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14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1

摘要: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与景区的快速发展完全同步。本文论述了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完善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以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现状;问题;建议

1.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运营。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相关风景资源及环境可构建出综合型旅游区域从而供游人进行观光活动,同时也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水管单位着手开发水利风景区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区已发展到518个部级风景区,上千个省级及一般风景区。在相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部级水利风景区于2020年之前应达到1000家上下。当然完成上述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水利风景区资源不断完善开发过程中,对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景区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水利风景区资源及水利风景区的现状

水利资源现正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利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在水利工程规划或新建之时,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景观设计植入其中。将水利风景区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断加强,同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进取服务质量,许多风景区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3.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

经历数十年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景区的开发规划让水利风景区从思想和良性循环上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结合,节省投资,各个景区都能高效、有序的规划、建设。然而目前水利风景区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景区雷同现象严重,新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则是水利风景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库水体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湿地面积缩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目前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是严重缺乏可持续性的。

3.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3.2.1水利风景资源的调研及评价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开发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内在品质的基础,在景区开发前,应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风景区开发决策的依据。

相对于其他类型景区水利风景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其核心价值体现与其密度性、整体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因此在对景观评价过程中需对水域风景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工程景观以及周边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评。其次要把握风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蕴以及景观的功能性从而全面、客观地将其开发价值反映出来。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应科学、合理审视开发目标,以规范化方向去进行价值发掘,且不能随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观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观得于延续。景观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景观可更为直接地将文化这种抽象性艺术表现出来,同时景观的多样化呈现也使得景观区整体结构更富有层次化,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充。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彰显,而景观正是良好的载体。为了让载体更具表达张力就需要保持选材与主体以及周围环境相呼应,将特征性元素反应出来。以和谐为导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以此来突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观就是缺乏生命意义的景观。

3.2.3科学创新的方法规划水利景区

风景资源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的景观,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评定,相对于自然资源,景观较难通过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风景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孤立性到系统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断演进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不断应用可以选择最佳的区域和类型配置,体现通用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构造,丰富景观细节的表现力,达到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的高度和谐。

3.2.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

风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仿制性,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应处理好风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而提出的,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实现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的开发应该让环境更加优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吸收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种更新、景观抚育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塑造一个多类型的风景线。

4.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初,能较好地实行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同时能较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设中的个体间关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层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自身特有的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管理体系。

4.2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处理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多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主体功能和风景化管理的关系,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通过整治环境可进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同时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这有利于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将风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相互协调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效益,而在这种要求下让上述元素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目标。最终让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受益。水利风景区是永恒的公益事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当提倡政府主导,并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工作把握其脉络、层次,理清相互关系,让水利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2.2将文化注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在水利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但经过大自然若干年的调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利用成为水利风景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能启迪人们与水产生感应的通道,即精神资源,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水利风景区与水文化的关系是: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品位。在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名族风俗、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中,始终把握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这一重要的底线。

4.2.3利用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建设和管理水利风景区

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结合实际,进行摸索和探讨,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要做到: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宽渠道,实行水利风景区建设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5.结论

综上,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的意义,在规划中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高度重视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应贯穿整个规划;我们必须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其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魏传俊.水利工程[J].2011(5):153.

[2]对水库型风景区过渡开发现象的几点思考.张学俭.水利发展研究.2013.09:33-34

[3]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廉堰萍,傅华,李贵宝.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2007(01):75-77.

[4]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刘晓惠,俞锋.水环境治理[J].2009(02):52-53.

[5]开发水利风景资源,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杨卫坤.决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吴殿廷,周伟,戎鑫等.水利经济[J].2006,24(5):4-6.

[7]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内涵探索.庄晓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J].2012,28(5):28-30.

[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开发新理念研究.朱涛..水利规划与设计[J].2013,9:11-13.

[9]水利风景区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骆彬.湖南水利水电[J].2013,2:83-85.

[10]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钟林生,王婧,詹卫华,向宝惠.中国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黄金文,张阳.水利经济[J],2009,27(4):51-54.

[12]关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几点思考.祁正卫,张淑华,黄河.中国水利[J].02012,2:63-64.

