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37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1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旅游;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0-2

四川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2.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著名的“南派藏医”发源地,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1],以藏医药、羌医药、彝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川省也是国内旅游的黄金区域,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于一体,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就占有4项,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四川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四川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四川的旅游经济发展。

1四川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1.1民族药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藏医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位于甘孜州的德格县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源地。羌医药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彝医药在四川的分布主要在在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和攀枝花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厚重,资源富集,极具旅游开发优势。见表1

1.2川产道地药材与濒危珍稀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有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植物药4000多种、动物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一[5]。尤其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名贵动植物药材和濒危珍稀药材均集中产于此,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四川名贵中药材有2/3产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有藏药1000多种,彝族药物1000余种,羌药600余种。

1.3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点众多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这些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寺庙、印经院,绚丽的建筑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宗教仪式、庆典和民俗,同时,雪山草原相映成辉,冰川温泉遥相呼应,森林湖泊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风景秀丽,环境逸人。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客,也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1.4民族医药机构

目前,我省民族医药机构共有39所,其中独立民族医疗结构21所、民族医药科研所7所、民族医药教育机构11个,从事民族医药工作人员达1387人。拥有大量的民族医药专家和传统民族药制备技术,是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热潮,甘孜州应该大力开展南派藏医药的文化旅游开发,我们提出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概念。根据四川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川的民族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是将人文和自然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名城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通过构建“以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和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格局,形成区域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2.1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整合环全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大成都为核心的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集散地。

2.2三大区域:即以甘孜州为主的“南派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阿坝州为主的“羌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彝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形成可相互串联的三条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即:“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

2.3四大板块: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从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四大板块。即:以“甘阿凉”三州民族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结合生态环境旅游板块;以“藏羌彝”为核心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板块;以道地珍稀民族药资源科考为主的民族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以民族医药医、教、研与产业文化旅游板块。

2.4五大内容:民族医药文化辐射圈的自然风光、民族医药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文环境、民族医药传统特色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保健体验、民族医药资源的科学考察。

3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构建

3.1成都―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

3.1.1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1.2民族医药现代产业文化。以现代民族医药企业为重点,开发现代中医药产业文化,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3.1.3民族医药文化一条街。在西南民族大学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周边建设民族医药保健品、旅游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民族医药文化、理疗、药膳及保健品展示中心。

3.2“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规划

3.2.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濒危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基地。利用甘孜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稀有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规划建设康定药材集散市场,重现当年汉藏药材贸易场景。

3.2.2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围绕“南派藏医的摇篮”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等资源,规划建设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掘南派藏医药的独特文化以及功效和诊疗特色。弘扬藏医药文化,提升旅游价值目标。

3.2.3藏医药养生中心。在海螺沟、康定温泉周边,规划建设藏医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让游客体验藏医药六季养生法。

3.2.4南派藏医特色诊疗与理疗。依托甘孜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等藏医医疗机构,开发医疗保健康产品。主要包括名医诊疗体验、藏医特色诊疗体验,藏药保健药膳、药蒸、药浴体验,传统藏药制作体验,藏医康体养生研修等。合理建设藏医保健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3.3“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

3.3.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种植基地。利用阿坝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珍稀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民族药物、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

3.3.2中国羌医药博物馆。利用汶川羌医药的特色,以及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世界观注度,高规格建设“中国羌医羌药博物馆”,在对羌医药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展示羌医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羌医药体验游活动提供条件。

3.3.3民族医药保健养生连锁品牌店。可以在汶川、桃坪羌寨、茂县规划建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牌的民族医药膳食疗中心、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等。

3.4“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线路规划

3.4.1攀西阳光康体冬令营。在攀枝花/西昌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疗养冬令营(基地),开展阳光康体活动,融入中医保健康、养生系列产品。

3.4.2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在整理彝族、摩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在西昌建立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展示彝族与摩梭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医药文化。

3.4.3民族医药特色康疗中心。在攀枝花、西昌、泸沽湖等地规划建设彝族、摩梭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彝族、摩梭特色药膳食疗中心,凸显民族医药的保健功能。

3.4.4阳光度假村群落。依托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温泉水域众多、四季瓜果飘香的特点,整合当地的彝医、摩梭医药、普格温泉等资源,体现的地域气候与养生有机结合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在二滩水库、邛海附近高规格建设以阳光、生态为基础的阳光度假村落群。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愈益趋向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这是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6]。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有又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7]。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弘扬;而民族医药文化的普及,也必将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合理开发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创民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合的全新境界,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共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耀军.四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3-75.

[2]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41-1242.

[3]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4]赵熙,汤晓云.彝族医药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7):23-24.

[5]辜萍,莫凡.四川中药事业发展刍议[J].软科学,1999,(4):30-32.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2

【关键词】复杂网络;中药复方配伍;核心处方配伍结构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在辨证确定病机和通过立法确定遣药组方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方剂的配伍仍遵循基本的组方结构和药物配伍原则,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各药形成“有制之师”,针对患者或证或病或症,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1],体现了方剂在中药饮片层次的组织原则。同时,药物配伍的原则如“七情合和”研究两个药物之间的功能组配关系,与方剂配伍形成互补性的组织原则。

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临床处方数据的初期分析,并与临床专家的交流中发现,名老中医的临床复方的配伍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临床医生一般以经典复方(包括经方、时方和验方等)为基础进行临床处方;第二层次为在药证或药症关系基础上的药物随症加减处理。这两个层次的临床处方配伍过程形成了既有核心处方结构,又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处方集合。因此,通过对名老中医处方集的共性网络结构分析,能够发现体现其处方思维和临床特点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从而辅助进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整理研究。

复杂网络是当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诸如蛋白质网络、万维网、生态网、交通网和文献引用网等都具有非常有趣的统计特性。其中,除了小世界网络特性[3-4]之外,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5-6]是一种具有节点度幂律分布现象的复杂网络,科学家对其动力学原理和应用问题的研讨已经成为相关科学研究的亮点。复杂合作网络如文献作者网等也具有无尺度网络的规律[7]。何氏等[8]把中药复方视为广义的合作网络是合适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我们认为,网络中节点个体的分类特征、网络组织的角色需求和组织中元素的关系分类是其潜在驱动力。不同于何氏等[8]的研究结果,我们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这对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性理论等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为进行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启发。笔者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研究实现了基于图论网络分析的处方核心药物配伍知识发现方法。该方法在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1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构建

我们把单个复方的组成药物(目前仅考虑药物组成,对药物剂量暂不考虑)为节点相互构成完全图。连接某两个不同药物的边的权重表示这两种药物在多个复方中被使用的频度。由此,一个较大的复方集合构建的药物配伍网络将成为大量药物节点与带权重的边连接的网络。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中药配伍网络的构建过程的示例见图1,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和芒硝4味药物组成,因此,这4个药物构成了4个节点的完全图,其每条边的权重为1;而小承气汤则由大黄、厚朴和枳实组成,因此,连接该3个药物的每条边的权重都增加1,其权重为2;由此,随着复方的增加,该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和边的权重会逐步增加。当大规模的复方集合如古方集和大量的临床复方集构成药物配伍网络时,该网络中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全局性的药物组配规律。而当由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复方集构成网络时,其网络反映了针对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知识。当然,某名老中医一段时间的临床复方形成的药物配伍网络反映了其在某些病证条件下临床处方的配伍经验知识。

