷烧制技术对陶瓷灯具的影响

陶瓷的烧制技术,是陶瓷灯具成形的关键。泥土通过火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成为一种新的材料――陶瓷。精巧、奇特的灯具坯体只有经过烧制,才能成形而被人们使用。青花绘制的精美花纹,只有罩上肥润莹洁、白中闪青的釉汁,入窑进行烧制,才能产生幽净明快、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陶瓷灯具表面绚丽流畅的釉色变化也只有通过窑火的煅烧、窑温的控制才能够得以实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陶瓷的烧制技术从露天土窑烧制逐步发展成气窑还原烧制、电窑氧化烧制。在柴窑中烧制的坯体,不施任何釉汁也能产生让人惊叹的色泽;苏打窑可以给陶瓷灯具的表面带来自然淳朴的装饰感。陶瓷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为陶瓷灯具开创一条创新、环保之路。

5结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手工技艺、机械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个阶段。手工技术使陶瓷灯具的造型装饰性强,富有亲和力,感性的成分较重;机械生产的陶瓷灯具产品关注成本,强调大量与快速,讲求经济效益,产品的形式规格整齐划一,简洁而具有理性;利用电脑进行陶瓷灯具设计,设计时随意自由、操作时准确迅速,但造型多少有些呆板。

陶瓷工艺技术的种类与条件直接影响了陶瓷灯具的形态,在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对陶瓷灯具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对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陶瓷灯具将会在纷繁的灯具品种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孝岳.工业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0

2许平.造物之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3

3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8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审美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建筑的设计和欣赏角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单纯的使用价值向着优美的审美价值转变,建筑装饰相关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本文主要从现代瓷砖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瓷砖与建筑艺术结合以及瓷砖的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简要介绍了瓷砖的概念、分类及其制作工艺,其次分析了瓷砖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再次从瓷砖的形态、图案、色彩、造型及表面肌理研究了瓷砖的设计。最后拓展了瓷砖艺术设计的新发展,为现代瓷砖艺术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瓷砖的概念、分类及工艺

瓷砖的概念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形成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的建筑或者装饰的材料,总称为瓷砖。

瓷砖的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混合而成。根据不同的标准,瓷砖的不同的分类,按照用途不同可分为:外墙砖、内墙砖、地转、广场砖;按照成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干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那么根据烧成过程又可以分为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的瓷砖;根据施釉的情况可以分为有釉砖、无釉砖;依据吸水率的程度还可以分为瓷质砖、细瓷砖、陶质砖等。

瓷砖的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如下:原料进行球磨――均浆――喷雾干燥――粉料仓――压制――干燥窑――施釉线――烧成窑――抛光――打蜡――挑选产品分等级。

3.瓷砖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建筑的环境一般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对于建筑内环境来说,瓷砖由于占室内的环境面积较大,所以非常影响室内设计的总体效果。瓷砖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适应了室内设计与装饰的发展需要,被睿智的设计师运用于各种不同的室内环境,创造了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室内陶瓷艺术瓷砖的设计,通常可以体现相关室内装饰设计者或主人的个人风格,因此在室内的瓷砖的风格对于人民的欣赏水平非常重要。

对于建筑室外瓷砖艺术来说,建筑外环境是室内环境的外延,也是人们视觉可以感受、身心能够体验的物质空间,是由众多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除了城市中心广场等重要场所可以运用陶瓷的砖外,许多公共绿化地带也可以运用陶瓷砖塑造各种环境小品,如校园绿地、生活小区,这样的环境空间与人们的心理距离更近。这些好的环境小品,时刻会激发人们遐想的灵感,产生共鸣并让人民赏心悦目。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装饰设计,瓷砖都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此瓷砖的设计非常重要。

4.瓷砖的艺术设计

瓷砖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制作工艺的创新,二是艺术设计的创新。下面从5个方面讨论下瓷砖的创新设计:

1)瓷砖的形态设计。首先是瓷砖的尺寸设计,一般以来瓷砖都150mm×200mm规格,随着人们居住面积增加,以及对简单简约风格的追求,瓷砖的尺寸应该需要更多的规格,其次是瓷砖的形状,传统的瓷砖以平面瓷砖为主,主要以长方形为样式,为了形状的新颖,应该要出现方格、倒角、或者磨边的处理,使瓷砖有立体的感觉,而非枯燥的平面。2)瓷砖的图案设计。瓷砖的图像也应该冲破传统的单色或者纹路图案,应该根据时下的流行,设计漫画的图案适合广大年轻消费者,花卉图案适合爱花人士,甚至人物或者融入中国的元素使瓷砖图案更加多元。3)瓷砖的色彩设计。瓷砖的色彩应该是多种色调,可以满足大范围人士的喜爱,另外建筑卫生用的陶瓷产品一般都采用颜色釉,在满足瓷砖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欣赏的美感。在瓷砖的颜色使用上,一般黑色、深蓝、暗红等深色的使用能使相关建筑的风格显得凝重沉稳。浅色的瓷砖则有利于扩大视野的空间。耐看的纯白色,只要配以各色饰线和花片加以点缀,便能带出明快、时尚的感觉。因此瓷砖的配色也非常重要。4)瓷砖的表面造型。瓷砖一般都给人以冰冷和僵硬的传统面貌,2007年安博陶瓷推出了面包砖和棉花糖砖,拓开了瓷砖表面造型的设计,近年来,陶艺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些敏锐的陶艺家,将现代陶艺尝试着向建筑与环境艺术领域拓展,探索现代陶艺表现的新形式,以瓷砖装饰饰面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室内外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艺术发展潜力。5)瓷砖的铺装艺术。选择瓷片和地砖时,首先要考虑以下因素整体装饰风格、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等。同样为了防止生硬和单调,还可以在瓷砖中间加装饰线和花片,或者几种颜色拼片,这些都是瓷砖的铺装艺术。

瓷砖的艺术设计包括了很多方面,因此在瓷砖的设计中,每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设计师的交流最后订做自己喜欢的瓷砖样式。

5.现代瓷砖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迫使瓷砖的设计生产不得不考虑人们的审美变化和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要求和满足。因此瓷砖的设计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其新的发展:艺术化以及整体化、概念的设计、复合型设计以及多样式[5]、自然与绿化的概念,另外瓷砖的设计要应该具有独特性,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的爱好量身订做瓷砖也是未来瓷砖的新发展。

6.结论

瓷砖艺术是陶瓷艺术设计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装饰手法丰富,观赏性强,认知度高,本文主要从现代瓷砖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瓷砖与建筑艺术结合以及瓷砖的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剖析。根据以上分析拓展了瓷砖艺术设计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2.

[2]李娜,赵源.后现代建筑的三重结构.甘肃科技.2004.

[3]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

[4]张鸽娟.建筑本体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以三位建筑师为例.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9

辨别古陶瓷的真伪;一般用科学的设备与手段,此种方法可以根据胎釉理论性能的特征分析,准确鉴定其年代及真伪,这种手段有碳(C14)同位素检测法和热释光分析等,利用胎釉鉴定陶瓷器物的制作年代,现在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条件的情况下准确率较高,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多适用于定向的科学研究来测定年代较久远的陶瓷器物的年代,且时间越久越可靠。因而,这种手段对民国以后的陶瓷艺术器物就不大适用,一般鉴赏者也不可能用此方法鉴识瓷器。二是以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没有条件真伪的辨识一般大多采用后者即传统的凭借经验鉴别方法进行,这种“经验”鉴识方法关键在于鉴别者专业知识水平。这种专业知识包括历史了解,对作者绘画风格与表现形式的了解。对艺术陶瓷的作伪方法以及艺术陶瓷在不同时期的造型、纹饰、绘画、色彩、工艺及烧造情况的了解。传统的经验鉴识方法可从下面几处入手。

一、从陶瓷造型特点判断器物年代

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人类智慧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其作品制作工艺,烧成方式,造型与装饰等特征必然会受其所产生的时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与审美意识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造型是最能体现陶瓷时代特征鉴赏辨别真伪的要素之一,陶瓷造型如同人之骨骼是青年,还是壮年、老年,行家品瓷一谈便知如清代粉彩器从清康熙到民国,有一个从古拙质朴到轻盈精巧,从华贵到精细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以及工艺技术条件与社会时尚。因此陶瓷的制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如康熙粉彩器受前朝胎厚体重的特征影响,器物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雍正时,雍正帝礼禅好道,故喜于室中静修冥想,因而形成典雅秀丽,轻盈精巧造型。而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帝是一个自命“风雅”的人物,在他的倡导下,崇尚风雅的习气十分盛行。如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品,其名式陶瓷造型品种均超越了以前任何时期。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器型多样之外,还特别讲究镂雕和附加堆饰,瓶类造型常常附加双耳,以增加造型的装饰性。