[13]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马承新.水与社会[J].2006,6:56-58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节能型技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和了解“环保”这一概念,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城市风景园林作为保护环境、净化空气重要的项目,其施工建设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目前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浪费材料、施工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急需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1节能型技术的概述

节能型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式节能与被动式节能两种类型,虽然两者的节约对象不同,但都能够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1.1主动式节能技术

主动式节能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而实现风景园林施工对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对于太阳能光板和风车,它们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能够将自身对施工工艺拥有的定量与可控性等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风景园林施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目前,由于太阳能、风能等节能技术水平有限,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相对较少,只能应用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L景布局方面,因而对于这两种能源的利用和技术的实施还需配备高专业水平人员,还需不断加大对两者的研究力度与应用技术的改进。

1.2被动式节能技术

被动式节能技术,作为当代节能型施工技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即是指充分调查和结合施工当地的地质环境、气候、稳定等条件,统筹且有效的规划风景园林的各建设要素,真对应的挖掘并利用施工区域的水和地势等优势,进而将风景园林建设和保护其原有生态环境有效融合。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不仅包含为城市提供优美的观赏风景,更需要给予游客以舒适的体验。由于风景园林内部建筑对自然条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因此,其较多的运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同时,综合分析并把握施工环境和地形,可以帮助被动式节能技术更好的发挥作用。

2节能型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2.1应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是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中最常利用的一种洁净能源。结合该工程建筑面积较大等特点,应用太阳能技术可以达到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施工人员通过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来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转化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然后利用各输电线路实现对各机械设备、照明装置等的持续供电。这种节能型技术不仅清洁无污染,使用方便,而且安全可靠,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可以达到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因此,采用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技术对风景园林进行施工是建设节能型风景园林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风景园林施工基本上都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这就为太阳能技术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相应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设备运转所需电能,不仅可以有效满足整个风景园林施工对电能的需求,而且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洁净能源,既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约也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因而该项节能型技术是风景园林施工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2.2运用新型节能技术以节省材料

对于风景园林工程来说,在施工过程中节约材料,则必然需要从改进施工工艺与技术着手,同时,也可达到增进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目的。举例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对钢筋进行连接,传统的搭接技术易过多的使用建筑材料,形成一定的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螺丝连接逐渐引起关注和普遍应用,其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还会便于此后的修复,安全系数较高。于引水使用时候,可对水管进行简单的改造,有效的适应循环水,这对于需水量较高的城市风景园林施工工程而言,具有较好的节省水源的作用。因此,风景园林的施工与建设,不可过于简单的遵从于传统工艺,应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技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2.3利用生活污水以提供施工水源

节能型技术不仅应用电能、水能亦是常用能源之一,且对于园林施工而言,其对于水的需求更多。大型施工过程中,生活雾水较多,如果只是简单的直接排出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给城市紧张的用水造成负担,因此,城市园林施工单位应努力寻找生活污水循环利用之道,在建筑施工现场配备合适的管道设备,处理和利用生活污水,将生活污水、雨水等用以灌溉植被,促进其生长且凸显其节能环保性能,尤其是通过循环利用污水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强化园林施工的节能性。

2.4优化施工方案

针对于风景园林的建设与施工,为取得更好的收益率,需保证节能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因此,首先要科学设计施工方案,融入节能理念的元素,进而为后期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要将节能环保技术贯穿到整个施工方案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保证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具有节能的特点。风景园林施工面积庞大且工程复杂,因此,施工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连续操作性。施工单位需要将资源等因素考虑到方案的设计之中,使其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是节能型技术能够使风景园林施工方案得到优化的具体表现。

3结语

综上,节能型风景园林是我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对城市进行美化。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各种项目繁杂,消耗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比较多,需要利用节能型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以避免资源浪费。节能、环保和低能耗是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趋势,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在自己的实践工作过程中创新和探索,结合节能型技术,对其进行改良和发展,在风景园林相关施工中进行应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良好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宾梅.节能技术在园林施工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6(10).

[2]王伶云.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型技术的有效应用[J].建筑知识,2016(05).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3

【关键字】生态景观,水网,基本思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黎华寿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11次)[期刊论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罗兴章隋国栋郑正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文常春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1次)[期刊论文]《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2009-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6]仝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学位论文],2010-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模式

一、引言

机制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因其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专业背景知识,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当前机制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方式单调,多以单纯的阅读翻译为主,对于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较弱;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师很少使用录音、影视甚至ppt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以下结果: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学到的多是“哑巴”英语,缺乏把专业知识准确地表达为书面英语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场景,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参与者及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目前情景教学法在国内外英语教学中正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且实践证明该法能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机制专业英语可以且适合结合学生继续深造或工作后常接触到的工程实际构建其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与创造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将枯燥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二、基于工程实际的机制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具体目标