2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度分布特性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复方反映了医生从治疗角度对患者病证一定程度的定性或定量认识,是患者病证演变的间接体现,用于临床治疗的稳定复方药物集系统性的自组织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药物组织集。我们通过构建药物配伍网络并采用节点度分析方法发现,中医古方集合(80000余古方数据,见图2)和临床处方(20000门诊处方,见图3)等都具有无尺度网络现象(即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9],其边权重的幂值在2.2左右。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在医生处方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某医生对药物的使用具有比较集中的趋势,某些名老中医偏好使用某些药物,使得这些药物的已有或潜在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或挖掘。

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配伍过程的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表明,某一特定复方集中存在可能共性或核心的药物配伍子网络。结合复方配伍中的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药物配伍经验或者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如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以辅助研究名老中医的处方思维和临床处方特点。

3临床复方的核心药物配伍网络分析研究

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表明,中医处方中存在核心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代表了医生临床处方的思维结构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以无尺度网络的幂值为基准寻找医生(特别是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药物配伍网络。我们通过开发相应算法实现了核心药物配伍结构的发现[10]。该算法基于无尺度网络现象,选取药物配伍网络中的“Hub”药物节点,从而寻找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某名老中医的共性处方配伍网络。当针对某一病证或在总的日常诊疗过程中,某名老中医的处方配伍网络表达了该老中医的处方思路或首选处方结构,是其临床经验和处方“偏好”信息的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处方配伍网络中的节点度分布,发现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并根据这些节点在处方中的同现频度计算其覆盖度。我们以北京市地区20余位名老中医的门诊病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的知识发现应用研究,如分析方和谦老中医的和肝汤处方配伍结构、谢海洲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疾病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田从豁老中医的核心穴位配伍结构、孙桂芝老中医的肿瘤治疗复方、薛伯寿老中医的和法处方配伍结构和咳嗽病痰热阻肺证门诊病例的处方配伍等等。下面以咳嗽病痰热阻肺病例的处方配伍核心网络分析作为示范。见表1。表1门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病例处方配伍网络对应的药物关联频度(略)

在门诊咳嗽病中痰热阻肺证占有较大比重,在20000余诊次病历中经数据筛选后,确认满足条件的病例为165诊次,以小儿支气管炎为主(这与我们选择收集的门诊病例特点有关,并不是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本身疾病分布特点),样本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岁左右。相应的症状体征除咳嗽之外,主要有咽红、舌红、有痰、大便干等。我们通过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确定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配伍结构知识。利用网络分析算法计算获得的分析结果,该网络中核心药物(通过节点度分布计算)为黄芩、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百部和仙鹤草,这些药物在90.2%的样本处方中出现。说明几乎所有咳嗽痰热阻肺证患者都使用以上药物。且网络核心节点的周围相关药物如前胡、芦根、瓜蒌、乌梅等表示对不同个体病例的主要随症加减思路。该网络中节点的颜色以节点药物的药性进行区分,药物配伍网络中节点3种颜色总体分布信息,有助于为有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生提供该核心药物配伍网络相应的基本病机(如寒热、阴阳等方面)的直观认识。除了产生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之外,我们同时对该网络的药物关联频度信息进行数据库存储。该关联信息描述了临床处方中的主要药对知识如葶苈子、紫苏子,紫苏子、杏仁,葶苈子、杏仁,仙鹤草、百部,黄芩、杏仁等,这些药物配伍体现了我们所采集的门诊病例中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的主要药物搭配思路。因此,网络结构图与关联数据信息结合可以进行针对某特定病证的处方配伍结构分析,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知识,从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或供年轻医生学习。

由以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分析可见,处方配伍网络具有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中医临床中发现或者验证经验性的“小方”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辅助发现和验证临床医生针对特定病证的处方思维或思路。且这种结果是可靠的,因为我们已经试验表明临床处方中存在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而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就是存在共性的核心网络结构。

4探讨与未来研究工作

中药复方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理、法、方、药的主要环节之一。复方的有机配伍是实现药物增效减毒,针对病机对证用药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序列》将药物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等“七情合和”的关系。由此可见,中药复方配伍是方剂形成之后中医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大规模复方集的无尺度网络现象表明中医诊疗过程中复方的组配存在一些“偏好”现象。这些“偏好”现象可以表现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组配、医生对病机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与调整途径等。研究发现,这些“偏好”的来源、运行机制和病、症、证等相关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对复方复杂干预的理解,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等。

本文针对中医临床中的处方配伍经验分析目标,研究利用复方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和基于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实现具体病证或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结构知识发现。该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分析结果,从而为结果的阐释和临床专家的人机交互提供了便利。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在一定适应症的条件下,具有稳定结构的复方组配知识发现问题;考虑多种“偏好”信息,进行复方配伍无尺度网络现象的组织动力学机制研究问题;对临床处方中的核心处方配伍群(多个反映处方集核心配伍结构的子配伍网络)的挖掘算法的深入研究等问题;将是揭示和发现中医复方药物配伍与临床诊疗规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于友华.方剂配伍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63-64.

[2]newmanmeJ,Barabásia-L,wattsDJ.theStructureandDynamicsofnetworks[m].princeton:princetonUnivpress,2006.

[3]DJwatts,SH,Strogatz.Collectivedynamicsof’small-world’networks[J].nature,1998,393:440-442.

[4]meJnewman,Cmoore,DJwatts.mean-fieldsolutionofthesmall-worldnetworkmodel[J].physRevLett,2000,84:3201-3204.

[5]Ralbert,HJeong,aLBarab’asi.Diameteroftheworld

wideweb[J].nature,1999,401:130-131.

[6]aLBarabási,Ralbert,HJeong.mean-fieldtheoryforscale-freerandomnetworks[J].physica,1999,272:173-187.

[7]newmanmeJ.thestructureofscientificcollaborationnetworks[J].procnatlacadSciUSa,2001,98(2):404-409.

[8]何阅,张培培,唐继英,等.中药方剂的合作网络描述[J].科技导报,2005,23(11):36-39.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3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丰富和发展中药学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marianum(L.)Gaertn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1.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4

关键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建议

一、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一)生物医药产业定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一般意义讲,它是指运用生物技术从事药品、设备生产和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方面内容。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等领域,其中中药制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子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诊断试剂以及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及系统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特征。首先,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三高一长”的特征。生物医药产业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等特征。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从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到批准上市往往需要10-15年时间,而且风险很大,成功率仅在百万分之一,开发过程中一旦出错,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但若研发成功也有着惊人的高回报。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行业周期较弱的特点。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产业。医药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有不可替代性和广泛的刚性需求,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关联度较低,具有超强的抗经济危机能力。在历次的经济衰退期,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纳斯达克医药类股票及标准普尔保健指数均有不错的表现。

再次,生物医药产业高度依赖研发资源服务。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阶段更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研发团队需要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引入在技术评估、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多种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

二、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分析

(一)生物技术药。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制品原材料和研发服务,有研发服务投入大、风险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原材料生物制品制备领域成本相对较低,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血浆资源的稀缺性较高,平均毛利率达10-15%;中游: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单抗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药品的制造,制造环节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行业平均毛利率30%;下游:医药流通及服务环节,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毛利率在5―8%。