二、从釉质与工艺特征判断器物真伪

从考证陶瓷器物的胎釉及工艺特征手入,弄清其制瓷的时代特征,工艺方法、配方、原材料特点,掌握其烧制工艺与彩烧特征,鉴赏的作品器物是柴窑烧制还是油窑、煤窑、煤气窑炼制,是研究各个年代陶瓷釉质与工艺关键所在。如传统粉彩瓷是从五彩与珐琅彩中衍生出来的,其胎器釉色白里泛青,透光度、光泽度较高。传统的粉彩瓷胎泥釉料加工方法主要是:采用石臼和水车,制瓷的坯料和其它一定比例的瓷石经石礁或水礁捣碎成粉末状,再进行陶洗,沉淀,腐熟,提取,使其具有良好的粘性,易于胎器成型,而其胎器釉料是用淘洗后沉淀的泥料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长石,石英,草木灰等原料配制而成。传统的制作工艺,器物釉质与造型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就,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制瓷业也得到全面发展,此时的官窑彩器物胎土陶炼得非常精细,胎釉结合紧密,釉色质白,白中泛青,坚硬纯净,享有“糯米汁”,似玉之赞誉。清末后期,光绪,宣统的粉彩器胎釉,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色调自中略泛青色,也有的器物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接近。而后仿粉彩瓷器制作一是其工艺制作程序原理与传统工艺基本相似,但生产工艺和烧制条件亦有不同变化。一般大多是采用球磨机粉碎瓷土,采用煤气窑煤烧成,因而瓷胎坯体比古代精细,质地精密度高,而在剖面或未上釉的底足部分,没有清代用水礁粉碎,淘洗加工所致的质地细中有粗的厚实感。二是烧制工艺采以煤气窑与电炉炼制,缺乏前代窑炉那种用匣钵,柴窑与木炭炼制器物釉质那种含蓄自然,光润莹亮的釉质感觉,外观上察看,后者釉质量显的粉白耀眼,画面呈色光泽变化不大。

三、从纹饰特征判断器物真伪

艺术陶瓷绘画的纹饰是采用相应的工艺技巧和绘画手法将纹样装饰于器物,使其器装饰寓意内容更为丰富。艺术陶瓷的纹饰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陶瓷装饰纹样题材和装饰手法二个方面,因而表现在器物上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陶瓷器物上的装饰纹饰其绘画风格工艺表现形式,画面色彩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的绘画风格。这些装饰纹饰方面的特征不是陶瓷艺术器物鉴定时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明代首开釉上彩瓷装饰之先河,清代以后彩瓷大行其道有彩必有纹,有纹必有意,从而形成各朝各代自己的特色,艺术陶瓷作品器物上的纹饰,同其它彩装饰一样,亦有很强的时代性,作品时代风格相当显著,一是各个时期流行的主要纹饰不同,如康熙粉彩属草创阶段,纹饰内容以龙纹和花卉为主;雍正时图案纹饰多为白釉地山水,人物,花鸟装饰;而乾隆时,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应有尽有。另外,还有别出心裁的色地粉彩开光器物装饰等等。二是同一纹饰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色彩,景德镇粉彩的绘画与填色颜料,自清代以来多由专人负责乳料配制,画师只行其画,绘画纹饰的色料并不是由画师独自完成的,仿制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色料产地不同而其绘画的颜料一般不可能达到完全一样,况且初创时的粉彩填色均从国外进的,后期才改变了全靠进口的局面,所以装饰纹饰色彩的产地不同,时间不一,粉彩的绘画装饰填料亦不可能相同。