针对机制专业英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工程实际开展机制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通过创设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情景模式,规划其实施过程,实施愉快情景教学,建设情景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价与优化,最后将情景教学模式的成果推广到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主要内容

1.基于工程实际的专业英语教学情景选择与设计。教学情景的选择与设计应立足于工程实际应用,且应为前期理论或实践教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背景,在满足机制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在每个新单元内容教学之前,利用2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教学情景任务可包括如下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预设角色扮演情景主题;通过实物模型展示、录像或视频放映、声音或动静态图片介绍,模拟并营造生动的视觉、影像、声音及图片环境。

2.情景任务教学过程的规划与实施。其实施可通过“角色分工―情境准备―情景模拟实施―总结完善―资源库建设―评价考核”的过程展开。模拟情境设计好之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制定情景任务,并详细分析实施过程,进行角色分工,引导学生通过e-Learning查找相关资料,准备素材,编设对话内容并演练角色,根据情景的模拟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完善,并将总结出的资料上传网络,建立情景教学资源库或网络互动平台。最后对情景任务实施过程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加入到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评定中,以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

3.情景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的效果评价、反馈、优化与推广。为了评价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可通过并行设立情景班开展试验与试点,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应用调查、考核成绩比较及四、六级成绩比较等方式,比较其与非情景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影响,根据反馈结果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将情景教学模式的成果推广到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中。

(三)关键问题

1.设计出既能有效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与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情景与任务,要求突出形式的多样性,并具有新颖性,具有趣味性。

2.规划并实施好专业英语的教学情景与任务,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学习风格和策略等进行合理分工、角色准备、扮演实施及总结完善。

(四)技术路线

机制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模式构建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五)主要方法

1.通过充分调研机制专业学生工作及工程实际应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对比、优选,创设基于工程实际的适合机制专业英语的教学情景及任务,其中强调新颖性、多样性及趣味性。

2.在情景任务的教学过程规划及实施中,通过“角色分工―情境准备―情景模拟实施―总结完善―资源库建设―评价考核”的过程展开,其中强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等。

3.通过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定性或定量评价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结果对情景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推广。

三、结语

为了改变目前专业英语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以单纯的阅读翻译为主的教学方法,针对机制专业英语具有的理论知识性和实践性都相对较强的特点,文章结合机制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工程实际,通过创设经常遇到的问题情境、主题情景、实物模型、影像、声音、图片情境等情景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其实施过程,并使学生置身其中,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相联系、基础培养与能力提高相结合、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与情景模式教学相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荣光,高广娣,葛建兵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浅谈[J].机械管理开发,2013,(3):157-160.

[2]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114-115.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5

关键词:员工培训体制设计学习地图

2009年国务院对旅游企业明确提出: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这表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和保障。培训是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调查万绿湖景区员工培训现状入手,结合人力资源培训的相关理论,对景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万绿湖风景区员工培训现状

万绿湖位于广东省东源县境内,它是华南第一人工湖,又名新丰江水库,1995年开发为万绿湖风景名胜旅游区。此后,该景区开始占据河源市旅游“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但景区员工具有明显的偏年轻化和非专业化。特别是管理层因学识局限带来的理论认识高度和宏观掌控的能力在将来也必然会影响到景区的升级和发展。

首先,培训内容。目前景区侧重业务操作、岗位要求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对企业文化等内容较忽视,这与岗位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

其次,培训方式。景区以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为主,离职培训采用较少。

再次,培训效果。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满意度为80%,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为56%,对外包培训满意度为90%,内部培训的满意度为46%。说明员工比较欢迎外包培训,这跟外包培训中讲师新颖的授课风格、丰富的授课内容等激发了员工的热情有关。

2万绿湖风景区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培训体制不健全

万绿湖风景区与国内的很多企业一样,为了培训而培训,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随意性;培训课程也缺乏系统性,存在“流行什么培训什么”的误区,由此导致培训的项目零散而不具连贯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师有过强的依赖,把培训的价值体现在一个培训师身上,反而忽视了一次成功的培训应该是由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的。

2.2培训目标过多

由于培训资金有限,万绿湖景区常对培训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一次培训就能解决诸如员工素质不高、员工业务水平低以及产品销量等问题。当承载的目标过多时,培训反而容易得不偿失。同时,企业对培训的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过急,其结果也会打击企业组织培训的积极性。

2.3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对万绿湖风景区这一类中小企业而言,培训分析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而且将企业为数不多的培训成本和人力资源花费一部分在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被认为是种浪费。所以,培训的需求就是企业领导对员工的要求,企业培训什么,员工就学习什么,后者没有选择权。