(二)化学药。上游:主要包括化工原料供应和化合物筛选,药用辅料及包材的供应;中游: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的制造,化学合成药产业中,大宗原料市场趋于饱和,毛利率低,特色原料药和制剂药增长速度较快,而且附加值高,特色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毛利率通常分别在50%、40%左右,化学合成新药作为新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下游:包括化学药物流通及服务。

(三)现代中药。上游: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新药研发,毛利率较高,达40%;中游:主要包括饮片炮制、配方颗粒加工、中成药制造和植物提取物制造,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毛利率约为30%,中成药制造毛利率约为35%,配方颗粒毛利率达45%;下游:包括中药材流通及服务。

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药品市场高速扩容,2002~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增长速度达到22.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8147.9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增速继续扩容,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第一,从市场格局来说,我国正形成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第二,从各类药品市场份额来看,西药是药品市场的主体,中成药约贡献20%以上,特别是在小医院、基层医疗和零售;第三,从产业布局来看,生物医药“三高一长”的产业特点要求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园区集聚。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的集群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中,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此外,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重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四、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实力较为雄厚,拥有科伦、地奥等一批优势企业。现代中药、疫苗、血液制品、大输液产品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显著,年主营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全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2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1%;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18.6%。

从政府区域规划角度看,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成都市高新区内聚集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但尚无真正核心的龙头企业;第二,产业高端化不足。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处于化学药仿制生产、中药复方生产等产业链低端位置,在药物研发试制、药品检测与鉴定、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环节仍旧较为缺失;第三,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的产业特征,因而对于地域、能源、交通等因素要求不高。成都市内各个区域均有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更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第四,产业机构亟待升级。成都市大部分企业研发创新不足,产学研合作也较为缺乏,导致一些研发成果产业化较慢,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五、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加强产业招商引资。要明确思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成都市重点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产业研究,充分发成都市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和发展成都市相关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或能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产业领域。同时,要把“招商选资”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利用好国际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外包转移契机,“导入招商”与“存量招商”并举,引进一批产业高端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要促进“产城一体”组团化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加大现有园区的土地整理、清理及置换工作力度,为产业发展预留后备载体空间,大力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与“成都国际医学城”医疗服务的融合、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以制造环节为主体,带动总部经济与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优质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同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进行“产、学、研、用”合作。

(三)完善政府体制机制,改善政府职能。加强生物医药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深化与周边省(市)县的产业合作,主动出击,吸引其他省市的优秀技术资源和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向成都市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进驻。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新版Gmp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基于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中医药;药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药物化学为西药药物研究发展来的学科,实验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经典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化学合成技术等药学理论知识,开展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结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色,更好地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从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而药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综合环节[1]。当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2]。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使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尽快适应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药物化学实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题组进行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医药理论渗入,扩展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思路,增进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西药和中药在同一门实验教学中融合,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使药学专业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避免自身陷入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不中不西”的定位陷阱,真正实现“西学中用”,增进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完善,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3]。

1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多采用西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的经典药物合成实验案例,其专业培养及实验课程内容上缺少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融合,未能体现中医药教育培养的特色,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和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中药研究的教学目标上出现断层,不利于体现现代中药研究的新进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及科学研究在实践性方面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本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模式,以药物化学实验教程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经典药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知识及技能。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物设计方法相结合,将经典化学药物的全合成、中药活性成分全合成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融于一课,兼具当代药物化学合成培养要求,又能够体现现代中医药特色。笔者论述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指导思路,旨在通过药学和中药学的相互融合,满足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为其他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2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阶段

2.1阶段一: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

通过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锻炼药物合成基本技能,加深药学生对药物化学的理解。例如,缩合、还原、重氮化、偶合、成盐、重排等单元反应机理的认识,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掌握药物合成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发掘相关化学分子研究的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献,了解涉及的反应原料、反应方法、反应中间体及溶剂性质等,熟悉反应及分离、纯化原理,并运用结构表征手段将实验得到的产物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随后进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专业素养,并为对此类领域具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药物化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的案例有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巴柳氮钠(抗溃疡)、硝苯地平(降压药)、盐酸普鲁卡因()、贝诺酯(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化学药物的全合成;尤其是贝诺酯的合成(图1)不仅包括了酰氯结构的制备、分子缩合等常规单元反应,更体现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药物经典设计方法———拼合原理[4]。“拼合原理”主要指选取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活性化合物,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将所选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选取药物的药效基团组合为新的分子,以达到联合二者药效,改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使拼合结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贝诺酯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在降低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的同时,疗效上得到了提高。因此,药物“拼合原理”与中医药通过“配伍法则”使单味中药经联用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用药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借鉴“拼合原理”和“配伍法则”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这是值得药物化学工作者引起注意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教学实验设计。

2.2阶段二: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

中药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也已被现代科学解析,并且许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全合成亦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阶段二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小分子相关知识。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定义中,无论是有效部位新药,还是有效成分新药,最终落脚点都归结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但目前中药里发现的明星分子或活性成分一般含量较低,仅靠提取、分离不能解决其成药性问题,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代表性中药里活性成分的全合成工作,例如川芎中川芎嗪的合成、秦皮中秦皮乙素的合成、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合成(图2)等。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合成实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中药学基本知识,锻炼了药物合成基本技能,更能够加深药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回答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具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探索性研究的科研素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正是在充分认识中药基础上,借助现代药学分离、合成技术,获得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是我国现代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设计、合成技能,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打下基础。2.3阶段三: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新药科研研究中的思维及科研素养。前两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而本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将中医药理论思想与药物化学设计理论结合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培养。中医临床用药讲究配伍法则,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将单味中药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贝诺酯的设计、合成理念,使学生充分领悟化学药物结构拼合原理和中药配伍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均是将不同的药物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治疗疾病的最佳效应。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基于中药经典方药开展系列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蛇胆川贝散开展胆酸———浙贝乙素衍生物的合成[5]、基于丹参冰片药对开展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6]、基于川芎丹参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开展川芎嗪———酚酸衍生物的合成[7]及其他中药复方中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现等过程[8],力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将传统中医配伍理念和现代药物化学拼合设计理论融会贯通。此外,利用“中医配伍法则”和“化药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不仅成药性良好且具有一定靶向性,与21世纪精准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据悉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精准i类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推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再次彰显了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案例能够激发药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3小结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6

1儿科患者的药学服务特点

1.1儿童发育阶段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年龄阶段,年龄不同其在身体和心理差异也有明显的差异,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组织器官及吸收代谢能力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且儿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大。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在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及药物的特殊反应,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的剂型、剂量、药效和时间关系,正确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1.2缺少适宜儿童用药的品种、剂型儿童由于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因素,医师应根据临床经验作适当增减。此外,适合儿童使用的口服液体制剂和颗粒剂品种较少,将成人药物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难准确分割剂量,因而导致药物稳定性的改变;特别是片剂等固体剂型需要药师依据处方临时进行单剂量调配,临床应用中常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更多份使用,不仅难以保证药量准确,还会破坏药物的剂型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及药品的浪费。此外,儿童药物使用通常依赖于父母/监护人或护理人员,因此药师就要从药品的剂量、规格和剂型上,配合医师协商使用,以达到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目的〔1〕。