四、从绘画风格判断其作者

景德镇陶瓷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风格体现着作者的个性、学识和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绘画作者是长时间在一定的艺术观念支配下长年磨砺而成的,因此,其绘画的表现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在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各种规范之中。而时代的审美取向,个人的艺术素养则直接影响到表现者的绘画风格,甚至决定着艺术的形式,这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生态环境。而仿制作者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年龄大小不同,学识修养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艺技巧亦不同,所制作的仿制品装饰往往在纹饰、色料、布局和造型上与所仿制器物的年代与作品风格特征风马不相及。如民国珠山八友之一王琦的粉彩人物《桃源三结义》瓷板,作者以绘画简约流畅,准确凝炼的草书入画,画面人物形神兼备。王琦开始以捏人面泥为生,后改作瓷画像,不久又以清钱慧安人物为蓝色本绘物,逐其绘画与书法师法“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从而形成娴熟豪放,出神入化的文人画艺术表现风格。而后仿者的工艺制作与表现,限于种种条件,不可能再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其同样经历,同样审美取向,艺术修养,也不可能将这样知识全面掌握,只能局限于对其作品形似上的摹仿或仿制。更何况现代所用的胎质,绘画的颜料与彩烧的工艺都有不同的变化,总之,即使技艺再熟练,也无法在自然创作的境界中表现那样运转自如,其结果必然是同真品相比,其貌合而神离。笔者去年也有从绘画风格特征判断后仿粉彩瓷制品的经历,如河南禹州一位读者几次给我寄照片,希望帮助鉴定是否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先生粉彩瓷板画,虽然未见实物,但从照片上看,不难看出这些照片纹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器物绘画纹饰缺乏表现功力,不符合王大凡绘画风格,王大凡的作品绘画深得清代大画家吴友如之法,作品以文人画的“意趣”与陶瓷绘画表现巧妙结合,形成用笔织秀飘逸,人物生动传神的独特画风。二是粉彩色彩太艳,太俗,三是器面款识、印文字体与王大凡真品行文不同。故此,我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近年后仿制的粉彩瓷。

五、后仿艺术陶瓷的作伪与辨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热爱中国艺术陶瓷、收藏陶瓷的中外人士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个日益膨胀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市场,特别是早期的陶瓷,其艺术珍品市场价值日益升温,十年间增长多达十倍,甚到数十倍。因有利可图,因此仿古仿陶瓷名家作品之风前所未有地盛行起来,作伪者越来越多仿制手法也相应提高。仿古瓷仿多家作品相继大量问世,各种后仿与作伪手法也运用而生,而且手法多样越来越精。当然,仿制器物中大多制作纯属粗制滥造,但在众多仿品之中,也有不少“高仿”之作,所谓“高仿”就是对生产工艺或作者绘画风格绘画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按照其仿制品工艺表现手法制作的时代特进行仿制制作,有甚者以实物对临、对仿,精心仿制的陶瓷器物,其胎、釉、纹饰,款识、工艺等都与真品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此,笔者就所见所闻,对后仿陶瓷器的作伪特点加以归纳。大致分为:旧器改观和新器成旧二种。识别方法是:

1、旧器改观:

改变原有器物的缺陷,使其完好,其作伪方法有,老胎新做、补缺成全、粘接复原、旧器加款等。

老胎新做:如将民国时期制作的白瓷胎,加绘其胎器相应的年代的名家彩瓷图案纹饰,再入炉彩烧以充旧彩器。这类做假有相当的欺骗性。人们鉴识其瓷器看造型特征与胎之釉色,还会相信其有问题吗。

补缺成全:旧彩器局部残缺,经过水泥或石膏粉调环氧树脂及油漆等修补后,成为一件完整器,这类器物鉴识比较难,但上下仔细察觉还是有破锭的。如补缺色料与釉面光泽看上去不一样,用手抚摸瓷器玉质光润泽也没有。

粘接复原:把已破碎的器物局部进行修补粘接,使其复原。如粉彩的器耳破损成残缺,采用其它瓶耳粘接复原。此法有几种形式,一是器耳损伤,用快速粘合剂,粘合,再以色料修缝,以求基色调与原器物相一致。二是旧器口颈或底足破损后,在造型转折处按迹切削其余部分,用另类的器物颈或足与之粘接。此法若作伪得当往往难以看出,但探手试摸即有触觉。

旧器加款:把没有款识的旧彩器加上相应的款识。此种作伪手法,多把早期民窑彩器精品改作“官窑器”。此种仿古器,没有一定经验鉴赏者是难以辨别的,但如果对清代粉彩器款识,稍有知识者即能看出。如雍正款识特征很强,所作款识,似一人独写,为历代仿制者所不及,清代道光、咸丰后仿雍正款颇多,但可以看出其书字体、笔划均柔软无力。

2、新器成旧;

采用种种方法将新做旧仿古。阻便乱真。采取的方法有,损新成旧、药浸成旧、入土成旧、打磨成旧、镶接成旧、水煮成旧。

药浸成旧:用氢沸酸1:5配水腐蚀退去釉色亮光,再采用一定量的BB粉与食糖、墨汁、松节油擦洗,使仿品有几分老气,但经药品处理后仿品除了釉色的浮光,但却失去了柔和润泽的光亮。