2.4培训工作缺乏计划性

首先,培训内容计划。万绿湖风景区的培训一般由企业领导进行选择,是由上而下的实施过程,导致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课程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系统性;课程与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没有连续性。

其次,培训师的选择。万绿湖风景区的培训师资主要是内部中层管理人员。优势是节省成本,能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指导。劣势在于缺乏培训方法,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广度均非常有限。

2.5企业缺乏培训成果转化环境

员工在参加培训后,岗位技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能同时带来薪酬的增长和晋升机会的增多;企业对员工运用新技术、新服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因此,培训过后的员工极容易回归原始状态。这说明企业没有形成培训成果的转化环境,培训与成果转化脱节。

3万绿湖风景区员工培训体制设计

3.1培训体制类型的选择

万绿湖景区的员工基本处于定岗状态,且企业现有培训预算、教学资源和在岗人员都较为有限,所以该企业的培训体制可选择“能力+岗位任务为主线”。另外,培训体制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及时调整和修正,这样培训体系才能保障培训效果和推进绩效改善。

3.2制定培训目标的原则

万绿湖风景区还属于扩张期,培训应该以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训的总体目标制定好之后,要将其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阶段目标应设定得更具体,这样即使阶段性目标以后可能会出现变化,但调整都在总目标的框架内进行。每次的培训目标不要太多,要有相关的负责人和资源配置,做到可执行,可落实。

3.3培训需求分析

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万绿湖风景区的培训组织者应该制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以明确培训需求分析“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

首先,从组织分析上看,万绿湖风景区属于服务性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素质和态度。

其次,从任务分析看,万绿湖风景区共有十多种不同的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上员工需要执行的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进行的详细分析就能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结合岗位人员能力的分析,根据培训需求的标准,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培训需求,为针对员工岗位能力提升进行的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人员分析能有效避免员工培训“吃大锅饭”现象。除了对员工进行岗位能力需求与实际能力差距评估或者依据胜任力模型进行需求分析外,还要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

3.4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

首先,培训师是影响培训成败的关键因素,万绿湖景区的培训师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和储备。一是依托本土高校,引进高校师资和课程资源。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和培训的针对性强。二是挖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被纳入内部培训师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各部门进行常态化培训。

其次,应做好培训过程监督。工作人员应做好培训记录,这是记录培训实施过程的重要工具,是效果评估的重要参考,也是人力资源重要的考核依据。

3.5培训成果转化机制

培训成果转化是整个培训过程的重点,培训的内容必须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提升企业绩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万绿湖风景区的培训转化率只有10%左右,这也是导致企业领导“培训无用”、“培训走过场”等观点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万绿湖风景区可通过建设学习型团队和业务结合转化法两种途径来提升培训后的成果转化,把培训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把培训中学习的风气转化为企业的文化氛围,进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葛玉辉.员工培训与开发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6

关键词:绿色照明;园林景观;夜景照明;光污染

园林景观行业在我国尚属朝阳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发展前景广阔。园林景观夜景照明工程中的照明光源的使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每当夜幕降临,各种夜景电光源照明灯绚烂登场,无形中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很多不便和烦恼。相信这些困惑一定会随着“绿色照明”概念的应运而生和快速发展而得到极大的改善。

1绿色照明的概念

绿色照明实质上是全球环境绿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科学完整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并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包括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以及调光控制设备等,最终达到安全、舒适、经济、有益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改善和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有益身心健康并体现照明文化的现代照明。城市绿色照明的基本宗旨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健康[1]。