1.3儿童还更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影响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药动学特点、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药动学特点为:新生儿的血浆蛋白总量和白蛋白含量比婴幼儿少,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药物消除能力低。婴幼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常用中枢抑制药可影响智力发育,对婴幼儿用药,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此外,儿童可能无法识别和传达药物不良反应的初始体征和症状。

2儿科门诊用药的药学服务内容与方法

2.1仔细审核处方药师重视并坚持合理行使药师处方的审方权。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特别要注意医院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后,医生处方订单的输入错误。对婴幼儿的年龄进行审核,防止出现混淆“岁”与“月”的情况,基于体重给药可请求医师注明体重;对用量、用法是否合适进行审核,识别处方上现有或潜在的用药错误,应特别注意推荐剂量是以每日总剂量还是单剂量提供,与及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是否合理;对各种药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进行审核,是否有重复用药现象;对药品是否为儿童禁用药物进行审核,对儿童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审核,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药师应具备良好的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知识,发现有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合理。

2.2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药师在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以后,对处方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及时联系医师,必要时经医师修改后再调剂。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告知口服液体制剂测量杯的使用,必要时给予示范如何正确测量液体剂量;应整粒吞服的肠溶胶囊剂,不可将肠溶剂掰开服用;讲解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例如滴眼剂、滴耳液、栓剂应如何使用;讲解有可能与其他食物产生反应的药物,例如,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牛奶、咖啡等同服;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讲解需空腹、饭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讲解抗感冒药/抗过敏等药物可能出现的异常身体反应。

2.3开展安全用药咨询工作父母/监护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为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师可根据父母/监护人的年龄,教育文化水平而有所不同对父母/监护人长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告知父母/监护人观察不良反应的方法,哪些具体表现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讲解药物的正确贮存方法等。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方式,药师应以专业知识传达以下信息:药品使用方法,如何贮存药物(包括禁忌的食物)以及患者特异性药物相互作用,潜在的副作用信息。父母/监护人知道儿童处方用药如果发生任何不良药物不良反应,他们可以及时联系医生或拨打药房咨询电话。此外,家庭用药是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监护人有关家庭用药常识的咨询,药师可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宣传讲解药品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详细讲解用药说明,解答患儿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患儿正确合理用药。

2.4儿科处方用药的aDR监测药师应加强对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积极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目前儿科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常见药品中,由于说明书中针对儿童的注意事项、用药禁忌及aDR等信息不够完善,造成医师在临床用药中得不到有效指导。虽然大部分说明书中有关于儿童的用法、用量的说明,但也有一部分较为含糊,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简单描述。儿童用药的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儿童药品使用不当,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增加〔2〕。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的用药指南。故应加强对中药、中成药等传统药物在儿科用药中的aDR监测〔3〕。通过分析儿童aDR的发生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增加适合儿童的药品供应、完善药品说明书、建立“儿童常用药物处方集”以及加大aDR监测力度等方面入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

3结语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儿童aDR发生率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同期成人只有6.9%〔4〕。可见儿童用药安全形势相较成人更加严峻,减少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十分迫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药品在保障儿童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有效;政府、药品生产企业和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杨琼花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林红.探讨儿科药学服务的特点及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115-116.

〔2〕陈玉莹,褚淑贞.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7):45-48.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7

【关键词】生物医药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欧美国家医药市场和产业增长稳定,加强对生物医药的研发与生产力度。目前,欧美医药市场占全球市场分额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欧美国家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2005年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医药研发的总费用高达67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51%,欧美占整个研发费用的90%。欧美已经发起了一个目的在于加快研发新药品的计划,该计划利用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发展癌症、大脑失调、新陈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等疾病的新药。

2.欧美国家医药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是在政府、研发结构以及赢利性公司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公私合作特色明显。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新泽西州集中了默克(mer—ck)、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强生(Johnson&Johnson)等世界著名制药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是世界闻名的药谷;马萨诸塞州拥有世界顶级的一流大学,是全球最具创新优势的地区,几乎所有的著名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州旧金山地区依靠政府和大学联合规划,将高校、医院、企业、风险投资高度集中,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基础研究:圣地亚哥地区是全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地区,汇集了辉瑞(pfizer)、强生(Johnson&Johnson)、先灵葆雅(Schefng—piough)、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等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机构。还有超过600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此落户,成为新兴的生物谷。

欧洲制药行业联盟(eFpia)欧洲新药开发计划,该项计划的参与者包括欧洲委员会、各大学院学校、生物制药公司以及欧洲制药协会。为此,欧洲委员会和欧洲制药协会联合成立一个管理机构来协调、管理该项目。据统计,德国75%的生物医药R&D投入是通过研究中心、项目中心等实施的。在生物医药公共研究开发方面,德国拥有自己的特色科研体系。包括92所大学的科学系或医学系,以及各公共部门所属的生物制药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生物科技、科技中介、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几乎所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都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其中,生物技术公司主要是利用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从事研发创新,而大型的制药企业主要是寻找全球合作伙伴,打造制药产业基地。在资金方面,私人资金、风险投资在近些年德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结构性的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从一个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风险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欧美国家加大对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的投资力度,生物医药创新出现强劲发展走势。与传统制药业不同,生物制药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包括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Dna重组技术、基因治疗等技术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制品的过程。美国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7.9%,欧洲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23%。美国新泽州科委致力于在本州特定的产业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与风险投资或者银行去寻找成熟的公司不同,新泽西科委给予前期引导资金的形式培育早期的、成长型小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在欧洲国家当中,德国的生物技术占有领先优势,发展水平仅次于英国,在新药研究与开发方面居欧洲第一。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政府拨出了超过80亿欧元的联邦教研部经费,用于重点进行生命科学和创新技术的研究。德国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生物技术公司年产值达到15亿欧元。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也共同提出了名为“生物工业2021”的倡议,以加强德国在全球“白色产业”中的地位。法国为了鼓励制药企业开发新药,尤其是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产品,近两年修改了对新研制药品价格的管理程序,允许制药企业自行确定新药价格。

4.欧美医药产业呈现区域性生产、研发的动态集中、产业集聚度加强等特征,出现了跨国家或以产业联盟为组织背景的产、学、研产业集群孵化载体。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集群化。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英国的医药(包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以科研机构、高校、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创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产业集群为特征。在丹麦,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力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丹麦还与瑞典合作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地区和瑞典南部地区建立了跨国的药谷(meDiConVaLLeY),医药谷的主要特征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高密度积聚。在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的紧密合作,充分保证了资金源源不断的获得。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8

[关键词]互鉴互融;民族药;研究思路

Referencingandinosculating――discussiononmodernresearch

strategyforethnomedicines

LiZhiyong1*,CHaiXingyun2,YUantao3,DinGGuangzhi4,tonGHaiying2

(1.ChinaminoritytraditionalmedicalCenterof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2.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3.Xinjiangtechnicalinstituteofphysicsand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Urumqi830011,China;

4.editorialDepartmentofChinese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edthecurrentsituationofethnomedicinesinChina,andproposthattheimportantresearchonethnomedicineistofocusonthetheoreticalandempiricalcharacteristicsofethnomedicineandthespecialfeaturesintheprocessesofcollecting,processingandclinicalapplicationofethnomedicine,whichwillbebenefittofindtheresearchprinciplesandmethodswiththecharacteristicsofethnomedicinetheseprinciplesincludemakingclearoftheeffectivesubstancesandmechanisms,andtheoreticalandempiricalcharacteristicsofethnomedicinethethreemethodsinthenewdrugdiscoverytechnologysystemforethnomedicinearetosolvethedifferenceinvarietiesoftraditionalmedicalsystemsdependingonfindingthesimilaritiesofthem,tofindtheconjunctioninvarietiesoftraditionalmedicalsystemsthroughthekeyherbs,andtofindmedicinalsourcesinvarietiesoftraditionalmedicalsystemsaccordingtopharmaphylogeny