入土成旧:有意长期将器物埋入地下,以便氧化或腐蚀损新如旧。此种处理方法短期土质锈不到器物上,用手擦洗印可抠掉,并不奏效,其实稍有些鉴赏知识的收藏者就知道如民国以后的彩瓷基本为传世品,很少有出土器,其时粉彩器釉面老化程度用眼睛观察几乎很难分辨真假,其新器成旧法反而顾此失彼。

打磨成旧:器物经长期使用,往往有被硬物划伤留下些细长线痕,为了以新成旧,有意采用细砂打磨器物釉面,人为制造划伤。

镶接成旧:此作伪手法出现较晚,仿制者多采用合度“民国旧器”的口或底镶接在新器上,以混充真品。方法是将旧器的局部精密旋切打磨再与计算好的与其膨胀系数相一致的同类新仿制的器体镶新,施釉后入窑炼制,此方法具有不少前代特征。你能说它是“新瓷”吗?颇具一定的欺骗性,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

水煮成旧:新器作旧还有一种方法,常以茶叶、禾杆等泡水对其新仿器物水煮。使器面上产生褐的锈色。

以上对于后仿景德镇陶瓷器物和名家作品的作伪特点介绍。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鉴赏时参考。由于景德镇陶瓷历代都有仿制作,特别是清末民初民间仿古造古成风,仿造时间长,天长日久,已积累出经验,仿制高手不断出现。现在随着馆藏资料和实物的公开发表和众多便利条件,后仿艺术陶瓷的制作水平亦将进一步提高。仿制的陶瓷器物的品类及式样将多种多样。因此,仅仅了解后仿陶瓷制作的上述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鉴识技能是从更多更广泛的了解与研究其陶瓷不同的时代特色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多看真品中获得。只要鉴识者日积月累,不断学习,结合实物多方印证,仔细观察揣摩和了解现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及景德镇陶瓷的制作的工艺变化与新动向,再好的高仿制品也是可以识别的。

青花瓷罐盛国礼名茶景瓷在俄罗斯“中国年”放异彩

俄罗斯“中国国家展”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3月27日开幕当天,国家主席代表中国代表团赠送普京总统的国礼名茶、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鲜为人知的是,国礼名茶的外包装――青花瓷罐和锦盒均产自瓷都景德镇,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高超与完美。

陶瓷成型工艺分析篇10

关键词:陶瓷首饰;制作;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29-02

在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陶器,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陶器大国。当时的陶器,大多数用来做器皿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制作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的产业,陶瓷不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碗、碟、杯具等,更趋向于以装饰化为主导的精美工艺品,如雕塑、工业产品等等。而陶瓷制品中的陶瓷首饰也以其造型多变,价廉物美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生活,物质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注重物质生活,更多的开始注意精神领域的丰富与否,同时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也使其的审美的趣味多种多样。有的喜欢简单雅致,有的喜欢高贵华丽,有的钟情刺激、个性,有的则喜欢粗犷的抽象感。而陶瓷首饰材质的特殊性,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造型。这些都决定了它可以满足多种类型的人的要求,无疑于更受大家的欢迎。

陶瓷首饰所用材料和工艺,种类繁多、花样多变。现代社会所使用的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都能运用到其中;除陶瓷材料以外,为了形成材料上的对比,烘托出陶瓷的温润,常常会运用到其他材料以及其他加工工艺,例如珍珠、玉石、金银、水晶等,还有一些相对廉价的材料,例如:木料、布艺、玻璃、结绳、羽毛等(如图1系列)。这些材料渲染并丰富了陶瓷首饰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结合效果,使其更加多元化,并增加了陶瓷首饰的内容,为陶瓷首饰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效果演示。

制作陶瓷首饰,就像制作一般的陶瓷制品一样,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成型。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型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系列):

1、手工捏制成型

手工捏制成型,就是用一块泥土来徒手捏制成各种造型的一种成型方法。手工捏制成型的形状多种多样,不仅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还有不规则的、比较抽象的图形。这种成型方法比较简单易学,制作的东西自由随意而又富于变化,有手工制作所独有的质朴趣味,但比较粗糙。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作陶瓷首饰,其造型独一无二,比较符合当前年轻人的心态。