1991年1月美国环保局率先提出实施“绿色照明”和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的概念,随后得到联合国和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实施和发展。1993年11月中国国家经贸委开始启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并于1996年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2绿色照明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1)绿色照明的现实应用城市室外照明可分为功能照明、景观照明两种类型。现代城市都在实行“亮化工程”,在亮化城市的同时实现了功能照明。设计者在进行功能照明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景观照明,实现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的和谐统一。而绿色照明的广泛应用恰好为我们实现了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的完美结合。国内第一家使用LeD高效节能灯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LeD用作新一代“绿色光源”同样被大规模广泛使用。因为它同时具有高节能(功率消耗低)、长寿命(可连续使用10万小时)、多变幻(色彩丰富)、利环保(对环境污染少)、高新尖等优点[2]。奥运会首次大规模应用LeD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幕式盛典上,以节能环保、性能可靠、色彩丰富而著称的LeD,更是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梦幻长卷”“梦幻五环”“缶阵”“和平鸽”以及“梦幻水立方”等等。2008年9月27日,“神七”高科技含量的LeD舱外照明灯,照亮了中国太空第一步。由此可见,LeD作为新一代绿色照明光源也必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并将在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照明和屏显领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2)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光污染现象电光文明的诞生曾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五光十色的人造光源在打造繁华大都市的同时,“光污染”无时无刻不存在。现实的境遇竟让天文学家们在探索宇宙时惊叹不已!原来随着城市照明亮如白昼的升级,美丽的星夜正在越来越快的消失(肉眼可见最暗恒星亮度等级越来越低)。光污染所造成的视觉环境恶化,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工作,而且严重影响到自然生态的完整性,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夜景照明工程,完全没有考虑到夜景照明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只有极少数动物在夜间活动,大多数动物在晚上不喜欢强光照射。应尽量避免在鸟类聚集的栖息地使用人工光源,慎用对昆虫的滞育有较大影响的蓝紫光。此外夜景照明光亮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植物生物钟的节律、影响植物花芽的形成、影响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等。应严格控制使用对植物生长有害的红光和蓝紫光,冬季禁止使用能促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红外光,严禁光源近距离直射植物,避免灼伤。在我国的石家庄市1997年还曾出现了光污染投诉案,居民深受周围夜间灯光的干扰,无法休息入睡而上诉法院。由此可见,选择适度、合理的绿色照明不仅可以减少照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给动植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减少光源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还能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3园林景观工程中如何更好的实现绿色照明

要想更好地实现绿色照明工程首先要从电气照明设计入手。设计师除了具有必要的电气专业知识并选用绿色照明光源产品外,还要了解人类及动植物的日常活动节律。要通过灯位,照射角度、照射距离和遮光措施的科学设计,将照明的光线严格控制在被照区域内,消除灯具产生的干扰光,眩光等。此外,夜间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仅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中对绿色照明的定义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此外还对城市夜景照明的设计作了基本规定,比如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艺术效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创造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境,并兼顾白天景观的视觉效果;应合理选择照明光源、灯具和照明方式;应合理确定灯具安装位置、照射角度和遮光措施,以避免光污染;园林、广场的草坪灯宜采用紧凑型荧光灯、发光二极管(LeD)、场致发光膜(eL)等低功耗光源等等[5]。

目前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国家发展转变的过程之中。园林景观绿色照明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和谐的渴望,也给景观夜景照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境艺术的兴起,大地生态系统的营造,旅游经济的崛起,更为环保的绿色照明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任何公园亮化,都不可破坏公园的景观层次节奏。不可影响动植物新陈代谢。只有这样的亮化才不是反科学的,才不会背离人类的基本审美。

4结论

在园林景观夜景照明工程中实施绿色照明是一项推动夜景照明技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使照明工程的设计、科研、生产维护专业人员,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绿色照明工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新的世纪里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政策手段和技术措施(比如太阳能及LeD的利用等),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为宗旨,积极推广绿色照明,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的城市绿色夜景照明环境,促进夜景照明健康发展,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夜景照明才能一步步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健康城市的绿色夜景照明体系,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绿色照明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苏更林等.走进绿色照明.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8.

[3]肖辉乾.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徐云等.节能照明系统工程设计.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7

(新疆玛河流域管理处,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新疆整体旅游发展环境不够成熟,以及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玛纳斯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新疆的水利开发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西域屯田时期。近年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疆许多灌区的灌溉枢纽工程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在注重防洪、灌溉、发电的同时,也开发了生态、旅游等功能,使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目前新疆已建水利风景区100多处,其中,大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9个,中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89个,新疆塔城西河石门子水利风景区、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水利风景区等7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被批准为“部级水利风景区”,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空间或地域。

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玛纳斯河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准噶尔内陆区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总面积2.43万km2,全长420km。源头区的冰川孕育着包括玛纳斯河在内的河流800条,冰川面积608km2,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为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与上游的降水。河流贯穿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的43号冰川,上游峡谷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沿途依地势不同,或弯蜒崎岖,或汹涌澎湃,或依山傍水,具有多种动植物、天然矿石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工程条件、投资融资条件、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发展较为缓慢。