[Keywords]referencingandinosculating;ethnomedicine;researchstrategy

少数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历史条件不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多样,加之受哲学、宗教等影响,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所采用的医技、疗法及就地取材的药物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医药雏形,衍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12]。

民族医药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的总称,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3]。根据学术形态分类,其可划分为3类:①理论与临床体系比较完整,拥有大量医史文献,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如藏、蒙、维、傣族医药学;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但具有医史文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壮、苗、彝、土家、族医药等;③有医疗技术和药物使用经验,但无文字文献,仅以言传口授在本民族世代传承,或沿用中(汉)医药的理论且形成本民族特色,如水、布依、白族医药等[4]。根据宗教文化背景,民族医药也可分为:①以佛教的生命观与方法论为哲学基础的医学,如藏、蒙、傣族医学等;②以伊斯兰教的生命观与方法论为哲学基础的医学,如回、维吾尔、哈萨克族医学等;③以儒、释、道三教为哲学基础,加上巫术与自然崇拜,如壮、瑶、土家、满、朝鲜族医学等[5]。亦有按地域划分为西北、西南、南方、东南、东北与北方民族医药;或直接根据民族类别进行分类[3]。其中,藏、蒙、维吾尔、傣医药并称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

纵观历史,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经历了萌芽、经验积累、理论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民族医药也不例外。少数民族因生产力、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在历经萌芽、积累阶段后,具有地域、宗教、文化、习俗特征的少数民族医药,其实践过程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轨迹[1]。一部分进入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高级循环,将其特有的生命观、思维方法和实践体会汇集为理论体系,走上了自主发展的坦途;而一部分则停滞于“经验实践经验”的一般循环,仅停留于对偶然经验的传承。我国各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相互交往频繁且历史悠久,传统医药(学)在形成(传承)与发展中的交流促使少数民族医药与中(汉)医药之间、不同民族医药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呈现医药理论互受影响、药材品种互有交叉、使用互有补充的“交互格局”[6]。因此,任何一种民族医药,不论其身处何种循环模式,与其他传统医药之间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借鉴与融合。

1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我国民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拉开了发掘、整理民族医药的序幕。特别是从“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医药投入,以文献抢救挖掘、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疑难病种临床疗效评价、民族医药学教材编写、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工作为主[7],民族医药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1984年,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7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部委)、《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2010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6年,国务院)、《民族医药“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支持民族医药发展。我国各民族地区也出台多种政策支持本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据统计,我国各民族使用的药材总数为7734种,其中植物类7020种[8]。包括《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地升国标》、《新药转正标准》、《散页标准》等在内的现有民族药国家标准2806个,、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的地方民族药标准1511个,涉及藏药、蒙药、维药、壮药、彝药、傣药、苗药;161家民族药生产企业生产4317个民族药品种,253家民族医医院[9]使用4000余个民族药院内制剂品种[10]。

同时,通过设立科技规划项目等形式,对民族医药事业的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民族医学领域从1990至2014年资助各类项目155项,总经费5549万元;民族药学领域从2008至2014年共资助项目230项,总经费9370万元;2009年累积资助民族医药领域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总经费约14亿。受资助项目多集中在藏、蒙、维、朝、傣、壮、回、苗、土家等民族医药的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治则治法、药用资源4个方面[1112]。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还联合设立行业专项课题支持民族医药科技发展,以“十二五”槔,设立“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苗药、傣药、黎药等民族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蒙药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维药现代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上述科技项目的投入,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3]。

受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我国大多数民族医药仍面临着“名医消逝、名方失传、名药流失”[14]的存续危机以及“理论科学阐释不足”、“医籍文献整理翻译滞后”、“药材基源不清、品种混乱”[15]、“成药标准缺失、科技含量低”和“产业发展不均衡”[16]等发展危机。比如,维吾尔医学的“异常黑胆质”病机制论[17]、傣医“雅解”用药理论[18]、藏医“佐太”炮制技术[19]等,虽然已有很多研究,但仍不能完全科学阐明其内涵与特色。语言文化差异也是影响民族医药继承与传播的瓶颈之一,比如维吾尔医学理论体系无论从对疾病的认识到用药原则,从功能主治表述到疾病诊断标准,与中(汉)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理论差别较大;在传播与推广中如何将其“翻译”成中(汉)医功能表述和现代医学病症表述就成为维吾尔医学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20]。民族医药研究中存在的其他困难与挑战,其他学者均有论述[7,2122],本文不再赘述。

民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因其有效性、便利性和经济性而为本地民族所普遍接受和使用[2324],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健康事业发展等方面更有重要作用[25]。据wHo统计,全球有约80%的人依赖传统医药或补充替代疗法,有50%的人曾经使用过传统药物[26],其重要性一直为全世界关注;同时,传统药物也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以传统医药知识或药源生境等为指引的药物筛选模式要明显优于随机发现模式[27]。因此,当前民族医药研究应当抓住其形成过程的理论经验特质与药物采、制、用等特色,借鉴和吸收中医药现代化的经验得失,采用一切有利于民族医药发展的现代技术[28],形成有利于彰显民族医药特色的研究策略与方法。

2民族药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借鉴中药研发创新的“物质基础基本清楚”、“作用机制基本清楚”与安全可控普适基本原则[29],在对民族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长期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并认识到民族药研究应遵循的3个基本策略,即:药效物质基本清楚、作用机制基本清楚和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基本清楚[30]。前两者旨在体现作为天然药物来源的民族药成药性的基本要求,后者则强调将承载于民族药上的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予以展现,其可以是实证即证明其有效性、科学性,亦可是一种新发现,对现代医学或其他传统医学形式及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或补充。针对民族医药存在的医药理论发展不平衡、文献资料匮乏、医疗实践不系统或不健全、药材品种混乱等现实问题,基于对传统医药的互鉴互融认识,在现今的民族药研究中,或可采用3个思路方法,即:求同解异,探求不同医学体系的互鉴;以药为线,寻找不同医药体系的互融;品种亲缘,发掘不同医药体系的多样药源。