2、泥条成型

泥条成型,可以利用工具,也可以手工搓制。手工搓制泥条相对来说比较方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喜好将泥土搓成各种粗细的条形。缺点是容易造成泥条粗细不均、容易干裂,长短不一、不太规则。使用压泥条工具压出的泥条,长短、粗细都比较一致,适用于批量制作的或在设计上规则性强的陶瓷首饰作品。缺点是手工韵味不足、造型僵硬。泥条通过卷曲、缠绕、粘接、组合等各种成型方法,可以形成变化丰富的形状。

3、泥板成型

泥板成型是比较常用的成型方法,适用于平面形态的陶瓷首饰的制作。首先要把泥块擀成平整一致、薄厚合适的泥板,然后用画好的纸模放在泥板上,用刀片根据纸模的轮廓边缘进行切割出想要的造型。

4、翻模成型

翻模成型适合于批量制作造型统一的陶瓷首饰。

石膏模具成型法是利用已有的物品,或利用陶泥、石膏制作出构想中的形状,然后用石膏浆来翻制模型,等石膏浆硬化后,取出原型,就可以得到石膏模型了。制作出来的坯体,既可以单独作为陶瓷首饰,也可以把几个坯体进行排列组合,粘接成为新的造型。

陶瓷首饰的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点线面的构成设计。这是陶瓷首饰造型设计的主要方式,点线面的构成与组合,在韵律美感,层次节奏感上要寻求创意突破。

2、拟形设计。描摹自然界各类物体的造型特征,它注重物象结构的理解与概括处理,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比如表现石质的层次美感,表现纸袋的硬挺美感,表现贝壳的结构形态图等。

3、具象设计。把现实中的物体,按比例的微观缩小,再现实物的造型特征。比如苹果、石榴等、纽扣、小鞋子、衣物等各类生活用品等、楼房、小阁楼等小建筑物件。

4、抽象设计。抽象设计随机性比较强。它可以使造型更具有生命感和情趣性。常用手法有扭曲、倾斜、挤压、盘绕、添加、分割等。

5、肌理设计指作品的表面效果。包括材料本身纹理和人为创造的肌理效果。强调借助外来材料压印的肌理效果。因此偶然性比较强。肌理美感的特质使得整个首饰设计充满了变化的可能。

6、超写实设计。它是注重细节表现的一种设计,能够将所再现的物体细节、质感表现的非常详尽而充实。造型上要求微雕技巧的融入,同时也需要釉色装饰的配合,甚至于在烧成上多次烧成。

陶瓷首饰离不开釉色,釉是陶瓷首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了釉人们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表现色彩与肌理。对于各种釉色的表达和传递是陶瓷首饰需要重要对待的一个方面。

釉色是陶瓷最具魅力的外衣,釉色品种很多,主要分为颜色釉和色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的釉色更是日益增多。

颜色釉装饰也成为陶瓷首饰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颜色釉色彩缤纷、质地多样。按釉的颜色区分,可分为纯色釉、杂色釉,主要有红、黄、蓝、绿、青、紫、白、黑等品种;按釉的肌理区分,又可分为裂纹釉、结晶釉、无光釉等。颜色釉的质地或晶莹温润或暗哑班驳、色彩或瑰丽斑斓或幽静淡雅,使利用颜色釉来装饰的陶瓷首饰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

在釉色中,除了利用颜色釉外,还可以利用色剂与泥土混合成化妆土、色剂绘制坯体、不同颜色的泥土混合形成肌理等来获得不同的色彩装饰效果。这些装饰效果会有独特的色彩与肌理效果,但颜色不如颜色釉光亮。常用的色剂如氧化铜、氧化钴等,色彩鲜艳夺目,适合表现现代时尚风格。化妆土则可利用掺入色剂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深浅,色彩多变。绞胎既可以随意混合不同颜色的泥土形成自然随意的肌理效果;也可以采用拼接、切割等方法,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绞胎装饰色彩含蓄多变,风格质朴,泥土韵味十足。

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作为首饰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综合体,既吸取了首饰的设计理念,又运用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方法,与其它材质的现代首饰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当然,现代陶瓷艺术首饰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表现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以求达到新的艺术效果。陶瓷技术的成熟完善能带给陶瓷首饰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更加富有想象力的创新发展会为这一古老工艺注入新的血液,并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文为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慧文.当代陶瓷首饰的独特创新启示.

[2]赵淑静.景德镇现代陶瓷首饰发展现状及思考.

[3]闫黎.时尚新宠――陶瓷首饰.

[4]曹慧.当代陶瓷首饰的时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