1规划设计面临的困难

1.1事权划分不明晰

玛纳斯河分别流经昌吉州的玛纳斯县、塔城地区的沙湾县、石河子市和八师的19个农牧团、场、乡以及六师的新湖总场。流域面积广阔,范围较大,长期以来存在着流域面积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脱节、事权划分不明确的现象,由于各地州、兵团师相互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管理权力相对独立,各地州及兵团师之间各自为政,加之管理事权不清、分工不明、协调不够,当区域利益与流域利益整体不一致时会有各自的利益取向,很难从水资源开发的整体格局来考虑问题,不利于流域与区域管理部门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实现共赢,不利于玛河水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

1.2网络信息建设滞后

网络信息化建设被誉为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公路”,是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重要载体。玛纳斯河流经的许多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网络信息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严重影响了各景区间的横向交流和向品牌景区的学习。

1.3规划工作薄弱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水利工程安全、水土保持、旅游开发和生态修复等诸多方面,覆盖范围广,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用规划做保障[1]。目前在玛河开发规划过程中,对玛河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对历史、玉石文化有效的开发,不能够把玛河水利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旅游资源、玉石资源开发交互融合。同时也缺少既懂旅游开发规划、又懂水利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统一完善的可行性整体规划。

2规划设计思路

2.1规划设计要点

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前瞻性的旅游规划,是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当务之急。

2.1.1合理定位开发主题

在规划开发过程中,以水利工程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发掘玛河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水利”的主题紧密相扣,充分利用水资源,传承玛河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制订合理的发展模式,保护、培育市场资源,为玛河水利事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努力加强区域协作

以生态旅游为前提设计旅游产品,统一规划,树立“大旅游”的概念,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之路,将水利工程旅游放在旅游大市场中来定位,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走和谐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

2.1.3注重当地环境保护

旅游、参观、学习、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是水利工程多方面的功能,如果规划不当,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水质保护评价,并根据监测、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始终把水质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放在首位。

2.2设计思路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旅游规划既是专项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因此,要通盘考虑规划与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文化品牌等方面的联系,做到科学合理,配套实施。

2.2.1严格执行政策法规

2004年5月8日水利部颁布实施了《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年8月1日实施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办法》和《标准》的出台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与法制保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玛河流域管理处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委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定,严格设立、规划、管理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

2.2.2深度挖掘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包括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水利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之一,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因此,在水利风景区规划时应当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多项水上运动和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2]。除此而外,玛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玛河历史上有“三不过玛河”的说法,诸如佛教的传播没有越过玛河、三区革命的传播也没有越过玛河等,这些都使玛纳斯河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历史背景。注重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特色旅游中独特的文化优势。

2.2.3重规划更应重策划

为充分开发玛纳斯河旅游资源,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规划原则与要求、规划内容与深度、规划的审查和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这些特性。

做好这项规划,有助于发挥文化优势,形成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玛河文化。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但规划模式化的东西越多,反而会削弱了规划本身的价值。因此,在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旅游规划之前,更加需要针对水利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策划出一些既能满足传统旅游需求,又能满足新型旅游需求的独特旅游项目,如水上娱乐、水产养殖等。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特色,可借助高科技手段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以确立持久发展优势,做到“亲水而不侵水,近水而不进水”。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的时序安排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尤其新建设的水利工程设施,最好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应考虑到以后的旅游开发,把施工期间的建筑物、管网和道路等与后期的旅游需要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8

关键词:发展竹产业;对策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1景谷县发展竹产业的意义

目前,景谷县对天然林进行全面禁止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措施。由此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来了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阳谷县经济发展。竹子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而且竹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易于满足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需要,为景谷县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同时,竹子具有强大的保水功能,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且竹子用途特别广,适用于建筑造纸、生态旅游等,为人们提供美学价值。因此,景谷县大力发展竹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实现我县经济发展、群众脱贫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景谷县大力发展竹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

2景谷县发展竹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目前,景谷县不仅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同时政府部门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群众对于大力发展竹产业也比较认可,上下一心,具有良好的发展时机。对于景谷县发展竹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2方面:

2.1优越的自然条件

景谷县位于云南西南,主要分布有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一个自治县,其地理坐标为n22°49′~23°52′之间,e100°02′~101°07′之间,下辖8乡4镇,多为农业户口,共有60023户农户,口密度为38.64人/m2。目前,景谷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4.4%,远超国家平均水平,林木生长量在全国也遥遥领先。同时,景谷县以山地高原为主,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谷坝内镶其中,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2上下一心,有良好机遇

目前,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生态安全策略,云南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设想,而景谷县也开始走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旅游,构建民族特色文化路线。目前在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齐心协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路线不断完善,促进竹产业跨越式发展。

3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在具有优势条件的同时,也具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竹幼苗价高,群众经济能力有限