2.1求同解异,探求不同医学体系的互鉴

wHo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基于本土文化、信仰、理论或经验知识,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改善身心疾病,维持健康的医药知识、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31]。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的文化和传统医药知识。除了中(汉)医药之外,我国已有3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得到整理、挖掘与认可[32]。民族医药源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实践和对生命、健康、疾病认识,以及朴素的“自然与人和谐”哲学观[33],基于不同的文化、地域、社会特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理论认识和医学术语表达方式。以维吾尔医学、藏医学、蒙医学和中(汉)医学的医学理论体系比较为例(表1),虽然4种传统医学理论对认识人体组成的要素、体液和脏器功能分类等方面不尽相同,且对人体健康与体质、病因的理解也存有差异,但对维持机体健康的关键是体内各组成要素、体液处于平衡状态的认识却趋于相同[32]。这提示在民族医药现代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医学体系的比较与互鉴,积极挖掘其“同”,架构不同医学体系的“桥梁”,探寻理解和解析其“异”的途径和方法。“求同解异”不仅可以体现在传统医学体系中,也可以应用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network,nei)在F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自我调控系统,其通过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分子在细胞间复杂通讯来发挥自我调节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nei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nei整体调控作用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具有相似性,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念与nei网络的双向调节有关[34],因此,nei可以是连接中医、西医和理解中医证候的桥梁。李梢[35]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发现nei可能是中医寒、热证的分子基础,激素和免疫因子在寒证、热证生物网络中占主导地位,这2个网络由神经递质相连接;与热证疾病相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与寒证、热证疾病相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上(图1)。哈木拉提・吾甫尔[36]分别观察维吾尔医辨证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清SoD,GSHpx,mDa等自由基变化,发现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与中医肾虚痰瘀证具有相似的物质基础,两者可能是机体功能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医学理论阐述。另一项针对112例哮喘病例的研究显示,非激素依赖性哮喘和感染性哮喘、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哮喘和中医痰瘀证哮喘具有相似的脑电图特征[37]。本课题组遵循求同解异之思路,比较和梳理中医药、土家族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理、法、方药体系,寻找到了由土家医“毒气”学说切入的血管性痴呆特色治疗策略,即“V毒内生,脑筋不用”病机[38]与“理阴化毒”治则(表2,3)。“求同解异,探求不同医学体系互鉴”或可成为探寻民族医药理论与现代疾病认识的契合,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民族药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39]。

2.2以药为线,寻找不同医药体系的互融

中药、民族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于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中获得[41]。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不同传统医学中的标准有可能无法直接比较[24],但药物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据统计,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在7个民族地区使用,天门冬有18个民族使用等[11]。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各少数民族医药之间“药材品种互有交叉”的历史和现实格局,为民族医药的现代研究预留了充裕的发展空间。

2.2.1药性理论――互融的传统理论基础中药、民族药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41],或仅是承载治疗疾病原始功效的天然药物。对民族药功效及其理论经验的描述不仅受限于跨民族之间的语言表述差异,也存在与现代医学术语兼容性差的现象,有些传统医药术语甚至是一系列想象的隐喻。而这些诸多差异中,药性或是其共有基础。药性是对传统药物属性的高度概括。据统计,我国藏、蒙、维吾尔、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中,皆含有对药性即药物属性的认识。在不同传统医药的理论中,即使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但“寒热”和“味”药性在中药、民族药中具有通识性,只是在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上略有差异[42]。药性理论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不仅有助于对民族医药理论本源的追溯,了解民族药组方规律与原则[43],其“寒热”和“味”药性也可作为理解不同民族在识药、制药、用药上相似与互融的参考依据。

2.2.2组效关系――互融的现代认识基础药物的功效由其所含主要活性成分的整体作用所致。动植物具有环境胁迫适应性能力,导致任何一种植物来源的药物都含有上千种化学成分,且部分结构类型常固定并存,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各成分相互关联使草药成为具有涌现性特征的复杂系统[44];而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与其传统功效之间具有关联性,可用于推断药物的疗效并了解其药效潜力[45]。例如对维吾尔药阿里红Fomesofficinalis(Vill.exFr.)ames中三萜酸类成分的分离与活性评价发现,阿里红的“祛风除湿”功效与三萜酸类成分抗炎活性及丙二酸半酯结构之间具有潜在关联性[46];BaoYanfang等[47]比较了青藏高原40种寒性和热性藏药材的抗氧化活性发现,寒性藏药比热性藏药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与药材中的总酚类成分含量呈线性关系,而黄酮类成分只与热性藏药的抗氧化活性有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民族医药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不同语言、术语表述的民族药功效及临床应用可因相近的化学成分结构和组合信息而以相似的药理作用描述出来,这就使不同的传统医学体系具备了交流、融合的物质基础。

2.2.3以药为线――互融的方法学基础“以药为线”也是我国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乃至跨境传统医药实现资源整合、和合共赢的有效途径。历史上,《新修本草》(唐・苏敬)、《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海药本草》(唐・李)、《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滇南本草》(明・兰茂)等著作反映了中医药借鉴、吸纳其他传统医药知识和药材品种并将其中医药化和本土化的伟大实践,至《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收录被中医药使用的外来药物已达200余种[4850];民族医药亦吸纳并使用了很多中药品种。据此,“以药为线”或能较好地应用于民族药小复方的优化升级研究,即以跨医学体系、基源清楚的共用药物为线索,在医理经验相近的成熟医学体系中挖掘有效药物组合,对民族药小复方进行建构优化,在遵循民族医药理论经验特征前提下,将理清配伍关系、合理增减组成、核准配伍剂量,明确临床适应症作为民族药方剂建构优化目标。大致包括:①遵循医药理论经验原则;②原方主药地位不变原则;③基于主药关系的药物增减原则;④主治范围不脱离原方传统功效原则;⑤组方药物之间不冲突(安全性)原则;⑥经济优效原则,即优效前提下的最小组合数和最小用药量。民族医药在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大量方剂蕴藏在医药典籍或口承经验中,有些具有一定的配伍规则,但也存在大量经验组方和随机组方。相较于中医药,民族医药方剂还具有配伍药材品源不清、配伍关系不明、配伍剂量不准和类方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而民族医药典籍及口承经验在传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民族药处方组成、剂量、适应症等的真实性,民族药方剂组方优化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束缚。因此,“以药为线”即以跨医学体系共有药物为切入点,充分吸纳我国传统医药领域的有益经验,把握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理和用药的融合点,或是当前解决民族医药研究现实困难、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协同发展的可行方法。

2.3品种亲缘,发掘不同医药体系的多样药源

我国民族药资源丰富,具有资源物种地域化明显、物种数量及蕴藏量各有特色、药材主要来自野生采集、资源利用差异性显著等特点[51]。民族药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西部荒漠、北部草原及云(滇)、黔、桂、海南及东北边缘的山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囊括了我国所有的植物区系成分,药物资源丰富;在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中,同种药物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可能不同,或基源相同但药用部位不同,也由此导致了一药多源、一药多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名实混乱现象。如藏药“蒂达”由藏语音译而来,还有“松蒂”、“桑蒂”、“俄蒂”、“蒂达加布”、“森木吉蒂”、“赛蒂”等名称,基原涉及印度獐牙菜Swertiachirayita(Roxb.exFlemi)Karsten、川西獐牙菜S.mussotiiFranch、爪瓣虎耳草Saxifragaunguiculataengl.等7个属的60余个品种[52]。

植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不仅形态上相似,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多属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缘物种的生物活性和功效具有相似性,而具有相似功效的药用植物也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这一规律被称为药用植物亲缘学[53]。如,赖新梅等[54]研究发现《中华本草》部分亲缘关系植物药在功效分布上具有亲缘倾向;李F辉等[55]也发现亲缘植物类蒙药的药性、药理活性之间具有相关性。孟珍贵等[56]以《中国民族药志》收载药物为数据来源,通过计算11种民族医药的距离得出藏药、维药、蒙药构成一支,且与其他医学体系关系较远;白族医药和纳西医药聚成一类,彝药、傣药、拉祜族药聚为一类;而苗药、瑶药、壮药又聚为一类;经计算所得的民族药亲缘关系与这些民族使用语言的亲缘关系接近。

显然,利用植物药品种的亲缘关系,不仅能快速预测研究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在药理活性,还有助于寻找可能的替代药。肖培根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藏药“tangchomGaabo”(原植物为马尿泡przewalskiatangutica的根)研究时,考虑其亲缘相近的种类均含有莨菪类生物碱而开展针对性化学分析,为莨菪类生物碱增加了1个新资源[57]。同样,“藏茵陈”为多药源藏药品种,马俊蓉等[58]通过比较川西獐牙菜、紫红獐牙菜、抱茎獐牙菜、红直獐牙菜等品种的亲缘关系,发现川西獐牙菜、紫红獐牙菜亲缘关系较近,可作为藏茵陈药用品种。管志斌等[59]分析傣药“傣百解”原植物等9种云南产牛奶菜属植物物种间亲缘关系,iSSR结果支持傣百解marsdeniaauricularissp.为牛奶菜属植物,且和通光散m.tenacissima有亲缘关系,两者有相似化学成分组成。

3强调理论经验特征的民族药新药创制技术体系

“医药理论互受影响、药材品种互有交叉、使用互有补充”彰显了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在内的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整体与个性之美,把古老的“互鉴互融”智慧传延至现今的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中,将最大程度尊重和继承我国传统医药的原创思维。民族医药理论和用药经验在其历史实践中保留了大量合理内核,如何挖掘与发现,平衡继承与创新关系[31],是民族医药现代研究的艰巨挑战。基于对我国传统医药“互鉴互融”认识,在强调民族医药理论经验特征的前提下,将“求同解异,探求不同医学体系的互鉴”、“以药为线,寻找不同医药体系的互融”、“品种亲缘,发掘不同医药体系的多样药源”用于民族药创制与新药发现;在基于民族药的新药创制技术链上,将其划分为“民族药(复方)发现与评价”、“活性成分预测与辨识”、“组方/组分优化”3个关键环节,以民族医药理论经验为指导,挖掘特色民族药(复方)并进行系统性评价,网络药理学、计算化学、inSilico等干法实验技术为民族药多靶点、多途径药理效应提供可量化数据,已成为民族药新药发现与药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60];“活性成分预测与辨识”环节重点在阐明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用其化学成分表征民族药质量与有效部位[6162];“组方/组分优化”环节以成药性为目标,在明确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民族药组方/组分优化改造,完成民族药(复方)的临床前研究。在上述各环节中,是否阐述清楚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其所蕴含的理论或经验特征可作为民族药新药研究的关键标准。

我国少数民族在生存与繁衍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医药文化,其形成轨迹既保持了自身特色又不断地相互借鉴与融合。在当前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生命科学共荣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开展民族药的现代研究,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与方法是新时期民族医药实践的重要议题。本文在总结我国民族医药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互鉴互融”理念,形成了对民族药现代研究的一些策略、方法思考,并初步提出强调民族医药理论经验特征的民族药创制技术体系构想,希冀其能对民族医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本文对民族药现代研究的方法学探讨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我国民族医药“千头万绪”又“异彩纷呈”,本文也仅是“引玉之砖”,仍需更多的方法探索与实践。

[致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封亮副研究员、新疆医科大学米仁沙・牙库甫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何春年副研究员、青海大学仁青东主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孟宪丽教授等在文章写作中给予的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2]HongLiya,GuoZhiyong,HuangKunhui,etal.ethnobotanicalstudyonmedicinalplantsusedbymaonanpeopleinChina[J].Jethnobiolethnomed,2015,11(32):1.

[3]海波,刘天君.民族医药的内涵与分类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4):71.

[4]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洪宗国.中国民族医药系统化分析与分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43.

[6]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7]朱根华,熊耀坤,钟国跃.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改革策略研究――以蒙、藏、维民族医药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147.

[8]贾敏如,张艺,严铸云,等.中国民族药的品种和使用现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7):1546.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201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R].2016:23.

[10]郑健,过立农,昝珂,等.九省区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调研综合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23.

[11]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12]李禾,马超一.从文献分析角度看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41.

[13]张伯礼,陈传宏.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4]李维宇,李敬,杨建熔.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3):195.

[15]杨洋,张艺,黄宇,等.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878.

[16]何雁,刘勇,罗晓健,等.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草药,2006,37(12):1915.

[17]HalmuratUpur1,YinChen,mayilaKamilijiang,etal.identificationofplasmaproteinmarkerscommontopatientswithmalignanttumourandabnormalSavdainUighurmedicine:aprospectiveclinicalstudy[J].BmCComplemalternmed,2015,15(9):1.

[18]ZhangChuang,VirasakdiChongsuvivatwong,niwatKeawpradub,etal.analysisofprescriptiondatabaseextractedfromstandardtextbooksoftraditionalDaimedicine[J].Jethnobiolethnomed,2012,8(34):1.

[19]李岑,王东平,多杰,等.藏药佐太安全性研究及其复方当佐的临床安全观察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573.

[20]何江,王宏,张论理,等.维吾尔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7):1220.

[21]罗莉,宋民宪.民族药成方制剂标准中存在的问题[J].中药与临床,2015,6(2):98.

[22]孙东东,程海波,洪净.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47.

[23]ShafiqUrRahman,achyutadhikari,muhammadismail,etal.BeneficialeffectsoftrilliumgovanianumRhizomesinpainandinflammation[J].molecules,2016,21(1095):1.

[24]RuipingFan,LanHolliday.whichmedicine?whosestandard?CriticalreflectionsonmedicalintegrationinChina[J].Jmedethics,2007,33(8):454.

[25]叶华,刘树林,翟永松,等.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76.

[26]ChoiJG,eomSm,KimSH,etal.acomprehensivereviewofrecentstudiesonherbdruginteraction:afocusonpharmacodynamicinteraction[J].JalternComplemmed,2015,22(4):262279.

[27]YeaSJ,SeongBS,JangY,etal.adataminingapproachtoselectingherbswithsimilarefficacy:targetedselectionmethodsbasedonmedicalsubjectheadings[J].Jethnopharmacol,2016,182:27.

[28]许志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在2014中国民族医药大会上的主题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2:11.

[29]梁琼麟,罗国安,邹健强,等.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3):1.

[30]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31]RajaikramRR,abdGhanimK,abdullahn.ananalysisofapplicationofhealthinformaticsintraditionalmedicine:areviewoffourtraditionalmedicinesystems[J].intJmedinf,2015,84(11):988.

[32]elaineYu,Hakimaamri.China′sothermedicalsystems:recognizingUyghur,tibetan,andmongoliantraditionalmedicines[J].GlobadvHealthmed,2016,5(1):79.

[33]ZhuZhaoyun,wangting,FuDehuan,etal.innovativedevelopmentpathofethnomedicines:anoverviewofethnomedicinesinChina[J].Frontmed,2016,10(2):166.

[34]李志勇,李彦文,张,等.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学说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4):68.

[35]LiShao.networksystemsunderly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andherbformula[J].CurrBioinform,2009,4:188.

[36]徐卫方,哈木拉提・吾甫尔,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异常黑胆质与肾虚痰瘀的关系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4):300.

[37]igorGogol,哈木拉提・吾甫尔,努尔买买提・艾买提,等.基于中维西理论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3):297.