目前,景谷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是大部分农民群众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对于竹苗购进,靠栽种竹业发家致富只能停留在想象,成为目前景谷县制约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竹幼苗种植养护所需成本较高,苗圃基础设置差,技术薄弱,造成竹幼苗价钱比较高。而且对于竹产业补助体系尚未健全,没有专项资金对于农户进行补贴,制约了竹产业种植。

3.2科技普及率低,种植成本增加

虽然景谷县对于技术科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力度不够,造成农户不能及时掌握竹种植技术,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同时,有些农户不能对竹种植进行有效管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还没长成的竹子就进行砍伐。对于发笋少,成竹率低的竹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造成种植成本增加。

3.3竹产业开发研究资金匮乏,加工产品单一

由于对竹产业投入资金有限,造成竹产业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致使产品加工单一,制约景谷县竹产业的发展。目前,景谷县竹产业加工主要靠传统的手工工艺,规模小、档次低,形不成市场规模,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4景谷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景谷县竹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考虑统筹兼顾。因此,要想使景谷县的竹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就要树立产业化、规模化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目标,建立现代化竹产业经营体系,打造景谷县品牌竹产业。具体对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采取灵活育苗方式,加强幼苗技术管理

要实现景谷县竹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就要选对竹幼苗品种,并采用多用育苗方式,保证幼苗的成活率。同时,明确育苗目的,减少运输过程中运输费用以及苗木损失,加强育苗技术推广,提高幼苗成活率,促进竹产业的长远发展。

4.2加强技术推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景谷县在发展竹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要积极推进技术推广和培训,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实现科技兴竹的产业模式。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统筹技术推广经费,加强竹产业管理水平培训。实现科技兴竹,科学管竹的高水平竹产业模式。

4.3树立品牌模式,加大产品开发

景谷县在发展竹产业过程中对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品牌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打破小农思想。加大竹产品开发资金投入,以传统产品为基础,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对于景谷竹品牌的发展力度。对于资金来源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建立开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

5结语

总之,景谷县竹产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调整。对于其中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同时要根据现有条件予以解决,实施战略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只有立意高,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水平,实现环境保护与竹产业发展的共赢。相信随着不断的摸索发展,景谷县竹产业将会成为景谷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光胜.用阳光心态扫描竹产业[J].中国绿色时报,2012(10).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高校。从目前国内旅游教育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教育逐渐成熟,而景区管理专业教育还未真正开展。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开设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院系数量不多,景区人才的质量就更无从谈起。据调查,只有少数职业院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有景区管理专业,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桂林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设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的高校。除此以外,大多数旅游院系只将“景区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看待。专业设置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旅游院系学生就业意识的偏差,认为景区不存在什么管理,不需要专业的人才,故而选择去景区就业的比例很小。

四、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1.在本科层面设置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目前高校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多种特质的景区专业人才的。而专科教育只能培养出具有某一方面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在本科阶段着手。各旅游院系应创造条件加快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设置,使其成为重要的本科专业。对于一些条件还不成熟的旅游院校,至少应将景区管理模块从其他方向中独立出来,获得与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等模块并级的地位。旅游景区专业地位的提升意义深远,可解决景区领域人才的空档问题,减少旅游专业人才的浪费,促进景区及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旅游景区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须以把握景区未来发展趋势、突出景区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特色、并重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等为原则。围绕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以下课程:一是概念能力,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与审美、旅游公共关系、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与信息化等。二是技术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包括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旅游设计与制图、旅游营销与策划、计算机基础、旅游电子商务、导游业务、英语听说写、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三是人际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包括交流与沟通学、旅游公关礼仪等。四是国际化视野,包括世界旅游业概况、客源国概况等。

3.采取多样化的人才教育手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及就业指导教育,使其真正理解旅游景区人才的重要性和市场广阔性。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采取理论结合实践、同时开展一些能力竞赛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理论教学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外,还可以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圳华侨城与暨南大学旅游学院的成功结合堪为典范,其它地方也有一些类似的尝试。通过校企合作,景区员工可与专业学生交换培养场所,以弥补各自在理论、实践上的不足。景区管理者可与专业教师互通有无,教师可以到景区去挂职锻炼,或参与景区经营管理科研课题,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景区管理者也可以到高校去进行经营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或作为兼职教师到课堂为学生做一些实证讲座。学校与景区方面还可以考虑开拓一种高效、互利的订单培养模式,为景区复合型人才做好储备工作。除了课堂理论及实验试或景区实践教学环节以外,课外还必须定期举办一些赛事来辅助提升专业人才的多种能力,如辩论赛、讲演比赛、服务大赛、礼仪大赛、创新大赛、设计大赛、策划大赛、导游大赛等。目前已有一些旅游院系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效果显著。