[38]李志勇,赵晖,裴凌鹏,等.血管性痴呆“V毒内生”病机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94.

[39]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40]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1]骆和生.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2]李志勇,杨永强,李林森,等.民族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56.

[43]任小巧,王明强,毛萌,等.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方剂组方规律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5):894.

[44]柴兴云.试论中药涌现性特征[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80.

[45]thomasmehrman,DavidJBarlow,peterJHylands.phytochemicalinforma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rapeuticrelevance[J].JCheminfmodel,2007,47:2316.

[46]韩建欣,袁涛.维药阿里红中2个新三萜酸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7):1225.

[47]BaoYanfang,LiJiyu,ZhengLifang,etal.antioxidantactivitiesofcoldnaturetibetanherbsaresignifcantlygreaterthanhotnatureonesandareassociatedwiththeirlevelsoftotalphenoliccomponents[J].ChinJnatmed,2015,13(8):609.

[48]金素安,郭忻.外来药物传入史略――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J].中医药文化,2011(1):25.

[49]金素安,郭忻.外来药物传入史略――宋金元明清时期[J].中医药文化,2011(2):23.

[50]吴孟华,赵中振,曹晖.唐宋外来药物的输入与中药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4076.

[51]钟国跃,王昌华,赵纪峰,等.民族药资源研究思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

[52]文检,张艺,刘川,等.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4):609.

[53]陈四保,彭勇,陈士林,等.药用植物亲缘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6):98.

[54]赖新梅,杨雪梅,陈梅妹,等.基于植物亲缘关系的中药功效频数统计分析[J].情报探索,2014(2):18.

[55]宋晓玲,李F辉,靳敏,等.植物亲缘关系与蒙药性味相关性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1):110.

[56]孟珍贵,杨永平.几种民族医药的亲缘关系初探――兼论数值分类软件ntSYS的使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89(6):347.

[57]郝大程,肖培根.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58]马俊蓉,李子信,温红艳,等.“藏茵陈”的基原植物和药用亲缘学[J].广西植物,2009,29(4):552.

[59]管志斌,张丽霞,宋美芳,等.iSSR标记研究云南产牛奶菜属几种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50.

[60]魏志成,童东,杨娟,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沙棘总黄酮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7):1238.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9

【关键词】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链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426.72【文献标识码】a

目前,石家庄市已经将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生物医药是石家庄的主导产业,而以抗生素为代表的石家庄医药产业并不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生物制药为代表和核心的新兴产业。目前。石家庄市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行业的发展转型。

石家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原料药向创新药过渡。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给企业指出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1.产业的基本情况

石家庄是国家首批生物医药基地之一,是新药研发863计划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已具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36家,从业人员6.5万人;拥有生物产业两院院士4人,人才2人;拥有以岭药业等10个院士工作站、神威药业等4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

目前,石家庄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具有部级和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研发体系,建立了世界上重要的抗生素、维生素、土霉素等原料药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基地,形成了微生物制药产业链,成功研发了丁苯酞等多种一、二类新药。

2.产业整体规模

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特点,主要集中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聚集了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等182家医药企业。2013年,石家庄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占河北省市场份额的85%、全国的6%。

目前,石家庄可生产13大类抗感染用药(共24类),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35%。2010年石家庄青霉素、维生素C和土霉素产品产量,分别占中国总产量的40%、50%、90%,世界总产量的16%、30%和65%。石家庄化学原料药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青霉素、柯柯豆碱、土霉素和维生素C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的还包括链霉素、无水葡萄糖、阿维菌素、维生素B12等产品。

3.产业链创新平台发展情况

石家庄市集中了全省95%以上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拥有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一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产业链创新主体的发展情况

目前石家庄拥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企业、大集团:华药集团是全国最早最大的抗生素和半合抗生素基地,技术水平行业领先,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具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研发体系,拥有两个亚洲最大的青霉素粉针车间,位列抗生素“四大家族”之首;石药集团不仅是国内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还是四大维生素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7-aCa生产基地,头孢系列抗生素生产能力全国第一;以岭医药集团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教学、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二、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

1.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性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慢产业”。其本身发展的规律不同于电子信息等可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的“快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有赖于对其独特的产业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遵循。

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其实验材料特殊性、技术开发特殊性、成果转化特殊性、生产过程特殊性、产品应用特殊性、产业目标特殊性而有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参与和协作,包括具备开发头脑的领袖型科学家、一大批能够进行开发性研究的科技人才,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头脑,熟悉科技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

(2)产品技术含量高,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高;

(3)产品的寿命周期长,利润丰厚。

2.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

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周期较长的“慢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参考国际先进经验,美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就是基于其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而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的,生物技术产业组织(Bio)在2008年详细分析了这一对应关系,下表列出了美国在生物医药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给予的不同支持措施。

三、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建议

1.以创新技术研发为创新驱动的根本核心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方向主要包括:细胞药物工程研究、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等重大创新技术。针对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实施相关专项,集中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创新,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于已经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扩大应用范围,加快规模扩张。重点创新领域包括:生物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切实提高对重大流行疾病、z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技术;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组织器官工程等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材。

2.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创新驱动的基础

尽快调整石家庄市人才保护机制,加大对于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和可以完成基础研究项目的研发人员的吸引力度,力争短期内建立完善的人才开源节流机制。

一方面,抓住国家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利时机,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手抓,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人和项目带头人,拓展制药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外流控制力度,满足重要人才的个人需求,缓解我市人才流入北、上、广、深、杭等城市问题。

3.以重点培养企业为创新驱动的拳头

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创新产品的骨干生物医药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整合”的原则,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兼并国内外拥有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兼并重组国内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国际跨国企业,以此培育增强石家庄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促进高效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构建。支持医药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链条,促进国内生物医药研发能力的提升。

4.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创新驱动的辅助支持

结合石家庄市目前的融资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在摸透生物制药企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特性之后,解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问题:一是加大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业内地位、融资优惠,争取吸引石家庄地区以外的资金;二是利用项目争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专项扶持资金;三是加快搭建生物医药产业融资平台,搞好银企对接,促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长久进行,保证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项目早日开工上马;四是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五是由石家庄市政府牵头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入,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

[2]吴建文.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柳御林,高太山.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第一版).

[4]李玉彬,钱晓璐.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5]张国强,汤向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槔[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6]雷仲敏,张志耀,邱立新,等.城市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评价选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6.

生物医药的特点篇10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53家。2020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0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医、学、研、产、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生命健康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持续引育产业龙头,围绕产业链优化搭建CXo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链接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

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3-4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通过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全数字磁共振及核心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与智慧医疗服务。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Xo外包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大力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及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以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为核心的相关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环保局、区规资局、华漕镇、南虹桥、新虹桥医学中心)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南滨江及相关街镇)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生命健康城为中心,新增2.15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约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临港浦江园、莘庄工业区、浦江镇)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梅陇镇)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马桥镇)

(二)引育龙头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推进部门:区经委、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各街镇各园区)

(2)引进重点项目。通过租金补贴、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扶持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各街镇各园区)

(3)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数字化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治疗检验等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新虹桥医学中心、临港浦江园、南滨江公司)

(4)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卫健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CXo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相关园区)

(2)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新虹桥医学园区、区卫健委)

(4)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和财政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服务,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闵行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