4.推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人员不仅大多数没有旅游专业背景,而且学历普遍偏低,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极小,对于景区的管理运营往往力不从心,应尽快实行景区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如景区职业经理人、经营师、管理师、营销师、策划师、企业培训师等。景区职业资格证及相关培训制度的实行,将使景区管理人员的层次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对景区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淘汰制,尽快提高我国景区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志华,吴迪.景校合作下对旅游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1,9

[2]朱海滔.旅游人才队伍面临三大困境[J].中国人才,2011,5

[3]余子萍.旅游景区职业经理人管理能力的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主义;设计科学;环保理念

在景观设计实践中,生态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探索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主义理念,是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寻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生态主义概念简述

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生态主义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创新生态发展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主义并不排斥传统工业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生态技术的革新与理念融入,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同发展,重点在于创新技术形式与方法。作为一种环保理念指引下的社会思潮,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相对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都只关注人类自身,所有工作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态保护。在人本主义指引下,人类社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然观念,生态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潮,对各个行业起到了科学的指引作用。

二、生态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设计思想

生态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设计思想上,生态主义要求景观设计强化生态保护,在对相关因素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和设计效果,更多的要注重环保工作,要通过景观设计实现生态的发展,推动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补偿方面,生态主义要求景观设计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与此同时还要利用景观设计契机,实现对自然的修复与补偿,提升环保总体水平。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生态主义理念,要充分考虑风向、水文等多样化特征,提升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小人类景观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构建健康的自然生态循环。

(二)表现形式

景观设计在生态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自然设计上,生态主义要求景观设计根据植物的分布与群落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自然设计,力求将原始生态自然引入城市设计中。此外,还可以通过乡土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土壤和自然条件,尽可能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突出环境的乡土性和自然性特征。此外,根据生态主义指引,进行尽管设计还要体现保护性设计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和匹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特点,构建景观的内部循环,提升景观设计的生态特性,营造良好的区域自然环境。此外,在景观设计中践行生态主义,要注重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对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景观设计进行恢复。

三、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自然环境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践行生态主义理念,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自然环境。从生态体系来看,人类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环境的本真地位,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环境基础,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和水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提升景观设计的层次和自然属性,优化资源利用模式,实现科学设计与规划的目标。

(二)突出景观设计的创造性

尊重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当中存在一些基本矛盾,作为景观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景观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要实现景观设计艺术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平衡。在利用现代资源与条件的过程中,景观设计人员要注重突出艺术特性,展现自然的艺术美感,同时也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充分践行生态主义,实现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双重目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景观用途及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式与理念,通过局部补偿等方式,减小景观设计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注重保留和恢复场景

在生态主义指引下开展景观设计工作,要充分保留和利用自然场景。在传统的景观设计工作中,更加强调场景的创新,经常出现全面改造的情况。在生态主义模式下,设计师要充分尊重和保留场景,对于原有的自然基础,要充分尊重,并保留相关的要素。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现有的设计规则,选取合适的设计策略,实现原有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产生新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减小对于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在这样的设计原则下,也能将设计效果最大化,既保留原有的自然和历史基础,同时也实现了节约资源的目标,同时也提高了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层次性,打造一种多赢的局面。

(四)注重材料的集约化利用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践行生态主义,就要对装饰材料进行集约化利用。在m行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材料,根据生态主义原则,要进行循环利用,或者选取环保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后进行再利用。为了减小景观设计的能源消耗,在材料选取上,还要注重就地取材,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保留和改造开发。在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中,包括动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充分尊重这些自然元素,是生态主义原则的重要体现。此外,随着现代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环保材料在现代建筑与装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材料选取,要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提升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五)注重协调人文性景观

在生态主义指引下开展景观设计工作,要充分注重协调人文性景观。生态主义不仅仅要求景观设计集约化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对于人文景观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景观设计实践来看,不同城市和地域的人文特征相差较大,所以不会有统一的设计模板,但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还是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人文要素,将民俗风情渗透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充分释放本土文化活力,实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匹配。在宏观资源调控上,景观设计师要开阔自己的眼界,纳入多种设计元素与设计符号,将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尽可能减小景观建设投入,用最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实现景观设计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满足现代景观设计需求。